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共11会)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一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本经最后这一卷,我们首先把它的重要性跟诸位做个简单的报告。这一卷是整个《华严经》的结论,也是《华严》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年清凉大师参加译场,参加翻译的工作,经翻成之后,奉到皇帝的诏书,也就是皇帝命令,为这部经作一部注解,就是《华严经疏钞》,这是奉皇帝命令而作的。《疏钞》写成之后,他老人家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单独流通。因为《华严经》全文太长,在当时没有印刷术,流通经书都要靠手写,像这么大的一部书,写一部谈何容易!但是《华严经》无论在哪一宗,在哪一个法门,都是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所以将最重要的提出来单独流通,叫「别行一卷」,「别行一卷」就是指这一卷。所以我们很多人说到《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就晓得这一卷,他不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原文有四十卷,他没有知道这么多,因为习惯上听说《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薄薄的这么一卷。这是清凉大师单独把它提出来流通。
它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清凉大师说得很明白,这部经是《华严经》的精华,也是《华严经》的结论。在《华严》上说,一生修行究竟圆满,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一生当中修行究竟圆满,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华严经》为我们说出来。究竟它用什么方法达到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圆满的,可见得究竟圆满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修行到最后,不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真正的圆满。自从这一卷特别提出流通以来,它的影响非常之大,不仅仅华严宗许多的祖师大德最后都是念佛,遵照这个方法,天台宗也是如此,甚至於法相宗也是如此。影响非常非常的深远,可以说最初提倡念佛法门就是这部经。
到后来,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位魏源居士,这个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人。他对《华严》很有研究,他是专修净土的,也是看到净土《无量寿经》原来的五种译本一般人难读。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并不完善,五种原译本,王龙舒取了四种,另外一种他没看到,所以不圆满;彭绍升居士他只是魏译本的节本,当然更是美中不足。所以他就发心将五种译本重新做了个会集本,这个本子我们现在也找到了,最近我们发起印的《净土五经读本》收在里面,魏源的本子。它距离我们比较近,咸丰年间,距离比较近,所以并没有收在《大藏经》的续藏,这个本子比较上不容易找到。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与会的那些大菩萨们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经文里明白告诉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这卷经与《无量寿经》关系太密切了。净土宗原本只有三经一论,魏源就把这一卷经加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之为「净土四经」。所以晓得净土四经从哪里来的,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把这一卷经加到净土三经,这净土有了净土四经。现在我们看到是「净土五经」,不止四经,五经是又加了《楞严经》上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是谁加进去的?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加进去的,这样才有「净土五经」。所以我们要晓得,净土宗三经是佛说的;五经,魏源居士加了一种,印光大师又加了一种,成为净土五经。这就晓得,它跟净土宗关系太深,关系太密切了。
加在里面都是有很深的道理在里头,不是随随便便就加进去的,决定与净土三经的教义、理论、修行的方法完全一致这才可以。最近我在美国,看到有一种新的净土五经,是现代人编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章没有了,加了个什么?加了个《般若心经》,这个加得没有道理。在我想像当中,他大概是这样想法:净土宗西方三圣,《心经》是观世音菩萨,有个大势至菩萨,三经是阿弥陀佛再加上观世音菩萨经、大势至菩萨经,这好像也满有道理的,其实错了。为什么?《般若心经》自始至终两百六十个字没有一个字说念佛法门,与这个法门不相干!如果要是说了净土法门,古人早就加进去,等不到现在,所以没有。这个经,虽然西方三圣里头没有普贤菩萨,但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现代人编的,拿《心经》来代替《普贤行愿品》完全没有理论的依据,这是现在人标新立异。我们决定不能够盲从,我们想想人家为什么加这个,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的经文,前面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的后半卷全是偈颂,这些偈颂是赞佛的,是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这是赞叹完了的时候,这时候才告诉善财童子,因为善财童子到他这个地方来参学。赞叹当中,最后有几句话可以说赞叹到极处,末后的结论说,「刹尘心念可数知」,这是比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讲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念头有多少?无量无边。你想想看,十方世界多少众生,每个众生心里起的念头有多少!这是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这是假设,这个我们可以能够知道的。「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水多了,可以能够把它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虚空这么大,我们拿个尺可以量,风我们可以把它系住,这都是极不可能的,是形容词。这个我们统统做得到,拿这个来形容「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没有人能够说得尽。这是把如来功德赞叹到了极处。说「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於此怀疑念」。这是讲前面赞叹如来功德最后的几句话,底下,告诉善财说: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与会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这一句我们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不是专对善财童子说的,他这里有诸菩萨,清清楚楚的摆在此地,而且还把菩萨称呼加在善财的前面。所以,他劝人修十大愿王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遍的劝导华藏世界所有的菩萨们,不是单单指善财童子一个人。所以我们晓得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太殊胜了。所以古德在注解《无量寿经》里说,《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引导,引导你入净土法门的,是这么一部经。净土法门,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最后到哪里?最后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同部,最后都到了《阿弥陀经》。
从这个角度上来观察,我们才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弥陀经》是大乘之大乘,是一乘之一乘,了义之了义。所以古德称《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经》,我们在黄念祖居士注解里头就看到,这是古人讲的,不是他说的。大本《华严经》就是指我们现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叫大本《华严经》,它分量多;《无量寿经》叫做中本《华严经》;还有小的,小本是什么?《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这个说得有道理。
不但是《华严》的归宿,《法华》也不例外,《法华》到最后也是归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看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所译的《普门品》,她是依照梵文本翻译的。《普门品》最后的偈颂里面,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这个本子跟我们现在中国流行的《普门品》不一样,它后头大概有六、七首偈子我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个本子缺少这部分,梵文的原本上吕碧城居士见到的。这是叫著与会的诸菩萨及善财言: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一句可以说是总结前面的赞叹。普贤菩萨说,不但我没有办法说得尽,即使是十方一切诸佛,要想说佛的功德也说不尽。一切诸佛,十方一切诸佛,说多久?这个时间长也是不可思议,『经不可说不可说』。这个「不可说不可说」是古印度数目字的单位,我们在前面曾经念过。印度数字的单位,就是从个、十、百、千这样算单位,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单位。基本的数目字是十进法,从「阿由多」以后就是倍倍增加,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单位。我们中国没有,我们中国数字好像只有二十几个单位。最后的十个大数,这是讲它一百五十个单位最后的十个大数,是从阿僧只是第一个,阿僧只个阿僧只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子倍倍增加,到最后那个数字叫不可说不可说。这些数字确实不是我们能够算数得出来的,这个数字太大太大,就是阿僧只这个数字都是天文数字。
它的单位是『佛刹极微尘数劫』,这个不得了!这个最低的单位是劫,多少劫?「极微尘数劫」,是把我们泥土磨成微尘,微尘就几乎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原子、电子,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这么小的一粒一粒的,一个微尘是一劫,多少个劫?「极微尘数劫」。多少微尘数?「佛刹」,佛刹是讲的大千世界,就像我们现在一个银河系,再把这一个银河系磨成像微尘一样,一尘算一个劫。这不得了,这个数字没办法想像,但还不止,多少个银河系?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在我们一般概念当中,都没办法有这么一个清楚的印象,这数字太大太大了。这是说十方诸佛,经这么长的时间要说佛的功德说不尽,『相续演说』,佛的功德是『不可穷尽』。
在这个结论里头明白的给我们显示,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念念要成佛?成佛的目的在哪里?也就是成就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不思议的功德。此地讲这个佛,这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绝不是佛一个人有,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也是在这部经上说的,《出现品》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功德,相就是相好光明,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每个人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谁也没有少一点点,十方诸佛如来(像阿弥陀佛)也没有增加一点点,决定是平等的。可是今天事相上不平等,理论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
佛的功德都现前了,赞叹不尽。我们虽然有像佛一样的功德,但是我们功德一样也没透出来。我们所显现出来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妄想,我们现在透出来的是这些东西。这些妄想,这些烦恼,给我们招来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苦不堪言!本有的功德丧失掉了,怎么丧失的?佛说得很清楚,「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一切众生像如来一样的智慧、德能丧失掉了,说出丧失的原因,病根就是妄想、执著。因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去妄想、执著而已,妄想、执著除了,你就成佛了。所谓成佛,就是你的本能又恢复了,就叫成佛,你的德能就跟经上讲的一样,十方诸佛经无量无边劫也赞叹不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佛为这个目的。
所以从这一段经文,也显示学佛是有必要的,佛法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修学,这是自己的事情,无关於别人,是自己自家的事情。智慧、德能不是向外求的,是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这是佛法。如果向外求来的,那是错误的,经上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要向心外去求,那叫外道;所谓外道是向心外去求,佛法是向心内求。用什么方法求?当然这个经里说得太多了,说多了也怕你记不住,说多了实在讲你也不晓得从哪里下手。所以普贤菩萨在这时候,《华严经》这一会到了最后,他做了个总结论。把所有的这些法门归纳成十大条,这就是著名的十大愿王(十大行愿),这个愿叫行愿,行是你要去做到的。底下经文说了: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十条是整个《华严经》的结论,整个《华严经》的纲要,精华之所在。菩萨修什么?菩萨就是修这个法门。十方三世所有的这些大菩萨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他们修这个十种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生,这是我们自己应当要效法,应当要努力的。哪十种?经上说:
【何等为十。】
先把这十个条目给我们说出来。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经上明白告诉我们,『若欲成就』,这就不是一般的修学,成就是圆满的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那是什么?『此功德门』,这个「此」就是上面菩萨所讲的,你要想成就前面所说十方诸佛无量无边劫说不尽的功德,你要想能成就这个法门;换句话说,就是成佛。这个法门叫成佛的法门,你要想成佛,你就应当要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在此地,我们先略说,把这十条简单跟诸位作个介绍。
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先说「礼敬」,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说,此地是概略的来介绍。礼是礼节,就是行礼,这是属於身。过去的最敬礼,像我们佛门,佛门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最敬礼是五体投地;在我们中国古代,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现代人,最敬礼是三鞠躬,普通礼节是点点头;这都是礼节,这是身业。实在说,身要行什么样的礼节,我们要随著时代,不能够忽略时代的潮流,这是大家要特别注意到的,不可以忽略时代。现代人用什么方法行礼,我们就跟他一样的行礼,不必见到任何人都趴在地上磕头,用不著。实际上,佛门里面的礼节还保持著古礼,这个古礼只有在佛堂里有,这点诸位要记住。我们在外面见到法师不必要顶礼,这是我们要符合於时代的。现在有很多人很恭敬,在马路上也好,在飞机场、火车站也好,见到法师就趴在地上磕头,旁边的人看到都莫名其妙,这是错误的。在佛堂里面可以行这个礼,不是佛堂里面没有必要,法师决定不会说你失礼,这个要知道,要懂得。
我们自己拜佛,我们一定要五体投地,为什么?那是属於一种修行。所以拜佛是修行方法的一种,这个要知道,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为什么?礼要敬,敬是属於心。什么心叫敬?心里一念不生,就叫敬。心里面打妄想,这就不恭敬;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心叫敬心。你看心清净,一个妄念没有,身在礼拜,这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心净就是修定,修定并不是盘腿在那里坐著不动叫修定,拜佛也是修定,拜佛是大定,身动心定。心没有动,而且身有足够的运动量,身体要活动,要动,身体是像个机器一样,如果你要不动,它就生锈,就要出毛病了。身要动,心要净;心不净,打妄想,你就起烦恼。所以真正讲求养生之道,心清净,身要运动。拜佛,这两个目标正好达到了,心净,身动。
所以有些人就专门修这个法门,一天拜三千拜,他也不看经,他也不念佛,他就是拜三千拜佛,甚至於还有拜开悟了的。你看倓虚法师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的自传,是他口述的,他自己讲的,他的学生笔记,大光法师给他记录的。他后面附录里,记载有个叫持律的晒蜡师,晒蜡烛的法师。这位法师也是很奇特的一个人,这个人老实,愚痴,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人非常老实,人家常常欺负他。他在庙里做香灯师,香灯师就是管蜡烛、管香的,专门照顾这个的。同参道友就开他玩笑,说:「香灯师,六月的时候,我们的衣服都要拿去晒一晒,经书也都搬出去晒,你的蜡烛也要拿去晒晒。」他就真听话,真把蜡烛都搬出去晒,一晒蜡烛都晒化了。到了晚上上殿的时候,他没法子点蜡烛,蜡烛都晒化了。维那师一看:怎么搞的?香灯师你今天蜡烛怎么会点成这个样子?结果他就说了:我搬到外面晒,晒成这个样子了。维那师就告诉方丈和尚,方丈和尚一看,就把他召见来:你不要当香灯了。
叫他不要做香灯,就叫他拜佛舍利,到阿育王寺拜释迦牟尼佛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在那里拜了三年,开悟了,以后做了一首偈子,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一看,真的开悟了。以后他会讲经,经讲得很好,他是无师自通的,没有学,就拜三年佛拜开悟了。诗也做得好,偈也做得好,经也讲得好,他原来不认识字,很愚痴。你看他有这样的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老实!他心真的定了,他天天拜佛,他心定了,从定开慧,真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他大彻大悟。所以,拜佛是个很好修行的方法,他是一天拜三千拜佛。这是讲礼敬。
礼敬的对象是谁?「诸佛」,这两个字很有讲求。诸佛是谁?并没有指定是哪个人。「诸」是众多,《华严》、《圆觉》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华严经》,十大愿王里面讲的诸佛要以这个为标准。一切恭敬,我们拿恭敬佛的心恭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是本来佛。所以这个十大愿不容易修,普贤菩萨叫谁修的?叫华藏会上那些大菩萨们修的,不是叫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你们想想,你们谁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都那样的恭敬?你要果然这样修法,那你成佛了,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你就成佛了。菩萨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也没看在眼睛里头,没看得起,所以凡夫成不了佛。等觉菩萨还要修这个法门,他要不修这个法门,他成不了佛。所以十大愿王这十大纲领是成佛的秘诀,应用在净土里面,就非常的有效,会加速我们得一心不乱,何况於功夫成片?
所以我们学佛人首先把观念改过来,我们对一切人要恭敬,对一切事要敬,对一切物要敬,正是经上常常教诫我们「一切恭敬」。不但佛这样教我们,儒家孔老夫子教学也是从这个意思教起,你们看看《礼记》,你把《礼记》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样的意思。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可见得中国的圣人他们的见解跟佛很接近,这个观点没有两样,真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哪里学起?从礼敬学起,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本来是佛。为什么我们对事、对物要敬?一切事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因此不但敬有情众生,无情的众生也要敬,同一个恭敬心,同一个真诚之心。敬心就是诚心,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换句话说,以真诚之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礼敬诸佛」。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掺一点虚伪,掺一点夹杂,这一条就没有了。
跟诸位说,第一条没有,后头统统没有。因为它这个境界一层比一层高,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第一层楼,哪有第二层?哪有第三层?统统没有。所以他这个十愿后后深於前前,愈到后面愈深,境界愈广,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没有前面,绝对没有后面。由此可知,我们修行重点要修在礼敬上。如果说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这社会就很有礼貌,社会就和睦,自然就团结,就一家人了,有这么大的功效!这社会为什么会乱?为什么会争执?彼此没有相敬。所以儒家教学把这个列在第一条,佛法里面教学也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条,你就想到这个重要。世出世间的教育都是建立在礼敬的基础上,世间法讲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佛法是师道,「礼敬」这两字做不到,那什么都不要谈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它的重要性。
佛经里面讲「礼」,《华严》处处都是讲十,用十来表法,所以礼就有十种。这十种里面有对的,也有错误的,我们一条一条说下去大家就明了。第一种叫「我慢礼」,虽然行礼,还是贡高我慢。你看我们读《六祖坛经》,法达禅师去参访六祖的时候,当然,见了六祖要拜他,要顶礼、行礼。虽然行礼他头不著地,这就是我慢;五体投地,他头不落地。六祖看到了,你行礼的时候,头没有落地,你心里头一定很自负,拿现代人的话说值得骄傲,有值得骄傲之处。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也很老实说出来,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所以见到人虽然礼拜,你是个长者大德,礼拜,头不著地,他值得骄傲。这种礼,礼里头带著有我慢,虽然恭敬别人,自己也很自负,好像我并不比你差,叫我慢礼。拿现代话来说,虽然行礼,没有恭敬心;外表上有礼节,里面没有恭敬心。
第二种叫「唱和礼」。这个我们还拿佛法来说,虽然也是五体投地,可是他拜佛的时候动作不如法,没有按照规矩。五体投地的时候,每个动作都有规矩的;没有按照规矩,就是很随便,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拜一拜。唱的时候,譬如说「我们顶礼和尚三拜」,磕头下去了,这是唱和,而内没有恭敬,礼也不如法。古人有个比喻说「如碓上下」,像舂米的碓上下一样。唱和礼多半不是一个人,好几个人大家在一起,不像前面我慢礼是一个人。这是有好几个人,团体的时候,跟著大家,大家拜我也拜一下,但是没有恭敬心,也不如法,威仪上也很差。这两种都是不如法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把它戒除。
第三种叫「恭敬礼」。这个就很如法,五体投地,心也很真诚,所以讲是三业恭敬,每个动作他都能做到。这是学戒律的人很重视,非常如法的礼拜。戒律最严的可以说是小乘戒,小乘人重视外表,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重视内心,外表有时候他随便一点,所以叫不拘小节;外表马虎一点无所谓,但是他内心真诚,大乘与小乘不一样。小乘菩萨内心不一定真诚,但是他外表做的,可以说是一丝毫的缺点你都找不到,他做的的确是如法。
第四种叫「无相礼」。无相是不著相,这个决定是大乘菩萨所修的,而且必须自己真正深入法性。严格的来讲,这个要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金刚经》上说的菩萨标准是离四相的。经上说得很明白,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不是菩萨,必须四相都破了。四相破了,这是见本性佛,所以说能礼、所礼俱不可得,都不执著。我们要问,他究竟拜不拜佛?他拜也好,不拜也好,都在无相礼中,因为他心清净,心真诚,并不拘束於形式,这是真正的、真实的礼敬。
第五种是「起用礼」。像前面「无相礼」,他不礼不拜也是拜,拜是拜,不拜也是拜,这个境界很高,超越前面的小乘。起用礼就是这样的菩萨超越了,他又回来了,又把自己身分降低,降下来。降下来干什么?起作用。起什么用处?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一定要给众生做个榜样,叫众生天天要礼敬,他自己不礼敬行吗?众生不服。所以虽然三轮体空,虽然晓得「能礼所礼俱不可得」,可是他每天处事待人接物,小小礼节他也不失。为什么?做给众生看,身教。讲经说法是言教,他自己在处事待人接物,要把恭敬做在表面上,做个示范,做个榜样,让大家好学他。所以这种礼是起用礼,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自己纵然有非常虔诚恭敬的心,表面还是要做到,影响别人,这一点相当重要。尤其在学校的老师,老师是学生的表率,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小孩都看大人的样子,看你对别人不恭敬,他就学会了,他对别人也不恭敬;如果看你对一切人、对长辈都很恭敬,他学会了。所以起用礼是利他的,前面讲的无相礼是自利,是不著相,三轮体空,破四相,是自利。为了教学,为了影响别人,表面的礼节不能失,做样子给别人看。这是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一如。
第六种叫「内观礼」。这是什么?实在讲,这就是修一种观想,这是修敬。你想,我们常常想佛、念佛,知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以自己心中之众生礼自己自性当中之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次我到大陆上作了短期的探亲,在大陆上住了半个月,看到黄念祖老居士,他把夏莲居老居士(就是他的老师)一些著作送给我,数量虽然是不多,只有五种,但是非常的珍贵,分量也不大。我首先把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我想赶紧把它印出来,这就是修行的方法,就是修「礼敬诸佛」。
经典理论我们懂得,方法也知道,从哪里做起?净土法门究竟怎么个修法才有效?他提供这个方法很有效,简单,人人可以做,又不费多少时间,每天就只拜佛,三十二拜,三十二拜不多。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观想的内容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弥陀经》跟《往生论》四样东西,净土三经一论,内容就是三经一论。他观想的内容统统取的是经文,也就是三经一论的精华,他提出来了,非常非常之好。观想一遍,每一拜里头,观想一段经文,想这个经文里面的意思、境界,去想这个,然后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拜一拜。每一拜的观想都不同,但是三十二拜,就是把净土三经一论里头的内容统统想了一遍。这样的拜佛的方法,他说妄念不容易生起来,为什么?你已经在想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会想别的事情?他说这个可以能克服一切妄念。内观礼,他是内观跟恭敬合而为一,他用这个方法。
我把这个小册子看了一看,非常的欢喜。所以想印我们要印大字,为什么?这个本子不多,总共只有二十页,只有二十页是个小本子,字印大大的。因为这不是我们念的经,这是拜佛,拜的,我们总要摆得远远的,我们能看得见,这样才好拜,所以我们要印大字的本子。这是行经,我们这是解经,帮助我们理解,那是教给我们怎样去修行,我们怎样去做。这种方法,除了早晚课,就可以用这个,简单明了,不用那么罗唆,那么麻烦。不必去念经,因为你所想的全是经里面的内容,所以早晚课不要念经,也不要念咒了。他这个三十二拜之后,他有个回向,就可以了。所以,他序文里头说,这个简单的功课包括念佛、观想、发愿、回向,统统在里面,融合成一体,是很好的修行方法。早晨可以修一次,晚上可以修一次,一天修一次也可以。平常没有事情你就想,因为这个文要是念熟之后,你就想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你随时随地都在修。平常我想不要拜,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都可以做这个观想。做这个观想,就是内观礼,这是心地恭恭敬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这个方法好。
第七种叫「实相礼」。实相无相,於无相里面才体会到实相。这个跟前面的无相礼接近,比无相礼境界深,无相可以说是大乘开始,实相的境界就高了。如果依贤首家五教,属於顿教,六祖惠能大师这一派的禅属於这个境界。我们净土这个法门,如果念到一心不乱,也是这个境界;但是没有得一心不乱以前,不是这个境界;一心不乱以后,你礼与不礼,都是属於这个境界。所以它比无相礼要来得高。
第八「大悲礼」。大悲礼实在讲就是於一切众生,尤其一切苦恼的众生,心里面生怜悯之心、慈悲之心,愿意代一切众生忏悔,代一切众生消灾祈福。为什么?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他不知道忏悔,他不知道礼敬诸佛,我们代他礼拜。实在讲,能不能代得了?代不了;代不了也得要代,这叫大悲心,明明知道代不了,还是希望这样子。所以我们自己在拜佛当中,在自己功课拜完之后,常常多拜三拜,这三拜是代一切众生消除罪业、忏悔祈福,代他们拜;不管能不能达到,我们自己心意达到了。这是培养大慈大悲必要的手段、必要的方法。
第九种叫「总摄礼」。总摄除了前面讲的我慢礼、唱和礼这两种除外,在一礼当中前面所讲的六种统统具足,这总摄所有礼敬的意义、境界,在一拜当中统统现前,都包括了。实在说,夏莲居士编的《净修捷要》里三十二拜,它里头有恭敬礼、内观礼、总摄礼,大悲礼也在其中,它有这个意思。不但有这个意思,它还有最后一个意思,无尽礼。
「无尽礼」就是普贤行,我们这一拜下去就是普贤圆满的行愿,那个境界广大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礼拜的对象不是那一尊佛,不是那一尊菩萨,我们面前供养的西方三圣,我们礼拜心里所观的境界不只是西方三圣,这个要知道。所观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全包括在其中,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我这一礼统统都拜到了,这样礼拜就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实在讲没有两样。
诸位明白了这个意义之后,在日常当中修行,我们又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境界。我们年轻身体健康,拜佛不困难,对生病的人怎么办?他躺在床上,下床都不方便,他就不能拜了;年岁老的人你叫他趴在地上,他起都起不来,也不能拜,这是属於一些事相。所以佛法常讲「方便为门」,有病的人,他心里观想礼拜就可以了。你说他要是拜佛,他心里想我在那里拜佛就可以了,他不必这样去,他身体不能活动。年岁大的人则用高拜墩,像我们前面用的拜墩是高拜墩。如果通常我们讲行礼,用这个高拜墩,年青人用这个就是我慢礼,你可以平地拜五体投地,你还用高拜墩,就是傲慢。年岁大的人不行,他骨头老了,他要是平拜,拜到地上,他起都起不来,还要人扶著,不方便,他可以用高拜墩。由此可知,真正修礼拜的法门,不能用这个拜墩,这是给年老人准备的,不是给一般人用的,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现在一般寺院都用高拜墩,实在讲这个不如法的,应当是平拜。不能站著拜,可以坐著拜;不能坐著拜,躺在床上合掌点头也可以,总而言之,心地虔诚。所以,在形式上可以随缘,这个有开缘,可以开方便的。
经上说这个十种礼,礼拜是修因,只要你修因,将来一定要得果报的。简单的说,除了心里头没有敬意,那个不谈,那他是得不到什么殊胜果报的。真正恭敬礼佛,恭敬一切人事物,果报是得尊重身,就是一切众生看到你自然会起一种恭敬心,尊重之心;而且可以断烦恼,消业障,开智慧;身心健康那不必说了,这是养生之道,得身心健康;容貌端正,连看相都说「相随心转」,你的心清净、心正,容貌就端正。这里面利益功德太多太多了,说不能尽。十条简单跟诸位介绍一条。
时间又到了,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来研究。总而言之,经讲到最后,己经不是注重在理解,注重在实行,我们努力去把它做到,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对你决定有利益,有殊胜无比的利益。好!我们念佛回向。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二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2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二页,第一行: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前面将十种行愿的名目说出来了,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善财童子听了以后,更进一步希望了解行相,就是修行的境界,於是向普贤菩萨请教,『大圣』就是对普贤菩萨的尊称。此地的普贤菩萨是当位普贤,就是等觉菩萨,在菩萨里面地位最高,所以称之为「大圣」。向下经文分成十段: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这一句是重复把这个十大行愿的名目再说出来,下面这是解释: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这一段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这是礼敬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境界非常的广大,绝对不是我们凡夫心力能够观想得到的,所以必须求普贤菩萨加持。这个话是普贤菩萨自己说的,等觉的普贤菩萨还要以普贤行愿力来加持吗?需要!因为比等觉菩萨还有高的,还有成了佛以后倒驾慈航回来的道后普贤。你看等觉菩萨多么谦虚,还要求佛力加持。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这个说明将这个行愿表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的方面。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段没念完,这个意思很长,我们细细的来探讨。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由心地恭敬表现在我们身体容貌上,这叫做礼敬,所以礼节必须「诚於中,而形於外」。为什么要修礼敬?世出世间法都重视这一条。像我们在世间法里面,我们看到《礼记》,《礼记》实在说就是古时候的教学杂志,拿现在的话就是一本杂志,古代那时候的杂志。里面记的东西很多、很复杂,零零碎碎的,但是篇篇都非常重要,都很精彩,不但可读,而且都是必须要多读。
《礼记》注疏里面说,这个注疏是郑康成注的,就是郑玄,汉朝的大儒。他解释「礼」这个字,他说「礼者,体也」,本体。所谓体,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我们思想、行为所依据的本体,你看这个多重要。又解释「礼者,履也」,履是鞋子,我们人走路不能不穿鞋子,礼的重要性就像鞋子一样。下面他有个注解,「统之於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由此可知,是从内心生出来,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这叫做礼。由此可见,非常的重要。
在古代,礼经一共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周礼》是国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不是法治,现在我们讲提倡法治,一切都讲法,国家有宪法、法律,法治;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国家行政依据什么?依据礼。这个礼是《周礼》,是周公作的,周公是大圣人,真正了不起!实际上《周礼》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周朝的宪法。他不说法,他说礼,法里头没有情,礼里头有情,所以比法要完善得多。法是强制的,礼是感化的,是以慈悲摄受,跟法不一样。
所以,中国从周朝可以说一直到满清,不管帝王用什么样手腕,但是标榜、口号都是以礼治天下。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自称为「礼义之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周礼》之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看过。那时候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直就赞叹,我早年跟他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宪法都比不上《周礼》。他那时候希望我把《周礼》多看几遍,我书是买到了,买到了没看就学佛了,学佛以后不搞这个东西了。所以我知道,方先生讲的话一定没错,他说是最好的宪法。如果周朝以后的子孙,都能够将这个法完完全全遵守、做到,周朝不会亡国,真是千年万世;可惜后代的子孙违背了祖宗的这个法制,所以才衰亡。方先生非常的赞叹。
《仪礼》是老百姓的生活的礼节,所以叫「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定得很微细,就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礼节。不过分,过分了显得巴结人;也不能不到,不到的时候失礼。所以礼节,礼一定有节度,刚刚好到那里为止,彼此大家相安、和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个讲礼的社会。
《礼经》上告诉我们,讲到最高的是道,所谓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佛所行的是道、大道,佛菩萨是行道。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宽一点,可以说在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行道;六凡法界里面天、人,天就是行德,道德;仁,这是人间才有,仁、义、礼这是人间道德的规范,道没有了这才讲德。道是真正发乎自然,拿佛法来讲很容易讲,出自於本性的是道;本性迷失了,起了无明,道就失掉了。所以拿佛家来解释儒家这些经典,很容易明了,意思非常明显。
我们迷惑了,迷了以后怎么样?迷了以后要重视德。德再要失掉,那就是仁。所以德,我们用儒家来说,简单来讲,五常是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德;八德是德,八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种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两种讲法都好。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所称的道统,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哲学。我们用什么教人?就是用伦常、道德,这个才是教育。你看孔老夫子教学,他有四科,他也分科,四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就是德行,可见得德育在古时候是非常重视,重视道德的教育。这个教育如果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戒、定、慧三学,是佛法里面的德育。
中国的民族是五伦的民族,五伦是什么一回事?五伦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就是一家人。所以,「团结」两个字用在我们中国过去的社会上是毫无意义,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团结。五伦,从室、家开始,室就是我们居住的房间,夫妇,开始从夫妇、夫妻;出了你房门之外,就是你的家庭,家庭有父子、有兄弟。所以夫妇是一伦,父子是一伦,兄弟是一伦,这是一家人。出了家庭,这是社会、是国家,这有君臣、有朋友。
君臣的意义是广义的,我们踏进社会,换句话说,你不是领导别人的,你就是被领导的;领导人的是君,被领导的是臣,决定是这个关系。如果你说在这个社会上,我不愿意领导别人,我也不愿意人家领导我,这就很难;连出家也不行,出家一个寺庙里住持是领导人,清众是被领导的人。这个社会构成就是如此,决定不是被领导,就是领导别人,一定有君臣的关系。同等的,朋友,朋是同学的关系,友是同志,志同道合;友是同志,朋是同学。这个一扩大,领导上面还有领导,我们拿一个很小的职员,推到上面就推到总统,在过去,就推到皇帝,所以他是一家人。朋友还有朋友,四海之内皆朋友也。
所以中国过去社会的组织,大家在思想、概念里面就是我们一国就是一家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五伦的社会。社会的道德,大家必需要遵守的,五个基本道德观念,就跟佛法里的五戒同样的,仁、义、礼、智、信。要仁慈,「仁」,你看中国造字,两个人叫仁,就是我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我要怎样对待自己,我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这叫仁,推己及人这叫仁。我不希望别人伤害我,我就不能伤害别人,我希望我自己得到幸福,我也希望别人得到幸福,常常拿自己去想别人,这个叫仁。所以说「仁者无敌」,敌是对立的,如果外头有一个人跟我是对立的,这就不是仁慈,仁就没有了。真正做到仁,在整个世界上没有敌对的,不是朋就是友。你看这个意思多圆满!
