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郭耀华博士:郭耀华讲《金刚经》  

郭耀华讲《金刚经》

时间:2007年10月7日 14:00

地点:北京海淀区肖家河西山庭院

参加者: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社员

主讲:郭耀华 医师

      台北医学大学 牙医学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法学硕士

      中央民族大学  宗教学博士生

[热身] 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听《金刚经》讲座,随意坐,《金刚经》除了大乘佛教很重视之外,就当代新兴宗教而言,我们也看到台湾的宗教里,有些有自己的教义教理,也有儒释道融合思想,然后产生了新的教派,这种的宗教非常多。修行人也非常多,这类新兴宗教,像台湾一贯道,信徒在台湾地区差不多超过100万人,但他们佛堂,比较虔诚信仰的佛堂,里面都在做讲座啊祷告啊,他们应该有一、二十万人在修行,单是这个教派就有一、二十万人在修行。所以我们今天讲的《金刚经》,在台湾的新兴宗教一贯道里面是被提出来研究必备的一门经典课程。台湾还有一个天帝教,首任首席师尊李玉阶老师是从大陆华山、上海过来的。民国时期萧昌明师公创立天德教,1948年天德教的弟子从中国大陆过来到了台湾,天德教后来总部在香港发展,台湾的信徒很少,至今几万人,后来的天德教徒李玉阶老师1980年在台湾复兴天帝教,这个教至今在台湾、日本、美国等有一、二十万人,而李玉阶老师也常提《金刚经》思想。这一、二十万人中有灵修修行的超过5万人。所谓修行就是有打坐啊、读经啊、祷告啊,这样正规修行的至少还有5万人信徒。此外,一贯道这个宗教已经传播到美国、日本、东南亚啊,传播到全世界已超过有100个国家了,信徒比较庞大,可能整个一贯道在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有人统计至少三、四百万人,主要都是从台湾发展出去的。

(学生:一贯道是属于佛教吗?)答:它是从儒、释、道文化融合提炼出来的独立教派。

(学生:天帝教呢?)答:天帝教也是儒、释、道融合传播出来的,但是天帝教跟道家比较有关,跟华山、昆仑派的道家比较有关,跟宇宙银河系上帝有关。一贯道的第十八代祖师跟佛教比较有关,跟济公活佛比较有关。所以一贯道这个道场、道脉实际上是济公活佛的道脉。济公活佛的主要道脉在台湾就是一贯道这个法门,一个宗教常常会有一个法脉,就是发起人,他是从哪个源头慢慢出来的,要深入了解的,现在我们只简单了解一下。(注:一贯道与法界明明上帝弥勒佛人间天堂、佛国弘法也息息相关)

(学生:济公他应该是和道教比较接近的吧,还是跟佛教?)答:跟佛教比较有关系。

(学生:他是一百零八罗汉)答:相传他是十八罗汉之一啊。

(学生:我看罗汉堂门口立了一个济公,不让进去敬拜)答: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因为济公活佛是最调皮的,是比较开悟的,所以一般人进去以后,佛教徒对他,对他这个人不是很了解。但是济公活佛的法力很好,到后世还是有很大的灵力,所以台湾有很多三教合一小庙也有济公活佛,但主要还是一贯道这个道场,里面有济公活佛帮忙。

(学生:它在台湾有道教的倾向吗?)答:不是道教,它是独立的一个宗教叫一贯道。一贯道老师、师尊就是济公活佛。所以,现在只是做个开头。像一贯道里这个《金刚经》是必备经典。那么,新兴的宗教在中国这边都不是很理解,因为中国不开放这种新兴宗教进来。我们中国这个地区啊,北京这个地区啊开放的只是传统的儒、释、道、耶、回基本的大宗教,所有的新兴的小宗教现在都不开放,一般的年轻人也不认识。但是他们在全世界有的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势力也都很大。我讲的势力不一定是道场,因为一贯道他们好多是家庭佛堂,大大小小的家庭佛堂。有时候几家道亲联合组成佛堂的组织,就到家里面坐坐啊、礼拜或做仪式,或在家里面讲经,一般的公共佛堂也有敬拜神明、拜佛的仪式,有的大佛堂外观也很惊人。我们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讲课的地方是很禅宗化的地方,看不到任何偶像、看不到任何宗教的东西。

(学生:这些小宗教是属于大宗教的一支还是已经独立出来了?)答:是独立的

(学生:不能归到儒、释、道任何一个地方)答:是独立的宗教。比如说一贯道全世界有将近三百万到一千万人,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有道场,它主要是独立的一个新兴宗教。

(学生:它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是东亚文化圈子里面)答:不是,他们全球都有,华人区多一些。

(学生:包括外国人都有)答:所以它的势力是很庞大的。因为依照我们了解,传统宗教都发展几百年了,上千年,几千年了,都是这样传统的宗教概念。但是现在新兴宗教发展速度非常快,也许他们某些经典啊、某些教义啊现在人比较容易接受。像美国有些新兴的宗教啊或什么新时代运动啊人数也在向全世界扩展,人数越来越多。像印度他们一些新的瑜伽老师的教派系统已经扩展到全世界,发展的很快。

(学生:为什么这些新兴宗教会发展得这么快呢?)答:它们新的教义教理,新的解释,新的学说比较能适合当代人接受的观念。所以我们讲教义、经典啊是2000多年前留下来的东西,那么2000年留下来的东西如果他们没有新的解释新的诠释,也许它的教徒就不能够接受,然后它就比较没落。但是如果有新的解释新的诠释新的人才出来,若他们有很大的作用力,社会影响力的话,慢慢就会发扬光大然后扩展磅礴势力。中国的新兴宗教很多,那些新兴宗教都已经向全世界扩展。那么中国这些新兴宗教主要是从台湾,少数从香港、中国大陆都有,但是从台湾比较多,他们正在向全世界扩展他们的势力。

(学生:您用扩大势力来解释这种扩展。)答:我们讲宗教之间有时候是真理的传播,但是有时候宗教在真理传播过程中也是信徒的扩张,那信徒的扩张以后呢,经济各方面能力也跟着扩张。当然这个扩张也影响了一个交流,也就是说,譬如我到一个地方去传法,本来的宗教信徒逐渐减少了,但后来的宗教是新兴进来的。那么彼此要互相融汇、沟通了解,新兴宗教跟当地的居民不能互相冲突。所以才会产生一个互融现象,现在全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宗教的互融。

(学生:现在是一个渎神的、没有信仰的时代,大家都是拜金主义,经济宗教、政治宗教,为什么您觉得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会有那么多新兴的宗教会兴起?)答: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21世纪的人类正在一个反思回归期,宗教复兴期,也就是说,现在新兴的宗教已经可以将科学的内涵掌握进来,尤其是传统的东方宗教掌握的还不错。

(学生:宗教有一个特质,它是个神秘主义的东西,如果说宗教拥抱了科学,您觉得是宗教的发展还是一种妥协?)答:不是,是因为宗教已经掌握住了科学的语言和功能。以前有一段时间掌握不住,以为是宗教归宗教,科学归科学,那现在宗教进来了,一些新兴宗教出来的新人才已经掌握住了这种科学的法则。看起来历代的经典讲起来都是科学的东西,很灵性的东西,很多深入科学的东西,所以它现在去发扬,用科学的语言去沟通去发扬,所以现在倒过来很多人突然接受。但在100年前,宗教掌握不住科学的语言,所以宗教归宗教、科学归科学。学科学的人认为宗教是很迷信的语言,还有他们也会认为一些很奇怪的仪式现象是反科学的现象。

(学生:以前大家不承认宗教是因为有时候它不符合科学,现在有人承认宗教还是用科学的语言去证明,是不是还是一种科学本位主义?就是用科学去衡量)答:宗教要符合时代的精神,现在讲科学,像在中国科学更明确,我们要用科学精神、科学观产生时代进展,所以那是一个时代造成的一个事实。在以前修行的人像藏族人,我们讲藏族文化,藏族人他们小时候生下来就是佛教文化,他跟本不需要科学证明就去信仰,去拜拜。当然也许我们说他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过我们现在说知识分子普遍信仰的文化思想的传播的时候,宗教的实践过程里面的语言文字、经典必须有人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我们大家会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学的发展也是一样的过程,它在进入超心理学的过程,从普通的心理学转变到集体心理学到超心理学,就是一个演变过程。

(学生1:可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只有我符合了科学的标准,才能被更多的民众去信服,我觉得这是一种宗教的妥协。学生2:其实我觉得宗教和科学,像有人相信科学,那怎么来证明科学呢?比如讲宇宙,宗教也讲宇宙,科学也讲宇宙,那么科学没办法解释宇宙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所以我觉得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东西。不能说我很信赖科学,这种观念是因为在大陆这边没有宗教信念的教育,我看的一些宗教的书它不谈什么神啊,只谈心灵上的东西。科学只是讲物质上面的,那么我心灵上的修炼啊,这些不是用科学能够完全解决掉的,宗教和科学并不是矛盾的东西。学生1:我的意思是现在的人去信仰宗教的,可能他们发现很多现象可以被科学所解释,所以就信仰宗教了,觉得宗教有道理。中世纪有很多经验哲学家,他们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想用哲学去解释宗教,不想用科学去证明宗教的合理性,不是科学是用哲学的思辨繁琐的论证去证明一种宗教的合理性。后来有些人说你们这样做不对,因为宗教和哲学、逻辑,人的逻辑思维和人的宗教思维本身就是两块的,不能用我的理性的东西去证明宗教的东西,有个叫德尔图良的人说“因为它荒谬所以我信仰”,很震撼的宗教这句话。现在很多人说没有信仰,基本上就是科学主义、科学宗教,经济宗教,政治宗教、拜物主义。老师说现在宗教复兴了,因为有了科学的证明,所以现在开始有人在信宗教,我在想到底是宗教的复兴还是什么?)答:讲的很好,我现在把它分为两种趋势,早期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是分开的,我认为心灵的信仰和科学不一定是相关联的,科学信仰者或科学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的问题归心理和科学没有关系。我现在只是说时代的演变使得心跟物这两个趋势合一,越来越合一,越来越可以互相解释,互相理解。特别是有了夸克波动理论之后,这个世界中整个能量和心理的状态有了更新的解释。所以现在新的心理学应该从波动的法则去沟通、理解。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变动,包括我们的意识体也有波动,从波动里面去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波动;还有宇宙外面万事万象、大宇宙、银河系都有它的波动,这波动里面包含意识停留在这里面,很多有灵魂概念的宗教都可以从这种波动或能量的概念作为连接。早期的信仰,人们在求心理上的安定、安慰和宇宙的大力量的时候,认为心理的状态和科学可以分开;但现在有个新的状态,心理状态和身体的物质状态不是完全分开的。万事万物存在都有一个能量状态,这个能量状态有高的能量状态、低的能量状态,有高的意识状态、低的意识状态,而且它们之间有一个能量互动关系,互相交流的关系,这种互相交流的关系就是未来宗教一个新的趋势。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记得。全世界新兴的宗教、新的考虑观念都是这种心跟物跟能量或者心物波动 (振动、共振)互相交流的关系,这牵涉到去解释宗教的轮回观念的问题。宗教的天堂、地狱概念都跟这个有很大关系,高振动、低振动,高天界、低天界,或者佛教讲的不同的天界,这都跟能量、频率不同状态、阶段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我们要修行、修炼跟这个能量的振动有很大的关系。高修炼的人跟低修炼的人气质有什么不一样、质量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同的差别,这是时代科学给我们的好的工具。所以了解这个人修行很好,也许不止语言讲的很好,智慧很高,能量表现的也很好,能量表现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宗教上本身具备某种神通,神通是一种能量的表现。所以展现出超特异能力的时候,和科学是有关系的,只是以前不好解释,什么叫神秘主义不好解释,好解释以后就不神秘了。我现在讲的是一种趋势,导致人类的心理状态和信仰状态发生了改变,也许新的宗教不是一种单一宗教的偶像崇拜,是一种融合。了解一种概念,概念决定了大家未来对各宗教的理解,对修行的理解,我讲这个趋势非常重要。

[主题前言] 《金刚经》里面其实有讲这个东西,我现在开始讲主题,新兴宗教讲的很多了。佛法这个概念里面就是在讲这个东西,因为佛法是讲宇宙论的东西。佛教在从印度发展的时候,本来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从宇宙论开始讲的,《华严经》本身就是一种宇宙论的概念。宇宙天象就像一个网络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切换网线,这网络系统分布在大宇宙里面,非常的复杂(注:大幻化*轮常转)。所以佛教把它称为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世界不是讲地球、太阳系,它是讲宇宙,宇宙这么复杂的反反复复的生命空间。所以我们今天坐在这探讨什么叫佛法、真理,它是这样来的。我要开悟,开悟什么,开悟一个宇宙法则,开悟宇宙生命的现象,所以我才成为一个悟者,一个开悟的人,或成就一个佛菩萨等级的人。你对宇宙人生的道理,对物质界、现象界、生命界有某种提升和了解,不但能了解而且能掌握,对法则透彻了解以后你还可以渗透它、使用它。掌握法则的人不被法则束缚,不掌握法则的人永远在法则的束缚里面,所以佛教叫什么,叫最大的自由者。自由是什么意思?它突破了法则的束缚,掌握了法则,所以他拥有这法则。我们中国古代的像道家,庄子的思想都是很类似的,都是掌握法则。我们说“道”,古代的“道”很难理解,实际上是一种法则的意思。对于宇宙的生命现象不论是因果法则,或是因果法则之外的法则,你要掌握到某个程度,你的生命现象就拥有在这里面了。所以即使有因果轮回,但是不会被因果轮回束缚住,这是蛮重要的概念。我们讲六道轮回,为什么佛教徒修炼比较高的层次的时候就不会在六道轮回,因为他掌握住了法则。所以从这个生命现象变迁到另外一个生命现象,或变迁到另外的天界的时候,他的这个灵魂的能量本身就是自由自在的。他已经智慧开悟到了掌握了这些法则,不会被这些生命现象束缚住,不会被周遭的生命现象束缚住,不会被周遭的环境束缚住,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法讲这个东西。不要被周围任何物质束缚住,不会被周围的生命现象束缚住,不被周遭所有的生活习惯束缚住,所以它是完全突破这种生命现象的。那么,突破生命现象的方法有一种是“忘我”的现象,好像无我,跟外界隔离。佛教有罗汉修行,跟外界完全隔离,凡是跟外界现象有关的我就隔离,我的心就把它关起来,我就学我自己的,我知道社会的变迁,我就是不管。隔离开也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方式可以脱离痛苦。那么大菩萨不是,他们投注到那些有束缚的东西里面,束缚的东西不影响我,我完全都开悟,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掌握住生生灭灭、因因果果,我就在这里面,大菩萨就在这里面悠游自在,所以他是活在所有的环境里面不被所有的环境束缚,这就是菩萨道。所以佛教分两种趋势修行,一种是罗汉道修行,一种是菩萨道修行。菩萨道管你生管你死,管你什么爱啊,恨啊,我就在里面不被你束缚住,他掌握住一切,然后不被一切束缚住,这就叫大菩萨。而罗汉道是非常怕这些东西的,爱、恨、因果、瞋恨,人世间万事万物吓得不得了,看这个生命现象、这个东西啊,穷苦、困顿,初期他很怕这些东西的,所以我尽量躲在庙里面、山里面、山洞里面这样忘我修行、休闲自在,反正我也不用管你们,你们也不用管我,各自分离。(注:易入顽空境界)

