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 舍 论 颂 疏 讲 记
分 别 世 间 品 第 三
世亲菩萨 造论
窥基大师 着疏
智敏上师 讲解
多宝讲寺
目 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 2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一 2
甲一 明有情世间 2
乙一 总辨有情 2
丙一 明有情生 2
丁一 明三界 2
丁二 明五趣 21
丁三 明七识住 25
丁四 明九有情居 33
丁五 明四识住 34
丁六 明四生 38
丁七 明中有 49
戊一 正明中有 49
己一 正明中有 49
己二 证有中有 51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九 72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二 72
己三 诸门分别 72
庚一 明中有形状 72
庚二 明眼等九门 82
庚三 明入胎门 89
戊二 遮外道难 94
丁八 明十二缘起 107
戊一 广明十二缘起 107
己一 总辨 108
庚一 总判支位 108
庚二 别显体性 111
庚三 明本说意 120
辛一 正明说意 120
辛二 遣他疑惑 122
庚四 以略摄广 125
庚五 释通疑难 128
庚六 会释经文 133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 137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三 137
己二 别明 137
庚一 别明四法 137
辛一 明无明 137
辛二 明名色 145
辛三 明触 147
辛四 明受 156
庚二 别指余文 169
戊二 略摄喻显 170
丁九 明四有 174
丙二 明有情住 178
丙三 明有情没 194
乙二 判聚差别 199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 202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四 202
甲二 明器世间 204
乙一 明所居器 204
丙一 别明小器 204
丁一 明三轮 204
丁二 明九山 207
丁三 明八海 211
丁四 明四大洲 213
丁五 明黑山等 216
丁六 明地狱 217
丁七 明日月等 226
丁八 明天器 233
戊一 明天所居器 233
己一 正明天器 233
庚一 明四天王天器 233
庚二 明三十三天器 235
庚三 明空居天 241
己二 便显余义 241
庚一 明六天行YIN 241
庚二 明诸天初生 246
庚三 明欲生乐生 247
戊二 明天器近远 249
己一 明天器近远 249
己二 明下见上天 250
丙二 总辨大千 252
乙二 明能居量 252
丙一 明身量 252
丙二 明寿量 254
丁一 明善趣寿量 254
丁二 明恶趣寿量 258
丁三 明中夭不中夭 260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 262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五 262
乙三 明三分齐 262
丙一 明三极少 262
丙二 明二量 264
丁一 明逾缮那等 264
丁二 明年等 266
戊一 明剎那至年 266
戊二 明劫量 267
己一 明劫数 267
己二 明劫中人 281
庚一 明佛独觉 281
庚二 明轮王出现 290
庚三 明劫初有王 295
己三 明劫中灾 301
庚一 明小三灾 301
庚二 明大三灾 308
第四十九讲
(第129页下第1 行至第130页下第1行)
(接前)上一次,我们讲了两品,界品、根品1。 《俱舍》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总的一个概论之类的东西,整个的佛法都给你讲了。那么,我重复一下它的次第。先是讲宇宙万法的体,整个的世界到底它的体是什么,第一品界品。然后,这些法,它的作用如何?根品。体用有了,那么就分别讲两层因果。
第一个是流转因果。流转因果指的是烦恼,造业,感的果。中间,这个苦果,就是现实世界,是最现实的,看得到的,先讲世间品,就是果。那么它的原因什么,怎么来的?造了业来的,第二个是讲业品,这个业。为什么要造业呢?烦恼推动它的。没有烦恼它怎么造业呢?那么最后讲烦恼。这是一层的流转因果,由烦恼发动了造业;造了业之后,决定要感果;就是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有苦果。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苦?当然我们前面讲过,三苦、八苦这些都讲了,但是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烦恼造业产生的。烦恼是个坏东西,造的业也是坏东西,那怎么会去感好的果呢?这个是因果,一贯的,一个性质的。所以说,既然是从烦恼造的业感的东西呢,决定都是不好的——苦果。这三界都是苦,犹如火宅,没有一处可以安的。
那么这样子苦,我们要离开它,怎么办?要追求,这个苦想把它灭掉,那么灭谛。下边就是说,要达到消灭这些流转的苦的话,要修还灭,要还灭。那么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果呢?就是贤圣品——我们要希望得到的,那是三果、四向,乃至成佛,这是我们要达到的。但是现在的苦果,不要;要好的果,修证的果。
这些果怎么证到的?智慧。我们说佛教是最重智慧的。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果,没有声闻、缘觉的果,一切果位都没有。这完全是智慧来的。那么单有智慧行不行?没有定,智慧力量是分散的,定的力量把它集中了之后才起作用。
我们看到这个水力发电,它用这个水,经过一个尖口子喷射出去,这样推动轮子。如果普通的一个水,哗哗哗的水,那力量就小了。力量把它集中起来,集中起来,它既快又集中,一个点子上,那么就力量大。我们用心一样的。心平常是东想西想、东想西想,这个力量不强;如果你把它集中起来修,那个力量就非常强。
海公上师也讲个公案:有个做生意的人,他有一次跑到一个庙里边。庙里边他们在坐禅,人家都在坐禅的嘛,没有接待他。你也这里坐一下,等一歇我们坐好再说,他也坐在哪里。他呆呆地坐着,人家参禅,他又不知道怎么修,坐在那里东想西想、东想西想。后来过了一阵子,他笑起来了。维那师看他笑起来了,他说你是得了好处了吧?他说得好处了——那当然是下来之后了。得好处,得什么好处啊?他以为他是以前用过功的。他说,我以前十多年前的一笔帐,怎么也想不起来,今天坐在那里东想西想,想出来了。他得好处了,做生意的好处。那就是说修定,那怕你不会用功的人,你心祗要稍微能够静一点下去,力量就出来了,记忆力就增强。所以说,这个是修定的好处。
今天我们是讲第一个,世间品。世间品就是流转的果,那么就是三界的现象,给你们讲一下,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世间,认识一下。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一
甲一 明有情世间
乙一 总辨有情
丙一 明有情生
丁一 明三界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就明有情世间中有二: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就总辨有情,复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就初明有情生中,复分九种: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识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识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缘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明三界者,论云:已依三界,分别心等,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于其中,处别有几?颂曰:
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由地狱洲异
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
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
