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师:大家请坐。
学生:科注学习班心得报告
「净土与前行」之二:自力难行 圣贤皆往
至诚顶礼尊敬的师父上人,感恩师父上人怜悯不弃,惭愧不肖弟子法文继续汇报「净土与前行」之心得。
前文以祖师大德行门判教、自力他力之差别,说明末法时代修行,唯有依靠净土,并且净土是凡夫众生人人皆可修学,真相信、真好乐、愿生则生的法门。此文将述自力修行之难,并列举古今菩萨祖师人人趣向净土之事实,发起信乐向往之心。
甲二、抉择净土法门
乙四、自力断烦恼真的困难吗?
虽明前文所述净土他力横超之理,又有一类空腹高心者,不知自身根性之低劣、道心道力之微弱,又不知惑业系缚之沉重,虚妄以上根大力之士自居,以为可靠自力了生死。故以下试述通途修道之难,以期断尽偷心,坚定净业。
丙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
宋永明延寿大师,乃净宗六祖、法眼宗三祖,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在国清寺修习法华忏、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口加持,得无碍辩才。因宿愿未得决定,亲自登上智者禅院,作两个阄,一是「一心禅定」,二为「万行庄严净土」,禅师精诚祈祷,七次都拈到净土阄,以此因缘一心修持净业。并撰著《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处最为切要,作《四料简》特赞净土。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云:「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於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盘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所谓《四料简》,四是四首偈颂,料是比较衡量,简是拣别、拣择之意,即四首比较衡量如来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以选择出最为殊胜方便的净土法门的四首偈颂。印祖赞永明大师所作之《四料简》,提炼了一大藏教之纲宗,是引领修行者避免歧途,指示正道的大导师。
其中第三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净土法门说要》释云:「其人虽略识心性,而见思未尽。直须磨厉净尽,至於无余,则生死方可出离。若一毫未断,六道轮回,依然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即便命终,归途莫测。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眨眼之间,随其业力,便尔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大意为:这类人虽然彻悟了禅宗,明心见性,但是见思烦恼是不容易断掉的,需要一直磨炼自己的智慧才能够彻底的断掉见思惑,才能够出离六道分段生死。若有一毫烦恼没有断尽,依然难以逃出六道轮回。生死大海极为幽深,菩提道路甚为遥远,就是已经开悟的人,死了以后,十人之中还有至少九个人滞留在轮回之中。临命终的时候,这一生及过去历劫多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力,显现出中阴之境,眨眼之间,就随著业力去受生了,自己能做得了主宰的力量丝毫也没有。
十人九蹉路,尚是宋朝永明大师时的情况,到后代就比不上了。何以知之?净宗九祖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云:「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口气不来,便向驴胎马腹胡钻乱撞,动经千生百劫,得出头来,知是几时?况末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我憨翁大师又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伏愿诸仁者,莫堕狂野覆辙,直须痛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即到了明朝时候,末法的阴云更加密布,众生的根机更加低劣,所处的环境更加恶浊。憨山大师说,当时的修行人如果不求生净土,十个开悟的人,里面有十一个不能出离轮回!
又若是浮浮泛泛参禅学教、持戒修观等,却没有明心见性,又没有决定信愿之无禅无净土者,结果是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更须注意的是,此处禅宗也代表了密宗。黄念祖老居士《谷响集》云:「诺祖开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又如曾在五明佛学院求法约二十年的汉僧净戒法师,讲解《净土或问》时说:「其实以禅宗,就包含了密法的大圆满、大手印、心性法门。想依靠禅宗开悟、想依靠大手印、大圆满开悟的,你开悟了,就像第三料简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十个人有九个人还会蹉跎、耽搁的。为什么?你开悟了,烦恼还没有断尽,还会耽搁的。」
丙二、智者大师示居五品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位,皆求生净土以了生死
前科以祖师教言说明通途修道之难,此科再举古今佛子共遵之大德所示现的实证地位,来说明自力修行之难。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云:「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
印祖此段开示大意为:智者大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老人家临终时,有人问大师证入什么地位?大师回答说:「我如果不领众修行,必定会证六根清净位。(就是圆教十信位,获得六根清净,如同《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阐明的。)因为分散心力用在领众上,损己利人,只是修行到五品位。(五品,就是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但见惑尚且还没有断除。)」蕅益大师临终的时候说,他老人家修行程度是在名字位中,但是具足真佛眼。(所谓真佛眼,圆满觉悟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见与佛是相同的。居名字位中,名字位人,见思烦恼尚且还没有能伏住,何况说断掉?)
