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座(五)/20100710
主讲:智崇上师
时间:2010年7月10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综合科馆第一演讲厅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李明慧、羊忆玫
大家好,我们来看《圆觉经》〈弥勒品第五〉。
我们都知道,弥勒菩萨是释迦佛之后的下一位佛,祂现在还是菩萨,据说要五十六亿年祂才会成佛。这是一个说法,佛世界的说法是很多的,我们不要以为只有一种说法,还有其他很多种的说法。那么,大家就会问:到底哪一个说法是对的?我的回答是:每一个都是对的!
我们看经文〈弥勒品第五〉。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先来解说这一段。「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每篇经文都有这一段,在前面几品我们已经讲解过了,就是弥勒菩萨坐在大众当中,从座位站起来,到佛的足前顶礼,顶礼之后,顺时钟绕着佛走了三圈,走完了以后再「长跪叉手」。所谓长跪,就是单膝着地的跪下来,不是双膝着地,另外一只手,叉手,就是碰到地上,这个时候才发言。
「大悲世尊」,就是称呼释迦牟尼佛。「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弥勒菩萨说:世尊啊!您为菩萨讲了很多秘密,告诉我们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令诸大众深悟轮回」使得大家对轮回,都有深刻的体悟,深刻的了解;「分别邪正」能够分辨在轮回里面,哪一些是正见、哪一些是邪见。
「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能够给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不恐惧的、正确的见解。道眼,就是正确的看法、正确的见解。「于大涅槃生决定信」,对于涅槃产生真正的相信,要去接受。「无复重随轮回境界,起循环见。」 不会再不断的重复、停留在轮回的境界当中。「起循环见」循环就是一直在重复,这个重复也就是轮回。就是不会再生起这种循环的、轮回的见解。任何生灭、任何往复、任何来回,都是循环见、轮回见,就都不会再起这样的循环见了。
所谓「循环见」,也可以说是分别的见解,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就是逻辑思惟。所有的逻辑思惟都是循环见,这些循环见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所谓的逻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那样,然后又怎么样,……一直这样推演下去,这都是循环见。所以,识心的运作模式,用「循环见」就把它概括了。我们常常都会认为自己很会思惟,很有逻辑,还以为自己很高明;其实这些都是轮回见,都是识心的、轮回的见解。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应该那样、不应该这样。」不断的在那里「应该、不应该」,然后又常常用这个应该或不应该去看别人,去框别人:「你这样子是应该的、你那样子是不应该的。」然后去评断别人、要求别人。很多人常常会这样做,但是,他就是不要求自己。也有人是这样去要求自己,没有去要求别人,但是他会要求自己。
不管你是去要求别人、或是要求自己,这样做,都很痛苦的。你要求别人就是别人痛苦,你要求自己就是自己痛苦,同样都很痛苦。这些应该、不应该,就是「循环见」。
所以弥勒菩萨说,如果世尊您给了我们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这样我们就不会停留在轮回的境界当中,不会产生轮回的见解。这个意思就是,世尊给了我们这些好处、帮助。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接着又说:「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弥勒菩萨说,如果有菩萨、还有末世的众生,他想要到佛世界去一游;「如来大寂灭海」,那就是佛的世界,大寂灭海,也可以说,就是大涅槃。如果想要到佛世界去,到如来大寂灭海去游历的话,「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怎么样可以把轮回的根本断掉?轮回的根本没有断掉,是不可能去如来大寂灭海的。所以祂这里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子把轮回的根本断掉。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在轮回里面有几类?有哪几类?「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如果要修佛的菩提,也就是要去如来大寂灭海游历,有几等差别?有几种?「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回入,就是回到凡尘以及劳苦的这个尘世间,进到这个凡尘的世间,「当设几种教化方便?」要教导在凡尘中的众生,方法有几种?意思就是可以教导众生、度众生的方法有几种?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清净,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这样子做、这样子教化,可以让一切修行的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慧目肃清」慧目就是见解,就是他的见解是清净的。