释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后一行明无色界。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第三品,前面两品讲过了。“于中有二”,这是科判;“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总的来说,先讲有情,再讲器世间。器世间,就是环境;有情世间,就是众生。讲有情世间里边又分两个,“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一个是总辨,一个是说它的差别。总辨里边又分三个,有情是怎么生的,怎么住的,怎么消灭的,生、住、灭。“就初明有情生中”,又分九个: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识住、四生——胎卵湿化、中有(中有的问题《俱舍》讲得蛮清楚的)、缘起——十二缘起,第九是明四有,四有轮转。那么这些现象都是佛教的基本知识,在这里一个一个都要介绍。
“此下第一,明三界”,什么叫三界?“论云:已依三界,分别心等,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于其中,处别有几?”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心是欲界的,那个心是色界的,讲了很多,三界的差别,各别的心。这个“分别心等”说了很多,哪个心是属于哪一界的,就是在根品的后边。那么到底什么叫三界呢?要解释一下。所以说《俱舍》里边,没有一个问题不给你解决的。前面讲过的,后面马上给你解释。前面讲三界的心,接着说什么叫三界。“各于其中”,每一个界里边,它有几个处,有什么差别?总的是三界,每一界里边还有什么差别,都要讲清楚。
下边一个颂:“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欲界里边有那么多。地狱,傍生就是畜生,饿鬼,人,天——天有六层,六欲天,这是属于欲界的二十。“由地狱洲异”,欲界是五趣——地狱、傍生、鬼、人、天五个,也可以分别为二十个,这二十个怎么分的呢?“由地狱洲异”,地狱里边有八层地狱,洲有四大洲……,又这样子再差别出来呢,可以分成二十个。
“此上十七处,名色界”,在欲界上面有十七个地方属于色界,那是高了,那里面没有男女色欲。“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在色界里边,三个静虑——初、二、三静虑,每一个都有三层天;那么第四静虑有八个。
“无色界无处”,无色界在哪里?有人经常问这个问题,无色界在哪里?无色界其实色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地方呢?我们说在上,在下,在高,在低,在南,在北,都是有物质的世界里边的分别;它物质都没有,你说它在哪里啊?没有处所。无色界没有地方的。“由生有四种”,那么无色界差别有四个,因为它的生有四种不同。“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无色界身体都没有了,它的生命怎么连续的呢?依它的众同分、命根,可以使它的身心相续下去。一个有情,有情是身心相续的,身体也没有,它怎么样呢?但是心可以等流相续,依靠众同分跟命根,使它的心,或一个有情,相续下去。
“释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一行就是颂。“地狱傍生鬼”,这个颂到“由地狱洲异”,这四句说欲界。第二个颂,就是“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这个颂是明色界。最后一个颂,最后一行,“无色界无处”到“令心等相续”,是讲无色界。
初两句者,列五趣名。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言傍生者,以傍行故。言鬼者,谓余生中,喜盗他物;又复是多他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又多性怯劣,身心轻躁,故名为鬼。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言天者,有光明故,或复尊高,神用自在,众所祈告,故名为天。
“初两句者,列五趣名”,欲界里边有个名词叫五趣。我们说六道跟五趣不一样,六道,加个阿修罗,五趣里边是没阿修罗。为什么没有,后边要讲。先是五趣。
“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那落迦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苦具,是受苦的东西,受苦的地方。“义翻为地狱”,照它意义翻,地狱什么意思?地下有狱,地下有一个牢狱,叫地狱。实际上,那落迦这个名字在印度话说是苦具——受苦的地方。这个地狱,不是正翻,根据意义翻的,义译。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这个概念,地下有狱,那么是受苦了,反正都是受苦,翻成个地狱。
“傍生”,傍生就是畜生。为什么叫傍生呢?“以傍行故”,它不是站起来行的,它是地下爬的,所以说很可怜,它是站都站不起了。我们说人家爬行动物,不是很委屈的吗?这是畜生,都是爬行动物;就是猴子,有时候偶然站起来走两下,走路,真正跑的时候,它又爬起来了,“言傍生者,以傍行故”。
什么叫鬼?“谓余生中,喜盗他物”。凡是余生——就是过去世,过去世的时候欢喜偷人家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直接偷,盗用、占便宜等等,都在里边。贪心,反正做饿鬼就是贪了。“又复是多,他所祀祖宗”,一般说,老百姓他们拜的祖宗就是鬼。鬼道里边,它没有走掉,你去祭祀它,它可以受享。如果是生了人天或者畜生,你再祭它,它享受不了。所以说一般地祭祀的祖宗之类的,在鬼道里边的,它可以享受到。“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因为鬼多希求,也是贪心的关系,它自己要存济,维持生命,要经常希求,求这个、求那个。“又多性怯劣,身心轻躁,故名为鬼”,鬼的特征,说了很多。它的性,既胆怯,又低劣。它是不高尚的,又是胆很小的。我们说高尚的人,坦卛的,一般胆子大,他没有什么顾忌;本身品德不高尚,下劣,那么就胆小。所以说有的人怕鬼,你怕啥呢,它胆子小得很,它还怕人呢。当然有大力鬼,它是有威德的,那么有通的,它是不怕人。所以一般鬼都是害怕人的。“身心轻躁,故名为鬼”,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身心轻躁,不沉着。
那么我们自己检点一下,饿鬼的特征在你身上有没有?如果你占了很多成份的话,那你眼睛一闭可能就是饿鬼。你轻不轻躁?有的人做事情很浮躁,心很粗,那是饿鬼的表现了。那你就要考虑考虑了,万一你眼睛闭下去了,饿鬼的相显出来的,而那个都是很可怕的。那么我们这些都要检点,饿鬼的,喜盗他物有没有?人家的东西,贪便宜,要拿过来,算我的——这些心有没有?那么还有就是,多希求有没有?本来可以满足,生活蛮好了;看到人家有这个,我也要。上海一个居士,他一个小青年,后来找了女朋友,唉呀!烦死了,跑到马路上去,那些服装,她就说,这个要,那个要;那个首饰店,这个要,那个也要;那个录音机什么店,这个要,那个要,一天到晚什么都要。他说:我又不是大财主,满足不了她的要求。结果跟了其他人跑掉了。他说:唉呀!这是实在受不了。女人呢,这个心多希求,那么这些跟饿鬼相近的。
“言人者,多思虑故”,人的思想多,“名之为人”。
“言天者,有光明故”,天上有光明。“或复尊高,神用自在”,天人有神通,他是尊高,他的品德也崇高,人家尊重他,他有神通。“众所祈告”,一般祭祀的,都是拜天。那大自在天什么,印度人就奉他们为主的。“故名为天”,这是天。就把五趣的都解释一下。
六欲天者: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中,时时多分,唱快乐哉;四、睹史多天,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
那么里边还有六欲天,天里边分了六个。“六欲天者”,分六层。
第一,四大王天,四天王众天,四天王不是一个,很多,四天王还有他的部下,四天王众天是最下一层。一般说的,在须弥山的中腰。
第二,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它中间一个,四边四八三十二,共是三十三——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一般中国人说的玉皇大帝,忉利天。
第三,夜摩天,这是空居天。四天王天跟忉利天还在山上,在须弥山的腰峰、中峰。腰上是四天王天,须弥山顶是三十三天。那么夜摩天是空居天,在天上,或者不靠地了。“此云时分”,夜摩是印度话,叫时分,翻成汉语的话,“时分”。“谓彼天中,时时多分,唱快乐哉”,因为它们这个天呢,天上当然享受,大部分时间都很高兴,唱“很快乐!很快乐!”叫时分,以这个特征安它的名字。
第四,睹史多天,“睹史多天,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五欲很多,他们很享受,满足,起满足的心,叫睹史多天。
