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1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八面,第七行,从一百二十四看起:
【智度论云,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这一段经文说菩萨所修的功德法藏,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学习的,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个修法。『菩萨得』,「得」是证得,也就是通达明了而得其受用,他确实在生活上用上了。『一切三世』,「三世」加上个「一切」,意思就更深了。佛经里面,特别是大乘经,常讲到十世,十世怎么说法?过去有三世,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过去三世,现在三世、未来三世,这有九世,加一个根本的,叫十世。一切三世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否则的话,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哪有一切?一切是这个意思。
『无碍明』,「明」是智慧,「无碍」是一切通达无碍。在《无量寿经》上有句话,「住真实慧」,跟这个意思相同,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住在真实的智慧。也就像《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清凉大师注解《华严经》,为我们说出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是无有障碍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无碍的法界,这是法身大士的生活状况。入这个境界,此地讲『等诸三昧』,实在就是《华严经》上讲到的华严三昧,《无量寿经》上也说到这个,华严三昧。
『於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一一三昧」,说了个一,一里面有无量,无量中有一,这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容,一多无碍。佛在《华严经》上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切法都是圆满具足,没有一法不是。举一微尘,微尘是物质里头最小的,说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粒微尘,多是什么?这一粒微尘你要分析,用现在科技来观察,一粒微尘是很多原子组织的,而原子又是许多电子组织的。电子再分析,是粒子组织的,一里面就有多。这么多东西是一,一是那一微尘。佛举这个例子说明,所有一切万法,这是举到最小的,依报里面讲一微尘,正报里面讲毛孔、毛端。举这个为例,说明一多不二,这是粗说。像《华严》再往细处说,涵盖了虚空法界。所以说大不是定大,不是一定的大,小亦非定小,大小能够互容,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见到的,清凉大师也说得很明白,必须离开一切妄想执著,这个境界就现前。这个境界就在眼前,我们看不出来,他们能看得出来。我们看不出来,是有障碍,什么障?妄想执著,见不到事实真相。如果把妄想执著断尽,这事实真相原来就摆在面前。这是说一一三昧当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
『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和合」是归纳,一类一类归纳,因为无量阿僧祇就没有法子说。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无量法归纳成多少类,像《瑜伽师地论》里面,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类。六百六十类对於初学的人来讲还是很不方便,太多、太杂了,所以天亲菩萨教初学的人,又把六百六十类归纳为一百类,称为《百法明门》。一百类,对於初学的人来说就方便太多了。所以,一百展开就是六百六十,六百六十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这是用归纳法。由此可知,一多是互容的,一多是相即的。这是『菩萨善法功德藏』,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习,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明了事实真相,修积一切善法,这才叫学佛。再看底下这一段,也是《智度论》里头说的。
【智度论曰,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
三昧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么叫正常的享受?心地清净平等就是正常的享受。一切凡夫他的受,就是享受不正常,因为他的享受是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换句话说,这些东西是烦恼。凡夫享受的是烦恼,佛菩萨享受的是智慧,智慧是清净的。我们世间人有没有智慧?没有,世间人种种智慧里头参杂著烦恼,不是真智慧;佛法叫它做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称之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跟世间智慧的差别,就是它里面没有烦恼,决定没有妄想执著,这个智慧才是真实的智慧。
所以『三昧修行』,这是总纲领,佛法行门很多,所谓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统统修三昧,也就是都是修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受用。在《无量寿经》就是清净平等觉,这叫真修行。在生活里面修清净心,在工作里面修清净心,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平等心,这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说每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佛号,拜多少佛,不是这个。这个搞法,如果与生活、与处事待人接物要是看作两桩事情,那就完全错了。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叫修行,而错误思想行为就在生活里头。所以要明白经义,佛在经里面教给我们一些原理原则,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修行,这就是「三昧修行」。三昧修行是总说,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三昧修行,换句话说,都是修清净心、平等心。
『习久』,修行时间久了,久了就有效果。开始修的时候要作意,因为习气太重,常常犯这个毛病;学久了,自自然然心清净,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著少了,功夫就得力。久了以后,就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好习惯,这叫『陀罗尼』。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自然能够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这个大总持法从哪里生出来的?「是诸三昧」,就是自己清净平等的感受,以及外面的境界;换句话说,还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对外不著相,外离相;内离念,内离念是三昧,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受就是正受。内离念,外离相,外面不著相这是诸法实相都现前,就是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都明了,这是住真实慧,能生总持法门。陀罗尼在起用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就是权智的德用。是诸三昧,实在讲就是实智,般若无知,三昧是无知,陀罗尼是无所不知。这是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实在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是自性本具的,只要把障碍去掉,这个能力就现前。底下一段还是《智度论》里面说的。
【智度论曰,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不相应,是心不相应陀罗尼,是心不相应者,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这一段是说明三昧跟陀罗尼不同的地方。三昧决定是相应的,由此可知,从三昧里得的陀罗尼,是菩萨善法功德藏。如果没有三昧,能不能得陀罗尼?能,『闻持陀罗尼』。陀罗尼是讲总持法门,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有,中国古人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做学问、做功夫,他有能力抓住纲领。我们世间人讲抓住纲领,在佛法里面叫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纲领,他能抓得住。虽抓住了,他心里面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没断。你不能说他没有学问,不能说他没有抓住纲领,他确实掌握纲领,他也说得头头是道,他也有能力著作等身。这是给我们解释这桩事情,说明得三昧一定得陀罗尼,得陀罗尼不一定得三昧。这是不能不晓得的,什么原因?因为三昧是心相应法,与心不相应,怎么会能得三昧?三昧是清净心、平等心,决定是与心相应的。但是陀罗尼不见得相应,亦相应,也不相应,这个地方从不相应来说。所以陀罗尼跟心不相应,『是心不相应陀罗尼』。
有与心相应的陀罗尼,有不相应的陀罗尼,相应的陀罗尼,前面所讲的,那是住真实慧,是菩萨善法功德藏,这都是说相应。如果是与心不相应,底下就举一个比喻,『如』,如是譬如,譬如有人『得闻持陀罗尼』。闻持陀罗尼在佛法里面,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明显的代表,阿难尊者。阿难在佛陀弟子当中多闻第一,而且记忆力非常之好,理解能力也很强,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但是他烦恼、习气没断,这就是闻持陀罗尼。他多闻,而且他能够保持不失掉,这就是他记忆能力非常好,分析能力非常好,他有这种能力。『虽心瞋恚亦不失』,这就是他烦恼没有失掉,他的贪瞋痴没断掉。所以阿难在世尊法会里面,一生只证得小乘须陀洹果,他的同学们几乎各个都证阿罗汉,他还是初果。如果说在佛法能力上,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他,楞严会上就很明显的,富楼那尊者证了阿罗汉,四果罗汉,世尊讲经,阿难能听懂,富楼那听不懂。为什么四果罗汉听不懂,他初果须陀洹听懂了?这是大经里面所说的,每个人根性不相同。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以他不能证果,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他闻法能够理解,就是他得的是闻持陀罗尼。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根性恰相反,富楼那尊者是烦恼障轻,所以他很容易证阿罗汉;所知障重,所以佛讲大乘经他听不懂。一切众生根性不同亦复如是。这是烦恼习气没有断,这个烦恼习气就是讲贪瞋痴,『常随人行,如影随形』,不离开你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这都是眼前自己的事实真相,我们看看经典上诸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看了以后,回来想想自己,我们自己应该如何来修学。实在讲,我们现前两种障碍都重,烦恼障也重,所知障也重。所知障重,对於佛的经义不能透彻了解,甚至於有时候把经义错解,这所知障重。烦恼障重,就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放不下,生活在这个里面,哪能不造业?怎能不堕落?如果对於这个事实真正有高度的警觉心,能救,不是不能救,任何一个人都能得救。这个高度警觉心就是觉得自己两种障碍都重,如果这一生要不能够脱离三界轮回,必定堕落,有这样一个警觉心就好办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老实念佛。
世间一切人、一切事我统统都不管,与我完全不相干,都把它放下,随缘度日,什么事情都好,你说善,很好,恶也很好,完全不关我的事。老实念佛,老实这两个字要紧,念上个三年、五载就成功了。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看到的,许多念佛三年就往生的,是不是他的寿命到了?有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他念佛三年,他刚好寿命到了?我想不见得,哪有这么巧!你说一个、两个也许有这个样子,太多了。太多了,我们想法就决定不是他的寿命到了,而是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他的寿命不要了,在世间多住一年就受一年罪,多住两年就受两年罪,人家能走他为什么不走?我们是走不了,无可奈何。有本事走,不愿意多受一天的罪,极乐世界的乐我们没有法子想像的到。所以他有能力,三年他能力达到、他做到了,自在往生。他预知时至,走的时候瑞相那么好,我们从近代往生传里面都看到。
你看《念佛论》,我们这里流通得很多,倓虚法师所讲的极乐寺的修无师,绝对不是寿命到了,郑锡宾居士,学佛都没几年。尤其是谛闲老法师那个念佛的徒弟,念三年站著往生,我不相信他三年寿命到的,绝对不是寿命到的,而是他功夫成就了。没有生病,站著走的,那是预知时至。他在走之前一天,去看看他的亲戚朋友,那个看看就是告别,但是他不说。说了什么?说了怕人家打闲岔,你明天往生,我明天去看你怎么往生,他就走不了了,他怕人家干扰。所以,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到了,寿命到往生固然是有,但是寿命不到往生的人更多。我们世间人不懂,贪生怕死,希望在这个世间还多住几年、多住几天,人家跟我们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样,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多住一天,没有理由。
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两种障碍重都不怕,只要你真发心,真的老实念,这一句佛号叫消业障!特别是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那个录音带我听了四、五十遍,实在是我们的好榜样。他没有念过书,什么事都不懂,跟他讲什么他都听不懂,所知障重。烦恼障也重,学什么都不会,虽然出家了,两堂功课都不会,人笨到这个样子。所以,老法师只教他一句佛号,教他念阿弥陀佛,而且方法非常善巧。你就老实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多简单!给他找个小庙,那个小庙是没人住的,一个破庙,在乡下,叫他一个人在里头去住,就是专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念三年,居然站著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三天,站著往生我们听说过,但是死了以后站三天,没听说过。
从这个地方证明,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果业障不消除,哪里能够这样自在往生?什么方法消除业障,一句佛号。我们天天念佛,为什么消不了业障?我们不是老实念,我们念佛里头参杂著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所以把功德破坏掉了,念得再多,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是你自己破坏掉。人家这个佛号为什么念得成功?里面没有夹杂妄想,所以叫老实念,我们不老实。真正老实念,修学这个法门,实在讲三年决定成功。可是你听了怎么样?你听了决定不肯念,三年就死了,这个不得了,这个法门不能学,我还要长命百岁!给你讲真的你反而不学了,这就是迷惑颠倒,迷恋在五欲六尘当中,没有真正发心脱离三界苦海的意愿,没有这个意愿,虽然讲信、讲愿,信愿都不真实。不是这个法门有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发心有问题,法门决定不错。上根利智,在经上讲,一日二日就能成就,根性再劣,七天也能成就。
这个说法,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头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宋朝莹珂法师,给我们做出了证明。这个出家人烦恼障很重,我们看起来,大概烦恼跟所知障都重。虽然出家,因为习气,没有办法持戒、守清规,常常犯戒、常常破戒,造作的罪业就很多。但是他之所以能够得救,他相信因果报应,这个很难得。想想佛在经上常讲的,自己生活行为一比照,他自己知道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他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就生了很大的恐怖心,就害怕了。请教他的同参道友,有什么方法能救他?这些同参道友就拿《往生传》给他看。他读了之后,对於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羡慕,就发心念佛,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一句佛号日夜不间断,不吃饭、不喝水,一句佛号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诚则灵,真诚他就有感应。阿弥陀佛现身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念佛,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再来接引你。莹珂法师这个时候智慧开了,他就一想,我的习气很重,禁不起外面诱惑,再十年我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所以跟阿弥陀佛说,我的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他提出这个要求,阿弥陀佛也接受了,佛就告诉他,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他非常欢喜,房门一打开,告诉他的同参道友,我三天之后要往生了。一般人看到,他说的话疯疯颠颠的,说疯话,没人相信他。这么一个恶人,一个坏人,关门念三天佛,就说他三天之后要往生。好在三天时间不长,我们大家看你三天之后你往生不往生?到三天之后,真的他往生了。
这是说明,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力量,什么法门都不能比,问题是你真心念。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好留恋的,年岁稍微大一点的人看得太清楚、太透彻。三十年前的社会,跟今天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人心变了,社会的型态变了,将来不知道要遭什么样的劫难!这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战期间,那个时候的人心,跟五十年之后现在的人心不能比。所以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觉悟,应当求生净土,应当放下万缘,老实念佛。这一段是说明,得陀罗尼不一定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得陀罗尼才是菩萨善法功德藏。一百二十七段。
【智度论曰,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
这也是说明陀罗尼跟三昧性质不相同,陀罗尼会传到底下一世,这是阿赖耶里面的种子。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人,有生下来就很聪明,就很有智慧,那是他阿赖耶里面有这些种子。这个种子习气生生世世不间断,可以带到来世。但是三昧就不一样,三昧一转世,一个生死一转世,来生就没有了,这一生所得到的,来生就没有了。来生必须要遇到善缘,这个很难得,真正遇到善缘、遇到善知识从头再修,再修会得到。如果遇不到善缘、遇不到机会,没修的话就失掉了。这是三昧跟陀罗尼不相同的地方。
但是得三昧而不能够发愿往生,往往第二生得人天福报,这是很可怕的。人天福报一现前,把修行这个事情就丢掉了,而享福没有不造业的。他在世间是大富大贵,富贵人有权力、有财富、有势力,为所欲为,他想什么他都能办得到。如果是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这一生的福报享尽了,来生必定堕落。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嘱咐菩萨,不受福德。我们看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无论示现出家、示现在家都不享福,生活都过得很清苦,非常有道理。出家人,大家所知道,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不是没有福,他的在家弟子太多了,供养太丰富了,他不能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吗?
