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转载,居士文章全文,人间天:凡听闻《法华经》一偈一句,皆得佛陀授记成佛——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人间天:凡听闻《法华经》一偈一句,皆得佛陀授记成佛  

  普门品云:“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这句话说的是,此时无尽意菩萨以偈语的形式问道:世尊具足微妙德相,我现在重新发问,这位佛陀的弟子是以什么样的因缘名为观世音菩萨呢?

  1.佛经中的偈

  《法华经》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共二十八品的,《法华经》讲了七、八年之久,当然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二十八品这么少的体量了,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有历史流传的原因,有的版本是有差别的,较早的《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没有随后的这段长偈的,也当然就没有这句以偈问佛的。为什么加进去了?长偈在《法华经》里出现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有时候经文说的已经很清楚了,随后又通过偈的形式再复述一遍,这个情况在其他经文里也有发生,但是如此频繁的长偈是不那么普遍的。

  偈是文字对仗的一种文体,和中国的诗歌很像,只是诗歌有押韵的技术,而偈在随后的翻译过程为了追求字数的对仗,自然就要舍弃押韵的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押韵的这个形式呢?中国诗词是这样的,外国的诗词也有押韵的情况。

  人的大脑处理九个字节以下的句子较为容易,处理九个字节以上的句子就较为辛苦,所以七字、五字就更容易处理,也更容易记忆。记忆力是学习能力的一个体现,为了方便记忆,句子字节不太长,包括押韵,都是会方便背诵的,也自然方便形成学习后的影响。就像我们读诗歌,可能全诗记不得了,但往往说了上句,很容易想起下句来,这不是记忆的功劳,而是押韵的功劳。

  佛陀示现涅槃到阿育王统一五部印度这中间是没有文字的,也自然就没有文字形式的经文,这近三百年的时间,经文都是靠僧人们的背诵形式保存和流传的,随阿育王武力统一印度,才有条件形成和推行统一文字,这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小篆是一样的。背诵经文就成了彼时僧人必备的学佛条件。

  现在我们学佛大大的方便了,会背个《大悲咒》《心经》就很好了,这和古代僧人的艰辛确实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在《地藏经》里出现了“对大乘经文无读诵性”的那个问题,如果老师教熟了,自己也发心去背诵,就是背不下来,这就已经是有宿世的业障;相比古人我们读经尚且障碍重重,可见这个宿世业障要更大、更深重的。

  为了方便背诵,经文常常出现类似于偈的形式,或者就是非常直白的四字一句、六字一句的局面,这都有方便背诵的痕迹在其中,这是偈最基础的功能。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偈多神秘、多高深,那个不叫偈,那个叫记了。比如《水浒》里的鲁智深的师父给他一个偈,提到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当时不理解,到后来征战南北听到钱塘江的海潮声,海潮也叫信潮,因为是信风吹来的所以叫做信潮,然后就问这圆和寂是什么,鲁智深一听就和偈里的潮信联系上了,知道师傅预言了他的一切,就洗漱罢安心一坐,溘然长逝。

  这种形式的内容在中国是非常多,比如刘伯温的《烧饼歌》,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埋藏了预言的内容在其中,这是中国较为普遍的情况。佛教里的内容因为每句都非常深邃,使人把二者联系起来了。但佛教的偈并没有过多的预言内容,预言内容一般在授记的形式里。佛教的偈仅是一类行文的文体而已,就像小说、诗歌这类的行文模式罢了,本身稍有不同,但也不带有非常特殊的内容在其中,希望各位理解这个部分。

  2.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无尽意菩萨问了一个问题,这和开篇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以偈的形式再次发问。既然佛陀在前文已经回复了无尽意菩萨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赘述长偈呢?在《法华经》前文提到了“皆已成佛道”的部分,哪怕有人被虎狼逼迫念了一句佛;哪怕进到寺院塔庙,有一搭无一搭念一句佛;哪怕用手指在地上、在沙上、在空中画了一个佛塔的样子,这样做的人绝对成就佛道的。这是法华的精髓部分了,换而言之,如果我们随便的念一句佛,也一定是皆已成佛道了,在成佛的道路上是一定可以成就的,只不过是早晚快慢不同罢了。所以佛菩萨的圣号不断反复的出现在经文里,这对诵念经文的人来说,完全是运用了法华精髓了,你念一句,佛道决定成就,多念一句、多听一尊佛菩萨圣号、多思维一句经文要义,成就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所以经文里出现了很多反反复复说的局面,这是因为佛菩萨慈悲我们、慈悲大众、希望佛菩萨圣号能被大众听闻、多多的听闻,我们才能多多的诵念、多多的思维、多多的留下印象,成为金刚道种。

