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玄义 (第一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01
【地藏菩萨本愿经】
请掀开经本,看「纶贯」的第一面。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讲经注疏,在未讲经文之前一定先要将全经的大意,给听众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这种介绍古人用的名词很多,我们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讲的「五重玄义」,贤首所说的「十门开启」,都是经前的介绍,这也有称之为纶贯。我们在此地看到的注解,是康熙年间青莲法师,法名灵椉。诸位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椉」是古写,现在不是这个写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纶贯,也是这个性质。我们仔细看纶贯的内容,它里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而比五重玄义的内容更为丰富。我们今天在第一面看的就是序文,序文并不长,只有在这一面当中。序文里面一共分成五段,对於我们学教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即使对於普通学佛的人来说也应当知道,使我们对於佛法产生更坚定的信心。像这段文字古大德也有很多说到,但是他这段文讲得很清楚。我们将这段文念一遍,第一段:
【原夫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虚灵。无相无名,绝思绝议。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究竟号中道正空,褒美称第一义谛。】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给我们叙说法界的根源,或者说法性的根源。诸位要知道,法性跟法界是一桩事情,法性是从体上说,法界是从用上说,有体有用,体用是一不是二。这从哪里来的?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宇宙万法从哪里来的?这个地方一行半的文字就把它说尽了,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自性当中变现出来的。「自性」是什么?一念。一念很难体会,一念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为什么难体会?我们想体会已经落二念、三念,就不是一念。诸位要知道,你要能够见到一念,能够契入一念,在佛法里面讲,你就成佛了。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就是一念。佛法修学无论哪一个宗派,最终极的目标就是一念;宗门叫「明心见性」,净土叫「一心不乱」,一念就是一心。你要是证得一心你就成佛,这个佛不是普通佛,天台大师讲圆教的究竟佛果。一念难!一念是根源,宇宙万法的本体。
我们知道现代哲学讲本体论,讲的人很多,著作也非常丰富,我们也曾经看过,总不能叫我们心服口服。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他没有证到一念,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还是落在二、三念,这就叫我们不能够心服口服。要证得一念,要有甚深禅定的功夫,说实在话,佛家讲修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只不过是禅定功夫浅深不同而已。禅定功夫很浅的没有出三界,这是四禅天;功夫再深一点的超越六道轮回,才可以证阿罗汉、证辟支佛、证菩萨,也能证到所谓权教的佛果,没有出十法界。为什么没有出十法界?没有证到一念,如果证到一念就超越十法界,所谓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一念变现出来的。一念就见一真,多念就见到许许多多的法界,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这是真的。所以佛告诉我们宇宙万有从哪里来?从心想生。心想是什么?多念,不是一念。一念就是《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这是一念,唯心所现是一真。落二、三是「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变无量无边的法界。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无量法界归纳成十法界,所以「十」不是数字,十是代表圆满,代表无量无边。
我们每一个人念头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法界。我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法界?不是。一个人也是无量无边法界,为什么?前念跟后念不一样,念念都不一样,每一念就是一个法界,将来诸位读《华严.十定品》,你就会明了。法界存在的时间多久?刹那际,前一个刹那际跟后一个刹那际的法界不一样。说刹那际我们难懂,我们今天讲分秒,前一秒的法界跟后一秒的法界不同,这里头有很大很大的变化,所以法界无量无边。这个现象怎么形成的?唯识所变。这地方一开端是给我们讲「一念自性」,这是把根源找出来、说出来了。一念自性是什么样子?『体元湛寂』。这个体是讲性体,我们要从这里去体会它的意思,千万不要坐实,以为真正有个实体,你就错了。你要虚求你才能体会意思,绝不能坐实,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宗门讲「豁然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