我们今天讲的《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是讲跟众生合在一起的,在众生里面修的,叫大乘经典,是大乘般若类经典其中一部分。大乘经典是要跟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不是脱离生活的,所以佛教有时候被分为大乘小乘原因就这里(注:大小乘之差别是否具有慈悲心,有慈悲心都是大乘)。大乘的人不怕生活,小乘的人怕生活,就差在这里。大乘的人不怕污浊的地方,污浊的地方他觉得很干净,小乘的是看到污浊的地方很污浊,看到很清洁就很清洁。大乘的人是心态的转变,不只是心态的转变,是能量的转变。所以我跟大家说不是心改变就改变了,心改变了能量还没有改变就是什么还没有改变。中国道家讲气,气没有改变,心虽然改变,在污浊的地方你还是很痛苦。可是我跟你说,如果你的气也改变了,能量振动也改变了,那么你生活在很污浊的地方就会不一样,不但不一样,你还会把污浊的地方改成干净的地方,这就更厉害了。大菩萨是行动派,他到污浊的地方不是怕被污浊,而是进去污浊一下,而污浊半天你会发现他周围已经变干净了。他是方便运用提升周围振动,提升周围智慧的方法,这就是大菩萨道。他越是险恶的地方越不好的地方他越去,去了以后发现,只要他去那个地方就会变得光明,所以菩萨叫什么,光明道。我们佛菩萨在佛教里称为光明道,他是代表光明,他的心很光明,所以他到那个地方就会变光明。他也不怕污浊,他到污浊的地方能把污浊的现象变成干净的现象。我们所谓污浊干净也是我们的感觉,但对于他们一体化的人没有特别感觉,因为他掌握了法则以后我们所谓的污浊和不污浊只是一种心境的感觉,或者他认为是一种能量的感觉,所以他有办法,有毅力,菩萨都是很有毅力的人,有愿力的人,能够把一个地方慢慢改变,也许这个时间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但他有办法。但是小乘的人不喜欢跟众生接触的人就没有办法,他就是管自己,他没有能力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改变周遭,这点是最大的关键。菩萨就是有潜移默化改变周遭力量的人,自己修阿罗汉的人是不想改变周遭的人,所以我们有能力在改变周遭的人就是在修菩萨道。不过,开悟的境界是有层次之分的。有的佛教经典是对大菩萨讲的,有的对普通的修行人讲的,有的对天人界讲的,有些对我们人世间的人讲的。释迦牟尼佛讲佛经历代有变,佛经也是演变来的。大乘佛法比较兴盛是在公元200年的时候才转变,早期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大乘佛法还没有那么兴盛,那时候传承大乘佛法的人非常少。即使禅宗,我们讲禅宗的传承,在禅宗的历史里面,禅宗的传承都非常的少,都是少数几个祖师在传承。人数这么少,禅宗算大乘佛法,人数很少在传承,所以早期传承里面大乘佛法是很难普遍性的。一直到龙树菩萨的时候,公元200多年的时候,才慢慢有一批人出来开始有更大的弘扬。所以即使是大乘佛学也是演变的,我们今天讲的《金刚经》、大般若经虽然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讲的经典,但懂的人又有多少?然后有传承的有多少呢?后来才把它写出来,通过弟子传出来。所以一个宗教思想的传播跟根器有关系,跟缘分有关系,跟当时听道的人有关系。大家智慧没有那么高,思辨能力也没有那么强,而大家修行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影响接收程度就非常大。所以今天讲《金刚经》这个空慧,这个般若经思想,它是渐渐演变的,是释迦牟尼佛在中期的时候讲到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弘法他讲道四十九年,《金刚经》是大般若经中的其中一部分,是在释迦牟尼佛中期弘法的时候讲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到中期讲般若空性的观念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刚开始讲道讲太深的话比较听不懂,他的学生程度没有那么好,所以他开始从小乘佛学《阿含经》类似的观念开始讲。先从简单的讲,慢慢的开始讲深了,然后再讲更圆满的佛教思想给大家。所以《金刚经》的思想及相关的大乘思想是佛陀逐步透露,因缘成熟才讲。我们现在诠释《金刚经》,它是中国禅宗从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开始当作传承思想的经典。六祖之前达摩祖师他们传承的是《入楞伽经》,就是达摩初祖到后来五祖弘忍大师,全部的传承要看这本《入楞伽经》。到了六祖慧能大师用更简单一点容易懂的《金刚经》传承,你们就知道佛法基本的空性是什么。《入楞伽经》的内容比较多,读起来资料数据比较多,变化比较多。《金刚经》更简单,但是我们要了解以佛教的经典来讲,《金刚经》出现比较早,《入楞伽经》出现比较晚,所以《金刚经》是更早期的,第一批大乘佛法的佛经,先有这样的概念。《入楞伽经》经典的补充是比较多的,因为它里边已经有如来藏的思想,有般若中观思想,还有少数唯识的思想,佛法的精要、精髓这本都有。达摩祖师可能认为说也许掌握更多佛法精要的话要看这本,那六祖慧能大师可能认为说我们不要那么多读书,读那么多资料,我们先简单掌握住基本的语言是方便传承的,后来又多了一本,他的弟子神会的时候出现了《六祖坛经》。我们把《六祖坛经》跟《金刚经》互相对照,我们就会知道空性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大家记得这是连接。如果你要对这套思想有所理解,对中观思想,我们现在讲中观都讲龙树大师的一些著作《中论》或者《大智度论》几部经论,但是我们要讲更早,原始的思想就是《金刚经》(注:之后发展成《入楞伽经》),然后讲中国传承出来的《六祖坛经》。我刚讲了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在讲《金刚经》之前要跟大家提的,佛法思想里面禅宗的思想后来传承产生一种类似于空观,空观意思是说我们要解脱就是坐在那里不动就解脱了。后来很多的禅宗祖师就误会,说你坐在那里不动就解脱了,当时怀让禅师跟马祖讨论过一个东西,坐禅跟磨镜故事,将砖头磨成镜子一般你就会成道,那样会成就,那怎么将砖头磨得那么明亮有可能吗?所以坐禅也是一样类似的观念,你坐在那打坐就能够成道吗,那不是完全这样的概念。还有就思想而言,你认为我有思想容易成道呢,还是没有思想才可以成道,这观念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刚才翻了一下《六祖坛经》,其中有一句话,当时《六祖坛经》纪录的时候,一个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说我这样子开悟,六祖慧能大师跟他说,你绝对没有开悟,你这样搞下去绝对不会开悟,慧能当时对他怎么说呢“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是什么观念呢,大家以为禅宗就是在那坐坐,头脑都不动,什么都不想坐在那里就成就了,不是这个样子。六祖慧能当时先给他破这个观念,真空妙有的佛教,你没有突破真空灵性的概念,你就不会达到妙有,在打坐的过程中你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但是佛法又讲坐在那里真的心不动才能体悟到感应啊,跟中国的易经的概念类似,我们就是什么都不动心,你坐着不动心就能感应而通天下,因为能感应到遂通天下,就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概念在佛教里面修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打坐静坐的人,他不是坐在那一点想法都没有,他是感应而通天下,跟易经是一样的概念,所以才菩提作么长。他也不是每天坐在那胡思乱想,他是自然而然就感应。打坐的人有经验就会知道,往那一坐就往往会胡思乱想一大堆东西。那么怎么从胡思乱想一大堆东西中提升自我,得到一种清静的心态,一种不振动的心态,不中断的调和心态,一种心境的平衡,这就是一个修炼的功夫。

我在讲《金刚经》之前首先提这个概念,因为《金刚经》里面有一个概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法里面讲空、中观的思想,在空的思想里面,从空发展到真空、妙有的真空。那什么叫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不是顽空,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因为一部分修道人就把他修成顽空,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是大乘菩萨道、大乘佛法讲的空。以真空解释空,如何了解真空呢?这里有本《维摩诘经》,大家有机会读读维摩诘居士的对谈经典,这不是出家人的经典,维摩诘是一个居士,是普通人,但他是一个修道人、修行人、修学佛法的人、开悟的人,所以特别有这本经典(维摩诘居士 注:来自东方佛国妙喜世界。本经注意佛道品第八、观众生品第七及入不二法门品第九),从古代就有,早期的时候就有。这是我们修炼密宗使用得很重要的一部经典,特别是大乘菩萨道,怎么样掌握住,在最污浊的环境中对自性自在有很大的影响。第二再讲般若法门,最高的心法有时候讲不出来,但是我们尽量讲,文殊师利菩萨讲这本经,对大家讲道,了解智慧怎么转变,灵性怎么转变,空性怎么转变,最污浊的环境怎么转变这样一个方法。我先说到这里。

然后再讲印度从最早期的宗教发展,大部分人强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十二因缘法,常常听到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你的修行必须有这些基础,做好事。如果为非作歹要开悟一些道理不容易,你老是做坏事会形成一种习惯,我们做好事做坏事其实是一个习惯,记住这是佛教的一个概念。要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小的好事也要养成习惯。中国古时候,刘备教导阿斗的时候“勿以善小而不为”记住这句话,在佛教里面,这样的话,你的心量会一天一天慢慢扩展,你会跟人家不一样。老是讲经说法,讲做好事做好事,自己从来不做,那是不会变化的。变化的气质要从小的地方做起,所以佛教里为什么重视很简单的方法,不是一开始就给你讲高奥的智慧解脱啊,讲得很深奥。你要先从小善去做,这是最基本的,做一个善良的人。你要先从简单的善事做起,你要培养功德。很多学佛人翻译功德两个字,有功有德才有提升,没功没德要提升就很难,中国道家早就有这个想法,如果没有功德那提升太困难了。因为你没有变化,习惯没有变化灵魂就没有变化,灵魂没有变化灵性就不会变化,智慧就很难变化。产生的智慧是歪东歪西的,就是一种邪慧,佛教叫邪慧,邪慧丛生,老是想东想西都不想正道,讲邪道的东西。佛教要做正道利己利人的东西,什么叫正道,就是一生中做人做事要走正的方向。大家以为我做一个小坏事没有关系,那大家不了解宇宙是一个自然的反射体。你们做出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种了一个因,那个因在宇宙中就存在了,也许有一天就会结果,只是果大跟果小而已。种善因得佛果,种善因就会得到佛菩萨善的教导,所以为什么最开始一些小善事都要做。菩萨道一般有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听过佛法的人就会了解有六度波罗蜜,追求智慧解脱过程中前面五个要做好,才能使你的善良的心,智慧的心扩充为宇宙的心,才能使你的心慢慢扩展的像太阳一样大公无私照亮别人。佛就是无我的人,佛就是照亮众生的人,佛不是什么事都不干的人。大乘佛法讲大菩萨、佛菩萨就是为众生、为宇宙众生做事的人。如果为宇宙众生做事的人有“我”这个概念那就不是佛菩萨了,所以大菩萨有“我”在做事,但绝对不是他自己,就会变为太阳和星星一样,“我”就不见了,变成“无我”的人。所以佛教讲的真空妙有的真空是变成“无我”的意思,这个概念一定要先建立起来。“无我”的意思是没有我执,所以我今天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我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我执的意思。佛法非常重视种因,你不能有“我”,不能有我执,不能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又是一个概念。从做善事开始,六度波罗蜜做一些好事情,然后做一些修行的事情,然后慢慢扩充自我。

这个“我”在佛教叫“如来藏”,佛教《如来藏经》、《胜鬘经》都是讲这个如来藏思想,不增不减,特别《入楞伽经》也有讲如来藏。我跟大家介绍如来藏的概念,就是阿赖耶识,即清静的本性,也就是最原始源头的佛性。那么这是一个源头自性成佛的自性,阿赖耶识是唯识派发展出来的一个名词,早期没有这个词。我只是把类似的概念跟大家讲解一下,以后你们读佛经会常常看到这类的名词。佛性、阿赖耶识、如来藏、自性,我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大家读《金刚经》要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后看《金刚经》就会懂。然后你们有这些基本的概念就去修行,就是把这个本性、自性、阿赖耶识的阿赖耶超过前七识,超过感官之外的那些阿赖耶,还有如来藏,佛性的本质,法性的如来藏的藏性把它发挥出来。在发挥的过程中还有“我”、有我执阿赖耶,最后破除我执就会成就变成无“我”了,它就进入真正的佛性。

佛在《金刚经》里常常讲你讲这个就不是这个,它的基本的公式定理就是这个意思。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一定要记住这个基本公式、定理,掌握住这个法则,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如果你认为我说什么你就是诽谤我。所以你说佛说就不是佛说,佛绝对没有说,谁说我讲了一部《金刚经》,我根本就一个字都没讲,就是这样的结论。记住这个公式,我说什么就没有什么,一定要开悟这个东西,要回去想。大家今天回去就想这个观念,我说什么就没有什么,你不要以为就是这个,讲这个就是有问题。你讲这个东西你有执着,你有执着就没有办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问题,所以他的基本功,《金刚经》里就是讲这个。你可以从头翻到尾都是反复强调这个公式,这部经有一个重点,“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是讲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一个定义,无为法就是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没有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们有一个修炼过程。都是有,最后要讲没有,没有不是乱讲说我真的什么都没有,是修炼到最后的无我了。它就像跟太阳合一了,我释迦牟尼佛不叫释迦牟尼佛,你讲错了,我不是。你指着他说你是释迦牟尼佛,他会说我不是释迦牟尼佛哦,你不要乱讲。文殊师利菩萨跟我们讲的这个观念说:文殊师利菩萨正讲道讲智慧,有人说你是文殊师利菩萨。你回答说:“我不是,您错了,哪有文殊师利菩萨啊,只有宇宙的法性,我代表的是宇宙的法性,我不是文殊师利菩萨,您不要乱搞,我没有定义的,我身上没有定义的,您认为我是谁就大错特错了,您误会您执着,我不是我,我根本没有我啊”。佛教的大乘佛法就讲无我,做很多事情说有做吗,没有啊,谁说我做了。说你这人功德好多啊做了好多好事,有吗?没有啊,忘记了,他是这个意思。说你在一百万年前贡献好多啊,他说有吗?我在一千万年前贡献更多,他在一千万年前是谁?不知道。也许他自己知道,佛教讲累世灵魂转世的,一千万年前的事他还记得,在某个时空某个佛国他做了哪些事情我讲给你听,我以前在那个时代,在几千劫以前我曾经当过哪个大菩萨当过哪个佛,我做过某些事情。他说我这辈子讲了很多道理,你说他叫文殊师利菩萨,他说不是,我叫某某某。为什么?因为一千万年前我叫某某某,只是这辈子叫文殊师利,你就认为我是文殊师利,你就大错特错。佛说我讲法半天,讲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记住这是《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有说法等于没有说法的意思,你误会我有说那就错了,因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正法最后也要舍,何况不是正法,舍弃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有了,圆满了,但是他已经空性了就变成无我了,没有一个专有名词可以定义它了,这叫佛,佛的一个精神。

所以学《金刚经》的空性论就是要先建立起这个观念,任何万事万物可以做,但是是不执着的,都是一个过程,都是像“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是变化无常的。万事万物变化无常,过程中,你也转变了,所以你不是原来的你,他也不是原来的他。你们趋向宇宙的真善或者说宇宙的最圆满的状态。我把他叫圆满,其实真善有时候很难定义,也许更圆满,也许智慧更解脱了,也许更不束缚了。再三强调佛法是追求自由的,追求解脱的,解脱的意思就是自由。追求灵性最自由,个性最自由,这个自由是圆满的自由,不是你的自由妨碍别人的自由,不是你追求圆满妨碍别人的圆满。他是大圆满,追求一起圆满、一起成就,这是空性的基本精神。所以叫真空进入了妙有,妙有就是大圆满。                 

