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66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66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四三页:

  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这个地方说到『下方世界』,世尊为我们略举六尊佛的德号,这六尊佛的名号是代表教化大行、普度众生,这是大菩萨的事业。在一般来说,最低限度也是初地菩萨,才能担当得起像诸佛如来一样的普度众生。第一尊佛的德号是『师子佛』,这是表法身。佛的弟子,我们在经上常见到「法王子」,佛为法王,能够继承佛的事业弘法利生的这样的法身大士,他说法如佛无异,称为法王子。莲池大师注解里面是解释名号的大意:

  疏【师子者,如师子伏群兽故。】

  师子是兽中之王。

  钞【师子二义:一者师子众兽中王,游行无畏,如佛凡圣独尊,出入三界,自在无碍故。二者师子一吼,百兽畏惧,如佛说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无五种怖,具四无畏,皆师子义。】

  无五种恐怖,具足四种无畏,这都是师子所表的。我们从它表法的义趣上来看,菩萨在修学历程当中,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前面是权实两种智慧具足,这就开始以度化众生为主;二智没有现前,是以自度为主。智慧圆满,那才真正像地藏菩萨一样发心,自己未能得度,先度众生。自己未能得度,这个意思是成佛,自己还没有成佛,先度众生,有能力吗?有能力,他已经是登地的菩萨,他当然有能力度众生,这叫菩萨发心。这不是普通菩萨,也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是菩萨摩诃萨。小菩萨不行,自度要紧。大菩萨,行了,自己已经得度,不过没有圆满(成佛才圆满),发大心先帮助别人,代佛说法;他所说的法,如佛所说,因为他距离成佛非常接近。这个意思就是说,圆教七地、八地以上的菩萨,到这个境界了,应该是这样做法。

  第二位是『名闻佛』,名闻,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知名度。菩萨的知名度很高,名称普闻,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譬如观世音菩萨,名气很大,没有学佛的人都知道观世音菩萨。由此可知,在这一段所说的,菩萨普度众生,就是指这些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地藏统统是等觉菩萨,这些菩萨的名闻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人都知道。诸佛菩萨、圣贤的名闻都是实至名归,决定不是虚名。「名称普闻」就说明他教化影响力深广,仰慕菩萨的人多,乐意跟菩萨学习的人多,这是真正的含义。

  下面一尊『达摩佛』,达摩是梵语,翻成中国话是「法」的意思。这是代表大法一定是师承诸佛,这样才能为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在这个地方,我们也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无论是自己修学,无论是教化众生,都要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经典有许许多多,究竟要用哪一种经典来帮助众生,众生才能得真实的利益?这里面关系非常之大,就如同病人生病,要用药才能治得好,我们到药店一看,几千种、几万种的药,要选择哪一种药才能把人病治好?如果我们把药选错,药不对症,不但不能治病,一定是反而把病加重,甚至把他害死了。这些常识我们有,但是我们疏忽了,经典是法药,经上也常把佛比作大医王,佛所说的法就是法药,众生都是病人。佛说法,佛这个大夫非常高明,靠得住,经过他诊断,他所下的药是药到病除。听佛说法,没有不开悟的,没有不证果的,都能得到真正的好处。佛灭度之后,这个大夫没有了,药方留下来一大堆,《大藏经》就是药方;这么多的药方,我们害什么病自己不晓得,如果乱吃药,不会好的。这就是说,佛灭度之后,学佛的人多,开悟的人少,证果的人更少。

  佛法已经传了三千多年,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上,学佛的人,不但证果的人没有了,开悟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什么地方?说实在话,决定不能说我们这一代的人不如古人,你要说这个话,我是绝对不会承认,我觉得现代人比从前人更聪明。为什么我们修学成就比不上古人?没有别的,药吃错了。假如药吃对了,我们今天开悟证果比古人来得快!甚至把经典的意思错解了,这是真的。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今天是错解如来真实义,不但看经错会了意思,听讲也往往错会了意思。我在这里说的这个,等一下别人再讲给我听,跟我讲的完全不一样,当场这个意思就错会了。愿解如来真实义,难!难在我们错用了心。诸佛菩萨用的是真心,我们用的是妄心;诸佛菩萨完全没有成见,我们是先入为主,这就难了。追根究柢,病根就在此地。有病不怕,怕的是遇不到好大夫,遇到好大夫,怕的是对他不能信任,那就无可奈何。

  我们觉察到自己有病,遇到佛法,这是好大夫,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信?能不能选择?选择关系最大,无量法门里面,我们到底选择哪一个法门?我们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也遇不到善知识,在这种状况之下怎么办?我们的遭遇,我们的环境,佛菩萨早就知道。世尊在三千年前就为我们选定,佛在《大集经》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持戒就能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佛灭度第二个一千年,单单持戒不能成就,要修定。佛教是在像法初期传到中国来,所以中国禅宗非常发达,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完全相应。第三,「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末法有一万年。这是世尊彻底慈悲!他老人家灭度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学佛的人应当如何选择法门,他为我们指了一条路。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如果不选择净土,这就是违背佛的教诲。佛叫我们选净土,我们偏偏要去选禅、选其他的,这个法不契机,这个责任是自己负责,佛不负这个责任。我们生在末法时期,遵守佛的教诲选择这个法门,哪里会有错!

