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1片)
编码:087[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阿难明心生信.说偈赞佛
圆瑛法师《讲义》第515页-第532页
从515页“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531页)
瞬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慧律法师 主讲

(注:以下【】内金黄色字体的为楞严经文原文,【】内黑体字的为圆瑛法师的《楞严讲义》,其余为慧律法师讲解文。——录入者 注)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515页,《楞严经讲义》,
[辛二 阿难明心生信(分三)]
[壬初 承示开悟 二 赞谢获益 三 发广大心]
[(壬初分二)癸初 叙承示 二叙开悟 ]
[今初]

        我们七大讲完了,接着另一个段落:阿难明心生信,后来就说这个偈颂,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后面说偈颂赞佛。到最后佛就讲三如来藏:空如来藏表示一切本体平等;不空如来藏表示不坏缘起法;空不空如来藏,法法皆是中道,空跟有是一种名词,空不空,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同时存在的东西,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515页,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尔时就是破妄显真,已竟之时,破妄显真已竟这个时候,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为什么叫微妙呢?因为这个义理很深、很隐微,不容易为一般众生所发现,是深入的在讲到这个究竟的如来藏性,所以,它叫做微妙
的开示。
       【此结集经家,叙述阿难,悟明本有真心,发起大乘正信,先叙承示,】先讲描述,承佛的开示叫做承示。【以为开悟之大本也。】
       【尔时,乃如来破妄显真,已竟之时。微者隐微,昔日权宗,未曾显说,六识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磐正因。】这个六识表示根、尘和合的妄心,总归就是生灭意识心。这个生灭的意识心,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执着的,不管你用各个层面的知识层面,都离不开识心,这个是世间所有的分别跟执着,也变成一种学问、文化、传统,所有的生灭,化作一念的执着跟分别,而再运用这些执着跟分别,变成所有生命的全部,这个六识就是生死根本。学佛不是这样,运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灭的根性,是涅磐的正因,所以,你这个修行,下手处要对,下手处就是根性,就是不生不灭的根性。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就是: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让你的心没有任何东西增加,也绝对没有东西减少,法本不增,法也本来没有减少;在圣也不增,在凡也是不减的这个心性修行,就是涅磐的正因。
       【妙者奥妙,今日实教,广谈了义,】什么叫了义?就是究竟义,我们四依止里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这个《楞严经》它是了义教,就是究竟教。【直指生灭身中有佛性,一切诸法是真如:】为什么一切诸法是真如?就用真心,一切法皆如,用如如不动的心性,无法不如。【此即上三卷之微妙开示。】
       【《正脉》云:通承破妄显真科中,】通承就是依据前面的破妄显真科中。【诸文为言,】“为”就是有,这些文章有这么说,种种的破妄显真的这些语言。【良以此大开解,】“良以”就是因此,良以借着这个因缘,因此大开圆解,就是见性。【功夫非近,】“非近”就是深远,功夫变得深远了。【今当总前,撮其大要,】“撮”就是取,它的纲领。【令知微妙之实。】
       【破妄心有三:一、七破以密示无处;】“七”就是七次。破以密示,什么无处呢?妄心无处。为什么讲妄心无处呢?因为它是境引起的执着心、境引起的分别心、境引起的颠倒心,无论是执着、分别、颠倒,统称为识心。这个识心因境——根缘境所产生的,所以,其实它并没有真正的来跟去处,它只是清净自性晃动,所产生的刹那生灭心,没有实体可得。【二、重征以显呵非心;】就是妄识非心,妄识不是我们的真心,因为妄识它是没有实体性的。【三、纵夺以决指无体。】纵夺就是彻底的叫你除掉,“以决”就是决定,决定这个识心,“指”就是指出,指出这个识心是没有体性的。识心没有体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的依靠,你讲识心有还是没有,都不对!你说有的话,它没有实体;说无的话,它又了别。所以,这里面含有必需讲识心无体;可是,真心是有体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般若的妙性,这个涅磐妙心它是有体性的,有体性就是确实存在的,无量亿劫来是存在的;而这个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增刹那减、刹那有刹那无,断断续续,白天就分别、执着,晚上就暂时歇息、休息一下,但是,还是继续作用,因为有独头意识;可是,这些作用其实都是空。为什么?识心无体性嘛!说:纵夺以决指无体,这个要彻底的夺除,来决定告诉你:识心无体。所以,这个“无体”要加二个字更清楚:就是“识心”无体。【是所以破妄心者,极微细而尽精妙矣。】在这里你就会了解,一切众生都不离识心,稍微修行就会炫耀,就会落入识心;稍微行善就执着,就是意识心;稍微拜二、三句佛就执着,就变成意识心;念佛有所感应,就大大的夸、夸耀其辞,这个就是意识心;来讲堂发个心,就好像觉得别人都不如我,这个就是意识心,只要你有所住,统统是意识心!为什么?虚空并没有、从来没有称扬自己,虚空从来没有执着,都是平等的这样过日子。法性本来就空,我们要了解、了悟这一层道理,就了解识心无体,而真心是有体性的。
        【显真心文中亦三:一示见等,】“见等”就是见根等,这表示见、闻、觉、知,见精、闻精、嗅精、尝精、触觉精、还有觉知精,就是见、闻、觉、知这些六根的根性来找,喔!带少分的妄叫做见精;破除了执着,妄除了,竟然是见性。所以,没有妄心,了悟妄心当体即空,就见性,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修行不是用追的,是用悟的,当下,回归当下。如果你用追的:本性是什么?那就叫做意识心,你永远揣测不到那个是什么心、什么东西。【而克就根性,直指其实体。】实体就是离尘有实体性,离开了这个根尘所缘起的这些六根、六尘、六识,识心无体;可是,根性是有体性的。为什么根性是有体性的?要不然我们依靠什么修行?识心无体性,我们依靠什么修行?成佛是什么?成佛就是从根性开发以后,了解这个佛性是有实体性的。意思就是:般若智慧它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虚妄的,涅磐妙性是实在的;可是实在,是没有形相的。底下,【二、示阴等,】“阴”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而广融诸相,以明其一体。】【三、示地等,】就是地大,地、水、火、风、空等等,“地等”就是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而极显圆融,以彰其全体。是所以显真心者,亦可谓极微细而尽精妙矣。】

[癸二 叙开悟(分二)子初 叙心荡然 二 叙身荡然 今初]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说:这个时候,悟道以后,就开见道之眼,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心无挂碍了;我们有挂碍,就烦恼了。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无所障碍,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的叶物,这个叶物,当时候的叶就是贝叶。
       【阿难开悟,即是已开见道之眼。自第一卷阿难认识为心,三迷被破,遂即舍妄求真,】舍这个妄心、妄识,求这个真心。【求如来为发妙明心,为开道眼。如来即为指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性【无碍、】显见性【不分、】显见【超情、】显见【离见、经历十番,可谓发妙明心,而至微细矣!更为会四科,全事即理,融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可谓发妙明心,而极奥妙矣!由是阿难明心生信,顿开道眼,故有此悟。】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者:当以二义释之:一、达妄本空:】所有的妄识其实本来就空,因为它没有实体性的,正因为识心是妄,所以我们有因缘可以成佛;识心如果是真实,那我们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生生世世永远在妄当中。所以,因为达这个妄识本来就空,惟存真实心、真心。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你发现那个妄,同时不住着,那个当下就是你的真心。所以,开采真心的人,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不夸耀,因为没有东西可以这样子、可以住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炫耀,因为法法本空;也没有东西可以自卑,因为法法本空;也没有高下,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就是心性。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在指什么?是指见性人的心性。当你见到佛性的时候,动物、植物、矿物全部都平等;内四大、外四大全部都平等;有相、无相全部都平等,识心化作识性,执着化作坚固的道心;分别化作平等的心性;颠倒化作正念,统统在当下,不离本处。修行不能用找的,用悟的,悟即得,不悟不得。【昔在迷时,妄认四大假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个就是悲哀!把这个身,四大假合的身误认为自己,没有一个人不执着,只要你没有听到佛法,包括外道,这个身见是除不掉的。有了这个身见、身相,身相就引发痛苦,你的我执就不会停止。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根对尘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五尘落下来的影子,由意根攀缘这个法尘,就认为这个就是可缘之相,自心相的意思是什么?就误认为那一些烦恼、执着、分别的影像是你的真心,就是你平常在运用的心。记得!起贪心的时候,记得!这个不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是无贪的。当你起嗔恨心的时候,记得!告诉自己:这个不是我们的真心,这个是妄心。【乃为六根所局,】“局”就是限制住,为什么?生命观看不出去,宇宙观放射不出去,我们的生命就完全拘束在我执、法执的小范围里面,而就这样过一生,就这样过一生。【六识所锢,】六种分别心,“锢”就是束,全部都束在里面。【皆成挂碍。】皆成挂碍。【今者了达妄身、妄心,本自空寂,荡然(如大水漂荡)无存,故得无碍,解脱自在也。】
【二、知真本具:】知道这个真心本来就具足的,叫做知真本具。诸位!修学佛道它重点就出来了:达妄本空,知真本具,妄心本来就空,所以,你只要动到执着的念头,你就是修行错误,当你很用功的时候,你说:哇!现在很有修行!这个念头就错!这对法上的执着。第二、知真本具,【昔在迷时,将本有法性身,妙明心,埋没于尘劳烦恼之中,幻妄身心之内,今者知法身清净,遍一切处,则身荡然;妙心圆明,遍周法界,则心荡然;无形无相,荡然宽廓,】“廓”就是大。【得无挂碍,得大受用也。】诸位!小心眼就不受用,大心则大用,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师父一直告诉你:尽管度量放大,上苍会二倍福报奉还给你的,胸量放大,绝不会吃亏的。也许你现在好像有一点吃亏,我今天做了几个钟头,对不对?领一样的薪水;这个人做几个钟头,做得比我少,也是领这样的薪水!内心愤愤不平!有一个男孩子很善良、很乖,大家都说他很笨,工作八个钟头以后,他继续工作,大家都下班了,他觉得:我应该完成的事情,我应该把它工作完。所以,领一样的薪水,他继续再加班。大家都说他笨,他(同事)说:老板也没有给你薪水啊!他说:哎呀!我多多学习啊!虽笨,他还有自己的哲学,他很认真的。结果这个老板、老板娘非常的欣赏,就把这个技术传给他,后来这个老板还有老板娘因为没有生,结果经过了二十年,他还是这样子认真,因为他也不计较这个薪水。后来他们都没有生,有一天,突然二个夫妻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先生检查,癌症,这个老婆又认为说她也没有能力处理这个工厂的事情,后来就请他起来当厂长,全部负责,二十年来,他就是没有任何的怨恨、没有任何的抱怨、没有任何的计较,最笨的人结果升到厂长!经过了十年,后来这个老婆也快死掉,说:我财产统统给你,统统给你!因为没有儿子,除了缴税以外。你看,傻人有傻福。不是每一个人都碰到这种因缘;但是,这个世间还是要诚恳、老实的人,没有牢骚、没有抱怨,肯做的人,默默的做,能够修忍辱,不怕吃亏的人,也不计较的人,这个人路走得很长远,渐渐的,人家就会私下很赞叹你,很信任、信得过你。所以,修行贵乎实践,就是这样。这个跟修行一样,你今天默默的这样修行,拜佛、念佛,不夸张、不比较,这样真实的听经闻法,诸位!佛菩萨正会器重你、会加被你,世间人看起来,你好像受尽了委屈、吃亏,错了!佛菩萨正在加被你,那一些往生极乐世界的,绝对不会是贪小便宜的人;绝对不会是一天整天伤害别人的人,佛来接引这些人,绝对不会!而这些人对净土也不会有信心,佛接引的都是那一些肯吃亏的人、肯吃苦的人、肯受尽委屈的人、埋头苦干的人,佛欣赏的是这个。因为什么?他符合佛的教义。
底下,517页,【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者:以既蒙如来,微妙开示,不独当机阿难得悟,是诸同闻大众,亦多各各自知;自知即悟也。其中大众,位有浅、深不同,悟有解、证不等,所悟为何?乃悟真心,遍满十方,包含万法。较之昔日,】认妄识心、妄识,【认识为心,】就是认妄识为心。【执心在身内;】不知道这个心并没有内、外,凡所有相,都是如来藏性所显现出来的假相。【舍妄求真文云:‘不知寂常心性。’】寂常就是不生不灭。【不失科中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我再解释更清楚,诸位!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皆是什么?皆是一合相,大的一合相、小的一合相,只要一合相,一个颗粒微尘也是一合相,杯子是一合相,是不是?然后一朵花是一合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没有一样不是一合相,只是大相、小相而已,大相、小相统统是非相,统统是心性当中的真心物,妙明真心中物。【不杂科中则曰:‘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不分科中又谓:‘茫然不知,是义终始!’四科总标文云:‘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重点在:生灭、去来,本不可得,当体即空,生者无生,灭者不灭,去者实不去,来者亦不来,没有生灭、去来,当体即空,全是如来藏性,就是永恒。所以,佛陀真正的得到永恒的法身慧命,就是佛;而秦始皇找错了,秦始皇派人要去找这个不会死的仙药、妙药,秦始皇找错了,佛陀找对了;秦始皇找相,那个药丸、不死药,认为服用某一种药,可以让你长生不死,不老长生,秦始皇找错了!佛陀找对了,佛陀找心性。所以,只要有相,没有一样不会败坏,只有如如不动的心性,是我们所有的依归;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自依止是什么?自己依靠自己的心性;法依止,依靠佛陀所讲的正法;莫异依止,千万不要依靠其他的,谁都靠不住,因为哪里都是生灭的东西。这个就是我们的故乡,用这个心念佛,没有烦恼心念佛,马上进入三昧,信、愿、行具足,即心就是佛。师父已经强调过了:对心性不了悟的人,要念到一心不乱,很难!不了解佛的心性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很难理解,讲东,西就矛盾;讲西,东就矛盾;讲南,北不通;讲北,南边不行,东西南北讲来讲去都是矛盾!为什么?相说嘛!【此皆不自知也。】