刚刚跟大家讲了《金刚经》里的句子,都讲过了。但是讲得比较快,你们要好好听这些佛法的基本概念,因为从这里面《金刚经》引进来,你们将来读别的经就容易懂,佛经没有很难。也许我的缘分就是接触《金刚经》很早,二十几年前(注:1981年)就开始接触。接触后有时候就翻翻翻,想想里面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在台湾地区,《金刚经》一般跟《心经》常常连在一起,后面都附《心经》。所以你去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是那一套,他有一套公式。空色不二圆满,心物合一圆满。佛经是一两千多年前写出来的,那时候只有到空色不二,以后还会多加一个能量,能量不二,现在新名词会加进去。不过,讲的概念是类似的,从心出发、从物出发、从能量出发、从波动出发都会导致同样的概念,最后概念说你一定要到无我的状态才会圆满,你有我,有执着就会痛苦。佛教是教人解脱痛苦的,要记住这也是重点。他不是让你依附一个东西,真正佛法不强调你一定要解脱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东方极乐世界,到中天极乐世界,到哪个极乐世界或到天堂地狱,就是你只到天堂这样的意思,他不是专门解决这个东西。他是让你圆满,你到东到西到哪里都可以去,自由,解脱到自由,解脱所有痛苦,解脱到圆满,所以哪里都可以去,可以去救别人。你有能力去佛国做主持人,你可以到其它地方救人,他这一世变成一个救世主。佛经好多这样的故事,变成救世主的特别多,到另外一个星球变成救世主,因为他解脱了,它变成光明的代表,没有执着的代表。我再解释一下,佛经里面虽然没有讲到上帝的概念,但佛教讲法性的概念,法界的观念,最高的佛法叫做一个法界、法性的概念,与上帝的概念类似。所以佛法里面讲的上帝有非常多的名词定义,为什么?因为在欲界天,天界里有很多天王叫上帝,所以误认为是欲界天的上帝还是色界天的上帝还是无色界的上帝。我们的地球一般叫欲界天,就是物质界的,到色界天是能量界的,无色界天几乎都看不到了。到了无色界天纯能量波动微细波动那都是更难理解。在宇宙里面有这种不同生命现象,事实上现在在科学上讲宇宙里面不但有现象界看得到的,有的红外线看得到的,有的紫外线看得到的,有的是在X射线看得到的,有的是黑暗物质,有的是反物质,修行的人进入神秘境界慢慢感受这个东西,尤其在宇宙时空里这个东西太复杂、太多了。佛法讲这个东西,这个变异性太大了。那我们的科学在这边慢慢摸索,因为科学也在追求真理,一样的,宗教修炼神秘主义最重要的修行在追求真理。那么解脱痛苦得到最大的解脱自由,自由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真理,如果你达不到这个真理,你不会达到完全自由。你的智慧不到那里,开悟不到那里,你不会完全自由,一定有束缚。因为宇宙的自由里面包含了很多的障碍,我们在地球上就有人情的障碍、生命的障碍、家庭的障碍、国家的障碍,在太阳系有太阳系的能量障碍,你从这个星球到另外一个星球都有能量的障碍。我们以为灵魂死掉了,灵魂一般脱离不了太阳系的能量,你出不去,修炼不到那里,只能在太阳系,永远在着六道轮回。在欲界天,你修半天能量出不去,你说你可以到另外一个西方佛国,或到东方世界,那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一般的修炼根本就不到这里,永远就在这里混日子,就在这转转转,死了灵魂还在这里,又到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的国家,这是佛家的讲法,转过来转过去。有的人不信啊,做了不好的事情转生到畜生界动物界去了,有的在地狱待很久,把灵魂洗干净一点,因他的本性已经蒙蔽太久了,本性坏了,本性很难把它提升,所以要在地狱磨练很久再放出来。其实地狱界是一个教育的场所,为了教育那个坏的人,教教教教教,你怎么那么坏,每天想事情都是坏念头,想从别人那里捞利益啊,为了享受、享乐到别人那里捞利益,想牺牲别人成就自我,历史上有些人好像就是这样子,但这样子在宗教上不一定是好,而且对个人成长很不好。我只能跟大家解释正确的宗教对智慧的理解,是我们今天用正确的方法提升自我(注:佛教讲八正道),所以我们要勤劳努力,要奋斗,我们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结果。你不要想着不劳而获的,想着利用别人的。为什么你一生会遇到很多障碍和坏因果?因为你利用别人,以前别人也利用你,这辈子也还会利用你。你越善良,善良也是要智慧哦,不是善良的人都不要智慧了,佛法讲智慧解脱,所以善良的人做事情会很有方法,但他有正道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用正道的方法我们可以达到解脱,他用邪的方法他想解脱就很困难,也许他周围的环境都是黑暗面,宇宙存在一种什么法则呢,叫物以类聚法则。类似的概念就会混在一起,比如交朋友,你是那样法则的人啊,你的朋友也是那样法则的人。你的想法是善良也许你的朋友都是善良的比较多,他都是有一种很奇怪的吸引的力量,物以类聚是宇宙一个很奇怪的法则。当然大家学习科学跟宗教,有的法则有特异性,但那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有规律性那样。大家可以观察,物理学实际上是宗教学的一种看法、一种延伸。物理学不只是物理的想法,心理学也有类似的概念的,你可以找出很多的规律的。你要把握住规律才能提升自我,我们修行就是找很多规律。我们中国道教的“道”,就是古代讲的规律,有的讲法是逆的,反的方向反而是顺的,中国古代的修行人懂得一套道理,顺着走不通都是逆着走,逆着走最后才圆满。为什么事情要想逆的、想另外的角度呢?很奇怪,中国古代就想出来了。他说有阴阳两面,所以任何事情有阴有阳,从阴的走不动了就从阳走,阳的遇到障碍又从阴的走,然后阴阳再调和。然后八卦,它有不同的卦位显现,不是简单的64卦,它也是类似的概念,一个角度走不通,从另外的爻位去走。所以中国是比较有忧患意识的一个民族。古代圣人,做任何事情他知道忧患意识,他们不仅知道忧患意识,并且掌握了一套原则。那么万事万物都有变化变迁,你要掌握住变迁的道理,掌握变迁的道理就是修行。所以我们在人体上做实验,修行人是在人体上做实验,从人体上做实验掌握变迁的道理。真正修行的人说我学佛法,我观察自己发现智慧有没有开悟进步,我学禅定我有没有从禅定中更解脱。那么开悟和解脱有一个过程,自己慢慢掌握这个过程,然后从古代圣人的话,或从佛经里去印证,或从不同宗教经典去印证,印证的意思是了解自我,我有没有提升,了解我的灵性这一段时间有没有进展,有没有成长。这是地球人的智慧通过宗教家留下来的,通过科学家利用新的概念来解决,来给大家留下经验。但是科学家通常都是只能掌握住一小部分,很少有整合性的科学家,什么都懂,太细了,太多东西了,所以从个人身上修行掌握的速度会更快,从身体上印证科学会更快。科学都是摸索一小部分,所以称为某一小部分的专家,整体上他很难掌握。真正修宗教的人,学物理学化学,学科学精神的人也可以把它掌握的比较好,要互相印证会更好。(注:中国的中医整体整合调整,颇具特色,可以参照)

今天大家到这里来研究佛经的道理,但佛经里边一些基本概念先弄懂,以后看一些相关的思想会觉得比较自在一点。佛法学习让大家学习自在,学自由。自在啊,观自在菩萨不是自在吗,自在就是你跪着做、盘腿坐、或者以观世音菩萨自在坐,随便你怎么坐都可以。你们要学打坐呢也没有什么固定坐,爱怎么坐就怎么坐,能提升就好,你自己做实验。观自在菩萨的坐姿,如果你看过佛经,菩萨坐姿多的很,这样坐、那样坐、观音坐什么都有的。所以刚刚有人问打坐是不是要盘腿阿,单盘啊、自然坐或怎么坐,没有这些规定的。在密教修炼里面有好多坐法,气脉自己知道,这样坐坐久就会怪怪的,气脉就会束缚住,脚就会动一下,不动一下就会不舒服。你要是双盘坐很久,气脉都打通了坐很久不会不舒服啊。所以他会稳稳地坐着,坐个三天也没有问题,气脉没有流动障碍的问题。所以每个人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能坐得最舒服,心在清静中禅坐。还有中国道家讲的道理跟《金刚经》讲的道理很像,我现在是用别的不同的观念来印证《金刚经》。“常应常静,常清静”,应是感应的应,常常安静就会常常有感应,就是常常清静,这样的人心就会比较平和。那个也是《金刚经》里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有儒家讲的,孔子子罕篇第九说子绝四“无意、无必、无固、无我”那也是心里面的状态,中国思想里边也有“无什么”,没有执着的想法。我们做任何事情也是不要把它固定死的,中国现在的思想家比较弹性。你看改革开放后他们都很弹性,所以中国发展很快,发展快就是有弹性,速度非常快,但是它也有个原则,发展快为大家好的方向没有变,但是有弹性,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它要转变。学佛法也是一样,他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因为佛法固定了被人套固定的方法就绝对错误了,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法。但是有些观念,比如讲空,这个观念大家慢慢去体会,什么是空的概念。也许很多经典都讲一样的概念,小方法没有大的变化,因为它是大原则。然后掌握空性里面的空就是智慧,如果你不空你有执着,你的智慧就出不来,因为你想像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容易把它固定一个模式一个想法一个格式,智慧的转变方法就想不出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休息三分钟。)

(学生:《金刚经》是不是阐述空很系统的,它本身已经很系统的阐述空还是只是阐述空的一部分)答:空没有办法完全阐释,空代表智慧。《金刚经》是解释空的基本精神,而不是代表了空的全部。因为大般若经那么大,般若代表智慧,智慧经典在解释空,《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一小品。如果看了大般若经的其它经典就会更了解这个类似空的概念。佛陀只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空,《金刚经》是用比喻的手法在解释空的基本概念的一种讲法。其他大、小、密乘经典也反复强调空性。

(学生问:金刚是什么意思?)答:金刚石是一种很坚硬的东西,用来表示坚固不坏。在密教里被称为金刚乘。金刚是比金、银更硬的东西。比如说你求佛求道的心非常的坚硬,第二个,表示你成就了的德性、空性的智慧已经达到了金刚那样坚硬不会被摧坏。无论谁来攻击你,你都不动的。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掌握了金刚法则,也就是般若法则(智慧法则),你就会像金刚一样永摧不坏。到任何时空里都不会怕。大菩萨啊无论到哪儿,邪门歪道根本就不怕的,因为菩萨的智慧已经到了最完整的状态了,非常的坚硬,怎么也摧不破。所以密教里面的成就者称为金刚。五大金刚的金刚,金刚是摧不破的。我已经完全开悟了佛性了,在宇宙中我长存了、自由了。

(学生:您是否可以再说一下佛教中自由的概念?刚才您说了两个词“自在”和“自由”。我的理解是“自在”更多的指的是自己的感觉,而“自由”有点政治学的概念。很多人像卢梭那些人论述政治学都是以自由为出发的,人们如何能达到一个社会的自由,就像佛教中大家都希望达到的那种自由,但如果说我们的自由妨害了别人的自由,那该怎么办?要让出一部份权利,国家有这样的政体。总之刚才你所说的达到的这种自由是不是像佛教的自由更多的是从内心的状态来说的自由?但如果说,我的内心是自由的,但外界的社会政体无法给我自由,自己很不自在,自己就比较混乱,一直在思考自由与自在的问题。我自己很自在,但是外界不给我自在。我该怎么办?一个是政治学概念,一个是哲学概念,我真的混乱,该怎么办?)答:在古代,“freedom”,这个词在翻译的时代没有用自由这两个字。现在的字典里面自由的概念跟佛法里面的自在的确有的时候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刚才为什么用了很多自由呢,因为很多的自在实际上是一种自由,不过现在的观念是喜欢认为自由是外在周围环境要完全配合好才会有自由,但对于修炼佛法的人来讲呢,自在是心的自由,心的解脱。如果心没有自由自在,不可能追求外界的自由自在。所以解脱是先从自心做起,不是先从外面做起。以佛法的概念来看,国家是暂时的,社会是暂时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成、住、坏、空,都是一百年、两百年都是暂时的,但是对于生命的、永远的灵魂来讲,对这个永远的灵性来讲,是可以追求内心先求自在,自由。这个国家不自由,会追求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人不同,命不同。但是,他可以追求当下的心的快乐自在。那么,什么又叫心的自在和自由呢?只要你对有的东西没有完全执着的念头,随顺因缘,在因缘中追求解脱,在因缘中追求突破,那么,你就会自在自由。也就是说,你不会被外界环境干涉的太厉害。佛法希望的是,很多追求这种概念的人先多做好事善事,第二个就是多从自己内心的不执着,内心的自在先做起。如果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的话,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因为很多做菩萨道做善事的人,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会考虑比较多,不会妨碍小的个体的自由、自在。现在的社会环境没有办法配合自在自由的时候,表示我们很多的东西还有待改进,很多菩萨道要做。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在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之前,应该先从提升自我做起。它的修炼过程佛法一般来讲是自性成佛,一般来说,它不先管外面的完全解脱,要先管自己的解脱。个人解脱了,也就能帮助外界了。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只能说尽力了。所以一般菩萨都会发愿说尽力。就是说,我自己解脱了,周围的环境虽然在黑暗中,我们一般的观念是讲在污秽中,黑暗污秽中,我能尽量发散自己的光明,发散我的好的,给周围的人好处,改善周遭环境,这样就行,能做多少就算多少,就是尽心。菩萨有愿力说尽心就好。他不会说我现在就一定要完全改变它,推翻它,变动,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即使很有能力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注:因果是渐变)。所以好多菩萨是志同道合的一起来做菩萨道,帮助这个世界人类。还有我再强调一点,历史、朝代、国家都不是永远、永久的,在佛法来讲,不是永久的。但是解脱确是永久的。如果能够解脱提升自我,到那个时候,把你放到美国去,放到欧洲去,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黑暗的一面,你就会去帮忙解决那个黑暗的地方。现在中国黑暗的地方还很多,所以,中国有很多可以工作的地方,可以成为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努力。自我解脱快乐以后,看外界不要太悲伤,有时候会有因果现象。所以,自在解脱的人,他的智慧解脱到那里的时候,看外界痛苦的事情,可以透过事件发射慈悲心。他是不会痛苦的。所以,佛法是解脱痛苦。你也许会悲伤,但你不要痛苦。也许黑暗面很多,我们尽力就好。但自己一定要先自在。自己不自在,没有办法救别人自在。你先一味的改善自我,要先提升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的实力,自己综合的素质,把菩萨素质提升好,你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概念还是蛮重要的。这样的回答还可以么?

(学生:老师刚才有讲到禅定,关于禅定该如何入门呢?)答:禅的方法非常的多,你可以找一个你最适合的方法,先从书上或从不同的派别的资料上查询。查询一个你最应机,对你最适当的方法。因为方法有很多种,如你的兴趣、喜好来决定它的因缘。

(学生:老师能不能推荐一本修禅的方法的书或资料?)答:可以啊,下课的时候拿给你看。禅坐的书我们一定要看,禅坐的书要选其中一两本来看,因为禅宗的公案对禅修有帮助。如果你要进入禅修还要读一点易经的书,易经对禅修帮助也非常的大。我们知道南传佛教的内观,大乘的禅法,在中国发展的禅法到密宗里面的禅修,大圆满法里面的澈却的禅修,都是禅。方法有很多种,你可以应机的先去看,你觉得对哪一个比较有兴趣。有兴趣你和我们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些相关的细节,找相关的人教你,或者说你要学这种方法我有兴趣,我也可以讲一些。

(学生:据我所知,如果要修密的话,要经过金刚上师灌顶之后才可以修。我在汉地找不到上师,也没有机会接触灌顶,这样还可以修密吗?)答:密一般分为唐密和藏密,藏密一般是藏族在传,由唐朝传下来的密宗叫做唐密,书上基本上都有资料。你有机缘接触到也可以学,但是没有传承的人学的东西比较慢。我们所谓传承有的时候是从灵界传承,灵界在修炼过程中从无形进来传承。(注:学密宗要谨慎是否具备好的功德加行,不要盲目偶像崇拜,师徒是形成生命共同体,慎选老师,不要执著,发菩萨愿力比灌顶更是基本功,修行时常会有结缘灌顶机会,想找老师一定会遇上。)

(学生:我没有拜上师,没有接受灌顶,是不是可以学显宗的禅定呢?)答:学显宗的比较好办,显宗跟密宗的禅定在最究竟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是相通的。密教里面强调气脉能量的拙火,跟瑜伽术比较有关的,应该先从印度的瑜伽术学,先吸收书上的思想概念。再学密教就会比较精进、比较深入,但是密教念很多咒语要长期的学习,有时候你还要有愿力,咒语是方便法。

(学生:是不是念真言不用灌顶也可以修?)答:很好,你可以常常念六字大明咒“嗡(om) 嘛(ma)  呢(ni) 叭(bei) 咩(mie) 吽(hom)”或“嗡(om) 啊(a) 吽(hom)”三个字的咒语,就这九个字你没事干的时候就常常念。这九个字跟宇宙的很多仙佛都相通,我们在密教的根本咒语就是这些,不经过灌顶有缘也会修的很好,因为这是普传性的咒语。但是你要会念哦,你要从头顶开始念,念到最后到丹田,你不要乱念。

(学生:如果没有人指导的话自己修是不是会不懂?)答:是,要请教相关的人,而且跟你讲的人他修过就会跟你说修道的重点和细节。有时候老师是结缘的,结缘老师就是跟你讲一下,有的是很慎重的,叫教派传承,那就非常慎重,因为你是我这一派传承命脉的。但教派传承有时候会很束缚,所以你要看将来的因缘。教派束缚,有时候那些金刚、护法神会束缚住你,有时候你学别的法门会有障碍,限制你不能再拜其它老师,所以看你自己将来的因缘。 你现在刚开始入门,显教的禅、瑜伽的概念先建立起来,那些都是跟禅有关的,最后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修好。因为禅修是空性,金刚的空性,最高就是《金刚经》,我刚刚念的那一段,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古代禅宗老师的传承一定是很严格的,永嘉禅师跟六祖慧能对话一宿觉,他一下子就想走了,验证一下就走了(注:永嘉从《维摩诘经》入门)。学习传承不是你想得那样跟在上师旁边跟很久的,有的是你修很久去找他验证一下,验证一下一天就结束了,或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然后回家去自己修。中国禅也很自由,这跟民族性有关系,中国很奇怪,人比较活泼啊,还是不错的。也许从印度传到西藏这一代的禅法,因为古代密法的传承,选择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传承人数很少,不是普传的,所以才要求这么严,老师要亲自灌顶亲自教导,他才能成就。到后来普传后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继续讲,“波罗蜜”三个字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是妙智慧、智慧解脱的意思。《金刚经》的“金刚”两个字是解脱的等级。菩萨道里的菩萨是分等级的,有初地菩萨、高级菩萨,佛法分十地菩萨,在密教里分十五地、十三地,有不同分法,一般分十地。第八地菩萨以上是不动地菩萨,永远都不会倒,转世也不会倒。他从小智慧就非常的高,悟性很强,想什么东西都透视很厉害,能够掌握比较多的法则。不动地以上的菩萨是大菩萨。

    《金刚经》这本书是在给孤独园,印度的舍卫城Sarvasti那个地方讲道,须菩提尊者问法。在早期的小乘佛学都要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常常都有这种基本的想法。因为佛法的发展曾经从痛苦的过程,苦集灭道的过程慢慢转到乐修。世界的演变也是这样的。以前的古代人常常战争很痛苦,比较多从痛苦中去修行,现在的人比较多享乐,常在乐境中去修行,弥勒佛是在比较享乐中修行,释迦牟尼佛是在苦中修行,苦修的比较多,那时候应那个缘分,应机是苦修。但这个时代应类似弥勒佛那样在娱乐中修行,当然对于佛菩萨、大菩萨来讲他没有什么分别,不论是痛苦中修行还是在污秽的环境,或者在欢乐的场所修行都一样的。你们不要以为欢乐的场所就一定很快乐哦,那种快乐也许是假相,舞厅不一定就快乐,娱乐场所不一定都是绝对快乐的,也许心情会快乐一下,后面是痛苦的过程。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也许会有很痛苦的时候,不要以为大家亲近接近就一定很快乐,分离的时候就会很痛苦。因因果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不要以为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这就是《金刚经》。不要以为快乐就是真的快乐,痛苦就是真的痛苦,有时候只是一个假相,也许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过去就过去了。但是你要从里面得到教训跟思考、启发,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印度的壁画里弥勒佛挺瘦的,到了中国就变成那样了,这个更加强调了在享乐中修行)答:是,我们知道早期佛学都是苦修,苦修是比较瘦的,中国的弥勒佛形象是按照古代的布袋和尚造的。现在密教的扎什伦布寺,弥勒像是中等的,不是很胖的,中亚一带有了弥勒佛像以后,也有许多是瘦的,所以也不一定。中国后来胖的形象都是因为布袋和尚的造型,变成大肚子。中国人喜欢圆满,而且笑眯眯的像个元宝、金元宝,所以弥勒佛是财神。以后去庙里注意看他手上托的是金元宝,拜他就会有钱,所以中国人更喜欢,穷怕了。                 

