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在上一节课,我们讲了本经的释名和辨体,在辨体之后,我们来看明宗。
宗,就是修行的要径,通俗的说就是我们修行的要领。我们上一节课讲的体性是理,宗就是行。要想证得不生不灭的理体,就要懂得怎样修行才能够证得,所以说体是宗所依之体,宗是让体得以显现之宗,宗和体不即不离。
我们在辨体之后就要明宗,我们这部经是以信愿行为宗。为什么要把信排在首位呢?因为信非常的重要。佛法宝山信为手,必须是真信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否则任凭你每天忙忙碌碌,脚不沾地,也不会在佛法中有所收获。而且这个信在五根、五力、以及十一善法中都排第一,具备了信才能算是入佛门。
净土法门中,由信来启发我们的愿,再由愿来引导我们的行,由行来满往生的愿,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所以说,信愿行三法,三即是一,一包含三。以求往生的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信愿行。不是先有信而后有愿,发愿之后再立行,不是这样的,在这一念当中,信愿行同时具足的。
经中先广陈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生信。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楼阁罗网、八功德水等都是依报庄严;还有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声闻天人都是无量光无量寿;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证得阿毗跋致三不退,其中有很多还是一生补处的后补佛。在《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中,世尊让与会的大众,亲眼得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娑婆极乐这两土相见如同对面。这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有了信心自然生出求生净土的愿。
世尊在经中劝导众生:“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这个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起这个大愿,就能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愿相合,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如果不发愿,不能往生。因为佛恒顺众生,绝不强迫众生的,只有人发了愿,阿弥陀佛的全部愿力,就都显现在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以愿导行,所导之行就是执持名号。如果能深信切愿、持名念佛,就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再也不退转。
像我们娑婆世界,处处都是退缘、都是违缘、种种的障碍。寿命短干扰多,好不容易勤苦修行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成绩,遇到干扰就会退步。甚至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退的比进的还要多。可见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想成就很难。
而极乐世界国无女人、衣食随意、万物清净,随念、随愿、随时都能听到佛法,一切随意自在。往生之人都能证得位不退,一生成佛。这是信愿行,这是本经的宗要。
对于信愿行,我们好多的居士多少也有一些概念,但是具体的从哪个地方下手,我们还不甚了解,这里我们概略地来论述一下。
蕅益大师说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信自,就是信自己现前一念真心,和阿弥陀佛等无差别。我们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佛性和阿弥陀佛是平等的。
我们的自性圆裹太虚、量周沙界,山河大地都是自心所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心所现。我们一定要内重己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念佛的目的要指向成佛,一定要敢于承担。这是信自。
还要信他,释迦牟尼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是佛的真实语,绝不会欺骗我们。
还有《无量寿经》和《观经》中所记载的,“与会大众亲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这个都是历史事实,不是神话传说。
我们要信阿弥陀佛决无虚愿。阿弥陀佛是大愿王,所发四十八愿都已实现。因为他已经成佛十劫,所以他因地中发的大愿都已圆满成就。我们信愿持名,就能一定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通相应,往生到极乐世界。
我们还要相信六方诸佛。经中给我们介绍,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净土法门,就是为了让我们众生生起决定信心。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发愿求生,不再怀疑,这是信他。
信自和信他其实是密切相联的,通过他佛的加持,把我们自佛的功德显发出来,这就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蕅益大师也常说:“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这就是信自、信他。
下面还要信因、信果。净土一法,你只要信愿持名作为往生之因,就能获得往生之果。这个因果超越了世间善恶因果,因为只要信愿持名,就是净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造了五逆十恶、为世间所唾弃的人,只要他能够具足信愿,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善导大师说:“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定得往生”。
如果你不具足信愿,哪怕是世间的大善人、世间的善法做得再多,不是净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也不能往生。这里的善是完全从具足信愿的角度来建立的,只要具足了信愿持名,马上就超越世间一般因果的关系,就成了极乐世界的菩萨或者后补佛,这个是出世间的大善根。有了这种大善根就可以成佛,所以不能按世间泛泛的善的标准来讨论的。这个因果也区别于通途的、断一分惑证一分真这样的因果,完全是一个圆顿的因果。你只要信愿持名,承托愿力,就能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快速成佛。这个就是信因信果。
