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三五页:
疏【次文有三:谓弥陀名号,是标念境;执持一心,是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克念期。】
『境』是讲境界。
演【念境者,即所观之理;念法,即能观之智。】
这都是用天台家的解释。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理体的德号。我们在大本以及本经,对於这一层的意义,可以说是都能有相当的体会。这个名号的含义是深广无有边际,确确实实就是自性真心的全体。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开悟说出来的五句话,都不出这一句名号的含义。由此可知,这句名号确实於世出世间法无所不包。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一句是方法,大师在此地为我们指出这是「能观之智」,这句说得非常之好。因为有些人误会念佛顶多可以得一点定,念到心清净,念佛人没有般若智慧,这是许许多多人都有这种错觉,殊不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最上乘的智慧。在华严会上,文殊、普贤选择这个法门,在大经里面,我们看到弥勒菩萨也选择这个法门。弥勒菩萨不但在《无量寿经》上他选择,《弥陀经》上也有他的名字在其中,「阿逸多」就是他的名字。可见得这些等觉菩萨都选择这个法门,不能说他没有智慧。
钞【非境,则法无所施。】
境界就是方向、目标,也就是我们所求的。如果没有这个,所有一切方法毕竟是要落空,方法再好,没有目标,那就落空。
钞【非法,则境为虚立。】
没有好的方法,阿弥陀是我们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永远不能证得。
钞【非期,则虽境胜法强,懈怠因循,功不速建。】
如果没有一定期限达到,这修行遥遥无期,什么时候才能成就?时间一长,人就会懈怠、懒惰,换句话说,精神提不起来。一定要定一个期限,定一个日程表,我们在多少时间当中一定完成这桩大事。所以「境、法、期」这三个条件少一个也不行。
钞【三事具故,能令净业决定成就。】
莲池大师在此地用的词句非常肯定,让我们看到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下面要详细跟我们解释「境、法、克期」这三个条件。
疏【标念境者。】
『标』是标示。
疏【彼佛万德成就净土摄生,故以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为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诣故。】
『诣』就是方向、目标。『彼佛』就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他最初发心修行发愿建立极乐世界的一段历史。
演【万德成教净土摄生者,因修万行,果成万德,加以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摄化众生,不同余故。】
「余」是讲其他诸佛如来。我们要说其他一切诸佛「因修万行,果成万德」,这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哪一尊佛都是这样的。但是,「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摄化众生」,这是其他诸佛没有的。一切诸佛之中,弥陀的悲愿不可思议,善巧方便不可思议,这是其他诸佛所没有的,他就是用一句名号来摄受一切众生。这里面的理非常深,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方法非常的简单容易,理太深了,连菩萨都搞不清楚,所以乍看这么容易的方法,不免都怀疑,这行吗?这能成就吗?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理太深了,没有办法行,自己境界达不到,方法太容易了,不敢相信,这都是障碍。
其实我们在此地的讲席,这么多年来,不断反覆的来研究讨论,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於是也能够勉强相信。信的人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多少都得一点利益,得到利益之后,信心就加强,真的有效果。从前修其他的法门,修了多少年不见得有效果,这个法门修了几个月,果然身心就有变化,不一样,这样才能得法喜,才能证实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这个方法没有欺骗我们。
演【依之修行者,众生未能了悟自心。】
这就说明阿弥陀佛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善巧的方法能够普度六道众生,这个事实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众生没有开悟!
