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简称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从前言、概要至正释经文第一品至第三品)
壹、前言
夫净土法门①者,乃一乘②了义③,万善同归,三根④普被,凡圣齐收,横超⑤三界⑥,迳登四土⑦,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注释】
① 法门:
《佛学大词典》: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大四四·二五二中):‘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亦谓‘门谓能通’,故知门之一词,实为通入之义。其次,门者,亦含差别之意;以佛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如是,法门一词既可作为佛所说教法之总称,而以‘不二法门’总括其教说之绝对性;亦可以‘八万四千法门’含摄其重重无尽之个别性,以应众生千差万别,重重无尽之烦恼;盖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乃为之说八万四千法门。
② 一乘:
《三藏法数》:〔出法华经〕一乘者,佛乘也。乘即运载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盘彼岸。故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也。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由众生机器(机宜根器)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故经云: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后至法华,会三乘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又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是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灭障度苦,灭烦恼度生死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③ 了义:
《佛学大词典》:(术语)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宝积经五十二曰:「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盘,是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盘二无差别,是名了义。」
④ 三根:
《佛学大词典》:又作三辈。众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称为三根。据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载,犹如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中,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有中根中茎中枝中叶,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其上中下随树之大小而各有所受。上根者(又作利根),根性伶俐,速发智解,堪忍耐难行,能证妙果;中根次之,下根(又作钝根)最劣。摩诃止观卷六下(大四六·七九中):‘下根断惑尽,方能出假,佛于法华中破其取涅盘心,劝发无上道,起方便慧。(中略)中根者断见惑已,生死少宽,思任运断。(中略)上根者初心闻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
⑤ 横出:为「竖出」之对称。
《佛学大词典》:「二出」条:(名数)一、竖出,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自力之教,历劫修行而出生死者。二、横出,净土门他力之教,不历修行地位,但念弥陀而生净土者。乐邦文类四,择辨横竖二出曰:「竖出者,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须自有才学,又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同学业有无,又如覃〔音谈,延及也〕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
⑥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佛学大词典》:(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YIN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YIN、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⑦ 四土:
《三藏法数》:〔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音力,小石也〕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赡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余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余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译文】
所谓净土法门,是一乘了义的,会归万千善法于一处的,上、中、下三根普遍包含的,圣贤与凡夫都一同收摄的,横超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径登于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之上的,极为圆满又极为快速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而这其中的《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群经之中最为首要的经典。净土宗的大德们常称它为“净土第一经”。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我的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了《无量寿经》在汉、魏、吴、唐、宋五个朝代的五种原译本,广泛地采取最精要的文字,圆满地收摄众多的妙义,汇集而成的经本,如今将其推举为《无量寿经》最好的版本。
【心得报告】
一开篇的这一小段文字,是对净土法门的总述,以及对无量寿经,特别是对这部会集本来由的简述。对于初学者而言,文字虽然不多,但信息量很大,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真实含义,那么对于净土法门,对于无量寿经会集本的这些殊胜的赞叹,恐怕只能是草草地读过而已。所以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些关于这些名词术语的学习心得。
法门,简单而言,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通向最终的涅槃城。所谓涅盘城,就是破除原本就不属于我们的种种烦恼,从六道轮回的生死瀑流中解脱出来,回归我们原本就未曾失去的圆满的自性之中。无论门有多少,最终只能从一个门进入。所以要选对了适合自己情况的这扇门,努力精进才能把门打开。
一乘,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说过大乘、小乘,少有听说一乘。简单讲,佛法的学位大体去分有三等,下等的是声闻、缘觉,中等的是菩萨,最上等的就是佛。大乘的教法是教你如何成为菩萨的,小乘的教法是教你成为声闻、缘觉(或者叫做阿罗汉、辟支佛)的,而一乘,也称为一佛乘,这个教法是教你成佛的。佛法三藏十二部,一乘法只有华严经、法华经和本经等屈指可数的几部经典。佛成道以后,本意是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但由于众生根性不同,不可能同时都能接受一乘法,所以为了曲就众生,不得已将一乘法分为了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一点,佛在最后讲法华经的时候,才对弟子们说出来。佛用了羊车、鹿车、牛车的比喻来代表三乘法,最后全部授与大白牛车,就是最真实的一乘法。
了义,这条术语有些不大好理解。在四依法中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体会,了义就是说明和显示究竟彻底的真实义理的教法。不是为曲就于众生不同的水平而做的权说、方便说,如前面所言的三乘法。那么换句话说,一乘法才是究竟了义的,是唯有佛与佛之间才能完全究竟明了的。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虽然不能完全明了,但能够相信接受并老实遵照去做,就等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受了佛的智慧,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说净土法门是易行而难信的法门,而且是一切世间都难信的法,自然有它的道理在,难就难在这个信上!很多菩萨都不能信受,如今我们虽然还是凡夫却能够信受,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得十方诸佛冥冥之中的加持。我们愿意学习、能相信、能发愿、能念佛,必定是多生多劫积累下来的善根福德,今生机缘成熟,又遇到了。如弥陀经中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轮回中打滚,就是因缘没有成熟,或者说没有能够真干,没能战胜种种的障碍,非常可惜。这一生我们遇到的因缘无比殊胜,绝不能再错过了!为什么无比殊胜?学完这部注解就自然明白了,真理解了,搞懂了,哪怕只有一部分,你会汗毛直竖,无尽的感慨,无比的感恩!
