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四七页:
疏【释此四字,先总明大意,次乃详陈事理。大意谓一乱是正反语,正语一心,反语不乱。】
这四字就是「一心不乱」,这句是《弥陀经》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句开示。总明大意,「一」是一心,「乱」是讲不乱,讲「一」、讲「乱」是从正面说、从反面说,从正面讲是『一心』,从反面讲是『不乱』。
钞【一则不乱,乱则不一,有其一心,无其乱心,故云正反。如言纯一不杂,精一无二之类,是也。】
念佛能不能真正生净土,关键就在此地,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换句话说,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愿心?有信有愿,这是决定往生。往生的品位,西方净土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就是心清净,功夫浅的就心散乱,这个与信愿有密切的关系。真信切愿,心常常专一,为什么?他一心一意专求净土,世出世间法他都不攀缘,这才叫信;信西方净土,又信参禅、又信持戒、又信念咒,这不是真信,那不叫信;又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愿现前的名闻利养,这不叫愿,你的愿太杂、太多。这个地方要讲专一,『精一无二』,讲求的是这个。
人真正专一其志,的确万缘自然放下。科学家全部精神贯注在做实验,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忘掉,时间也忘掉,工作的时间不晓得。西方科学家肚子饿了去煮鸡蛋,结果把自己的手表拿到锅里去煮,从这个地方看到他用心之专。我们的信心、愿心要这样专才行。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修道人,他心贯注在道上,世间什么事情他不关心,他没有时间去过问,是非人我他统统都不晓得,他心专注在功夫上,这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修净土的人,心就专注在西方依正庄严,二六时中起心动念想的想西方极乐世界,思的思西方极乐世界,念的念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个人决定往生。善导大师所谓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漏的。这个心还杂、还乱、还打妄想,这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的。
有些同修来问我:业障深重怎么消?怎样才能忏除业障?诸位想一想,他的业障能消得掉吗?消不掉。为什么消不掉?一天到晚在增长业障。什么是业障?打妄想就是业障,想东想西、想前想后,那就叫业障。业障怎么消除?念阿弥陀佛业障就消除了。因为阿弥陀佛这一句不是业障,不念阿弥陀佛就打妄想,那就业障现前。你们想想看,什么方法是最有效消除业障?就是念佛。念佛、读经决定消除业障。读经不准研究,一研究又变成业障。经怎么能研究?经是如来真实义,我没有成如来,我怎么懂得如来真实义?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你就老老实实念,念经消业障;研究经是增长业障,这事不是我讲的,这是清凉大师讲的。你心还是乱心、杂心,还是染污心,染污就是心里有贪瞋痴慢,你所懂得的佛法全是邪知邪见,因为你烦恼没断。断了烦恼,你所懂的佛法叫正等正觉,那就不一样。见思烦恼断了,这个知见才叫正觉;见思烦恼没断,都是邪知邪见,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见思烦恼没断,老实念就是消业障、就是破无明、断邪见。
这个「一」就太重要,纯一不杂。有些人觉得一本经、一个佛号太简单,念一段时期之后他怀疑,恐怕这个不行,这个不可靠。不要紧,你觉得哪个可靠就选哪个去,你不怕麻烦,《华严经》多,去学《华严》去了,那个不简单:唯识东西多,六经十一论,加上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总有几百种之多,那不简单。喜欢从哪个门入就从哪个门入。如果认为这个法门太简单,不太可靠,你就去搞这些大经大论。所以佛法无量法门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机,让你自由选择。实在讲,我们是怕麻烦才选择这个法门。我们头脑简单,所以选择一个简单容易不费什么功夫的,我们是走这个路子。你要是不怕麻烦,喜欢繁琐,佛门里麻烦繁琐的东西多得很,这是佛的大慈大悲。
