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专题讲座 第3集
一 经题之妙 妙不可言 01
刘老师 主讲于2019年2月23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经题之妙,妙不可言”。
这是我们这次交流的第一个专题,大家一听就知道了。
我今天想和同修们说一说这部大经的经题。我们认识和了解这部大经的经题,透过经题,我们对这部大经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吧。
这部经总的题目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个经题实在是太妙了!而且是妙不可言!
之所以说这个经题妙,又妙得不可言,可以从以下这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这个经题是会集而成的。
它没有离开原译本,没有加一个字,也没有减一个字。可以这样说,这个经题会集得天衣无缝,自然天成,简直是太自然了。经题如是,这部经也如是,都是会集而成的,所以我们说这部大经是名副其实的会集本。
宋译本的经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汉译的经题是《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老居士取宋译本的别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除了那个经字不取,全取了,再取汉译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经》,把两者合起来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会集的经题,有多么好,有多么妙!这是第一个特点,经题是会集而成的。
第二,这一个经题含摄了十二种译本名题的意义。
因为大家都知道,《无量寿经》一共有十二种译本,汉译本是最初的,宋译本是最后的,把这两个译本的题目合起来,十二种译本名题的意义,都圆圆满满地含摄在其中了。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这个经题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经题里都显露无遗。
第四,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尤其是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同修们,我们所学的、所修的、所希望证得的,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也全部在这部经的经题之中。
因此我们一看到这个经题就会感到分外的亲切。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对这部经的第一印象,就是从这个经题得来的。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本经的经题
可能有同修说,刘老师你第一次复讲,这个经题不是已经讲过了吗?这一次还需要再讲吗?是的,还要再讲,为什么?大家不要忘了,这部经是无量义,这部经的经题仍然是无量义,十方如来一起说都说不尽它的无量义,何况我们是生死凡夫呢?因此,还得接着往下说。
大家请看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一 “佛”
“佛”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满。
梵文音译为佛陀耶,“佛”是从印度梵文中翻译过来的。
佛法当年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文字不够用,为了适应佛经的翻译工作,造了不少新字,这个“佛”字就是新造的。没有人字边的“弗”是中国的古字,在篆字、甲骨文里有这个弗字,发音读弗(fú),和佛的读音比较相近。印度人称佛是大觉之人,所以就假借这个弗字,加上一个人字边,就变成了“佛”,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这个佛字就是这样来的。
“佛”有智的意思,智慧的智,又有觉的意思,就是觉悟的觉。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慧就不觉,没有智慧就迷惑颠倒,智和觉是体用不二。
“佛”的意思就是一个觉者,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他不是神。这个觉悟的人,他对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觉,没有一样迷惑。这样的人大众就称他为“佛”。
这个觉者的“觉”,在经里面讲有三个意思:一个是“自觉”,一个是“觉他”,一个是“觉满”,就是觉行圆满。
我们先说说“自觉”。
这是对我们凡夫不觉而说的,六道凡夫,不仅是人道,包括诸天。佛经上说有二十八层天,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二十八层天的天人,也都是迷惑不觉。如果有人说,我觉了,我不迷。就听你这一句话,就知道你迷到家了,不是你没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觉悟的人,决不会说这样的话。天人尚且迷惑颠倒,天以下的就更不用说了。是不是这样?我们现在都是迷惑颠倒的凡夫,越迷越深!
什么样的人不迷呢?佛是这样说的,证得阿罗汉,你就不迷了,小乘四果阿罗汉。
在大乘里是这样说的,真正不迷的是初住以上,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真的不迷,真的觉悟了。
对照一下我们自己,你真的觉了,真的不迷了吗?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你是不是证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如果你没有证到这个果位,你仍然是在迷中,你没有觉。
我们今天把标准放到最低,最低的标准就是小乘的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才算得上是自觉,觉悟了,不迷惑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必须证得四果罗汉,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换一句话说,三果都不敢说,证得四果罗汉才可以说,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没有错误了。可见这个标准是相当的高。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迷惑颠倒的,知道自己不觉,对于修学会有好处,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因为你知道自己还没达到那个标准,你还能比较谦虚,知道自己不行,知道应该继续努力,这是好事。
世间人为什么有人轻视佛法呢?为什么不愿意学佛呢?就是他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超过众人,甚至以为自己的智慧能力,超过了诸佛菩萨。这样的思想见解,他怎么能够接受佛陀的圣教!