虚云老和尚当年在世的时候,他在南洋弘法,泰国的皇后、皇帝,泰王都是皈依老法师的。老法师穿的一身衣服,补钉补了好多个,这些在家徒弟,大富长者,不能替老和尚多做几件好衣服吗?实在讲供养的好衣服太多了,我们在老法师年谱里面看到,他这个地方接受了,那个地方布施给别人。有些初出家的人没人供养,没得穿,他新的衣服、好的都送人,自己还穿一身破烂衣服。印光法师也是这样的,所有一切的供养他拿去印经书,他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印经布施流通。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点都没有改变。确实遵守佛在《般若经》上的教训,不受福德,不接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不造业,这是我们的好榜样。
在家学佛的这些长者、居士们,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台湾李炳南老居士,那有大福报,在台中弘法利生,以居士身分讲经说法。我到台中亲近他的时候,他在台中十年了。我是在民国四十七年到台中亲近他的时候,他告诉我,台中莲社的莲友,登记本子上有姓名、有住址的,已经超过二十万人。他自己的生活,还是一天吃一餐,那么简单,穿的衣服,几十年没有换过新衣服。到以后我们才晓得,他的内衣都是补的,袜子也是补的。有没有供养新的?有!常常有人送新的衣服给他,他一拿到就送人,还送我不少件,都是非常好的料子,他自己不用,转手就布施掉。在家菩萨!也是不受福德,不享福就不造业,佛门常讲随缘消旧业,这是在家、出家做出样子给我们看,随缘消业,不造新殃。
这是陀罗尼跟三昧不一样。陀罗尼可以随著一个人转世,生生世世都显出他的聪明智慧,但是清净心、正受,一转世就没有了。这是讲六道里面,一转世所谓有隔阴之迷,这是两种不相同。再看底下这一段。
【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底下这几节都是解释「入华严三昧」。什么叫华严三昧?《净影疏》里面这句话,『彼一三昧』,就是华严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由此可知,华严三昧实际上就是大总持法门。
【八十华严曰,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
实在讲华严三昧就是四无碍法界,也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六相十玄,就是十玄门,能够统摄世出世间一切法。
【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
在一切三昧当中,『佛华严』是究竟圆满的正受。底下这一段是解释,说得比较详细。
【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
「华严」是比喻,在《华严经》经题里头为我们说明。「大方广」这三个字是讲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含在这三个字里面。「大」是说一切诸法的理体,说它的本体,也就是讲的自性。在有情众生称作佛性,在无情的众生称作法性,实在讲,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没有差别。性就是本体,所有一切法是从它出生的,性是能生,诸法是所生。所以性是体,所生的叫相,相用「方」这个字做代表,方的意思是方法、是轨则,是变现一切法相的程序。「广」是讲作用,它的用途非常广大。所以,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讲一切诸法的体、相、用。「佛」这个字,佛是能证,佛是彻底觉悟的人,觉悟什么?觉悟大方广,大方广实在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大方广。彻底究竟的觉悟,这个人就叫做佛。「华严」是比喻,『华者,菩萨万行也』,「万」是比喻多,比喻无量,「行」就是生活行为,在生活行为当中点点滴滴。
所以,经的梵文经题里面是「杂华严饰」,佛把它比喻一个大的花园,这个花园里面,世间所有一切花的品种统统具足,那就太妙了。你到这个花园来,什么样的品种都能见到。佛用这个比喻,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生世世,你所遭遇到一切人事物,就好比杂花一样,这是一个世间。庄严是严饰,饰是装饰。在这么一个复杂无比的世界之中,就像个大花园,什么样的花、什么样的品种统统具足,你在里面游览,宗门的人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菩萨游戏在人间。世间无论怎么复杂,菩萨的心永远清净,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而不迷,那就是片叶不沾身,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个意思。那就是严的意思,这真的庄严。如果对於这些境界起心动念,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就迷了,就不觉。什么叫觉者?菩萨是觉者,佛是觉者,知道万法虽有,有即是空,《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有,有就是空。所以他不分别、不执著,他能够保持清净心、保持平等心,不会随外面境界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他的本事。凡夫跟他不一样的,见色闻声就起心动念,就起贪瞋痴慢,就起是非人我,这就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菩萨正受,底下讲:
【何者,以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
这是解释华严两个字。为什么用『华』做比喻?因为华开花之后会结果,『生实』就是结果的意思。而菩萨的行,行后面也感果,行是造的因,有因必有果。这个造作,不但是在言语、行为上造作,起心动念就造作。所以我们自己现前感受的果报,将来我们也会感受果报,不论果报是好是坏,是善是恶,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是自己业力招感的。你自己没有这个业因,怎么会有这个果报?真正觉悟、明白了,在受果报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这个果报受了之后就了了,绝不怨天尤人,等於说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如果受报的时候,特别是受恶的果报,自己不甘心、不情愿,怨天尤人,那你在受果报的时候又造恶业,你将来的果报就更苦,愈来愈苦。可是世间人有几个觉悟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他不会怨天尤人?太少了,迷惑的人多,觉悟的人少。觉悟的人受极大的苦难,他知道自己造的业因,应该受这个果报,这是觉悟的人。所以用华来比喻因,比喻造因。
『虽复内外两殊』,这个比喻是外,实在讲的意思就是菩萨生活行为,这个不一样,但是因果是非常相似的。开花,花开得好,果一定结得好;花开得不好,果就结得不好。跟我们在生活当中造业是一样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的心善行善,果一定善;心不善、行不善,果一定不善,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个说法是相似的。『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用华来表法,显示在生活里面所遭受到的这些果报。
【严者,行成果满。】
庄严。
【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为严也。】
『严』是庄严,是完美的果报,完美的果报一定是要把烦恼断掉。『垢障』,垢是污染,障是障碍,这两个字都是指烦恼。无明烦恼是污染,见思、尘沙是障碍,这三种障碍要把它永远断掉,这就是「垢障永消」的意思。能把无明烦恼断尽,证理就圆满,理就是自性,理就是诸法实相,你才能够证得圆、证得满,而没有欠缺。佛在经论上『随用赞德』,「用」是用在生活上,赞叹佛与大菩萨们,他们在生活上表现的圆满的德能,智慧、德能都表现在生活上,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严来赞叹他,『故称为严』。
【三昧者,理智无二。】
『理』是所证,『智』是能证,智就是般若智慧,理是真如本性。显现在外面,就变现出一真法界,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都是真如本性变现之物。如果你要明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那么相就是性,事就是理。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看透了,那就是「理智无二」。诸位晓得,无二就入不二法门,就入一真法界。还有二,你决定没有入不二法门,你决定在一真法界之外。在一真法界之外,你就是落在十法界里头,如果二障要重一点的人,在十法界里必定在六道里面。这些理与事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事情;换句话说,你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十法界的机会就没有。你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事实真相,然后才会产生高度的警觉心。
要发心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个愿心才能生得起来。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很多,为什么这个愿心生不起来?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没有明了。假如你对於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这两方面情况搞清楚了,这个地方真苦,那个地方真乐,你还不赶快移民过去吗?这一定道理!没搞清楚,西方极乐世界未必比我们这里好,去不去无所谓,他愿心就不强。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那你的心就非去不可,不但非去不可,愈快愈好,一定是这个心理。所以入不二法门,这是得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受用。
【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
这是解释华严三昧,华严三昧跟其他的三昧不相同的地方,华严是究竟圆满的三昧。百千三昧固然是正受,不见得究竟圆满,要比华严三昧,那就差很远。三昧之多,我们在此地也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让大家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有个很清楚的概念。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刚才讲过,里面没有贪瞋痴慢。譬如这个人他对於财他不贪,财物摆在面前他决定不会起心动念,这个人在财里面得三昧,得正受。可是他遇到名,名他要,他贪名,他在名里面就没有三昧,在财里头有三昧。有些人财富看得很重,名看得很淡薄,那个人在名里头得三昧,财里头没有三昧。这样你可以依此类推,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精神生活上、在物质生活上,真的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你要把无量无边烦恼习气一桩一桩都离开、都不动心了,你就得无量三昧。
而华严三昧境界就更扩大,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不但是六道不染著,十法界不染著,连一真法界也没有放在心上,这才是华严三昧。末后结得好,结的是究竟圆满的三昧。『理智无二,交彻熔融』,理与智交彻,性与相交彻,事与理交彻,互相并融。『彼此俱亡』,「彼此」就是底下讲的『能所』,心才达到真正的清净。惠能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到这个境界才是华严三昧,这个三昧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底下一段:
【华严经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这是《华严经》上两句偈,形容华严三昧的德用,也是华严三昧的功德利益。你要是明了它的作用,知道它的好处,你才会发心去修学,我们学了有好处,学了有用处。它的用处,实在讲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一切自在』,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无障碍法界。你看《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我们通常讲「普贤菩萨行愿品」,而它的品题不止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是略称。品题具足是说无障碍的法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就是你得到了,你得到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此地讲的一切自在。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四无碍法界,特别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入到这个境界,这是你能入的。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普贤菩萨的生活境界,他用什么入的?普贤行愿。普贤行愿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入,能所不二,那就是华严三昧。所以『华严三昧势力故』,才能够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得大自在。
我们对於这桩事情虽然听说,实在讲没透彻,不是真正的明了。真正明了,你一定会发心去求,你自己要想得到。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求?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真正念佛求生净土,就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用这个方法我们有把握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用别的方法非常困难,即使是依《华严经》十大愿王来修行也很难,实在讲没有信愿持名来的容易。信愿持名,我们人人有把握可以做到,要是修十大愿王,我们不见得有能力修成,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净宗是不思议法门,是真实难信之法。我们有幸遇到,如果这一生不认真,把它轻易放过,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二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2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九面,从第一百三十三段看起,倒数第五行:
【合赞曰,法界唯心,名佛华严,以因行华,严果德相,令显著故,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
这是《无量寿经合赞》里面的一段话,这个意思很深,完全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境界。法界跟心性,实在说是一不是二,心性能现,法界是所现,能所不二,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这个意思也是『佛华严』的意思。底下说『以因行华,严果德相』,华严两个字是比喻,华代表因,开花之后才会结果,用严表果德,华表因行。在《华严经》上讲,就是文殊的十波罗蜜,普贤的十大愿王,代表了华严的因行。由此可知,法身大士他们修学的总纲领,不外乎十波罗蜜与十大愿王。
「果德相」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里圆满含摄了十法界,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行化他的境界。『令显著故』,就是入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不但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方微尘国土他也看得清楚、也听得清楚。由此可知,法界原本是一,不是二。凡夫为什么见不到一真法界?这正是佛在「出现品」里面所说,一切凡夫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执著是障碍,去掉这个障碍,佛华严就现前。
【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这个『三昧』是庄严法身的,『饰』是装饰。所以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是正报,也包括依报在其中;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有情跟无情,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华严』两个字的意思很深,也非常之广。
【秘藏记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
这段是解释『真言』,真言特别是密宗里所说的。「真」是真实无虚的意思,这是说诸佛如来所说的言语。这个地方所讲的诸佛如来,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宗门里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他的言语、他的德能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决定不是虚妄的。诸佛菩萨要随俗缔来说,我们凡夫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如果随他自己亲证的境界来说,我们凡夫就没有能力理解他,因为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前面我们讲的很多。凡夫、二乘的境界是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那个里面的现象、里面的状况,不是十法界里面这些人能够知道的。因此,佛讲经的时候,不仅有六道众生,有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十法界里面的,还有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他们也来与会。
既然来与会,世尊也不能够把他们冷淡了,这个不可以的。所以为我们讲经说法之后,有时候就用咒语,『密语』就是密咒,密咒实在讲就是他们的言语。实在讲,世尊无论对哪一道的众生说,法身大士哪有不通达、不明了的道理?但是咒语说几句,对他们来讲有特别亲切之感。而且咒语还有一个作用,能够对治凡夫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读经,读经为什么不容易摄心?因为看到经文,他打妄想,佛这一句怎么讲,这一段什么意思,他打妄想。如果叫他念咒语,咒语没解释,所以能够摄心,不让他打妄想,它对於我们有这个作用。而咒语里面所含的意思,跟佛显说的无二无别,所以神咒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会疏曰,百千三昧者,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於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
我们先说这一段,这是解释经上所讲的『百千三昧』。三昧的意思是正受,「百千」不是个定数,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数字来看。它是形容,表法的,代表多,所以底下讲『无量』,百千就是无量的意思,代表众多。三昧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前面我们也曾经举例说过。实在说众生无量无边,每个人的心行不相同,实在讲就一个人来说,一个人的心行也是无量。你看我们从早到晚,妄想、念头,一会想东,一会想西,如果你要是仔细把它记录一下,你从早到晚想了多少事情!然后你才晓得我们念头里面的复杂。一桩事情得正受,这是一个三昧。从早到晚,无量无边的念头,如果都得正受,那你就成了无量三昧。我们还从简单的比喻来说,譬如这个人把财放下,不贪财了,在财里面得三昧。可是财里面包括很多种,财物,只要是有价值的都属於财物,那财物多少种!不是单单纯纯说个财,财里头就包括了百千种。百千种财物当中,恐怕有些放下了,还有些放不下,不见得在财富里面你全都放下。由此类推就能体会到,心行无量无边。
根性上讲『有利有钝』,有利根的,聪明人;有比较上愚钝一点的根性。根性的利钝,对於烦恼『结使』就有厚薄不同。根性利的烦恼轻,容易觉悟,容易放下,这就是薄的。根性要是钝的,他的烦恼重,很不容易消除烦恼,就用厚来代表。结使这两个字通常指见思烦恼。『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菩萨教化众生,用三昧来说,是从总纲领上来讲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总持法门,陀罗尼法门。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一定是先观其根机,然后应机说法,就如同大夫治病一样,应病与药,药到病除,才能够收到效果。往后,这些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观机的能力比不上佛菩萨,所以虽然讲得很辛苦,而闻法的大众真正能得利益的并不太多,这就是说明,祖师大德们应机不及佛菩萨。
现代人讲经,无论是出家、在家,比起过去祖师大德又差之甚远了。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我们也不必忌讳,完全是事实。说的人不如古德,听的人根性也不如过去人那样的淳厚,我们现在烦恼比从前的人要重,环境的诱惑比古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修学要能成就实在不容易,无论在哪一方面来说,若有成就的话,决定是超过古人。但是不能说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成就,世尊在《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即使在现前这个时代,或者在往后,依旧有修福之人。由此可知,这种人过去生中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在五浊恶世他还能够不迷,还能够警觉,这是非常难得的。下面举一个比喻说:
【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
帮助这些贫穷人致富,这是现代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做,许多地方政府也努力在做。
【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能济诸贫。】
这比喻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底下再一个比喻。
【又如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
如果你这些药物要不齐,许多的病痛你就不能治。『种种众药』、『种种财物』,就比喻菩萨的百千三昧。他一切具足,没有缺陷,所以他才能帮助无量众生。底下一段:
【智度论曰,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等,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大智度论》里头这一段话说得实在是不容易,这不是普通菩萨能有的。实在讲,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四弘誓愿里面教我们,「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要成佛?成佛,这一段讲的才圆满具足。等觉菩萨还有欠缺,还不能有这样圆满具足。这个里面每一种三昧都是讲如来果地上的,菩萨虽然有,但是不圆满、不究竟。『首楞严三昧』,这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我们读过《楞严经》,知道「首楞严三昧」是自性本定,是属於性定,它不是修得的。性定,虽然说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但是不但六道众生失掉了,即使十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没有得到。为什么说没得到?没有见性,见性之后,首楞严三昧才现前。见了性的是什么人?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们超越了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自性本定才现前。『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这也是自性本定所起的大用。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性体,《华严经》上讲得详细、讲得透彻,解脱是得大自在。这是从用上讲的,从德用上说的。
『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一切佛」不是说已经成佛的那些诸佛,你要这么看法,意思就太狭小了。此地讲的一切佛,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见的是这个佛。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众生也是本来成佛,这个意思确实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叫「见一切佛三昧」。见一切佛,诸位想想,自己成佛了,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见到,诸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菩萨,见佛也是菩萨;凡夫见到佛菩萨也是凡夫,境随心转。法无有定法,完全是从心转的。你的心地善良、慈悲,你见一切众生都是善人;如果自己的心恶,你见一切众生都是恶人,没有一个善人,所以境界随著心转。我们要想住好的境界,就要修善心,善心就变善境界,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见一切佛,这是至善圆满的境界。
『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这也是三昧的名字。「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如来在果地上,能修、所修都离了,这才叫真修;如果还有能所,决定在十法界,能所双忘才能契入一真法界,一真乃不二法门。「师子频呻」是比喻,比喻自在,频呻是伸懒腰,师子是兽中之王,它在兽类里面它自在。所以用师子频呻来比喻、来形容。『无量阿僧祇』是讲数字,就是我们常讲无量无边,『菩萨三昧』就是菩萨行。菩萨行门,虽然在总纲领上说六度,这是六条总纲领。在《华严经》上讲十度,将般若波罗蜜又开成五条,般若是根本智,下面有方便、愿、力、智,这四种合起来都是后得智,都是权智。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行门,行门的受用就是无量三昧。『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这个说得比较详细,所以底下讲,这是『具足成就百千三昧』。可见得百千三昧实在包括了无量无边的三昧门。
【智度论复云,於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陀罗尼。】
三昧是定,这一段所说的,有性定、有修定,但是性修不二,性修是一桩事情。所以任何一种三昧你要是得到了,佛法里常讲定能开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后就开智慧,智慧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学就能够通达。『陀罗尼』是智慧,你就得无量的陀罗尼,显示出自性般若起用的不可思议。
【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
我们通常也叫大定,甚深的禅定,这里面的境界不可思议,不是声闻、缘觉、初发心的菩萨所能够达到的。此地的『深定』,我们多少有个概念了。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他们所住的三昧,他们也住三昧,《楞严经》里面称作九次第定。世间的禅定,有四禅、四空定,这叫八定,九次第定比这个更高,提升一级,超越三界了,四禅八定没有超越三界。四禅是四禅天,四空定是四空天,没超越三界,到第九定超越了。这还不算是深定,深定一定比这个还要提升,提升到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再往上提升,这才是深定。这样甚深三昧当中的境界,说实在的话,我们对於初禅天人,这是得定最低的,他们的境界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何况法身大士他们的甚深三昧。所以,《会疏》里面用四个字来形容,『微深幽玄』,以这四个字来形容他。微是微妙,甚深,幽玄而莫测,不是凡人能够思议的。
底下讲『初心菩萨』,是指十信位的菩萨。如果就圆教来说,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可以说那是甚深的禅定。十信位以前,都可以说是初心菩萨。
【甄解曰,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唐译』是《无量寿经》五种译本当中《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在《大宝积经》第五会里面,这是属於唐朝时候翻译的。指唐译就是指这个本子,《大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经》。经文里说『一切种甚深禅定』,《甄解》解释一切种就是讲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的。佛在经上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二乘证得的,一切智是空,一切法空。从体上说的,《金刚经》我们刚刚讲过去没有多久,经上告诉我们「诸法皆空」,诸法皆空就是从体上说的。这个声闻、缘觉他们明了,知道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他们的心清净,於一切法再不执著,他放下了,所以他能成就九次第定。但是你要问他,这些幻相怎么来的?他不知道。这就很复杂了,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你问阿罗汉、问辟支佛,问这个事情他摇头,他不知道。实在讲,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譬如我们凡夫,凡夫都会作梦,你昨天晚上做的些梦你记得清清楚楚。梦是真的、是假的?你晓得梦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这就是一切智。但是要问你,梦虽然是假的,假的有没有相?有那些相,相怎么来的?这不知道了,我们也真的不晓得。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假相是怎么来的?这个智慧,佛法里称为道种智。道是道理,凡是有现象,总得有个道理。种,可见得道理很复杂,种种道理。《华严经》上所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就是无量无边的道理,不是简单的。这些道理都能通达都能明了,那是菩萨,菩萨知「道种智」,知道这一切现象怎么来的。如来果地上智慧就圆满了,知道一切智是讲空,真空;道种智是讲妙有,幻有;一切种智是知道空有不二,空有是一。像《心经》上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是道种智,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法身大士也有这个智慧,没有如来果地上那样圆满透彻。所以此地讲,『一切种智,全理之事』,理是性体,事是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性变现之物。反过来,全事之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故云甚深』,这甚深禅定。
【净影疏曰,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
这一段全都是解释「甚深禅定」,住甚深禅定。定的现象,在我们凡夫眼里面似乎很难辨别定功的浅深,这什么原因?凡夫著了相,著了入定的相。凡夫以为什么叫修禅定?一定是每天盘腿面壁,所谓坐禅,功夫好的,能够入定多少天不出定。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的,老和尚有的时候一入定就一、两个星期,有的时候入定将近一个多月,他也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他就是坐在那里。出定之后,精神饱满,他告诉别人,他在定中感觉得时间很短。我们凡夫一般观念当中,定境大概都是这个想法。而甚深禅定,可能我们凡夫觉察不出来。我们读《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都是诸佛如来,他们是『住深定门』,的确是住甚深禅定,但是没有入定的相,也没有出定的相。禅定有出有入,不是深定,深定没有出入,所谓行住坐卧都是定中,佛经上有两句话形容它,「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这种禅定的现象,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六祖教坐禅,把坐禅两个字的定义说出来。什么叫坐?坐是不动的意思。你看人,在平常威仪里面,坐在这个地方,他是个定相,所以坐表不动;禅的意思是不染著、不著相。实在说,六祖大师所得到的都是《金刚经》上的。佛在《金刚经》上最后,在总结论的时候教须菩提尊者,教化一切众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坐,不取於相就是禅。六祖实在就是把这两句话用浅显的语句来表达,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由此可知,并不是指形式上的坐,实在讲,惠能大师在黄梅那时候,他坐的时间太少了,他每天都要劳动、都工作,柴房里面舂米破柴,他舂米破柴就是坐禅。所以他教给人,是心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心里面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住深定门」。
『起行所依』,甚深的禅定有作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八相成道,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皆是住深定门。所以,佛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可见得它有体、有相、有用,这个定就深定,它不是没有作用的。甚深的禅定就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就是甚深禅定,甚深禅定就是日常生活,「起行所依」。
『无心往来』,做到无心,就行了,有心,心就不定了。有心,此地讲有心就是有念、有想,有想有念就不定,要无想无念。无想无念亦不著,如果著了个无想无念,他还是有想有念,他有个无想、有个无念,这也不能有。诸佛菩萨才能够往来於虚空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住甚深禅定的大用,感应道交里面,并不会把他的定失掉,不会失掉他禅定的。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分,应当说什么法门,他就说什么法门,这是得大自在。所以,前面讲「所住三昧」,三昧比禅定的意思要来的更活泼,实在意思是相同的,三昧就是禅定,禅定就是三昧,但是三昧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
『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若不住定,纵然是佛、菩萨,这个佛跟菩萨都是从十法界讲的,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有退转,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警觉到。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我们没有住在定上,境界风一动,我们自己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必定要退转。如果我们也要学学佛菩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能住在定上,住在定上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住定。换句话说,心是清净的,外面所有一切诱惑我统统不理会,常常守住这个清净心,这就是三昧。我们用念佛,这叫念佛三昧。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应当要做到,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善根、福德不是这一生修的,无量劫修积的,无量劫所修积的,为什么没有能往生?说实在话,就是心不定。累积的,无量寿所累积的是福德,《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积的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功德会失掉,福德不会失掉,我们多生多劫累积的福德,只要自己能住在念佛三昧上,就成功了。一定要把念佛这个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不能再疏忽了。
要不要修福?修福随缘修就可以,不要作意去修,为什么?没有必要。念佛要紧!尤其是这个时代,灾难很多,每一天诸位要是在电视、广播里面去留意的话,这个世间不定什么地方,人是一堆一堆的死掉。在过去没有这个现象,现在愈来愈平常,绝不是个好现象,不定什么时候有灾难来。所以学佛的人、有高度警觉的人就应当想到,我时时刻刻可以往生,时时刻刻我都可以走,你还有什么好留恋的?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正是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的,念佛人要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一天到晚想到我就要死了。有这样高度的警觉心,说老实话,你才会不做恶事,真的是断恶修善。善是什么?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善,不要再搞别的善事,别的善事未必是真善,唯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善。
倓虚老法师给我们讲的谛闲老法师那个念佛的锅漏匠,人家念了三年佛,站著往生。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实在说他能做得到,他知道世间太苦了,急著要往生,想离苦。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感觉得我们的生活还很舒服,还想求改善眼前的生活,过得更舒服一点,不想走!往生的欲望没有,这是我们比不上那个念佛人根本原因之所在。如果我们晓得生活苦,人太苦了,不想再干这个事情,那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确实不难。民国以来,多少例子摆在我们眼前,台湾这四十年当中,往生的人,我们看到、听到的也不少,这是真的。关键就是要『故须住定』,就这一句,绝不被外境动摇。知道外面境界相都是空,无自性,了不可得,然后这一句佛号才有力量,才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功夫才能成就。
『下明起行』,底下就讲他起行,住定之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这个境界,我们虽然没有办法达到真实的境界,可是相似的境界、观行的境界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观行跟相似,要求生西方净土,那是决定有把握的,可以像民国以来一些自在往生的人。
末后一句『摄行宽广』,「宽广」是无量无边,关键就是要住深定门。也就是说在生活当中,现在不少同修每天你还有工作、还有许多应酬,这个都不能避免的,但是生活、工作、应酬都是在修定。事我照样应付、我照样做,并没有把工作放下来不做了,不是的,样样都在做,而且样样都很认真做,在这里面学不著相、不动心。这是大乘法里面教给我们修定。如果说不会,不会就用一句阿弥陀佛,无论在什么时候,心里面或者是出声念、或者是默念,把心就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在我们工作里面如果需要用思考的,我们暂时把佛号放下,因为你的工作需要思考;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可以念佛,不相妨碍。如果用思考的话,就有冲突、有妨碍,我们功夫不到家,把佛号暂时放下,专心工作。工作做完,佛号就提起来,做完之后,再不要去想工作。这样子久久功夫就纯熟,自自然然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提得起佛号,功夫就得力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世缘要放下,就是世间所有一切缘都要放下,身心世界统统要放下,你的功夫才会得力。有一丝毫忧虑、牵挂,你一定要知道那就是魔障!魔在哪里?你那个妄念就是魔,你的忧虑是魔,你的牵挂是魔,这个东西统统都要放下。所以印祖那个方法好,你要想到我马上死了,你那些牵挂的你还怎么办?你怎么处理法?所以他那个方法妙绝了。一切放下,决定有好处,你有一丝毫放不下,是决定有害处,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比不上古人的环境,古人的确他能把外面事物方面能够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今天没有这个福报,没有这个环境,必须要工作、必须要应酬。所以在这个复杂的工作、应酬里面去修念佛法门,去修放下万缘,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号。如果不懂得,你就没有法子成就。在这一生成就,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晓得自己怎样用功。底下这一段。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门,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深无涯底,故云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业用。】
《甄解》讲的这段话,跟我刚才所说的非常接近。『普等』,等是平等,普是普遍,放下就平等,放不下,决定不平等,放下就平等。你没看破,不平等,没放下,不平等,看破、放下就统统平等了。「普等三昧」,这是甚深禅定,后面归结到念佛三昧,『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阿弥陀佛的大智大愿,大愿是四十八愿,这个叫做甚深禅定。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用一句最普通的话来说,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普等三昧,老实念佛就是甚深三昧,但是老实两个字的意思不好懂。你如果还有妄想,你不老实;你还有忧虑,不老实;你还有牵挂,不老实;你还想修福,不老实;你还想度众生,也不老实。什么样是老实人?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他心里什么都没有,这才叫老实,这个心、行才平等。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一个心,这一个心是什么?阿弥陀佛,一个心,绝对不会用第二个心。所以这个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个心就是真正的觉悟的心,不迷。什么叫迷?於一切法里头起心动念,就迷了,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真的透彻、明白了、学会了的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长的时间不可能超过三年,往生的时候自在!