「照曜心镜」他的心境是明朗的,就像镜子一样是干净的,上面没有尘埃;他的心就像清净的镜子一样,是清楚明白的。「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能够了解如来的无上知见;知与见,就是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弥勒菩萨讲完了以后五体投地,就是做大礼拜,连续做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众生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候世尊就回答祂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指弥勒菩萨,你们「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能够为菩萨及末世众生,问如来深奥的、秘密的、微妙的道理,能够替众生问这么好的问题;「永断轮回」让他们可以永断轮回,然后「心悟实相」,心能够悟到真实的相貌。
我们本来说相都是虚的、是幻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幻的;可是在虚幻的相里面,它是有真实的相。并不是说,所有的相都是虚幻的,所以相里面就没有真实的相。在这些相当中是有真实的相,这个真实的相,你要达到的话,你的心要有体悟,才能够在虚幻的相当中,悟出真实的相。这个真实的相还是被知的,但是它是实相。也就是说,永断轮回以后,你就能够「心悟实相」,体悟真实的相。
「具无生忍」具有无生忍这样的深度、或者是程度、或者是境界。「无生忍」是什么呢?就是无生,没有生,你能够承受得了,这就是「无生忍」。所以「无生忍」也可以说是一种「定」,就是定得很深,深到什么程度?深到无生!就是没有生,所有的生都没有了,就是无生。这个「无生忍」,要到什么程度才到呢?八地菩萨,不动地的八地菩萨就是达到「无生忍」。也可以说,你的定力达到「无生忍」的时候,你就是八地菩萨,也就是不动地了。
我们知道,不动地菩萨这里,时间就没有了,到这个地方是没有时间的,所以祂会感觉到不动。当祂感觉所有一切都不动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没有时间,不会有时间的。也可以说,你觉得还有时间,就没有到无生忍,就是还没有证无生忍。你能够证无生忍,达到无生忍的话,就是你已经超越了时间,就是八地菩萨。所以世尊说,希望使得末世的众生,能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喔,这是个很高的程度。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们现在好好的听,我为你说。「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很高兴的来接受佛的教导,大众也安静下来听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世尊在第一句话就是告诉大家,轮回怎么产生的。祂说,所有的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找不到那个开始的起点,这个就是「无始际」。当然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多久以前的那个时候开始的。像我们为小孩子讲故事,一开始都是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王子怎样怎样……,差不多就像这个意思。
很早很早以前,由于众生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很简单吧!轮回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因为有恩爱、贪欲。我们现在当然有恩爱贪欲,而这些恩爱贪欲不是现在才有,是早就有了,无始以前就有了。有了这个恩爱贪欲,就有轮回,轮回就来了。也可以说,恩爱贪欲跟轮回可以划上等号。轮回是什么?就是恩爱贪欲。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若诸世界」就是在所有的一切世界里面,「一切种性」一切众生的种类,卵生的也好、胎生的也好、湿生的也好、化生的也好,他们「皆因YIN欲而正性命」,他们都是因为YIN欲而有了生命。没有YIN欲,哪来生命?这就是所谓生物的生命现象,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这样。
生命里面有卵生,像鸟、鸡、蛇、龟,他们都是生蛋的;生出蛋来,然后蛋再孵化出小生命,新的生命,这就是卵生。
胎生,就像哺乳类动物,他们是生出一个小baby,小baby是直接生出来,不是经过蛋再孵化出来的。其实胎生还是有卵的,只不过先在子宫里面孵化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这是卵生、那是胎生。其实你仔细分辨,卵生和胎生,他们是相关连的。
湿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在很潮湿的地方会生出很多的霉菌、细菌,这种就是湿生。我们可以把湿生,类比到我们现在的分类法,就好像有些细菌自己会分裂;比如说像乳酸菌,我们把它放在牛奶里面,它就变成优格了。这种就是湿生,就是细胞分裂,这样就产生出来了。
化生,就像天人,我要到什么地方去,一变,就在那边出现了,那就是化生。只要一个心念:我要到那边去,一下就在那边变出来了,这就是化生。这样子的话,好像很有神通,其实在胎生里面也有。胎生的时候,我们说精子进入卵子,这个还不够的,还要有一个灵魂进去。那个灵魂进去,就是化进去啊,跟这个化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这「一切种性」分成四类,但是你仔细去了解这四类,其实是相关的、相通的。所以世尊说,他们「皆因YIN欲而正性命」,都是跟YIN欲有关的,都是靠了YIN欲才得到这个生命的,没有YIN欲,得不到这个生命。所以,各位得到了现在的这个生命,皆是因YIN欲而得的。