【今闻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全相皆性,到此云散月明,瓜熟蒂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虚空,乃依报世界之最大者。在真心中,如观手中,所持叶物,此则观大同小也。】为什么?念本身并没有大小,诸位!“观”就是念头,你观大,不是那个念头吗?观小,不是那个念头吗?大是心性的大,小是心性的小,诸位!请问你有大小吗?师父已经讲了:东边不作东边解,西边不作西边解,东方是指心性的东方,西方是指心性的西方;在这里更强调,大是心性的大,小是心性的小,大小是相,心性并没有大小,若悟此,万法都是平等。【叶即贝叶,物如庵摩罗果。】
经文:【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此悟万法唯心。妙明元心,即如来藏心。一切包括之词,世间即情、器二世间,身心世界是也。此皆领】“领”就是依据。【上显见科中,第四显见不失文云:‘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前面都讲过了。【又领】就是又依据。【第八显见不分文云:‘此见及缘】就是见以及见所缘。【(即身心世界),】这个能见的见性,及外在所缘的身心世界,【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只是你妄动,妄动就变成无明;不妄,真心就显。【又领阴等四科,】就是阴、入、处、界四科。【皆即如来藏性,而成此悟,至此则斥破妄心,显示真心之旨,方以极领,更不再认缘尘分别为心矣。】方以极领就是究竟处,“领”也可以当作悟。
经文:【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就是真心,真心的这个心精,怎么样?周边圆满,含裹十方,意思就是:一切时空尽在真心。所以,一切万法都是佛法,为什么?一切万法都是真心所现的;如果没有开悟,那一切万法都是识心所现,识心所现就是妄,妄体空,就是真。所以,为什么刚学佛的时候,叫做看山是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什么?这个时候就站在相的角度、识心的角度来讲,刚学佛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佛一阵子以后,了悟本体是空的,会发现法法本空,会发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诸位!为什么见山不是山?山本空,水也是空。悟到究竟处的时候,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为什么?这时候真心显现出来了,见山,是真心影现出来的山,山本来空,空就是我的真心;见水,水也是空,空就是我的真心,就是这样。所以,学佛知道说:喔!这三段原来是讲这个。
【此悟心包万法。向者误认妄想为真心,惑在色身之内,】身在器界当中,(【身在界中,】)【界在空中,重重含裹,遗真认妄,】遗这个真心,认这个妄心。【迷己为物,】这个字打错了,(原误植为己,新版已更正)不知惟心,【曾无超越;】把这个色身当作。。。妄认这个四大:这个就是我!这个“物”就是我,这个四大构成的这个色身就是我,不知道它是惟心,曾无超越。
【今者圆悟真心,惟精惟一,惟是一真法界,纯一无杂,周遍圆满,】这个一真法界就是什么?就是绝对的真心、绝对的心性。诸位!没有能所的境界就是绝对;有言语就有能所,有能说、所说;有相就有能所,能缘、所缘;有讨论的东西,它就有能讨论、所讨论的。所以,一切世间的学者,不能离开能所,就不可能悟到真心。惟是一真法界,纯一无杂,周遍圆满,【故曰:心精遍圆。】
【含容万法,包裹十方,无往而非常住真心,】“无往”是指时间,“往”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一时一刻,没有一时一刻不是我们常住真心。【无处】这个是指空间,没有一个空间,哪里【不是性净明体,此则转小成大也。乃领上七大文中,性真圆融,皆如来藏,而成此悟。以上正叙心荡然,得无挂碍。】诸位!为什么讲“转”?在没有悟的时候才这样讲;悟的时候大跟小都是一样的。大跟小一样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身上你只有小小的钱、少少的钱,你心还是如如不动,穷,但是,穷得很知足、很快乐,也不贪、也不偷、也不抢,没有什么罪过。诸位!贫穷不是什么罪过。如果说,真正贫穷的是什么?很有钱,仍然贪得无厌,这个人穷,他就会做出不是你有办法想像的事情,有时候会惹上杀身之祸!一个人拥有很多的财富了,还是继续追求,贪心不止,你的灾难就会到!所以,很有钱的人,应当观知足:我布施够了、生活也够了,这个日子就很好过!大悟的人没有,我们现在很自在,师父一直在强调:我有多少钱、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工作。
底下,518页,最后一行,【子二 叙身荡然】
经文:【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此悟正报法身。】
【向者妄认四大假合,以为真身,亦复认物为己,六根各局,四支质碍,处在空界之中,不能超越;】四支质碍就是我们的双手双脚,处在空界当中,不能超越。【今则悟明本有法身,虚廓旷荡,】旷荡就是空旷,没有界限。【犹若太虚,】哇!我们开采出这个佛性出来,真是好,真是好!为什么?哇!尽虚空界、遍法界,竟然都是我们的心性,那统统是我们的财产,只要你用智慧,没有一样不是你的财产。【反观父母所生血肉之身,】这一定会败坏的、一定会烂的!【高不过七尺,】对不对?七尺还算高了,是不是?我们哪有七尺?【寿不上百年,总属幻妄不实,】诸位!今天你活着,明天就有可能死亡,生命,它就像朝露一样快速的,一谈到唐朝,哇!唐太宗,你看,离我们一千多年了!再谈到明朝明成祖,离开我们四、五百年。再来谈到康熙、雍正、乾隆,你看,离我们至少二百年。再来接近我们,慈禧太后离我们。。。民初到现在一百多年,这样子想想看,历史人物统统是灰烬,你到底能够想活多久?所以,想活很久的人,其实是妄想;“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儒家讲的;佛教讲的也是一样,只要你今天听到道,明天就走,没有遗憾的!活着,他就是一辈子,世间人追求一种东西,他就是要追求一辈子,年轻人,一个感情就要花掉他多久的时间,一个感情就好!一个欲望,男女的欲望,一个感情、一个欲望,就二件事情,这个年轻人至少要困扰二十年,困扰,他绝对超越不了的!一个感情这个丝线,拉住的丝线,这个欲望,你叫年轻人断了男女,你开什么玩笑啊?即是他想要修行,当他听到佛法想要修行,就这个欲望,也必需花掉他二十年,慢慢慢慢看开了。。。所以,在座诸位很恭喜,好不容易,活到五六十岁了,这个感情跟欲望都看得开了,你看,现在正是时候;诸位再不用功,你看,五十,double一百,OK!bye-bye!别想修行了!所以,诸位!我看你们那个年龄,那个脸孔都有五、六十,真的!五、六十,这个修行正是时候了,不为感情所影响、不为欲望所影响,你看,这个时候不用功?你想想看!年轻人忙,忙的就是约会,对不对?每天我爱你、你爱我,整天都在搞这个,好不容易坐在这个地方!所以说:【犹彼十方虚空之中,风吹所起一点微尘,至渺小,极幻妄,似有似无。】我们生命就是像气若悬丝一样的,像风中之烛。为什么叫风烛残年?身体健健康康还好呢,哇!中风,你惨了!高血压的人可要注意,中风,你惨了,看你怎么办?是不是?
【太虚喻法身广大,微尘喻生身渺小。此身在法性空中,如草露风灯,虽然暂存,终非永存,故曰若存;又如幻事梦境,虽未即亡,终归灭亡,】万法都是败坏之相,不管你干到总统,乃至国家主席,干到皇帝,什么参谋总长,什么首富,台湾首富,比尔盖茨,盖茨比尔,都一样,到最后什么也带不走!所以,你会看的话,其实我们真理就在小时候小朋友就告诉你了!你看小朋友的时候,他就讲出真理了,小朋友在唱的:哥哥爸爸真伟大~~然后就比个手势:都没有,都没有!那个小朋友早就告诉你真理了,唱着哥哥爸爸真伟大,然后比个手势告诉你:都没有,都没有,你到底在执着什么?小朋友就告诉你永远的真理了。你没有看过小朋友比这样的手势吗?还有六个字的,就是甩二下,什么统统没有,小朋友就是比划着这个手印,意思就是一样也得不到,小朋友就是说:你到底在执着什么?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参禅学道就悟到这个,哇!快活得不得了,快活得无法言喻,睁眼、闭眼都自在,别人欺负我们,我们也一样自在!对不对?不过若是我们欺负别人,就自在不了了,我们不能欺负别人,为什么?诸恶莫作嘛!所以,终归灭亡,【故曰若亡。此则转粗为细也。】
经文:【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如湛巨海,湛蓝的大海就像太平洋这样子,冒出一个小水泡,流一浮沤,“沤”就是小水泡,这大海里面因为空气浮出小水泡。起灭无从,起的时候立刻就灭,灭的时候又另外一个起,六道轮回就是这样,起灭无从就是无根,一下子投胎天人、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变畜生给人家杀、一下下地狱、一下做饿鬼,起灭无从,悲哀啊!现在可不一样了,认识真心以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哇!真是好!人人都可以成佛。
【向者误执此身坚实,】以前不知道,没有人告诉我们四大本空,这个色身生灭无常,不知道,没有一个不是在执持、执着这个色身为坚实。【今悟法性身,】原来这个色身不是真的,法性身、这智慧的身,涅槃的妙性才是真的我。【如湛然澄清不动之巨(大也)海;生身如海中所流一浮沤,】我们这个色身,是本性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刹那之间的水泡。【倏起倏灭,】这本意是说:这个倏起倏灭本来意思就是狗走得很快,引申为快速短暂。我们的生命快速短暂,这个肉体很快就会毁灭。【起无所从来,灭无所从去,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乃属幻妄无常。此则转实为虚也。】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者:此结身荡然也。前叙开悟之文,总标身心荡然,得无挂碍,身即法性身,】了解说空无所有,这个色身看起来认为是实,其实是虚的,不实在的。身即法性身,突然悟到真心在我们当下。身即法性身,【心即妙明心,因悟法身妙心,】所以,【故得荡然无碍。下则先叙心荡然。阿难与大众,自知妙心,遍满十方,万法唯心,心包万法,澈悟依报,法法全真。后叙身荡然,因悟法身广大,常住不灭,故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空中一尘,海中一沤,是以结曰:‘了然自知’。】喔!原来如此,这个虚幻的色身,原来是我们湛然巨大的心性影现出来的一个色身,暂时的海中的小水泡而已。【了然明白,纤毫不昧,亲证实到,自知自信,不由他悟也。】
【获本妙心者:即得亲见,本觉妙心。本觉妙心,是本有法身,一向迷时,法身埋没在五蕴身中;今已开悟,亲见本来面目,虽然曰获,既属本有,】其实也没有获,本来就有的,就是你有没有悟?有没有恢复你的本有?【实非新得。】没有佛性,我们再怎么修也是没有;就是有佛性,才可以去体悟,如果本来没有,你怎么修也没有啊!对不对?你本性就存在,你去悟:喔!原来我的本性是存在的,我的智慧的法身是存在的。【此身常无始终,住无去来,无始无终,无去无来,则永劫不灭,故曰‘常住不灭’。此亦领前,不灭、不失、无还三科,及释迷闷科末,清净本心,本觉常住,会四科一一非因缘,非自然,融七大一一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诸微妙开示,而成此悟也。】
【《正脉》交光法师云:经家于佛说之后,偈赞之前,】偈赞就是说偈颂赞叹佛。【特详叙此者,正以示奢摩他,】就是微密观照。【秘奥观体,】就是微密观照不生不灭这个本性为本修因。所以,为什么如来藏性;那一张大页的,我说A+B+C等于首楞严大定?是什么?第一个,你要开始要懂得微密观照。【令行人于此着眼;盖通前三卷工夫,全为揭露,此至妙至密之观体也。良以众生常流转,权乘不究竟者,皆缘未见此体,犹如生盲故也。】意思就是眼睛看不到。【行人若能于斯所叙,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不犯思惟是什么意思?不要妄动,如如不动就对。记得!你就记得,心空境自空,不要去除掉这个境界,你修行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心空境自空,不要妄想说:我要把这个境界除掉!譬如说那个可恨的人一直现前,那个讨厌的人一直现前,我一定要把你干掉!你错了,你错了!你看这个有报导一篇,说这个老公讨了二奶、小老婆,这个大娘很不满,就派人去把她做掉,她认为神不知、鬼不觉,后来慢慢慢慢抽丝剥茧之后,被人家查到了!她心想的不一样,她认为除掉二老婆,她这个老公会永远疼她,她是认为:我后半辈子可以幸福的跟我老公相爱,过一辈子!结果这个动念,结果弄错了,结果杀掉;慢慢慢慢的抽丝剥茧,人家警方就是很有办法,检调但为从这个血迹慢慢查,机车的车牌,到处都是监视器,然后办案的一个区块一个区块,就把她逮捕起来了,大老婆涉嫌重大,唆使人家杀人,警方派人立刻抓人。到她家抓人的时候,她说:你们怎么会知道是我做的?就全部的证据全部都摆开来!诸位!这个就是一念错,全盘皆输!心境一如,不犯思惟,【物物头头,了然在目,浑是妙心自体,亦不费纤毫功力,身心本来,廓周沙界;但不驰散,积之岁月,而不心开者,未之有也。当知本惟一体,若语正因本性,即空如来藏,以一味真如,更无余物故。若兼了因,即奢摩他秘密观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这个都讲过了。【以亲见自心,非作意思惟故。若更不避弥天过犯,则西来直指,正法眼藏,即此而已。】就是叫你见性。【但彼直入无分别,此由方便分别,至此无分别处,其归一也。】诸位!现在师父要讲一个修行的关键,你要注意听!修行用最快最快的,最快的修行方法,就是这四个字:直入“无分别处”,修行就是最快!就像坐喷射机,直接就可以到达佛的境地,直入无分别心,就是佛行处。你想要进入佛的领域吗?很简单,不困难,见一切相,总知道一切相空,单刀直入,入无分别心,就见佛:喔!原来佛是生活在这种平等心性里面,直入无分别心,就是平等心性,就是《金刚经》讲的:是法平等,无有差别。此由方便分别,至此无分别处,其归一。
【问:此似意尽无余,】就是说这一段已经讲完了。【然奢摩他未竟,】为什么这一大段,A大段这个奢摩他,修奢摩他定还没有讲完,讲到这个克就根性开采出来,又讲到七大都是如来藏性,到这个不是已经讲完了吗?没有!【后二藏未谈,彼是何意?】奢摩他,按照道理,A大段到这里应该结束,为什么不结束?后二藏,诸位!二藏就是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我们前面就是叫你见到空如来藏;后面讲的,三如来藏统统有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都有谈。那么,为什么到现在,后二藏到现在还没有谈到呢?彼是何意呢?意思就是说:奢摩他这一段应当谈完了吧?可是,还没有,后面还有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二藏还没有谈,到底是何意呢?
