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0二页:
钞【又华严十地莲华文云:琉璃为茎,栴檀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并称茎台须叶。而涅盘亦云: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华。此所谓台,皆房台也。】
这是大师引用《华严》跟《涅盘经》经文上来作证明,佛说莲台说得很多,诸经里面都有说。这里面说的『台』,就是我们所说的莲蓬、莲台,这个地方叫『房台』,就是这个意思。
钞【即法华甄叔迦宝以为其台之意也。】
这是《法华经》上,『甄叔迦宝』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红宝石。
钞【观是,则知观经华座观中,先言作莲华想,次云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则华内之台也。】
诸经所说足以证明金刚台、紫金台都是指莲花里面的房台。『释迦毗楞伽宝』,这是宝珠的名称,也都是梵语,是「能胜」的意思,就是这个宝珠非常珍贵,非常稀有殊胜。
钞【又云:一一金色,处处变化,或作金刚台,或作珍珠网等,则华下之台也。】
华在台上,华中也有台。
钞【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台,次云足下亦有七宝莲华,则紫金台在华下明矣。】
这个说法,说的这个台是华下面的台。
钞【华必有台,台必有华,言金刚台,不言华,与言华不言台,文前后互显耳。】
这是我们读佛经应当要知道的,佛说法以及后人的结集,把这个记录成文字,文字里面免不了有修辞,就是中国当年翻译的时候,一部经完成之后,还要找一些大文学家来作修辞的工作,保持它意思不变,在词句上美化。我们中国人做这个工作,在我们想像当中,阿难尊者最初结集也应该有这修饰的工作。所以文字互相有显略,在这个地方说得明显,那个地方说得简单;那边说得明显,这个地方说得简单,所以要合起来看,意思才能够看完整。
钞【但上上品一生莲中,即时华开,即时见佛,即时证道;其余则华开渐晚,见佛渐迟,证道渐远。以是分别,知上上独胜,非为无莲也。】
这是大师为我们说明这九品胜劣的差别,九品当中只有上上品往生到那个地方就华开见佛,我们在回向偈上常念「华开见佛悟无生」,悟无生就是证道。无生法忍,果位也有浅深不同。依《仁王经》所说,七地菩萨所证的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如果我们把标准再放宽一点,圆教初住菩萨也可以说「华开见佛悟无生」。无生,用天台家六即的说法,应当是属於分证,它是部分证得,没有圆满的证得。天台家说圆教初住菩萨是分证佛。这是讲证道。我们要晓得,同样是上上品往生,里面的地位还是有不同,还是有高下之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细分他有四十一个阶级,这都是真正证果的。这个位次上的菩萨,即使不需要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也有能力、也有神通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现佛身而为说法,这是佛在许多大乘经里面都说过。这是法身大士,上上品往生的。如果是凡夫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凡夫有没有上上品的分?也有。善导大师说我们遇缘不同,如果遇缘殊胜的话,确实也能够到上上品往生。即使我们往生品位没有那么高,我们的业障习气很重,这带业去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下三品往生,到达极乐世界之后,我们的能力几乎跟上上品是相同的;就是下下品往生,到达西方世界,也能够到他方世界随类化身去普度众生。这个能力从哪来的?这种能力不是自己的,自己没见性,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法身,这个能力是阿弥陀佛加持的。诸位要记住,他方世界没有,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就是极乐世界的人没有破无明、没有证得法身,也跟法身大士一样应化十方诸佛刹土,西方称为第一殊胜就在此地。