那大家会想:「嗯,胎生和卵生,我们说这里面有YIN欲,可是化生、湿生,这里面怎么会有YIN欲啊?」有啊,像人要投胎的话,他怎么投胎的?他投胎的时候,就是看见他的父母在交合的时候,他喜欢父亲的,进去了,以后就变女生;喜欢母亲的,进去了,以后就变男生,就这样子化生的呀。他的灵魂要进去的时候,在化生的那个当下,是有喜欢、是有YIN欲的。所以「皆因YIN欲而正性命」都是这样子。你要投胎就是有YIN欲,所以「而正性命」而得到这一个生命,生命就是这么得来的。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谓轮回,最根本的就是爱,爱是轮回的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因为有欲望,就助发了爱心。我们说爱性,其实就是爱心;就是增长爱心。「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所以能够使得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是我们比较喜欢听的,「生死相续」比较正确,真实的状况就是会生、会死,不断的生生死死。「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就是生命能够不断的延续下来。生命能够生死相续,这个状况就是轮回。所以生命要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要有动力,那个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欲望,YIN欲和爱心,就是这个YIN欲和爱心来推动的。所以你看,我们不是都很有爱心吗,这个爱心才能够推动生命,才能够把生命一直繁衍、延续下去。
「欲因爱生」欲是因为爱而生出来的,「命因欲有」命是因为有欲望才有的,所以最根本的就是爱。这个爱,生出了欲,欲又生出了生命,是这样一个关连。「众生爱命」,虽然爱生出欲,欲又生出命,但是我们对这个命还是很爱的,非常的爱命。爱命「还依欲本」,你为什么会爱这个命呢?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欲,所以才爱命,才爱这个生命的。「爱欲为因」爱欲是原因,「爱命为果」爱命就是果。欲,能够生出这个命,所以欲是因;命,是你得到的生命,这个是果。那么,你去爱欲的话,是在爱因;你去爱命的话,是在爱果,是这么一个关连。
这一段世尊对生命、爱欲的描述,其实就是真实的状况,我们不就是这样吗!只不过我们自己好像不太愿意承认是这样子,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我们总会想象,以为这里面好像还有更高深的东西,还有更神秘的、更神圣的内涵。虽然以上所讲都是再平实不过的事情,但是我们对于这个平实不过的、真实的状况,心里面总还是会期待,期待里面有更深奥的神秘性。什么神秘呢?就是认为,我们的爱,是很神秘的、也是很神圣的。但是祂这边的内容,把这个部分说得很平凡,神秘性都不见了。
我们再来看,「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由于欲境」,「欲境」就是欲望,由于我们对欲望所面临的真实状况;「起诸违顺」有些是让我们满意的,有些是让我们不满意的,这就是「起诸违顺」。所谓「违顺」,譬如说,你的欲望是有一个对象你喜欢他,可是他不喜欢你,那么你所面临的这个状况,就不顺啦。你达不到你喜欢的这个愿望,这个就是违背了,跟你的心愿、你的欲望、你的欲求是相反的,这就是「违」。「顺」是什么?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一拍即合,这就是「顺」。
「境背爱心」境就是所出现的、真实的、事实的状况,如果所出现的状况,跟你的爱心是违背的、是反的,譬如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而生憎嫉」于是仇恨、怨怒、嫉妒就都生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人都经过、都碰到过的呀!
因此就「造种种业」,因为仇恨、怨怒了,所以会做出一些泄恨的、报复的举动,反正是去伤害对方,这就是「造种种业」。因为达不到目的,所以就就打人、骂人、纠缠骚扰,甚至泼硫酸,很多事情都出现,这就是「造种种业」;因为你有了很多行动,身口意三业都会发动,你就是在制造种种业。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这个时候你就得到恶报啦,造了恶业就有恶报,那就掉到地狱、饿鬼道去了。这边的地狱、饿鬼,不是一定要死掉了才掉到饿鬼道、地狱道,不一定这样;还没有死掉,你就会受到很多痛苦,受到很多折磨,那就是地狱饿鬼的状况出现啦。说起来好像很平常,但每天都看得见的,就是这样子啊。
接下来,「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这个时候就知道,这个欲,欲望、贪欲、YIN欲啊,是令人厌恶的、不好的;所以「爱厌业道」,对于这些有业的,像是生了瞋恨、嫉妒的心,都是因为有所欲求而产生的;这个时候,对于有恶业的这些事情,就开始不要了。「爱厌」就是不要了,不喜欢了、就不要了。
所以就开始做什么呢?「舍恶乐善」把恶业舍掉,乐于去做善业。这就是我们讲的身、口、意这三业,有十善、有十恶,这个时候就舍去十恶,去行十善。于是「复现天人」你的命又变好了,变成天人,升天啦。不见得是死掉去升天,而是你的生活就变好了、和谐了、幸福了、快乐了。这也是我们常看到的,这样子的事情,我们天天也都看得到。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接下来,「又知诸爱可厌恶故」,这个时候也才晓得,唉呀,所有的这些问题,原来它的根源都是从爱出来的,这个爱是要不得的,是可厌恶的,不能要的。这时候就要「弃爱乐舍」,要把爱舍掉。是什么都舍,也愿意舍,十恶也舍,十善也舍,凡是会有业的都舍弃不要。这就是「弃爱乐舍」,开始就是这样做;你虽然把爱丢掉不要,「还滋爱本」,其实还是在滋养爱的根本,并没有脱掉,并没有超越。虽然努力这么做,但还是在滋养爱的根本,并没有真正把爱舍掉。
