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一集) 1992/10 美国圣荷西 档名:05-05-01
诸位同修:这一次我们选的经题是《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楞严经》在中国佛教是很负盛名的,古人常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由此可知,大家对於这部经典的重视。《楞严经》是开智慧的一部经典,这几乎是佛教界里面大家所公认的。为什么叫成佛的《法华》?世尊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常说:成佛,唯独一阐提不能成佛。这是佛常讲的。「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断了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这佛常说的。但是佛在《法华经》里面说,一阐提也能成佛,这才讲到究竟圆满,所以称为成佛的法华。《法华经》里面讲成佛,是所有一切众生包括阐提在内统统都有分,所以叫「成佛的法华」。
《楞严经》传到中国来,因缘也很特殊,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能细说。佛教的经典,多半都是印度到中国来传教的高僧大德,包括不少的居士,早期有许多居士翻译大乘经典,佛法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常常见到;另外就是中国留学僧到印度去带回来的,像玄奘、义净都在印度居住多年。他们这些留学僧在印度都没有接触到《楞严》,没有看到。这原因到最后传说当中我们理解,印度当时的王朝,也就是政府把这一部经看作国宝,不准流通到国外。所以国外这些留学僧,这部经他们见不到的。
这部经传到中国来,是印度一位高僧般剌蜜帝法师,他是用偷渡的方法带到中国来,而且偷渡得非常艰苦,在《楞严》注疏里说得很清楚。般剌蜜帝两次出关都被海关搜出来,搜出来之后,回去还得坐牢,经典不准流通到外国。最后一次他是用了苦心,把这个经典抄在很细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绢还是皮上面写了很小的字,卷起来,把自己手臂剖开,把经典藏在里面,等这个伤口好。这样出关,海关没有查到,带到中国来了。到中国来之后,当然再要手术把胳臂剖开,经典取出来,再把它洗洗干净;用这种方法偷渡出来的。出家人很诚实,经典带到外国,这是犯了国家的大禁。在中国翻译,翻译完成之后,赶紧回去等待政府的处分,并不留在中国逃避处分,所以这是出家人非常难得的。我偷出来,我还要接受政府的处分。所以这个经典到中国来有这么一段特殊的因缘。
这个经典没到中国来之前,我们中国人也早就闻名了。闻名的原因是隋朝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我们称他作天台大师,他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可以说天台宗是在他手中完成的。他老人家根据《法华经》的经义,发明「三止三观」,天台止观不是从印度传来的,是智者大师发明的这种修学的方法。当时有一位印度高僧到中国来拜访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三止三观的教学,他非常赞叹。他说这个思想与《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非常相似,於是我们中国人才晓得,印度还有一部大乘经典叫《大佛顶首楞严经》没传到中国来。凡是到印度去留学的这些高僧大德,也没见到这部经典。在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要想到印度去是相当艰难的一桩大事。可是天台大师的精神实在是值得古今的敬仰,他老人家就在天台山筑了一个台(现在还在),如果诸位到天台山去访问、参观的话,那个台还在,叫拜经台。每天老人家到那个台上向西方礼拜,希望有感应道交,这个经早一天到中国来。智者大师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可以说都没有中断。这种精神、毅力也非常了不起。
在唐朝的时候,般剌蜜帝法师果然把这部经送来,送到中国来。这个时代是在武则天末年,唐朝中宗的时候。般剌蜜帝他是从海路到达中国的广州,把这部经传到中国来了。所以这个经典的因缘非常奇特。翻经不是在大规模的国家译场,而是在广州,当时算是小庙所翻译的。但是参与的人虽然不多,因为得到房融,房融是武则天的宰相,大概得罪了皇帝,被贬官也就是降级,降到广州做地方官。他也很难得,乐得清闲,参与翻译这部经典。这经典的文字(就是笔路)出自於宰相之手,中国佛经的翻译,从文字上来说,《楞严》是第一部,《楞严经》的文字在文学上讲是属於第一流的,这出於房融之手。房融也是因祸得福,能够有这么一个机缘让他参与译这部大经。
请诸位翻开讲义第一页,这次我们时间虽然短促,不能够介绍全经,只讲这部经里面的一章。《楞严》没有分品,所以在里面取出这一段。这一段经是印光大师特别从《楞严》里面抽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由此可知,这一章经文的重要性,到底下讲到章题的时候,再给诸位报告。我们先看本经的经题:
在《楞严经》里面,世尊总共说了五个名题,就是经名他总共讲了五个,我们将这五个题目都列在讲义里面,诸位一看就明了。第一个题是:
【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这是佛讲的第一个题。第二个题是:
【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摩登伽女),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第三个题是: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第四个题是:
【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这是专指楞严神咒。最后一个题是:
【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今题於五名中略取十九字。】
翻成中文之后,译经的大师就五个题目当中,略取十九个字,成为我们现在中文本的名题。题目他取舍是取第一个题目里头「大佛顶」三个字,第三题是完全取了,「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然后再取第五题后半段,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以这十九个字做为中文译本的经题。这个题目我们略略的给诸位介绍一下,对於全经的大意就可以有一个概略的认识。我们看中文的题目: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经是通题,加上这个经字,总共经题有二十个字。我们将这个题目分为七个段落来介绍。底下列出:第一是「大」,第二是「佛顶」,第三是「如来密因」,第四是「修证了义」,第五是「诸菩萨万行」,第六是「首楞严」,最后「经」是列在第七,分为七个段落来介绍。我们先看「大」,此地这个「大」是赞叹之词,不是大小之大。大小它是对待的,换句话说,是相对的,相对就是有限度的。此地这个「大」是无限的,它不是一个相对的名词。
【大,即众生心。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称为大。】
这是简单的解释。「大」究竟是说的什么?原来是说心。「心」,实在讲很难懂、很难体会。这个地方不能误会,一说心,是,我们都有个心。这个心是肉团心,这个心没有用处的,这个心是五脏六腑之一,不管用的。佛法里面讲的心,所谓是真心、妄心。真心、妄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为什么用两种称呼?觉悟了就叫真,迷了就叫妄。我们所有一切的活动,都是心在做主宰。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叫妄心,为什么叫妄心?不知道真心是什么,不知道。你虽然不知道它是什么,它一样起作用。不是说你不知道,它就不起作用了,不知道也起作用。知道,那作用就妙了,那个作用是没有边际的,那就太伟大了。
迷了之后,这个作用是局限一个限度;换句话说,不能完全起用,局部的起作用。也是看我们迷的程度浅深不相同,迷得重的,那个作用的能力就很小;迷得浅一点的,它作用的范围就好像大一点。佛给我们讲九界众生,这我们常听说的,九法界的众生,这九界从哪里来的?就是迷悟程度上分的。迷得最重的是地狱众生,迷得最轻的是菩萨。十法界简单的讲,就是对於自己的心性迷悟程度,说出这些名词。
「心摄」,就是统摄,「世间」是讲六道、是讲三界,「出世间」是讲佛、菩萨、声闻、缘觉,这总称为十法界。它为什么统摄十法界?实实在在讲,十法界是这个心变现的现相,那心怎么不统摄十法界!《华严经》上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法界就是讲十法界,性,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本体。你要观察十法界的本体,佛说「一切唯心造」,十法界统统是心性变现的现相。心是体,十法界是现相。由此可知,心性实实在在讲广大无边!佛跟我们说,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真性,是自己的本性。
真正觉悟真心本性的人,他的心一定清净、一定平等,不会有人我是非的执著。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人我是非全是自性现相而已。除了自性心性之外,别无一物,他哪里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就叫做大慈大悲。那个「大」就是这个「大」的意思是一样的,叫大慈大悲,完全是心性的流露。慈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对於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是平等的爱心,真实的爱心,这叫大慈大悲。所以,它统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没有名词可以赞叹,不得已用一个「大」字来赞叹它,是这个道理。
在《华严经》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华严经》讲一真法界就是这个意思。
【诸经或名实相。】
一切大乘经里面,有的地方讲「实相」,像《般若经》里面多半讲实相。或者讲:
【佛性。】
或者说:
【圆觉。】
或者讲:
【真如。】
在《楞严经》里面,又有一个不同的名词叫:
【如来藏。】
其实这么多的名词,名字不一样,所说的是一桩事情,就是众生心,也就是真心本性。佛为什么在一切经里面说出许多不相同的名词?说一个我们好懂,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其实我这里举的简单,如果查查经典里面讲的,我看至少有七、八十个不同的名词,太多太多了!我没有去统计它,实在是太多了。佛说经常常告诉我们,叫我们不要执著,执著就错了。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特别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执著。所以佛说许许多多名词,这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只要说的是那一桩事情就行了,何必去执著名相。名相再多,都是说的一桩事。他这是一种善巧方便,教我们离开名字相,你才能够真正知道佛所说的是些什么。所以,统统讲的是一心。
【是知此心,十方无尽,三际莫穷。】
「十方」是讲空间,是无限大。「三际」是说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为法界体。】
「法界」就是常讲的十法界,十法界的本体。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就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心性为什么会变现?这是今天这个世界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天天在探讨、天天在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可是一直到今天,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也没有一种学说真正能教人心服口服,没有的。唯独《楞严》对於这些答案,给诸位说,说得透彻淋漓。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来的?非常可惜现代西方这些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没有深入《楞严》。《楞严》是讲这些问题的,讲得实在透彻,虽然它的文字不多,全部经典大概是六万多字的样子,在今天来说,六、七万字的书本是个小册子,不算是很多。文字虽然不多,它确实有相当的深度。这些事情,单单靠说是很难说得清楚。为什么?语言是有限的,换句话说,有语言不能达到的,达不到的。
不但语言有限,思惟也有限量。我们的思考,当然这个限量比语言范围大太多了,可是它还是有一个范围。换句话说,还有你思想达不到的。这是佛经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就是思想达不到,语言达不到,思想达不到、想像不到,那是真实的境界。如果你离开了言语、离开了思惟,恍然大悟,你能达到。你虽然达到,你也说不出来,这就是佛法里讲亲证的境界,你亲证了。
《楞严》这部经典是你亲证心性的一个指引,它有方法引导你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这叫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叫「首楞严大定」。你能够修成首楞严大定,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你就统统都明了,这叫「开智慧的楞严」。「首楞严大定」是这部经的中心,所有法界这是一个缘起,这个缘起就是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问阿难:你这个心在哪里?所以非常有名的「七处徵心,十番显见」。阿难是代表一个凡夫,你问我心在哪里?心在我身体里面,总不会在身体外面。被世尊否定了。这想心在外面、心在中间,他能够想了七处,我们想不出来。阿难毕竟相当聪明,想了七处都被世尊否定,这才真正承认自己不行,自己确实是迷惑颠倒,求世尊开示。世尊就在六根门头指出真心的体用,这是大经的一个概略。
【在迷曰如来藏,在悟曰修证了义。】
觉悟了,就又换个名词,叫「修证了义」。了是明了,已经完全断除迷惑,才能称为「了义」。念佛这个法门,实在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因为在本经说修这个「首楞严大定」,一共给我们举出二十五种方法,就是经第五卷里面所讲的二十五圆通,有二十五位菩萨出来做代表,他们统统是修楞严大定,证得这个真实的境界,也就是心性,确实禅家讲的「明心见性」。二十五个菩萨所用的方法不同,诸位要晓得,这二十五个方法是大类、纲领,如果再要一展开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或者是无量法门。把无量法门归纳成二十五大类,大势至菩萨是代表以念佛的方法修得首楞严大定,我们今天就特别取这一章。这一章在二十五种方法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殊胜。这是称为「修证了义」。
【在因为菩萨。】
也就是正在修行这个阶段当中,称为「菩萨」。修成圆满了:
【在果为首楞严王。】
你修学圆满了,好像你的学分学完,你毕业了,你拿到一个学位,在这个地方叫「首楞严王」。首楞严王就是楞严大定完成了。
【一经要妙,不出此矣。】
一部经最重要的、最微妙的,就是这个意思。
【贯下。】
贯下,把这个意思贯穿到下面。
【密因为大因。】
「密」,佛法里头,诸位要记住,决定没有秘密,如果有秘密,秘密就不是好事情,总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才秘密,这诸位要知道。佛法里面讲密是深密,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所以它是讲深度,是深密而非秘密。这是最深的理与事,理事都深,是属於深密,一定要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才能够理解,才能够明了。所以这个密因是「大因」。首楞严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换句话说,是成佛之因。
你要问这个因是什么?我们常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密因」。你要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念这个名号为什么会往生成佛?这不是一个简单事情,但是你照这个因去修,一定能得到这个果。你要想这个因究竟什么道理会结果,那这个道理可深了。他不明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他能证果,证到果的时候,他这个道理完全明了了。你没有证到这个果位的时候,给你讲也讲不清楚,这是真的、是实在的。所以说念佛只要一心称念,念到心清净,念到得念佛三昧了,自然开智慧。这个智慧随著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你念到事一心不乱,这密因能体会到一些;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个密因你就解开,你就明了,就开始明了,但是还不能彻底。彻底明了,要成佛才能明了,等觉菩萨也不能算是彻底明了。这密因是真正深密。
【了义为大义。】
这个「大」字统统贯下去。
【万行为大行。】
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是《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称它为最重要?换句话说,二十五种方法当中,只有这个方法适合於我们,其他二十四种我们要修学都有相当的困难;换句话说,你一生不一定能修得成功。这个法门我们只要努力修学,你一生决定成功!所以我们称它作第一。这是我称它第一,它适合於我;其他的法门虽好,我修了不能成就,得不到结果,这一门我可以得到结果。最适合於这个时代的众生,也就是智慧浅、业障深重、生活环境不好,选择这个法门没有任何障碍。
这个法门,决不是单单死在这个名号里头就能成就。单单那就不能叫「万行」,而是以一句佛号为主,为正修,正修之外还有助修,像我们在《观经》里面所讲的「三辈九品」,所讲的「三福」、普贤菩萨的「十愿」,那就是万行的纲领。所以念佛人不能不孝顺父母,不能不尊敬师长,不能没有慈悲心,不能不修十善业,像这些包括在万行里头。但是无论修学哪个行门,统统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总目标、总方向,这就叫「大行」。
【首楞严为大定。】
阿难说出几种定,佛没有否认,但是佛最后说出如来亲证大定的名词,阿难没听说过,如来果地上所得的定叫「首楞严大定」。
【具此诸大,是为大经。】
这个经在大乘经典的分量,跟《华严》、《法华》是相等的,都是属於大乘了义的经典。
【又密因是理,了义是教。】
理是理论,教是教学。
【万行是行,楞严是果。】
这个经典具足教、理、行、果。
【则受持此经者。】
依照这部经典修行的人。
【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证大果。】
修行一定要有理论做基础,我们对於修学的方法才能够深信不疑。然后努力去求证,这就是证果。这是「大」这个字简单的介绍。再看第二段:
【佛顶。】
「佛顶」是比喻。
【表法胜妙。】
表是表示,这个方法、这个法门的殊胜微妙,像佛顶一样。「佛顶」跟我们一般人的头顶不一样,我们看这个佛像,佛顶上有一块红的、凸起来的,这个地方会放光,而且它有常光。佛顶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见过,为什么见不到?它这个光刺眼,你看不明了,所以叫「无见顶相」。你见不到佛顶,佛顶究竟是什么样子,你不知道,叫无见顶相。它有常光,它有放光。代表这部经,如果说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面,它占什么地位?这就譬如佛的顶。
【华严法华如佛全身。】
《华严》、《法华》比喻佛整个身体。
【此经为如来顶。】
在全身里面,顶是最高的,把这部经捧到了极处。由此可知,这部经典的殊胜。
【极显圆顿尊妙。】
这是圆教的经典,也是属於顿教。
【佛顶最胜无上,显此法最胜。】
在佛的整个身体,顶是最高、最殊胜的,表示这个法门在所有佛法当中最殊胜。
【依修直趣无上菩提。】
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不会走弯路,这是一条直路,成佛之道。