这是觉与不觉的差别。
我们不妨再对照一下我们自己,你是不是真正地觉了,就用这个,你证得阿罗汉果位了吗?
这是第一个,自觉。再确切一点说,自觉的标准就是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第二个,“觉他”。
觉他是拣别自觉之人,就是自己觉悟了不肯帮助别人,这是小乘。独善其身,自了汉,心量小,慈悲心少,这是小乘菩萨。
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还能去帮助别人。自己觉悟了,自己得到了佛法的真实利益,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这种真实利益,这是大乘菩萨。他跟小乘不一样,菩萨能主动地去帮助别人,绝对不会自私自利。大乘菩萨不但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这是大乘菩萨和小乘菩萨的区别,也就是他利益众生,所以说,觉他。
第三,“觉满”。
菩萨虽然自觉觉他,但是没有达到圆满。不但觉他没有圆满,自觉那就更没有圆满。小乘人是自觉,只是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都没有破。菩萨虽然断尘沙,能破无明,但无明没有断尽就不圆满,这几句话是指的大乘菩萨说的。
无明一共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所以严格地讲,在大乘佛法里,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就觉行圆满了,圆满就证得了佛的果位。
所以,觉字含的意思,具体点说,就是佛法修学的三个阶段,三种成就。就像现在学生读书,学校的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和佛法是一样的。自觉,证得了阿罗汉果,好比是学士;觉他,证得了菩萨果,好比是硕士;觉满,圆满了,证到了佛果,好比是博士,没有比这个再高的了,这是佛门最高的果位,就是佛。
经题上的这个“佛”,有几层含义呢?
这个含义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怎么说都说不出来,因为我们怎么想,可能都想不到,因为我们是凡夫,只有以我们现在的境界,说一说这个佛在经题上含有哪几层意思。我在这里总结了五个,供大家参考。
第一,这个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他证得了究竟的果位,就是自觉觉他圆满了,我们尊称他为佛。他的名字叫悉达多,成佛之后,我们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名号。
诸佛菩萨本来是没有名号的。不这样说嘛,“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萨哪有什么名号呢。诸佛菩萨的名号的建立,跟我们世间人取名不一样。世间人取名,总有一种希望在里边,希望将来名副其实。
佛菩萨的名号代表他教化的宗旨,这句话很重要。佛菩萨的名号代表他教化的宗旨,就如同学校教学一样。你教语文,称你为语文老师;你教数学,称你为数学老师。加上名号,就知道你是教哪个学科的。佛是谁呢,佛是校长,菩萨是老师。校长他要代表整个教育的宗旨,所以这个校长责任重大呀。
此时此处,这里的此处是指娑婆世界,或指人类居住的地球,这里的此时就是指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佛讲经的那个时候,是指那个阶段。那我们现在说呢?就是指我们现前的这个阶段。众生的病根在哪里,病根就是指最严重的病,这个人的病很多,哪一种是要命的,那个是病根,必须先治。把致命的病治好了,再治别的小病,这是治病的要诀,要命的那个病先把它治好。
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现在的众生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自私自利,三千年前都是那样,何况三千年后的今天。所以佛陀教学的宗旨要用“释迦”。“释迦”是什么意思?“释迦”是梵语,就是“仁慈”的意思。佛教就是教人讲求仁慈、能仁,对待众生要仁慈。对自己,大毛病是散乱,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这样?散乱。心里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对自己来说的。对别人呢?是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人是我非,你争我斗,是当前最要命的病根。因为争斗,才使世界乱到如此的地步,灾难频发,人类的生存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佛教的宗旨是什么?对自己用“牟尼”,这两个字用现代话讲,就是心地清净,译为“寂静”。“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仁慈清净”。可见佛陀教育的宗旨,完全显示在他的名号之中。我们提到名号,就知道佛教教学的宗趣旨归。佛菩萨的名号就是这样来的。从佛菩萨的名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佛菩萨对于众生真的是慈悲至极。
