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第10套
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日期:2009.7.12 - 2011.10.02
片数:共 8 片(本片为第3片)
编码:095【DVD简体版】
 
(大众向师父问讯)请坐下。
 把《楞严经表解》请出来,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表解》八三页,八三页的中间,解一六亡,上个星期我们讲到解六结,越三空。
中间,解一六亡,你只要针对一根,然后起不生不灭的返源,那么,六根应时解脱。意思就是:同一个本性,开悟见性,眼虽然叫做见性,也是本性;耳叫做闻性,也是本性,所以你从一根下手就很方便。那么,根根有六结,结就是在外尘上起烦恼、起执着、起分别,在眼睛来讲,明跟暗就是眼睛的尘结;动、静就是耳根的尘结;通、塞就是鼻根的尘结;甜、淡就是舌根的尘结;合跟离就是身体的尘结;生跟灭就是意根的尘结。
(下附 《楞严经表解》“六解一亡”表格)
 
为什么叫做尘呢?是因为它会染污我们的清净自性。
尘是对众生讲的,如果是圣人来讲,就没有这个了,真如本性无关于明暗,无关于动静,无关于通塞,无关于甜淡,无关于合离,无关于生灭,因为说法都是针对众生的根器讲的,才有这一些叫做尘;如果是圣人,就是应念化作无上知觉,就不叫做尘了。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即心就是净土,净土就是心。所以在圣人,以佛的角度来讲,就没有这个所谓的尘结、根结等等、觉结、空结、灭结,结是对众生位返流回去,要证入到如来地前,叫有结,叫有结;对究竟的佛来讲,就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解一六亡,就是明、暗、根、觉、空、灭,这六结,就是眼根的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这是耳;通、塞、根、觉、空、灭,这个就是鼻;甜、淡、根、觉、空、灭,这个就是舌;合、离,身,就是身根,合、离、根、觉、空、灭,这个是身的六结;生、灭、根、觉、空、灭,这是意根的六结。
 
好!那么,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眼睛在明,或者是暗处,迷失了本性,往外,趣流奔逸,迷失了,心中打结,这个就是明暗。
对耳根来讲叫做动静,在动态的时候迷失了,或者是在静态的时候产生恐惧了。很多人自己一个人太静了不敢住,怕鬼!这个叫做静处里面生恐慌,在动处里面生迷惑。但是,如果悟道的圣人,动、静,他叫做一如,体用不二,性向一如。所以外尘的动跟静,跟本性无关。
通跟塞,鼻子不是通,要不然就是塞,或者是我们对这个鼻子,就喜欢有通才能够活,有时候;这个「塞」就是阻塞,或者也可以解释说暂停。譬如说:呼进去、呼出来都要通,中间停顿了,也可以说叫做塞, 暂时停顿一下。那么这个鼻子不是通就是塞,鼻子就是闻味道的,对这个主厨来讲就不得了了,做这个素菜要香喷喷的,色香味俱全,就完全要靠鼻子。这个鼻子要是嗅不到味道的话,这个人很难做厨师,因为闻不到味道。
    再来就是甜跟淡,就是舌头尝这个味道,甜跟淡,这二个就迷失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鼻子喜欢嗅香的,舌头喜欢尝这个山珍海味,这二根,就差不多迷惑了一切众生。包括电视节目,没有一个节目是叫你觉悟的,叫你说怎么做才会好吃,怎么做色香味俱全,怎么做养生,怎么做、怎么吃,差不多都是这个节目。当然,这个有益于身心健康,我们随喜,不是说都不好;我的意思是说:这些,单单鼻跟舌,就迷惑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那这个身就更难了,合,身叫做触尘,要合,譬如说这个身体要和合起来,才有感觉嘛!对不对?合,根,如果这个是根(师父举左手为根),那么这是尘(师父指右手为尘),(左右手相合)这个才有触尘,对不对?根,这个尘,这样才有触尘。如果离的话,身体离开外面这个尘,没有touch 到,没有接触到,这个身体没有这个感觉,没有感觉,风也要吹过来,一定要触碰到身体。这个身体是很难控制的,你不相信吗?很简单,你回去,今天晚上,你那个弹簧床你不要睡,你换一个木板,你睡睡看!这个触尘你没办法,整个晚上你一定睡不着,你不习惯啊,不习惯。好!你不相信吗?你那个棉被沾一点水,被单沾一点水,盖起来,整个晚上睡不着!对不对?那个不是湿得很严重,就是一点点湿那个感觉,哎呀!就不舒服,整个晚上就是为了那一点点湿湿湿,其实是不影响啦,但是,你还是睡不着!所以人对这个根身、色身的执着,是无以复加的,太难突破了,太难突破了!
    那么生跟灭,就是对外面落下来,缘起的话就生,缘灭的话就灭了。那么,这意根有同时意识,还有独头意识,同时意识就是跟前面的五根起这个意识,叫做同时意识。那么,跟五根脱离关系,然后自己一个,把眼睛闭上、耳朵闭上,内心里面还是继续想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就是独头意识,这个意识非常可怕!当你产生一种强烈执着的时候,诸位!这个不是你用安慰有办法的,也不是你劝导,你就是你一个个性就好,你一个个性,说:哎呀!这个个性,人要能听得进劝。这个个性,你一带上去的时候,无量劫来的个性,意根在强烈的执着。所以,简单讲:修行就是从心中彻底的改变才有办法,要不然没办法,佛来也没有用!对不对?了解心法:喔!原来修行是对自己的心性负责,不是外面给我们增上缘;外面给我们的增上缘力量有限,说要成佛,即心就是佛,就单刀直入放下。所以,这个意根太难修了,太难修了!但是,如果你方法对了,也不会很困难,了解诸法如幻,也没有所谓过去,也没有所谓现在,也没有所谓未来,诸法如幻,幻无实性,体性本空,直捣黄龙,直接就达到真如本性。
 
所以这些动、静、根、觉、空、灭,只是举这个耳根为一根。所以修行,娑婆世界以这个耳根来修行是最快的!换句话说:听经闻法,比你自己看书更快,以娑婆世界的根器来讲,眼睛看不到的人,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聋哑,这个耳朵完全听不到声音,耳朵完全听不到声音,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哑巴只能发出啊啊......那没办法表达!简单讲:在这个娑婆世界,以听经闻法的角度来讲,眼睛看不到的不是最不幸,是耳朵听不到正法的人最不幸!那个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常常会误解佛经;用耳根来听,单刀直入,契入真如本性,一刹那之间,即进入修行的状态。所以,耳根好的人,是最幸运的,最幸运的!

好!再翻过来,九○页,九○页中间,本经的结文,后面,有关本经成结会合表,看底下:
(附表)
 
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目发尘。
心性就是真如;狂是指无明;乱是指业相、转相、现相。
注意!《起信论》讲的这个十相,跟《楞伽经》讲的这个十相来配对,有一点点差异,有一点点差异。师父已经重复讲了:看经典不是锁死,他在每一个时间、每一个空间、每一个教义、每一个教理、每一个时空性都不太一样,每一本经典,所以,佛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因此天台跟华严的判教就差距很大,包括唯识的判教,就差距非常大。所以,经典不是锁死来看,说:这一本经典讲这样,那一本经典讲这样子。不是这样子,是因为时空不一样、根器不一样,唯识判自己是了义教;但是在祖师大德判,认为唯识是不了义教,所以,这个判就差很多!因此你这些都是叫做参考,参考。
 
   乱就是业相、转相、现相。
   知见妄发就是智相,这个就是分别心跟执着心。
   发妄不息,就是这个执着就连续性,相续相。
   劳目就眼睛产生疲劳,这眼睛产生疲劳,就是真如本性被遮盖了,往外拼命的执取相、计名字相;计名字相包括语言跟文字。执取相就是二六时中那种我执,是打不破的,太难了,执取相,我还有我所有。那么,计名字相,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万法,都给它一个名字,同时加上一层执着,而不了解说: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那么,执取相再计名字相,接着就拼命造业了,就起业相了。发尘就是业系苦。
所以简单讲:在座诸位!为什么修行人首重因果?你只要牢牢记住就是说:我们今天所作所为,因果到最后会回归到自己,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逃不掉的!

底下,
起信十相配五阴来讲,真如、无明、业相、转相、现相,这个都在第八意识讨论,因为它太微细了,叫做识阴。
智相、相续相就是行阴,「行」就是刹那生灭的意思,刹那生灭。
那么执取相、计名字相就是想阴,无时无刻不想。所以我们修行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了解诸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那么就放、就舍。
起业相就是受阴,就是说我们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这些感受,这些感受的反应出来,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造业。所以,人实在是很可怜,叫做作茧自缚,就像蚕丝一样,为了生存,为了一点点钱,为了一点点名,或者是男女的感情,为了一点点欲望,就差不多造了无量无边的生死业。
   发尘,业系苦相就是色阴。
  
   那么,五阴配五浊来讲,识阴就是命浊,行阴就是众生浊,想阴就是烦恼浊,受阴就是见浊,色阴就是劫浊。
那么五阴配八识来讲的话,就是识阴第八意识,行阴第七意识,想阴第六意识,受阴就是前五识,包括配合这个色阴。
那么,这个见浊呢?有五识跟五根,劫浊是五根跟五尘。
    好!再看一遍:命浊是第八意识;众生浊是第七意识;烦恼浊是第六意识;见浊是五识,还有外面的这个五根;那么,劫浊是内五根,还有外面的五尘,内五根还有五尘。

本经六结,第八意识灭结,这个是大菩萨断的,什么叫做灭结?就是包括你在观空,都不行,一定要妙性天然。说:我把它观空,一切法尽皆空!这个就是生灭,但有能所,尽是尘,就是空执。
那么,第七意识破二个结:空结、觉结,第六意识跟五根呢?就是根结。那么五尘就是静结还有动结。
所以这个动、静、根、觉、空、灭,是举耳根,六根里面的耳根,这个耳根就代表六根,六根讲的都是一样,所以举一就是六。

本经的六结跟三执:灭结就是空执;空结、觉结就是法执;根结、静结、动结就是我执。 
解释一下:先从我执,我执就是执四大为自我,妄想心为我的心,这个就是我执,认为这个妄想意识心就是我的心,不晓得这个是前尘分别影事,不知道!对这个色身不了解是缘起、是四大,父母亲还没有生我们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生我们以后就变成缘起法,而这个缘起法,我们误认为这个就是「我」,所以这个牢不可破,我执。
    那么,这个法执呢?诸位看上面:觉、空,这非常重要!如果你向大众说:我觉悟了!然后大张旗鼓的告诉自己:我大彻大悟开悟了!诸位!这个就是凡夫。真正悟道是默契而已,不能说!所以这个觉,一直说:我是大觉者!这个称赞自己,就是对法上的执着。这个法执,再讲具体一点,让你更受用,当你崇拜某一个上人或者是法师、或者是金刚上师,然后执着就是说:全世界没有比我师父有修行的!这个叫做法执。或者是你听了某一种法,哇!持某一个咒,非常的好,然后否定别人的存在,这个就是法执。或者说:我念佛念得非常好!好像全世界不修净土法门,就是全世界都是很可怜的,没有救了!末法亿亿人修,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不念这个佛,可惜!然后怜愍一切的众生,这个叫做法执。或者是你对某一种道场,有特别的偏见、关爱,这个统统叫做法执。
    我去台北的时候,有一个信徒,女信徒,在我面前讲说:师父!我认为我们那个上人,某某人,修苦行是全世界最有修行的,我认为他是佛!嗯,我们也是默然,接下去也不晓得......因为这个剧本不知道怎么接,接不下去!你不是别人,你怎么知道别人没修行?你没有跟其他的法师:西藏的上师,或者是汉传、南传,人家修四念处,你怎么知道别人没修行?所以这个对法上的一种偏爱,变成有:是法不平等,有其高下,这不懂得法!懂得法的人,连这一句不行,连动念都不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嘛!是不是?那我就问了:你们上人叫你怎么修啊?我们上人叫我们观空。我跟她讲:诸法本来就空,你为什么要观它,头上安头?她听不懂我在讲什么。我说:连我这一句你都听不懂了,更遑论后面的真如。她也不晓得什么叫做头上安头,这个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所以我们,凡是来讲堂上课的,千万不要犯这个过错;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我尊重每一个法师的修行方式,也尊重每一个道场的道风,也尊重八大宗派各有自己的缘起、时空性,和背景所依据的经典,用这样的尊重,反而更贴近真如、更贴近平等心。所以当你欣赏某一个法师的时候,并不适合在其他的法师的面前一直赞叹,对方会不舒服,叫做不舒服。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你跟我跟慧律法师有缘,仅止于此:「我跟法师的法非常的相应,我非常的受用!」仅止于此,后面就不要再称赞。如果你要赞叹师父,来到我的门前,我们把门关起来,你就可以开始尽量的称赞,那个就可以,没人听到,不要紧;公开的那个,这个不好,修行人不应该这样子。所以我教导你的,统统叫做佛的心,修行人以此为我们的借镜。
所以这个觉结跟空结很难突破!为什么?他就自己觉悟了。或者是:我观空,我能够放得下一切!所以,有的人一修行就说:慧律法师!我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我统统放得下了!放得下,这一句也是多的,本来就没有东西,你还在那边多一个放得下,这个也是多的。所以,对法没有执着,就是默契而已。
然后再最后一个,这大菩萨修的,叫做灭结,「我把生灭全部灭尽了!」这一念叫做生灭。知道吗?我统统灭了,灭,就是真如相应,无可言说,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有内心唯是一心,唯有真如,真如者不可说,默契而已,要体悟到这个,要相当的功夫。
有一次,我年轻的时候,那时才三十二岁,我们在山上的道场,有一个老参,在用完了这个......有的持午、有的晚餐,时间过了,洗个澡,大家刚好聚着,老参跟我们三、四个,刚好往下看,风景不错,那老参就说:
哎呀!今天皓月当空,微风徐徐而吹,微风拂来,特别的清爽。来!法师!第一个,法师!你说说看,风吹这个树清凉,发出沙沙的声音,你看看这个,你能表达一下你修行的心境呢?
他说:风一吹,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无比的清凉;但是它在演说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
嗯!这个老参点点头:嗯!不错!第二个,你呢?你的体悟?
他说:万法唯心现量,那有什么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这些都是相,相不可得,就是万法唯心,万法唯心,就是不可得,其实不可以在相上论断。所以,所说的不净、苦、空、无常、无我, 其实是唯心的现量,本不可得,无可言说。
他说:嗯!这不错!第三个:慧律呀!你的体悟是什么?
我那时候来,不说第二句话,就直接进入寮房,一句话都没说。
这个老参很惊讶,就跟着我后面来,他就问说:慧律!你是真悟还是假悟啊?
我就摸摸他的心脏,我用右手摸摸他的心脏,跟他讲:我说:你的心还有真跟假。
我三十二岁便能领悟究竟第一义谛没有能所、涅槃实相的道理;但是,随着这个时间往前推,三十二岁、四十二、五十二,一直到今天接近六十,我给大家一个名词,叫做经验第一义谛,那个体悟就更深入!