古德注经,像《金刚经》,也许诸位看过《金刚经新眼疏》,过去在台湾道源法师提倡,我们也曾经印过这个注解。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说,这个注解虽然是好,但是坐实,这就是他的病。而这种病在我们凡夫非常容易犯,为什么?无始劫以来我们就用妄想、分别、执著,特别是执著,坐实就是执著。他注得很不错,注到开悟的边缘,没有真的开悟,接近开悟而不能开悟,原因就是坐实了,病就在此地。他不懂得虚求,虚求里头才知道万法皆空,哪有一样东西你能把它坐实?所以你真正明了,所有一切万法都在变化。为什么它会变化?因为它的根是变化的。根是什么?识,「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是阿赖耶。相宗里面告诉我们,相宗对於这个事情分析得最透彻,「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正像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混沌初开」,那是一念不觉。无明是个动相,无明不是静的,一念是静,无明是从一念里头又生起一念,那个念是动的,那是无明本,根本。因此这才从无明产生三细相,从三细相变成六粗相,这才有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所以它的根源是动的,哪有不动的道理?你在一切万法里头找不到一个不动的。
什么东西不动?心性不动。《楞严经》告诉我们,六根根性不动,六根根性是真心。所以任何一物,不仅是我们人,连一粒微尘、一根汗毛都是真心跟妄心混合的现象。真在哪里?真在妄里面,「真妄和合」。到什么时候你才离开妄?到一真法界就离开妄了,脱离十法界那是纯真没有妄,十法界里面都是真妄和合。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阿赖耶是真妄和合,你们在经论上看到,阿赖耶以外呢?你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所以没有一样不是真妄和合。你要见性在哪里见?妄里头见性。动里面有不动,杂念里头有一念,绝不能离开一念,一念是根本,杂念是从一念里生的,离开一念,你哪里会有第二念、第三念?没有了。譬如月亮,离开天上的月亮,哪里会有第二月?哪里会有水中月?不可能的。《楞严经》捏目看作第二月,带妄之真;把水中月亮比作完全虚妄,完全虚妄也没有离开真,离开真月,水里面绝对不会有月亮出来。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所有一切万物,一切动物、植物、矿物,全都是真妄和合的现象。我们学佛,特别是研究教,对这个基本的原理,你要是搞不清楚,你这个教怎么会透彻?
此地讲的是真,不讲妄,讲一念自性。一念自性体是湛寂。湛寂是形容,「湛」是什么?水没有污染、没有波浪,极其清净平静的时候,这是湛;「寂」是寂然不动,是真心。所以一切动是依不动而生起的,不动是真心,动了就是妄心。我们现在从早到晚连睡觉都会作梦,梦是什么?就是心动。要晓得动依什么起来的?动是依不动起来的,动是妄心,不动是真心。所以我们要认识真心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性质?佛法的修行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任何宗派修的是什么?禅定。为什么修禅定?因为「体元湛寂」,只有修定才能够见到一念,也是见到自性,你不修禅定是决定见不到自性。见到自性的人,我们称为圣人,在华严会上称为法身大士,所谓「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
真性也称作法身。法身是什么意思?法是万法,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原来是自己,是自己真性变现出来的。真性变现出来的就是自己,这个话很难懂,古人用作梦来比喻,梦中现了很多境界,梦中境界从哪里来?都是自性变现的。如果忽然觉得我作梦,梦里面自己身体是我,梦里头所有一切人物还不都是自己变现的吗?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第二个。「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和合」,我们在梦境里面可以领悟。梦境如是,我们眼前境界也没有例外,何尝不是如此!然后才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现象,於是我们才懂得,佛菩萨为什么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慈悲简单的讲,就是爱护、照顾、帮助。他为什么这样做?原来是自己,是一体,不是别人,照顾众生就是照顾自己,爱护众生就是爱护自己。我们讲「自重自爱」,谁懂得?佛菩萨才懂得。什么叫自重自爱?你能爱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才是真正懂得自重自爱。为什么?了解事实真相,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我们要明心见性不修定怎么行?修定的方法太多太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统统是修定,修定不是一个方法。宗门里面参禅是修定,观心是修定,看话头是修定;教下里面读诵是修定,念佛是修定,持咒是修定,持戒也是修定,样样都是修定。我们今天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不知道这些方法都是修定,所以变成修福了。佛不是教我们修福,是教我们修定,唯有修定才能开智慧。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是方法,依照这个方法修就能得定,定就能开慧,慧就能见性,就能见到一念;一念是根本、是源头、是原始,你才真正得到。定在哪里修?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动中修不动。我们生活是动态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一生当中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居无定处,游化在世间,那是动态。身是动的,行是动的,但心不动。心怎么不动?没有妄念,永远能保持一念不生,佛确实是如此。