「义」是讲求尽义务,我们对於社会、对於一切众生只讲求义务,不要讲求权利,天下就太平。我们看看今天这个世界,争权夺利,争到之后他也不尽义务,把义这个字忘得干干净净。「礼」,礼是讲礼节,处事待人接物都要有节度,都要合礼。「智」是理智,决定不感情用事,要用理智。「信」是守信用,孔老夫子特别重视「信」,人无信他就没有方法立足於社会。古时候非常讲信用,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没有什么契约可以立的,说出来大家决定遵守,绝对没有反悔的,他守信。现在人订了契约还反悔,那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这是五个基本道德的建立,人人都必须遵守。
所以这才说,道失掉之后,才讲德;德失掉之后,就讲仁,道德水准越来越低;仁没有了,这再讲义;义要不讲了,最后再讲礼。礼是什么?礼尚往来,礼是有报酬的,是往来的;义没有,义讲尽义务,只有付出,不谈报酬的,讲义。
依照我们中国古人古书里的记载所说的,三皇时代行道。大概那时候这个世界人口稀少,远古的时代人口少,地大物博,人的心地都非常厚道、真诚,绝没有欺诳,行的是道。到五帝的时候,道就没有了,人的意识形态就起了变化,换句话说,在三皇时代,人决定没有私心,完全没有;到五帝的时候,人有私心了,换句话说,我执重,起了我执,这时候行德。到三王的时候,三王是夏、商、周,德也没有了,行仁,还算不错。到春秋五霸的时候,仁也没有了,仁没有了还行,他还讲义。像齐桓公得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尊重周天子,讲义,还有义气。五霸以后,义也没有了,也不谈义了。这是我们在中国历史演变,可以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古人这种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所以到汉以后,都著重在「礼」这个字,如果礼没有了,那就天下大乱。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在不讲礼了,天下就乱了,现在我们中国人对这个礼之差,不如外国人。我们在外国,跟外国人不认识,完全是陌生人,你在马路上遇到,他很客气跟你打个招呼,跟你点点头,这在我们中国见不到的。外国人还有这个礼节,见人还能够亲切的给你打招呼。
礼书里面告诉我们,圣人统治一个国家,他依凭什么?就是道、德、仁、义、礼,同时并运於心,就像佛法一样契机、契理,应机施教,看众生的机感(机缘、感应)应该用什么方法教,就得用什么方法。人心真诚、纯朴的时候,决定用道德。在人心险诈的时候,无可奈何,决定要用礼,礼决定不能失掉。所以郑康成说,「周礼为本,圣人体之」,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根大本,如同我们现在宪法一样;《仪礼》是末,有本有末,「贤人履之」。
所以,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社会的中坚分子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他们做全国老百姓的榜样。这些士大夫阶级都能够守礼,行仁、义、礼,老百姓心自然服,自然也起来效法。所以在过去,我在小时候住在乡下,大陆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国家没有那么多警察,也没那么多法官。乡下人要起了争执,怎么办?找谁来评评理?乡下有办私塾的老先生,教私塾的老先生,请他来评断。他摇头晃脑,孔夫子怎么说,孟夫子怎么说,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句话没得说了。所以不必要警察,也不必要法官,乡下教书的先生就把这些问题都摆平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那个时候的人他还相信,他还尊重孔老夫子,一听说孔老夫子说的,这还有什么话说?没话说!五四以后,打倒孔家店,这也没法子了。现在真是无法无天,这个社会混乱,太乱太乱,重新再建立社会新的秩序非常不容易。
现在政府开放,诸位都有机会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去看看,你看了之后你就能体验到,非常的痛心,教育失败。我们台湾的教育,说老实话,也是失败,台湾只有科技的教育,没有道德的教育,这是教育上失败。孔老夫子最重要的,他是著重於德行,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人与人之间往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言语,如果言语不谨慎,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就造成误会,就结成冤仇,所以言语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够轻忽。孔老夫子教学,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第三个科目才是政事,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属於孔老夫子政事这个科目,就是办事的能力,现在讲科技的教育,学有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可是人家那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繁荣、强大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安和乐利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在教育上把这两个丢掉,疏忽掉了。第四个科目是文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艺术。所以孔老夫子把艺术列在最后,把德行列在第一,那是根本,文艺是枝末,这个非常有道理。这是首先我们认识礼的意义,礼的重要性。
所以,《礼记》是杂志,三礼里面,《礼记》是杂志。《礼记》一开端,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曲是委曲婉转,礼就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这个叫礼。所以一开头,「曲礼曰,毋不敬」,跟我们这个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一个意思,第一句话就是讲一切恭敬。「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恭敬,是讲礼敬;第二句话是讲端庄、庄严;第三句话就是讲言语,言语要肯定,要安、要定、要柔和、要肯定。这个三条做到,天下老百姓就得到安,安和乐利,「安民」!末后一句是讲效果,前三句是因,后一句是果。所以,世出世间法都重视礼,可见得礼重要。
佛法尤其注重,为什么?实在讲儒家也讲到,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彻底,讲得这么究竟。我们在《礼记》里面同时也看到,也就在第一章,明白的告诉我们,「傲不可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了,傲慢人人都有。在佛法讲,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前世带来的,傲慢。佛法里讲得更透彻,讲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就有我慢,这个东西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只要有这个东西在,你的道业决定不会成就。不但你不能证果,你连开悟都不可能,你要想在佛门里开悟,都要把傲慢舍掉。我们在《坛经》上看得很明白,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家常常看到的。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了不起,他开不了悟。他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傲慢!见到六祖,顶礼的时候头不著地,所以他不能开悟。被六祖喝斥一顿,他生了惭愧心,这才舍掉傲慢,六祖一点他就开悟了。你想想看,这个东西障碍大不大?
所以有这一念存在,诸位要记住,不能开悟,当然更不能证果,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可能。西方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要舍傲慢,你只要有这一念存在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没你的分,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十万声佛号降伏不住烦恼,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佛教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教给我们,教学里头第一科就是礼敬。礼敬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断傲慢心,把这个习气连根要拔掉。因为儒家是教育,佛法也是教育,人有傲慢的心,遇到再好的老师他也学不到东西。为什么?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他能学什么东西!真正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个谦虚的人,他才有成就。
你看《易经》谦卦,六爻皆吉,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里头只有这一卦六爻都吉,谦卦;地山谦,它那个卦的相,山本来很高,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这表谦虚。所以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涵养,世出世间法都能够成就。我们这一条决定不能够疏忽,要认真的去修学。绝对不是叫我们见到人要拜,好像巴结人、求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灭除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让我们自性光明透出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目标在此地。你要是不肯修学,换句话说,你的我慢山太高了,你还不服气,道业就很难成就。
学佛的同修,礼里面最好有观,为什么?因为礼里面没有观,刚才讲,它最大的功德利益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习气,它的功德利益是灭除傲慢的烦恼习气。如果这里面有观,它能摄心,它能使我们的心清净;换句话说,能得定,能开慧,这个功德就更殊胜。观里面有很多很多种,这就是佛门的宗派不同,法门不一样,所以作观的内容就不相同。通常,我们讲个通途的,就是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用的。学佛的人行礼,最敬礼是五体投地,佛尚右,所以我们拜佛,我们右手先下去,右膝盖先著地,尚右。我们右膝盖著地的时候,我们观想叫一切众生得正觉道,也就是成佛道,我想成佛,希望一切众生个个成佛。右表正,佛法尚右。左,左道,左就是外道,右是正道。右膝盖著地之后,当然左膝盖也要著地,左膝盖著地,也有个观想,也有个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想这个意思。
这个心愿就广大了,平等,真正每一拜都想到一切众生。我们右手著地的时候,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左手著地的时候,就想到那些外道的众生,佛以四摄法摄受他们统统归到正道。头顶是最后著地,头顶著地时候,愿一切众生离贡高我慢的心。我们头顶这是最高的,我们礼什么?礼佛之足,礼他最下的,的确跟六十四卦谦卦那个意思很像,意思非常的像。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成无见顶相,像佛的顶一样,佛顶是无见顶相。这种观想是普通的,是一般的,并不是指修哪一宗哪个法门。
如果我们专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每天拜佛、礼佛最好是用夏莲居居士《净修捷要》,它一共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这个《净修捷要》我们会很快把它印出来,我已经交到这边来,让他们赶快作版来流通。三十二拜的内容,观想的内容,包括净土三经一论;观想的文字统统是经论的原文,它能够将三经一论的精华把它浓缩在三十二拜里面,很难得!所以,《净修捷要》是一部行经(修行的经),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人人可以修。在平常如果我们念得很熟的话,平常可以观想,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正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能够收到这样殊胜的效果。经毕竟是太长了,我们记不得,他这个小册子薄薄一点点,经典的重要的经文他都节录下来,至少要把这个小本子能够背过,我们常常想。早晚拜佛,它每一拜三称,确实他这个方法里面有观、有念、有发愿、有回向,真是样样都具足。大意明了了,我们就可以看经文。经文这一段是实相,也就是我们所礼敬的对象。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这个对象非常的广大。「诸佛世尊」是指谁?就像经上所说的,「十方」我们容易懂,「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诸佛我们也好懂,在《三千佛名经》里面我们看到了,过去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千佛,这是三世,我们也明白了。《万佛忏》里一共有一万两千多尊的佛名,还不够,这个地方讲的是「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万两千这个数目相差太悬殊了。这个经是《华严经》,佛在前面曾经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佛在本经说过,在《圆觉经》上也说过。所以我们了解,「礼敬诸佛」这个「诸」字就包括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就应当作佛。
所以我们这个行愿要怎么样修?我们每一天早晚拜佛,最少也要拜三拜,要把拜佛的愿行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以这个诚敬之心对佛,我们要以同样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叫修「礼敬诸佛」这一愿。你不要搞错了,我见到佛我就礼敬,见到人我理都不理他,那就错了,大错特错。好人、坏人都是诸佛,不但好人坏人是诸佛,一切畜生也是诸佛;不但畜生是诸佛,桌椅、板凳也是诸佛。这个问题大了!经上不是明白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就是植物、矿物。我们桌椅、板凳是无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同样一个性;在有情众生上我们叫它作佛性,在无情众生上叫它作法性,名称不一样,是一个性。
不仅是以最真诚的心处事待人,还得接物,待人真诚恭敬,办事也是真诚恭敬,那就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情的众生,你把它安排得恰当,这是对它的礼敬;像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修十大愿王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随时随地,以桌椅板凳作个比喻,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它摆得斜扭了,我们随时把它扶正,这是对它礼敬。不要认为这是他家的,与我不相干,这是道场的,不是我家的。随时随地,没有分别,不干净的把它擦干净,我行菩萨道,我对它礼敬。
所以,对於一切物整齐清洁,这是恭敬。并不是说对桌椅、板凳每天要给它拜几拜,那你就变成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这就错了。学佛要开智慧,不要变成佛呆子。这是举一个例子。所以说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诚,都要尽心尽力,做到样样都圆满,样样都没有欠缺,这叫礼敬诸佛。所以「诸佛」的对象实在讲太广大,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境界是无量无边。
底下这一句是能修因,『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一句我们要留意,为什么?以后九愿每一愿都是依这个原则。在这里说了,到以后就不必再说,不要再罗嗦了。第一个是「以法力」,法就是普贤愿力,这个是法。我们今天接受《华严经》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尊重普贤菩萨,依照普贤菩萨教诲来修学。普贤菩萨教我们什么?一切境界就是诸佛,就是我们修行人所缘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法,这就是讲的诸佛,前面讲的境界,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庄严?为什么十方诸佛的刹土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原因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没有一个不是修十大愿王的。因此,诸位要记住,别人对我不尊重、不礼貌,没关系,我对人要尊重,要有礼貌;别人虚情假意对我,没关系,我要以真诚心对人。为什么?我修普贤行,他修六道三途行,各人不一样!我们不能说:他对我都是虚情假意,我为什么要对他认真、诚心诚意?好像自己吃亏一样的。换句话说,他修三恶道,我为什么不修三恶道?你要愿意跟人家去,这是苦,这是愚痴。
所以要知道,菩萨行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是普贤行,这是《华严经》到最后的结论,菩萨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所有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统统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讲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普贤菩萨,他都修十大愿王。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普贤菩萨成佛了,就叫做阿弥陀佛,普贤行修圆满,就叫做阿弥陀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心,都是真诚的心,一丝毫虚伪都没有。
我们学了之后,要从今天起要做到!我们要以真诚待人,不管人家怎么对待我,我们只是一味真诚。眼前吃亏上当无所谓,吃亏上当能吃亏多少年?过几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吃这几年亏,上几年当,值得!这个有代价的,值得。如果你要是不肯吃亏,不肯上当,那好,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还干六道轮回;既在六道轮回,必堕三恶道,后果不堪设想!第一个「以法力」,一定要尊重老师的教诲,把老师的教导一定要做到。
第二个是「以自己的力量」。所以这是二力法门,净土是二力法门,普贤菩萨在那里教给我们是二力法门。后一句就是自力,「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深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不是普通的心,深心。这个「信」是真信,超过了正信,真信。理解,晓得这个事情,菩萨这个开示叫我们这样做法是有道理的,合情、合理、合法,完全正确,我理解我才会接受,我才会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定不假。
「如对目前」就是我礼敬的这个对象,礼敬是这个对象、这个境界,将来称赞、供养、忏悔业障乃至於普皆回向统统是以这个境界。这就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一就像在我面前一样。大经里面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佛怎么现前法?你要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作诸佛,那错了。《金刚经》上都说得很明白,你要是「以相见如来」,那就大错特错。什么叫见如来?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我们现在为什么看到一切法会有生灭?我们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有生灭。假如我们把生灭心给断掉,生灭心是妄心,生灭心是八识,识心有生灭,阿赖耶都有生灭。你看在《百法》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什么法?有为法。「百法」前面九十四个是有为法,有为法是假的,有生有灭,八识列在有为法里头,不是真的,连阿赖耶都有生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是百法最后的「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是什么?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直心是真如无为。《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是无为,诚到了极处;诚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诚,有一物就不诚。
曾国藩读书笔记里头,他对「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他用这个来解释,一念不生这是诚,真诚。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如果起一念,有一个主观的念头,这就不诚。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诚,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跟前面所讲的,圣人是道德仁义礼并运於心,我心里头本来具足,样样都具足,这是什么?这是道。但是在应用上面,该用道的时候我用道,该用德的时候我用德。在应用的时候,跟大家相接触的时候,该分别的时候我分别,该执著的时候我执著;这种该执著、该分别,叫权智,善巧方便。内里面真诚,内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内里头要真诚,内里面是道,表现在外面是德、是仁、是义、是礼,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什么叫佛法?道是佛法,真诚是佛法。怎么叫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有分别、有执著,我随顺你的分别而分别,随你的执著而执著,正如同十大行愿后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里面自己有主宰,随喜里面成就功德,这个了不起!佛门也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过去讲这两句,我把它讲成四句。「不变随缘」是佛,佛不变,内里头真诚,不变,决定不变,随缘,能够随顺一切众生,随顺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就是随缘;应以佛身得度就示现佛身,应以畜生身得度就示现畜生身,这就是随缘,但是他的佛性不变,本性没变。这是讲已经成就了的人,已经圆满证果的人。
九界里学佛的人,他是「随缘不变」,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我们随缘,随缘在这里学什么?学不变。我们一天到晚与这一切人事接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接触当中学什么?学内里头,佛法叫内学,内里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学不变。所以随缘不变是菩萨,不变随缘是佛陀。
再一个是「不变不随缘」,这是小乘阿罗汉,他做到不变,他不随缘。「随缘随著变」是六道凡夫,一天到晚搞六道轮回,随缘随著变。诸位细细想想这四句,十法界怎么来的?就这四句变出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有取舍。随缘随变,我们不取,不变不随缘,我们也不取,我们应当学佛、学菩萨,随缘里面学不变,不变里面学随缘,学佛菩萨。
所以你能够见到一切众生的佛性,你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的法性,这叫做「如对目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大经讲的「诸佛常现前」,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佛统统现前,不是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了佛以后,你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为什么?到那个时候你见性不著相。我们凡夫是著相不见性,所以见不到诸佛,见不到诸佛就是见不到性,佛作性讲,「佛现前」作「见性」讲。
因此,我们总归一句话来说,「离念亡情」,念就是念头,情就是情识。能够把念头、把情识断掉了,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自自然然透露出来。这时候我们一切的行为,跟诸位说,统统是普贤行。不要这样一条一条说,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行不是普贤行?真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没错了。所以这是「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很要紧,这三句,前面一句是普贤的法力,后面是靠我们自力,一定要「深心信解」。
下面就容易懂,『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句就是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用什么态度。这句话实在讲是成佛正因,一定要修净业。它这里只有『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十二个字,如果这十二个字要细讲,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净业。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拿那一段经文来注解这三句,非常恰当,特别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要常修。所以,这三种净业就是礼敬,要以至诚心、恭敬心去做,都把它做到。下面经文我们念念,好懂: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前面三句是总说,后面是别显、别说。以前面普贤教诲的法力,以我们自己真诚的心力,所以我们在境界里面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也见到无量无边的自己的身,这个很奇怪!实在讲,这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境界实际上来说就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把这个境界不能觉察,虽然在面前不能够觉察。如果真正觉悟,觉悟了的人不会认为这个身是我身,他跟我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以什么为我身?以一切万事万物为我身,那你的身相就不知道有多少,身相跟佛相一样多;佛无量无边,我自己的身也无量无边。
我这样解释大家还很难体会,我们还拿作梦做比喻,诸位好好的想一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你作梦醒的时候,你懂得一点佛法了,今天晚上作梦醒过来的时候,你好好想想,想想梦里面的境界,梦里那些境界哪个是你,哪个不是你自己?梦里面,我们梦到有很多人物,那些人物从哪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既然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那统统是自己,梦中的所有一切人物是自己,梦里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为什么?整个梦就是你的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所以在那个时候你要问,心像什么样子?作梦的时候最明显,心就变成那个样子。那个样子是妄相,心是真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
所以觉悟的人,你说他证得清净法身,他证得什么法身?就是他真正明白、肯定、认识尽虚空偏法界统统是我自己。他跟任何人决定没有分别,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像爱护自己一样,一体,不是二体。我们一个手掌伸出来,五个指头一体的,它不是五个,是一个,一体的。这个手上被蚊子叮了,这个手去给它赶一赶,它不会说「我感谢你,你帮了我大忙」,没有,为什么?一体的。所以契悟之后,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他对於这一切众生的爱护、慈悲没有条件,为什么?是一体,不是二体。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无二无别,我们迷了才分,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才分,分自分他,虚妄分别。
佛菩萨没有自他,没有你我;他说你我,这就刚才讲了,「恒顺众生」,你说这个叫我、那个叫你,那我随顺你说!其实佛菩萨绝对没有这个概念。是一切众生自己在虚妄、分别、执著,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叫迷失了自己。禅家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本来面目。你要是真正明白,真正入了这个境界,就叫证得清净法身,那好了,你成了法身佛。证得法身,当然报身、应化身统统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可是我们只要有一念「这是我,那个是你」,《金刚经》讲的四相具足,你还是迷而不觉。
今天我们在经论里这样详细研究、讨论,大家好像是有那么一点影像,这是什么?这是叫解悟,对你不起作用。必须证悟才起作用,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虽然理解了,你入不了这个境界,你还是有是非人我,你还是有很多界限,有许多分别执著。几时把这些分别执著统统都打掉,都没有了,尽虚空遍法界融合成一体,这是证悟。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一段是讲境界。后面讲: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是显行愿广大无有穷尽的意思。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讲菩萨修这个行门是永远没有中断的,没有间断的。为什么没有间断?众生无尽。他虽然是究竟圆满了,圆满之后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体,所以佛看到众生快乐他快乐,就是自己;众生受苦他苦恼,所以拔苦与乐是佛菩萨唯一的大事业,因此他十方世界度化众生无有疲厌。今天时间到了,后面两段意思没有说,但是每一段后面都是同样的,我们留到第二段再讲,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三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3
请掀开经本: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十大愿的第二愿「称赞如来」。第一愿是「礼敬诸佛」,第二愿是「称赞如来」,这是这个文章上的修辞,「诸佛」跟「如来」是一个意义,境界完全相同,诸位总得要记住。在我们中国古礼里面说,前面是讲礼,称赞是讲乐,音乐演奏,像佛门里面的赞佛偈,我们唱的香赞、佛宝赞、戒定真香,都是属於赞佛的,这是属於音乐。「礼乐皆得」,这叫有德,道德之德。什么人叫有德(德行)?就是他的心行与礼乐相应,思想、行为都融会在礼乐之中,这个人有德行,这古礼上说的。
礼与乐在古代的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教学的手段,而且礼与乐几乎是不能分的。礼著重於身,乐是调心的,换句话说,是调和我们内心的情绪。凡夫毕竟他是有烦恼的,烦恼要得不到调和就要生弊病,所以乐调心;实际上这个心就是心情,我们现在讲情绪,这个很重要。外有礼,内里面能够保持正常的情绪,这个人叫有德,这个话说得不过分,你就晓得,乐在古代教育里面所占的地位非常的重要。不像现在的乐是歌舞,都是娱乐的;古时候不是,古时候是教育,乐是教育,乐教与礼教是教育的两大骨干,是教化人心的。因此,知乐也就近乎礼,所以礼乐常常连带来说。
这个礼,道理是有相当的深度,很可惜我们中国古代的乐失传了,六经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五经,乐失传了。现在所保存的只有《礼记》里面还有一篇「乐记」,只有这么一篇了,「乐记」虽然不多,确实是中国古乐的哲学。「乐记」里面讲,凡是音声的生起都是由於人心。人心当它动的时候,就是心动的时候,心动,身是器官,是物质,物质自自然然它就发出声音,它震动了。心动了之后,身就动,我们身体内部器官就动了,动的时候它就有声音,这是「音之起」。所以心与物它有感,相感,这样动,它就形之於声。你要明白这个原理,这里头就有很深的学问。
我们有时候见到有些盲人,眼睛瞎了他看不见,如果他真正懂得音乐的道理、音声的道理,他听一个人说话,听一个人咳嗽,听一个人动作的声音,就知道这个人贫富贵贱,就晓得;不但知道这个,知道这个人寿命长短,这很厉害!我们觉得好像有点神通一样,不是的,他懂得音声。实在讲,这桩事情说穿了一点都不希奇。我们看到现在汽车,这个交通工具很平常,有些修护的人员,修护的时间久了,这个汽车一发动,他一听声音就晓得正常不正常。听到发动的声音如果是不正常,他就晓得它毛病在哪里,他一找就找到。甚至於哪个地方螺丝松了,它的音声跟正常声音都不一样,我们一般人决定听不出来。所以行家,他内行,他懂得。正常的声音是个什么声音,那个地方有故障的时候,它声音决定不一样。因此我们人咳嗽一声,他整个内脏(五脏六腑)统统会起震动的作用,从这些音声当中就知道你内部生理上健康不健康,心理情绪稳定不稳定,都能从音声听得出来,不要问你一句话,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奇怪的,说老实话,很正常的一桩事情,在理论上决定讲得通。
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给我们说了个故事。他说在清代有个很高明的医生,是个名医。曾经在某个场合当中接触一些人,也就是跟人家谈话的时候,他听到这个声音他就告诉他:你要小心,你三十年之后你会生什么病。那个人听了笑了笑,以为这个东西是神话,决定不可靠的,他没有在意。到三十年之后,果然他说的那个地方生病了,这才佩服得不得了。他是怎么知道的?听音声,你音声哪个部位有些小障碍,现在还没关系,但是这个障碍如果要是不排除,不谨慎的话,累积到三十年就会成大障碍。所以音声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因此,「乐记」里面告诉我们,它说一个人心地恭敬,有诚敬,发出的音声是直、廉,「直以廉」;如果是爱心,爱心是柔和,爱的音声柔和。敬的身心直廉,声音直,廉是简单,一点不复杂,这是敬,诚敬。明白这个原理,喜、怒、哀、乐,我们中国人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各有所感,音声决定不一样。真正有学问的人没有办法欺骗他,怎么装也装不出来,从你的动作,从你的音声,人家就把你看透了;不但现在把你看透,能看透几十年,甚至於看透你下一辈子。这个东西学问大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一个社会,看一个国家,兴、亡、盛、衰也能从音声上观察得出来。在我们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位要读古书,念《左传》就常常看到。这些诸侯、大夫到别的国家去考察,现在我们一般讲观光旅游,那个时候像现在考察的意思一样。他去看什么?到那个地方去,看看上面的国王,那时是诸侯,诸侯就是国王,小国的国王。因为在周朝时候中国没有统一,很多小国,周朝初年时候有八百诸候,我们中国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一带,有八百多个国家。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在秦始皇以前都是列国。到人家国家里看什么?看这个国家从上到下,上到它的君王,下面到一般老百姓,看他们的礼节、礼貌,听他们唱歌的音声,就晓得这个国家的盛、衰、治、乱,就晓得。老百姓对於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他心有所感,他自自然然就发出这个音声。往往断定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所以从一个人的富贵穷通、寿命长短,能够看到一个国家社会,从音声上就能够观察得出来。太平盛世的时候,一般人的音声安乐,他心安、快乐,从音声里头表现出来。它的政治一定非常的清明,一定办得很好,老百姓表示出真正得到安乐。乱世,一般老百姓的音声里面含著有怨(怨气),不平,心里面不平,瞋恨、嫉妒、不平,他必定是音声里面显露出这样的感应,我们就想到这个时期它的政治一定不好,「其政乖」。那个国家要是将亡,快要亡了,老百姓的音声是「哀以思」,非常的悲哀,常常念旧,想到从前,会想到过去,音声悲哀,这是国将亡,老百姓困苦。所以音声之道,连社会、政治、文化都能够贯通。
所以,圣人设教,对於音乐他就非常的重视。为什么?我们晓得,前面说过,音声是发於心与外面境界的感触。如果心平气和,可以转外面的境界,佛法里头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我们自己心能做得了主宰,可以转境界,可以转万物。心要做不了主宰,这个很麻烦,会被外面境界牵著走,这就很苦恼,心为境转,这个非常苦。《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世出世间圣人,乐教其目的都是教我们转境。
「乐记」里面讲「乐之为教」,就是音乐的教育,先王(这是讲古圣先王)以这个来教国子本业。那时候的国子监就相当我们现在的大学,国家最高的学府,用来教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而且这个课程是必修课,是基本的课程。从前学校只有小学,有太学,没有中学;民国以后才有中学的,以前没中学,学校只分两级。小学一般都是私塾,国家只办一个太学,太学也是考进去的,私塾是小学。
小学的教育大概是从七岁到十二岁,著重於道德的教育,人格的修养,根本智的启发;中国过去的小学教育,它的重点,可以说是它的宗旨,著重这三方面。因此学生入了小学,学什么?洒扫应对,不但接受老师的教导,还要伺候老师,事奉老师,要接受这个教育。原因是跟著老师他能够事奉老师,他回家就可以侍奉父母,所以从洒扫应对,日常生活教起。我们现代教育,老实话这个教育没有了。现在只是知识的教育,做人的教育疏忽了,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把它忽略掉了,所以中国的社会确实今非昔比。古时候我们中国是全世界礼义之邦,现在要找礼与义,在中国几乎找不到,没有了。所以学生从小学一入学就教孝、教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长幼有序,以这个为中心。
音乐这是太学里面很重要的课程,小学里面,乐也有,少。但是小学里头实在讲,它背诵经典那就是唱歌,它有腔调、有音韵,也非常好听。以后像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选读,几乎在古时候,五经或者我们讲《十三经》这是必修课,从七岁到十二岁,这些课程一定统统都要能背过。所以以前小学教育,里头老师没有讲学的,没有讲解的,只是教你做人,教你处事待人接物,教你背诵经典,没有讲解的。所有这些经书统统要背过,背得很熟。
实在讲我们中国古老,你要说中国没有科学,那是假话,中国人的头脑比哪个国家人都聪明。我们中国古时候的书本,你从书本形式上去看,它就具备有非常科学的头脑。书本一面十行,一定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全国不管哪个地方,那时候木刻版刻书,统统都是这个刻法的,因此整个国家的书是统一的。说第几页第几行,你就晓得那是什么字,不管是哪一家的,它都一样。因为那时候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空格,字都排得满满的;一定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这很符合科学。
所以在小学期间,都是念得很熟很熟,到十三岁小学毕业,这些书都念完了。十三岁就像个小大人,很懂事了,可以去考太学。如果太学考取了,太学里面上课跟小学不一样,因为那些你早己经培养成了。太学里讲学,完全讲解,那就很有趣味了。读书真是乐,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读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研讨学问。讲学的时候都没有书本的,老师也不用书本,学生都不用书,个个都背熟了!说《孟子》第几章第几面第几行,大家都晓得,那文都能念,都背得出来,所以他们不要书本,你说讲学多自在!有很多国子监的老师讲学,往往是带著学生旅游,游山玩水。开一个科目,这个科目三个月,名山大川玩三个月回来,他的课程上完了,他一面走一面讲。每天学生担著酒菜,老师坐著车子,学生要替他赶车,这都是学生的义务,学生要伺候、事奉老师。那时候做老师很舒服,不像现在的老师很苦,那时候老师非常受人尊重,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所以他读书真乐,四时读书乐,不像现在念书这么苦。
小学那个时候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背诵。现在一般人不知道背诵的好处,不知道背诵的利益,他也不晓得背诵究竟为的是什么,现在人不知道。背诵是什么?是修定!不叫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天天背书他就不能打妄想,打妄想书背不出来。所以实际上是修定,叫你心定下来,定能开慧,他能开悟,背书是修定。我们佛门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佛门在过去,你要是出家,一出家是五年学戒;换句话说,五年的小学,佛教的小学。学什么?学出家人的生活,换句话就是出家的入伍训练,五年的入伍训练。这个生活就是依《沙弥律仪》,一共有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威仪就是规矩,二十四门的规矩你统统要做到,五年的时间来训练。除这个之外,这五年还要背诵经典,跟我们过去儒家小学方法完全相同,生活教育。
背诵的经典,看你是学的哪一宗哪个法门。中国过去佛教的寺院庵堂,可以说都是专科大学,每间寺院庵堂都有它独特的学风与道风,所以它叫道场。学风,它依据某一部经论;道风,它修学的什么法门,它用什么方法来修学,它跟其他寺庙不一样。譬如我们举个显著的例子来说,我们这个经是《华严经》,在大乘八个宗派里面有华严宗(贤首宗),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是我们中国华严宗大学,就是华严大学,专门讲《华严》,专门研究《华严》、弘扬《华严》,你要学《华严》你就到他家去;换句话说,这一部《华严经》,在五年当中,从头到尾要背过。你要是背不下来,你没有资格进它的学校,没有资格,它的讲堂你没有资格到那里去坐著听讲,不行的。那时候没有印刷术,这些书都要抄写,手抄,所以不可能一个人一本,不可能的。听经讲堂里面决定没有经书,讲经的人不要经本,听经的人也没有经本。
如果要学《法华经》,有法华宗(天台宗),它是依《法华经》为主,在浙江四明天台山,在温州附近一带,天台宗。学天台,天台宗的经典比「华严」要少一点,其实分量差不多,绝对不比它少。《华严》有八十卷,天台《法华经》,还有智者大师的注解,经加上注解,分量又加了好几倍。还有《玄义释签》,线装本二十本,差不多要拿我们现在印的话,比我们这一本还要厚,我们这个只有它三分之二,比这个还要多三分之一,经的注解也差不多比这个多三分之一。这两样东西合起来,就是《法华经玄义释签》跟《法华经文句》合起来,有我们现在这个书两本这么厚;还要加上《摩诃止观》,差不多也有我们这个本子两册这么厚。所以分量差不多,叫「法华三大部」!你要是进天台山,这三大部不能背诵,你入不了它的门,这门槛都很高,无愧於佛教大学!它不是普通的学校。
哪一宗、哪个法门都有它修学基本依据的经论,你必需要把它背熟。他不要你懂意思,因为你背熟之后,五年以后你可以进讲堂,可以听老和尚讲解;你也可以提出你的心得报告,或者你的疑问来质疑,这个可以。这个叫学风。
除这个之外,道风,道风讲行门,他用功怎么个用法。华严它修法界观,它修的是普贤菩萨的十愿,这个十大愿王,要把它做到;它要修文殊菩萨的十行,就是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到后面的愿、力、智,十波罗蜜,这是华严宗修学的方法。天台宗修学的方法是三止三观,他们修的是止观,与《楞严经》有点相彷佛。所以,每个宗派都有它依据的经论,特别修行的方法。
这些宗派在中国,可以说净土宗建立得最早,那个时候也无所谓净土宗,没有宗派。后来宗派林立的时候,才承认慧远大师在东晋时候建立的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来共同修念佛法门,发愿求生西方。它成立得最早,其余宗派多半是在隋唐时候成立的,这个是东晋时代成立的。慧远大师成立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只有一部经,《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来还不久,翻译的经论还不多,你看「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还没有翻出来。所以,慧远大师当年看到净土宗的经典,三经他只看到一种,他们就依这一种经,这一种经里面提倡的持名念佛,执持名号。当年,这个在庐山建的念佛堂,参加的人一共是一百廿三人,很难得,个个成就!以后宗派林立之后,追溯到净土宗的起源,就以慧远大师为我们净土宗的创始人,第一代祖师。
在修学里面,不管是哪一家,都著重於唱诵,唱诵就是音乐,就是「称赞如来」,都著重於唱诵,讲求音调的柔、和、雅、美,讲求。确实能够达到调心,不但讲调心,而且它讲究听了这个音声使我们心清净。清净就是能够离五欲六尘,我们听到这个音声能够把心里五欲六尘都离开,恢复到心地清净光明,有这样好的功效。所以佛门里头,也有歌,也有舞,歌舞都有的,但是绝对不是像现在这种跳舞。现在这个跳舞,对於心地清净光明,我看只有妨碍,不能增长;古时候的歌舞的确是很优雅的。这是说音乐的功能,这个意思明白了,我们就可以看经文。
『复次』,这是一段的开头,承前启后。『善男子』,就是叫著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这一句就统统都包括。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就是华藏会上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包括在其中。『言称赞如来者』,这是把十愿第二愿的名目重复提示一下。「称」是称述,「赞」是赞扬,称述如来的圣德,赞扬其美,所以也可以说称扬、赞叹。「如来」,前面跟诸位讲过「诸佛」,特别跟大家说明,佛在本经以及《圆觉经》上跟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前面的「诸佛」不仅是包括我们有情的众生(拿现在的名词说,就是一切动物,这是有情众生),还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植物、矿物,都包括在其中,佛经里面讲无情众生。因为大经上说得很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无情不包括在里面,怎么能同圆种智?这话讲不通了。有情,佛经里面称为佛性,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有两个性,只有一个性。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一成一切成,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个地方「如来」就是讲佛的性德,佛十号当中之一。成了佛有十种通号(通名),不管哪个人成佛都有这十个名字,这十个名字是显自性里面的万德万能。如来的意思,《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真是既简单又明了。「诸法」是一切法,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其中,没有一法漏掉的。「如义」,「如」是什么?真如本性。古人也是大概说了人不懂,才不得已用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这个比喻是贤首国师给唐朝哪个皇帝讲的,讲《华严经》他听不懂,就用这个比喻来说。把金比作本性,把器比作一切法,同样用黄金做佛像、做菩萨像、做声闻像、做缘觉像、做天人像、做畜生像、做饿鬼像、做地狱像,做十种像。然后告诉他,统统都是一样的,都是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十个相代表一切法(诸法),诸法如义,如是什么?金,统统是金,没有两样。
十法界是平等的,我们现在为什么搞得不平等?著相了,著相就不平等;如果我们不著相,平等的。譬如说这尊像,我们称称重量大概黄金有两斤重,两、三斤重;黄金一方寸就是一斤,这么大大概有三斤重的样子。另外塑一尊地狱像,那个很恐怖、很可怕,也这么大,分量也一样。你要到外面去买的话,价钱相等,一样的,没有差别。所以你要是离了相,你就见到性,原来是一样,法法皆如,没有一法不如;你一著相,把性忘掉了,那相是千差万别。我们世间人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貌不一样,相不一样,但性是一样的,佛性是一样的,这个没有什么不同,性相同。
这桩事情,佛法还没到中国来,咱们孔老夫子也知道。夫子在《论语》里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破了。性相近,就是性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习是什么?习是习惯、习气,这个就不一样,这个越来越远;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习气。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那个性叫习性,善恶性是习性;孔老夫子讲的「性相近」是本性。在佛法里面讲,本性是真如,真如本性;习性在佛法里讲是阿赖耶识,那是习气,阿赖耶识。所以,习性差别很大,本性决定相同。
经里面讲「如来」是讲本性,这个意义就广了。这是称赞什么?称赞一切人、物、事的本性,跟前面「诸佛」的意思就相同,所以这个称赞的面广大而无边际。唯有真性是最善的,是真实的真善美慧,值得我们去赞扬。所以《金刚经》上这个解释,解释得非常好,非常的圆满,「如来者,诸法如义」。除这个解释之外,经论里面还有许多的解释,可是我觉得唯独《金刚经》上解释的意思圆满,究竟圆满。也有经上解释说如来的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这个意思也很好,从现象上来说的。不像《金刚经》讲「诸法如义」这四个字,是从真性上来讲的,万法平等。讲「今佛如古佛之再来」,十法界只讲了佛法界,其他九法界没说到;「诸法如义」,是九法界依正庄严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诸位将来读经,看到「如来」这两个字的解释有很多的解释,我们就不必太罗嗦了。下面这一段经文是讲称赞的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这个境界跟前面一段境界是一样的,太大了,真正是不可思议。虚空无尽,诸佛的刹土无尽,这个我们现在科学还没有办法证实。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说,拿现代人来讲,也许有相当程度的满意,但是拿佛经来一比,那还差得很远,还是在幼稚启蒙的时代,没有发展到理想的程度。一个佛刹相当於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银河系,我们太虚空有多少银河系?太多了。以今天的科学来看,承认是很广大,但是能够触及得到的,还是很小的范围,再往无际太空深处去走,我们今天力量达不到。一个银河系彷佛是一尊佛的刹土,佛经里面讲佛刹无量无边,每个佛刹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所以佛也是无尽无边;而每一尊佛有多少菩萨、声闻围绕著他!这个境界太大太大了。
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这是我们称赞的对象。可是在此地,诸位一定要体会经里面的义理。佛经之难,难在意在言外,难在这个地方,你要是依文解义,那就错了,所谓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不能依文解义,一定要懂得他言外之音。言外之音是什么?诸佛无量无边,我们要是依照这个文字来说,「我很想称赞,很想礼敬,但我这一生一尊佛也没有遇到」,这就是依文解义,佛就喊冤枉了。你真正明白这个,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诸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念净土经,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变化所作。西方的鸟也会说法,树也会说法,风吹的音声也会说法,六尘说法,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换句话说,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如果你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华严经》上所讲何尝不如是?