有一个法师来到我的面前,说:慧律法师!我觉得佛经讲来讲去,讲的统统一样,也没有什么好说。
我跟他讲:法师!你对一半,佛经讲的统统一样,统统要开采涅槃妙心,你这一句话讲对了;但是,经验第一义谛的体悟就不一样了!你今天你三十二岁,你讲到这个实相,你的体悟跟十年后、跟二十年后、跟三十年后,你的体悟会更深,一直一直契入更深的地方,这个经验第一义谛,各人体悟深、浅不同。这个面包,对不对?这个面包,你看,面粉都是一样的,机器、仪器都一样,这个面粉做起来,会做面包跟不会做面包的就会差很多,有的做得很可口,有的焦头烂额,对不对?有的香喷喷!是不是?你看这个。佛经都是一样的,当你悟明心性的时候,从你本性流露出来的这个法,跟依文解义,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你坐在这里,绝对功不唐捐,不会浪费你的生命跟时间的,因为每一次,你今天听到的,也许你今天用不着,也许五年后、十年后,在一次的这种恍然大悟:喔!原来十年前我在文殊讲堂上《楞严经》,师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刹那间契入,那个法的喜悦不可言喻!但是你要十年后那种法的契入,就必需今天要吃一点苦。所以你今天来,讲经说法,也许你不受用,你听起来觉得很陌生、好吃力、听不太懂;但是,这个没有关系,佛法就是要这样子,就是要这样子。只有坚持,唯有坚持、唯有精进的人——修行人,才能打开佛陀涅槃般若之窗,只有这样子,没有其他办法。

好!底下,
三执,我执就是我空,破了法执就是法空,连这个空也不能着,叫做空空。诸位看左边,九一页右上边,色就是动跟静,就是人空;受就是根;想就是觉,行就是空,识就是灭,动、静、根叫做人空,(破我执);觉跟空,法执,法空(破法执);灭就是空空(破空执)。

好! 诸位请把《楞严经讲义》请出来,666页,这一段是讲:
 
【丑二    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分二)】
【寅初      教从根以解结      二   示脱缠入圆通】
【(寅初分五)】
【卯初    决发增上胜心   二   法喻当知结处  三    确实指根是结    四   备显六根功德   五   教其悟圆入一       今初】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是说:你要用对心,要用对心,从根入手,发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修行。
666页,中间,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这个第二义者,这个不是第一义谛那个第二义谛,不是的,这个是根据前面的。好!诸位恢复一下记忆,翻开652页,652页。为什么要翻来翻去呢?因为要恢复你的记忆。因为听经,你们知道,初学佛法听一听,他回去放着,下一堂课,下星期六再带来,听完后就保持如如不动,他不可能再去翻书,所以,他听完就还给我......他听完就还给我,听完一定还给我,这很正常!听完,他就一定会还给我,高兴着中秋节快到了,他怎么会记得这个?所以一定要恢复一下那个记忆。
652页,看大字体的,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继续看左边大字,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往左边看,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好!翻回来,666页,这样知道吗?第一义就是这个。
 
好!现在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诸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当你在不舒服的时候、不愉快、起烦恼的时候,你要坚定说:只要是假相,我就放下!只要是有为生灭法,我就放下!诸位!这个世间你看到的,根、尘、识十八界,哪一种不是有为?哪一法不是有为?哪一法不是生灭?所以修行,你看到这个是生灭法,你就放下!世间人只会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我们知道,这个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没有什么好执着的,就放下。9——34:56
底下,
   【首句牒名。】【上科拣择因心,此科承上拣择既定,则决定从根解结,以为此科之宗,】所以,这一科最重要的,就是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方克脱缠,顿入圆通以为此科之趣。从根解结,是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前三卷半,佛开示真因地心,为最初方便,上科所拣之因心,即佛所示之因心,此科依此因心起修,为初方便,即入初发心住之方便。住前工夫,初学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发明。既教舍识用根,】舍生灭,用不生不灭的根性修行。【尚要示以选择圆根。】要选择一根,因为六根同时修,凡夫没办法,不是佛,佛,根根都是圆满的。【文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就是说:圆根修的话,刹那之间见性;要是不圆根,修百千劫。所以要找对方式,就像六祖讲的: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就是这个意思。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较之从(六)尘从(六)识从(七)大而修者,】从尘、从识、从大,就是六尘、从六识、从七大而修者。【其迟速何可以算数计耶?此为至巧至速之法门,故题中称修证了义。】
    【此第二决定义,佛意汝等必欲发菩提心,必欲亦即决定义。菩提心,即大道心,】的众生,【求成无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最上乘就是佛乘。【发菩提心,此属愿。】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者:即依愿起行,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是已发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进不退之心。】诸位!这个精进不退,就是敲开般若智慧的大门、关键。因此修学佛法,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可是,心是非常坚定的!
【决定弃捐(舍也),诸有为相:即舍权、小,所用生灭心,】生灭心简单讲:就是意识心。【为本修因者。有生灭,即是有为相。】简单讲:如果你今天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被有为相所干碍、困扰,就表示说你没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也就是:今天你在你的四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是生灭法;在生灭法彻底没有意见,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法,不用另外寻找,当下就是!
所以有的人问:师父!什么是无为法?
我就跟他讲:就是有为啊!
那什么是有为法呢?
就是无为法嘛!
所以,有生灭即是有为相。所以在这个,诸位!要看开、看破,是生灭法,就是法,就是舍,就是有为相。
   【此文内具三种决定:一、决定发菩提心;】诸位!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不怕一切苦,这是真发菩提心的人。一个修行人怕吃苦,就免谈了,就免谈!【二、决定修菩萨乘;】一切众生都要度,所以我们最近这个 e-mail  很多,我都跟赵慧批示:不舍一个众生,只要这个众生有缘的;除非是很糟糕的、要来乱的,那就没办法了!只要这个众生有一点点善根的,我上面都批示:不舍一个众生。所以,决定修菩萨乘,就是一切众生都要度。【三、决定舍有为相】旧版误植为二(新版已更正)【(即决定舍识用根)。此种愿行,实属可嘉!故下示以决定从根解结,方能依因克果也。】