这个法门讲求的是纯一不杂。纯一不杂是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这叫修行。从早到晚常一其心,他的心只有一桩事情,阿弥陀佛,人家说我长、说我短,我统统都没有听到,我只是阿弥陀佛;人家讲我是、讲我非,与我不相干,我还是阿弥陀佛,这就对了。稍稍被境界动摇,我心就乱了、就杂了、就被污染了,那就不是念佛人,就不是修净土了。修净土的人要修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跟别人在一起,点头应付应付,他讲什么就点头,是是是,是了半天,人家问:他讲什么?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了。我心里只有阿弥陀佛,真的是如此,不能不敷衍!这就是古德教给我们「敬而远之」,我们的态度相貌很恭敬,「远」是他讲的东西我没听见,而不是离他远远的。常常保持自己的心地『纯一不杂,精一无二』,真正修净土的人要从这里修。所以,会修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不会修。虽然念佛,听到一点点声音,心里疑神疑鬼,听到别人讲几句话,是不是说我的是非?这个糟糕不糟糕!不是说他,他也揽过去,他也认为是说他的是非,一天到晚生活在恐怖的世界当中,这个人很可怜!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己找自己麻烦。
僧团,说实在话,本身就很复杂,不要说现在这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那个僧团,六群比丘是不听话的学生,在僧团里制造是非、挑拨离间,释迦牟尼佛在世就这个样子。所以团体是龙蛇混杂。佛在世的时候,当然佛是我们绝对的标准,那个挑拨是非怎么说的,他们可以不听,听佛讲,佛说的是真话。佛不在世了,这些人更多,怎么办?佛教给我们方法很妙,对付这些恶比丘,就是专门找麻烦惹事的,佛用一个方法叫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他跟我说话,说的是非长短,恭敬是是是,是了半天,一句没听进去,这就是默摈的方法。或者听了决定不传,我绝对不告诉第二个人,他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僧团真正要维护和合,这个很要紧。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以正法影响他,慢慢他也会改邪归正。他要不改邪归正,这僧团大家都不理他,他变成孤家寡人一个,只好从多数、从大众。再不然的话,他自然会离开僧团,你也不要赶他,他就住不住了,没有人理他,他自然就离开。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决定不得罪人。由此可知,「纯一不杂,精一无二」非常的重要。
钞【华严十回向第四文云。】
第四回向的经文。
钞【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
『不乱』是回向,『一心』是回向。诸位把这个意思参透,才能体会古人所讲,念佛法门叫「不回向法门」,用不著回向,为什么?因为一心就是回向,不乱就是回向,不必要再特别去回向。底下这解释很重要:
钞【释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
念佛的人『正境』是什么?就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总而言之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的心『专注』,就是我们常讲的,对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专注,这就是一心。所谓「一心称念」要这样念法,这个念佛是功德,这个念佛是真正在修净业,是修一心不乱。
钞【不乱者,不生妄念也。】
除了阿弥陀佛这一念,绝对不会有第二念。因为你有第二念是妄念,不管起什么念头都是妄念,你想释迦牟尼佛也是妄念,想毗卢遮那如来还是妄念;叫你念阿弥陀佛,你怎么想别的菩萨、佛?那都叫妄念。连想诸佛菩萨都叫妄念,何况其余?这事情要没搞清楚,我们平常念佛的功夫怎么会得力!