演【未得脱体无依。】
没有开悟,就得找个依靠,要找个靠山;悟后那就不必了,那才真正顶天立地,无依道人。无依道人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才是真正顶天立地。初住以前,就是没有见性以前,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都要有依靠。
演【必须依境发心趣向有地。】
要依靠这东西,这是我在此地苦劝诸位同修,我们依靠这本《无量寿经》、依靠这本《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就靠这个修,依靠这句万德洪名。依靠经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心不能建立,愿行就谈不上,所以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佛在《金刚经》上说的,实相是真理,信心清净,那你就能见到真理,真理是什么?确实就是这一句名号。「趣向有地」,地是目的地。
演【今依佛名,如龙得水,如虎靠山,有所诣故。】
我们今天依这一句万德洪名,我们知道只要不间断的老实念,决定往生净土,生到西方世界决定一生成佛。这真的是「如龙得水,如虎靠山」,才晓得这个法门殊胜无比!能闻到这个法门,这是诸位有福,有这个缘分听到,可是听到之后自己是不是肯认真去做,那是诸位的福分。缘有了,没福,没福就是不肯认真修;没有慧,是对这个理论不理解。没慧不要紧,有福都能成就。我不懂,不懂不怕,我老实念,一样往生,一样成功。福比慧还要重要!没有福的人真可怜,有慧都没用处,有慧都是狂慧,懂得,不肯干!下面即显名号功德:
钞【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以四字名号为境。】
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没有人能说得尽,《无量寿经》上讲,即使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证到辟支佛果,智慧神通像大目犍连,共同来计算也算不出,真正不可思议。但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可以说把它所有一切的庄严统统都包括了。『言佛便周』,「周」就是圆满的意思,一句佛号就圆满了。『佛功德海』,阿弥陀佛的功德,「海」是比喻广大,不思议的深广功德,也是这一句名号就包括尽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没有一个法门能跟这个名号相提并论,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你才会死心塌地执持名号。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到这里来受三皈,他告诉我他在五十年前就接受过密宗上师的灌顶,叫他持三个咒,「这三个咒已经念了五十多年,我不能放弃,虽然这边皈依了,我还继续持咒」,好!你就继续持咒好了。不知道名号功德!名号功德超过神咒太多,不能比!咒文念五十多年还是这个样子,这一句名号要是死心塌地去念,你念上三年就不一样!果然认真念,三年,你得什么样的结果?生死自在,你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想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名号功德能让你达到这个境界。
《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多少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寿命刚好就三年?不是的,他功夫到家,随意可以往生,他不想在这世界上多住,他先走,不是他寿命到了才走,他是提前走的。否则的话,好多人都是三年往生,哪有那么巧的事情?不是的,人家功夫真正念到家,两个世界一比较,这里太苦,那里太舒服,谁不想去?他有这个本事。还有不去的,是这边还有事情,什么事情?绝对不是家里牵肠挂肚的事情,而是弘法利生的事情,还有一些众生与他有缘,他可以帮助他们往生,为了这个缘故,他要耽误几天,劝劝他的家亲眷属、同参道友,帮助他们修净业。只有这个理由,他愿意常住。那个咒没有这个能力,这个法门有这个能力!你要是不肯干,那就没有法子。
你念佛断断续续,若有若无,念的时候又掺杂妄想,这个样子念三十年、三百年都不得力。果真念到「净念相继」,只要达到这四个字的标准,净念相继就是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有怀疑,你心不清净,夹杂心不清净。「净念」这两个字包括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间断。若照经上讲,七日就成就。可是我们业障太重,七天达不到,绝大多数的人是三年。三年成就的人,数不清!他们三年能成就,我们三年怎么不能成就?决定能成就。为什么不认真去干三年,把自己的生死大事了了?这是无始劫以来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这一生,为什么天天跟人勾心斗角,跟人家争论是非,没有意思!想想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一切所做的,全造的是轮回业,轮回业里面还造三恶道业,多可怕!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老实念佛?
郑居士告诉我:埔里妙莲法师那个地方常常打佛七,有些老太太连著打了几十个佛七。我说:管用吗?哪些人管用?那里面有很老实的一些老太太,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一天到晚只晓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骂她,她都不晓得是骂她。这样的人会成功,为什么?她没有妄念,你骂她、讽刺她、侮辱她,她不晓得对她的。这种人将来决定往生,为什么?人家真正做到「净念相继」这四个字。中国人常讲「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不是好事情,就是因为自己太聪明,所以才搞三恶道。不聪明的人,他不搞三恶道。
