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华经浅释,法华经全文,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手机学佛网

法华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01 月26 日北京茶缘茶城洮砚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应上首弟子,大家熟悉的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四位弟子所问,以三草二木将人乘、天乘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种种的草木,皆悉受这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妙法莲华经》就是以形象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以譬喻比喻很形象的形式来开显、来展示佛祖的第一义谛、大乘法、无上妙法。在前几品中,我们说过佛法就是佛法,不分大乘小乘,也没有什么方便说究竟说,这些都是佛祖为了给众生一个台阶上,让我们逐步地认识到佛的本意,认识到真正的佛法是什么。给我们一个台阶,什么人天乘、大小乘,罗汉声闻菩萨乘,有三乘、甚至有五乘,这些都是给我们一个台阶上,而在最后,上了台阶到达了顶端以后,才认识到原来佛法就是佛法,他不分大小乘,不分方便说究竟说,这就是《妙法莲华经》要开示给我们众生的。

  因为是无上妙法,佛祖就用他最平实最浅显的讲故事、打比喻的这种形式,用形象语言来给我们开显真正的佛法。这一品——药草喻品,顾名思义,以药草譬喻人天乘,以树譬喻菩萨乘,以雨譬喻真正的佛乘、佛法。这个比喻非常的形象,整篇经文说的很周详,里面有好几个比喻。我们多读几遍,能读三遍以上,你就会对经文所说的大意完全明了。

  下面我就与大家一起,来认识几个在这一品里面所出现的法相,就是佛经独有的语言,也就是名词解释。这一品里面第一段,佛的十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所有佛通用的十个名号,我们在前面几品早就认识了,凡证得佛的果位都具备这十种德行。有时候我们把佛也称为如来,称如来的比较多,不懂这个词他认为如来佛具体指的是某一尊佛,其实不是。如来是所有佛的通称,所有佛的德号都可以称如来。为什么叫如来?如其所来,或者两句话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或者用禅宗的话来解释,如其本来,原本如此,灵性众生福德智慧原本具备,不需要向外边去求的,外边求来的,不是自己的,也不属于自己,从外边得来的都不真实,原本真实的是本有的、本具的,最初的是最真实的,这就是如来的意思。下面“应供”,是说佛证得福德智慧圆满,是人天的老师,一切圣贤的老师,就应当受到尊重和供养、奉侍。“正遍知”,就是如来的智慧遍知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原理,从体、到相、到用,如来都是一一尽知。“明行足”,是佛德能的一种体现。“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十个德号。我们一般称佛、世尊或者如来比较多,在有的经典里或者在有的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用词上的需要,称佛祖也会称无上士、天人师。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这就是如来出现于世,在世间所要做的事,具体说就是让众生未度者令度。“度”在佛经里面用的频率很高,每一部经典里面几乎都能看到“度”这个字,最常用的词大家都熟知的—“普度众生”。这个度我们怎么理解呢?一般通俗的解释,通“渡”,最初的含义是船渡、渡口,乘船从此岸到彼岸,这也是一个形容词。我们现在汉语加了“氵”,但在佛经里面没有“氵”,古汉语里有没有“氵”是相通的,他的本意就是渡船的意思。佛经里面引用度就是从烦恼此岸,通过法船,就是佛祖开示给我们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佛法的船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解脱圆满的彼岸。完整一点说,应该是:从烦恼、缺憾,缺憾也是一种烦恼,但应该从烦恼里面摘出来单讲更好一些,从种种烦恼、缺失、遗憾的此岸度到解脱圆满的彼岸。度是这个意思,这是最通俗、最形象的一种说法。比喻说法形象,但是表述的比较笼统、抽象,更具体一点说,度就是度化、转化的意思。后来解经的祖师把度换了一个词,用“转”这个字,“度烦恼成菩提”,最早是这样,但后来就成了“转烦恼成菩提”,这是受禅宗解经的影响,禅宗的祖师解经最直接,就用“转”了,其实“度”具体一点说就是“转”的意思,有的祖师还用“化”,转化,“化”不需要更多的时间过程,当下完成。把烦恼当下转化为菩提,把生死当下转化为涅槃,把苦当下转化为乐,生灭之苦转化为涅槃之乐。

