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七页:
钞【华严一行者,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疏云:一行三昧,观其法身。以如为境,无境非佛。】
演【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者,初云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继复示智光普照念佛门,乃至第二十一住虚空念佛门。】
在如来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最足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用现代名词来说,《华严经》是整个佛法的概论,古人说《华严》是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也就是说一切经是《华严》的枝枝叶叶。《华严》是根本,所说的是最极究竟圆满,也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典范,尤其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一个修学的榜样,大乘行者看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晓得佛法应当如何学习。善财童子第一位老师是文殊菩萨,「入法界品」这一会有本会、末会,本会有三卷半经文,是善财童子师事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这一会当中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知是真心不起作用的时候,清净寂灭。六祖大师在《坛经》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非常重要,像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生长在地下的根,那一根主干叫本,从本再分枝、再分条,再有树叶花果,可见得根本非常重要。
现代人修学不能说不勤奋,不能说不用功,而在修学环境来说,不可以说不便利;从前的人经本都找不到,要想得到一部经本只有手抄,哪有现在这么方便?我早年学佛,跟著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蓬,晚上看经,当时最亮的灯光是两烛光的小电灯泡。因为那时山上没电,忏云法师买汽车的电瓶,充好电拿到山上,一共六个房间,一个房间装一个小灯泡,两烛光。我们就在那个灯光下读书,哪有这么明亮!今天学佛的人福报太大,这么明亮!古人的环境,比我们还要困苦、艰难。
修学最要紧的是师承。古时候不但是佛法,世法里面也非常重视师承,你是跟哪一个老师学的,老师只有一个人。今天跟这个人学,明天跟那个人学,那不叫师承。老师教你什么?老师就是以种种方便成就你根本智,把你心里的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洗刷得干干净净,你的清净心现前,你的戒定慧现前,根本智得到了,这是老师帮助你最大的成就。到达这个程度,老师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就请你出去参学。根本智得到之后才有资格参学,参学是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
实际上,《华严经》真的是非常明显将四弘誓愿摆开来给我们看。第一个老师会下所得到的是「断烦恼」,四弘誓愿里面,当然第一愿不需说,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没有这一愿,你不能进佛门,进佛门就是发这个大愿,修学佛法就是实践度众生的大愿,从哪里学起?从断烦恼。烦恼不断,在佛法里决定没有成就,这是诸位要牢牢记住的。佛法常比喻作醍醐,醍醐里掺不得一丝毫毒药,掺一点毒药,一大杯的醍醐都变成毒药了。毒药是什么?烦恼。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要舍得干干净净,这才成为一个法器,可以接受佛法了。所以,老师的会下就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破了,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参学,参学是破无明证法身。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边完成第一个阶段的修学,成就「无知」,离开老师出去参学,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
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代表初住菩萨,《华严》是大乘圆教,大乘圆初住的菩萨。他参访德云,就跟德云的程度平等了,换句话说,善财就证得圆初住。他去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圆满无上菩提,善财童子也就成圆教的佛果。在世尊一代时教当中,讲一生成就,从凡夫证到圆教佛果,只有《华严》「入法界品」,讲一个人一生当中从凡夫地到圆满的佛果,修行的经历次第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德云比丘是第一个老师,第一个善知识,非常重要。世间人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教给你的法门,那就是一生主修的法门。德云教什么?教念佛。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那是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是修什么法门成就的?这非常明显,摆在我们眼前,他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的。这个地方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再仔细看他的老师,文殊菩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都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最得意的学生,是文殊菩萨的传人,当然他修的法门不会跟老师是两样的,一定跟老师是同一个法门。从这些迹象,我们观察到文殊、普贤、善财,然后看到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听从普贤菩萨的劝导,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实在不可思议,显示出念佛法门之伟大,显示出这个法门是诸大菩萨之所修行。
