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第4讲——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第4讲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4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家请看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普贤菩萨在讲完第一行愿礼敬诸佛,现在接着要讲第二行愿称赞如来,所以说复次,称是称扬,赞是赞叹,也就是称扬赞叹如来的功德。如来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比如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作释迦如来,阿弥陀佛也可以称作阿弥陀如来。佛、如来有三身,《金刚经》中说,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是指法身如来;《转法轮经》中说,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是指报身如来;《成实论》中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是指的应身如来。法身就像月亮,报身就像是月光,应身就像是月影,如果说是一,那么明明有三身;如果说有三身,那么月亮月光月影,又同是一个月亮,所以如来之身不可以说是一、也不可以说是三,实则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大家平时也都读过赞佛偈,比如《佛本行集经》中记载,释迦如来曾于过去世赞叹弗沙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还有宋代的择瑛法师作的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些都是称赞如来的功德。那么普贤行愿是怎样称赞如来的呢?

  我们请看经文: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这是所赞之境,所赞境中有三重无尽,第一是刹土无尽,尽法界十方三世有无尽的刹土;第二是微尘无尽,每一刹土碎为极微尘,刹土本来就是无尽的,那么无尽的刹土碎成的极微尘也是无尽的;第三是佛无尽,十方三世刹土碎成的极微尘,而每一粒极微尘中,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那么诸佛也是无尽的,并且每一尊佛的佛所,都有像大海一样无量无数的菩萨围绕。这里的所赞之境,和我们前面第一行愿中的礼敬之境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前面的经文中省略了“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这一段是省略的在第一行愿当中。这里普贤行愿所称赞的如来不是一尊佛,而是无穷无尽的如来。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这是能赞之因。在第一行愿中,能礼之因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而这里没有讲以普贤行愿的法力,只是讲了自力,其实我们从悉以就可以看出,普贤行愿的法力也包含在其中了。

  我,是普贤菩萨的自称,什么是甚深胜解呢?就是了解一真法界唯心之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才能称为胜解。现前知见,就是说这种甚深胜解并不是用意识心来测度的,而是由甚深智慧现量体证的。也就是说,十方世界如此众多的佛,都是普贤菩萨现量亲见的,不是用意识心心想出来的。有的人不相信佛法,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他来对待佛法的这种现量的广大,这样是很难相信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的。虽然以我们现前的根机、我们现在的修行的功夫,很难达到普贤菩萨的境界,但是对于佛经中所讲,我们应当生起信仰的心,以佛的证道来作为我们的知见。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清净法,一切善法从信而生,所以《百法明门论》十一种善法,信是第一种,信心之前更无善法。《楞严经》中讲,菩萨进修的五十五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到等觉,这五十五个阶位也是以信为开始,还有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三祖僧璨的《信心铭》。我们看,佛、菩萨以及祖师大德都强调信心,因为信是入道要门,所以我们学习普贤行愿,一定要对经文生起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修学这十大行愿。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华严经•出现品》中说:“譬如自在天王,有天綵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华严经•出现品》中介绍这个辩才天女,她有微妙的舌根,所以她所出的音声能与百千种天乐相合。而现在以普贤胜解之力,所出的音声遍合法界,所以出过就是超过,超过了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

  辩才有四种,第一种是法无碍辩,对于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能通达;第二是义无碍辩,对于所有佛经所诠释的义理都能够深入理解;第三是辞无碍辩,能随顺一切众生不同的语言而为说法,也就是说对于各种语言都能通达自在,众生能听懂什么语言,就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而为说法;第四种是乐说无碍辩,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而巧妙地说法,令众生乐于闻法,这是乐说无碍辩。

  乐说无碍辩细分又有七种,第一是应辩,在一刹那间能应一切众生的根机,无论是三乘五乘的根性,无论是喜欢广说或者略说,都能应众生机而为说法。第二是捷辩,言说非常地流畅,没有说话停顿不顺的毛病。第三是峻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当然这个口若悬河不是我们的夸夸其谈、卖弄,所谈的都是真理。第四、无疏谬辩,所说的话句句合理合机、如法,没有疏忽错误。第五、无断尽辩,说法利生尽未来际不会间断。第六、丰义味辩,凡所演说,音声如雷,清彻远闻,令人听了之后容易理解,而且心生恭敬百听不厌。这个我们大家都稍微有些体会的,如果我们说老实念佛,大家听了就是这老实念佛四个字,如果要是印祖大德跟我们说老实念佛,我们就有无量的感触无量的感觉,我们只能从中稍微体会那么一点点。第七、一切世间最妙辩,世出世间没有谁能超过,最妙辩,世出世间没有能超过的称为一切世间最妙辩。这七种辩才全都具足才能称为乐说无碍辩。

