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二三页:
疏【又功德者,无漏性功德也,复有胜劣,今是胜功德故。】
无漏性,说明这个功德是称性起修,所以称为『无漏性功德』。
钞【无漏功德者,初祖以营修世福,为有漏之因,不名功德。】
『初祖』是说禅宗初祖,也就是达摩祖师。菩提达摩在印度承传上来说,他是第二十八代,就是从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印度的初祖,迦叶传阿难,这样传到第二十八代,这是达摩祖师。达摩把禅宗传到中国,在中国达摩是初祖。『以营修世福,为有漏之因』,达摩到中国来,那时是梁武帝的时代,他见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可惜都是修福。在他做皇帝这个时期,他一共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写经,那个时候没有印经,拿钱雇人写经。还有度人出家,只要有发心出家的,他都欢喜,他都帮助,成全人出家。一般讲,这个功德就很大了。达摩来的时候,他就问达摩:我造寺、写经、度出家人无数无量,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实无功德。他说:给你讲老实话,没有功德。梁武帝听了就很不欢喜,也就不护持他了。他就没有法子,到少林寺面壁去了,没人理他。如果他称赞梁武帝,梁武帝做他的护法,不得了!那他的法缘可就胜了。在中国那么多年,只度一个慧可二祖,只传了一个人。这就是说法不契机,但是达摩祖师讲的是真实话。
我们自己学佛一定要知道,我们究竟是在学什么?是在修什么?要搞清楚。梁武帝所做的是人天福报,就是有漏之因,在佛门里面修福,他的果报在三界,出不去,所以这个不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功德?真实功德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所生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智慧,这是真实的功德。绝对不是世间法里面能求得到的,功德要向内心求,「功」是功夫,「德」就是你的收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不名功德』。
钞【又云功德在法身中,则此之大行大愿,皆自性无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
功德是在法身之中,换句话说,功德一定要与法身相应。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法身?「法」是指一切万法,「身」是体性的意思。法身,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法称之为法身。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寂的,所以说万法皆空。我们说一切法是从相上说的,相上虽然有,不是真有,叫妙有。为什么叫妙有?妙在哪里?妙在它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就妙了。一切万法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无性之性就是真性,真性也叫做法身。
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与无自性相应,这叫功德。什么叫自性?什么叫无自性?佛在《解深密经》讲得很清楚,《解深密经》里面讲三自性、三无性,但是那个讲法不好懂。我们再讲得浅显一点,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的修学,你能做到不著相就相应。你有分别执著妄想,那就是有漏之因;离开一切妄想执著,那就是称性功德,与法身就相应。
佛菩萨的大行大愿,他为什么说个大?因为你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个行就大了。大心修的行就叫大行,我今天布施,布施一块钱叫大行,为什么?因为布施一块钱,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执著,这一块钱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跟法界一样大,所以这个行叫大行。我今天这个供养,供养是一百万,我了不起,我今天供养的很多,这有执著有妄想,这个行叫小行。所以梁武帝虽然盖了四百八十座寺庙,他老念著四百八十,太少了,度几万个出家人,这几万个数字也不多!所以就变成小行。他要能够真正做到像《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今天修的不著我相,也不著众生相。以布施来说,不执著我,也不执著接受我布施的人,也不去念我布施的这些物,虽然修布施,这一点都不挂心,叫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功德就称性。总而言之一句话,八万四千行门,只要你有执著,这个行就是小行。《金刚经》上所说的,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所修的是小行,你所修的是有漏之因。八万四千法门决定出不了三界,这个诸位要知道。