前面那个「复现天人」,他们「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他们把爱真正舍掉了吗?没有呀,他们这样子做也没有舍掉。所以他就更进一步来修,「弃爱乐舍」是更进一步的修行了。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喔,这个时候他又知道,真正的问题还是在爱这里,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爱。「诸爱」就是各式各样的爱,都是问题呀,爱本身就是一个可厌恶的、可恶的;所以就「弃爱」把爱丢掉,不要有爱;「乐舍」,乐于施舍。但这样子做,「还滋爱本」还是舍不掉爱,还是在滋养了那个爱的根本,并没有把爱舍掉。
做到这样就呈现什么状况呢?「便现有为增上善果」,那就会变成有为增上善果。比天人还要高一点的天,就是天界还有更高一层的天界,这样子的话,就成为有为增上善果,是有进步的。但是呢,「皆轮回故」还是在轮回中。因为爱的根本,还是没有消掉,没有解掉。这样子的天界,是真的有啊!我们晓得欲界天,他们就是没有舍,「复现天人」就是到欲界天的。像「增上善果」的话,就超过了欲界,可能在色界,可能在无色界,就是天界的更高层。
也不是所有的色界和无色界都是「弃爱乐舍」这个状况,但有一个天界,他们真的是这样子,在那里是不可以谈恋爱的。那里面有仙人也有仙女,但是不可以谈恋爱,谈恋爱就是犯天条,会被打下来,打到十八层地狱去。忌谈恋爱是那一界天的戒律,即所谓的天条。在那个地方谈恋爱,就是犯了天条,然后会被罚下来,有没有这样子的人啊?有喔,很多。
还有一些道教的道观、庙,他们供的那个仙或者神,就是这种天界的。有些谈恋爱的人搞不清楚,到那边去问:「我们的恋爱,好还是不好啊?」你到那边问就糟糕了,一问就被拆散了。去求那种天界的神保佑,你是不能求爱情的,因为他们是「弃爱乐舍」的,所以是不能求恋爱的事;你去求的话,那就结束了。以前我就知道,很多人说:「奇怪,去那边求过的人都失败。」就有这种天,去这种庙,拜这种天的神的话,结局就是这样。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所以即使呈现了有为增上善果,仍然不能成为能够脱离轮回的一个方法,不是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所以「众生欲脱生死」,要想能够了生脱死,「免诸轮回」,能够离开轮回、不再轮回了,要怎么办呢?「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你就要先把你的贪欲,包括YIN欲,以及「爱渴」 对爱的渴求,先要把它断掉才行。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善男子!」当然就是称呼弥勒菩萨,「菩萨变化,示现世间」菩萨祂要入世间的,这个世间是什么?就是轮回,就是生死轮回的世界。祂入到这个生死轮回的世间,祂怎么做的?「非爱为本」祂不是用爱作为基础的,「但以慈悲令彼舍爱」祂是用慈悲来替代了爱,把爱舍掉了,拿慈悲来替代,祂是这样子做的。「假诸贪欲,而入生死。」祂要入生死,还是要假借贪欲和YIN欲,才能够进入生死轮回的世间。祂如果不假借贪欲和YIN欲,进不了这个世间的。所以祂是「假诸」,就是借用的,而不是祂自己有的。
「但以慈悲令彼舍爱」,祂是拿慈悲来取代了爱。「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 祂说,假如末世的一切的众生,能够舍掉欲望以及憎爱,「永断轮回」把轮回断掉了,「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他要的是如来的圆觉境界,就是大陀罗尼门,圆觉的大陀罗尼门,要这样子的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个时候,他的清净心就开悟了。
那么我现在要问一个问题,「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先到这里。再来「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好到这里。这里跟前面那个增上善果,有什么不同?看不出来呀,这个地方,只是换一些文字来说嘛,跟那个增上善果,「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这两个不是一样吗?还滋爱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在文字上,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只是祂变了另外的文字来说。
就文字上面来看,是没有什么不一样。那是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我觉得关键点是:「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个地方,重点在这里,这是关键点。如果他能够做到,「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他的清净心开悟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说,他没有「还滋爱本」,他就真的超脱出来了、超越了,他才能够永断轮回,也就是能够把诸欲及瞋爱都消除、舍去。所以我也不会同意,换一个名词,就是慈悲,就不是爱了。谁晓得你那个慈悲跟爱,一样还是不一样?谁晓得?你自己也不见得晓得啊!换一个名词就会不一样吗?真正的重点还是在「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是真正的重点。但是这个地方又说不出来。