  这四无碍辩,只有九地菩萨才能全都具足,也就是说九地之前的菩萨或得一、二辩,或者虽然能全得但是不圆满,非胜。如果说穷理尽相、朗照无遗的,只有佛与普贤菩萨,佛与普贤才称的上是具足穷极四无碍辩,具足穷极圆满。

  普贤菩萨既然具足穷极四无碍辩,当然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普贤菩萨现出的是微尘数身,每一身形都有一舌根,所以普贤菩萨有微尘数舌根,这一一舌根都能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辞海,用来称扬赞叹一切如来功德海。音声海言辞海,是形容普贤菩萨赞佛的音声言辞像海那样大、像海水那样多,功德海是形容如来的一切功德,像海一样广大无有边际。

  普贤菩萨以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赞佛功德,并不是一天两天或者是一年两年,而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普贤菩萨不仅赞佛功德的时间长远无尽,赞佛的空间也是广阔无尽的,不是在这一个地方赞叹在那个地方不赞叹,普贤菩萨赞佛的空间尽于法界无不周遍。也就是说,在这悠长的岁月和无限的空间中,都能相续不断地称扬佛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称赞,一切如来的功德也不能称赞圆满,也不能称赞完。

  在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个啊输迦王,国王虽然没有契悟佛法的真理,我们说没有开悟,但是他对佛法非常有信心,而且发心也非常大,他建造了八万座佛塔。国王不仅建塔,而且还虔诚地供养很多的法师,并且恭请法师讲经说法。有一天,国王和往常一样,请一位年轻聪颖、相貌庄严、精通三藏的法师,坐在国王身边准备升座说法。国王发现这位法师的口中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国王心想,这位法师的嘴里肯定含了什么东西,是不是他想用这些玄妙来蛊惑我的人民?于是他就请法师张开嘴仔细的看了一下,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国王还是不相信,就请这位法师漱口,但是口中的香气仍然不减,国王忍不住就问这位法师,你的口中为什么会散发如此微妙的香气?我从来都没有闻过这么特别的清香。法师回答说,大王,这要追溯到过去久远以前,在迦叶佛的时代,我是一位说法的比丘,常向大众赞叹宣说迦叶佛的清净功德,让人们明了佛法的真理和修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我生生世世口里都散发妙香,这种香气超过一般世间花草的香味,人们只要闻到了这种香气,都会身心愉悦。国王听了,感到一阵羞愧和喜悦,他对法师说,原来赞佛以及说法的功德果报这么的殊胜。法师接着又说,这还只是现前得到的花报,现前的果报叫花报,赞佛和说法的十种功德果报更是不可思议,请大王仔细地听。第一、赞叹佛的功德,让一切众生都能听到,就可以得到好的名声的果报。讲经说法的法师,只要认真为大众付出,不为个人的名利,都会得到好的名声的果报,这个大家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但是说回来了,要是为了自己去求名利,不坚守境界,那样下场也是不好的;第二、赞叹佛的功德,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可以得生生世世相貌端正的果报,赞佛功德自己相貌端正;第三、给众生讲灭罪生福的方法,让众生得安乐,能得心中时时快乐的果报;第四、赞叹佛的功德,让众生信服,能得时时受人恭敬的果报;第五、说法时有如明灯一样照亮众生的心,使众生契入佛法,能得威德如日光一样明耀人心的果报;第六、用种种的方法赞佛功德,使一切众生心生欢悦,得受人敬爱的果报;第七、用巧妙的语言赞叹佛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得无碍辩才;第八、赞叹佛不可思议妙法,使一切众生不再有任何过咎,可以得到深妙清净的智慧;第九、赞叹佛的功德,使众生的烦恼越来越淡薄,可以让自己断除无明,垢秽灭尽;第十、因为使自己与别人的烦恼消失而证得涅槃,就像天降大雨,不仅可以熄灭大火,连灰烬也不再有余热,这是赞佛的十种果报。