我们今天张开眼睛看到这一切万法,见到的就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变化所作。佛在哪里?你所见到统统都是的,你所听到也全都是的,你能够接触到的全部都是,六根接触统统是诸佛变化所作。有没有错?没错;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我们讲佛,是讲佛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我们承认性是佛,禅家讲「见性成佛」,哪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能作梦的是我们的心,整个梦境是心变的相分,你想想对不对?如果想通了,知道整个梦就是我的心,整个心变成梦境,梦境跟心原来无二无别。今天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东西,法法皆如,所以诸法如义,法法皆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如来,就是诸佛,就是我们称赞的对象,确实广大没有边际。
所以我们念这个经,不要一下脑子想到佛,菩萨还差一等,阿罗汉又矮一截,这就糟了。你把这个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看了都会流眼泪,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真实的道理。这一段讲境界广大而无边际。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这一段我们就不要细说了,上次讲过的。在前面第一段,第一段的文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此地文字上稍微变动一点,但是意思完全相同,就是以普贤的法力,以自己的甚深的信解力。这是说能称赞。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
这一段是讲赞叹的方式、赞叹的行相。举出经中言语辩才最好的,佛经里头常常说的『辩才天女』,「辩才天女」也是等觉菩萨变现的,她具足四无碍辩才,我们用她来作个比喻。『各』是指各个人,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超出、越过辩才天女,辩才天女佛称赞至极,一切菩萨都不能胜她。这是假使说,你的辩才能超过辩才天女,超出辩才天女,这个没有话说了,以这样的辩才来称扬、来赞叹。天女的『微妙舌根』,微妙就是妙有的舌根,微细妙好。《华严经》上说即一即多,普贤声遍法界,所以舌根也是遍满法界;像经上常常讲的,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名词、术语我们在此地统统把它省略,我们还是讲一讲这里头的含义,这个重要。读经要以清净心,要体会到经里面的密义,然后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才有用处,要活用。所以,称扬、赞叹,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前面是礼敬,是讲身。这一段是讲口跟耳,口发音声,耳听进去,在六根里头著重这两根;礼敬著重在意根与身根。我们应当在一切时一切处,所听到一切的音声、一切言语,统统是赞叹如来的音声。
古德教人,修行两个大原则,听教要在消归自性。听教就是听讲经,不要著相,不要著言语、音声的相,不要著文字相,不要著心缘相;心缘就是我听到这个,我想(打妄想)这个话什么意思,在想这个。统统都不要,以清净心来听,这样听会开悟;心听得得定,定中就开悟,这就是称赞如来。听了之后,「这个话里头什么意思」?这叫打妄想,这不是称赞如来。所以,称赞如来是听了之后心地清净,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知见,这是真正称赞。为什么?在一切音声里面得定,入定了,听音声而入定,听音声而开无量无边的智慧。慧从哪里来的?慧不是听得来的,是经过定之后,定心放光,定心起用,这是真实的智慧,这叫称扬、叫赞叹。所以我们天天听的,车的音声,飞机的音声,一切人吵杂的音声,风声、树声,鸟叫的音声,听到这些音声都要能够把它会归到自性上去。
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说什么?都是赞三宝,念佛、念法、念僧。我们此地,我们耳根接触一切音声,又何尝不是念佛、念法、念僧?佛是什么?佛是觉,觉而不迷;我耳没有聋,有音声我并不是没有听到,我觉,觉就是念佛。正就是念法,我在一切音声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个妄念,音声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正。如果在这个音声起一念分别、执著,我们的心就不正,正就失掉了,起了妄想。一切音声里面,我们心清净,没有一丝毫污染,这就是念僧。所以,此界又何尝不是念佛、念法、念僧?
难的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迷惑太重,习气太深,虽然眼前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在我们感觉当中相差悬殊太大,这才需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换换环境。换环境,实在讲就像从前「孟母择邻」,孟子的母亲要选择邻居,就这么个道理。释迦牟尼佛也替我们选择邻居,哪个邻居最好?阿弥陀佛那里最好,要我们到那里去亲近阿弥陀佛,叫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替我们选择的。十方诸佛刹土唯有西方世界特别,完美而没有一丝毫缺陷,所以十方诸佛都劝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能够在现前环境里面培养,那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是上品往生,上辈上品。
这就是《楞严》上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六根在六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马上把外面六尘转为六种清净法性土,就转变了。正是《维摩经》上所说「心净则土净」,诸佛的净土立刻就现前,也是我们自性的净土现前。转不了,就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我们就住秽土,就有六道,就有三途,因为我们转不了!转得了,那就是净土,清净庄严。
因此,修行无论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没有不著重观想的。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到往生净土的方法,是《十六观经》。《十六观经》里面给我们提出三个重要的方法,第一个是观想。《观无量寿经》里面一共是有十六观,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讲观想念佛,你看看十六观就占了十二,观想是为主;第二种方法,就是第十三观,观像,观佛像;第三种方法,就是最后一观,第十六观,讲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是十六观里面的一种,《观经》里面讲的三种方法,持名是其中的一种。
观想虽然在理论上讲好,事上太难。为什么?我们凡夫心太粗,境界太细了,叫你去想,想不出来,没有办法,想不出来。因此理论虽然好,自古以来大家都欣赏,依照这个方法修的人很少。依照这个方法修成功的人更少,凤毛麟角,自古以来没几个人依照这个方法修成的。
第二种,观像。观像比观想是方便多了,譬如你家有个佛堂,有这么大的佛堂,佛堂四面都挂著佛像。你在这个地方经行,不管眼睛看到哪里都看到佛像,眼睛跟佛像不能中断。如果你有事情到外面去一下,好了,你的观像断掉了,你会间断;这个法门讲求的就是不间断、不夹杂。所以观像容易中断,你离开佛堂,佛像就不在了,因断掉了,不能相续。所以这个也有它的难处。
第三种,持名。持名好,行住坐卧,心里头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好,这个不容易断。粗心大意的人也能学,因为什么?他不要观,他不要用观,只要把这句名号记住,念好;这句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从口里面念出来,从自己耳朵听进去。这个样子念法,我们心里就不会起妄想,不会有杂念,念到心清净,「心净则土净」,一样成功。自古以来,运用这个方法,念成功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非常之多。我们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用持名念佛念成功的。因此,佛、祖师、菩萨、历代的这些大德,极力提倡持名念佛,道理也就在此地,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它。再看末后这一段: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在总结文字里面,比前一段文字要省略,但是意思跟前面一段没有两样。前面这段文字,我们因为时间来不及,没能细讲,好在这个十愿每一愿最后的文字都一样的。今天时间又到了,又没有办法讲,我们留在底下一段再讲好了,再跟诸位讨论,好在意思都一样。这是总结无尽,是菩萨了不起精进的精神。尤其是末后一句『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恶,不疲不厌,这是菩萨自行化他精进的现象,值得我们效法的。好,我们念佛回向。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四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4
请掀开经本: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遶。】
这个地方以下是讲第三大愿「广修供养」。佛家常说,入道是以智慧为本,可是智慧一定要以福德为基础。所以世间人也常说「福至心灵」,人福报来了,就显得特别的聪明,就有智慧,所以福与慧是分不开的。修福很重要,学佛的人千万不要疏忽。一切众生在修学过程当中,往往偏在一边,有些人著重在修慧,他不修福,又有不少人修福不修慧,福慧双修的人不多。我们看现前学佛的同修,可以说绝大多数都偏重在修福,把修慧疏忽掉了;修慧不修福,少数,毕竟是少数;福慧双修就更少,更是稀有。
经典上有个故事,在佛法里面常常称作公案,我们还是讲故事好,大家容易懂。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给弟子们说,有个阿罗汉,因为那个时候的出家人,生活的方式是托钵。吃饭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出家人每天只吃一餐饭,这一餐饭不是自己煮,是到外面去托钵。托钵的规矩只能托七家,次第乞,一家一家托七家;不是说一条街住几十家,从头到尾一直托下去,不是这样的,那人家要骂人的,说你贪心太重了,只准托七家。七家都没有布施供养的,你就好好的回去,就挨一天饿,只有到明天才可以再出来托钵。有位罗汉常常托空钵,出去托钵没人供养,他能证阿罗汉果。佛就说出他的因地,就是过去生中,这个人是专修慧不修福,所以证了阿罗汉,没有福报;有智慧,讲经说法天花乱坠,确实有大智慧,生活很清苦。
另外也有一个过去生中他的同学,那个人跟他专门相反,专修福报,不修慧;戒定慧三学他都疏忽,他都不太重视,重视修福,到处布施供养,这是修福报。这一生,这个修慧的,证阿罗汉;修福报的还在畜生道,堕落到畜生道。这个畜生很有福报,它是个大象,国王的大象,国王非常喜欢这头象,出门都要骑在这个大象上。所以这个大象侍候得非常之好,派专人去照顾他、侍候他。国王一出门,金银珠宝璎珞披满一身,「大象挂璎珞」,福报大,前生修的福多。这是说出这两个人在过去生当中同学,一个专修福,一个专修慧,两个都有缺陷。你看畜生愚痴,那个虽然证了阿罗汉,常常没饭吃,这是很苦恼的事情。
这是讲到因果报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没有妄语,佛没有戏论,就是佛没有给人家开玩笑的话,说的都是真实的。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看到现前的社会,有许多确实有智慧、有学问,见解确实是高明,看事情看得透彻、深远,可是贫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我举个例子,我亲眼看到的,我过去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有智慧,没有福报,一生教书,拿一点待遇,他给我讲有时候买书都买不起,看到好书没钱买。我们就晓得,他过去生中修慧,慧修得多,福修得太少,所以他这一生当中清苦。我们又看到很多发大财的人,大企业家,打听打听,甚至於小学都没有毕业,确实没念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他命里头有财富,他就发大财,许多有学问的人替他办事,听命於他;他前生福修得多,慧修得少。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福慧双修。
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常常念到,「皈依佛,二足尊」,二足是什么意思?二就是智慧、福德这两桩,足就是圆满。佛是智慧圆满,福报也圆满,世出世间人没有比佛福报更大的,也没有超过佛的智慧,所以叫二足尊。诸佛现个榜样给我们看,意思就是叫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不可以偏重在一边,一定要福慧双修。
这一段经文里面,有供养的境界,有供养的因缘,有供养的物品,有供养的仪式,这些我们都要明了。布施供养这都是修福,所以这个十大愿里面,第三就要我们「广修供养」,可见得这桩事情实在重要。我学佛之后,我自己就很明白,大概也是前生偏重在修慧,不修福,所以一点福报都没有。现在看起来好像还有一点福报,为什么?我还没有托空钵。可是这一点福报,给诸位说是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修的。学佛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勤於修福,晚年才不至於挨饿;如果这一生都不修福的话,那大概吃住都成问题,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由此你也就明了,我们佛门里面这些寺庙的住持,像佛光山的星云法师,前生福报修得大!他要是没有大福报,他怎么能起那么大的道场!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如果修行没有到相当的功夫,不能转业报的时候,命运还是没有办法超越,无法超越的。他的福报大!
可是我常常跟他在一起,我不羡慕他的福报。我跟他在一块,显得我自在,我的福报比你大,怎么?我悠闲自在!他操心太多了,非常的辛苦。所以那个事情给我,我决定不干的。你看他跟我同年,还比我小月份,我们两个站在一起,他至少比我大十岁,辛苦,操心!我这是不操心,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牵挂,所以得到自在。吃得饱,穿得暖,一切都满足了,什么都不希求。当然对弘法利生方面,福报大的,实在讲在帮助别人可以得很多的便利;没有福报,虽然我们尽心尽力做,做得也非常自在,功德圆满,可是没有办法给众生最殊胜的利益。
这是今天这个题目里面我们要讨论的。第一段讲境界,境界之大与前面两段经文是相同的,境界都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为我们修供养的对象。说: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一句经文是讲我们能供之因。这样广大的境界,我们凭什么能供?凭著有自力、他力。他力是讲法力,『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这就是修普贤行,发普贤愿,这是普贤菩萨法力的加持。后半句这是讲自力,从「普贤行愿力」里面我们明白了,兴起甚深的信解,这才能够做得到。前面每一段,可以说能供之因也都是相同的。下面,讲供养具,供养具就是供养的物品,实在是太多太多,说不尽。此地只举几个例子,实在是无法细说。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这一句是总说,可见得『供养具』就是物品,这里面说不尽的。物品里面是选择最好的,最好的东西供佛,最好的东西布施给别人,这个福是最大的。众生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苦多乐少,生活相当艰难。为什么这么苦?不知道修布施供养,不晓得。愈是苦愈舍不得,愈舍不得,这来生就更苦,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菩萨行里面,第一条就教我们修布施,普贤十愿里面这列在第三,六度、十度都摆在第一,可见得佛门的确重视修福,把布施摆在第一。
我记得我最初学佛的时候,我学佛可以说很幸运,没有走冤枉路,都遇到了好老师。我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他劝我学佛。我接受之后,学佛当然就是看经、读经,那时候经书非常的少,一般书店里都买不到。现在在台北市有好几家佛学书店,一般书店也都能够买得到,以前买不到。我那时候学佛,全台湾印佛经只有三家,在台北有个「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办的;在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它并不是专出版佛书,但是它也印,因为李老师在那边讲经,它也印,但是那时候我们跟它不认识;第三个就是台南「庆芳书局」,它也印一点佛书。除这三家之外,没有佛书,而且数量少,种类也少,所以佛经很难看得到,不像现在太普遍了。
要看佛经只有到寺庙去,找找寺庙有没有藏经。台北市寺庙最出名的就是善导寺,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就逛善导寺。还算不错,善导寺里面有几位军人,那个时候的现役军人,他们是虔诚的佛教徒,常常替善导寺做点事情,就是现在所讲义工,他们义务替他们服务。我到善导寺去,认识了几个人,因为他们的关系,所以把善导寺的经书可以借出来看,连《大藏经》都借出来,他对我算是很不错。经典找到了,可是很难看得懂,看不懂!虽然看不懂,有兴趣,看不懂绝不放手,这就是个好处,这才能入得了门;如果看不懂就不看,佛门就入不进去了。看不懂,还很有兴趣,天天都会翻。
这样开始看佛经,不到一个月,我就认识了章嘉大师,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善知识。以后就跟他老人家约定,每一个星期天见一次面,他住在青田街八号,是政府给他一栋日本式的房子。我每个礼拜天就到他那里去,看这个经典上有疑问,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他老人家请教。当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就向他讨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没有方法教我们一下就可以入进去?我们的心很急,等不得,有没有方法一下可以入进去。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章嘉大师差不多停了半个小时,他也不说话,问了他之后,他就坐在那个地方,就像入定一样。他眼睛不是闭著,眼睛看著我的眼睛,看了半个钟头。这种教学法很特别,我那时候才尝试到,那个印象很深刻,彼此两个人在会客室里头,他那个小会客室,就像在那里入定一样。我就很耐心的等,等他答覆。
等了半个小时才开口,慢吞吞的开口说了一个字,「有」。这个「有」以后,就又没有了,他又不说了。这就是训练我们的耐心,因为我们年轻急躁,性情浮躁,所以跟他在一起就是修定。说了「有」之后,差不多又等了五分钟的样子,这不像那么长了,等了五分钟,给我讲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讲没有我这么快,他一个字一个字很慢的讲,「看得破,放得下」。我们听了之后,就没有他那个耐心了,我立刻就问他老人家:这两句话意思我懂,从哪里下手?这差不多又等了十几分钟,告诉我两个字,「布施」。所以第一次见面,印象非常的深刻,是一个蒙古亲王敏亲王给我介绍的。我跟章嘉大师大概是有一个半小时的样子,只说了几句话,可是这个印象太深刻了,教我布施。
我告辞之后,他老人家的确是非常的仁慈,摄受的力量很强,叫你永远感激他,慈悲,和蔼可亲。他送我到门口,送到门口的时候又嘱咐我一句话:我今天给你说了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就要我去做六年,六年干什么?布施。的确,在那个时候我也是很小气的,也是一毛都不拔的。就开始学布施,实在讲我那个时候是军人,待遇很薄,什么都没有。我喜欢读书,所有的薪水、津贴全都买书,自己零用钱的确很节省,都买书,喜欢读书。我过去有个脾气,我的书从来不借给人的,因为别人把我的书拿去看,手上摸脏了,或者叠个角,我就不喜欢,我就不要了,我非常爱惜书本。所以说我的书不借人的,我送你可以,我不会借给你。布施什么?当然就布施书。有些人问我要的,就布施送给他。先送的什么?是我看了不要的,不要的书送给人。以后布施一段时期,就进步了,我自己要的或是还没看完的,可以送人。过了三、五年的时候,的确就不一样了,我最喜欢的书、珍藏的书,人家要问我要,也不吝惜了。确实有进步,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割爱给人家,只要他喜欢。
他叫我做六年,我还真听话,就真的做了六年,六年就有感应,有很多的感应。六年的时候,我就想到出家因缘成熟了,有预感;在出家因缘成熟两个月之前就有预感,就晓得这因缘决定成熟了。我在台中跟我一些同学说,我住这个地方大概不会太久了,顶多半年,因缘成熟了。没想到以后大概一、二个月,这个缘成熟了。
这桩事情从前也曾经请教过章嘉大师,我就问他,有没有出家因缘?他告诉我,有。他说你不要找师父(这个奇怪,不找师父),你也不要去找寺庙说你要出家。我说那怎么出家法?他说如果你要找师父想跟他出家,他要不答应,你就很难过,你就很烦恼。我想一想也对。那怎么办?「你求佛菩萨,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当你求不应的时候,是你自己本身有业障,你要忏除业障」,我们十大愿底下一愿就是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有求必应」。怎么忏悔法我们留到下一章再讲。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所以就有预感。
我出家大概在台湾恐怕也没有第二个,是道场法师来请我的,请我出家,诚心诚意,先后一共请了九次。我想他的心很诚,我才答应他出家,这个不容易!所以我出家就提出很多条件,我不赶经忏,不做佛事,我要研究经典,我发心弘法利生。样样都要答应我,不答应,我不干,叫我出家去赶经忏,这个事情不能干的。所以这就是师父来找我,我可以跟他谈条件;我去找他,什么条件都不能谈了,没有法子。这是讲感应,除这个之外,有很多的感应,所以要认真去做,要真正肯放下,真正能看破。
一个善知识指我们一条路,确实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经里面,供养具只举了几样,作个代表;而且这几样里面,样样都含有表法的义趣。我们读经文:
【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
这几句就是举几种,供养具里头举几种,华、音乐、伞盖、衣服、香,后面有灯,举出这几种。
【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这是讲数量。
【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是供养具,我们要把这个文简单的介绍一下。供花,香花在供佛,我们一讲到供佛,首先就会想到香花,经上讲得太多了。每个供养具底下都用个『云』字,这个字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用得非常的广泛。它是什么意思?表现诸法实相。一切的物相非有非无,云,我们远看有,近看就没有,这是说明一切万法「相有体无」,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就像云一样,体没有,这叫真正看得破;看得破,然后才能够放得下。看破是学问,放下就是福报;看破是慧,放下是福,真的福慧双修,在一个字当中就能够显示出来。
花代表因,每个人都欢喜。为什么表因?先开花后结果,花是果之因,花要开得好,我们晓得将来果实一定结得好。因此我们在佛前面供花,它真正的意思,教我们看到这个花就想到我们要修行。修行是因,将来成佛是结果,是表这个意思。我们供佛的花很有限,哪里能像经上讲的这样广大的境界?其实你要懂得,我们眼睛看到这是一朵花在此地,在我们观想当中,这个世间所有一切花都在我这个时候供养一切诸佛,是这个意思。你看佛堂里供的花代表因,外面的花就不是的?那就错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普贤行愿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所有一切花,我在这里同时供养。你要有这么大的心量,这心量拓开了,虚空多大我的心量就多大,实在讲,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平常我们没有读普贤行愿,我们的心量很小,想不到那么多,想不到那么大,心量很小,处处都有障碍。因普贤的力将我们心量解开,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大,这都不是假的,是真的。
供果,我们在佛前面也供果,果代表菩提涅盘,代表成佛的果报。见到果,想到我学佛期望的是无上菩提的果报;换句话说,提醒我们自己的警觉。
明了之后,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看到什么花。我们这个经是《华严经》,这个经完全的题目是《大方广佛杂华庄严经》。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喜欢省略,「杂华」只取了一个「华」字,「杂」字去掉了;「庄严」,「庄」字去掉了,取了个「严」。杂华庄严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这世间所有的花应有尽有,你看真是美不胜收,它不是一种。所以《华严经》就像个大花园一样,应有尽有,无比的庄严。这是佛法的根本法轮,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其中,每个法门就像每一种类的花一样,它是应有尽有,比喻这个意思。
『鬘』是花鬘。印度人的习俗是把花串起来,串成一环套在脖子上,花鬘。佛出生在印度,所以经典里面有许多记载都是古印度的风俗、礼仪。这是花鬘。云,都是一样讲法,同一个意思。《地藏经》里面还有玩具,玩具也可以供养,真的没有一样东西不可以供养。玩具供养是什么意思?玩具代表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表游戏神通,代表这个意思,所以玩具可以供佛。但是我们现在的供具当中玩具很少,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写的就有玩具,它代表的是游戏神通。所以它都有表法的意思在里面。
『音乐』供佛,就是前一章所讲的「称赞如来」,表这个意思。佛法是教育,佛道是师道,师道是尊严的,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佛成道了,谁知道?谁认识?这里有个好老师,他绝对不会到外面,「我是好老师,我的学问、道德是世间第一」,这个话说不出口,如果你这样说,人家说你这个人太狂妄了。必需有人介绍,介绍的人还不正面介绍,这就很高明。旁敲侧击,用这个方式来介绍,那就是歌赞。用歌词,唱歌来赞叹,让外面一般人听到,听到之后,他想:这是赞叹佛,佛有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德行,我们应该赶快去跟他学。所以诸位要晓得,赞佛偈里头绝对不是佛喜欢音乐、歌舞,那你就错了,不是的。佛菩萨是用歌舞做个手段来接引众生,就是他的招生广告,高明!现在你们哪个学校招生用歌舞?你看在佛法里,几千年它用这种方法。为什么?