我们再看下面,「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接着世尊开始回答另外的问题。「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 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祂说:一切众生,由于他的贪、他的欲,「发挥无明」就生出了无明。那么从这个无明,就显出了五种不同的种性,就是轮回的种类。最前面不是有问吗?众生「有几种性」?祂这边就先告诉你,有五种。「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依两种障碍而显出这五种种类,五个种性的深浅。
「云何二障?」是哪两种障碍呢?「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一种障碍就是理上的障碍,就是理论上的、了解性的障碍。那种障碍是障什么呢?障正知见,就会障碍住你的正知正见。理上不通的话,对你的理解和了解这方面,是会有障碍的,这就是理障,障正知见。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另外一种是事实的障碍,就是真实的事情、事实上的障碍,而不是了解上的障碍。那这个事障会有什么问题呢?因为有事实的障碍,就会「续诸生死」,延续你的生死,把你的生死轮回延续下来,这就是事障。那我们想,好像这个事障比较大,理障比较小一点吧!事实上理障也很大,两者的障碍都很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云何五性?」 哪五种种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如果这两种障碍都有,理障也有、事障也有,这个样子就叫未成佛。还没有成佛,意思就是众生,好听一点就叫未成佛。这是第一个种性。
第二种是什么呢?「若诸众生永舍贪欲」他把贪欲舍掉了,在什么地方舍掉呢?就是事实上,他做到了「先除事障」,但「未断理障」,理上面他还是不清不楚、不了解,可是在实践上面,他把贪欲舍掉了。这样「但能悟入声闻、缘觉」境界,这样子就能够修到声闻乘和缘觉乘喔,但是他们没有办法住在菩萨境界。这是第二个种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如果他能够把二障统统解决了,理障和事障全都解决了,「即能悟入菩萨境界」那么就能进入菩萨境界。这是第三个种性。
「若事理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前面那个是二障已伏,已经把这二障控制住了,「伏」 的意思是把它控制住了。那么接着,「事理二障」 永远把它断灭了、完全没有了,这样的话就是进入佛的境界,就是「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就是如来的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世尊说,一切众生皆可以证到圆觉境界,如果你遇到了善知识,「依彼」就是依照善知识所作的「因地法行」,就是在因地上面怎么修行,「尔时修习」就照他那样子修。这样子修的时候「便有顿渐」,有的时候是顿修的、有的时候是渐修的,就会有这种顿、渐的差别。「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如果你遇到了如来的无上菩提的正修行路,那么「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不论你的根器是大是小,都会成佛,也就是「皆证圆觉」。不过,你修行的过程,有的是顿的、有的是渐的,会有这种差别。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众生虽然是求善知识,但是遇到「邪见者,未得正悟」,遇到了见解不对的、错的人,那么就没有得到正确的体悟。这样子的众生,「则名外道种性」就是外道种性。这个外道种性,说是「邪师过谬,非众生咎」不是众生的问题,是那个老师不好的关系;不过这是说给众生听的,其实两方面都有关系;真正来说的话,两方面都有关系的。
好,这样子就有这五种差别。这五种差别,我们看:未成佛、声闻和缘觉、菩萨、佛、外道种性,这五种。轮回里面有这五种,同时也说明了五种修行的方法,显示了教化的方便,也有这样五种。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菩萨都是以这个大悲心,也就是慈悲心,假借贪欲「入诸世间」,入到这个世间来。入这个世间做什么呢?「开发未悟」就是把那些未悟的众生,让他们也能够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所以菩萨会变成各种样子,以各式各样的形象,生活在你身旁,就是「示现种种形相」。
但是祂不会说「我是菩萨、我是佛,现在你们都来看,菩萨现什么样子给你们看。」不是,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祂就在你身旁,跟你一样,「与其同事」就是跟你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就是你周遭的人。祂就变成你周遭的各式各样的人,然后,现出了逆的、顺的境界,让你感受到。意思就是:跟你处得好或跟你处得不好,什么状况都有;让你吃亏上当也有、让你得心应手也有;顺的也有、逆的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就呈现在你周围。所以,你看你周围的人,不是让你觉得愤恨不平,就是让你心生欢喜,这两种就是「逆顺境界」,就在你周遭。我们不要以为周遭都是众生,可能有人就是菩萨也不一定喔!
