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84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84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八三页,看《演义》第二段:

  我们继续解释心意识。「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名识」,这是法相宗所说的。八识都有集起、筹量、了别的功能,这三种功能,其中特别强的一种,我们称它作心、称它作意、称它作识。集起功能最胜的是阿赖耶识,「筹量」最殊胜的是第七识。

  演【又意者,即第七识。筹量者,思惟筹量,第八见分是我故也。此正取第七心王自体思量名意,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

  大乘佛法常讲「我执」,我执有两种:一种是人我执,一种是法我执,这两种我执都是根源於第七识。所以修行,古德告诉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很重要,「听教要在消归自性」,听教就是听讲经,要能消归自性,这是真正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佛法启发我们自性的智慧光明,这叫做消归自性。莲池大师在这部注解里面,每一段后头有「称理」,这个称理就是消归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识,识有八个识,转八识成四智,这叫做修行。《了凡四训》告诉我们改过修善的原则,最上乘的改过是从心上改,其次是从理上改,最下的是从事上改。修行讲转识成智是从心地上修,这是最上乘的修学法,就是转识成智。

  识,我们晓得它真正的意义,怎么转法?这就是我们当前修行人所要知道的课题。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提倡「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转识成智。识,八个识在因地上转的只有两个,其余六个识是果地上转的;换句话说,真正用功就用在第六、第七。第六、第七是因地转,因一转,果就随著转,阿赖耶跟前五识自自然然就转了。第七识思惟筹量,第六识善於分别;所以我们常说,不分别、不执著,这就转了。不分别就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不执著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我们今天这个世间人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每个人都有执著,这一执著就不平等了。如果把所有一切执著统统舍掉,就平等;一切分别舍掉,妙慧就现前了。会修行的在这上下功夫,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这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勉励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今天我们在这段经文看到了,这就是转识成智。分别、执著是虚妄的,绝对不是真实,所以佛才叫我们舍弃,如果是真实的,佛决定不会叫我们舍弃,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一切众生执著我,什么是我?身是我。佛告诉我们无我,「无我」就是告诉我们身不是我,我在哪里?身不是我,大家听了害怕,学佛学到最后「我」没有了,这还得了!「我」要是没有了,谁成佛?所以成佛,我成佛,成得了佛成不了?成不了,因为你有我执,怎么会成得了佛?不要说佛成不了,阿罗汉都成不了,因为阿罗汉我执破了。《金刚经》说,须陀洹我执就没有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

  「思惟筹量,第八见分是我故也,此正取第七心王自体思量名意,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假如你没有读过《百法》,没有唯识的基础,看这个文就不好懂。第八识跟真如本性是一体,前面七识完全是虚妄的,用现代话说就是错觉,从错觉里面产生的,不是真实的。但是阿赖耶识是真的,虽然是真的,它迷了,迷了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唯识家讲阿赖耶识是半真半假,体是真的,作用它迷了,迷了才起前面的七种识。阿赖耶识里有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业就是动,换句话说,心动就是迷了。唯识宗经论常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不觉就是心动了,觉性失掉了,觉的功能失掉了,就变成不觉。业就是个动相,这是第一个相。心一动它就会起作用,起一个什么作用?能见相。能见相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就误以为这个「能」是我自己,我能,执著从这里开始。

  所以我之体是什么?阿赖耶的见分,见分能见、要见,要见在真如本性里头没有相,什么也没有。没有,偏偏要见,要见它就会现相。譬如空中什么都没有,你把眼睛瞪大看空中,看久了空中就会现相,怎么会现相?眼睛疲劳了,就会现幻相。你这个见分要见,要见要求过度,阿赖耶识疲劳,就现相分,相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

  一切森罗万象哪里来的?是见分变现出来的。境是心变现的,就是物质是精神变现的,心与物质的确是同一个根源;这个根源,浅而言之是阿赖耶识,深处讲是真如本性。这里面所不相同的,一般凡夫所见的相是阿赖耶识的相分,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所以那个土叫法性土,法性土里面事事无碍。我们读《无量寿经》,或者读《法华》、《华严》,你看看这些诸佛菩萨确实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那叫法性土,那是真如本性的相分,也就是阿赖耶完全觉而不迷时候的相分。我们今天是迷而不觉,虽然现的相分,我们在这个相分里头不得自在,不能够称心如意,原因在此地。