『其余』就是上中品以下的其他品位,华开时间就比较晚。『见佛』,这个地方见佛是见报身佛;如果讲应化佛,那是天天见面的。诸位要知道,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曾经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才入般涅盘的,这尊佛的像就叫应身佛,不是报身;报身佛要是来了,我们也看不见,报身佛那个佛的头大概比地球还大,你怎么能看得见?报身佛,我们看不见。西方世界华开见佛是见报身佛,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念的,报身佛的像很大,「白毫宛转五须弥」,古来这些祖师大德赞佛,「须弥」的意思叫妙高,我们这个地区里面最高的一座山,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须弥山。我们地球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释迦牟尼佛正好就出生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现在的尼泊尔,是个小国。就以喜马拉雅山为一个例子,佛两个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这两根白毫盘旋起来有多大?有五座喜马拉雅山那么大,你们想想看,佛的这个头岂不是就跟地球一样大,我们怎么会看得见?看不见的。我们能见到的、能接触到的,都是应身佛、化身佛,应化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多,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见到,几乎佛没离开我们,一天到晚都跟佛在一起,这是应化佛。这个事实,我们明白了,实在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没有大关系,见报身佛早见晚见不要紧,应化佛也是真佛,不是假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见面,何况得佛本愿威神加持,智慧、神通、道力几乎跟等觉菩萨没有两样,这还不满足吗?应当死心塌地老实念佛就对了。
『以是分别,知上上独胜,非为无莲也』,《观经》上品上生只说金刚台没有讲莲花,从这么多经文我们可以推想得到,上品上生一定也有莲花,经文当中省略而已。
钞【若以无莲为胜,有莲为劣,是薄莲也,何取於莲邦。】
假如说没有莲花是最殊胜,有莲花反而差一等,『是薄莲也』,我们对莲花就看轻了。
钞【而华座观,明佛坐莲华,则佛亦劣矣,理云何通?】
十六观里面,第七观是『华座观』,观佛的花座,观莲花。佛是住在莲花里面,上品上生没有莲花,只坐金刚台没有莲花,没有莲花为殊胜,那佛也比不上他,哪有这个道理?理上讲不通的。这些话无非都是破除我们的疑惑,说明九品都有莲花,九品都有房台,都有台。
演【但上上品下。】
就是指前面这段文。
演【是明上品殊胜之义。】
『明』是说明,说明上品上生无比的殊胜。
演【华开渐晚二句。】
这就是指下面的。我们继续看底下:
演【上品中生,经宿花开,即得见佛。】
上品上生到那边花就开。上品中生的,经宿花开,隔一夜花就开,花开就见佛。这个一夜,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夜,西方世界没有日夜,没有年月日时,换句话说,比上品上生晚十二个小时而已。
演【上品下生,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上品下生,才二十四个小时,花开了。花开了还没见到佛,什么时候见佛?
演【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一天一夜花开,花开七天见佛,见到佛的报身。
演【乃至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花开见佛。】
下品上生是造作恶业的众生,不过恶造得不太重。经七七四十九天,花开见佛。
演【下品中生,经於六劫,花开见佛。】
这个时间是真长。
演【下品下生,经十二大劫,花开见佛。】
这是华开渐晚。
演【证道渐远者,上中,经一小劫。】
这个地方讲的证道就是得无生法忍。「华开见佛悟无生」是三个阶段,不是一次的,一次完成的只有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是同时的,证果就不同时,时间有差别,上品中生经一小劫。
演【上下,经三小劫,得无生忍,住欢喜地。乃至下上,经十小劫,得入初地。】
得无生忍,住欢喜地,这就说明无生忍的标准是圆教初地菩萨,这个地位确实是很高,证无生忍。
演【下中,经於六劫,发无上道心。】
他六劫花开见佛,发无上道心。
演【下下,十二大劫,发菩提之心。】