  我们看,赞佛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所以大家要以恭敬心、以深信心赞叹佛的功德。这样自利利他,可以让众生闻到佛法,对佛法生起信心,进而去修学佛法离苦得乐,我们自己也能得成佛之因,最后得成佛之果。

  下面是总结赞佛无有穷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讲称赞如来没有穷尽、没有间断、没有疲厌。这段经文同前面礼敬诸佛的愿中是一样的没有穷尽,这里我们就不再详细地解释,只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强调一下,礼敬虽通三业,但是偏重身业;称赞也通三业,但是重于语业;而身和语都离不开意,所以礼敬和称赞又以意业为主,因为没有内心的恭敬,则礼敬不诚称赞不切,所以我们修持称赞如来,清彻的声音、巧妙的音声固然重要,但是心意的至诚恭敬尤为重中之重,所以大家在修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三行愿,请看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这是第三行愿广修供养。据《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供养分两种:法供养、财供养。如果只修财供养不修法供养,不能称为广;再有,如果能供之心有限、所供之境有限、所供之物和所布施之法也都有限,不能称为广。所以普贤行愿的广修供养,无论是财供养法供养、能供养所供养都是称性起修,竖穷横遍无穷无尽,这样才能称为广修供养。下面我们来看所供养之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所供养之境和前面的所称赞之境是一样的,尽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所有极微尘中,每一粒极微尘都有一切世界碎为极微尘数的诸佛,也就是说,所供养的诸佛无穷无尽。每一尊佛前都有菩萨围绕,其数之多无法想像,所以用海会二字来形容听佛说法的菩萨众多,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我们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菩萨怎么形容?莲池海会,是一样的,菩萨非常的多,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际。这是说种种菩萨,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或权教地前菩萨,或地上地后菩萨,或已证佛果再现菩萨身的菩萨。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前又有这么许多的菩萨,这样广大的境界我们凡夫别说见到,就是想象得出来都很难,那么为什么普贤菩萨能见到并且供养呢?下面是能供养的原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普贤菩萨以普贤行愿的法力而生起深切的信解,能够清清楚楚的明了见到所有尽法界佛刹极微尘数佛,如在目前。

  好,我们看经文: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这里列举出所供养的物品。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诸佛在因地修行时都是要修供养,包括我们修菩萨道、学佛也是不离供养。《瑞应本起经》中讲,释迦牟尼佛在修到第二阿僧祇劫的时候,当时他是儒童菩萨,他隐居在山里修行,听说世间有燃灯佛兴世,心里非常地欢喜,就去城中见佛。走到半路遇到五百修行人,他与这五百人说道论义,这些人非常地高兴,临别时每人送他一枚银钱,共五百银钱,儒童菩萨进城之后,遇到一位女子手中拿着青莲花,儒童菩萨拿出自己仅有的五百银钱,买了五枚青莲花去供养佛。来到佛前,他把五枝莲花散在空中来供养佛,这些花就停在佛上面的空中,像生了根一样,燃灯佛明白他供养佛的这种真诚心,这种至诚,燃灯佛为他授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当得作佛,名释迦文,就是我们贤劫作佛。儒童菩萨顶礼佛足,见到地上有一滩泥水,他怕泥水弄脏了佛足,就脱下衣服盖在这个泥水上面,但是衣服不能完全盖住这个泥水,他就把自己的头发解开,铺在地上让佛走过去。燃灯佛赞叹他,汝精进勇猛,后得佛时,当于五浊恶世度诸天人不以为难,必如我也。

  我们在其他的经中也看到,释迦牟尼佛不只是在燃灯佛前供养,像《金刚经》中,“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曾经值遇八百四千万亿佛,悉皆供养,无空过者。《弥陀经》中也讲:“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要修供养的,由此可见,修行、成佛、度众生都必须要修供养的,供养也是我们修行的一课。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上妙,显示供佛的物品都是上等精妙之物,那么上妙供具有哪些呢?下面列举出这些上妙供具不出五尘。华云鬘云,华是眼根所对,属于色尘。经中经常讲的有须曼那花,也叫悦意花,黄白色的,散发出极香的香气,让人见到心生欢喜,阇提花是雪白色的,散发出类似栀子花的香气。宋代名臣李纲,在诗中赞叹阇提花:世间颜色难相似,淡月初残未坠时。还有天上的波利质多树,译为香遍树,此树在忉利天善见城的东北角,位于杂乱园与欢喜园之间,高百由旬,开深红色、长穗状花,形状像珊瑚,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香气,能遍熏忉利天宫,所以叫做香遍树。以及忉利天的拘鞞陀罗树等等。鬘就是花环,云是表示花非常多,像天上的云一样重重无尽。