印祖又云:「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即虽然大彻大悟,但实属名字位中人,见思烦恼还没有伏住。观蕅益大师之传记,阅《灵峰宗论》,我等末法凡夫,能有大师之根性吗?能有大师之智慧吗?能有大师坚毅广大之愿力吗?能有大师精勤办道之用功吗?能有大师居住灵峰之清净环境以免染污干扰吗?统统比不上,还妄靠自力,耻谈佛力。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等高僧大德,尚须求生西方才了生死,我们烦恼深重、罪障缠缚之凡夫却轻视西方。此正如《法句经》云:「若愚思为智,说彼为愚痴」,若本来愚痴,却认为自己有智慧能靠自力了生死,佛说这是真正的愚痴。若能效法诸祖,则如《法句经》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我们自己本来很愚痴,若能对自己的愚痴有自知之明,而专求西方,佛说这是有智慧的人。
丙三、即便开悟,不出轮回,从悟入迷者多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刘圆照居士摸象诗序》:「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阴,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又《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一》云:「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
大意为:纵然大彻大悟,而只有能力悟,没有能力断尽见思烦恼,依然还是轮回在生死之中的人。在轮回之中,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大彻大悟的人尚且会从悟返迷,何况是没有开悟的人?因此,若不出轮回,从开悟再迷掉的,一万个人里面有十千个;从觉悟能够继续增上觉悟的,一亿个人里面一、二个也是没有的。
又《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张曙蕉居士书八》云:「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法门宗旨不同,若好乐高法大法,希求开悟见性,由此而不能专一求生净土,最后落得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故印祖说其误大矣。又为何一百个开悟的人中,有九十个不求往生?参禅开悟了,还不懂要求生净土吗?如《无量寿经》中,佛所开示,净土法门是如来果地不可思议的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声闻用亿劫的时间来测度佛的智慧,竭尽其智慧力也是不能穷尽的。净土法门唯有如来能做开示,代代祖师大德亦唯有以佛陀金口亲宣的净土经典为根本来做开演,离经一字即为魔说。即便开悟,若不学习净土经教以开净土教理之差别智慧,则疑惑无由遣除,正信无由生发。因此,一百个开悟的人里还有九十个不求往生。可知,唱高调轻净土者,其误大矣。
印祖常谈从悟返迷之实例,兹举其三。
宋朝的师戒禅师,住五祖寺,故名五祖戒禅师,其后身为苏东坡。苏东坡聪明盖世,但不拘小节,常常出入妓馆YIN坊。由此可知五祖戒禅师的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因为证到初果就得道共戒,自然而然就不会犯戒。苏东坡既然曾经出入YIN坊,则知五祖戒禅师尚未得初果之道力,初果尚未得到,还说什么了生死?
又如草堂清禅师后身,作曾公亮,五十岁拜相,封鲁国公。然而对於佛法也非常疏远了,还比不上苏东坡对佛教道理的理解更加通畅。
秦桧,前生是雁荡山的僧人,以前生修持的福德力,做宋朝宰相,受金人贿赂,杀金人所害怕的忠臣岳飞将军。凡不跟他同谋者,或者贬谪,或者诛戮。以至於死后永堕地狱,百姓的心头之恨无法消除,就用面做两条(秦桧与夫人)共炸而食之,称为油炸桧。又铸造铁像,跪在岳飞的坟前,凡祭拜岳飞的人,都拿著木板痛打秦桧夫妇,又向他的头及身体撒尿以发泄愤恨之心。
由上可知,以五祖戒禅师、草堂清禅师之道德修持,尚且不能了生死。下一世做了大文豪、做宰相,在佛法修行上已远不如前生。秦桧的结果,更令人心惊胆颤,凭靠多年禅定功夫,后世得以做宰相,一被金人的贿赂所迷,就变成了不知好歹、忠奸不分的痴呆汉。所以,不肯仗佛力以了生死者,如果想到这种结果,如何能不专修净业?
乙五、密宗大德导归净土
丙一、恰美仁波切选择极乐净土
近日,五明佛学院益西彭措堪布,翻译并讲解藏传佛教净土大祖师恰美仁波切著名著作《山法》中的「选择刹土文」。其中,恰美仁波切就著不同宗派所求生的五方佛刹土、密严刹土、华藏世界、兜率内院,及地球上熟知的圣地五台、普陀、香巴拉等去处,就其往生条件、往生结果、刹土依正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与对比。最后确定在一切净土中,唯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具有两种特点:一、往生条件最低,往生最简单容易。二、往生之后成就最极殊胜圆满。由此确定,各宗各派佛弟子,均须以求生西方净土做为共同目标。恰美仁波切本人当初也是七年勤修弥勒法门,求生弥勒净土,以后他改成了一心求生西方净土,如「选择刹土文」曰:「我本人也是在七年中这样做的。但是我见到轮回苦的缘故,现在我对於生死的苦极为恐惧,所以我放了修弥勒发愿的法,而念诵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文。」
丙二、贡嘎上师:往生极乐净土,就是即身成佛
黄念老《净修捷要报恩谈》云:「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现在学密的人有意的来标榜自己,压低净土,我说『往生净土算不算密宗的即身成就?』贡嘎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我说『西方极乐净土。』『哦,那就是即身成佛。』」
丙三、诺那活佛:皆须求生极乐净土
四川大学宗教学所研究员、博导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一文中,谈及拜访黄念老时提问:「念佛与密法是否可兼修?」念老回答:「随自意乐,可兼修,也可一门深入,只修净土。密法可不修,净土绝不可少。诺那活佛当年开示:凡学宁玛法者,无论修何本尊,皆须兼修弥陀本尊,求生极乐净土。我的一些金刚弟兄,多具福慧,修到能在定中看见本尊、祈祷灵验的,不算稀罕,但有些没按诺那活佛教导兼修生西的,不是在晚年瘫痪疯颠,便是在临死时手忙脚乱。我从这些经验事实中得出教训,故自己老实念佛,也劝别人求生西方。」
丙四、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当代藏传佛教大德、五明佛学院创始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教诲黎明曙光》中回向偈说:「祈愿作此千万福德力,众生得触真实道光明,来日皆於殊胜极乐国,究竟成满圆熟净三德。」其弟子益西彭措堪布讲解此文时说:「上师如意宝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引导无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上师经常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凡是和我结缘的众生,不论仇缘、亲缘,我都把他们接引到极乐世界。虽然有东方现喜刹土、邬金铜色吉祥山刹土等许许多多的净土,但是像极乐世界那样功德圆满又极容易往生的净土,却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往生之后可以成就一切所愿,无勤度化一切众生。』」法王如意宝三、四岁时就想:我怎样能把全世界的人带到极乐世界去?之后,不断的这样回向。法王临终结跏趺坐,往生西方,弟子们礼拜时,发现不知何故,老人家的头转向了西方,遂小心翼翼扶回,不久又转向西方。这才知道,他老人家是往生西方净土了,并以此指引所有弟子都要求生西方净土。
丙五、索达吉堪布:获得佛果的法门中,求生极乐是最殊胜的