底下,
【卯二      法喻当知结处】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此承上欲捐有为,须离烦恼;欲离烦恼,须绝根本。】「绝」就是断,「根本」就是根本无明。
这个烦恼它难断,就举我妈妈的例子最明显,她知道要念佛,可是,她烦恼一来的时候,我就劝告我妈妈说:哎呀!不要烦恼这个啦!然后她就会说:不是我要烦恼的啊,它自己跑出来,我有什么办法?她的意思就是说:烦恼来,不是她能够作得主的。从哪来?她也不知道!所以,这个在经教上不通,或者心性上不明,就会用了很大的力道要把佛念好;可是,就是怎么念,念不好!因此,修行它是点滴的功夫,点滴的功夫。所以想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好的人,那就要听经闻法。
所以,【故教以应当审察详细,烦恼根本。烦恼是生死苦果之因,别】分别来说,【则根随等二十六法,】「根」就是根本烦恼,「随」就是随烦恼。根本烦恼加上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个在《百法明门论》就讲过了。那么随烦恼分大、中、小,大烦恼有八,中烦恼有二,小烦恼有十,这个在《百法明门论》都讲了。所以,这个「根」是根本烦恼,「随」是指随烦恼。那么,根本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六加二十,就是等二十六法,统统是烦恼法。【总则唯是六识,以六识对境分别,生诸烦恼,此属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见思惑,后面还有微细的,或者尘沙,还有根本无明。【根本即最初生相无明,和合八识之中,结滞六根之内,六根见闻等性,皆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见分,能生枝末,】所以称为......【故以根本称之。】就像一棵树一样,一棵树,有树根,它就会有树枝,慢慢的,微细的树枝,再来就是长树叶、开花结果等等。所以这个根本无明,是取用树木来比喻,那么根本无明,当然就是最微细、最难破的了!【由是观之,生死根本是六识,佛判真妄二本中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诸位!那个「攀缘心」,特别注意!就是看了相着迷了;但是,全世界都是这样,到百货公司去,眼睛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全世界哪一个众生不是这样?你学画画,心也是这样往外攀啊,然后再自我想像,看怎么画。对不对?写毛笔,虽然是说可以运作一下,但是它还是相,借相暂时使心静一下。所以,无论你学音乐、你学服装,对不对?无论你怎么千变万化,这个心始终定不下来,你这都是用外面的攀缘心,这个所有众生都是这样子。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烦恼根本即是六根。】
【后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即审详此烦恼,自从无始以来,如何谓之发业无明?如何谓之润生无明?发业,即是造业之因,能发现行之业用,】我们现在的造作,叫做现行的业用,当下的造作。【如十二因缘,过去之无明;润生是业之缘,三缘会合,】三缘就是:父亲的因缘、母亲的因缘,还有自己的业力、业识。三缘会合,【能润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缘之爱取,即中阴身投胎时,一念想爱是也。此二皆烦恼。】
【谁作谁受:即推究根本,意显六根,自作自受。不言六根,而言谁者,】那不是六根,那到底是谁呢?【即令审详,自审自悟也。】所以,佛是我们增上缘,悟不悟,要看自己的心。所以因此,自己不改变自己,善知识在旁边也没有用!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也有人愈远离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相应,不相应。有的人很敬佩释迦牟尼佛,就像那一些证果的阿罗汉,都是佛陀的入室的弟子,对佛十足的信心!可是,那一些没有威仪的、毁犯戒律的,佛陀一往生、一入涅槃;你看看那个《大般涅槃》,看了就伤心掉眼泪,「那个髡头沙门终于入涅槃了!」就是骂佛,就是佛在世的那一些不修行的、散漫的比丘,因为佛制了太多的戒律了,框住他,他受不了!所以佛入涅槃,他说:这下可好了,自由自在了!你看,佛当时在世,是圣人中的圣人,而有因缘跟着他的出家,都有那一些不肖的份子,更遑论说我们今天这样子的局势呢?对不对?所以,人家来听经闻法,我们随喜功德。对不对?佛在世,有人离佛愈来愈遥远啊!所以说:在讲堂,同样是在讲堂,有的人离佛愈来愈近;可是有的离佛愈来愈远......愈来愈远啊,为什么?这是心的问题。
    【此文烦恼根本是六根,意隐难明,】当知六根就是八识,(【当知根即八识,】)由里面,【由八识引起六识,】由里面最微细的八识,引起对外尘分别的六识,【起惑造业,依业受生,推末由本,是第八见分,映出去而成六识,为生死根本,六根复为六识根本,】所以,【故令细推,发业润生,实是八识,自作自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这个文字很简单,就不用解释了。
【此承上文。】【汝既决定发菩提心,修证无上菩提之道,必要断除烦恼,欲断烦恼,必先究其根本,故语之曰:设若不审详观察,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从何处而起颠倒。根指有情四大六根,】有情内四大之六根。【尘指无情】外【五大空界。】地、水、火、风、空,地、水、火、风、空,叫做五大的空界。【此根尘本非实法,】叫做依他起性,只要是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根尘本非实法,【故曰:「虚妄」。】
所以修学佛法,说难很难,说简单,这太简单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离一切见,即名诸佛;离一切语言,即名诸佛;离一切文字,即名诸佛,就是一个「离」字!可是到达功夫成熟的时候,就是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即一切相,他还是佛,如智里面,非离非即,没有东西可以离,也没有东西可以即。为什么?诸法本来就空相,空相哪有能所?哪有即跟离这种东西?所以说法一定是为众生而说,讲离、讲即,都是在众生位讲的,在究竟的如智里面,没有这个。
讲一切法无生,它是在形容真如;你着一个无生,无生,它就是生,众生不晓得生即是无生,佛性非生非无生,讲一切法无生,那是叫你体悟当体即空;你着一个无生,这个无生又变成有。佛法它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体悟的功夫有深、有浅。他讲一切法无生,他还以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无生,不晓得体性本空叫做无生。体性本空就无可言说,不能讲生,也不能讲无生,生即是无生,无生不坏生。为什么?缘起就是不坏性空,性空不坏缘起。
底下,669页,第一行:【乃因颠倒而有,颠倒即本末无明。】根本,还有枝末无明。【此颠倒起处在根,佛不明言,但曰何处,要其自审,即究根本也。颠倒起处尚且不知,云何降伏烦恼,取证如来正位?此文与第一卷,】当中,【佛语阿难,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但要断除烦恼,必先审得根本;】审得根本。【为国王讨贼,必先捣其巢穴,除其首脑,使其无所依藏,则自离自散,自降自伏;】诸位!记得!修行要根本修,下手处就一定要对!这个就是跟对师父跟跟错师父,是有天壤之别!跟对师父,悟则刹那间;跟错师父,迷就尘点劫,因为他从来不跟你讲这个究竟义,就是怎么样都是善巧方便的相,搞来搞去,到最后死亡的时候,发现这些都用不上,那就是怪自己的福德因缘了!【反言若不知处所,云何降伏坐令太平耶?】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你看看这个世间人,要解开这个结的人,如果他看不到打结之处,处尚不知,如何知解?说:把那个绳子解开。他不晓得绳子的结打在哪里啊!绳子还好比喻,心呢?心打结了,谁有办法呢?所以,佛法的伟大,就是解决全世界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的打结。
所以,在座诸位!一个人在很伤心的时候,你跟他安慰,没有什么作用的,你只要防止他不要去自杀,已经算不错了!真的!那个安慰没有用的,那个力道太小了,他的结在哪里,他不知道的。所以,一个人碰到一件事情,他就一直说自己受到很大的委屈,想起来就会哭泣,为什么?他心中有结。如果他转一个念头就说:这个就是我的命,这个就是我修行的阶段,一定要去突破,逆境反而好。他欢喜去接受这个逆境;或者是这个破碎的婚姻;或者是破碎的家庭,这些变成他的增上缘,反而是好事。所以好事、坏事,但看你懂不懂得转你的念头?修行也是这样子的,你能够转你的念头,所有的坏事就变成好事,但看你的心。那么,你的观念转不过来,就永远困死愁城,跳不出来的,跳不出来的!
还有一种是药物伤到,那个药物伤到就没办法了!因为我们年岁愈来愈大的时候,我们的脑部会愈来愈退化了,如果那个带氧量不够、呼吸不顺畅、糖尿病病得太严重了,长时间的服用西药,这个你要很小心,这个已经不是观照的问题,它是属于药物被控制了。你一开始依靠药物,后来这个药物控制你了,就变成你作不了主!尤其是消炎的、止痛的、安眠药。许多的作家,还有电视的写剧本的,还有这一些所谓的名人,他们忙到凌晨一、二点,一、二点,我看那个有时候在讲名人他们的生活,哇!那种日子我们不敢过!他说:当我编剧编到很累、写作写到很累的时候,回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抓了一把药,安眠药就往嘴巴里面塞,就睡了,睡了!睡了一天、二天、三天,诸位!这个长年累月下来,是很可怕的,每天一点点少许的砒霜,少许的砒霜......再来,不吃就不能睡;不吃再不能睡的时候,你就作不了主。所以,立刻改掉安眠药的人,医生说:立刻得重度忧郁症!她身体立刻会发抖,而且会失控,中枢神经......她老是往负面想,破坏中枢神经的时候,她脑筋里面想的,都是心悸、恐惧,不管任何事情,讲的、想的都是负面的;谁要来害我了;谁要来霸占我的财产;谁要来霸占我的老公了!她已经不能控制了!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没有讲到这个西药的可怕;中药当然也很可怕,最好不要用药啰。这个是佛没有讲的,现在附带这个,当你一个人长年累月用这个止痛剂、镇定剂、安眠药、消炎片,长年累月这样用;当然,有时候你用短期间,这个当然是无所谓,长年累月,我指的是一年、二年。
有一个空姐,她生理期来的时候,她就痛到不行,她一次吃二颗止痛剂,最强的,市面都可以拿得到的。每次都是吃,每次都吃,生理期她还必需要飞,她的职业就是这样子。有一天,因为她服用了好几年了,生理期来,不管它了,一次就二粒,一粒还没办法止痛。就在飞机的时候,砰!倒下去了,在飞机上就倒下去了,这个空姐!怎么样?倒下去,爬不起来了,心肌梗塞,还没有送到医院,走了,来不及了!听说她用了那个止痛剂,已经用了十几年,而且量大,她的量用得太大!
所以这个就讲到说:身跟心是很重要,佛陀当时在世,并没有什么西药这种东西,印度当时哪有什么西药?我们现代人的文明;我不是说排斥西药,统统不好;但是西药要用到恰到好处的时间跟空间。如果你有心,你已经退休了,记得!那个止痛剂、安眠药,一定要随着你的年龄层,慢慢慢慢改变......以前,这是以前,我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就加附带一些安眠药给师父,他说:如果您睡不着,您就加这个。安眠药一向不太吃。有一次,这一次去彰化要演讲,从八、九点这样躺着,睡不着,到凌晨一点半,在木屋是不是空气很好?对不对?很好,有时候那边有青蛙叫,啯啯啯......。然后一点半了,一看:哇!一点半了!明天要彰化体育馆演讲,斋僧大会,那场面盛大,上万的人啊,怎么一点半了都还没睡着?后来想到好几年前医生说:那您用一点少许的安眠药。好吧!那就用四分之一吧!一颗的四分之一,像鼻屎丁点大,吃了,有睡一会儿,结果第二天一起来,哇!那个头痛到不行!所以现在师父的体质完全 nature ,自然,不能沾到一点点的西药,就是不行,就是不行!已经没办法了,早就不吃安眠药了,安眠药不吃了。
所以这个就是跟大家勉励,大家勉励。师父从这个十年前,那最严重了,人生就像这样子,我最严重的、最高的血压多高?十年前,五十岁的那一年,四十九岁、五十岁,你知道血压量的时候,E r r  没办法量!后来再量一次看看,血压 212 / 175 ,心跳 112 ,濒临死亡,十年前!这一辈子量过最高的一次血压:212 / 175 ,心跳 112 ,你们有量过这样的血压吗?当然不可能了!那时候想说:大概会死了!老了有三种好:第一、顾家好,第二、带孙好,第三、死一死好!(笑)老了有三好,老了有三好就是这样,死一死好!知道说真的不行了!那么今生今世量到最低的一次血压,是在木屋,量血压,最低的血压,一看:89 / 52,这样也是快死了,怎么会才89 呢?那个大概就是空气很好,每天都走路......每天都走路,吃得好,血压。你有办法相信吗?从212血压调整到剩下89,就是下定坚定的意志:不行!我这些孩子还小,这些居士还需要上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是下人,所以需要上人,我不能死!那这个还是要......濒临死亡的时候,还是认为说我的责任还没有完成。这个就是告诉你:当药物的时候,你用得太重,你已经不是降伏的问题,你失控!英文讲:can  not  control ,没办法控制。不是说up   to  you  , up   to  you   就是你说了算;那不是你说了算:我要健康!那不是你说了算,那没办法控制的!那没办法控制的!
所以,今天这个跟大家,所有的法师跟居士互相勉励,身体,这个当时候释迦牟尼佛绝对没有想到说,今天的药是这么的可怕,空气是这么的污染,化学的东西是特别的多!人家问说:师父!电视报导,什么叫塑化剂?塑化剂就是塑胶啊,就这么简单啊,你就是吃塑化剂,这塑胶啊!反式脂肪就是这样子嘛!是不是?有一次被抓到了,人家那个饮料被抓到有反式脂肪,他标反式脂肪标零 zero, 然后记者就问他说:人家检验局就检验说你有反式脂肪,你为什么标零?他说:我标反式脂肪标有,谁来买啊?你看,这个还公开的还在电视上,人家访问他说:你这个明明有反式脂肪,你为什么标零?他说:我标有反式脂肪,谁会买啊?现在的生意人就是这样子。所以你看了这个,只能感叹得凭个人运气好坏了。
底下,反言若不知处所,云何降伏坐令太平耶?在座诸位!你要令太平,要身跟心都一定要,身一定要健康,心要有正见。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上法说,此喻明。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断烦恼之众生。不见所以起结之元,喻不知烦恼根本,及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云何知解者:以不见所以起结之处,云何而能知解?喻处尚不知,云何降伏断除,而取如来位?此文为下文,绾巾示结之张本,】绾巾就是把这个......类似我们把这个手巾打结,后面有讲。【亦即从根解结之伏线。】伏线就是作未来讲说的,这个伏线就是作未来讲说的一个隐藏。【众生根中有六结,六结即我法等烦恼,】我执、法执等烦恼。我执通常是众生,而法执通常是修行人,就是:「我修什么什么,别人没像我这么伟大!」这个叫做法执。「我们这个道场是怎么样怎么样好,其他的道场统统不如法!」这个就是法执。「现在末法时期,只有我们这个大悟,全台湾省没有一个人悟!」讲这个,这个叫做法执。【选根修证即解结。观世音耳根圆通,即解六结、】所以,六结要背起来: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破五阴、】色、受、想、行、识不可得。【除五浊,】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与此二种决定义,若合符节。】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先解释一下:你没有听到这个虚空吗?从来就没有听说这个虚空被你隳裂。隳(hui一声)裂,「隳」就是毁坏。你听说哪一个人去毁坏这个虚空吗?隳裂。何以故?为什么?空无形相,虚空本身就没有什么形相的,更谈不上什么打结,或者是把这个结解开,意思就是:圣人没有结,也没有解的意思。无结解,谈不上打结,更没有说把这个结解掉。所以就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空,叫做无无明;也不能说把无明断尽,无明本空,你怎么断尽呢?就像虚空一样,我们般若智慧,妙性天然,本来就存在,里面根本就没有打结,你不需要去解它。
670页,【前四句喻妄,有结有解,须见结处,】需彻见所结之处,需见结处就是:你一定要彻见所结之处,叫做需见结之处。方能知如何来解,【方能知解;此五句喻真,虚空喻真性,并不闻世间虚空,被汝隳(音灰)毁破裂,】意思就是:本性是绝对的如同虚空,包容一切,没有能所,究竟离一切相,一切相所不能毁坏虚空。【言从来无有此事。何以故?征其所以,下二句解释。以空无形相,本来无结,亦复无解;喻真性无相,安有结解之可言哉?此又对上上根人说,如前云:何借劬劳,肯綮修证,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矣!】意思就是:我们不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拼了老命在拜佛、念佛,只要你狂心若歇,注意那四个字:狂心若歇,这个就是真修行人!如果你拜佛、念佛,你的烦恼、狂心不歇,那个等于运动一样啰!所以,拜佛是以佛为表率,用佛的心修行,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不是说拜佛、念佛不好,而是说拜佛、念佛的人,应当理解、体悟佛的心。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底下,
   【卯三       确实指根是结】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意思就是:你现前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以及身心;身心就是意识心,身心。六,这六识为贼媒;我们说:媒人来介绍,二个人结婚;我们这个六识,就是在中间劫自己的功德法财。所以,我们认贼为父,就是什么意思?认这个执着心、妄想心、分别心、无明心、颠倒的心为自己的心,所以,念念都起执着,我执、法执、空执;念念都起颠倒,而误认为那个就是我们的心,从来不能体悟,真如才是我们的本心。因此我们认贼为父,就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自劫家宝,自己劫走了家宝。
所以,在座诸位!你第一个步骤要怎么学呢?
第一个步骤:当你要发很大生气的时候,你的声音就压低,试试看,压低。因为我们一生气,嗓子就会拉高,你现在试试看,用柔和音来调整你的心。因为一下子控制不住,可是在0.1秒里面发现这样不对,马上就缩回来。所以,柔软身、柔软心,这是修行的根本,就是这样子,对每一个人都有礼貌,这样你的个性慢慢的降伏,佛说这个是真修行人。如果你也放纵你的习气,恶因、恶缘,那你想想看,你到现在碰到事情还会暴怒,看到事情还会觉得委屈,晚上一想起来,又一直每天都在哭、掉眼泪,什么事情都看不开,兄弟姊妹搞得不愉快!你一个老师,整个四周围的人都对你有成见,那你这个要小心,这个离修行就十万八千里了!修行人愈有修行就愈有修养;愈有修养的人,他就愈有修行,它是一体两面的。所以你所要学的,就是改掉你的个性,这个每一个人,包括师父,也要改掉个性。
底下,
【此指根是结。】【即示虚妄根尘,颠倒之处。则字紧承上文,欲知结处,则(即也)汝现前此身,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即意也),六精是也。此六精乃为钩通】钩通就是串通,家媒,因为六识心就是你家之贼,【家贼之媒,】你的烦恼根本就是六识心。【媒贼钩通,自劫家宝,】为什么?功德法财、真如本性完全丧失了。【所以损法财,灭功德,皆由此也。】【有指六尘为贼,其义非是,以尘属无情,当指六识为贼。】所以我们这个分别心、执着心、颠倒见,很可怕的!【第一卷如来破妄识非心文中,问阿难云:「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答曰:「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就是此非汝真心,你拥有的只有妄心,能够分别前尘影事的,就是你的妄心。【阿难问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诸位!相就是所缘,想就是能缘,相想就是能所。【惑汝真性。】所以我们看到什么就想什么,就卡住了在这个真如。但是,当你破除了妄想,就像六祖讲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就是变成这样,前念妄想不生,后念智慧不灭,真心就现前了;不是像现在的,看到什么就想、就分析。所以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惑汝真性。所以现在的太空科学家、物理学家,往太空,用这个太空望远镜一直往外看;当然我们也感谢这些科学家,但是,那找不到本性;任何一个星球,对不对?这个都是相。所以佛法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回归到单纯的真如自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我们之所以有轮转,就是妄想心太重。【佛分明指六识为贼。有人以六根为贼媒,六识为外贼,外字亦复不当,识本在内,云何说外?故今以六识为家贼,六根与之钩通,由六根对六尘,引发六识,起惑造业,故根有媒义。】就像媒人。
 