还要信事、信理,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二有,有佛有净土,要事相上相信。有的人说极乐世界是乌托邦,是人想象出来的。我们要知道,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法藏菩萨彻证了诸法实相,由他的愿力显现出来的,是理体的妙用,是真实的存在的。这叫信事信理。
具足了六种信才是真信。莲池大师在劝发真信文中说:“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佛,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就是说,没有真信,纵然念佛修善,也不能往生。下世可以到善处享乐,可以得人天福报。下面大师又接着说:“当受乐即造业,即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尔”。比阐提旃陀罗辈就差一步,早晚的事情。
这个旃陀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屠夫,造作屠杀恶业的人。屠夫、阐提,我们经中一阐提,断善根的,没有信是断善根的,无信根之人。
大师的话发人深省,如果没有正信,纵然修善,虽然来生享福,享福的时候必定造业,既造恶业,必受恶果。所以从正眼看来,没有真信而修善念佛的人,比阐提与旃陀罗的受报,只是在时间早晚的问题,仅差一步而已。这就是我们《华严经》当中说的“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即为魔业。”你享福就会造业,造业接着就要受报,无非是三世因果,紧跟着你就要受报的。由此可知,真信万分重要,这个信非常关键。
下面我们来看愿,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要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只有极乐世界,这就叫做愿。
古人说:“金刚非坚,愿力唯坚”。我们看金刚石,硬度非常强的,能够消磨宝石、玻璃、瓷器,但是金刚石不如这个愿力坚固。《普贤行愿品》中说,人到临欲命终时候,一切的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唯有愿王不相舍离,可见这个愿非常重要。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是往生的关键,我们要在信愿上多下工夫的。
佛在本经中三番劝愿,这就说明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很难发起来的。
难就难在厌离娑婆上。这个娑婆世界,我们也知道非常浊恶,我们也知道我们也苦,乐很少,但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都是我们大家的这种邪知见。我们住习惯了,宁可受苦还是舍不得。我们贪恋着钱财,得不到也想贪,因为财物可以让我们受用;我们贪色,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还有的,稍微有些文化的,他们贪恋文章诗赋、林泉花卉。他们心里都有放不下的,都有所贪恋的目标。
有一样东西放不下,临欲命终,就会为此物所牵,就是我们临终的障碍,而不得往生。因为有一物不忘,我们就叫什么?念不专一,念不一不生极乐,都会成为我们临终的障碍的。
我们要了解这个娑婆世界有种种的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交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苦。《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娑婆世界就是火宅、就是牢狱,不容一刻的停留,以这种出离心求生净土,这个就是愿。
《观经》中说:“造五逆十恶的人,在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就是说,当这个人堕落到地狱以后,见到这个油锅炸人,就像我们炸油条一样,你们这叫果子,就像炸果子一样翻滚,他突然生起了这种恐惧的心理,这个时候有个人能给他说,你只要能够念佛求生净土,你都可以得到往生。这个人如果因这一个机缘,闻而能信,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感应上了。虽然他什么道理都不懂,但他这种厌离心,他这种厌离感应上了,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这个暗合道妙了,就能感应道交,脱离生死苦海。就这么一念,临终就是堕落地狱、地狱业力现前,有人劝他,就是这么一种情况,他都能得到往生。虽然不明理,但是他生起了厌离欣求的心,就这么一刹那间,他就可以往生了。
净土宗道绰大师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这就是说,你不要管著不著相,不要管你理不理解,真要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决定往生。你看祖师的话就这么直截了当的。
我们今天在座的,你只要信愿持名,跟大家说,极乐世界都有分的,关键就在什么?在信愿之有无。大家一定要明白,对极乐世界切不可怀疑,一定要生起厌离欣求的心,这样大家必定去做菩萨、一生成佛的。
我们发愿往生,千万不要脚踏两只船。又留恋娑婆世界,又想到极乐世界,这个愿就有夹杂了,也可以说这个愿不真实。我们好多居士都是带着这种心:等我临欲命终了的时候我再去吧、我再去求往生吧。其实这个时候你的心已经夹杂了。在你临欲命终的时候,你现在清醒的时候你都放不下,临欲命终的时候你又能放下多少?很难的。所以要往生,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这个信心一深,愿就切了;愿切了,你念得就更专心了。信愿如果真有了,十念、甚至一念,决定往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这个信愿上多去用心。
愿能导行,行就是执持名号,不夹杂任何的观想、观像、实相。我们末法时期,这一个六字洪名,或者四字名号是最得力的。为什么说这部经典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最易?就是因为从持名入手,这个持名,直接就把净土法门的核心抓住了。
法藏菩萨发愿要平等普度九法界的众生,思惟了五大劫,考察了十方二百一十亿俱胝佛刹土众生的根性、佛刹土的优劣,最后终于思惟到了一个平等普度众生的方法,就是以名号度众生。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个执持名号看得很浅显,这是八地菩萨得十方诸佛加持,在这声佛号的执持当中,圆满完成了初发心的人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的过程。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行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其他大乘法门多是悟后起修,要先开悟,开悟以后看清道路,然后你才有资格去修道。没有开悟就修行,这叫盲修瞎练,因为看清了道路以后才能开始下手,才能开始修行,所以这个下手就很难。下手都不容易,别说证悟了,别说证道了。