无上道心跟菩提心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圆教初住的地位,别教是初地。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这个地位。这个地位在别教来说,已经修满一个阿僧只劫,到第二个阿僧只劫才证得这个果位。在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只要十二大劫,在他方世界要修一个阿僧只劫,这不能比。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一切诸佛菩萨劝我们求生净土,道理在此地。
可是诸位如果细细读这个经文,会有一个疑问,下品上生的,怎么七七四十九天就花开见佛,他的成就超过中辈往生?此地中辈,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没说。但是我们很清楚,中辈往生,前面两种是持戒的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净土的;中品下生的是世间的善人,下品上生是作恶之人,为什么他往生这个时间还短,成就还快速?这个地方一定要晓得,作恶是一桩事情,根性又是一桩事情。造恶的人他胸襟很开阔,很讲义气,愿意帮助人,在这一方面来说,小乘人不如他,小乘人保护自己。江湖豪杰能舍己为人,见人家有危难,他肯拔刀相助,他有这一分豪迈之气,所以他一回头生净土往往成就比别人快速,是这么一个道理。下品中生,那就不行,下品中生,经上讲得很清楚,多半都是出家不守戒律之人。这也是宿世的善根,他还能念佛,修积功德而得往生的。下品下生,那是造五逆十恶,可以说是罪大恶极之人,也是藉著过去生中的善根,这样往生的。由此可知,九品不是佛菩萨建立的,完全是我们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行功夫浅深所感,显现出来的这个果位。前面曾经报告,我们看这个果位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对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明了。因为在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那个相状完全是平等,在这个地方我们才了解,「华开见佛悟无生」是自己的性德流露了。没有见佛、没有悟无生,他那个受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给你的。因此,你在表面上看不出高下,完全平等。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平等世界也叫我们怀疑,也叫我们难以理解,众生造的业力不平等,修行功夫不平等,为什么一切神通、道力、受用都平等?你不平等的那一部分,阿弥陀佛帮助你、加给你,所以你统统都平等了,是这么个意思。西方世界是真平等。
下面莲池大师又假设一个问答,真的唯恐你有疑惑,疑能障道,疑惑要是不除,纵然念佛往生,也生到疑城边地。这是大师是真实的慈悲,帮我们断疑生信。
钞【问:极乐九品,八从莲生,四明何为有是言乎。】
四明尊者注《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观无量寿佛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钞》是四明尊者作的。四明尊者在《钞》里面讲,『极乐九品,八从莲生』,这句话是他说的。他是天台宗一代祖师,难道还有错误吗?所以我们现在选择《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我们选善导的,没有选天台的。你仔细去观察,善导所解的比天台的《妙宗钞》解得圆满,解得好。天台,实在讲他还是离不开他的学说主张,要用佛法说,他的成见,他的执著,那就是三止三观;十六观法,他解释的是用天台一心三观,用这个方法来修观。《观无量寿佛经》确实没有这个意思,硬是把天台那一套方法加到这个地方来用,这样一来就更加困难,不如善导大师讲的这个简单明了。我们看莲池大师的说法:
钞【答:四明只说八从莲生,未说不莲为是何品。以中下品亦无莲华故,若果上上不莲,当必有说,而乃徒开其端,不竟其说者,何也。】
『八从莲生』,到底是哪一品没有莲花,没有说明白。这九品里面,有的说到莲台,有的说到莲花,有的莲台跟莲花一起说,没有说莲花的,也并不是只有上上品一种,到底说的是哪一种,四明『徒开其端,不竟其说』,没讲清楚。
钞【或此八字传写之误,安知不是极乐九品,必从莲生,俟高明更辨之。】
莲池大师这个话说得很圆满,也许是后人抄写抄错,『八』可能是个『必』,也说不定!
演【问极乐九品下,是释明妙宗钞或有差误。】
所以才叫后人生起这么多疑惑。
疏【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
这是《无量寿经》所说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下下品往生之外的,是不是像经上讲的真的有胎生?
