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怡西法师:《佛说盂兰盆经》(三)-2——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怡西法师:《佛说盂兰盆经》(三)-2  

  第二种解释:

  六亲分为「父党六亲」和「母党六亲」。「又父党六亲,谓伯叔兄弟子孙」,这是男性的六亲。

  「伯」是父亲的兄长,「叔」是父亲的弟弟,伯叔属于父辈;兄弟属于平辈;子孙属于下辈。

  「母党六亲,谓姑姨姊妹女孙」,这是女性的六亲。

  「姑」是父亲的姐妹,「姨」是母亲的姐妹,姑姨属于上辈;姊妹属于平辈;「女孙」是指下辈的女儿、孙女。

  关于「眷属」,「谓夫妻婢妾,及一切表里姻戚等。」只要跟你有一点亲缘关系的都可以算做是「眷属」。

  「衣食自然,略举人天乐事」,这里讲「衣食自然」,从浅层来讲,是用「衣食」代表人天中的乐事,「自然」,不费力气,很容易得到,这是人天福报。

  从深层来讲,「衣食」有表法的意思。出家人穿的袈裟的总名号叫「惭愧衣」,因为出家人能修惭愧之德,能防范众恶,人能常生惭愧,道业自然长进。

  衣又代表「如来衣」。《法华经·法师品》里说到:「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衣是柔和心、忍辱心。人能够柔和、能够忍辱,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慈悲心,慈悲心重,必定能到柔和忍辱。能柔和忍辱就能度化众生,众生都喜欢亲近他,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欢喜了,才愿意跟他学。所以「衣食自然」的「衣」,是表法的,表示性德。

  「食」表什么法呢?蕅益大师举出两种:

  「禅悦法喜食」和「第一义食」。

  什么叫做「禅悦法喜食」?色界天人已经断除了财色名食睡五欲,他们不用吃饭,用禅悦、法喜来补充营养,「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色界天人还是凡夫,都能做到这样,出世圣人、大菩萨们更是如此。

  「第一义食」表「中道第一义谛」。第一义,不着空,也不着有,空有二边都不着,空有不二。讲「空」是真谛,讲「有」是俗谛,凡夫执着「有」,就给他讲「俗谛」;阿罗汉、小乘声闻执着「空」,佛给他们讲「空谛」,实际上这两个都不是「第一义谛」。空有二边都不执着,都放下,才叫「第一义谛」。

  一切法本来无所有、不可得,是空的。但是「空」是相对「有」而言的,把「空」执实了也不行,「空」和「有」不二,是圆融的。

  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物质,讲「有」,是在相上讲的,「空」是在性上讲的。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相有性空,事有理空,这是第一义谛。

  这是蕅益大师引大乘教义,解释「衣食自然」。

  经文讲到超度七世父母生天,叫[自在化生],「自在化生者,诸天不由胞胎故。若充其致,则三种意生身,皆悉自在。」

  天人不是父母所生,他们是化生,这是浅的说法。「若充其致」,往深说,往圆满的方面说,有三种意生身。意生身的「意」,表示有别于物质,天人的身体不是物质的色身,而是由大菩萨意上所化现的,随类化身,这叫做「意生身」。

  《楞伽经》上讲:有三种意生身,哪三种?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第一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是通教初地菩萨到六地菩萨所证得的,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他们证得真空寂灭之乐,跟法身和合,所以自在入一切佛刹土去度化众生。随意无碍,就是《华严经》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二、称为「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第二种就更高了,是通教七地到八地菩萨所证得的。「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自性的性质是什么样子?是如幻如化的,是「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的。他完全证得,有无量的神力,普入一切佛刹土,迅速如意的度化众生,自在无碍。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这是九地到十地菩萨所证得的,又更高了。「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他们完全得到法身受用,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恶顺逆一切境界无不是佛法,因为都是自性所生所现,都是法身,所以他们能够一身化无量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正如镜中之像,随类化现,镜子是他自己的真心,没有动摇过,但是镜子里的相林林总总、无量无边,这是能现众相,而又无作为。

  同时现出无量身在诸佛刹土里示现。他自己心地清净,没有动摇,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没有作为,没有作为又现众相,这不可思议。

  这三种意生身不得了,不是讲的天身,是讲十地菩萨之身,是真正的自在。

  超度父母,超度六亲眷属,可以把他们超度到这样的境界上吗?答案是肯定的。好像很难理解,超度到天上,能理解,但是怎么能把他从凡夫变成十地菩萨,怎么能变成佛?这完全可能!为什么?《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什么样的心,就变现什么样的法界,你的法界当中当然有你的六亲眷属。

