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80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80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七七页:

  钞【道树者,大本言:佛道场树,众宝庄严,宝网覆上,微风徐动,出无量妙法音声,遍诸佛刹,众生闻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以至成就无上菩提。】

  这是解释《疏》里面讲的「又佛道树说法」,这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不仅是阿弥陀佛讲堂附近的道树,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处处行树都跟道场树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在读大经的时候看到这个现象。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正报既然平等,我们的相貌容颜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我们居住的环境当然跟阿弥陀佛不会有差别,如果有差别,这个世界就不能算平等的世界。即使下品下生,依正庄严都与诸佛菩萨相同。

  『佛道场树,众宝庄严』,因为西方都是众宝所成。经上有的时候说七宝,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世间人把它看成宝,看成非常珍贵的略举七种,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那些珍宝是无量无边。树上都盖覆著『罗网』,那就格外美了。《观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罗网还放光,光中又化佛,那个境界就太美了,而且十方诸佛刹土都在罗网光影中显现,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能看到他方一切诸佛的世界,当然我们娑婆世界这个地球也在其中。我们今天这一会在这里,我们在讲经听经,他们在宝网里都看得很清楚,我们每个人的样子他都看得清楚。

  『微风徐动,出无量妙法音声』,风吹到树,枝与枝相击、叶与叶相碰,都会发出音声。音声之美是另一桩事情,更妙的是它能说法。说什么法?我们想听什么法,它就给我们说什么法,这的确是妙了。在这个世间,我们只有在大乘经里面读到,「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西方极乐世界,无情说法,树木是无情的,植物它也会说法。宝树遍西方国土,所以说法也就遍满西方每一个角落。更妙的是每一棵宝树下面都有西方三圣的化身,到那个地方真是无时无处不见到阿弥陀佛。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地方太大了,总统只住在首都,边地的地方就见不到,顶多在电视上看一看。西方极乐世界,佛化身,遍国土化身,化的那个身跟他本身一模一样,也就是说,你随时随处都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我们的左右,这实在是妙不可言。

  众生听到佛法之后,『得深法忍』,这是闻法所得的殊胜利益,得甚深法忍。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讲把我们的品位提高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是按一般的讲法,在程度上确实有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位到妙觉位。常常听法,逐渐就把自己的位次提升,从十信位到十住,由十住到十行,由十行到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闻法。十方世界修行为什么会退转?就是不闻法。不闻法就容易退转,为什么?不要说是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就是讲这一生,从我们懂事到现在,我们六根所接触外面的境界都是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不知不觉就被烦恼薰习。

  现代的社会,脱序了。在中国古老的传统里面,序就是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道没有了,这就有德;德没有了,再讲仁;仁也没有了,这讲义;义没有了,就讲礼;礼没有就完了,天下大乱。中国历史上记载,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三皇行道,无为而治」,天下太平。到五帝,道就失掉,制定典章制度就有约束,不是无为而治,开始有为,就用德,以德服人。五帝这个时代过去之后,这就是三王,夏商周,德也失掉,行「仁」政,推己及人。三王时代过去,春秋战国五霸的时候讲义气,讲「义」。五霸时代过去之后,从秦统一,一直到清,都是以「礼」治天下,礼尚往来。现在礼也不讲了,这叫脱序,所以众生苦!

  修道如果不能常常闻法,必然被世间烦恼习气所薰习,哪有不退转的道理?古时候道场里面修行,每天「二时讲经」。印度一时等於现在的四小时。二时讲经,每天听经八个钟点,再修行八个钟点,所以每天有十六小时的功课,这个人不会胡思乱想了,为什么?有一点时间赶紧休息一下,剩下八个小时当中还包括吃饭、工作、睡眠。佛陀在世的时候,睡眠是四小时,「中夜睡眠」,所以他不昏沈。中夜是什么?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初夜是下午六点到十点,中夜是十点到两点,后夜是两点到第二天早晨六点。睡眠的时间只有中夜,真的是抖擞精神,认真的努力。他要八个钟点听经,解门;八个钟点修行,那时候修行是打坐、念佛、持咒,这三大类。讲堂听经一天听八个钟点,这是从前寺院庵堂主修的功课。