假如你听到这个,这个可不能学,学这个东西三年就要死,这还得了!这一个念头,就是我们生生世世念佛没有能往生的原因,贪生怕死;舍不得这个世界,这个苦世界,舍不得离苦得乐,这个就没办法。迷在世缘之中,这是最可怕的,佛经里面讲愚痴。什么叫愚痴?有几个人懂得愚痴?有几个人在这里头真的觉悟了?
唐朝时候的庞居士,学佛的同修不少人知道他的公案,他是真正住甚深禅定。不但他自己得定了,所谓得定就是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一家人,他的太太、他的女儿,都得到了。所以他的行事家人没有障碍,他把他全家的财产放在船上,船砸个洞沉到江里面去,统统都不要了。还有这个身体在,身体还需要生活,生活怎么办?编草鞋卖。草鞋大概许多同修没见过,如果到中国大陆去观光,可能还会见到,但是要在乡下,偏僻的地方,用草编的,编草鞋。一双草鞋卖几文钱,编个几双草鞋就可以换一顿饭吃了,他们一家人过这个日子过得很快乐。实在说,他们已经得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他要走了,他也没说,他叫他女儿,那个时候没有时钟,看看太阳,这什么时候了,叫他女儿到外面看看什么时候了。他女儿清楚、明白,她爸爸想走,爸爸走了之后,当然后事还要她办。她比她爸爸还聪明,她到外面一看,说时辰还没有到,结果她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爸爸看到她这样子,生气,我还要替她办后事。这么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一家人都是的。他的本事从哪来的?其实很简单,只要把世缘统统放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确喜欢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喜欢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爱怎么样走就怎么样走。
佛法传到中国,这将近两千年当中,世世代代,多少人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一直到现在,这个事情哪里是假的!我们今天确实深信不疑。理论上我们明白了,古今这些大德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也亲眼看到、也亲耳听到,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要不要住甚深禅定。假如我们也能够住甚深禅定,甚深禅定就是什么都不牵挂,真的彻底放下。明天有没有饭吃,不放在心上,有也好,没也好,都自在了,决定没有丝毫忧虑牵挂的,你才是住深禅定。一心念佛,法喜充满,才感应道交。所以这个确实是弥陀大悲愿力的成就。『甚深无涯底』,「无涯底」就是无边际的意思。『悉睹周遍,是其业用』,它的作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因果,你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它的业用。「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业是活动,用是作用,我们今天讲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菩萨的工作是自行化他,这是菩萨的业用,无不周遍。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三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3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一面,从第二行看起:
【般舟经云,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於此间终生彼间,便於此坐见之,佛言,菩萨於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
《般舟经》也是净宗的经典之一,但是它是附带说的,说的比较上多,它不是专说。这一段也接得很好,说明世尊当年在世所说的许多经论之中,都提到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后来,祖师大德们看到这种情形,为我们说出,净宗法门是诸佛如来赞叹,千经万论指归,这两句话确实是有根据的。《般舟经》上说『是菩萨』,这是指念佛的菩萨,发心求生净土的菩萨。虽然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过,只要发心,现前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弥陀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这是说下下品带业往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彻听洞视。这个能力几乎与等觉菩萨没有两样,跟十方世界其他菩萨的能力相比,悬殊很大。
此地这个「是菩萨」,就是十方世界发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他们不需要『持天眼』,当然这些菩萨有天眼、有天耳、有神足,六种神通他们都具足,但是神通的能力大小不相同。譬如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的,阿罗汉已经断见思烦恼了,他这个神通的能力,以宿命通来说,他能知过去五百世,能知未来五百世,五百世再往前面去他就不知道了。菩萨的天眼也是如此,有些菩萨天眼能够见一个大千世界,有些菩萨天眼能够见到十个大千世界,甚至於一百个大千世界、一千个大千世界。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随著菩萨位次不同,他的智慧能力透出来的不一样。
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相同。是不是他的能力?说实在的话,不是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些菩萨只要一发心,就得佛力加持,所以不必靠他自己的天眼,他能够彻视,尽虚空遍法界他没有见不到的,大而世界,小而微尘。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体会。如果诸位读过《华严经》,对这句话就会有一点印象,能够有少许的领会。知道虚空法界跟毛孔、微尘究竟里面有些什么东西,这在此地不能细讲,细讲两个小时也讲不完。到以后如果有缘分,我们把《华严经》在一起研究一番,这是稀有的因缘。
『不持天耳』也就是不靠自己的天耳,能够彻听。不依靠,那靠什么?阿弥陀佛本愿加持,靠这个。这桩事情我们现前也能得到,不是得不到,确实可以得到。要怎样才得到?必须如世尊经中所言,我们要真正发愿。现在大家都是说发心念佛,将来求生净土,那为什么佛在经上讲的这种智慧德能我们不能现前?阿弥陀佛的愿力为什么加不到我们身上来?实在说,问题不在佛那边,问题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本身有障碍。障碍是什么?经上一再说明「心净则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将来得佛力加持的第一个因素。我们心不清净,所以跟阿弥陀佛当中有隔碍,佛的力量加不上。要想得到佛力加持,一定要把障碍去掉,除掉障碍,我们自己就能够得佛力加持,跟这些菩萨没有两样。不必靠『神足』,就能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佛刹』就是指西方净土。
『不於此间终生彼间,便於此坐见之。』「不於此间终」就是不必等我们在这个世间命终你才往生,你才见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现在就能见到。这句话实在说跟「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现前,当来是我们命终之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当来,讲现前就是现在。这个地方讲现在,不於此间终,那就是现在。
下面,世尊就说了,『佛言,菩萨於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关键的字就是底下的「专念」。『专念故得见之』,能不能见,就在「专念」这两个字上。我们虽然念,不专,我们除了每天念几句佛号之外,你看心有多乱,妄念有多少、烦恼有多少,这就是不专,要紧的是专念。昨天我们也提到,即使近代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几个念佛自在往生的,仔细去观察他们,他们的智慧、德能、生活行持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特殊。为什么他在几年的时间就能够预知时至,不生病就走了?在台北,与我们最近的一个例子,莲友念佛团的李济华老居士,这是年代最近的。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莲友念佛团那个佛堂大概还没有我们这么大,我在那边讲过经,是个很简陋的建筑物,在那时候叫克难房子,在龙江街。老居士那个时候八十多岁了,他的儿女都在外国读书、工作,老夫妻两个人住在台北市。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们创办这个念佛团,每个星期,大家在一起举行一次共修。他往生前两、三个月就知道,预知时至。星期假日去看看一些老朋友,实际上那是向他们告别,他没说出就是了,问候问候,勉励大家,劝大家念佛。
走的那一天正好是念佛堂的共修会。台北市那个时候还没有计程车,三轮车,夫妻两个坐三轮车到念佛团参加共修。我听说,人家告诉我,他坐在车上跟他太太商量,他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一个人会不会感觉得寂寞?他太太不知道他要往生了,不知道,以为是开玩笑。所以很慷慨的答应,你能往生就好,就不要管我了,就满口答应了。念佛共修当中,照例是有些老居士们为大家讲一段开示,勉励大家的话,讲开示的时间都是半个小时。这一天,李老居士跟魏老居士商量,魏老居士我也认识他,因为他们是轮流讲,这一天是轮到魏老居士讲,他就跟他商量,我跟你换个时间,今天我来讲。魏老也很尊重他,他年岁最大。他这一上台就讲了一个半钟点,本来是讲半个钟点,他讲了一个半钟点。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我要回家去了。人家以为他是累了,他要回家去了,哪里晓得他下了讲台,讲堂隔壁是个小客厅,他在沙发上一坐就走了。没有生病,讲话讲了一个半钟点,音声洪亮。那天,我们现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场,亲眼看到的。甘老居士能敲法器,他往生的时候,旧金山甘老居士敲引磬,大家念佛送他。这是现在还有人亲眼看见的,可见得这个事情不是假的,是真的。
有人在念佛当中见到阿弥陀佛的形相,见到七宝池中的莲花,有这种感应的事我们也时有所闻,当然这个决定不是编故事来骗人的。他们为什么有这个感应?没有别的,心清净,专念。不是专念,就得不到佛力的加持,最重要的要懂得专。专就是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除西方极乐世界之外,真正放下,决定不染。不要说四圣六凡放下,大小乘佛法也放下,诸佛菩萨亦放下,专念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专念要紧。
底下答的就更清楚了。『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此国」是弥陀净土。修持什么样的法门,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报言』,这不是世尊说的,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欲来生者,当念我名』,与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完全相应,专持名号决定得生。下面一段是《仁王经》上讲的,《仁王般若经》上说的。
【仁王般若经上以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一念是『九十刹那』,一念的时间很短。这个说法许多经论上并不一致,但是都是经上说的,都是古大德翻译的。究竟哪个对、哪个准确,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必在这些文字上去计较,我们知道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就可以。世尊灭度之前,教给我们后世的弟子「四依法」,四依法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此地这段,我们要遵守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大致上对了就行了,不必去苛求,意思相同就行。我们看下面一段。
【往生论注上。】
《往生论注》是两卷,上下两卷,这是上卷。
【以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说法稍稍有不同,可是大同小异,意思没有两样。
【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
『兹』就是此,就是中国的意思,『刹那』是印度的梵语,中国意思叫『念顷』。
【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探玄记》是贤首国师做的。『一弹指』这时间很短,这是一弹指,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弹指里面有『六十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古来的一些大德们,许多注述当中都引用这个来说,这是引用得最多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说明现象存在的事实。《金刚经》上比喻说「如露亦如电」,如电,电是闪电,就是比喻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说明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短到几乎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到。所以大经上常讲生灭同时。有没有生灭?有生灭,因为它的时间太快了,没有办法观察它生灭的界限。我们看所有一切现象是什么?就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六根所接触到的现象,就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你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般若经》上讲的诸法皆空!