(学生:弥勒佛在印度本身的哲学里是不是也是强调在享乐中修行阿?)答:他就是在享乐中修行。(学生:到了中国就被发扬光大了,越来越夸张了!)答:你不能讲他夸张了,他就是在享乐中修行,享乐中是可以修行的,痛苦中可以修行。但一般来讲,在享乐中修行会比较难,我觉得比较难,为什么?享乐中常常一个人忘记了自我,忘记自我以后思考就不会那么深,一些痛苦的思想比较深,想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在乐中修虽然好修,但是要成就起来智慧没有那么高,想不到那么深的东西,这很奇怪,以后你们多观察。在享乐的时候你虽然可以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忘记自己在想什么,很快乐的沉浸在那个境界里面,可是你就不会再想很多东西。但在痛苦中的无我呢,有的时候受尽折磨和痛苦,也是无我,到精神恍惚状态,他会想到更多无我的东西、变化的东西。所以早期那个时代苦修的时候成就的人比较多,后来享乐的人修行速度比较慢。

     (学生:我感觉痛苦中修行比较压抑,享乐中修行比较好,本来都是无我,佛性就是无我,为什么不在享乐中修行呢?我觉得有人痛苦是太感受他自己了才痛苦,有句话叫看的高兴的都忘我了,这个怎么解释?) 答:高兴的忘我就是忘我,我刚才说在享乐中可以修行,可以从中达到忘我的状态,如果你能长期保持忘我的状态就是非常好,就是接近完全禅定的境界。无论你用哪种,用快乐的方式你能达到忘我你就会成功的,不过你要常常保持这种成功的状态,也就是你能保持做很多事情都能乐观的方式。这也是时代的演变,因为古代的战争比较多,常常民不聊生,他不痛苦也不行,是时代背景造成的。他就是那么痛苦,今天这个国家打那个国家,那个国家打回去,哪天又叛变、兵变,人民长期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不是他想舒舒服服就能舒舒服服,第二天就来一个军队把家里扫荡一空。

    (学生:既然你说佛能够把污浊的地方变成干净的地方,那么佛能够把有战争的地方变成和平的地方吗?) 答:我刚才说了尽量做,即使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的一位修行者,他的释迦族都保不住了。当时佛陀还活着的时候,释迦族就被灭掉了,只剩几个人。释迦牟尼佛当时就说,我们这个民族以前曾经伤害过那个民族,早期,某一辈子,佛经里面讲的,所以这一辈子被因果讨回来了。释迦牟尼佛曾经阻挡过三次,第四次以后就挡不住了,释迦牟尼佛曾经用生命去挡住那个军队,对那个国王说,你要杀我族人你先杀我吧。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得道的人,很有成就的人,那边的国王因为他的关系退兵,挡住了三次,第四次挡不住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因果的业力太大了,杀戮的业力太大了,所以这次他挡不住了。他的慈悲努力、影响力也没有完全能解救族人,佛陀透视很清楚因果,无明啊,有时候也有时代背景的关系。我们说做菩萨尽量做。

     (学生:也就是说佛还是挡不住现实的。) 答:有时候业力连佛都挡不住哦,尤其是共业,一个人挡不住,他的弟子跟他一起做也挡不住。所以业障的业是绝对可以挽回的,有些都挽回不了,他能够做到多少尽量做,他教导弟子说我这样做了,也明白这个是什么道理造成的,挡不住那个结果。第二个,我们努力做的时候,业力有时候可以减轻,我做善业的时候它是会影响反作用力的,因为你的努力它可能减半,减成三分之一,或减成四分之一,不一定,会减轻。所以这一世的努力会造成业的转变,会造成共业(就是集体的业障)的转变。中国如果有很多修行人修行,这一代就会很光明。北京有一大堆修行人,北京这个地方就会越来越光明,中国就会越来越光明,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注:光明使行恶力道、自私心降低)

     (学生:释迦牟尼佛变成佛舍利,是一个什么缘故呢?后来被阿育王分成好多部分)答:佛经上记载说,如果能够供养舍利,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会比较光明,有很大意义的。他是一个大修行能量,舍利有一个振动能量。现在科学界都在探索说它是个结石,它和结石不完全一样,修行的人通过精气神不漏。你们要知道佛教其中的一个道理,无漏,无漏功德。不漏是精、气、神完全不漏,男孩子修到精气神不漏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梦遗、泄精等,没有男女关系且自然不漏。不漏之后精气神的能量完全提升自然生成,所以他和通常的人的肉体不太一样。精气神不漏的时候修炼出来的高能量身体就会结晶,结晶到身上骨头和气脉里面,肉的旁边会形成结石现象,造成一种能量结晶,舍利子的正确解释是一种能量结晶体。(注:“无漏”也指自在解脱无烦恼,一切行为没有执著、没有烦恼,依智慧观照三世因果。)

    (学生:能量不是物质的,怎么会结晶呢?)答:能量可以转化成物质。这方面研究多了你就懂了。不只会有舍利子,在密教修炼的大圆满法里面,虹光化身。他死的时候是变成光线不见了,整个人坐在那里慢慢消失,变成彩虹光慢慢就不见了。比较差一点的修行就是身体等比例缩小,人们把这个缩小身(约手肘大小)拿去供奉,有一些修行人就完全不见了,就剩下头发和指甲没有烧掉,消失的过程中会产生光,一般7天要不断缩小身体最后消失,7天以后如果没有消失就不太会消失了。

   (学生:什么叫圆寂啊?) 答:圆寂就是过世的意思,我刚才讲的是虹光化身,虹光身。有两种修炼方法,一种是全身舍利子,像六祖慧能大师他全身舍利现在还在庙里,骨头是不腐烂的,他就坐在那里。烧掉会变成舍利子,不烧的话骨头硬硬的不会腐烂,他就会结晶,舍利子有时候还会生长的,舍利子也有一个变两粒,两粒变三粒的,它吸收周围能量变多的,舍利子是会变多的,不是烧完一百粒就是一百粒。

   (学生:这么说舍利还是有生命的了?)答:当然有生命的能量啊,这是科学奥秘,有的还没有解破。我跟你们解释它是一种能量结晶,它会吸收周围能量然后再长大,再长出新的小粒的,我有看过舍利子,是小的。我在庙里有看过,对这个不是非常好奇。我不像你们对舍利子有那么大的好奇心,到现在我还没有到八大处看过舍利子。在佛教里的这种生命现象很多,从古到今,产生全身舍利的也很多,台湾好几个法师死了都是全身舍利。全身舍利就是身体不会腐烂,还会坐在那里。

   (学生:佛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变成舍利,这么多年来他应该有很多舍利,为什么现在这么少啊?) 答:蛮多的,只是你看不到而已,现在死掉的人烧出舍利子的人非常多,有些普通居士都有。你翻翻佛经记录的很多,我现在讲的虹光化身近代都有。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里就有关于虹光化身的记录。你们回去可以看看里面有一篇就是写虹光化身的。《西藏生死书》就是宁玛派的,宁玛派的大圆满法的最高修炼方法,最高的成就之一就是虹光化身,就是死掉人会消失。把他身体裹起来包在那里,七天之后人就不见了。在这七天中周围的人会看到彩虹光、霞光出现,因为他身体能量消失之前会产生彩虹般的光芒。这种修炼方法是通过阳光修炼来的,他吸收太阳能。

   (学生:我不相信,这是神秘主义!) 答:当然是神秘主义,我的意思是说这套方法从古到今已经流传下来了。没有修炼的人死了就腐烂了,烧了变成灰,有修炼的人就会变成舍利子或者说全身舍利,更高修炼的人就成全身虹光了,慢慢就不见了,或缩小,缩小的现在还很多,像不丹国师敦珠法王过世后的身体就在法国,他在法国身体就慢慢缩小,缩到很小,本来他要虹光化身,他的上一世就是虹光化身,第二世本来也要虹光化身的,不丹国王要供奉他,但虹光化身就没法供奉了,没有舍利子,身体都不见了,怎么办?所以他们祷告、祈求你的身体不要不见了,他身体就缩到这样子不动了。就把缩小的身体供奉到不丹去。国王对佛法有兴趣,他想修炼。佛教里的转轮圣王就像国王那种人,如果他对佛法比较感兴趣他就会对国家帮助比较多。(注:敦珠法王年青时在西藏、四川修行)

   (学生:我也有兴趣啊,国王是人,我也是人啊!) 答:是啊,你有兴趣就努力修行啊!国王有修行啊,那个人是国王的老师,他到法国弘法去了,后来死在了法国。他过世以后,国王在不丹就建个庙供奉他的法身,所以拖了一年才从法国运到不丹。他的身体在法国的时候曾经轰动了西方,法国人对这种死亡的方法很好奇,所以密法的大圆满法现在在西方就非常盛行。为什么?它是人类的一个特质。以前从来不知道有这种方法。

   (学生:我没有看到大陆有报道过,人死了之后能虹光化身。)答:中国的资讯比较封锁。我当时看到大圆满法的时候,想耶稣基督就是这样子的。耶稣裹了尸布包了三天就不见了。历史上记载修炼大圆满法的人死亡之后就是这样消失的。要么身体变小,要么全身不见了。在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1949年统治到现在又出现好几例,在四川、青海那一带,好几例又出来了,不是只在古代,近代一样有。敦珠法王到西方去,西方也出现了,变成一个连锁反应就比较轰动。大家对这个法门就非常有兴趣。我说佛法是科学,它怎么修炼呢?现在出现这种现象你不能说它没有啊,出现了就要去研究。大圆满会能量转移,就是身体消失后变成能量,到另外的时空中再重新凝聚。透过信念系统能量是可以互换的。以前印度就有大神通家、大修行者,他会变,手上一个东西就会出来,一朵花就出来。有人问他是怎么变出来的,他就说是能量互换的。(注:虹光化身最近一例在中国四川省新龙县多莫寺,1998年8月29日去世的阿曲喇嘛)(注2:《神秘的太阳科学》见于《雪山大师风采录》,台湾,中国瑜伽出版社,希瓦难陀编纂,1998年版18页)

   (学生:老师,我问你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刚才说到国王和活佛,政治和宗教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要么是相互斗争,要么就是相互勾结。我觉得你刚才说的宗教达到圆满可以使全世界和平,人们生活很幸福。但是有时候它非但没有克服到你刚才说的障碍,它反而促成了很多宗教发生战争,像人类历史上那些很大的战争、很残酷的战争都是由宗教引起的。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人们利用了宗教不是我们崇尚的真正的宗教。但问题是调和这个矛盾很难) 答: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每个民族都有原来传统的历史思想。现在世界上有个重点的问题就是宗教间的互相调和、和平相处。因为从古到今,不同民族产生的不论一神宗教还是多神宗教,如果不主张和平,将来还有战争的可能。所以宗教对话在全球很重视,这几十年常常在举行这样的会议,不同宗教的领导人互相能够了解,然后可以对话,沟通一些想法能促进世界和平。我们应该主张一个想法就是“敬其所异,爱其所同”只有这样慢慢推广才有办法。我最近在想这样的问题,人类的宗教精神也会在革新。就是说,人类对修炼的能量理解多一点,也许对科学新的发展,对上帝对菩萨对佛有新的概念的时候,对各宗教的障碍,各宗教的本位主义会降低很多。但现在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宗教在全球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以前,上一辈子的人、老一代的人所学的宗教的概念就是这样的,他们对别的宗教都完全不懂,所以在弘扬自己宗教的时候就排斥人家。早期的时候比较暴力,排斥人家会用战争来统治的方式,现在是拉信徒的方式,看信徒拉多少。现在全球的宗教间常常开会,这是未来的好趋势。天主教主动在开,罗马的天主教领导人定期开宗教会议,现在全球有个世界宗教会议都定期至少三年五年开会一次,小的分支单位就更多,各单位都有在努力。我们对未来还是有点乐观的,宗教有一天还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因为现在资讯的传播速度很快。新的想法、新的年青人大概可以互相理解。如果你的观念没有提升,一直是走暴力路线,人的信仰就会变窄。中国的儒家还有佛教都是比较和平的,儒家讲大同世界基本上不喜欢用战争的方式来追求和平、和谐。如果可以互相尊重理解多好,儒家思想对人家是仁道的,不是霸道。仁道就是说互相尊重交流,我们现在是个大国,我对中国的前途,期望还是蛮深的。世界上的欧美国家还有阿拉伯国家打来打去,说中国刚好可以做中间势力,可以做调和者。中国讲中道,中国在未来世界的地位正好占一个中间点,靠它的机会很大。

   (学生:中国的儒家能够融合百家的思想,西方从柏拉图一直到现在的哲学家,他们一直在探求一个终极所指,造出一个大的系统概念,到最后没有办法了,要么康德造出个自己,要么就是谁造个什么东西,总会归为一种神秘的东西。我觉得他们心物是分开的,中国的哲学向来就是心物一体,我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共荣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有时候外国哲学看多了很郁闷,他们太伟大了,想一些根本就没有结果的问题,后来看中国的哲学,跳出外国的视野,其实中国哲学中本身就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答:是,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后来发展的时候,对宇宙的系统的细微了解没有外国哲学家或思想家那种想探索的精神。

   (学生:中国哲学家太注重现实了,孔子说我们应该怎样当官,怎样仁,没有说一个终极的概念,你应该干什么,他总是告诉你how to,没有告诉你what is) 答:但是佛教对宇宙论是有探索的,佛教的哲学思想概念对将来大家灵修会有帮助的,对国家也是有帮助的。佛教变得兴盛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它主张和平,所以全球很多国家都在重视佛教。佛教还有刚才讲的儒家可以做中间的调和者。一个国家有伊斯兰教又有基督教发展,那怎么办,两边都互相冲突,它可能要扶持佛教,佛教可以达到和谐,比较容易沟通。佛教的基本思想就是和平思想,非暴力思想。(注:中国儒家思想也主张和平与大同)

   (学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胜过其它的宗教,中国比较重视佛教)答:是。佛、道,中国实际上是儒、释、道。有的时代道教多一点,佛教少一点;有时候佛教多一点,道教少一点。儒家是长期存在的,它不当宗教,但也有祭孔、祭祖大典。

   (学生:谈到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儒教和儒家有什么区分呢?就像佛家和佛教)答: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人看儒家的发展的历史认为它是一个思想一个流派,而不是纯粹的宗教的流派。但是像我的老师那些研究者也曾经认为儒教也可以称为教,因为他们敬仰上帝,就是祭天啊。从古代以前就祭天、祭祖,它是有仪式的,但那是传统,可以说儒家是宗教的一支,但是在台湾的发展我们叫儒宗鸾堂,就是民间宗教,是儒家的,但他是儒教的,讲忠孝仁爱。像关圣帝君的信仰,不是只有道家有,它纯粹变成儒家的文化。儒教的人他们通过一种乩童传播圣贤思想。

   (学生:一个宗教的发展有它的基础,有人说中国的宗教传统不是很浓烈。有一种理论很有意思叫做地理环境决定论,说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希腊半岛,那个半岛的内陆很贫瘠,但是周围有大海,他们与自然所处的是对立的态度,耕种不好就出去航海,发展了一种商业文明。因为他们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所以他要诉诸于两种东西,一种是科学,一种是宗教,用科学去征服,征服不了就用宗教去解释,我得活着舒服一点。中国就不一样,内陆很发达,土地很肥沃,周围的山很高,中国人生活的很舒服,与自然自得自乐的状态。耕种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天看点这种事就行了。他们好像不太需要一种宗教思想去诉诸于某种东西,因为中国人好像有诉诸的地方,我可以诉诸于家庭,诉诸到田地上,所以中国的宗教不像西方一样有神、有宗教的传统。)答:你讲的很好,所以中国古代的人就觉得生活在天堂里一样,悠然自得的状态下,欧洲那面常常打来打去,常常在痛苦之中的,主张一个类似天堂的概念比较深,的确是有这种民族特点的演化。不过中国的宗教古代就有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类似乩童的神乩,国家有重大事情都要透过祭师啊、乩童啊或者那种叫巫觋啊来指导和决定。还有中国的整个文化发展,比如昆仑文明,古代是个大迁移的文明啊,不只黄帝时代,黄帝以前的文明都是互相迁移的。中亚地区的文明转移到中南美洲那一带发展,就是同一批的民族人群转移发展的,中国也是其它民族转移发展的,还有青海省那一带,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从那里慢慢转移出来的,所以世界本来就是互有演变的。第二个,欧洲亚特兰提斯文明科学、思辨很优秀的,所以到现在还有人在挖掘,由于地震沉下去了。当时的那个文明还是蛮高级的,我们要去思考文明进展。最近我看到报道说日本冲绳岛海面那一带海底下又发现有宫殿金字塔,在台湾澎湖那一带地下也发现过宫殿。古代人做过很多迁移,在太平洋那一带有很大的文明,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大家去采访考古看看。我有一次去山东省爬昆嵛山脉,当时秦始皇祭拜海中神仙就在昆嵛山那个地方。昆嵛山就是在威海和青岛的后面有一群山脉,是中国道家王重阳祖师发扬的地方,还有丘处机等全真派修炼最原始的地方。其中一座圣经山后面有一个大废墟,没有人特别记录。我当时爬到山上发现废墟里面有好大的石头,我很好奇就爬到山的后面去找那个石头,一看那个石头是个祭坛,都非常庞大,废弃很久了,但都没有坏掉。这不是近代的建筑物,为什么在山里面类似于一个小村庄沿着一个斜坡下来。昆嵛山东边一面就面对海,在山的后面有好大的祭坛。为什么说是祭坛呢?因为我上去看,上面有雕刻的图案、图形,所以我认为那是古代文明留下来的一个很大的东西。古代文明可能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包括在日本水下发现的大金字塔。古代文明有许多大型的东西,跟后来中国发展不太一样,它那个东西都很庞大。中国有时候盖小型的祭坛没有那么大,山东半岛的文明可能曾经发展的蛮高的。废墟里的屋檐的石头倒塌下来还有图案,有几何的图形,画的直线,这个是人为画的,不是天然的比如水的冲蚀啊。但没有人重视,所以古代文明现在还有很多我们不懂,《易经》也是古代文明留下的。曾经欧洲发现类似中国的穴道、铜人造型物。在欧洲发现几千年前类似身体的穴道经脉。史前文明也许有更高的发展,史前文明的更史前,所以有很多奥妙我们地球人还不知道。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埃及人盖起来的还是有更早的文明盖起来的呢?