  圣道的种子越多、越丰富,圣缘就越丰富,得度机缘就越丰富,得度就越容易,也就越不容易和佛道远离。从更高位面,佛菩萨救度众生,往往在某生无法救度的情况下,就要播种种子,为以后救度埋下希望线索。所以各位不要只满足于播种,如果只满足于播种,就要承认此一生的无奈、无力,承认我们做得不好、学得不精、行得不深,才不能在佛法里有更多的利益奉在人前,才不能拿到更多的方法利益大众,只靠种个种子的形式以图以后的利益,这就太无奈了。

  在轮回里的所有的众生,不管在地狱犯极重罪过千佛不度的,还是天道一定就八万劫寿命的,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众生在无量劫里一定都已经被无数次播种过佛教元素的种子了,所以多我们一个播种也不多,少一次播种也不少,我们千万不要以这样的模式去救度众生,这到没错,但这并不是最好的。

  法华的精髓是:你只要听到任何的有关佛教元素的内容,哪怕是一尊一画一礼一拜,哪怕是一香一花一果一瞻,此人必定决定成佛无疑!所以法华经又叫成佛之法华,我们如果听闻了《法华经》的一字一句,就等同于佛陀在为我们普遍的授记,授记一切众生都得成佛,只是早晚快慢不同罢了。

  为什么呢?这就如在标准版的《普门超度》后有一个“暗说皈依”,今天在佛光里的众生都是佛的弟子了,为什么啊?因为你在佛的光明里,得到了佛的加被、称念了佛的圣号、见到了佛的慈容、听闻了佛的教诲、礼拜了佛陀,怎么可能不得成就呢?还只是早晚不同罢了。

  基于法华精髓,所有见闻任何佛教元素的众生,不管当时是什么心念情绪,都没有关系的,这个种子就算是播种下了。什么时候能发芽,这就要看缘分了,缘分好,可能很快发芽成长成熟,缘分不好,可能就要慢一点。所以古德说“一切皆因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成就的快慢、修行的好坏、成就的大小、智慧的高低,也不外乎遇到了不同的缘分,才展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罢了。

  同样的佛种子遇到什么缘分会快?什么缘分会慢?我们学佛,自然要知道这些事情了。所有违背自性性德的心念行为,都是有罪过的;同样,所有帮助回归自性性德的心念行为,都是有功德的。对我们而言,姑且不提功德,认识自性、理解自性、反观当下行做,这就是识缘;而不知道自性是啥、不理解本心的状态、不能反观自己的心念行为,这就是不识缘,也自然就是那个差缘了。

  既然种子都有,也都没坏,都等待萌发,我们能为种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这个事情是我们可以多多少少参与影响的,我们当下的努力就可以影响缘的创造,从而改变种子成熟的快慢大小。

  那么我们到底希望给自己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到底能为金刚道种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萌发环境呢?

  3.怎样才是合格的佛的弟子?

  无尽意问到:佛子何因缘?这五个字就很重了,我们当自己是佛弟子,自认为是佛弟子,那么应该做什么事情呢?播种什么种子?创造什么缘分呢?

  反推此句:以什么样的因缘才可以作为佛的弟子呢?数世的金刚道种谁都有,任何众生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暂且不强调这个因,那么我们做什么样的缘了?这个缘是否符合佛陀的要求?符合一个佛弟子的身份呢?