这个事情就难了,我们要想破妄想执著谈何容易?幸亏有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带什么业?就是带著妄想执著去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带业证果的,没有带业成佛,没有带业成菩萨,也没有带业证须陀洹果的,没有。唯独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我们才有救!否则的话,没救!虽然如此,我们总还是要努力的好,於一切法里面把妄想执著这个念头减得愈轻愈好,为什么?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相同。如果对於一切事物都非常淡薄,不放在心上,这样你念佛就没有障碍,你很容易得功夫成片,很容易得一心不乱。凡是不能成就的,都是执著的念头太重,这是很大很大的障碍,一个是执著,一个是疑惑。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疑惑对於菩萨来讲是重大的障碍,何况我们凡夫!所以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一切事物要看得淡,《金刚经》上说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那么认真?认真对自己决定是有伤害的。
所以他这个心大,心是清净心,不是分别心,心就大了。心大,他的行也大、愿也大,没有一样不大。『皆自性无漏功德』,这个不是『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钞【胜劣者,声闻菩萨,乃至於佛,皆有功德,小大悬殊。今是彼佛因地,修无量愿行之所成就,崇功至德,不可思议,故云胜也。】
这个地方是讲阿弥陀佛,不是讲声闻、缘觉、一般的菩萨,所以这个功德有大小,不一样的。我们凡夫所修的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所修的比不上菩萨,菩萨所修的比不上佛,一切诸佛所修的比不上阿弥陀佛。这个大家在《无量寿经》都读过,阿弥陀佛的功德巍巍,不可称说,超出一切诸佛之上,所以此地讲的功德是无比的殊胜。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
疏【问:金刚般若谓庄严佛土者,实非庄严,是名庄严。今乃广陈依正,云何二经意义相背?】
《弥陀经》上跟《金刚经》上讲的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如果读过这两部经,也许有人真的会有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我们先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金刚经》上说,《金刚经》的当机是须菩提尊者,释迦牟尼佛叫著须菩提,问他:「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ㄈㄡˇ)?」须菩提很聪明,立刻就答说:「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经》这种句子很多,这个经自始至终是一种不著痕迹的说法,说了之后立刻加以否定,否定再否定,用这种方式来显示真实义,把真义透出来。
菩萨虽然修行庄严净土,如果真的有意去庄严,那就错了。所以菩萨修行是行而无行,「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对我们凡夫来说,好像菩萨真的有造作,真的有庄严,菩萨的心里面不著这个相,四相皆空,那才是真正的庄严,所以说「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三句我们要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在哪里,「庄严佛土」,这是相;「则非庄严」,这是讲的性,也就是体;「是名庄严」,这是讲的作用,体相用。相上有没有?有,体上没有。如果合三谛来讲,庄严佛土是俗谛,则非庄严是真谛,是名庄严是中谛,天台家所讲的三谛就是体相用,你从哪一个角度上观察。可是你要知道,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它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从三个角度去看,你才能把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这才不迷惑。
这个地方假设的问题,这个人说:「今乃广陈依正,云何二经意义相背?」这二经意义决定不相背,佛说一切经哪有自相矛盾的,决定不可能。这是读经的人起了误会,才有这个问题,所谓断章取义。决不是说实无庄严那才是真正庄严,那也错了,你心里还有个庄严,已经不庄严了。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不但对净土他不明了,对《金刚经》也不明了。