  「我」是怎么产生的?是能见一定要见,阿赖耶里面这才变现出相分,所以这个相分不是真的,是虚幻不实。《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分能维系多久,就看你这个见分维系多久,你这个见分哪天不想见它,相就没有了。第七识恒审思量,我执不会中断的,睡觉「我」也不会断,甚至死了,「我」的执著还是不断,他要是断掉,他就不投胎了,他就不搞六道轮回了。就是因为我执太坚固,永远不肯舍掉,他才会搞六道轮回。

  「正取第七心王自体思量为意」,是以末那识恒审思量这个意思为正,「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还兼取五遍行里面的思心所。五十一个心所里面的五遍行心所,五遍行这五种心理作用,八个识统统都有,所以叫遍行心所,一共有五个,这五个里面就有思,这个思与恒审思量又特别相应,所以兼五遍行里面的思心所。

  演【意识谓意之识,即第六识也。】

  「意」是末那,末那是意根。第六意识是末那的起用,起分别的作用,我们就称它作第六识,可见六识跟七识是关系非常密切。

  演【论云: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扳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是也。】

  「论云」,唯识论里面所说的。相宗是相当复杂的心理学,如果诸位念了相宗经论,中外那些心理学你就不会再想看了,因为太幼稚了,不值得一看。法相宗是佛法的心理学,非常的高明。法相最简单的一部书就是梅光羲老居士所编的《相宗纲要》,编得非常好,内容完全是经论的原文把它归纳。譬如讲「阿赖耶识」,各种经论讲阿赖耶识统统把它抄在一起,讲「末那」就把末那抄在一起。你要查法相宗经论,经论太多,不好找,他提纲挈领统统归纳在一起,查阅就很方便。

  佛法,虽然宗派很多、法门很多,其中有三种是每一宗、每个法门所必须修学的。第一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规范,大乘小乘各宗各派没有不遵守戒律的;第二是「唯识」,唯识讲理论,不管大乘小乘各宗各派,理是一个,没有第二个理论;第三是「净土」,净土是归宿,不管你学哪个宗、哪个法门,最后统统归到净土,就是殊途同归。由此可知,戒律、法相、净土是佛法里面的必修课程,其余的你可以选修,这三门东西是不能不修。

  「意识」是指第六识。第六识,一般人误以为是自己的真心,把第六意识当作心,第六意识最大的作用就是它会想,会打妄想。第七末那,它最大的作用是执著,固执;第六意识,分别、妄想这个功能最大。所以佛教给我们修行从这两个识下手,它要分别,我不分别,它要执著,我不执著。不执著,天下就太平,万法平等,一有执著就不平等。

  执著里面最坚固的执著是「我执」。有我,怎么可能平等?我总比别人要高一点,总比别人要强一点,就产生我慢,这是傲慢的烦恼。贫贱到了极处,所谓叫花子、要饭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他傲不傲慢?一样傲慢。看到有钱的人、做大官的人走过去,他还在那里哼一下,「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他不在人之下。诸位要知道,第七末那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就有我慢,有我一定就有慢。《礼记》里面「傲不可长」,晓得傲慢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增长就好了。儒家是希望控制我慢,不要让它增长。佛法知道这个慢是大烦恼,贪瞋痴慢,一定要断;如果不断烦恼,我执是决定断不掉的。

  佛法的修学下手之处,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礼敬是修什么?就是折伏我慢。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从前教学,《礼记》是每个人必须读的,就像我们现在念《公民》、《修身》课本一样。《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礼」的定义是什么?自卑而尊人,自己要降下来,要尊重别人。儒家教学也是要把我慢伏住,世出世间圣人他们这个看法都相同,教学的方针也相同。这就是大乘经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不过儒家不能够转得很彻底,只是伏住而已,佛法硬要把它转过来。

  这是末那的「相续识」,末那识的作用的延伸。「依诸凡夫取著转深」,「取」是取相,「著」是执著。「计我我所」,「计」是计度分别,就是计划、度量、分别,分别我、分别我所,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家庭、我的财产、我的事业、我的眷属,这统统都有我!「我」很难断,佛有个方便法,先把「我所」舍掉,比较容易一点。从我所,然后再把我执破掉。我们要晓得,方法有很多种,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可是实实在在不容易舍,不要说是「我」难舍,就是我所也舍不得,也放不下。我与我所要是坚固执著不能放下,换句话说,六道是住定了,决定不能够超越。