【佛顶最妙无见。】
刚才讲,它是无见顶相。
【显此法最妙,唯佛究竟,非他能了故。】
表示这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理、教、行、果,都是最微妙、最究竟的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顶」是表法的意思。
【如来密因。】
这是题里面第三小段。
【即正因佛性。】
这是从佛常讲的「三因佛性」来解释。这句就相当於『正因佛性』。正因佛性,简单的讲就是本性,真心本性是一切众生人人都有,个个具足,这是我们修行成佛的真因。
【众生等有,迷而不知。】
如果你觉悟了,你就不叫众生,就叫菩萨。你不知道自己有本性,不知道自己有真因,这叫凡夫。所以悟,悟的是自性,迷,还是迷的自性,迷悟实在讲是一桩事情。
【即二根本中真本,生死根本,菩提涅盘。】
这两种根本,《楞严经》上讲的,在凡夫是「生死根本」,在佛菩萨是「菩提涅盘根本」。换句话说,诸佛如来的根本跟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是一个。一个,为什么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与作用?这叫迷悟,迷了它就现出生死轮回,觉悟了就是菩提涅盘。
【不唯近具根中。】
「根中」是我们六根,我们身体任何一个部门都离不开它,它遍布在我们全身。不但遍布在全身:
【实为远该万法。】
尽虚空遍法界总是它变现的。哪一样不是真如本性?样样都是。山河大地、虚空法界,统统是一心变现出来的。你要是听了这个很难懂,很难相信,怎么山河大地、一切众生是我变现出来的?你要不相信,我问你,你做过梦没有?大概都做过梦。你梦里头有没有梦见过一些人物、山河大地、虚空法界,有没有在你梦境当中出现?这是有的!试问你梦中这些人物从哪来的?你梦里面山河大地从哪来的?当你作梦的时候,我们晓得梦是心显现的。你的心整个化成梦境,现相了,整个梦境就是你一心。我们梦境很短,醒来想想没错,不是外头人跑到我梦里去的,也不是外面有物跑到我梦中去的。
能变的是心,能变的是真,所变的是妄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不等於无,虚妄是有,不过那个相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相是千变万化。试问问,你作梦有没有曾经做两个完全相同的梦?太少了,没有做过。那就晓得,境界相是千变万化。今天科学家所讲的,叫下意识,梦境是下意识,是意识心。意识心,在佛法里面讲妄心所现的。山河大地,这什么东西?这是真心所现的。妄心所现的梦境,时间很短暂,真心所现的梦境似乎时间长一点,其实你认为时间长一点,那是你的错觉,跟那个梦境当中同样的短暂。同样的短暂,为什么不能觉察?因为它有相续相,所以你不感觉它是个虚妄的,不感觉它是刹那在生灭的,其实是刹那生灭。这两种根本是一个,这个要知道。
【此取六根门头,顿悟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
「此」是指《楞严经》,佛在这部经典里面教阿难尊者,实际上教阿难也就是教我们大家,阿难不过是我们大众里面一个代表人物而已。教他在「六根门头」,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里的念头,你就在这些地方去做功夫。「顿悟」,可见得它不是渐修,它不是按次第的,可以顿悟。如果你要是觉悟了,原来我们六根的作用就是真心本性在起作用。你说真如本性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在身叫触,在意叫知。换句话说,见闻觉知是真心的作用。哪个人不用?你迷了,它还是起作用。不过迷跟悟的差别在哪里?悟的人起作用,他永远不迷,他那个作用是正常的。迷的人起作用,第一念是真,是真心,换句话说,我们眼见,第一念是真心见,可是第二个念头就迷了,就妄心见了。
怎么叫妄心见?第二个念头里,你夹杂著有分别、有执著、有好丑、有善恶,迷了。真心见是像什么?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叫真见。因为真心永远不动的,妄心才动。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如果你要会用真心,你就不生不灭。我们常讲,你不会老,你也不会病、不会死。你为什么有老病死?你用生灭心。生灭心它是动的,它不是真的,所以它有老病死。真心是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人人都有,就是不会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还是看得清清楚楚,不是不清楚,一样听得清清楚楚。
佛在《楞严》里教我们,教那个顿悟的人,用功在哪里?就是六根门头,见色闻声,你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起心动念,你就跟佛菩萨完全一样。也许问:我不就变成白痴了吗?他一点也不痴。你看看释迦佛当年在世,多少凡夫有解不开的问题去问他,你只要问,佛随口就答覆,记录下来成了一部《大藏经》。他什么不知道?样样都知道。你问他为什么知道?心性统摄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他哪一样不知道!