「化令成佛」祂做这些事情做什么呢?就是想要把你化成佛。所以你不要以为,让你欢喜的人就是菩萨化现,让你讨厌的人就不是。让你讨厌的人,说不定也是菩萨的化现。祂不管怎么化现,都是要帮助你成佛。祂们能够这样子做「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能够这样子做菩萨,祂们靠的是什么做动力?就是「无始清净愿力」,全都是靠愿力。
讲到无始清净愿力,那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的愿力。这种清净愿力有理由吗?什么理由都没有,就是没理由,有理由的话就不算清净愿力了。所以一讲到这个清净愿力,就什么理由都没有的,也没有根据,就是源源不绝的这么生出来了。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你如果想要得到这个大圆觉,「起增上心」,希望能够做得很好,你就要发「菩萨清净大愿」。为什么要发「菩萨清净大愿」?因为你一发了菩萨清净大愿,那个无始清净愿力就出来了;你不发,它不会出来。只要你心里发了这个菩萨清净大愿,莫名其妙的,那个无始清净愿力就出来了。
所以你想要修行的话,重要的就是要发愿,要把这个菩萨的清净大愿发出来。你发愿的时候,「应作是言」应该这么说。等于这个就是你的誓词,发愿的誓词:「愿我今者」愿我现在,「住佛圆觉」能够住在佛的圆觉境界,「求善知识」希望能够遇到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不要做外道,也不要去做声闻缘觉。你看,把声闻缘觉看得那么低,那是不要的,等同于外道。
「依愿修行」依菩萨大愿修行,「渐断诸障」把那些理障和事障渐渐的断掉,「障尽愿满」,这些障碍除掉了、除干净了,菩萨大愿就会圆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这样就到了法界的、解脱的清净法殿了。「解脱清净法殿」就是修成了,就是「住佛圆觉」,就是「证大圆觉妙庄严域」,就是证到了大圆觉的、妙庄严的境界,这就是修到了、修成了。
好,下面是偈。「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这个偈子是世尊说,弥勒你要知道,一切诸众生,他得不到大解脱,皆由于贪欲的缘故,才堕落于生死轮回之中。若能断憎爱以及贪、瞋、痴,也不论你属于五种差别中的哪一种,「皆得成佛道」都会成佛的。「二障永消灭」理障、事障把它永远消灭了,然后求善知识,得到正确的体悟,再随顺你的菩萨大愿,「依止大涅槃」希望能够达到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十方菩萨皆以这个无始的、清净的大悲愿力,「示现入生死」进入这个生死轮回。「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你勤于把这个对爱的看法断除,「爱见」就是对于爱的见解、看法,把爱见断除了,「便归大圆觉」这样便达到了大圆觉。
好,这一段就讲完了。
下面,我要讲一些这阵子以来我自己修行的心得。我在准备要讲这一品的时候,是非常困惑的。因为按照经文里面所讲的这个部分,是要怎么修呢?就是要把贪欲、爱见,消除、断除,以慈悲心来取代爱心,这样子做的话才对,就能够脱离轮回,入大圆觉,也就是入解脱门。这样子的过程,我完全做到了。
但是经过这段时间,我知道,我现在是要学怎么出菩提路。所谓出菩提路,就是入生死轮回;讲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再来进入这个生死轮回。
就在前几天,我刚刚学会「什么是爱」,喔,原来爱是这样子,我懂了。以前我还不懂的时候,我是不能讲爱的。在《零极限》里面有四句话──「对不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其中,「我爱你」这一句,我一讲就会起鸡皮疙瘩;我可以说慈悲,可以说感恩,但是就是不能说「我爱你」,一说「我爱你」就不对劲。后来,我懂了这个所谓的爱,就发现爱跟慈悲,只是名称上不一样,在最根本的地方,它们是一样的。在外相上面,它们是不一样的,愈有相它们就愈不一样,愈到无相的部分,它们是一样的。我说我懂的,不是指无相的部分,无相的部分我早就懂了。
我现在所懂的是那个有相的爱,知道爱跟慈悲是不一样,有它的独特之处。但是我并不以为那是可恶的相、要舍弃的东西,那不是需要舍弃的。但是我以前真的把它舍弃掉了,因为把它舍弃了,所以现在入到这个世间,常常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以前「我爱你」这话我是不能说的,一说就会不对劲,我也不晓得哪里不对劲,反正就是不对劲。但自从我懂了这个爱以后,再说「我爱你」,一点都没有不对劲,一点都没有。我反而觉得,唉,要把爱去除掉、把它丢掉,怎么是教人这样子的方式来修呢?不但要教人这样修,甚至还有一个天界是专门这样修的,不这样修就是犯天条。怎么会是这样呢!