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讲解文殊菩萨化身,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净土教言》时说:「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很多修行人都希望自己临终的时候依靠净土法门来往生极乐世界。在座的每位道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面临死亡,死的时候如果一点把握都没有,虽然一辈子都在修学佛法,自认为学过很多法门,但临终时若跟一般的世俗人没有任何差别,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获得佛果所有的法门中,求生极乐的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学密宗的人轻视净土法门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藏传佛教中的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他们对往生净土持什么态度?乔美仁波切、法王如意宝都是往生极乐刹土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你们不要认为,『我是学密法的,净土法门非常简单,念佛不可能获得解脱』,说这些话的人都是在显露自己的愚痴!」
丙六、益西彭措堪布:到了极乐世界,是证入密宗的最深处
益西彭措堪布讲解「选择刹土文」时说:「现在知道有些刹土非常殊胜,但往生的条件很高,或者往生后还有上中下各种情况,或者某些刹土人的寿命长短、苦乐跟这里差不多,这样才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这样对比以后再说出极乐世界,我们就感觉西方净土太完美了,没有任何过失,又相当简便容易,往生以后能够实现一切目标。」「过去以为各个刹土跟极乐世界是对立的,尤其学密宗的,认为自己不能跟大家一样去求生极乐世界,他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把其他刹土跟极乐对立起来看,把各大圣尊跟西方佛菩萨对立起来看。现在才恍然明白,原来总部都在极乐世界。十亿莲师的化基就是阿弥陀佛,十亿观音的化基就是观音王,十亿金刚手的幻化就是大势至。这样才知道,原来没有矛盾,是我自己心里造出了很多狭隘的见解。只要把心里这一层迷惑拨开,把心里的各种错误观念纠正过来,就一定会确认往生西方是此生的归宿。」(《大乘入楞伽经》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又说「一到了极乐世界就再没有生死,不是当生解脱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悟无生,不是证到了三轮空性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圆成佛果,不正是『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能证入事事无碍的法界,不就是华严奥藏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开显自心的密严刹土,不正是证入密宗的最深处吗?一到了极乐世界,水池里的水都能给你灌顶,不就是净密不二吗?一到了极乐世界,自心开悟,了认了自心是佛,不就是『禅即净土,净土即禅』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尘尘刹刹无边的法相自然在心中显现,不是最精确的法相宗吗?一到了极乐世界,连丝毫的我和我所的心都没有了,遮止了一切烦恼恶业,这不是真正的持戒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尽虚空遍法界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等等无余现前,不就是完成普贤行海吗?一到了极乐世界,菩提道从下至上的一切功德分全部完成,这不就是道次第吗?」
乙六、菩萨求生
不只以上祖师大德自己求生,并引导众生往生净土,圣者菩萨如普贤菩萨发愿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自普贤菩萨华严会上导归西方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愿往生偈曰:「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开示最胜方便时说:「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楞伽经》授记:「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有大名称、大功德的龙树比丘,证得初地后,往生极乐世界。)世亲菩萨造《往生论》发愿往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乙七、总结
《大集经》中,「如来悬记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若能如理通达净土法门:即生成佛之殊胜,但具信愿决定往生之简易,弥陀愿海之深广,自力佛力之差别,不断烦恼带业横超之方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广大,十方诸佛共同称赞之盛况,上至等觉,下至三途,悉皆求生之事实;并能深切认识到,以我之资质要出生死只有仰仗佛力往生西方净土,同时西方净土又是第一殊胜功德圆满之刹土,始能有决志求生净土,任遇何缘绝不退转之信念。
此正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某居士书》云:「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穷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置,或将净土置之脑后,则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於诸上善人也。」
净土法门之广大殊胜,绝非弟子以上浅见之文所能表诠,更需深入净土经教,以明理启信。若能坚定抉择修学净土不动摇,则学习《前行》,有百利而无一害,实为拯救末法众生法身慧命最要之法。何以故?印祖说很多人终日诵经念佛,而自己与极乐依然漠不相关,就是因为不知六道轮回苦,不知极乐涅盘乐。若能深入实修共同四前行,珍惜暇满、念死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下可更坚实奠定净业基础,落实三个根;上可出生厌离娑婆之心以希求解脱,成就真信切愿之净业正因,又可做为生起菩提心之基础,使令念佛人心佛相应,决定往生,甚至高品位往生。
至此,末法修行首先必须抉择净土法门试述完毕。后文,将通过净土法门修学宗旨详述修净土者修学《前行》之必要性。
弟子愚钝,报告之中定有错误之处,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大德同修批评指正。
恭祝师父上人:法体安康,光寿无量。广化有情,同归安养。恭祝诸位同修: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惭愧不肖弟子法文顶礼,二O一六年一月十三日。老法师:我们读了这一篇报告,难得法文法师回头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确实如他报告所说,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遭遇,不但中国历史上没有,世界历史上也没有,确实是空前的灾难,让我们对於五浊恶世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还能不能住?这个世界里修行谈何容易!这个世界度众生大难大难。为什么?众生的烦恼习气确确实实到了,古人有一句形容的话,叫恶贯满盈。我们过去看到这句话总是认为古人讲得太过分了,今天看看现前世界,拿来对一对,不对别人,对自己,对照自己是不是恶贯满盈?这个造业的结果是什么?必须要知道,他的果报是无间地狱。