经上也常说缘生之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因缘很复杂,《华严经》上讲,讲到小到毛端、微尘,这是在现相里头最小的。毛端是我们汗毛的尖端,这是讲到正报,微尘是讲依报,都是无量因缘而生的,绝不是单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他是把无量因缘归纳成四大类,这是为了好讲,无量因缘没有法子说。归纳成这四大类,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前面讲的「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是不必依靠自己的天眼、天耳,对於宇宙之间一切现象的真相他都能见到,他都能听得清楚。像这个无量因缘所生,实在说,大经里面跟我们讲,八地菩萨的境界。大乘经论上常讲,八地菩萨才看到阿赖耶识的状况,阿赖耶识就是刹那生灭的现象,七地菩萨还见不到。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这些人,他们没有这样深的定功,没有这么高明的天眼,他也能见到,这是蒙佛力加持的。
这些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了之后,这叫看破,看破之后,你自然就能放下,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为什么?放在心上是错误的,这些东西总而言之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你不放下是错误,放下就对了。所以放下,就是佛菩萨;放不下,就是凡夫。你能放下,就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肯放下,虽念佛也不能得感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甄解曰,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甄解》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之一种。『一念之顷』,这个「一念」我们就懂得了,一念是很短的时间,就是《探玄记》上讲的一刹那,非常短的时间。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办得到的,一刹那这么短的时间,他就有能力周遍无量佛土。一个佛国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他在一念之中统统到达。即使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菩萨也做不到,所以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果我们把标准放宽一点,也是十地、等觉菩萨的境界。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同,确实西方世界的这些菩萨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萨,他们得佛力加持,各个都有这样的能力,这个能力几乎与佛没什么两样。
『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这一句就是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里头,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一乘」这两个字,这是肯定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乘净土,不是三乘。三乘里面讲的是声闻、缘觉、菩萨,那是三乘,如果再有人天,就变成五乘了。西方世界确实是一佛乘,这个问题我们在《无量寿经》上也找到答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通常佛在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声闻、天人,说这个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这些菩萨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前的身分,是说的这个。像我们带业去往生的,佛就说这是人,人天,小乘阿罗汉去往生的,称他作声闻。其实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名词都没有了,这是佛随顺我们而说的。第二种讲法,是如果没有得佛力加持,这是假设的话,不得佛力加持,我们自己自分的能力。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断,当然是人天身分。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烦恼也是分分断的,见思烦恼断尽,相当於他方世界的声闻,称之为声闻众。这是不论佛力加持,你自己的断证功夫的能力,从这上说的,这个意思都很好。论佛力一加持,大家都平等,所以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佛是以平等法度一切众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是成平等佛。这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所以称它叫难信之法。
『结归念佛三昧也』,到最后结归到这个不可思议的法门。
【嘉祥法华疏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
这是解释「辩才」。什么叫辩才?这两句话说得很好,言语很简单,意思都能表达得出来。『速疾』是快,『应机』,众生有疑问,才提出来,菩萨就有能力解答,解答的非常快速、圆满。言辞不但是有层次、有条理,一丝毫不紊乱,而且言辞非常的美妙,这称之为『才』。我们现在人讲机智,与这个相接近,但是不及嘉祥大师说的圆满。下面这两段都是解释辩才。
【会疏曰,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於圣智。】
这是对佛菩萨说的。《会疏》里面解释的辩才,比嘉祥法师所说的要严谨很多。因为前面所说的,我们凡夫有,《会疏》里面讲的这种辩才,我们凡夫没有,只有佛菩萨才有这个能力。『言音』,这是以言语、音声,就是说法、开示。『开惑』,惑是迷惑,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才能叫『辩』。所以这个辩的标准,我们就没有了,我们没有能力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的。
『随机巧妙为才』这是讲手段,言说的手段非常巧妙,以这个巧妙的方法,能令众生在言下就开悟。所以辩与才『皆出於圣智』,这是佛菩萨的智慧,实智、权智,出於佛菩萨两种智慧。
【净影疏谓如来得四无碍智,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
我们先说这一段。『如来』,诸位将来在经上看到这两个字,就应当要晓得,法身大士就称如来。如果它说是佛,跟这个意思就不相同。佛的意思有浅深,在天台有四教,藏教的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藏教佛还不能称如来,为什么?没见性。能够称如来的,在佛里面,只有别教的佛跟圆教的佛。但是称如来,一定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宗门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就叫如来,如来是见性之称,只要见性都能称如来。所以《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称为诸佛如来。
如来『得四无碍智』,四无碍是下面说的四种。碍是障碍,众生有障碍,凡夫有障碍,二乘、权教菩萨都有障碍,为什么有障碍?真智慧没有现前。真智慧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必须见性,自性的智慧才能够显出来,没见性就没有这个智慧。所以,这是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他才能有这四种无障碍的辩才。『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四种在底下。
【一义无碍辩,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
『了』是明了,他明了通达『一切诸法的义理』而没有障碍,我们常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有人问,佛菩萨有无碍的智慧,他懂不懂造原子弹?你们大家想想他懂不懂?他懂不懂造现在的电脑?他如果要懂得,释迦牟尼佛在当年为什么不知道?佛是确实懂得,为什么不说出来?如果那个时候说出来,地球早就没有了,哪里还有现在这么多人,早就被毁灭了。所以佛在经上一再讲,应机说法,完全观察众生的根机,应当给你说什么法。
中国人不是不聪明,非常聪明,现在科技,中国人落后於西方人,原因在哪里?中国人的眼光深远,知道这些科技对人类会带来一些方便,但是副作用太大,不肯走这个路子。今天科技的文明,要讲开端都在中国,都是中国古老的发明,以后中国人不愿意再改进有他的道理。以最明显的,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这是机械化的运输,诸葛亮死了的时候,就把这个技术把它毁灭了,不传给后人。是不是他自私?不是的,他希望维持这个世界的安定和平。科技这个东西,如果社会普遍伦理道德达到高水准,这些东西对众生有利益;如果在伦理道德完全没有的状况之下,这个东西祸害无穷!由此可知,东方人有真正的智慧。
现在西方的核武,核武能不能有办法禁止?一般科学家都了解没有法子。十年、二十年之后,恐怕每一个高中学生都有能力造原子弹,到那个时候怎么得了!现在这些技术都可以从国际网路上获得,每个人都有电脑,他都可以获得。祸害真的是无穷,非常可怕,不要认为我们现在社会很安定,这个世界在毁灭的边缘。他如果造这些东西,他就来要胁、勒索,你怎么办?他今天向你勒索一样东西,你不答应他,他要把一个城市炸掉。到以后做的人都多了,个个都会,你怎么防法?眼光稍微远一点的人能看得到。
中国在古代的时候常说,你的眼光不能看到往后的一百年,你没有资格作宰相。就是你是负责一个国家政府制定政策,你至少要能够想到百年以后的状况,你所制订的政策、法规才能够利益社会大众。哪里像现在法规,常常要修改的,这是个什么法?常常修改。所以仔细想想,读读中国历史,想想中国古人的那些教诲,那真正是有学问。然后你再观察现前这个社会,再想想将来,不堪设想,太可怕了。所以,佛菩萨确实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没有不明了的。这是属於义,义无碍。
【二法无碍辩。】
『法』是方法。
【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
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名字,他不需要学习,就能够通达。这些事情,诸位如果细细去浏览《大藏经》,可以体会到一些。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有许多人怀疑佛的智慧不是究竟圆满的,专门找一些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毫无经验的这些问题去问释迦牟尼佛。而佛能够讲得头头是道,这大家不能不服。你看《大藏经》上有《放牛经》,释迦牟尼佛没放过牛,这都是人故意去找他麻烦的,牛怎么个放法?他说了一部《放牛经》。他没有接触过,没有碰到过,你问他,没有不知道的。好在那时候没有人问原子弹怎么制造,那个人没想到这个问题,没有想到汽车、没有想到飞机,没想到这个问题。你问他,他都给你解答。像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经典里面讲得很多,都是人家发问的。在我们推想,问这个问题实在讲就是试验佛有没有这个能力,懂不懂?是不是真懂?而佛说得好,从事上讲到理,从生活上讲到心性,讲得实在圆满。这是『法无碍辩』,这个法也可以说做佛教学的方法,无有障碍。
【三辞无碍辩。】
『辞』是言辞、言语,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不需要翻译,所有一切众生,不同言语,他们统统都能听懂。这在从前说起来不可思议,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现在科技发达了,逐渐把这个问题解答了。现在电脑里头,听说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这一面讲演,电脑自动就翻成各种不同的言语。我们相信佛的智慧、能力决定超过电脑,他有方法叫各种不同语言统统都能听懂,这是『辞无碍辩』。
【於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言语,
【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
这是言辞无障碍。在我们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像安世高的传记,安世高是我们中国后汉时代的人,早期到中国来弘法的大师,经翻译得非常好。他没出家之前是安息国的王子,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的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大概只做了半年,他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自己出家了。晚年一直住在中国,也是死在中国。传记里面说,他能通达鸟兽的言语,鸟在上面叫,他听得懂。他告诉别人,那个鸟说,距离这里多少远,有一个什么人走这里过来,别人就循著路走,果然没错。他听鸟说的。鸟在这里看,它们也聊天,也谈别人的事情。他有这种能力。
【四乐说无碍辩。】
这个『乐』应当念去声,念要。乐是讲快乐的意思,念要是爱好的意思,喜欢说法。虽然有前面三种无碍辩才,如果他不喜欢说,那就没法子,一切众生就很难得利益。诸佛菩萨喜欢说,只要众生根性成熟,所谓成熟,就是能信、能解,他一定跟你说。说了你不肯相信,你也听不懂,他就不会跟你说,这叫应机说法。佛门当中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显示出佛心的慈悲,大慈大悲,一个众生都不会舍弃。只要你听到能够相信,听到能够理解,他一定跟你说法。如果你能够依教修行,他一定帮助你一生当中成就。这就是常讲,上中下三种不同的根机。上根之人他能行,他具足信愿行,他真肯干,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决定成就。中等根性的人,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因为他能信、能解,他不能行,或者行之不力,不能够专修,换句话说,他不能成就。菩萨也不舍弃他,培养他的善根、培养他的福德,从这上面加强他。下根之人,或者是信而不解,或者是解而不信,这是下根人。
三种根性虽然不同,佛菩萨都不肯舍弃,没有成就的,帮助你成就;没有善根的,帮助你种善根;没有佛种的,帮助你种佛种。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菩萨大慈大悲,绝对不会拒绝一个众生,排斥一个众生,没这个道理。极恶之人也要想办法帮助他回头,五逆十恶,只要不谤三宝,都能够得救。特别是净土法门,遇到这个法门没有不成就的,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忏悔都能往生。这是『乐说无碍辩』。
【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
这是四无碍辩才。
【甄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甄解》这段话说的意思很深、很广。《甄解》好像此地也有,台湾最近把这个书翻印出来,这个注子里面确实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参考。『若依根本教』,什么是根本教?「根本」是对枝叶而说的,像一棵树的树根,主干是本,从本再生出枝,枝再生条,条再生叶。依形式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华严》是根本,所以《华严经》称为根本法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这个树的树根,树的本,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都是树上的枝枝叶叶。经典上也用这个来做比喻。
『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在理上讲没错,没问题,事上讲不行,事上讲不通,理上讲得通,事上讲不通。那是不是有障碍?实在讲没有障碍,障碍在我们自己这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障碍去掉,得佛一个字就是得佛圆满的法轮。不仅说一个字,任何一法,《华严经》上讲,在一微尘里面见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毛孔里面现出尽虚空的诸佛法界。这是《华严》的周遍含容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是经上祖师注解里头讲得很清楚,必须离相离见你才能见到这个现象;如果你还著相,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你决定得不到。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实在讲,那个解脱两个字就包含了圆融、圆满的意思。所以经典里面任何一个字皆是,任何一法都圆融一切法。
那我们要问,离开佛经之外,其他书里面一个字行不行?行,世出世间一切法,任何一法都圆满的含容一切法。因为法是平等的,尽虚空遍法界是平等的,是无分别的。我们今天分别这个是佛法,那个是外道,连佛法也不懂,连佛法也不能够契入,为什么?你有分别心。佛教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执著我是佛教,他是基督教,你能不能入佛?不能。《金刚经》上明明讲的很清楚,「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基督教、天主教还在外?没这个道理,它也在诸法里头,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佛是什么?佛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成佛成个什么?清净平等是你本来的心,真心,不是从外来的。你本来清净,现在被污染了,你本来平等,你平等现在被破坏了,佛法没有别的,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所以,佛法到成佛的时候,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面得来的,全是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
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在佛法修得再好,再用功、再如法,我这是佛教,他是基督教,我是正法,他是邪法,你就完了,一切都完了。拿六祖的话来说,正法跟邪法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拿六祖这个公式去套一套,你想想看,你学的是什么法?佛法跟基督法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才晓得佛的心多清净!什么叫一真法界?你还有十法界,你就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总不分别、总不执著了,就是一法界。你还有十法界,还有佛菩萨,佛菩萨是二法;还有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也是二法;还有六道十界,都全不是佛法。我们能从这个地方体会,你才晓得怎样入佛门,佛门是正觉之门,真正觉悟,真正开悟了,有一丝毫分别执著不行。
我们佛门讲外道,这叫门里外,学佛学成外道,学佛学成魔。所以我们很冷静、很仔细的去观察,现在许多用功学佛的人、精进努力的人,看看他的将来,有不少变成阿修罗,有不少变成罗刹,没有证得佛果。原因在哪里?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舍掉。他也修六度,他也修十大愿王,他也修戒定慧,他也修三十七道品,讲起来头头是道,统统如法,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舍掉。所修的都变成了福报,三界有漏福报,变成这个东西,在三界有漏福报享福的时候,那个福报大了就变成魔王,修的是这个。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不能不提高警觉。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不能有,所以经上叫我们专念。有丝毫妄想分别执著在其中就不专,你夹杂,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很好,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夹杂佛法尚且不可,何况夹杂世间法!由此可知,老实念佛,老实两个字不容易,真正懂得老实两个字的意思就不多。那个字都认识、都会念,里面的意思、境界,知道的人很少。所以心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就老实了。
这段意思还没说完,时间到了,明天再讲。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四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4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二面,第五行,从一百五十一段看起:
【甄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这段昨天我们也略略的谈了一些,意思未尽,我们今天再做一点补充。所谓『根本教』,这一句是全文的枢纽,全文的关键,在一般讲就是称性。从教相上来说,「根本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从理上讲是称性。与自性相应的,那真是一即无量,无量为一,所以这个『一』不是专一,是任一,这一点必须要懂得。如果说专一,那就不对了,专一决定不能称性,专一显示出有分别、有执著,不平等。任一,任何一桩都是称性,都是圆满的,都能够圆融一切诸法。所以说,只要称性,一个字也是『得佛辩才』。为什么?底下解释说,『传如来如实言故』,说「如来」是从性体上讲,说「佛」是从相上说,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所以『不但此菩萨尔』,与会的这些菩萨们得佛辩才,凡夫一样也『同诸佛辩才』,这句话也是从理上说的。事上,凡夫跟菩萨决定不相同,从性上讲相同。
诸佛菩萨他们看我们是相同的,我们看诸佛菩萨不相同,原因在什么地方?诸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所以是同,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我们凡夫因为有分别有执著,十法界决定不相同。由此可知,同与不同,不是定法,同不能说一定同,不同也不可以说一定不同,要懂这个道理,都是众生妄想分别里面现出这些差别相。可是就差别相里面,就事相上来说,有一法跟诸佛菩萨完全相同,那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大菩萨。他们也念这一句,也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凡夫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没有两样。