疏【答:表信力不坚故,实无胎生。】
莲池大师这句话非常的肯定,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没有胎生。边地是有,也是莲花化生,不过他是五百年不见佛、不闻法,苦就苦在这个地方。不见佛、不闻法,当然是应化身佛,不是报身佛。应化身佛,五百年不能见,这个五百年也是我们人间的时间单位来计算。
钞【非胎生者,大本云:佛告弥勒,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不了佛智,志意犹豫,临命终时,方悔己过,以是生彼,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於莲华生,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惟於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以此为苦,故名胎生。非实胎育如人间也。】
为什么会堕在边地疑城?《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明白。总而言之,归纳它的因素是两个:一个对於佛的究竟圆满智慧怀疑,一个对於自己的善根起怀疑。但是他还是信愿持名,他要没有信愿持名,根本就不能生;有信愿持名,心里有这个疑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入品,堕在边地是这么一个意思。边地,诸位要晓得,并不是真的离中心区远远的那个地区,不是的,都是比喻。边地是什么?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里见不到佛、听不到法,这就叫边地。可是在里面快乐就像忉利天一样、像夜摩天一样,那里头确实自在快乐。不见佛、不闻法,以此为苦,叫做边地。也许你这个莲花就在阿弥陀佛旁边,并不很远。但是你有疑惑,你就不能感应佛的应化身,可见得佛对一切众生是公平的,是没有界限的,是因为你自己有障碍。大经上讲,「疑为菩萨最大的障难」,有这种疑惑,使自己见不了佛、闻不了法。注子里面都出自《无量寿经》。
钞【又云:如刹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内宫。】
『幽』就是拘禁的意思,犯法了,坐监、坐牢。
钞【处以华观。】
『华观』就是华丽的宫殿。幽禁在这个地方,不准自由出入。
钞【层楼绮殿,好饰奇珍,宝帐金床,服御所资,悉皆丰备。】
这是说里面生活非常豪华,一切物质享受都不缺乏,样样具足。他是王子,王子犯法坐监牢跟一般人不一样,幽禁在深宫里面。
钞【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
这是比喻『胎生』的意思,他不能自在,不能见佛,不能闻法。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得自在,每天他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听佛说法;有时候遇到有缘的众生,他顺便也会以种种身去度化众生,他得自由自在。生在边地疑城,五百年他没有这个自在,这个比喻作胎生,胎就是不自在的意思。
钞【又云:若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
换句话说,凡是这一类往生的人,五百岁是他的极限,也就是说,顶多五百岁,他就会后悔、就会忏悔,就能把这个疑惑断除。当然还有很快的,有到那个地方一岁、两岁他就忏悔,一忏悔就离开了,佛就现前,就能见佛闻法。这也说明堕在边地时间不是很长,最长不过是五百年而已,以我们这个世间算法。
钞【又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於此,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繇信不切故。】
这是世尊在《菩萨处胎经》里面有这一段话。这一段话里面所说的,念佛人有堕懈慢国的,懈是懈怠,慢是我慢,念佛人这些毛病习气没有改掉,将来求生净土找错了地方,把懈慢国当作极乐世界,那就错了。懈慢国距离娑婆世界比较近,是在娑婆与极乐世界的当中,还没到西方极乐世界,看到这个地方,这不错,大概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了,他就住在那里不走了,那就错了。真正念佛人,说实在话不太容易到这个地方,为什么?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紧跟著阿弥陀佛,哪里还会有错?跟阿弥陀佛跟一半不跟他了,那可能就跑到这里来了,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紧跟著阿弥陀佛。何况真正往生,从我们这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时间非常短,弹指之顷就到了,哪里会堕落到这个地方,这不可能的。这个我们大可以放心,但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处所。
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
『既云七日』是《弥陀经》上说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既然说七日,『临终十念』,他没有七天的功夫,这个真的确有其人,像唐朝张善和,他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也没念过佛,临终的时候真的十念往生。临终十念,那只是刹那之间,时间非常短暂,为什么也能往生?这些问题问得都非常好。
疏【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
经上给我们讲「若一日到若七日」,目的是叫你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能往生。念佛的要领,大势至菩萨说得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真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不是净念,不是净念就是杂念,掺杂著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天念十万声也没用处,念得虽然多,功夫浅。人家这个十念当中没有妄想,佛号虽然念得少,功夫深。莲池大师讲,念佛讲求的是功夫深浅,没有说念佛号多少,没有说这个。后来的大德们,要我们克定功课,一天念一万、三万、五万,为什么叫我们要这样念?这是对於我们不善用心人而说的。我们不念佛就会打妄想,念佛总比打妄想好,就是乱心念佛总比不念好,是这么个意思。但是真正要求往生提升自己的品位,你一定要懂得什么叫功夫浅深,要懂这个道理。所以要一心称念。这个「念」,要懂得这个字的真正含义,念是心里真有,那个叫念;不一定在口上,口里面虽然没有念,他心里真是记念著。我们中国人常讲惦记,他心里真的惦记,时时刻刻都不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比喻得很好,「如母忆子」,惦记,母亲心里记念儿女,时时刻刻不忘,她并没有在口里念,她心上真有。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处所,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他就想著,那叫真念,这就是功夫深了。所以不在口头上念佛号多少,是你心里是不是真的有佛,是不是真的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真想见佛,有这个心,那叫做念佛。心愈精愈纯,其他念头都没有,都放下了,唯此一念,这个功夫就深了。大经里面教给我们一向专念,就是这个意思。
钞【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
这是假设提出这个问题,临终的时候时间很短,这个时候用心怎能比得上那个念佛人念了一生,怎么能跟他比?