  所以当你成佛的时候,你的佛心变现的是佛境界,这境界里面一切都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众生也不是外来的众生,是你的心所现的,你的心所变现的一切众生跟着你同圆种智,这是真正超度。

  把他们超度成佛都可能,把他们超度到十地菩萨有什么不可能?完全取乎你的境界,你若证得十地菩萨,他们跟着你同圆十地菩萨果位,你若成佛,他们跟着你成佛。一切唯心造,这是真正超度的理论。

  下面进一步解释「入天华光」:「入天华光者,妙华光明,诸天快乐之相。若充其致,则万行为华,般若为光,第一义为天,三德秘藏以为安宅,是名入天华光。」

  浅的说法:入天华光是妙华光明,天人头上都戴着花,身上都发着光,这是天人快乐的相貌。

  深层意思:「花」表因,是指菩萨六度万行,修六度万行的因,得成佛的果。

  「光」,指智慧,「般若」是光,是大智慧,是观一切法实相的智慧。

  「天」是第一义天,那是一真法界菩萨所住之处;

  「三德秘藏」,所谓的法身、般若、解脱,这是法身如来的果德。

  住在这里,才叫做「入天华光」。

  「据此一文,不惟度于父母,并及六亲眷属;不惟拔济饿鬼,悉使永离三涂;不惟荐度亡人,亦能利益现在,功德宏深,不可思议。故曰,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不仅恶道有难,六道有难,十法界当中,只要你还没成佛都有难。因为烦恼没断尽就是难。

  从范围来讲,包括父母、六亲眷属,也包括一切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你能度他,他能接受你的度化,这就是有缘。

  从程度来讲,不仅只是拔济饿鬼三途之难,超荐亡人,更包括度一切有缘众生成就佛道,功德宏深,不可思议。

  以上都是佛陀教给大众如何设供,从时间,发心,供养具,供养境,供养的利益等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开示。盂兰盆供这个事情的成就,不是单方的,供养的这一方明白了怎么去设供,接受供养的这一方也需要明白怎么来接受供养。于是佛陀下面来开示众僧如何受供。请看丁二。

  丁二、教众僧受供之仪

  请看经文: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入行论》说:虽然长时间修行念诵、苦行等,如果内心散乱修习,佛说无有义利。意思是,一切散乱的善行,得果是很微少的。可见在咒愿时,妄想纷飞、闲谈杂话,是难以成办施主利益的。必须把虔诚融进去,诚心地为施主求愿,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凭心力要使存亡获福、超出苦轮,更需要全心地融入。因此,受供者要记牢:[行禅定义,虔诚咒愿。]

  受供也必须如法,这样才能感应道交。如理如法,是恭敬心。

  蕅益大师说:「施主设供,本为父母。故将受食,先须咒愿,并行禅定。」

  施主是为了超度自己过去的父母设盂兰盆供,所以受供的十方众僧需要为施主来行[咒愿],就是给他祝福,这个祝福不是普通的祝福,这个祝福需要「并行禅定」,也就是必须用自己专注的心念来加持,方能功德圆满。

  所以首要教受供者要咒愿,而且要行[禅定意],然后才能受食。这虽然是佛针对盂兰盆供的开示,实际上对于众僧来讲,每天其实都在接受施主的供养,「正意受食」非常重要,以散乱的心,嘴上念着供养谒,散乱的心没有真正行禅定意,讳背了施主供养的愿望,「滴水难消」。

  众僧接受供养,要为施主咒愿,咒愿的内容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咒愿者,愿其父母离苦得乐,今文略也」。

  「咒愿」就是持咒来祝愿,也就是祈祷祝福,愿施主的父母能够离苦得乐。像目连尊者设供,佛应允,要求十方众僧在受供养的时候为他母亲祝福,使他母亲超离恶道,这里简单的略过去了。所以咒愿的目的和内容就是愿七世父母离苦得乐。

  「行禅定意者,摄心观想,凝虑澄神,令咒愿成就也。」祝愿能否成就,关键在于祝愿者能不能够摄心观想,凝虑澄神。用专注的心念,观想将饮食化作无量无边,供养十方三宝,乃至供养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三恶道的众生。

  供养就随着观想心量的扩大,而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供养的功德能否成就,就在于能否「摄心观想,凝虑澄神」,无有杂念,咒愿才能成就。

  在初受食的时候,先把饮食安放在佛前,也就是先供佛,表示以三宝为尊,这是仪轨。有人问,安哪尊佛前?