第五,乐变化天,“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这个睹史多天以下的五欲,还是客观外境;那么睹史多天的五欲就是相当的丰富,就喜足了。但是上边的一层呢,更高,他五欲境,你要什么,自己好化的,不要客观的存在,你想什么就变什么,“自变化故”,自己能够变化五欲。
第六,他化自在天,更高,“于他化中,得自在故”。乐变化天还要自己化;他化自在天,自己也不要化,叫人家化,化了我来用,享受。
那么这个就是欲界的六层天。
第三句名欲界者,结上也。此上五趣,器及有情,总名欲界。言二十者,明欲界中,处有二十。由地狱洲异者,明二十所由也。于上五趣,由地狱异,及由洲异,故成二十。
下边“名欲界”,这个就是欲界。欲界里边包含的内涵,就是地狱、傍生、鬼、人、天。天六层,叫六欲天。为啥叫六欲天?这个欲界的天,叫六欲天,这一些地方都叫欲界,“结上”,总结。“此上五趣,器及有情,总名欲界”,这个“名欲界”的话,就是上面五趣,地狱、傍生、鬼、人、天五个趣,不管有情也好,不管器世间——他的国土也好,总的说都叫欲界。
欲界广分又可以分二十个,谓欲界中一共有二十个地方。“由地狱洲异”,怎么分呢?地狱不是一个,有八个。洲也不是一个洲,四大洲。这样广分起来,更明细地分可以分成二十个地方,“明二十所由也”。为什么分到二十,因为地狱跟洲有不同的,不是一个,有很多,那么可以化到二十个。
“于上五趣,由地狱异,及由洲异,故成二十”,那么地狱里几个差异呢?地狱有八;洲有四。这样子地狱及洲——八个地狱,四个洲,十二个;六欲天,六个,十八个;十八再加上傍生、饿鬼,总的成二十个。
这些明细的我们明天讲,今天时间到了。
第五十讲
(第130页下第1行至第133页上第14 行)
《俱舍颂疏》。昨天讲到世间品,欲界还没有讲完。“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五趣讲完了。那么也可以分成二十处,这二十处怎么分的?今天开始讲这个。“此上五趣,器及有情,总名欲界,言二十者,明欲界中,处有二十”,那么欲界的地方,从趣来说有五个趣,从处所来说有二十处所。为什么五趣成二十处呢?“由地狱洲异”,地狱不止一个,洲也不是一个,它有很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那么这样子总的算起来是二十。“于上五趣,由地狱异,及由洲异,故成二十”,地狱也不是一个,有很多,洲也是有几个,所以总的归纳成二十个。
地狱有八,名地狱异。一、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四、号叫地狱,众苦所逼,异类悲号,发怨叫声,名为号叫。五、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七、极热地狱,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八、无间地狱者,受苦无间,或无乐间苦,故名无间。
“地狱”有几个?“有八,名地狱异”,地狱不同,有八个不同的地狱,那么下边就讲地狱。
我们学《俱舍》,一方面固然是学一些(法相),认识一些问题:我们欲界里边有地狱,地狱里边有八层。但是另外一方面,就是下士道的观地狱苦。当我们学地狱的时候,就要想到地狱的苦处。那么地狱在六道中间,我们每一个还没有超出三界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地狱去的。那么就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造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去。就是造善业,正在享果报的时候会放逸,放逸之后会造恶,造了恶还得要去。所以最好是出三界。下边八层地狱:
“一、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这个地狱里边的有情虽然受了种种折磨,“斫”就是拿刀砍;“刺”,拿枪刺;“磨”,拿磨子来磨;“捣”,拿一个——就是我们过年做汤圆粉子的那个东西来捣。那么这样的苦受受得很多,但是祗要凉风一吹,他又活过来,活过来了,这不解决问题,还要受苦……,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我们经常说地狱里万死万生,就是这些情况。他就是死也死不掉。受了很重的痛苦死掉了,死掉了,该没有事了吧?一阵风一吹又活了,活了该怎么样?逃得出吗?逃不出,又受苦。不断地受了苦死,死了又活,活了再受苦,苦痛了又死了,死了又活,就是这样的地狱。我们想想,受不受得了,实在想也不敢想。
人死掉的样子可怕。他们有人去看杀头:一个头砍下来,他还没有死完,他的眼睛瞪起来,牙齿乱咬,头在地上滚的时候,把地上的草根泥土都咬在嘴里边,痛得不得了,没办法。有人看过以前抗战的时候杀汉奸——在马路上杀汉奸给人家看。有人去看了回来,饭也吃不下。这个血喷出来两、三尺高,而且杀头,头砍下之后,头固然是地下乱咬,身上两个小时还在动,不断地痛苦地扭动。这样子是很惨。在地狱里边还要惨,地狱里边死掉了之后,并不是没有事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还要受苦,又死。地狱苦比砍头还厉害。
过去阿育王在世的时候,他开始没有信佛之前,因为很多人反对他——他征服了全印度,当然很多敌人,他处理这些反对他的人,他造了个人间地狱。在这个人间地狱里边,把人放在磨子里,这个磨子很大,雠人摆进去,然后把磨子推起来磨,把人磨得粉碎,那个血浆喷出来的样子,这个很残酷。这个地狱里边就是这么搞的。那么还要把人摆在一个竹筒里边,拿一个东西捣啊,捣得成了粉一样的。这个东西我们想也不敢想象,这个太残酷了。
那么地狱里就受这些苦。这些苦哪里来的?就是造恶业来的,造了恶业之后,必然的要受这些苦。这是八大地狱的第一层,是最轻的地狱,最轻的!那么下边一层重一层。
“二、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我们木匠都看到过,他用墨绳——一个绳子,这个哪里要锯掉,就把绳子打一打墨印子,打好之后,然后根据那个线条把它锯掉。这里把人当一个木头、材料一样的,先把绳子给你到处量一下,试一下,弹一下,弹好之后,然后根据绳子的那些轨迹用锯子来锯,或者拿刀来砍,所以叫黑绳地狱。
“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受苦的东西不是一个。前面的刀也好,刺也好,绳子称了,用锯子来锯,用斧头砍,还是一个苦具。它这个众苦地狱,受苦的东西多,一下子来,同时很多受苦的东西一起来。“合党相残”,不是一个一个的,互相地残杀,那么就是众苦地狱。苦具多是众合;地狱里的那些有情又互相残杀,又是众合。有两个意思,叫众合地狱。
“四、号叫地狱,众苦所逼,异类悲号,发怨叫声,名为号叫”,这个地狱苦得太厉害了,比前面还要厉害,那么各式各样的苦逼迫,“异类悲号”,那个各式各样的惨叫的声音,不断地发出惨叫的声音,所以叫号叫地狱。那是苦受得实在受不了才叫,一般受得了的不要大叫。他所以很凄惨的叫声,就是实在受不了,“号叫地狱”。
“五、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前面的号叫已经够苦了,但是这里呢,“大号叫”,就是叫得更大了,那就是苦更大了,“剧苦所逼”,这个很厉害的苦逼迫,大大的大哭,放声大叫。前面的还不过是喊两声,这是大声的哭叫,这都来了,熬不住了,“大号叫地狱”。
“六、炎热地狱,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这个时候不是那些刀枪,而是大火,这个火,你跑到那里,它跟到那里。“炎炽周围”,在你四周,很厉害的火焰,给你烧起来。这个苦,实在是受不了的,这个叫“炎热地狱”。我们说历史上一个,哪一个武帝这个我记不起了,因为也是灭法,他灭法之后,他就受现报。这个历史上记载,当然历史上不是说他现报,就是说宫殿失火。他灭法之后没有几年,大概三年左右,宫殿里起大火。起大火不算,他要逃,跑到那里,火跟到那里,就是这个情况。你逃不掉的,是业报所感的火,你逃也逃不掉的,你人跑到那里,火跟到那里。它不是说,那里烧,你跑出来就解决了,你跑哪里,火跟你烧到哪里,跑哪里烧哪里,这个自己身上的业火出来了,没有办法,就烧死了。这个地狱里也是这样子,“火随身转”,你逃不掉的,你跑那里,火跟你跑的。“炎炽周围”,身的四周都是很厉害的火焰,那个苦是没有办法,难任。
“七、极热地狱,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前面还是火烧身,这个火更大,大得怎么样呢?自己外边都是火,自己身上也是火,互相的烧,互相的炽然的烧,那就是热不可耐了。这个极热地狱,前面炎热地狱比这个还差一点,这个更热,温度更高,高得来自己内身起火了,其他的有情,身里边起火;互相碰到之后,火又互相的烧,这就不得了。