钞【答曰:虽时顷少,心力猛利。】
时间虽然短,可是他用的心非常猛利,换句话说,可以超越一个普通人念佛念一生,他在很短的时间,他这功力能超过他。
钞【是最后心,名为大心。】
你要问为什么?实在说,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人,念了几十年、念了一辈子,不见得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去度死囚。新加坡抓到贩毒是唯一死刑,死刑是吊死,吊刑。这些死囚犯被抓到之后,自己就晓得哪一天要死,个个都预知时至。李木源居士发这个心很了不起,就到那里面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他们接受了。死囚接受念佛的,几乎个个都往生,火化那个舍利子之美之好,我们很少见到。他的时间不长,为什么会个个往生?人家是『最后心』,他真的什么都放下!我们念一辈子佛,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样样放不下!所以没有人家那个功夫。坐在监牢里,一切享受都得不到,所以死心塌地念佛,他就真往生了。所以李木源的功德很大,送不少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我觉得新加坡那个死囚的监狱,那叫真正的念佛堂,了不起!新加坡有那么多人作佛,那个地方功德很大,这是很不可思议。所以人在临终的时候,万缘放下,晓得一切都带不走,这个时候忽然之间觉悟,一切不能带走,一切放下,一心念佛,这个力量就勇猛,所以他能往生,他能争取到很高的品位,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叫大心。
钞【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
他一心念,没有杂念。我们看后面这个注子,解释最后心跟大心。
演【最后心者,此心之后,更无余心故。】
这叫最后心,他快要死了,最后的,或者是几个小时、或者是几分钟的时间,再没有时间了,这就叫最后心。
演【名为大心者,以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
垂死之人,晓得自己一定要死了。谛心决断,这个谛是真心,真实心,真心下了决心,把一切妄念舍掉、断掉,一心念佛,胜百年愿力。一般人念一百年,他的心并不健全,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时间虽然长,蕅益大师讲的,功夫浅;他这个时间虽然短,他的功夫深,他的心真的是专一,什么妄念都没有,是心名为大心。
演【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舍身事急,到了紧要关头、迫切的关头,他什么都不考虑了。「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这就像打仗一样,在战场上把生死都忘掉了,这才能够冲锋陷阵;如果有顾虑、害怕,腿都发软,不要冲锋早就倒下去了。这是做一个比喻。
演【又复大心,亦可即是菩提心。】
人发这个大心。菩提就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救了,所以要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抓得紧紧的,一分一秒都不把它放过,这是大心。
演【以此心之后,更无余心,则是顿入无心三昧,即是顿离念相,岂不为大,岂不即是菩提心。】
这个说得非常之好。
演【盖以九品行因,行行通乎九品。】
这是理论,也是事实。
演【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
功是功夫,临终十念就能把五逆罪消掉,他就能往生,这种往生是下下品。
演【若能伏惑,即中品。】
临终十念能把烦恼伏住,这个人往生就是中品。
演【若根器大利,顿能断惑。】
那他就上品。同样是十念,有的十念消业障,有的十念伏惑,有的十念就断惑,都是十念,他的品位是下辈往生、中辈往生、上辈往生,不一样。这个地方举例子:
演【如闍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三所摄。】
阿闍世王,《观经》里面杀父亲,囚禁母亲,杀父害母,破和合僧,真的是无恶不作,造的是地狱罪,他在临终时才悔过,才真正忏悔,他这一忏悔,断惑了,这个人根性大利,所以他往生是上品中生。一生造那么大的罪业,往生品位那么高,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佛门实在是广大,实在是不可思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两种人:一种人是积功累德,这样往生的;一种人是造作一切罪业,忏悔往生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作恶之人也不敢轻视,为什么?说不定他临终忏悔念佛往生,品位在我上面,我还不如他,这是真有可能。事实真相明白了,才晓得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有道理!不要分那个人是好人、坏人、善人、恶人,不要去分;要用真诚恭敬心对一切人,对佛菩萨我这样恭敬,对好人也这样恭敬,对坏人还是这个恭敬,我的至诚恭敬绝没有两样,没有差等,那就对了,你这样做法就完全正确。