  行门大致上是大同小异,解门是每个宗派选择的经典不相同。譬如华严宗,清凉大师一生讲《华严经》五十遍。这五十遍怎么讲的?一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至少要三千个小时,一天讲八个钟点,一年一部经圆满,第二年从头再讲。他老人家重复讲了五十遍,就五十年,真正了不起!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多岁,一生经历九个皇帝,是七个皇帝的老师,他是国师,后世人尊称他为华严菩萨。他讲五十遍,他的学生跟他学,一遍一遍的薰修,诸位想想看,他怎么会不成就!这真正是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行!所以闻法是我们信解行所必要的,信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解得透彻,你的信心自然坚固,自然不会动摇。难怪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人间,天天说法,没有一天休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就好像办佛学讲座,四十九年当中他办了三百多次。所以,讲学非常的重要。

  解行并进,这才真正得到成就,成就是果位往上提升。此地讲『得深法忍』,怎么晓得这一句是果位往上提升?我们读《仁王经》就知道,《仁王经》把五十二位菩萨统统用「忍」字来说,分为五个等级,五个等级是大分,五忍菩萨。开头是「信忍」,末后一位是「寂灭忍」,寂灭忍前面是「无生法忍」。「得深法忍」是菩萨位次不断向上提升,在净土宗来讲就是品位的提升,是这个意思。『住不退转』,下品下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以至成就无上菩提』,这是证圆教佛果,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钞【今不言者,如前疏引摄行树中,谓行树尚能说法,佛树宁独不然,故曰文省。】

  《弥陀经》没有讲道场树说法。前面说一般行树能说法,那么阿弥陀佛道场树当然更不必说了,这是文字上的省略。文字虽然省略,意思确实是圆满的。

  钞【又例推之,如前止说宝池,疏引二部经文,则宝水流衍,皆说妙法故。】

  《弥陀经》上讲到七宝池。《疏》引用二部,就是引《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证明这个地方经义里面统统都含有这个意思,水也说法。

  钞【又例推之,如大本言:其道场树,众生见者,无其眼病;闻其香者,亦无鼻病;食其果者,舌亦无病;树光照者,身亦无病;观想树者,心得清净,无复贪瞋烦恼之病。】

  这个树真是宝树。我们今天是病痛很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什么病都没有了。给诸位说,你把一切万缘放下,就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树,你这一想什么病也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读这个经文、想这个经文,这个经文是真能治病。换句话说,心一定要清净。心里面所思所念全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还有什么病?没病!如果我们念念当中想过去、想未来、想世间五欲六尘,那当然生病,为什么?这就是病根,天天想病根,人怎么会不生病!我们看到许多修行人,不但平常不生病,他临死都不生病,这个高明!所谓「预知时至」,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走得那么自在,没有病苦。生老病死,他真正是没有老苦、没有病苦、没有死苦;生,过去了,都忘了。一切众生不能避免的生老病死这四种苦,修行人没有了,四个都没有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要想不生、不死、不老、不病,你就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别人能做得到,能修得,我相信我们也能修得到,就怕你不肯修。你要肯修的话,决定是可以得到的。

  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宝树,到了极乐世界,这是没有话说的。我们现在想,想树的功德都会产生效果。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心得清净,无复贪瞋烦恼』,我们今天念经,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想这些宝树的功德庄严,为什么会得到效应?就是因为你现在「心得清净,无复贪瞋烦恼」,道理就在此地。我们自己能够这样修,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威神加持,使我们现在就能脱离生老病死苦,现在就没有了。

  钞【又云:见此树者,得三法忍。】

  『三法忍』,底下有注解,注解是《无量寿经》上的。「一、音响忍,因闻圣教得悟入故」。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六根当中耳根最利,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音响是法音,佛说法的音声听了之后,自己的烦恼习气渐渐就消失了。这叫第一种忍。功夫提升到第二个阶段,「二、柔顺忍,折伏烦恼全不起故」。以净宗修行的阶段来看,「音响忍」是功夫成片,「柔顺忍」是事一心不乱,烦恼完全不起了。「三、无生法忍,无生之理忍可於心故」,这是理一心不乱。念佛三种功夫,就是此地讲的三种忍。