钞【专注不妄,即正反意。】
「专注」是从正面说的,「不生妄念」是从反面说的,这是解释一心不乱。这一段是总说大意,下面给我们详细解释。
疏【次明事理者。】
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疏【如来一语,事理双备,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
佛的一句话,不但有事、有理,有体、有相、有用、有因、有果,法法圆融,面面俱到。所以,要想解如来一字一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只能用极清净的心去体会,思惟想像言说都没有办法讲得圆融,只能讲一部分而已,没有办法了解它的全体。此地是略举一个事、一个理。
演【事理双备者,如来以权实二智,证真俗二谛之理。凡说法时不离二谛,依俗谛说法故有事,依真谛说法故有理。所依之谛,真俗不二,故一字一语,事理双备也。】
这是重要的佛学常识,所谓「佛依二谛而说法」,你要是不晓得这个说法的原理原则,你就很难懂得佛究竟说的是什么,往往把意思错会了。错会了意思还埋怨佛,毁谤三宝,这个罪业就造深了。佛说法,在什么场合说?对哪些人说?这个关系很大。佛当年在世说法是应机说法,什么人提出问题来,佛的神通能力殊胜,这个人生生世世的事情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很契机。另外一个人再来问,这两个人宿世的根机不一样,同样问一个问题,佛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答覆,我们看起来就莫名其妙,为什么佛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么说。不但佛如此,孔老夫子也是如此,《论语》里面学生问孝,孔老夫子给每个人答覆的不一样,问仁,答覆的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当时来问,孔老夫子给他讲都对,应机!佛法是契机契理,所以这个不容易。
我们今天展开经本来看,有的时候不契我们的机,为什么?不是我们问的。假如佛陀在世,我们一问,佛一定为我们来开示,这个经是为我讲的,所以契我的机。其他是替别人讲的,就好像大夫治病,哪个病人来,他一把脉再给他药方,第二个人来,同样的病,他把脉开方子这个药就有些不一样,份量就有增减,哪里会有相同的药方?两个人害一样的病,那个病一样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抵抗力强,有的人抵抗力弱。这种道理我们要明了。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你把佛法看成定法,佛怎么不喊冤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佛菩萨说法尚且如此,我们说法,被人冤枉就更多了。这情形要知道,要晓得说法的依据。
「权智」是方便智,就是善巧方便,「实智」是真实的智慧。简单说,实智就是清净心,权智是清净心所起的作用。讲经说法种种示现帮助别人开悟,这些手段方法都叫做权智。权智从哪里来?从实智来的。「如来以权实二智,证真俗二谛之理」。「真」就是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实相也叫真如本性、法界、第一义谛,名词有几十种,说的是一桩事情。俗谛是讲现象,是一切众生意识形态,他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思想、见解、作为,这是俗谛,佛没有不知道,统统清楚明了。佛说法根据他自己所见的真相,根据你们大众所有的错觉。佛说法的目的就是破除你的错觉,帮助你认识实相,认识实相叫开悟,破迷开悟。
迷了苦!痛苦,悟了乐,悟之乐你们体会不到,为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开悟过,你不知道那个悟的乐趣。「迷」,你心里有妄想、有执著、有分别、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你怎么乐得起来?你纵然有乐,乐是假的不是真的。悟的人,他不迷、不执著、不分别,没有忧虑、牵挂、烦恼。迷悟的差别就在此地。听经之后还有一大堆问题来问,这个人决定没有开悟,悟了就没有问题了。李老师以前讲经说法,没听懂就算了,问了也不讲,讲过一遍不要再讲,不懂就不懂,这个方法很好!你下次想听懂就注意听,听漏掉了,决定不重复说第二次。这是李老师一生讲经教学,他老人家手段在此地,真的省很多事。
「凡说法时不离二谛」,佛一生四十九年说法没有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从大众常识见解上来讲,有事,为什么?这些都是大家分别执著认为一定有的、一定存在的,佛随顺你们说,佛并不反驳你们,反驳,你们决定不承认。我们凡夫说这个是我,佛说「无我」,两个非打架不可。佛有的时候说法随顺众生的知见说,这种说法就叫做不了义,不了义的说法很多很多。佛在四依法里面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为什么要说不了义?说不了义,你们才懂;说了义的,你们不能接受。愈是了义,程度就愈高,愈是不了义,程度就愈低。如果从讲五乘佛法来讲,人乘就是最不了义,天比人就算了义;天要跟声闻来比,天是不了义的,声闻了义;声闻跟缘觉比,声闻是不了义,缘觉是了义;缘觉跟菩萨比,菩萨是了义,缘觉不了义;菩萨跟佛比,佛是了义,菩萨不了义。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希望我们的程度逐渐向上提升,不要守在不了义的层次当中,佛是希望我们要精进、要纯一进步,佛不赞成你守在现前这个阶段,要天天求进步。