我们再看《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西方世界往生的那些大众「皆遵普贤大士之德」,这就说明西方世界凡是去往生,从下下品到上上品统统修的是普贤法门,普贤法门就是华严法门。清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说得很有道理。后来魏源居士又将《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真的是很有根据,不是随便乱来的。显示出《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完全相同,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略。最为精简的是《阿弥陀经》,这是小本《华严》。大本、小本是经文长短不相同,里面的义理、境界没有两样;不可以说小本的境界小一点、经义浅一点,那你就看错了,浅深完全相同,一个是详细说,一个是简单说。这一点,读《华严经》如果不细心,没有看出来,《华严》真的就白读了。把这桩事情看清楚了,然后我们才真正明了《弥陀经》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是一大藏教(所有佛陀教法)的精华,《弥陀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这经是精华之精华。莲池大师非常了不起,这部《疏钞》引用《华严经》来解释的地方太多了,《弥陀经》跟《华严经》确实是一体的,处处引用《华严》来发明经义。
善财参访第一位善知识开示他念佛法门,而且讲得非常恳切,「我唯得此」,唯是唯一,在无量无边法门当中,我修学唯一得到的是「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我们要问,一切诸佛境界是什么?广说就是《华严》,特别是《华严经》前面十一卷半的经文,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略说那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讲的,说得更简略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我们不要把它看狭义了,这是阿弥陀佛的境界。世尊在《无量寿经》上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两句已经说尽了阿弥陀佛就是一切诸佛,弥陀境界就是一切诸佛境界。德云比丘的成就,忆念一切诸佛境界,实际上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境界。这句是总说,后面二十句是别说,一总一别,意思就看得非常明显了。
『一行三昧』,下面是解释一行三昧,这个地方只有两句,这两句是莲池大师写的,『以如为境,无境非佛』。「如」,经文一展开第一个字就是「如是我闻」,就是那个如。如代表什么?佛法里面讲的真如、本性、真心。大乘经上常讲尽虚空遍法界,不只我们这个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这就是如跟境。既然是自性变现出来,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所谓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
古德发明这一点意思,唯恐大众难以体会,不得已再用比喻,「以金为器,器器皆金」。这个比喻是很不得已,实在比不出来。因为金确实有物质在,而心性没有形相,没有东西能比,这是假设。譬如我们用黄金造许许多多的器,造佛像它是一尊佛,造菩萨像它是个菩萨,造人像它是个人,造畜生像它就是畜生;它的本质都是黄金,价值完全相等。这意思是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相,都是金造的,从体上去看统统是金,拿这个体来比作心性,比作真如本性,哪一样东西不是真如本性?统统都是,所以法法平等!真的见到这个事实真相,这就叫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
佛法没有别的,就是讲一个迷悟。迷的是这个事实真相,悟的还是这个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上可没有迷悟,迷悟在我们的心。迷,他就造业,造业就有六道轮回的果报;觉悟了,没有彻底觉悟,他也有果报,四圣法界的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迷的时候是六凡的果报,悟了是四圣的果报。如果彻悟,彻底觉悟了,觉悟到圆满了,六凡四圣都没有了,怎么办?佛法不得已说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究竟彻悟。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有十法界。所以,十法界的佛不是圆满的觉悟;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别教有佛,那都没有彻底觉悟。以别教来说,别教初地菩萨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初地到十地破了十品,等觉再破一品,十一品,成佛才破十二品无明;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十住就破十品,初行破十一品,二行破十二品。所以,别教的佛只等於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你要成佛,成什么佛得要搞清楚。如果成藏教的佛,你圆初住的地位还不到,只比阿罗汉强一点,他还没见性,无明还没破,法身还没证得。这些常识,我们不能不知道。
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以如为境』,换句话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不像其他的法门,我们是直接缘佛的境界,拿佛的果当作我们修行的因,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我常说,念佛的人很多,念佛究竟有什么好处他不知道;果然知道念佛的好处,他一定死心塌地去念。
演【以如为境,无境非佛者,释上观其法身也。】
法身就是真如,法身就是本性。
