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密意》讲述解脱道和菩提道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佛法讲生命是非常非断的,什么是成佛,佛与阿罗汉的区别,和对心经的解释,告诉我们佛法究竟在讲什么,是一部难得的佛法概论。
心经密意强烈浓缩了一下,主要是其中一小部分对心经的解释的浓缩,大意没有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最好阅读原书: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善知识,都说:般若诸经的精华,在于《金刚经》;《金刚经》的精华就是《心经》,可见《心经》就是般若诸经的精华所在。
《心经》所说的主要意旨有两个:一是在讲“五蕴皆空”的妄心,二是讲一切有情都有的“不生不灭”的真心。如是真心和妄心和合运作,并行不悖,因此菩萨可以“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本文的这个解说,属于“虎头蛇尾”型的,前文基本知见部分内容较多,因为《心经》是上千卷般若诸经的精华,许多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另外,为减少文字故,许多观点也不一一引用经典论证,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在回帖中列举,至于后文具体解释经文部分就简单了,希望网友不要心生烦恼,搞清楚《心经》所讲的内容,也就大概清楚了上千卷般若经的意旨,对于志求成佛的佛子来说,所以花些时间来搞明白,还是很值得的。
下面具体解释《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开宗明义的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几句话已经函盖了整部《心经》了,故可以说是《心经》的总持。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
什么是自在?
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始劫以来,就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而“自然存在”——自在;第八识自性清净,无论在你出生在天堂还是地狱,它都不曾起任何欢喜心或烦恼心、嗔恨心——自在。
我们的第八识,它的体性从来就是清净性,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起贪念,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起瞋心,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跟众生一样贪染;从来不起讨厌的心、从来不起喜欢的心,它始终没有心情的起伏,永远保持那一种清净性。你说:“我现在很痛苦,要自杀了。”它也没有意见。你说:“我现在很快乐,我想多活一千年。”它也没有意见。它永远是不堕两边的,既不讨厌也不喜欢,既不贪求也不排斥,它的自性一向就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自性清净性,所以说它是自性清净心。而它在三界六道中到处轮回的时候,始终保持这样一贯的体性,从不改变,所以叫做自性清净心。
前七识心都是第八识生出的,有生有灭,作主的末那识的心更是有种种贪厌——不名自在。
开悟的菩萨以自己的这个能分别、能观察的妄心,现前观察到他有一个本来自在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能够现前观察它的“自己能够独立存在”的自体性,就是“观自在”的菩萨了(但不能称为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开悟的菩萨作观行时候,他观察第八识的性相体用,观察的很深入,因而发起很深妙的般若——也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以这个般若智慧,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开悟的菩萨,在现观自己的自在心的时候,从这个不生不灭的自在心的立场,来观察自己的十八界、五蕴身心,统统是无常,是虚幻变异,是假合而有。这时候开悟的菩萨就实证到自己五蕴全部都是无常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的身心都是没有自体性!五蕴的身心,完全是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心,然后借着因缘辗转假合才能有啊!这就是照见——现观五蕴皆空。
佛子这里要注意:开悟的菩萨依所证得的第八识真心所照见的“五蕴皆空”,不同于有的佛学“大师”所讲的“一切法空”的断灭空,因为般若观行是中道观行。
开悟的菩萨现观五蕴、十八界皆是依第八识藉缘辗转而生,蕴处界的确是“一切法空”“缘起性空”——没有自性,暂有终坏;但是能生出一切法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却是“有(非三界有)”且“不生不灭”。一切法空、缘起性空,都得依第八识自在心,才会有一切法空、才能说一切法缘起性空;所以一定要依第八识真心来说五蕴空,所以离开了第八识自在心,就没有缘起性空可说,离开了第八识自在心而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就成了断灭空了。
譬如,有的佛学“大师”怎么讲中道的呢?