「依真谛说法故有理」,理是事相的根由。为什么有这个事,为什么有这个现象,总有个道理。实在讲,事上看容易,理难!我们每天穿衣吃饭,这是事,大家习以为常,你要是研究为什么要吃饭,这个理可就麻烦大了,怎么说恐怕也说不清。人的面目很清秀,五官很端正,你要问:人为什么长两个眼睛?为什么长一张嘴?为什么不长两张嘴?不长四个眼睛?这个事情就麻烦,道理就很深,都有个理在。理论通达,事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事通达,理论也明白了,理与事相辅相成。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往往从理论上发现,循著理论去找,结果事就发明了。今天科技上许多发明多半是先从理论上发现,然后依据这个理论找出新的科技发明。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每一字、每一句里都有事、都有理。
「所依之谛」,谛就是真理,谛是真实的意思,绝对不是虚妄的,「真俗不二」,理是事相的本体,事相就是理之事相,是本体的事相,体相用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真俗不二,这样才是法法圆融,头头无碍。《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从这个道理上来说的。理上是如此,事上是如此,事上也是无碍的。今天我们事上为什么会有碍?这个碍是起迷执,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障碍就变成重重的障碍,这个病是从这里生的。到什么时候才入真正无障碍、大自在的生活?《华严》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以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就入无障碍的法界。《四十华严》的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解脱是真正自由自在,就入那个境界。无明没有破,入不进去,总是有障碍。我们念佛法门这个方法实在是巧妙到极处,就是用这一句佛号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究竟圆满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我们同修应该不怀疑,因为《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皆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无障碍的法界,经题上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讲「一字一语,事理双备」。
疏【如大本云:一心系念,正所谓一心不乱也。而事理各别,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这是给我们解释事一心的样子。《无量寿经》讲『一心系念』,比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好懂,这个经上讲『一心不乱』。《阿弥陀经》的梵本也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鸠摩罗什大师是意译,不是直译,是照意思翻,不是从文字翻的。玄奘大师的译本是直译,文字怎么说他就怎么翻,这是两种翻译的方式不一样。玄奘大师的译本就是「一心系念」。「系念」就是牵挂,一心一意牵挂什么?就是挂念著阿弥陀佛,其他统统不要挂念,统统放下了,从今之后,一心只挂念阿弥陀佛,这听起来就容易懂得多,容易学得多了,这就是小本讲的「一心不乱」的意思。可见得大本经上讲的「一心系念」,这个系念确实是一心不乱的意思。罗什大师用意译,『正所谓一心不乱也』。一心不乱的范围很广,究竟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不乱?这里面的标准很多,假如没有这么多的标准,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就不可能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统统是一心不乱,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也是一心不乱,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还是一心不乱,名字相同,那里面程度不一样,有浅深之别,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功夫浅深,就是一心系念的功夫,一心不乱的功夫。
这里面有理有事,这是大别,大的差别是理与事。现在先给我们说明,什么叫事一心。事一心著重在事相上,好懂,换句话说,是我们凡夫常识、思想、见解能够达到,佛说了我们很容易接受。「理」是如来境界,我们没有见到,不太容易相信,比较难接受。
『事一心』怎么讲?这是从浅讲到深,先说最浅的,『如前忆念』,像前面讲的忆念,「忆」是想,『念念相续,无有二念』,这个才行,这个念要一个接著一个,不能间断。间断就有妄想掺杂在其中,断的时候也不打妄想,不打妄想是无明夹杂在其中,无明跟妄想都是大障碍。由此可知,这一句佛号要紧,要念念不断,断了之后一定不是妄想就是无明,这两样东西都是心性上的大障碍。凡夫之所以不能明心见性就是这两大障碍,妄想是属於所知障,无明是属於烦恼障。其实这两样东西可以互用,也可以说妄想是烦恼障,无明是所知障。无明的本意就是对於一切万事万法都不明了了,这就是无明,很难懂。