愈是在原始、古老民族习俗里头,世界上不管哪一个民族,在古代的时候,一切文化还没有形成,第一个它有歌舞、它有唱歌、有跳舞,这都是人喜欢的。佛就用这种方法来介绍,使大家认识佛法、认识三宝,所以佛门里面的歌赞可以说全是招生广告。我们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菩萨的功德,菩萨还要我们称赞吗?不需要,菩萨心地清净,绝对不需要我们恭惟、称赞。实在讲,这种恭惟、称赞不是给佛菩萨听的,是给众生听的。让他听到之后心有所感,到这儿来求法,到这儿来皈依三宝、来学佛,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功德就很大!我们用这个来供养,这个供养具就是替佛招生。佛自己不好意思出去招生,要我们替他招生,这就是好学生;我们唯一能报答佛恩的,就是替佛多找几个学生。
『伞盖』,伞是遮荫的,像我们现在夏天,天气很热,我们出门用伞遮太阳,遮荫的。盖是遮灰尘的,我们在房子里面不会用伞,房子里,过去房子很高很大,用盖,叫宝盖,形状跟伞差不多,但是不一样,造形不相同。我们现在在有些地方看到,在大殿里面佛顶上有宝盖,遮灰尘的,怕灰尘落在身上。它表法的意思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显示得出来,阴凉就显示心地的清凉,所以伞表这个意思,表清凉;盖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
『衣服』表忍辱。衣服不在华丽,衣服是遮体、遮羞的,这就是忍辱衣。所以佛门常讲衣是忍辱衣,代表忍辱。
『香』代表信,信香。忉利天主他有乐神,在集会的时候,需要音乐演奏的时候,他就燃一柱香,乐神闻到了,他统统都来了,信香。我们世间法,在古老的时候也用这个。像到大陆去看长城,长城在每一个相当距离有个烽火台,那个作用跟燃香差不多。那个时候燃狼烟,狼的粪便,把它晒干之后,因为烧这个烟不容易散,它是直的,很远的地方能看到。看到之后就晓得那个地方有敌人来进攻,这个地方去支援,要准备防守;在古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电报,用这种方式,这跟香烟意思是相同的。香同时又表戒、定,佛经里面常常讲「五分法身香」,像极乐世界讲的「香光庄严」,极乐世界那个香真是无法称说的。五分法身香是讲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个五种,它表这个意思。
在此地举出了几种,这几种可以说将我们世间所有这些香也都包括了,都不出这三类。『涂香』,涂香是涂在我们身上的,有香水、有香粉,涂在身上的这一类称为涂香。『烧香』,必须燃烧,香气才能够放出。『末香』是香末,碾成细末,它的香味就出来了。不外乎这个三大类,这就包括我们世间种种之香。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数量的广大像前面一样,我们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些物质的供养。真正能看破,知道诸法实相,真正能放下,於一切法无取、无舍,这就是真供养,它的义趣在这个地方,这是真正的供养。
『然种种灯』,灯代表智慧,代表光明。古时候最好的是酥油灯,其次就是一般的油灯。在我们中国,酥油比较少,中国过去在佛殿里面,好的是燃麻油,价格也比较贵。因为印度酥油多,中国是个农业国家,所以酥油就比较少,酥油是奶里面提炼出来的。这是种种的油,油灯。以后才有蜡烛,也是表这个意思。佛前面供养灯。可是在现代,像我们佛前面供养的灯,里面是电灯泡,点电的,我们这里没有油灯。不过我觉得电灯比油灯要安全得多了,大家用电灯来代表就可以,想到这个意思就行了。因为我们现代人居住的房子多半住公寓,公寓房子比较矮,点油灯很麻烦,点久了,天花板上薰一块很黑,就是烧香烧久了也是如此。
所以香,家里头有佛像、有佛堂,香燃一支,不要烧多,燃一支,要燃好香,经上讲的『上妙』,尽你的力量去买好香。好香我们闻到,对身体健康都有帮助,所以一定要买好香,燃一支;灯,普通电灯就可以了。寺院里头的建筑不一样,它的殿都很高,所以燃油灯、蜡烛是有必要的。为什么?它表法的意思明显,我们电灯没有那么显著。灯发光,固然是代表光明智慧,还有个更深的意思,就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有这个意思在。使我们见到灯,我们就想到,我们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才艺,以自己的精神,以自己的体力,贡献给社会,服务於一切众生,舍己为人,灯表这个意思。
灯点的时候,油逐渐会点干,蜡烛会烧完,这个意义很深。人生在这个世间是非常短促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样的成就?财富、地位、功名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所谓是积功累德,这是真实的。普贤菩萨在后面告诉我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的,只有业跟著你走。学佛的人我们不造业,我们这个世间善业、恶业都不造,我们造什么?我们造净业,这个世间六道轮回里面没有的,要去造这种业;我们的果报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佛国土里面才有这个果报,这部经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极乐世界为我们的归宿。所以燃灯有这个意义在。
这个地方举出这几个例子,代表一切的供养具,使我们在任何一个供具里面,都明了它表法的深义。当我们供养,我们自己觉悟,也能够令一切众生觉悟。可见得,看起来这是世法,含义却是甚深的佛法,即世间法显出世间法。在这里面让我们认识,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了。经上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就是认识,觉就是看破,觉就是放下。
菩萨修行供养的时候,不碍上供诸佛,下济含识,这个意义深。供佛我们修什么?修礼敬、称赞,前面的两门,我们从内心至诚恭敬的来修学。这里面还有一重深义,那就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我们修供养,「上报四重恩」,就在上报四重恩的同时又修了「下济三途苦」。为什么?贪心重的人,看到我们这样的施舍,自己省吃俭用,去搜集上妙的供具来供佛,来供养三宝,供法、供僧;叫那些贪心重的人见到,他觉悟了,降低他贪欲的成分。瞋恚心重的人,看到我们这样子礼敬三宝,他瞋恚心也生不起来,都变成恭敬心;贪欲的心变成他也肯布施。所以,令贪者肯施,瞋恚者发慈心,愚痴者生智慧,这就是「下济三途苦」。为什么?瞋恚是地狱的业因,贪欲是饿鬼的业因,愚痴是畜生的业因,你能够转贪、瞋、痴就是救度他离三恶道,这叫「下济三途苦」。在同一个修这个供养里面上供诸佛,下度众生,这个意义非常之深。
所以我们做一定要做得如法,要真正从内心里面生起的虔诚、恭敬,如法供养,才能感动别人,人家看到他心有所感。如果我们随随便便的,「这个花很漂亮,不错,供养佛,佛欣赏,我也欣赏」。这个大家看了,就跟你家里头客厅、书房里插个花瓶没有两样,别人看了无动於衷,这收不到效果。所以在礼敬、称赞供养里头,统统是自行化他,无量无边的功德。
尤其是我们学佛的同修们,将来有机会你们要能够到大陆上,或者是探亲、观光,希望你们要如法的来修供养。为什么?我们这次去看到,不但是一般老百姓完全不懂,甚至於出家人礼节都没有了,不如我们台湾。大陆上没有看到人拜佛的,我们见到佛像在那里拜三拜,许多观光的人都在那里看,好!这个看是给他种善根。我们以前不知道这个情形,要晓得这个情形,我们多带些香花、水果、灯烛,我们到那里先修供养,然后再礼佛,做给那些观光客看的。
最好还短短的念几句经文,为什么?这机会教育。念经文光是念经都不行,经念什么他旁边听不懂,要选一些经文很白、很浅,叫人一听就懂了。所以最好念什么?《观无量寿经》的三福,他听得懂。我们合掌大声在一起念,「欲修净业,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大家听得懂,「奉事师长」,听得懂,「慈心不杀」,慈悲、不杀,「修十善业」,这他听得懂。「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可能他不太懂;但是第三容易懂,「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那一句他不懂,这一句要大声念一点,「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读经,「劝进行者」。就念这三条。
这三条念完之后,念个三皈依,「皈依佛」,我们底下加注解,不能照平常那样念法,照平常那个念法他也不懂。「皈依佛,觉而不迷」,照这样念法,「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这样拜三拜佛。你看那观光客好多,他庙里的人统统都度了,机会教育。这应该要做的,时时刻刻帮助人学佛,念念有摄受一切众生入佛门,摄受一切众生令生净土。你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要把你的心愿表现在你的行为上,帮助人。如果你这样到大陆去观光旅游,那你的功德无量,这个值得的!否则的话,你去看那些寺庙都白看了。这很有必要,这都是真实的供养,选好的香、花到那里去供养。底下一句这是接前面的: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供养具』里面,那个『等』字一字就包括太多了。我这次去是从香港直飞到大连的,我听说飞大连好像直飞进去,从香港飞北京或者是上海,有不少的机场开放可以直飞进去。这样检查,对我们台湾同胞检查并不严格,很容易就通过了。如果从香港到广州走深圳,那个海关检查得很严格,拖的时间很长,听说通过那个海关差不多要两个小时的样子,人太多太挤,很麻烦;经书不容易带进去,你带一本、两本可以,带多了不行。所以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旅游到大陆上去,经书多带一点。我们印一点很浅的、很薄的,二、三十本,就这么厚,你就带进去了,到那边送给你的亲戚朋友。希望佛法能在大陆上重新再播种,希望它在最短的期间之内能够生根、能够茁壮、开花结果。
我们要有心去做,我们如果不帮助他,他们那边没法子,非常困难,经书、佛像都要靠我们供应。他们现在虽然也有十几个佛学院,佛学院的学生缺乏经典,没有书,我们也送了不少,还是不够。学佛的人多,是真多,所以我们要大量的把佛书送给他们。我们以后印,印小册子,印薄薄的本子,印浅显的文字,让他们很容易能够看得懂、能够接受,这样佛法在大陆才能够发扬光大。这一章经文,前后分为两段,前面这是讲的事供养,后一段讲法供养。你看底下经文说: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是无比的殊胜,超过前面事供养,事里面有表法。「法供养」里面,我刚才教给诸位,你们将来到大陆上这样去拜佛,这样去朝山,看那边的寺庙、佛教,你的事供养、法供养统统具足了。法供养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底下一节要详细来讨论。法供养里面,经典里面举了七条,这七条都非常的重要。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五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5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四面,倒数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从这一段看起。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的深广。讲到「广修供养」,前面所讲的是事上的供养,这个地方是讲『法供养』。尤其是佛不仅在本经,大家所看得多的、念得多的,像《金刚经》,也是特别强调法供养。为什么?佛重法。实在说,事上的供养只是表我们对佛的一点恭敬心而已,其实我们所供养的佛都不需要。佛的福报太大了,我们看《华严经》前面的十二卷,所以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人间天上不能够相比的,福报太大了。我们拿什么能够供养佛菩萨?只不过是尽我们自己的心里,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意。所以要紧的是在修法,因此在事供养里面,我们也特别著重在表法。懂得表法,把事供养就变成法供养,这个供养功德就殊胜,也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虽然如此,经上还是特别为我们举出法供养的例子,本经一共举了七条。第一,『如说修行供养』。佛出现在世间,就是教我们修行的,如果我们供养佛,自己不肯修行,佛对我们就非常伤感。供养再丰富,你得不到利益,真实的利益得不到,顶多得到一点所谓人天有漏的福报,只是如此而已。佛是不是要我们得人天福报?不是的。佛希望我们得到些什么?可以说诸佛菩萨对众生同一个期望,希望你成佛。成佛不是说说就能做得到的,是要修行。佛的行为、佛的思想、佛的见解,样样都是圆满,没有过失,没有缺陷,这个叫佛。九界有情众生多多少少都有些缺陷,都不圆满,所以佛教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修行。
「修行」这两个字,含义要搞清楚。所谓「行」就是行为,包括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包括我们言语、造作,这些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诸位,一定要把修行两个字含义要搞清楚。现在一般人看到修行,往往他就误会了,认为吃素、念佛这是修行人。其实吃素、念佛是修行里面的一个小环节,重不重要?不很重要,不吃素、不念佛的也能修行证果。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其中的一个法门,哪一个法门都能成佛,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如果吃素、念佛,你心里面天天还打妄想,贪、瞋、痴、慢天天增长,不能减少,不能断除,吃斋、念佛都没用处,只能够说修一点人天福报。修行功夫在心地!见解、思想纯正了,你的言行自然是正的。所以,顶重要是修正我们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
说到这个地方,这个正确,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这个标准有很多,有绝对的标准,有相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必需要与真如本性相应,这个见解、思想就是纯真无妄,这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做得到,《楞严经》上所讲的八地以上菩萨。这是讲绝对的标准。相对的,就讲五乘佛法,最下面的是人天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个五种标准就不一样了。
人乘的标准是五戒,他这一生奉行五戒,真正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完全做到了。这个地方我又要告诉诸位,真正做到,刚才说过,修行在心地,心地里面决定没有犯戒的。生活上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因为现代的社会应酬非常之多,如果我们跟人家说,「我们受五戒的,我们吃长素的」,你在这个社会上就很不方便。如果你从事於工商业,就没人跟你往来了,你的客户要去掉百分之九十,你的生意就不能做了。要不要应酬?这没有法子,不能不应酬。应酬当中,你要不要吃肉?你要不要喝酒?如果我们吃肉又喝酒,我的斋戒都破掉了。这个你要懂得,有开缘,有开缘的时候,叫开戒,不叫犯戒。我应付顾客,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内心里面确实是清净的,没有一点贪心,而且见到这些肉食,心里特别生怜悯心,生慈悲心,这不是破戒。饮酒,看自己的酒量,绝不过量,这是可以的。佛制酒这条戒,酒是遮戒,所谓遮戒是防止的,怕你酒醉之后做错事情。所以,我们陪大家在一起饮酒,我们喝一杯、喝两杯,决定不会醉,保持清醒。
所以戒律,它有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有些人持戒把戒持死了,死在戒条之下,那个很苦恼。你要晓得戒条活活泼泼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如果你是错用了心,那就犯戒。譬如说我好几天没有应酬了,又想喝酒,又想吃肉,自己不好意思,打个电话给朋友:怎么样?今天我们要到哪里吃?这就破戒了,这是破戒。为什么?你有贪心,你心不清净。清净心就是戒,所以懂这个意思,戒律不是死的,条条戒都有开缘。所以一定要多读戒经的注疏,现在讲戒很少,讲经的多,讲戒律的很少。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在某种状况之下应该如何来受持,通情达理,这个样子佛教才能被广大的群众所欢迎,佛教才能叫一切众生信受奉行。如果你把戒条搞得那么死,好像你不错,你很好,但是人家看到你就不学佛了:佛教不能学,你看这学死了!换句话说,把一切众生学佛的因缘断绝,这个过失太大了,你的戒律持得再清净,你也没有办法补偿,你把众生学佛的机缘断掉,这个要知道。这是讲人乘是五戒。
五戒相当於中国的五常,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妄语是信,有信用,不饮酒是智慧,保持你头脑清醒。一生能够信受奉行,这是个标准,用这个来修正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想法、看法都要符合这个标准。这是最低的标准,人道,人乘。
再往上提升一级是天乘,天的道德水准比我们高,他要修十善业道,他要修禅定,他要修四无量心。十善业是行为,他的生活行为一个标准,也就是把五戒再扩充。身三善,还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身三善。口,不妄语这里头就开了,不妄语里头再开「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挑拨是非有时候是有意的,有的时候是无意的,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这个事情麻烦。所以言语要谨慎,不能随便说话,孔老夫子说,「再思可矣」,至少说话心里要想一想,我这话该说不该说。虽然说不必三思而行,至少是要想一想,考虑一下,避免口过,避免过失。这是「不两舌」,绝不挑拨是非。
「不恶口」,恶口就是言语粗鲁,就是听了很难堪,像骂人的这些话,我们讲肮脏话,这都是恶口。修行人柔和忍辱,不应该粗鲁。「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的话很好听,可是目的是骗人。现在这个世间太多了,说老实话,这些广告大概我看百分之九十都是属於绮语。说得很好听,目的他钱赚到,对於大众有很多是不负责任的,就是不实的广告。除这个之外,歌舞,乃至於现在的戏剧、电视、电影,统统是属於绮语。怎么说它是绮语?你看它内容,它教人干什么?都是教人杀、盗、YIN、妄,它教人干这个的。所以现代这个社会,说老实话,佛菩萨、神仙都救不了,为什么原因?小孩从很小他就开始接受教育,他接受什么教育?接受电视的教育;这个教育的力量太大了,家庭教育的时间敌不过它,学校教育也敌不过它。
所以过去,我参加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办的大专佛学讲座,他好像是在第三届还是第四届,很早了。那一届的时间特别长,四个星期,暑假四个星期,参加的同学有一百多人。学生经过四个星期的训练,很像样子,气质都变了,李老师很欢喜。结业那一天,老师非常感叹的说:「你们在这里受了四个星期,样子变了,很像个样子,可是你们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就又恢复原形了。」那是真的,一点不假,一场电影你马上恢复原形,我们四个星期就白费了。不容易,实在不容易!
我也是有一年,在方东美先生的家里,我去看他老人家,正好教育部有两位官员也去看方先生。那个时候正是国家在提倡文化复兴运动,这位官员就向方老师请教:如何才能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方老师听了以后,大概沈默了三分钟的样子,就告诉教育部的官员:有是有!他们这些官员心里很高兴:那请老师说说看。方老师说:第一,要把台湾所有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第二,一切电视、广播电台一律禁止。他们听了之后就泄气了,这个做不到!方先生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文化,有这些东西存在,还谈什么复兴文化?我想想看,的确是如此。
从前人心地纯厚,为什么会纯厚?他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类的教育,所以人心地纯厚。现在小孩聪明,二、三岁什么都懂,天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想想我自己,十三、四岁还像小孩,什么都不知道,除了玩、吃之外,不知道,什么事情也不知道;童年,那叫天真!现在没有童年了,没有天真了,可怜!两、三岁他就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我们差不多到十四、五岁才知道这世间有苦乐忧喜,才懂得这个,十三、四岁根本不懂,所以有童年、有幸福。绮语必须要戒除的,这个范围也非常的广大。
意有三条,这是五戒里头没有的,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叫「十善业道」,天人要修的。如果只修五戒、十善,他来生可以升天,但是最高只能升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的他就上不去。为什么?往上面去,心要清净;单单有十善,心地不清净不行。心清净就是定,就是要有修定。他定没修成功,修禅定没修成功,所以这种定叫未到定,虽然没有成功,比一般人心清净多了。欲界上面四层天,看他未到定功夫的浅深。如果禅定修成功,他不在欲界,他到色界天去了,四禅天、四空天,他禅定成功了,他要到那里去。
四禅、四空天,除了要修禅定之外,还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就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慈是与众生乐,有乐大家共享,不是一个人独享。如果你有乐时,一个人独享,你色界天去不了;我有福愿意跟大家共享,这个心量就大了。悲是拔苦,看到众生有痛苦,一定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这叫慈悲。喜舍,喜是看到别人有好的事情,决定没有嫉妒,生欢喜心,没有嫉妒心;舍是能放下,能布施,能放下。这是我们三界,色界、无色界的行为的标准,但是没有超过六道轮回。
要想超越六道轮回,刚才讲的四禅八定还不够,定功再加深,再加深就到第九定,九定超越了,所以叫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证阿罗汉果。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四谛是声闻乘的标准;缘觉、辟支佛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他们的见解、思想都是普度一切众生;佛的思想、见解是平等,平等、清净这是佛的境界。
这个说法都是比较的说法,行为标准有层次的,这些层次实在说可以按部就班,从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可以这么走,但是这个走法时间很长,我们一生走不完的。也可以不按这个次第走,像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讲大乘佛法,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真正讲成就在中国。中国过去是大乘,现在什么乘都没有了,这是真的,大乘不像大乘,小乘不像小乘,这是当前我们中国佛教的情形,我们要认清楚。
为什么中国古人可以修大乘?大家要晓得,学大乘佛法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础,好比我们念书,念大学一定要有中学的基础,念中学一定要有小学基础。中国在古时候是以儒家为基础的,从汉朝将这个制度建立,一直到民国初年,差不多将近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思想都是以儒家为主,以孔子、孟子的学说作为我们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这个代替了小乘,有儒家的基础,可以直接修大乘法。现在儒家东西不学了,没有了,小乘法又不甘心,小乘经也不愿意念。变成什么?空中楼阁。虽然说大乘,学的是大乘法,没有基础的大乘法,所以修行到后来会落空。这是讲佛法一般的标准。
除这个之外,还有特别法门,也是本经所结归的,本经所提倡的,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的奇特、不可思议。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劝华严会上这么多的菩萨,劝他们统统都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一看,看呆了。当然西方极乐世界好,如果不好,谁愿意去?再一看,去的都是这些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想想我们没分,因为我们不是华藏世界的菩萨,我们没分。所以看了这个经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殊胜,但是自己没指望。回头再来看看「净土三经」,这个希望有了,原来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面到了圆教等觉菩萨,下面到三恶道的众生,再想想,三恶道众生都能念佛往生,那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个法门殊胜,但是要紧的还是修行,这两个字要注意到。我们怎么修行?必需把「净土三经」,如果加上《普贤行愿品》就是四经,再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五经。我们下个月初,我们的《五经读本》就印出来了,这次我们印三万本。钱有多的,多的钱印精装本,因为我们估价的时候估的是平装,一部五十多块钱,估的是平装;钱多了,我们印一些精装本,精装本大概加个封面可能要加二十多块钱的样子。这个因缘非常殊胜。我们必需把「净土五经」里面的教训统统做到;换句话说,我们怎样修正我们的思想?依「净土五经」。我们所想的跟经上所讲的一样,这个思想就正确;如果我们的想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我们这个想法错误。
依照经典修正你的思想,修正你的见解,修正你的行为,你将来的成就,跟《华严经》上这些菩萨没有两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到那个地方就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地位就平等,日常生活统统在一起,这个缘太殊胜了。所以说是「如说修行供养」,我们依这个经引导、指归,归到净土三经。三经里面特别要归到《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大愿,那你就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换句话说,你就是阿弥陀佛,哪有不生净土之理!所以,一定要如说修行。
这个地方「如说修行」,我再跟同学们特别强调一句,「依法不依人」。「如说」是佛所说的经典,我们今天依五经一论,这个一论就是《往生论》,我们依这个就够了,不要依的太多,太多就乱了,一门深入。这个法子是依法,因为现代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听说某个地方有人现神通,他就不得了,好奇骛怪,很能够诱惑人。现神通这个事情不难,确实不难,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他晓得你,他就来诱惑你,他就来欺骗你,往往你就上当了。你要是上了他的圈套,以后想摆脱不容易,非常的不容易,这是自己特别要小心谨慎的。所以佛法不依神通,佛法也不求感应,感应是一定有的,不求。佛法一定要依法,依经典的理论、教训、方法、境界,我们依这个就决定没错。这是希望同修们要特别注意的,
第二条,『利益众生供养』,这条很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烦恼,最重的烦恼就是贪爱。古人所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为什么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出不去?你的贪爱心太重,换句话说,自私自利的心太重。这一条破我们的悭贪,破除自私自利,所以叫我们要修「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供养佛,真供养。本经后面讲的,这个比喻讲得很清楚,后面用菩提树来作比喻。众生是什么?树根!没有根,树怎么能生长?我们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佛欢喜。佛就是要给众生真实之利,你也能够利益众生,你真正是得佛的欢喜心,你跟佛是一条心,同心、同愿,佛怎么不欢喜?这是真正的供养。
「利益」这里面包括范围太大了。譬如说,最小的利益是叫他得到现前物质、精神生活的不缺乏,这是最小的利益,这个利益在佛门里讲,不是真的利益。因为佛法里面讲真正的利益,现在得利益,来生还得利益,这个才叫真正的利益;我这一生得利益,来生得不到利益,这不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生生世世都得利益。由此可知,如果叫众生生生世世得利益,一定在教育,他才能生生世世得利益。也正是普贤菩萨所说的,人有生就有死,死了的时候什么都带不去。你在这个世间,再大的功勋带不去,你做了国王,你的权势带不去,你的地位带不去,你的财富也带不去,你的产业也带不去,你的妻子儿女一样都带不去。真的所谓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这一生造作的业会带去。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你来生三善道受生,恶业,你来生是三恶道去受苦,这个东西你带得去的,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要把因果报应的事、理要说给一切众生来听,这是利益众生,他真正明白了,他自然会断恶修善。为什么?他想将来得个好果报,断恶修善。
这个利益还不是真正究竟,前面说过,佛的本愿是希望众生成佛;众生成菩萨都不是佛的本愿,本愿是教你成佛,而且希望你一生成佛。一生成佛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就是修的念佛法门。《华严》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经,在定中说的,第一部讲的经。那时候,《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弥陀经》佛都还没说。由此可知,最早提倡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就是本经,最早的;最早提倡的人,就是普贤菩萨。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讲净土宗的祖师,普贤菩萨应该是第一代的祖师,这是没话说的,真正是第一代的祖师。
劝一切众生念佛,把净土法门推荐给众生,介绍给众生,这是第一利益,正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惠就是布施、惠施,最真实的利益,就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利益是你得,不是我得,你成佛、成菩萨,对我来说没好处,好处是你,不是我。因为我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你,并没有向你要介绍费,我得不到好处,好处是你得,应当要觉悟。所以,「利益众生供养」,最殊胜的利益无过於把净土法门普遍的宣扬。
净土经论,可以说自古以来一直到今天,没有一部完整的典籍,经本虽然多,但是并没能收在一起。我们是深深有感於此,所以这一次将净土典籍统统收集起来订成一本,《净土五经读本》。这个本子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大。因为这个法门,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常说「易修难信」,修容易,可是你相信太难了。为什么难信?就是经典不完备,所以大家不相信。我们这次把一切经论统统都收集在一起,目的是要叫大家起信,你相信,你自然死心塌地的去修学,你也会尽心尽力的去劝人,好处在此地。这是讲的「利益众生供养」。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是以慈悲心,大慈大悲随顺摄取,就像十大愿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一切众生,这个里面要劝导他,劝他什么?劝他学佛,没有学佛的人劝他学佛。要劝他学佛,必需要叫他认识佛教,因为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提到佛教就说迷信。我们看看佛教的外表,也确实是迷信,寺庙里一看,那个气氛不会叫一个正常人生欢喜心。什么人到寺庙去?只有死了人念经才到寺庙去,所以许多人把寺庙看作不吉祥的地方;换句话说,比殡仪馆稍微好一点。你看沦到这种地步,这个很不幸。因此,一定要叫大家真正认识佛教,佛教是什么?这得要搞清楚。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出家人给死人念经超度,很晚的事情。佛教传到中国来没有,佛教当年在印度也没有,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搞经忏佛事,搞超度这个事情?这个在历史上已经不可考,但是我们晓得很晚就是了。过去道安法师在大专讲座的时候,他老人家提过这个事情,说超度可能起源在唐朝中叶,就是唐明皇的时代。唐明皇我们也晓得,他是钟爱一个妃子杨贵妃,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几乎亡了国,引起安禄山造反,幸亏当时出了个大将郭子仪把这个动乱平定。这次动乱,国家元气大伤,唐朝从此以后可以说就衰落了,死伤的军民很多。
所以平定之后,国家在每个主要的战场建立一个佛寺,就是追悼的意思,追悼这个地方的死难军民,这个寺叫开元寺。所以全国在那时候所有战场上建的寺统统叫开元寺,就是开元年间建的。国家请出家人来超度死难军民,那个意义是追悼会的形式。国家这么一做,所谓上行下效,老百姓看到了,家里有老人过世,也请几个出家人来念念经,也来追悼、超度一下,可能是这么起源的。但是,可以说在南宋以前很少,超度这些佛事到明、清才比较多了。到清朝晚年,可以说咸丰、同治以后,逐渐超荐的佛事取代了真正的佛教精神。所以佛教的精神到今天可以说没有了,已经被这个度死人取而代之了。本来佛法在世间是度活人的,不是度死人,与死人不相干。六道,佛教在人道,当然是度人为主,与鬼根本不相干的。自从跟鬼拉上关系之后,喧宾夺主,好像现在寺庙都是度鬼为最重要,已经不度人,专度鬼,不度人了,变质了。要知道历史的渊源,佛教的本质不是如此的,我们要知道。
从前的寺院统统都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或者是参禅,或是念佛,修行的道场,讲经的道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所谓道场,它的目的就是摄受众生的、接引众生的。从前的寺庙、丛林道场它的作用,因为它就是学校,寺院就是学校,学校要招生的,接引新的佛弟子,讲经教学。
我们今天劝导大家信仰、修学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摄受众生供养」。刚才说到,要以慈悲心,要有忍辱心,要有耐心、有恒心,随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机缘,他喜欢学什么我们就帮助他学什么。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在中国,大小乘有十个宗派。有的人喜欢研究经典,教下是研究经典的,有天台宗、有华严宗、有唯识宗、有三论宗,这都是研究理论、研究经典的。有些人看到书本就头痛,不喜欢研究,他喜欢静坐,禅宗就从这下手的,喜欢静坐。有的人喜欢念佛,有的人喜欢持咒,有的人喜欢持戒,他喜欢哪一样,我们就介绍哪一样给他。我们在现代这个时代只辨别邪与正,只要是正法,我们赞扬,欢喜赞叹,我们护持;邪法,我们就让它去,不必理会它就好了,用不著跟他争论。像六祖大师说得很好,遇到志不同、道不合的,合掌令欢喜,叫他欢欢喜喜走就算了,用不著争执。
「摄受」就是接引,要接引众生,要诱导他入佛门来。当然就本经,尤其就这一章,这一章就是这一卷,这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这一章魏源居士把它编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非常有道理,这个是有眼光、有见地。为什么?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就是摄受众生归净土,这不但是供养阿弥陀佛,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怎么晓得?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希望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明白这个事情,他能够接受净土,那他的福报太大了,他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他不相信净土,我们介绍别的法门给他;相信净土,一定要把这个第一法门告诉他,他不相信,再介绍别的。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实在讲,众生由於业报不同,谁能代替他受苦?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代,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今天还会受苦受难吗?不会了,佛菩萨代我们受苦受难。诸位要晓得,代不了的!事实上代不了,他有心,心里想代,代不了。不能说代不了,算了,这个心都没有;有这个心是慈悲心,真正慈悲,无能为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业力跟佛力、跟心力是相等的,所以无法代替。
无法代替里面有代替的意义在,譬如说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应化的时候跟我们人一样。他来教化众生,众生不认识他,不但有的时候不能接受,还要毁谤他,还要侮辱他,还要害他,他样样都忍受,这是代众生苦。因为这种苦他可以不必受的,他不到这个世间来他就不受,他到这个世间来,明明晓得这个世间众生刚强难化,他还是要来,这就是代众生苦的意思。到哪一道教化众生,都不是个容易事情,要能忍受。换句话说,学佛的人接引众生,摄受众生,我们以真诚心对他,把真实的利益贡献给他;他不但不相信,对你还要怀疑,甚至於还要小心防范,说你对他不怀好意。这些冤枉都要承受,这些有代众生苦的意义在其中。
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叫末法,五浊恶世,可以说浊相是过去三千年来所没有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明白,现前这个时代佛教衰落了,外道炽盛,佛门的现象比不上外道光彩,无论在人力、财力都不如外道。佛弟子跟外道站在一起,外道相貌庄严,佛弟子显得很穷酸,比不上,这是真的。佛弟子现在出门要赶公共汽车,外道坐最豪华的轿车,不如人家。幸亏好,佛在三千年他就讲得这么清楚,把现在这个现象就说得很明白。学佛要忍受,不在这些地方计较,绝不退失菩提心,绝不退失本愿,将来的果报一定非常的殊胜,这个诸位要知道。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不但要修,勤修。根是能生的意思,好比植物,有根它就会生长,取这个意思做比喻;能够生一切善法的这个法就叫做善根,我们要勤修。经论上告诉我们,世间法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不贪、不瞋、不痴能生世间法一切善法;佛法是精进,尤其大乘佛法,精进能生一切菩萨善法。可以说,二乘以上的这些人他都觉而不迷了,阿罗汉、辟支佛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他当然不迷,他不会有贪、瞋、痴,但是他要精进。他要精进,能够生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他要懈怠,善法当然还是生,少了,不多,不广了。所以,合起来看,我们要修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还要修精进。要勤修,认真的修学,这是真正供养三宝,供养诸菩萨。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教化众生。菩萨在世间,为世间人的榜样,为世间人的典型,为世间人的模范。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做得尽善尽美,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导师。不一定出家,但是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必定是以佛法为依归,是把经论上的教训、经典里面的教义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他的事业上,这叫菩萨事业,「菩萨业」。
本经显示这个道理,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到普贤菩萨。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只有六个,其余统统是在家人,每个人的职业不相同,各行各业,统统是菩萨。你看菩萨如何经商,菩萨如何做工,菩萨怎么样从政,菩萨怎么样当兵,菩萨怎么样做家庭主妇,统统有,你在《华严经》上去学!全是菩萨。所以,菩萨的事业没有离开世间事业,但是他在世间所有事业里面,他决定是本著佛法教义去做去,不违背教义。在一切事业里面去修戒、定、慧,一切事业里面去成就清净、平等、慈悲,成就六度万行,这是菩萨业。
最后一条,『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一条放在后面非常重要。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如果离了菩提心,所有一切事业叫魔业,就不是菩萨业。魔是迷而不觉,菩萨是觉而不迷;换句话说,没有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也是魔,不是菩萨。这个地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完全在用心,特别是《楞严经》上所显示的。《楞严经》到最后,第九卷半,九卷的下半到十卷,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那个境界跟菩萨、跟佛实在没有两样,都是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是好事,问题出在哪里?没有菩提心,他迷而不觉,所以那是魔境,就不是佛境。佛决定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换句话说,我们还迷,还有迷情,还有染污,染污就是还有贪、瞋、痴、慢,这个决定是魔事,这不是菩萨事业。这个境界非常的高,我们要谨慎,一点差错都不能有。下面这一段经文我们把它念一念: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这个『如前』是讲前面事供养,上一次所讲的。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
前面那个供养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把它跟『法供养』比起来,法供养多少?只一念。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些名相不能细细解释,我们钟点已经过了,统统是数目字,没有法子计算的,天文数字。不能比!前面事供养跟法供养没法子相比。
【何以故。】
为什么?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佛出现在世间是弘法,是劝人修法,佛重法。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你要能够如说修行,你将来会成佛,佛出现於世。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一段文解释,为什么所有一切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的原因,文字虽然不多,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广大最胜供养。】
这个『最胜供养』就是指法供养。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是总结,意思跟前面一样,总结无尽。好,今天时间超过了一些,我们下一次再研究「忏除业障」。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六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6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五页,倒数第二行,这是本经第四大愿「忏除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於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於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从这里看起。这个题是『忏除业障』,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忏悔。忏悔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梵语是忏摩,这是音译,意思就是悔过。忏悔的「忏」是梵语,「悔」是我们中国的意思,这个名词在翻译经典的体例里面,称为梵华合译。实际上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忏摩的意思是发露,就是将自己的过失向大众宣布而不隐瞒,这叫忏,叫发露忏;我们中国这个悔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叫悔,也就是改往修来,所以意思很接近。
我们需要忏悔的是业障,障,通常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三障、二障。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报是果报,烦恼是迷惑,因为迷惑这才造业,造了业就得要受果报,惑、业、苦,这是个循环。人在受苦的时候,他又迷惑了,所以这种情形往往是愈迷愈深,果报是愈来愈苦。佛在经论上常常跟我们说这个道理,讲这些事实,而我们自己在短短数十年寒暑,亲自能观察得到,能够体会得到,这是真的,佛所讲的是有道理,真实不虚。讲二障,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叫二障。
能忏是好事,能够忏悔的人是好事。不但人天的好事,我们在这上看到,经文上说『菩萨自念』,这个菩萨是指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实在说,在本经里面所说的,虽然就迹象上来说,他是位等觉菩萨,实际上他早都成佛了。是倒驾慈航而来的,退回到菩萨地位上,帮助毗卢遮那如来,帮助阿弥陀如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众生。他自己所说的这个话绝对不是假的,等觉菩萨他自己想想,他在『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动『身口意』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我们自己以为没有业障,自己以为没有过失,那实在是愚人,是狂妄之人;如果说没有业障,没有过失,只有佛才可以说。而且讲佛,像天台家所说的,佛有四种,只有圆教佛才有资格说他没有业障,别教以下都不行。为什么?别教佛所证断的地位,只相当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换句话说,无明没有断尽,也就是说他的业障没能消除干净。
因此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有很深的业障。我们从经上来看,菩萨自己现身说法,他不说别人,说自己。无始劫一直到今天,内里面有贪瞋痴,这就是迷惑、烦恼,所以身、口、意才胡作妄为,才造罪业。心地如果清净,他的身语意也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了;换句话说,果报就清净了。因此,追究根源还是心不清净,所以我们受无量无边的苦报。这是造作恶业。
什么叫业?事之结果就叫业,所以我们一般术语讲「事业」,事是正在造作的时候,造作完了以后这叫业。学校念书,学生在课堂里面叫作业,作是你在造作,造作完了那就是业,业就是成绩。业里面有善、有恶,善业,将来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将来感得的是三恶道的苦报。六道轮回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造的来给我们受,不是的,自己造自己受。我们真正明白事实真相,我们眼前无论受什么样的苦难,都不会怨天尤人,我们晓得这是自己造作的结果,自己一定要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真理。你造作善业,决定得善报,你造恶业,决定得恶报,不可能有作善得恶报,造恶的得善报,没有这个道理。
世间浅识之人,看到我们这个世间眼前,社会上有许多人心狠手辣,造种种恶业,他的果报很殊胜,做大官又发大财;有许多真正是善良之人,一生贫困,衣食都不足。好像看起来佛法里面讲的因果报应不是真的,於是对於这因果报应就大大的打了个问号,这个不能相信。其实他不了解,因果是通三世的,不是一生一世的,佛法讲三世因果。所以偈子里面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你前生做了些什么,佛说了,我们这一生所享受的就是你前生所造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我来世得什么样的果报,佛说你这一生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的那就是的。可见得佛是明明白白的给我们说出,因果是通三世的,不是一世。世人他产生误会,就认为因果是一世的,这个过失就很大,要晓得因果通三世。
由此可知,这一生他大富大贵,那个因不是这一生造的,前生造的,前生造的善因,这一生得富贵。他在享受富贵,如果不肯继续再造善业,他要是作恶的话,拿著权势来欺负善良的老百姓,他这一生福报享尽了,来生他必然是三恶道受苦去了。这是因果循环,这世间人常讲「风水轮流转」,确实如此。富贵人家,他这一世富贵,来世他得不到,再得不到富贵了,他不能生生世世保持。由此可知,贫贱也不是生生世世的贫贱,贫贱人心地善良,想修一点福,来生他就得富贵。这当中似乎也有个常理,怎么说?贫贱之人纵然想做坏事,他没有缘,他做不成,所以他造的恶业小,造不了大的恶业;富贵人家他造恶业的缘多,他很容易造。我们最简单的,最容易能够觉察到的,贫贱人家肉食就少,换句话说,杀生是一切恶业里最大的恶业,贫贱之人也天天想吃大鱼大肉,他没有缘,他吃不到;就这一条,口里饮食他造的业就少,造的过失就少。富贵人家天天杀生,天天吃众生肉,这个事情很麻烦。
我们对於初学的同修,我们不跟他深讲。为什么?他不相信。还有些外教,他们的观念更错了,错得离谱,说这一切畜生是上帝造来给人吃的。果然这是上帝造来给人吃的,人要杀它的时候,它就应该乖乖的听话,它不要大叫大跳,不要。「来,我要吃你了,你是上帝造来给我吃的」,乖乖的就来,这才像。为什么你杀鸡的时候,你要想杀它,鸡知道,到处飞,到处逃命,可见得它不甘心;换句话说,它是弱小动物,没有能力抵抗。虽然没有能力抵抗,它的怨恨之心不会消除的,这种冤仇它永远会记住,将来再遇到,这就报复来了。
佛经上告诉我们,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到来一生,果报一换,你欠它的,它要改吃你了,冤冤相报。世人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的真相,报复总是不甘心,所以冤仇愈积愈深,果报一世比一世惨烈。诸位可以看看《安士全书》前面一卷《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文昌帝君自己所说,他十七世为士大夫。他讲他生生世世与众生结的这些冤,每一世的杀业,一世比一世重;这给我们很大的一个警惕。
所以佛在大乘佛法里面,劝我们不杀生,不杀生这一条戒,大小乘统统都有,在家、出家也都有。实在不得已需要吃肉,佛给我们讲,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第一个是「不见杀」,没有看到他杀;第二是「不闻杀」,没有听到杀害的音声;第三是「不为我杀」,不是为我杀的,现在市埸上卖的,足够你吃了。可是有些人还不甘心,他要吃活的,不吃死的,市埸买死的他不吃,他要吃活的,这个杀业就非常的重了。这是对於初学佛法的人,佛劝你吃「三净肉」。
当你在佛法上往上提升的时候,提升到相当一个阶段,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一些了,明白一些了,佛就劝你最好能够吃长素。长素有什么好处?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我觉悟了,从今以后不跟任何一个众生结冤仇。过去世做的、造的,怎么办?那个过去,不要说太远,没学佛以前,这想想就不得了,何况还有过去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跟这些众生关系扯不清,有恩有怨,还有债务,纠缠不清。
这就讲到佛家的修行,修行为什么到最后教你要回向?回向里面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希望把这个结化解掉,我们在菩提道上就少障碍。如果这些冤结不能够解除,这都是你修行的道路上严重的障碍,叫业障!业是自己造的,你就有许多的障碍;唯一的方法,回向就是消除业障。我修行为谁修的?为历劫冤亲债主而修的。回向里面,我们还没有讲到,最后一个科目,第十大愿是「普皆回向」。回向里面有「回向众生」,就是刚才所讲的意思,「回向菩提」,「回向实际」,这两种是自己所求的;回向众生是解怨释结,把过去生生世世的冤仇都解开,希望他不要障碍,我们修行成菩萨、成佛对他有决定的好处。所以罪业,我们刚才举了一种,杀业就不得了,非常之重。
恶业太多了,「无量无边」。菩萨说,如果这些恶业要『有体相』,像物质一样,它有个体,它有个样子,哪怕那个体相再小,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原子、电子,再小,从无量劫累积到今天,这个恶业『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虚空都装不下。你想恶业有多少?也许有人会问,会怀疑:佛经里头很会形容,这可能不是真的,是比喻,大概不是真的。你要记住,妄语是佛家的大戒,如果佛过度的形容夸大,这就是妄语,这不实在。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佛所讲的决定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千真万确的事实。
要知道心没有到清净的时候,我们造业,身没造,口也没造,你睡到床上睡著了,你身跟口不造业,你的意还造业;你还在作梦,梦里面还在作业,还在搞贪瞋痴,你就想想看。造作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从早到晚起多少念头!念头分三类,善的,恶的,还有非善非恶,叫无记性的。这三种念头一比较,恶业占的分量很大,善念少,恶念多。
善恶的标准有很多,很多种的讲法,有很多等级,有人天的标准,有声闻的标准,有缘觉的标准,有菩萨的标准,有佛的标准,佛里头有藏、通、别、圆,很多等级,很多标准。我们讲一个原则,这是最低的限度。我们起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利益众生的,为别人的利益来著想的,这个念是善念;如果我们起的念头是为自己著想,这个念头就是恶念,这是善恶最低的标准。我们几时起念头不为自己著想?有人说:为自己想也不是什么坏事,为什么叫恶念?佛说是恶念很有道理,为自己著想,增长我执,我们想想这的确没错。增长我执,这个麻烦就大了。
六道凡夫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为什么不能了生死,就是我执不能破;我执破了,六道轮回就超越了。你想想看,天天在增长我执,你那个我执就没指望破除,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这不是恶,是什么?如果我们念念不为自己著想,念念都为一切众生的福利著想,久而久之,「我」就没有了,我执不断自自然然没有了,这个法子妙!不知不觉的你就超越三界,就脱离轮回了,这是大善,是真善。这个方法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破我执,怎样去破法执。大乘跟小乘不一样,小乘用的方法很笨,用种种方法来断我执,时间又长,很辛苦,非常辛苦。大乘方法巧妙,它就叫你把念头换过来,念念为一切众生著想,把「我」淡忘掉。这是拣别善恶的标准。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仔细想想普贤菩萨在此地说的话,不为过,是真的。只要自己能认错,承认自己有恶业,这就是一念转机,这就是觉悟,开始觉悟了。觉了以后要有行动,什么行动?从今以后再不造恶业,这叫真正忏悔,从今以后不再造了。这个话说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纵然你在佛菩萨面前发了誓,刚刚发誓的时候,我想佛菩萨听了也满欢喜。可是誓一发完,还是依旧要造作,不能兑现,菩萨道难行!