第八最苦的叫“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或无乐间苦,故名无间”,这个无间地狱为什么叫无间呢?受苦没有间的,就是没有歇一会,歇口气的时间也没有,不断地受苦,连续的受苦,就是一秒钟也不停的。或者这个苦里边,一点快乐也没有。我们人间受苦的时候,还有一点的快乐隔在中间,它这个无间地狱是没有乐的,就是一味的苦,受用这个苦,是不停地苦,一秒也不停的苦。那么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说到无间地狱呢,这里一死,马上就到无间地狱去了,中间没有隔开的,时间不隔,也没有其它东西隔,就是这里一死,马上无间地狱受生,叫无间。无间地狱的意思有好几个,那么无间地狱就是阿鼻地狱。阿鼻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话,就是无间。
那么这个八大地狱,它讲的就是这样子。因为地狱有八个,那就是一个变成八个了。本来五趣,现在是加了七个。
言洲异者,有四大洲。一、南赡部洲,此洲南边,有赡部树,今此洲名,或从林立名,或从果为名,名赡部洲。二、东胜身洲,身形胜故,或身胜赡部,名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洲。四、北俱卢洲,此云胜处,或云胜生,于四洲中,处最胜故,名为胜处,生最胜故,名为胜生。
“洲异”,洲“有四大洲”。
第一,“南赡部洲,此洲南边”,为什么叫南赡部洲?这个洲的南方“有赡部树,今此洲名,或从树立名,或从果为名,名赡部洲”。那么赡部洲这个树很高很大,下边是银水,水下边有金子。这个海水有金,那么这个水很深,金的颜色就浮在水面上,看上去很好看。那么这个树年年出果子——赡部果,南赡部洲取名就是这个树来取名,或者是果子取名,都叫赡部。那么就是说我们南洲的特色——为什么叫南赡部洲?因为这个洲的南边有个赡部林,这个树林都是赡部树,那么以这个树取名的。
第二,“东胜身洲”,本来是东在前,南在后,我们因为是南洲人,先说南洲,再说东洲。为什么叫“胜身洲”?我们曼茶供的——“东胜身洲,南赡部洲……”,天天念,到底什么叫胜身洲。这个洲里的人身体的形状超胜,或者他的形状是比南赡部的人的身体要超胜。因为我们说超胜是比较的。你说这好得不得了,我们学因明——他好得不得了,这个话就有毛病的,你问他怎么好啊?你说这个人好得不得了,你跟哪个比?你跟天比,他不好,天上的人比他长得好得不晓得多少倍。难陀的女人,是世间上最美的美人,难陀对她贪得不得了,出家也不想出家的,佛想办法,给他方便,把他度出家了。他出了家之后天天想他女人。但是后来佛叫他去看看天上的人,一比较之下,他说你的女人还美不美?他说这个跟天上比起来,她就是一个老的、瞎了眼的丑猴子一样的难看,这个一比就不能比了。所以说你说这个人好看,这个话不合逻辑,你得说跟哪个比:跟天人比一点也不好看;你说比起人间的长得丑的人比,那还可以说;或者比猴子,比那些当然好了。所以说他的身体殊胜,什么殊胜?比南洲人殊胜,比南洲人身体要殊胜,叫东胜身洲。
第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洲”,它这个地方牛很多,拿牛来做买卖的,那么它叫“牛货洲”。曼茶供里也讲过,这个牛还是宝牛,它的蹄踏在地下,拔出来的时候,地下就有宝涌出来的,这个是殊胜的一个宝牛,那么以牛取名的,叫牛货洲。
第四,“北俱卢洲”,北俱卢是印度话,翻成汉语,“胜处”——殊胜的地方,“或云胜生”,这个地方生得人都是殊胜。“胜生”从有情说,“胜处”从器世间来说,都是殊胜。“于四洲中,处最胜故”,这个胜也是比较来的,四大洲里边,北俱卢洲最胜,它的地方也最胜,它的人也最胜,为什么?处所最胜,生也是最胜。
北俱卢洲为什么最胜呢?我们知道,它里边的人不要劳动的,它的粮食自己产的,地下自己会长,长了之后,这个味道非常好,自然香稻。这是我们劫初的时候地球上也有过的,但后来福报没有了,就没有了。但在北俱卢洲,却是永远有这个东西吃。那么他们也不要造房子,他们要住树下,这个林很稠密的,坐下去,就可以住的,不要砌房子的。所以什么劳动都不要,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不得病,也不中夭,半途死的没有,最起码一千岁。一千岁活了之后,哪里去?生天,毫无忧虑的。这个你死了,你糟糕得不得了,死了嘛。他生天去了,更好,所以说他一点没有苦啊!没有苦,佛法就没有了。处所固然殊胜,人的身也很殊胜,没有病,不会中夭,也很长寿,一千岁,长得又好,又端正。但是就有一个不好,没有佛法,因为没有苦。佛教是苦集灭道,有苦才想修行嘛。没有苦就不想修了。
所以说现在东南亚的国家,出家人少得可怜,都是从大陆上招他的徒弟。就是因为那里边生活比较好一点。生活好一点,尚且出家的人都没有了,那么在北俱卢洲那样子的人,那里佛法都没有,不需要了。它说你身又没有苦,又不害病,又没灾患,又不用劳动,又不辛苦,什么都好,一千岁之后,可以生天去了,更好,那么就感到没有需要。
地狱及洲,合成十二,并六欲天,傍生、饿鬼,处成二十。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若器世间,乃至风轮,皆欲界摄。
这样子,地狱是八个,洲四个,十二个;前面六欲天,有六个天,那么有十八个;加上傍生、饿鬼,二十个。所以说欲界,或者说五趣——地狱、饿鬼、畜生、天、人,或者说二十处——八个地狱、四个洲、六层天再加上畜生、饿鬼,一共二十处。那么人分了四大洲,天分了六层天,地狱分了八个地狱。
“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地狱”,“有情界”,这个欲界的有情来说,“从自在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一直到最低的“无间地狱”都叫欲界。从“器世间”来说,从“风轮”开始一直到他化自在天,都是属于欲界的范围。什么叫风轮?我们这个地方形成的时候,先是风轮,风轮上边是水轮,水轮上边是金轮,金轮上边就是这个地。那么这个最低的是风轮,从风轮开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就是这个地方,这是欲界的器世间。有情世间,当然从地狱开始;器世间,却是从最下的风轮开始。
欲界讲完,下边讲色界。
此上十七处者,标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处,名为色界。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者,列十七名也。谓三静虑处各有三,第四静虑处独有八,合成十七处,器及有情,总名色界。
“此上十七处”,上面十七个地方,这个就是色界,“标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处”,这就是“色界”,哪十七个处呢?下边要交待。
“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都是三个,每一个静虑有三处,三个静虑各有三处,三三九。第四静虑有八个地方。他也是三个,但是有五不还天——圣者住的有五个地方,加第四静虑,成为八个。八个加九个,就是十七个,这是色界天,一共十七处。“列十七名也”,“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那么这十七处是什么地?什么名字呢?它就给你说,谓三静虑各有三,第四静虑有八个地方,一共合起来十七个处所。“器及有情,总名色界”,十七处里边,器世间也好,有情世间也好,总的说都属于色界,因为色界的范围广,包括器世间、有情世间。那么下边分说。
第一静虑,处有三者:一、名梵众天,大梵天王,所领众故;二、名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故;三、名大梵天,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
第一静虑有三处。第一,“梵众天,大梵天王,所领众故”,大梵天王的下边就是老百姓,梵众天,就是最下一层。
第二,“梵辅天”,第二等的,“卫侍梵王,为臣辅翼”,这是大梵天王的臣,他的臣、警卫之类的,这是梵辅天,辅助大梵天的。
第三,“大梵天王,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第三个是大梵天,是初禅最高一层天,它为什么叫大梵天呢?“广善所生”,生大梵天,要很多的善法才能生上去,假使善法不够,就生在梵众天、梵辅天。要生大梵天的,那个善要特别多。“广善”,很广的、很多的善才能生到大梵天,所以叫“梵”。梵这个话,就是善。印度的善,清静,都叫梵。梵行,就是说不YIN欲——这个清静的行就是梵行,那当然色界的人没有YIN欲的,所以说是清静的梵行。那么这个梵,不但是不YIN欲,还要很多的善。总之梵就是善的一个代名词,凡是善,包括不YIN欲清静等等,这么才叫梵。这个梵就是天,这个梵,本身就是在天上,天叫大梵。“此梵即大”,这个梵本身很大。广善,就是大的善,那么叫大梵。那么六离合释这是什么释?持业释,大即是梵,梵即是大,一个体,一个用。
“由彼获中间定故”,他为什么要比他们高一等呢?他得到的中间定。我们以前学过,中间定——初禅到二禅中间有个定,这个定是无寻唯伺定。初禅是有寻有伺,二禅是无寻无伺,这个定夹了中间,寻没有了,伺还有。那么大梵天他得了这个定,他这个定当然比有寻有伺的初禅要高一点,所以说比梵众天、梵辅天都要高一层,他的善法多、广,所以叫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在初禅里边是第一个生,最初有他。后来他一个人感到太孤单,他说最好再生些下来。后来有些业报该生到里边的,就慢慢地投生到大梵天。大梵天很高兴,他就想到,这些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造出来的,因为我心里一想,他就来了,他是我造出来的。他就自己以为大梵天王是一个了不得的主。