演【法身即如如之理。】
理是对事说的,有事一定有理,有理一定有事,理也就是真性,性对相说的,有性当然有相,有相当然有性。佛法里面讲性相、理事,理跟性是一个意思,事跟相也是一个意思。佛经上往往一个意思说了许许多多的名词,为什么要这样说?佛教学的一番苦心,我们要明白它,他真正的用意是叫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不要执著言说。言说怎么说都可以,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情都行。这里头真正的含义就是叫我们离名字相,不要执著名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佛所讲的真实义,你就会明白了,「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今天听经,说实在话,是不解如来真实义;不但不解,听了之后,真的很多人曲解如来真实义,产生了误会,本来是很好的用意,结果被我们用错了。
演【若以如如之理,为所观境,则真如遍一切处,遍一切处皆佛境也。】
假如我们能契入这个境界,一定生大欢喜,为什么?入这个境界是别教初地的果位,初地是欢喜地,这个心真的是一尘不染,万法皆如,万法平等,一切分别妄想执著统统没有了,智慧现前,这是真实的智慧。
演【此则以般若智照法界境,故云一行念佛。】
般若智就是无知、实智,「照」就起作用,照法界的境界就是宇宙万有,那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一行念佛。禅宗里面讲一行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当中上上乘者。上上乘的一行三昧是念佛,所以我们明了,一定要老实念,老实念才有效。念佛人多,念很久都没有效,为什么?不老实。为什么不老实?没有放下。什么没放下?妄想没放下、烦恼没放下。
诸位一定要晓得,假如我们要想这一生真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一定要放下。带业往生是带旧业往生,不能带现行往生。现行是你在造作,你怎么能往生?固然经里面说,我到临命终时再放下也不迟,最后一念那就能往生。临命终时,你能不能放下?你有把握在那时候放下吗?你去注意看,几个人临命终时神智清楚?多数都是迷惑颠倒,不省人事!不省人事,说老实话,助念都没有用,为什么?他听不见,或者听到了生烦恼。平常念佛念得很好,很用功,到临终给他助念,他生烦恼,他骂人,为什么?贪生怕死,「你们都要我死」,他还不想死,这非常可怕。一念错,那就错到底,就错得太多。所以放下要在平时,平时要看淡,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看淡,能舍真正是福,不造罪业。造罪业要知道,决定是障碍,叫罪障,我们看得太多了。所以念佛人在紧要关头时,业障会现前。我们在人间能住多久?纵然你寿命长,活到一百岁,一百岁才不过三万六千日,要是给你一叠钞票三万六千张,没几天就花光,不多!由此可知,人命短促。我们在这个世间是在这里旅游、过境,哪个地方是家?哪个地方是自己的?什么都不是,一定要觉悟。你真正觉悟,不造罪业了。
我们自己修学境界也年年不一样,也是时时刻刻愈来愈有点进步。过去我们这个道场,皈依要填一个皈依的单子保留,现在不要!你来皈依,皈依证给你,你去你的,我念我的佛,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也不要知道你,你也不必知道我。名单不留,地址电话都不要!为什么?清净心是第一。皈依,我给你作证明就好了,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的。近一年来,我们就更落实在生活上;皈依佛,阿弥陀佛;皈依法,《无量寿经》;皈依僧,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这是菩萨僧。跟观音菩萨学大慈大悲;跟大势至菩萨学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专精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跟他学;跟普贤菩萨学心量拓开,一一行门,没有一行不是尽虚空遍法界,普贤行。我们这样认真修学,将来往生西方世界,上上品拿不到,上中品是笃定,这是我们带得去的。诸位要知道,带得去的要认真修学;带不去的,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要那东西干什么?到后来统统都变成累赘。
「一行三昧」,一行是什么?一心修就是一行,二心就不是一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就是一行三昧。
钞【又修念佛三昧,多约渐修,谓先化身,次报身,次法身。今则一时而修,不历次第,一行不二行,一时不二时,故曰即理一心也。】
演【先化次报次法者,未达唯心。】
「达」是通达。没有能真正通达、真正体认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真心变现的。必须自己证得才叫通达,听说不行,听说是道听涂说,没有用处,不是自己的境界,自己得不到受用,这就叫「未达唯心」。未达唯心,修其他的法门不能超越三界,就不算成就。这才晓得其他法门难,念佛法门容易。
演【依事识观佛化身。】
化身容易观,报身跟法身不容易观,报身太大,法身没有形相。赞佛偈讲「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是报身佛。报身佛,佛的一个头比我们地球大得多,你怎么观?古人游庐山,在庐山中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现在坐飞机看得清清楚楚,在山里面确实看不到,像蚂蚁爬到我们身上看不到我们整个人,彷佛这种情形。应化身,佛是随类化身,容易观。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应化身,示现丈六之身。周尺一丈六,约一百九十公分。这样的佛像,我们观想就容易。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教导我们观丈六身。现在寺院供的佛像是四尺身,我们容易观。
观像念佛,把佛像印在我们脑海里面,佛法讲印在八识田中,使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心里面都想佛,这才管用!不想佛就打妄想,诸位要知道,妄想就是造轮回业。你知道这个事实,才晓得可怕。我们一天到晚都在造六道轮回业,六道轮回里面还不造三善道的业,专造三恶道的业:贪瞋痴。贪瞋痴的烦恼重,天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在干这个。一转眼就是来世,来世堕三途,你说多可怕!