不过,现在我把这个问题解掉了,因为这是阶段性的问题,在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是要照这样做的。我们世间的修行者,大家是要照这样修的。我是已经做完了,超越了,然后要再修另外一个阶段,才觉得这个地方有矛盾。我也在想,佛菩萨他们为什么不先就讲清楚呢?后来想,也不能讲清楚,因为你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讲给你听,你还是不会清楚。所以,这是阶段性的问题,到我现在这个阶段,我自己知道,这个爱,它就不是问题。
为什么不是问题呢?因为到圆觉境界,生死轮回本身不是问题,它不是障碍,它跟大涅槃是融合为一的。我们讲的这个大圆觉,生死轮回跟大涅槃是融成一体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圆觉。当你还没有到这样的程度,有的时候就会用一个名词,叫做大涅槃,大涅槃就是跟生死轮回没有融在一起,是分开的。因为修行者在每一个阶段会不一样,要把那些阶段的状况,让人有一个清楚的轮廓上的了解,就必须把一些名词分割出来,这样在说明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现在是在哪个阶段。
当你们还没有修到我这个阶段,听我这个阶段的人讲的这些话,你会错乱的,会让你们混乱,没有好处,所以我也不可以把我这个阶段的话,讲给你们听。当你们这个阶段做完了,要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时候,才会告诉你另外那个阶段需要听的、需要学的东西。只不过我刚刚换到另外一个阶段(出菩提路),又要回到我已经不去做的、但是要教你们进入的阶段(入解脱门),讲你们可以听的话,那么,我心里面就在打架。因为它们在打架,所以我很难过,就觉得我该怎么讲呢?不会讲了。因为对我而言,我是在讲假话,在骗你们。
后来,我知道这不是讲假话,因为我之前也是听这样子的话,照这样子修,而且都把它做到了。做到了就是还有一个缺点,什么缺点呢?《零极限》中的「我爱你」那一句不能讲。不能讲是因为内心对爱的了解有偏颇,才会有那样的反应。这个偏颇,现在我自己把它解掉了,学到了:「啊,原来爱是这样子!」这时再说「我爱你」,就一点偏颇都没有了。
这时候我看到经典里面,正好要讲这一段,我想,唉呀,我以前这样做,以为修得很好,原来还是有偏颇。像增上善果的天界的那些天人,祂们也以为祂们自己很有成就,其实只不过增上善果而已。
现在,我看到这一段,弥勒菩萨要教大家学的这个东西,其实还不究竟,后面还有要修的阶段。当回头来看这一段的时候,这样子的修法,也是我过去完全都做到的,原来还是这么不足。我心里面就会想:那就不要做这些虚工嘛!后来了解了,不是这样的,程度不到做不了,是无法做的,不可能跳过去的,是要真实的修了以后,你才能够做下一步。这也就是今天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是这样子。
本来这个秘密不应该告诉你们的,但我还是讲了。因为我认为,你们知道了也好。像我的话,因为事先没有人教我,我做到了,对于出菩提路就是一个障碍。其实照这个修法这样修下去,入解脱门是OK的,但是要出菩提路的话,它是会变成障碍。但是我现在把这个讲破了,当你们修到了以后,在出菩提路的时候,就不会成为障碍。我把它讲出来,对你们会有帮助。不过,这是我自以为的好处,是不是真的这样,我也不知道。
这一个部分,我自以为这样子讲了出来会对大家很好。不过释迦佛祂认为我是耍小孩子脾气,只喜欢讲自己心里喜欢的东西,对于我不喜欢的东西就不想讲,这样子是耍小孩子脾气。我听听觉得也有点道理,比较成熟一点的话,应该不是这样子,应该是应听者的需要而讲的,不是应自己的喜好而讲,成熟一点应该是这样才对。我很喜欢依自己的喜好而讲,这样子的脾气,还要修练。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现场问答】
问:照〈弥勒品〉的教法去实行,人类是否会灭种?
师:应该不会。因为祂的教法里面还有什么呢,就是要菩萨「假诸贪欲,而入生死」,所以就灭不了种。
问:如何对境不起憎爱?
师:对境心不起憎爱,就是把憎爱断除,就不起了。
问:如何触而不染?
师:你知道的东西,就是去触及了,去碰到了;但是你触及了以后,你对这个触及,所知、所感、没有执着。只要不执着,就不会染上,会染上都是因为执着。
问:为何除事障只能悟入声闻缘觉?
师: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因为你除事障,好像我事情都做到了,怎么还只是声闻缘觉?为什么一定要把理障也做到了,才能够进入菩萨境界?因为你做任何事,你所做到的都是局部的;你不管怎么做,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身旁的、你面临的局部的事情。所以,你在做到的时候,你的心是没有办法扩散的,没有办法扩大,扩散,渗透出去,是没有办法的。
只有在了解上、在理解上的障碍消除了,你的心才能够扩大出去,才能够渗透出去。所以理障没有消除,只有事障完成了,你只是在局部的小地方做到,它不会扩散出去。要如何把你的事障消除的这个境界扩散出去呢?只有把理障消除,你的心就打开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就无量无边的扩散,扩散到法界,渗透到各个层面,这是靠理障的消除才能够达到的。所以除事障只能悟入声闻缘觉,原因在这里。
这个心有多大?心,其实自性就是你的心,这个是小的,你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是法性。声闻缘觉他们就是没有办法突破自性,进不了法性,或者进法性只进一点点,没有办法进得无量无边,而且要透彻,透彻到底。
问:什么时候可以遇到「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的修行者?
师:你现在不是遇到了吗!
问:告子曰:「食色性也」如何解释?