忏悔要记住,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清净三业』。「清净三业」是能忏,凭什么能够忏除无量劫以来的业障?就是凭清净三业。清净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心清净,心要是不清净,这个没有法子;口与身清净都没有用处,要心清净。你看过去的修行人,那个修行人他的身真不清净,为什么?一年都不洗一个澡,身上摸一下就一把黑垢,衣服大概从来也不洗过,领子的油垢,老远闻到那气味就很难闻,身不清净,他心清净。所以你看到真正修行人,你看到会很奇怪,心不清净的人闻到他身上的味道是臭味,真正学佛的人闻到他身上的味道是香味。奇怪!身上怎么又香又臭?「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妙不可言!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一定要以清净三业。
清净三业简单的讲,就是「十善业」,十种善业,我们要真正做到,尽可能的做到。心不贪、不瞋、不痴,心清净;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身清净;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语业清净。这个十善业道要认真的去奉行,如果不认真的修十善业道,用什么方法忏悔都是枉然,拜《梁皇忏》也好,拜《水忏》也好,拜什么样的忏(在《大藏经》里面的忏仪很多,有几十种之多)都忏不了罪业。我们读了经,念一句佛号灭这么多罪,赶紧多念几声,能灭得掉吗?灭不掉。为什么灭不掉?因为你三业不清净;三业清净的人念一句佛号才有那么大的力量,三业不清净的人念这一句没有什么力量。虽然没有力量,但是念这一句,至少在念这一句短短这一刹那的时间当中你没有造恶业,因为你念的是阿弥陀佛,你没造恶业。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底下这一段经文,讲境界,我们所对的境界。『遍於法界极微尘刹』,这一句说的处所。我们在什么地方忏悔?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世界,诸佛刹土就是世界,这世界当然有众生;换句话说,无时无地不是我们忏悔处。为什么境界要说这么大?诸位要晓得,这无量无边的世界跟我们都有关系。我们这一生,在这个地球上出生、生长,我们前生在哪里?在别的星球上,现在讲外太空,别的星球上。我们过去世还有过去世,过去无量劫以来,尽虚空遍法界的刹土,哪个地方我们没有经历过?哪个地方我们没有在那里造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普贤菩萨说咱们罪业要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纳,这个话就讲不通。所以无始劫以来,无量无边恒沙刹土,我们都在那里生长过,都在那里造过罪业。这个境界与事实完全相应,没有夸张。
『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这是我们所对的人。对哪个忏悔?「一切诸佛」,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贤人,圣贤人,我们向他们求忏悔。『诚心忏悔』,诚心就是前面所讲的清净三业,清净心、真诚心;忏,把我们自己所造的恶业表白出来,不隐藏,我们造的这些过失不隐藏。这个地方他说「一切诸佛菩萨众」,这很有道理。我们一般人所造的罪业,总是不愿意跟人说,说什么?说自己的好事情,有面子的事情,喜欢告诉别人;罪业没面子,不愿意让人知道。不能够发露忏悔,我还有些事情不能告诉别人,说老实话,这人就是个恶人,就不是善人。
我记得古时候有个人,好像是汉朝时候的人,我记不起来了。他曾经,也是老师教大家自己想想,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他想了很久,他说我过去有一桩事情做错了,什么事情?上厕所没戴帽子,这桩事情我做错了。可见得这个人心地清净。司马光一生所说的,「事无不可告人言」,没有隐私,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不可告人的,这是善人。我们一生当中所作所为的,还有不能告诉别人的,自己心里有数,在佛法里讲这是恶人,这里有恶业。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不能告诉别人,告诉佛菩萨。发露忏悔。
『后不复造』,这个叫真正忏悔,著重在「后不复造」,著重在这一句。如果忏悔了,明天还要造,这就大错,那个罪过就更大。不但你恶业增加,而且还加上一个罪名,什么罪名?欺骗佛菩萨。你在佛菩萨面前忏悔了,忏悔了又造,你看你又加重一个罪名,欺骗佛菩萨,这个罪就很深。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细心去体会到,才能够像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的,积功累德,我们才能够修积功德。所以往往一些人,修行一辈子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我们凡夫看不出来,认为某人修行得很好,不错,好像我们都不如他,结果到临终现的相不好。我们只看到外表,没有看到他内心,外表的样子是不错,里面不行。我们凡夫肉眼,对於一个人真正善恶很难辨别。有些人外面样子不行,我们看了没瞧得起他,结果他走的时候,他预知时至,他可以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人想不到!外表样子没看得出来,人家真正有功夫,内心清净,不起贪瞋痴。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恒」是常,常常心里面有清净的戒行。像五戒这是戒行,十善也可以说是戒行,心里真正有。出家人是无可奈何,必需要去受个三坛大戒,不受怎么样?世间人要说闲话:你一个出家人怎么没受戒?要说闲话,必需要去搞个样子。在家人大可不必。你们在家人也发心,哪个地方授菩萨戒,我就去受菩萨戒,受了以后能做得到吗?做不到,没受戒的时候,犯罪只有一重罪,你去受了之后,你要再犯,你是两重罪,罪上又加一重罪,加了个破戒的罪。这不是儿戏的!所以我不劝人受戒,这是大家要细心去想想的。受个菩萨戒,在佛门里面好像资格升高了,「我是菩萨」,你是什么菩萨?泥菩萨,没用处,假的,不是真的。那个没有受过戒的,他心地清净,他真正不犯戒,那是个真菩萨,没人瞧得起。我们何必去干这个傻事?
戒一定要学,我们要学。所以我在学佛当初,章嘉大师非常重视这一条,说学佛的人一定要从戒律上下手。怎么下手法?他老人家说得非常之好,你能做到一条你就做一条,能做到二条你就做二条。他教我这样去做法,实际上去做,不在乎形式,这是真的,这个一点都不假。现在这个社会只重外表,只讲形式,实际的工作都疏忽掉了,把实际的功夫疏忽了,这是错误的。
「一切功德」,功是修行,是修功;修行所得到的就是德,这个「德」与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你有修功,后面决定有收获,决定不是白修。譬如说你修五戒,你有五戒的功夫,你一定得人天善报,你来生不失人身;你要是修十善业道,你有十善业道的功夫,你来生必定得升天的果报;换句话说,你今天真正有念佛的功夫,你将来一定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报。功德是自己修的,别人没有办法代你修,是要自己真正修戒、修定、修慧,这个叫功。决不是像一般道埸里面,佛前面放个箱子,叫「功德箱」,你丢几个钱进去就有功德,那是假的,那不是功德。
如果那个叫功德,你想想,梁武帝当年向达摩祖师请教的时候。梁武帝是我们佛门大护法,他利用他的福报,利用他的职权,造了四百八十个寺庙,规模都很大;度了几十万人出家,供养僧众,供养三宝。他也很得意,很自傲,达摩从印度来了,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这一生所做的,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一瓢冷水,说「并无功德」。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他的法了,他只好跑到少林寺去面壁。那是什么?那是福德,不是功德。为什么?你布施得再多,与你自己的戒定慧不相干;功德是修戒、修定、修慧,这是功德;读经是功德,念佛是功德。如果花些钱能作功德的话,那太容易了,有钱的人家可以尽量天天动脑筋去赚钱,请一批法师天天给他念经,天天给他念佛,他的功德就很大了。他将来能往生吗?照样不能往生。所以功德自己修,福德别人可以代修。我有福报,我可以送给你,譬如说我有房子,我有财产,我可以送给你;我的智慧、我的技能,没办法送给你,这是属於功德。福德可以分给别人共享,功德没有办法,功德是没办法分给别人的。所以「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认真的去修行。
念佛这个法门,持戒念佛就好。持戒,说实在话,五戒、十善就够了,真正能做到,现代这个时代就是大贤人!真正能把五戒、十善做到就好,不要想去当菩萨,当阿罗汉,当不到的,那是挂名的,有名无实,决定当不到。
古德告诉我们,这些话都是实话,每一个人都应该忏悔业障。为什么?人人都有罪业,无量劫以来哪有不造罪的道理?纵然身、口做不到,没造业,心里动念头,身、口、意都在造。既然业障这样的深重,怎么可以不忏悔?前面所说的,是忏悔一般的要领。古人又给我们细细的去分析,能忏、所忏各有十心,就是十种心理。所忏的十心就是十种造罪业的心理,我们自己要觉悟,要明了,彻底把它改过来,这叫忏悔。
第一个错误的心理,就是我执,执著这个身是自己,这大错特错。为了这个身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吃一些众生肉,杀众生,吃山珍海味,贪图美味。你想想,谁贪?舌头!舌头多长?常说三寸,从舌尖到舌根就这三寸长地方让它通过,就要造那么多的罪业,喉咙下面就不知道味道,就不晓得了。你看看,为了三寸舌,跟众生结这么多冤仇,造这么多罪业,不值得!身不是自己,自己不生不灭,身是有生灭的。身不是我,是什么?说穿了,告诉你,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好像这个房子,房子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一定要知道这事实真相。衣服是我所有的,脏了、破了,可以换一件;身是我所有的,病了、坏了,又可以换个身体,六道轮回舍身受身,可见得身不是自己。为了这个身去造罪业,这不值得,这大错特错!就好像衣服一样,为衣服去造罪业,错了。
所以佛家,出家人做一件新衣服,都有一块,这边有一块。现在这个意义不相同了,现在是同样的料子做出来的,这都不如法。如法的怎么做法?找一块旧衣服,破的衣服剪一块下来,贴在这个地方,缝在这里。这意思是什么?新衣服当作旧衣服穿,你就不爱惜了。穿件新衣服,坐到椅子,看看干不干净,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人穿衣服,是衣服穿人,人要侍候衣服,你说这糟糕不糟糕!所以佛家制度做新衣服,把旧的衣服剪一块贴在身上,叫贴新。一看到这个旧衣服,旧衣服,管它地上脏不脏无所谓,坐下去就完了,没有顾忌。这是破我见,破执著,破贪爱。
所以你真正觉悟,为这个身造一切罪业,这很不值得,要晓得身不是我。这个意思,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所以《楞严》是开智慧的经典,古人所谓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经》讲成佛讲得非常彻底,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成佛,这是《法华经》上说的。因为其他大乘经典里面,常说一阐提不能成佛,到法华会上佛讲真话,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成佛,这才是究竟圆满。
第二个,烦恼、习气太重。里面有烦恼,外面有恶缘,这个事情麻烦了,里应外合,人哪有不造罪业的?所以过去出家人,他寺院为什么建在深山上,就是把外缘断掉,虽然里面有烦恼,外头没有外缘,那总得好多了。心里想造业,没缘,杀、盗、YIN、妄自然就少了。现在这个社会比从前复杂,从前可以隔离,现在没办法隔离,交通太便捷,资讯太发达。深山里面,带个收音机,带个电视机,全世界的事情马上就知道,这个没法子,不像从前。明白这个道理,一个真正修行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可以说虽然一切生活都便利,没有古人的福报大,没有古人心清净。我们现在能不能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如果你真正把这些东西统统断绝,你的心就清净了。你如果天天还要看报纸、看新闻、看电视、听广播,你的心没法子清净;不要说我们,神仙都办不到,都不会清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我们要修行,的确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外缘!内有习气,外有外缘。我在台湾,每天看到报纸总会看看,虽然不细看,也看看标题;电视也会打开来看一下,到外国去就不看了。为什么?说话听不懂,虽然有电视机,决定不会去开一次,听不懂。所以到国外去,真是去三个月,三个月心清净,天下太平,什么事都不知道,整个都隔绝了。外国报纸我们不订它,也有中文报纸,我也不订,到国外就不看报纸;广播听不懂,当然不必说了;电视,讲话听不懂,也没意思,都不看了。每天看经、念佛,心清净。所以我觉得到外国,修行是很理想的地方,缘断绝了。回来的时候,总有习气,没办法,习气很难断,还是要看看,这就晓得难,真正是难!
像前面所讲,内有烦恼,外有恶缘,我们自己的善心自然就减少,善念少了,恶念就增长。甚至於看到别人的善事,不但不能生随喜,还生嫉妒,还障碍,这个罪更重,嫉妒心是这么样产生的。如果自己不能够节制的话,就会变成「纵恣三业,无所不为」。我们今天看这个社会上,古人说的话可以说今天社会太明显了,处处看得到,真是无所不为,杀、盗、YIN、妄在全世界每个角落里面都有,而且非常严重。我们从报章、杂志、新闻里面,天天看到,都是在造杀盗YIN妄,都在造罪业。
举世的人都在造罪业,要想这个世界和平,要想众生安和乐利,做不到!造恶业怎么会得善报?不可能。台南开心法师常常讲,这个世间很快,再几年就有很大的灾难来了,全球性的灾难。我听了我相信,别人说他有神通,我也不晓得他有没有神通,他讲这个话我为什么相信?我从因果上来看,世人既然造恶因,当然有恶的果报;现在这个恶因太重了,所以果报应当会现前。全世界连气象都不正常了,这是什么原因?众生心之所感。佛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的环境,地球是大环境,太空是大环境,我们世间人心不善,环境也就变恶,环境一恶,就一切自然的灾害多了。像现在全世界旱灾、水灾,它都不正常,不是风调雨顺,不是的,不正常,涝旱不均,人心所感。这个道理知道的人不多,从前的人相信,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实在说,说他相信科学,不如老实的说迷信科学,这是真的,迷信科学,不信佛法。佛法是正信,绝非迷信。
这一段意思没讲完,后头还有一段总结,我们留到下一堂再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念佛回向。
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七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7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六面,「忏悔业障」,这个地方不是一段: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这是所对境界的末后的两句。说到普贤菩萨以清净三业,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诸菩萨、诸佛、大众前诚心诚意的求忏悔。忏悔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经上所讲的「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这个三句非常的重要。如果忏罪之后再造,这样的忏悔不但不能够灭罪,反而增加罪业。这个增加罪业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明知故犯,所以罪业就更重。
「恒住净戒」就是断恶修善,我们世俗人讲修功补过,其实在佛法里面来说,功与过是不能抵销的。既然不能抵销,何必还要断恶修善?其实断恶修善非常重要。所谓不能抵销,是讲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善恶业习种子,这是不能抵销的;善有善的种子,恶有恶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要受报,要去受果报,当中一定要有缘,因再加上缘才能够结果。如果有因,但是没有缘,这个因不会结果的。过去我们已经造了很多恶因,现在我们希望这些恶因不要结恶果,能不能做得到?可以的。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是能做得到的。怎么个做法?我就是把恶因种子受报的缘把它断掉,使它没有缘,虽有恶因就不结恶果。恶缘是什么?现在再要作恶,就是过去业习种子的增上缘,它得到这个缘,将来必然要受报。我们现在再不作恶了,断恶修善,就是把恶缘断掉;我们修善,则是修善缘,使我们本识里面的善因种子得到增上缘,它可以提前受报,这就是善的果报。
可是诸位一定要明了,也就是说一定要觉悟,善的果报纵然生在三善道,三善道好吗?迷人觉得三善道还不错,真正觉悟的人他晓得三善道并不好。为什么?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换句话说,你既然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三善道不过是暂住而已,暂住就可怕了。何况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我们自己冷静的去想一想,佛讲的话没错,佛说未出三界的众生,他在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暂。我们仔细想一想,佛说得非常有道理,必定是事实。这样说起来,六道就很可怕了!大经里面讲恶道,是指六道就是恶道,这个地方绝不是个好地方。
什么才叫真正的善?我们断恶修善,给诸位说,以本经来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真正的善行。我们能修这十种善行,将来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善因必定感善果。这才是菩萨在此地跟我们讲这一愿「忏除业障」真实的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净戒」在今日之下,很不容易受持。什么叫做净戒?戒是戒律,持戒清净这叫净戒。是不是每一条戒律我们都持得好像很干净,都做得很彻底?那不叫净戒。究竟什么叫净戒?因持戒而得清净心,这叫净戒。清净心就是定心,所谓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戒就叫做净戒;如果持戒里头没有定、慧,那不叫净戒。何以故?我们很明白的能够看得出来,戒律持得再严,如果没有定,他将来的果报是在欲界天以下,连色界天都没有资格去,色界天要修成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可见得,佛的三学,戒学是手段,用这种手段,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得定。定,浅的定在色界天,深的定在无色界天,更深一层的禅定,经上常讲的九次第定,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才能够超越三界;但是他没有开慧,他不能破无明,不能见性。由此可知,定依然不是目标,不是目的,目的是在开慧。智慧开了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够成佛、成菩萨。这讲的「一切功德」。
所以此地「净戒」这两个字,大家一定要把它记清楚。净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定、慧。没有定慧,心怎么能叫清净?定是清净心的本体,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有体、有用;心清净就是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净戒」两个字是这样的讲法,这是一个意思,自受用。
另外一个意思也很好。已经得清净心,已经得清净心就有定共戒,就有道共戒,道是慧。既然有定、有慧,这个人得大自在,像孔老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得大自在。得大自在之后,他还要持戒,还要把戒律做得规规矩矩,呆呆板板的还在那里持戒、修戒。这是做什么?做给初学人看的,给初学人做个榜样,教初学的。如果你教众生持戒,自己不持戒,众生看到了:我不愿意跟你学,你是假的,你教我持戒,你都不持戒。所以,诸佛菩萨也要示现持戒,为众生做个榜样,这个意思完全是为化他。前面的意思是为自利,这个意思是为利他,自利利他,这都是殊胜的功德。末后这一段「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实际上这个四句都是无有穷尽。
【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普贤菩萨自己做个榜样给我们看,菩萨修忏悔,现在居等觉位还是念念都在修「忏除业障」。人家是等觉菩萨,只剩下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们是博地凡夫,见思、尘沙、无明烦恼统统具足,不忏悔,业障不能消除,所以在修行道路当中处处都有障碍,业障,处处有障碍。我们要想自己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那就要像普贤菩萨一样,认真的去修「忏除业障」。
十愿要合起来看,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愿,你才能真正觉察到业障从哪里来的。譬如讲「礼敬」,我对一切众生没有恭敬心,这就是业障,就应当要忏悔。「称赞如来」,我对一切众生,他们做了好的事情,不但我不赞叹,心里面还有嫉妒,这又是业障。「广修供养」,我看到这好事情想做,可是自己吝啬拿不出来。所以你十愿处处去看、去观察,真的业障、习气太重了。这些统统要改过自新,这才叫真正的忏悔。再看底下一段,第五章「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随喜』文也很长,分成好几段,这一段讲「随喜如来」。这一愿是忏悔当中的别义,也是忏悔里面的具体说明;换句话说,我们想修忏悔法门,从哪里修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从什么地方学起?这一愿就告诉我们,从随喜修起。随喜是见到别人有善,善行、善事,不但我们心里欢喜,而且要效法他、要学习他,要帮助他圆满成就善行、善事,这才叫真正的随喜。「随喜功德」能够灭除我们无始劫以来嫉妒的烦恼,嫉妒心与生俱来,这个不要学的。我们看小孩,一、两岁他就有嫉妒心,他看到别的小孩拿块糖吃,他心里生嫉妒,穿的衣服比他漂亮他也起嫉妒,没有人教他。这个烦恼叫俱生烦恼,是贪瞋痴里面最粗重的显露,显露出来的时候就是嫉妒。
纵然在佛门我们也不能够免除,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为什么要害佛?嫉妒释迦牟尼佛。六祖大师得道之后,接受五祖衣钵之后,为什么那么多人去追他想把衣钵夺回来,甚至於把他杀掉?还是嫉妒!由此可知,这些事情在佛祖的身上都还不免,何况一些凡夫?所以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普贤菩萨十大愿,为什么接著「忏悔业障」之后就讲这个「随喜功德」?如果没有随喜,忏除业障那是口号,也就是说业障毕竟不能够忏除;一定要接著修「随喜功德」,除嫉妒的障碍,生平等的善行。这是这一愿主要的意义。
第一段里面教我们「随喜如来」,如来是无上的福田,我们毫无疑问的,我们要随喜。可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去随喜?这里面问题就多了。真正随喜就是真正的学佛,佛他存的是什么心,我们存心像不像佛;佛是怎样待人接物,我们平常待人接物像不像佛。要在这些地方去学习。
前一段是讲境界广大,这个我们不必说了。我们要注意到的,就是一切诸佛『从初发心』,发什么心?发菩提心。这初发心,发菩提心,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开始学。我们有没有真的学?这个要问自己,自己要反省。什么叫菩提心要把它搞清楚,一般经论上说,菩提心的本体是直心,也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这是菩提心的本体。也就是讲的真诚,真诚到极处,一丝毫虚假没有,这就是真诚心。
我们纵然明白直心的含义,实在说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对待人、对待事、对待物,我们所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这个心会变。这一点佛也是常常提醒我们,叫我们要觉悟,像《四十二章经》、《遗教经》里面告诉我们,不要说相信别人,说相信自己,必须到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以前,你连自己的意思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意思会变,都靠不住。譬如说你自己喜欢一个人,非常喜欢,结婚了,结婚没有几天,两个又闹离婚了,你看他们就变了,自己的意思就变了,靠不住!证得阿罗汉之后,他得到正觉了,他的意思就不会变了。
所以自己的意思都会变,你说别人的意思不会变,哪有这个道理?真正看穿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敷衍敷衍马虎一下算了。为什么?哪个不是虚情假意?这是跟你讲真话,统统是虚情假意,你可不要当真;你要当真,你就苦死了,你就有烦恼。你要看穿了,一笑了之,好了就合,不好就分开,都欢欢喜喜的,绝对没有忧愁。为什么?晓得统统是假的,不给你当真。这是事实的真相,决定没有用真心的。谁用真心?佛菩萨用真心。刚才讲了,阿罗汉以上的才用真心;换句话说,包括三果阿那含以下的都不是真心,得阿罗汉以上。
这个意思太明显了,不但叫我们不要相信别人的意思,连自己都靠不住,自己的观念、想法、看法千变万化。你就说修行,年年境界都不相同,今天我看了是这个看法,明天又升了一个层次,又是一个看法。可见得这是事实的真相,一定要明了。不要在这个世间短短几十年当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找无量无边的苦恼,这就是佛法常讲可怜悯者,真可怜!这苦恼是他自己找的,不是别人给他受的,他自己找的,不晓得事实真相。讲菩提心的本体。
菩提心这有体,当然有作用,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自己的受用、享受,自觉;他受用实在讲,就是觉他。自受用讲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心,保持自己心地清净。什么叫清净?没有分别、执著、妄想叫清净,心里面有分别、执著、妄想,就不清净。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保持自己清净心态。对待别人要用慈悲心,慈是与乐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别人有痛苦,我们尽心尽力帮他忙,解除他的痛苦,减少他的痛苦,希望他能真正离苦得乐,这个就叫做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对他的、对别人的,清净心是对自己的。这是讲「从初发心」。
这个说法是大乘佛法里面一般的讲法,在净土教里面讲法又特别了,什么叫初发心?真正发愿求生西方,这叫做初发心,你发的是真心,求生西方。你这个心一发,你这一生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往生,普贤菩萨这个十大愿统统都圆满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满了,愿愿都做到,都圆满。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这十愿很不容易圆满,纵然你修无量劫,也不容易圆满。所以净土教里面讲的发心,就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很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无上菩提心。
『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一切智」是成佛,就是一切种智。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为了圆成佛道,因为只有成佛,我们的本愿才能够兑现。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不成佛,这三愿都不能够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成佛道的,「为一切智,勤修福聚」。
在修行过程当中,看到佛勇猛精进,『难行苦行』他统统能做得到。『不惜身命』,为了要达到他修学的目标,舍身命在所不惜。每一尊佛菩萨在他修行过程当中,可以说无不是像此地所讲的『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这是讲时间之长,『一一劫中』,舍『头目手足』,这是讲布施。这不是外财的布施,内财,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连身命都可以放下,何况身外之物,哪一样他放不下?再告诉诸位,放不下的就是业障。你不是要忏除业障吗?你心里面有一丝毫的牵挂,那个牵挂就是业障,那就是很大的障碍。障碍你的戒定慧,障碍你的菩提涅盘,也障碍你不能往生。
所以诸位要明了,心里面真正求往生的人,心愿要切。什么时候往生?最好现在就往生!不要以为我现在还年轻,等我老了时候再往生,这个念头就是业障,就错了。我想现在往生,现在去不了,是有障碍,有业障没消除。所以真正念佛人,你看佛堂里面堂主、领众的师父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万缘」。我们这一句佛号念不好,这一句佛号念得不相应,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虽然念佛,不能往生,虽念佛,也是阿赖耶识里头种一点阿弥陀佛的种子,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会起现行。这是要觉悟的,要真正觉悟,一定要觉悟到这世间无常,要认真努力的去修,要真正能舍,能放下。
夫妇、母子相亲相爱,不能到头的,愈是相亲相爱愈是冤孽深重,为什么?他绑著你,你不能往生。什么叫冤家?那才叫冤家,那真正的冤家,把你绑得死死的,绑你在三界六道轮回里头,魔障!这个要觉悟,觉悟的人决定不被他所害。真正要长相厮守,一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天天见面,永远不生不灭,才真是长相厮守。要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六道轮回里面的真相你要认清楚,全是假的。这一生你们两个好,好得不得了,做夫妻了;来一生去投胎,他又跟别人结婚,那又跟那个人做太太。不是真的,都跟唱戏一样。这一幕在台上演这个角色,那一幕又换了人,又换了头面,都是假的。看穿了,真叫一文不值,看穿了,绝无留恋。所以佛教我们要搞真实的,不要再搞假的,六道都是假的,要修真实法,要能舍。身命尚且能舍,何况身外之物?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这是在此地举个例子。『圆满种种波罗蜜门』,「种种」就是常讲的六度万行。「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譬如布施,真的心里头一丝不挂,你的布施圆满,心地真正清净;持戒也圆满,忍辱也圆满,精进也圆满,禅定、般若统统圆满了。『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这是讲菩萨的位次。「智地」是讲十地果位,从初地到等觉十一个位次,通常我们讲十一地,这个果证就相当之高了。『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再往上进一级就是成佛。从菩萨智地一直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讲菩萨自己修行证果。
『及般涅盘,分布舍利』,「般涅盘」是示现入灭,这是为化他。真正在修行上来说,证得圆教初住以后,就不说菩提涅盘,就不讲这个意思了。菩提涅盘是为中下层来说的,高级的佛法里面没有,高级佛法不生不灭,哪里还有菩提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是对生灭而说的。所以对权教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给你说般涅盘,给你说八相成道,示现八相成道;向上一著就没有这个说法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分布舍利」也是如此。『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再看下面经文: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前面一段「随喜如来」,我们要跟佛学,这段是讲「随喜六道众生」。十方世界里头,『六趣四生』,「六趣」就是六道,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众生有善、有恶,善的地方我们要随喜他,恶的地方我们要反省,我们不学他也是学他。这就是孔老夫子给我们讲的,「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那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善法我跟他学,恶人我反省、我检点,我不跟他学,两个都是老师。所以见恶人,你也不要讨厌他,恶人也是我的老师。看看那个恶人,我讨厌他,想想我如果像他那样,别人也讨厌我;我要叫人不讨厌,要把那个恶人、恶法统统改过来,把恶法都断除,人家就不讨厌了。
因此修学,顺逆境界都是菩萨的学处,都是菩萨修学的地方,善人、恶人都是菩萨的老师。不像我们凡夫选老师,一定选善人,不选恶人;菩萨是善人、恶人都是老师,顺境、逆境统统是学处,统统是修行的道场。六道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胎卵湿化是讲六道众生的生态,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这一段是讲「随喜二乘善」。声闻,我们一般讲小乘,阿罗汉,从初果到四果,四果四向,他有八个层次。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辟支翻作缘,佛翻作觉,所以辟支佛就是缘觉;缘觉是从辟支佛意思里头翻的,辟支佛是梵语音译的。声闻他是修四谛法;知苦,这是觉,他晓得三界苦;断集,集是烦恼,这是苦果的因缘,他把这个因缘都断掉;证灭,修道,灭就是涅盘,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证小乘阿罗汉的涅盘果。辟支佛比阿罗汉要来得聪明,根性要利;阿罗汉断见思烦恼,但是习气没断;辟支佛不但断烦恼,连习气也断了,所以辟支佛他的智慧、功德都比阿罗汉要殊胜。这些人是众生的福田,真实的福田,他们的一些善行,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这一段讲的是「随喜菩萨」。它的排列顺序,第一段排佛,我们学佛,佛是我们老师,当然先学佛。佛以后,顺序是按部就班,从最下面慢慢一级往上升。这个意思,在我们中国,中国古代经论排列的顺序就是这个样子,但是现代《大藏经》的编目就不是的,日本编排的方法就不是的。你看我们中国古时候的《藏经》,展开目录,第一部经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开头学什么?学佛!佛是第一个讲《华严》,示现成道之后,二七日中,在定中讲的《华严经》。然后才离开菩提场,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讲四谛法,就是「阿含」。由「阿含」到「方等」,到「般若」,到「法华涅盘」,按照这个顺序,好像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样的顺序。这个排列就是这个意思。一开端把佛排出来,这是把这个教学我们随喜最高的目标、方向提示给我们。从哪里学起?从人天善学起,人天善行都不具足,佛是学不到的。所以学人天善,六道善,二乘善,再到菩萨善,要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得到。
菩萨善里面,菩萨广学多闻,修行的纲领是六度万行。如果以《华严经》,文殊菩萨的十行(十种行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愿,这是《华严》行愿的总纲领。讲到行,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以这个十种法门完成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这个十愿它的结果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也是总结无尽。在这章经文里面,我们认真要学习的,就是从今而后,决定不再嫉妒别人的善行,不再嫉妒他人的好事,你就是真正在修「随喜功德」了,也是真正在修忏悔法门。不但不嫉妒、不障碍,这是第一步的功夫,因为从前看到心里难过,现在功夫进一步,看到不难过,能生欢喜心,看到别人好就像自己好一样。更进一步怎么样?我们自己要尽一点力量去帮助他,他是好事,帮助他完成,这是随喜积极的意义。如果更进一步,那是全心全力去支持他,全心全力帮助他完成,那你这个随喜功德的分数就高了,甲等。乙等是帮助,小小的帮助,不是全力支持。丙等的是不障碍、不嫉妒,生欢喜心,但是还没有发心去帮助他,这就不错了。这是「随喜功德」。再看底下第六段,「请转法轮」。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
佛对於一切众生最大的功德,就是说法、教学,这是最大的功德。我今天下午听一个人说,说从日本传来一个什么新的佛教,我以前没听说过。这个新的佛教,说人可以不必修行,他说能够知道这一切事情哪个事情该做,哪个事情不该做。他说看什么手指动,他给他通灵,小手指会振动,这个事情就不能做;大手指动,这个事就可以做,通灵。他来问我,这是不是佛法?我就告诉他,这不是佛法,这是邪门外道。佛法里面没有说不修行就能成就的,没这回事情。他说现在他信徒也很多,很多学佛的人都被他接引去了;虽然是学佛的人,信心不坚固,对於佛法认识不清楚,所以才会被欺骗。妖魔鬼怪真是充斥在这社会上,我们要能够辨别,辨别的依据,最好是记住,佛陀在入灭之前告诉我们后世的弟子「四依法」。
「四依法」,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人家说什么,我们不要随便去相信他。法是什么?经典。我们一定要依据经典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这个叫修行,决定没错,不能相信这些人。甚至於注解,注解未必可靠,注解是人说的,我们都不能相信。所以我们看人家的注解,看人家的讲法,一定要拿经来对照,他讲的是不是经上所讲的道理?如果与经上道理相违背,他再大的名气,我们也不听他的。他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我们也不听他的,他说是什么佛再来,我也不听他的。为什么?佛佛道同,今佛与古佛所讲的一定是一样的,不会是两样的。如果今佛跟古佛所讲的是两样的,这个佛有问题,大概是妖魔鬼怪变的佛,不是真佛;如果是真佛,跟古佛所讲的决定相同。佛的德号当中,有一个号叫如来,如来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他讲的绝对没错的。我们能够依四依法,牢牢的坚持守住,就如同佛住世没有两样,我们决定不会被邪门外道所欺骗,不会上他的当。
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的意思,佛法里头用轮来做比喻。轮的相代表佛所讲的理,佛门里面所讲的理论,空有不二,空有是一,像《心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唯有轮相能显示出这个意思。空是什么?轮是圆,圆心,圆心是空的,找不到心。但是心决定是有,有怎么?它不是物质,所以你找不到;决定是有,没有形相,所以叫空。色是什么?色就是外面那个轮,轮当中有柱,柱外面有辐,从圆心通到圆周这叫辐。这是讲轮的相,那个是有,形相显明,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从圆这个意思,代表空有是一,不是二;空是体,有是相,是作用,体相用是一如,是一而三、三而一,代表佛所讲宇宙人生的实相。佛给我们讲「万法皆空」是讲体,讲本体;一切现象叫幻相,叫妙有,或者叫妙假,相不是真实的,我们要认识清楚。有相它就有作用,作用如果顺性,这个作用就是善的,顺性是觉悟的作用,顺就是觉;如果违背了性,那就是迷,迷的作用。顺性的作用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的相用顺著本性,与体性不相违背。六凡的作用是迷失本性,起的作用是跟性相反的作用,所以才有六道的现象。但是要说到究竟处,顺逆不二,这才是真的。为什么?顺是性,违还是性,性不变,只是你在迷悟而已;觉了是性,迷了还是性,性没有变,性没有迷悟。所以,迷悟不二,顺逆不二,则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这才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佛,特别是大乘佛法里面,常常用轮来做代表。
佛为我们宣扬这个道理,传授这个真理,讲经说法、教学就叫做转法轮。法轮是转动的意思,就是从我这边展转传授给你,你再展转传授给别人,就像轮在那里展转一样,取这个意思。所以说法就叫做转法轮,这是法轮主要的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思,法轮有碾坏的意思。这个意思比前面意思要来得浅,前面的意思圆满,来得很深,是转法轮的正义。浅义,像碾压,像我们压路机,道路不平,压路机去压一压它就平了。这个意思比喻说,众生心里烦恼很多,心不清净,心不平,听听佛法烦恼就消除,心地得到清净,就好像压路机在你心历路程碾过,把你心里面的烦恼压平了,取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比前面一个意思来得浅,特别是用在教诫初学,取这个意思。所以有展转传授的意思,这就是转法轮。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
这一段讲处所。什么地方是佛讲经说法的处所?从这一段来看,无处不是。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里面没有选择,有选择就不平等了。
【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遶。】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它是说「一念」。一念尚且能现无量无边境界,何况念念?这是讲转法轮的处所。我们要请转法轮,在这个地方来请。这一段经文真正的含义就是说明,佛菩萨在哪里?无时无处没有佛菩萨。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我们要以真心去感,要以诚心去感。如果我们要用邪心去感,来应的不是佛菩萨,是妖魔鬼怪。什么邪心?为名闻利养来请转法轮,为求神通来请转法轮,这就是所谓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不是至诚心,他心里还没有断除贪瞋痴慢,他还用这个心,所以不能跟诸佛菩萨感应。
今日之下,学佛人许多人我们看他走入歧途,原因是他自己因地不真;因地纯正,邪正自然就能够辨别。怎么个辨法?我再告诉诸位一个方法,你自己一反省、一省察就晓得,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凡是这个法门能帮助我们增长贪瞋痴,就是假的,这个自己要认真反省。我贪名,我贪财,一学这个法门我就发财了,我晓得买什么奖券我会中奖。这是什么?这不是佛法,是帮助你增长贪心的。我恨那个人,我要想什么方法整他,我一作法,就有感应了,这是帮助你瞋恨。凡是增长自己贪瞋痴慢的,这个法决定不是正法。正法决定帮助你减少贪瞋痴慢,决定帮助你增长清净心;换句话说,决定是增长戒定慧,而不是增长贪瞋痴,因此我们也很容易能够辨别。
我们用什么心去感?要用无贪、无瞋、无痴,这是真心、诚心,这才能感应到真正的佛菩萨。如果我们心里头,虽然学佛,虽然念佛、持戒,甚至於修定,心里头还有贪瞋痴,这个心不清净,你所感应的决定不是佛菩萨。所以因要正,果就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八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8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八页第四行,最后的一句看起: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从这句看起。这章经文是讲「请转法轮」。在上一次,我们将大意给诸位介绍过了。今天这一句是讲请法,我们应该怎样去请,也就是请佛、请菩萨,或者是请出家、在家的这些大德,为我们讲经说法。经上告诉我们,『身口意业』,这是讲三业恭敬,表诚心诚意的求法。『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这包括范围就很广了。譬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成道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请法,佛就入般涅盘,成道之后就入灭了。我们凡夫不认识佛,不知道佛修行证果,在那时候是净居天人来为我们请法。净居天就是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这都是三果以上的修行人,他们知道,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所以从净居天下来请佛说法。这是讲「种种方便」。
世尊展开教化的事业之后,我们又看到印度在当时,许多的国王大臣,不辞辛劳到世尊那里,去请他老人家到自己国家,或者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里面来讲经。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像王舍城、灵鹫山、只树给孤独园,都是非常好的榜样。佛对於这些启请的人,实在讲也的确不辜负他们,这些地方佛住的时间相当长,讲过许多重要的经典。
以后佛法到中国来,佛法到中国来是中国皇帝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请的。这是当时汉明帝,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佛,那时候中国人不知道是佛。他第二天给那些大臣们说,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人身上都是金色,全身都是金色,而且放光,有光明,从空中飞到宫殿里面。就问这些大臣,这是什么样的预兆?大臣当中就给他说明,这是西方的圣人佛陀。汉明帝听了很欢喜,派了特使到印度去寻求,去礼请,这是佛教到中国来。最初到中国来的是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这两个出家人;最早翻译的就是《四十二章经》,这是摩腾、竺法兰翻译的。这些都是属於启请。
在中国以后,国家知道佛法的功德利益,所以普遍建造寺院丛林。寺院丛林多半都是敕建的,我们看匾额上面有敕建,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建造的。尔后也有些是居士、长者捐献出来的,这个也很多,这些都是属於「殷勤劝请」的例子,这是提供道场。你请法师来讲经,如果住的时间长,必须要有适当的环境使他能够安住下来。如果是短期的,也必须要有周详的筹划,使这个讲经、教化能够加深他的影响力,能影响一方,这都是无量的功德。
在今日之下,整个时代都在改变,如果我们还用过去这些方法,实在讲已经不太实用,已经过时了。现在弘法利生的方法,最具效果的,我觉得是用电视、用无线电广播,可以把佛法随时随地送到每个人的家庭,送到每个人办事的处所,乃至於他在走路、驾车的时候也可以收听讲经的广播,这也是佛法转法轮的现代化。
现在的工具非常的发达,我们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工具没有问题,问题在弘法的人才,弘法的人才非常缺乏,这是我们学佛人常常感觉到忧虑的。老和尚非常沈痛的感叹,佛法后继无人,这是真的。原因何在?现代物质的诱惑力量太大,年轻人禁不起诱惑,不能甘心於淡泊,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这是佛法,我们常讲到法身慧命,这是真正值得忧虑的,人才难得,太难得!