  六道怎么形成的?就是我、我所变现出来的。初果须陀洹,他把我所舍掉了,人家就证得位不退。虽然没有超越轮回,保证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把我所舍掉了;我没有舍掉,我所舍掉了,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没有了,他舍掉了。须陀洹没有贪瞋痴慢了,所以称为圣人。到阿罗汉果,我执就破掉了,不但「我所」没有了,「我」也舍掉了,这就超越三界不再轮回了。须陀洹他还轮回,他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是七次轮回,他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了。

  我们今天是我所有的放不下,这个不得了!世间人实实在在难於放下,为什么?事实真相不了解。譬如我们今天叫你布施,你把所有财物都布施了,你会想「明天我吃饭怎么办?」因为想到明天我还要吃饭,我布施我要把明天吃饭的钱留下来,我还不能舍得干净。我们今天所修的舍我所,只能在我所里舍掉百分之一、二而已,能舍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这很了不起。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人他这一生不能成就,拖泥带水,不干不净,这种修行怎么能成就?所以要有成就的话,真的要有胆识。胆识,「识」重要,你要有认识,然后你才有胆量,你才痛痛快快的把它舍掉。胆识之建立,我觉得最好是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读一、二遍没用处,产生不了效果。我从前劝勉同修们,《了凡四训》从头到尾连续不断,每天至少念二、三遍,你念三百遍会改变你的观念。一、二遍,因为你的习气太重,这印象很薄弱,产生不了效果;三百遍,甚至三千遍,脑子里发生作用,你然后你敢舍了,为什么敢舍?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统统舍光了,明天自然有饭吃,饭从哪里来?不晓得,你明天依然有得吃,这个很妙。可是一般人不大敢相信。

  我跟诸位同修说,我当年刚刚学佛,朱镜宙老居士送了一本《了凡四训》给我,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就开始舍了,舍还不是一下舍掉,慢慢舍掉的。章嘉大师教我修六年,我六年舍得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了。那时候同事朋友都问我:你现在一文都没有,又要辞去工作,你的生活怎么办?好朋友、长官、同事都替我忧虑。我离职,是免职下来的,免职是一文钱都拿不到,只发一个月的薪水给我,我很乐意接受,因为只要让我离开职务就可以,一文我都不要。我的同事、长官那个时候大家凑一点钱,送了我两千块钱,我把它送到朱老居士的印经处去印经,替他们做好事。因为他们自己是不肯发心印经的,统统用他们的名字去印经,印好之后,每个人送他们一本作纪念,我一分钱都不要。我告诉这些长官、同事们,我说:假如我命里应该饿死,你今天把台湾银行给我,我还是会饿死;我命里不该饿死,我什么都不要,明天自然有饭吃。他们也听呆了,我就有这样的信心。所以命里不该饿死,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饿一顿,确实是如此。所以胆识非常重要,你真正有认识,你才有这个胆量。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曾经带了两位法师到那边去,第一个就是慧忍法师,现在在香港。这个人很聪明,我带他去。他在台中住了十个月,他有钱,放高利贷,一个月有三百多块钱的利息;民国五十年前后,那时三百多块钱很值钱。他身体不好,常买补药吃,我就劝他:你这些钱都吃药吃掉,真划不来,这没有意义,你为什么不把这些钱捐到医院去救济病苦?他说:我捐了之后,我自己生病怎么办?我说:你捐掉就不生病了。你准备一批医药费,还没有害病就预备生病,你怎能不生病?境随心转,你一定会生病。我如果有医药费,我会生病。我没有医药费,所以我从来不生病。我劝他,他不能够相信。纵然自己身体不好,有钱,把钱捐到医院,我自己不生病了,医药费照样付出去,但是自己不生病苦,这个好,这个聪明!何必拿到那一笔钱,钱留不住,还得送掉,自己还要招来病苦,这多冤枉!这些都需要智慧,要把事实真相认清楚。诸位同修要想自己不生病,你把医药费捐出来,世间病苦的人很多,去帮助他们,自己不生病。所以胆识,你有真正的认识,你才有胆量,你才敢真做,做得痛快淋漓,才能生智慧。

  第六意识是天天在那里攀缘,「随事扳缘,分别六尘」,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谁分别?第六意识分别。这叫意识,也叫做分别事识。