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第一个法门就是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因此,我们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教给别人,劝别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跟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方法也没有两样。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在凡夫位,一品烦恼未断,除这个法门之外,跟诸佛菩萨相去就甚远了,唯独念佛相同。所以他这里讲「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底下是『赞扬佛慧功德』,念佛的名号是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众生。什么人叫有缘?能信、能解、能行,这就有缘。无论是什么众生,只要他具备这三个条件,就是有缘众生,很可能在这一生就得度。下面是:
【净影疏曰,入谓解也,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
此地这个『入』字,当作『解』义来说。解的是什么?佛经里面所讲的「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须了解,你才能说得出。你要是不能了解,你怎么会说得出?这是第一个要解的。第二个要解的,就是此地所说的,一切众生种种的言语,如果你不能彻底了解,你也不能说。特别是古今这些译经的大德们,在中国过去负责翻译经典的三藏法师,他必须对於梵文跟中国的语言都要能够通达,才能翻得过来。现在也有不少人,将中文的佛经、日本文的佛经、西藏文的佛经翻成英文本,翻得都有疑问。问题发生在哪里?这两种语言他没有问题,而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确实未能理解;换句话说,读佛经,佛经的字都认识,但是如来真实义就没有法子体会。要什么人才能够体会如来真实义?「开经偈」做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没有说「愿解诸佛真实义」,没这个说法,说如来。如来好!见性就是如来,不见性就不是如来。谁能解如来真实义?明心见性的人就懂得了,一切诸佛的真实义跟自己的真实义无二无别。诸佛见性,你也见性,你跟诸佛见解有什么两样?由此可知,真正要能解得如来真实义,翻译一点错误都没有,要用修行断证的功夫。
往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讲,我们中国人有福报,得天独厚。中国过去翻经的这些大德们,李老讲,最低限度都是证三果以上的圣人,三果是小乘三果;换句话说,见思烦恼差不多断尽了,有这样的修持功夫,才不会把佛的意思翻错。现代翻经的人有,言语上没有障碍的人有,但是妄想、情执没断,於是所翻只能翻文字的表面,而经文里面所含的甚深义趣他看不到。看不到怎么能翻得出来?譬如,这也是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接见几位外国学佛的朋友,他们到台中莲社去参访,去看李老师,彼此在佛法上谈得很不投机。李老师的见解,他们不以为然;而他们的见解,李老师也不同意。到最后搞得在僵持不下的时候,李老师看到他们带著有几本书,大概是英文翻译的佛经,李老师不懂英文,就问他们,你们带的是什么东西?他就告诉他,这是英文翻译的《佛学大辞典》。李老师一听兴趣就来了,他说好,你去查查,你们那个字典上「二足尊」是什么意思?他们翻,翻了半天找出来了。二足是两只脚,尊是尊贵,两只脚里面很尊贵的。李老师笑笑,我们不要谈了,你去吧!二足尊翻作两条腿里头尊贵的,没翻错,字面上就是这个意思,不懂里头的意义。
佛法的二足尊,「足」是圆满的意思,满足、圆满的意思,「二」是智慧、福德,这两种圆满这是人天当中最尊、最贵的。他把它翻成两条腿里头尊贵的,你说有什么法子!所以李老师很感叹,他说外国人没有中国人有福,你看翻经翻成这个样子,其余可想而知,里头的错误一定很多,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入」,入其境界,然后随著众生不同的感应,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机说法,这才能够利益众生。跟前面讲『开化十方有缘』,关键在开化两个字,「开」是令众生要开悟,「化」是要叫众生变化气质。这是我们中国人读书,读书人所讲的,在佛法里就是化凡为圣,佛法教学的效果达到了。我们现在是凡夫,如果不能成为圣人,你在佛法里修持没有得到利益。
有些同修来问我,如理如法的修行究竟得什么样的好处?我告诉他,学佛骗不了任何人的,你有没有功夫,人家一眼就看穿了。什么是功夫?戒定慧三学。再说得粗显一点,你的心是不是清净、平等、慈悲?这是功夫。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慈悲,那个好处,就是果报,马上就现前。什么果报?这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你的相貌变了。如果你的相貌没有变,体质没有变,证明你虽然很用功修行,你修行不得力、不如法。古人所讲,用不上力,就是说你不如法。如果真的是如法的话,你的心一定会,不要说一天一天,这很难,一个月一个月那是有很明显的差别,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功夫如果好的人,可以在一个星期当中看到效果,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不相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我们的身体是境界,对我们最密切的一个境界,所以你的体质会变,你的身体会健康。为什么?清净心是健康的心理,平等心、慈悲心是健康的心理。纵然你过去有疾病,统统会好,不需要看医生、不需要吃药,你的身体会变好,会变得很健康,你的相貌会变得很端严。你看看佛像,看看菩萨像。这就是你修学的成绩,成绩摆在面孔上、摆在身体上。
假如你修行,你还有病痛、还有痛苦,换句话说,你修行的功夫不得力。真正功夫得力,刚才讲了,健康、相貌慈祥,法喜充满。无论你在生活、在工作上、在待人接物上,都是一帆风顺,里面没有障碍、没有烦恼。这是我们讲学佛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利益,究竟圆满的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这是究竟圆满的。假如我们眼前这个小的利益都没有得到,说是将来会往生、会成佛,没有这个事情。往生不退成佛这个事情只有自己晓得,别人不知道。由此可知,这桩事情哪里能骗得了人,更骗不了自己。所以,理要懂得,方法要清楚,我们才真正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密迹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
这个『垓』是一个数目字的单位,这个数字单位我也搞不清楚。我们中国数目字单位,大概有二十几个,比印度差远了,印度有一百五十多个单位,很复杂,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现在一般用数字单位,大概用到兆,兆以后我们就很少用了。从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是亿,万亿是兆,通常我们用的单位都是用到这里,这是更大数字的单位。
【言辞各异。】
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不是指我们地球,是指我们这个大的星系。要是过去,一般人以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银河系,现在我们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面他有一篇文章,提出他的看法,他认为一个银河系是佛经上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就太大了。一千个单位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才叫一个大千世界。由此可知,三千大千世界范围非常的广大,这个里面众生之类就太多了。所以这个数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现在常讲天文数字。众生的言语不相同。
【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菩萨应殊唱异言,说法开化。】
此地这个『计是』,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总而言之。『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一义」就是真如本性,大乘法里头常讲万法归一,一是体性。我们净宗法门是直截了当修一心,我们念佛目的就是修一心不乱。清凉在《华严经》注解,就是《疏钞》里面说过,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一真法界,怎样入一真法界?一心,一心能入,一真是所入。后面给我们结归到能所不二,一心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一心不乱,才晓得念佛法门是直接修一真法界的,一心跟一真是一不是二。入这个境界,就好像一棵树一样,这是根本,你达到根本。所有一切枝叶都从根本生的,你就有能力应付这些枝枝叶叶,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如是。所以只要见性,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见性难,我们回到本宗里头来说,只要你得一心,一切法你都成就了,你自然有能力通达一切众生种种语言,你有能力为一切众生说法,后面讲的是『说法开化』。大乘经上这些教诲很多,我们常常读到,要紧的是怎样提高自己的警觉,如何去修学,这才能得受用。
现在学佛的同修,不能说不多,连许多外国人都向往佛法,可是学佛的人虽然多,得利益的人似乎不多。你说理论,他也能懂,他也能说得上来,方法他也讲得没错,问题就是他不能去做。能解能说,不能认真去做,佛法的功德利益依旧是得不到;换句话说,你没有办法离开烦恼,你没有办法离开业报。要想解决问题,一定要认真的去做,如教修行这才行。换句话说,一定要要求变化气质,要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八识成四智,这叫真正有功夫。境界转不过来,谈不上功夫。没有功夫,哪来的受用?由此可知,佛法自始至终是要行,要真正去做。下面一段:
【称赞大乘功德经云,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
这是十法界里面,『傍生』是畜生法界,『鬼』就是饿鬼法界。佛度众生,只要众生有缘,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畜生也不舍、饿鬼也不舍,诸佛菩萨在畜生道、在饿鬼道里面示现的很多。我们佛门有个小册子,在台湾流通也很广,这个书名叫《物犹如此》,这个里面专门是讲畜生修行的。而倓虚法师《念佛论》里面,现在《念佛论》末后,我们将他老人家在香港佛七当中一卷录音带的开示,有个录音带里面讲了好几个故事。因为老法师是天津人,口音很不好懂,这个录音带我是在旧金山得到的,甘贵穗居士送给我的。我非常欢喜,听了三十多遍,大概的意思我能够听到个九成。以后我找到一个北方人,跟老法师同乡的,请他们依照录音带,统统把文字写出来。写出来之后,我给它整理了一下,现在印出来,就附在《念佛论》的后面。他里面讲了一个,浙江,好像是温州,头陀寺的一个大公鸡往生,畜生。公鸡都念佛往生,我们要不能往生,连个鸡都不如,你说惭愧不惭愧!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当年谛闲老法师在头陀寺作住持,发生这么一桩事情,这显示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一个众生都不舍弃。
还有一桩事情我们不能不晓得的,天台大师跟我们讲过,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叫百界千如。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头有十法界,有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萨,有人中的辟支佛,有人中的阿罗汉,有人中的天人,换句话说,也有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饿鬼,这个不假。学佛稍稍有一点功夫得力的人,就会看得很清楚,现在我们还是个人的样子,过不了几时就变畜生了。从人中的畜生就变成畜生的畜生,为什么?他跟畜生道相应。人中的饿鬼,过不了多久就变成饿鬼道的饿鬼,与哪一道相应,就到哪一道去。谁做主?自己做主,佛菩萨不做主,阎罗王也做不了主,自己做主。
这个道理跟我们孔老夫子在《易经.系辞》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同。夫子「系辞传」里头说这个事情,所谓「物以群分,方以类聚」,哪一类的,他跟他志同道合,自自然然就到那里去了。譬如说学佛的人,他自然哪个地方有道场他就集到这里来;喜欢跳舞的人,哪里有舞厅他就到那里,他就绝对不会跑道场。所以十法界是怎么来的?是你兴趣所致,不是别人勉强把你拉来的,不是的,是你自己走进去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十法界的业因,什么样的人是人中畜生?佛告诉我们畜生是愚痴,愚痴之人很容易落畜生道。世法、佛法,哪是真哪是假搞不清楚,哪是邪哪是正,哪是善哪是恶,往往把它搞颠倒了,这就是愚痴。愚痴是畜生,悭贪是饿鬼,三恶道实在讲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我们想一想,自己贪瞋痴的念头还有没有?如果贪瞋痴的念头还有,而且贪瞋痴的念头还很强烈,自己要提高警觉了,将来入三恶道的可能性非常大。怎样才可以不落三恶道?贪瞋痴念头没有了,非常淡薄,这个自己有把握,即使不能往生,绝不堕三恶道。三毒烦恼轻,跟三恶道不相应。
因此这一段的经文,我们要特别著重世间一类愚痴人,我们要帮助他开智慧,帮助他破迷开悟,这就是从畜生道把他度出来。世间一些悭贪之人,帮助他离开饿鬼道,说法的目的在此地。人间里面的十法界,人间里面的三恶道,贪瞋痴这三种人还容易度,真正堕落到三恶道去,那个很麻烦,很不容易度脱。佛菩萨慈悲,愈是业障重的人,佛菩萨总是优先要帮助他,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智度论曰,如、法性、实际,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
这是解释三个法相名词,法相名词不一样,意思相同。佛法里面讲的『如』,如如,讲『法性』,讲『实际』,这三样东西都是讲的『诸法实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也叫实际理体,也叫如如。底下是解释诸法实相。
【甄解云,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
『际』是边际,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达到极处了,「际」就是这个意思,达到极处,实际是达到真实的极处。所以这边解释得不错,『实相妙处尽理至极』,「尽」也是没有欠缺的意思,圆圆满满毫无欠缺,「极」是达到顶点,达到极处,这叫实际。
【会疏曰,开显真实为显示。】
这个几段都是解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解释这句经文,这句经文在《无量寿经》上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开显真实为显示』,显是明显,示是展示,很清楚、很明白的展示在一切大众的面前,这个叫「开显真实」。实在说这桩事情,禅宗里头常讲,确实是摆在我们眼前,毫无隐藏,可是我们众生真的所谓是有眼无珠,摆在面前就是看不清楚,就是不晓得事实真相。《楞严经》上所谓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是见性之人。原来就在六根门头,哪有丝毫隐藏!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原因就是自己有障碍,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到了,你所见的,跟诸佛如来在果地上所见的无二无别。「真实」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你就见到了,就在眼前。底下说:
【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
十法界,『一乘』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时候你看这个法界是十法界,觉悟了之后你看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所以法界里头,一非定一,十非定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实在讲,经上讲得很清楚,境随心转。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怎么会随你的心转?境是虚幻的!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是虚幻不实的,随众生的心念在转变。小,我们身体,身体随著心在转变。所以诸位要是仔细去观察体会,相貌随心转,体质随心转,你的心理健康,你的身体就健康。你心里面喜悦,你现的相貌就喜悦;你心里面忧愁,你表现在相貌上就是忧愁。相随心转,刹那刹那在转变,这是佛讲的诸法实相。所以,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这个念头也没有,有个一真,你就已经有了分别、有了执著。一也不可得,才是真清净,才是佛说的一乘。
『克成菩提』,克是克期,限定日期,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圆满的大觉。
【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
『涯』是边涯,『际』也是边际,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达到极处了。法达到极处就是一乘法,一乘法是圆满成佛。佛法的修行到圆满成佛,这是达到顶点,往上去再没有了,所以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底下一段:
【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
这是解释真际。在五教里面说,在四教里面说,它教义不相同,有浅深的差别。我们用个比喻来讲,譬如世间学校里求学,你的功课都念完了,叫毕业了。毕业了就好像是实际,真实的边际,毕业了,以后再没得修。可是毕业,有小学毕业、有中学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研究所毕业,都是毕业,可是里面的程度,浅深差别不相同。四教或者五教里面讲的实际,境界不同亦复如是。《无量寿经》,古人说它是中本《华严》,所以古今的大德,近代像黄念祖老居士,都是依贤首教义来解经,贤首讲五教,小、始、终、顿、圆。古德;像《甄解》,这是唐朝时候作品,也是依贤首家的意思。『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偏真涅盘,断见思烦恼,证偏真涅盘,小乘法就修完了,小乘里面毕业了。
【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
『渐教』是以渐次的、按部就班来的,贤首宗的始教、天台宗的通教,都是属於渐教。他们是『以离二边为真实际』,二边是空有二边,离二边为真实际,这是大乘的开始。
【若依圣道实教。】
『实』是真实,贤首宗的终教,天台宗的别教,就是这个地方所讲的。
【诸法实相为真实际,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
这一段重点还是在讲净土。净土,这个经文里面讲『光阐道教』,光是光大,阐是阐扬,我们今天讲弘法利生,就是这个意思。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是『权方便』,与弥陀本愿,诸佛如来的本愿相应,佛的愿是普度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自己念念要跟佛相应,我们这一生希望的是往生净土。假如我们的心愿跟所行跟佛的愿行不相应,你修得再好、做得再多,不能得生净土,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懂得。佛心清净平等慈悲,如果我们的心染污、不平等、不慈悲,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念一百部《无量寿经》都没用处,古人所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相应!这是必须要知道的。
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就在生活上修、在工作里修、在应酬里修,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修什么?修清净心,所谓清净心是怨亲平等,我不再分别。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有这种心不能往生。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西方世界是清净世界,你心不平等、不清净,不符合往生的条件。所以诸位要晓得,念佛是手段,清净平等是功夫,你用这个手段一定要达到这个功夫。凡夫的心不清净、不平等,我们用这一句佛号,把这个不清净、不平等压下去。我们看到很喜欢的人,一句阿弥陀佛,让心平静,喜欢也是烦恼;看到讨厌的人,一句阿弥陀佛,把厌恶的心压下去。这样念佛叫功夫得力,你念佛总算有功夫了。如果说你的佛号念得再多,遇到讨厌的人,瞋恨心马上生起来,你念得再多你没有功夫,你功夫不得力,那个没有用处的。真正的功夫是改变自己的念头,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真有功夫。
所以「光阐道教」是一切诸佛的本愿,如果我们对於弘法利生,特别是弘扬净土,不管你是有意无意在障碍、在破坏,这个罪过不可思议。究竟有多大的业报?我们不晓得。前面我们曾经看到古德引用的《弥勒菩萨所问经》里头所说的,我们把这部经找出来,从头到尾看了一下,真的是汗毛直竖,吓死人!经上佛举了个比喻,说一个人障碍两个比丘(两个出家人)讲经说法,他们是嫉妒、障碍,恶意的宣传、毁谤,让这些听众对於法师丧失信心,果报在阿鼻地狱。阿鼻地狱是极重的地狱,大地狱罪受完了,再转到比较轻一点的,从阿鼻地狱一直到火烧地狱,时间多长?一千八百万年。你看造罪业的时候太简单了,很短的时间,造口业毁谤,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地狱罪受完之后,再出世到人间,经上讲得很清楚,五百世愚痴下劣,这是地狱的余报,五百世没有聪明智慧,没有智慧,愚痴。这是佛在经上说的,原先我们还不晓得有这么重的果报。但是今天造这种业的人太多了,甚至於包括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就造业了。为什么会造业?愚痴,没有心量。看到别人总觉得不如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总得想尽方法去伤害别人、打击别人,没有想到果报是这么可怕。
所以我们找到这部经,现在把这部经重新制版,我们给它流通。希望从这部经典里面,能令一些善根深厚的人,认真反省,改过自新,这也是把我们从恶道里头度出来。现在我们造作罪业,还没有堕恶道,换句话说,还有救,只要真正肯忏悔,真正肯回头,就能得度。忏悔是改过自新,要真的去改!从前我嫉妒、毁谤,现在我要改过来,我要欢喜赞叹,我要帮助他弘扬,这才叫真正忏悔。忏悔不是没人听见,在佛菩萨像面前磕头祷告,咕噜咕噜说几句话,没用处的,那是假的,要在你行为上表现出来。
这个是前方便,终极的目标是『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海是比喻,比喻深广。如何能够一生成佛,这个我们现在大致上都能够明了,唯有念佛求生净土,除此一法之外,我们在一生当中,说老实话,见思烦恼都没有能力断掉,怎么能成佛?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这个法门,你想在这一生脱离六道轮回都不可能。所以这个法门,前面讲得好,秘诀就是专,专念阿弥陀佛,专修这个法门,专弘这个法门,决定不掺杂。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夹杂佛法尚且是障碍,何况世间法!