  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音乐是耳根所对,属声尘;伞盖是色尘;衣服是身根所对,属触尘;香是鼻根所对,属嗅尘。这里说天音乐、天伞盖、天衣服、天种种香,天是表示这些音乐、伞盖、衣服、种种香都不是劣质的物品,天这里是表尊贵的意思,不是劣质的。供佛的音乐是清净微妙的,不是那种嘈杂难听的音乐,我们今天说噪音,伞盖衣服也都是清软精致的。种种香是指沉香檀香龙脑香薝蔔香以及各种花香等,涂香就是把沉香龙脑等合在一起煎成香水,用来涂在身上或者手上表示恭敬。烧香这个我们都知道,就是我们经常用的线香,烧的三枝,插的三炷香、线香,或者是我们为了省事,一个盘香能烧二十四小时,烧香就是指线香和盘香,我们的烧香。末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的香粉香末,像我们在戒定真香里面,用的这种香末香引子,为了帮助香棒助燃用的,香粉我们用的是檀香粉,香棒我们用的是檀香棍,这是香末。而印度的香末他们和我们的用法不一样,他们是把香末洒在佛的身上表示恭敬。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以上这些用来供养佛的花、音乐 伞盖、衣服、种种香,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像须弥山一样的高大。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酥灯就是用牛乳提炼成的,油灯就是我们的植物油,植物提炼出来的,这个是属于味尘。灯炷就是灯芯,我们曾经见过,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候点的那种煤油灯,那种非常细非常小的,用草或者用棉线做的灯芯。我们看灯芯本来是很小的,但是因为供佛的灯太多了,小小的灯芯堆积起来,像须弥山那么的高,点灯所用的油,像大海那么广大那么多。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以上如此众多精美的供具,并不是只供养一时,而且是常为供养。《华严疏钞》中说:“如是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果报,谓,奉嬉常受悦,献笑佛怜悯,奏歌得法音,供舞得神通,奉瓶得宝瓶,进宝获觉分,亦感宝庄严,由供庄严树,得庄严觉树,奉幢得雨宝,能遍济贫乏,供幡超胜幡,献铃众归敬,奉璎获严具,进鬘得宝冠,上花得佛容,如是一一皆获胜报。”这里面,《华严疏钞》中给我们讲的供养的果报。我们近代的高僧来果禅师他也讲,“供香则身口不臭,供花则相貌端严,供灯则心眼光彻,供水则恶病全消,供果则富乐尊荣,供珠则身钦洁贵,供衣则福寿绵长。”我们以不同的供具供佛,就能得到各种殊胜的果报。

  据《譬喻经》中记载,古佛涅槃后,有一个盗贼想盗取佛寺中的财物,无意中他发现佛前的灯快要灭了,他就用他的箭把这个灯,把灯芯挑了一下,使供佛的灯恢复了光明。灯光一亮,他看见了庄严的佛像,感到毛骨悚然,他想,别人都是拿宝物来这里去修福,来求福来修供养,我怎么能盗用呢?在他离开佛寺之后就改邪归正了,洗心革面。在九十一劫后,他值遇释迦牟尼佛,听佛说法证得圣果,他就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因为他过去以箭挑灯,让灯恢复了光明,所以就这么一点点的功德因缘,在九十一劫后见佛出家,证阿罗汉果。我们看阿那律尊者,在过去无意中,这种无意的供佛都能种下解脱的胜因,并且在多劫以后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更何况以至诚的心来供佛,功德就更广大,果报也就更加的殊胜了。