  「佛前者,随是何等佛像」,任何佛像都可以。塔中的佛像,寺院殿堂里面的佛像都可以的。

  「供佛然后及僧,加以咒愿、禅定,三宝具足,令施福圆满也。」仪轨里都有表法的意思,供佛像,代表供佛宝;供养众僧,代表供养僧宝;供时加以咒愿,行禅定意,代表法宝。三宝具足,令施主供养之福得到圆满,真正修到了无上福田。这是佛为我们开示如何受供。

  接下来是科判乙三的内容。

  乙三、当机获益脱苦二:

  乙三又分两小科:

  丙一、孝子获法喜益脱忧愁苦

  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

  先看丙一。

  丙一、孝子获法喜益脱忧愁苦

  请看经文: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指佛教示方法的此时。

  孝子目连尊者真正获得法喜,他自己先离苦得乐了。离什么苦呢?他的忧愁苦,因为自己的神通道力不足以解脱母亲的痛苦,所以他原来是有忧愁苦的,现在他不忧愁了,很欢喜。

  蕅益大师注解画龙点睛:「法喜之益,大众同欣,以各怀报恩之心故。忧愁之苦,目连顿释,以慈母必能度脱故。」

  法喜的利益不仅目连尊者得到,在座听经的大众,其中还有大菩萨众,可见得本经当机众不仅是小乘修行人,还有大乘修行人,[皆大欢喜],共同都生法喜。

  因为每个人都怀有报恩之心,都想超度自己往昔世中的父母,现在知道了超度法,无量欢喜。目连尊者原来悲啼哀号,现在不再忧愁了,因为他的母亲必定得到度脱。所以这个法门一经宣说,听经大众立刻得到法喜。

  除了与会大众当机获益脱苦之外,目连尊者的母亲也当机脱苦了。

  请看下面一科的经文:

  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仍然是指目连尊者供僧,众僧咒愿享用食物之时。就在当天,尊者的母亲脱离了一劫饿鬼之苦。

  蕅益大师的解释非常好:「积罪重殃,寿同造化。法音方演,果报消亡。亦如韦提,创闻十六观门,顿悟无生法忍。慈母既脱苦轮,孝子仍修胜供,增上与乐,于理何妨?」

  尊者的母亲堕到饿鬼道,饿鬼的寿命是按劫来算的,一劫的时间太长了,因为本经不是小乘经,所以这里所讲的一劫是大劫,不是小劫。

  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所谓四个中劫是世界的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四个中劫合在一起叫一个大劫,等于整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么漫长的时间。

  「积罪重殃,寿同造化」,他母亲造作悭贪的罪业极重,所以她在饿鬼道的寿命就跟整个世界的寿命一样长。「造化」是指天地世界的寿命。可是就在此时此刻,佛把如何超度饿鬼的法门演说出来,他母亲的果报立刻消亡。

  你们脸上的表情我看到了,有人心里在盘算,他母亲离开饿鬼道是佛刚讲完这部经的时候就离开,还是说一直要等到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完成之后,才能超脱饿鬼道?

  蕅益大师说是佛刚刚讲完此经,他母亲就得脱。[即于是日],「是日」就是今天。当下佛讲到这里的时候,他母亲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在这里重新开讲这部经,讲经圆满之时,同样也是父母得脱之日,不必等到法会圆满父母才能离苦。做为孝子来讲,不愿父母在剧苦中多停留一分钟。

  蕅益大师举出韦提希夫人的例子,《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韦提希夫人当时也遇到了厄难,她是虔诚的佛教徒,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就对着空中,向佛所在的方向礼拜,求佛来救济她。佛马上就得到感应,立刻带着大阿罗汉弟子们从空中飞来,为韦提希夫人讲净土法门。

  没告诉她有极乐世界之前,先用神通展现十方世界的依正庄严,让她自己选择到哪一个世界去,韦提希夫人就选择到西方极乐世界。她的选择非常正确!然后世尊教导她修净业三福,然后教给她十六种观法,「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结果她在当下顿悟无生法忍,不再是凡夫,成为大菩萨。

  说明法音方演,利益就得到了。不用等到临命终时往生净土,那个利益在将来;现前就能得到殊胜的利益,就得到离苦得乐。

  目连母亲也是如此,佛刚刚讲完本经,功德已经加持目连尊者母亲脱离苦轮。

  可是目犍连尊者仍然需要修这个法供,还是要做盂兰盆会,为什么?增上与乐。已经为母亲拔苦了,还要继续给与她快乐,使他母亲得到更殊胜的利益,这个「于理何妨」呢?在理上完全没有妨碍。