我没造那么大的罪业。你造了不知道,知道你就不会造了,就是因为你不知道。你细心想想,佛在经教里教给我们,五无间地狱的业因是什么?五逆十恶,我们没造吗?杀父亲没造,杀母亲没造,杀阿罗汉好像也没造,破佛身血,最后一条,破和合僧。如果细细的来说一说,这五种统统造了!你没有杀父、杀母,你对父母不孝,你没有把父母放在眼里。阿罗汉代表老师,目无师长,这有没有造?破和合僧,有意无意批评佛法,批判三宝,那都是!迷惑颠倒,不知不觉造成习惯了,并不以为这是恶业。等到命终,到阎罗王殿上去审判的时候,一笔一笔都给你记上了,你无法抵赖。今天我们发心做一点好事,好事里头有没有自己的名闻利养?有没有掺杂自己的利害得失?如果有,当然有,只是程度上浅深不相同。烦恼习气严重的,可以说明知故犯,只顾眼前,不顾死后。
修行,多少人,我们讲念佛的人,学习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里面现在有不少人反对会集本。我听说许许多多学会集本的,听了一些言论,产生怀疑,都放弃了。如果他这一生不能往生,你要不要负责任?你把他引到岔路去了。这桩事情害得海贤老和尚住世一百一十二年,用意何在?让他来给我们做证明,现身说法。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也不知道会集本,他没见过,但是怎么样?他不反对会集本,他还劝人学会集本。怎么知道他劝人学会集本?他劝许许多多念佛同学听我讲经,那我讲的是会集本。
我们就晓得,他之所以能活这么大的年岁,那不是他自己本有的寿命,我估计他的寿命也不过就七老八十,怎么会活到一百一十二岁?阿弥陀佛把他延长的。他是多少次见佛,见到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带他走。佛告诉他,你修行得很好,好样子,多住几年,给念佛同学做个榜样,给学佛的同学做个好榜样。这是他健康、寿命延长的真正因素。为我们证明,在这个大混乱的时候,净宗岌岌可危,他来给我们示现。最重要的告诉我们,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为什么?他亲眼见到的。一句佛号,念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理一心不乱。他二十岁出家,是个农夫,没受过教育。他有个特长,是我们一般人没有的,我们叫天赋,这个人从小到老,一生一百一十二年,没有说过妄语,老实、听话、真干。他的师父看中他,给他剃度的时候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下去。他的佛号口里头有断的时候,心里头没断过,一句顶著一句,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师父告诉他,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明白了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是理一心不乱,大彻大悟,什么都明白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达了。通达怎么样?不能说,不能乱说。为什么?说出来没人相信,人家要毁谤你,毁谤你那就造无间地狱罪业。为什么?你是菩萨了,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了,那不是凡人,如果要轻慢他、讽刺他、侮辱他、笑话他,都是很重的罪。所以他怎么样?开悟不说,偶尔露一点点,让别人听了也不知不觉,也没在意,高明处。一个人真正念佛能够做到二六时中未曾丢失。当然开头十几年,睡眠佛号就停了,睡熟了,心里头也断掉了,可是醒过来他就接上了,他就不曾丢失了。念到事一心不乱,实在讲睡眠当中都不会间断。事一心是阿罗汉,理一心是法身菩萨。
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往生的人,念佛三年就往生了。是不是他三年寿命就恰好到了?这个说法不合逻辑,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应该是什么?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叫成片。见思烦恼有没有断?没断,伏住了,伏住没断。他要断了就证果了。这种功夫就能感应到佛来给你透信息,或是梦中,或是定中,阿弥陀佛见到了,佛会告诉你,你还有多长寿命,勉励你好好用功,寿命到的时候佛来接你往生。你踏实了,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放心了,死心塌地去念佛了。这样你要求往生,寿命不要了,佛带你去。所以三年都往生的,这个才讲得通,我寿命不要了我跟你去,占绝大多数。
还有不去的,像海贤这个,他想去,佛不带他去,让他表法。他这样的功夫,再有个三、五年,不会超过十年,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要往生生方便有余土,不在同居土了。我们就算他十年,他老人家二十五岁功夫成片,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一定事一心不乱。再往上提升,理一心不乱,我估计他四十左右,明心见性,跟六祖惠能大师同一个阶层,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我估计顶多四十岁,他就得大自在了。所以我们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一生见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四次,远公走的时候七十多岁,海贤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我估计他至少见阿弥陀佛、见极乐世界十次以上。
所以他给我们做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没有欺骗你的必要,他的话靠得住,给我们做这个证明,极乐世界真,阿弥陀佛真的,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真的,为我们证明这个。第二个给我们作证的,就是我们的灾难,它来证明会集本字字句句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真经。夏莲老会集没有改动一个字,当年翻经翻得没错,所以他在里面重新把它编排,做个整理,把五种会成一种,没有改动一个字,没有改动一句,所以它是真经,字字句句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不能怀疑。第三个,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是集注,你看他都把出处标出来,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用这个来注解经、集注经,证明这个经是正知正见。我们依照这部经、依照这部注解修行决定没有过失,决定有成就,给我们做证明的。第四个给我们证明,我们这一帮人,这二十年来依照这个经、依照这个注解修行没错。
佛告诉他,什么时候你看到有一本书,我就来接引你。什么书?这个地方有一本,《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这本书,阿弥陀佛接他往生。难!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老和尚不认识字,从来没有念过一部经,也没有听过一次讲经,怎么会有人送书给他?这不可能的事情。二O一三年一月,居然有几个居士去看他,就带了这本书。他一看到人家带书来,他说这什么书?人家告诉他这个书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他看到之后非常欢喜,好像得到宝贝似的,赶快到自己寮房穿袍搭衣,把这个书拿在手上,请人家给他照相。老和尚一生没干过这个事情,从来没有主动叫人给他照相。主动这一次要人给他照相。三天之后他往生了。证明什么?证明这部书是真的。这本书里面是什么?就是替我们说明解释许许多多的误会,也引经据典,宏琳法师编的,花了十几年。我非常感激他!这里面百分之八十的事情我都忘得一干二净,他都把它搜集出来写在里头,等於是我的传记。难得!