释迦牟尼佛,这个释迦牟尼的意思我们懂了。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本师呢?这一阶段,佛教教育是他创办的,他是我们最初的一位导师,所以我们称他是根本的老师。从这个称呼上,同修们要了解,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宗教是没有师生这样称呼的。
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弟子是什么?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师生是平等的。
菩萨是我们的学长,他们的名字也是表法的。
比如说,地藏菩萨表的是孝亲尊师;观音菩萨教我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爱护一切众生;文殊菩萨教我们大智大慧,用智慧,不用感情;普贤菩萨教我们,大愿大行,在生活中笃行悲心慈愿,舍己为人,尽心尽力为社会大众服务,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圣成贤。
听到这里,同修们是否听明白了,佛法是什么?佛法确实是世间最好最好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无法超越佛陀的教育。这是第一。
第二,经题上的这个佛也是阿弥陀佛。
去年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跟大家说过,这部经是两土导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共同宣讲的一部大经。
经题中的佛,也表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这部经,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的,是一切诸佛尽说,没有一尊佛不说这部经的。因此,这个佛的含义可以说是深广无际。
第四,经题中的佛也包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是未来佛。
他们成佛之后,也一定是弘扬这部大经。那么,你、我、他,当然也包括在其中,这是第四。
第五,贤劫中先后出世的千尊佛都包括在其中,因为他们都弘扬、守护这部大经。
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五条,经题中的佛都包含着什么意思。再往下可能是无穷尽的,以后我们渐渐地深入了解,我们再概括总结。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什么呢?就是经题中的这个“佛”字是无量义的。这是第一个问题,“佛”。
二 “说”
这个“说”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说者,悦也,悦所怀也”。
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对这个“说”的解释。我再说一遍,“说者,悦也。悦所怀也”。“说”是喜悦的意思,因为喜悦才说,不喜悦他就不说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体会,遇到了合得来的,能说到一块去的,就好像这话说不完地说。如果遇到和自己不太对付的,好像说一句话都是多余的。所以黄念祖老居士对这个说字的解释特别确切,因为他高兴才说,不高兴他就不说了。所以这个说的第一个意思,是悦也,喜悦的那个悦。
第二,佛为什么喜悦?因为世尊期盼愿望的缘成熟了。
他期盼什么呢?他的愿望是什么呢?就是当时机成熟了的时候,能宣说这部《无量寿经》。
他为什么现在无比的欢喜?为什么他的愿望在这个时候能够得以实现?因为佛是期盼众生得度的缘成熟了。他的缘成熟了,佛可以来帮助他了,可以来成就他了,这是佛的期盼和愿望,这是佛教化众生唯一的愿望。注意了,这里有个“唯一”。佛干什么来了?就是期盼众生能够得度成佛,这是他唯一的愿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佛以度生为愿。
第三,佛说法,正是“悦本怀”。
那“本怀”是什么意思呢?“怀”就是心里的愿望。佛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机缘成熟了,这是佛真正欢喜的,所以说,“悦本怀”。
第四,众生得度的缘成熟了是什么样子?