   (学生:很多文明的现象真的有很多相关点,比如说雅典有个亚斯贝尔斯提出一个“轴心理论”,说在公元前的某一个时候,在希腊那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出来了,在中国像孔子啊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在印度佛陀出现了。这几个文明是不同发展的,居然在同一个时代出现了最文明的一些东西。我是学比较文学的,会研究汉文化的一些现象,像古代的神话当中,都会有大洪水的神话,咱们的大禹治水,那边的诺亚方舟,除此之外,在埃及啊、巴比伦啊包括非洲、北欧那边很多神话当中都会有大洪水。这可能感觉是,因为都是人吧,不管是哪国的文明,人都要衣食住行都要吃喝拉撒,有些东西在我们经验当中是根植于人性本身的。虽然有些东西处于不同的文明的体系当中,但是因为我们是人,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会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答:还有早期的交通也不是很发达,信息不通。祖先的遗传也许有很多类似的

   (学生:我认为这种现象归根于人类对宇宙的好奇。有太阳啊、有月亮啊、有洪水啊还有行星啊,这些东西的出现,人们当时是愚昧的状态无法解释,所以交给神来解释,认为神就是统治这个地方的,统治整个宇宙。所以很多教派出现了很多神,像道教、佛教啊还有基督教都有神统治的精神,很多类似的现象都出现过。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特点,外国出现的神是外国形式的,中国的教派出现的神就是中国人的。神的形象和道德都是和那一方的文化相融合的) 答:不过现在讲,像印度的发展文明,释迦牟尼佛虽然是2500多年前,但是在佛经记录里面,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空背景里面不是一个独立的佛,他是贤劫千佛的其中一尊,他之前有佛,之后也有佛,在宇宙其它的时空里也有佛。所以我们认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独立发展出来的,不是。佛经里面绝对不是这样记载的。大家研究这个思想有好处,研究佛学就会看到佛学产生的历史,转过来一看释迦牟尼佛的角色是什么,你们的心胸就会扩大。

   (学生:你觉得释迦牟尼佛的角色是什么呢?) 答:他就是有这个缘分将佛国、佛法的思想带到地球来。在他之前,佛法曾经在灵界,而不是在现象界传播。在5000年的历史里面,正式传播佛法的人没有一个正式的思想系统,释迦牟尼佛出来之后才有把它带出来。但释迦牟尼佛以前应该也有佛法,当时不是他传播的,是他上面的佛在传播的。

   (学生:也就是说,法本来就是存在的,释迦牟尼佛让更多的人看到) 答:释迦牟尼佛一出来的时候,灵界的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都同时出来帮忙他,还有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那些大菩萨都来帮忙他。他的十大弟子都不是灵界这种菩萨,像阿难那是实际有人的,阿难是他的堂弟。须菩提尊者啊大迦叶尊者啊这都是有其人的。禅宗最早是迦叶尊者的莲花微笑传承第一代,一代一代传到中国的达摩祖师。

   (学生:我再问个问题,说到禅宗,禅宗的发源地是少林寺。少林寺是很重要的,但现在感觉少林寺纯粹商业化了。主持叫释永信,把少林寺弄得像一个商业的地方,搞了很多商业的东西。但如果这样弄得话,少林寺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只有屈从于商业才能发展,但屈从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但如果不屈从的话就更默默无闻,现在怎么办?现在释永信把少林寺搞的乌烟瘴气的,有人说不是乌烟瘴气,而是找到了另一条出路,更能体现禅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核心精神,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答:禅宗传法六祖慧能大师,后大都多向南传的,北方也有啊像赵州柏林禅寺。禅法已经普传了,所以不一定把少林寺当作一个最大的地方,它是祖庭,是达摩祖师闭关的地方,它是有祭奠性质,所以就不能要求他的后代那么严格,各有因缘。禅法不断向南传到广东这一带,所以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全部都是主庭的地方太多了。一花开五叶之后,禅宗的法门就布散出去了,所以到了日本、韩国、美国,祖庭的东西不要太严肃对待。它反而让游客建一个初级的缘分,真正要深度修行的人不会跑到那边去修行,一般不会跑到少林寺去修禅宗。少林寺以武功见长,武功也可以得到禅,但看要怎么修。把它搞得很世俗化就看不到禅,但是武功里面修炼到禅法的人非常的多,这种人才从古到今还是很多的,有机会大家可以遇得到,宗派已经分散到各地去了。

   (学生:我问过少林寺的和尚最喜欢哪种武器,他们说最喜欢棍。我说为什么,他说棍一般杀不死人,只能教训人。我听了就很感动) 答:哈哈,少林棍也可以打死人,但一般不打死人。

   (学生:刀枪的杀伤力太强了,棍是最没有杀伤力的) 答:是,不过这是时代的一个演变,也是佛法的一种变迁。但变迁是说是不是由这个场地来弘扬佛法,不一定。它可以用另外的一种方式,佛法可以演变为另外的武功方式。

   (学生:你是怎么认识从人到神这条路的?比如,基督教的耶稣我相信他肯定是人,他本来是人,后来被基督教里的人演化成神了。然后释迦牟尼,我不相信他是个神,他肯定是个人,又被升华到神了。然后你要说儒教吧,孔子是圣人的话,儒教里的人肯定说孔子是个神,孔子本来就是个人,又被儒教里的人升华为神了。你是怎么认识的,他们都有生死) 答:有些观念还要慢慢去理解,人到神的这个过程中,除了在世弟子他们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是后世有些神秘主义的人,想了解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就是所谓“神”这个东西。如果没有神秘主义,宗教传承不可能出现类似“神”这种概念。那么什么是神秘主义呢?就是说他死实际上没有死,精神没死是可以感应出来的。有神秘主义才可能产生宗教的发展。释迦牟尼佛到现在还会有人和他对话,但是这个很神秘很奥秘,所以叫神秘主义发展过程。到现在为止,孔子的灵魂也许还活着。有些宗教,像台湾有时候,孔子说什么什么,然后有人记录下来。耶稣基督也是一样,有些人还可以和耶稣基督对话,在祷告过程中的感应对话。所以这是传承中变神秘的过程。他是一个学说,或是一个伟大智慧的创始者,或者修行的创始者,但后世的弟子或修行人一定要有感受力。这个“神”不是自封的,这个很奇怪,一个宗教的领导人死后会被封为某某封号,不是自封的,是更高级的主宰神,这个宇宙还有更高级的主宰神,他们会来给你下封号,说你就号称这个吧,以后就叫这个名字。还有皇或者帝的名号,乩童感应,来就叫这个名号,还有叫原名的,什么大成至圣孔子来了,某某天上妈祖来了。尧来了,他不这样说,说天官大帝来了。所以神秘主义传承是成为“神”的关键。神号是被封赐的,但是人间不相信成为封赐不可能,也许你修行到了灵界以后死掉,他们有一套组织系统,还有专门赐给封号的,非常神秘的东西。

   (学生:我认为,同学你从小接受的是马列主义的哲学,现在用马列主义哲学去理解其它的宗教是有困难的) 你有兴趣的话从今天开始研究,去了解更深奥的相关的东西。不要被洗脑,客观还是蛮重要的,客观这种东西是让你不要执着的一个方法。佛法叫你不要执着就是叫你保持客观,客观的精神是很难保持的,所以尽量努力的修行,去更多的了解。

   (学生:假如你是作为一个教外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神秘主义的过程的呢?) 答:我们小时候那个地方宗教气氛特别浓厚,有神通的人也非常的多,有特异能量的人也特别的多。所以你会从他们一些特别的表现、感应啊了解到宗教里面有很多神秘的现象。比如宗教的乩童的感应现象不是你能够理解的,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他能够给你说的一清二楚,他和你八竿子都扯不上怎么会知道呢。那边有人调查说你十年前做了什么事情,你一听就会被吓倒了。在你家乡你做了什么事情只有你知道他怎么会知道,他不用调查可以马上就知道,在我那边这种神秘主义非常的多,所以你根本逃脱不了天帝的眼睛。你所有做过的行为天帝都会知道,而且绝对有人可以给你讲出来。如果你有心追求,你可以多懂,查“神”的,查“鬼”的都统统有这种人才,非常的多。连你修行上辈子做了什么事也许都给你讲出来,你这辈子哪个时代、哪个年纪你曾经做过什么事情或你做过什么坏事他会给你讲。

   (学生:那因果报应是肯定的了) 答:透过那么多的神秘现象给你解释以后你慢慢会相信的。

   (学生:你的意思是说,上天都看到你的所做所为了,今生做了坏事情的话下辈子就会严重了) 答:我刚才说这是个修行的场所,透过不同的现象改变你的观念,给你训练。也许某些人要透过某种生物来训练,不能单靠人来训练。也许你会在地狱那个场所训练久一点,你做好事就会在天堂训练久一点。当然,这只是一种概念解释,因为佛法不是讲这些,佛法不是讲你到天堂地狱里,转世六道轮回,这是很粗浅的佛法。因果报应也不是绝对的,通过善良的修行,它就会减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它是可以改变的。不修行你也要做好事,做坏事的话,因果、业障就会找上你。又做好事又做坏事是中等,你有兴趣就慢慢研究,也许就会有一天老是做好事。佛法是讲无论你做好事还是坏事,做事都考虑是别人的那就是好事。

   (学生:做了好事又能怎样?) 答:佛法讲今世解脱,你智慧变高了就掌握住法则了,你的灵魂就可以自由了自主了,也许你要干吗就干吗了。你要转世成这个就这个了,转世成那样就那样了,不转世也没关系,你的灵魂解脱在法则之上了,所以生命的意义你就掌握住了。我要快乐就快乐了,但快乐也是相对的,佛法讲不快乐不痛苦这种中道的状态。所以极乐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极苦也不会影响到他的心情。

   (学生:我发现有些人做好事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啊) 答:不能用个论去理解真理的概念,以后你慢慢就会了解。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你怎么知道他以前做没做坏事呢?上辈子啊!

   (学生:上辈子还没有生出来怎么会知道?) 答:他修行就慢慢了解了,有很多修行的人能体会到上辈子的事情,你没有修行就不会了解。佛法讲因果轮回要透过修行去理解。

(休息三分钟)

    每个人讲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智慧对于物质界的理解不一样、体会不一样。古代的佛法,《阿含经》时代是生活化的,大乘佛法是讲概念空性的,跟生活细节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是用很多譬喻的方法来讲道理。

    “品”是后来分的,这个概念就用“品”来表示,是一段一段的意思。《金刚经》有一个版本讲什么分什么分,这个“分”是梁昭明太子分的,“品”一般来讲比较大一点,“分”比较短一点。佛经里的“品”量都比较大,“分”的量就很小。原来的《金刚经》也没有分成“分”,后来昭明太子把它分成32个“分”。

     [正文] 现在我们开始一一地讲各分。

     一般现在书上讲金刚般若经,般若波罗蜜经。刚才已经解释了,金刚就是成就了心像金刚一样不会退转,里面的话会让你成就、成为不退转。你的觉性到了不坏的、觉悟的境界。般若是妙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透过这个经你会到达彼岸,这是佛法大乘的思想。禅宗传承的思想,中观派的思想都在这里。

    《金刚经》是在舍卫城给孤独园讲的,当时在讲般若经的时候有4处16会,《金刚经》是在第9会祇树给孤独园讲的,给孤独园在中印度的舍卫城Sarvasti。《金刚经》现在的版本一般分32个分,中国梁朝时的昭明太子分的。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32分中的第一分称为序分,第三十二分是流通分总结,中间的三十个分全部叫正宗分,说本经的宗旨。序分是讲法会因由。

    我们从第一分法会因由开始。第一、二分没有多少重点,佛陀讲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完毕,开始要讲道。这时候跟大比丘一千两百五十人在给孤独园讲道。这时,长老须菩提从座起开始问佛,一开始他就先问“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佛陀说你要发愿,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来开始降服你的心。

    第三分大乘正宗分。重点就是菩萨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讲过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跟你说你不能有这执着的四相才能达到解脱。佛陀说没有众生可以得灭度的,你不要以为你度化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你度化的。这个与佛教“自性成佛”的观念相连,所以释迦牟尼佛提到这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大乘的菩萨愿来成就佛道,那么成就的信息发出来以后,佛说你不要着四相。菩萨既然不能执着于四相,那菩萨过来应该怎么做呢?菩萨要做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四分妙行无住分。佛说菩萨应无住相布施,这是第四分的重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你在布施给别人好处的时候你不要想到我自己,叫不住相布施。这是佛法里面经常强调的不能有“我”。你给别人好处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是我给的好处,自然而然的给人家好处就对了。你做善事不要想着我给你的,这才叫无为法,你想到我给你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就变成要福报给你,你给他一块,他将来再给你一块,佛教说不要玩这种把戏,没有意义。你现在在成就佛道,达到最高的层次“无住相布施”,这样的福德才不可思量,大家可以想到“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五分如理实见分。释迦牟尼佛在破你们看到什么叫如来。佛跟须菩提说你看到我这个样子、外形统统都是假的,这是个暂时的现象,是一个个体。如来有法身、化身、报身。如来在佛陀时代是转成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我的上一生转成那个样子,如果再出世可能会变成另外的样子。你要用外相、外形来看这个叫做如来是看不出来的,而且你看到的这个相也不是完全真实的,是在三度空间用可见光看到的样子,我在非可见光区看到的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佛讲你们看到的相都是虚妄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重点。凡事见相非相才能看到如来,你见相是相就看不到如来了。见相非相有时候很难理解,我看到了吗?你不要用可见光来看我,重点在这里,回去好好想佛法的意思。

    第六分正信希有分。这一分讲说如来灭后五百岁有修福德的人对《金刚经》的文字能够理解的话会有无量的福德。《金刚经》是讲空性的法,是很难理解的。一般初学佛的人智慧不到那里看不懂、听不懂这种想法。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无为,或无相布施,或见相非相,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佛强调说这种见相非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想法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懂的。这一分的结论是:“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一段话呢?是说,佛讲的法都是方便、应机法。如果我跟你说你今天不要着相你就不要着相,但是不着相也是方便。你有智慧开悟了了解这个道理了,情况变化的道理了,这种语言是多余的。语言是多余的,请记住这句话。所以佛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就是木筏,用桨筏船。如果你已经过去河了就不要留恋这个筏。法尚应舍,就是法不是固定存在的,到时候是要丢弃的。你如果开悟到另一个境界,前面的东西不要总是留恋不忘。旧有的东西不是绝对的东西千万不要贪恋,要过去就过去,你才能跳跃。业障也是这样,如果你能解脱过去一层,智慧就会跳到下一层,不要再看到前面的,这些都是方便的过程。我们从小成长到大也是这样的过程,你的智慧从小学生学一个东西到大学生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学的东西越来越深,但这些东西不是让你执着的,不是让你来炫耀的,这是智慧成长的过程。如果你去教小学生,你才会用小孩子的东西去教他。但是佛陀讲过你不要念念不忘,后面也会跟大家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需要用的时候拿出来用就好了,平常不要总往回想。