所以我告诉许多同修,世间没有决定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我对於所有批评我的人、毁谤我的人,甚至於障碍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都感恩,我认为那都是阿弥陀佛来示现的,看看我能不能通关,能不能对他们不起怨恨?这我做到了。我不但没有怨恨,我还感恩,我给他们都回向,我讲经念佛都给他们回向。不是他们这样对待我,不可能有这部书出现,也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就。为什么?人必须要通过考验,善缘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把一切众生,人、事、物,都看成阿弥陀佛来示现,我们生活在阿弥陀佛的怀抱当中,六根接触的境界都是阿弥陀佛的示现,你说多快乐!这多幸福!一生没有跟任何人事物对立,对立就会发生冲突,没有。真对立怎么办?我们退让,连道场我都退让,你要,要我就给你,我离开。我都干过很多次,你们很多人跟过我都知道。别人要的时候不如法,但他要就给他,不必到法庭去告状,我给你,你要什么统统给你,扫地出门,我愿意离开。如果我饿不死,吃饭的时候自然有人送来。好!
我的寿命许多人知道,你们拿我的八字去找算命先生去算,寿命只有四十五岁。那我今年就加了一倍了,它延寿延了四十五年了,后头还不知道延多少,我也不知道。我求往生,我并不求长寿。但是阿弥陀佛叫我住,我跟海贤老和尚一样,我就多住几年,不碍事;不需要我住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带我走。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身体也是假的,不必在意这些。所以念佛这个是正事,要真干。如果不把这个事情放在我们这一生当作头等大事来办,你就大错特错了。你还有念头,还有意见,那你就是在造业,起心动念都是在造业,善业、恶业自己晓得。自己不晓得,一定要知道,佛晓得,天地鬼神晓得,能瞒人,瞒不过鬼神。
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应该把它放在我们网路上,让大家都能读到。好,我们看第二篇。
学生:《道德丛书》——学习《模范人生观》之心得报告(二)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同修,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真诚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道德丛书》——学习《模范人生观》之心得(二)」。
一、前言
问: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修养呢?答:学习因果教育。而念阿弥陀佛为一切因果中最为殊胜者。若是无法控制念头,老是忘记阿弥陀佛,老是怀著贪瞋痴慢,就说明我们还不明因果。面临果报而不晓得原因,为境所转而不掌握道理,就是要在因果教育上下功夫。
印光大师之所以提倡大量印制因果教育的典籍,如《道德丛书》、《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等,是因为这是最高效的方法。印祖在序文说:「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所谓的权能,即是明理明事、明因明果,是以趋吉避凶,亦能教导众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因果讲到透彻,就是《观无量寿经》所云:「深信因果」,即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是而已。
二、《模范人生观》
《道德丛书》之第一册是《模范人生观》,这是修身养性之人的榜样。为避免我们不相信,故所收录的事例都是真人真事;知道我们崇尚西方,故收录了中外著名人物的事迹。他们种了什么因,然后得到什么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总不离开善因善果、恶行恶报的真理。
一九三三年,海门陈宇新先生为他的父亲——《道德丛书》编辑者镜伊先生,作一篇序文陈述此大事之始末。在此,以原文和试译,仅供诸位仁者参考。「吾父善气迎人,训导青年学子,除灌输文艺学识外,尤斤斤於涵养道德。」他说,父亲以善良的气量待人,培养与教导青年学生,除了灌输文艺、学识的思想之外,还用心於涵养道德,这是尤为重要的。「晚近家居,专以劝善为事。与子言孝,与亲族言睦,与朋友言义。虽舌敝唇焦,犹无倦容。」晚近,镜伊先生在家专门劝导人们行善。例如,对於孩子讲孝道、对於亲族讲敦睦、朋友之间教情义。父亲不辞辛劳、苦口婆心的传授伦常道德的教育。
可见得,八十多年前的民国时代,由於教育的改革,青年人已经开始否定圣贤德教。而一九七四年,钱穆先生在韩国的演讲「教育最大的错误是模仿西方」中,所提出的理念与镜伊先生相同。他说:西方现代教育全成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好像不为由人生大道而有职业,乃是为职业而始有人生。全人生只成为功利的、唯物的,德行一观念似乎极少人注意。职业为上,德行为下。导致整个世界彼此之间分裂,不见调和。钱穆先生也为我们指出现在社会乱象的缘故,是由於中国传统文化,圣贤、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衰败。
陈先生的序文接著说:「又以口舌之效,囿於一地,限於一时,不克行远而传后。乃取古人嘉言懿行,分别门类,编《道德丛书》十五册。」镜伊先生体会到口耳相传的教学效果,由於受时空的局限,而无法传播於远方或后世。因此,收录古人的善行善言,分门别类,编辑《道德丛书》十五册。「删除神话,注重事实,法家所谓证据确凿也。」他注重实例,因而删除了神话传说,也就是法家所谓的证据确凿。「阅之兴味浓郁,如读劝世小说。」由於故事的浓郁趣味性,就如同阅读劝世的小说一样。「吾知青年必可收效於默化,学校可为训育之助,社会间颓风败俗,亦能稍挽於万一。」陈训丹先生相信此书一定会感化年轻人,有助於学校的教育,亦能挽救现在道德败坏的社会风气。
陈先生两代人鞠躬尽瘁,完成此宝典。如明末遗氏顾亭林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就是从我们每个人身上、从每个念头上开始。如何才能端正心念?就是要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