  所以我们即使在讲经圆满之时,父母已经脱离苦轮,仍然还是要至诚去做盂兰盆法供,继续给予他们快乐,使他们得到更殊胜的利益。

  蕅益大师又说:「旧云,应至七月十五,供自恣僧,母方脱苦,恐为未达。只据今文,益显法门之胜。」

  蕅益大师在此地所说的意思,是在讲跟宗密大师所著的《佛说盂兰盆经疏》注解有不同。因为宗密大师认为一定要等到七月十五这一天法供圆满了,他母亲才能脱一切饿鬼之苦。蕅益大师说不需要,「恐为未达」,就是宗密大师的解释还未完全领会经文的意思,所以他有必要作一个新疏。根据经中的文义,正确的说法是当下就获得脱苦的利益,更显得法门之殊胜。

  盂兰盆会是以孝慈为宗的法门,殊胜之处就在于立刻令恶道的众生得到解脱。

  实际上《地藏经》也说到这个原理。婆罗门女为了解救地狱里的母亲,她修法供,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这也是供养三宝,道理是跟目连尊者所修的是一样的,感得如来示现,告诉她回家念佛。结果她回去念佛,念了一日一夜,就到了地狱里面,见到了无毒鬼王,无毒鬼王告诉她说,你的母亲在三天前已经往生到天上去了。说明什么?不需要等到婆罗门女念佛一日一夜圆满她母亲才能超生,她母亲早在三天前就超生了。

  三天前她去干什么了呢?她刚刚想要为救母而修法供,她母亲已经得到脱苦的利益了。

  「一切唯心造」,要修殊胜功德的时候,心念一动,还没等到你修,功德已经现前了,这个功德已经加持她的母亲超生了。

  当然婆罗门女仍然需要念佛,增上与乐,跟目连尊者仍要修胜供一样,也是增上与乐的意思。

  反过来,假如我们生起一念恶念,还没等到造作,果报已经注定了。到时这里,将正宗分的经文学习圆满。

  下面是本经的第三大部分,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二:

  流通分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段落。

  乙一、申请

  乙二、赞答

  「申请」是目连尊者要祈请佛为一切众生宣说盂兰盆会这个法门,也超荐一切众生的父母。

  「赞答」是如来的响应,赞叹目连尊者,回答他的问题。

  我们来看

  乙一、申请

  请看经文: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这是目连尊者代大众祈请。我们非常感恩尊者,因为尊者不仅是为自己的母亲超度,而且代我们来向如来祈请,也帮助我们超度父母。可见得这个经就不是小乘,不是只度一个人,它是度一切众生。

  蕅益大师解释说:「君子爱其亲,以及人之亲,况出世大孝乎?」

  这是讲,世间的君子都能做到爱自己的父母而推广去爱大众的父母。正如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将孝心、爱心扩展,这不是小乘,这是大乘心量。

  《孝经》上也讲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自己对父母尽到爱敬之道,用自己的言行来为大众做个好榜样,这是为大众施以德教。而且目连尊者不仅是身教,这里还祈请世尊做言教,这个利益功德就更加增胜。世间讲的孝道都要推己及人,更何况出世大孝?所以目连尊者此地就是推己及人,解救了自己的母亲,又要帮助大家来解救父母。

  蕅益大师又说「前以母婴重苦,痛切肝肠,驰告如来,且求悲救。今母蒙解脱,为众重咨。既云得蒙三宝之力,又云众僧威神之力者,虽称三宝,已摄僧伽,为显僧宝所存、佛法攸寄,故别表之也」。

  目连尊者在此之前,因为看到母亲遭受饿鬼道的重苦,没有饮食,[婴]是遭受的意思。所以他痛切肝肠,非常的悲痛,跑到如来那里去求救,自己帮不了母亲,祈请如来解救。现在如来说了这个法门,他母亲已经得到解脱,他又代众生重新祈请。目连尊者这里讲到的,他母亲是得蒙三宝之力和众僧威神之力。众僧就是僧宝,本来是属于三宝之中的,但是这里单列出来,就有它特别的意思。

  他母亲得到三宝之力,又着重提起这三宝里头的僧宝威神之力。这是揭示「僧宝所存,佛法攸寄」,「攸」就是「所」的意思,僧宝存在,就是佛法所寄之处。佛法能否住世,关键在于僧宝,有僧宝就有佛法。正如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之所以能够在世间流传,发扬光大,是靠祖祖辈辈的这些祖师大德,他们用自己的行持来护持佛法。