      第七分无得无说分。这个分的重点是“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法和无为法是《金刚经》辨别的东西。回去好好想,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无为法是没有因果的轮回,没有回报。有为法就是出去一个“一”就有一个“一”回来的。佛教要修炼成就一定要认识无为法。无为法的定义就是无我,无什么相什么相的,无这个无那个,做任何事情不能有我执。有为法就是我来做一些事情我来布施的,我来做什么我来做什么。比如我叫郭耀华,老师叫我光斋,一直讲我郭耀华在做这个做那个做什么,完蛋了,这就不叫在修佛法,这样修很久也不会提升自己的程度的。所以无为法是最深奥的道理,所有的圣贤都因为无为法而不同。你了解越多无为法等级越深,了解越少无为法就越有我执越有限制,越有功德变成来回之间的轮回。我给你一个“一”,你又还我一个“一”,所谓的福报不是无为法的功德。修法要常常知道,不要把它变成只有回报,就是我救助穷人十块钱,你要以后生利息给我一百块回来,这叫福报。这样子修炼就很难提升智慧。我们的智慧解脱是看破这一层,一定要好好记住无为法的东西。无为法就是无相,做任何事情没有我相。我做给你的事情我不觉得是我做给你的,是我代表上帝做给你的,是我代表释迦牟尼佛给你的。所以为什么叫修本尊法?有个穷人向我借十块钱、一百块,我不要说是我借给你的,是我今天刚好有钱可以借给你,我是代表一个佛菩萨给你,这样就可以,这就是无为法了,这样就会有真正的功德、成就。

      第八分依法出生分。佛陀在讲这个经的时候说,你们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很多了,但是不如说四句偈给别人听。就是说《金刚经》的福德超过那么多宝贝的东西,所以要懂这个东西不容易。佛说这个经不容易懂,大家要好好想。你们懂这个经典里面句子的意思比拿到珍宝财宝布施给别人还要有更大的功德。“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所以开悟的方法、解脱修道的方法都是从《金刚经》的想法出来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再讲一次,《金刚经》最重要的语句、逻辑格式就是,说这个就不是这个。我在讲佛法其实我不是在讲佛法,你说我在给你讲佛法,错了,如果是大乘的菩萨是他在讲一些道理,这些道理称为佛法就是执着。我是应机来说这个道理,讲完我就忘记了,你听完也忘记了,你解脱就好,提升就好,不要老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就有执着。这样你就很难了解佛法的精义,还有无为法的精义。

      第九分一相无相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还有阿罗汉是达到阿罗汉果位的四个境界过程。阿罗汉实修派从最初级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到第四级,有书上一般会解释阿罗汉不同的等级会得到什么神通、因果啊,我这里先不解释这四个神通、因果。阿罗汉道修行从须陀洹开始一直到最后阿罗汉果。阿罗汉有一个重点,他自身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入就是不执着,不是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都没有了,是他不执着了。阿罗汉等级的人对这些感受能突破因因果果,外界的东西对他影响不大,心境不动,基本上已经达到这种等级。阿罗汉已经达到无诤三昧。“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无诤三昧,就是跟人家一点都不竞争了。这一点蛮重要的,修佛道是自己成就的,是不跟别人比的、竞争的,对手是对自己而言。修佛教佛道不是跟人家拼死拼活跟人家竞争,是跟自己的提升竞争。所以不会产生嫉妒心、排斥感。别人修的好反而还会赞赏人家。离欲阿罗汉,世间的情爱、欲望他都没有了。我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说如果你有这样想法的话就不是阿罗汉。所以得到阿罗汉等级的人不会说自己得阿罗汉了,得道的人如果跟别人说我已经得道了就是执着。最后一句话,“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是《金刚经》的重点,说是这个就不是这个。他做了很多事情但说实无所行,这才叫无为法。你不要说你做了很多事情,就说你做了很多好事就完蛋了,你这一世要提升解脱麻烦就大了。所以他做了很多事情当作不知道,不是我做的。中国的道家也有这种功夫,老子的那个时代就说你做了好多事情不要当自己做过。阿罗汉这四个等级上来,你就会断掉世间的很多束缚、执着、欲望,色、声、香、味、触、法都没有障碍了。三界的执着都断掉了。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阿罗汉果位的智慧是蛮高的,他的空性、智慧已经看透了这些事情,外界对他的影响也不大。但是,阿罗汉跟菩萨变现的力量、感化周围的力量会有不同,他们都达到无我、没有我执的状态,但去帮助别人的状态就不一样,对周围物质转变的力量不太一样,这种神通的力量有时候不太一样。大家将来慢慢体会。

      第十分庄严净土分。这一分是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释迦牟尼佛还没有佛号还是大菩萨的时候跟燃灯佛学了很多佛法,应机可以成佛。佛说我有得法就错了,他要说他没有得法。“于法实无所得”禅宗最重视这一点。我教你的方法,有吗?你有教我吗?我什么都不知道哦。我刚给你讲课讲了一个小时,什么一个小时,我都没听到。有所得就有所执着。有所得是修行阶段的中间过程,是可以的,但是有所得的过程将来一定要去掉,不去掉就提升不上来了。有所得就会对法有执着,在有些地方你就跳不出去,就得不到自由、自在。有法执着就不会自在。所以后面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他是不断的否定。在西藏密教里面,中观应成派,宗喀巴大师继承的就是这套思想。你跟我说这个,我就说不是这个。所以你说庄严,我就说不是庄严,唱反调。唱反调才会提升,不唱反调绝对不会提升的。所以我要大家学易经,都是逆的。老是说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你就死了。如果老师教导你是这样的,你就跟老师说是这样的,老师说你的程度不太好,你就慢慢修吧,渐修吧。六祖慧能当年就是唱反调的,叫他这样修,他就不这样修。所以其它人都不了解他,六祖慧能拿着袈裟跑掉了。五祖弘忍传袈裟给他,为什么他的智慧最高?他说老师这样教,我就不这样学,倒着学。学佛法的重点要倒着学,有这个就没有这个。老师上课讲a、b、c、d,你就记得a、b、c、d你就完蛋了,佛法绝对不是这个东西,佛法倒过来看d、c、b、a。这个对学科学的人也很重要,你要是智慧有这么高,东西要倒过来看你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因为你的想法跟人家不一样,所以你就有攻破,有比较好的逻辑,比较考虑圆满。我们讲圆满,圆满不是正向思考,是正向、逆向思考都有,然后达到一个平衡。佛教重视中道的,中道是不是最根本性的呢,也不完全是。在人世间,它有一个取舍,就是走中道,两边想法折中。但是折中还有空性的智慧在里面产生作用,所以这有个结论“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刚刚我跟大家特别讲这一点,做任何事情都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那个东西不会有任何执着才是学大乘佛法。如果你念念不忘你做过的好事、坏事你就完蛋了。这样保持一个空性,常常接收一些新的概念来提升自我。所以,它是“常应常静,常清静”,你看到一个东西就会反应一个东西,反应完了就完毕了,不要再有其它的概念。这样长期的修行就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空性,智慧就会出来。最后的结论,佛说非身就是大身,又是逆向思考的方式。大家一定要反过来想,释迦牟尼佛喜欢造反,他如果当学生一定很奇怪,他总是劝你每次都要想反了。如果我讲一个a过来,你就说一个a你就完蛋了,你这个学生是一个坏学生。他说你一定要想一个倒过来,他一个a过来你一定说一个b过来。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如果佛说这个身就是这个身你就完蛋了,你的大乘佛法学的很不好,你这学生就不太懂,你《金刚经》不懂,你一定要会逆向思考,而且要没有执着的思考。你一定要学会无执、忘我,这样做很多事情才会成功,真正得到佛陀的解脱成就。

     第十一分无为福胜分。这个经呢释迦牟尼佛再强调一次,你们要懂得这部经的观念受持四句偈,即使只有受持四句偈只有四句话,你的功德比人家给你一大堆财宝还要多。很不容易懂,大乘佛法就是难学。佛讲大乘佛法的时候那些小乘出家人常常五百退席。五百退席什么意思,我一讲道五百人就丢了,他们听不下去,太难懂了。他们宁愿听那些渐进、渐修的法,喜欢听说你们要修善法,将来得福报,给你加很多戒律,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样才能慢慢解脱啊,这个喜欢听。做什么什么都是没有的,不喜欢听就都溜了。这个佛经常常记载,常常五百退席,而且他们已经修到罗汉了。还听不进去,说怎么大乘佛法是这种概念,真奇怪!照这样的做法太难做人了,在世间做了很多事情,已经做了还说没做。我们人习惯了做什么东西喜欢留功名,老师教的怎么都不留呢,这完全忘我,这怎么修,怎么做人啊?奇怪啊,佛法就是这样教的。你一定要跟我释迦牟尼学这种法,学这种习惯。做这个一定不要执着于这个,这样才能得到像《金刚经》的空性的精神,才能真正得到般若经的精神,才会得到开悟的精神。这种开悟会有奇怪的状态,不是初修行人能懂的。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能达到无为、无执的时候,我们人的境界会达到另外一个层次,另外一个想法,而且要自己体会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教一个方法,如果按照这种方法长期的修行,我们人的灵性、智慧会达到一个奇怪的状态。因为这个宇宙很奇怪,我们都在研究,它有个波动,就是会感应,物以类聚。你达到这个境界就会与大菩萨感应,那些能力就会到你身上来,你就会超凡入圣。但佛陀讲到了超凡入圣不执着才是超凡入圣。行菩萨道或佛道的人不会有我执,不会有做任何事情都要回馈、回报,所以佛法的这个精神是很伟大的。历代的佛就是这样慢慢修来的,那么多的无我、无执的大佛大菩萨就是这样修来为众生服务的。

     第十二分尊重正教分。又是一样,同样赞扬他刚才的讲法。这部经典所在之地,若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部经典在那里就有佛的思想在那里,而且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这部经,受持、读诵这部经。我们的程度还没有到那里,不能懂就常常受持、读诵。因为这部经典不长,每天念一念,有时候那些重点的经文内容要常常念,不必从头到尾背。那些小短句子要常常背、常常想,就会提升自我。这是蛮重要的。

     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又来一次,开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记住这个重要名词,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当成我说什么你就完蛋了,这实在太难懂了。大家都考到北大,都是智慧很高的人。这有一个很新的观念,你说什么就不是什么才是什么,这合乎逻辑吗,回去要好好想一想。佛说没有说法,可是你刚才不是在说话吗,佛说我没有说法,他的逻辑很奇怪。释迦牟尼说我没有说啊,再强调一下这个逻辑,这是超出一般逻辑的。我说我没有说啊,你不要说我刚才说了一个小时了,我没说啊,你有说就是在诽谤我,你就是不懂大乘佛法。所以他马上又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又是同样的逻辑,同样的概念又来了,我说这个就不是这个,你千万不要想我说这个就是这个。所以释迦牟尼佛马上说,你们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你们肯定想如来,一定很圆满,有三十二相,什么有三十六颗牙齿身体很漂亮。你们如果用这种外表去看如来,如来说“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是《金刚经》、般若经里面破相的一个经典。你们很执着于相,有一个很漂亮的释迦牟尼佛像在那里你们才说是佛法。或者一定要长成三十二相,长成这个样子才叫修佛法。佛说不要以为看到了三十二相才认为我在,我修就一定要变成三十二相啊,那你们是执着啊。佛说你们不能执着啊,“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一个修行成道的人是没有相的,如果你能看到法身的话就会看到释迦牟尼佛金光闪闪的相。那就不一样了,比三十二相更庄严。成就的佛菩萨在灵界就有金光闪闪的能量,有的身上是彩色,非常漂亮的。当然超过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怎么能描述佛菩萨金光闪闪的金身、法身呢?那都大得不得了,好像宇宙一样的东西。如果用眼睛能看到的现象,认为我是这样的就是大错特错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你老是这样看就不要这样看,那才真正得到了教授或教法。绝对绝对要养成这个习惯。我今天讲你不要觉得是真理,你才会得到真理。马上又重复一句,你们用恒河沙的生命布施,不如在此经中受持四句得到福报多。所以能够受持这里面的经句,这种无为法的想法,你们将来会得到很大的福报。会比布施那些金银财宝还要多,每天用好好的功夫对这种思想理解了才是对佛法真正的受持。你不用每天供奉金银财宝,没有用的。你造了很多头像在前面也没有用。庙里面造了很多泥菩萨像,你说是金身哦,倒不如把《金刚经》好好读熟一点,把它实践出来,这才是受持佛法。佛的庇佑才更多,或者说你自己的提升才更多。佛不一定要你有寺庙的状态,他在普通状态你只要好好受持,如果你理解里面的意思把它做出来,你将来自己就会体会出来。佛教强调“自性解脱”,自己才能成就成佛,所以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学生:老师,我问一下,这个第十三分中有一句话叫“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就是一个公式,说A非A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我的体会是,这并不是破我执或者说一种无为法。因为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前面两句是说A非A,后面一个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他是在强调名和实的关系,或者词与物的关系。比方说,如来佛祖,他传授一些佛法,让你自己去修行,自己去体悟。体悟出来的东西光靠那些字句是无法解释的,一般解释出来字句就没有用了,字句反映的是一种粗浅的认识,我感觉是这样的)答:所以我刚才已经给大家提示了这一点,为什么说这个世界即非世界才叫世界呢?因为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跟没有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可见光区和非可见光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的习惯是把我看到的世界当作是一个世界,但是真正灵修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没有了,不是完全不见了,而是他看到的眼界是不一样的眼界。佛的修炼一般有所谓天眼通,还有慧眼通,还有佛眼通,第三眼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我们人身上有个第三眼看到的事情跟普通眼看到的事情不一样。你们以后修炼能够看到第三眼,看到宇宙现象的生命界不太一样。第三眼在慢慢修炼过程中会提升会打开,但不是每天没事干都开着,是你想要用的时候才开出来。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在非可见光区它可能就不是蓝色的。但我们也未必就必须用第三眼来看事情,那只有是将来自己的体会,是不需要跟大家讲的,因为大家的体会都会不一样。境界不一样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大家不要以为在可见光区看到的世界就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

(学生:你的意思是,似乎是在讲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体悟会不一样)答:是,不一样,修炼不一样,等级不一样,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但是,一般人,在可见光区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子,但在另外一个视野里面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释迦牟尼佛说是名世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复杂,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啊!

      第十四分离相寂灭分。这时候须菩提很高兴,佛讲了这么深奥的东西,一直在哭。他跟佛说,你讲的这个道理很深,我很高兴,那我能够成就佛道了,这种道理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要是有人能够得到这一部经典然后信解受持,这个人一定会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不要看《金刚经》很短,它是大乘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部经。很短,但是很实在。“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和我说的公式是一样的,说什么就不是什么。我今天得到这个经典,信解受持,然后去做。信解受持,什么意思呢?听到这个道理能够相信,能够把道理解释清楚,受持就是实际去做,心里面想到马上受持就做出来。“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我(须菩提)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听经然后去做没有什么障碍,有佛帮忙我解说。五百年以后呢,要是有人看到这部经典这样去做,这个人实在是太有希有的功德了。这个经太难懂了,无为法没有那么容易懂。刚才讲到科学,我稍微解释一下科学的现象。透过科学了解原来可见光区与非可见光区有很大区别,在古代这个不太懂。人通过灵修第三眼开悟才看到这个东西,才知道这个世界跟可见光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刚才讲无为法就是无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注意重点,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都不是你想象的相,不是实相的意思,还是假相,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假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看到的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不是看不到可见光区,他也能看到,看到的更多、更广、更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龙去脉有时候看的清清楚楚。佛跟须菩提讲,“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记住哦,不惊不怖不畏啊,我刚才讲,早期五百罗汉听到这部经退席。他听不懂,所以你听了之后不惊恐不畏惧,这个人是非常希有的。你们大家都有这个机缘来这里听《金刚经》是累世的缘分都非常好。释迦牟尼佛自己说这样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这种机缘是非常非常难得的,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佛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你们很难得,所以我(佛)的逻辑公式再讲一遍给你们听。他举了一个例子,忍辱波罗蜜的故事。“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因为他在修忍辱行的时候没有“我”,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当作做好事帮助别人,他被割截了都没有想到自己。他就想那是在帮助众生,所以身体被割时没有怨恨心,不怨恨歌利王,完全无“我”了。“我于尔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他没有恨心,所以才能够解脱。过去五百世他做忍辱仙人,历史很久了。佛教是讲历史的,五百世至少一千五百年。那个时候他做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曾经修过忍辱仙人,这个忍辱仙人是无我的,是无为法修炼的。佛陀再强调一次,“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要离一切相,所有相都不能执着。“不应住色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所住,即为非住”你们用执着的心住在那里,那就不是真正的住。佛是不住心的,说什么就不是什么。“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菩萨为众生帮忙要无“我”,无“我”就是不能说这是我帮助你的,绝对不能那样想。所以你们捐钱最好写无名氏,这样的功德会更大一点。教你们个技巧,不要老是写某某某捐一百块,某某某捐一万元,这样不太好。做好事忘记自己,以后得到的回报就越来越多,成就会越来越高。这样的习气、心量会慢慢养成的。如果方便别人必须留名就随便写一个好了,比如“呆呆呆”。“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说法,此法无实无虚。”我(佛)说真话没有虚假,就是这样修道的。“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我们做的佛都能看得到,我教给你们的方法你们不要用,不要写个无名氏,丢给人家就行了。也不要写什么“呆呆呆”了,人家要入帐非要写名字,那就写“不二法门”哈哈。如果你修到境界,连名字都不是你的名字那都好,自己取个小笔名法名也很好,只要不执着了什么都没有关系。大乘菩萨是写东写西都不会管了,如果初修行就写一个比较简单的吧,这样慈悲心越来越大。不能说这个发票我要报账,那就麻烦了。有功德就是有为法。不要执着于写什么,忘记它吧。