大乘佛法常说,一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净土有佛净土的庄严,菩萨罗汉有菩萨罗汉的庄严,天有天的庄严,人有人的庄严,乃至地狱也有地狱的庄严,但是这个庄严的相不相同,这种不相同就是唯识所变,是识变的。但是这个相是从性生的,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就是真如本性。十法界到底是十还是不是十?佛法里告诉我们,非一非异,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不一。你要说不一样?性是一样的;你要说是一样的?相不一样。所以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这是给我们说明它的真相。
疏【答:性相不殊,所宗异故。】
下面还有解释:
钞【性相不殊者。】
『殊』就是差别。
钞【全性起相,全相归性,性相本非二物。】
『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真的。可是真正能悟入的人不多,你真能悟入,你在生活上就受用到,就得自在;你没有悟入,性相是有隔别的。要什么条件才能悟入?要相当的定功,也就是要有相当的清净心,才能够悟入。清净心要怎么得来?还是一句老话,要离妄想执著。因为你有妄想执著,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这个境界决定入不进去,一定要清净心才能入这个境界,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今天可以说理上我们懂得,事上融不过来,也就是事上得不到受用,理明白了,古人常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除什么?除妄想执著。除妄想执著以后,那叫证悟,我们现在叫解悟。解悟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必须证悟才行。
『性』是真性,『相』是现象,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现象叫森罗万象,从哪来的?从我们本性变现出来的。就好像作梦一样,你在作梦时候,梦当中有境界、有相,相是从哪来的?是从你能作梦的那个心变现出来的。再告诉你,这个变现出来没有先后次第,同时变出来。我们晓得梦是自心变现的,因此也就明白整个梦境就是心!要是问你,心像什么样子?你在作梦的时候,你就想到了,心就像这个样子,就像变出那个境界那个样子,它变成相分,这下看到了,知道它这个样子。
现在你要问:我们的真如本性像什么样子?现在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真如本性的样子。因为眼前我们看到的境界,就是我们自心变现的,就是自性的相分。这个相是好是坏由你变,你是好心就变好相,你是恶心就变恶相,相随心转。十法界好丑之相统统是自己变现的,这不能怪别人,不可以怨天尤人。所以『全相归性』。
性在哪里?一切现象就是性。禅宗语录的机锋语,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去看,就很有味道。入了境界以后的那些人,你要问他:道在哪里?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喝茶就是!所以说赵州茶,那是明心见性的话。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随便拈一法,没有一法不是。就好像我们作梦,梦里哪个境界不是心?那个境界是心变的,所以无论哪个境界全是心!全心变成梦,全梦就是心,梦里面自己这个身是自心变现的,梦见那个别人还是自心变现的,梦中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统统都是自心变现的,除了自己心之外,没有一法,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样才真正能体会到佛所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确实宇宙万法跟自己同一个体,同一个心性。这个说明『性相本非二物』,性相是一,本不是二。性宗相宗都跟我们讲得很透彻。
钞【而当经各有所宗,彼经以无相为宗。】
佛讲各种经,也是在一切法门里面提示出一种方法,换句话说,每一部经所讲的方法都不一样,如果完全相同,那又何必讲两样?不必讲了!一切经的体性相同,一切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不相同,『宗』就是修行方法。般若部它的方法是从『无相』下手,就是从空门里面走,这是不相同的地方。也就说,它要离一切相,像《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他从这个地方入门。这个入门真的就难,你四相不空,你永远在般若门外,你决定入不了门。
钞【故唯明第一义相,不取形相,实则清净心中,身土自现。】
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又说「於法不说断灭相」,就是这个意思,叫你即相离相。实际上,相能不能离开?决定离不开,为什么?因为相就是性,你要是把相离开,性也没有了,哪有这种道理?这怎么讲也讲不通!相是决定离不开的。叫你离相,叫你不著相,是什么不著?心里面不要去想它,不要去执著它,这叫离相。就是心要真正清净,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不是外头本来无一物,外面样样都有,心里面没有。诸位要晓得,离相是心离相,不是身离相,身离不开的!譬如身,我离相,跑到深山找一个洞里面去修行,那个山还是相,洞还是相,你还是没有办法离开。离是心里离,心清净,於一切法不染不著。我们讲得明白一点,通俗一点,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离了。