  演【念念逐外筹量者,念念随逐外尘,思量筹度,曾不暂离,日夜安於迷乱,而不觉也,唯生唯死,自若於纷扰之中,无古无今,相忘於散乱之内,可惧也。】

  「外尘」是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为什么叫做「尘」?尘是比喻,染污的意思。我们的清净心被外面境界染污。实在讲,外面境界又何尝能染污你的清净心?染污也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染污,是因为你分别、因为你执著,就好像染污了。假如你在外面六尘境界,你不分别、不执著,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外境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与自己妨不妨碍?不妨碍。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诸佛菩萨他们的生活跟我们实在讲没有两样,在形式上、事相上没有两样,心理上两样。我们分别、执著,我们染污;他们不分别、不执著,他们不染污。在他们来讲是事事无碍,在我们来讲是触事成障,处处都是障碍。你要追究这个原因,障碍从哪来的?障碍从心理上起作用,而且是虚妄的执著,并不是真正有障碍,是自己观念上的错误。这个错误观念制造出许许多多的障碍,有这些障碍就起烦恼,有烦恼就引起苦报,三途这是苦报。

  「念念随逐外尘」,被外面境界欺骗了,被外面境界牵著走,心随境转这个多苦!太苦了。佛法里面常讲著魔,魔境。魔有很多种,《八大人觉经》把魔分成四大类,其中三大类属於本身,只有一类是外面的。「五阴魔、烦恼魔」是本身的,自己本来具有的,「死魔」就是生死,也是本身具有的,只有一个「天魔」是外面的。天魔是什么?除了本身这三大类之外,统统叫天魔。天魔是不是真的会障碍我们?不是的。因为你里面有这三种魔,外面它才会起作用;里面三种没有了,外面决定没有天魔。诸位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遇到一个天魔,为什么没有?因为他本身没有五阴魔、烦恼魔、死魔,所以外头也没有天魔。我们自身有烦恼,所以外头就有魔。善财童子看外面的境界,是天然的境界,是自然的境界,全都是善知识,情与无情统统是善知识,所以他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由此可知,魔从哪里生的?魔从心生,也就是魔从你错误的观念、思想里面生出来的。如果你的见解思想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决定没有一个魔。思想见解错误了,跟诸位说,连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是魔,为什么?你要受他折磨,这真是的,一点都不假。如果你一切相不分别、不执著,妖魔鬼怪都是善知识,都不是魔,你才真正明了境随心转。

  所以修行修什么?修自己的心,清净心。虽然讲的三心,觉心、正心、清净心,一而三、三而一。这三种心是以清净心最方便,最容易修,心清净了,当然是正知正见,当然是觉而不迷。禅是从「觉心」下手,不太容易;教下从「正心」下手,就是正知正见,那也不是容易事情;念佛是从「清净心」下手。

  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就要把它反转过来,回转过来,念念不要再追逐外尘,不要受外面境界动摇,自己有主张,自己做得了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你有这种本事,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楞严经》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什么本事?如来不被境界转。我们会被境界转,那就是凡夫;不被境界转的,这就是佛菩萨。

  「思量筹度,曾不暂离,日夜安於迷乱,而不觉也」,这是讲凡夫,「唯生唯死」,生生死死,永远没完没了,这是六道轮回。「自若於纷扰之中,无古无今,相忘於散乱之内,可惧也」,内是指六道轮回。自己迷了,看看一切众生都迷,还以为这都是正确的。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历史,以后学佛了,《二十五史》不念了,我下了一个评语「狗打架」,古今中外历史都是一样,真正在造业。以前台湾每年都选「好人好事」,李老师黑板上写「好人」,底下那个「好」圈了个圈,好人好ㄏㄠˋ事。再回想庞居士给我们讲的,「好事不如无事」。如果每个人都不要做好事,都无事,跟诸位说,天下太平。今天台湾为什么这么乱?好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想做好事,你看连立法院打的那个样子,好事。

  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对於国家、对於社会、对於世界有一定的贡献,绝对不比他们做得少。我们这份工作多清净,人家都不要的,我们来做,人家都要的,统统让你们去做,你们不做的,我们来做。那些做好事的人,叫他剃头出家来讲经,他不干,这个好事他不做。所以要晓得什么是好事,好事标准也很难认清楚的,没有相当的智慧,没有法子辨别是非善恶。是非善恶都不能辨别,等而下之,连利害都不能辨别,这是愚痴到了极处。

  《钞》云:「世人起於意识,念念逐外筹量,是邪思惟也」。莲池大师给我们下结论,第六识、第七识所起的作用是邪思惟,不是正思惟;邪思惟就是邪知邪见,不是真正的智慧。

  钞【旋其意识,扣己而参,思之又思,思尽还源,思无所思,全身即寿即光,何论彼佛此佛。】

  这就是归到自性,转识成智,这是教给我们如何来修学。『旋其意识』,怎么旋法?怎么参法?