    第十五分持经功德分。佛陀说“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样的观念、想法是为最大乘心胸的人才说的,一般人没有办法接受这种想法。一般人都认为我做了个什么事就要回馈一个什么。看到那个就不是那个,我看到电灯你非说那不是电灯,那就惨了。佛说的无为法很少有人接受,什么样的人能接受呢?大乘菩萨,累世修行,智慧比较高的人才能接受。他们接受说释迦牟尼佛说的也许有道理,我们去做看看。佛说的这个观念比恒河沙的珠宝堆起来的功德还要大。这样的说法是对大乘菩萨说的,对一般人是没有办法说的,都跑光了,搞不好都睡着了。因为听不下去,不能接受,所以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释迦牟尼佛知道你在读这个经。佛一直强调菩萨认为这部经非常重要,你读了,他们看到你在读。“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这样的功德非常的大,你能读这部经、听这部经、想这部经,功德非常大。你们是什么人呢?是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什么叫这些人荷担如来家业的人呢?我(佛)就靠你们了,你们能了解接受我的想法就是荷担我的人才,你们就是传承者。我就靠你们了,其它人的福报还要慢慢来,没有办法传承佛法。你们这些人能了解佛法的道理才能跟人家讲,才能修行成就佛、大菩萨。“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修佛想长寿),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这样的人一定不能接受这样的想法。“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是修炼这部经非常庄严的地方,讲道的地方。所有天、人、阿修罗都要好好保护这个地方,因为这是传承正法的地方。

      第十六分能净业障分。这个分跟业障、业力有关系。“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以前有很大罪过,如果受持读诵这部经的话,你的罪业都会消除的,也会提升的。“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有他一万万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你们要受持读诵《金刚经》比他供养诸佛的功德还要大。你们去拜佛啊,或去供养谁啊不如好好受持《金刚经》,因为它的功德是非常大的。释迦牟尼佛马上说了一句,我跟你们说这部经的功德这么大你们相信吗?“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有的人听到这部经有这么大的功德就不相信,哪有可能?佛说“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不要小看它,真的是有这么大的功德,你们不要怀疑了。

     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须菩提又问佛:“云何降伏其心?”佛马上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切众生灭度者。”我帮一切众生实际上没有帮一切众生,是一样的逻辑。为什么呢?“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菩萨是没有四相的,菩萨是一体化,把别人当自己,所以很多事都是利他的。“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无有法,就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一个绝对的方法。因为每个方法释迦牟尼佛都给他否决了,说完就否决了。“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他说我在燃灯佛那里得到成佛的方法了吗,他说没有,没有听到任何一句话。“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任何一个法,我都忘记了,我听了很多法但都忘记了,没有固定法。佛说“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我刚刚说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得任何一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任何有为法,所以燃灯佛才会给他授记说将来称为释迦牟尼佛。最后的结论是,因为没有任何有为法才会被授记得到释迦牟尼佛号,“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什么叫诸法如义呢?是诸法无我义的意思,如来者就是诸法无我或诸法无执。“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面的结论是重点,“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以后你们看一些经典要注意,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他的那一套逻辑又来了,你说这是佛法,但是我说的一切法都不是法才叫一切法。意思是说不能执着。“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错,但一切法都不能执着,都是一个方便法门”。佛教都在强调这个精神,如果大家都能懂佛经的话,就是要懂方便,方便就是妙用。“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你说是大就不是大,那才叫大。我当灭度无量众生,你不灭度无量众生才是灭度无量众生。他的逻辑就是这样,你做了很多事情,当作没做很多事情才是真的做了很多事情。中国的道家就是为善当作没有做才是至善法,这就是佛法的基本精神。“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你看,又来了,又是这样的逻辑。也就是说,你做了,你不能说你做了,才叫真的做了。“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我刚才强调这部经的重点,菩萨若通达无我法者才叫真正的菩萨。有我执,有我的精神在里面就不是菩萨,就不是真的菩萨。这里是指高级的菩萨,可能初修行的菩萨还会有我执,初地的菩萨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他做事情是不可能不想到自己的。有时候碰到企业家做善事,他总是在想他做好事可以得到回报,他总是想东想西的,他不可能做了很多事情都不想的,没有这种呆人。帮助别人什么回报都不要了,有这种呆子吗?佛说你多做一点呆子的行为你就成功了。他所谓成功就是成就佛性了,将来像太阳一样和佛合一了。中国儒家讲的“天人合一”就是这样的概念。你们这样做了就和我(佛)一样了。一般人很崇拜佛,那怎么和佛合一啊,佛说你这样子做吧。

     第十八分一体同观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我刚才讲过一次了,如来有这些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这是在讲宇宙,宇宙中有很多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又是同一个句子。“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就能得最大的清静,这跟后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关系。三心不可得不是不知道,佛有大神通,他掐指一算感应就到了,它是“常应、常静、常清静”我再讲一次,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众生心不可得,不可得的意思是不能执着。而且是非常清静,不会想东想西,不会像大家有那么多的烦恼。因为三心不得,所以不会烦恼。那个心是变幻的心,随时变来变去的,没有执着。你要随时感应一个东西,执着于一个东西,老是感觉是这样,那就很惨了,就会有烦恼和困扰。佛陀因为三心不可得,他不会烦恼。

     第十九分法界通化分。关于有没有什么福德,又来讲一次。“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他是用反思的语言来论法,说什么就不是什么就是什么。你不说什么就会得到什么。难道真没有福德吗,做很多好事,福德多的很。你常常做善事就会发现你的生命就会很顺。但佛说,你做很多好事你不要当作你在做啊,本来很多福德,你当作没有,福德就会更多。你当作有就会更少一点,而且有执着心,有一得一啊,有二得二啊,那很惨的,提升智慧是不容易的,心胸不容易扩展,心量老是很小很小。

     第二十分离色离相分。“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能看到色身吗?就是外面的形象,可见光区看到的样子。“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为什么?佛说“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又来了,他的逻辑又来了。你说我是这个就不是这个,你看到的一定是假的。你以为是这样的,你的眼睛看到的是可见光区,绝对不是真的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如来不是那么简单就看得到的,你看到我坐在这里这个样子,你以为我就是这个样子吗,不是这样子的。“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又来一句同样的逻辑论述方法。你说这样就不是这样,我(佛)就是那样,但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所以你要好好修,以后你就能看到那样。但那样看到后也不一定就是那样。

    第二十一分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注意,这也是《金刚经》的重点,你说我(佛)说法就是谤佛,不能解我所说的意思。“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法的人,没有法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说法。这个是什么意思?你们有没有想过,禅宗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印证成为禅宗第一代宗师的时候,他讲什么拈花微笑,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也没有说,一朵莲花就在那飘啊飘。迦叶尊者就在那笑,说这样就成为第一代祖师了。因为你懂了,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它弟子说,我们老师疯了,在台上一句话不说,弄朵花转转转,干嘛?大弟子迦叶尊者很聪明,我跟大家说,佛啊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有时候是报身佛。他的法身佛大的很,智慧多的很。所以你们看佛经的时候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天宫说法在佛国说法,你们不要太怀疑,那是法身在说法。迦叶尊者为什么可以当祖师啊?他跟释迦牟尼佛可以在法身见面的,不是报身见面,不是在可见光区见面的。在不可见光区见面的弟子才是比较优秀的弟子,在可见光区可以看到外相的弟子的程度还不到,境界不好。所以要慢慢修,渐修,修到后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你以为释迦牟尼佛修苦行,瘦巴巴的,好像乞丐的样子啊,哪里是那样子而已啊。释迦牟尼佛有法身,金光闪闪的,大的不得了。你眼睛闭起来看到这么大的释迦牟尼佛,吓都吓死了。这个佛好伟大,不得了,不得了,我看到好大能量啊,好大的光明。弟子不是听他讲道理就信他了,有时候弟子修禅定进入到另外的灵界,感应到了,释迦牟尼佛好大,这是成佛的人那种能量。他的智慧更高,不只是讲八正道而已啊,神通广大,很多很细微的东西教导很多。很多道理都是在晚上睡觉或内观禅修的时候教的,做梦的时候教的。(注:白天教导还不够,法界智慧不分日夜!)迦叶尊者在那打坐或睡觉,释迦牟尼佛对他说你要干什么,还有再思考一下什么。(迦叶想)佛陀你怎么知道我在做这个啊。后来知道释迦牟尼佛来教他,他说释迦牟尼佛很伟大,白天晚上都来教他做事情,教他怎么处理事情,法身就是这样。宗教就是这个样子,宗教界不是统统用现象界语言来给你讲话。晚上做梦说郭大哥讲《金刚经》,不得了,晚上都会听《金刚经》啊。也许说,郭大哥的灵体,背后代表根本宇宙法身,智慧聪明比较高,释迦牟尼佛讲话就是这个意思。我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方法有很多种,不是只有在现场给你说法。我有时候跟你的灵魂在说法,跟你的细胞在说法,在你的睡梦中说法。但是弟子的悟性每个人不同,有人以为就是你跟我面对面的在说法,不是,有时是跟你的上辈子的灵魂(注:例如原灵)还在讲话。这辈子头脑中的灵魂到后来生出来比较笨一些,你的原始灵魂比较聪明一点。我们的后天魂魄笨一点,原始灵魂群没在肉体内,一般聪明一点在空中听法,智慧很高,比较开悟一点。所以有的佛菩萨有修道护法,他在讲道听道的时候,那个护法神就跟在旁边。你们要是旁边跟一些人不要太怀疑,不要觉得奇怪,有的鬼魂还会跟着来,还有祖先跟在旁边一串人。你说有鬼啊,这么多奇怪的东西跟在旁边,你修道他们能够看到的、感应的。不得了,好多奇怪的灵魂都在旁边跟着听道。所以佛说法的时候,你以为只对你说法啊,错了。你以为只对你一个人说法,更错了。都不是的,你以为在这个时空说法,“也许在天界灵界,在另外的时空也正在说法。”一定要有这种观念,变化多一点。所以佛在跟你讲,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假相,绝对不要当作真的。不当作真的,难道它都是假的吗,也不是完全假的,是不完全。不完全就会导致你不执着。任何东西都是不完全的、不圆满的,看不到完整的现象。不是说全是假相、虚幻相,它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你不能执着于这一部分。还有,说法者无法可说,我说了这个法,你不要就贪欲这个法,不是只有这个法才能解脱。释迦牟尼佛说了一个法,你就背这个法。以后再传承,你就会跟弟子讲,老师就是教我这个法才可以成佛,你们以后就学这个法。只有这个法可以成佛,别的其它法绝对不能成佛,你要这样讲就很惨了,这是法的执着。佛说,我没有固定一法可说,八万四千法门,常常有很多法,都没有一个法是完整的,都是随你们的缘分听一听就好了,过去就算了。这样才算真的说法。无法可说,可以解释说不知道是一个什么固定法,不过是说了很多了,你们不要当作我说了很多,过去就过去了,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说法。因为也许是他代表某个法身来跟你说法。我讲一个比喻的意思,释迦牟尼佛说,我的灵魂刚去休息一下,东方阿閦佛刚刚进来我身上,我跟你讲道讲半天。我在说法吗,没有啊,我的灵魂刚到外面的树上休息了,阿閦佛(不动佛)来借我的身体开始说法,说完之后就走了回东方佛国去了。他走了以后,释迦牟尼佛进来说,哎,刚刚我说什么。弟子开始说,老师你刚说什么什么。我(佛)没有说啊,刚刚在休息,刚才是从东方佛国来的阿閦佛在跟你们说法,他是开悟很大的佛,在我身上跟你们说法。这个很难懂,以后看佛经就能看到我讲的这个概念,大乘佛教里面突然不是释迦牟尼在讲法的例子太多了,都被记录下来了。当时是释迦牟尼佛在讲法还是其它的佛在讲法,都记录了。有的弟子是在灵界的能量、意识在讲法,所以那个时候记录下来是在灵界。如果在现象界,释迦牟尼佛就把身体借给那个佛在说法。这个很微妙,修道有个奇怪的微妙现象,一个人身上具有法界的力量。法界是宇宙的能量体,诸佛居住的地方。一个人身上为什么同时有一个佛还有另外一个佛来讲道呢?有时候为什么二佛同时并到一个人身上来讲道呢?佛经里面就这样记录的,突然之间怎么就转换时空变成另外的佛在讲道了。研究佛经的人也常常搞不清楚这样的状态,而实修的人才知道,有过乩童经验的人也可能知道,古代的巫师、法师也可能知道。古代修道的圣人“天人合一”等级比较高,他们可以通灵,他们的能量可以跟天直接沟通。“天人合一”有时候就很微妙,你说是你吗,不是你;说你是他吗,又不是他,那你是谁呢?就很难分别,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在不在呢,也在。你活了80岁了才死,80岁死掉,, 后来还出来。到现在,释迦牟尼佛还在跟弟子讲话。弟子修行打坐跟释迦牟尼佛讲东讲西的,你不要说那个神经病啊。只是现在的科学还不了解,人死后还会讲话,还会跟人沟通的。为什么巫师才会写这些东西,乩童写些东西说我是济公活佛来的。济公活佛没有死,他是真的活佛。肉体死了,能量没有死,灵魂没有死,他还在工作。所以他还在,还会进来,没有修行的人就完全不懂这个东西。那些佛怎么还在呢,像修密教的人常说莲花生大师还在,密教宁玛派的祖师还在,没有死啊。怎么没有死呢,公元七八百年时候的人应该早就死掉了,现在修密教的人和莲花生还能沟通。你说我现在在讲道吗,没有啊,刚才是宁玛派的祖师、红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师跟大家说法,大家不要太怀疑。刚才就是莲花生大师来了,我只是身体借给他用,他用完了,我现在恢复这个身体,乩童都是这样的。有些人身份比较高,不叫乩童,变成老师、祖师。乩童的智慧没有那么高,老师天人合一的力量很强,易经很熟,天人感应,能量跑来跑去都懂了,对宇宙的很多生命现象他都掌握了,有时候被弟子供奉成老师,祖师。他的行为也很正常,并没有和一般人不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跟其它人没有什么不一样,他还是一个人的样子。不是一个人可以天人合一了就变得不一样了,不是这样的,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人。只是他的灵修层次已经到了无我相了,无我相才有办法合一,合一了才有办法天人沟通,这样才有办法让诸佛到自己身上来,才会反映诸佛的意思给别人听,但是听的人会以为是他在讲,他这个肉体在讲话给你听,那是一般人误会了。有时候弟子程度比较高会说那不是他的肉身在讲话,另外的仙佛到他身上来讲话。但懂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这种道理太难懂了,于是大部分是诽谤。尤其现在科学还不够发达,这个道理就太难懂了。以为巫师得神经病,精神错乱,是在乱搞。我现在只是讲一个概念给大家听,以后大家慢慢去体会、去摸索。今天讲的《金刚经》引申出好多东西,大家去思考,探讨不同的生命现象,不同民族的巫觋现象。

     第二十二分无法可得分。这个分是延续上面,我没有任何方法可得。你们要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大菩萨大佛的等级,是没有任何法可以执着的。这个可得的得是一种执着、获得。我们在解释经典的时候很多人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个得或有是执着、不执着的意思而不是有或没有,也不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是无执的意思,是没有执着。东西产生在某个时空状态下是“有”,但没有执着,过去有就过去了,当下没有执着才叫无法可得。释迦牟尼佛还解释这个东西说,你要解脱就要无法可得,你有法可得就会有束缚。什么叫束缚?佛教很喜欢讲“法执”,这是最要命的,一般要破这个法执。

    第二十三分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法,我们后来也听了很多法,一般认为法平等没有高下,为什么呢?因为“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都可以达到开悟的等级、达到彼岸、达到解脱的等级,所以没有高下,都是方便之分。不过,释迦牟尼讲方便法,最后他的逻辑又来一次,“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为什么讲各法平等啊,是因为应机、应缘。缘分不同得到一个法,一个方法,就去修这个法。为什么讲平等心,就是应你的机去照着这个方法修,到下一个阶段就修另外一个法,不断去提升。所以你不要去批判这个法好或不好,渐修的不好顿悟的好。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快慢就不同。你叫一个渐修的人去修顿悟,他的智慧没到那里,就修不下去,所以要渐进。大家修《金刚经》里面的想法是大乘的心胸,根器比较好、累世缘分比较好才能修到这样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方式。但以法来讲是平等的,不要以为金刚法最好另外的法就都不好,是应机。释迦牟尼佛再三强调你们是承担我的家业的人,但你们是应机、平等的,注意最后那句话,善法就是没有依法才叫善法,善法有执着就不是善法。再强调一次,任何一个法绝对不能有执着。

  第二十四分福智无比分。又来一次,《金刚经》反复强调,有很多福报,你们做了很多事情没有比受持《金刚经》的福德更大。所以它又强调一次这个功德是最大的,是不能计算的,你们要尽可能多的了解《金刚经》。