凡是见性的人,在形相上来看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心理上不一样。凡夫有杂念、有妄想,诸佛菩萨、法身大士没有妄想、没有念头,他永远住在一念里面。我们净宗讲「一心不乱」,古德给我们讲解「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是禅定的境界,理一心就见到一念。所以事一心是十法界的境界,而理一心是明心见性,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十法界里我们讲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佛是天台家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这个境界,超越六道,这是事一心。功夫成片虽有定功,但没有超越六道,这个定还不够。这是以净土宗来讲,一心不乱功夫浅深不相同,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功夫成片」,你的功夫没有能超越六道;「事一心不乱」,你的功夫不能超越十法界;「理一心不乱」就超越了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华严经》称为法身大士。
所以一定要懂得佛为什么教我们修定,我们要怎么修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和光同尘,跟大家一样,只要不著相就是修定。《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的原则,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修定,但在净宗讲这是修一心不乱。什么叫不取於相?不著相,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就著相了。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讲大家更好懂,随顺自然生态,那就不著相了,我们能一切随顺大自然的生活,这是最好的,不要违背大自然的生活。可是一切凡夫总喜欢违背自然生态,感到自己很特殊,这是错误的。破坏自然生态,破坏你的湛寂,这个损失太大太大,这在修行上会破坏你一心,破坏你见性,这才是真正的严重问题。所以在原理原则上懂得了,我们就知道怎么修。
《金刚经》好,文约义丰,全经文字不过五千字,义理非常丰富。教人只是几句话,你一生受用不尽,不但是一生受用不尽,生生世世都受用不尽。它给我们的原则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修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吃饭,不要著吃饭的相,有些人吃饭很考究,要讲求色香味美,著相了;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动心了。你在吃饭里面看到饭菜,你能够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吃得很舒服,所以吃饭是修一心不乱,吃饭是修定;再者穿衣也是修定,接客也是修定。菩萨道、菩萨行在哪里?完全没有离开日常生活当中,这样过日子就成就无上道。因此你才晓得佛法之可贵,佛法要学。
第一个启发我学佛的人是方东美先生,他说:「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没错!你要懂得怎样去享受,湛寂是享受,是最高的享受,心地清净。从哪里下手?一定要放弃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放弃;要放弃控制别人的念头,所有一切众生都有控制别人、控制环境、控制万物这个意念,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想成就,要想见到一心,见到自性,这些障碍要懂得去掉,恢复到自然。自然里头绝对没有一念控制别的东西,你的心才真正恢复到清净、平等、觉,你才能够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懂得怎样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所以这个道理懂得了,你才很欢喜去修定修慧,你才欢喜要远离业障。你不懂这个原理,你修学就有困难;我为什么要这样修法,好像枯燥无味,他在这里头没有法乐、没有法喜,透彻明白了,修学就产生法喜。
由此可知,佛法重心枢纽还是在解门,一部《华严经》这么大的经典,清凉大师把它分做「信、解、行、证」四分,解分几乎占三分之二,信、行、证在全经里面只占三分之一。所以你不能透彻理解,你就没有办法修行,今天多少人修行功夫不得力,你要追究他的原因在哪里,就是他没有理解,他解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所以他修行功夫不得力。然后才知道法师之可贵,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当中,没有领导大家到念佛堂去念一天佛,没有带领大众到禅堂去参一天禅,天天讲经说法,你想想为什么?解难。明白之后做很容易,不必老师带自己就会。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我最初接触章嘉大师,就跟他老人家谈这个问题,佛法是知难行易,那个「行」,说实在话,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你那一念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