演【言名便周者,以世间之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名实不能相称。】
这讲我们的世界,名是假的,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唯识家在《百法》把名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这就是名实不相符。
演【今佛名者。】
这是给你解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不一样,你要是把它当做世间名号来看待,那就大错特错了。
演【名外无实,实外无名,名实不二,故言名便周。】
这个名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子那个「名可名,非常名」,用在阿弥陀佛是用不上,阿弥陀佛的确是常名!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阿弥陀佛的名号没有成住坏空,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在宣扬,超越时空!所以他这是常名、常道,绝对不是非常名、非常道。这一点很不容易认识!一般世人,实在讲连权小也包括在其中,无量劫以来,虚妄的习气在作祟,也把这个名号当作假名;当作假名,受持就不认真,一心就不容易得到。
钞【依於此境,而加执持,然后向往有地。诣,至也,谓至於彼国也。】
这个世间,不要说世间,包括出世间,连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能超越这个范围。什么范围?幸福的范围。什么人最幸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第一幸福,连文殊、普贤在内,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第一幸福。我们今天这个福报的确在面前,自己不愿意享受,把它舍弃,一天到晚就是胡思乱想,不肯老实念佛。多可惜!有一些人,真正用功的人,没有遇到这个缘分,不知道这个法门,这是很可怜,没有法子!有缘分遇到,不肯认真修,这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可怜悯者」,这真可怜!别人想都想不到,你遇到了不会用;遇到了,不能把它抓紧,你说这多可惜!所以,一定要依这部经典、依这个佛号。这部经典,毁谤它的人、障碍它的人,在一切谤法当中是第一罪。你就是毁谤《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比不上毁谤这个经来得重,为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你未必能一生成就!这部经遇到了,必定一生成佛,所以它功德是第一,毁谤所得的罪报也是第一,决定堕阿鼻地狱。
我们自己不学,障碍别人学,这个罪过是堕地狱的。我们自己不学,赞叹别人学,欢喜别人学,人家成佛了,将来还可以拉我一把,我还沾光;我要毁谤他、障碍他,他不能往生,我将来堕地狱堕得更深。这些事实的真相都要搞清楚,然后你才晓得我在今生怎样修福。修福,自己业障深,念不好!劝别人念,好,这是修大福报。尤其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真正不得了,这会集本是集五译之大成,实实在在是一切经中名副其实的第一经。你念这个经一遍,等於把五种译本统统念了一遍,这太难得!
依这部经、依这个名号,『而加执持』,坚定的执持,决定不能放松。『然后向往有地』,向是方向,这一生你有方向,你有一个目标。一个人一生当中有方向、有目标,这人生才真正有意义、真正有价值,知道我为什么活著的。有多少人醉生梦死,不知道为什么而活,这多可怜!一生在努力,为谁努力,也搞不清楚。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中年人,好好的反省,我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我天天这么忙,为谁忙?这个忙值得吗?忙了一生,一无所成,不知道在干什么!这才是可怜,这是迷惑颠倒。
学佛的人来问我,我反过头问他:你学的什么佛?你怎么学佛?他说:我修行。修什么行?都说不出来!我念什么经、念什么咒,这是所问非所答,这样学佛,会得什么结果?这是真正的迷信。实在讲,不如一个老太婆。问老太婆:你求什么?我求西方极乐世界,我想见阿弥陀佛。这个目标真伟大!她有方向、有目标,她这一生没有白活!目标、方向确定,身心世界就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你向这个目标没有障碍;你要是放不下,放不下是障碍。你虽有方向、目标,未必能达到,为什么?障碍重重。
念佛堂主七师时时刻刻提醒你,「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执持名号,只有这一念是正念,换句话说,除这一念之外,统统是邪念,这个要记住。只有这一念是正思惟,除这一念之外全是妄想,有几个人知道?夏莲居老居士说:亿万人中一、二知。知道的人真的不多!所以学佛的人不能再搞其他的,要专一。弘法利生,首先取得我自己随时可以往生。我决定有把握,然后我再弘法利生,为什么?对我往生不妨碍,随时可以去得了,这才行!自己了生死还没有把握,弘法利生,度生度不了,自己也完了。我劝诸位同修,这不单是我劝你,佛法世世代代的承传,哪一个老师对学生不是这样嘱咐?先成就自己。禅宗一定是大彻大悟才去弘法利生;教下大开圆解,这才到外面讲经说法;净宗的大德,也一定是自己往生已经取得,才领导大家念佛,这是从前的标准。现在自己什么都不会就要弘法利生,这就是古人讲的「以盲引盲」,自己眼睛瞎了,带一群瞎子,这走路多危险!「相牵入火坑」,一个牵著一个往阿鼻地狱去。