三根,只是就大体上去分的,由于我们每个人过去生中不同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积累,根性各不相同,也就是对于佛的教诲,领悟和接受的能力会体现出有所不同。用比喻来说,天上下雨,落在地上是没有分别的,而大树、小树、小草所吸收的水分各不相同,就是根性不一样。常规而言,不同的根性要有与其相适合的法门,学起来才能相应,才更容易进步。所以佛才讲八万四千法门,应病与药。但是净土法门非常特殊,虽然我们根性各不一样,这个法门却都可以兼顾到,所谓阿茄陀药,万病总持。让不同根性的人都能够得到利益,而且是最真实殊胜的利益。本经中讲的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个真实需要用心去体会,非常不可思议!所以说是三根普被。
凡圣齐收,凡是指六道凡夫,圣是指证得小乘初果斯陀含以上,上至等觉菩萨,极乐世界通通要收摄。摄受凡夫离苦得乐,我们不难理解,但可能会有疑问,都已经证果,脱离轮回成为阿罗汉,乃至成为马上即将成佛的等觉菩萨了,还有必要往生极乐世界吗?这一点,恩师在讲席中也常讲,他自己就是看到了华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真正意识到极乐世界的殊胜程度,连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才能更快速地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这个法门绝不仅仅是救度凡夫出六道而已,往生到极乐世界,可谓一步登天,没有退转,一生圆满成佛!
横超,恩师和黄念老常常用竹子作为比喻,生长在竹子当中的小虫,如果想要出去,纵向往上,需要一节一节地咬破才行,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很长,而且还不可避免会往下退,非常困难。而如果横向咬破竹子的杆和皮,只要短时间内非常努力,一下子就得以出来了。所以说,横超是巧妙的易行道,不是常规的道途所能相比。关键之处就在于,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我们可以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力,只要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就与弥陀愿力相感应,好比是收音机调对了频道,接收电台的信号一样,自然感通。其他法门是靠自力,我们又处在末法时期,不是极特殊的根性,想出离六道,可以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古来祖师大德都公认,无论修学哪个宗门,最后都以净土为归宿。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等于是六道,人道和以下的饿鬼、畜生、地狱(修罗道可以分部在除地狱以外的各道之中),加上以上的欲界六层天都属于欲界,然后是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的四层天,总共是二十八层天。关于三界六道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因缘才会往生到各处,楞严经中后半部分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希望透彻了解,可以参研。
四土,黄念老在后面的注解中,有专门介绍,极乐世界的四土,与我们娑婆世界的四土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之处。这里需要提及的最殊胜之处就在于,我们娑婆世界的四土是隔历的,不同层次的人就处在不同的地方,用科学的语言,就是不同维次的空间,相互之间是隔开的。譬如说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自在各自的学校学习,互不干涉。极乐世界的不同之处在于,四个年级可以在一起上课,小学生可以和大学生天天见面,相互之间没有间隔,而学习是各自听到的都是和自己相应的法,而且小学生自身的水平虽然还不够,却能有大学生的受用。就是说,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是生到了上面的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当中,虽然还是处于人、天、声闻的断惑水平,但在弥陀愿力的加持下,都能有阿惟越致菩萨的受用,所以说叫做径登四土。
极圆极顿,圆是圆满,顿是快速,就是说这个法门的成就是极为圆满,极为快速的。圆满是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就能证得三种不退转(这些概念后面都会讲到),永远不会再退堕到凡夫地,一生作佛!快速是指,经中有说,常途而言,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而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便直接登上阿惟越致菩萨的地位,将圆满成佛的时间大大地缩短了。另外,这当中的圆和顿,也是指后面判教相当中,华严宗判教所言的五教(小、始、终、顿、圆)中的后两教,圆教与顿教。极圆极顿就是说这部无量寿经是圆教中的圆教,顿教当中的顿教。殊胜到了极处!
说到净土第一经,也被称为净土大经。需要知道的是,最早净土宗的经典只是三经一论,三经即《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一论是指《往生论》。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即《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称为'净土四经'。后来近代的大德印光法师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补充进来,作为净土第五经。至此,净土五经一论才最终确定下来。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