师:不需要解释呀,食色性,人的本性呀,贪欲呀,就是你本来就有的嘛,你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是一致的呀。
问:有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这个恩是不是感恩的恩?
师:这个是恩情的恩。
问:有欲助发爱性,欲因爱生,请问是先有欲,还是先有爱?
师:都可能。但是欲和爱是不一样的,是不同的。有人是会把这两个变成一样,爱和欲是一体的,这也可以做到。至于哪一个先、哪一个后,都可能。有些人可能是先有爱才有欲,有的人是先有欲才有爱,不是大家都一样。
问:轮回,爱为根本,博爱可行否?可以结婚吗?
师:可以啊,当然可以。你不结婚,菩萨怎么进来呢?菩萨怎么入诸生死?你们不结婚,祂进不来呀。
博爱可行否?我想你这个里面,对博爱可能有一点邪见。我特别问过耶稣,祂的博爱是什么?因为我体会到爱的时候,我知道那个不是慈悲,也不是感恩,也不是好心肠,通通不是。那它是什么?它就是爱,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解释,那些解释统统不对。当我知道的时候,喔,原来爱是这样!
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懂了耶稣的博爱;我知道,耶稣的博爱就是这个。当我懂了以后,我就找管道请教耶稣。我说:「我所懂的,是不是就是您说的博爱?」祂说:「是,但是比较高。」我听耶稣说我懂的爱比较高,也不知道是褒奖呢?还是贬抑?我搞不太清楚。
但是我听出一点,喔,原来跟祂还是不一样。那么,我就问祂,我说:「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耶稣没有直接回答,祂说:「你能够做到这样,很不简单了,很好。这样子很厉害了,很不错了。」就这样讲。我还是要问祂,那跟您有什么不一样?被我这样追问,问多了,祂就告诉我,祂一说以后,其实也不能说祂告诉我什么,我一下就懂了很多东西。
我以前懂的那个爱是无分别的爱,是离相的、是无相的。但一有相的时候就不是这回事了。那这一回我说我懂了这个爱,是懂了什么呢?不是无相的,是有相的,所以我才去请教耶稣。祂就说我很高了,很不错了。但是我就觉得,好像还是有一点不同啊,不同在哪里呀?
祂后来告诉我,意思就是,那个相上面是清净的、美好的,我才会有相的爱;如果那个相上面是恶劣的、是污浊的,我就不会爱,那个有相的爱我就没有了。祂这么一讲,啊,我一检查马上就知道了,真的是这样子。那么耶稣呢,祂不是!祂的博爱的意思是:无论好坏祂都爱!
我一听,哪里是我比较高,是祂比较高;祂在有相上面的爱,已经无分别了,这是我还做不到的,我好佩服祂,也感谢祂告诉我。所以这个博爱不是说可以爱好多人,跟好多人结婚,不是,不是这样。祂的博爱的意思是,不会因为你的好坏而有所取舍,祂都一律一样,就是没有分别的爱。
所以祂也会爱恶劣,这一点要我做有困难。你如果是可爱的,我才会爱;你是恶劣的要我爱,我还做不到。在离相的时候、无相的时候,我做得到,但入相的功夫还没有那么解脱自在,还要下功夫的。
问:我们周遭的菩萨,知道他自己是菩萨吗?
师:不知道,很少数知道,绝大部分不知道。
问:梁师我爱你。
师:嗯,好。
问:爱与断爱如何不二?世俗谛与圣义谛如何不二?
师:不二就要做到《金刚经》,要彻底的做到《金刚经》。《金刚经》也是有两种,一种是离相的、无相的《金刚经》,还有一种是有相的《金刚经》。有相的《金刚经》很难做喔。这个无相的《金刚经》,对我来讲完全没有问题;那么有相的《金刚经》,还要努力,部分做到了,部分做不到。这个没有其他办法,就是要做到。如何不二?就是做《金刚经》啊。喔,还有一个办法,专心的念《金刚经真言》,以后就会做到。
问:是否依《金刚经》爱欲即非爱欲,是名爱欲?并不容易实践,所以要先断除爱欲?
师:那个呀,不是照这个句子念的,是要做的。《金刚经》爱欲即非爱欲是名爱欲,光念这个句子没有什么用处,是要去实践的。那么去实践的话,就会有要断除爱这些过程,你就是要有这些过程。这个过程要做到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实践。所以事障,你要把它消除,做起来是很麻烦的,很琐碎的。
而理障呢,当你一消除了理障,会有奇迹式的效果,咻一下就扩大了。但事障不会,事障就是要努力的,一个一个这样子做出来。所以你在消除事障的时候,就是渐法,其实是在修渐法。你在消除理障的时候,开始会出现渐法,但是它在最后关头会出现顿法,拍一下子,全部就通了,这个是理障才有的。
好,谢谢各位,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