如何成就自己?还是一句话,「一门深入」,一部经、一句佛号,三年到五年决定成就。到自己成就了,然后你才可以博学多闻。博学多闻不是为自己,是应付许许多多的众生。博学多闻是第二个阶段,不是第一个阶段,不是现前。现前是要修戒定慧,是要修根本智,要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学,实在讲就是自己的生活,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就是戒定慧。「戒」学什么?是守法,守规矩。世法佛法在原则上没有两样。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记住这个,我遵守。具体,在我们中国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内修五德:温良恭俭让,这修自己,温厚、善良、恭慎(恭敬慎重,无论做什么事情小心谨慎,这就是恭敬)、节俭(决定不浪费)、忍让。自己内修五德,外修六和,这是守法,这是守的根本法,这就要持戒。这是戒行里面的大根大本,五德是对自己,六和是对人,与人相处。
「定」是心里头有主宰,不散乱,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我心有定。「慧」是什么?慧是外面清清楚楚,不被它诱惑,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是慧,没有一样我不清楚,没有一样我不明了,绝对不受外境的影响。外境,善也好、恶也好、顺也好、逆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我在这个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所以戒定慧是生活行为,从早到晚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言谈举止全是戒定慧。你才晓得佛法不是空谈,不是玄学,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做人、就是这样处世。我们学到这个本事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
你就晓得,方向目标是多么重要。六和里面「见和同解」,我们同样的见解,这是共识,都是向这个方向努力,大家在一块共处,他当然一团和气,同舟共济,彼此互相帮助;绝对不可能这里面还有闹意见的,还要搞是非的。闹意见搞是非的,那不是道场。如果说那个是道场,那是地狱道的道场,那不是佛道的道场,那是大家在一堆统统准备下地狱的,搞这个的。这是我们统统要把它看得清楚。看清楚,现在在这个世间,他下地狱我不下地狱,我亲眼看到他堕地狱,我也没办法,这不是不慈悲,拉不起来!你劝他,他不听,你跟他讲,他不懂!这就是业障太重了。看得清清楚楚他要堕落,没有办法救他,你要是跟他说真话,他还要加以毁谤。所以佛菩萨不能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他谤佛、谤法,那罪更重!佛菩萨看他堕地狱,绝对不会帮助他堕得更深,那佛就不慈悲。所以你不能接受的时候,佛菩萨不出现,你就没有机缘来毁谤,你堕,堕得浅一点,不要堕得太深。所以你想想看,佛菩萨出现是大慈大悲,不出现还是大慈大悲,出现不出现,不在佛菩萨分上,在众生的缘上。众生能接受,佛菩萨出现;不能接受,佛菩萨不出现,这真正是一片慈悲!
「诣」是至,就是到达。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到达目标,决定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
钞【或谓心外无境,观心即足,何以境为。】
这一句确实有不少人学佛没有能究竟通达,所谓一知半解,才把佛讲的话误会了。「心外无境,境外无心」,确实佛是说过。这个意思要是没真正搞清楚,发生疑惑,误事就大了,所以莲池大师在此特别提醒我们。这底下都是问难的。
演【或谓下难云。】
或谓,就是「或谓心外无境」。
演【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境,然则行人止应观心,何为观境乎。】
问的意思就是这个。这的确本著佛所讲的经文,看起来很有道理。禅家就是用这个道理,禅家主张观心,能不能成功?能成功,但是不是普通人能成功的。你看《坛经》,六祖大师接引的对象是上上乘人,才有办法观心,大乘人都做不到,何况中下?何况我们连中下的资格都没有?因此要知道观心是一个好办法,是大乘法门的捷径,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就是观心。观心到后来也没有法子,根性一天比一天劣,祖师改用参话头。实在讲,参话头就跟念佛很接近,就差不多。但是参话头,能得定,不能开悟;观心能开悟。得定的果报是生四禅天,出不了三界。何况得定还相当不容易!得到定功,心地稍稍有一点不清净,还要堕落。
倓虚老法师讲的他的同学,谛闲老和尚的一个徒弟,在镇江江天寺参禅参了二十几年,以后做到江天寺的首座,傲慢心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魔障现前,跳江自杀去做土地公。二十多年的禅功换得一个土地公,土地公是什么地位?饿鬼道里面的里长。心里面一点点东西障碍住,不清净了,贡高我慢,冤家债主找到他。那个冤家是他太太,因为他出家的时候,他太太不甘心,自杀了,太太的鬼魂始终围绕著他。因为他自己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保护,所以鬼魂没有办法接近。到他贡高我慢的念头起来,道心失掉,护法神走了,他太太的冤魂就附到他身上,他就疯疯颠颠的。太太是跳河自杀的,太太(水鬼)引诱他,他也跳江自杀。
真正了解之后,你才晓得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真正执持名号,不会著魔!可是诸位要记住,念佛的人也有著魔的,我们也时有所闻,也看到过,为什么著魔?心不清净。所以魔障,总而言之都是心不清净。贪瞋痴慢是内魔!《八大人觉经》讲四种魔,烦恼魔,内魔;内魔做内奸,跟外面魔两个一结合,这就没法子。你内里面断贪瞋痴慢,里面没有魔,外面魔的力量再大,里头没有给他做内应的,魔对你无可奈何,对你一筹莫展。怕的是里头有内奸,里外一配合,你就完了。
演【答云:汝但知心外无境,不知境外无心。】
佛讲的是两句话,你怎么搞一句话,后头还一半,境外也无心!