他们说:“五蕴是虚妄的,它会断灭的,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不再执着五阴了;然后不要再生起五阴断灭的见解,连这个见解也要丢掉,也没有了;那么这样一来,五蕴灭了,所以不是有;但是五蕴灭了以后的‘灭相’是不会灭的,所以又不是断灭的无,这就是非有亦非无的中道。这样观行的人就是证得中观的人。”但是,这真的是中道吗?这是戏论的中道,但不是佛法中所说的真正的中道。真正的中道,要证得第八识,现观第八识的真空妙有性,现观第八识和五蕴非异非异性,才能发起中道观行。
《心经》所讲的法是中道法,后文的“色不异空”“不生不灭”等,都不可以一刀把它划成两段来讲!
度一切苦厄----开悟的菩萨,现前照见了五蕴皆空时,我见(身见)就断了;如果再继续深观而不中止的话,我执也会跟着断除了。当断除了我见与我执的时候,就是有余依涅槃,虽然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不能立刻取证灭尽定,但也是一个慧解脱的阿罗汉,这就是“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舍利弗,因其持戒多闻,智慧敏捷,善解佛法,被誉为“智慧第一”。
色、受、想、行、识合名五蕴,“蕴”的意思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
色蕴:即自身物质的积聚。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想蕴:意识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包括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五蕴涵盖了十八界的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般若经》里面说的“空”有两个含意:一个是空相,一个是空性。
空相主要是说五蕴、十八界——吾人的色身、前七识,及宇宙的器世间,没有自性,都须内以如来藏为因,外依赖各种因缘才能存在,在现象上虽然是有,但是,却是一种假有,暂有而终坏,故名空相。
空性是讲法界的实相——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如来藏识,空性只是如来藏的别名而已。
《佛说法印经》云:
“佛言:‘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有著。由离著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
《佛说法印经》说空性“无所生、无所灭” “无妄想,离诸知见”“摄一切法”,讲的都是第八识如来藏识的体性。
《大宝积经》 卷119云:
“世尊,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
第八识如来藏为什么叫做“空性”?
因为它有自体性,它的自体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恒常而不断灭。这个空性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自从无始劫以来,它连短到一剎那的间断都不曾有过;从无始劫以来,它就一直这样延续下来,不曾有一剎那的间断,所以它叫做空性。虽然叫做空性,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无”,它有真实的体性。可是,既然有真实的体性,就表示它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为什么还要叫做空性?这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着于三界的“有”,所以叫它为“空性”。因为众生都贪着三界的有,所以只好把这个真实心叫做空性,所以告诉众生:“你们应该证空性,不要去贪求三界的有。”
故“空相”于“空性”的涵义不同,空性是指真实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空相是讲众生所认为真实的五蕴、十八界的是一种“假有”。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几句经文所指的空,就是指空性如来藏。这几句经文是从中道来说空性如来藏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关系——非一非异的关系。
五蕴、十八界——色受想行识都是从如来藏出生的,然后依附于如来藏而在运作的,如来藏是母,五蕴、十八界是子,故非一。
五蕴、十八界,是从如来藏所出生的,离开了如来藏,十八界、五蕴——色受想行识也就都不能存在、不能运作了。譬如说:“手是从身体上长出来的,然后依附于身体而运作,能说手不是身体吗?”不可以这么说啊!离开了身体,手还能运作吗?不行啊!所以也不能说十八界五蕴与如来藏是异,五蕴、十八界都是如来藏的一部份。故说,色受想行识与空性如来藏不异——“色受想行识”不异空、“色受想行识”即是空。