我们说在劫末的时候,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整个世界毁灭了。毁灭之后,慢慢地,慢慢地,众生业风感到又形成了。形成之后,在初禅天第一个降生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他来的时候第一个来。走的时候,他寿命最长,其他的都死掉了,他还在,最后走,他认为他不死。那么这就是成了一个主。
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遍照自地,故名极光。
第二静虑又有三个天。第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二禅是光明为体的,初禅是以梵为立名的,梵众、梵辅、大梵,它是梵——对世间人来说他是清净的梵行。那么第二禅更高超了,他是光明。少光天这个天,第二禅里边光明最少的,叫“少光天”。
第二,“无量光天”,光明慢慢增加了;“无量”,难以度量,难以限量的叫无量光。
第三,“极光净天”,光明比无量光还要大,更殊胜。“遍照自地”,它这个光把自己的二禅天全部照到,叫“极光”。光是最超的,全部照完了。无量光还不过多而已,他就是整个的二禅天全部照到,叫极光净天。
那么这是二禅天。
第三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净天,意地乐受,故名为净,于第三禅中,此净最少,名为少净;二、无量净天,此净转胜,量难限故,名无量净天;三、遍净天,此净周普,故名遍净。
第三禅,也有三个。第一,“少净天,意地乐受,故名为净,于第三禅中,此净最少,名为少净”,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第三禅的悦意的受叫乐,这个乐受就是叫净。这个净是第三禅的乐,第三禅的乐祗有第三禅有,初、二禅都没有的,欲界更谈不上。我们说本来是心的悦叫喜,除了第三禅心悦叫乐(因为没有冲动,很寂静的叫乐,前面根品都讲过)。一般的乐是身乐,就是第三禅的心悦叫乐,这个乐是非常殊胜。那么第三禅,又是叫净,以净来立名的。那么最低一层,这个净最少,少净天,这个乐是比较少的。
第二,“无量净天”,乐多了,“数量转增,量难限故”,数量是数不清了,很多了,叫无量净天。
第三,“遍净天”,这个遍净天的净,这个乐更大,遍了,“此净周遍”,整个三禅天全部充满,“故名遍净”。
这是第三禅的三个天。
第四静虑,有八天者:一、无云天,此下空中,无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名无云;二、福生天者,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三、广果天,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四、无烦天,烦谓烦杂,于无烦中,此最初故,得无烦名;五、无热天,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六、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位易彰,故名善现。七、善见天,已得上胜杂修静虑,离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第四禅,有八个天。
第一,“无云天”,为什么叫无云呢?“此下空中,无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名无云”,它说这下边的天,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它们的天是居在空中,住的地方跟云一样,很稠密的,像云一样这一堆,那一堆。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很多很多,跟云一样。那么第四禅以上不是这样子了,它不是像云一块一块的,所以叫无云。第四禅第一层天,是无云天里边第一个,从它开始不叫云,所以叫无云天,用无云天来标它的名。
那么有的地方说第四静虑里边本身就是很大,不像下边一样,很多很多积起来跟云一样的,不是那回事了。也有这么说,下边的天都是依着云住的,第四禅不要云的。那么这里有好几个说法。根据《俱舍》,就是书上的说法,我们学《俱舍》,就根据这个说法好了。
第二,“福生天”,“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有情要生这个天上,要有殊胜的福报才能生得上,叫福生天。
第三,“广果天”,就是(凡夫)第四禅最高的天,“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这个果是最广的、最大的、最好的果。这个“异生”就是凡夫。在色界当中,凡夫说起来,这个地方是最殊胜——广果天,它的果是最好的。那么圣者当然不是了,从凡夫说,在色界里边最殊胜的是广果天。
第四禅里边还有五个天是圣者所住的,“五不还天”,那就是下边的:
第四,“无烦天”,这个烦就是烦恼,烦杂;“于无烦中,此最初故,得无烦名”,下边天都是烦杂的,这个天——纯净,因为它是无漏 的,所以没有烦杂。这个在无烦杂之首,所有烦杂的天当中它是第一个,从它开始没有烦恼,所以首先叫无烦天,以无烦来立名,“无烦天”。
第五,“无热天,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优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烦恼是热恼,他杂修静虑把那些定的上中品障调伏了,定障也是属于热恼的一类。他的意乐已经调柔,不是那么生硬的,所以热恼的那些障去掉了,“无热天”。
第六,“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名易彰,故名善现”,他杂修静虑,什么叫杂修静虑等会再说,“杂修静虑”,前面是上中品,这是上品,得到之后,它的果很容易现出来,叫“善现”。它的果位已经现出来了,“善现天”。
第七,“善见天,已得胜要杂修静虑,离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天”,他的杂修静虑,达到定障的上极品、上胜品——比上品还要高一品,也除掉了。“离修定障,余品至微”,他余下一品了,余下的里边,余下的最少了,他的见也是非常清楚了,叫“善见天”。
第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故名色究竟”,他把所有定障完全去完了。善见天,还有一点点定障,“余品至微”,最微细的定障还有。而色究竟天除完了,所以说在色界里边,没有超过这个了。凡夫没有超过广果天,那么圣者的天当然超过凡夫了。圣者“五净天”,这五个天里边,色究竟天是最高的。所以说色界里边,包括圣者在里边,没有一个天可以超过色究竟天。
这五个天,从无烦天开始,从第四个到第八个,这叫“五净居天”,是圣人住的,“无异生杂,故名净居”,在净居天里边都是圣者,没有凡夫杂在里边,纯粹是圣者,叫净居。
那么什么叫“杂修静虑”?修定的时候,修是有惯性的。你修这个有漏定,圣者有无漏定,有漏定要转到无漏定那很困难。那么要从有漏定转到无漏定,要花很大功夫;无漏定出来,到有漏定也要下很大功夫的。那杂修静虑就是说,要从有漏到无漏,无漏到有漏,有漏又到无漏,这样子,调来调去。调的时间,本来要很多时间才换到有漏,换到无漏,现在把时间一点点减到一个念头有漏,一个念头无漏,这样子这个杂修成功了。
那么中间就要起障了,一共有几品障?一共有五品障。什么五品障呢?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分了五品,这五品障除掉呢,就得了五个不还天——要除了下品的,得第一个无烦天;除了中品的,就是中品的无热天;那么断了上胜品的,是善见天;上极品的除掉的,那就是色究竟天。那么这五品除完了,得到的果就是五不还天,把定障除了五品。
于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经部宗也。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台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如世尊处座,四众围绕,故别不立大梵天也。除无想天者,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故不立也。
那么色界里边立这么十七天是经部的说法,“立十七天,依经部宗”。假如依“萨婆多宗”,依有部来说,“唯立十六天”。这个就是部派里边稍稍不同。经部立十七天,就是前面讲的十七个天,色界天十七个。那么有部祗有十六个,大梵天除掉,为什么原因除掉?