因此,「勤学篇」成为诸篇之首。这是陈镜伊先生用心良苦的编排,颇有深远意义。《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时候的圣王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皆是以教育为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质地再美好的玉,若不经过雕琢,也无法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若不求学,就不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所谓的教学,即是学习回归本性的方法。西方称为宗教,东方称为圣贤教育,都包含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换句话说,学习放下,从而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凡此种种,教学皆是源头。所以「勤学篇」为全书第一篇。
我们来分析「学」字,此字已涵盖大道。《说文解字》云:「斅(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曚也。臼声。学,篆文斅省。」学的本义是觉悟,具自觉、觉他两义。我们看它的构形。「学」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由「教」、「冂」、「臼」组成(图一)。「冂」像幕布覆盖了物品一样,所以有覆盖的意思。「教」是指教育才能开启智慧,古人教学必从童蒙开始,就是去除孩子的蒙昧,如同去除覆在头上的遮盖。「臼」是一个舂米器具,字形中间凹陷,里面的短横像米在臼中的形状。木棒舂米时,与臼相配合,「臼」字在学字中代表教学、自学可以相互提升。所以古时候,学、教、效为一字。从整个「学」字而言,就是《礼记.学记》所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因此,通过学习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教人得不到效果,然后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不够通达,从而发愤图强。所以,学就是觉路。
现在问题是理论上似乎清楚,而生活上仍然迷惑。修学得不到法喜,处世待人达不到和睦,更谈不上社会和平。如何学习才得力?我们来参考「勤学篇」的事例。
三、「勤学篇」正文
第一个故事名为「凿壁引光」。「汉匡衡家贫无烛。邻舍有烛而光不逮,衡乃凿壁引光照而读书。」西汉的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没有条件进学堂。白天要在地里干活,夜晚的时间还想读书,却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他正在背诵书的时候,突然看到土壁缝隙中透过来一条光线。原来是邻居家的灯光。於是,匡衡将墙壁穿凿了一个洞,果然能引进愈多烛光,足以看书了!从此以后,他每晚都挨著墙壁,借光来读书。
下文,「邑有大姓,家富多书,衡乃为之赁作而不求偿。愿得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儒,后登相位。」不久匡衡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古时候,书籍非常贵重,因而匡衡买不起书。幸好,同乡有个富户,家里藏了很多书。因此,匡衡就去那户人家工作,勤苦耐劳却不收一文工钱。这让主人感觉到很奇怪。於是匡衡解释说:「我来这里工作,只是为了能够借您的书来阅读。」主人听后,深为感叹,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如此,匡衡勤勉学习,终於成为一名大儒,位极人臣。在汉元帝时期(公元前三十六年)当上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第二个故事是「囊萤藉光」。原文如下:「晋车胤家贫。无力购油备灯夜读。乃遍觅萤火,置於疏浪白绢,所缝之透光囊中藉其光,以供夜诵。后官至尚书。」(注:古时玻璃未发明,唯有白绢制品可以透光。)
晋朝车胤,字武子,幼年时勤学不倦,而家庭贫穷,经常没有香油点灯,所以晚间无法读书。一个夏天的晚上,耕作后坐在院子里背书。於是,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如同小灯一样。车胤想出办法,立刻捉住几十只萤火虫,置入白布袋里,萤火就照射出来。从此,夏天的夜晚以萤火照著书本,夜以继日的学习著。车胤如此勤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后成为吏部尚书。
我们初阅时,可能会注意到匡衡与车胤,因为勤奋攻读,而得荣华富贵的果报。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两位是由於好学圣贤教育,而提高了自己德行,成为大臣只是品学兼优的表相,却不是终极的目标。如《荀子.劝学篇》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学习圣贤教育是为了修身,进而「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也就是圆满智慧的境界,从不求名闻利养。这是君子与小人、圣人与凡人的区别。
也许人们会想:现在我们不缺乏灯光,也有了充足的书籍,匡衡与车胤的勤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是他们求道的精神。他们的「手不释卷」,要变成我们的「心不离念」,念佛求生净土。他们贫穷到无灯、无书的地步,却荣登宰相、尚书(皇帝左右办事者)的地位;我辈业重蒙昧的凡夫,都有登上佛位的可能。两位大德的诀窍无非是信心:信自、信他(圣人)。我们更有幸,这些因果事例让我们不仅信自、信他,还能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他们一生的示范,给予我们丰富的经验、深远的眼光,立刻能用在自己的身上。他们缺乏物质,连一闪光明都会抓住;现在社会缺乏伦理道德,而每一句圣贤的教诲都应当谨记在心。古德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想尽办法,听经闻法,深信因果。