空性心如来藏,不能离开这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而在三界中独自现行运作,如果如来藏离开色受想行识而独自存在,那就是阿罗汉的无余涅槃了,那我们就不能成佛了。空性如来藏在三界里运作,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表达方式”。所以说——空不异色受想行识、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因此说,空性如来藏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非一非异的关系,是真妄和合、同步运作的关系。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妄心法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所以叫做“空相”。真心如来藏的法相也是“空”,但是它的法相虽然是空,可是它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它叫做“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都是“空”的法相,所以合在一起而说“是诸法‘空’相”。
由真妄心的诸法空的法相,来照见了中道的真实道理,所以接着就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真心如来藏是不会出生的,它无始劫以来就存在,是法尔如是,因为不生故也不灭。如来藏根本不可能断灭的,谁都无法断灭它。就算是一只小蚂蚁的真心,我们把十方世界所有诸佛的威神之力合为一力,来要把它打坏,也是打不坏的,它的体性本然如是,所以才叫做“金刚心”。
“不垢不净”----如来藏的自性本来清净,从来都是离见闻觉知、离思量的,所以它从来就是涅槃,本来就是涅槃;它从来就不曾间断过,所以本来就没有生死,哪里会有轮回?没有生死就是涅槃,生死的表象就是显示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在生灭,实相心哪里会有生死?但是,却因为它的不生不死,才会使得五阴的你有生死。
如来藏虽然自性清净,但是它所含藏着“七识心”的种子却是染污的,这些染污的种子导致众生的生死轮回,所以又说它“不净”。
不增不减----如来藏的本体自身不增不减,如来藏内的法种也是不增不减的。当人学佛修行,把有漏法种断除多少,那无漏法种就跟着增长了多少,种子永远都是不增不减的。
如果如来藏是可以跟人家的金刚心合并的,那它就是有增减的法,有增减的法就是无常变异的法,无常变异的法一定会毁坏的,怎么可以叫做金刚之心?怎么叫做实相?那应该叫做虚相,虚相讲的就是无常变异的法。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刚开始修学佛法,还不懂佛法的人,读到这一段经文时,心里面会想:“唷!到最后什么都空掉了,都没有了,变成断灭了。吓死人了!”那真的是错会了!菩萨成佛,证得的佛地的无住处涅槃的时候,是有圆满的三身成就、四智圆明的。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不同于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把色身和前七识都灭除,只剩下第八识独存。佛能将有漏有为的色法转变成无漏的有为法,成佛以后也不灭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来度化众生。佛仍然有前七识,只不过已经转识成智——前五识才转生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上品妙观察智,第七识末那识转上品平等性智,第八识如来藏(无垢识)转大圆镜智。
《心经》的这段经文是撇开前七识,单单讲第八识如来藏的。单讲第八识真心的时候,就是无余涅槃!
在无余涅槃之中的时候,只有第八识如来藏,没有“色声香味触”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了。这时候,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了,意根也自我消灭了,都不存在了,所以六根统统都没有了。六根、六尘、六识都灭失了,这时候还有“眼识界”的能见功能吗?还有“耳识界”的能听功能吗?乃至还有“意识界”的了知功能吗?全部都没有了!十八界及六识界的功能,也就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觉性、了知性,当这些法性都消失了的时候,统统不存在的时候,哪里还会有“无明”存在?所有的人类,只有在十八界法都还存在的时候,才会有“无明”啊!
所以,在无余涅槃里面没有无明,无余涅槃里面只有那个第八识真实心,而它是一向都离见闻觉知的,一向都不起知觉性的,这时候怎么还可以说有无明存在呢?所以,在无余涅槃之中,一切的无明都不存在了。既然一切的无明都不存在了,又怎么会有无明可尽呢?所以说“无无明尽”,只剩下一个第八识真实心。而真实心离见闻觉知,从来不会起思量作主的心行,它也从来不起念,也不会忆念任何的法。
到了这个时节,也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可尽了。“老死尽”都没有了,怎么还有“苦集灭道”可说呢?怎么还会有四圣谛的智慧、八正道的智慧、十二因缘的智慧、佛菩提的智慧可说呢?所以说:什么智慧都不存在啦!入了无余涅槃时,就全部都免除掉了,这个就是“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土垂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开悟的菩萨,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阿罗汉的无余涅槃里面的“境界”,知道无余涅槃里面“无智也无得”。开悟的菩萨,因为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已经发起般若智慧了,依这个般若智慧,菩萨能“心无挂碍”。
菩萨为什么能“心无挂碍”?