就是怎么样来鉴别众生成佛的缘成熟了呢?众生对佛所说的经教,能诚信而不怀疑,这是第一个——信。具体表现就是,老师喜欢教,学生喜欢学,欢喜接受,这叫做师资道合。
我第一次听这个名词,老师喜欢教,学生喜欢学,喜欢接受,这叫做师资道合。这是世间最愉快的事情,这种愉快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大家想一想,老师遇到了爱学的学生,他能不高兴吗?能不喜悦吗?他能够不喜欢认真地去教他的学生吗?因为什么,因为他得天下英才了,所以他高兴。这是第四。
第五,用“佛说”二字做经题的开头,显示出这部经是世尊金口所说,非余人所说。
就是不是其他人说的。比如,不是他的弟子所说,不是仙人所说,不是菩萨所说,确实是世尊亲口所说的。
对这部经有一个问题,非常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这部经,只有佛能说,连菩萨都不能说。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佛讲这部经,是在他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一天,比讲任何一部经典都快乐。
有两句话让我们非常感动,就是说,世尊在讲这部《无量寿经》的时候,他那种快乐是任何时候都没有看到过的。就是阿难跟在他身边,作为他的侍者都没有看到过的。
有这么两句话,这种快乐在讲这部经之前,没有过,在讲这部经之后也没有过,这是真正唯一一次无比殊胜的快乐。
我最先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不是十分理解,为什么是唯一的呢?就因为这部《无量寿经》是畅佛本怀的一部经。
也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干什么来了,就是要讲这部《无量寿经》。现在机缘成熟了,佛能不高兴吗?所以他这种快乐,在没讲这部经之前没有过,在讲完这部经之后也没有过,是唯一的一次真正无比殊胜的快乐。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这部经能使一切众生当生成就,究竟解脱。
如果是其他的经,解脱不究竟。咱们不说别的经,就说《华严》和《法华》吧,这是两部究竟解脱的经。究竟也具备了,解脱也具备了。但是有一个难题,就是有一个关过不了,什么关呢?就是《华严》和《法华》,得什么样的根性人才能修学?上上根人。两个上,不是上根人,上上根人才行。你想,上根人都修学不了,普通根性的人能修吗?上上根的人修学《华严》和《法华》,他能达到法身菩萨的果位,但不能成佛,得继续修。这句话很重要,就是上上根的人,可以修《华严》和《法华》,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果位呢?得到法身菩萨的果位,不能成佛。
要成佛还得继续修,怎么修?念阿弥陀佛。
如果说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久的将来就花开见佛了。这个我在讲席当中,多次地把这个问题说给大家,就是不要认为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怎么能那么快成佛呢?因为你的法门选对了,你的路走对了,你就得这样的殊胜果报。你不要不相信自己。
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这样说,这个法门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脱。
如果说《华严经》没有最后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就不究竟。
因此我们这一部《无量寿经》,在一切经中是无比的殊胜。
现在佛看到众生的机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了,你说佛该有多么高兴啊!可以说无量劫以来,佛等的就是这一天。这一天终于等到了,佛怎么能不快乐呢?
“故今乐说,以畅本怀”,佛的本愿达到了。“畅本怀”,就是想把心里最想说的话说出来,而且是痛痛快快地、淋漓尽致地全部说出来。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解释一个“说”字。《要解》大家都知道,是《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是同一部经。因此《阿弥陀经》的注解,对于《无量寿经》来说,它是完全适用的。
蕅益大师在解释经题《佛说阿弥陀经》的“说”字时,是这样解释的。
“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此处所说今众生机熟,他在“众生”和“机熟”中间,加上“成佛”二字。注意这个区别,显示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
“为说难信之法,令究竟解脱,故悦也”。
这是蕅益大师对这个说的一个解释。
蕅益大师说的,这是真正的究竟圆满。我们看了蕅益大师的注解,才真正明了了念佛法门,是对成佛机熟人说的,这句话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蕅益大师说,念佛法门是对成佛机熟人说的。你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不是别的机缘。
当然,能真正相信念佛法门的人不多,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难信之法。我们大家想想看,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围学佛的人,像不像要成佛的样子。有多少人像要成佛的样子,大概是不像的还是比较多的。因为不像,他们自然就不是念佛法门的当机者。我们读《无量寿经》都知道,当机者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他不像成佛的样子,怎么理解呢?就是他不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
当念佛法门,对成佛机熟的人说了以后,他们就会更快地成就,当生成就就非常有希望了。我们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快要成佛了?咱们不看别人,看看自己,同修们哪一位像要成佛的样子?所以这是难信之法,真的难信!念佛法门相信的人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偏偏你就相信了这个法门,选择了这个法门,你说你该是多么地幸运!你是多么地有智慧!多么地有福报!我给你一句话,你真的太不简单了!