以下三位学者是表学习的方法。第一、「纺机置书」,原文为:「英之名人律宾斯顿,家贫少时尝操作於制棉工场,受值则购拉丁文法书,於夜中学之。置书於纺机上而诵读不倦。凡有用之学,皆务蕴积於胸中。」《道德丛书》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实例,这位是英国的著名探险家、传教士,大卫.律宾斯顿。他出生於苏格兰的贫困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十岁时,受雇於纺织厂,每天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八点,做十四个小时的危险苦工,需要在纺纱机上绑著破碎的棉线。所得工资全部奉养母亲,以此来维持家庭的生计。父亲是上门推销茶叶的售货员,也兼任主日学校老师。所以幼年的律宾斯顿深深了解神学、宗教的重要性。他勤奋好学,夜晚还上两个小时课,这是特别为纺织厂少年工人提供的学习机会。当时,大多数学生都难免会在课中睡著,而律宾斯顿不仅勤恳就学,回家还接著复习到半夜。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他白天以用餐时间读书,甚至於工作时,他也将书摆在纺纱机上,每次经过时得以再读下一句。虽於极其嘈杂的环境中,而他心常安住於书中的场景,学习从来不间断。
「又往医学会习刀圭。其费全出自工作之所得。并不受他人一钱之助。律氏后叙其实曰:『余自顾往昔作劳苦之工业,正天予我造就之机会也。』」早年,他因为中国医学传教士的呼吁而受感动,立志学医,开始省钱,为了能交学费、购买拉丁语的书。由於他夙兴夜寐、克勤节俭,终於考上医学院。其学费是以他十岁一直到二十四岁,在纺织厂工作的薪金累积而成。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年少时的劳苦工作,只不过是老天赐予一个机会,来造就我的。」后来,他成为非洲著名的先驱医学传教士与探险家,主张废除奴隶贸易,被后世称为十九世纪末英国民族英雄之一。
第二个故事是「悬书担头」:「汉朱买臣家贫,采樵度日,嗜学无厌。砍柴之时,置书林下,且樵且读。负薪而归,悬书担头,且诵且行。后仕至会稽太守,为前汉名臣。」西汉时期的朱买臣,字翁子,因为家里贫穷,依靠卖柴维持生活,但非常喜爱读书。他在山上砍柴的时候,把书本置於树木之下,边砍柴边读书。挑柴回家的时候,把书本悬挂於担头上,边背诵边步行。有人在背后讥讽买臣,但他毫不在乎。之后,由於汉武帝看重他讲解典籍的才能,而被封为会稽郡太守。后来,登上丞相府长史,为前汉朝的名臣。
第三、「牛角挂书」的故事:「隋李密贫而好学。在家牧牛之背手书,流览并将余册挂於牛角之上,预备供读。」隋朝有一位读书人名叫李密,家穷而好学。在牧牛的时候,他都会在手上拿著一本书去读诵,其余的书本就挂在牛角上,以此一边走一边看书。「杨越公见而奇之,荐之於朝,后为名卿。」有一天,越国公杨素正巧看到李密骑牛,一边赶路,一边背诵,全神贯注,牛角上挂著一卷《汉书》。大臣想:「哪来的学生这般勤奋?」就好奇的问他:「你读的是什么?」李密正在读《项羽本纪》,於是杨素跟李密谈了一阵子,感到十分惊奇。回家后,就把这个情形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於是玄感就与李密倾心结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李密由於玄感的推荐而登上了卿位。
以上这几位大德成为了一代代学者的勤学模范,如《三字经》所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故事之间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学者们虽然生活於十分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用功,后因贫成才。而我们的生活环境非常丰足,哪里有苦?这是关键的问题。不知苦难,如何能出离呢?不知迷惑,如何能觉悟呢?他们的家境贫穷,而我们错误的把五浊恶世当成家。在五浊恶世里难免面临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现在虽还无病,没有老痛,不觉得苦。但来一个微信、邮件或有人讲了几句话,牵涉到我们的财产、名利、面子,那时就尝到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时时刻刻觉察到我们心里的烦恼、念头,才会生起离苦之心。
或是有许多人觉得生活很苦,一切都不满足,怨天尤人。这些事例就是教我们得福的方法。他们能奋发读书,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圣贤教育。如《论语》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愈学愈喜悦、愈法喜。知足於道,而常乐於德。
三位学者的表法教导我们勤学才能有成就。虽然身体在劳动,但是心念安住於学海,欲罢不能。若工作、若休息、若步行、若骑牛,心都向内不向外,而不受逆境所干扰。没有听到他们埋怨某某、结交多少朋友、穿著什么衣服、吃喝享受物欲、寻找伴侣等,因为他们乐於学中、安於觉中、乐於圣贤教诲,勉励於格除物欲。而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恰恰相反,因此更需以慎为键,否则一著不慎,满盘皆输。
弟子曾经在一所澳洲大学读书,住在学生宿舍里,经常与一位法科学生打招呼。他喜欢为人著想,友善合群,被选为宿舍的学生社团会长。为了维持这个名誉,他课后过著灯红酒绿的生活。刚毕业,就参加大学所有宿舍的年终夜会,结果酗酒了,他糊里糊涂的走回宿舍,一不小心,绊倒在地,头部撞在一块石头上,大动脉破裂,当场死去。验尸官的报告说:死者的血醇水平比不许酒后开车的血醇标准高八倍。这位本来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竟英年早逝,大学全体师生乃至於社会公众都万分震惊。
无论善恶的榜样,全都透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道德是不能须臾离开的。如同《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仅要专注於课室里,精进於佛堂里,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修学道德的场所。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人事物,境缘,都是自己所感应来的果报;有果必有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对先前的人事物所起的念头,便是未来的因。勤修善因,必得善果。
结语
《道德丛书》之「勤学篇」做为全书的篇首,给予人们很大的启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学为首,教学为先。因此,今天以尊敬的净公老教授之法语来总结此汇报:「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义之邦,教学为先;稳定和谐,教学为先;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长治久安,教学为先;诸佛刹土,教学为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信、愿、行,无一不是以教育为先。」