【答:微密观照,此方了其密字,以体属秘奥故也。】这一段只有叫你讲见性,后面还要不坏缘起,要不然怎么会有山河大地?你现在只悟到空如来藏。【后乃兼用,】诸位!“用”就是不空如来藏跟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就是体;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相用。【尽其精细,始属微字,宜酌分之。初承示开悟竟。】“宜”就是应当;“酌”就是斟酌;“分之”就是分开来讨论。宜酌分之,应当斟酌分开来讨论。

底下就是我们每天常常诵楞严咒的偈颂,这个楞严咒就是节录这一段偈颂。
阿难赞佛,【壬二 赞谢获益(分二)】
【癸初 赞谢佛法 二 悟获法身 今初】
经文:【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此亦经家所叙,礼谢标偈。】
【得未曾有者:向所未悟,今得妙悟,是为昔所未曾有,盖悟有解悟、证悟之不同,位有深位、浅位之不等。如阿难但解悟而已,是以仍居初果之位,今即以所悟之理,偈赞于佛:】
经文:【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妙湛是法身;总持是报身;不动尊是应身。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尊”字上面写:九界之,不动九界之尊,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应身是九界之尊,这个是赞佛的三德。“首楞严王”,这个是指法;上面是佛,底下“首楞严王”这个是法。什么是法?首楞严王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定,佛的大定。世希有,只有佛讲得出来。所以,妙湛是法身;总持是报身;不动是应身;尊是九界之尊,前面是赞佛的三德;“首楞严王”是法,所以,赞佛、赞叹法,首楞严就是显示大定。前面这个是赞佛三德;“首楞严王世希有”是赞佛的大定,就是法。
【此赞谢佛法。上句赞佛,下句上四字】下句就是“首楞严王世希有”,上四字就是“首楞严王”,是【赞法,下三字双赞佛法。】“世希有”是赞:哎呀!世间希有的佛、希有的法!【标偈中祗标赞佛,以法是佛所证,亦为佛所说,标佛即可摄法。】
【阿难今以所悟之理,即佛所证、所说之法,乃依之而赞佛法。上句依佛所证,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圆成法、报、应三身,赞佛三身,是谓赞佛;乃顺序而赞,与诸家略有不同。】
【妙湛:赞佛法身。法身,为诸法所依之理体,在无情分中为法性,】法性是毕竟空。【在有情分中为佛性,】佛性还是毕竟空。【即众生本有之佛性,】诸位!所以,内在的佛性毕竟空,跟法、跟外在的,叫做诸法,叫做法性,外面叫做法性,里面叫做佛性,佛性、法性不二性。为什么?都是毕竟空。即众生本有之法性,【妙觉湛然,遍周法界。众生在迷,法身埋没于五蕴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觉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净法身,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得证离垢妙极法身,是谓成佛。经云:‘微妙净法身,湛然映一切。’故赞曰妙湛。】
【总持:赞佛报身。报身以智慧为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云: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众生迷此,全智成识;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回光返照,照澈心源,惑尽智圆,转识成智,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毕竟空,证到空性,根本智。所以,你要根本智,你就是要一定要什么都放得下;什么都放不下,根本智得不到,这就是自力。【成自受用报身。此智总持一切智,是为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复起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度众生用的,这个就是有,也就是说利益众生用的方便智,后得智。【成他受用报身。总持无量,相好庄严,能为众生,作外熏之缘,故赞曰总持。】
【不动:赞佛应身。应身乃应众生机,所示现之身,观察众生,应以胜应身得度者,即现胜应身;应以劣应身得度者,即现劣应身;应以树神身得度者,即现树神身;随机应现,不动本际,】不动本际就是说:全部都是如来藏性在作用,虽有度众生,其实没有度。【普应十方,自在解脱,任运无碍,即解脱德。如佛初说《华严》,以大教不契于小机,由是双垂两相,】两相就是报身跟应化身。【不动寂场,】就是法身,法身是不动的;为了度大根的用报身;为了度小根的,应化身,我们众生就是用这个应化身,所以,你会看到佛的丈六金身,他就是用这个应化身。不动寂场就是法身,法身来应化,怎么样?用小根的,来度小根的。所能看得到的释迦牟尼佛,【而游鹿苑,现丈六身,为五比丘说法,故赞曰不动。】不动是应身。
【此以三德三身合释,以佛证三德成三身,故以赞之。】
诸位请翻开《表解》五五页,中间,阿难赞佛偈——妙湛:就是法身;总持:就是报身;不动:就是应身,首楞严——中国话叫做“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在左边。
诸位看妙湛:法身(诸法所依之体,有佛性法性之别);总持是报身(圆满果觉之体,以智慧为身);不动:应身(有胜应劣应之分,一身不动而普应),其实三身就是一身,一身等同三身。所以,三身其实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不可分别。
三德,诸位看底下,妙湛:法身——就是法身德;总持:报身——就是般若德;不动:应身——就是解脱德。三德的法身,法身德是体大;般若德是相大;解脱德叫做用大;有的人念解jie(三声)脱德。法身德——体大——是常真实(常真实就是常住不变)。般若德——相大——通真实(周遍法界)。所以,佛到哪里,所显现的相都是无量之庄严。解脱德——用——是圆真实,(就是圆融无碍)。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
好!诸位看回来,523页,此以三德三身合释,以佛证三德成三身,故以赞之。《表解》已经解释过了。【尊字,由佛从因克果,】五住烦恼究竟寂灭,(【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分段还有变易。这个以前,五住烦恼,这个讲过好几次了。【福慧两足,九界称尊。为世间六凡,出世三乘,之所共尊故。】
【首楞严王:即阿难所请,世尊所证、所说之法。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前请说妙奢摩他、】诸位!那一张大张的,妙奢摩他就是标A、大A,【三摩】大表格上标B,【禅那,】在那一张表格就是标C,妙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乃定之别名;】现在合起来,【后佛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就是大定。【即三定之总名。】所以说: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就是首楞严王大定,这个意思就是说:奢摩他定、三摩的定、禅那的定,还不究竟,要什么定才究竟?要佛的定——首楞严王大定,即三定之总名。【今以总名赞之。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佛证此究竟坚固之定,前说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会归如来藏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严定也。此定为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阿难闻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赞之。】
【世希有三字,双赞佛法,难逢难遇。如《法华经》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悬远”就是久远劫,久远劫要碰到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碰到佛了,你就碰到今天师父在这里讲《楞严》,你肯坐在前面,都很难,这个因缘都很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正是佛出现在这个世间,说这个大法,楞严大法、究竟义,很难的!【譬如优昙花,时时乃一现。’】当然这是《法华经》,《法华经》我们也用台语讲过了,这一段我们也看过。【岂非世所希有耶?】
【癸二 悟获法身】
经文:【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就是顿破前迷,刹那之间顿破前面的迷茫,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彻见自性。为什么?获法身,法身就是法身自性;不历僧祇,不必经过久远劫,悟了就刹那之间。所以,六祖讲的: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迷的话,阿僧祇劫;悟的话,就刹那之间。
【此明所获之益。上句断妄益,】断妄心而受益。【下句明真益。】明真心而受益。断妄、明真其实都受益。
【销者销除,亿劫即无量劫,非局定数;颠倒想者,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真妄颠倒。迷心在身内,惑法在心外,身心万法,各有自体,妄认身心为实我,万法为实法,我、法二执颠倒重重锢蔽。】“锢蔽”就是固执不通。【将本有法身,迷不自知,则非失似失,若一旦开悟,亲见本来面目,则无得为得矣!今闻如来,循循善诱,破缘影之非心,指根中之佛性,十番正示,二见翻显,】诸位!二见就是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翻过来,彻底统统是本性的东西。二见翻显,【更会四科,】阴、入、处、界。【即妄即真,】妄心当体即空,就是真性。【复融七大,全相全性,】相妄性真。【将本有法身,和盘托出,如云开见日,冰化为水,亿劫颠倒妄想,一旦销除矣!而此销除之功,一由如来微妙开示,二由阿难悟明心性,如若不悟真心,安得销除妄惑?】
【不历僧祇获法身者:梵语阿僧祇劫,此云无数劫。】诸位!不必讲无数劫,只要你没有听到佛法,不是无数劫,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是无央数劫!没碰到佛法,在经典里面讲,没有办法止息轮回,这是佛在经典讲的。除非佛出世;佛没有出世,众生的轮回,造作恶业的轮回,这种生灭意识心绝对摆脱不了,也就是没有办法停止轮回的痛苦。所以,佛恩难报,因此我们今天要告诉:你今天在佛门,这样子的牺牲、你这样的用功、投注,值得!所以,师父常常告诉这些正信、正知正见的佛弟子,正法是可以用生命投资的;一般的投资是用金钱,一般的投注是用金钱,做世间的生意,投注就是用金钱投资,佛法不是,佛法是用生命投注的,而且绝对不会后悔!为什么?值得啊!让你开采法身慧命,怎么会不好呢?能够救度苦难的众生,怎么会不好呢?所以,佛在《阿含经》里面讲:散播真理者是至善,就是最了不起的善事,就是散播佛法的真理。这在《阿含经》,佛就是这样讲。为什么?救人家的烦恼,讲真理、散播真理的人,这个是最高尚的真理,最高尚的人。所以,大家要把正法弘传出去。
此云无数劫,【劫者劫波,乃长时分。《婆沙论》】《婆沙论》是唐玄奘翻译的,本论乃是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这个印度的迦多衍尼子,这个“迦”是释迦摩尼佛的迦;“多”是三多路的多;“衍”是“行”中间三点,我们道路的行人,中间剖开来点三点:衍;“尼”就是比丘尼的尼;“子”:儿子的子,叫做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开发智慧叫做《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种种不同的说,叫诸种异说。这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这是师父这里的资料,再念一遍:唐玄奘翻译的,本论《婆沙论》,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这个就是《婆沙论》。【云:‘三祇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因,】说:三祇修六度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百劫种相好因,诸位!佛陀,你看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报身,尤其报身无量相好,怎么来的?就是百劫修来的。【然后获五分法身。’】所以,在座诸位貌相庄严的人,也是修很久的,尤其像佛的相、相貌,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想:百劫种相好因。所以,你的貌相好,那绝对不是今生今世的,那是无量劫修来的。【《唯识论》云:‘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满二僧祇,】僧祇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前经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满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等觉,是三僧祇,然后究竟法身。’今阿难自叙,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已获法身,以为致疑之端。致疑有三:一、执婆沙唯识,权乘不了之义,疑今大乘圆实之旨;】就是执着婆沙唯识,权乘不了义之义,现在怀疑大乘圆实之旨。【二、阿难希除细惑,】这个细惑就是:阿难证初果就断见惑了,细惑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这二种惑还没有断。阿难只有证初果,证初果就是断见惑,那个细惑就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还没有破。【早登妙觉,是未获法身之明证;三、阿难仍居初果,至如来说定已竟,方得进位于二果,何得遽云,不历僧祇获法身耶?以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525页,【今特详释:第一当究获字;获者得也,有悟得证得之不同。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况已发大心,已求佛定,佛为重重开示,直指本有真心,以为菩提正因,此心不生灭,不动摇,即人人本具清净法身,昔被颠倒妄想之所覆盖,现倒想已销,如云开自当见日,则亲见本有佛性,而云悟获法身者,何过?】就是讲得过去,没有什么过错。【第二当究权实教殊:】权教跟实教是有不同的。【权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实教则重性具,】就是你本性本来就具足,性具就是一定要悟,【贵在了悟。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现成,《圆觉经》云:‘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倘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诸位!修行的关键在哪里?“离妄缘”,那三个字。什么叫“离妄缘”?只要是缘起的,要放下;只要是执着的,就错,不管你有多大修行,只要着相的,就错,就不能离缘。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岂同权渐之教,必历僧祇,方获法身耶?第三当究圆实教旨: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此如正脉疏,交光法师云:按圆教教旨,则行布不碍圆融,】诸位!行布不碍圆融是什么意思?“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次第,不碍当体即空,就是圆融;所有的圆融不碍次第,次第就是圆融,圆融就是次第。【故虽未及断惑究竟,不妨全获法身,全体即佛。如前开示,迷心于色身之中者,既名为性颠倒,至后开悟,见心于太虚之外者,岂不号为正遍知哉?正遍知,即成正觉,而获法身矣。然则执现果,而不许阿难获法身者,失旨之甚也。】这是站在一个圆融的角度说,颠倒悟了,就不颠倒,就是正遍知。【又圆融不碍行布,故虽全获法身,不妨更除细惑,】就是习气还没断。【更历诸果,更成究竟宝王也。此经后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可以顿悟,借着这个悟的力量,消除一切烦恼;但是,“事”就是习气,习气没有办法顿除,这个事相就是习气,没办法顿除,因次第尽。【可为明证矣。如是则虽却后,】“却后”就是在后面。【更历僧祇,】这个久远劫。【以成究竟佛果,当亦与此不历之前,】不历僧祇之前,当也是跟不历之前,【先获法身,了不相碍也。】翻过来,526页,【何况圆顿悟后之修,】圆教顿悟后之修,为什么顿悟后要修?修就是把习气修掉,你知道说这个理本身是不要贪;可是,看到好吃的,还会多吃两口,就是习气。你知道说色即是空,看到漂亮的,多看两眼,你当然不会去侵犯她,多看两眼,那就是!看到这个名牌,你不会去贪,多停留一下子,我知道我没有能力买,也不会买、也不会贪;可是,看到名牌的,嗯!走过去,摸一摸也好,这衣服看一看,拿起来比一下,这样也好,过过瘾,这习气难断,习气。底下,【念念是佛,】什么叫做念念是佛呢?每一个念头当体即空,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藏性,其实就是佛。【虽进断通惑,】通,三乘共断之叫做通惑,菩萨别断之叫做别惑。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断的惑,叫做通惑。虽进断通惑,三乘共同断的。【亦与权渐修者,日劫相倍。】权教就是拼了老命要修行;可是,修了好几劫都不能成就,因为用意识心在拼。【至于住后,】住后就是初住位以后,初住位以后就大开圆解了,在这个圆教里面,初住即破无明,见法身,初住就是见性的人,进入无分别智。【断别惑以去,】这个别惑就是对前面通惑讲的,别惑就是菩萨的微细、各别之惑,叫做别惑。以去,【一生有圆旷劫之果者矣。如是则虽谓其却更不历乎僧祇,亦无碍也。若更取于延促】“延”就是长;“促”就是短,时间的长短。如果说我们把它回归一念,更取延促同时,长时间在一念,短时间仍然在刹那,这生、死一瞬间;迷、悟也是一瞬间;解脱、束缚还是一瞬间,站在这个角度来讲,延促【同时之玄旨,】无量劫就是一念,这在《华严经》;《华严经》我们讲过,讲了差不多四十片的DVD左右,整理出来多少还不知道。若更取于延促同时,无量劫,“促”就是一念、一念间,这是《华严》的玄旨。【愈不可以长短拘矣。】意思就是说:看个人的志气。诸位!有志气的人,修行就在刹那之间;没志气的人修行,就懒懒散散的,今天来听一听,受益一点,回去放着!师父叫他念念佛,好!师父讲了,念珠拿起来念两声佛就搁着!再来,今天《楞严经》带来,再听二句,嗯!不错!坐着,回去又忘了,连课本都懒得带回去,下次来,又拿错了,就这样懒懒散散的,他打算要修百千万劫的,他预计要拼那个百千万劫的。而我们不是,我们是拼这一辈子就要让它大成就的,延促同时嘛,百千万劫俱在一念,为什么我们这一念不把它悟呢?为什么要拖泥带水呢?现在悟了不是很好吗?是不是?就马上受益嘛!所以说:修行还要看志气,这个人有志气,不在口念,贵在心行,六祖讲的:般若贵乎心行,不在口念。那个般若心是在心啊,下功夫,真的无所住,心行;不在口念,嘴巴一直讲:我有般若智慧,我有般若智慧!你讲那个没有用,贵在心行,不在口念。
【二赞谢获益竟。】
好!526页,【壬三 发广大心(分五)】
【癸初 发愿报恩  二 誓言度众生 三 求除细惑 四 速成正觉 五 申述不退 今初】
经文:【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这个发广大心就是:愿今得果成宝王,就是上求佛果;还度如是恒沙众,就是下化众生;将此深心奉尘刹,这个“此”就是智还有悲,将这个智跟悲二心,奉尘刹,就是回向法界的意思。尘刹,“尘”就是无量,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尘刹,意思就是:有像微尘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佛弟子一定要懂得报恩,知恩,一定要报恩,既然我们这一辈子能够听闻到正法,这个都是佛陀无量亿劫来,牺牲生命,自觉自悟,才有这样的智慧,我们今天捡便宜,由佛陀的开示,我们很容易就进入佛的解脱的境界,是怎么来的?这感恩佛陀,感恩佛陀!我今天说法也是用感恩的心,在感恩、在说法,因为佛太伟大了!