那么佛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有资格讲经说法,度化众生?是不是要很聪明、很伶俐的,知识水准很高的?这些都不尽然,佛法不是世间法。演培法师在香港托人替他找一、两个徒弟,大概到现在也没找到,他要什么标准?初中毕业就可以,要找个水准很低,老老实实的,就可以了。有别的人问他说:法师,别人收徒弟都要收博士、学士,你怎么收个初中毕业生?他说你不晓得,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水准,我当年师父看中我就是看中我老实,学问不很高。这个话就说得很有道理。书念多了,知识水准高,刚才讲了,不甘心於淡泊,长远心难发。
虽然如此,这么多年来,他还是没找到徒弟,我去年到新加坡看他的时候,他的庙里面还是没有人。所以,真的后继无人!演培法师他的专长是唯识,可以说是当代唯识学家,可惜没有人跟他学。新加坡也有些年轻的出家人,二、三十岁的,他们不愿意跟老法师住在一起,自己另外找个地方单独住,别立门户,我们看起来的确很遗憾。因此讲到请转法轮,实在说相当不容易。
古德给我们说,礼请有「随缘请」,有「称性请」,随缘请容易懂,称性请那就不容易,启请的人不是个普通人。像当年印宗法师请六祖惠能大师,那就是称性请。印宗实在说他的智慧、德能绝不在六祖之下,他要不如六祖,换句话说,他做不到。佛陀当年在世,印度这些国王大臣,我们在经论上也常常看到,都是古佛再来,地上菩萨再来。你看波斯匿王,佛在经上说是四地菩萨示现作国王的身分,请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他来做护法。这些人启请就是称性请,这个意思我们懂得就好。总而言之,请转法轮是无量无边的福报,修福里面最大的福就是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底下一段经文是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大愿。请佛、请菩萨、请一切善知识讲经,这个意念永远没有退转,永远不会间断,念念当中请佛说法利益一切众生。再看底下第七大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这个第七愿就是『请佛住世』,这一愿是劝请当中的别义。一切众生得度,绝不是听一次经就开悟了,听一部经就开悟,这个是太少了;不能说没有,在中国二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过就是二、三人而已。那真正是天才,绝对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要想成就得每天薰习,如果三天不看经,这个人决定又堕落了,可见得薰习太重要。为这个缘故,就得「请佛住世」,常住在此地天天为我们说法,我们才能成就。所以,这一愿就是劝请的别义。
佛菩萨、善知识他住不住世都在因缘上,在他自己来说的确是无所谓的。我们在历史上见到不少的人,修行到相当功夫的时候,真的生死自在,到这个时候他住世不住世,那就看因缘了。缘在哪里?这个地方还有些人真正发心想跟他学,他会住世,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诚心诚意修学,他一定会帮助你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他就觉得没有住世的必要,他就会走了。所以请佛住世,是要我们发至诚心认真的修学,佛菩萨才会住世。
我们在过去,说这个话大概总有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的样子,大概二十七、八年前,省政府搬到中兴新村不久,大概搬去一、两年的时候。中兴新村那边有些学佛的同修组织了一个团体,礼请李老师到那边给他们说法,一个礼拜一次。我那个时候是跟李老师,我们有二、三十个人是常随众,老师到哪里我们都跟到哪里。李老师有一次在讲经的时候,他向大家宣布,他说他生死自在,他随时可以往生,在这个世间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我们几位同学听了很感动,回来之后,我们就想请老师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不要走。他已经有这个能力,生死自在,有这个能力了。所以我们有八个同学,我是其中一个,我们发起请李老师讲《华严经》。《华严经》没有讲完,总不好意思走。
他原订《华严经》是想在四年讲完,结果开讲以后进度相当的缓慢。因为他是一个礼拜讲一次,还有台语翻译,实际上一个星期只讲一小时,《华严经》那么大。他过农历年还要放假,大概要放一个月假,所以一年他讲经的时间,大概总是四十三周到四十五周;换句话说,就是四十三个小时到四十五个小时,这是每年他讲经只有这么多时间。这个经开讲之后,前些年,在往生的前两年,还要前一点,他曾经给同修们宣布过,说他打算把《华严经》讲圆满,然后再讲一部《弥陀经》,他就往生了。台中的同修就到此地来,把这个消息告诉我,问我,老师住世大概还要住多少年?我把他的进度、经文看了一看,我说:早!这一部经要真的讲圆满,我估计他至少要活一百三十岁,经才能讲得完。同修们大家都很放心了。
可是过了两年,他老人家又重新宣布,他说经讲不完我也走了。而且,说的话那个意思,这个世间乱了,唯一的一条生路是念佛求生净土。世间这一乱,佛法里头常说「邪见稠林,不转法轮」,佛菩萨不来了。我们看看今天台湾,是不是邪见稠林?是的,到处讲经说法的人很多,知见都不正。你说正法,人家来毁谤你,来批评你,来讽刺你;你讲的是邪法,大家来拥护、来捧场,邪正不分!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菩萨都走了,取而代之者是妖魔鬼怪,这个事情麻烦。所以他老人家说,他讲经只讲两年,两年以后就不讲了。我们台中同修把这个话传给我,问我老师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说老师住世就是讲经,他要不讲经,他就往生了,这个意思就是说,两年以后他就往生。果然没错,他在说这个话之后两年,他往生了。
由此可知,请佛住世是要有条件的,不是我们心里头想请他住世就可以做得到的,不是的。这个条件是要认真的来修学,正如同《观经》上所说的「孝亲尊师」,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依教奉行」。老师的教诫我们都能够把它做到,这个时候他应当要住世;如果老师辛辛苦苦来教学,学生阳奉阴违,这个老师住在这个世间没有意义。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去修学,真正利益一切众生。下面一段这是讲礼请的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
这一段是请佛住世。佛要示现灭度,要有人启请。释迦牟尼佛在当年,出现在世间的时候,按理说他应该住世一百年,他老人家八十岁就圆寂了。什么原因?八十岁那时候,魔王波旬来要求释迦牟尼佛,说:你老人家弘法利生已经四十九年,已经度了不少人,够了,你可以走了。佛就答应他,佛不妄语,答应他,满他的愿,八十岁入灭了。而佛的这些弟子当中,可以说在当时都迷惑颠倒,糊里糊涂,不知道请佛住世。到后来再要求佛住世,佛就说,我已经答应魔王波旬,我不能对他失信。这是这些弟子们太大意。所以像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时节因缘之下,我们晓得启请。
【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
前面一节是讲请佛住世,现在佛不在世间,我们请不到;菩萨也不容易遇到,声闻缘觉,乃至於有学无学,我们都遇不到,这才晓得这个世间人福薄。无学在小乘是阿罗汉、辟支佛,在大乘就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叫无学。有学在小乘法里面,从初果到三果,初、二、三果都叫有学;菩萨可以说,我们以圆教来讲,从初信位到第九地都叫做有学。这样的人我们在今天也不容易见到。虽然确实有些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他的身分没有显露出来,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认识,我们还是把他当作一个凡夫来看待。我们讲最近我们晓得的,像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如果身分要没有暴露,谁知道他是大势至菩萨?这个事情到印光大师圆寂之后才传开,大家才晓得。
的确,众生在大劫难、大苦难当中,佛菩萨绝对不会说见死不救的,没这个道理,大慈大悲。但是他绝不是用佛菩萨的身分出现,他用我们普通人的身分,或现出家,或者现在家;在家里面也有许多佛菩萨,我们不能够轻视。这些,我们福薄,在一生当中遇不到。
底下有一句,『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这一句范围就很广大了。善知识这里面包括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就像本经前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只有六位现的是出家相,其余统统是在家相;在家当中,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我们怎么晓得他是善知识?他要不露他的身分,我们怎么知道?不知道。但是我们在大乘经典里,如果常常读诵,常常去研究,我们的眼光、智慧一定会不同,能看得出来。
第一,善知识决定没有贪瞋痴慢,如果他还有贪瞋痴慢,他说是善知识,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善知识的心地一定是平等、清净、慈悲,我们从这些方面去观察他。善知识的言语决定是简单、肯定而有力量;善知识的教诲一定是善巧方便;善知识待人决定是真诚,没有虚伪。从这些地方去观察,妖魔鬼怪冒充善知识的很多,我们要能够辨别。善知识教导我们,决定遵守佛教化众生的原理原则,这点相当重要,特别是佛的「四依法」。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自己修行,以及教别人,一定是以经典为依据;违背经典,那是魔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不可以违背经典。
第二,「依义不依语」。义就是这经典里面所讲的义理,言语没有关系,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无所谓,只要意思没讲错。佛给我们讲这一条,他的用意非常之深,在今日之下,我们就看得清清楚楚。因为现代人喜欢批评经典,尤其中文经典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许多人批评翻译得不忠实,翻译得有错误。许多的指责,使我们对於佛教经典丧失信心,我们修行的依据动摇了,这个不得了!所以,佛在「四依法」里说第二个,专门对这种人的。「依义不依语」,只要他的意思对,翻译没关系,怎么翻都可以。十个人翻,一定是十个样子,绝对不会说十个人翻,用的言语、文字相同,不可能的;十种本子都好,都靠得住,意思没错,「依义不依语」。这是给我们现代人,对於古人所翻译的这些经论,以及古大德这些注疏,我们的心真是定下来,不再怀疑。
第三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句用意就更深了。佛是希望我们取了义的经典,并不希望我们去取不了义的经典。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能叫你这一生就成佛的,这是了义;你修学这个法门,你这一生成不了佛,你可以成个罗汉、成个辟支佛、成菩萨,都不算了义。要学成佛的经典,要取这个。那么一生成佛的经典,给诸位说,在一切经里面只有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善财童子给我们作了个榜样,表演给我们看。他从初发心一直修到成佛,他是肉身成佛,善财童子没有说转世再来,没有,一生成佛。他在这一卷里头,见到普贤菩萨他已经证得等觉,他所证的地位跟普贤菩萨完全一样,证到了等觉的地位。所以,佛经里面讲一生成佛,不等第二生,只有《华严》一部经。
这是讲到等觉菩萨,还没讲到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什么?成佛。这样我们才知道,净土法门原来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是一乘经典,「净土三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华严》是了义经典,这「净土三经」是了义之了义。要不细读《华严》我们不知道,真的没有把「净土三经」看重;细读《华严》之后这才明了,真正知道「净土三经」实在不可思议。尤其在这些大乘经典里面,佛常常赞叹,这个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的第一法门。你要是不相信,佛就给你讲别的经,从其他经论里头叫你悟入,叫你相信这个法门。
我自己本身就是个例子,我学佛不相信净土法门,没有把净土经典看在眼里,但是很喜欢《华严经》,《华严》、《法华》都非常喜欢。我对於净土相信是从《华严》、《法华》上开悟的,真正明白「净土三经」是大乘之大乘、了义之了义,是佛度众生第一殊胜方便的法门,这才完全明白,这个认知相当不容易。我们真正认清楚,真正明白了,这个法门修起来容易,正是经上常讲「易行难信之法」,修容易,信太难了!只要你能够深信不疑,没有不成就的;成就之殊胜,实在讲绝对不是你能够想像得到的。
在末法时期,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可以给诸位说,真正的善知识决定是劝你念佛,劝你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劝你修学其他法门,不是不好,你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举个例子说,你学禅,你能得禅定吗?你学学看。最普通的禅定,最起码的禅定,你盘腿面壁一个星期,看看行不行?你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入定入一个星期?别说入一个星期,就是盘腿面壁我能够入定入半年,你的果报也不过是在四禅天、四空天而已,出不了三界。可是禅定难修,的确不容易!
你学密,三密能相应吗?三密之相应,身、口、意清净。密宗现在在世界上很流行,为什么?感应很多,好像一念咒马上就灵。感应是没错,但是身语意不清净,这个感应不是真的,真的感应是身语意清净。所以,佛说末法时期,妖魔鬼怪渗透在我们佛门里面,「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佛门里面各宗,说老实话是以密宗跟禅宗最容易渗透。为什么?它讲神通。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他可以表演给你看,坐在这个地方他可以升起来,离地三尺,他真的表演给你看。「这个不得了!这是佛菩萨再来!」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世间人他相信这套,你要说他是假的,他说你嫉妒,说你心量太小,你自己做不到,毁谤别人。你说有什么法子?现在这些事情在全世界非常普遍。
如果我们很冷静去观察一下,这学密、学禅的,他要不用功,不是认真学,大概还不要紧,不会出什么事情;如果他迷得很深,很用功、很执著在那里修行,问题马上就出来了。我看到很多,学三个月到半年,他证果了,证什么果?精神病院,神经分裂,我们现在讲神经分裂,佛法讲著魔了。可惜!太可惜!这些年轻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身体残废,脑神经分裂,你说可惜不可惜?修这个法门得到这种结果的人很多,这些年轻人还不觉悟,实在是太愚痴!
如果再深入观察一下,学禅、学密的,我们看看近代,有几个人预知时至?有几个人是坐脱立化?那真是凤毛麟角,很少听说过。念佛法门预知时至的常听说,大概在往生一个月之前他就晓得,他晓得他哪一天走,临终的时候没有生病,清清楚楚,说走就走了,这个我们见到不少,我们听到的更多。这些样子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不知道取舍,那就没法子了。在三转法轮里头,这是作证转,这些往生的人做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还能不相信吗?
所以真正善知识,不管他是修哪一宗,修哪个法门,他劝人第一个决定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你看看我们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他本身确实是修禅的,他求生弥勒净土,他不是求生西方净土。弥勒净土他真的修成了,他的确是修成了,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的。但是他劝一般人,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尤其是晚年,最后开示流传到世间,就是《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录》。这个书流到香港之后,我们台湾也到处都有印行流通,这是虚老和尚一百一十七岁时候所讲的。那么厚的一本书,劝人学禅的大概只有三、四页,分量很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真正善知识,他不劝人参禅,他劝人念佛。
密宗也是如此,真正密宗的大德,像慧明老和尚,这是夏莲居居士的老师。夏莲居居士在密宗里面是金刚上师,他的学生黄念祖也是金刚上师,显密圆融。他们自己修什么?专修净土,专弘净土。这些人都是为我们现身说法。如果禅好,他为什么不叫大家参禅?密好,他为什么不叫大家学密?见到人都是劝他念佛。
夏莲居居士在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会集《无量寿经》,就是《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他的学生黄念祖居士现在还在大陆,这是个真正善知识。他禅、教、密都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是他所开导的全是念佛法门。去年在美国,是美国一批学密的同修请他去的,他是以金刚阿闍黎的身分到美国去弘法。讲了几场,录音带我全部带回来了,题目看起来好像是密宗的题目,内容全讲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个不可思议!有些学密的人很执著,不肯回头,所以他劝他们学密的人必定要念《无量寿经》,要念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要念《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告诉人,学密的人决定不能不读这三经,而且学密一定要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自己修行的目标,他对於这三部经非常的重视。
这是善知识,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我们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不会空过;修其他的法门修得再好,得不到结果。得不到结果,来生接著再修,这在理论上讲没错,可是我们自己要问问自己,我来生能得人身吗?你有没有把握得人身?得人身的把握,说老实话很简单,你自己给你自己打个分数,你的五戒十善能不能打到六十分?六十分算及格,能不能得到人身还是个未知数。如果你五戒十善修行得可以打七、八十分,那你是没有问题,你来生决定得人身。我们自己好好反省一下,五戒十善能不能打个七、八十分?这不必要去问神问鬼,用不著,问自己,自己好好的反省。所以佛法讲的「依法不依人」,这就是依法。我们认真反省检点,看看来生能不能得到人身,如果来生得不到人身,问题严重!三恶道的时间长,太长了,一堕三恶道,要把你造的罪业统统消除,你这才从三恶道出来,那又不知道经过多少大劫,这才得人身;得人身,是不是能遇到佛法?这又是个问题。
这个世间有佛法的时间少,没有佛法的时间长,以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来看,释迦牟尼佛出生之后,我们这个世界才有佛法。依照我们中国人的算法,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五年,这是中国人的算法;外国人的算法,只有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差不多有六百年。就以中国人的算法,我们这个世间有佛法才不过三千年。佛的法运总共一万二千年,往后去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以后我们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法,佛法就灭了。等底下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成佛,这个世间再有佛法。弥勒菩萨什么时候下生成佛?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以我们这个世间年代计算,要五十六亿万年。你看看,有佛法只有一万二千年,当中一下没有佛法,有五十六亿万年没有佛法。如果在没有佛法的时候我们得人身,有什么用处?所以难,确实是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今天得人身、闻佛法,这是因缘际会,应当珍惜,决定不能空过。
在你一生闻佛法,你有机会闻到净土法门,换句话说,是你无量劫以来成佛的机会到了,成佛的因缘成熟,你才听到这个法门。你要不是成佛的因缘成熟,这个法门你遇不到;纵然遇到你也没兴趣,掉头而去,没兴趣。所以,能够闻到这个法门的人,是他无量劫以来成佛的因缘成熟了,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善知识,我们从许多角度上来观察,多少会能够体会一些。遇到这些善知识,我们要请他住世,请他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刚才说过了,善知识对於物质生活都很淡泊,他决定不会有很多苛刻的要求。如果这一方的同修真正发现善知识,我们最好请他,如果他是在家居士,咱们请他把他的工作辞掉,不要去工作,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我们大家来供养你。请你什么?专门给我们讲经说法,我相信他也很乐意接受,专门请他讲经说法,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我们建个讲堂,有讲经的场所,提供给他;生活上我们能够照顾他,就够了,他能够安心,他才能住世。如果我们不是诚心诚意去照顾他,换句话说,他还要到社会上工作,这对於弘法利生必定要打折扣,这都是我们自己要觉悟的。这个功德很大,我们供养这样一个善知识,实在说跟供养佛菩萨的功德没有两样,让他安心,在这一个地方弘法利生。
【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於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目的就在这一句,希望他能够常住世,住世的目的就是弘法利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也是总结。菩萨愿力非常之伟大,长劫能够不退转。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九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9
请掀开经本,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这是十愿里面的第八愿,前面讲过「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两愿可以说都是为了这一愿。如果我们不能够学佛,佛转法轮,佛住世,又有什么意义?由此可知,佛会不会接受我们请法,接不接受我们请他住世,关键在这一愿。如果我们真正想跟佛学,佛门里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发真诚心想学佛,佛都要住世,佛都要为他说法。如果学佛的人多,佛就会以应化身在这个世间住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实在讲没有一定,但是他有个原则,必须让这些有缘的人得度,佛才能够示现入般涅盘,这是个不变的原则。
普贤菩萨虽然是有这十大愿,实际上来讲他的愿只有七愿,后面三愿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是回向里面的别义,特别我们在后面重颂里面看得清清楚楚。回向里面有自利,有利他,这一愿是自利之愿,恒顺众生则是利他之愿,也就是将前面七愿所修的福德用来回向三处。「常随佛学」就是回向给佛,回向如来;「恒顺众生」,我们晓得是回向给一切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真如实际。
「常随佛学」,佛是我们修行最好的榜样,不但佛以言说为我们开示,教导我们,佛一生的示现就是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做了个模范。学佛人应该要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应付这个社会上一切的人与事,所以这是佛的身教;经典是言教,这是身教。身教记录下来就是经典里面的戒律,因此戒律就非常的重要。我们看佛修因、证果当中的经历,他的思想、见解、所作所为都是我们学习之处。希望从这个地方引发我们自心的大愿,随著诸佛如来来学习。如果我们不学佛,不以佛做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就学众生,这个事情就很麻烦。所以学佛,会学的人要找个榜样,换句话说,要找个模式,用这个模式来塑造自己,把自己修得跟这个模式一模一样,所谓见贤思齐,我要跟他一样。这个模式,普贤菩萨给我们建议的,最好是选我们的本师如来,这是讲《华严经》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佛。
在我们中国历代,有不少有成就的人,他们没有敢以佛做榜样,一方面是谦虚,一方面是给我们初学人做个样子,他们选择古大德,或者是现前的大德做榜样。以我们净土宗做个例子来说,蕅益大师就学莲池,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了。莲池大师虽然不在,但是莲池大师的著作在,《莲池大师全集》我们现在都很容易能够见得到。他就依《莲池大师全集》作老师,每天读诵研究,要把它做到。他真的做到了,做得很像莲池大师,所以他也成为净土宗一代的祖师。
以古人做榜样,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历史上记载,第一个人就是孟子,孟子是以孔夫子为榜样。孟子出世的时候,孔老夫子也过世了,他对於孔子非常的仰慕;他跟孔子的学生学,虽然跟孔子的学生学,但是他以孔子做他修学的模范。他也学得很像,所以以后尊称他为「亚圣」,孔夫子为「大成至圣」,尊他为「亚圣」,仅次於孔子,他学得很像。从这以后,这叫私淑弟子,在我们中国历朝历代,在家出家里面都有,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当代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我们遇不到好老师,怎么办?找古人去!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永明大师这都是好样子;晚近一点的,像印光大师,都非常的了不起,晚近的弘一、印光都是非常好的榜样。他们的著作都流传在世间,我们天天读就是天天亲近他,就是天天听他讲经说法,天天为我们讲开示。我们听了之后要依教奉行,这就是好学生,好弟子!为什么选近代的大德作为我们修学的榜样,不学佛、不学菩萨?实在讲,佛菩萨太高,经典太深,我们读也读不懂,学也学不像,不如把标准降低一点,向祖师大德,以他们的榜样来开始学习,这样就好。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一再的劝我,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因为年轻时候喜欢念书,喜欢文学,所以他就给我提出警告,他说「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佛学家,他们的文人习气很重,虽然在佛法上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没有修行的功夫,所以没有得到一个结果,这很可惜!特别警惕不要学这些人。他老人家提出一个榜样,要我认真的学习,学印光大师,叫我读《文钞》,在《文钞》上下功夫,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在家、出家,印光大师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他自己说过,他在佛学上有点成就,是得力於印光大师的教诲。他在没有遇到印光大师之前,也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听,费了很多的时间是一无所成。他说他在大陆上亲近真正禅宗的大德,他学东西非常认真,参了八年的禅,连初禅都没有得到,这他说老实话,初禅都没有得到。他跟这些康藏密宗的大德认真学了八年的密,学了两百多个法门,一个都不灵。他那时候举个例子给我们说,我们同学在一起,密宗里头有隐身术,念这个咒,咒一念人家就看不见他。他把那个咒念了好几遍,问我们说:有没有看见?我们都说看见了,不灵!这样才舍弃掉。以后遇到印光大师才真正得度,老实念佛,印光大师教人老实念佛。所以到台湾专修净土,专弘净土。这个人也是我们眼前一个样子,他告诉我们,他的冤枉路走得太多了。遇到的人很多,修的法门很庞杂,样样都懂得一些,样样都不通,把宝贵的光阴、精力都浪费掉。所以他劝我们应当一门深入,不要走他错误的道路。
这一段经文我们要知道它,是普贤菩萨开示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水准高。法身大士还再要修行,用谁做榜样?那当然只好选佛。你要选菩萨,他也是菩萨,从圆教初住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那个数量不计其数。所以普贤菩萨就以毗卢遮那佛作为菩萨修行的标准,这才能够圆成佛道。今天我们晓得我们是博地凡夫,业障深重,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水准。他们的目的是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圆教佛果,我们今天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不相同。往生到西方之后,第二个目标就跟他相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就是圆成佛道。毗卢遮那佛在哪里?毗卢遮那佛就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天天生活在一起,永远也不离开,哪还有不成就的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请看经文。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先看这几句。「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的名称,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堪忍,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苦事太多了,这些众生在这个环境里他能忍受得了」,有这个意思,堪忍的世界,这世界太苦了。娑婆在华藏世界里面,华藏一共是有二十重世界,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而西方极乐世界也在华藏第十三重。所以从整个华藏世界来看,娑婆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的确是不远。为什么?同在一层,不过是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了。
「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如来是佛十种德号之一,在此地也不必细说了。而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在我们娑婆世界现的身就叫做释迦牟尼,在西方极乐世界现的身就是阿弥陀佛。你才晓得原来是一尊佛,化身在每个世界他的名称不一样。
「从初发心」,这是我们要从迹相上来说,不能从原本上说;要说原本,释迦早已成佛,不是今天。佛在《梵网经》里面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这是游戏神通,第八千次了。我们要学,是学他的垂迹,这就是他示现教化给我们,从初发心。《大智度论》上说,「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这就叫做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真正发了这个心,这叫做初发心,初发心的菩萨。发心之后他要真正做到,如果心是发了,没有去做,这不叫做发心;可见得,发心是要兑现的。
经论上告诉我们,真正发心,他有十种现象,我们来看看我们有没有,就晓得我们心是真的,还是假的。第一是「亲近善友」。在他人生观里面,不是父母第一亲,是善友第一亲。父母生我的是肉身,身命,善友生我法身慧命,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换句话说,他乐意亲近善知识,他不愿意离开善知识,这是第一个现象。
现在我们即使真的发这个心,我们也找不到真正善知识。决定不会有个善知识一天到晚在外面叫著:「我是真正善知识,你们要来亲近我!」不可能的,这个话他说不出口。真正善知识都非常谦虚,你看我们《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今天凡是打广告、搞知名度的这些,我想都不是真正善知识。真正善知识到哪里找去?在从前,容易找得到,怎么说?凡是闭关的,是真正善知识;凡是在山上住茅蓬的,这都是善知识。你到处打听,这个地方有没有人闭关的?有没有人住茅蓬的?你去亲近他,那就决定没错。所以,闭关、住茅蓬是有资格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住山闭关的。
在从前,什么人有资格去住茅蓬、去闭关?自己解行圆满,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有资格。为什么?就等於说,我所学的东西都学尽了,毕业了,没有得再学了,没事了,不要再去参学。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辛辛苦苦到外面参学,他没有资格闭关,他也没有资格去住山、住茅蓬,没资格。为什么?解行未圆,没有资格,还要去向别人请教,寻师访道,亲近善知识。所以,一闭关、一住茅蓬,等於向天下人宣布:「我就是善知识,你们有任何问题不能解决的,到我这儿来,到这边来请教。」念佛人,至少也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都还不够资格。
从前水准那么高,我们找善知识很容易。但是我们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人,在那个时候闭关的水准就降低了,普普通通没有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去住山、闭关。现代水准更没有了,头发一剃就可以找个关房闭关去了,这是错误的。你自己解学都没有,这个时候要去参学,要去求学;你这一闭关,变成什么?闭门造车,盲修瞎练。现代人反而把这些闭门造车、盲修瞎练的,看得「某大德不得了,他闭过关的」!