  我们在修持普贤行愿的广修供养,在供养诸佛的同时也可以下济诸含识,那怎样做呢?就是在供养时要这样发愿,比如我们涂香时发愿说:愿无漏涂香,磨菳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炎蒸苦;在供烧香的时候发愿:由我供焚香,得佛无碍智,愿回此香云,气馥寒冰苦;供养灯的时候这样发愿:由我献灯明,获佛智光照,照彼阿修罗,永改骄狂性,傍生鞭挞苦,互相害吞啖,愿得慈慧心,常生人天路。我们这样供养,上供诸佛下济诸含识。在总结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的慈悲心越来越足了,像这种例子我们就不一一总结了,大家在供香的时候,上供诸佛下济三途苦,把我们供养的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一切的众生,回向三途众生,回向六道众生,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能够早成佛道,以此来增长我们的慈悲心,自利利他。刚才说了,不只三恶道的众生受苦,天道人道的众生,他们不知自己心具佛性,每天沉溺于五欲的享乐,那么福报尽了,还是要堕落恶趣受无量苦。所以我们在供佛时,放大自己的心量,把供佛的功德一一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脱离六道轮回,最关键的是能够早日圆成佛道。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上面讲的是以花、音乐、伞盖、衣服、香等供具来供养,这段经文讲的是以法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首先强调的是在各种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殊胜,这个最是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呢?下面列举出七种供养都是法供养,经文中列举出了七种供养。

  第一是如说修行供养,《大智度论》中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故如说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净也”,就是能按照佛所说,如法修行方得佛法,所以如说修行是法供养。

  我们现在都是以什么来标准修行?看谁读的经多,看谁懂的经多。每天一赞叹,看他懂的真多,看这个居士读的经真多,看这个居士念的经、懂的东西真多,我们都是以这个为好。其实再往后要如说,我们前面达到了如说,但一定要修行,如说,按照佛所说去做。我们世间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说和行脱节。学佛贵在解行并进,如果能说不能行,就像是说食数宝,得不到真实的受用。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每天教给别人要好好修行,要按照经教去做,自己读完经,经本一放,照搞贪嗔痴,一点都不少的。每天大谈经论,在网络上去批评别人去批评法师,其实自己做都是带着贪嗔痴,所以一定要如说,如说修行,解行并进。

  古时候有一位老修行,和大众在一起住了很长的时间,他的度量很宽,待人厚道,修行也不错,常劝人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教给别人放下,自己做到了没有,老修行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了无明,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后来他觉得和大众待在一起还是不够自由,所以就到深山中去住茅庵去了。深山中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他以为真的就没有烦恼了,谁知道有一天,他正在茅庵中打坐,来了一群牧童,牧童们进到这个茅棚里,到处找吃的喝的吵吵闹闹,老修行坐在蒲团上一动不动,牧童们以为他死了,摇他也摇不动,摸身上还是有热乎气,有人说他是入定了,有的牧童听了不信,就拿一根草去挠他的手和耳朵,他还是不动,这个时候牧童就把这个草,用草去挠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了,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打死你们这些小兔崽子,这时候无明就出来了。此时观音菩萨就在空中出现,对他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由此可见,真的是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正如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真的就是这样。

  这个对我也是一种警示,讲的再好你做不到也是没有用的,现在师父在讲这个经的时候是今年的初伏,天非常的热,现在应该外面是四十一二度,但是我现在就是锻炼我自己的定力,在备课的时候不开空调,让自己这个心去净下来锻炼自己,不但能说,而且自己也要把心净下来,在这种环境下,自己再深入经藏,又修定力了,然后又能说,这个说和行,这样才能够并进,这样以此锻炼自己。要不就是每天只是给大家夸夸其谈,自己在空调房里啥都承受不住,这样说和行脱离了。所以讲经说真的是和大家共修,也是对自己修为的一种历练,道教说嘛,“随方施教,历劫度生”。你只有成长了,你只有锻炼过来了,你只有经历了,你才有资格去度化众生。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啰嗦一点,就是我们居士懂得一些经教,但是我们也要历劫经历了,我们才有资格去度化众生,历劫度生。

  我们现在就要按照佛所说的修行方法,下一番苦工夫,实实在在的修行。《法句经》中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每天只是夸夸其谈,是不会从佛法中得到真实的利益的,我们只是落了一个所知。如果把所知再贡高我慢,把所知再作为自己的意识,那反而是一种障碍,不如那些虽然懂得不多,但是肯刻苦用功的这些受益得多。大家都熟悉的周利槃陀迦尊者,世尊教他执持扫帚,他每天一遍又一遍的念扫帚,由于精进用功而证阿罗汉果。我们现在修念佛法门,就是要按照佛所教所说去做,深信切愿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以如说修行来供养佛。