我们今天为什么不知?起心动念把你本能障碍住了,你智慧完全丧失了,起心动念智慧就没有了。所以,真智慧是从定中生的。首楞严大定,那个心是完全不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真正无所不知,你先学无知,然后才能真正达到无所不知,你的真智慧、真心起作用,不是妄想分别执著了。用妄想分别执著来研究佛经,这是把佛法当作世间法来研究,能不能达到目的?决定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真心是永远离开分别执著的,一起心动念,你的真心就变成妄心,你怎么能探讨究竟了义,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楞严》教给我们是究竟了义。六根门头,随便用哪一根都可以顿悟。「圆」是圆满,「湛」是湛然不动,像水没有波浪、没有流动、没有污染。「不生灭妙明真心」,不生不灭,妙是微妙,明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万法没有一样不明了的,这是真心。
【如来藏性。】
如果我们讲如来藏,那是迷了。「如来藏性」,这是真的。
【乃是难测难知最深最密之法。】
确确实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达不到,思惟想像也达不到。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一个指引,如果我们顺著这个方向、顺著这个目标,你可以亲自证得。
【即妙奢摩他,顿悟了达则微密观照。】
「奢摩他」是梵语,是禅定的名称,不过这种禅定偏重在止,「止」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偏重在这一方面。也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般若无知」,偏重在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偏重在根本智的修养。「顿悟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法常讲的「微密观照」,这是它的作用。
【密,遣权小著相之过。因,遣圆教狂慧废置进修之过。】
这个名词叫「如来密因」,拣别两种修行人的过失。小乘行人、权教行人(行人是修行人)都喜欢执著,殊不知执著是毛病。「著相」就是执著,这是毛病、这是障碍,「权小」有这个障碍。「圆教狂慧」,那也是一个障碍,狂慧的人常常是产生误会:真如本性我有,我还修什么?执理废事,那个毛病更大。佛常说:「不怕著有如须弥山」,像权教小乘他这个过失再大,佛有办法救他,「就怕执空如芥子」,这佛没办法救他。为什么?他发狂,什么善恶因果他都不在乎,他认为都是空的,那个麻烦才大,这叫做顽空。执著顽空,并不懂真空的真义,换句话说,误会了佛所说的。这个「密因」是如来密因,这两个字可以免除这两种人修学产生的过失。第四句是:
【修证了义,了因显发。】
这在三因佛性里面,配了因显发,「了因佛性」,了是明了。前面所说的正因是生佛同具、本有的。「了因」就不尽然,「了」是开悟的人才有,迷惑的人没有。迷惑的人对什么事情都不明了,所以他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正因是本性,了因是要我们真正去修行。了因,实在讲是智慧,是真实的智慧,这个非常重要。通常简单的讲,真智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契相应,这才叫真实明了。如果我们所知的,是推想的、是推理所得的,不是自己亲证的,在佛法里这不叫真智慧。世间聪明智慧,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确实不相同。世间人许许多多的看法、判断,纵然今天依靠科学,还有许许多多地方达不到,还有许多的差误,哪里是智慧?智慧是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差误,完全是事实真相。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一定要从修证上得来。所以,修证了义。
念佛,刚才说过,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如果不读《楞严》,你就不知道念佛法门之妙。通常许许多多人误会《楞严经》与禅宗有关系,修禅不能不懂《楞严》,特别是二十五圆通章「观世音耳根圆通章」,是禅宗里面非常重要的修学理论与方法,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还有人认为《楞严》与密宗有关系,因为它有「五会楞严神咒」。所以禅与密对《楞严》是非常重视。不知道《楞严》与净土的关系,决不下於禅、密。
我是有一年,这很早了,大概是二十多年前,好像是民国五十一年。我住在圆山临济寺,有一天,台大有好几个学生,里面有一个名字我还记得,因为他的名字很古怪,他姓古,古今那个古,这个姓很少,叫古正美。那时候他念四年级,他带了一个老师来看我,这个老师是日本人,是台大客座教授。到临济寺来看我,就谈起,他就问我修学什么法门?我就告诉他,我修念佛法门。他说:你平常有没有研究什么经典?我说:我主修的是《楞严经》。他就觉得很奇怪,那个表情也很傲慢,好像我所修的跟所学的不相应。
他就问我一句话,他说:《楞严》与净土有什么关系?问我这么一句话,我一听,他在日本是个佛学家、是个佛学博士,很有地位的。这句话一问,我就晓得他不通,我反过来问他,我说: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净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得很明显,西方三圣!他实在也头脑很灵,我这句话一问,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了。《楞严经》全经最重要的两段经文,就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怎么能说与念佛没有关系?这个话说起来太外行了,怎么能称为懂得佛学,还称佛学家。我遇到这么一回事情。