   【昔有僧问善知识:「家贼难防时是如何?」答曰:「知之不为冤。」】我们解释一下:家贼难防时是如何?意思就是:这六识的妄想心很难去提防!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卡在一个个性啊,一动念,哇!那就是:我怎么样......我怎么样。这个识心分别太难了!家贼难防时是如何?答曰:知之不为冤。你只要了知,那个是虚妄的、是缘起的、空无自性的、是如幻的识心、是缘起的识心分别,不是实在的,你知道它,冤:就不被欺骗了。知之不为冤,「冤」就是被欺骗了,这个「冤」。简单讲:认识坏的就是好的,认识这个识心分别是不好,当体即空,没关系,没有关!为什么?认识坏的就是好的,知之不为冤,你认识这个识心分别在欺骗你的,那么,你就不会被欺骗了,不是坏事!意思就是:当下识心分别空无自性,真如就显现。
【斯言甚是。切勿认贼为子,自取其害。又保福禅师云:「贼是家亲。」】贼是家亲,意思就是说:其识心分别当体即空,其实就是真如自性,本来是最至亲的。贼是家亲,它是跟我们最亲近的,意思就是:贼其实是自己人。当体即空,就是真如本性的意思。【以是而观,六识不可以外贼名。】

671页,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於器世间,不能超越。】
解释一下:由此无始劫以来,众生世界妄生,这个「生」就是妄生,妄生缠缚,妄就是没有因,没有任何的原因起烦恼,没有原因的起执着,没有任何原因的起颠倒见,就是莫名其妙的一直活在苦恼、轮回里面,而没有解脱,也没有人跟他点醒,就妄生缠缚。妄生缠缚就是不实在的缠缚;说:了妄即真,对不对?如果你知道那个是妄想所生的缠缚,不可得,那么,用真心活下来。所以,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诸位!这个就是:圣者不为物累的意思,圣人绝对不会被假相所捆住,叫做圣人不为物累。我们这个物,变成我们内心里面的负担、累赘,就是因为我们不能了相即妄。所以,为什么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如幻般的世界,根、尘、识皆是如幻、皆是缘起、皆是空无自性、不实在的,我们就是活在这个不实在的世间,而被骗得团团转,团团转!所以世间人,你看看,小学的时候,他就会教你怎么样怎么样,你将来做音乐家、科学家、画家,我将来要干到总统啊,怎么样子;绝对没有人教你说:我将来要做一个解脱的圣人。没有的!顶多教教你做做人,像弟子规,做做人,你要想佛的大般若空慧的思想,所有我们现在的现今的教育,没有人这样教,没有人这样教。
    所以有时候你看,博士做那种行为,那报纸登的,那个博士做那一种行为举止,让你觉得很讶异!博士用那个针孔摄影机去拍摄,你看这个精神上是不是有一点问题?这个念到博士啊!他用那个针孔摄影机,放在、藏在一个特殊(处),后来被人家抓到了,是博士!那这个世间的念到博士怎么得了?对不对?你看,如果它今天让你有正确的佛的概念:一切法不可得,那你这个对相上的妄想就会没有。是不是?所以,因此学佛跟不学佛,生命这个心灵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此指六根即是结处。】【自从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以来,从微至著,】「微」就是微细,「至著」是显著。【六根起结,故于众生有情世界,揽四大六根为自体,执此身以为实我,妄生缠缚,】妄生。【将广大圆满之心性,变局于四大之中,】所以,在座诸位!你愈离相的人,你临终你就愈有机会往生!所以为什么听经闻法不但不会障碍往生,反而会帮助你往生净土?那你知道了,更看得开,每天都是这样在大本的经典薰习,不得了!【埋没于五阴之内,不能解脱;于外之五大六尘,器界世间,执此界以为心外实法,妄生挂碍,如鸟在笼,】我们这个心性,好像被这个我执、法执关在鸟笼里面了,【不能超越,】所以,在座诸位!我们今天的心就像鸟,这个身体框住我们,我们是不是能够打破这个五阴身,能够翱翔在虚空自在呢?就看大家了!【即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也。我等真性,从真起妄,根结既成,遂于身心世界,皆不自在,迷者求出三界,悟者但除根结,根结若除,尘相自灭,不惟身得自在,即于世界,亦复无碍矣!】

672页,
【卯四     备显六根功德    (分三)】
【辰初     征释众生世界    二  涉成本有数量    三   显示六根具缺     今初】
 
     底下讲到六根的功德,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根身的小世界?这个「众生世界」,诸位!看到这个「世界」,你一定要改变观念,众生世界就是:现在讨论的,只有有情的根身,这一点你一定要......听经闻法,这个就是关键!所谓众生不是众生,「众生世界」,你不要解释说:众生跟世界。喔!那就糟糕了!众生世界就是:现在要讨论的,就是有情的根身世界,简单讲就是这个色身,来定位它,色身就是小世界的意思,这个千万不能错会。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意思就是:云何名为有情的根身世界呢?世为迁流,「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为迁流。「界」就是处所,界为方位。
【此明六根数量缘起。】【上二句征问,下二句解释。此世界,乃指有情根身,】所以要特别的注意,【非谓无情器界。】意思就是:这一段从色身来讨论功德。【世约时言,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常念的:十方三世嘛!【迁流不住为义;】迁流不住就是时间。【界约处说,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为义。】定在就是定位。

中间,672页,中间,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好!诸位写一下,汝今当知,一:东,二:西,三:南,四:北,东、西、南、北。好!再来,东南:五,西南:六,东北:七,西北:八,上:九,下就是十,为界。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上、下为界,指的是十方;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数有十,十个方位,流数有三,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就是三世。就是方位有十方,流数有三,就是三世。如果你在「十」的底下加一个:方,「三」的底下加一个:世,哇!那就更清楚了!方位有十方,流数有三世,「三」的底下加一个:世,那就更清楚了!
 
   【此世界即指根身,】【有过现未来,时时迁流不住为世;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为界;如器界东西等,定位可明也。末二句结成,十方三世之数。】

   倒数第二行,
  【辰二    涉成本有数量】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说:一切众生织妄,就是身心世界都是妄,叫做织妄相成,三世十方均是妄,统统是妄!身中贸迁,贸迁就是变迁,世界就是相涉。
【一切众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见精、闻精、嗅精、尝精、触精、知精。就是乃由四大——地、水、火、风,还有六精,【交相组织,虚妄而成。有情之根身,身本四大假合,四大属无知色法,由有见闻等精,】见闻等精就是六精。【旋彼无知,】无知就是四大,旋四大无知变成有知,有知就会变成神经系统了。【而成有知,】的见闻觉知。【故称有情众生世界。既有根身,即有世界,在根身之中,贸易迁流,如世行商,】就像世间人在做生意跑来跑去。【贸易诸货,迁流不停。界相则贸易不定,如转前为后,转左为右等。】这个都是可能的。【世相则迁流不停,】如转过去为现在,或是转现在为过去,转未来为现在。所以说:【如转现为过,】就转现在,明天,今天就变成过去了。或者【转未为现等。】我们等待未来,等到了。【世界相涉者: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以三世涉入十方界中;或者是用十方界涉入三世之中。【彼此交互相涉,为下叠成功德数量之基碍。】一叠就是一遍叫做一叠,转变一次叫做一叠。

673页,中间,
经文:【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解释一下:而此这个界性,注意!再强调一次:而此有情根身来讨论这个有情的界性。由我们这个根身,有情的来讨论,无关于外在的虚空。由有情的世界,这个小的根身来讨论,设虽......设定虽然有十方,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上、下,定位是可以明确的。
但是世间人,世间人只有标的清楚的;「目」就是名为,东、西、南、北。世间人只承认东、西、南、北有固定的方向,而上跟下呢,哪里是上?哪里是下呢?就没有固定的方位了。
在座诸位!像我们楼上跟楼下一样,如果你这个楼房盖在北极,你的楼房101盖在北极,台北101盖在北极,那么,楼下是楼下,楼上就楼上了。如果台北101盖在南极,楼上就是楼下了,楼下就是楼上。你懂意思吗?这个如果台北101,这个是地球,地球,地球,盖在北极,台北101盖在北极,这是楼下,最高点,楼下就是楼下,楼上就是楼上。知道吗?这地球,台北101盖在南极,这个楼下变成怎么样?变成楼上了。楼下呢?台北101最底层,楼上变成楼下,楼下呢?变成楼上。你懂吗?这地球,台北101最底层是这样,101是这样伸出来的嘛!所以,楼上楼下就是这样,分不清楚,傻傻傻傻,分不清楚。说:喔!原来这个佛法还真是科学!of   course  佛法当然是科学了,哪像迷信?一点都不迷信,你看佛讲的这些,哪有一点迷信?完全是科学的。对不对?
所以,上跟下没有位,中间没有定方,四数必明,四数就是东、南、西、北,这一定的方位。
与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与世相涉,与过去、现在、未来相涉,三世乘以四方,三四十二,或者是四方乘以三世,宛转十二。无论是三四,也是十二;无论是四乘以三,还是十二。
【此先辨定界性。】【而此界性,设立方位,虽曰十方。观虽字,则十不定十,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间人,只目(名也)东西南北四方。】
【上下无位,中无定方二句,释其只名四方之所以。以上下即四方之上下,离却四方,无别上下,故曰无位。】
【中无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隅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隅」就是角,东南角、西南角。结夏安居的法师、比丘,统统念过这个,从东南角标到西南角,到东北角,这个都念得很清楚!结夏安居的比丘,对这个「隅」字是非常明显的。「隅」就是二个方位的中间构成的,东南角是由东跟南;西南角是由西跟南;东北角是由东跟北;西北角是由西跟北。所以,这个「隅」就是角,那么四隅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一隅乃合两方所成,】譬如说东北角,就是合东方还有北方所成。【亦无一定方位。】
翻过来,674页,【四数必明四句,惟取东西南北,】就是世间人强烈的观念,只有取东、西、南、北,【四方之数,必定可以指明;与过、现、未来三世,互相涉入。】涉入就是相乘,加减乘除的乘。互相涉入。
     以前啊,因为《楞严经》(讲义)这一本是八十年前写的,八十年前写的,所以他用词跟我们现在有一点略为不同。八十年前所用的,这个几乎都是文言文;现在人都是用网路,电脑、ipad、 iphone  一拉,一缩,哇!实在是很方便,真是很方便!年轻人才会玩这个,老人家很少在玩这个。也很方便,哪里有什么加油站,哪里有什么咖啡馆,一拉,喔!很清楚了,电话、住址,还真是方便,真是方便!现在还有GPS卫星定位,卫星定位。结果呢?太相信卫星定位了,开开开......开到哪里?开到悬崖的旁边,GPS啰!所以你看,前几天报导一个新闻,说很好笑的现象,说现在的飞机,十次的飞机,有八次是人为因素,操作不当!说:为什么?Why? 为什么?因为现在统统全部电脑,所以那个开飞机的也开久了,只要上那个电脑锁上去,就一直飞到那个目的地了。所以开久了以后,变成不会飞,开飞机的人,竟然不会开飞机,因为它全部都电脑,电脑有一点闪失,他就不会用了!所以,我们现在不一样,我这个年代的人,全部不是用电脑的,上课一定要全部用笔记!所以,在我们这一代的人,实力是很强的!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学生就是......该怎么说呢?电脑也方便、网路也方便,统统很方便了。是不是?所以现在他书读得那么多,叫他写几个字,写起来,嗯,不会吧?你这个......大学毕业写这样的字?像我们以前幼稚园写的字!真的!现在的大学生因为都不再写字,所以就写那个字,看起来就是......很天真啦、很童年啦!这样讲是比较好听啦,看起来就很不成长、很不够成熟,怎么会一个读到大学,写这样的字呢?是不是?那没办法,真的是很难过了!所以,科技太发达,也坏了我们现在的人,很糟糕!所以现在你叫他听经闻法做笔记,他不习惯了,他不习惯了。
   底下,所以,与过、现、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三四四三:以三世涉入四方,三四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亦成十二。故曰宛转十二,左之右之,转来转去,无不是十二也。此为第一叠(重也),为下二叠之本。】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流者从本流末,】一次一次的变,【从一流叠至三叠,变者变少为多,由十二变为千二,一十二字,即是十,如世间人称十为一十,百为一百,千为一千。三叠即上第一叠,以方涉世,】用方位来涉入三世。【三世各有四方,】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东、西、南、北。简单讲:过去有东、西、南、北;现在有东、西、南、北;未来有东、西、南、北。所以,【三四变成十二;】十二。再来,【第二叠,以世涉方,】用十二世;前面三世涉入四方嘛,那就是十二世了。十二世,第二叠,以十二世涉入方,【每方各有十世,变成一百二十;】十世,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有过去、现在、未来;未来有过去、现在、未来,加上现前一念,现前一念。所以,第二,以世涉方,每方各有十世,所以十世就是: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就是这样子。过去、现在、未来,再排下去,过去、现在、未来。每方各有十世,变成一百二十。【第三叠,每一世各具十方,变成一千二百。】一千二百。【文中但言一十百千者,举整数略零数也。此约三四为第一叠。若以四三为第一叠,例此可知。】不论你怎么转都是一样。
 
   【藕益大师另释三叠: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也;第二叠,即四方中之三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则十二成一百二十也;】十二就变成一百二十。因为每一世各具十法界,那么就变成一百二十。【第三叠即界界各具十界,则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诸位!这听起来,我知道,一头雾水!
翻开来,八○页,喔!八○页这一看,《楞严经表解》八○页,喔!这一看,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表解》八○页,那一看就知道了!(下附表)