而持名最容易下手,刚会说话的小孩都会念阿弥陀佛;只要信愿持名,就能够决定往生。纵然是这个信愿还有欠缺,但是念一句佛都有无量的功德,散称也能成为佛种。由于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极殊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这个方便就是这么说的,非常的方便。
这一句佛号,你就圆满成佛,这句名号是了义中无上了义,是真空妙有,大乘中第一义谛彰显无遗。无量寿是真空,无量光是妙有,中道的了义就在这声佛号当中。
我们念这一声名号,也就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了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了我们的心,所以我们的心更含果觉,这就是圆顿中至极圆顿。
我们今天能遇到这样的持名方法,一定要生稀有难遭之想。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听闻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相信的,所以一定要抓牢这一句名号,抓住我们的这一个大的殊胜的因缘,这一生不再空过。
五重玄义的第四个是力用,力用就是功能作用。一切经典如果没有殊胜的作用,谁还肯苦心去修行呢?所以在明宗之后,必须来讨论力用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各有不同的功用。如《楞严经》是以离爱得脱为用,《心经》是以度苦破妄为用,本经是以什么为用呢?从因上说,这部经是末法时期,众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随着众生根机越来越劣,众生靠自力来修戒定慧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了生死也不太可能,所以要仰靠佛力加持来横超。这个法门,对末法众生是非常当机的,乃至法灭尽后,佛还要用慈悲愿力加持这部经再住世百年,来救刀兵劫的众生。这个经灭了以后,一百年以后、经灭了以后,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住世现在虚空当中,有人发心求生净土,念一句即得往生。
这部经典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我们产生欣求心,让我们通过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反衬出我们娑婆世界的种种苦难,由此产生出离心。
再就是这部经典,能够让我们在信愿持名过程中,能得到佛力加持、安稳的修行、不招种种的魔障。
由于现在的人有很多的妄想杂念,以至招感很多的鬼魅的这种现象。这种现象都是来自于我们很多的、我们内心当中很多不正当的这种贪求。所以我们一定要老实念佛,在名号的光明里面,这些魔障它就不会现前。我们要用至诚心来念这一声佛号,就会被诸佛所护念,直接达到菩提的觉岸。这是从因上来说这部经的功能作用。
我们再从果上来看,这部经的功能作用是往生不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不仅上三土不退,即使生到凡圣同居土,也是圆证三不退。到了极乐世界都是最后身,可以入一生补处位,一生成佛。往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都生在凡圣同居土,虽然生在凡圣同居土,但是又可以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上善人就是大菩萨,我们可以与大菩萨生活在一起,与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把手同行,能够亲见弥陀,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在他方的凡圣同居土,像我们娑婆的凡圣同居土,很难看到圣人的,也没有办法遇到阿罗汉,更没有办法见到佛。一定要在断了见思惑以后,生到方便有余土,我们才能见到阿罗汉;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生到实报庄严土,才能见到法身大士;无明断尽,才能见到佛。
但是极乐世界是圆融无碍的,带业往生的凡夫见思惑都没断,到了极乐世界就具足六种神通,又有佛的相好光明,万亿紫磨真金色身。你说他是凡夫吧,他又是圣人,你说他是圣人吧,他见思惑一点都没断,非凡非圣,即凡即圣,这个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
我们再来看不退,不退有四种含义。本来不退是讲三不退,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又加了毕竟不退,这是为了显示佛号功德非常不可思议。第一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莲花化生,永不会退到人间;第二个是行不退,就是常修度化众生的菩萨行,不会退转到二乘;第三是念不退,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种念,和一切种智相应,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是大菩萨的境界;第四是毕竟不退,就是今生听闻到弥陀名号,不论是至心念还是散心念,无论是有心念还是无心念,无论是对于经文和名号理解还是不理解,只要经名和佛号一历耳根,永远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成为善根的种子,永远不坏。假如过了千劫以后,善根成熟,毕竟因为念佛名、念经名而得度,作为我们的种子、往生的因了。
这就是这部经典的妙用:往生和不退。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于圆证三不退,能够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五个是判教、教相。一般我们会把一代时教判为小乘法或者还是大乘法,这部经典属于大乘菩萨藏所摄。判教有天台的藏通别圆,有华严的小始终顿圆。《阿弥陀经》属于顿教所摄,同时也包含分圆、圆教。
自古以来对这部经的判教都非常的低,教下对这部经的重视程度不够。莲池大师把《弥陀经》和《华严经》相提并论,把这部经判为了圆教。当时有很多宗门教下的人不同意,说这部经毕竟所被的是愚公愚妇,是摄受下根机人的法门,怎么能判为圆教呢?我们知道圆教究竟成佛的法门,这部经所受益的、所当机的是愚公愚妇,说判为它叫成佛的圆顿法门,他们不肯同意的,怎么能跟这个华严、法华相提并论呢?