演【岂非五逆随於忏功,自分九品也。】
这个话一点都没错,这是临终忏悔往生的,他也有九品,绝对不是说他只是下下品往生,不是的;看他悔过的那个心,那个心真的勇猛,真诚恳切,那个品位一下就拉高了。
演【且十念得生,皆是夙有灵根者。】
这个一定要知道,因此侥幸不得,「临终忏悔还可以往生,现在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临命终时还来得及」,你要是这样想法,就大错特错,为什么?临终时候要具备三个条件。你想想,你将来临终的时候可不可能有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迷惑不颠倒。你想想看,这一点容不容易做到?很难!我们看到很多人临走的时候都生病,病得不省人事,连他家亲眷属都不认识,那就完了,那就没救。临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位要晓得,一个造一身罪业的人,临终还清楚还明了,你就晓得他前生是多大的福报。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这个时候现前,他神智清楚,绝不迷惑。第二个条件,遇到善友提醒他,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三个条件,在这个时候一听立刻就接受,马上就忏悔,就念,十念一念就能往生。你想想看,这三个条件多难,一生人家劝他念佛,他都不相信,临终一劝,马上就相信,马上就接受,相当不容易!所以这个事情万万不能侥幸。我们还是走老实念佛、积功累德这条路比较稳当,千万不能侥幸。
演【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等。】
《十疑论》是智者大师作的,为我们解释得非常清楚,告诉我们不可以侥幸,但是知道这是事实,他是过去生中有大善根大福德,这一生没有遇到好缘,跟善导大师讲的完全相应。这一生当中遇到的是恶缘,没有遇到善缘,临终时才遇到善缘,所以这种人叫不定性。我们俗话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会受外面环境的左右,遇到善知识,他就行善;遇到恶知识,他就造恶,是这么一种性质的人。
演【妙宗钞云:此虽造恶,已曾修观。】
已曾修观,是过去世的,不是这一生的。过去生中他修积的很厚,这一生当中很不幸遇到恶缘他迷了,是这么一回事情。
演【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
他临终才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个时候一劝导,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发愿。这是宿世善根的成就,不是普通人。
演【亦是法行。】
法是法门,行是修行,也是无量行门当中一个行门。
演【乘急戒缓人也。】
是属於哪一类?乘急,「乘」是佛法,对佛法研究探讨,他喜欢这个。「行」是真正修行,行就是戒定慧。把戒定慧疏忽,不肯认真去修,喜欢研究经论,这就叫「乘急戒缓」。「乘」,我们今天讲是学术,「戒」是真修,他对於真修疏忽了,对於佛学是真正下功夫去研究探讨,这一类的人。
演【由乘急故,得值善友。】
教理通达,喜欢研究经教,也喜欢讲经说法,与大众的缘结得多,善缘也结得不少,临终遇到善友。
演【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
这一生没修行,但是要晓得,人家前生真修,这一生没修!所以临终那时候他一忏悔,一放下,那就是修了。可见得与过去生中的修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演【故今大心,说即是菩提大心,亦无不可。】
合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来说,他这一念回心可以说是大菩提心。
演【况本钞文,当知即是一心不乱,若事一心,犹未为大。】
还不算大。
演【若理一心,岂不即是菩提心。是故名为大心。】
所以一心是可以顿证,一听到立刻就证到理一心,这是根性最利的人。换句话说,也是无量劫他修持的功夫到这个时候圆满成熟了,所以在一生当中证得理一心不乱。这一生当中有渐证、有顿证,这是属於顿证的,那就真正是大菩提心了。即使是事一心,说实在话还是属於菩提心,菩提是觉悟,他真正觉悟了,真正明了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