这是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他能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经亲证了。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害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个缘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受生,再来自利利他,这就是菩萨在未离胎昧之前,便敢发愿再来人间受生而住持佛法的缘故。
因为他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虽然三世的十八界都是无我,但是有一个常住不坏的自心如来、自性弥陀,可以常住不灭而世世重复的生出见闻知觉性,让他可以在出生成长以后,再继续进修佛法,延续上一世的佛道而往上进修,绝不会堕于断灭见之中,此世所修习的一切智慧,也都会集藏在第八识自心如来之内,来世一定会遇缘而起,不会唐捐其功,也不必畏惧隔阴之迷,所以菩萨由于这个智慧,而不畏惧生死,所以就能心无挂碍。
菩萨亲证实相,亲证五蕴的空相,于生死轮回“无有恐怖”,并且远离了于真心、妄心的“种种颠倒梦想”,菩萨心中非常的肯定,这样继续修下去,就必然会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
究竟的涅槃是指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二乘的无余涅槃是不究竟的。
二乘圣人所证得的涅槃,他们是只修断我见我执的现行,不曾修断我执习气种子的随眠,二乘的无余涅槃中还有无始无明的随眠未断,二乘的涅槃只能断除分段生死——轮回,不能断除变易生死。所以他们所证的涅槃,就绝非究竟的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当然就包括我们正在学佛的诸位在内了。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一样,都是这样的依般若波罗蜜多而证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句经文才会说三世诸佛四字。
这是说:般若的一切种智,是以第八识真心作为根本,如果离开了第八识这个真实心,就没有般若的一切种智可说了,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可证了。这意思就是说:菩萨必须要具足了一切种智,才能够算是成佛了。可是一切种智的修证,要有别相智作你进修的基础;而般若的别相智的修证,却要有般若总相智作基础;般若的总相智的修证,却必须要你从禅宗的公案中,去证悟了以后,找到了真实心第八识时,般若智慧的总相智才会出现。
所以说,三世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都要从证取《心经》所说的这个真实心第八识来下手;证得之后,一直依这个第八识的体性,修证它的一切种智功能差别,一直到最后具足圆满而成为究竟佛。最后成佛的过程,就是《心经》所讲的“菩萨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能除一切苦”:开悟的菩萨转依真心如来藏的清净体性时候,还有苦吗?
心经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佛教所讲的智慧是关于“空”的智慧,佛教的空慧有三种:
1,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
声闻乘是指亲随佛或圣弟子通过听闻说法而修行的人。声闻乘的阿罗汉从现观五蕴、十八界法——六根、六尘、六识是苦、空、无常、无我,十八界中没有一个真常不坏的“我”存在,因而断我见、我执而证解脱果。
2,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
缘觉乘是指在无佛出世的时候,自己观察十二因缘而断除一念无明的人。缘觉乘的辟支佛现观十二支因缘的流转,观察生死轮回是因无明而有,实证到所谓的“我”实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由于诸缘和合而生,将来也必因诸缘的消散而灭,诸缘中并没有一个“我” 可以独立存在,于是就断了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声闻、缘觉是小乘佛法,他们所修的是解脱道,都是因为这种“无我”的智慧而断尽了自我的执着,即使没有四禅八定,舍报后照样可以入涅槃。
3,大乘的般若智慧。
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自性真如,并且能去体验它的“不生不灭”“真空妙有”等等体性而发起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要证得自心真如才能产生的,是一种空性的智慧。
在《六祖坛经》 般若品第二 六祖云: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
故知般若智慧,是从自性真如里产生,不是从分析五蕴、十八界的无常空、缘起性空而产生。
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因为没有证得真如佛性,所以,他们没有般若。大乘的般若智慧与解脱道的无常空、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同,为避免误会,故名般若。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这个人没有开悟,没有般若。
波罗蜜多----意为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
心经----就是专门讲述“心”的经典。
佛教是专门讲述“心”的宗教,《华严经》所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禅宗所谓:“开悟明心。”
一切人皆有八个心,号为“八识心王”。哪八个心:
1,眼识:能见;
2,耳识:能闻;
3,鼻识:能嗅;