 
第一叠,方中摄世成一十二,方中就是四方中摄三世,无论你怎么转都是一样。好!四方——东、西、南、北,看底下,东、西、南、北;底下各有三世——东方的过去、东方的现在、东方的未来;西方的过去、西方的现在、西方的未来;南方的过去、南方的现在、南方的未来;北方的过去、北方的现在、北方的未来。好!这三四或者四三,都是一样。所以,四方中摄三世成一十二,东、西、南、北,各有三世,就是十二。
 
第二叠,看中间第二叠,上面的十二世各摄十方,每一方各摄式于底下。好!诸位!现在就单单讨论东方的过去,这底下就有十个方位;东方的现在,底下又有十个方位;东方的未来,底下又有十个方位。西方的过去、西方的现在、西方的未来,那么就是三十个方位。南方的过去,底下有十个方;南方的现在也十个方位;南方的未来也十个方位,也是三十。北方的过去有十个方位、北方的现在、北方的未来。那么就是十二乘以十,就是多少?十二乘以十,一百二十。对不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所以上面的十二世各摄十方,每一方摄式于底下,成一百二十,一百二十。
简单讲:我们就东方来讨论,东方的过去,看(“第一叠”图表中)第一个就好:东方的过去、东方的现在、东方的未来。那么东方的过去,再接着底下,东方的过去有东方;东方过去有西方;东方以前叫做过去世的南方;东方过去世的北方;东方过去世的东南方;东方过去世的西南方;东方过去世的东北方;东方过去世的西北方;东方过去世的上方;东方过去世的下方。为什么要这样念?因为有的根器太烂,读到这里,他就一头雾水了。若是根器利的,像我们数学读到,心算马上就知道,这还需要讲吗?不需要!但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喔!原来如此!对不对?那就知道了。

底下,第三叠,看最底下,上面一百二十方各摄十世,摄式于底下成一千二百数。
 诸位!长劫有九,过去、现在、未来,就过去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现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三世;短劫一,就是现前一念。所以过去三世、现在三世、未来三世、现前一念,称为十世。所以上面一百二十方乘以十,就是一千二百,一千二百。知道吧?所以,这个就很简单了。
所以,看这个《楞严经表解》,一看就一目了然,很清楚,喔!它原来在表达什么。

好!翻回来,《楞严经讲义》675页,【总括始终者:一叠为始,三叠为终,括者包括,即总括从始至终,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谓众生六种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变成一千二百分剂,】「分剂」就是范围,用现在的语言叫做范围,一千二百个范围,【而六种根性亦各各变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所以,把一千二百个范围,叫做一千二百个功德,意思就是:六根当中,每一根都是一千二百个功德。但是,凡夫就不是了,诸佛菩萨每一根都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可是,凡夫就不一定了,看哪一根了。
 
   【《指掌》设问:此根性功德,与《法华》六根功德,为同为异?答:此约理具,】理,只是在理上来论断。【谓性中自有;彼约事造,】就是《法华经》是事造。【经功感现。】就是经典的功德、功用的感现。「彼」就是《法华经》,【彼若不仗经功,亦唯理具;】《法华经》,如果不仗这个《法华经》的功德利益,也是理具。【此若既解根结,亦齐事造;】如果你真的把它解开了,从根来解这个结,这个就是事造,事造就是实修了。【是则即同而异,即异而同,】所以,讲同而异,就是理上来讲是同,事修来讲说异;虽然是差异,但是,同一个本性的功德。【不可言同,不可言异,思之。】

底下,675页,中间,
【辰三       显示六根具缺】
    【阿难!汝复於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好!把笔放下来,现在要讲一千二百个功德,很简单的!
以你色身为主,右手拿起来,假设正东边,记得!二百功德。左手拿起来,正西方,二百功德,正前方,二百功德,正后方,二百功德,加起来多少功德?八百,答对了,很好!
再来,东南角、西南角,各一百功德、一百功德,东南一百,一百,角一百。正确的方向:东、西、南、北各二百,就是八百,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一百,加起来就是四百;然后四百加八百,就是一千二百个功德。
这样你来看,就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很简单的!有的人看到这个都会头昏转向,不会的,不会的!
底下,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现在举出眼根,师父先解释:
眼根观前,眼睛可不可以看到前面?可以!那就二百功德。对不对?后暗前明,后面暗,暗就是看不到,减掉二百,减掉二百功德。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就是正前方二百功德,后面少了二百功德。
好!左右旁观,左边看得到看不到?当然看得到,左边看得到,二百功德。右边呢?也看得到,二百功德。那就是前面眼睛看得到,二百功德,加上二百功德(师父指左边)、加上二百功德(师父指右边),就是六百了。对不对?
还有,斜角也看得到,各一百,这里(左斜角)一百、这里(右斜角)一百;二百(右边)、一百(右斜角)、二百(前方)、一百(左斜角),二百(左边),加起来多少功德?八百功德。就是这样算,很简单的!
所以,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功德,三分之二,记得!一分四百功德,三分之二就是八百功德;佛陀把一千二百功德划成三等分,一等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三分之二,就是一千二百功德剩下八百功德。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所以,当知眼根唯八百功德。
 
    再解释一下: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汝眼睛观看前面,后暗前明,后面看不到,前面明,前方是全明,后方是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看左边的小字,【本无可拣,因诸方众生,根有优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三优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为优,八百功德为劣。三优之中,复以耳根为最优,故佛告曰:「汝复于六根之中,克定孰优孰劣?」】哪一根是优?哪一根是劣?【如眼下,】底下,676页,【别示功德具缺。具者为优,缺者为劣。如眼观见,观见即眼根见性功德,】譬如说有一个人坐北朝南来讨论,【身之前后左右,】来讨论,这个人坐北朝南。【即南北东西。后暗,后北方不见为暗;】因为他是坐北朝南,【前明,前南方能见为明。又云:「前方全明」,以正南,及东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见;】东南、西南就是二百功德,正南二百功德,完全能见。【「后方全暗」,以正北,及东北西北,完全不见。】所以,正北扣掉二百;东北、西北看不到,扣掉二百;东北一百、西北一百,扣掉二百,所以就扣掉四百。以正北看不到,东北、西北也看不到,所以扣掉四百,就是剩下八百,完全不见。【左右旁观,以正东正西,】正东二百、正西二百。【左顾右盼,两旁观察,亦全能见。】所以加起来就是八百功德。
 
【三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数,前方】就是二百功德,【与前二隅为一分,】所以二百功德,加两角二百功德,就是四百。所以,四百功德为一分;所以一千二百分成三等分来分的话,一分就是四百功德。【左右两方为一分,】左右两方就是东跟西,为一分,因为左边是二百功德,右边也二百功德,二百加二百,四百功德,就是三分之一。对不对?一分,这又是一分。【后方与后两隅为一分,】后面看不到,扣掉二百;后两隅也看不到,又扣掉二百,两隅就是两个角落,看不到。所以扣掉二百,再扣掉二百,就是扣掉四百,那么,这四百又为一分。所以,以四百就是一千二百的三分之一,所以,每一分就是四百功德。所以,【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四正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后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统论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论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后二隅无功德,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耳朵就不一样了,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所以,宁可眼睛看不到,不可以耳朵听不到。耳朵听不到,这一辈子要入于正道,不可能,完全没有因缘!你用眼睛自己看,你一定会曲解佛的意思。所以自己看经典的,固然好;有的人说:我喜欢看书!很好!问题是你内心功力够不够?你对佛的体悟有没有偏差?所以这个大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比你在那边自己讲:嗯!大概这样、大概这样。因为你不晓得佛在讲什么。所以娑婆世界听经闻法入道、成道,喔!那个多如恒河沙了!所以要听经闻法,在这个娑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解释一下:就像耳边四周围,哪一个方位来都听得到,十方无遗。声音不是动就是静嘛,动又分二个:一个是远,一个是近,「迩」就是近,「遥」就是远。近的声音,对不对?还有远的声音。动若迩若遥,在动态的音声,有的很遥远,有的很近,近就比较大声了,遥远就比较小声了,但总是声音。所以声尘是虚妄,本非实有。静无边际,如果静下来,你听到一片寂静,一片寂静,仍然是属于尘。那么这个一片寂静,就没有边际了,因为声音大小可以分远近,没有声音的话,那就无边际了。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闻性功德。】【如耳周遍听闻,十方之声,无所遗漏。如下所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闻性周圆,此即圆真实。】这个就是圆满而真实的功用,因为闻性无碍,名为真实。为什么叫真实?因为闻性无碍,名为真实。所以为什么师父一直鼓励你:一定要听经、一定要闻法?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你有空你自己看,问题你体会错误怎么办?【声有动静二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闻动之时,若有近远之分;】因为动态,有时候声音有近、有远。【若者似也,声尘虚妄,本非实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远之声,近远皆闻无碍,】耳朵正常的人,远的声音听得到,近的声音当然也听得更清楚。【此即通真实;闻静之时,寂静无声,闻性愈无边涯际畔,动静皆闻,一切时有,此即常真实;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最优。】

底下,
    【如鼻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就是呼吸。那个通,「通」要用二次,通出还有通入,通出入息。如鼻嗅闻,意思就是:出去的时候要通,入气也要通,要不然会死啊,出跟入都要通。所以,通出跟通入,那个「通」要用二次,通入息,还有通出息。有出有入,但是,缺了中间,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呼吸的时候,吐出去,要吸进来,中间有一点点停顿,一点点停顿,那就变成扣掉三分之一。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就剩下三分之二了。对不对?吐出去一,吸进来一,缺了中间,中间会暂停。
【此明鼻根齅性功德。】【如鼻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间交接之际,出入少停之时,功用不显,阙少四百功德。验于鼻根功德,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为劣。】
 
  底下经文: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头宣扬正法,尽诸世间,出世间智,可以显现世间跟出世间。「言」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有方分,「方」就是地方,之分,就是之分、分别。语言虽然局限于地方之分别,譬如印度语跟中文就不一样了。对不对?我们讲的汉语,或者是跟原住民讲的语言,又不一样了。说:语言有方分,语言有地方之分别;但是,理(就是义理)是无穷尽的,每一个人在讲话,都可以显现无穷的义理。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说,不取尝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尝味则劣,以合中知故。】嘴巴要吃到,一定要合到这个舌头,你才知道那个是什么味。现在不取这个,【而取言说则胜,能宣扬世间法,尽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间法,尽真谛智慧。】
所以,【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师至中国,不通语言,而所说佛理,无有穷尽;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摄无边妙义。又一解:「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语言有差别,第一义谛没有差别。【《法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此能尽出世间智也;】孔子听孺歌,「孺」就是孩童。【孔子听孺歌而警心,此能尽世间智也。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6 7 8 页,中间,
   【如身觉触,识於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就像这个身这个觉触,识于违顺,这个违顺就是感觉很好的叫做顺;这个感受不好的叫做违。这个身体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气候一变,我们身体这个觉触特别的强烈,太冷啊、太热啊!如身觉触,就像这个身体的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合」就是接触到,接触到,根跟尘接触到,他就能够觉。离中不知,如果是相离之中,就不能觉知根尘,根尘就是要触碰到。所以,离一合双,离就是一分功德没有;合双就是违顺,二个根尘相合就双分的功德。离一就不能觉知,就是扣掉四百功德;合双,四百乘以二就是八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觉性功德。】【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那就太热了。【冬着单衣;】就太冷了。【顺情】譬如说刚好在饥饿的时候碰到了美食,(【如饥餐美食,】)或者正渴的时候碰到了甘露,(【渴饮甘露。】)如甘露的饮料。【但合时能觉违顺,】意思就是:接触到根尘,相接触的时候,身根接触到外尘,就有违顺了;如果分离,身体就没有触尘。【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每一分;佛把一千二百分成三等分,【每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简单讲:修行还不能用这个觉触——身体的觉触来修行,这个比较差,不像耳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那么用意根修行。所以,太多人都是用这个: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用这个意根修行。
解释一下:如意默容,默容就是口不言而心自知,我们这个意根,嘴巴不必讲,默容就是不必讲。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默容就是嘴巴不必讲,但是心很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文字简单。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就是知性功德,【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下,举时处人法,】「时、」,顿点,「处、」,顿点,人法。【以显包容之范围。】A :【约处则包容十方,即横遍义;】B :【约时,则包容三世,即竖穷义,】三世。【此时处一对;】C :A  跟 B  叫做时间跟处、处所,一对。C :【一切世间,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的圣人。六凡染法是凡夫;出世间,一切出世间是圣人,【四圣净法,此人法一对。】讲人跟讲法。因为世间人,是人,六凡染法,是法。一切出世间,这是人,出世间的圣人,这是人;四圣净法,这是法,讲人跟法,人跟法,是人法一对。【无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四备显六根功德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终】
 