  净宗的经典,此地讲「达摩」就是专指净宗经典,原本只有三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经的顺序,佛最初讲《无量寿经》,把西方极乐世界详细的介绍给我们,所以《无量寿经》是净土概论,而且是多次宣讲,这一点我们要特别重视。因为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一部经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唯独《无量寿经》重复很多次。根据现存的译本,现在《大藏经》里面有五种原译本,古德做详细比较,发现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梵文本,换句话说,佛至少讲了三次。佛在方等会上讲过《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经》,佛又在《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特别介绍西方净土,确实证明这个经是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藏经里有目录,《无量寿经》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现在只留五种,七种失传了。假如七种都存在的话,再一比较,可能还会发现有跟这三种不同的版本,这就证明佛说了很多次。佛一生对这个法门说很多次,这个法门就特别重要,特别契机,他才会多次宣说。其次再说《观无量寿佛经》,专门教给我们往生净土的方法。《无量寿经》里面有,说得简单,《观无量寿佛经》说得详细,你怎么去法。《观经》跟我们讲理论、修行方法,九品因果。最后佛说《阿弥陀经》,劝我们发愿求生净土,在这部经里面,世尊三次劝我们「应当发愿,求生彼国」,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把这三经合起来看,这是世尊彻底的悲心,令一切众生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圆满成佛,唯独这个法门,而且这个法门非常契合末法时期的众生。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现在已经过了三千年,还有九千年。《法灭尽经》说,将来佛法统统都灭了,所有经典都没有了,《无量寿经》还在,《无量寿经》最后灭,它还要多延续一百年。这一百年之后,《无量寿经》也没有了,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留在这个世间。有缘的人,善根深厚的人,遇到这句名号,能够专持也能往生,可见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

  这就是说法门的选择,我们是选择净宗法门,我们依靠的经典是净土三经。后来,魏源居士是清朝咸丰年间人,他将《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宗经典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真正圆满了。我们今天遵守五经的教义,依照经典教训来修行就决定不错,依净土五经劝导一切众生,就如同诸佛接引大众没有两样。何况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一切诸佛如来所介绍的,哪里会有错!我们介绍其他经典给众生,给诸位说,你要小心,要背因果责任。就好像那个人生病,你要介绍药给他,他吃好了,很感谢你;他要是吃死了,你也有责任。介绍别的药方,我们没有把握,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没有智慧观机,换句话说,药性不太熟的不敢用,也不敢随便介绍人。这一服药,好!无论什么病都治,用了之后决定没有副作用,这是放心大胆稳稳当当去用。我们自己用这个得利益,我们也把这个介绍别人,决定不会错的。这是达摩佛表的意思。

  底下一尊佛,『法幢佛』。这是代表建立法幢。古人所讲的,「建法幢,立宗旨」,惠利众生。「幢」是旗帜,佛法建立法幢,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建道场。「立宗旨」就是建立这个道场的制度,最重要的是道风与学风。「学风」是说他依据某些经典所讲的理论、境界;「道风」是讲修行的方法、成果。我们常讲「解行相应」,解是学,行是道,建立这样的宗旨,能够把佛法推广,把佛法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

  末后『持法佛』,表「依教奉行,老实念佛」。这尊佛名号里面显示的,就是推广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应当用什么方式,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持法」,我们的学、解依五经一论,道风要落实在老实念佛上,我们的行持是专信专愿、专持名号,那就叫老实念佛,这就对了。这就跟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二无别。古时候,我们称佛门弘法的大德为「法师」,翻译经典的称为「三藏法师」,因为他通达三藏,承传禅宗的称为「禅师」,教导戒律的称为「律师」,皇帝的老师称为「国师」,只有净土宗的祖师被人尊称为「大师」。大师是对佛的称呼,等觉菩萨都担当不起这个称呼。菩萨称「大士」,譬如观音大士。现在有些人自称为大师,这太过分了,纵然是别人尊敬,也不能够承当。譬如你没念中学,人家一见面就对你称呼「博士先生」,这不叫骂人吗?我们普通一个出家人,人家见面称「某某大师」,就是这个味道,就是骂人,名实相去太远了。为什么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大师?因为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第一法门就是劝人念佛,为众生介绍三经,净宗祖师也是讲解三经,也是劝人念佛,这跟诸佛如来差不多,所以后人尊称为大师。可是诸位要记住,后人尊称,不是当时在世。当时在世要有人这样称他,他一定要骂人的,要生气的。这是说净宗祖师自行化他都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底下这一段:

  疏【称理,则自性测之弥深不可尽,是下方恒沙佛义。】

  莲池大师注《疏钞》用心非常良苦,因为他老人家那个时代,净宗衰到谷底,在社会上一般人都瞧不起净宗。这样殊胜的法门,佛门里面第一经典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认识,一昧去参禅。禅宗在那个时候很盛,这个盛是什么?表面盛,表面很兴旺,学的人多,真正开悟的人很少;不但开悟的人少,得定的人都少。他老人家要劝那些人来学净土念佛,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弘扬净宗,《疏钞》引用《华严》引用了三分之一以上,目的就是用《华严》把净宗抬起来,让大家能够相信。因为佛弟子没有不尊重《华严》的,用《华严》来解释《弥陀经》。末后称性,就是会归自性,禅宗的,说明净跟禅是一不是二,念佛没有离开自性,称理就是称性。『自性测之弥深不可尽』,因为下方讲深,没有底,取这个意思。显示在事上讲,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没有止境,众生无边誓愿度。

  经【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六、上方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具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这一段经文是这一大段的总结,说出十尊佛的德号,「十」代表圆满,代表这个法门是大圆满的法门。每一方诸佛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佛只说出这几个人做代表,这几个人一定有特别的用意,决定不是随便说的,一定有表法的意思。我们著重在这个角度上来观察,果然没错!六方佛是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证无上菩提这个层次过程,这个我们从名号上统统看出来了,跟《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没有两样,五十三参是明显的说,这个地方用佛号暗含著这个意思,密说。上方世界第一尊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梵』是清净的意思。『杂染』指什么?指心地。心杂染,身语就不清净;心要是清净,身就清净,语也清净,三业都清净了。这个地方,他所说重要的意义就是说法清净;要想达到说法清净,一定是心地没有染著,像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就是代表染著,一定要做到清净平等慈悲,这个音声就清净了。

  钞【无杂染者,余乘说法,是为杂染而不清净。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导诸群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从性上讲,真性、本性清净无染;从相上讲,大乘跟小乘比,小乘是杂染,大乘是清净。大乘跟禅比较,禅清净,大乘就杂染。禅跟净土比较,禅不清净、杂染,净宗纯净无染。「梵音」,第一尊佛是代表总纲领,自行化他。我们平常念这句佛号,要用清净心念、用平等心念,这是自行;如果再加上大慈悲心念,那就是化他。自行化他就这一句佛号,这是梵音。第二尊:

  疏【宿王佛。】

  『宿』是星宿。『宿王佛』,表大乘佛法,这是成佛的径路,把一切星的光比喻作佛无量的法门,佛的法门都是光明的,光明当中哪一法光明最大?宿王,叫大乘。大乘跟小乘比,大乘智慧高,光明大,他代表大乘法门,大乘是成佛的捷径。大乘跟小乘,观念、修行都不相同。小乘是保守的,你给他讲大乘法,他不能接受,他认为那是狂妄,那不能够修行。现代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适合於大乘佛法。今天要用小乘法来教众生,他不能接受,太呆板、太拘束了。佛法,契理重要,契机也不能疏忽,要看他的根性,要看他的生活环境、意识形态。我们展望将来,十年以后这个世界会进入到电脑时代,我们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绝对不会被时代淘汰,在任何时代都能发挥它高度的智慧,能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第三尊:

  疏【香上佛。】

  注解提到「五分法身香」,他代表的是禅宗。大乘是径路;禅宗是径路当中的径路,叫「径中径」;径路还有一条更近的路,那就是「又径」,底下香光佛代表的。第四尊:

  疏【香光佛。】

  「香光」表净,《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香光庄严」。自古以来有很多修行的道场,如果命名为「香光室」,或者「香光」两个字,就晓得它是修念佛法门的。『香光佛』代表念佛法门,香光庄严,这是径中径又径,就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不但是最近,而且是最稳当的一条道路。禅固然是近路,它不见得稳当,第一,必须是上上根机,六祖所度的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不适合学这个法门;第二,禅里面魔事很多,《楞严经》里面讲的「五十种阴魔」都是禅定里面的境界。古人讲念佛法门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圆、最顿,这是把这个法门赞叹到了极处。第五尊:

  疏【大焰肩佛。】

  这个代表的意思,是将上上的法门推荐给大众,介绍给大众,普劝念佛,一生成就。前面焰肩佛是承担如来家业。『大焰肩』就是承担如来第一大法。我们一定要清楚、要肯定,这个法门是如来第一大法,因为《无量寿经》确实是《华严经》的浓缩、精华。《华严经》有八十卷,《无量寿经》只有一卷,但是义理、境界跟《华严经》无二无别,完全一样,才知道这部经典的可贵,圆圆满满含摄无量无边的法门在其中。《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等於把《华严经》念了一遍。第六尊:

  疏【杂色宝华严身佛。】

  这尊佛的德号,实在就是代表根本法门里面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古人常说:一生圆满成佛,唯独华严。佛讲一切经,一生从凡夫修成佛,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讲得清清楚楚、圆圆满满的,真的就是《华严》。所以《华严》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佛法概论,一切经所说的都是《华严》某一个部分特别详细介绍而已,总纲领就是《华严》。这尊佛表这个意思。在《华严》里面,最要紧的是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他们学的是什么?他们修的是什么?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地方观察,搞清楚了,我们就真的有收获。文殊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最重要的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要遵守十个原则,「十波罗蜜」,这是圆满智慧的大行,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充满圆满的智慧。第一个「布施」,意思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心就清净,心里一尘不染。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不是叫你放别的东西,名闻利养放下,没有用!心地里面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这个东西要放下,要彻底布施掉。这里放下了,身外之物没有妨碍,大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妨碍在哪里?心里要是有牵挂就妨碍,那个问题严重了。心里没有牵挂,这叫布施。「持戒」,持戒是守法,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定要遵守。「忍辱」就是耐心,要忍耐,要能坚忍,顺境、逆境都不为所动。「精进」,进是进步,没有退转,进步讲求的是精,精纯不杂,这样进步就对了。我们现在世间人进步,是杂进、乱进,所以他不能成就;他是真用功、真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到最后没有结果,什么也不能成就。「禅定」,不动摇、不退转。「般若」,智慧现前。我们自己处世待人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就是般若。后面是「方便、愿、力、智」。这些指导原则,都是教我们如何在这个世间生活,文殊菩萨教我们这些,这是基础的修学方法。

  普贤菩萨把这个基础扩大,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完全跟自性相应了,圆成佛道。这十条,如果我们真的是用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来修,那就是普贤十愿。普贤菩萨举了十个例子,就叫做「十大愿王」。第一个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除了自己以外都叫诸佛。不但一切有情是诸佛,无情也是诸佛,佛在《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我们对於有情要礼敬,对於无情也要礼敬,决定没有分别、没有等差,要用平等心。怎样礼敬法?是不是见到人就趴在地上给他磕三个头?如果你是这么修法,那佛看到都会流眼泪,你误解佛的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统统搞错了。事要随俗,「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法要随俗。佛法用的是智慧的心、清净的心,用大智慧、真清净,随顺这一切俗事,就是普贤行,这妙不可言!所以大乘佛法,尤其讲到最高的一乘法,就是圆满的人生,真实的幸福。《普贤菩萨行愿品》偈颂里面说得很清楚,礼敬,能礼的,「我以清净身语意」。由此可知,三业清净就是礼敬,三业不清净,见人就磕头也不是普贤行;三业清净,见到人点点头都是礼敬诸佛。实在讲,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十愿都是清净平等觉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所以这尊佛是表一生圆满《华严经》,我们要以文殊、普贤、善财童子做榜样,做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修学的标准,表这个意思。所以佛法非常活泼、非常圆满,对於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自己会充满信心,那你就生活快乐无比。第七尊:

  疏【娑罗树王佛。】

  前面显教讲完,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密宗,这尊佛代表密。娑罗树是比喻坚固的意思。

  钞【此树岁寒不雕。】

  在我们中国,松树、柏树冬天也不凋零。非常坚固,取这个意思。无上的密乘,实在讲也是一句佛号,这句佛号就是无上咒。《心经》后面讲「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那个咒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完全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无上的密咒。佛在《大集经》讲,这句佛号是「无上甚深禅」,也是无上、无等等咒。《华严》里面讲「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就是这一句名号,「多」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一句佛号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归纳就这一句佛号,所以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第八尊:

  疏【宝华德佛。】

  这尊佛代表圆满报身。后面这三尊佛代表到究竟圆满了。

  疏【见一切义佛。】

  是表千百亿化身。

  疏【如须弥山佛。】

  是表圆满清净法身。报身是自受用身,化身是他受用身,度化众生用的,理体就是清净法身。学佛到这个地方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证得圆满的法报应三身。

  经文前后照应周到。东方是代表学佛基本的态度,阿閦鞞佛是代表不动,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不定,不能学东西;心要定,心要不动,不为一切所动摇,你就可以学了。下面三尊佛就是我们所希求的目标: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这就是三身。先是心里向往,「须弥相」是报身,「大须弥」是法身,「须弥光」是应化身,到末后这个地方圆满了,我们已经得到了。前面是希望求到,后面果然得到。六方佛的德号,显示出净宗修学从初发心将来一直到圆满成佛,它整个修学的历程。这段经文实在是非常之好,大家要是粗心大意看过去,那就太可惜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