  我们要想功夫成片,「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很重要。实在讲,我们今天薰习的时间还是不够,薰习的时间太少了。虽然我们这个道场,一个星期讲经四次,一天讲一个半钟点,二十四小时,只有一个半钟点是佛法薰习,还有二十二个半钟点是贪瞋痴慢烦恼薰习,这帐怎么算法?成就太难!所以我劝同修们,只要一有空,你就念佛、背经、念经,弥补闻法之不足,使我们薰习佛法的时间长。严格讲,我们一天或者是念佛诵经闻法十二个小时,还有十二个小时是昏沈烦恼,功夫是一半一半,能不能成就还不太可靠。像古人那个方法是可靠的,为什么?他三分之二是佛法薰习,不受佛法薰习只有三分之一,他每天功夫是十六个小时,的确是很有把握。

  我们现在如果有这么一个道场,恐怕一个同修都不来,没人来了。现在道场愈是节目排得繁杂人愈多,唱歌跳舞、插花,名堂真多,热闹非凡,就像市场一样,门庭若市;像我们这里讲经枯燥无味,来的人不多,没有他们那个场合热闹。像古人那种道场,现在人就更没有了。难怪黄念祖老居士一再告诉我们「同修贵精不贵多」,三、五个不算少,真正有道心,真正能往生,这个对的。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的学生就十二个人,这是小道场,真有受用。

  钞【则知树色香味,皆亦演畅根力觉道,如是等法,众生闻者,咸念三宝。】

  这是说明那个世界的无情说法,无法不宣扬。

  钞【又例推之。】

  再援例我们来推论。

  钞【彼国金沙。】

  七宝池底下金沙布地。

  钞【彼国阶道。】

  『阶』是阶梯,『道』是道路。

  钞【彼国楼阁,彼国莲华,天乐天华,衣裓食器,一切诸物,皆亦演畅根力觉道。如是等法,众生闻者,咸念三宝。】

  这个意思普通的人都想不到,由此可知,莲池大师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比我们深,确实是如此,依报、正报没有一样不说法,妙极了。你现在在此地不会说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会说法了,为什么?自性开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学的目标,《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明心见性。

  钞【如华严香云台网,皆出颂言。】

  莲池大师说这些话是有经文做依据的,这是举出《华严经》上有这个境界。华藏世界有这个事情,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有,因为华藏无异於极乐,极乐就是华藏。《华严经》上香云、宝盖、罗网统统都说法,这是我们在《华严经》前面十二卷里面读到的。

  钞【又忉利天鼓,演莫测之真诠。】

  前面说华藏世界,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娑婆世界,欲界天的天鼓也有这种情形。

  演【华严云:忉利诸天著五欲乐,行放逸时,天鼓之中,自然出音,而告之言,此乐无常,莫行放逸等。】

  忉利天是欲界天,这个天并不高,在四王天的上面,在夜摩天的底下,对於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还是非常浓厚。享乐有一点迷的时候,放逸就要著迷了,天鼓会提醒他们。忉利天鼓一响的时候,它会出声音警惕大家,你们享乐不要太过分,这个乐是无常的,它会提出警告。现在科技发达,有时也会利用机器提出警告,譬如防火、防盗的东西,乃至家庭电器,如果超过安全限度,就会自动发音声提醒我们危险。将来再进一步,机器人会说话,看到我们放逸也可以提出警告。人间天上尚且可以做到,何况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这是以理来推想,而且在经文上找得到根据,确实如此。

  钞【雷音宝林,说无生之妙偈。】

  『雷音』是佛国,『宝林』是讲佛国土的树木,像道场树都能够说法。

  钞【又大般若云:净土树林等内外物中,常有微风冲击,发微妙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等,同此义也。】