这一生成佛的人的确不多,但是与念佛法门有缘的人很多,结个法缘,这一生不成就等来生,那要等到什么年月、什么时候就很难说了,也许是无量劫以后再遇到。
经上说,我们是无量劫中,曾经供养无数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现在又蒙三宝在冥冥中加持,才有缘分遇到,否则怎么能遇到!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要把握这个机缘,在这一生决定成就!
这一段话,大家要反复地琢磨琢磨,认真地思考。我为什么告诉大家,你不要小瞧你自己,你选择了这个法门,你真的不简单。
这一段话说了两条,一条是,你为什么能选择这个法门,是因为你无量劫来供养了无数诸佛,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因为你供养了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所以现在,你得到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冥冥中的加持,你才能选择这个法门。
这回你听懂了吧?听懂了怎么办?
从今日起,我们要作佛,不干别的,就要干这个,就要成佛。不是说“心想事成”嘛,我们心想成佛,当然就会成佛。你想成菩萨,你就成菩萨。这就是佛法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想什么,你就成什么。
宇宙万法是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的心现识变这四个字。宇宙万法是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的心现识变。一切法由心想生,这句话我们太熟悉了,但是你真信这句话吗?你真的相信“一切法由心想生”吗?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就会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如果你不信或者假信,你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想佛就现佛,想三恶道就现三恶道。你选择想什么?如果以前你没想明白,这一次又一次听到这一段话,你还选择想什么?大家自己认真思考,慎重选择。
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上面这一段,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成佛机熟人而说的,你机熟没机熟?你自己琢磨琢磨。
三 “大乘”
“大乘”是比喻,比喻这部经就像大车、大船。因为车和船都是运载工具,古时候最大的车是马车,最大的船是帆船,也叫法船。马车和帆船所运载的人数,相对来讲比较多,但也是有限的。这个大乘的原意,是比喻大的交通工具,在这部经里是比喻能利益很多人的佛法。
“大乘”在这里是比喻能利益很多人的佛法,大乘是对小乘相对来说的。
我们来说一说小乘和大乘有什么区别。
前面我们提了几句,说得不细,这个小乘人,是只求自利不求利他。
我记得过去老法师说过,小乘人,他不会去主动帮助别人,但是如果你有求于他,他也会给你帮帮忙,他是这个特点。小乘人对他人,没有太多的慈悲。
这个慈悲心,尤其是大慈大悲的心,是由哪儿生起来的呢?是由平等心生出来的。
你有平等心,你才有大慈大悲的心,这个心是佛心。
佛心是平等的,佛对众生是应机说教。佛在世时,任何人如果遇到了佛,没有不得到真实利益的。
在佛灭度以后,弟子代代相传,一代不如一代。早期传法的大德,多数能证到三果,隋唐以后,证果的人就很少了。大家都知道,唐朝在六祖惠能大师的会下,一共有四十三人成就了。是不是这样?这个我们都知道。
再看慧远大师,在庐山,同参道友念佛得度者,是一百二十三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和知道的。在元明以后,对教理研究有发明者,这样的人有。元明以后,有人对教理的研究,有新的发明,这样的人是有的,但是真正修行有成就者甚少。用的是甚少这个词。清末之后是什么样子?亦有得禅定者。注意,清末以后有得禅定的人,一坐数天不起来,这是得禅定了。开悟者未闻,什么意思呢?没听说过有开悟的人。世间的禅定是什么样子?是四禅八定,大家想,生四禅天及四空天,他的寿命很长,快乐无比。但是他福报有享尽的时候。福报享尽了,仍然要六道轮回。
因此我们说,真正的觉悟者绝不羡慕天福,唯一的目标是超越三界。
众生机缘成熟,佛宣讲这个法门,众生闻而信受奉行,一生成佛,乃是大乘中之大乘。
刚才我们说的这一段,就是解释什么叫“大乘”。
“大乘”这个名词,也是不得已勉强建立起来的。佛法是平等法,哪里有大有小呢。大乘、小乘是从众生种种分别执著上,假设建立的名称,使初学的人能够理解。
我们“能念的心,本来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觉,觉悟的心就是佛,心迷了就是众生,所以生佛是一个心,生佛平等。
大家想一想,其实真心之中,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没有觉也没有迷。
对于这个说法,可能有的同学就不太理解了。大家是否记得六祖惠能大师说过的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还有一句“本来无一物”,那就是说什么呢?清净心中无一物。听了这句话,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自性本来清净,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程度。我们的真心中,有佛、有众生、有觉、有迷,那是不是就不是无一物了。所以我们说,有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自性。真心自性无一物。这个道理很深奥,大家慢慢地来理解。
下面这一段话,大家认真地听。
“能念的心,本来是佛”,我这次跟大家交流,理论上的东西,比上一次讲《无量寿经》要稍难一些,稍深一些。如果一时半会儿,暂时悟不出来,不用着急,不要去抠这些名词。
下面,我说说这个“能念的心,本来是佛”。
这一句话的含义很深。你能念阿弥陀佛,此心即是觉心。不念阿弥陀佛,此心即是迷心。这个好理解。
如果你要问,我的心什么时候才觉悟?