【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净土以事而非唯事。】
括弧里面小注,「即事即理,事事无碍」。所以古人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非常有道理。《无量寿经》上讲的境界,确实是四无碍的法界,跟《华严经》所讲的无二无别,特别显示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此地讲的理非理,事非事。像前面我们看到十法界,一非一,十非十,这都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於众生所入,则虽有事理空有不同,而从诸佛咨嗟见之,则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
这是事实的真相。『众生所入』,就是我们众生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九品的差别,这就是『事理空有不同』。因为往生的人,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尽,特别是我们凡夫,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一品都没有断,只是一句佛号念得得力,把妄想执著压住,这叫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妄想执著有没有?有,虽有不起作用。起作用的,就是一句佛号起作用,所以叫你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不要有一个妄念、一个分别执著夹在你佛号里头。你有这样的功夫就叫成片,成片就是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里头不夹妄想,就成片了。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得生。如果念佛里面还夹杂著妄想,未必能往生,那个不可靠;念佛里头不夹杂妄想,你就有把握,决定得生。这是我们真正想求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晓得,然后你才晓得怎样念佛、怎样用功。所以,真正用功的人,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要真看破、真放下。
世出世间一切事情不需要去打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无事心才清净。知道事情多了,你念佛里夹杂就多,把你的功夫破坏了。古人跟我们讲的话很有道理,「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是非、烦恼就把你的功夫破坏掉。因此,不必要认识的人不需要认识,不需要知道的事不要求知道,目的都是在修清净心、平等心。所以中国古时候这些道场,都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不到之处,减少环境的干扰,它有道理!道场建立在山上,山下发生的事情往往十天半个月才知道,有一个人经过,到上面讲起来才晓得,没有人来永远都不知道。你就知道它环境多清净。现在不行,现在家家都有个电视,电机视一打开,全世界的拉拉杂杂你全都晓得了,你的心怎么能清净?
现在这个时代,要能修到真正清净心,说老实话,你是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夫。假如自己晓得自己不是菩萨是凡夫,那怎么办?你要把这些缘断掉。除了自己生活、工作上必要之外,我全部把它断掉,与我工作生活不相干的人,我不需要认识,不相干的事物不需要知道。所以电视、广播、报纸最好统统不看,用这种方法求得一个清净的环境,这是自己要有智慧、要有定力;智慧能够辨别,定力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我们一句佛号才念得好。要提起高度的警觉心,就是这个世间灾难频繁,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遇到了。所以印祖教给我们一个很妙的方法,我们应当采用。这个妙方法就是时时刻刻想到我就要死了,不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遭遇什么灾难的时候,马上就要死了,念念有准备死的念头,世缘自然就不沾染,你的佛号一定念得得力。所以,印祖教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就是叫你想到,我时时刻刻不定什么时候会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看不破的!这是高度的警觉心。能够有这样的警觉,你会念念念阿弥陀佛,你才晓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这一生唯一的一桩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我没有别的事情。生活、应酬都是逢场作戏,绝不计较、绝不认真,一切事淡而化之,大而化之,就没事了,这样功夫容易得力。
所以,佛的眼睛看到那就完全不一样,佛是清净心看的,平等心看,无分别心看,十法界是一如。所以愿生净土是一佛乘,一生不退,圆满成佛。『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这是说明真实之际在种种不同的教别,它的教义浅深有差别。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五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5
请掀开经本,六十三面,从一百五十九段看起:
【布袋和尚曰,只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如心真实。】
这个地方的引用,只用了这前后两句,当中都略去了,究竟这个原文出在什么地方,我们也没有时间去考察,不过这两句话很有意思。第一句是说明佛是什么意思,佛究竟是什么?实在讲,佛就是心。什么不是心?说实在话,一切皆是心,佛是心,菩萨也是心,我们人是不是心?都是心变现出来的!心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你说哪一法不是心?佛也是一法,大乘经上佛说得很多,也说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所以佛也没有例外,也是心。因此,在一切法里面,没有能比得上『心真实』,明心就叫做成佛。要是不了解心,不明了心,就叫凡夫;了解少分,不能够究竟彻底,这就是二乘、菩萨;彻底明了就成佛了。
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造弥勒菩萨的形象,都用布袋和尚。所以我们看到西藏的弥勒菩萨,跟其他国家供养的弥勒菩萨,跟我们中国布袋和尚的形相,完全不相同,中国弥勒菩萨是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临走的时候,他自己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他说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之后就走了,这在佛法里面是如法的。身分没有曝露,住在世间可以,如果身分一曝露,立刻就要走,绝不用这个来迷惑一切众生。所以这是真正弥勒菩萨的化身。
【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两句经文非常明显。禅是什么?在佛法当中,许多人晓得佛教有禅宗,但是究竟什么叫禅?很少能把它讲清楚,於是对於佛法产生误会的人自然就在所不免了。禅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直接翻它的意思,有「静虑」的意思,静是安静,虑是明了。如果只静下来,外面事情一无所知,都不明了,这不是禅,那是定,那不是禅。禅是什么?虽然是定,定中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是禅。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定,不取於相是禅。不取相并不是对於相一无所知,对於所有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染著,这个叫禅。
念佛何以说是禅?不但是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无上深妙禅,这个意思就很深了,就不是普通的说法。它就像《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说的师子奋迅大定,如来果地上的禅定,这才是「无上深妙」。妙在哪里?妙在它没有出入,禅定有出有入这就不妙。没有出入,所谓行住坐卧都是禅定,这个禅就妙,无时无处不在禅定当中。这个意思搞清楚了,我们再细细观察念佛人。念佛,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禅;念佛人身心世界万缘放下,那是定。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位想想,这是不是无上深妙禅?觉明妙行菩萨说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是静,不间断里面是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知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甚深的深妙禅。有许多人不知道实际的情形,误以为念佛不如参禅,他不晓得念佛是深妙之禅,比一般参禅的功夫高明多了。这个绝对不是我们修净土的赞叹净土,不是的。诸位仔细去读经,仔细去体会佛菩萨、祖师为我们所说的,你自然就了解。下面一段。
【合赞云,超过分段、变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
这几句话是修行功夫的成就,也是一个修行人真正希望得到的。『分段、变易』叫二种生死,六道凡夫统统具足,即使到四禅天、四空天,还是具足这二种生死。什么叫分段生死?这里面有两个说法,广义的说法,这一生是一个阶段,我们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一个阶段。死了之后,你又去投胎,再出生,有生又有死,再是一个阶段,这叫分段生死,这是大的分段。另外一个意思,分段是刹那生灭,前面我们讲得很多了,像《仁王经》上所讲的,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是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是说这个现象。大乘经上讲分段,实在是指刹那生灭,这个意思一般人很难体会,如果我们从相续相上来讲大家就很容易明了。这叫分段生死,说明生死的现象,有生一定有灭。
变易生死不是生灭法,变易是转变境界。譬如菩萨,初住菩萨经过一段修行的功夫,将自己境界提升到二住,就好比初住死了,二住就生了。二住再生到三住,二住死了,三住就生了,这叫变易。其实变易没有生死,正如同我们念书,在学校读书一样,你一年级升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就生了。将来二年级再升三年级,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叫变易。变易不是真的有生死,为什么佛要把变易说成生死?变易要吃苦头,修行很苦,你没有这一番苦头,你就不能再升一级。菩萨修行也很苦。所以生死比喻苦,比喻修行的苦。
在六度里面我们讲忍辱波罗蜜,忍辱有三种,其中有一种修法,就是你修行,修行要能够忍耐,不能忍耐,你就不能进步。所以修行也是一桩苦事情。特别是对我们初学人来说,古德常常教诲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懂得忍人之不能忍,为人之不肯为,你才能行菩萨道。世间一般人不能忍受的,我能忍,成就你忍辱波罗蜜;世间人不肯干的事情,什么事情不肯干?舍己为人,真正肯牺牲自己,乃至於牺牲自己身命都在所不惜,能够成就别人。世间人不肯做的,菩萨肯做,这是菩萨行里面的根本教义。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个毅力,菩萨道你是决定没法子修的。所以变易生死,我们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情了。
在三界之内,分段、变易两种生死都具足。三界之外,分段生死没有了,只有变易生死。也许有同修要问了,诸佛菩萨应化到我们世间,像前面讲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的时代,跟历史上很有名的岳飞同时代,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也有身体,他也有形相,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分段生死?在相上有,他示现的;为什么不叫他有分段生死?他乘愿再来的,这个跟我们不一样,也就是说他示现有分段,他没有分段之苦。我们有分段,分段里头有苦,人家示现分段,没苦,差别在此地。诸佛菩萨乃至於罗汉应化到六道里面来,分段的苦都没有了,也就是见思烦恼他永远断了。
这个时候『安住出世二空之智』,「二空」是人我空、法我空,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离了。离我相、人相,人我空了;离众生相、寿者相,法我空了。所以《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要离开的话,你就证「出世二空」,这个时候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这就是成就佛法里面讲的『智断二德』。智是般若,般若德,断是解脱德,我们讲的法身、般若、解脱。断是断什么?断烦恼,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用什么去断?用智,给诸位说,定不能断烦恼,智才能断烦恼。定有能力伏烦恼,叫烦恼不起现行,就是不起作用,他有定功能把它压住、控制住,不能断,断要智慧。
世间禅定,你看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所谓四禅八定,都是伏烦恼,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到第九定,智慧开了,开的智慧虽然不大,确实有能力将见思烦恼断掉。所以阿罗汉称为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阿罗汉、辟支佛叫正觉,有智慧才觉,没有智慧他怎么觉?觉才能断烦恼。所以,佛法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是以智慧为第一,第一个目标。
【会疏曰,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
这是解释世出世间,什么叫世间?「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说的是时间。你看世在中国字,这个字也是会意字,它是三个十。中国古代讲这个世,三十年为一世,所以世是三十,三十年是一世。而不是讲一个人从生到死叫一世,不是的,三十年叫一世。「界」是讲空间,四方、四维、上下叫界,世是讲时间,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空,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
三界是佛法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虚妄,皆不常住』,「常住」是永恒不变,就叫常住。凡是有变化的,就是无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世间,动物有生老病死,那是无常;植物有生住异灭,也是无常;矿物有成住坏空。所以世间法里找不到一法是永远不变的,你六根所接触到的都是在刹那变化,所以叫世间无常。无常就是生灭法,也就是刹那生灭不住,总名叫世间。世间跟世界的意思相同,间就是空间,就是界限。
【众生国土。】
在三界里面无量无边,三界,诸位晓得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里面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亿万星球,大大小小的星球,要照佛经上讲的总是百亿以上,大小星球合起来算,这么一个范围。这里面的众生太多了,千差万别,这个里面众生。有些众生我们肉眼能看得到,有些众生我们看不到,不可以说我们看不到的就没有。这个说法现代人逐渐能接受了,为什么?我们能够看见的光波非常窄小,比这个光波长的我们见不到,比我们所见光波短的,我们也见不到。听音声也是如此,高音波我们听不到,有些畜生能听到。有些鸟兽它们能够听到高音波,我们听不到的,它能听到,我们看不到的,它能看到。可见得世界里面形形色色,确实不可思议,有很多众生我们见不到、听不到,他们存在。
譬如,这不仅是佛法中说,世间法里头也有许多记载的,甚至於现代科学证明的,人鬼杂居。确实在一个时候一个处所,人鬼是杂居在一起的。但是因为人跟鬼是两个不同的空间,时空,我们今天譬如讲,我们在三度空间,他们在四度、在五度空间。但是确实是在一起,因为时空不相同,所以彼此不相见。这个地方结归:
【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
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人的能力,实在讲,在虚空法界里面,我们六根能接触到的是太渺小了。
【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
菩萨有能力超过,实在这个超过还是智慧,以定慧的能力。通达性空,相是虚幻的,『无相』不是没有相,无相就是说明相是不住的,相是无常的,相是幻有,佛经上也叫它做妙有。因此,对於这些虚幻的相放下了,就超越了,绝对不把这些相放在心上,就超越了。六道凡夫为什么不能超越三界?执著三界里面的法相,所以被这些幻相累赘了,被这些假相系缚了,或者说被这些妄相迷了,你没办法超越;觉悟就超越了,或者说得更容易明了一点,放下就超越了。
人有很多忧虑,有很多烦恼,有很多牵挂,不知道这些东西全是虚妄的,你要能一放下就解脱了,心里什么事都没有,心开意解。自性本定般若智慧就现前,障碍没有了。障碍就是妄想、烦恼、忧虑、牵挂,就是这些东西,这东西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了解真相,他完全放下了;我们不了解真相,样样放不下,就在六道里受苦,那个苦实在讲冤枉受的,本来都没有,冤枉受的。所以经上常说可怜愍者,真可怜、真可愍,没有的东西,他去受。就如同人作恶梦一样,梦是假的,他在梦中受罪,在梦中受苦受难,那个才叫真正可怜愍。
【甄解曰,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所有法也,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而行世间不舍,故云超过。】