  这是《大般若经》上的。由此可知,无情说法不仅是在净土三经、《华严经》,般若诸经也都有说,这桩事情我们可以相信。

  疏【善会之者,此土有情无情,亦皆说法,如闻莺击竹等,况复净土。】

  『会』是体会、会意。禅宗常常讲「会么」,你会不会?就是这个意思,你能不能当下体会他这意思。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清净,所以他能体会到六尘宣说妙法。我们这个世间人心太粗,粗心大意,六尘说法,不知道!天天跟你说,你也不觉悟,你也迷惑颠倒。如果我们用清净心对六尘,确实也不亚於西方。

  既然这样说,我们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理论上讲完全没错,可以不必到西方,但是你在这个世界修行,你周边的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受不受它的影响?你虽然心清净了,清净不了几分钟又被别人给你扰乱,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心都清净的,好处就在此地。如果我们这个世间周边的人与事样样都清净,那我们就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两相比较,那边环境比我们这边环境好,那个地方佛无量寿,佛说法、菩萨说法、无情说法永无中断,这是我们这个世间得不到的。

  钞【善会者,谓不以境为境,而会境即心。】

  这个实在是不容易,这境界太高了。这里头有个道理在,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华严》上说得很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都是真如本性,换句话说,情与无情统统是自己真如本性变出来的。真如本性变出来的这个东西,哪一样不是真如本性?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作的器,哪一样不是黄金?合在法上说,情与无情哪一样不是真如本性?这个时候,这就不叫境,全是性。

  这个意思,我们如果还一下不太容易体会过来,我们以作梦比喻,梦中许许多多的境界从哪里来的?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如果你一下觉悟了,觉悟就是你会了,善於体会了,「全梦即心」。当我作梦的时候,全心变成梦境,心像什么样子?那个境界样就是心的样子。「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境不二,性相一如,到这个地方这是别教初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到八地才圆融自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有没有境?没有,全是自性。到这个时候:

  钞【则物物头头,皆祖师意。】

  『祖师意』是什么?明心见性。

  钞【今姑举二事也。】

  现在举两个例子,这两个公案都是禅宗的。第一个:

  钞【闻莺者。】

  『莺』是黄莺,黄莺柳上叫,他听了开悟了,那岂不是黄莺在说法?这一回他听懂了。过去天天听黄莺说法没听懂,这一下听懂了,听懂了开悟了。这是有情说法。

  钞【一僧因疑法华云。】

  对於《法华经》上有一句经文,他有疑情,疑情就是他不了解,这个不是怀疑,怀疑是不相信,那叫怀疑,那是贪瞋痴慢疑,那是烦恼,那个没有用处的。这个疑情是什么?我不了解,但是我相信,相信佛所讲的话决定是真实的,可是我不懂,这叫疑情。禅宗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就不会悟了。这叫提起疑情,绝对不是怀疑,怀疑就不行了,怀疑是烦恼。《法华经》上有两句话说:

  钞【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从来都是清净寂灭的。这个文底下还有两句,「诸法住法味,世间相不坏」,这都是《法华经》上很难懂的句子。世界相不坏,那就是不生不灭;这个也是不生不灭的,两句都是讲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两句话,你真正要是会了,你就证得无生法忍,那就不是普通的菩萨。净土宗讲,你就证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菩萨,我们尺度放宽,是圆教初住;如果严格的讲,理一心不乱是七地以上,至少也是登地的菩萨,这是圆教。《仁王经》讲无生法忍,七地、八地、九地。七地,下品无生忍;八地,中品无生忍;九地,上品无生忍,你地位多高!

  钞【久参未悟。】

  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很久,不明了这是什么意思。有一天,这也是因为久参,心净了。因为常常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解决也不能想,你去研究那就错了。只能提出疑情,常常有这个疑情在,什么妄想都没有了。禅宗是用这种方法把你妄想执著打掉。时间愈久心愈清净,说不定碰一个什么机会,一碰他通了。这个出家人,黄莺天天在那里叫,他天天听,他也不开悟,这一天他水到渠成,心地清净到达这个纯度,他一碰就开悟了。

  钞【忽闻莺声,遂得大彻。】

  听黄莺一叫,大彻大悟!他说了一首偈:

  钞【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香,黄莺啼柳上。】

  这是《法华经》上两句话,久参不悟的,现在忽然开悟了。春天到了,百花自然香,黄莺在柳树上啼。这是他开悟的一首偈,我们读了之后能不能开悟?