    把《楞严经义贯》请出来,《讲义》收起来。
914页;把笔放下来,看这里,
有一个比丘尼,来到我这儿地方,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看行得通行不通?她说:师父!我时间有限,所以在看您的DVD光盘的时候,我就只有看那个《讲义》,圆瑛法师注解的《讲义》这一部分;一听到说这是《义贯》的部分,我就把它切掉,不知道师父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我跟她讲:你大失利益,你会失去很大的利益!师父为什么坚持要讲这一部《楞严经讲义》,还一定要附带这个《义贯》?按照道理讲,这个白话文你自己看啊,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一定要加入这个?要不然大家落得轻松,《楞严经讲义》,我就这样继续讲,你好,我也好,你轻松,我愉快。
我有几个原因:第一、因为《楞严经讲义》不同于现在的《义贯》,这一部《讲义》,它的落笔是在1933年,1933。1933年到今天来讲,接近八十年,《楞严经讲义》这一本接近八十年!如果读过高等教育的,是中文系的,这个没有问题。像师父受过的教育,以前重视古文,背诵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个都没有问题的。可是现在,不要说八十年,每十年就一个很大的改变了,十年就很大的,这个教育就有很大的改变,何况说这一本书是八十年前写的!这本书在八十年前写的,对一个学历不是很高的人,看起来会很吃力,因为他的中文基础不够,因为全部都是文言文,所以一定要讲这一本《楞严经义贯》。
而且第二、《楞严经义贯》里面的内容,有很多是《楞严经讲义》没有的,是没有的,他提出了很多的论点,提出来很多的这个角度,是值得我们参考,而且他拥有佛的正见,拥有佛的正见。所以,你只有看这个《讲义》,再来,没有看这个《义贯》,是非常可惜的!
第三、每一个来听经的,根器都不一样,根器都不一样,他忙于事业。像这个《楞严经讲义》,他念到高中的,或者是初中的,有一点基础的,学佛十年、二十年的,他没有问题;可是今天来这里的,也有是刚刚进来的。为什么会知道刚进来的?因为《楞严经》请了大概五十套,就知道来了五十个人,一套一千块嘛,请了五十套,就知道新来的有五十个人;也许今天还会增加也不一定。那么,这个初学佛法的人,来到这儿,看到《楞严经讲义》又《表解》,哇!好深、好难,就失去信心,或者失去兴趣。
    师父就是为了这个,一定要用这个把白话文再讲一遍。但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跳过去?是因为现在的义理还是在很艰涩、很深的阶段,所以,我没有把它跳过去;到后面如果这些义理一看就懂的,那么,《义贯》就可以自己看,就不用一直不厌其烦的一直讲。所以,圆瑛法师的《讲义》,是整本都会讲完;但是,这个《义贯》,后面如果简单的,文字简单的,那么师父会让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可以节省时间嘛!因为现在还在义理很相当深的、不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理解,当然就要给大家受大利益!所以,我们之所以再把《楞严经义贯》讲一遍,最主要是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上根器的也受用,中根器的也受用,下根器的也受用,这样子才要把《楞严经》这样不厌其烦的一直讲。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觉得这个太简单了,可以不要讲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已经通达了,那么就坐在这里也随喜,随喜。如果完全通达,也不用坐在这里了,所以是不太可能就是了!所以让大家受用,就是要用白话文,再讲一遍、念一遍。大陆有一个人,他说:师父啊!我没有《楞严经》的这个课本,不过您那个字打得很好,尤其讲到这个《义贯》,都是白话文。你看,那个初学佛法的人,还是很感谢师父的!所以,这里面的论点,很多是值得参考的,拥有佛的正见,你不看它,真的是很可惜的,不是每一个人的根器都是那么利的。
诸位!看914页,
    第四章;
这个是他编的,跟我们圆瑛法师那个《讲义》是不一样的。
初心行者之二决定义;
那么,在这里必需附带讲:楞严经的这个《义贯》,就不可以用像《楞严经讲义》那么久的时间再讲了,所以就是必需要带过去......需要解释的就简单解释一下。要不然就像《楞严经讲义》讲这样子的时间,那要讲到何年何月啊?讲到说不定师妈又复活了,把大家吓一跳,因为讲不完!对不对?要看情形嘛!所以说:这个《义贯》就不能花那么长的时间。
好!914页,
经文:【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晦,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虽然讲过了,我们还是一定要好好的把它念一下。
   915页,注释:
 「心悟实相」:此悟为心开悟解之「解悟」,而非证悟。解悟为听闻、思惟、疑惑消除,信受理解的正解、乃至得胜解之相。而证悟则是所依所解悟之法,如法修行。注意这个「如法修行」,就是身体力行,彻底的降伏自我,不是听听、嘴巴说说而已,是真的有那个功夫,身、口、意完全符合佛所制定的戒律,还有佛所讲的心法。所以纳法于心,如法修行、纳法于心,为什么?万法都不离心嘛!达心法不二,入法境界,而能起用,称为证悟。简言之,解悟的知,解悟是「知」的境界;证悟是「行」的境界。「实相」,是指如来藏之相,也就是如来藏的三种相用: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以及空不空如来藏。通达如来藏之本体,及其三种相用,称为通达实相。所以,实相不只是无相,无相就是空无所有,体性本空,叫做无相。那是般若的初门之教。甚深般若则为空、不空、空不空俱时而现,法界森然,万法皆真,而不相碍。
   「身意轻安」:「意」,就是心。「轻安」,为心舍掉粗重的烦恼之后,如释重负的觉受。
诸位!有没有啊?简单讲:小烦恼就是捡掉一颗小石头,压在自己的心;大烦恼就是捡掉、捡起来一颗大石头,压在自己的心,让自己不好觉受!所以,在座诸位!你想要过快乐的日子吗?很简单!把心中的那一块粗重的烦恼、大石头拿掉,细的烦恼、小石头拿掉。
在此则为舍对无上法粗重之疑与惑,身心顿时荡然清爽、安适,如人洗了热水澡之后一样,身无垢染,轻松安适之状。又,轻安在唯识百法,五位百法里面,是属于「善心所」中的「轻安心所法」。所以知道轻安是一种修得的善法。就是要修行,如实修行。心中若有轻安心所的善法生起,就表示修行已达到某一种善的境界,通常是在心开悟解、或大悟,或得到「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就是初禅前的定。四禅、四空都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初禅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的未到地定→二禅;三禅的未到地定→三禅;四禅的未到地定→四禅;空无边处的未到地定,四空天也是这样子。所以四禅、四空都有根本定,还有未到地定;有获得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指还没有到初禅前的定。或得初禅,或修法忏悔而罪灭的时候,那时候便有轻安之相发生。
修行之人;916,916页,若有轻安之相发生,心自知之,莫与他人说,除非是你的善知识,以求印证,否则只宜所谓的「自修、自证、自知」、佛知、你知,便好。
底下,现在看这个末法,末法可颠倒了,更不可大事宣扬、还登报纸、著书立作,广为人知,说:我是大悟了,其他人都不悟!你看,这个就最糟糕的!末法的时期就是最糟糕的,就是这样子。所以,更不可大事宣扬,欲令广为人知,如是贪着名闻,即速招魔嫉、魔障。此于末世修行,魔强法弱之际,不可不知。
所以你想想看,那个大悟的人,他是一定很谦虚的,无论是你著书立作,他的行为举止,他那个悟道的人,有悟道的氛围,就是你到他旁边,他有磁场、有柔软心、有佛的氛围。他绝对不是说,咦?这个悟道人,看了这个语言举止,怎么会这么粗暴?或者文章怎么会这样攻击性那么强?完全手下不留情!大悟的人不会做这种事情,他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今天众生的因缘不具足,我们是用等待的因缘。佛也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没有说把外道叫来痛骂一顿,佛陀没有,佛陀用最慈悲心感动他,用大智慧引导他;如果大智慧跟慈悲心用不着,就是用等待的因缘,就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时间可以解决世界所有最困难的难题,就是交给时间,否则没办法,就是等了。今天当然因缘、根器他就没办法,他就听不进去,你硬要他接受你的观念,大家就干起来了,这样也不好!所以,在这个末法修行,魔强法弱之际,是不可不知道的。
916页,第五行,
   「方便提奖」:「方便」,就是依智慧观察,知道众生的根器、性、欲,这个「性」就是性向,「欲」就是希望、需求,知道众生的根器是大根器、小根器;他的性向是什么;又他希望要的法是什么,而采取令他易解、易懂、易信、易受、易行的方式去化导他、教授他,令他生信、得益、欢喜奉行,称为方便,也称为「善方便」,或「正方便」。除此之外,也有一种方便,称为「邪方便」,或「不正方便」。此为无智之人, 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如用外道法、外道法最多就是治病了。
    现在最糟糕的,就是在末法时期,他没有杀人,也没有放火,国家的法令也拿他没办法。所以,宗教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很困扰的,他有正法,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帮助人类的做人、行善,心中有正确的宗教观念,他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必要派什么警察、公安、法院,他就自己把他管束得很好。法律是事后的追诉,因果是事先的防范。所以,整个国家社会,要带动有杜渐防微的功能, 就是宗教。但是宗教也带给政府非常大的困扰,为什么?穿起出家人的衣服来,我要做什么你不知道!是不是?我可以乱讲,我又没有真的受三坛大戒,我也不是真的出家,哪怕你什么因果?我要活下去!就是这样子啊,穿着衣服就到处跟人家伸手化缘了。要不然他会一点符咒,就说:来!我会跟你治病!完全不依正法。那么,这个人如果说堕胎,他随便给你讲:你旁边有婴灵,你就是要来我这里治病,我可以超度你的婴灵!那哪一个女众讲得不心动啊?那个家里如果得了重病,中医、西医都束手无策,就求这个旁门左道;他现在要的不是正法,要的是我的亲戚朋友、兄弟姊妹、儿女身体赶快好起来,这个最重要了!这个就是最脆弱的时候,最容易受骗的时候。碰到那个有心人,就来了,全家荡然无存,包括你的房地产,统统卖光了!
    讲堂二十年前,二十几年前,来了一个女众;我们一定不会讲人家的名字,现在这样,未来也是这样,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她来到文殊讲堂,一开始有信心;这个有信心,念佛、拜佛,以前共修师父都出来,还不错!后来觉得这个太单调了,没什么味道:我要学快一点的,快一点的!她觉得听听慧律法师这样讲经说法太慢了:我要更快的!她这个人是很好。后来刚好碰到一个说学密宗的;这个密宗的,有正、还是有邪,正统的密宗,他还是持戒,持金刚戒、三昧耶戒,还是要持戒。再来,自创品牌,现在的密法太乱了,自创品牌,也没有传承,自己搞。而最迷人的就是这个,最迷人的就是这个:感应啊、神通啊、加持啊、治病啊、堕胎啊,什么都有你的办法!好了!这个女众就离开了,她要找更快的,刚好碰到一个,正、邪我不知道。她离开以后,经过了二十年;离开前我有警告她,我说:现在这个时代,邪法多,正法少,你还是小心!结果不高兴,说我在嫉妒上师,说我本身不修、不懂得密法,还在外面放了一些对我不满的话,这个传到我的耳朵,我就笑一笑,这个也不能怎么样说。所以就变成说,一个大法师想为人家众生好,你还没办法让她完全的信受,还是很难!那就自己跑出去了。她说二十年,这二十年,后来在讲堂碰到了,咦?哇!这二十年前年轻啊,怎么会现在这个貌相会这样?你看,哇!她看到怎么二十年......哇!一个老太婆呢!说:你是......你是不是......她说:对!我现在告诉你:她身上三百五十万,二十年全部都光光的!当她在信奉这个上师的时候,是买什么纳骨塔、买什么天珠、买这个......三百五十万,统统没有!她说:也不想说很多啦,我一念错,没有听师父的话,二十年浪费,身心俱疲,全部的家当统统当掉! 三百五十万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我还不敢给我先生知道!你看是不是很惨?还去借钱,人家这个跑到美国去了,现在跑到美国去了,你能怎么样呢?打也打不到,告也告不赢,二十年!她二十年如果好好的安住佛陀的正法,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不是很好吗?看到那个,她看到我,又哭、又伤心、又忏悔,她觉得......可是她也没来啊!所以这个问题就是:你是一个佛教界的,扮演一个......如果是善知识或者是法师,你很想救众生;可是你要怎么讲,又不会去伤害他,你要是稍微讲重话一点,就说我们没修行:师父!您不是讲吗?对不对?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竟然还拿我讲的话反驳我!唉!还真是难喔!还真不晓得该怎么去救他?真的是难!难在这个地方,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也只能这样讲。这现在你看看,那个敛财骗色的,报章杂志是每天都发、每天都碰到!你要挽回男朋友的心还不简单,对不对?你那个个性不要那么冲,男朋友的心,每一个男人的心,他硬的,那你稍微软、柔软一点,他是那么硬,你也那么硬,二个人碰到就会伤到!是不是?这是个性的问题,要挽回男朋友的心,太简单了,他生日的时候,你看他喜欢吃什么,就摆一道菜给他吃。对不对?你常常讲:嗯!你好坏喔!他就心里很舒服。对不对?所以,现在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讲到:你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月,都会看到的事情,而善知识很有心想要去救人,可是无奈,没有办法!

