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刘先和居士:说感应  

说感应                                                             

如今一打开佛学、佛教期刊,感应故事颇多。面对这些感应故事,笔者常常在想:应该如何去认识。特别是作为一个学佛人,应该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些感应,理解这些感应,宣传这些感应,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在佛学、佛教期刊上大量地刊载感应故事,已不完全是感应者个人的事,这里面还有一个如何准确宣传佛学、佛教的问题。宣传得当,引导得好,佛学是智信、是正信;宣传得不当,引导得不好,佛学就是迷信,更何况佛学背了迷信黑锅已是多年,至今难消阴影。由此因缘,笔者怀着一丝忧患之心写出这样一篇文章,若有利人们认识感应,当大随喜。

笔者注意到多种佛学、佛教期刊上刊载的感应故事,以观世音菩萨的感应为最多,这是有其缘故的。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名为观世音,是观察世间,自然界一切音声而悟道而成道的。每一个菩萨的名号,同修行做功夫的途径和经验有关系的。观世音菩萨有两大殊胜功能,一则是上合诸佛妙心,一则是下合众生之心,可以观世间之音而救众生之难,是一位大慈大悲的大菩萨。《妙华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闻其声音,皆得解脱。这是真实不虚的。笔者作为一个居家学佛修持已有二十年的人,对此是坚信不移的。

问题在于,感应的事一经刊载出来,一系列的问题也就随之而生,问题多多,稍作归纳至少有这样几个认识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不能回避。

一是为什么菩萨能化险为夷,灾难能消失吗?因果报应那里去了?

二是感应了谁?是感应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与释迦牟尼同世的观世音吗?是这位菩萨在施救吗?

三是为什么有人能感应,有人则没有感应?难道菩萨还分彼此?

四是娑婆世界仅人就有数十亿,还有无量无数的胎生,湿生,化生,卵生的生命,一个观世音菩萨能救渡得过来吗?

这些疑问是众多人心里实际存在的,即便是学佛的人,心里恐怕也存在,只不过不便说出来,免得有人说自己心不诚。没有学佛的人,心里的疑问可能还要多,或者干脆就不相信有感应之事。由此看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一个说法,要人信佛恐怕很难,要人相信感应就更难。有的世间所谓聪明人,学问人,有权势的人,面对这些感应事例,只需不屑一顾地说上一句:“什么感应,全是一种心里的幻觉。”于是,这一切就被轻轻松松地推翻了。

我们许多人学佛,特别是居家学佛人,在学佛问题上,差不多的都有一个误区。如何是误?学佛是向外学,信佛也是向外信。如何是向外学,向外信呢?在他们认为,释迦牟尼是佛,观世音是菩萨。信是信他们,拜是拜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摆在佛、菩萨之外。这样就将佛学对世界的认识分为了二,认为有感应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保佑自己,是观世音菩萨在救渡自己。这就有点像哲学,将世界分为两个,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客观世界,或者说是一个物质世界一个精神世界。于是在这两个世界的相互关系上列出若干的矛盾出来,如此既搅乱了自己也搅乱了世人。若是在这样一个误区中学佛,由此也就必然带来感应上的误知误解。笔者之所以说学佛人陷入上面所说的误区,并由此带来对感应的误解,那是因为学佛人忘了佛的教诲。释迦牟尼在成道之时,曾感曰: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恒作种种颠倒执着,以致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真是可怜可惜。佛在这里就十分明白地告诉我们一个真谛,众生本性是相同的,皆有佛性,这是释迦牟尼用一身的心血,为我们换来的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成果。我们不能自知释迦牟尼所证道的一切,是因为我们被妄念和愚痴所盖。实质上我们众生就是以一个虚妄的我,以一个假合的四大之身,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过着虚妄的生活。之所以说这一切都是虚妄,是因为他们都是不实,时时在变迁。无论是物质的享受还是精神的受用,也不管是生老病死,还是天灾人祸种种灾难,都不过如此。然而我们却不知这一切的真相,将这一切的虚妄看成是真实。在认识世界与生命的本质上,《六祖坛经》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这个道理与释迦牟尼所说如出一辙。《六祖坛经》还说:“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由此我们理应知道佛是什么,什么是佛,同理也应该知道菩萨是什么,什么是菩萨。连《三字经》都说:“性相近,习相远”。若是这里将“近”改成“同”,理就与佛相当了。佛法是不二法,什么是不二?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六祖坛经》)。我们为什么与佛、菩萨有感应,就是因为这个一。因为我们本性是佛,是菩萨,我们的本性与佛、菩萨是相通的,故而我们就常常会有与佛、与菩萨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时时怀有善良慈悲心的人,因为这种人的心污染少,污染轻,比较接近本心。由此我们可以说感应是真实不虚的,之所以能受到感应是当我们处于某种特殊境地时,我们万缘放下,一心称念佛号,或专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那时是一个什么境况,一心称念,什么是一心?真正的一心就是心无杂念,万缘放下。那时是一个什么境地,那些遮盖本性的东西还在吗,那时的感应是什么,感应了谁。不要忘记,我们本性就是佛,就是菩萨。这种感应的实境,是无法用言语和文字来作表述的,一切都在亲身体验之中。