曾经有一个讲经的人,他讲经的时候听众问他无明是什么,他引经据典讲了很多,结果那个人还是没听懂。演培法师说了个公案,古时候有一个宰相,一个法师在念经,他请教什么叫无明?这个法师不理他,一直念下去,问了二、三句都不理。结果他就发脾气,「你好大的架子」,法师回过头来,「这就叫无明」,他马上就顶礼,知道什么叫无明了。法师正是教他体会这个意思。他是不是真的体会?他体会的无明是无明火,实在讲还是没搞清楚。我就补充一句:「没明白就是无明,听懂了就明了,没听懂就是无明。」我讲了半天你没听懂,这是无明。「明」是对於一切万事万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明了通达;你没有这个能力,就是无明。
不是无明就是妄想,这东西很麻烦,怎样把无明、妄想都破掉?佛号妙!《大势至圆通章》讲「净念相继」,你只要做到这四个字,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净念」,净是清净,你心里怀疑,心不清净,那个念就不叫净念;你还有胡思乱想、还有夹杂,心不清净,你这个念不是净念。「净念」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断。我们平常讲,讲得很白,「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九个字在《楞严经》只用了四个字「净念相继」。这样念佛,功夫得力,这样念佛叫做相应。
『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莲池大师这句说得好,这才算是信仰净宗,才算是信阿弥陀佛。我们有没有信?我们不信!天天念佛发愿求生,天天跟阿弥陀佛做对头,跟祖师大德做冤家,为什么?夹杂、怀疑、间断,这就是做冤家、做对头,不信!我们讲的信愿行,嘴皮上的信愿行,实际上信愿行统统没有,这怎么能往生?真正往生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力成就」,这才叫「事一心」。这个事一心不是高的,起码的事一心,也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条件,有这个条件就行了,就往生了。
这样看起来好难,不容易!是,如果那么容易,念佛人不是统统往生了吗?李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中,只有三、五个往生」,你就晓得原因在此地。那三、五个往生的,实在讲,真正叫老实人,你骂他、打他、侮辱他,他都不知道,甚至你在旁边骂了半天,他不晓得你在骂谁,他在那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种人能往生,为什么?他能专一不二。
演【信力成就者,事一心人,不修理观。】
这个法门的理论太深、太妙,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不解没有关系,一样可以往生,从事相上下手就行,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演【唯凭信力。】
他相信!《弥陀经》上中心的两句开示,「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要紧!用什么方法达到?「执持名号」。这三句话十二个字,一部《弥陀经》就讲完了,整个净宗法门也讲完了;不但整个净宗法门讲完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也讲完了。才知道诸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最精要的开示就是这三句话,你这三句话要是真正掌握到,没有不往生的道理。能够一心受持,从事一心自然就念到理一心,因为事一心会得定,定了之后就开悟,一悟了就入理一心,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两样。「唯凭信力」,所以我们要相信。什么人真正相信?从今而后,再没有是非人我、再没有妄想执著,这个人信了。还有胡思乱想、还有是非人我,这人还是不信。不信的人多,信的人少,一万个人当中,真的三、五个相信,大多数人听听经,只不过是种一点善根而已。由此可知,信根之建立,确实大本经上讲得详细,这个人是无量劫来行菩萨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现在蒙十方诸佛加持,他的信心成就,不是普通人。
演【如水清珠,能清浊水。】
这从比喻上说,「水清珠」是宝珠,水混浊,这个珠子投下去之后,水之浊污自然沉淀。清水珠有没有?有,很普通,街上都买得到。水污浊,我们晓得用明矾,明矾下去之后,水自然就沉淀、就清了,那就是水清珠。所以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神通奇怪的,它里面起化学分解作用,把水里的渣子沉淀到底下,恢复到水的清净。
演【古云: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这一句是比喻,下面是正说。
演【佛念投於散心,散心不得不一。】
他自自然然就会念到一心,怕的是你不念。初念佛的人来给我讲:我不念佛的时候,心很清净,没有妄念,愈念妄念愈多,这佛不能念!是不是这个样子?是的。不但他有,很多人都有,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实在讲,平常他妄念就这么多,没有发现,他不知道,以为自己没有妄念;现在一念佛了,想收收心,这才发现妄念这么多。发现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发现之后用什么方法对治?就是这句佛号对治。念佛的方法,妄念再多不要去理它,妄念跟佛号同时起来没关系,你把注意力注意在佛号,妄念就不管它,自自然然佛号凝聚,有力量了,妄念自然就减少。千万不要去照顾妄念,我妄念这么多,愈想愈多,那个麻烦大了,永远也没有办法断掉。最好的方法,不想。这是属於忏悔法门、忏除业障的法门,自己有业障、有罪业,不要去想它,因为你想一遍等於又造一遍,想二遍就又造二遍,唯恐业障还不够多,这是愚痴!