  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华严经•十地品》中说:“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故”,诸佛的本怀就是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他就是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诸佛的本怀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应当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尽自己所能,给予众生物质上的帮助或者是精神上的需要,令众生现在得安乐,现世安乐,来世得光明得利益。师父把利益都说成光明。我们每天精进修行六度万行、饶益众生、畅佛本怀就等同于供养佛,利益众生名为法供养。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要想以佛法来教化众生,首先要让众生能够欢喜的亲近我们,那么恒随顺众生的根性,以方便善巧的方法,让众生肯亲近我们。我们现在都是什么?强加给众生、绑架众生,用佛法来绑架别人。我这个东西好你必须接受,我们不是恒顺众生,是恒顺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劝人学佛,别人本来还有的根机,反而被我们给浇灭了?就是我们都是恒顺自己,绑架别人,拿着佛法去绑架别人。你不学佛你就堕落,甚至你不学佛你就有灾,千万不能这么说,这是妖言惑众。佛法的根本是给大家带来快乐,如果我们要以佛法,要以法来去诅咒别人、去恐吓别人,师父说,标准的邪魔外道。你用佛法,佛法没有错,错的是你的心,你这也是外道,妖言惑众。这是我们佛法的标准,佛法给众生带来利益是随顺的,绝不能去蛊惑人去,再好,我们也要衡量别人的因缘,这是善巧方便、这是智慧。我们跟前出现太多太多的这种情况,师父一遇到这种情况,一来找我来理论,本来男同志一见师父特别欢喜,给师父说,“师父,我本来想学佛,他的几句话一说,我特别的反感”。这样反而造了业了,什么原因?你去绑架佛法、绑架别人。还有,我们去行善积德也是这样,不要用善法去绑架别人,别人捐不捐款、修不修善,我们去恒顺,不要去绑架。好的东西要随顺他的因缘,他的因缘成熟了,我们善巧方便的去度化,这样我们才能摄受众生。如果我们一味地去绑架别人,说真的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自以为是,反而让别人反感。度化众生我们是要度化,但是决定不能绑架。善巧方便,让众生才能亲近我们,让他们听闻佛法获得解脱,这才能摄受。

  就像《维摩诘经》中说:“先以欲作钩,后令入佛智。”摄受众生不仅要有慈悲心,还要要有高度的智慧来观察众生的根性,审时度势,针对不同的性格和爱好,用适当的方法来摄受,这样因势利导,我们才能更好地摄受众生,用善巧方便去摄受众生。佛弟子要精进修行六度以及四摄等法门,以慈悲心运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才能利乐有情同成佛道。《华严经》中说:“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众生故”所以摄受众生名为法供养。我们一定要学会摄受众生,我们以六度四摄法门来做指导就好。

  第四是代众生苦供养,诸佛世尊悲悯受苦众生,为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而出现于世,佛弟子代众生苦,就是上契佛心,所以称为法供养,代众生苦和佛心相应,所以称为法供养。后面我们会在普皆回向当中,详细地讲代众生苦。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善根就是指不贪不嗔不痴这三种,因为不贪不嗔不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进取菩提的正因,能生长佛果的功德,所以称为善根。《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善根者,不贪不嗔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我们应当除灭贪嗔痴等烦恼,增长不贪不嗔不痴善根。经中说,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乐众生,即与佛心相违;那么反过来说,勤修善根利乐一切众生,就是与佛心相合,所以称为法供养。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经中说:“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所以负担起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责任、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法供养。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的心。但是发菩提心之后,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会遇到种种的障碍。顺境的时候,就会贪恋贪图五欲的享受;逆境的时候,或者经济上窘迫的时候,或者有疾病困扰的时候,如果发心不坚定就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我们在顺境逆境的时候,都不能退失这个菩提心的。《华严经•离世间品》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如果将已发的菩提心忘失,那么所修的善法,无论是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都是魔业。

  有人会问,为什么出世间善法也称为魔业了呢?《楞严经》中说:“声闻缘觉,也都列在五十种阴魔之内。”由此可知,一旦把以前所发的菩提心忘失了,那么你虽然精进用功、诵经持戒,所修的也都是魔业,堕为魔的眷属。所以我们在发菩提心之后,一定要时时刻刻的守护,勿令退失。