演【心者全境之心,境者全心之境。】
你把这个搞清楚之后,念境跟念心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心境一如,心境不二。念心那个法不容易成就,那我们就念境,境就是心,有什么不可以的?这就是刚才讲,他只懂一半,他没搞清楚,半吊子,才出问题!真正佛法搞清楚了,没问题,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正确、都没有错,门门都没有抵触、没有冲突,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不能说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不好,不能这样讲;只可以说哪个法门契某一种人机,那个法门契另外一种人机,只能这样说法。像我们这种根性,哪一个法门都修不成,都没有法子,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多少人修到年老了才回头。
我上一次到屏东讲经,遇到钟老居士。他学佛比我久,学过密、学过禅,学过许多法门。那一天在东山寺碰到,「法师,我年岁大了,过去所学的统统不得力,现在我老实念佛!」我恭喜他,难得!老实念佛了,一天念三万声佛号,八十多岁,红光满面,音声洪亮。他运动量也够,他念佛是走著念,他到乡下野外散步,念一声佛号踏一步,换句话说,三万声佛号他走三万步,这个运动好,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所以,观心、念境是一样的。
演【既无心外之境,为心所照,亦无境外之心,能照於境。】
这些话都为了后头这一句结论:
演【心境一如也。】
告诉我们这个事实真相,心境一如。
演【不独心境一如,亦复心境互发。】
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心境不但一如,心境的确互发。因为互发,禅宗悟了性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无碍,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境,境上就通达了。换句话说,境上通达,必定要悟心性,这一样道理。所以念佛,你千万不要以为老太婆单念这一句佛号,看她往生站著走、坐著走,你不知道她那个时候一切通达了,为什么?念到那时候一心不乱,心境一如,智慧开了,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她在那个境界里一切通达。
读经也是如此,我们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经是境界,你只要从这个境界真正入进去,心境一如,所以一切经都通达了。这一切经通达,说实在话,不是说你样样不学就明了,不是这样的,你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就知道。像六祖大师没有接触《法华经》,他不知道;叫法达禅师:你把《法华经》念给我听听。这一念,他就都知道了。念的人不知道,他听的人知道,而且还不要念完,《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告诉他:停止,不需要再念了,这经全部都知道,为什么?心境一如。六祖是悟了心,这境一接触就通达,除非六根不接触,接触就通达。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就是这样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晓得。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也晓得。功夫浅的,不作意不知道,作意就知道了。作意是什么?我们今天讲注意。他对你一注意都明了了,他不注意,他不知道。功夫深的人,不要作意就知道。功夫浅的人要作意,就像小乘阿罗汉一样,他要知道你这个人一生的情形,他要入定,入定观察他就知道了;他不入定的话,他不知道。一入定观察,你的过去生中他都能见到,他能见到五百世。深位的菩萨、见性的菩萨不需要作意,因为他功夫深。
祖师大德常劝勉我们,学佛开头「一门深入」,这是一切通达的方便修学法,这现在人不知道!现在人一开头什么都要学,一开头就博学多闻,学了一辈子,一样也不知道,一样都不通,多可惜!不知道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性。因为心境可以互发,你只要专一,专一在心上,行!在境上也行。问题就是你专不专,只要专,都行。你不想专修,想多修几样,那错了,那是迷惑颠倒。
演【先借西方假想之境,发我灵明妙心,以我灵明妙心,复发西方真境。】