  演【旋其意识者。】

  「旋」就是回头,佛门里常讲「回头是岸」。观世音菩萨很会运用这个方法,你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他讲他修行的方法。

  演【谓初心人,未能遽依业识修行,只可即就意识回光返照也。故诸修行人未得定者,皆散位独头意识为观体;得上定者,亦是定意识现量观察也。】

  这个事实的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因为这个理论是贯通所有的法门,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是这样一个原理,初发心的人决定是用第六意识修行。天台大师在《法华经》开悟的,悟了以后他发明「三止三观」这个修行方法,他这种方法与《楞严经》所讲的非常接近。当时印度高僧到天台山参访智者大师,听他讲修行的法门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楞严经》没到中国来,居然他所想的方法跟《楞严经》相应。虽然是相同,实际上还是有不同之处,不同在哪里?交光大师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天台之三止三观是用意识心修的,《楞严经》所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是用自性来修的,不是用意识,这一点不同。表面上看,奢摩他是止,三摩地是观,禅那是止观等运,跟天台大师讲的三止三观确实是相同的,方法相同,用心不相同。《楞严》难,《楞严》要舍识用根,天台容易,天台用意识心,我们人人都可以修学。《楞严》的注解分成两大派,交光是新派,主张舍识用根;长水是旧派,主张运用天台的思想,这是一般人都可以修学。

  意识心要紧的就是回光返照,要知道回头,这个回头不向外攀缘,向内去攀缘。外攀缘是缘六尘,向内攀缘这就是缘自性。不管什么事情,能够回头,这样就好。修行人没有得定,像我们现在没有得定,谁做主?散位独头意识,是这个为主。我们今天讲念佛也好,修观想也好,读诵经典也好,统统用的是意识心。你得到定了,得到定在念佛的人讲就是念佛三昧。因为你平常用意识心逐渐能够回头、能够反观,也就是把一切外面的境界,世法、佛法我统统放下了,净宗法门只缘一句阿弥陀佛,只思惟一部《无量寿经》,《弥陀经》也就是《无量寿经》,我们所想的、所念的就在这个范围之内,不往外跑,逐渐会得定,心就清净了。

  最初你所得到的就是净宗所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是真正的定,但是也算是定,因为你的功夫能够把散乱的心伏住,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往生,所谓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功夫更深一层,见思烦恼真的断了,不会再起作用,不起现行了,确实是断了,那就证得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真正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是相似的三昧,不是真正的,但是决定往生。到事一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了,往生地位当然高了。这样的功夫,实在讲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

  讲到功夫成片,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只要你真正努力、真正肯修,没有一个人做不到的,这就是说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而且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上三品功夫成片的,都预知时至,生死自在,这对於我们是很大的一个鼓舞。生死自在,我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自在。这是世间任何学问、任何宗教都办不到的,唯独佛法里头可以做到,生死自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功夫成片中三品,虽然不能自在,可以预知时至,可以站著走、坐著走,走的时候没有病苦;还有病苦去的,那个品位就不是很高。

  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中兴大会堂讲经,公开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时他只有七十五岁。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要有这个念头才行。他做到,我们很羡慕,我们做不到,这个就没有意思了。他能做,我们也能做,他七十五岁可以做到,我们六十五岁就应该做到了,所谓后来居上,总不能落在他后面。你只要把理论搞清楚,方法找到,你认真去修学,没有不成就的。

  佛法不是专利的,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这个问题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纵然得定,还是定中的意识做主,不是本性,真性做主一定要转识成智。在佛法里面,大乘圆教初住菩萨才不用心意识,心意识统统离开了。禅宗讲参禅,什么叫参?离心意识才叫做参。我们今天讲研究,佛法不讲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用第六意识,那是邪思惟不是正思惟;离开心意识,这叫正思惟,这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也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佛知佛见,这个佛不是外面的佛,自佛,自性佛,自性般若流露出来的。佛是教给我们这样去做的,不是教给我们依靠他的知见、依靠他的想法,佛不是如此,佛是教我们开发自性的正知正见。