【阿难既已悟获法身,自知成佛有分,故发愿成佛度生,报佛开示之深恩。今字对前说,前悟获法身,但是理法身,今欲依悟起修,冀得究竟法身,故发愿自今以往,精进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宝王。宝王即佛宝法王,于法自在也。此句乃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句乃运悲,下度众生以利他。还字即表示不但自利,还要利他,度脱如是,恒河沙数之众生。】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者:此字指上智悲二心,将此深心四字,双运二心,】双运智跟悲二心,【而束为深心。】“束”就是把它合起来,就是智心加悲心,合起来讲叫做深心的意思,而束为深心就是把它合起来解释,叫做深心。意思就是:“深心”是一个名词,但是,它包括了智还有悲,就是这个意思。527页,【愿将此深心,回奉十方,微尘刹土,诸佛众生,于佛则常随受学,以求慧足;】求这个智慧。【于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庄严成佛国土,是则名为报答我佛,】诸位!这辈子你要二种求:一个要求慧,一个你要求福。所以说:只要你碰到有因缘,善事的要去做,如果你有因缘在道场里面;是正法的,邪教的道场,那个不在此内,是真正堪为你种福田的正法的道场,那么,来这里领一个工作,那个可好,这个福报可大!因为它是正法。乃至于洗一个碗、扫个厕所,都不得了!因为他护持正法,修福,不用钱,来这里扫扫厕所,把厕所弄通了;来这里厨房,法会帮帮忙,端个菜,也不得了,因为它是正法的道场。那么,求慧的话,那就一堂课都不能缺席,除非说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办法分身,要不然的话,他每堂课都到!是不是?我在想说那个每堂课都到的,要不要发一张证书给他?勉励一下,后面盖“释慧律”,赞叹你!哇!全勤奖!这个可以设计一下,全勤,每一堂课都到的,不生病的、没有倒下去的、没有请假的,从头*到尾的,*是坚持的意思,这个要赞叹一下,发一张证书。底下,以求慧足;于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能够帮助众生的,你就要去做。庄严成佛国土,是则名为报答我佛,【微妙开示之深恩也。】
讲到这个,我必需讲一个感应,我这一辈子,有一次这个比丘来拜访师父,他们就是讲到说:这个经典里面讲:虚空当中会出声音来赞叹《楞严经》,师父啊!您有什么感应吗?我说:我是没什么感应,很多人都有感应。我说:我有的感应,虚空当中听到声音只有一次。有一次,爸爸死亡,要回台北,回台北之前就这样,也不是睡觉,就是躺下来还没睡觉,半睡半醒之间,还没有睡着,绝对不是在作梦,耳朵里面就有人跟你讲话,护法龙天在讲话,就说:慧律法师啊!您今生今世做的功德很大很大,您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四岁!哇!这怎么得了?我听了之后一点也不会高兴。你看喔,那个还不是醒过来,根本就没有睡觉,那个耳朵讲得多清楚啊!说可能我们这一辈子发大心,坚持弘扬正法、推广正法,牺牲小我,来完成无量无边众生的法身慧命,是有这样的心,也是这样子做,我们也没有说求感应,因为我们早就了达空性的思想,怎么会去求这个感应?不会的!来这个耳朵,哇!讲得很清楚,这一辈子只有虚空当中讲出这个声音,就是听到那一次,而且绝对不是作梦,护法龙天来告诉你的。所以,这个感应,不是赞叹我自己,就是说拿这个来鼓励大家,来鼓励大家,佛菩萨是从来没有遗弃任何众生的,只要你真的发心,那个佛心、众生心就相契相应的时候,都不得了!所以,讲堂里面的那些法师默默的在做,我真的很赞叹,真的很赞叹,真正默默在做的那些,其实不用讲,脸都看得出来,真的!就是从来就脚踏实地的,也不偷懒的,真的是善良又老实,真的是默默的在做,连师父都看得出来,师父的私下内心里面赞叹他,谁,我很清楚!
【此偈两句,亦即四弘誓愿:首句佛道无上誓愿成,兼摄烦恼无尽誓愿断,以断尽烦恼,方证菩提故;次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兼摄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必达法门,方能度生故。】
527页,中间,【癸二 誓度众生】
经文:【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证明,就是请佛加被。五浊恶世誓先入,就是成就大愿,一定要想成就众生。
这众生可不一样,众生要稍微改一下,众生是:五欲乐境誓先入,只要是享乐的,他绝对跑第一的,不会的!我们每天念的,对不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间念的,那个黑道的,那不是这样念的:诸恶皆作,众善不行;当然,黑道的也有人做着善事,是默默的做,也有!这个黑道有二种:一种是白道里面的黑道;一种是黑道里面的白道,有二种。白道里面的黑道就是他官当得很大,他权力也很大,可是,他干尽坏事,这个就是利用他的权力干尽坏事,叫做白道里面的黑道,可是,大家又拿他没办法。一种是黑道里面的白道,看起来穷凶极恶,也有一些非法;可是,很奇怪,他很肯帮助那些育幼院、孤儿院、养老院,他看到可怜的人,就真的会帮助他,他虽然从这个赌场里面抽一些钱;但是,他私下却帮助那些弱势团体,也有,这个不能讲没有,所以,这个就是黑道里面的白道;还真的每一个人统统有“道”呢,真的!这个很难讲的。
如一众生未成佛,就是众生不尽,终不于此取泥洹,就是誓不成佛,这个愿可不得了!
【前偈发愿度生,是果后自觉已圆,然后觉他;此偈五浊誓入,是果前】果前就是成就佛果前,果后就是成佛以后叫做果后。是不是?那么,这个果前就是未成佛之前,【自未得度,先度人也。以愿重力微,】所以,【故俯伏启请世尊,为作证明,实求慈光加被,令得不退,满斯弘愿。】
【五浊恶世誓先入者:此急于救苦也。五浊:一劫浊: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劫浊无别体,即下四浊交凑,】所以,劫浊是以底下四浊来讲的,以底下四浊交凑,【是其相也。时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众生具下四浊,即名劫浊。】
【二见浊:五利使为体,】这个“使”,其实就是类似侍者在旁边,老是。。。你的影子就是侍者。所以,以前的这些皇帝旁边的太监,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皇上的影子!这个人,皇帝走到哪里,他就跟着在哪里,可是,太监没有权力啊,“我们是皇上的影子”,就是太监。那么,这个“使”,就是等同侍奉在旁边,你只要有这五利使: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那你的苦恼跑不掉的!【诸见炽盛,】“见”就是分别心,后天的分别心。所以,所谓见惑是什么意思?见道所断之惑,见四谛理,断后天分别心的惑,叫做见惑。那么思惑呢?思惑是断习气。所以,见惑断后天的分别心;思惑是断先天、与生俱来的习气,叫做思惑。说:诸见炽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种妄见,能使众生,造作诸业,能使众生,趣入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速,】“几微”就是非常。【非比五钝使,故名为利。】五钝使是后面:贪、嗔、痴、慢、疑;五利使就是速度快,速度快叫做利,很快!【一者身见:】二十四个小时统统执着这个色身,无一时一刻没有我执。【执身为我,】世间人,全世界都这样!【而起我身之见,妄生贪爱。不悟四大假合,总属无常。】【二者边见:执有执空,】不是执有就是执空,叫做边见。【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悟见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者戒取:】这个戒取见,意思就是:持戒而执着自己持戒,就是戒取见,认为自己持戒很有修行。外道有外道的持戒,佛教有佛教的持戒;但是,着于持戒,统统叫做戒取见。【非因计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见,修诸苦行,不悟蒸沙作饭,】蒸沙作饭,重点在哪里?重点:沙非饭因,沙不是饭的因,意思就是:妄心、妄识不是成佛的因。【尘劫难成。】【四者见取:】看什么都执以为自己是最殊胜的,叫做见取见。见着,认为自己,取着,我们现在所讲的叫做自负。非因计因,不一样,他是持戒,自己认为很有持戒,这是戒取见;见取见是指见解,说:我这个见解是最殊胜的!【非果计果,而起自负所见之见,】自负就是认同、狂妄。【未证言证,不悟有漏界中,终非究竟。】【五者邪见:拨无因果,而起邪外断常之见,】邪外断见和常见,断见就是:人死后什么都空,叫做断见,“没有轮回,佛法是骗人的”,这个叫做断见。常见就是:人死了以后,下辈子还是做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叫做常见,常常做人;那谁做猪呢?嗯?这个常见就很可怕了!不晓得这是依业力而分配的,不是你想做人就可以做人的,做人要守五戒,要有人的这个规格啊:最基本的五戒。而起邪外——邪见还有外道之见:断常二见,【堕豁达空,】豁达空就是没有因果的顽空:你也不用做太多善事啦,没什么因果!做坏事也不怕了,杀人、放火没什么因果:那都是骗人的,那是佛讲的啦,我们不信佛的!那你拿他没办法了!【不悟杂毒入心,自误误人。】【此五种妄见,昏昧汩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三灾感召,即其相也。】三灾就是火灾、水灾、风灾,是三灾,即其相也。【五钝者,五种妄心,能使众生,造诸恶业,能使众生,趣入生死,故亦名使,比前五利,稍为钝滞,故名为钝。】哪几种心会让你烦恼?【一者贪心:】你记得!佛陀说:无贪即清凉,这一句你体会得出来吗?不贪心的人内心就清凉,不该自己有的东西,一毛钱都绝对不拿;当然不能加一句说:要拿就拿多一点!这是不可以这样加的,自己加。,不是自己的东西,一毛钱都不拿;后面那一句不能加下去!【于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二者嗔心:】这个修行人要不得!【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恨。】嗔恨心,那就是修行的大障碍,而且是地狱因。【三者痴心:于中庸境上,非违非顺,】也不是违境,也不是顺境。【起诸痴迷,不能觉察。】【四者慢心:于诸众生,心起骄慢,不能谦逊。】【五者疑心:于诸善法,心起疑贰,】疑贰,这个“贰”就是疑,贰心,我们常常:贰心,贰心,就是不专一,“疑贰”就是不专;我们说一心叫做专心,它这个“疑贰”就是怀疑。【不能决择,此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揽五阴】色、受、想、行、识。【见慢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众生积聚五阴为身,】不知道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故曰揽五阴。外身四大假合,属色阴;内心前五识,领受五尘境界,为受阴,虽诸识皆有受,惟五识受力偏强,故以属之;六识想像前尘,落卸影子,即想阴;虽诸识皆有想,惟六识想力最胜,故以属之;七识恒审思量,念念相续,如急流水,迁流不息,即行阴,】这我们在前面都讲过了。【虽诸识皆有思,惟七识思力偏重,故以属之。】所以,在这里就很清楚,识是以强大的功能方便分类,这一句你要特别重视它。所谓识,所谓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是以识的功能强、弱来分别,前五识指缘外境最强;第六识以分别心最强;第七意识以恒审思量是为最强;第八识以含藏种子的力道最强,所以,识以功能——识的强、弱方便分类。其实第六意识分别,当然含有执着;第七意识的执着,当然也含有分别;第八意识当然也有执着、也有分别;可是,就必需以识的强、弱,来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还有前五识,用功能来分。【有以中间三阴,】三阴,前面就是讲了色、受、想、行、识,三阴就是指【配受、想、思三心所,】色受想行识,中间这受、想、思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摄未尽,今以四阴,分属八识,】我们前面,受、想、行、识,这个行阴就是思阴;在这里分配就是这样子,配受阴、想阴、思阴,受阴就是前五识;想阴就是第六意识;思阴就是第七意识,就是这样配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摄未尽,今以四阴,分属八识,【则心王心所,摄无不尽,心所即摄诸识中矣。】是摄在诸识中。【八识执持】这第八意识执持。【息、】就是呼吸。【暖、】就是温度。【寿】就是寿命,暖寿。这【三,一期住世,识在身中,乃有暖气,寿命未尽,识若离身,便生冷触,寿命断绝;执持此身,不至散坏者,即识阴,是谓揽五阴。见慢果报者,见是横计主宰,为见我,慢是俱生主宰,为慢我;前世所作业因,今世所受果报,以为其体。】而以前就是说,慢心,最容易投胎的就是畜生,还有外道的家庭,真正佛道是谦卑的。【恶名秽称者,众生之名,鄙恶下贱,色心劣秽,生死轮回,备婴众苦,故名众生浊。】“婴”就是缠绕,统统被缠住了、绕住了,缠绕住。