  我们修念佛法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说:“发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大家一定要深信切愿,不要贪恋亲情、贪恋自己所拥有的房子车子钱财,真真正正的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从发愿一直到临欲命终,都不忘失自己往生净土的心愿,这个愿、往生净土的愿,一定要时时刻刻提得起。这样,不离菩提心、勤修佛道广度众生就是法供养。

  《华严经》中说:“若暂舍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乐众生,何以故,善男子,夫为菩萨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勤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为供养。”诸佛世尊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出现于世,我们刚才讲了,以上所讲的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这种种的修行,虽然不是以金银财宝衣服饮食来供养,但是都能够利乐众生,上契佛心,所以这些供养都能成就供养如来,称为法供养。

  好,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俱胝译为中文为亿,千百万亿的亿,那由他译为兆,迦罗是指人身上一毫毛的百分之一,算分就是用算术方法算出最微细之数,数分是可以数得出最微细的数字,喻分是用比喻可以形容的出最微细的数,优波尼沙分译为近分,就是将近一粒微尘再分七分,我们说的极微尘,接近邻虚尘。邻虚尘就是极微细的物质,如果再分的话,那就成了虚空了。

  这一段是财供养和法供养的校量。经文中的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是指前面所说,以华香等众多的供具供养极微尘数佛,能供之物之多,所供佛也无量,自然获得无量的功德。但是财供养所获的无量功德,也不如法供养一念所得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于极微细分之一,用这些数字来比喻,就是说不能再分的之一。

  普贤菩萨这里以财供养的功德,与法供养的一念功德校量,是怕修供养的钝根人只知道能供的财物所供的佛、供的财多所供的佛多所获的福就肯定多,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就会执著事相来修供养,而不修理观,会执著有为而忘失无为。以执著的心来供养,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讲的非常的清楚,这些都是有漏的,所修的福报再大也只是人天福报。福报因为是有漏,也有享尽的时候,而法供养是无漏因、称性而修、尽虚空遍法界、无穷无尽。

  当然了,如果能在修财供养时,能够发愿利益一切的众生,或者像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把所修的这种供养、这种功德回向求生极乐,那么财供养就能契合佛法,也都属于法供养。把我们所修的我们的供养、我们的功德不执著功德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不执著功德相,所有的功德都回向法界利益众生,那这个就是法供养了。我们今天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这也是法供养。为了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刚才讲了嘛,信愿的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菩提、法供养。

  大家这里要注意,普贤菩萨在这里校量功德的用意,是为了让钝根的人不要用执著的心来修供养,并不是说前面普贤菩萨、菩萨以种种供具供佛用的是执著的心。普贤菩萨所修财供养都是称性而修,他性相不二,他都是称性而修,都是法供养,大家不要误会。再一个呢,我们也要跟着学习怎样去修法供养。要称性而修,用财也可以去修法供养,称性而修、回向极乐世界、回向信愿,这样就是菩提心。我们刚才也讲的很清楚了。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为什么以众多上妙供具、常供养众多如来,也不如一念法供养功德的百千万亿分之一呢?是因为诸如来尊重佛法,因为按照佛所说法修行能出生诸佛。由于财供养有漏,只能获得短暂的人天福报,而法供养可以得出世佛果,所以诸菩萨修法供养,则能成就供养如来。简单地说,就是财供养不能做到称性而修,只是在事相上修呢,只是修人天福报;而法供养可以成就如来,可以出生如来,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这样修行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供养如来。佛在《华严经》中做了一个比喻,如来尊重法,就像孝子尊重父母,恭顺敬养,敬顺父母,心无暂舍;如果有人也能够尊敬他的父母,这个孝子就会加倍的尊敬这个人,诸佛如来也是这样。所以真正发心学佛的人,一定要体念诸佛的慈悲用心,按照佛所说的法用功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段: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广大就是指前面所说的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宝盖云、天衣服云、以及种种香、种种灯等供养具大如须弥山,多如大海水。广大,最胜,是显示普贤菩萨运心平等、普施一切、悲智双运、称性而修,所以在此行愿中,普贤菩萨虽然是财供养也等同于法供养,达到财供养和法供养等无差别的境界,所以称为最胜,最为殊胜。

  此广大最胜的供养,尽虚空遍法界,广大无比。假如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供养才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乃至烦恼是不可尽故,我此供养因此也无有尽,而且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行愿所修的供养是称性起修,事理不二,法性是无尽的,那么此广大最胜供养也是无尽的。

  好,谢谢大家。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