  钞【击竹者。】

  这是无情说法。前面是有情,这是无情,可见得有情、无情都在那里说法,就是我们不会!这是讲香岩尊者,也是禅宗里面的一位大德。

  钞【香岩以不会父母未前生句,发愤住山。】

  「香岩在百丈会中,机锋敏捷」,他是百丈大师的学生,这是唐朝时候,这个人非常聪明,智慧很高,在禅堂里面对答如流。「后参沩山」,到沩山祖师那个地方去参学。「山问曰:汝在百丈,能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否」,对不对?很聪明,可见得当时他的知名度已经很高,沩山禅师晓得他的一套本事。「香岩云是」,不错,确实是这样的。「山云:我不要汝答十答百,但将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道一句来」,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说一句来我听听,我不要你答十答百。「岩不能答」,这一下真的把他难倒了。他的机缘不在百丈,在沩山法师这个地方。「求沩山为说。山云:我若为汝说破,汝后来骂我,且去,不为汝说。」这是真的,为什么不能说?说出来之后,你不会开悟。就像前面闻莺开悟的人,他说出来了,你会悟吗?人家悟了,他说出来,你不会开悟,这个事情一定是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悟入之后,你再找他做印证,他会告诉你。你一旦没有开悟,他决定不能告诉你;告诉你,把你的悟门堵死了,那你将来怎么不恨他?当然会恨透他。现在人不会,现在人要是遇到高明的老师不说,「这个老师吝法,他不告诉我们」。

  香岩这一下真的是遇到难关,和尚不告诉他,不跟他讲。「岩发愤云:我拌一生,做个常行粥饭僧,决要参破」,这他发愤,也不天天去跟人辩论斗机锋了,老实修行,才晓得什么?从前那些聪明一点用处都没有,被人家一句话就难倒了。在常住修苦行。「后因治地」,治地就是种地,百丈大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现在佛门讲出坡。「出坡」是百丈大师提倡的,就是提倡出家人的粮食、蔬菜应当自己种,不要去求人。在过去寺院田地、山林都很多,都是信徒捐赠的,他们靠这个收入做为道粮。田地多半是租给农夫去种,自己收租,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种。这就不符合戒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决定不容许的,因为出家人是托钵制度。但是佛法传到中国,托钵的制度行不通,因为中国人轻视托钵,认为托钵是讨饭的。在印度,出家人托钵,大家非常的尊重供养。佛法到中国初期是接受国家的供养,因为都是皇帝派特使,法师从外国迎请回来,是我们国宾,接受朝廷的供养。以后佛法普遍,受到地方官吏、长者居士们的供养,所以在中国没有托钵的制度。

  因此百丈大师提倡种植,种植在戒律里面叫「下口食」,这是邪命。百丈大师提倡有他的道理,佛所制定的戒律是契合当时的社会。戒律的精神,我们要明了、要遵守,不能改变,而方式是每个时代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地域不相同,统统都要修改,就是怎么样做法要随时随地修改,适合於大众生活状况,佛法才能普遍弘扬,才能为人欢喜接受。如果方式都一成不变,佛法决定会消灭的。诸位要晓得,特别是大乘佛法,是讲求中道。儒家讲「中」,好像河流弯弯曲曲,它永远在中,不偏两岸。佛法也是如此,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在哪个地区,它行的是中道。所以戒律决定不能死在戒条之下,那就错了。就是经教也不能死在文字之中,同样一部经,自古以来许多的注解,每个人讲法不一样。这个讲法就是代表它的时代性,经文没有变,古时候也用这个本子,现在也用这个本子,古时候有古时候讲法,现在有现在讲法,就是当时时代的大众他们需要的不相同,这个是要知道的。