佛教给我们二六时中念念想佛,忆佛念佛,以佛为境界,不想别的。在十法界当中,我们造什么业?我们造佛法界业,不仅是造佛法界业,我专造西方极乐世界的业,来生到哪里去?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回事情。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得很清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一句不能疏忽!我们是不是善人?不要说上善,我们是不是善人?如果不是善人,佛念得再好也去不了。为什么?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去,西方世界大众拒绝,为什么拒绝?你不善,入到我们团体,把我们团体搅坏了,不让你去!
三经,是佛三个阶段说的。最初讲《无量寿经》,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第二再讲《观无量寿佛经》,把往生的方法教给我们;最后讲《阿弥陀经》,劝我们要信、要愿、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阿弥陀经》是劝修的,方法在《观经》里面。《观经》里面,最重要的标准是「三福」,我们修三福,那就是善人,能得念佛三昧,上善!这个不可以疏忽。三福,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修学的根基,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全部都落空。我们今天学佛,大家都皈依了,皈依是在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建立在前面一条的基础上。前面这四句像房子底下第一层的地基,没有最下面一层,怎么会有第二层?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第三层。要盖三层楼一样,一定是先第一层,再第二层,再第三层。没有下面,哪有上面?这一点往往我们把它疏忽了。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什么原因?地基没做好,佛是念得不错,不是善人,所以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相应,这不能去,多可惜!《观经》上,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教往生修行的方法,佛没有讲方法之前,先跟她讲「三福」,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重!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他成佛都是三福的基础。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不管修哪个宗派?你成佛统统是从这些基础上修成的,这个基础多重要!不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哪里会成就?不可能!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重要!
我们再回想民国初年,净宗祖师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特别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很多人都奇怪,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经,《感应篇》是道教的,《安士全书》前面「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祖师为什么提倡?我们把三福对照一下就恍然大悟,这三本书就是三福前面这四条,这三本书都是劝我们「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三皈虽然没有,有持戒。祖师用这三样东西给我们奠定真实的基础,从这个基础上老实念佛,那就没有一个不往生。三种书合起来所印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可见他对这三种书的重视,真是苦口婆心!
「未达唯心」,没有明心见性,从净土宗里面讲,没有得理一心,你就从事上修。
演【已达唯心,依业识观佛报身,能断无明。】
这是已经见性的人,观报身不难。见到本性,本性里面般若智慧透出来,那当然不一样,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能断无明。
演【次依般若观佛法身。】
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这在净土宗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禅宗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演【今则一时而修,不历次第。】
我们现在选择念佛法门,不要去管他观事佛、观理佛,心里不要去执著这个,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化身也好、报身也好、法身也好,统统不管,一句佛号全包括了。这个方法妙极!「不历次第」,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不要涉及次第。可是诸位要知道,除净宗、禅宗之外,都是有次第的,净土宗没有次第,禅宗没有次第,不历次第。
演【何者,化身是用,报身是智,法身是理。】
是一体的,一体三身。佛现身是起作用,佛自受用是「报身」,报身是智慧之身,所以是「智」;应身是他受用,是变化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的,讲经说法都是应化身,在六道度化众生,佛菩萨所现的身相全是应化身,这个作用是为度化众生而现的,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智慧之身,是报身。
我这次到南部讲经,南部有一个三岁小女孩,大概前身是修行人,灵性不昧,两岁的时候教她念《心经》,三遍就会背。这小女孩在不久之前见到阿弥陀佛,在她家里墙壁上,她说:阿弥陀佛来了,全身光明,身体好大,头上的光像太阳一样。家里面别的人没见到,就是她见到。人家说在哪里?她指著墙的那个方向。旁边有个人向墙这个方向问讯,小女孩说:阿弥陀佛摸她的头发,都不摸我们两个人。过一会儿,她又害怕起来,「阿弥陀佛哭了,流眼泪」,一会儿就没有了。她母亲来问我: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哭?她也曾经见到观音菩萨,家里供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走了,她哭著叫:观音菩萨不要走!观音菩萨走了。过了四天,她又看到观音菩萨回来了。佛为什么流泪?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佛菩萨垂象对我们警告。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李老师往生前一天讲:「这世界乱了,诸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这个时候要不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说实在话,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要特别用功,特别认真,决不是儿戏。