我们再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大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也就是都是《金刚经》这个标准以上的,没有在《金刚经》标准以下的,《金刚经》标准以上的,就是说四相四见统统破了。我们展开《华严经》,你看看经上所描写的,跟我们现实社会人生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余统统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那都是佛菩萨。
所以在《华严》,显示在家的佛菩萨比出家的多,多得太多!不但里面有走正法的,还有走邪法的,杀盗YIN妄都有,那都是菩萨、都是佛,怎么还会有这些事情?给诸位说,事上有,心上没有。你看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一天到晚杀人,脾气坏透了,动不动就杀人,他心地清凉自在,人家真正做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华严》上讲的历事炼心,你的清净心,你本来无忧,你一尘不染,从哪里炼?从这个社会一切人事上去体验,在这里修行,在这上用功夫,成就自己真正的清净,那就成功。所以它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没有经过考验的,大乘菩萨是经过考验的,这才到真正的清净。这个时候身与土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下面大师在此地举一个比喻给我们说:
钞【喻如磨镜,尘尽像生。】
这桩事情,我们现在人很难懂,为什么?现在的镜子跟古时候镜子不一样。古时候镜子,多半是铜的,铜镜。铜镜时间久了它就不亮,一定要磨,把脏的东西磨干净,它就亮了,可以能照人。当然比我们现在的镜子差太远,现在进步了,不用铜镜。这个比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我们清净心上的尘土,你能在一切不同境界里面把你的分别执著磨掉,清净心就现前。
我们有贪瞋痴,怎么晓得有贪瞋痴?看到合自己意思的就生欢喜心,这就晓得有贪心;看到不合自己意思的就不高兴,晓得有瞋恚心。所以境界一现前,你自己就发觉到,我还有贪瞋痴烦恼这么厚!怎么晓得贪瞋痴没有了?还得要靠境界现前,顺境现前,心淡薄,没有贪爱,贪心没有了;逆境现前,这个心没有瞋恚,心是平静的,我瞋恚心没有了。所以离开这些事相,你的烦恼不能发现,烦恼也不能去掉。
所以,修行在哪里修?绝对不是到深山里面去修!有些人说:「很羡慕某人,他的福气真大,能找到一个深山去修行。」深山里面修了几十年,再到都市逛一趟,一切都完了。这是没有经过考验!真正修行,什么地方修行最好?逆境。我们是凡夫,先修逆境,就是样样都不称心,样样都不如意,换句话说,烦恼里面最重的是瞋恚,先断掉。到自己真正没有瞋恚心了,第二个境界就要去除贪心,这是顺境。顺境里面断贪心,逆境里面断瞋恚心。大乘佛法有两位尊者代表,迦叶尊者代表苦行,代表逆境,他是一个大富长者,富家子弟出家的,一生修苦行,在逆境里面修;第二个是善财童子,他代表顺境里面修。
可见得顺逆境界都是我们修行的好处所,问题你要会修才行,你要是不会修,会被境界淘汰。淘汰是真快,你不会修,自己把握不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增长贪瞋痴慢,换句话说,马上就堕落了。你如果不堕落,马上就出头。所以升得也快,堕得也快。小乘,你不能说他不对,他升得很慢,退转也不容易,他跟外界隔绝,保持他的清净心。菩萨修行在红尘里面修,这是大风大浪,禁得起考验,诸佛都赞叹!在风浪里头自己要真正禁得起考验,晓得是在这个境界里面用功夫,在这个境界里头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慈悲一定是从清净平等里面生的,这个慈悲是真的,是大慈大悲。如果不是清净心,不是平等心,你这个慈悲叫爱缘慈悲,是从感情里面生,不平等。这就是说明般若的义趣跟净土不相同。
钞【其专言性者,盖即相之性,非弃相而取性也。】
绝对不是说相不要了,取见性,没有这个道理,相就是性。好相是性,恶相也是性,顺境是性,逆境还是性,天堂是真如本性变现的,阿鼻地狱还是真如本性变现的,相虽然不一样,性是一样的。你见到性,也就是说你心真正平等了,平等性智!心不平见不到性,心真正到平等就见性。
禅宗的方法,六祖归纳成一句话,这是纲领,「本来无一物」,说得非常恰当,你心里干干净净的,一念不生。这个心清净了,这个心常生智慧,六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凡夫是心中常生烦恼;不清净就生烦恼,清净就生智慧。所以,智慧跟烦恼是一不是二。因为能生都是一样,都是真心本性里面生的,不同的是一个心清净,一个心不清净。所以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这是般若宗所提倡的,这个的确是难,我们自己尝试就晓得,看自己能不能离四相,对於这一切人事物能不能一点牵挂都没有,你能不能做得到?