4,舌识:能尝;
5,身识:能触;
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相对的境界;
7,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阿含经》所说之意根。
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末那识(意根)。末那识喜欢处处攀援,贪爱执着三界的一切法,但末那识的分别能力极差,一般要借助意识具体分析后再来决定如何行动。
这前七识——能见闻觉知处处作主的心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假我);
8,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真如、法身、如来藏、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本来面目等等。
第八识是一切法的根本: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藉缘能生起一切法——吾人之五蕴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识所变所显。
众生的色身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借父母的受精卵及母体营养等外缘制造出来的,宇宙器世间也是因为众生的共业共缘,由众生的第八识共同显现出来的。
前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来的。故《成唯识论》卷四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第八识)及意(末那识),余转识(六转识)得生。”
前六识之出生,乃因眼根、色尘、触等三种法为缘,末那识于中起作意,欲了别尘境,便警觉如来藏现起意识及眼识,为彼了别色尘境及色中诸法;耳鼻舌身识莫不如是。故知根尘触及末那识欲了别五尘之作意,乃是受想行识现起之缘;有根身之色身亦因此而生长增广,眼等六识因此而出生。
第七识末那识(意根)依一念无明三界烦恼为缘,也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的。无明之产生,是众生因为不明白法界实相之双具空性有性,及不知不解五蕴内容及其空相所致;无明乃依第八识中有漏法种而生。末那识复依一念无明三界烦恼为缘,由阿赖耶生。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藉未来父母的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第八识阿赖耶识离能所分别,具有涅槃性,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你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的。
此阿赖耶识非断非常,非空非有···故名中道。
何故非断非常?
第八识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存在。故名非断。
第八识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经闻法修行才能净除染污种子,如果经修行把见思惑断尽了,成为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成为八地以上的菩萨,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改名为异熟识,如果继续修行,能够再把这个异熟识中还含藏着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所知障的微细随眠,都断尽了,就再一次改名,叫作无垢识,也就是佛地真如的心体。第八识阿赖耶识本体虽不坏灭,而内部种子能有变易,故非是常。
在成佛的路上,虽然阿赖耶识三次改名,但是阿赖耶识、异熟,以及佛地的无垢识,其实都是同一个心体。故名非断非常。
何故非空非有?
第八识阿赖耶识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
第八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三界一切法(包括前七识)皆依赖因缘存在,一切法由第八识藉缘生出,但阿赖耶识本身却是不依赖任何因缘存在的,且永远的不生不灭,所以说第八识是第一义谛。
前七识——末那识心和见闻知觉性的六识心,也就是凡夫众生所认为的“我”,是妄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心是真心,也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见性”所要“明”的心。
为什么说前七识是妄心?
因为妄心它们不能遍一切时存在,不能遍一切处存在,不能遍一切界存在,不能遍一切地存在。因为不具足这四种“遍”,所以说它们无常,无常所以叫做“空相”,所以不是般若所说的空性。
真实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却具备了这四种“遍”,体性真实存在,可以让人在证悟之后现前体验它的运作,这四种遍,就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但是真实心的法相,它虽然有真实体性,可以由证悟的人证知而现前体验它的体性,却又是无形无色的空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质的法,所以又叫做“空性”。
1,“遍一切时”
妄心:如上文所述,前七识的心是有第八识生出故,故知,前七识是妄心,不能遍一切时。
佛说具有见闻知觉性的前六识心,在五位中——眠熟、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就全部消失了。而且见闻知觉心入胎后就永远断灭了,不能去到未来世去;未来世是另一个全新的见闻觉知心,不是这一世转生过去的。它既然会断灭,那就表示它不能遍一切时存在。