你要懂得为什么要转过来、怎么转过来?这个可不容易,这是佛法将来的中心。能够利益一切众生,都在你们年轻法师们身上,你们要认真的学。怎么样才能学得会?用真心。妄心是永远有很多层的隔碍,一定要用真心,真心是「一念自性,体元湛寂」,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要有一念想著自己,你这个教才能够通达。有一念为自己就变成障碍,佛来跟你讲经说法,你也不会开悟,什么原因?你本身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一念私心。这是我们讲得很粗很粗,这一念私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三大障碍,执著最严重,分别次之,妄想又次之。
下面说:『自性之心,用本虚灵』。这是教给我们怎么样去用真心,真心虚,你不能坐实,坐实就错了。这个道理,我们要仔细去看《楞严经》,楞严会上以阿难尊者做代表,阿难尊者就把这个心看作实在的,就坐实了。所以佛问他心在哪里?释迦牟尼佛并没有问真心、妄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心在哪里?七处徵心是说明什么?说明心虚。有没有?决定有。在哪里?找不到。佛家最初就用法轮做标志,现在讲商标(MARK),我们佛法第一个标志就是法轮,圆。诸位晓得,圆一定有圆心,圆心在哪里?找不到,心是虚的。你想想看圆的心要一实,这个圆就决定不能动,就动弹不得。它是有心,但是心不是实体,所以它轮会动,圆会动。这个圆,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在动,动的道理就是它心是虚的,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说它有决定找不到,说它没有,它是所有一切动态的主宰。
我们要用心学这个,心里头一丝毫东西存不得,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说的是心,由此可知,他丝毫执著都没有。怀让禅师去参六祖的时候,六祖问他:「什么物,怎么来?」这话要用现在的话说,你是个什么东西、你从哪里来?就是问这两句话。他答得很好,「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似」是说像一个东西那就错了。六祖肯定,你如是,我也如是。这是什么?见到一心、一念、自性。自性什么都不是,不可思议,说不出来,可是它真有,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主宰根源,这个东西没有来去,本来是这样的,不是像一切万物有来由。它没有来由,没有来也就没有去,没有生当然就没有灭,这是我们一个人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人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是转变。因为你有真心,你有自性,不生不灭,转变生灭的现象是妄心在变化,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变化。
佛在楞严会上,就以我们人做例子,我们一个人身上哪一部分是真,哪一部分是妄;我们能够分别、能够想像,这是虚妄的,我们六根根性,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是真实的,永远不变,不生不灭,这是从我们一个人身上显示出真妄和合。真的那一分是什么?佛性。你要明白了,在佛性上做增上缘,你这一生就成佛;你不了解,在虚妄的识心上做增上缘,那就搞六道轮回。这是佛就我们一身,把真妄和合给我们指示得这么清楚、明白。所以用心要虚,心里头什么都不能存,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能存,佛法也不能存。这个意思,存就是有,分别执著不可有,让你的心虚,虚就灵,灵是什么?智慧。不灵就迷惑,虚就生智慧,你心里头有东西就实了,你有牵挂、有忧虑,心里头真有东西你就迷了,心里头不能有东西。佛在《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心里头不能有佛法,有佛法你迷了,你不会懂得佛法。我们多少人研究经为什么不开悟?心里头有佛法,所以不会开悟。我再告诉你:你心里没有佛法,你也不会开悟,为什么?你心里还是「有」,你有「有」错了,有「无」也错了,有、无两边都离开,这个东西难!世间一切法绝不能执著,有无两边都离开怎么炼法?随缘,随缘我不著空;虽然随缘,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不著有;两边不执著,这叫中道,这是佛菩萨行的。
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空,在我们六道里面,四禅天以下著有,四空天著空,他不是行中道。在佛法里面讲,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佛在楞严会上呵斥二乘人是「焦芽败种」,指出他们错误的所在,叫他们回头。空有两边不著,才是真正的不著。佛的涅盘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不住涅盘是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虽然示现化身在这个世间,他又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不住生死。涅盘、生死两边都不住,就是一念自性,就是自性起用,活活泼泼,它不是死的,这是佛法。无论是空有,著了一边就不是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你就迷了,你就不觉,那哪里是佛法?所以要晓得,我们在日常当中,用心要用虚,自然就灵。正如同惠能当初见黄梅五祖忍和尚时候所说,他讲的话我们很羡慕,初次见面他告诉忍和尚,「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两句话就是「用本虚灵」,他会用心,所以他的心常生智慧就灵。他为什么会灵?他「本来无一物」,虚。所以佛经、一切经典,你只要念给他听他都懂,他都跟你讲解,他为什么都通达?虚灵。