“谓梵辅天中,有高台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如世尊处座,四众围绕,故别不立大梵天也”,有部里边大梵天不立一个,为什么?因为大梵天就在梵辅天里边,不过这个地方高一点。好象什么呢?好象佛讲经的时候,坐在高处,听的人在下边,这个虽然是一个高一个低,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国土里边。那么有部根据这个道理,大梵天虽然是高一点——高台阁,但是毕竟没有离开梵辅天,他还是梵辅天,所以大梵天就不立。
那么有的地方也除掉“无想天”,“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故不立也”。那么无想天也在广果天里边的。什么叫无想天?假使得了四禅以后,修无想定(这个我们前面学过的知道,没有学过的去翻一翻,根品里有无想定),这个无想定修了之后,就是说什么都不要想了。有的人现在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以为这个就能开悟的。这个禅宗开悟的话里边有密意的,并不是说什么都不想就开悟。什么都不想,那就呆掉了。无想天就是这样。什么叫不想?他以为是证涅槃,实际上是笨掉了,思想都不起作用了。那么修无想定的人得无想果,这个无想果就在广果天里边,也是个高台处——高台阁,这个宫殿一样的高胜的地方叫无想天,并不是离开广果天还有个无想天。也不另外立无想天。
所以说,经部十七个天,立大梵天,无想天没有。有部十六个天,也是没有无想天,再除一个大梵天。因为这两个天,对下边那个天都是一个地方,不过高一点就完了 。这个高的情况,好象佛讲经的时候,坐得高一点,其他听的人就低一点,所以不安立。
经部师立大梵天者,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故须别立。此经部宗除无想天者,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所以无想摄入广果,更不别立。
“经部师立大梵天者”,那么经部为什么立大梵天呢?“谓大梵天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故须别立”,经部跟有部不同。有部不安立大梵天,因为都在梵辅天里边。那么经部为什么强调把他安立一个地方,要加一个地方呢?前面我们说过,大梵天就在梵辅天的里边有高台阁。经部的看法,大梵天虽然跟梵辅天是同一地方,不过高一点,并没有离开梵辅天,但是毕竟大梵天身形高大,寿量比他们长,他们没有生,他先生,他们死完了,他还在。所以从果报上说,是不同于梵辅天,所以要另外安立一个大梵天。这是经部立大梵天的原因。
有部不立大梵天,处所相等;经部立大梵天,有情的报不一样。各有各的依据,都不能说错,就是标准不一样。你错了,他错了,那你这个见解太窄了。经部从有情的地方着眼,要立一个大梵天;有部从器世间着眼,不要立大梵天。依据不一样,所以说安立处所多少也不一样。
那么经部里边不立无想天,“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等,故无想天摄入广果,更不别立”,那么在梵辅天里边,大梵天是高一点,经部安立了大梵天;在广果天里边也有个无想天,此无想天在广果天里边也祗是高一点,为什么经部又不立无想天呢?因为经部的着眼点,是有情上着眼的。无想天的人,他的大小,他的寿命,跟广果天一模一样,那么就不安立了。
所以说分的标准不同,有部是从地形来看的,所以祗要十六天;经部从有情的不同来看,十七天。各有各的依据,不能说哪个错,哪个不对。但是假使你以为有部从有情观点看呢,你错了,从有情观点看,那该有十七天。你说经部是由地势的不同来分,又错了,因为经部是从有情的观点来看。所以,不同要知道不同在哪里。
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寿不同故。亦立无想天,谓与广果,因果别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
另外,“上座部”,也“立大梵天,由身寿不同故”。“亦立无想天,谓与广果,因果别故”。他的着眼点又不一样了,虽然寿命、地处都同,但是因果不一样。无想定是外道修的,外道求涅槃的想而修无想定,所感的果也不一样。所以从这一个因果上看,有别于广果天,所以说上座部把无想天又安一天,十八天。
这个你说十七天、十六天、十八天,哪个对?哪个不对?都对!如果你把依据搞错了,都不对。所以说我们看问题,这个部这么说,那个部那么说,你要看为什么他这么说?为什么那么说?不能很肤浅地说这个对,那个不对,随便下断语是不对的——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你对有部没有研究过,他说的十六天,你说不对,你没有发言权,为什么?说十六天,有他的依据的。依经部十七天,上座部十八天,你说他对也好,不对也好,你没有研究过,都不行,没有发言权。你要说人家对不对,至少你先要知道他为什么说十七天、十六天。
我们现在的佛教也好,这一宗,那一派,说他不对,他不对,东说西说,互相批评,互相指责,都犯了这个毛病。他的教理你研究过没有吗?你没有研究过就不要乱说。你没有研究过,你无的放矢,你自己犯了逻辑的毛病,你根本不了解人家嘛,怎么乱说起来呢?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尤其是弘法的人,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随便说人家哪里不对,哪里不对。至少要把人家的东西学一番,学通了,才能说人家到底好不好。没有学通就不要说。不客气的话,你没有发言权。
无色界无处者,明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所故。
那么下边无色界。“无色界无处”,无色界是没有地方的。处所、方向、空间等等都是从色的概念发展出来的,他的色都没有了,物质没有了,你说他在什么地方呢?那不好说了。无处,那么根本谈不上处所。这个无处,不是没有地方,谈不上地方,他没有色法了吗。物质的东西都没有了,你还怎么说他在上、在下、在高、在低、在东、在西,这不好说了。
所以真正达到一切法空的时候,东方、西方,说啥子吗?这还不是戏论吗?但是一般人,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你说西方没有的,东方没有的,这个东方就是西方,这个也不好乱说,因为他还没有达到无分别智。所以说话都是看什么地方,什么场合,才说那个话。你如果不了解这个场合,站错了一个地方,你说那个话就错了。明明这话是对的,你站的地位不对,你说,你就错了。所以学法要把这一点学到了,你才算学了佛了。你如果把经书上的话拿过来,做点口头禅,东说西说的,你根本没有懂。这个话该什么地方说的,你又不知道,那你说了呢,话是那么两句,但是你错了。因为佛说的是对的,他站在这个场合说这个话是对的,你站在那个场合说,你不对。所以说学佛要学活的,不是死的。你以为抱了两句话就对了,很多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子,佛经自己看了一些,哇!拿了两句,就对了,自以为通了。这个没有通,你没有学好。
“无色界都无处所”,无色里边没有色法,因无色法,没有物质的,那么也没有方位,也没有地方。方向,东南西北也谈不上;上下,谈不上,那么处所也谈不上,所以无色界无处。
由生有四种者,此明无色,虽无处所,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天,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厌先外空,复思内识,作识无边解,名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次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暗,有细想故,名非非想。前三无色,从加行立名,第四无色,当体受称。