  “未解者令解”,解什么?解世间法、佛法的意趣、道理,从理论上明白。“未安者令安”,安,我们说理得才能心安,明白了道理才能够安心,悟到一定程度,到达一定境界才能够安。佛法讲的安乐的境界都是需要在解理的基础上,要理论来支撑境界。佛法在具体的修持上分为两大块,首先是基础佛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从基础佛理再上升到无上妙法,佛理是常识知识,是可以学的;但是佛法在理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要变为自己的、要悟,“理”可以学,“法”必须要悟,不悟就没有法。佛法不是佛教也不是佛学,是佛法,我们学佛想要要的,不是佛教的常识知识,佛怎么拜,经怎么念诵,那不是目的,那是常识知识,不是我们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悟法”。在法华经里面叫作解,解是学佛理。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要悟大法,悟到了妙法,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涅槃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最高境界、圆满境界。“德无不圆,障无不寂”。什么是业障,什么业障来了,他都能够知道,不一定说业障完全消了,业障不可能完全消了,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都在造业,你要说把业完全消了然后再得涅槃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把业完全消了,像净土宗说的再往生也是不可能的。涅槃就是理透彻了以后,通过解,然后得理就心安,心安就能够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我们称为涅槃境界。涅槃就是像佛祖证得的正遍知、世间解一样,凡事来了他都能够明了是怎么回事,他有自己的使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他自己都能够明了,时时处处,于事事物物上都能够得心应手。从消极的一方面说,所造的种种业障来的时候都明了,能明了就能够化解;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继续反思完善,该做什么,怎么做?该修什么,怎么修?点点滴滴,环环相扣,再也不会造新的业,新的遗憾就不会有了,这就是涅槃境界。“德无不圆,障无不寂”,德无不圆就是在一点一滴上,从细微处都能够发现很实际的修行的契机,而不是说全部都完成了,万事大吉了,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了,不是这样的。佛祖成佛了,他还是继续随着他的愿力做他该做的事,涅槃不是什么都停止了,什么都终结了,而是真正能够把握好,用现在人的话说,事到面前就能够明了,能够判断,把握价值观,用最最彻悟者的价值观来判别,什么是福德,值得去做,什么是业,要积极地去化解。障无不寂,不是说没有障,而是说障来了,能够很有效地去化解、消除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

  “今世后世,如实知之”,佛希望我们众生像他一样“如实知之”。“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身心两方面有什么不自在、不安,轻说是不自在,严重一点就是疾病、疾患,也是不安,佛说都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令得安,达到生命最高境界—涅槃。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不光是针对我们人,还有所有的众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我们上次说哪里参悟《妙法莲华经》,哪里就是灵山分会场,佛祖当年初次说《妙法莲华经》是在灵山会上,佛经里面是耆阇崛山,那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汉语意译过来就是灵鹫山,简称就是灵山。当时灵山会上的场面是千万亿众生来听,来开法华会。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这一生参悟“妙法莲华经法”,就能够得到安稳。“后生善处”,纵然不能当生成就,后生来生也能生到善处,听闻“妙法莲华经法”就有这样的利益好处。这一生能成就固然是好,即使不能成就也可得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来生还可以继续闻法、修行。

  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一时悟不到妙法、大法不要紧,逐渐地渐得入道。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只要我们经常参学大乘就能够得到大乘法,如雨露一般的清润、滋润,能够得到大法的益处。一时悟不到究竟妙法不要紧,只要我们坚持听闻熏修大法,也能够悟到。

  这个说法前几品都说了,佛祖说法就是苦口婆心,反复地说,不厌其烦地说。因为当时讲学的场面,听众是来来去去的,不是说来大家都同一个钟点来,同时散会,不是这样,有的早到,有的晚到。所以佛祖说法有时候一个问题反复地多次说,甚至每一个经典前面先大白话说一番,最后再来一个总结,这就是佛经里面偈结语的出现,结语只是把前面的白话来一个重复。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这一段主要是讲佛祖能够应机说法,应机说法始终不离大方向,就是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大乘妙法,始终是针对众生的烦恼相,大法应机,应机就是有针对性,用解脱相来转化烦恼相。离相,通俗一点说就是出离相,我们先从基础佛理来说,众生因为处处系缚,所谓作茧自缚,自己为自己设套,往里面钻,没有出离心。灭相,灭是寂灭,后面的究竟涅槃常寂灭相,是解释灭相的意思,灭相具体说就是究竟涅槃常寂灭相。涅槃常寂灭,就是我们刚才解释的“德无不圆,障无不寂”,涅槃翻译过来,玄奘法师翻译就叫“寂灭”,有时候也翻译成“圆寂”,圆,德无不圆,寂,障无不寂,障,烦恼的意思,烦恼无不寂。