  懂得这个原则,我们看古人注子,譬如我们看唐朝人注子,从注解里面,他这样子讲法我们就可以推想到,唐朝那个时候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有哪些困难,这种解释解出他的困难,好像我们看药方就晓得他害哪些病。所以读注解,不懂得这些原理原则,那也死在古人的句下,你学的东西全是死的。所以讲求的是推陈出新,我们要看活的。看到活的,才晓得我们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跟过去很不一样,我们拿这部经应该怎么讲法,才能对治现代人的毛病,也就是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如何来对治?如何来挽救?这个佛法才适用。

  这是他也做了一个榜样,从此以后把这些名闻利养、好高骛远全部放下了。人有才华,他就有傲慢,他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香岩在百丈有值得骄傲的地方,跑到沩山这个地方来,碰了钉子,不敢再骄傲,老老实实去做苦工。他这一句「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老是放在心里,也是放久了没有妄念,天天就这「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妄想执著都没有了。有一天,也是很偶然,种地的时候,锄头碰到一块石头,他就捡起来随便一丢,旁边是竹林,正好石头打到竹子,一听那个声音,他开悟了。实在讲,这个事情他也不晓得丢了多少次,也不知道听了多少次,都没有开悟,这一次开悟了。就跟听黄莺叫的人一样,也不晓得听了几百遍、几千遍,都没开悟,这一次一下碰到,成熟了,他开悟了。

  「乃向沩山作礼曰:若沩山早为我说,焉得有今日事,一击忘所知」,如果老和尚先给他说了,他今天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他得不到,那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硬是要自己悟入,这就是明心见性。一个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证得理一心不乱,不一定是什么机缘,没有法子预测的。可是决定不能存一个念头,存一个念头,你决定不会开悟。譬如我们念佛,想得一心不乱,天天想著「我怎么还不得一心不乱」,你永远不可能得一心,你得不到的。只有一个人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把什么都忘掉了,就像参禅一样的。可是参禅,有人参一生都不开悟,多得很,太多太多了。参禅的人,一万个人当中能够一生开悟的,给诸位说,三、五个而已,所以这个法门比不上念佛。念佛,不悟没有关系,一样往生,他带业往生。

  参禅,参到功夫成片,没有用处;到事一心不乱,也没有用处,事一心不乱是得定。功夫成片是相似定,就是他这个定功能把烦恼伏住,烦恼并没有断,没有用处。纵然是把烦恼断掉了,也没用处,一定要明心见性,达不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这一生功夫都白费。所以不如念佛,念佛只要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推崇这个法门,这法门叫易行道,人人有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禅没那么容易,密也没那么容易。这是一切法门最容易、最快速,也最稳当的一个法门。

  钞【一日治地次。】

  就是有一天他在那里种地。

  钞【抛石击竹,铿然有声,忽而大悟作颂:有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他悟的时候,做了这首偈。

  钞【等语,如是,则檐前鹊噪。】

  『鹊』是喜鹊,屋檐前面喜鹊叫。

  钞【野外松声。】

  在野外松林里面看松涛,风吹到松树,那个形状就像海上的海浪一样,那个音声也很好听,这是松声。

  钞【一蚊一蝇。】

  听到蚊子与苍蝇的叫声。

  钞【一草一叶,莫不演扬妙法,鼓发道心,况清净佛土乎。】

  演【一击忘所知,所知,即所知障。】

  所知障破了!所知障不破,不能开悟。为什么经教不能研究,不能去想?你去研究是增长所知障。所以经教,你听的、接触的,懂就懂,不懂就算了,你不要去理会它,这就对了。一个原则,始终保持清净心。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真正求智慧的方法。孔老夫子求智慧也是从定中求,也是不落心意识。这是所知障破了,开悟了。

  演【即渠问一答十处,到此忽然浑化,故云忘。】

  过去他是闻一知十、闻十答百,那都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这个时候真智慧现前了,以前种种分别妄想到这个时候全都消除了,全都没有了,心地清净,豁然开朗,世出世法无所不知,这是智慧现前。今天时间到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