  蕅益大师特别点出这一点,显示出他老人家念念想到要建立如法僧团的愿望。

  他在世的时候,念念希望有五比丘和合而住,使佛法发扬光大。建立和合而住的僧团,是他的遗愿,后人若能担当起来,那就是大师最欣慰的事。

  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大众同学扎根教育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再学习《沙弥律仪》,鼓励落实五戒十善。在这个基础上,僧众学习南山律学,学习经教,持戒念佛,那就能够堪任「僧宝」这个名称,就能绍隆佛种。

  如此,不论在家、出家,五戒十善都做到,能够在一起修六和敬,和合而住,也能使佛法兴旺起来。用这样的功德来回向父母,决定能使父母超生,这是真正修盂兰盆供。

  盂兰盆是仰赖三宝之力来救度父母,这不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要有内容。

  三宝之中最重要的是僧宝。僧宝不光是指出家人,只要自己真正依教奉行,修五戒十善,不管出家、家人,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和合而住,就能称为「僧宝」,就有威神之力,能超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我们自己要直下承担,与其希望别人做,不如自己来做。「七」字,表示圆满,正如《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到的「七重栏楯、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也是表圆满。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要直下承担解救无量劫前生生世世父母、六亲眷属的事。

  目连尊者代我们祈请,能不能这样修盂兰盆法供,超度往昔父母?

  底下是乙二、如来「赞答」。

  这一部分又分成三个小段,首先如来「赞许」,然后「正答」。然后是「奉行」。

  乙二、赞答三:

  丙一、赞许

  丙二、正答

  丙三、奉行

  先来看

  丙一、赞许

  请看经文: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对于目连尊者的请问,佛非常赞许,赞叹他「大善!快问」。这一问能使后世佛门孝道大行,能启发无数佛弟子的报恩善心。

  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上说:「如来为利一切父母,常常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头目脑髓、国城、妻子,乃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持戒、布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了孝养父母,知恩报恩,因此能于今日速成佛道。」

  又在《六度集经》上说:「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又在《贤愚经》上说:「我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以身肉救济父母危难,以此功德,上成为天帝,下成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孝顺福德所致。」

  「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佛自己累劫常常修持孝行,佛的修行、成佛度众生,都是为报父母恩,报恩也成就了自己极崇高的功德。所以佛最欢喜弟子修持孝慈法门。

  《杂宝藏经》中佛说:「我不但现在赞叹孝慈,我在无量劫中也常常称赞。」

  [大善快问],本来我正要说的,你刚好问了。实在是太好了!师徒二人想到一块儿去了,都想到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什么叫[大善]?蕅益大师讲「下契群机故大善。」他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契合一切众生的根机,这是每一个众生都关心的问题。人人都有行孝之心,孝道是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佛法的基础。

  让父母离苦得乐就是行孝。父母在,要行孝,父母不在了,还要继续行孝,超度父母离苦得乐。

  目连尊者代大众请问,问得非常好,太契合众生的根机,人人都想知道,人人都需要知道,而且这法人人能修,不分根基的优劣。所以佛说这个「善」叫「大善」,这个「问」叫大善之问。

  「快问」,什么叫「快」?「上契圣心故称快。」

  「快」就是问得非常的爽快,非常契合如来的圣心。

  「正欲说而复问,正所谓快问也。」正好如来想说这个问题,尊者问出来,所以连佛都称快。使佛可以满他度众生的愿,着实令佛称快。

  下面科判丙二,是如来正答的文,经文分四小科,第一是「教起行」,第二是「教发愿」,第三是「教常作」,常常要去奉行的,第四是「劝受持」。

  丙二、正答四:

  丁一、教起行

  丁二、教发愿

  丁三、教常作

  丁四、劝受持

  我们先看第一小科

  丁一、教起行

  这是佛教导我们具体的做法。

  请看经文: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蕅益大师解释说:「无论出家在家,富贵贫贱,各有生身重恩,安得不修孝慈之行?不修孝慈,不但非佛弟子,亦复非人类也。」

  目连尊者请问佛的问题是:我自己的母亲因这个方法而得救,是不是一切众生用这个方法都可以救度他们的母亲呢?

  佛回答的时候,叫着[善男子],这是叫着目犍连尊者。为什么称为「善」?目连尊者能修孝慈。「百善孝为先」。更何况目连尊者是修出世大孝,自己出六道,帮助母亲出六道,所以「善男子」之名当之无愧。

  学佛,首先要做一个善人,也要当得起经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称号,这才有资格成为佛弟子。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