【五命浊: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法。人生揽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四大本无知之物,因有八识见分,】这个见精,【旋令觉知,见分本一精之体,因四大色法,壅令留碍,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色、心连属,执持不散,是为命根,】我们这个命根就是色跟心。【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以人生上寿,】上寿就是最长,【不过百年,修短无定,】“修”就是长,长短不一定。【生死不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死是不一定的。【故云命浊:】什么时候要死不知道,而且是天天有人死!【是为五浊之世。人寿从二万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一百岁时,】诸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佛经讲的:人寿从二万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要活看,不能死看,这个是计算时间用的方便,每一百年减一岁。。。诸位!如果你佛经死看,你会解不通,什么时候人寿有二万岁呢?啊?从有地球创建到今天,五十亿年到六十亿年,没有一种物种生命是二万岁的,动物、植物都一样。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最长命的是什么?世界上最长寿的是树木,世界上还存有一棵树,四千年,也就是佛陀降生前一千五百年前,这一棵树就成长了,现在还活的,四千年!全世界最长的树的寿命,四千年,到现在还活着!人寿这个二万岁,在科学的角度是没办法解释的;而出家人讲到这个地方,尤其是大乘佛教徒的,人家一问就哑口无言,不知道怎么解释,所以,我认为,佛经是不可能不符合科学的,所以,这一句话是:人寿从二万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过十年(减十岁)就是等于一千年的意思;人寿减了一百年,就等于过了一万年;要这样活用,佛经是活的!为什么?如果说人寿有二万岁,还有四万岁,佛经讲的四万岁,还有六万岁、还有八万岁,诸位!这个时候绝对不是地球。如果说弥勒下生,说人寿八万岁,诸位!这个绝对不是地球。为什么?这地球到今天的所有物种,中国人讲的彭祖,顶多才八百岁,这个人寿怎么二万岁?还有二万岁,还有增至四万,还有六万岁、还有八万岁的,佛经里面讲的。好!师父还是认为,这个是计算年的时间的一个方式,除非地球改变,破坏再重新组合,为什么?这个地球是这样,太阳是这样子,(师父以左拳拟为太阳)如果我们地球自转一圈叫做一天(师父以右拳拟为地球,右拳作自转一圈动作);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右拳绕左拳一圈)。对不对?除非是另外一个星球,譬如说距离地球很遥远的地方、距离太阳很遥远的地方,你地球绕一圈,绕一圈一年,一年、二年、三年(右拳绕左拳)。。。绕了十二年、三十年、五十年,绕了五十年,人寿已经五十岁了,这个离太阳很遥远的地方,它才绕一圈,你地球已经转五十圈了,它还在绕。。。它那一岁等于我们这里五十岁,除非那种星球,要不然人寿不可能二万岁的,开什么玩笑?从地球上到现在,创建到现在,所有的物种:动物、植物、鸟类、爬虫类、人类、哺乳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绝对没有这样子二万岁的!海生动物、陆上动物、天空飞的、路上走的、海中游的,科学家尽其所能,到今天为止,只有海龟最长,目前看到的,海龟!海龟的寿命,最多发现的二百岁到三百岁左右,还没死的,上面有刻的,二百年,海龟,现在发现最多的!你说彭祖八百岁,你相信吗?有这样的人吗?活八百岁?是不是?听一听就好,参考一下, 我们也不要否定他,就听一听就好。那你说哪一种物种时间最长?大象?大象跟人类差不多,大象的寿命八十岁,跟人差不多,最多的年龄。那狗就很快了,狗差不多十二年,十二岁。所以,狗一岁、二岁就可以结婚了,因为十二年这个狗就会死掉,最多活不过二十年,一条狗!所以,这个寿命长短,到目前为止,二万岁目前不太可能。所以因此,把佛经用活的来看,说这是计算时间,不要讲说人真的有到二万岁,现在就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意思就是:经过很久的演化,长时间至今,人寿只要接近百岁内的,这个来解释才有通,否则这人寿二万岁是绝对讲不通的,植物都没有这么长。佛法如果不符合科学,就变成神话,神话讲多了,没有人要相信。所以,佛经很多的地方,尤其是大乘佛教,一讲到某一个地方,无解,解不开来;解不开,小乘就批评你大乘非佛说。其实大乘是佛的究竟说;但是,因为夹杂了很多的神通跟神话,让人家看起来不太可能;说佛陀从这里生,右胁而生,那谁会成佛啊?对不对?
所以,达摩大师讲了一句话,说:讲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此是自误误人,成佛在一念之间!达摩大师讲的,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是误人啊,这样谁要修行?因为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达摩大师讲: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你有贪心就算一劫;你有嗔恨心,就算要经过二大阿僧祇劫;你有愚痴的心,没有智慧,你就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表法的。所以,达摩大师说:这样人家肯修行,一念之间就可以成佛,无贪、无嗔、无痴,就见性、就成佛,这样快啊!你讲三大阿僧祇劫,那谁修啊?哇!这个。。。阿弥陀佛!所以,你看,见性的大师讲的,跟平常渐教讲的,那根本就是天壤之别!所以,讲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达摩大师说:此是自误,也是误人,没有具佛的正见。好!渐教的都是这样讲,顿悟的就一念之间,所以,大家成佛是绝对有可能的!
减至一百岁,诸位看,要活看,不要死看,人寿从二万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一百岁时,【五浊炽盛,】你只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这只是计算时间,经过久远的演化,人寿只要大概一百岁左右,这样看,佛经就活的;你要死看,你会很惨!五浊炽盛,【其苦转剧,名为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调难伏,我佛于此时候,出现于世。阿难亦誓愿,先入浊世度生,欲步本师之后尘也。】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者:此广大心,与常时心也。誓愿度尽众生,如地藏菩萨,愿行坚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无二无别。取泥洹即取证涅槃,泥洹亦翻灭度,乃梵音楚夏之别。】梵音是印度音,楚夏就是中国。【不取有二:一、不取二乘独得涅槃;二、不取诸佛究竟涅槃。】就是无住涅槃了。【即众生度尽,我愿方尽,亦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也。】哇!这个发的这个愿,跟地藏王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喔!这个阿难不得了,这个可不是普通人!说:慧律法师,您发什么愿?我发愿早日成佛才快活!对不对?
  
【癸三 求除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就是仰求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就是更加详审。
  【上句赞佛德,下句求断惑。佛克备二严,】就是具足福慧二严。【具足万德,此略举而赞。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细深惑,称大雄;能拔无明深根称大力;能与众生究竟之乐,称大慈;能拔众生生死之苦,称大悲。是以希求我佛,更为审除微细惑,此惑有二分别;一、界内思惑;二、界外无明。思惑是烦恼障】就是我执。【细分,】烦恼障就是我执。无明是法执的所知障的细分,【无明是所知障细分,阿难虽悟获法身,而此二惑俱在,】就是思惑,界内的思惑、界外的无明都在,界外就是三界外,界内就是三界内,三界内的思惑,界外就是三界外的无明。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为开示审除。第四卷佛答满慈,兼示阿难,即审除也。阿难悟后请修,至第八卷结经毕,方断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诸位!积生就是累劫,无始虚习,虚妄的习气,习气不实在,习气是习惯性所培养的,这个是很可怕的!所以,诸位!你的身口意要保持清净,不要让它恶的东西变成一种习惯性。譬如说:口不要让说谎变成习惯,这样不好,虽然是一种圆满,也不可以,常常说谎,这个不可以的!不要让你的生气变成一种恶劣的习气,变成习气习惯了,不好!或者是不满,或者是傲慢,这个都不可以变成习气。所以,学佛的佛弟子,应当身口意完全清净,要把习气除掉。【文云:‘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什么叫做修心?就是思惑所修叫做修心,见所修叫做见惑,见道所修的叫做见惑。什么叫思惑?修道所断的惑叫做思惑。诸位!见惑跟思惑,都跟四谛:苦、集、灭、道都是相关的,见惑底下的苦、集、灭、道,还有思惑的苦、集、灭、道,思惑有欲界还有色界的思惑,跟苦集灭道一起谈的。所以,什么叫见惑?见四谛理之道,叫做见道,这个见道就是见四谛之理,所断的惑,这个叫做断惑;而思惑就是断习气,就是修惑,修道所断的惑叫做思惑。六品微细烦恼,【进位于二果,】后面会谈到。【尚有七十五品未断,何况生、住、异、灭,分剂头数。’】分剂头数,这个后面686页,还有688页都有谈到。【界外无明,是微而又微,细而又细也。】其实是很难断除的!
今天大家辛苦一点,把你们发的资料拿出来,《楞严经讲义》530页补充资料,我们不用太长的时间,因为见思惑,师父在《俱舍》、《唯识》还有这个《百法》都有讲过,所以,我们就是浏览一遍,让大家知道说。。。因为后面也讲到见思惑,因为它出现好几次,如果不唤醒大家的记忆,大家早就忘光了;是唤醒大家的记忆,所以,这个从佛光大辞典节录出来,我们简单浏览一遍、看一下。
诸位看,见所断,看中文就好,于见道所断者之意。又作见道所断,叫做见断。见断,与修所断(修所断就是断思惑)、非所断;这个非所断,大家看不懂,非断见惑,也非断思惑,就是无所断,就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叫做非所断,非所断就是无所断,没有东西可以断,这个叫做非所断。这个名相一般看不懂,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叫做非所断,并称为三断。
好!诸位看左边,见法,(一)阿含经典有两类见法,
(1)与“现法”同义,以及现在世之意。《杂阿含经》卷六:“出家学道,增加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什么叫做见法自知作证?就是自悟自知,自己知道,很清楚!
(2)指知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杂阿含经》卷十:“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二);修行密宗的人要特别注意,喜欢持咒、修行密宗的人,这一段一定要清楚。指密教行者对于所愿成就之相,住于无染无着清净真实之心,谛观实相,并善能通达其实义。大日经;就是毗卢遮那佛,密教翻译成大日如来。《大日经》卷三悉地出现品;“悉地”就是一切成就,叫做悉地出现品。“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惟愿复说此正等觉句、悉地成就句,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所以,修行人要有不害的心,因为所以众生都是同一个本体。盖行者虽口诵真言,修真言行,然心中了知,此真言虽从缘起,而实无作,诸位!这个才是真正修密宗的人,嘴巴虽然念咒,修的是三密相应,修真言行,然心中非常清楚,此真言虽从缘起,而实无作。其实所有的大手印就是无印,所有的本尊显现,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性显现,没有妄念,唯有本尊,本尊显现,其实就是你的心性。从本以来本是法界,无生无灭,非净非染,法体如是,但以方便而自净其心,密宗叫你观想,其实就是叫你清净心。诸位!密宗很迷人;但是,对显教如来藏性不懂,就很迷惑,就会很迷惑!当我们今天开采如来藏性出来,我们念佛就是如来藏性;我们今天修安乐妙宝,所有的咒语,统统心性显露出来的。为什么显教要通达?这样才有办法把密宗修好。师父已经重复强调二次:绝对不是念几声佛、持几句咒就叫做修行,这个对佛教的认知度太肤浅了!唯有对自己的本性彻悟,才知道念佛是什么、持咒是什么、密宗是什么、八大宗派是什么,因为见性,万法回归心性,心性展出万法,与佛完全一致。八大宗派,包括小乘、大乘、藏教的,南传、北传、藏传,诸位!哪一传不是佛性?任何一宗不是佛的心性流露出来,要不然是什么流露出来的?这样你就知道,显密、大小乘,其实究竟处都是要成佛,只是认知度不太一样,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依据的经典也不一样,究竟处统统是成佛!