  “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就是有针对性,佛知道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烦恼系缚,于事于理上,德不能得其圆,障不能得其寂。佛就针对众生的问题一一来说法,来护持、护佑众生。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随宜说法”,就是有针对性地说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重宣此义”就是对前面白话文的总结重复,重温前面所说的大意。

  第五品—药草喻品,全文不是太长,我们把第二段再看一遍。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药草喻品,比喻佛说法如雨泽,佛说的是如来本怀、如来本意,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罗汉、声闻、缘觉、菩萨,甚至人乘、天乘现在汉语里都是“佛之法”,就是通往佛法的阶梯、台阶,在其他经典里,佛祖早期、中期的时候说的都是“佛之法”。像说《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涅槃经》这样的大乘微妙法的时候,是佛最后总结性的,也是他最后,经过多年的说法,把环境、气氛、氛围已经熏修、培植的差不多了,把他最最微妙的法开显于世、开显于众的时机应该到了,这个时候在灵山会上宣说“妙法莲华经法”,这个时候的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跟前面方便意义上的佛之法有所区别,更上了一个台阶,也就是以前所说法都是二乘三乘法,罗汉声闻菩萨乘,也说了那么多年,听闻熏修三乘法的弟子也都到场了,都在灵山会上。

  这一次灵山会上的妙法就是对以前多年来所说法的提升、升级,来一个总结和升华。反过来说,以前所说的种种法,都是为这一次灵山会上的妙法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一个基础,前面所说的罗汉声闻菩萨乘都是方便法,灵山会上的微妙法才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妙法莲华经》一再强调,不管哪一品都是强调升级、升华,会三归一,原来佛法就是佛法,没有什么一乘二乘三乘,无上妙法就是不二法,哪有一乘二乘之别。不二法门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虽然没有出现,但是在《维摩经》里面有提到不二法,真正的佛法就是不二法,真正意义上的佛法的微妙之处就在这儿。佛在灵山会上将不二法门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叫做开示,佛经里面常用的“开示”这个词就是出自《妙法莲华经》,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开显明示。我们听众要与妙法相应的话,就要悟入佛之知见。

  《妙法莲华经》读熟了以后,会觉得没发现什么高深的东西在里边。我们一再强调《妙法莲华经》,妙在什么地方,妙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及,语言文字的表述太有限了,妙在语言文字之外。我们在前几品里面提到了,《妙法莲华经》提升三乘乃至千万亿众生的知见,让知见升级,转变认识观,提升认识力,到转变众生学法的境界,概括地说就是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提升众生的气度。《妙法莲华经》妙就妙在他的言外之意,是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提升众生气度。只悟入佛之知见还不够,这是通常来说,是佛开示了佛的知见,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除此外,还要有气度,妙法大法的言外之意,就是提高知见、提升气度。知见更多的是一种认识力、悟性,是无形的,气度相对就比较具相了,就像我们说一个人的气质一样,人与人的区别差异在哪儿,都是眼睛耳朵鼻子,不是说眼睛耳朵鼻子有什么大的差异,主要应该说是气度不同,或者一般说是气质不同,气质是从表层、表面上来说,从实质上来说应该是气度,气度更实质一些,更内在一些。大乘妙法,妙就妙在言外之意:提高众生知见、提升众生气度,这个也叫作法器。你信不信妙法,不是说妙法有没有,可信不可信,而在于你有没有这个气度,就像这个器具、容器一样,接受不了,你才否定他,你要肯定他,就说明你一定有这个气量,能够接受他,这就是气度学大法,气度的重要性。

  小根小器悟不了大法,悟不了妙法,得不到佛的真传,这在后面几品也讲到五千弟子退席这个典故,也出现在《妙法莲华经》里。为什么佛说真正的妙法的时候他不听了呢?他说佛祖怎么一反常态,过去说了那么多年罗汉声闻菩萨乘,现在怎么又否定了呢?接受不了,中场退席,不听了,这就从反面很具体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气度不够的人很难得到大法。虽然他没有全听完,坚持下去,终归还是与大法有缘,毕竟也亲临灵山会场,其实也得到了大法妙法的益处。所以佛说法如雨露,听法者如草木也好,草也好,树也好,大树也好,小树也好,一云所降之雨各种草木花果都能够得其润泽,药草喻品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展示妙法与受众的情境。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