既然无处,怎么分四个呢?无色界不是分了四层吗?欲界有高低,分了二十处,色界有高低,十七个天。那么无色界处所都没有,怎么分呢?但是“由生有四种”,他的生的情况不同,“此明无色,虽无处所”,虽然他没有处所 ,“由异熟生,差别有四”,异熟果的差别不一样。“异熟生”,我们前面五类分别门讲过了,异熟因所生,或者他不同的差别有四种,那么无色界就分成四个天。
第一,空无边处,“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修空无边处,修得这个果呢,就是得了一定,叫空无边处定。修这个定用什么加行呢?就是感到有色法、有物质是一个苦事情。我们说老子,就达到这个境界:“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你这个色身在那里,就是一个大患,这个很现实。你有这个身体就会害病,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苦处,又要谋生,结果要抚养它,很多事情都来了。假使你这个色身没有了,你这个事情也没有了,解脱了嘛。这个不是真的解脱,但是这个物质的困扰就可以解脱了,解脱了一部分。所以这些人他思想高超的,视有物质的东西都是累赘,把它除掉。观想整个法界是空,就叫空无边。整个虚空,无边的虚空,这样子去修这个定,那么他将来的果就是生空无边处这个地方。
那么就是对治色法的,感到色法的过患,不好,他就修空把它空掉。那么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子想就是修空定了。这不是空定,还差得远得很,这祗不过是把色去掉了,受想行识还都在的。那么跟真空的那个空不是同一回事情。我们修空观,不是想整个一片蓝色的净空,这不是成了空无边处了吗?并不是那个事。这个是事空,还要理空,一切法空的道理再搀进去。由这个门,先观想整个法界是一片蓝色的净空,然后把一切法无生的空性的道理掺进去,那这样证到空性。假使你仅一个无边空,那没有空的理解,还是证不了空性。所以说这不过是一个方便,并不是就是真的空。真正的,你这样子修得的果报,就是空无边处,不是证了空定,没有空的理解。所以说我们要学中观,没有中观,你就是把空观观成了,还是一个空无边处,根本不是一切法空的那个空。那么这是无色界最低一层,叫空无边处。
第二,“识无边处,厌先外空,复思内识,作识无边解,名识无边处”,前面是把外色空掉了,还有一个内识。他现在又超出前面那个外空,厌离它。然后想自己的内心无边,这个内心的识充满法界,叫“识无边处”。这个跟佛教更近,我们法界里边就是有这个心,有的人说整个法界都是我的心,“识无边处”,如果你想得差一点,你理解差一点,这祗不过是识无边处。
第三,“无所有处,次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有处”,前面空的是境界,除掉一个境界。这个空也不好,空也不要,我们看好象是佛教——一切法空掉了,空也不要,高!实际上还是识无边处。那么我们说识无边处,外境空也不要了,祗有内识;内识也不要,无所有处。外面的空、内面的识都不要,无所有处。这跟佛教很近,你说空不要,心也不要。所以说你理解得差一点,会搞错的。那么这个当然不是真正的佛教,外道也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他就是厌离那个识,识也不要了,放下——无所有,空也没有,境也没有,内心也没有,无所有。
第四,“非想非非天”,这个是三界最高的一层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麁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暗,有细想故,名非非想”。这个最高的一层天,非想非非想它怎么安名的呢?这个要生非想非非想天呢,就要修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定跟前面的七个地的,就是色界的四个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前面三个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他们七个比较起来呢,前面七个定都有想,想很粗,他没有前面的粗想,叫非想。前面七个地的修行都靠想的,他不要想了,所以叫非想。粗想没有了,但是,是不是什么想都没有呢?假使想都没有了,痴痴呆呆的,尤其是前面讲过,本来身体没有了,如果心的想也没有了,那这个有情不是消灭了吗?外道、凡夫我执很重的,我没有了那还了得,所以说虽然是粗的想没有,并不是什么想都没有,细想还有。这么“有细想故,名非非想”。非想是没有粗想;非非想是,是什么想都没有也不是,有一个细想,叫非非想。没有想也不是,有想也不是,叫非想非非想。
那么这四个无色定讲完了,那么下边分别一下:
“前三无色,从加行立名。第四无色,当体受称”,前三个无色,他为什么叫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呢?加行的时候,要厌离色修空,厌离空修识,厌离识空修无所有,从他加行的时候安名字的,得的果是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那么第四个定,却不是修的时候,不要想又不要不想,不是这么来的,他是当体,这个果,修的定的本体既不是粗想,又不是没有想,还有细想,所以是“当体受称”,定的本身来说叫非想非非想,跟前三个立名不一样。
又论云:复如何知彼无方处?问也。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解云:答前问也。谓于是处,得彼定者,谓随何等洲,修得无色定处也。即于修定处命终,受无色界生,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明知无色无方所也。
如下边“论云”:《俱舍论》的原文,“复如何知彼无方处?”这个就有这个问题,怎么知道无色界的天是没有处所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这是《俱舍论》的原话,下边圆晖法师解释,我们就看解释好了。
“解云:答”,回答前面那个问,怎么知道无色界的天是没有方处的呢?就是回答这个话。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就是说“谓随何等洲,修得无色定处也”,就是不管你是在四大洲哪一洲,或者在色界哪一个天修得了无色定,就在那个修定的地方,“即于修定处命终,受无色界生”。
我们先下边看,他说就是你修无色定,不管你欲界的哪个洲,或者色界哪个地方,你无色定修好了;“即于修定处命终”,那么这个人他命终了,就在那个修定的地方,就是哪一洲,假使这个人是南洲的,或者是东洲的,他无色定修得了,那么他在南洲、或者东洲命终了;“受无色界生”,在哪个地方他死掉了,就在修那个地方,无色界的身体也得到了,不用跑来跑去的。因为无色界没有处所,哪里死掉了,当下就是无色界,就生出来了。
“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无色界命很长,二万大劫一直到八万四千劫。那么四层,二万、四万、六万、八万,那么当他命终的时候,无色界没有了,死掉了,要生到欲界、色界来,就在修定那个地方,他又投生了。
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看无色界确实是没有地方的,他哪里死就哪里生。无色界命终,又还是在那里投生。这个从这里证明,无色界是没有方所的,没有一个地方叫无色界。就在那个地方起中有身,就投生,“明知无色,无方所也”,这也就是可以证明,因为这个是事实。根据这个事实来看,那很明白地知道,无色界是没有方所的,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叫无色界。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者,明无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心依身而转,无色无身,心依同分及命根转。