处处攀援作主的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它都是不断灭的;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也不是遍一切时的。
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第八识是轮回的主体,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真心不生不灭,乃至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罗汉因为已断我见、我执——末那识承认自己的虚假性,舍报时末那识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灭除,只剩第八识阿赖耶识存在就是无余涅槃(所以切莫以为涅槃就是什么也没有的一切法空啊,否则就是断灭空了)。
2,“遍一切处”:
妄心不能够遍于我们的十二处存在,真心却普遍地在我们的十二处中存在。十二处是讲六根和六尘。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第七识末那识),是无色根,不是有形体的实物。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为什么见闻觉知的妄心不遍十二处存在。譬如说,眼见色,是眼根接触了色尘;虽然眼根接触了色尘,但其实不是眼根能看见色尘,而是眼根接触了色尘以后,眼识在这里面看见了。我们能见的心,是由于眼根接触了色尘,它才能出现的。换句话说,它是在眼根和色尘接触的当中出现,但它不是在眼根之内、不是在色尘之内,而是在眼根与色尘接触的地方出现。所以能见的心不是存在于眼根和色尘之内,而是在根与尘相“触”的处所出现,这样就表示能见的心——眼识——不遍眼根和色。同理可知,耳识、鼻舌身意识也是一样不能遍一切处。
真心是遍一切处的。在多部经中,佛说:“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又说:“能取(的觉知心)与所取(的六尘),皆是自心现量。”
六根里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有色根,还有意根(末那识)这个无色根,都是由真心第八识所生,并由它所执持的,当然第八识就遍于六根了。
我们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也是由第八识所变现的,法尘就在这五尘上面显现出来,所以第八识才是遍十二处的法,这就是遍一切处。
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不能遍十二处,只能在十二处的根与尘相触的“触处”存在,所以它是妄心。第八识阿赖耶识—遍于十二处,所以它叫做真心。
3,“遍一切界”,
遍一切界也就是遍于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十二处的六根、六尘,再加上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前六识见闻觉知,再加上喜欢处处攀援、贪爱、执着、作主的第七识末那识,就是众生所认为的“我”。
一切众生最执着的,说这就是这个“我”。一天到晚“我”喜欢、“我”讨厌、“我”想要做什么、“我”不要做什么,一切以这个“我”做中心。因为认定这个“我”的关系,而这个“我”跟六尘相连结——由六尘为缘才能出生,无法离开六尘,所以就会去攀缘六尘;攀缘六尘就一定会起贪厌,因为贪厌的缘故就会造作种种善恶业行而轮转生死。
众生不了解,所谓的“我”是“假我”——末那识是依一念无明三界烦恼为缘,由阿赖耶识生出,前六识的见闻觉知心的现起,一定要有五根和五尘相触,意根和法尘相触。在根与尘相触的地方,见闻觉知心才能从第八识如来藏中出现。如果你的五根坏掉(或者麻醉)的时候,见闻知觉性就全部跟着消失断灭了。众生所执着的“我”,念念都在变易,完全是假我。
众生所追逐贪爱的三界一切法——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是第八识自心所现,不是真实不坏的法。
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真实心所变现出来的,前七识的妄心,既然是第八识所变现出来的,妄心怎么可能遍于六根与六尘呢?既然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由真实心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才是遍于十八界的法,这叫做真心遍一切界。所以如来藏才是遍十八界的法,见闻知觉性的心不能遍在十八界法中,所以不是真心。
4,“遍一切地”
三界里面分成九地,地是层次的意思;从欲界地开始,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以及四空天共有四地,所以三界中总共有九地。
我们欲界的众生要吃食物才能生存,故有舌根、鼻根,但是色界是以禅悦为食:所以色界既没有舌根、鼻根的胜义根(头脑中没有掌管香尘与味尘的胜义根,舌头、鼻子的拂尘根还是有的),这就表示色界天人的境界中,没有香尘、也没有味尘,这样十八界就少了四界了;那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鼻识和舌识,这样总共就少了六界了。所以:这个能尝味的觉知心,能嗅香的觉知心,只能在欲界地存在,不能在色界天等四地中存在,所以它不是真心,因为它不能遍一切地。
知道身体觉受的心是身识,能觉身体的触觉;能够见色的心是眼识。眼识和身识,如果入了初禅的等至位,它还在;但是到了二禅的等至位时,它就不在了,它在第三地——二禅地—时就断灭了、就不见了。
无色界的以后,只剩下极微细的了知心——因为色界天人还有色身,但是到了无色界就没有色身,只剩下一个这个极微细的了知心。
真心就是讲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或者又叫做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具足了这四种“遍”,所以说它才是真心。
故,众生心就是这八个,《心经》就是讲述这八个心的经典。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