青莲法师在讲这部经的纶贯,一开头说这几句话用意很深,真善知识。我年轻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李老师教给我,一定要留意教理,不要留意他讲经说法,也就是不要著他讲经说法的相。我们听经总是好好的把老师讲的记住,还要记笔记,怕忘掉,著相了。那个学法你学一部经就只会讲一部经,换一部经就不会了。所以他教我,会学的人学教理,这几句话是教理。你教理通了的时候,一切经都通,哪有这么麻烦?不但一切经通,所有一切世间法你也通,为什么?一个根源发展变现出来的,你找到根,所有脉络统统都贯通了,这是教理。当然这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学得会,他老人家告诉我,如其不能,则不得已而求其次,留意教义;教义就是一宗一派的,你能掌握这个原则,虽然不能全部贯通,能通一部分。不是学一种你就会一种,那种孔老夫子不教;你看到《论语》里说,学生如果不能够举一反三,孔老夫子不教他。教一部就学会一部的,夫子不教,教一部你至少要能够会几部,老夫子看到才欢喜。佛法尤其教人是「一闻千悟」,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最好的学生。
下面都是从作用上来说,这些话非常非常重要。『无相无名』,「无名」大家好懂,「无相」难懂,为什么?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现象不是都存在,怎么说无相?这是你的错觉,真的是无相。佛在经上把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什么?「梦幻泡影」。《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指一切万法,这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里头。是怎么回事?梦幻泡影,假的,假相。这种假相存在的时间多久?如电,电是闪电,佛用这个来比喻;实际上比闪电存在的时间还短。现在照相机很普遍,每个人都很喜欢玩照相机,我玩照相机是初中一年级,很小的时候我就学照相,我从这里面体会到佛讲的生命在哪里?就是快门按下去的一瞬间,时间就这么长,你再按一张的时候跟前面那一张不一样。佛给我们讲,「生命在呼吸之间」,这说得太长,《华严经》讲是「刹那际」,那是真的。刹那际很不容易体会,我们讲到这段经文再细细跟诸位报告,然后你才知道相不存在,佛家讲不生不灭。如果它本来就不生不灭,你说不生不灭,这话就没有意义。不生不灭是说什么?生灭的时间太短,好像分不出来,几乎是生灭同时,称为不生不灭。
《仁王经》讲的还是很粗,它讲现象的存在,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还不止,比这个时间还要短。一弹指经上讲是「力士弹指」,身体很强壮的人弹得很快,像我们现在弹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两个十万八千,这一秒钟是两个十万八千;换句话说,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看得出来?这是佛的方便说,还不是真实说。
我们今天看电影,大家都晓得,一秒钟镜头开合是二十四次,已经把我们骗得很迷惑,以为是真的。这一秒钟才二十四个生灭,而《仁王经》讲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你怎么会知道?所以一切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刹那生灭的现象,我们今天看到好像它还存在一段时期,那是「如露」,露是什么?相续相。相续相是前面一个相跟后面一个相相似,绝不是一样的,你要了解这是相似的现象,绝对不是完全相同的现象。这是无相,你还有什么好著相?你对於一切万象上生起分别执著,你错了!佛菩萨为什么得大自在?他不执著,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没有相。
「无名」诸位就更好懂,连中国老子都晓得,老子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名不是真的。佛家讲相是依他起,名是遍计执,在唯识讲三性,唯有一念自性是圆成实。你要讲到依他起,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他起,我们要晓得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遍计执就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晓得无相无名,你才能在名相里面放弃分别执著。因为你不知道,以为相是真的,名也是真的,就争名夺利,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知道名跟相都是假的,你错了!所以先要认识清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我们自己的行为就正确了。