以上是惭愧弟子真诚学习《道德丛书.模范人生观》的粗浅心得汇报,定有错误之处,恳请师父上人与诸位老师大德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真诚顶礼敬呈,二O一六年一月十五日。
老法师:真诚同学,这是他的化名,大概现在刚刚下山,他今天回香港。读了《道德丛书》,第一本《模范人生观》,写出这篇心得,写得很好。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的社会,真正肯读书、想读书就很不容易了,能够发愤、能够自强,必定有前途。如果染上名闻利养,那就有偏、有差,走错路了,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德行,可能带来很多意外的灾祸。所以古人教学以德行为根本。
《论语》是学生记载老师德行的一本书,第一句含义就很深。这个地方他看到了,古时候人读书为自己,不是为别人;现在学习是为别人,找一份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更多的物质享受,这是为人,不是为自己。孔夫子没有地位,他的声名是后世的,他在世的时候,知道他的人是不多,周游列国十几年没人用他。我们现在理解,没人敢用他,为什么?他学生里面能干人太多了,用他怕他篡位,怕他夺取政权,所以大家恭恭敬敬对待他、招待他,再请他走路。古时候没想到,人都是以真诚往来,有权有势的人他想得很多,怎么样保住自己,不能够丢失,如果有这个念头就不敢用他了。所以孔子回老家教学。释迦牟尼佛聪明,他是王子,他不出家做国王,不要,放弃王位,放弃宫廷里面荣华富贵的生活,去当苦行僧。干什么?他是为人,他不为自己,帮助人觉悟。觉悟了的人绝对是远离名闻利养的,对这个边都不沾。
他在鲁国做了一个小官,少司寇。少司寇是个什么地位?现在的警察局长,可能还是派出所的分局长,就这么个地位。也只做了三个月就离职了。我们就知道,没地位,没有财富。他乐在哪里?《论语》上第一句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换句话说,学习圣贤之道,学习宗教教育,为什么?为快乐。这个快乐与地位、与富贵不相干,没有关系。与什么相关?学、习有相关。学的是圣贤教育,习是什么?把它做到。讲求这个,你才能得到快乐。
佛教学亦如是,佛不是说「不亦说乎」,佛讲比他更高,讲得更好、更踏实,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学佛干什么?学佛是这个,他天天快乐,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天天快乐,满面春风。为什么?烦恼断尽了。也是「学而时习之」,学什么?中国大乘经教,怎么学法?信解行证,信、解是学,行、证是习,是做到,做到才会有法喜充满。所以今天很多人学佛,经教通达,讲得头头是道,他生活并不快乐。什么原因?他没有习,没有行、没有证,他没做到。真正做到,有行证,怎么不快乐?
像海贤老和尚,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成片,快乐!谁来安慰他?佛来安慰他。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念掉了,天天不去想它,它自然就没有了,这习惯就断掉了,他提升了,他那个乐趣超过阿罗汉。再念到理一心不乱,法身菩萨的法喜充满。我那个时候估计他,看他的传记、看他的光碟,我估计他得理一心不乱,四十左右就得到了。得到之后就是惠能大师的境界,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大师这二十个字的报告他统统得到了,他具足了,他怎么不欢喜?你看看他,他对於一切人事物,没有什么不好,都好,好人很好,坏人也很好。「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好人、一个坏人、一个自己,好人是我的老师,坏人做坏榜样让我看到了,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样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统统是老师。你怎么可以用恶的人带著恶意去看人?这不可以的,这自己在造业。
这里头得法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证明你学佛有了受用,得受用了。没有到这个境界没得受用,没得受用是什么?你没有学会,甚至於你信解都有问题。你能行证,信解决定有,有信、真信、能理解,你才肯干。干了怎么样?快乐无比。你们哪一个人没有冤亲债主?你要入了行证,冤亲债主没有了。为什么?怨亲平等,都是菩萨,都是阿弥陀佛。这境界不一样。所以学、习这两个是一桩事情,有学没有习等於没学,有习没有学,你的习不知道是正、是错误,你不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学了之后就能辨别是非善恶。这个是非善恶不是人间的,不是天上的,是大乘佛法的。孔子做到这个地步,他是佛再来,法身菩萨,凡夫做不到,二十八层天人也做不到,佛菩萨。不是佛,也是等觉这样的菩萨,他才能做得到,才能说得出来。
真正明白了我们就晓得,中国人讲圣贤,印度人讲佛菩萨,外国人讲天神、上帝,统统是一个阶层的,同一个等级的人物,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称谓不相同,我们叫极乐世界,他叫天堂,他的天堂就是我们极乐世界。他要真正在像基督教《圣经》里头得到法喜充满,将来生到天国,我们到极乐世界,看到什么?你怎么也在此地?看到那个教的,他说你怎么也在此地?原来是一处,名字不一样,相同的。这些年来我跟宗教接触很多,我跟他们谈这个问题,大家都欢喜。我说你到天堂,我到极乐世界,但是我到极乐世界就看到你在,你在的时候就看到我在。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是一不是二,我们叫阿弥陀佛,你们叫上帝;我们叫观音菩萨,你们叫神。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我们能够学到通达,一切明了就知道了,然后你对什么都会尊敬。我见到十字架、见到耶稣我也会顶礼,为什么?他就是阿弥陀佛,天堂就是极乐世界。我搞清楚了,你们没搞清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