  以大乘佛法来说,若承认自己是佛弟子,那么有三件事是大乘佛弟子的家事,是你家里的事情,不是外人的什么事情:一是卫护佛教经典、形象等等形式的保持和流传;二是讲经说法;三是度众生。

  维护卫护佛教形象、流传佛教经典、讲经说法,完全都是为了度众生服务的,只是度众生是最后一环的事情,而前面两条的救度众生不一定都是最后一环。

  若我们自称是大乘佛弟子,度众生就是家事;为了度众生的学习修行提升,这是正事;为了度众生能研读经典、宣传经典,这是家事;为了度众生,我没能力更大的促动众生,我可以维护佛教形象,以此形象的延续救度利益到更多更遥远的有缘众生,这是大乘佛弟子的家事。

  所以如《地藏十轮》里提到,若有一人身披一领纳衣,就算他做的再离谱,看在佛的面子上,不要说他坏话,远离他就是了。毕竟他以佛弟子的形态出现在世间,代表佛法还在世间行走。

  我们如果自认是佛的弟子,自认是大乘佛弟子,就要有一个互相印证了,就像我们上学,学生证证明我们是某学校的学生,如果我们出门不带这个证件,我们就不能向人证明自己是学生。所以学佛的身份印证也是类似的,当然不是办个皈依证就了事了,而是你认为自己是佛的弟子,那么佛也认同你是他弟子,这种相互印证很重要。

  所以常常说:我们承认自己是佛弟子,但是佛承认不承认有我这个学生呢?我做了什么事情是佛承认的?我做了什么事情是佛不承认的?我做什么是佛认同我弟子身份的?我做了什么是佛不认同我弟子身份的?这类内容在般若部经文里常常出现,在戒律方面也常常出现,但现在我们也很少能遇到这样的经文,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佛菩萨的心之所念、情之所牵、梦之所系的,唯有救度众生!

  我们可以不知道千万条的细节框架条款,只要抓住这个根本,我们也能去救度众生,我们就是佛的弟子,佛就是我的老师。不管我们做得再不好、做是再差劲,只要救度众生的心不丢弃、救度众生的行为不丢弃,佛就不会丢弃我管,菩萨就不会丢弃我不顾。

  我们总说死抱佛菩萨大腿,可是咋抱大腿啊?我们不丢弃救度众生的心念行为,这才是抱大腿的根本方法;你想死死的抱住佛菩萨大腿,那就扎实的救度众生,这大腿你就抱住了;如果不能去落实救度众生,千辛万苦升起个救度众生的心,遭受点打击就放弃了菩提心行,这大腿就没抱紧,很容易换两次手就彻底摸不着了。

  很多学佛人学不到命终,学几年就撒手了,差哪里了?就是学佛的目标没定准,拿错了目标,当然要走错路了;既然在错的路上,怎么可能走到对的结果?所以不想自己也重蹈无数学佛人的覆辙,就要在还有动力的时候把学佛的目标清晰起来、明确起来、并清晰了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把好事做好!

  学佛的目标可以有次第进程,可以从只为了自己的那些烦恼痛苦学佛,可以只为了求家人的健康、求某些事情来学佛,这都没有任何关系,但不能止步于此,要继续发展,要继续提升,毕竟小愿望很容易满足,如果在小愿望满足之前,我们没有后续的目标,学佛也就很容易走到无力、缓慢、拖沓、怠惰、散乱的状态里,想进步一点都非常艰难。

  所以要学习,知道生死疲劳从贪欲起,知道四大无我,知道我们原先追求的那些事情终究是有漏有尽的,知道这些不长久,那就要追求略微长久的,对不对?哪个长久,什么是长久的?只要在轮回里,任何一站都是过客,只要不出轮回,到什么程度都是有漏有尽的。随学习,我们理解了这些,就要想着放弃追求假象,要寻回本真,要找到一如,要获得真正长久的离苦得乐,这就是小乘的出轮回的目标了。

  大乘的目标更高一点,但是我们不以成就个人为目标,而是以救度众生为目标,我没那么大的能力、没有智慧、后知后觉,那就救度机缘成熟的有缘众生,他机缘成熟了,就差我这最后一脚,那我就来迈这最后一脚。同我们捆绑生死的轮回众生获得解脱了,我们也就得到了解脱,没人捆绑约束你了,你就自在快乐了,解脱他人是因,得自我解脱是果。

  若各位想做佛的弟子,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乘佛弟子,度众生的心念行为就不能舍弃,这是大乘佛法的根了;想在大乘佛法里有所建树,就在救度众生这个根本上;你想获得成就,也是如此。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客(原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