但是这部经确实具足华严的十玄门,这些有眼光的注经家,也都认为这部经是略写的华严,这个就是广法做略法讲、深法作浅法讲的一个善巧方便。
《华严经》甚深甚广,《阿弥陀经》一千多字就可以加以宣说,这是二乘菩萨、等觉菩萨都不能测度的一个智慧法门,但是它能够从事相上展开,让我们凡夫来加以分享。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把这部经判为《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我们看《华严经》,虽然横说、竖说、尘说、刹说、说至究竟,仍然是以普贤十大愿望导归极乐,所以此经是《华严》的奥藏。《法华经》中说:“但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成佛”。我们这部经中,凡是信愿持名的人无一不成佛,所以说是法华之秘髓,诸佛之心要。
诸佛的心要就是实相。此经中的依报正报、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愿所愿、能信所信都是实相,所以说是,诸佛之心要都在这部《阿弥陀经》里面道妙暗合了。
我们正在念佛的时候,放下这个身心,念佛放下身心,这就是布施;身口意我们清净了,这就是持戒;无嗔恚心就是忍辱;念念无间就是精进;妄念不生就是禅定;历历分明就是智慧。所以一句佛号六度尽摄。万行虽多,也都含摄在六度里面,所以菩萨万行之司南,也都在这一句名号里面了。这一句名号,你达到了这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全都含摄在一句名号里面了,所以说是菩萨万行之指南。
从以上五重玄义来看,这部经是非常殊胜,读诵、受持这部经典功德也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习《阿弥陀经》,真的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殊胜的,功德也非常大的。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原来是滑嘴而过,甚至这个信心和愿力都不太坚固,听完这部经以后,大家这个信愿行坚固。名号里面就包含了我们的觉悟心,包含了我们的菩提心了,所以念这一句佛号,你有信愿行和没有信愿行,念的力量不一样的,这个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念诵、我们学习这部经典功德是非常大的。
下面大家一定要用心地去听,听完以后就用在我们的执持名号当中。这一句名号包含着我们的信愿行,把我们的光明就这么引发出来了、就这么显发出来了。在这个六字洪名当中,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无量光无量寿,就这么显发出来了,就是这么的方便,就是这么的简单、方便、殊胜。
下面介绍本经的译经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姚秦是国号,三藏法师我们也经常讲,就是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汉译为童寿,在童年的时候就有老年人那样的智慧称为童寿。大师出生于龟兹国的贵族,龟兹国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今天的新疆库车。他七岁随母出家,他的母亲是公主,最后也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出家修道。看清了人这一生该怎么走,该去向往什么,该去求什么,只有这个解脱的大道才是我们应该所走的路。他随母出家,他的母亲证得初果。
罗什大师一开始是学习小乘,后来学习中观大乘理论,因博学多闻,名震诸国。他的母亲知道这个龟兹国运将衰,就要前往天竺国去进一步求证三果,临行前,他对罗什大师说:“大乘佛法将要在东土弘扬,只有靠你的力量,但是对你的自身稍有不利,你怎么看?”意思是说,你是想为了弘扬大乘佛法受点委屈,还是受点委屈去弘扬大乘佛法。罗什大师说:“菩萨之道,利物彼忘躯。”只要大乘佛法能够流行于世,牺牲自己又何妨呢?他就留在了龟兹国,后来被请到了华夏,一生所译经本广为流通。
罗什大师还是七佛的译经师,所以我们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感得大师到中国来翻译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的福报,也是大乘佛法将要在中国传播的一个瑞相。鸠摩罗什大师在临终时发愿,对他自己这一生请佛来做一个印证,说“如果所译经论,不违背佛旨,将身体火化后能够留得舌根不坏”,为了向我们世人一个证明。等到荼毗的时候,果然一舌独存,落一个全舌舍利一舌独存,所以他的经本绝对可以信赖。
好,谢谢大家。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