以后我就告诉台大的同学,日本人那些话问题很多。《楞严经》与净土宗关系他都不知道。《楞严》不但与净土有深密关系,《楞严》是讲的理论、原则,它与所有大乘佛法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大乘任何一个宗派都不可以不读《楞严》。如果你要真正了解佛法修学的理论与方法原则,可以说统统在这部经上。念佛圆通尤其是全经的精华所在,这是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只注意到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原因在什么地方?文殊菩萨拣选圆通,就是为娑婆世界众生选择一个法门,他选的是耳根。
其实耳根,是他老人家明显选,明著是选耳根,实际上暗著是选念佛,暗著,大家都疏忽掉了。为什么说有明有暗?这个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排列的顺序,你仔细观察你就晓得,没有被选上的是按著顺序来排的,被选上的是挑出来放在最后。就好像我们唱戏一样,表演最后的,那是最好的压轴戏,最好的放在后面,这是希望人看戏从头到尾要看完。那个好的跑到前面演完了,后头不好的谁还要看?人不都走光了!所以最精彩的摆在后面。
摆在后面的是两个法门,不是一个。观音菩萨是耳根,耳根在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应该是摆在第二个,它摆在最后,第二十五,摆到最后去了。大势至菩萨念佛是在七大里面的根大,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它是见大,我们叫它根大。按顺序来摆,识大是弥勒菩萨代表的,他应该在弥勒菩萨的前面。如果按照顺序来摆,二十五,弥勒菩萨是最后的,是第二十五,现在把观世音菩萨摆在最后,弥勒菩萨就推到前面,就变成二十四,大势至菩萨第二十三,这按顺序排。但是你看《楞严经》上的顺序不是这样的,它摆在弥勒菩萨的后面,这就是它是一个特别法门,没有按顺序排。所以二十五圆通章里头是两个特别法门。
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文殊菩萨不选择念佛为第一,而选择观音菩萨耳根为第一?这里头有个道理。念佛法门在尽虚空遍法界是第一法门,它契法界一切众生之机;观世音菩萨耳根法门,是专门契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之机,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把这些方法用讲的,你才明了,你才点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最利,用这个方法来教学。但是你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经,说这么多法,说到最后还不是劝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有耳根圆通,最后还是通到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这个线索,你这个《楞严》才没有白读,你真正晓得它用意之所在,像读《华严》一样。我在这两部经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我主修的就是《楞严》。《楞严》我大概讲过七、八遍,早年对这个经讲得最多,也最熟。所以从这里头看出门道。《华严》我在那上面用了十几年的工夫,我跟诸位说过,我对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还不是《楞严》。《华严经》读了之后,回头再看《楞严》,这才把《楞严》的线索搞清楚了。这里头有个玄关,一般人很难看出来。我们看底下简单的注解:
【因信起观曰修。】
「观」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观照。观照是什么意思?实在讲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不迷,这就叫观照;如果迷了,就失照。什么叫观照?我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观,这时你见到真相。起心动念,那是妄相,那就不是真相。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万法一如,万法是平等的,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的作用是真智慧。这一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就有好丑、有善恶、有是非、有取舍,这不是真相,这就不叫观。功夫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修,修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
【即以观行为修,非历事造修也。】
可见他这个修是直截了当,不是从一桩一桩事情错了之后把它修正过来,不是在这里!他从根本修,就在六根门头起作用,从这里修。所以他这个修行高明!圆顿大法。
【以解悟为证,非历位取证也。】
他的证,是从「解悟」,这就是「证」。不是像菩萨一个位次、一个位次慢慢这样证上去,像从初信位证到二信位、证到三信位,从初住、二住、三住,这有阶级,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它不是的,它不搞这一套的,所以它是圆顿法。
【修了义,解六结,越三空。】
这是《楞严经》上给我们提出来的,这叫「了义」,修行真实的了义。但是这个法门,实在讲观音菩萨是用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们用很难,可以说非常非常的困难。不要说在家人没办法修,出家人也没办法。「六结」,底下注出来,这都是经上讲的「动、静、根、觉、空、灭」,每一根都有这六道关卡,所以你不能见性。这个真性,在眼叫见性,因为你有这六个结,现在不叫见性,叫眼识,性就变成识了。在耳不叫闻性,叫耳识。所以把六种根性变成六识了,因为你有六结。如果这六个结统统解开,统统没有了,在眼叫见性见,闻性闻,那就是禅宗讲明心见性,就没有这些了,这是修因。「越三空」是果,你超越了「人空,法空,俱空」,你这才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有这六种障碍,你就越不了三空。你认为人、法统统是有的、都是实在的,你完全迷惑在现象之中,不了解现象的真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