底下讲正确,正确是『绝思绝议』,你就入佛菩萨的生活境界。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没有思没有议,思是念头,议是言语造作,他没有。这是过真实的生活,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的生活,这个生活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空有两边不住,所以他是活的。虽然自己「绝思绝议」,这是寂静到极处。大乘经讲十地菩萨得「寂灭忍」,这最高的境界就是绝思绝议,跟这个相接近,没有入真实的「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很高,我们知道无生法忍,在菩萨位次里面是七地、八地、九地,我们说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寂灭忍是法云地下品,等觉中品,如来果地上品,清净寂灭,自性圆满恢复,这就是绝思绝议。
虽然在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离开有,可是他『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他不住空;绝思绝议不住有,做一切众生依止,他不住空。「依止」就是依靠,是十法界有情众生的依靠,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做众生的依靠;虽做众生的依靠,又绝思绝议,所以他们得大自在。我们知道经上常讲佛菩萨自在,我们非常羡慕,《华严经》讲十种自在,他自在从哪来的?就这么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根本。上一次讲《地藏经》没有讲这一段,那是为了赶时间准备到九华山,我看到这经文太重要,决定重新再讲一遍。这一部经我们也把它看作根本法轮,是我们修学重要的课程。难得青莲法师在纶贯一开头,就这样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他讲经说法真的是从根本讲起。
「作群生之依止」,群生是讲有情众生。「为万法之根源」,万法就包含我们今天所讲的植物、矿物,太空自然的现象,无所不包。这些现象是自性变现的,有情众生是自性变现出来,无情众生还是自性变现出来。《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说这桩事情。所以环境是会变的,也是刹那在变,怎么变的?随念头变,这是佛经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地区一切众生心善,环境就善,这个地区众生心邪,环境也变邪了,山河大地看看都不顺眼,我们中国人讲气氛不对,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它变了,随著人心在变。西方极乐世界何以那样的美好?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上善之人。人人都是上善,他的环境怎么会不善?道理在此地。
我们现在居住这个地球环境,为什么比不上一百年、两百年以前?现在讲自然生态被破坏,现代的人心没有从前人的人那么善良淳厚。所以,诸位要懂得「境随心转」,这是真理。山河大地随心转,我们居住的环境随心转,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叫风水,不必去找风水先生来看风水,那个没用处。你的心善良,你居住的环境风水就变得很好,你心不善,好风水的地方你去住几个月就会变坏,你的心把这个地方风水改变破坏了,这是跟你讲真理、事实真相。《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说总纲领,「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念头,心是自性,自性能现相,真心能现相,妄心在那里起变化。这个道理要细心去体会,所以它做一切有情众生的依止。诸佛菩萨明心见性,彻底了解事实真相,帮助这一切还在迷惑造业的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帮助他们明了,这是作群生的依止,但诸佛菩萨只尽义务,绝对没有享受权利。
从我出家的那一天,我就说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在台湾「中国佛教会」,请我做弘法委员、设计委员,我就向佛教会建议,佛教是教育。最近我又补充了一句,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佛教是教育,现在有不少人能接受。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社会上,他究竟是扮演什么角色?他是哪一号的人物?我们要给他定位,我给他说成释迦牟尼佛是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世间人重视假名,所以我们要把他身分搞清楚。我们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就要肯定,我们也是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只尽义务我们不落空,不享受权利我们不著有,这就是菩萨道,空有两边不住,你说我们多自在,多快乐!《华严经》上十种自在,我们现在功夫不到,还享受不到,但是小的自在我们已经有了,已经感受到,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要晓得一切众生,有情众生跟无情众生都是自性显现,自性之心作用变现出来的境界,是一不是二,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不要说有情众生,无情众生还是自己一部分,我们要认识清楚。所以对一切众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明白,他跟我们有分别,我们跟他不分别。像一棵大树一样,它是树枝,它只看到它的一枝,没有看到根,看到那一枝跟我这枝对立,我们不相同。它只看到这一枝,它没有看到根本,看到根本才知道原来是一体。佛法看到根本,所有枝条是一体,枝条就不打架了。尽虚空、遍法界是同一个根,一念自性,虚空法界森罗万象是自性的起用,哪有不能和睦相处的?