  第二十五分化无所化分。这个观念又再强调一次,有没有众生让我度的,没有。“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来是无相解脱的,他度众生不觉得有众生被他度。他叫随缘讲法,应机讲法。不是说,今天你在我旁边,你就是被我度的,不是这个意思。如来是传播法性的人,法性流转到他身上讲法给这个人听,这个人得到提升,不是你被我度的。所以我郭耀华讲《金刚经》,这些同学就是被我度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是这个缘分、应机,今天你们来是有缘分就来坐在这里。社团一通知你们马上就愿意来听这个《金刚经》,我讲是因为我的老师曾经给我讲过,我懂这部经,这部经是如来家业荷担者,很希有的人才听的,一般人听不懂也看不太懂,不了解这个意思。我把这个意思讲给大家听,以后大家就按照这个做,如来说你们这就是承担如来家业了。今天是我讲的吗?不是噢。它是一个法性的流转,缘分刚好到我这里,我就讲给你们听。不要以为是我讲的,错了错了,我没有讲。这是蛮重要的观念啊,不要老是说郭大哥,那是假相假相,根本就没有。这里讲的很清楚了,“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你说他是凡夫吗,他听不懂他是凡夫。释迦牟尼佛说你不要把他当凡夫,如来说他不是凡夫就是凡夫。佛心中也没有这样概念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应缘应机才发生的,有人很早就知道大乘思想,有人缘分没那么好就慢一点。总是有机会的,也许等了很多辈子他会接受这种想法。这辈子接触不到大乘佛法,下辈子就能接触到,也许这辈子根本对佛教一点兴趣都没有,没有缘分听这个法,也许他到了天界、天堂就能听这个法。天堂也许有人讲《金刚经》,现在宗教大同,释迦牟尼佛跑到耶稣的天堂去讲道,也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去,懂得《金刚经》的法性的佛来讲。搞不好有一天耶稣也来讲《金刚经》。(释迦牟尼讲基督教),哈哈,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啊,因为以前各民族互不流通,释迦牟尼佛搞不好把基督教的东西早就学过了。

第二十六分法身非相分。他说你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他刚才讲过这个观念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这是重复的。我刚才不断解释给大家听,三十二相不能代表如来。所以现在的迷信,把佛像搞成三十二相。一般修炼的佛性、佛法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把一个庄严的东西摆出来他们才会信,才开始拜,才开始修。但那都是外相的东西,佛教常常破外相,禅宗最喜欢破这个外相。为什么这本书能成为禅宗的传承的经典,很简单他破相,破三十二相,把像拿出来烧一烧也可以。有的禅宗祖师激烈一点,把一些佛像拿出来烧一烧。佛在哪里,烧一烧,佛在烧里面。他在强调佛在自性,佛不能以外相来看,但佛的自性怎么显,就是修炼的过程。修炼的过程要忘我,要无我执,修六度波罗蜜道的时候不能有执着。大家注意,《金刚经》的偈语出来了,这是名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看到我的外形,你听到我的声音都不可以执着,要中道去判断。如来不只在声音,那如果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怎么办,观世音菩萨是修声音的,不是一天到晚听声音吗,所以即使是声音也不能执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破空性就在这里,执着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修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现象,现象出来就当成参考,越高的层次对这些现象就掌握的越好,也许他科学法则掌握的越好,也许他生命现象掌握的越来越好,掌握住了,你就会自由自在。只有佛教能自由自在得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得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色、音声,还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都不会执着,都当作参考。所以这里边还有分别的功夫,因为很多人都是以色、音声来分等级,但是大家当作参考就好了。为什么讲色呢?因为修炼的人气色会比较好,气比较好,但是容易执着于气就不行。有人说女人越修越漂亮,这个漂亮就是修行好,不漂亮就是修行不行。好听的声音就好,不好听的声音都不好也不行,那都有种执着。你还有去分辨声音的等级,震动的频率。释迦牟尼佛不是说你不能去理解声音,而是说你以音声求我,你求佛拜佛就能见到如来,佛说这个不是究竟的。不是说你不能拜我,也不是说你不能用声音感应到我,感应到如来的法性,但是这样做不是最究竟的,不是根本的,那都是方便法。而且这种方便法,如来认为是有点偏斜的,因为不是修自性成佛,不是从自性的里面去解脱自我,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解脱,对外在的东西通常容易执着,会被当前的现象困住,他不希望这样。

(学生:那我应该怎样自性成佛?怎么用自性修炼啊?)答:每天念自性成佛。念到有一天你就会圆满了,因为你念的时候还在看书啊。你本来就是佛,但你不知道,所以你要自性成佛。你的心在那里有佛,你的肚子那里没有佛,但也许有佛在那里。我讲这个是有道理的,你修气脉就会了解,它跟能量有关系。佛是光明的现象,它跟明体的能量有关系,也就是跟智慧、解脱有关系。这部《金刚经》就是让大家智慧解脱的,智慧不解脱修很久的佛法也开悟不了,他会在外面团团转。它破这个破那个就是把你的执着破光,这样你看到很多神通的现象也不会执着在上面,这才是很好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称赞这样的修行,用这种方法提升自己。第二个,如果这样修,无论东方佛国、西方佛国、北方佛国、南方佛国,你到哪里去就比较自在,爱去就去,不去就不去,随意自在,这才是佛讲的观自在的想法。

     第二十七分无断无灭分。“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以外相来看。“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佛很担心误入顽空的思考。释迦牟尼佛这种修法不是对境诸相都不起了,不是顽空的、断灭法。在古代的修炼方法什么都没有,空的,什么都空掉。完全不做事就空了。修大乘佛法得到佛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愿力的人,修法、想法、求法、行法的时候不会修到断灭相。完全的空掉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空性是不一样的,跟我刚才讲的没有执着也不是一样的东西。没有执着是有做,不是什么都没有,断灭空就是什么都没有,顽空。

     第二十八分不受不贪分。这一分又在说福德很大,是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菩萨做的福德不能有贪恋的心,不能是有为法。有贪着就是有为法,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无为法分高下,不是有为法分高下。有为法就是有执着,就是不能解脱,放在那里很久还是在那里。

     第二十九分威仪寂静分。这一分讲什么叫如来?“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没有来没有去,你看我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有讲法吗,没有。你说我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吗,好像有,但是我说没有,方便而已。没有来也没有去,他只是传播法的一个工具而已,他是方便身而已。我释迦牟尼佛跟人家讲的很清楚,我没有来啊,你们不要以为我常常在这里来啊;我没有去啊,我释迦牟尼佛常在哦,所以你们要感应释迦牟尼佛,我还会再来找你们的。我没有来没有去,不生不灭。他只是一个方便示现,在印度他活了七十九岁,但事实上他以前就在、未来也在,一直都在,这个观念一定要记住。已经开悟的能量的他来跟去就像游戏一样,我讲游戏是一个方便讲法,就是愿力允许他要来或不来。他来来去去,不来不去,随便他自由自在。我们的习惯思想,明明他在这个朝代就是活了80年,他就是来了。释迦牟尼佛说你不要总是这么想,我只是方便示现四个字,方便来而已。我怎么知道是谁叫我来,是释迦牟尼佛,但他是代表很多佛菩萨说法。所以到底是谁要来,是佛菩萨要来还是我要来,是释迦牟尼佛要来还是阿閦佛还是阿弥陀佛要来,谁晓得啊,都在他身上了。我这样讲对那个解释可以理解,他身上代表太多的能量,他也代表太多转换的工具,他甚至代表文殊师利菩萨对话,谁是文殊师利菩萨,有时候释迦牟尼佛当文殊师利菩萨在现象界对话(注:这种解释法大家参考参考,在灵界对话各自仍存在灵体!或已融入大灵体!无个体自性了,修道就修这个无我的法则)。我们回答语言实际上是感应对方来回答语言,比方说,观世音菩萨或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文殊师利菩萨身上想要回答,释迦牟尼佛感应到文殊师利菩萨要回答什么的话由释迦牟尼佛的嘴巴说出来。但释迦牟尼这句话说出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感应到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观世音菩萨,记住这句话的讲法。所以对他来讲,没有,不是他,他叫如如不动如来佛。如如不动,来了去了,法性常在。这样的修行不容易,大家累世修行才今天过来听《金刚经》,如果没有累世修行的话,听我刚才讲的一下子跑掉了。听完《金刚经》,你还要有缘份。修道要常常有缘份、善缘,你要把一部经听完,把概念掌握的很熟一定要有善缘。很多缘份是具足来的,不是偶然的,大家以后慢慢会体会。你要牺牲很多的时间、空间,有能力才能听到这个东西,不是你随时想听就能听的。你想获得一样东西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的,有时候要具足很多的缘份很久了,缘份成熟了才会具足在一起。你看今天来了好几个人,都是累世积累的因缘来追求这个东西,今天突然借我这个身体讲《金刚经》给大家听。你们已经求了很久了,学了很久了,今天学完这个道理回去好好想一想。你们以前想过了,不是第一次听。今天听的懂的人就表示以前听的越多的,今天听的不懂的,也许比较生疏一点,也许是第一次听或第二次听,通常不是第一次听。我讲课讲的比较深的时候通常不是第一次听。

     第三十分一合相理分。“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逻辑又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不喜欢看到一个东西就执着于一个东西看,用可见光区去看,用单一的方式去看或者用一个固定的东西去看。“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你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真的有吗?有的佛教学者讲经的时候讲这个世界是空的、虚幻的,但都是虚幻的吗?在某个时空里是存在的,某个时空是虚幻的,某个时空是一个能量圈。内容太丰富了,所以很难讲。但一般人说这个一合相的世界,如果如来说就是这个样子的话,你认为我讲这样就是这样就错了。释迦牟尼佛非常怕大家误会他的意思,就说我说一就不是一,我讲了很多法绝对没有法,当作听听就好了,回去有用的就用没有用就算了,下一次有机缘遇到另外的法再提升自我。(学生:善男子、善女人是什么意思?)你就是善男子啊,她是善女人。当时在修道的听课的有些男的有些女的,佛经里就是这样写的。不过,千万不要误会,善男子上辈子可能是个女的,善女人上辈子可能是个男的,释迦牟尼佛懂更深的意思,不要以为我在说善男子就是善男子,说善男子即非善男子才叫善男子。“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贪着其事就是很固定一个东西,一讲这个就是这个,头脑就不会转。像有的戒律需要转变的时候也不转变,许多事情讲一就是一,这样子很惨。释迦牟尼佛常常让大家念讲这样不是这样才是这样,你说讲这样就是这样,他说这样的弟子头怎么这么钝啊,那也是有点麻烦,下辈子再继续教他。你讲一就是一,没办法,头脑灵活的人讲一就是二,讲二他说三,讲三他说一,佛说你的智慧比较高。修炼大乘佛法就是要懂这个,老是说一,一加一等于几,说答案好多啊,绝对不能等于二。如果说一加一等于二,头就被敲下去了。禅宗祖师就是这样的,他问问题你要是用固定方法回答,他就把你的头敲下去。《金刚经》都讲了很多次了,说这个就不是这个,头脑都不会动一下,真烦!不会的,释迦牟尼佛有耐心,这些佛菩萨都有耐心。他不会说因为你的因缘头脑笨笨就不教了,他会继续教,四十九年教不完下辈子再继续教。

     第三十一分知见不生分。后面这一句还是一样,说这样相就不是那样相,绝对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现在这是在总结,你们以后了解的一切法要用这种看法去看他。要这样“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要这样子去相信、去行为、去解释,不生法相,不要有法执。我以后教给你的方法不要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啊,不要生法相,不要说这样就是这样啊。“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又讲了一次,我说这样就不是这样,你不要说我说这样就是这样,老是教的话头都痛了,他已经头痛了,他在总结了。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很久了,今天一下子讲完了。释迦牟尼佛讲道就是一天讲几句话就休息一下,明天再开始,不是一天讲很多,一般讲道的老师不是这样一整天总讲经的。他们都是一天讲几句话,然后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无为法,就是说我不是我才叫我,说寄宇不是寄宇才叫寄宇。释迦牟尼什么意思,说我就不是我才是我,说善法就不是善法才是善法,说邪法不是邪法才是邪法,不要有执着哦。我没有讲固定法啊,什么任何一个分别法都可以分出善、恶法来,什么一个善法就是善法,什么恶法就是恶法,这没有固定的。大家去好好想一想都可以解释的通的,从某个角度讲是善法,从某个角度讲就变成恶法。不二法门讲不出来。

    第三十二分应化非真分。今天快结束了,这是总结法。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学生:哪七宝啊?)答:我这里没有解释,以前是什么宝石、金银铜铁,(王慕龄:宝幢啊、如意啊、水瓶等七种宝物)这是祭祀用的,布施上面给佛陀,你要求佛的时候把宝物放在上面拜拜,(王慕龄:你注意去观察,一般在寺庙里的装饰就用七宝,或挂在墙上,或挂在壁上)(学生:佛用这个干什么?)答:问得好!佛用这个干吗?所以我们要读《金刚经》。但是佛不拿那个也不行,说这个法不是这个法就是那个法。你的善良的心供养佛的时候说,释迦牟尼佛啊,我希望跟你一样,他很虔诚,这还是有用的。他把宝贵的东西拿给你啊,我希望跟你一样,这就是有善良的心。(学生:释迦牟尼贪啊?)答:释迦牟尼坐在那里,他贪什么贪,是你要给我,我根本不想要这些东西(学生:干吗要七宝啊,为什么不要七物呢?)答:不可以,当时的世界就是这样写的,这是古代习惯的用法,我们也没办法。也许现在七宝改成科技用品了,电脑啊、芯片啊、PDA啊,时代改变了,七宝变成这些东西了,太空卫星啊。不要太执着了,我没有执着于这七宝,所以从来不记得七宝是哪七样东西,肯定有闪闪发光的宝石,红宝石、蓝宝石常常都有。你看舍利子有时候供奉的也是宝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胜过刚刚的一大堆七宝。“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这是结论、重点。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没有法相,如如不动,没涅槃相,没有什么什么相,没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你怎么讲都可以,就是如如不动。他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来就是不动于相、不取于相。“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注意啊一切有为法,从今天讲到现在三十二分了,一直不断跟大家强调,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这里重点是有为法和无为法,这四句话要会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说你们修行做事都是如梦幻泡影哦,要看的懂,“是讲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讲无为法如梦幻泡影”。看不懂的把一切当成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了,什么都不要做了,空空了,顽空了,断灭空了,有人讲佛教什么都没有了。谁说的,佛教讲一切有为法是没有的,不要执着有为法,要修无为法。做很多好事善事要用无为法去做,努力地做,这样是重点。不是说小乘关在庙里头做事情,什么佛教不救度众生,躲在山里面修行,哪有这回事。大乘佛法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无为法绝对不是如梦幻泡影,但一切无为法也不能执着,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的。你们去做的时候有我执、法执,用有为法,做出来的事情都是如梦幻泡影,都是执着。那些东西都有因果报应的,都会回来的,都是对智慧解脱没有什么帮助的,做了很久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解脱,有没有提升,因为你们都做在有为法里面。一定要学习无为法,这本经就是学习无为法。用无为法去做事情,做大菩萨,做无为法的菩萨,不要做有为法的,不要做有我执的,不要做有我相的,不要做有法执的,有固定相的,这样是不行的。如果学会这种精神将来做很多事情一定会成功。这样做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意思,没有法相。如果你程度更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也许有一天会改变,有为法也是有功用的,但是是妙用的时候。妙有有时候是有为法,但它是示范给别人看,教导别人,对他自己来讲是无为法。在《维摩诘经》里,好多菩萨跑到黑暗魔界那里做了很多有为法,大家觉得很坏的事情菩萨都去做。为什么?他是为了救人家,他要在最坏的环境里解脱,他不是为自己解脱,他要在环境里带领别人,因为他已经有光了,他的光要闪烁出来,只有到最黑暗处去显现。所以看上去是在做有为法,但实际上是无为法。如果那些菩萨在黑暗中做了带有自己私心想法的事那就不是菩萨。“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和尚、尼姑、男修行的居士、女修行的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注意看哦,天、人、阿修罗,为什么说大乘佛法呢?大乘佛法强调有世间天、人、阿修罗,灵界的,天界的。佛教讲经不是讲给普通的人听而已,他也讲给天上的人听。阿修罗喜欢打架,喜欢跟佛辩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本经就讲到这里。

后面是,当时佛法在印度传播的时候,每部经后面基本上都有咒语,咒语就是真言,就是念这部经感应的语言。就像心经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样。大乘的显教后面的咒语都省略了,但你想念就念。你们可以简单念“嗡(om) 嘛(ma)  呢(ni) 叭(bē) 咩(mē) 吽(hom)”或“嗡(om) 啊(a) 吽(hom)”。你听了喜欢,回去信守奉行,常常想想无为法,说那个就不是那个就是那个,这样想以后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它对我们的逻辑,对很多事情的了解有很大帮助。

好,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注:沉静一下子,好像皆大欢喜,天乐飘飘了,统统忘我了)感谢诸佛菩萨天人界光临,不足之处多多包涵啦!

(参考注:七宝: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何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3.也可指许多宝物的意思,不要执著数字。)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