给诸位说,如果在五百年前,那是了不起,五百年后的今天,就不一样了。因为我出家以后没多久,也是有个居士,他在抗战、第二次大战期间当中逃警报,他在山上盖了个小房子,日本式的小房子,后头有防空洞,环境非常幽雅。他们家里做生意,都不到那里去住,来找我,那个地方让我去住,就等於闭关、住茅蓬一样。我看环境我很喜欢,我就到台中去跟李老师商量,被李老师骂了一顿。他说你哪有资格!然后我才知道,原来闭关、住茅蓬要这么样的资格,那想想实在是没有。李老师讲:我们关系不同,真正的朋友,我告诉你真话,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关系,那你去闭关、住山,随你去好了。我们才晓得闭关、住茅蓬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可是今天凭这一点也找不到了,为什么?随便剃了头他就去住山,就去住茅蓬,这个问题就难了。
因此,今天唯一的途径,只有凭善知识推荐、介绍。你认识一个真正善知识,他会给你介绍一位,就像《华严经》上五十三参一样,我们才能找得到,才能认识。否则的话,到哪儿去找?找不到。实在找不到,就像我刚才所讲的,找古人去,找莲池大师,找蕅益大师;我学《华严经》,找清凉大师。我找他们,他们的著作在,我们依照这个来修学,不会错的。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天天念他的书,天天念他的文章,就是亲近善友。读了之后要依教奉行,绝对不是我把经文、注疏每天念上一段,就算交了差,这个不行,这没有用处的。世俗念书也讲求读书变化气质,我们读圣贤书,自己气质没有变化,这书就白念了。怎样才能变化气质?念了之后,自己要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都革除,学习圣贤人的德行,这个样子就能够变化气质。
这是第一个条件,他是真正发心。你今天叫他到哪里去玩,他没有空,他要去找善知识,真的是善友第一亲。
第二,「供养诸佛」。这个供养诸佛的意义,绝对不是你家里头供著佛像,每天早晚上香礼拜,做早晚课,不是的,不是这种供养,而是我们十大愿王第三愿所讲的「广修供养」。特别是修法供养,自己依照经论切实奉行,同时又将修学的功德、利益随时随处普遍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真正供养。诸佛是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怎么不是佛?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要修广大的供养。众生虽然是佛,他没觉悟,他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要以觉悟的方法去供养他,让他听了、接触到也能够开悟,也能够恢复他的自性,这才叫真正供养。这是我们在「广修供养」里面讲了七个例子,发菩提心的人他一定主动积极去做的。
第三条,「修习善根」。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贪瞋痴慢是三恶业,三恶业反过来叫三善根。所以他认真修学,修学什么?於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不懈怠,不懈怠就是精进,这个合起来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从这四个根生出来的,他决定是认真努力的来修学。
第四,「志求胜法」。胜是殊胜,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他一定选择第一殊胜的法门来修学。什么是第一不知道,学多了就有比较,俗话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要学多了,就有比较了。所以,自古以来许多的祖师大德们,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修很多的法门,绝对不是一开始学就学一个法门,这个太少了。我们在古往今来例子里头看到太少了,绝大多数的祖师大德都学很多。譬如莲池大师,禅教都通,遍融老和尚当年是禅宗大德,他去参访的时候是学禅。蕅益大师他是天台家的基础,他没有修净土之前,他学天台。所以我们今天看他的注解全是用天台教义来讲的,尤其是蕅益大师注解的《楞严经》,全依天台。印光大师我们看他的传记,他年轻的时候学儒,辟佛(毁谤佛法),到最后也是从教里面才入净土的。
所以都是学了很多,一一比较,我一面修学,一面比较。真正明了,能够把过去所修的能舍掉,取更殊胜的法门,这是有智慧,所以他不是坚固的执著。如果这些大德们统统坚固执著,他怎么会变成净土宗的祖师?这不可能的事情。永明延寿是禅宗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舍弃禅宗,专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这个抉择就是告诉我们,念佛超过修禅。所以,我们要不晓得到底哪个法门最殊胜,看看历代祖师的传记,也能得一点消息。
第五,「心常柔和」,也就是讲慈悲,处事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心地慈悲。纵然你不跟他学,甚至於你不赞成他所学的、他所教的,乃至於你毁谤他、侮辱他,他也不会生气,他也不会怪你,他能够原谅你。这个显示出他的修养,对於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他不在意的,不会跟你计较的。如果说某个人是大德,大修行人,大善知识,说一、两句话不好听,他面孔就放下来,就记恨在心,我们就晓得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善知识决定不可能有这种态度。这些地方我们要认真去学习。
第六,「遭苦能忍」。在修行过程当中,障碍决定不能避免,诸佛如来、菩萨、罗汉、祖师修行都没有一帆风顺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当年是示现的六年苦行,最苦的时候一天是一麻一麦,他能够忍受得了。在游化阶段当中教化众生,遭遇提婆达多、阿闍世王,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不守规矩,天天闹事,这些都得要能够忍受。
第七,「慈悲深厚」。这一条是讲他的内心,前面第五条「心常柔和」是表现在外面,表里一如,有深厚的慈悲心。
第八,「深心平等」。一切法平等,所以他能够忍辱,他能够柔和。
第九,「爱乐大乘」。自己虽然专修一个法门,但是对於其他一切大乘法没有不赞叹的,正如同本经里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决定没有说自己夸耀自己的法门,而贬抑其他的法门,我们在菩萨行里面没有见到过。尤其菩萨戒里面,特别是「瑜伽菩萨戒」,《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菩萨戒。第一条戒就是「自赞毁他」,它把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列在菩萨第一条重戒。这个罪过很深,《瑜伽师地论》里头讲得很清楚。如果自赞而不毁他,或者毁他没有自赞,这个罪要轻一点;既自赞又毁他,这是最重的一条戒,所以《瑜伽菩萨戒本》列在第一条重戒。现在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在中国、在外国,自赞毁他我们看到很多,都是自以为是,别的都不行,都有这种态度,这个错了。
我们一定要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我们修行是以经典为依据。佛在《维摩经》、《大智度论》上都跟我们讲「四依法」,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三个是「依义不依语」。依义不依语,一切争论就没有了,不会再有争论。比如说一部经,这是梵文经典,往往在中国有好几次的翻译,每位法师翻译的文字当然不同,但是意思都差不多。如果我们执著文字,大家都会争论,你这一句翻得不对,他那一句与原文不合,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给我们讲,这无关紧要,只要意思对了都可以,排除后世这些争论。
第四条,「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学佛,对三宝(对佛法僧);对老师,我们所亲近的善知识是我们的老师,在佛门里称之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老师,直接教导我的老师,印度话称和尚;对我们的同参道友,都要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觉而不迷。我们学佛所求的是自性觉,这一点总得要明了;凡是用感情,他决定是迷而不觉,愈学愈迷,他感情用事!拜了一个师父,「这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这个人一生不会开悟的。为什么?迷情太重,他不可能开悟的。
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哪个是他师父?统统都是,没有一个不是。他没有执著「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没有这种执著。而且对真是第一流的善知识,第一等的好老师,你看他离开的时候「恋德礼辞」。他跟他的时候,亲近他,心地清净没有染污,恋德是感恩,接受他的教化,感谢他,里头决定没有感情,礼辞就是没有感情,纯粹是理智,换句话说,决定不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华严》里面实在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字字句句都是非常好的教训。对一切大乘法,我们平等心看待,一切修学大乘的人,我们也是平等心来看待。
最后一条,「求佛智慧」,是目的。我学佛求的是什么?求无上正等正觉,我是求这个。而我们念佛的同修,虽然我们不是把这个摆作我们第一目标,实在讲还是第一目标。我们今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求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真正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一般经论上讲初发心的十种样子,心一发人就变样子了。说我心发了,发了还跟平常一样,一丝毫没有改变,这个发心是口皮上的发心,不管用,不是里面真正发心。里面要真正发心,外头样子决定就有改变,就会不相同。所以这个发心十相(十种样子)我们要知道,常常拿这个来检点,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发心?有没有真正发心?诸佛菩萨初发心统统都是这种样子。你看善财,他发心之后可以说他这个十条统统做到了。没有求得无上菩提之前,他绝不肯休息,辛辛苦苦到外面参学,不肯休息,『精进不退』,他不退转,不堕落,不怀疑,精进之相。
底下这一段是举了一个例子,『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这就是说明,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他修行成佛,这个时间是很长的,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无量劫中,他舍身受身没有法子计算。「不可说不可说」是数字,在印度数字里头是最大的一个数字。讲他身命,身命尚且能舍,何况身外之物?能够舍身,舍身做什么?为佛法。
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法布施为最,我们前面读过,所以此地举法布施。法布施,特别是传法,唯有传法,佛法才能常住在世间,永久不灭。我们晓得这个世间一切的物质都是会毁灭的,年代久了决定会毁灭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人怕这些经典宝藏失传,怎么办?刻在山上大石头上,希望它能够保持长久。刻在石头上面,能够流传几千年,还不至於被毁灭。现在大陆上又发现不少石经,刻在石头上,藏诸名山;刻成石头的碑,把山挖洞藏在里面,希望能够永远传给后世。这是从前不得已的做法,现在我们晓得不需要这么笨的做法,这个做法,虽然你藏在那个地方,年久不会磨灭掉,但是没人看到,真正看到的没几个人,不能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现代印刷术发达,我们也不必学佛『剥皮为纸』,现在纸很便宜,也不必『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这是讲流传经典是一切布施里面第一布施,一切供养里面第一供养,现在就是讲印经流通。
我是前天才晓得,我问了我们这边同仁,我说《无量寿经》的注解,《净土五经读本》,原来他们告诉我七月底可以出版,我倒非常欢喜,一直到现在出不来。这里头负责的同修告诉我,上次我出国的时候,发心参加校对的四十八个人,我出国之后,听说这些人退了心,现在因为没有人校对,所以时间就拖长了。我在此地再提醒同修们,你们如果有时间,抽一点时间,这替谁做事?替阿弥陀佛做事。如果今天总统请你办点事情,你都很欢喜,「我很光荣,替总统办事情」。这是替阿弥陀佛,总统比不上,不能看轻!你替阿弥陀佛办事情,十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为阿弥陀佛做事情,为十方一切诸佛做事情,因为这个法宝是十方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宝,第一法门,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在这儿做工作,所以这个工作是无比的殊胜。你要真正体会到、认识到,我即使是有工作,我一个月也得请两天假,我要来办这个事情,来修这个无比殊胜的功德。大家退心不来了,说实在话,这是对於这个工作没有认识清楚;如果要是认识清楚,大家抢著干,哪有肯把这个机会放弃的!这不可能的事情。我认识,所以你看我是拼命在做!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拼命在做。
我们这里的确有感应,我们同修上半年告诉我,想这个书编成之后,希望在两年之内编一套净土丛书。就是把净土五经一论古今的注解统统印出来,使修净土、弘扬净土有一部完善的典籍可以依靠。《无量寿经》古今的注解,我们费了很多时间去搜集,只少当中一样,王耕心的《无量寿经衷论》,我们只听说这个名字,没有见到过这部书。因为王耕心是清朝末年时候人,他是同治年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很近。因此他这个书出来之后,我们晓得流通量一定很少,没有收在《大藏经》里头,所以要找就相当不容易。尤其是大陆上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些经书统统都烧干净了,到哪里去找?
前天黄念祖老居士从北京展转的把这个书的影印本寄来,真正不可思议!我们所缺少的本子齐全了,《无量寿经》古今的注解我们一样都不缺。这个本子在台湾没有,没有人见过,这个感应不可思议!我一收到,马上请我们同修去影印十本,怕丢掉,十本,丢掉一本还有。这个工作我们继续一定要做,就是把净土五经一论古今大德的注疏,我们统统把它搜集起来,印出来,提供修学、弘扬的同修们做参考、做依靠。
我们看今天这段经文,特别著重在法布施。我们今天传播佛法,不像佛菩萨那么辛苦,他那是真苦,「剥皮、析骨」,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我们今天讲出钱出力,让大家一个星期来做一、两个钟点校对,如果说这个都怕苦,都不肯来,念这个经应当要流汗,跟佛菩萨怎么比法?不能比!所以我在此地再次的提醒大家,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你遇到了,是你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你才遇得到这个机会。有很多人想参加我们这里校对的工作没有机会,他不知道,我们也不宣传,没这个机会。
『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为了流传经典,为了弘法利生,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每一尊佛初学的时候都是如此。所以学佛从这儿学起,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决心能够为法牺牲。『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那是身外之物,更容易舍弃的。身命都不顾了,还会顾及别的吗?所以这是『难行苦行』。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这一段讲的是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都是如来果地上殊胜的德用。这一段开头举证道,最后说入般涅盘,当中就省略掉了,说了一头一尾,意思是显示八相成道。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
『神通』是他的起用,通是通达的意思,神是神奇莫测,佛样样明了,事事他都没有障碍。『变化』是讲他的能力,我们现在讲多才多艺。『种种佛身』,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样的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种种众会』,是与大众在一起集会。佛以平等心,世间众生多,种族不同,他什么样的聚会他都参加,都能够在一切聚会当中利益一切众生。底下就举出一个例子。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
这是跟菩萨们聚会。
【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这是二乘,跟二乘人聚会。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
这是王族,我们世间的贵族,跟他们聚会。
【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
『刹利』是刹帝利,这是印度属於王族、贵族;『婆罗门』是属於修行人;『长者居士』是在社会上都是有财富、有地位、有学问的这些人,跟他们在一起聚会。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这是处鬼神的聚会,与鬼神在一起聚会。
【众会道场。处於如是种种聚会。】
换句话说,九法界里面众生之类,佛都能跟他们聚会,以种种不同的身分出现在他们聚会之处,随机来教导他们。
【以圆满音。】
『圆满音』就是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的音声,各类的众生听到都是说自己的语言,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而没有障碍。
【如大雷震。】
这一句是形容词。人在昏沈的时候,一个大雷会把人惊醒过来。众生在这六道轮回迷惑颠倒,佛一说法,他们都惊醒过来,就像雷震一样。我们今天同修确实也是不少,一向迷惑颠倒,接触佛法之后才真正觉悟。
【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随著众生的程度,随著众生的爱好,给他说种种法门,帮助他,提升他的境界。根器最下的,佛跟他讲人天法,避免他堕三恶道;根性再利一点的,劝他要超越三界,不要留恋生死轮回;更利一点,给他说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一定要成无上菩提。所以众生根性有三等,佛说法有三乘。
【乃至示现入於涅盘。】
这是佛一切教学度众生的根机都尽了,应该得度的统统都得度,不能得度的也统统种了善根。这时佛觉得他这一个时期他的事情做圆满了,没有再住世的必要,这才示现入般涅盘。入般涅盘也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什么?如果佛要不灭,我们看佛都是妖怪,「他老不死,这个事我们做不到,他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他给我们讲那些,我们学不成的」。所以佛示现跟我们一样,他一走,对我们是很大的警觉。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靠他,现在不在世了,好在他的教训还在,使我们更努力、更精进,更感觉到有警觉心。所以佛入般涅盘还是为了利益众生。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一切』就是说,佛从初发心到成佛证果、度众生、乃至入涅盘,这个经过我们统统都要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
就好像现在我们的本师,『世尊』是我们的本师,毗卢遮那如来,就像他一样,我们要学他。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随学。】
这就是先举本师毗卢遮那佛做个榜样,像本师一样。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所以说『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这就像《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自心既尔,一切众生心亦然」。所以我们不仅要效法本师,拿本师做个榜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於念念之中都要向他学习。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随学的大愿无有止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十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10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一一页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第九行愿,第九愿还是回向里面的别义。上次给诸位提到过,末后的三愿都是属於回向,前面一愿是「常随佛学」,这一愿是『恒顺众生』,就是回向给众生。「恒」就是常的意思,「顺」是随顺,众生种类千差万别,数之不尽,要修这一愿实在是相当不容易。我们想一想自己家庭,成员能有几个人?我们这个佛门寺院小团体,小的寺院里面住的也不过是五、六个人,都不容易随顺,何况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众生?所以看起来,十大愿王恐怕这一愿是最难的。
前面讲到佛,佛是我们随学,这是说明,诸佛修因证果都可以做我们修学的榜样、修学的参考,这是应当要学的,所以叫随学。讲到众生他不讲随顺,他这个地方用的字是「恒顺」。众生包括九法界,通常大经里面讲,七地以下的菩萨都可以称之为众生,所以它包括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范围非常广大。在这么多众生里面,善恶不齐,但是总是迷心太重,他不觉悟,所以经里面没有教我们恒学众生,没有;对於佛我们要学,对於众生就不讲学了,要顺他。他行的善也好,他造的恶也好,一个修普贤行的人,见到一切众生造作,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迷;知道他的善恶因果,晓得他过、现、未来的报应。虽然晓得,为什么不劝导他?刚才说过,他执迷不悟。所以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不能劝告他,只有随他去。
佛菩萨度众生有个基本的条件,众生机缘成熟了,佛菩萨就来教化他。什么叫机缘成熟?他肯学,你说了他相信,他肯听,这就是缘成熟了。没成熟的时候,你来说没有用处;不但没好处,还要加深他的罪业。为什么?他谤佛、谤法、谤僧,不但他不能接受,还要毁谤。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佛来度化众生,这是大慈大悲;佛不到世间来,不度众生,还是大慈大悲,免得众生造更重的罪业。这才是佛门里常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佛度众生,究竟用哪个法门?这也是随著机缘而异的,也不是一定的。佛有神通,佛有智慧,佛有德能,所以佛度众生绝对不会错过因缘。因此经论里头形容佛说法叫「海潮音」,海潮是比喻他不失时节因缘。你看海潮涨潮,有一定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它就涨潮,到什么时候就落潮。这个比喻佛善於观机,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度众生,他到时候自然就来了;应该给你说什么法门,他就给你说什么法门,一定是契机契理。所以,众生不遇佛则已,遇佛没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大小完全在你的根性,佛决定没有分别心,没有偏差;对他说大法,对你说小法,没有。佛是看你根机小就给你说小法,那个人根机大就说大法,所以佛说法是平等的。
这一愿非常重要,必须要修行。所以我们讲修行,修行功夫在哪个地方看?就在恒顺众生这个地方见到你修行真实的功夫。刚才说了,难!非常的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自己分别执著放不下,就难在这里。像《金刚经》上说,我们自己有四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麻烦大了。有我就有人,我跟众生就对立,对立就不能相容,所以这一愿要真正修得好,必须把人我心打掉。这一愿真正修成功,必定是我执破了,法执也破了,「物我无二,自他一如」,确实是大菩萨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说这个,不难!为什么?当时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我执破了,法执至少也破了一分,才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还要修这个。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说,菩萨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於诸众生,同一悲仰。」观音菩萨这两句话,上面一句就是「常随佛学」,后面这一句就是「恒顺众生」。由此我们可以晓得,观音菩萨做到了,像这样的见解,像这样的用心,才是普贤菩萨「恒顺众生」的愿行。由此可知,这一愿行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确实把我们的心量恢复了。「上合十方诸佛,下合六道众生」,也就是佛门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心量多大,没有一法不包容,所以他才能顺;有一样不能容就不顺了。由此可知,不顺行不行?不行!不顺,我们的性德有障碍,我们性德不能显示出来。我们学佛最高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样性德上有障碍、有染污而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这一愿就非常的重要。底下这一段是讲所顺的境界。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到这个地方是总说。由此可知,这个境界非常的广大,不仅指我们眼前这个社会,或者是这个国家,再大一点这个地球,不止。「尽法界、虚空界」全都是我们随顺的处所,随顺的境界。下面是别释: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这是讲四种生类,所有一切众生,从生态上来说出不了这四大类。《楞严经》上虽然讲十二类生,但是十二类要把它归纳一下,还是这四大类,胎卵湿化。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众生」这个名词的含义要搞清楚,什么叫众生?往往初学的人看到众生,就说众生大概是众多的生命,这个讲法错了。众生的本意是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那我们想想,世出世间哪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的?不但动物是众缘和合的,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相,这是我们讲动物;植物也是众缘和合的,矿物还是众缘和合的。因此我们晓得,「众生」这两个字范围非常的广大。
此地讲「胎、卵、湿、化」,这里面特别著重在有情众生。所以佛门这个「众生」就分两大类,有情众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动物,他有情识,他有感情;另外一类叫无情的众生,包括矿物、植物。实在讲,有情跟无情的界限是很不容易分的,我们不要那么细分,从粗显的地方来看就行了。有情众生的生态不外乎这四种。再看下面:
【或有依於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这个几句是讲依止的差别。有依『地』而住的,依地面而居住的,也有依『水』而居住的。这个我们很容易明了,像鱼虾一类都是依水而住的,我们人类以及兽类都是依地而住的。还有依『火』而住的,他离开火就不能生存,这个在我们这个世间好像没有。它的范围大,是尽法界虚空界,也许其他的星球有,最标准的星球是太阳,太阳是火球。你看我们经上讲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日光菩萨当然住在太阳里。太阳温度那么高,那里头还能住?那个里面所住的一类众生,我们去受不了,适合於他们的环境,我们受不了。正如同,我们拿植物来举例子,就很容易了解。寒带的植物到热带就不能生存,它必须要生在寒冷的地带,它才能够开花结果;同样的,热带的植物要放到寒带就不能生长。所以世界之大,奇奇怪怪的事情多了,不能拿我们地球来做例子,就能比例其他星球,这是讲不通的。
还有依『风』而住的,风是动,不动它就不能住,这个我们可以能想像得到。我们今天坐的飞机,就是依风而住的,它必须要动,不动就会掉下来,它一定要动。从大的上面来看,所有的星球都是依风而住的,星球在太空当中都是在那里转,都是动。现在我们晓得,从前以为还有恒星,有不动的,现在知道,整个宇宙所有的星球都是在运转。而且这个动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我们讲公转、自转是大的,除这个之外,有许多有规则的、有不规则的,它在动。风是动。
『或有依空』,依空中而住的。在我们娑婆世界欲界第三层天以上,就是依空而住的。忉利天是地居天,忉利天以上的是依空而住,叫空居天。还有依『诸卉木而生住者』,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树神、花神之类。不是那个树、花成了神,不是的,它有一类有情众生住在那个地方,他把那个树当作他的家,他住在那个树里头。年代久了,我们就称他作树神,花也是如此。像这些地方我们要觉悟,人最好不要对於这些物质有特别的嗜好,有嗜好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花神是哪些人?养花的人,他非常爱花,把花比他自己命看得还重要,他死了以后就作花神去了。死了以后,他的神识离不开花,依附在花草上,作花神。嗜好养成了就是个习气,习气会对於将来的业报产生很大的作用。我们晓得习气有这么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培养成念佛的习气,这好!将来你到来生你决定作佛去了。所以要养成念佛的习气,与佛菩萨相处的习气,这个好。下面一段是讲种类的差别,有: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於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生类』,从大的来说,我们这个世间有六道,那就是六种不同的生类。如果细分,天有二十八层;人,在我们这个世间,不要说别的星球、别的世界,就说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叫黄种人,有白种人、有黑人,这也是类别不同,生类不相同。六道差别就更大,畜生是一类,饿鬼是一类,地狱是一类,这都是迥然不同的差别、类别。
『色身』有粗、有妙。前面讲的类别,在唯识里面讲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是属於引业,业力牵引著你到哪一道去投胎去。「色身」以下所说的,都叫做满业,满业就是你前生所修的善恶、福德。如果你修善,你修的福报大,你的色相就好,就端严;福德少的,色相就丑陋,就粗了。这个地方讲色身,皮肤,有的皮肤生得很细的,有的皮肤很粗的,这叫色身。『形状』,同样是个人,我们每个人个子高矮、形状都不相同。『相貌』,色身跟形状是从大的上面来看,相貌是从细处看。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福德庄严。
寿命,有长短不一样。种族,有贵贱不一样。『心性』,有刚柔不一样,有的人性情很温和,有的人性情很暴躁,性情也不相同。『知见』,有正知见,有邪知见。『欲乐』,就是他的嗜好,这也是千差万别。『意行』,是讲他的心识,有人的心识很安定,有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是乱的;心行可以说从定、散来说。『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衣服』是衣著,『宫殿』就是居住的环境,这些都有很大的差别。『饮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跟外国人就不一样,何况六道里面的众生,你要是细分的话,差别太大了。底下说: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一段,『乃至』,前面举一个例子,举我们人间,说得详细一点,概括其他五道。『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这里面包括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这都是讲畜生道。『有色,无色』,有色是色界天,无色是无色界天。『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是讲的四空天。这是把整个六道统统都包括了,六道众生,此界、他方,全是我们恒顺的境界,细说说之不尽。
【如是等类。我皆於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这就说明怎样去随顺。我们看到这个文,这真是不容易!要不要修?难,太难了,做不到。不修,给诸位说,念佛往生不能到上品上生。人家这是修上品上生的,我们无可奈何,只好下品下生!如果你要想往生西方世界得到高品位,你就得认真做。这一段经文里头要紧的字是「转」,『随顺而转』。怎么个转法?转就是转变你的观念。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在华严的境界里面去看都是佛!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就是我们要转的一点。你不能转,你就没有办法随顺;如果你能转,你就能随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你想到他是佛,不仅随顺没有问题,前面讲的「礼敬」、「称赞」、「供养」都没有问题了,都做到了。前面跟诸位说过,「礼敬诸佛」,诸佛指谁?就是包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讲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给诸位说,这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实语;真实语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大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还包括无情的众生,同圆种智!圆满一切种智就是成佛,换句话说,情与无情统统成佛,这是华严境界。所以,华严境界就是自己本来面目。
在境界里面,我们能不能转得过来?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生观、宇宙观能不能立刻转过来,像佛与大菩萨对十法界一样的看法。这一转过来之后,对我们自己的利益就太大了!大在哪里?这个十大愿王才能圆圆满满的修学。不至於像现在:我是很想礼敬诸佛,我这一生一尊佛都没有碰到!这个念头一转,佛太多了,到处都是,数不尽的佛。佛始终没有离开我们周围,从早到晚你六根所接触的,哪个不是佛?佛就太多了,不会再找不到。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如来变化所作,我们在《弥陀经》里面念到的,西方极乐世界,白鹤、孔雀、会说法的那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统统是阿弥陀佛。如果我们今天念头一转,我们眼看这个世界一切有情众生,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你就会把一切众生统统看作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你立刻就入境界了。是不是真的?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严格来说,一切法无假亦无真,变化所作!「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不需要人证明,就看你自己怎么变法。如果这样一转变,你心清净、平等了,你立刻就进入了华严境界。
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很多遍。善财童子参访的这些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佛,善知识就是大菩萨。这些佛菩萨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里面。所以这五十三个人,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是善财运气好,碰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们这一生一个都没遇到。其实这些人就是我们天天见到的,从早到晚你所接触到的一些人事,就是这五十三个人做代表。如果我们的观念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善财童子,我们这一生当中的确可以从凡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能证得。成佛哪里要三大阿僧只劫?不需要!毛病出在哪里?出在我们不肯随顺,不肯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佛菩萨变化所作的,我们没有这种想法,没有这种看法,於是在这里面分别、执著、妄想。这样一来,不但三大阿僧只劫成不了佛,无量劫也不会有个结果,关键在此地。如果真正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我们的恭敬心生起来了。我们对佛很恭敬,恭敬心是性德,你真如本性的性德往外流露,起作用。称赞也是性德,供养也是性德,忏悔也是性德,没有一样不是性德。
这些众生,刚才讲了,有善有恶,这些统统是诸佛菩萨,学生就是我一个,他们都是来教我的。我们看到一善,这是善行,我们跟他学;看到那个人做个恶,我们想那是恶,我有没有?有,赶快改掉。善人、恶人统统是佛菩萨,善人、恶人统统是老师,善人教善的,应当学;恶人,这是恶的,你不要学。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智慧、定力、德能。这种修学,我们儒家也有,但是没有佛法说得这么样细微。儒家孔老夫子只说「三人行,必有吾师」,没有说得这么详细。所以五十三参是做出个样子来,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头知道怎样修学。
观念能转得过来,这是智慧,这是真正觉悟。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尽虚空、遍法界,恒沙诸佛国土依正庄严,都是自己一念心变现出来的,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弥陀是自性,弥陀以外?我们说这个讲台,是不是自性?是自性,没有一样不是自性。这个意义很深,不好懂,所以我们不得已,常常拿作梦、梦境来做比喻。我们作梦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在作梦,梦里头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树木花草,也有楼台宫殿,也有许多的人物。到你梦醒来之后,你想想,梦里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自性就是自己,哪一样没包括自己?梦里面当然有你自己这个人,是自己;除你自己这个人之外,所有一切的别人还是我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还是自己。我能作梦的心,会变自己,也变了很多人,也变了虚空,也变了大地。「心外无梦,梦外无心;全心即梦,全梦即心」,你才晓得原来是一个,这叫觉悟,这叫大彻大悟。悟了以后,再也没有分别、执著,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一个自己。
所以下面,性德就显露,『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平等心现前,平等、清净、慈悲,真心、诚心流露出来了。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在他的眼睛当中看一切人都是佛;到这个境界,诸位晓得,他自己成佛了,他要不成佛入不了这个境界。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凡夫眼睛看到佛也是凡夫。你要晓得你自己到什么境界,不要问别人,问别人,别人会骗你;你问问自己,你看看现在这些众生像什么,你就是什么!我看现在这些众生个个都像佛,那没错,我成佛了;我看他们都是菩萨,我就成菩萨了;我看他们都不是人,那好,那我自己也不是人。境随心转!