那么下边一个问题,无色界既然是没有色身,他的生命依据什么来的呢?我们这个欲界的人的生命,就是看一个小孩子,从小到老。他一个身体呢,小孩子身体很小,很嫩;年纪慢慢大了,就长大了,结实了,到壮年,青年、壮年、老年,慢慢衰退了,这是从色身就看得出他寿命。这个无色界没有身体的,由什么看他的寿呢?寿命寄托在哪里呢?就是这个问题。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就是他的心是寄托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寄托在身上,那么无色界的身没有,他的心寄托在哪里?他就寄托在“同分及命,明无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欲、色界有身体的,我们的心不管欲界的人也好,色界的天也好都依靠着身体而转的,就是从身上生起来。他的心,生在身里边,因身而生的。那么无色界没有身的,他的心依什么生起来呢?依同分(众同分、命根这是前面讲过的,叫不相应行。前面都有,新来的去翻一翻,根品里十四个不相应行里有同分跟命根两个东西,查一下就可以了),就说他的心,虽然没有身体呢,依了同分、命根也可以生起他的心。
问:何故名欲界等?答:界是总名,欲等是别,以别依总,名欲界等。具足应言,欲所属界,名为欲界;色所属界,名为色界;无色所属界,名为无色界。略去所属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椒饮,及金刚环,饮与环俱是总名,胡椒金刚,并为别称,以别依总,名胡椒饮,及金刚环。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略去所属字,但名胡椒饮等,况法可知。
“问:何故名欲界等?”,前面把三界的情况都介绍好了,下面安名。为什么叫欲界、色界、无色界?“等”就是色界、无色界。
“答:界是总名”,界是总的名字; “欲等是别”名,这个界是属于欲的,叫欲界;这个界是属于色的,叫色界。界是总的,欲界、色界是差别的名字。“以别依总,名欲界等”,若依总的界,总的名各别的来判别,来分别它,叫欲界等。那么这个意思下边要广说。
“具足应言,欲所属界,名为欲界”,假使这个话说清楚的话,应该说欲所属的界,叫欲界;色所属的界,叫色界;无色所属的界,叫无色界。界是总的,属于哪一个的,就是那一个的。属于欲,那么叫欲界;属于色的色界;属于无色界,无色界。欲、色、无色是差别,界是总的名词。这是讲文法,实际上很好懂,他讲了很多,就念下去,“略去所属字,但名欲界等”,中间所属两个字略掉,所以单说欲界、色界、无色界,实际上是欲所属界、色所属界、无色所属界,界是总名,欲、色、无色是别名。
那么还要打比喻,“如言胡椒饮”,印度有一种饮料叫胡椒饮,还有一种“金刚环”,一种装饰品。饮与环是总名,胡椒、金刚是别称、别名。“以别依总”,跟欲界一样,打个比喻,总的来判别别的,叫胡椒饮。饮料很多,各式各样饮料都有,这个饮料是胡椒饮料;那个环是金刚做的环,不是银环,也不是翡翠环,是金刚环。这个界是欲的界,这个界是色的界。“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略去所属两字,但名胡椒饮等”,这是打个比喻,欲界所以叫欲界,略去两个字,好象我们吃的胡椒饮,省掉“胡椒所属饮”,及“金刚所属环”一样。这个其实很好懂,我们不要说那么多了。
问:此中欲言,为说何法?答:略说段食YIN所引贪解云:YIN贪食贪名之为欲耳也。如经颂云: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颂是佛说,舍利子为人诵。意取贪心名欲,非境也。邪命外道,便诘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苾刍应名受欲人,起恶分别寻思故解云 :此外道意,取外境为真欲体,不远而住,难舍利子也。若世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观可意妙色故解云 :此外道师实观可意色,舍利子报言,汝师实观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明知真欲是贪,非关外境。外道于是默然而去也。
“此中欲言,为说何法?”这是一个重点,这个欲界的欲,到底为什么叫欲?那么这个要分别一下。
“答:略说段食YIN所引贪”,这个就回答了,所以欲界指的什么欲呢?欲就是贪,这个什么贪?段食跟YIN的贪,要吃东西的贪,要男女YIN欲的贪。这个欲,这个界里边都有这个东西,叫欲界。凡是从阿鼻地狱开始,最低的开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都要吃段食,都要男女贪。不过男女贪轻重有别,就是我们上一次讲了:四天王天跟人间一样;忉利天虽交不失精;夜摩天就不要交了,就抱;再上去,执手;再上去,笑一笑。所以说《法华经》里边有,做法师的对女人不要露牙齿笑,这就是避免YIN欲的意思,笑就是行YIN欲,互相的对着笑笑就是行YIN欲,笑是天上的YIN欲。最高的,就是两个眼睛对着一看,就是YIN欲。这是欲界,都离不开YIN欲,轻、重的不同。那么饮食也是,虽然天上的饮食很细很好;人间的饮食就粗了;但是畜生的饮食更粗,他们说狗要吃大粪的,那更粗;那么蛆虫,就是吃厕所里的东西,那臭得不得了,但是它还是饮食。这是业报所感的,它祗是过去的业,就吃那些东西。所以说不要看我们饮食很好,天上看看我们的饮食还粗得不得了。那么这个欲界的欲就是饮食的贪、段食的贪,与YIN欲的贪。
那么它又举一个例,“如经颂云”,有一个颂,“世诸妙欲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这是佛说的一个颂,就是说明什么叫欲呢?贪心。这个颂什么意思呢?“世诸妙境非真欲”,世间上不是看到贪着很多的五妙的境界嘛,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是境界是很妙欲的吗?实际上这不是欲,真欲是什么呢?分别贪,我们心里的贪心才是欲。这个何以见得呢?“妙境如本住世间”,妙境,这个好的境界,没有动,还世间上存在,但是“智者于中已除欲”,得了阿罗汉果的,或者是三果的,他们对这些境界看了根本不起贪心,对他来说没有欲了,所以说从这个证明欲是贪心。
所以说,我们真正在初下手修行的时候要把外境排除,为什么?你烦恼种子在,这是引起你烦恼的一个因素。你不能去接近它,接近之后,它就是要生起烦恼的。假使你烦恼断掉了,这个东西就对你不生关系了。阿罗汉,最好的色声香味触,对他说,一点贪心也没有。如男女欲来说,祗要证了三果,好了,超出欲界了,最好的女人在他面前不会动心,他贪心没有了。那么对一切就平等了,这个好、丑,什么东西,对他是毫不相干。但是没有做到这个境界的人不要说我已经过关了,不怕了,你还怕。
我们总经常说那一个公案:两个出家人走路,走到一条河边,一个年轻的女人也在河边,她看了水不敢过去。那么两个出家人,一个就踩水过去了,一个就抱起那个女人过去了。结果呢,好象说那个抱女人的还好,洒脱,他放下之后,回去呼呼大睡。那个看了他不对劲的人,还晚上尽想那个问题睡不着——他执着。那我们看到这个有问题,你抱了个女人,你说你心里毫无感触吗?除非你是阿罗汉,或者是三果。但是你是阿罗汉,是三果也不行的,你怎么可以抱?圣者可以抱,凡夫要学他了,抱起来了,那成什么体统呢?出家人抱了个女人过河,多不威仪,而且要产生染污心的,你碰了女人跟拿一个死狗,心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分别的,你尚且不能拿,人家学你一样。 你有分别的,那你贪心种子已经起了,不行!我们看是不对头。
那么这个颂表示贪心不在境上,就在人的心里边,这个分别的心是贪。那么这个颂又引起一段公案。那么这个是佛说了个颂,舍利弗就根据这个颂去教他的弟子,被一个外道听到。“邪命外道,便诘舍利子言”,舍利子在教,外道在旁边听到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