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就觉悟。什么时候迷呢?不念阿弥陀佛你就迷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用这一段话,解释我刚才上面说的那一段话,可能你容易理解。古德有这样的讲法,说“起心念佛是始觉”,是觉悟的开始,“所念之佛”这指念谁呢?念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觉。两个名词,一个始觉,一个本觉。
起心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两者合一了,始觉和本觉是一不是二。
这一段话比较难一些。
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念佛就成佛,这句话我们大家熟悉。刚才那个比较生,但是它的意思是一,你要把佛忘了,就是迷惑,就是颠倒,所以说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决定不可以暂忘,就是一会儿你都不要忘它。
古德以这个意思来解释“大乘”,真是圆满到了极处。能念的心是能乘大,所念的佛是所乘大。
所以古德说,念佛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圆中之圆,专中之专,真正是不可思议!
这样的法门到哪里去找?!不要犹豫,不要徘徊,牢牢守住念佛法门,千万千万别拐弯。
四 “无量寿”
在经题中,“无量寿”三个字是主,是最最重要的三个字,也可以说是全经的灵魂。
梵语阿弥陀翻译为无量寿。阿弥陀三个字是密语,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
有人问我,老师啊,我要不要念念楞严咒?要不要念念大悲咒、往生咒?还有什么十小咒等等。我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你是念佛人,你就不必要念这些咒,你念阿弥陀佛就够了。
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把这些咒全包括在内了。因为阿弥陀佛是咒中之王,王把其他的都包括在内了。你念这个王,其他的一个没落,全念了。我是这么给解释的。
但是如果你不念阿弥陀佛,你念那些咒,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因为什么呢?那些咒里不包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里包括那些咒。我这么说你听懂了没有?谁包括谁,谁不包括谁。
你念阿弥陀佛,不必念那些咒;你不念阿弥陀佛,你可以念那些咒。
但是我建议你,在念那些咒的基础上,你把阿弥陀佛加上,可能更好一些。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听懂了?
大家是不是熟悉《心经》?《心经》的后面不是说嘛,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你们知道这说谁吗?说的就是阿弥陀佛。我们过去可能不知道,所以在这里如果你听懂了,你就不要去找别的了。
阿弥陀佛即是无上神咒。
名号含无量义,四个字,无上神咒,那无上什么意思?它是尖儿,没有超过它的了。你说如果你念阿弥陀佛,你还需要念别的咒吗?那就你自己去选择吧。
这部经里的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的一义。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里,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等等,无量的一切,无量的无量,说是说不完的。所以想,哪一个无量最重要?过去我们讲过多次,当然是寿命最重要了。如果你没有寿命,其他的无量都是零。是不是这样?举个例子,比如你有无量的财富,你寿命没了,那个财富谁去享啊?这个明白吧。所以一切的无量里,以寿命无量为第一。取第一义,最重要的是真正无量寿,道道地地的无量寿。
对于这个问题,有同修提出异议,说在经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将来阿弥陀佛缘尽了的时候,也要入涅槃,观世音菩萨接着成佛。有没有这回事?如果有这回事,那阿弥陀佛还是无量寿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下节课给同修们来解答。
这节课时间到了。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