真正觉悟的人是从此以后我所有的一切过失不想,想阿弥陀佛,从今天起我改想阿弥陀佛,业障就消除。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这真正消除业障。从今而后,什么妄念都没有了,这样你这一句佛号的功夫才有力量伏住烦恼,到最后把烦恼断掉。「佛念投於散心,散心不得不一」,真正会到一心。一心就是恢复到心地清净,妄念自然就少,妄念少就是自己功夫得力,自己念佛功夫进步,从这个地方很明显的觉察到我功夫有没有进步。念经也是如此,目的也无非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给念掉。有的人开始念佛,妄念很多,改念经就比较好一点,这也是个办法,不求解义就是念经。换句话说,统统是为达到一心不乱的目标,念经、念佛都是手段、方法。
演【属定门摄者。】
成就了,都叫做念佛三昧,三昧是属於定。
演【定有世出世,与大小乘,及事理诸禅定不同。】
在佛法里面讲「定」,定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四禅八定这是属於世间禅定,也相当不容易。今天修禅定的人,他们的功夫到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修?自己要很冷静的去想一想,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摆在我们眼前,还动不动念头?如果动念头的话,你还有欲,你欲没有断。欲没有断,你在欲界,色界天没分;色界天起码的是初禅,换句话说,你初禅都修不成功。初禅修成功,五欲六尘断掉,五欲断掉了,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就把你拉下去,何况还五条!你有没有能力断掉?没有能力断掉,就没有资格修禅定。从前禅家度人,往往有人参学,他叫他回去,你没有资格出家,为什么?你的尘缘未了,从哪里看?就是欲念断不掉。欲念断不掉,没有资格学禅,你出家学禅没用处,一生不可能成就,所以还是叫你回家去。不如在社会上将来做做官,或者做做事情,替老百姓做一点好事,修福去,定修不成就修福去,这要懂。所以参禅不容易,装模作样坐在那里,行,坐那里满脑袋胡思乱想,那个没有用处,骗人可以,没有办法骗自己,这个我们要晓得。
「与大小乘」,小乘到第九定,超越三界,那叫出世间禅定,《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阿罗汉证九次第定,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天,第九定超越了,出了三界。阿罗汉、辟支佛是证得第九定,那叫出世间禅定,但是他还是小乘。大乘禅定就更多,像念佛法门这是念佛三昧,佛在《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三昧」,在华严上讲的「狮子奋迅三昧」,这都是属於大乘的。
「及事理诸禅定不同」,有的是事定,有的是理定,事定是著重在事相上的,理上的定事事无碍。《华严经》鬻香长者,他是修禅定的,修十波罗蜜里面禅定波罗蜜,他到哪里修?到市廛去修。市廛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百货公司、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他天天到那里去逛,他修禅定。在一切尘缘之中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是定,上上乘定。他那个不是事,他是理,那是真定,样样东西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是定慧等学。在哪里学?市场上学,那是他的道场。戏院是道场,跳舞厅是道场,那个很了不起。《华严经》上很多善知识,他们的道场就是我们今天讲欢乐场中,他在那里面修定修慧,成就他的无漏学,那是属於理定。
演【而要之定者无散之谓。】
不管是世间定、出世间定,大乘、小乘、事定、理定,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统统把它概括,心不散乱就是定。
演【今念念相续,无有二念。】
现在我们念佛的人,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不间断,绝对没有一个杂念,佛号念得精纯,不会有第二个念头掺进去。
演【则心不散乱,故属定摄。】
功夫念到这个,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不乱最低的,有这样的成绩,凡圣同居土往生就决定有把握。凡圣同居土的品位高下,就看你定功的浅深,深的品位就高,低的品位就下。
演【然彼体究无间,至如静夜钟声,澄潭月影。】
这几句话是形容他心地的境界,他这个心清净不乱,功夫绵绵密密,体究无间。体究就是禅宗所讲的参究,不落在心意识里头,佛号一句接一句接一句,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妄想是第八识,不用心意识这叫体究,不间断。他心地的境界像「静夜钟声」,因为他有佛号,他那个佛号清清楚楚,就像夜晚很安静的时候敲钟,念佛的音声像钟声一样,心地那么寂静。又像「澄潭月影」,澄潭比喻心清净,月影比喻佛号,佛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他怎么不快乐?真快乐。