今天讲多元文化,就求的是我们和睦相处,消除歧见,消除误会,消除隔阂。怎么个消除法?找根,根找到之后所有问题都解决。所以我给一些特别是外国不同宗教这些同修们,他们现在著重多元文化,我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是多元文化,《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多元文化,再说他们的宗教,上帝天堂也是多元文化。信仰上帝不是同一个族群的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你们在全世界宣扬,这些信仰上帝的人将来都生到天堂,这不是多元文化吗?如何处理各种不同族群,能够在一起和睦共存共荣,那是一套学问。而佛经是大圆满,能够促进种种不同归到一元,多元归到一元,一元不碍多元,多元融通一元,这才是真正的美好。并不是说一棵树所有枝条都变成一条,哪有这种道理?那是不可能。各个发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共存共荣,知道是同一个根源。随著自己文化去发展,贡献给整个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道,都是菩萨行,这才叫大圆满。这是人类,可以说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愿望,不知道从哪里做起,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这里就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究竟号中道正空』。「正空」,我们在佛经多半看到真空,此地用正,正就是真的意思;用正空比较少见,真空常见,此地的正空跟真空意思一样。「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是说到究竟。在佛法里面名词,「号」就是名词,称为中道,称为真空,这是讲性。『褒美称第一义谛』,什么叫「第一义谛」?就是一念自性。第一义,谛是真实的意思。第一义谛,这个名词大家不容易懂,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唯一的真理」,这大家好懂。对现代人解释,你尽可能用现代的名词,古人在第一义谛的解释,我们拿那个解释跟人家讲,愈讲是愈麻烦,愈听不懂。我们真正了解这个意思,想想现代人他们哪些名词跟这个很接近,大家就很好懂。《般若经》讲「诸法实相」,不好懂,拿古人注解是愈讲愈麻烦,我们把它变通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大家好懂,他一听就明白,意思就清楚。「褒美」是赞叹,赞叹它,称它作宇宙唯一的真理。这是说到真如自性的根源,佛经讲「法尔如是」,它没有来由,本来就是这样。再看第二段,我们也把这个文念一念∶
【诸佛悟之,则三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跟我们讲法界的起源。法界,诸佛菩萨所住的叫一真法界;迷失自性的众生,他所居住的叫十法界。我们要明了,「十」不是数目字,是代表无尽,它是表法的意思。《华严经》用「十」表法,《弥陀经》用「七」表法,密宗教典常用「十六」表法,这是我们在大经上常常看到,像《无量寿经》讲二百一十亿,它不是数字,二百一十亿不多,它是代表大圆满,这些都不是数字,表无尽。所以迷了,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这是说法界是怎么来的。
『诸佛悟之』,「悟」就是前面讲的心性,一念自性,自性的体用。《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大是讲性体湛寂,方是讲现相,广是讲作用,方广两个字就是此地讲的虚灵。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就是悟,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诸佛悟之」,悟了以后他们的生活状况,下面讲『三身圆显』,「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缺陷;「显」是明了。「三身」是法身,法身与一念心性的体相应,湛寂相应,报身与现相相应,应化身与作用相应。这是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明白了,他们的生活状况,看看人家过的是什么生活,人家那个生活是三身圆显。法身就是我们今天讲,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不但是明了,整个融合成一体。
下面说:『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这个境界是证得清净法身。谁能够肯定契入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一心变现出来的,你就能够入这个境界,你就证清净法身。入这个境界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所以你慈悲心自然现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帮助众生绝对没有条件,如果有条件你还是迷,你没有觉。左手有痛痒,右手来帮它搔痒,还要去感谢它、还要谈条件吗?谈条件就是不知道,左右手是两个,说我不是你,两个分得清清楚楚;知道是一体就不谈条件,没有条件了。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无条件,你对待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帮助是没有条件的。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你自性变现,一体。不但对有情众生,对人、对一切动物,他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真诚的爱心。不见性的人没有,他的爱心是从情识里流出来,不是真的,但真诚心流出来的,连动物都感动。
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用的什么心?虚情假意。根本不晓得真心是什么,你怎么会用真心?唯有佛跟大菩萨知道,权教菩萨以下都不知道,没有见性,没有见到真心,他怎么会用真心?只有见到真性的人,他才会用真心,他的三身才圆显。什么叫报身?报身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我们凡夫生活在烦恼当中,生活在忧患之中。觉悟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他过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他跟我们不一样。这种生活与社会上地位高下不相干,与贫富贵贱不相干,有些过高度圆满智慧生活的人,在世间是讨饭作乞丐,所以他跟贫富贵贱不相干。有些菩萨示现人王、天王,有些菩萨示现贫穷乞丐,多自在!世间人把贫富贵贱看得那么严重,想尽方法去争取,佛法看是一律平等。为什么?自性变现的。现富贵相大自在,现贫贱相也大自在,决定没有差别,这个味道谁能懂得?不觉悟的人你给他讲,他永远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想就不通,他不想就通了。「想」是落在意识里头,那怎么会通?你怎么会了解事实真相?离心意识,离思议,不思议就通达、就明了,就三身圆现。应化身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落实,用今天的话讲是落实,他真的去做,他不是空口说,不是在讲理论,他真正是做到了,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与大菩萨们和我们凡夫不同的地方。