底下再看下去,说:此真言虽从缘起,而实无作,从本以来本是法界,无生无灭,非净非染,法体如是,但以方便而自净其心;又了知真言之体即同于法界,亦同于大空,自然能得无相三昧。依次修学而通达种种法门与世间、出世间事乃同一法界,不可分析使成别体,不可以的,即能得悉地见法成就。诸位!密法愈必需融入如来藏性,否则就不叫做密宗。深得法喜,住安乐行,现法乐住。以其与法界无二无别,也无增减,故无妨碍。所以,因此我们晓得,有某些根器是需好好的修密宗,密宗最后的成就,仍然是如来,就是成佛。
诸位看page1中间,倒数第五行,见思惑,因为在这个《楞严经》的注解,出现了好几次的见思惑,我想唤起大家的记忆,所以,再把资料弄得更齐全一点。
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三惑之一。三惑,这是天台宗讲的: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这是三惑之一。尘沙,就是我们菩萨的烦恼的惑就像尘沙一样,最后断了这个生相的根本无明,这是天台宗对惑的判别。底下说:三惑之一,略称见思。即迷于界内事、理之见惑与修惑。诸位!这个事跟理,事就是所谓先天的习性,虽然知道这个理;但是,事上的习性难断。所以,悟理容易断事难,悟到这个道理很容易的、不困难的,只要教一教,他就知道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但是,真正要做到,包括事相要去做、要去实践,就会很辛苦!理之见惑与修惑。见修二惑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天台一家将此二惑并称为见思。其中,迷于界内之理者,称为见惑,也就是后天的惑,后天因为邪师邪见教导,或者是知识的领域,这个统统叫做后天的。这个见惑最主要是迷于理,就是对这个道理不懂。换句话说:在解门上很差,悟性很差,不知道说我们每天执着的这个身体,还误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稍微懂一点佛学的就知道,这个色身有一天是会败坏的,因为它是四大所构成的,不是实在的,稍微听听佛法就会知道说,这个身见是不存在的,这个叫做见惑。
底下说:迷于界内之事者,称为思惑。虽然你道理知道,身见没有;但是,这个贪嗔痴好难,好难!不贪爱这个世间还挺困难的,这个称为思惑。思惑简单讲,就叫做与生俱来的惑,叫做思惑,与生俱来的。藏、通二教至极果,别教到第七住,就是七住菩萨,圆教至第七信时尽断之。这个我们在天台宗的《教观纲宗》就讲得很清楚。天台的四教仪谓,见思惑有见修、四住、染污无知、取相惑、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等七种异名。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见思惑也可以叫做见修,或者叫做四住烦恼;或者叫做染污无知;见思惑又叫做取相惑;见思惑又叫做枝末无明,当然是对根本无明来讲的;见思惑又叫做通惑,这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所断的;见思惑又称为界内惑,就是三界内之惑,因为见思无明会感得三界内的轮回,分段生死,所以称为界内惑。界内惑等七种异名。其中,见思乃称见道所断之见惑与修道所断之修惑,所以称为见修。那么,刚刚讲的:什么叫做四住烦恼呢?这个是五住惑来讲的。
五住烦恼,复习一下,五住烦恼又叫做五住地惑,一、叫做见一处地,就是见一处住地,这个身见等等三界之见惑,这是入道的时候同时断,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叫做欲爱住地,也就是所谓欲界的烦恼,因为贪着于外面的五欲六尘,而引起的烦恼,叫做欲爱住地,这个“爱”就是指贪的意思。第三、叫做色爱住地,色界的修法有他的烦恼,舍掉了欲界的五欲六尘;但是,却执着有自己在修行的这个色身,所以,这个色爱住地,仍然着一个色身,叫做色爱住地。第四个叫做有爱住地,有没有的有,那个叫做无色界的烦恼,是舍色界的贪,舍下面的二界的贪,但是还爱着己身的烦恼,叫做有爱住地。第五叫做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的无明,无明叫做痴暗,这个痴暗的心,它的体性是无慧明,没有智慧、没有光明的。世间人,你去问他:你有没有智慧?他一定讲他自己很有智慧!你有没有光明?他一定讲他很聪明;可是,这个跟佛法扯不相干,佛教的智慧是解脱,不是世间的小聪明,完全不同于出世间的佛法。这个无明其实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这个五住烦恼又称为五住地惑,再念一遍: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这个叫做三界内的四住地,最后一个叫做无明住地,就是界外的。
好!再翻开来,这个念过了以后,看,再看一下,天台四教仪谓,见思惑有见修之名、四住惑之名、染污无知之名、取相惑,取相惑就是见思惑;见思惑又称为枝末无明;又叫做通惑;又叫界内惑等七种异名。其中,见思乃称见道所断之见惑。。。诸位!见道,这个“道”是指四谛之正道。换句话说:见思惑跟四谛息息相关,见思惑就是观照四谛,三界的,欲界的四谛、色界的四谛、无色界的四谛,你提到见思惑,就一定要记住四谛:苦、集、灭、道。称见道所断之见惑,以及修道所断之修惑,所以称为见修。见,指见一处住地;思,指欲爱等三住地之惑,总称四住地。
底下,又相对于无明等等不染污无知,称为见思是染污无知,因为那个无明是比较微细,是界外,所以,这个叫做不染污;这染污、不染污是对境界来讲的。换句话说:见思无明就是对境界所产生的染污,而无明是与生俱来的,这不是对境界的,是内在没有般若的思想,所以妄动。接着,相对于尘沙取涅槃之相、无明取二边之相;二边就是空、有之相,称见思取六道生死之相为取相惑。所以,见思惑就是着相惑,着相就是见思惑,叫做取相惑。相对于无明的根本惑,称见思为枝末无明。又以尘沙惑、无明为菩萨所断的别惑,见思为三乘人所通断,所以称为通惑。相对无明等界外之惑,见思唯润增有漏之业,招三界的生死,所以称为界内惑。
又解释见思之语,有从解得名与当体受称之名。从解得名,就是从你悟的程度的意思,所谓从解得名,就是能断的智解,你有智慧,解到哪里,惑就断到哪里,而立所断之名,也就是能断的无漏智生起,照见四谛之理的时候,其所断之惑称为见惑。所以,见思惑,你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四谛。其后再度思惟四谛之理而断者,称为思惑。所谓当体受称,系就惑之当体而立名,也就是烦恼本无实体,乃见为假有之虚妄不实之法,所以称为见惑。见到了不实虚妄之法而断除烦恼,这个称为见惑。所以,见惑简单讲,叫做见道所断之惑,就是这个道理。贪、嗔等烦恼缘五欲。。。六欲就是六尘,五尘、六尘之事相,经思惟而留之于心,称为思惑。我们思惑就是断时空性,我们不知道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思惑,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微细的分别心,就是识心的意思。见惑是着于五欲六尘;而思惑是着于内在里面那个意识心,太强,烦恼习气心、意识心。这个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等,《止观辅行传弘决》,还有《观音玄义》等等,都有谈到这个见思惑的问题。
看左边,见真,你有见惑,你要有空慧的思想,以空慧彻见真理。《无量寿经》卷下,说:“慧眼见真,能渡彼岸。”《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眼胜也,照空实慧,”也就是照见万法的理其实是空的,他有真实的智慧;世间人没有,只有小聪明。“见理名眼,”见到空理、见到无生之理,名为慧眼。“能见真空,故名见真。除舍有相,”就是把这个凡所有生灭的相、缘起的相,统统放下,“达到平等无相彼岸,名度彼岸。”《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梁书》卷四十七。
底下,这个见真大师就不用看,这是多出来的资料。看“见假”,page2,中间,见假是指见惑,惑之体虚妄而非实有,称之为见假、称之为假。所以,你见到万法都是假相,那么,你这个烦恼就少。所以,佛陀在经典讲了一句话,也就是说:世间人、修行人,每一个人他都有心病,这个心中的病就是烦恼的病,是大、还是中、还是小,不一定,惟佛无病,只有佛心没有病;病者就是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贪、嗔、痴、慢、疑,只是重病还有轻病。说:这个人愤怒很强,这个人心重病,非常严重的病;问题是打针、吃药不会好!所以,佛名为大医王,佛陀能够医世间所有医生没有办法医的病,因为世间的医生,大部分的医生能医就是身体上的病,关于心灵上的毛病、烦恼的病,这个世间的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世间的医生不能称为大医王,惟有佛陀能够称为:佛是大医王。
见惑就是见道所断的惑,诸位看,底下左边,之略称,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为修惑,(或者是思惑)。俱舍宗跟唯识宗讲得不太一样,俱舍宗以执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为见惑,执迷于现象事物之迷事惑为修惑。唯识宗以见惑为后天的烦恼,称为分别起,系因邪师或者邪教等诱导,而心上生起者;修惑为与生俱来的,而自然产生之先天性烦恼。这个先天性烦恼很难克服,你明明知道这个四大本空,五阴无我,没有什么贪嗔痴慢疑;但是,他莫名其妙的内心一直生起抗拒心,我们因为能所不断,所以,那个抗拒心从强慢慢转中,中慢慢转弱,弱慢慢转无。就像大、强烈的台风碰到中央山脉,转成中度台风;出台湾海峡又变成轻度台风;再吹向外面去,远离台湾岛的话,就变成低气压。我们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内心就是做台风,学佛了一阵子以后,变成中度台风,在烦恼里面搅,他的内心里面无明搅、是非恩怨。佛弟子还是有是非的,喜欢讲来讲去的;慢慢慢慢听到师父这样子劝导大家:什么是佛?身、口、意完全清净。唉!不行,不行!要讲的时候,他会踩刹车,开始做小台风,还是会做一点,偶尔会咬耳朵:我跟你说喔。。。不会很大声;但是,他还是会讲。讲到有一天的时候,听到师父说:讲是非恩怨,就像银行里面的钱领出来花、丢掉一样!喔!这样还花自己的钱?(师父做封嘴状)要讲的时候,不行!要存起来!开始学会存钱。所以,我们八识田中就像一个银行、就像一个仓库一样,要花钱、要存功德,完全看自己了。所以,那个造口业的,你就尽量花,我也是叫你尽量花,你尽量讲,把钱花光,临命终就没有福报可以享了,(笑)因为早就都花光了!所以,修学佛道还是一念之间。所以,这个俱生起的,就是因为从小到大能所不断,所以没有办法抗拒那种生起的没有办法、无意识的烦恼,几乎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无意识,不是说刻意的;但是,它一下子就跑出来了,不是故意的,真的是无心的。是不是?
此外,以见思二惑为空观能断之烦恼,所以天台宗立此二惑,而与尘沙惑、无明惑并称三惑。其中,见思惑因为对三界内之事物而起,能招感三界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所以称为界内惑。这个起因都是因为没有智慧才这样子。并以其共通三乘所断之烦恼,所以也称为通惑。
诸位看左边的(表格一),这个俱舍宗跟唯识宗讲得不太一样,诸位!经论都是这样,每一个宗、每一个派,都有自己的解读,佛不在,你也没有地方可以问。所以,这些名相,作为佛弟子,尤其是研究渐教的,就要忍受一些烦恼——众多的名相;但是,对我们修行还是有帮助的。俱舍宗跟唯识宗讲得不太一样,诸位!看迷理之惑,先看左边,因为迷理之惑好断。迷理:迷四谛理,对苦、集、灭、道的真理不了解,所以,他就有了迷理之惑。诸位看迷理之惑,身见,俱舍宗讲: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然后俱舍宗讲迷事之惑,迷事之惑就是贪、嗔、痴、慢,但是,俱舍宗把见惑、迷理之惑,仍然由迷事之惑来支配,见惑跟思惑统统可以说是迷事。简单讲是见惑,贪、嗔、痴、慢是见惑,同时也是思惑,就这样直接讲就更快了。贪、嗔、痴、慢是迷事的修惑,同时也是迷理的见惑,这样解读。看,往底下,看最下面,再往上看起来,如果唯识学来谈,就不太一样,看左边,左下角,它的见惑就剩下四个,分别起惑,唯识宗讲的分别起惑,只有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俱生起的修惑就比较多,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这身见、边见,在这里特别强调:有身见,他一定有边见,边见是因身见而起的。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认同了这个四大的身见,就一定会产生外道的断或者是常,因为有四大可以论断,那么,不是断见就是常见。所以,身见跟边见,换句话说:断身见的人就一定没有边见,这个要特别注意。
证初果的人,他没有身见,他了知四大本空,五阴无我。所以,佛制的戒律,法师、出家众,不准到证初果阿罗汉的家一直去托钵,不行!因为他已经断这个身见的时候,他会把生命、财产全部布施出来,所以,他也不会起生气。你今天这个比丘去那边,证初果阿罗汉的家里去托钵,第二个再去跟他托钵,他纵然没有钱了,因为他没有身见了,他也不会烦恼,他就继续给你。但是,以前这个居士、邻居,就批评这个托钵的比丘,因为比丘一个一个去,他不知道,比丘第一个去托钵,证初果的居士也给他,其实家里已经很穷了;第二个再去托钵,因为不知道前面的比丘已经托钵过了,再去托钵,又给他,给他到剩下全身都没有了,因为他证果了,他根本这个身外之物全部都放下了。所以,佛制的戒律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邻居就毁谤比丘,说:沙门释子就是没有良心,已经把人家的东西统统化缘完了、光光了,还一个一个继续来!佛知道这个事情,就制止比丘到证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阿罗汉在家白衣去托钵,不准,除非他自己有心要供养。所以,我们现在,如果你有证初果阿罗汉的护法居士,你要讲一下,我们不敢到你们那边,因为佛有制戒律,你只要证初果,我们不敢到你家,红包拿来,我们退回去!是没这么严重啦,因为这是你自己拿来的。不过你不要让我产生错觉,突然有一天你卖了财产,五百万拿来供养,我会吓一跳,我以为你证初果,因为你把全部财产都给我,我会吓一跳!(笑)
俱生起惑(修惑),这是唯识宗。