底下,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如用外道法、看病法、邪法、咒术法等等,或者用犯戒、破戒之法,而自称为「方便」。所以「正方便」与「邪方便」的差别在于:「正方便」虽讲求善巧,然而完全是如法、如理的,完全是清净的、不犯佛的律仪的,而且完全没有不良的副作用,并且结果一定是好的。「邪方便」是完全不讲原则,常是不如法、不如理、不如律,也常坏佛的律仪,毁犯禁戒,毁法犯戒、犯禁,且有极大不良副作用,并且其结果常是变成误导众生至于退没善根、福德。凡此称为「邪方便」或者是「不正方便」。
这一段,成观法师写得太好了,末法时期,这种现象特别的多!如果是大陆来念就不一样:末法时期,这个现象特多!少一个「别」字,少一个「别」字。种种不如法、毁法犯禁之事,皆托言「方便」,可不知歟?
「提奖」,提携接引、奖励诱发。

917页,第二行,「引诸沉冥」:「沉」,指凡夫沉沦于三界分段生死。「冥」,暗冥,指二乘本心本性之光明未开,其心暗钝、滞于变易生死的苦海。

「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阿难此「知」,只是心中疑悔已除的「信知」,并非亲证、亲见的「证知」。
 
    「多闻无功,不逮修习」:「逮」,就是及。光是多闻并无「起用」之功,如数他人财宝,自不能受用,远不及依闻起修之利。
 
    诠论:
    此处经文中: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开示及教诲,而「疑惑销除」。这里所说的疑惑共有五个,其中富楼那有四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有四个疑惑,阿难有一疑。
先说富楼那的四疑:一、怀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相续?」为除此疑,佛开示言:万法之生续,起于一念无明,故有世间诸相续。
918页,二、疑「五大之性,各不相容,为何能互遍无碍?」为除此疑,佛开示说:由于全相即性,因为相本空就是性。所以,不生灭有二种角度:讲相的不生灭,是求其体性不可得,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相体性本空,在这个时候讲相的不生灭。而性是没有能所,讲绝待,这个时候讲涅槃妙性不生灭。所以,相讲不生灭,性也是讲不生灭。唯一不变妙体,故得随缘自在。
三、疑「诸佛如来,何时还会再起无明妄念?」为除此疑,佛开示说:妄本不生,如翳眼见空华,妄本来就空。如翳眼见空华,空华本无生,本不生,空华起灭,虚空寂然,不生不灭,真如之性亦复如是,终无变异。又如销矿为金,这个销——带有杂质,把这个杂质消掉了,就像我们的烦恼、无明,把这个无明消掉了,恢复到真如自性,就像销矿为金,既已成金,不复为矿。
    第四、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为除此疑,佛开示说:既称为妄,怎么有真因?了解妄,妄就不存在了,知道因,妄就不存在了,若有真因,怎么会成妄呢?所以,妄就是叫做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妄。以上皆是富楼那之疑。
 
阿难则疑佛是顿然舍弃因缘之说,而有与外道无因之自然说相滥之虞——为除此疑,佛开示说:若知真为本有,达妄本空,则因缘与自然之说,俱为戏论。若不离戏论,则终难入真,与道乖隔。
再者,富楼那之四疑,归类则为:执因疑果,以因地的知见来判断果地的境界,他又疑「妄」有因。阿难则执权教以滥外道。总的来说,二人都是耽着于戏论。戏论就是能所不断叫做戏论,但有能所,俱是戏论。所以佛教诲说:戏论不但无功,戏论就是无益于了生死,叫做戏论,讲得很好听,或者这个相做得很圆满,可是对于了生死一点用都没有!戏论不但无功,且有碍真知、真修。若不舍戏论,则历劫徒劳,终无实证;若能舍戏论,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佛对着阿难说这些话,但此言之对象实则包括富楼那,以及诸与会大众。又,戏论的习气,就是依于言说思议;思议就是讨论,有可言说、有可讨论;诸位!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个,所有的教育都是言说、都是思议法。故若能离于戏论,则是顿离一切言说、思议,而顿入不思议(不思议就是不能思惟、不能议论)、离念、无念之境界,离念是指离执着念、离无明念、离分别念,而不是没有真如的念;真如念就是般若念。离念、无念之境界,如是即契入真如法性,而入于诸佛境界矣。所以离戏论之境界,实是顿舍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权教之顿教直指之大法门;以上上根人一闻此教,即能契入,故称彼上上根人为如来种。
 
    所以,听经闻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断正邪。所以今天这个上课,对大家是非常重要的,你今天你来上课,你心中自有一把尺,任何一个人在你面前,要假装都假装不起来,打开电视,哪个是正,哪个是邪,你都非常清楚!哪个讲对,哪个是讲错了,你也很清楚!哪个是讲究竟的,这个都是善巧方便,你也很清楚!你听经闻法就是有能力判断,而且你的内心也懂得自己去依法,也不依人。所以听经闻法的重要有鉴于此。所以师父有一天在前面门口,有一个女众,我说:哎呀!开《楞严经》,有空来。因为我也不认识她。她说:下手榴弹都要来!喔!好!讲得好!下手榴弹都要来,讲得太好了!喔!你这一句我喜欢,一百分!对不对?无论你以前有什么过错,我们都可以原谅你;喔!下手榴弹都可以来,那这是百千万劫的罪障一切都消除,可以,很好!那今天她一定有来了!
 
经文:【「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920页,注释:
「旅泊之人」:旅行漂泊之人,行无定处,不知所之。此喻众生于六道漂泊,不知终于何所。
    「天王」:比喻如来。「佛」一词,较古的翻译也有译成「天中天」。
    「华屋」:比喻如来藏之无上理。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虽然有了目标,但还是要有方法。你有目标有什么用?你想成佛,可是你要有方法,方法不对,那糟糕了!对不对?譬如虽知宝藏之处所,若无方法以及工具,也不能开采、提炼而得其宝。
「捐舍小乘」:「捐」,就是弃。弃舍小乘,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发大菩提心,趣求无上菩提。您看,阿难以小乘人都要回小向大,求大菩提;而当今之世;喔!台湾的太多了!却有许多人反而劝人修学小乘,甚至以受小乘戒为高、为荣;这成观法师讲得好:实在是「回大向小」,真的!只有回小向大,哪有回大向小的?如是愚痴颠倒,辜负如来最重要的苦心——所以一切如来皆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之苦心。
「一大事因缘」是何也?——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法、杂行世间事业;在《楞伽经》讲了一句,哇!真是好!说:一个修行人;我用白话讲,说:一个修行人,不能一天到晚老是应付那些红尘俗世,太浪费时间了,非常浪费时间!就是在《楞伽经》里面讲。意思就是: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说今天人家结婚,你也参加;明天人家死亡,你什么都参加;后天哪里婚丧喜庆,你统统参加,这个也参加、那个也参加......佛陀告诉我们:这些事情要尽量避免,把省下来的时间修行,意思就是说:你管不完的!除非,除非你自己的亲戚朋友,譬如说姑姑、阿姨要结婚;她的子女、你的子女要结婚,是很亲很亲的人。对不对?那是没话讲!要不然这些俗事,在《楞伽经》,佛讲: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俗事再管下去,没有时间修行了!你看,每天都有死人,每天都有结婚,每天都有人生病,每天都有人住院,如果一个法师耗的时间这样子,没有办法!而且你看了以后,这一次看,这个居士生病了,另外一个居士生病,你不去看他,他说:这个师父没有平等心,没有平等心!有时候要救人,还很难达到平等的心。所以,到最后就变成陀螺,像在打陀螺一样,这个法师一辈子就转......转个不停,劳心劳力,又不公平,因为很多人生病啊!以前有一个法师就这样,每一个人死,都去给人家助念,不认识的也助念;认识的当然没话讲,是个护法,当然就去助念。可是不认识的,已经十三代了,遥不可及的亲戚,「某某法师啊!来助念!」他也照样去,念了整个晚上,早课起不来、晚课不参加,就是这样,一直跑出去、往外跑,这是修行人吗?看一看《楞伽经》,你今天发生的事情,佛二千五百年都讲好了,统统讲好了,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个生命能浪费,可以看情形啦!
 
如何堪作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对不对?如何堪作佛?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毕竟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不依止如来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杂行世间事业,或佛道不分、或儒佛不分;儒家思想讲一讲,道家思想讲一讲,佛家思想讲一讲,搞不懂什么叫做正见,什么叫做佛的知见,统统搞不清楚!如是等不正知见,要讲佛法,尽量讲纯粹佛法;如果引用儒家的,少许的、道家少许的,这个还情有可原。对不对?如何能入佛的知见?如何堪作佛?为今之计,唯有一时息心,将小乘、外道、邪见、世间等的演若达多狂心,一并歇去,方得「本头」。否则即使历劫勤苦,也只是蒸沙,欲成佳馔,了不可得。你煮沙怎么能够成饭?沙非饭因啊,你修行要有修行、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所以沙、煮沙不可能成饭、成为佳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921页,第四行,「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毕」,就是毕竟,究竟之义。「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也就是如来无上菩提之密因。
「有学者」:就是小乘未证阿罗汉者。阿罗汉称为「无学」,其实只是小乘中得如是名称而已,阿罗汉若回小向大,趋向无上菩提,则非无学矣!因为光是一项等空遍界的平等大悲,就不是那么容易学得的;就是学大乘首先要学平等心。更何况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那这个凡夫......菩萨也没办法!
「从何摄伏畴昔攀缘」:「摄伏」,就是收摄降伏。「畴昔」,就是往昔。「攀缘」,是指六识心,以六识心皆攀缘诸尘境界而起。若得摄伏攀缘,也就是同于狂心顿歇。
所以修学佛道,就是二个字:放下;还有,底下那个字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刹那之间;不肯放得下,百千万劫!学佛把它归纳,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发生天大的事情,都不关我的事情。所以很多的父母,为他的儿女困扰,我都跟他讲:父母只能生儿女的身,不能生他的心,他要变化怎样,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你生了,责任已经完成了,再接下来就是看他个人的了!哪一个做父母亲的,一辈子都一直操你的女儿的事、儿子的事情?对不对?儿子已经结婚了,他现在就不学好,由他老婆来管了,你好好的放下心,好好的学佛。诸位!长大成人了,你把他栽培到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了,这个就不是父母的责任,再来剩下的就是他的责任了。哪有人一辈子为了儿女,这样子一直耿耿于怀?这样也放不下、那样也放不下,开什么玩笑?你哪有那么多生命?放下啦!哇!听到这一句,生到不肖子的人,这下子轻松了,你管他是好是坏,回去后就快活了,回去他就是“看活”了,非常“看活”!真的啊,没办法,要不然你能怎么样?是不是?日子总是要过嘛,行总是要修嘛,总不能为了这些不良的儿女这样子操心。
 
   「得陀罗尼」:总持,在此为指如来藏,以如来藏能总持一切法。承上,若得摄伏攀缘心,狂心顿歇,不往外驰,所以能返观内照,得自本心;若得本心,就能总持一切法,所以称为陀罗尼门,总持门。
922页,「入佛知见」:若得本心之总持门,就能速入佛的知见,而不住二乘知见。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在会」,就是与会。「伫」,就是等待。
 
    经文:【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注释: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于修证无上菩提心秘密之因地心;为什么秘密?因为众生接触不到,从来就是用思议法,不是用不思议法,从来是用生灭法,从来不晓得什么叫做不生灭的心性,这个秘密的因地心。尚未得自在者。因为虽然已得圆解,但仍未得修门,所以你只有解,不修不行!所以知道不行,没有用的,看得到,吃不到的意思,佛果就在你面前,你知道你会成佛,你不修行没有用!所以,但仍未得修门,未起真修。所以这一段,这个三摩提就是在教你怎么样修行。故尚未真正入于菩提密因的境界,所以未能自在无碍,遇逆境、逆缘亦仍难免退失。
「当来」:将来。然而当来与将来有所不同,将来是中性之词,当来就是有必然之义在内,当来一定会发生什么事。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决定发求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于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暂时的涅槃、不究竟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称为化城,就是给你暂时休息一下。二乘人:我不错了,我得到破我执了,断见思惑了,我有个涅槃,度众生免谈!是不是?随缘就好。菩萨乘免谈!那没办法了!这个叫做终止化城,佛斥为焦芽败种,只为自利,不想利他。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觉」,就是菩提。应当先明了发起菩提最初的因地心。
「二决定义」:此二义为:一、应决定依不生灭心而求菩提,不应依生灭之心而求。二、应决定弃舍诸有为相,以此发心而求菩提。下文佛即详示此二义。

翻过来,924页,
    初心之第一决定义——决定以不生灭心求佛果。
 
     经文:【「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925页,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生灭心求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为甚么?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总不可能生灭心变成不生灭的果。「因」若是生灭,绝不可能得不生灭之「果」,因果之性是不相当的。对不对?所以欲求无上菩提不生不灭的境界,决不能以生灭心去求法,否则决求不到。什么是生灭之心呢?简言之就是妄想分别,我们平常都没有去察觉到的,简单讲:情绪化的,情绪化的思想就是妄想分别,就是这么样子。会让你持续情绪化的;就算你沉默不言,你也是妄想。或是依六识之心,或依见闻觉知之心;详言之,以凡夫(贪着尘俗)、或者外道(计着邪因)、或声闻、缘觉(计着能所)等的戏论之心,皆是生灭心。若依于如是等心,去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那你就是这样,在座诸位!放眼看全天下,电视上的节目出来,任何一个节目,除了佛教的讲经节目以外,哪一个节目不是叫你去贪求?哪一个节目不是着于红尘俗世、政治的口水之战?对不对?所以哲学家说:政治如同大便,沾到一点也是臭的。政治是高明的骗术,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经济也是,经济今天起,明天就落,今天起,明天就落,几块买进,几块卖出,人生不就像股票吗?只要不崩盘,还有一点希望。对不对?那学佛就不一样了,学佛不在相上,这是开高走高,一片长红!(笑)对不对?这个股票,他心中这个股还得了,这佛股啊!这个不得了啊,这绝对不会一片惨绿的!对不对?这个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能作、有所作。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终」,就是始终,从来之义。「烂坏」,就是变异而坏灭之义。但我们从来也没听说过有烂坏的虚空。
「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始终」,就是从始至终。所以虚空从头到尾也不会变灭,也不会坏灭。
926页,义贯:
「云何」为「初」发菩提「心」于「二义」(两方面)须作「决定」,不能含混?「阿难,第一义者」(第一方面);这个第一义不是那个第一义谛喔,不一样喔!等一下那个第一义谛做好了,那个反应非常强烈的,这个你一定要看的!诸位!等一下发了,大家回去一定要看,好了再把它传出去,你又救了很多人!第一义者(第一方面);「汝等若」真诚「欲捐」弃「舍」掉「声闻」乘,而进「修菩萨乘」,以求能「入佛」之「知见」,则「应当审」细「观」察你们自己「因地」之「发心」究竟「与」如来的「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你们「于因地」时,「以」凡、外、权、小「生灭」攀缘的六识「心」作「为」你们的「本修因」,以此「而」欲「求佛乘不生不灭」之无上觉悟境界,「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等应「当」观「照明」了「诸器世间」所有「可作之」有为「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且「观」此「世间」中,所有「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灭者?「然」而我们「终不」曾「闻」有「烂坏」之「虚空。何以故?」以虚「空非」为「可作」之法,无能作、所作,「由是」虚空从「始」至「终」皆「无坏灭故。」
 