这几句话好!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西方境界,只是看到经上所讲的,这个境界是相似的境界,是假境不是真境。但是这个假境很有用处,使我们的心专在这个境上,心真正专到一了,就变成一心,西方真境就现前,那就不是相似境界,真境见到了,经上讲的统统见到了。过去慧远大师一生见过三次,他告诉人,他所见到的境界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相同。现在这个社会造谣言的人很多,有人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还提出报告,写出这个小册子。结果那个小册子,我一看跟经上讲的完全不一样,这就不能相信。现在这世间假东西太多,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不要受骗。受骗的人还真不少,还有很多人发心拿很多钱去印,佛经他不相信,那个人写的东西他相信,这很可怜!佛的「四依法」忘得干干净净,四依法第一个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今天人是依人不依法,这就坏了。人是凡夫,迷惑颠倒,这怎么能依?法是佛所讲的经典,是从印度流传到中国,在中国翻译,确实有那个翻译的人,确实有翻译的处所,这有根据的,这个不是谣言。
演【以境发心,以心发境,重重互发互显,喻如磨镜,愈磨愈净,愈净愈磨也。】
心发境、境发心,的确是重重无尽。这几个字也就是华严世界,重重无尽的世界。「磨镜」,从前的铜镜,不磨它就不能照人,所以镜子要常常磨,愈磨愈亮。这是比喻心境互发。
钞【不知心境一如,亦复互发。先德谓有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
我们先看这一句,每一句里面都含有很深的意思。
演【又互发者,即妙宗所谓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於心性,心性易发也。】
这是引用《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里面一段话,来解释心境互发的理论与事实,为我们做证明。
演【直观三道显本性佛者,三道即众生惑业苦也。】
惑业苦,这是境。
演【本性乃三德秘藏,即法身、般若、解脱。】
迷了,三德就变成惑业苦;觉悟了,惑业苦就变成法身、般若、解脱,这是一不是二。到真正成佛了,六祖大师说得好,只转名言不转境。开悟了,成佛了,换个名词,你现在不是叫惑业苦吗?到你觉悟了,把它换成法身般若解脱,换个名词。境有没有换?没有换。譬如我们一个人在学校念书,拿到博士学位,这时给你加个博士头衔,人还是这个人,并没有起变化,只是在名字上加个头衔而已。你才晓得,诸佛菩萨的境界跟我们无二无别,可是受用不一样!我们真有苦恼、真受罪,他们是真快乐,真没有苦恼!同样的境界当中,那个心情不一样,苦乐的享受不相同,病根就是我们在这个境界里产生许许多多错误观念,许许多多的分别执著,没有苦,就自找苦吃,自找苦,自己迷惑颠倒,自己造业,自己受苦报,干这个。就像人做梦一样,天天晚上做恶梦,苦不堪言,谁给他苦受?自己给自己的,绝对没有说外面有个人给你苦受,没有,自作自受。
演【众生迷三德秘藏,为惑业苦三道。】
惑业苦就是六道轮回。「惑」是迷惑、邪知邪见;「业」是造作,造十恶业;「报」就是六道的果报。所以,轮回是惑业苦变现出来的。惑业苦是讲六道轮回的理论,六道轮回是个现象,因为你迷惑造业才受报,才有六道的果报。你真正觉悟,六道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无大千就是没有六道。没有六道轮回,那个时候就是法身般若解脱。
演【诸佛悟惑业苦三道,为三德秘藏。】
觉悟了就是三德,迷了就是三道。
演【故圆顿行人,不必离此三道,别观三德。】
这是讲圆顿根性的人,他们修行要不要离惑业苦?不必。
演【观苦道即法身。】
苦是什么?我们眼前所受的,就是这些形形色色,原来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
演【幻化空身即法身故,观惑道即般若。】
觉悟了,迷惑就是般若;迷了,般若就是无明、妄想。
演【贪瞋痴即诸佛不动智故。】
心一动就有贪瞋痴,心不动就是般若。我们念佛法门求什么?求清净心。戒定慧三学就是日常生活,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当下就是三德秘藏,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生活,不是别的。
演【观业道即解脱,身口所作即法性之大用故。】
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是自利利他,无量的功德,这是自性的德用,德用就是解脱。可见得生佛就是那一念之间,这个念头能不能转得过来,这个念头就是迷悟,一念迷就是众生法界,一念觉就是佛菩萨的法界,就看你这个一念能不能一下转过来。转不过来,老实念佛;转过来,那就是禅宗里面讲的上上根人,一下子转过来。六祖转得快,听《金刚经》,听人家念了三分之一都不到,他就转过来。你要问,他为什么转得那么快?说老实话,《六祖坛经》里面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我们学佛的人能想像得到,他是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心地诚恳真实妄想少,没有贪心,贪瞋痴慢这种心都没有,所以他一接触就开悟。我们今天接触,为什么不开悟?妄念太多,贪瞋痴慢太重,这叫业障,把自己的悟门堵塞,把悟门障碍住,就不开悟,这就是中下根性。这样根性的,只有老实念佛,念佛消业障。渐修,慢慢的把这些烦恼习气用这一句佛号伏住,伏久了自然就断掉,断了之后,就跟禅宗悟入境界没有两样。这就是观境可以达到心性,用这个方法。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