这两种注子都是解释超越世间,两种解释都说得很好。《甄解》里面说,『世间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凡是世间法,它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这是世间法。世间法真的是可以把它断掉,「可破坏」就是可以断掉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迷的时候有,觉的时候就没有;执著的时候有,放下就没有了。这就是说它是可破坏的,它是可以断除的。
《百法明门论》里面讲,一切有为法里面包括九十四大类,这都是属於有为法。第一类心法,相宗讲的八识。第二大类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可以分为五十一大类。色法有十一类,色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心法,我们今天讲的精神。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把它归纳为十一大类。另外还有二十四法,有这么回事情,但是前面这三类归不上,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理作用,它也不是物质,所以给它另外称为一大类,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是它跟心不相应,它跟心所不相应,它跟色不相应。它从哪里来的?心、心所、色法里产生的,虽产生,不属於任何一分,有二十四种。用我们现在话来说,这二十四类就是讲的抽象,我们今天讲抽象。譬如我们讲时间、讲空间,时间跟空间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有没有?每个人都有这个观念,抽象的观念。从抽象观念里面归纳为有二十四大类。这些东西全都叫有为法,总共起来九十四法,这九十四法有生有灭,有为破坏,这都叫世间法。
底下举出来了,『依』是依报,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是正报,我们的身体,身体属於正报,生活环境叫依报。这两大类可以说将我们整个的人生、宇宙都包括尽了,叫依正庄严,都包括尽了。依报跟正报复杂,非常复杂。譬如我们同样得人身,在这个时间、时段里头,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大家在一块聚会。这种聚会,如果诸位真正要稍稍明了事实真相,你才感觉到非常稀有,真正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因缘」。虚空法界那么大,时空那么多层次,哪有那么巧就碰上了?可是纵然这样巧碰上了,碰上里头还有善缘、还有恶缘。有我喜欢的人,有我喜欢的环境,有我厌恶的人,厌恶的环境,还有这些东西,『善恶因果』更复杂了。
唯有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才能把善恶之缘离开,也就是放下,不再搞这些恩恩怨怨,不搞这些。所有的恩怨,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从此一笔勾消,这个人就超越三界。如果他不肯放下、不肯勾消,那在三界里有得缠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完没了。这就是说,众生迷在三界里头,为什么无量劫来都出不去?出不去的原因非常简单,恩怨放不下。一定是有著强烈报复的念头在,有恩的报恩,有仇的要报仇,有债的要讨债、要还债,搞这个事情,所以生生世世就没完没了。因果很复杂,这些都叫做一切有为法。『言所有法也』,「所有法」就是指这些。
『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三界的意思懂得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三界」,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十方诸佛的刹土都有三界,这个叫一切。另外一个意思,过去有三界,现在有三界,未来有三界,这也是一切三界的意思。无论是哪一种,总而言之都是虚妄的,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定没有真实的。诸佛刹土,我们这个三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一切诸佛刹土跟释迦牟尼佛的刹土差不多,大同小异。觉悟的人就是菩萨,他晓得是虚妄的,晓得虚妄,所有一切恩恩怨怨这些债务就全了了。一切众生与我有怨的,决定勾消,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众生欠我的债也一笔了了,绝没有讨债的念头,这就得大自在。众生於菩萨有恩的,菩萨一定要报,菩萨只报恩不报怨。菩萨怎么报答他?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觉悟。菩萨欠众生债的,菩萨一定要还给众生,众生欠菩萨的,菩萨不要,菩萨欠众生的,一定会还。绝对不是说觉悟的人就赖帐,没这个事情,觉悟的人还债,不讨债。所以,菩萨行种种布施波罗蜜。
底下讲了,『而行世间不舍』,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在三界里头示现种种身,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但是决定没有执著。菩萨确实即相离相,即念离念,离即同时,这是高度的智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故云超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有能力超越,没有大菩萨这么自在。他们超越六道了,不能像大菩萨自在的再回到六道里面来帮助一切众生。所以这个「超过」的意思很深,超过不是离开六道轮回,就在六道里面超越六道,他不造轮回业,他没有轮回心,我们常讲乘愿再来。
【净影疏云,谛谓安谛,谓常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
『谛』这个字在佛经里用的很多,我们常常见到。譬如弟子向佛请法,佛接受之后一定嘱咐他「谛听谛听」,这个我们看得多了。「谛」的意思是真实,谛听就是你仔细的听,我们今天讲注意。佛为什么不说「你要注意听」?佛不能用这个字,这个字是迷惑颠倒。意是什么?意识,你落到意识里头去了。佛法最怕落在意识里头,落在意识,凡夫,意识是分别执著,所以用谛。所以佛法不讲研究,讲参究,意思就是不用心意识,那才是谛识;落在心意识里面,就不真实了,谛有真实的意思。这是用真心,决定不是用妄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才叫谛识。这个谛是『安谛』,安在真心上。
底下解释,这意思是『常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这句话从文字表面上来看好像很矛盾,其实不然。「常住真实」就是宗门里讲的明心见性,性真实,前面布袋和尚也讲心真实,那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不真实,妄心是生灭法,八识是妄心,心意识是生灭法,真心不生不灭。真心在哪里?没有念头的就是真心。由此可知,所谓妄心实在讲就是妄想。想是虚妄的,是有生灭的;心没有生灭,心里头没有妄想,心里面没有念头,所以叫做常住真心。由此可知,有念就有生死,无念就无生死,生死是什么?生死是念头。真心离念,哪来的生死?所以你要想不生不死,这个事情不是做不到。离了念头你就不生不死,你生死就没有了,有念就有生死,坏就坏在念头上。佛门里面修行,为什么重视禅定?禅定就是把念头灭掉,就是把虚妄灭掉,虚妄离开了,真心就现前。
常住真实,虽然常住真实,他还要度众生,这个了不起。阿罗汉只做到常住真实,底下四个字没有,那就是小乘阿罗汉。他们证得偏真涅盘了,不生不灭,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众生的事情他也不管。菩萨不然,证得了真实,无为他还要生心,去度一切众生。虽度一切众生,他度而无度,这个我们现在只能够说是高等的智慧,绝对不是普通的智慧。他能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外表看完全一样,没有差别,里面完全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他心清净。这就是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外面有,里头也有,佛菩萨外面有,里面没有,高明在此地。里面他心清净的,他心是空寂的,唯有空寂才平等、才真实,永恒不变。对於一切众生,佛菩萨是随心应量,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就是「无为度世之道」,与《金刚经》上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意思完全吻合。
【甄解曰,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盘,云心常住。】
这些都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可以说跟如来果地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出有为』,出是超出,也就是我们讲超出三界,超出六道轮回,『证无为』,无为是一真法界,无为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无为,二心就有为。这个心才动一个念头,就有为,就是二心,一念不生的时候是无为,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如果你真的有一天到一念不生,好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你住在无为里头,再说的不好听,你死在无为里头。这就是阿罗汉、辟支佛,释迦牟尼佛称他们做焦芽败种,他不起作用,对於一切众生没有一点点恩德。
所以底下说『而不著无为』,这高明了,他确实证得无为,人家不住无为,这就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二边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生死是有为,涅盘是无为,二边不住。凡夫住在生死里头,二乘住在无为里头,他都住了。当然二乘住无为比凡夫住生死高明太多了,生死里面太苦了,无为里头没有苦,那个里头有乐,没有苦,那个乐是苦乐二边都舍的乐。我们凡夫很难体会那个境界,经上也举例子说,如同声闻入寂灭定之乐,寂灭定就是小乘涅盘的乐,但是他住,菩萨的高明是不住,《金刚经》上讲的无住生心,他不住。『故云谛住』,这是真住,真住是二边不住,这叫谛住。所以谛住意思深了,超越二边。
『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盘』,「无住处涅盘」就是不住涅盘、不住生死,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意思我们细细去体会,实在讲就是一真法界,何以呢?有为无为是二边,生死涅盘也是二边,他二边都离了,一真的境界显现出来,所以他们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因为在一真法界,所以他有能力应化十法界。应化十法界是生心,虽生心,他又不住,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有体有用,所以能够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智德、断德。智德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圆满现前,断德就是四十一品无明断得干干净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同时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恩德,这才真正叫大涅盘。我们能够明了这些事实,才知道西方世界之可贵,西方世界的殊胜功德实在是令人向往。
【会疏曰,悲智相印,以为栖神之宅,故云谛住。】
《会疏》是从理上说的,『悲智相印』,悲是大慈大悲,智是圆满的大智,权实二智。悲跟智相印,菩萨住哪里?菩萨就住在正觉、慈悲之中,这叫做谛住。换句话说,菩萨心是什么?菩萨心就是正觉,从菩萨讲就是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当然他还没有成佛,跟佛很接近,等於佛;慈悲,大慈大悲,於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的就不是大慈悲,大慈悲里面是决定没有条件的,有条件、有选择的,不叫大慈大悲。所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个意思在此地。
【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这句经文很重要,也非常好,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我们不得自在,烦恼重重,如何能够像诸佛菩萨一样得大自在。这里教给我们,你要想得大自在,你必需『尽诸有结』,这里头关键的字就是「有」。你想想看,你心里头还有什么?只要有,那个有就是结,就叫你不自在。你如何把那个结解开,我心里什么都没有,结就没有了。你要多多去想想,有就是结,你有的多,你的结就多,当然你就更不自在。
「诸有」,一般的讲法,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叫三有,这是佛学名词。你三界统统都有,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出不了。欲界的有断掉了,你不会到欲界来,你到哪里去?因为你还有色界有,还有无色界有,你就会到色界天去,你不会到欲界来。如果色界有断掉了,还有无色界有,那你也不会再生到色界十八天,你到四空天去。如果再将无色界有也断掉,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了三界,不会再到三界六道来了。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在三界里面,说实在的话,出不了欲界。为什么?你的欲望太多,你要不把这些欲望彻底放下,你没有能力超出欲界。再跟诸位讲,我们念佛讲带业往生,我们念佛能不能往生?往生要脱离三界。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三有没放下,三有天天还在起作用、起现行,佛号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为什么?出不了三界。阿弥陀佛那里欢迎,这个地方不放你走,这就是说明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李炳老从前常讲,一万个念佛人,难得两、三个往生。为什么念佛人那么多都不能往生?这个地方不放,谁不放?「有」不放你,能够往生的,有放下了,真的舍掉了,才能往生。
放下,可不能打妄想,现在我还年轻,等我将来死的时候再放,你还打了个如意算盘。说老实话,死都放不下,所以死了还有轮回。死了放下,哪有轮回?没有轮回了,死都放不下。因此修行,放下这是讲功夫,愈早愈好。你现在放下,现在放下并不是放下马上就死,不是的。真放下了,你愿意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前面讲了,你得自在了。能不能得自在,关键就在此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以,一定要明了,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实在讲没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晓得,没看破。虽然常常读经、听经,说起来也点头,出了讲堂忘得干干净净,不起作用。这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在他《净语》里面说的生处、熟处,实在生处、熟处是古大德所讲的。我们念佛的功夫太生疏,很容易忘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习气太深、太重了,随时随地它都会冒出来,压都压不住。这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的第一个因素。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实在是稀有的因缘,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中希有因缘」,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了。遇到了要把它牢牢的抓住,决定不放松,认真修学。要把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你自然就看破,看破之后,放下就不难。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尽诸有结」。我们这个有实在讲太多了,无量无边,佛经里面讲的八万四千尘劳,无量烦恼就是有结。十二因缘里讲的爱、取、有,就是此地讲的有结。当然难断,可是你要晓得非断不可,不断就不出三界。念佛带业往生,也是暂时把它伏断,伏断,不是真的断。真的断了,那都不用念佛往生,不要靠佛力来接引,自己就有能力。我们是没有能力断,但是要有能力伏,伏比断容易太多了。
用什么方法来伏?净宗教给我们用一句佛号,这个方法实在说就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警觉。心里一个念头起来,念头起来就是有,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起现行,有了,赶紧把它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提起来,这个念头没有了,被阿弥陀佛伏住、压住了。念佛往生的道理就在此地。你佛号压不住念头,你念得再多,没有功夫,我们常讲功夫不得力。什么不得力?伏不住念头,念头还是照起,这样念佛就不能往生。功夫得力,就是我这个佛号能把念头伏住,念头随时起,我随时一句佛号就把它摆平,这样念佛功夫就得力。你要能在这上用功夫,一般来讲,三个月到半年就有很明显的效果。这个效果,你自己会感觉到,你的心清净了,妄念少了,被你佛号常常伏,天天在这里压,这叫真正会用功。不会用功的,佛号是佛号,妄念是妄念,各不相关。一天佛号念个几万声,妄念也是几万个,这个一点用处没有,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生不能往生。会念佛的人,他是把这一句佛号伏他的妄想,这叫会念佛。要是会这样用功,确实三个月自己感觉得心比从前清净多了。
心清净,智慧就增长。从前看人、看事、看物都是糊里糊涂的,迷惑颠倒的,现在清楚了,不迷惑,是非、善恶、真假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也知道怎么去做。会对人应付得很圆满、很周到,你智慧现前。你会做得很如法,而且知道自己有把握往生,这个叫「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而且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重要。
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