  演【扣己而参者,谓不逐外筹量,但向一句阿弥陀佛上著倒,念念体察,念念究审,鞫其根源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於一切境缘之中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叫真正的修行。这就是回头,回归到自性,前面讲「旋其意识」,我们要这样的回头。「但向一句阿弥陀佛上著倒,念念体察,念念究审,鞫其根源也」,这是讲修净土的人,因为修净土这个法门,在所有法门里面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稳当、最得力的一个法门。我们不向外攀缘,诸位一定要知道,你读的经论愈少愈好,你念多了没好处。念多了,如果不能会归自性,那就决定增长邪见,这话是清凉大师说的,为什么?你念得多,妄想多、执著多、分别多,麻烦在此地。

  学道跟求学不一样,中国老子都说过,「为学日益」,那是世间的学术,学得愈多愈好,「为道日损」,为道、学道里面那个心要天天放下、天天舍掉,舍到舍无所舍的时候,你就成就了,就成功了。所以你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你所读的、所看的、所听的是愈少愈好。今天学道的人不容易成就,就是学道的同修知道的事情太多,到处跑庙,经典到处乱看,看了一身的毛病。所以佛经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把你害死了,你都不晓得,冤枉!所以被释迦牟尼佛害死了。我在当年亲近李老师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出家,我就讲这佛经会害死人。我们那些同学听了不服气,去问老师,老师点点头:「不错,佛经是能害死人」,他们听了莫名其妙。佛经就像药一样,药店那个药都是好药,都是治病的,你能随便吃吗?准吃死,这不对症!佛经是法药,会把我们的法身慧命断送掉,所以这个东西不能随便看,不能随便听。

  我拜李炳老做老师的时候,老师开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三条戒律:第一个条件,只准听他讲经,除他之外,任何人讲经不准听;第二个,看佛书、普通的书,没有经过他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更苛刻,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今天你到我这个门里来从头学起。这个条件很厉害,老师说什么只有听的分,不能辩驳,说我过去在哪里看的,跟老师讲的不一样,老师说那个我不承认,作废了。所以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只有乖乖的去听了。这三个条件以后我们才明了,不是李老师专利的,中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传学生统统是这三个条件,我们才晓得什么叫师承。他把你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意见统统断绝,让你心地真正恢复到清净,这才能够接受如来甚深微妙广大的法门。以后我晓得演培法师也受过这个教育,他当小沙弥跟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对他也是这三个条件。

  现在我们佛门的同修,许多出家同修,你想想看,他怎么能成就?这个不能成就,为什么?经看太多了,太多的时候妄念太多,分别、执著太多,你没有法子跟他谈佛法。这个经上这么说,那个经上那么说,都拿来抬杠,满肚皮的佛法,心里头烦恼重重,妄想分别执著比谁都多,没有学佛的时候还少,愈学愈多,这怎么能成就?所以佛法三大原则,觉不迷,他是迷不觉;正不邪,他是邪不正;净不染,他是染不净。所以他们所修学的是迷邪染,愈迷愈深,愈染愈深,这就大错特错!

  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修的是什么?佛法求的是什么?求的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也是明心见性,念佛人第一个目标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事一心不乱是定,理一心不乱是慧,就是明心见性了。理一心不乱跟禅家讲明心见性是完全相同,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用的方法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把心定下来,死心塌地依靠这一句阿弥陀佛,依靠这一本《阿弥陀经》。我们今天提倡的《弥陀经》两种注解,一种是《疏钞演义》,一种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大本我们就依靠《无量寿经》,足够了。真正能守住这个小小的圈子,你是人上之人,是上上根性。为什么?你死心塌地了。中国从前有个禅师,他的别号叫「真歇了」,歇是休息,真歇了。如果我们能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我们真的歇了,没事了,自己也没事了,天下太平,真正歇了,清净无为。这是入门,也就是入明心见性、入理一心不乱之门的一个秘诀,没有这样的功夫,没有这样的条件,是入不了门的。

  这叫「扣己而参」,什么都不要问,自自然然就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就明心见性,自自然然就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今天时间到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