翻过来,page3,(1)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诸位!见惑称八十八使,思惑称八十八品,一个是“使”,一个是“品”,不一样的!有人方便称:见惑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使,是不对的!见惑是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品,因为品是分上、中、下,上又分上、中、下,所以,它有九品来分。(1)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表二)。也就是即见道所灭之根本烦恼有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诸位!你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是断粗的;你说:咦?断掉身见、边见,这不是证阿罗汉果吗?不!这只有见道位啊,是证初果阿罗汉断的,不是证阿罗汉断的,要弄清楚这个,以为这十使统统断完了;不是,他断粗的,细的留到后面的思惑。所以,这个五利使,五利使就是速度快,身见,身见就是:我们这个色身,蚊子一咬,啪!就打死它,速度之快,没有比这个更快。边见是外道所执着的断、常;邪见是拨无因果;见取见是执为最胜;戒禁取见是非因计因,就是不是正因而计着为因。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之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注意听!什么是苦?诸位!佛陀说:苦是世间的真实性,第一、就是因为它是刹那变化性;二、是缘起性;三、是无常性;第四、是空无自性。因此佛陀所讲的这个苦,是观察入微,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所有的乐,它都会产生变化,这变化的过程当中,绝对到终就会结束,所有的乐的境界,到最后,它就一定会苦。所以,这个苦是佛观察这个世间至微。有一次我在讲经的时候,底下有一个新来的,哇!听得。。。新来的,听课的,他是医生。听完的时候,他刚好有戴这个听筒,因为我刚好那一天讲苦谛,讲苦:这个八苦啊、三苦,这个苦。他下课以后,他拿了一个听筒,说要替师父看病,说:你(师父)头脑有问题!为什么讲世间都是苦的?头脑有一点不正常!佛陀观察这个苦谛,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生灭,是实实在在的,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是实实在在的,你今天一直去游玩,你一定有一天要结束的;你今天无论享乐什么,孝子贤孙,或者是荣耀,这些都是短暂的。所以,苦谛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苦谛所断的有十使,就是五钝使加五利使,集跟灭二谛所断的各有七使。七使就是:集谛除掉身见、边见、戒取见,初果没有身见,边见是依身见而有的;只要证初果阿罗汉的,他就会有正确的戒律,所以,没有戒禁取见这个问题。底下,道谛所断的有八使,因为道谛还在修行,所以,有关有戒律,还是有相关戒律的。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跟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的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了嗔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所以,三界共计八十八使。
诸位!看(表二),先看底下的(表二),page3(表二),见惑(迷理之惑),欲界、色界、无色界,佛在世的时候,教导这些徒弟,观,好好的观苦、集、灭、道,苦谛是世间的果,世间果从哪里来?从集谛来的,集贪、嗔、痴、身见、边见、痛苦而来的。这个“集”是集一切惑而来,集惑而造这个恶因,变成苦果。所以,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的因;灭是涅槃,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佛陀为什么要先讲果呢?让你认知:喔!这个世间是苦的!让你先了解,你现在就是苦啊,刹那在变化,你生命很快就会结束的,苦谛。集谛,这集从哪里来呢?从贪、嗔、痴、慢、疑来的,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等等,这些集谛来的。灭谛就是出世的果,就是说涅槃是可以求的、可以趣向的;道谛,你就是要修行八正道,还有三十七道品。
所以,欲界的苦谛底下有十使,是初果所断;集谛断七个,除了身见、边见、戒禁取见;灭谛底下有七,除了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底下有八,除了身见跟边见,合起来,十加七加七加八,十、七、七、八就是三十二,欲界断三十二使。
看色界,色界也一样,观苦、集、灭、道,苦谛是九,集谛是六,灭谛是六,道谛是七,为什么呢?因为上二不行嗔,上面的二界:色界跟无色界,本来就没有嗔恨心,所以不必断它;就像初果阿罗汉一样的,本来他就没有身见、边见、戒取见。底下,色界,苦谛底下有九个,除去嗔,也就是欲界的苦谛减一就是九;色界的集谛六,就是欲界的集谛减一,七减一就是六;色界灭谛就是六,也就是灭谛七减一就是六;道谛是七,道谛减一就是嗔。为什么色界要除掉这个嗔呢?因为上二不行嗔,上二就是上面的二界,色界跟无色界没有嗔恨心,所以,色界的苦、集、灭、道,苦谛底下有九;集谛底下有六;灭谛底下有六;道谛底下有七,加起来九、六、六、七,总共二十八使。
无色界跟色界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也是二十八。
所以,你看,三十二加二十八就是六十,再加二十八就是八十八使,所以,见惑称八十八使。
好!诸位再看上面,page3上面的,倒数第六行,复次,十惑中,小乘以贪、嗔、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诸位!先看(表三),所以,再强调一下,见道位已经断了这些,前面所讲的,苦谛有十使、集谛有七、灭谛有七、道谛有八;现在这个事惑不一样,事惑就是习气,习气,他就卡住了,就是贪、嗔、痴、慢。你注意看,色界、无色界,统统在断很少的,就是断贪、嗔、痴、慢。所以,诸位看!迷事的惑,事的习气难断,叫做事,面对境界要真的放下,可要真的功夫!道理很容易懂。因为那是理,现在要面对事相,就是习气。
修惑,欲界有四种:贪、嗔、痴、慢,有四个,它分:一、五趣杂居地,分九品,九品就是上、中、下,那么,上再分上、中、下,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再分上、中、下,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再分上、中、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对不对?所以,五趣杂居地有九品,意思就是:贪、嗔、痴、慢有轻重之分,欲界就是这样。色界——贪、痴、慢,色界——二、离生喜乐地(初禅)——九品;三、定生喜乐地(二禅)——九品;四、离喜妙乐地(三禅)——九品;五、舍念清净地(四禅)——就是九品。诸位!看色界,色界的底下没有嗔,只有贪、痴、慢,可见这个多么的难断,多么的难断!无色界——贪、痴、慢,六、空无边处地——九品;七、识无边处地——九品;八、无所有处地——九品;九、非想非非想地——九品,这个就是九地。那么,迷惑,就是九品。。。这可不是莲花喔,这是烦恼,烦恼分为上、中、下,上、中、下,又各自分为上、中、下,所以,变成九品。。。这个就叫做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思惑。诸位!现在的修行人,很少按照这样子:苦、集、灭、道来观照,现在的修行人大部分都是修内观法、或者数息观、或者是修禅定;大乘佛法就比较多样化,念佛啊、持咒啊、放生啊、吃素啊、法会啊、禅七啊、佛七啊,大乘佛教就多样化;小乘大部分都是修四念处比较多。
底下,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也就是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在色界有三种,贪、痴、慢。无色界也有三种,贪、痴、慢。若以此十种,就是说十种配合九地的话,则更依烦恼的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那么,思惑总共八十一品。
诸位,见惑八十八使,加十种修惑,十种就是:欲界四种、色界三种、无色界三种,前面刚刚已经讲过了,合称九十八随眠。这“随眠”就是困住你的意思,让你没有办法自在,随时随地都困住你,就像睡眠睡着了一样,让智慧睡着了,你没有办法运用自在。
第(2)大乘唯识宗
以十惑中的贪、嗔、痴、慢、身见、边见六者,通于见修二道所修所断,其余四者唯为见所断,而说见惑有一一二种,是怎么分的呢?也就是欲界的四谛底下各有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等十惑,所以,共为四谛,乘起来,十乘以四就是四十,因为有四谛嘛,十惑,每一谛底下都有十惑。所以,师父已经讲了:你要研究渐教的经教,你就一定要忍受繁琐的名相,一定要忍受;而且要忍受不同的名相,因为每一个,俱舍论讲的,跟唯识宗讲的又不一样;天台讲的,跟华严讲的又不太一样;净土宗讲的有自己的思想;禅宗有禅宗讲的,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多少把它认识一下,依我们自己的兴趣修自己的行。底下,四十惑;色、无色界各四谛底下各除嗔,那么,就是九惑,合为七十二惑,所以,三界合计一一二惑。
修惑有十六种,也就是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等六惑,这是唯识宗讲的;色界、无色界则各除嗔,那么,剩下五,六减一就是五,合起来,色界、无色界加起来就是十惑,三界合计十六惑,因为欲界六、色界五、无色界五,加起来是十六惑。
见思二种,总计一二八根本烦恼。诸位看(表四),看左边的(表格四),分别起的就是后天的见惑,欲界有十惑,四谛:苦、集、灭、道各有十惑,十乘以四就是四十。色界,上二不行嗔,就是没有嗔心,所以,十减一剩下九,每一谛有九,九四三十六,无色界跟色界一样,也是四谛乘以九,都除掉嗔。所以,色界三十六,无色界也三十六,那么,欲、色、无色界就是四十加三十六加三十六,就是一一二。诸位看左边,俱生起的修惑,俱生起的修惑就是欲界除疑、后三见,后三见就是:前面的身见跟边见,后面就是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是指后三见的意思。色界有五惑,就是除去嗔、还有疑、还有后面的三见。无色界有五惑,除去嗔心、疑、还有后面的三见。所以,这个俱生起惑的修惑,欲界六、色界五、无色界五,加起来十六,诸位看最低下,一一二加十六,快速的心算,得到一二八,数学还真不错!
看底下,page4,见结,这个很重要,九结之一,这个见结:看什么心就打结,叫做见结。这个见结,一般众生很难逃脱,现在我先把九个结念一下: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嫉妒的嫉,嫉结;九、悭,悭贪的悭,悭结,这九种心态一定会让你心打结,你绝对逃不掉!
好!第一、叫做爱结,这个全世界没有一个能够躲过这个,叫做贪,深度的贪就是爱,爱就会黏在一起、执着在一起,不论是爱财、爱色、爱名、爱睡、爱吃,这统统是一个爱,那么,这个爱就会很麻烦,你爱多少,你就会有多少的烦恼,你逃不掉的!所以爱重,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阿弥陀佛!(笑)演歌仔戏时都是这样咚咚锵的唱着的,歌仔戏都是这样演的,就是这个爱是很可怕的!但是,你叫这个年轻人要放下这个爱;不要说年轻人,老年人都没办法,老年人!有二个八十几岁的结婚,她讲了一句很感性的话,她说:生命如果可以再来,我还可以再年轻,我会再为你生一打的孩子!坐在后面的佛祖差点跌下来,听不下去了,八十几岁,都快进棺材了!这世间就是这样,就是执着这些。
第二、叫做恚,恚就是愤怒、恨。二个土再一个心。只要有这个恚心所在,那你就麻烦大了,就什么都是揪在一起,人家生气一下,五分钟过,你不是喔,五年喔,兄弟为了一件小事情,一辈子都不讲话,看到了,恨,恨了,结就打住了,还是兄弟!有时候还父母亲呢,父母亲讲他二句,跑出去了!有一个小女孩十七岁,妈妈骂她说:你一天到晚网咖,交那个不三不四的男朋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好!就跑出去呢,让她爸爸、妈妈到现在四年喔,妈妈一句话,四年还恨她妈妈,外面传达回来:我恨我妈妈!到现在二十一岁还恨她妈妈,妈妈才讲她一句呢!你看,现在的小女孩没办法教了!对不对?所以,以前人家:棍棒出孝子!对不对?现在不一样,现在要改变一下:棍棒出逆子!做父母的人拿棍子要打小孩,你拿那支棍子能做什么?现在的小孩都拿刀了,做父母的还得向他下跪:拜托你不要杀我!现在颠倒了,天地颠倒了。恚心所,恨,就是爱心所,贪爱,他就会纠结,见结,这九结之一;第二叫做恚心所,就是恨。
第三个就更难改了,第三个叫做慢,慢就是倚仗自己的优点,很少那个漂亮的女孩子不会我慢的;也很少说那一些有才干的男孩子不会我慢的,这个不太可能!你去公司行号看看,你就会知道,那些有才干的主管,大部分都是对部属呼来唤去的,都是这样子。为什么?因为他最大啊,你若不想看他的脸色,你只有辞职,没有办法!那个慢,慢就是只要他有才干的,他一定骂你:你是不是猪啊?你那个头脑、脑筋,还敢来这里上班?你看,只有我们这里最慈悲,你看,那个法师来这里几年,我绝对不会骂他,一句都不可能!对不对?我这里发生事情,只有二条路,一个是出去,一个是进来,我也不会跟你讲太多,你看我这个人的脸,方正脸、国字脸。你法师有一些纷争,私下能解决的是最好,到我这里叫做最高法院,我的抚尺一拍,不是出去就是进来,出去听你的,进来要听我的。我都跟法师讲清楚:我这个戒律很简单,不要太过分,适可而止就好。他看到我这个脸色,就会收敛一些了。所以,当他在发脾气时,看到我严肃的脸,他就知道要静下来了,这样就好,就这样子而已。所以,这里好管理!你如果不修行,不修行不要吵到别人,你要为了这个僧团,你慈悲,不修,不要吵到别人,出去;要修,我们特别的欢迎,打开这个文殊讲堂的大门,欢迎比丘好好的住,所有的供养一律平等,完全用平等心,不管你在哪个道场出家,不管你是哪个法师剃度,入我门中,文殊讲堂一律平等对待你,衣食住行,全部师父跟你负责,好好修行,将来有因缘出去,要好好的弘法利生,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一个出家人领导,当一个好好的佛教的一个弘法者,这个就是师父的期盼而已,要好好的教育他。现在的法师就是有聪明的多,有智慧的、有品德的少,很有品性很好的,所以,要加强这个品德的管理。底下,这个就是慢,慢就是很难。所以,你听人家讲二、三句话,他就:你算什么!一下子就:你算什么!这个就是语带傲慢。所以,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就是这样子。
第四、叫做无明结,就是没有智慧,既不听经,也不闻法,他老婆已经到这儿了,他就是不进来;偶尔进来,坐不下;这要等到慢慢的因缘,善根慢慢的因缘。儿子载妈妈来了,妈妈就说:跟妈妈进去听经!妈妈!你进去自己听就好!无明就是不知道,哇!这个是智慧的泉源,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哲学,是彻底解脱的,而不知道!所以,这个无明,不但没有智慧,又不想求智慧,也不接近善知识,也不听经、也不闻法,每天要过什么?他就是要过这样子。就像我们大学的同学一样,我跟隔壁的讲说:喂!我们去听佛学讲座。我不相信有来世啦,你自己去听就好!讲六道轮回,谁看到啊?对不对?我现在日子过得很好,我为什么要去听佛学讲座?打死不听!只有我这个很有善根的,大一一听到这个佛学讲座:哇!这个怎么会这么好?很好!对不对?前二天我们大学同学陈中兴打电话来说:要请您去逢甲大学演讲。我就跟他讲:我现在在讲《楞严经》!他就说:不行!不可以拒绝,不可以拒绝!为什么?没有人啊,逢甲大学现在这个学弟、学妹没有人了!这种东西,这迟早的事情,从台湾大学一直上到去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包括东海大学、包括高医、包括台大医科徐州路,这样上。。。大学每一年都在递减,差不多了,去了三十个大学,所有的演讲,答案都差不多。为什么?没有兴趣,引不起兴趣,大家比较喜欢兴趣的是什么?是外面那个名牌打折的时候,他兴趣这个!如果外面炒一盘蚵仔煎免费的试吃,就一堆人跑去了,没有人要听这个佛法啦,谁要跟你听这个东西?所以说:现在大学的佛学社没人了!我们那个同学打电话来,给我一个很好笑的名词,慧律法师!您不知道啊,现在我们逢甲大学普觉佛学社,叫做留校查看!什么?留校查看是什么意思?就是剩下二个啊,不晓得到底要不要结束,叫做留校查看,哇!这很惨了!所以,无论如何,法师啊,您要救苦救难,一定要回逢甲大学来演讲啊!我第一个就想到“少康中兴”!真的!所以,这个无明,众生活在无明,有佛法,他也不希望来听,无明!