演【若未得冷灰豆爆,(囗力)地一声,亦属定摄,亦即是事一心。】
前面所讲的「静夜钟声,澄潭月影」是功夫成片,功夫刚刚成片也就是事一心不乱的下下品。如果他不断的功夫往上提升,提升到见思烦恼都断掉,事一心不乱的上上品,功夫等於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可是没开悟,没见性。「冷灰豆爆」是比喻见性,豆在热灰里才会爆,热灰爆不希奇,冷灰里头爆那才希奇。「(囗力)地一声」是形容豁然开悟了(注:「囗」里有「力」这个字,音ㄏㄨㄛˋ,指牵船声,或出力所发之声,或蓦地寻见失物时所发之声。禅籍中用於表示禅僧顿然大悟时不觉发出之一种声音,意谓失物得见,庆快平生。「(囗力)地一声」为禅林表示彻底大悟之常用语)。「未得」,他没到这个程度,没到这个程度还是事一心,上上品的事一心。如果到这个程度,他就叫理一心,就不是事一心,他见性了。所以净,净到极处,但是还没有通达;《楞严经》上讲「净极光通达」,到光通达,那就是理一心,那是明心见性,破了无明。由此可知,先要断妄想、杂念才有能力破无明。无明是要用定功来破的,知见破不了无明,那是障碍。一定要用定功,一定要念佛念到心真正清净之极,见思、尘沙统统断掉,豁然开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没有到这个境界,亦属定摄。
演【而疏钞专以事一属忆念,亦一乱言耳。】
「一乱」就是正反,也是从正面、从反面说,《疏钞》是莲池大师的意思,「专以事一心属於忆念」,他的意思也是从正反两面来说。
『未有慧故』,没开悟、没见性。
演【未有慧故者,以即就忆念无间,念到连念脱落,顿入无念即属慧门。】
从有念念到无念,这才是属於慧。可是有些人在念佛,他说「我念,念到一个时期把自己也忘掉,到了念而无念这个境界」,他来问我,我给他说:你的功夫不错,很难得。其实怎么样?他还晓得他是无念,还晓得他身体怎么没有了,他怎么知道?这还是妄想执著。到了这个境界,他来给我讲,他是炫耀自己的功夫了不起,这都叫妄想。真正用功夫的人到这个境界,绝对不会跟人家说的,说了人家也不懂,他们没有这个境界。慧远大师在生的时候,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绝口不提,到临终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临终往生的境界又现前,佛来接引,佛与大众,莲社从前往生的人都跟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这个时候才向大家宣布,这个境界过去已经见过两次,这是第三次,他要往生了。
这功夫是「忆念无间」,真正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不是说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念了,还照样念!无念是什么?从前有个心在念佛,有心有愿念佛,这时候心与愿都没有了。换句话说,从前是有心意识在念,现在心意识没有了。心意识没有了就成佛,就转识成智,还念不念?还念,不是不念。大势至菩萨天天念阿弥陀佛,从来没有间断过,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这个佛号永远不间断,不是说到「念即无念,无念即念」,我不念就是念了,没这话,那是错解了意思,这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念到破无明、见本性,顿入无念,这是慧门。
演【古云:只一直念去,亦有悟日是也。】
古人这句话是经验之谈,这是真实语,确实是大势至菩萨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的注解,只要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自自然然有一天会开悟、会明心见性。不必用第二个法门,这是这个法门绝胜之处,所以十方诸佛赞叹。
演【今工夫始成片段,尚未契入本心,故止属定门也。】
这是结归这一段「事一心」的境界。功夫刚刚成片,没有见性、没有明心,它属於定,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初得念佛三昧。但是虽然不高,决定往生。换句话说,这样的程度,我们自己努力一点做得到,人人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做,你要肯做,人人做得到。如果说上品的,见思烦恼断了,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这样的功夫是人人能做到,可是要紧的,从今以后不再搞是非,这才能做到:还离不开是非人我,你就做不到。我们这一生究竟为的是什么?我为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得认真来学,我就不能跟人家一般知见,我不能跟别人走,我要跟佛走,这就对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