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看待感应,是不是就可以解释上面所说的疑点了呢。稍稍用心思量一下,应该是可以的。学佛人感应了谁,是二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还是二千五百年前的观世音菩萨,还是自己的本性佛,本性菩萨。在我们的学佛队伍中,有不少人是操行净土宗的学佛朋友,净土宗的朋友相信,只要天天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就会来接迎自己去西方极乐世界,是这样吗,真是你心中想象的那个阿弥陀佛来接迎你吗,你是否注意到《阿弥陀经》上是如何说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还是有个“执持名号”,而且还定有“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是一个什么境界,用常规思维是很难理解的。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感应,是感应了谁?是谁来接迎谁?又接到哪里去?极乐世界又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学佛人好好地思量思量。在思量这一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佛法不二之理。当然,仅仅是思量是思量不出结果的,还得实修实证。不过先思量思量有好处,起疑了,起大疑了再去参,往死里参,终归会参出点名堂来。对此,千万不要简单地用世间的“有”或“无”来认识,若是一个学佛人老是抱住世间观念不放,那学佛干什么,岂不自找麻烦。

感应是事实,感应是佛缘。因为我们本性是佛,所以我们与佛有感应,因为我们本心就是菩萨,所以我们与菩萨有感应。因为我们本性是佛,所以我们就能成佛。道理全在这里,迷者自迷,悟者自悟。

感应一旦成立,有人就会提问,按佛经上说,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时得以解救,化险为夷。那么感应之时那些种种灾难又到哪里去了,这好像又是一个问题。灾难是什么?其实无论是火也好,水也好,还是兵戈也罢,贼劫鬼怪也罢,一切灾难无非都是妄相。《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性之际,一切妄相皆无,灾难又存何处。这又是要亲身修持之人才有的体验,这就是佛法不能说,也无法说的难处。

  那接着又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有人能受感应,而有人又感应不到呢?这在确好像又是一个问题。按理说感应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如此,并非人人遇到危难之际,口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都能得救,问题就出在心上。念者若能万缘放下,真正做到“一心”称念,即时得救,这是真实不虚的。若是做不到这“一心”,那就肯定无感应。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醒读者注意,要特别注重考究这个“一心”。佛在多部经中,讲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都有“一心称名”的字眼,至少也有“心念”或“念念无生疑”之类的字眼。为什么佛要如此教诲,秘绝就在这个“一心”之中。当人处在极为危难时,能万缘放下,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必定得以解救,这绝非妄言。但若是杂心相念,一边念一边在思其他,或口念心不行,做不到一心,又何以能得救。有句俗话叫做“心诚则灵”,用在这里最为恰当。由此,笔者又想起佛教中有一宗派,叫做“净土宗”。这一宗派的修持方法,就是叫人一心称念“啊弥陀佛”,以此收敛妄心,使心归一处,万念归一佛念,念至无念,通达净土。此法与佛祖教导众生,危难之时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实是异曲同工。还记得观世音菩萨在向佛汇报其修持方法时,曾向佛说:“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楞严经》)。这里的“于我身心”是关键,是要旨。能于我身心者,即可获十四种无畏功德,若不能于我身心者,又何以能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什么是“于我身心”?那就是于观世音菩萨身心相同,相一致,相以通达。故此,同样的危难处境,同称观世音菩萨,有感应无感应不在佛,也不在菩萨,而全在自己。想有感应吗?想有大感应吗?努力吧!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自性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