     诠论
这一段很重要:这一节经文,佛开示说:发菩提心是要有条件的,并不是说:「我要发菩提心」,或者「我已发菩提心」,这就可以了。你发菩提心?你怎么发?发对了吗?如何征验你的菩提心是对?是发对了呢?或者是你正在发的菩提心,即用佛在此所说的,这「初心二决定义」(也就是,两种决定应有的条件),这两个条件如果都具备了,才算真正的发菩提心。哪两个条件呢?这个太重要了!修行,这两个角度、条件搞懂了,修行起步就对!
一、不依生灭之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绝对不依凡夫、外道、权乘、小乘妄想攀缘的六识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更进一步讲,就是《楞伽经》所说的「离心意意识」。心是指第八意识,意是指第七意识,意识是指第六意识。简单讲:只要是意识统统离,执着心是意识心,分别心就是意识心,所有的微细生灭第八意识,统统要离!
    二、决定捐弃诸有为相,而发菩提心。捐弃诸有为相,就是不住、不着、不依、不缘,不缘就没有能所了。诸有为相(五欲、六尘、六根、六识),如是而发菩提心,是真发菩提心。若仍住着有为相,贪恋不舍,是不得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众生做的就是没有什么意义,那意义不大,像外国用多少的那个一锅大锅菜,一个锅子,好大好大的锅子,一次煮,煮二吨的饭跟菜,二吨,二公吨,二千公斤,一个锅还要开吊车来!然后最后就鼓掌,为什么?破金氏记录。那个锅子有多大,还要开吊车来!众生就是这样子。现在中秋节到了,哪一条街开放,好!烤肉,整条街,整条街。众生就是这样,每个月十五都有月亮很圆啊,对不对?为什么一定要八月十五?这个是一个传统、是一个文化嘛!是不是?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悟道的人他的心境,八月十五,很好啊,都是中秋节嘛,随顺众生,你欢喜就好!对不对?八月十五,你看,月饼啊、柚子啊,送那么多来给师父!是不是?发给比丘僧团、工作人员帮忙吃。是不是?如果供养的东西统统一个吃,师父吃,下个礼拜不可能讲《楞严经》了,早就撑死了,(笑)那一堆要怎么吃?怎么可能吃得完?没办法!所以没关系,大家在过中秋节,好!就是这样过,心无所住,随顺一切众生。那么有学佛的人,那心境就不一样;不学佛的,他每年都在等待这个。是不是?
是故当知,当今世人皆以发菩提心很容易,也不知发菩提心还有条件!由此看来,真发菩提心,实在不简单,无怪乎经中说:「发心毕竟两无二」,就是初发菩提心,还有终点的菩提心是两无二,「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发心是难的!若真如是发心,则是已经与佛同心,与不生不灭心相应,是故无上菩提决定当得,不在遥远。值此末法,普愿冀真修,皆得如是发心,则如来家业荷担有人,法灯不绝、佛种不断矣!

底下,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
 
     经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注释:
     「由此四缠」:「四」,就是四大。有四大假合互相纠缠。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四大纠缠起来。
     「从始入终」:「始」,就是一精明。「终」,就是指六和合。从一精明而入六和合。
     「五叠浑浊」:五种重叠,浑浊不清。
     「譬如清水」:喻真纯之心。
     「尘土灰砂之伦」:「伦」,就是类。尘土灰砂喻四大。
      「本质留碍」:其本质都是有留滞隔碍之性。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此二法之体,法尔本然,其性本来就互不相随顺。「循」,就是顺。
      「汩然」:「汩」,就是乱。这个「汩」,这个就是从,那二个人(从)就是从,依从说话的边来讲,叫做汩。依从说话,我们不是说:「子曰」吗?「孟子曰、孔子曰」吗?「汩」,从曰,音古,如果是汨罗江这个汨;是从日,「从」就是依从,右边跟着「日」,叫做汨(mi四声)。
       930,930页,
       义贯:
     「则汝身中,坚相」之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气息「为风」大。「由此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分」开「汝」原本「湛圆妙觉」一精「明」之「心」,成「为」眼之「视、为」耳之「听、为」鼻、舌、身之「觉、为」意根之照「察,从」一精明之「始」而「入」于六和合之「终,五」种重「叠浑」然不清而成「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之性,「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其「本质」则为「留」滞隔「碍」,能障真性,此「二」法之「体,法尔」本来即「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喻起妄乱真),而令泥「土失」去「留碍」之性,「水」则「亡」其「清洁」之相,其「容貌」变成「汩然」混乱,「名之为浊」水。而「汝」心水之「浊」相共有「五重,亦复如是。」
 
     经文:【「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注释:
     「空见不分」:「见」,就是见精。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能见分)交织缠杂不分。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虽现有能见之相,而无真觉;因为此能见之见精(见分)与所见的虚空(相分),皆是第八识中一念无明所起。所以本来就没有见分跟相分,其实都是自体分,收回来都是真如本性。如是第八意识中一念无明所起,循业妄现,皆是第八识本识之所变现,是故「能」与「所」虽现有相,然皆无实体可得。
   「相织妄成,是第一重」:承上,此八识中最初的能所(见、相二分),一个是妄色(虚空),一个是妄心的(见精),两相夹缠交织,虚妄而成一体,就是最初第一重的浑浊,以其浑浊真性,遮蔽妙明,故称为浊。
     933页,「名为劫浊」:劫浊为五浊之始,也是五浊之总相;为何会有浊相呢?一切世间为何会成浑浊,完全由于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转本妙明而为妄能、妄所(就是见分跟相分),而此二妄相又互相纠缠不清,更扰动本明之心,更令成浑浊之相,此心水一被搅浑,就再也难以平息、澄清,因此再也无法明鉴一切法了。由于此最初浊相一生,那么长劫难清,令众生无量劫妙明隐蔽,无法再现,故称此总相为劫浊。此劫浊相就是当于「三细」的无明业相、转相(能见相)、及现相。这个属于微细的,大菩萨才能知道、才能观察到。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抟」,就是抟取。抟取四大,妄成自体。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于是原来的一精明,就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而壅塞了精明之体,令成留碍之相。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旋」就是转。地水火风本是无觉知的;但因「有知」与「无知」夹缠不分,所以转内四大为有觉知之体。所以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这样子,神经系统可以觉知;可是它又不是物质,可是又是物质;可是又就是心,就是变成这样子,神经系统就变成这样子了。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没有神经系统,脑部没办法思惟!对不对?没有心脏,人就死了。所以它到底是色还是心呢?就很难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呢?就很难讲!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有知与无知相织,妄成浑浊之相,这是第二重的浊相。
      今天对不起,有差一点点时间,才二、三页,我们把它念完。
      934页, 「名为见浊」:「见」,是因为有见闻觉知等种种虚妄觉知、虚妄知见,诸见浑浊,所以称为见浊。这相当于六粗的智相以及相续相。
「忆识诵习」:「忆」,就是忆念过去所缘境。「识」,就是了别目前所缘境。「诵」,就是言,讨论。「诵习」,犹言思议,就是讨论思议未来之事,而习以为常。
「性发知见」:「性」,是指六识的性,六识之性。「知见」,见闻觉知尝嗅六种妄觉。谓,六识之性托于六根,而发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觉。
「容现六尘」:「容」,就是容纳。「现」,就是现出。容纳现出六尘之相。那就是六境了,外境。
「离尘无相」:指六识若离于六尘境,则无识相可得。当然六识是攀缘外境的。
「离觉无性」:「觉」,就是指六识的妄觉。「性」,就是指尘性。意思是说:六尘若离于六识的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也是空,所以没有尘性可得。意思就是:离能觉,也没有尘性可得。叫做离觉无性。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妄尘与妄觉夹缠相织,成为第三重之浑浊相。
「名烦恼浊」:这相当于六粗相的执取相以及计名字相。
「生灭不停」:指末那心中,妄念之生住异灭之相,相续不断。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知见」,就是贪生怕死之知见。大家都想活久一点。「留」,就是长留、常住。依于众生贪生怕死的, 我相知见,总想恒常留在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就是业力。「运」,就是运行。「迁」,就是转生。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业力的运行,你想活久一点,却没办法,常常迁移转生于国土之中和其他道上。
所以没有学佛的人,临命终很多人都眼睛没办法瞑目,眼睛闭不下来!闭不下来!为什么?他认为责任未了啊,他意识想留在这个世间。学佛人不一样,早去极乐世界早好,在这里有什么好留恋的?对不对?中秋节?又不是没看过月亮!就是这样,早就觉悟了,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对不对?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谓妄身与妄心,一常迁徙、一常欲留,冲突交杂相织,所以成众生六道来往之浊相。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之见闻觉知,原来是一体的,并无异性。
「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无状」,就是无因。然以众尘于中相隔,令见闻觉知不得互相逾越,因而无端令差异之相产生。
「性中相知」:然以诸法之性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所以觉知本是相通、相知的。
「用中相背」:然若据用来讲,原本一精之体既已成六用,便有分彼此了,而互相违背之处了。
翻过来,936页,「同异失准」:「准」,就是定准。这个六用之「同」与「异」因而失去了定准。因性本相同,今由相隔而相异,故说不得它们是同,也说不得它们是异,因此同与异之间便无定准可说,也就是,不能确说。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六精之体与用,一同一异,交杂相织而成命浊之相。这命浊与前面的众生浊,也就是通于六粗之起业相以及业系苦相。
 
    诠论:
    「五浊」在其他经上也有,但其解释的方式与内容皆与本经有所不同。这个要特别注意,每一本经对某一些名相,多少会有一些差异,牢牢记住,这个有弹性的东西。其他经之解释通常是指外相来讲,也就是所谓「五浊恶世」。而本经的解释,则是指内在的浊相,也就是心识上的浊相,因此可以说,本经所说之义,是更为根本的意涵。因为一切皆以心为本,而且,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所以依本经而言,这「五浊」不在别处,乃在自心本识所现,所以自身、众生、世界等浊相皆源于自心本识。因此可知,本经所示者,真是一乘究竟之旨,一切皆直指本心。
 
    义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见分)交织「不」能「分」出彼此边际,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可得,虽现「有」能「见」而「无」真「觉」,而无真觉。这个解释跟《楞严经讲义》有一点差别。如此能见之见精与所见之虚空「相织」而「妄成」一体,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浊相,「是」为「第一重」之浊相,「名为劫浊」。(以妄生能所,所以成自心永劫之浊,是为劫浊。)
「汝身现抟」取「四大为体」,本来之一精明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壅」塞精明而「令」成「留碍」之相。「水、火、风、土」本为无觉知之物,以交杂「旋」转而「令」成为似有「觉知」之体,有知与无知夹缠「相织妄成」一体,而混乱真性真觉,「是」为「第二重」浊相,「名为见浊」。(以妄有见闻觉知,而更生种种虚妄之见,而坏真见,所以成为见浊。)
「又汝心中」追「忆」过去、「识」别现在、「诵习」未来之境,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知、见」、觉、闻、尝、嗅六种妄觉,「容」纳「现」出「六尘」之相,六识若「离」于六「尘」境界,即「无」识「相」可得,六尘若「离」于六识妄「觉」,则「无」尘「性」可得,(是故六尘与六识互相依他起,皆无自性,本是虚妄),而妄尘与妄觉「相织妄成」一体,「是」为「第三重」之浊相,「名烦恼浊」(以分别三世六尘故成尘劳烦恼,染浊自心。)
「又汝」从「朝」至「夕」,末那心中,妄念「生灭」相续「不停」,依于众生贪爱之「知见,每欲」恒常「留于」此「世间」,然以「业」力之「运」行「每常」舍生趣生「迁」移「于国土」之六道之间,如是妄身与妄心,一常迁、一欲住,交杂「相织」而「妄成」生死往来之相,「是」为「第四重」之浊相,「名众生浊」。(以六道往来生死,其次数众多,故是众生浊;众生者,众多生死。)
「汝等」之「见、闻」觉知等,「元」是一体的,本「无异性」,然以「众尘隔越」心之一体而成为六精,令「无状」而差「异生」。然以本「性中」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故其觉知实在是「相」通而相「知」,但是若据「用中」来讲,一体既成为六用,便有彼此之分而「相」违「背」,此六精之「同」与「异」因而「失」去定「准」,不得复言是同是异,一同一异交杂「相织妄成」浑浊之体,「是」为「第五重」浊相、「名为命浊」(命者,众生之总报,即虽具一精明,而成六和合,隔碍不通,故令原本等空遍界之真如,所起之用只如一浮沤体,此乃众生法身慧命之总浊报之相,所以是命浊——非同其他经所说的寿命短也。)

好!对不起!今天因为它刚好一个段落,不能停,所以慢了九分钟。明天;我看很多人好像这个《义贯》都没有带来,没有带来,大家就“公家看”;“公家看”就是一起看的意思,“公家看”,明天麻烦你们带来,三本:《讲义》、《义贯》,还有那个《表解》都要带来。回向;明天要上课,九月十一要上课,九月份,十一、十七、二十四。今天就结束了,明天要上课。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文殊讲堂花莲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明天继续上课,今天对不起大家,下课!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