钞【今经以劝生净土为宗,故於极乐依正种种庄严,反覆开明,令起忻慕,实则相本自空,唯心唯识。】
这就是讲宗趣不相同,这个经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跟《金刚经》完全不一样,《金刚经》是教你心里一念不生,用这个方法。这个经是希望我们发心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反覆的跟我们说明。像经里面讲的栏楯、罗网、行树、宝池、楼阁、莲花、天乐、雨花,乃至阿弥陀佛化作种种禽鸟,寿命光明、依报正报,讲得详细明白,说这些干什么?说这些是希望我们起忻慕的心,所以它跟《金刚经》不一样。《金刚经》是叫你把心里所有念头空掉,这个不是,这是叫你起一个希望的心,这个心没有空掉,这比那个就好修多了,就方便多了。所以要知道,般若是从空入,我们这个是从有入,不一样!无论从空门或者从有门,绝对是圆融的,绝对没有矛盾现象。
『实则相本自空,唯心唯识』,这个理论与事实,不仅说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眼前就是的,可以说世出世间诸佛刹土没有例外的,全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华严经》给我们说出这事实的真相。所以相是空的,相叫假有,叫妙有,而不是真有。佛法讲真妄,真就是永远不变的。现在不但色法(我们今天讲物质)是变的,刹那刹那在变,这个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所以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变,真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心,这个心永远是这个样子,这个心是不生不灭。我们今天讲妄心,妄心是念头生灭,叫生灭心。生灭心不是真心,生灭心是你念头在生灭,心哪里会生灭?心是不生不灭的,是你那个念头在生灭,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这是妄心,不是真心。
佛法修行,要用真心修,你才能得到真的果实;你要是用妄心修,妄心就是生灭心,用妄心修不能成正果。佛在《楞严》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用生灭心修,就是用妄想、用意识心修,最高,你修得很正确,这路子没走错,理论方法非常正确,你可以修成阿罗汉,这到了顶点,决定不能见性,为什么?性是真心,你要用真心来修才能见得了性,妄心修是决定不能见性。所以用妄心能得定不能开慧,慧是真心的作用,你得不到真心,哪里有般若的德用?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虽然相上有种种庄严,佛常用比喻跟我们说,实际就像镜中之像、水中之月,《金刚经》比喻得很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叫我们「应作如是观」,你能够这样观,这就是观照。般若宗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用观照,不管什么境界,我们六根一接触,你常常起这个念头,统统把这所有境界看作梦幻泡影,有没有?有!有相无体,相不是真的,刹那刹那都在那里变化,「真的」是一样都没有。《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这大千就没有了吗?跟诸位说,还是有。什么叫没有呢?再不执著了!从前迷惑不知道,样样执著,现在不执著,不是外面相上没有,是你心里面没有了,这叫真的没有。如果相上没有了,性也没有了,哪有这个道理?这决定讲不通的。
古人还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迷的时候不知道有金,只晓得这是镯子,这是耳环,那是炼条,一样一样的很多,不知道是金,在那里虚妄分别这些形状。觉了以后,这相统统没有了,不管什么拿来,黄金,也不要分别这个那个,统统一样的,都平等了,绝对不再执著这些花样,拿来都晓得这是黄金。
所以觉悟之后,所有一切大千世界都是空性,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觉了之后,一切境界统统都没有了,那把人都吓坏了,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真的没有了,佛怎么度众生?佛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那不要度了!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类化身,还是要发大愿普度众生,可见得相还在,不能说观音菩萨没觉,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大彻大悟了。
性上没有,相上还是照有,六道还是存在,他心里没有了。心里没有了,就决定不随六道流转,他是乘愿再来,在六道里来去自由,没有限制。迷的时候不自由,迷的时候是业力在主宰你,不想去也得要去,想去也去不成。觉悟之后是愿力主宰,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去。而且觉后一切苦乐忧喜舍他没有了,他不受了,所以他在天堂没有乐受、在地狱没有苦受,他心是清净的、平等的,他到哪一道统统是一样的;我们凡夫看到的是不一样,其实在他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大菩萨,你恭敬他、供养他,你送好吃的给他吃,甚至你要杀他,他感受都一样,他心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他平等的!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他都没有。所以这五种受是假的,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这五种受都没有,这个心才真正清净!