实在讲,古来祖师大德说得很多,境缘没有好丑,是平等的,所以法界是一真。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换句话说,十种分别、十种执著把一真分成十法界;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哪里有十法界?没有!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所以以后你处事待人接物,那个亲切就跟对父母师长、对佛没有两样,这是真正彻底觉悟才能够做得到。底下这一段经文:
【於诸病苦为作良医。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为作光明。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几句是教发愿,普贤菩萨教我们发愿。『於诸病苦』,什么叫病苦?这个病苦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谓四大不调,生病了,不是指这些,这是小病,微不足道。大病是贪瞋痴,这是大病,要给他『作良医』,把他这个病治好。贪瞋痴又叫做三毒烦恼。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为什么会有三恶道?就是贪瞋痴变现出来的,没有贪瞋痴就没有三途六道,所以这是大病之病根。唯有佛菩萨能为众生作良医,教我们觉悟,远离贪瞋痴。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道是讲修道。现代这个社会里面修道的人很多,学佛的人也很多,仔细问一问,不知道他学的是什么佛!说连土地公、王爷也是佛,这糟了,他把这个也当作佛,佛、神、道不分,这是错误的。纵然遇到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里面的修行,也有如法与不如法。不如法,还是讲失道,为什么?不如法修行得不到结果。譬如说这一章经,这最后一章,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可是这十条纲领要不细细的讲清楚,我们也会搞错。「礼敬诸佛」,怎么个修法?每天,供的佛像,天天给它磕头作揖,这叫礼敬诸佛吗?我照这个做,没错!到最后不能往生,还说什么?普贤菩萨害了我,我都照著他这个去做,结果还是不能往生。菩萨没害你,是你自己把菩萨的意思解错了。
所以一定要讲解,大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再聪明智慧的人,他也无法理解。要什么人来说?必须要真正有修行的人,这个路他走过,他是过来人,这个才行;他光是看地图,路没走过,靠不住。为什么?地图上他看的没错,出了大门他就迷了路,方向也不知道了,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必须要找真正有修、有证的,那是最好;纵然没有证果的,真正有修行,解行相应,这样的人不会有大错误的。不能凭我们自己想像,这经里头是什么意思,往往想错了。所以要指他一条正路。
念佛求往生,必须要依靠三经,我们才不至於把路走错。所以修净土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往生。毛病出在哪里?就是他迷失了道路。因此念佛人一定要通达三经。也许有人问:有些老太婆,她字也不认识,一天到晚就这一句阿弥陀佛,临命终时瑞相很好,她真的往生,这又是一回什么事情?那个老太婆的善根、福德、因缘大,我们比不上她。哪里比不上?她能死心塌地念佛,这就不得了!她不胡思乱想,她一天到晚就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就行,她什么经典都可以不要。我们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打妄想,你看看,念了阿弥陀佛,今天这个地方病痛,又想到药师佛;又遇到灾难,马上想到观音菩萨。这真糟糕,这是打妄想,常常打妄想,这叫什么?不老实!所以比不上老太婆,老太婆念佛真往生,真能成佛,我们比她差远了。
补救的方法,就是这些理论要真正明了,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我们看看台湾同胞还是很有福气的,现在净土经论我们非常齐备,古今的注解也都搜集得非常完整。我们这几年会陆续统统把它印出来,现在就是我们校对的人手不足,没有办法很快的出版。这些典籍帮助我们理解,断疑生信,目的是要我们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无量寿经》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历史、概况,修行的方法,三辈的因果,讲得详详细细。《弥陀经》专门是劝我们要相信,信里面,蕅益大师说得很好,讲了六种:信自己、信佛(信释迦牟尼佛、信阿弥陀佛,这是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事理因果统统没有一丝毫怀疑,这才叫具足了信心。从信心发愿,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二六时中,执持这一句名号,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是信、愿、行三个条件,这样才具足。《观无量寿经》给我们讲原理,修行这个法门的原理,给我们讲西方世界九品因果,给我们说修净土的方法。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统统都在《十六观经》里面。
三经要合起来看,单单研究一部不行,理不圆满。虽然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像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将《无量寿经》、《观经》里面重要的部分都引用在他注解里面,可是毕竟没有能看到原文;引用不能把全经都引用,只能重要的引几句。所以,三经有合参的必要,这个样子我们修净土才不会迷失道路。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你看他修行有错误,你要去纠正他,去帮助他。但是这个里面必须要他能接受,他要不能接受,我给他说一次、说两次,三次就不能说了,那就随他去了。为什么?说的次数太多了,就变成冤家、仇人,不但不感激你,而且还毁谤;他这一毁谤正法,他的罪就更重。我们不忍心加重他的罪业,所以不听就算了,看他堕三途也没有办法,这就是他的业报;三途罪受满之后,他还会出来,还会有机会。所以,度众生这个事情不能著急。有很多人热心过头,慈悲心超过一切诸佛菩萨,恨不得马上把众生都度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看诸佛菩萨多冷静,时节因缘不成熟,他再也不会来,这是对的,合理的。
『於暗夜中为作光明』,「暗夜」也是比喻,比喻无明。他迷惑颠倒,你要帮助他开智慧,「光明」就是智慧。『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贫穷是讲他没有功德法财,譬如五分法身,他没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贫穷。学佛的人,过去出家人说衲子,身穿百衲衣,衣服补丁一个一个补,补好多,身穷道不穷。怕的是什么?身富没有道,那就真穷了。这是指道业,简单的说,就是戒定慧,或者是讲六度,我们这边讲的十愿、十波罗蜜,这是修行人真实的富足;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就贫穷了。
「令得伏藏」,这些功德都是在个人自性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惜这个东西伏藏在那里,没有显露出来。好像金矿,藏的金的确很丰富,但是没有开采,在地底下,藏在那里。这个地方的「藏」是讲我们的心地,我们心地里面有无尽的宝藏。他现在很贫穷,我们要帮助他,将他内心里面的宝藏开发出来。内心的宝藏叫性德,开发是修德,有了修德,性德就透出来。智慧、德能、神通都是属於性德,我们因为没有修德,所以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现前。如果认真的去修戒定慧,去修六度,修十大愿王,我们的性德就会透出来,这就是「令得伏藏」的意思。
这个地方举出几条,教我们要发愿。不是自己得这个殊胜利益就终止了,这个不可以的,一定要帮助别人。别人他不肯接受,那就没有法子,只要他肯接受,我们一定要帮助他。我们也不像佛菩萨会观机,咱们也不会观机,不会观机怎么办?可以试探看看,他愿不愿意接受,他要不愿意接受,我们就终止;他愿意接受,慢慢的我们一步进一步的来帮助他。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平等饶益」就是前面讲的随顺而转。所以,对於九界有情是用平等心来观察,与九界众生相处,用清净心来对待。因为平等、清净,所以自他两利,才不生烦恼;如果我们自己心平等,不清净,都不行,会生烦恼。自己心一定要清净,决定不能执著,一执著就不平等,就不清净了。「益」是利益,「饶」是丰饶,就是要给予一切众生最丰饶的利益。最丰饶的利益是什么?诸位要是真正的读透《大藏经》,你把整个佛法统统了解,真实透彻了,你才晓得最丰饶的利益就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如来都说不尽的。但是如果不深入经藏,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念佛有这么大的利益?
我们今天天天念佛,好像没有什么利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念佛没什么利益?因为你不会念!你念只是口念,心没有念,所以你得不到很大的利益。人家会念的,心口一如,甚至於口不念,他心念,他的心、他的愿、他的解、他的行跟佛一模一样,念念都能与佛相应,这叫真正念佛。我们念念与佛不相应,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自己,这怎么可以?这不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度一切众生,你看这个基本的观念就不相同。所以同样是念阿弥陀佛,心不一样,愿不一样,解不一样,行不一样,这就是前面讲的「失道」,虽然念佛念得不如法。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十一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11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一二页第三行。上次讲到「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上次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经文: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就说明为什么要恒顺众生。我们看了这段经文,这普贤菩萨为我们说的,我们听了之后还是感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恒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为什么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众生跟佛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吗?我们再看看底下一段,就明了了。
我们凡夫说迷,在迷位,佛菩萨大觉。迷的是什么?他觉的又是什么?我们迷,是不知道众生跟佛是一体的,是迷的这个;诸佛菩萨觉悟,就是觉悟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我们前面所讲的,从「礼敬诸佛」那时候开始我就提醒诸位同修,诸佛是谁?一切众生。你能够礼敬一切众生,你看这个经文,不就是礼敬诸佛吗?就是礼敬诸佛如来。你要是歧视、轻慢一切众生,就是歧视、轻慢诸佛如来,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清净法。如何叫我们自己心地清净、平等面对一切众生,这才能够入佛知见,才能真正像诸佛如来一样的大彻大悟。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何以故。】
这一句是假设的疑问,为什么?『何以故』就是今天的话说「为什么」,用这一句提醒我们的注意。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这是说明原因。菩提心里面虽然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是自受用的,大悲心是他受用的。菩提心里面,实在讲最要紧的就是他受用,就是对待别人的心。佛门里常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它没有说深心为本,没有说直心为本,而说以慈悲为本,你就晓得菩提心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大悲心』。没有大悲,换句话说,就没有佛法;没有大悲,深心跟直心都不能够显露。所以菩提心完全展现在大悲心上,它是以大悲心为体。大悲从什么地方显露?在众生。没有众生,佛的大悲心怎么能显得出来?
【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意思,诸佛菩萨能离得开众生吗?离不开。菩萨要想成佛,你要是离开众生,你就成不了佛,你也成不了菩萨。离开一切众生,可以成什么?可以成个阿罗汉,小乘人,他证的涅盘叫偏真涅盘,绝对不是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大涅盘,不是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你要想成无上菩提,决定不能离开众生。要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从一切众生之中,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就是生了菩提心,因菩提心你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是把理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十大愿王对象都是一切众生,礼敬是对一切众生,称赞也是对一切众生,供养还是对一切众生。底下一段是比喻: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这个比喻里头,他把『旷野』比喻为生死,生死旷野;把不生善根的比喻作『沙碛』,沙碛我们现在讲沙漠;『大树王』比喻作佛;禅定、智慧比喻作『枝叶华果』;树根是比喻一切众生。花表菩萨,果表佛,你要成菩萨、成佛,大树要开好花、结好果,要怎样培养它?要培养它的树根!把树根比喻作一切众生,水就代表大慈大悲,以大慈悲水灌溉大树的根,它才能够生长枝叶花果。这个比喻非常有道理,意义非常之深,不但成佛、成菩萨要慈悲一切众生,就是人天福报也离不开慈悲一切。这个世间有大福德的人,从前做帝王的,现在做总统的,这些大富大贵,都是前生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他今天才有这个果报。佛菩萨则是以清净、平等的慈悲对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所以他成就最伟大的。
我们想想,这个世间人都有慈悲,可是这个慈悲心应用的范围大小不相同。一般人的慈悲心范围很窄小,不大;换句话说,他将来的成就也小,他开的花也小,结的果也小,不大。譬如说,前几天有个同修来跟我讲,他们自己要建个念佛堂,也想学讲经,弘扬净土法门。听了之后我就摇头,我说「你们的心太小了」,这是真的,「你们念佛往生有问题」。我说今天我们佛教在世界上不能够弘扬,不能够光大,不是佛教徒不多,不是佛教没有力量,力量分散掉了。各人搞个小道场,各人搞个小庙,财力分散了,人力分散了,干什么都干不成功。这样念佛能往生吗?不能!你跟佛菩萨的本愿不相应。
所以我就劝他,你真正发心,你到我基金会来,你想做领导人,我这个董事长马上让给你,我这是真的,不是欺骗人;我们总干事也愿意,都让给你;我们做护法,我来护持你,使你能够把佛教发扬光大,这是说的真心话。我们在第一届圆满的时候,我就到处找人来接,找不到!我找台中莲社,台中莲社他们派不出人来。找到净律寺的住持,忏云法师的徒弟,我跟他见过一次面,听说这个人很不错,真正懂得因果,我派专人到那里去请他,来接收我这个地方。结果回来的人告诉我,他说他们听了之后怀疑,大概是我们这里出了纰漏,出了乱子,大概办不下去了,烂摊子交不掉,要找他。你看看,这是他没有福报。我绝对不会把烂摊子交给别人,我一切都做成功了,做成功了要交给别人。我说我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
我此地交出去,我到别的地方再创一个,我到其他的国家地区再创一个。就是希望大家力量要集中,人力集中,财力集中,佛教才能发扬光大。今天世界许多地区请我们去弘法,我们派不出人来,人力散掉了。财力真是无所谓,为什么?有财,我们就多做一点,没有,就少做一点,这个自在;但是没有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所以希望大家要发大心,要把力量集中,不要分散。你们想做领导人,我的确给你磕头作揖,我立刻让给你。我的观念是谁领导都一样,只要能把事情做好,我们在旁边决定拥护。
这个比喻非常的深刻,现在我们念佛人,实在讲都是心量非常的窄小。我要搞几个人,搞个小念佛堂,搞个圈圈,各个人都独立,连净土法门都被分化掉了,这个心态求生净土会有障碍。所以心量要大,不要执著自己,不要执著个人,一切为一切众生著想,为诸佛菩萨来弘扬这个法门。下面这是以比喻来合法: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花比喻菩萨,果比喻佛。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都是从迷而悟的,从妄而证真的。迷的是什么?这经上告诉我们,迷的就是不知道本末,不知道法界的真相,迷的是这个;法界原来是一真。佛教传到中国的早期,不仅仅我们同修一个法门大家看到是一家人,各宗各派统统都是一家人,所以寺院叫「十方常住」,没有界限的。不仅是出家人,任何寺院都可以挂单,所以一出家不怕没有住的地方,没有吃饭的地方,任何寺庙都能住,到那边他都会接待。就是在家的信徒,在任何寺庙里面,你想去住几天、住几个月,没有问题,寺院统统接待。一般寺院分内院、外院,外院统统是居士们他们居住的寮房。听经、课诵在一起,四众都在一起,像念佛、参禅、讲堂里面听讲都在一起,没有分别的。不像现在人,现在人烦恼太重,障碍太深。烦、障是什么?就是分别心、执著心,这是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减轻,不仅将来往生得到方便,即使对开悟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下面再一番的解释,的确是不厌其烦,普贤菩萨唯恐我们不能够理解他所说的意思,再一次的证实。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圆教的佛果。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是属於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无上」是圆教佛。对待一切众生一定要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是看一切众生跟自己没有两样,这个慈悲叫「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没有任何条件,「同体大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现象,实实在在它是一体。佛菩萨就是证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体,众生在这里面起分别、执著、妄想,不晓得这是一体。
今天佛教如果要再在这个世间重新建立,要能够恢复到像过去那么样的兴盛,给诸位说,道场决定不能多。像我们台湾这个地区,一个道场够了,每个宗一个道场,佛教大小乘一共十个宗派,每个宗派有一个道场。现在交通便捷,你去道场里面参学,可以说不需要费多少的时间就能够到达,不需要建那么多的寺庙。你们诸位想想看,一个寺庙里头住几人?那几个人,寺庙就像家一样,柴米油盐样样都要过问,样样都要操心,出家人哪有时间去研究经典?哪有时间去修行?没有办法。
如果我们有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住上几千个人,管事的人有个几十个、百把人就够了,他们来执事,他们管事;换句话说,绝对大多数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要管。研究经典的,好好的研究经典,领众念佛的,好好的领众念佛,各人有专业,他才会有进步。叫他样样都操心,他将来是一事无成,寺庙没管好,经也没念得好,不要说研究,念都念不好。念一部经不晓得错了多少字,不晓得掉了多少句,念都念不好,有什么办法!为什么?一面念经一面想到有什么事情来了,这个没有法子。所以现在佛法不如以往,道理就在此地。
一个地区,我是绝对不赞成有很多道场,除非你修学不同的宗派法门,你可以建一个独立道场。学禅的建个禅宗道场,学密的建个密宗道场,念佛的建个念佛道场,这样就好。一个地区每个宗派有一个道场,这样人力、财力一切力量都能集中,道场才能兴盛,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小道场里头不出人才,这是一定的道理。为什么?他人心定不下来,工作一样多,一样要繁忙,样样都要去照顾;换句话说,不可能心定下来修行、研经,都不可能。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是故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是从反面来说。『菩提』就是前面所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的佛果。你要想成就无上佛果,你决定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一切菩萨绝对不能够成佛。
【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解。以於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我们在这部经上深深的体会到,经中真实的含义是人人都是善财,善是表示善根,财是表示福德。你能信、能解,这就是善根;你能够遇到这个经典,能够遇到这一乘了义的大法,你能够明了,能够发心修学,这就是福德。所以,你具足善根、福德,就是善财。既是善财,一定要依教奉行,应当直下承当,『平等心』就是见自他不二,利益众生就是自己成佛。所以真正能够体会,能够理解,才晓得恒顺众生就是增长大悲心,圆满大悲心。大悲顺众生就是供养如来,我们在第三愿里面讲的「广修供养」。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是总结「恒顺众生」,第九愿。下面是第十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是回转的意思,『向』是趣向,也就是目标。意思是说,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善业,回过头来要向著我们所求的目标。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回向三处。前面说「恒顺众生」,所以第一个我们回向给众生,这个力量非常的伟大。真正能发回向心,必然是勇猛精进,为什么?不是为我自己修的。如果为我自己修的,我今天懒一天不要紧,这我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关。如果想到我是为一切苦难众生去修的,我要偷一天懒,他们就多受一天罪,於心不忍;我早一天成就,他们早一天得度。所以回向心要发的时候,这个人必定勇猛精进,必定很快就成佛,因为他所修学的不是为自己,他为一切众生,所以他要精进。
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心发不起来。为什么发不起来?不知道回向众生有那么重要,就跟前面讲「恒顺众生」,不知道恒顺众生这么重要。所以对於众生决定不肯迁就,要坚持自己的执著,这就没有法子,十大愿王就不圆满。十愿有密切连带的关系,一愿不圆满就愿愿都不圆满,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这十愿,我有一、两愿修得很不错,其他的差了一点,没有这个道理。一样圆满,一切圆满,一样差,样样都差,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第二,「回向佛果」,就是回因向果;第三,「回向实际」,就是回事向理。所以,回向能把我们的心量拓开,能够破我执、法执,这个功德不可思议。请看经文: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
这就把前面九愿统统都包括在其中。前面九种的修行。
【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第一个,「回向众生」。我修十大愿王,我修十波罗蜜,我每天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为一切众生。还不仅为现前一切众生,全世界的一切众生,这个心量还太小。你要为这个地球上全世界众生,你来生可以做个国王统一全世界,做这么大的国王,你成不了佛。为什么?你心量太小,只有包一个地球,除了这个星球之外,无量无边的太虚空,你就没法子。你看菩萨讲的,「尽法界,尽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才是成佛的心量,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为什么人修的?所以有些人说,学佛的人消极,学佛的人自私,他搞错了;他要真正明了,才晓得世出世间只有修普贤行的人最伟大,没有比这个更伟大的。我们今天在佛门里头做一点点功德,都是为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而做的,你做得就自在。真的会做到不疲不厌,你的工作里面有乐趣,工作里面有法喜,法喜充满。所以心量要广大。底下一段是「回向菩提」: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病里面有身病、有心病,身病好治,心病难医,所以佛法重要的就是对治我们的心病。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你想作恶,恶做不成功。为什么?没有缘,缺少缘,恶做不成功。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你发心想做桩善事,有善缘,有诸佛护念,有龙天善神保佑你,加持你,使你一切善事能成就,恶事不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
这一段就是讲的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诸恶趣门』,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百法》里面所讲的六种根本烦恼。我们能把这六种根本烦恼断掉,你就脱离三界,不但不会堕三恶道,六道轮回也超出了,这是「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就是指的本经。这个经用什么方法开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依照这十个原则去修行,念佛求生净土,往生西方世界就证大菩提涅盘。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这个是大愿,发这个愿代众生苦。是不是真能代得了?不见得。虽然不见得,佛菩萨的确有代众生受苦的心,他有这个愿心。代不了是什么?众生各有各的业报,没有法子。这里头要讲求缘分,譬如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是阿弥陀佛把这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恶业,他真的给你代替了,他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方法给我们代了。但是如果我们不愿意往生,无可奈何,这个没有办法。阿弥陀佛虽然想代众生苦,也代不了,你得愿意去才行!这是讲的缘分。你有这个缘分一往生,所以讲「带业往生」,你的见思、尘沙、无明烦恼统统没有断,无始劫以来跟一切众生所结的冤业统统带去。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把它消灭掉,把它转变成度众生的宏愿,是这样的方式。除这个方法以外,你想代一切众生受苦,的确是不容易。唯一这个修行人是勇猛精进,这是代众生苦,希望他们早一天觉悟,希望他们早一天回头。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就是结显无尽,也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法界无尽,所以菩萨这个回向大愿念念无尽。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一切菩萨广大愿海、行海,可以说都是以这十个大愿为根本,所以它称之为愿王。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很明白的看出,西方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世界,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是没错。《无量寿经》一开头就讲十六正士,与会的这些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统统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再仔细深入一观察,原来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世界,到那个地方统统是普贤菩萨。
咸丰年间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将这一卷经跟净土三经合起来,称为「净土四经」,这个见地非常的了不起,「净土四经」是从这儿来的。他把它列入净土重要的经典,与三经等量齐观,是非常有道理的,后人对於经藏明白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再加进去的,变成「净土五经」。四经、五经的来源,我们总得要晓得。明天大乘精舍办了一个讲座,在中山堂,邀我去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共只有三天,就是明天、后天、大后天三天,都在中山堂讲演,时间也是在晚上。三天主要就是讲净土法门,我明天得看看听众是那些人,再看怎么个讲法。这么短的时间,把净土法门、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介绍给大家,不是个很容易的事情。时间短,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若诸菩萨於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知。】
这一段经文,前面一句是结显三处。『成熟』就是证入,我们俗称叫得道、证果,成熟就是得道、证果的意思。特别是这个法门的意趣,一般宗派行门说在一生当中成熟,的确不容易。为什么?烦恼不断,怎么可能会有成就?不可能的。但是在净土法门,只要往生就是成就,哪怕是下品下生,也是不可思议的成就。这个诸位一定要深入净土经论,你才会明了,你才会认真的去修学。这个法门知难行易,做,不难,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很难,那是相当之难。但是你愈明了你的信心愈坚固,你的愿力愈强大。
我们今天信心若有若无,愿力又想去又不愿意去。西方世界好!叫你现在去,不敢,不肯去。现在我决定不肯去,等我老了、死了再去,现在还没老,还没死,还不想去。这个信心有问题!真正想去是什么?现在没能力去;有能力赶快去,多一天也不想留在这个地方。那个愿才是真愿,才是真正的愿力,我们现在信、愿、行都有问题。所以菩萨在此地一再嘱咐我们,『汝於此义,应如是知』。再看底下一段,这是比较经教法门的胜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
这是拿世间珍宝、乐事来做个比喻。这个数量我没法子算得清,你们仔细念念这个经文,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比天文数字还大,我想现在天文学家也没有办法说出来这个数目字,数字太大了。
【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
这世间哪有这么大的施主,能以这个世间『上妙七宝』、『最胜安乐』布施一切众生。布施多少众生?跟上面讲的数量一样多。
【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
下是布施众生,上供诸佛,数量都像前面说的那么多。这不是一次布施,一次供养,不是布施一个月,布施一年,供养一年,不是的。你看时间多久:
【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
数目字像前面一样大,时间是用劫来计算的。这样天天供养,天天布施,没有中断,无量无边劫没中断。
【所得功德。】
你说这个人功德多大?这个人的功德,我们没办法想像。这个比《金刚经》上、其他经上比喻大得太多了,境界大,时间久远,数量、数目字也超过。《金刚经》上「大千世界七宝」,哪能比得上它?差远了。一个大千世界才一个世界,这是『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一个大千世界才一个佛刹,哪能比?不能比。他所有所得的功德。
【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就说明前面讲的是财布施,是以上妙七宝、人天最殊胜的安乐;换句话说,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这两种布施。这样大的布施功德,还不及有人听到这十大愿王,听多少时候?听了一次,『一经於耳』,你阿赖耶识里头种了这个种子,十大愿王的种子种下去,这个功德超过前面的功德,不能比!
可是,话虽然这样说,我们这个世间人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前面那种布施的功德大家能看得见,这个功德看不见。「你说这个功德大,我什么也没得到」,看不见!不晓得这个功德的殊胜。殊胜在哪里?你将来总有一天遇到缘,就凭你今天听经这个种子,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作祖;你如果这一生发愿,你这一生成佛。所以,学佛的人要觉悟,不要跟世间人去比。世间人所干的事业,是六道生死轮回的事业;学佛人所干的事业,要跟诸佛菩萨一样,在尽虚空遍法界普度一切苦难众生。这个世间没有法子跟他比,这个功德是真实的、伟大的功德,世间人迷惑颠倒,他哪里会懂?
我前天(星期天),晚上我有个同学会,我们其中有个同学,也是做建筑的,发大财。对於佛法不相信,认为佛教出家人不过都是些神棍而已,给人念念经,骗骗人的钱而已。他的观念就是如此,你怎么样讲他都不相信,这种人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一阐提」,可怜!他现在在得意的时候,狂妄,到他将来失意的时候,他后悔都来不及;失意的时候,那可怜相就摆出来了。一个人能够保证这一生都得意吗?靠不住!
你们如果还念古文,国文里头都有,韩愈有篇文章《圬者王承福传》,圬者是做泥水匠的。做泥水匠的王承福,唐朝时候人,韩愈碰到他,他跟韩愈讲他做泥水匠遇到的一些事情,韩愈给他写成一篇文章。因为他天天给人家做泥水匠,看的人家就多了,今天这个房子请他做泥水匠,粉刷油漆一番,房子新了,过了两年,这房子又换了主人。为什么?这一家败掉了,房子卖掉,买的新主人又找他来油漆;再过两年,这家又败了,又换了主人。他讲世间富贵无常,房子还在,常常换主人。说明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兴衰不一定,富贵的不会永远富贵,贫贱的也不会永远贫贱,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富贵的时候要修福,希望这个富贵不至於衰下去。
你看在清朝,曾国藩那是了不起的一个人物。曾国藩作的官,在清朝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清朝最大的地方官员是管两个省的总督,他那个官做的是管四个省的总督,真的像皇帝一样,管四个省。可是他对於他家的儿女、子弟管教之严,你们看看他的训家、他的家书就晓得,绝对不能让子弟过舒服公子、小姐的生活,不可以。洒扫,家庭里面做事情,统统要下厨房,统统自己要下手,家里有佣人,不能让佣人侍候。养成什么?勤劳,家不至於败。所以曾国藩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在社会上还是很有地位,我们在台湾,曾宝荪就是他的后人,他的家庭有教育,小孩有教养。这是真正有学问,能够保持家风好几代都不衰。
通常一个人一生都保不住,中年发财,晚年败了,我们看这个社会看得太多了,到老年的时候苦,没有人侍候,没有人照顾。可是,这些现象就摆在面前,多少人都是迷惑颠倒。追究其原因,是不肯修福!少年、中年发达的时候是前生修的福,这一生得的果报;享福的时候不知道再修福,福享完,没有了。他前生修积得不多,所以很快就享完了,如果前生修积得多,大概这一生还享不完。前生修积得不多,所以一辈子就享完了,有的短短几年就享完了。我们在现实社会里面看到很多,我们应该要有所警惕。佛法的功德利益是无形的,但是这个利益之大,绝对不是世间所能够相比的,经上所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语,没讲错。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这是说修行的方法,但是这个地方关键在哪里?就在前面一句『深信心』。你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你能不能得到像经典里面所说的功德利益?就看你是不是有「深信心」。我们也照这个去修学,但是我们的信心不足。不要谈深,深字不要,单谈信心我们就不具足。所以我们依照这个经典来修学,得的利益不像经上所讲的,你要晓得关键的字眼在哪里!深信是决定没有怀疑,以清净心、坚定的心百折不挠,这样去做。
『受持』是把它做到,每一愿我都依教奉行,都把它做到,这叫「受持」。『读诵』,经典再熟,天天还是要读。熟透了,都做到了,为什么还要读?诸位要晓得,读诵是利益人天。我在这里念经,虽然没有人听到,有鬼神听到。你每天念一卷经,不晓得度了多少鬼神,这个功德利益你自己看不到,但是真的,实实在在。为什么要读经,道理就在此地。别人听到也会受感动,六祖大师就是卖柴的时候,听到人家念《金刚经》,他在那里听,听出兴趣来,听开悟了。如果他在卖柴的时候,那个店里没人念《金刚经》,我们这个世间没有六祖了,就没有他了。机会碰得巧,碰到那个人在念经,你们想想对不对?他要是错过这个因缘,他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晓得读经确实是利益人天。『书写』,是流通经典。现在不需要书写,现在我们印经,比书写方便太多,数量要大得多。底下说能够灭罪,灭除恶业,这就是得的功德利益。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
这一段是讲现在的果报,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妖魔鬼怪非常的多,如果我们对於《行愿品》确实有深信心,这一切妖魔鬼怪看到你都远离,绝对不敢惹你;你有诸佛护念,有护法神守护著。
【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这一句就是善神保佑你,护法神护持你,这些恶鬼、恶神决定不会害你的。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於世间无有障碍。】
你在这个世间,到任何地方都是吉祥的,不会遇到灾难,不会有这些不吉利的事情出现。底下就比喻说:
【如空中月出於云翳。】
云散天青。
【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皆供养。】
这是讲的增上果报。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这是讲「等流果」。这个诵经的人於这个经有深信心,依教奉行,他就像普贤菩萨差不多了,也是普贤菩萨一类之人。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这是他异熟的果报。他要是没有往生,在这个世间决定是生人天善道,而在人天当中一定是生在尊贵之家。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这是说他的德用,换句话说,他有这个威德,他有这个能力,我们讲德行,他不会受五欲六尘的缠绕。他心地清净,不会为一切『恶友』牵缠,一切『外道』也没有办法能够动摇他的心志。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这也是断烦恼的果报。后面一段这是最为殊胜的,这是讲净土的果报,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在这一段的文字上。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
这是讲人死的时候情形,六根坏了,眼不能见,耳不能听,鼻也不嗅,身也僵硬,这是讲六根败坏。
【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再亲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能陪你去的。这个诸位要晓得。
【一切威势】
你过去在这世间做过大官,大富大贵,你这个势力也带不去,没有一样你能带得去。
【悉皆退失。辅相大臣。】
这是讲譬如做国王,你底下有宰相,你底下有很多大臣,平常听命於你的,现在这些东西没有一个跟著你走。
【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简单讲,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的时候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你能够带得走的,你这一生以深信心修学普贤行愿,这个功德你带去,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
【於一切时引导其前。】
这个愿王引导你。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十大愿带著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愿王的世界,我们这一生所造的业,就与那个世界的业报完全相同。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这一个世界的人全部都是修普贤十大愿王,你也修普贤十大愿王,跟他们志同道合,你死了以后到哪去?当然到那里去,这毫无疑问的!所以这桩事情,你念这部经,再念《无量寿经》,你才明了;你把这两部经对起来看,你才明了。你再看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所讲的也是说这个事情。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是金刚不坏之身,「金刚那罗延身」。金刚那罗延身是什么?就是普贤菩萨。密宗里面讲「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是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这么一回事情。志同道合,自自然然他就到那里去。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这些大菩萨我们平常都很熟悉,都知道,但是没见过面,一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见到了。现在先闻名,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见到。见到的时候,不必人介绍,你自己统统都认识,绝对不会认错人的。
【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遶。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
修普贤十大愿王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统统是上品上生。所以念佛,平常念阿弥陀佛的人,如果念佛懂得十大愿王,以这十愿存心,以这十愿生活,以十愿处事待人接物。因为你修这十愿你就是修普贤行,修普贤行的人就是普贤菩萨,你现在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
所以这部经,我们这一次在此地只讲个大纲,讲个纲领。我们明年,我下个星期二到美国去,大概在美国,我预计住一个星期,我就到加拿大温哥华。在加拿大讲《无量寿经》,加拿大两个道场,一个道场是一、三、五讲《无量寿经》,另一个道场是二、四、六讲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这两部经在那里讲完,我预定大概要一个半月,至少要一个半月才能讲完。讲完之后,美国有些地方必须要去一下,像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华盛顿DC,都要去旅行一下。每个地方至少要去住一个礼拜,这样子转一圈大概又要一个半月,所以预计三个月回来。
回来之后,我想我们要研究深入一点,我们来讲《普贤菩萨行愿品别行疏钞》。《别行疏钞》这个本子我想大概还可以够用,也是精装本这么一册,那时间就要长了,我们连《疏》带《钞》详细来研究。大家晓得《普贤行愿品》与我们的关系有多么的密切,纵然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来研究,值得!为什么?帮助我们决定往生净土,帮助我们各个人都能修普贤行。所以,这是净土经典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底下这个文我们把它念下去,这是一个段落。
【得授记已。经於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这讲时间之长。
【普於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倒驾慈航。你看这个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给你授记,这是上品上生。一得阿弥陀佛授记之后,你马上就可以分身,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去上供诸佛,下度众生。你看这个多自在!这样我们才真正明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逃避责任,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要普度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今天没有能力,没有本事,到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这个能力。阿弥陀佛加持,这些诸大菩萨护念,我们立刻智慧开,烦恼断,功德圆满,能力成就,具足无量无边的神通道力,才能够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众生,正和前面三种回向一样。我们今天努力修学是为一切众生,学成之后我们要普度一切众生,绝不要听信别人言论的影响。他说「你们念佛人是消极,念佛人是逃避责任」,那是他的见解。不要认为「他们都这样说了,我还要积极一点,算了,我不念佛了」,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
这一句就是示现成佛。
【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於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增上的果报,就是究竟成佛,这是讲的八相成道。经文里面,第一个是坐道场,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一样。再就是降魔,『降伏魔军』。第三个意思就是弘法利生,『转妙法轮』。第四,能够普遍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第五,『随其根性教化成熟』,随众生的根机,应机施教。最后一句,这是讲利益无有穷尽。这都是修这个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能够得到的。末后这一段,这是结劝: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这就是说,你真正能够相信,真正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奉行,而且能够为别人讲解,劝别人也修这个普贤行愿,你的功德只有佛知道。你究竟有多少功德,菩萨都不知道,只有佛晓得,这真正是说到了极处!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
你要是听了之后怀疑,换句话说,这种殊胜的利益你当面错过,那太可惜了。
【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
『读』是对著本子读,『诵』是背诵,像我们近代弘一大师,他就能背诵,弘一大师早晚课诵,就是念《普贤行愿品》。他的课诵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专修普贤十愿,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他这个本子念得很熟,他可以背。
【诵已能持。】
『持』就是完全做到,统统能做到。
【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书写』是流通,『为人说』是讲演。
【是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到这个地方长行圆满了。下面是偈颂,偈颂是属於重颂。这末后一段,实在就是儒家所讲的「止於至善」。《观经》说九品,随其品类,随其行业,才能够往生。清凉大师在《大疏》里头,就是这个经的注解里面说,《大藏经》里面有一百多种,或者是经,或者是论,讲修西方极乐世界,都讲要精进,要勤奋的积功累德,才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跟这一百多种经一比较,只要念这个经。在这个行法里面,它不说多,只要你修一种,你像十大愿王,我只要修一愿,你要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学,你就能成就,这个不得了!经上所讲『是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普贤菩萨用这部经来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今天看到了。
这个经虽然后面偈颂没讲,但是偈颂是属於重颂,就是重复前面长行的意思,所以实际上的意义到这个地方已经讲圆满了。我们今天就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