『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迷得深的是六道,迷得浅的是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佛是天台家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没见性,这是迷得浅的。这个地方讲迷得深的,是六道轮回。这说明一真法界怎么来的,十法界怎么来的,六道怎么来的,就是迷悟不同。悟有浅深不同,所以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悟的浅深不一样。迷的厚薄也不一样,所以有六道的不相同,六道里头每一道,这些众生生活状况也不相同,跟迷的浅深有差别。同样是在人道里头,为什么有一些人一生过得很幸福,有一些人过得很辛苦,法相唯识里面告诉我们,同生人道是「引业」,牵引著你到这一道来受生,这个业力叫引业;生到人道,你一生的受用叫「满业」。两种业力不相同,我们同生人道,引业是相同的,这一生的受用不相同,满业不相同。满业是指什么?宿世所造作的善恶不一样,修善你这一生得福报,作恶这一生过得就比较辛苦。我们然后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不是别人定的,自己定的。所以真正明白事实真相,才懂得自作自受,这是事实真相。
明了事实真相,我们就一定要断恶修善,这是自作自受,我断一切恶,不善的果报自然就远离;我修善,一切善福它自然就会来,你这一生享福。更应当与佛结缘,与众生结法缘,生生世世觉而不迷,我们学习境界才不断向上提升,才会有进展。如果不肯与佛结缘,不肯与众生结缘,你福报享尽,你造作恶业,福享尽了就要往下堕落,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与佛结缘,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个人有福,真正有福。他在有福报的时候,他会全心全力去修福,於是他的福报永远享不尽,愈积愈多。佛教给我们积功累德,我们看诸佛菩萨示现,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有情众生当中福报最大,到如来果地智慧福德都圆满,我们称赞他「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圆满,两种都圆满,在智慧福德里面他是最尊最贵;「尊」,就是尊敬的意思,值得人尊敬。
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是什么样子?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而我们现在世间人看到,他好可怜,他日子过得那么苦。我们一般凡夫三餐吃得很考究,还要吃点心,以为佛那种生活是苦。佛那种生活是乐,得大乐,得大自在!我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今天虽然享到富贵的生活,付出的代价有多少?你多操心,如何保持自己的富贵,天天患得患失。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心里头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世间富贵人跟他怎么能相比?你要是观察到这一点你就明了,原来那个生活高明,那个生活自在,那才是真正大福报。世间人贪图这一点点名利,这一点点享受,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得不偿失。他失的是什么?失的是定慧。
佛这种简单生活是圆满的大定,真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是大定,他所起的作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从这上想想看,世间人种种享受那个损失就太大太大了。他在这个享受当中过的是什么日子?妄想、分别、执著,他在忧患之中过这种日子。一般人看不出佛的福报大,二足尊,尊在哪里?样子像个乞丐,过的那种生活,晚上睡觉连房子都没有,吃饭到外面讨饭,他贵在哪里?世间人看不出来,不了解。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佛法,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让他真正觉悟,好好想想,我们生活跟佛生活比较一下哪个殊胜?你真想通、真想明白,你才肯放下。放下不难,看破难,你明白事实真相难。真正明白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才知道放下才是自在,放下才是真实智慧。
昨天晚上我们在光明山讲演,他们出的题目是「消除业障」,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为什么?用功不得力。什么叫得力、什么叫不得力?得力就是我们生活得自在,我们的生活过的是烦恼轻、智慧长,过得很幸福,过得很美满,那就是得力。还是这么辛苦,还是这么多烦恼、忧虑、牵挂,这是不得力,它根本原因在哪里?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你修学佛法学得这么辛苦。这就是讲经的重要与可贵处,帮助众生断疑生信,再进一步帮助他破迷开悟。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就到这个地方,我们只要破迷开悟,自己就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悟来的。真正觉悟了,树下一宿,托钵维持生活,都得大自在、得大乐!他悟了。迷的时候给你住在皇宫里面,叫你作皇帝都不自在,你的日子都过得非常辛苦。所以苦乐在迷悟,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
『迷悟有殊,而心性无别』,你的真心自性与迷悟不相干,与苦乐也不相干,它始终是如如不动,那是真的。末后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这八个字要紧。我们常常念著,你心量会拓开,遇到人事环境有了纠纷麻烦,你把这八个字念一念;甚至遇到灾难,这八个字念念就消灾免难,诸位试试看很有效果。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