「实则清净心中,身土自现」。佛法里面讲空有,意义很深!空不是无,我们一般人听到空,以为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空是什么都有,说有,有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有叫妙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意思,空有是一不是二,这个也很难懂。你想想梦中那个境界,你说它是空还是有?你要说它是空,确实梦中境界清清楚楚,你醒来的时候讲得清清楚楚;你要说它有,有在哪里?了不可得。所以有即非有,空即非空。
真如本性里具足无量的功德,六祖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如果你自性里没有,你决定现不出这个相;你能现这个相,决定是有原因的,决定是有。佛告诉我们,每个众生自性里样样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具足。虽然具足,可是现相的时候,这十法界是一界现、九界隐。我们现在现的是人法界,我们在人间,我们自性里面有佛法界,有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饿鬼、地狱、畜生,这九样不见了,一个现、九个不现。虽然不现,它存在,好像在仓库一样没拿出来,确确实实是有。
怎样才现前?那要讲缘分,这个缘,《华严》上说「无量因缘」,相当的复杂。无量因缘,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叫四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所以现相是缘生的,我们叫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缘所生法是方便说,是对初级来讲,你好懂,你能体会。可见得缘非常重要。
我们要现什么样的相,那就看你在缘上下功夫,因是本有的,所以决定就在缘上。佛法实在讲,也就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才能普度众生。我们今天要成佛,把成佛的缘加强,其他的九种缘把它减少,那你这一生笃定成佛。你要想生天,你把生天这个缘加强,其他的缘减弱,你决定生天。十法界自己想到哪一界去,主宰是在自己,不在别人,这是佛法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佛能不能保佑你?不能。佛只能把这个理论、事实真相给你讲清楚,你的前途是由你自己决定,谁都帮不上忙!你自己做你的主宰。
缘里面最胜的缘,《观经》三福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在第三福里头讲的,是对菩萨讲的,不是对别人讲的。我们再看《无量寿经》,经上告诉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菩萨,因为这一生当中没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所以有一亿菩萨退失菩提心,退转了。我们又看到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现在还退转,还有隔阴之迷,他这一生到人间来是王子,是居士长者,换句话说,他已经退转了,从菩萨道退转到这种程度。这第三福中讲的「深信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很多菩萨都不知道。
我们的确非常幸运!知道这桩事情,才晓得怎样才能证无上菩提,怎样才能成佛,你就老老实实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为什么?我培养这个缘。成佛之因我有,这是真如本性里本来具足,现在少的就是成佛的缘。成佛的缘要如何来争取?如何来培养?念佛,这个不容易!这部经反覆给我们开导、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西方极乐生起欣慕之心,向往之心,那就行了。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最大的利益,无量寿!寿命长。还有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色相跟佛完全相同,我们在《无量寿经》里头读过,相貌完全相同,个子高矮都一样。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不平等,身体强健、相貌好的就起傲慢之心,自己以为不得了,骄傲!体智衰的、相貌不好的,就有自卑感。都生烦恼!傲慢是烦恼,自卑感也是烦恼。阿弥陀佛很慈悲,到他那边相貌统统一样,所以你也没有傲慢,也没有自卑感,心清净平等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都没有这种现象。
一切诸佛世界都是差别相,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相。为什么平等?因为每一个都是念阿弥陀佛去的,因平等,缘平等,所以他得的果报平等。所以这念佛往生,我们虽然是带业去往生,真正是了不起!十方世界那些大菩萨去往生,也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我们一品烦恼没有断也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我们所依据的理论相同,用的方法相同,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果报当然相同。不能说他是菩萨,我是凡夫,我们去的就不一样,不可以,没这个道理。净土三经你要遍读,你才能了解这真实的状况,单单读一部经没法子知道。
钞【其广陈相者。】
『广陈』是陈说,就是详细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本经所讲的是略说,详细的在《无量寿经》。
钞【盖即性之相。】
『相』是性之相。
钞【非离性而言相也。】
不是说离开性别有一个相,没有这个道理。相是即性之相,性是即相之性,一而二,二而一。
钞【为门各别,究竟是同。故知二经,义不相背。】
《金刚经》是从性门入,《弥陀经》是从相门入,性是相之性,相是性之相,还是一桩事情,没有违背。诸位读这段经文之后,要能深深体会我们眼前这个生活状况,眼前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亦复如是,你才会得到受用。你晓得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相,性之相,什么性?自己的自性,是我自性的相分。能现能变的是我自性,所现所变的就是我现在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离开自性别无一法,这样你才在一切境界里面离开一切取舍得失这些妄想了。一切境里面无取无舍,无得无失,这个心多自在,清凉自在!这种清净心就与真心逐渐逐渐接近,相应了。这样往生品位就高,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没障碍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