演【智外无如,故报即法;如外无智,故法即报。】
「智」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之外没有本性,般若智慧是从本性里面生的,是一,所以报身就是法身。「如外无智」,所以法身就是报身。
演【体外无用,故法报即应。】
「用」是应化身,所以法身就是应身。
演【用外无体,故应即法报。】
应身就是法身、就是报身。
演【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
体相用,三个是一个。《华严经》,「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表体相用,「大」是赞叹体、真如本性,没有东西可以形容,不得已用一个大;「方」是相;「广」是作用。所以「大」就是法身,「方」就是报身,「广」就是应化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是解释修念佛三昧。
演【又一时而修者。】
这是又一个意思,都是解释一时而修。
演【圆人不独随观一身即是三身,但趣举一尘三身具足。】
「圆」是圆教根性的人,也可以说是圆满智慧的人,至少我们应当称他做圆融智慧的人,不但「随观一身即是三身」,观法身就是报身、应身,观应身就是法身、报身。「但趣举一尘三身具足」,尘是微尘,换句话说,随拈一法无不是佛法。这个境界高了,确实这是如来与大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为什么?凡夫执著在事相上,心量非常窄小,不知道一一法就是自性;知道一一法就是自性,那就三身具足。一尘之相就是化身,一尘之体就是法身、报身。所以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无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
这经一开头「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讲尽!佛法这么多,一个字、两个字统统讲完了。四十九年所讲,讲什么?就是讲个「如」、讲个「是」。「如」是讲体,「是」是讲相、用。佛的言语简单,一字一句道尽了,我们听不懂,这才麻烦他解释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一切经,解释。什么叫「如」?什么叫「是」?解释了四十九年。《大藏经》,说实在话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少部分,多部分没有传到中国来,有些传到中国来没有翻译。「如是」,你才知道这两个字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无限的深广,因为它是称性的名词。
演【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观跟想很接近,佛经,祖师大德不用「想、思考、研究」这些名词,而用「观、参」这些名词,实在讲作用跟研究、思惟、想像是差不多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凡夫用意识,用意识就叫研究、思惟、想像,那就不叫观;观,不能用意识。教下讲「观」,宗门讲参,标准是离心意识,那叫参。《心经》第一个字「观」自在菩萨,就用这个字。你如果会用「观」,你就自在,你就是菩萨了。我们不会用!怎样会用?离心意识,那叫做观。心意识怎么离法?我们先要晓得心意识的作用是什么,就容易体会。「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它的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变成种子。离心意识,你从作用上看就很简单,不分别就离第六识,不执著就离第七识,不落印象就离第八识。看看我们有没有本事,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那就叫观,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这个功夫才行!一切境界里是这个观法,跟一个境界一样,观一个境界就是观一切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真正功夫。换句话说,你没有离开心意识,纵然得一心不乱,是事一心;真正离心意识,这个一心不乱叫理一心。理一心跟事一心差别在此地。理一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
这一段文跟以下,以下还很长,统统讲理一心,境界都很高。听得懂很好,听不懂算了,不要去胡思乱想,老实念佛,我们能生凡圣同居土就很好了。这个事情没搞清楚,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请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言两语你就开悟了;不到西方世界,当然你也见不到阿弥陀佛,你也没法子向阿弥陀佛当面请教。所以这个文我们听了,不要执著,不要去想,为什么?你不想还不错,愈想愈错,为什么?你落在心意识里,心意识不能开悟,心意识不能了解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用心意识是永远做不到的,离心意识才能解如来真实义。因为如来说法没有用心意识,我们用心意识想去了解那个不用心意识的,我们怎么了解法?道理在此地。
所以世间一般人在佛法上用思考、研究、比较,是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把佛法变作哲学、学术、宗教了。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学术,也不是宗教。佛法确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宇宙体是真如本性,一切万相是真如本性起作用变现出来的,是说明这个事实,决不能用心意识。禅宗离心意识才叫参禅,用心意识叫胡思乱想。教下离心意识才能大开圆解;用心意识,你就堕落在教网之中,这个教就像网一样,很复杂,讲得太多,密密麻麻像网一样,你堕在这里头出不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要诀,就是决定不用心意识。
所以念佛高明,高明在哪里?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不用心意识。念久了,他就得定,定就开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成就后得智,无所不知。这句佛号是根本智、后得智同时修学,戒定慧三学、菩萨闻思修三慧,净宗信愿行三资粮,一句佛号同时完成。这个法门之殊胜、善巧,难得!我们要认识清楚,要认真的修学。今天时间到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