第五、叫做见结,见就是身见、边见、还有邪见,这三个,心就会打结。什么都为这个色身忙,这个色身有一天要死亡,要把生命交出来,他不知道,就一直很忙,为谁辛苦为谁忙?边见就是外道的断见、常见;邪见就是没有因果,这个是信奉其他的宗教的,只信上帝的,或者信他自己的,而没有因果的观念的。
第六、叫做取结,取是贪的一种,就是见到什么就取什么,这是指见取见,这个“取”就执以为最胜,叫做取见。这个“取”就是一个耳朵、一个又,意思就是:执着自己看到的是最殊胜的,这个修学佛道就最可怕的!我们这个见地是最高超的!诸位!连佛弟子都没有办法超越这个,见取见,亲近这个师父,他就执着这个师父的见解,其他的法师一律不看、一律不听,其他的道场绝对不会亲近,这个就是见取见,很可怕的!外道尤其可怕,佛教也逃不掉,分党、分派,就是这个:见取见。
第七、叫做疑结,怀疑的心会令心打结。所以,在座诸位!直心是道场,内心里面不要有疑惑,要对佛有信心。这个疑是很可怕的,先生怀疑老婆,老婆怀疑先生,很可怕的!师徒之间互相疑惑, 也很可怕的;对经教疑惑,也很可怕!这个疑心是生命当中最大的裂缝,我不相信你,你不相信我,诸位!人格就会荡然无存。所以,这个疑心,对这个真理没有办法下定决心去信心的时候,这个疑就是信心的杀手。一个人对三宝:佛、法、僧没有信心,疑惑,就会裹足不前,就没有信心了。所以,这个疑心病是很可怕的,疑心疑鬼,疑到最后就会困住自己。所以,你有什么事、有什么话就直说,最好不要一直酝酿在里面,我对你不满,又很怀疑、又不信任你,那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真诚了,这个疑就是生命的绊脚石。所以,夫妻之间,无话不说,坦诚相见;朋友之间,无话不说,坦诚相见。所以,佛告诉我们:直心、深心、菩提心,这三心就是成佛的心,所以说直心,也就是我们内心里面充满着信心、慈悲心、喜舍心,这个就是“直”。在佛经里面,戒律学里有一个比喻,直心,他说,就像树木一样,直心就像树木梗直,诸位!梗直,一直往上长,树木很直的时候就会往上长,当你去山顶上看到那个直的树木的时候,你会远远的就看到它!对不对?那个弯曲的人,就像那葛藤,你知道吗?葛藤,树的旁边会长那个。。。有的树长一半,弯到旁边去,知道吗?诸位!在一大片的森林里面,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最直的那一棵树木,知道吗?最高、最直的树木。佛经里面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直心的人易出烦恼,直心、坦诚的人、诚恳的人,不会拐弯抹角的,容易出烦恼。为什么?就像你去山林里面看到一棵大树一样,哇!长得高高的,从头,从发菩提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心——直心,直心通达佛心。不要一直弯曲,这样一直弯。。。弯来弯去,你这树木统统看不到,到森林里面看不到!为什么?你就一直弯啊。。。弯了就长不高、长不直!所以,这个直心容易出烦恼、容易成就佛道。因此修学佛道跟修养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待人以诚,有话直说。
底下这个,八是嫉,这个是最可怕的,嫉妒绝对不是女人的专利品,男人如果一讲到嫉妒,也会!为什么?怕这个位子被占走啊!对不对?你比我强,我就嫉妒你!哎呀!我告诉你:这个嫉妒,你注意看,任何一个公司行号、一个大团体,这个嫉妒的心,是逃不掉的。这个嫉妒,在佛经里面讲:嫉心为贱之因,这一句话可是非常。。。贱:下贱的贱。一个人一辈子他会下贱,就是强大的嫉妒,嫉令贱,就是嫉为贱之因,所以,嫉妒心强的人,是下贱的人,这个是佛经讲的,强烈的占有欲,强烈的排外性,这个人一辈子都是下贱。为什么?没有办法有很好的品德,男女之间占有会嫉妒;在公司行号为了这个地位,也会互相嫉妒;在官场上、在商场上、在工业方面、银行界,不管哪里,尤其是政治的,那个是很惨的,很惨的!嫉。
所以,嫉为贱之因;悭为贪之因,第九、叫做悭,悭叫做不肯施舍,就是有钱一点都不慷慨,不慷慨!是不是?诸位!这个“悭”不一定是有钱,出家人悭法也是悭;在家人悭财也是悭,“悭”就是悭贪,就是不肯施舍。诸位!有因缘,法师应当起来弘法利生,所以,出家人不应当悭法,你懂多少讲多少。在家人不应当悭财,有多少能力布施多少,钱财要布施出去,就是你的;钱放在口袋里面,不一定是你的,因为你今天在,明天会不会死不知道!我举一个例子,以色列,这个新闻不晓得你有没有看到?以色列有一个妈妈,她把那个三千万台币,折合台币是三千万,放在哪里呢?放在那个弹簧床,缝起来,弹簧床的底下,跟弹簧床紧密,她每天就是睡在那个三千万的上面,三千万台币,铺起来,她不告诉任何人,是不是中大乐透、中马票,我们也不知道,它就报纸这样报。因为老旧了、污染了、不干净,她女儿不知道,她为了孝敬母亲、孝顺母亲,等她母亲出去的时候,怎么样?就把那个弹簧床垫拿去丢掉,丢掉以后买一个新的孝顺她;她回来,妈妈看了一下,啊了一声:啊!完了!三千万!后来怎么样?去垃圾堆,哇!用那个推土机、挖土机,大批的人马统统搜索,找不到!三千万,三千万!这个例子就告诉你:这下真的布施出去了,还一点功德都没有,丢掉了,三千万丢到垃圾堆,你光是听了就很心痛,三千万给讲堂买豆腐,足足可以买多久啊!每天都吃豆腐,来买有机的蔬菜,三千万来买,吃到往生都绰绰有余!所以,这个悭结,心中的结。所以,现在告诉诸位:如果你有,身上有一些钱,最好是要交代清楚,你如果把钱藏在枕头里,最好是赶快拿来给我,(笑)要不然明天等一下又拿去丢掉了!对不对?所以这个,要找时间要布施,或者是告诉家人。
底下,这个九结之一,我再念一遍: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妒结,就是嫉结,嫉;第九、叫做悭结,这个很可怕的!这九种,见结就是九结之一。那么,这个九结我已经念完了,这个九结就是九种会让你心痛的、心起烦恼的、打死结的,就是这九种,没有其他。
诸位看!见结,九结之一。结就是系缚、结缚之义,为烦恼之异名。见结,是指邪见之烦恼。众生于身见、边见、邪见等妄起执着,广为不善之行,如杀、盗、YIN、妄等等,由此遂招感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于三界而不能出离。故称此类由邪曲见解而来之烦恼为见结。
底下,见爱烦恼,见烦恼与爱烦恼之并称。又作见着二法。见烦恼,指我见、邪见等一切迷理之惑;爱烦恼,指贪欲、嗔恚等一切迷事之惑。盖见乃分别之烦恼障,凡是以慧之作用推度境者均称为见,如污染诸见、世间正见、有学的正见、无学的正见,其中,染污诸见为见烦恼所摄。这很可怕的!又爱乃俱生之烦恼障,凡贪爱之心均称为爱,迷事之惑,以爱着为一切苦之本,故以爱总该其余。所以,这个是很可怕的!
好!page5,第5页,诸位看第三行,见道,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就是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苦、集、灭、道,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就是修道,与见道合称为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思是指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
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三贤就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这三贤;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
三贤位,师父简单讲一下:什么叫五停心观?
令妄心停止,一、多贪众生不净观,如果你很贪爱这个世间,要了解一下,我们从身、头、到内脏、到脚,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运动一下就冒汗,满身汗臭味!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洗澡?那就表示你里面不干净了。每天为什么要大小便?不干净!而我们执着这个不干净的色身,误以为是“我”,为它忙了一辈子,到最后又把生命交出来,多不值得啊!为什么不好好学佛?
第二、多嗔众生要慈悲观,你嗔恨心那么重,你有没有想到说,这些都是法界平等众生,也许是我前世的父母。对不对?慈悲心。
第三、多痴众生缘起观,缘起就是空,缘起性空,所以,多痴的众生,了解万法其实都是空不可得。
第四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有的称为叫做无我观,或者界分别观。多障众生,三种讲法,一、叫做界分别观,什么叫做界分别观呢?譬如说观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其实分开来,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我”,万法只是十八界凑合而已,根、尘、识凑合而已。多障众生无我观,要观照一切法无我,那么,无我,我们之所以障碍,很严重的障,是因为有很强大的我执,这个是最可怕的障碍!叫做多障众生界分别观;或者是多障众生无我观。还有一种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障,比较重的求佛加被,好好的念佛!
第五叫做多散众生数息观,多散众生就是心很散乱的。诸位!心很散乱的还有一种,就是不能控制的,是生理上的问题,就是说你年岁大了、你缺少什么营养素,脑部不均衡,他就会失控。所以,在座诸位!修行的先决条件要健康,真的喔!虽然讲的:万法唯心所造;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色身、健康的色身,你观不出来!为什么?你缺少维他命ABCD...W等等,你的脑筋里面就是没有这种养分,你没有办法正常思惟,运作停止。对不对?所以,你看到年岁大的人,他就痴呆,循环停止。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修学佛道不是只有用嘴巴讲一讲,还要注重这个健康。对不对?
这个叫五停心观。
再来叫做别相念,就是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叫做别相念,一个一个观。如果是总相念就不一样了,总相念就是:观身是不净、是苦、空、无常、无我;观受是不净、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观心是不净、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观法是不净、是苦的、是空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这个叫做总相念。别相念是一个一个观,身、受、心、法,观身不净,一个一个观,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叫做别相念。总相念,一念全部统统观,身就是不净、是苦、是空、无常、无我,任何一个具足这几个,总相念就是这样。
好!看上面,以修三贤,三贤就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四善根,就是我们《楞严经》也简单讲过去的: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三加四就是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
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为无学道。密教以始生净菩提心之位,称为见道。以无漏智明白判断道理者,称为决择(决断简择),见道为决择之一部分,故称为决择分。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达到涅槃之圣道皆是正性,故特称见道为正性。又因所有之圣道皆令离烦恼,称为离生,见道令离异生,异生就是凡夫,见道会离开凡夫位,趣向圣位。见道令离异生(凡夫)之生,故特称见道为离生;是故见道又称正性离生、正性决定,(必定,决定必趣涅槃之意)。
见道所断(又作见道断、见所断)之烦恼,略称见惑。
修道所断(又称修道断、修所断)之烦恼,略称修惑。
好!我们不厌其烦的这样讲,是因为后面出现了好多次的见思惑,这样子来谈就不会很困难,给大家一个印象。
现在翻开《楞严经讲义》530页,中间,师父再讲一遍:求除细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所以,大雄大力大慈悲是仰求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就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在这里刚刚讲的你就更清楚了。上句赞佛德,下句求断惑。佛克备二严,就是具备二种严,就是福、慧。具足万德,此略举而赞。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细深惑称大雄;能拔无明深根称大力;能与众生究竟之乐,称大慈;能拔众生生死之苦,称大悲。是以希求我佛,更为审除微细惑,此惑有二分别:一、界内思惑;二、界外无明。思惑是烦恼障细分,就是我执;无明是所知障细分,就是法执,阿难虽悟获法身,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为开示审除。第四卷佛答满慈,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兼示阿难,即审除。阿难悟后请修,至第八卷结经毕,方断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虚习就是虚妄的习气,意思就是:习气本身是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假相,就获得到虚妄的习气,而且这个是制造生死之因。文云:“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进位于二果,尚有七十五品未断,何况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诸位!打开《楞严经表解》八二页,先打开八一页,诸位!这个见思惑还是挺麻烦的,好!来看一下,见惑八十八使,虽然我们看过,就简单看一下,欲界——苦谛底下——有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集谛底下——各七惑——有邪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除了身见、边见、还有戒禁取见);灭谛底下——各七惑,也是跟集谛一样;道谛底下——有八惑,(除了身见还有边见)。
好!诸位看苦谛的最下面,十惑最下面,苦下具一切, “苦下”就是苦谛底下,十惑具足叫做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集谛还有灭谛各除三,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除二见,除身见还有边见。诸位看左边,色界、无色界,苦谛底下——九惑——除嗔;集谛底下跟灭谛底下——各六惑,除身、边、戒,还有嗔;道谛底下——七惑——除身、边、嗔。
看最底下,色界、无色界底下,上二不生嗔,就是色界、无色界没有嗔恨心。
诸位看最底下,断见惑证初果,就是八十八使同时断,同时断喔,(亦名七来果),意思就是说:他经过七番生死,就会出三界,叫做七来果。此惑约见道断惑而说,非依五利使为见惑而言。意思就是说:他是见到四谛的真理,叫做见道,四谛之正道而断的这些惑,叫做见道断惑。
诸位看左边,见惑——见所断惑。思——修所断惑。
翻过来,八二页,思惑八十一品,我们这个《表解》还更清楚,三界,就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静地,称为四禅天;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九地。名九品贪嗔痴慢(欲界),贪嗔痴慢,九品。诸位看左边,色界、无色界——各有九品贪痴慢(除去嗔惑)。诸位看欲界底下——上三、中三、下三,上三品,上三品就难断了。诸位!上上品——受两返生,就是两次往返,受两返生:两次受生往返人间。底下,上中品一生,上下品一生,就是润一生,佛教特别名词叫做润一生。中三品,中上品润一生,就是还要转胎、投胎一世,中中品、中下品就比较好断,剩下一生、一世。初果进修断六品思惑即证二果(名一来果),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二果进断三品惑即证三果,不来果,(不来果就是不来欲界受生)。
那么,这个看上面,欲界九品惑,人间天上受七番生死,这个什么意思?这个就会出三界,了生死。诸位看左边,色界跟无色界底下,各有九品贪痴慢(除去嗔惑)。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也是一样,中分上、中、下;下品也是一样,分上、中、下,就是九品。三果(住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不来人间投胎,在那边继续修行。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七十二品断尽超三界,证四果。
好!诸位再继续看左边,八三页底下,这个一切还有生相。。。四相无明,诸位!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性无明、灭相无明,生、住、异、灭,这个后面就会讲到,先提到这个。
好!翻回来《楞严经讲义》,叫分剂头数,何况生、住、异、灭,分剂头数。好!这一段再念一遍,中间,文云:‘断除三界修心,’诸位!修心,你现在就知道了,是什么惑?就是思惑了。‘六品微细的烦恼,进位于二果,’刚刚就讲了。是不是?‘尚有七十五品未断,何况微细的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这表示很难断,界外无明,是微而又微,细而又细。可见成佛不简单!

  531页,中间,【癸四 速成正觉】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第一句是早成正觉,第二句是遍坐道场,就是于十方界坐道场。
【此半偈,承上半偈。佛以大雄大力,除我细惑,自可令我早登无上之觉道,即佛果究竟觉;此仗佛大悲,拔二种生死之苦,得证无余涅槃,方登无上大觉之位。更望佛大慈,与福慧二严之乐,于十方世界,应机示现,现坐道场,说法利生也。】
  【癸五 申述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瞬若多”就是虚空,就像虚空,如果虚空可以销毁、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我这个信愿也是无疑的,“铄迦罗”就是坚固的信愿,是绝对不会动摇的。这整句的意思就是说:纵然虚空会让你毁灭,我坚固的信愿也绝对不会动摇。诸位!要发这样的心,每一个都成佛,多么有志气啊,阿难发的这个愿不得了!
【舜若多此云空,铄迦罗此云坚固。阿难已发上求下化,】四种心,一、【广大心、】发大心广大如虚空。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常心、】第四是【不颠倒心,四心并发,四弘深誓。结云:纵使空性,可以销亡,而我坚固之心,决无动转,即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也。从正宗至此,说法当为一周,名破妄显真周。庚初销倒想明妄真以现信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三终】
把楞严咒的课本请出来;诸位!修行是好事,实修是重要的。
诸位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以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