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文,达照法师: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四——手机学佛网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达照法师: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四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十方的一切如来,他从成道以后一直都会怜念众生。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称为十方,十方如来,不是指一个阿弥陀佛,或者一个释迦牟尼佛,是指一切空间当中的所有的佛陀。怜,就是怜悯、怜爱。念,就是念念不忘。他的整个身、口、意,身心意念当中,只有众生。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成佛了以后,也就是说有些人在生活当中遇到麻烦了,他就想逃避。他说我赶紧念佛修行,逃到极乐世界去,再也碰不到你了,没有这么多冤家对头了。实际上你错了,到了极乐世界去以后,你成佛了以后,你还要回来度他们,你成佛了以后,如果不想度他们,你还成不了佛。这十方如来,他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怜念众生。这就是佛的本意、本行,他应该这么做,他有这种功德。众生,就是我们有众多的生死集合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大家。

  那么,佛念我们就象母亲忆念自己儿子一样,我们大家都是佛子。这个佛的亲子和庶子我们都没有份儿,只是佛的亲属。但实际上,另外一个“子”我们是有份的,就是佛子--佛的弟子。大家如果皈依佛门了,那都是佛的弟子,向佛学习,就是佛的弟子,十方如来都把九法界的众生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为什么说当成佛的儿子一样?我们大家自己的真心和佛性,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变坏、没有变化,我们本身具备的无边智慧、无边德行,我们真正生命的宝库自己完全拥有,现在都在。可是,这把钥匙自己丢了,这个宝库的门被自己锁起来了,自己总是在宝库外面绕来绕去。《法华经》说:“穷子一样。”自己家里财富万贯,但是你出去当乞丐、要饭去了,为什么呢?我们大家真心当中,并没有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干扰,但我们大家天天就在追求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佛子,我们自性也就是佛。那十方如来,他是果觉上已经究竟成佛,他看到这一点了,他可以教我们打开我们这个宝库。因此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子。

  佛回忆我们、忆念我们的时候,就象母亲忆念自己的儿子一样。“若子逃逝”,逃逝,就是如果这个儿子逃得很远,毫无音信。“逃”跟“逝”不一样,“逃”是指逃出去,还有音信。比如说我们大家学佛法以后,你知道有个西方极乐世界好走,我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一生起来,你已经给极乐世界捎去好信了,你已经给阿弥陀佛捎去信了。所以,我们大家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一旦相信有极乐世界,一旦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就有一朵莲花是你的,那个莲花马上就生出来了。生出来,这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有信了:“你看,我这个儿子要回来了!他已经是给了我信号了。”如果你念佛念得越好,这莲花就开得越好。如果你明心见性了---“花开见佛悟无生”了,这个莲花开开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一开开,你在这里就是见性了。那么见性的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把这朵莲花拿过来接你去,到那边他自然是中品上生以上,九品莲花中,为中品上生以上。如果我们功夫用的不够,那个莲花苞,它还没有开开。没有开开,最下品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在这个莲花苞里还要呆十二劫。你看看,还要呆十二劫,还要很长时间莲花才开。“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花开”,就是代表我们见到自己的真心佛性,见到自己的真心了。所以你这个花才开了。因此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高、很伟大,就在这里。当我们自己逃离以后,虽然在娑婆,但是你能够一心念佛,发心要成佛,发誓愿要度众生,这个都是跟阿弥陀佛接上信号,跟我们十方的如来、我们的母亲捎去好信了,那回家就有希望。

  “逃逝”的“逝”是指没有消息了,“逝世”就是去世,再也找不到他的音讯了。逃逝就两种人:一种人,就是我们还是凡夫,在这里用功修行了,知道回归;另外一种人,是指还不知道回归,迷途不知回,不知回归,这样的人也很多。有些人虽然相信佛法,或者对佛教有点好感,但是他不懂得真正对净土生起信心,也不懂得自己了生死,只求一些人天福报,这些世间的善法,这样的人才是属于逃逝的人,还是没有信号,只是给自己培养一些信心而已,培养一些善根。如果说,你能够生起信心,虽然逃到远处,那我们有可以回归的机会。这个“逃”和“逝”这两者都具备的人,后面有句话说,“虽忆何为”,就是极其悲感。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这种悲感,就是说,十方如来都念我们,就象母亲回忆儿子一样。这个儿子,如果逃出去连音讯都没有,而且他还不想你这个音信,那这个母亲再忆念他、再想他,有什么用呢?虽然回忆他,虽然牵挂他,又有什么用?我们有时候也会想,我们这么慈悲,佛为什么不把我们接引去呀?那佛是一直在给我们接引的,只是我们大家不感应。就象电源已经接通了,开关我们始终不开一下,电灯始终也亮不了。我们看在社会上,很多人以世俗的智慧、世间的聪明做一些学问,批判佛教,也不懂得佛教的内容。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就是只看到现实——人生几十年当中,甚至看到几年、几天当中的一些经济物质享受,他忘记掉自己心灵当中真正的无价宝藏。这个样子,就是“虽忆何为”---虽然天天住在寺庙里,天天到寺庙里去拜佛,那又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感应呢?

  第二种情况,反过来说“子若忆母”。如果这个儿子,他开始回忆母亲了,就是说他虽然逃在外面,他希望给父母亲、给家里写一封信,让家人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而且现在很想家,有这么一个想法---“子若忆母”啊“如母忆子”。一开始“忆”,这个效率很低,我们有时候说:“我现在很想修行了.”其实一天当中,你看看你自己二十四小时里有多长时间真正的是想佛、想修行、想了生死的?真正在念佛的,有几个时间呢?很少很少!恐怕有人说,《广论》里面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当我们人的寿命是六十岁的寿命当中,你每天觉得自己在用功,最多累计起来时间也不会超过五年。十二分之一还不会超过,而且还是很精进的。这么算起来,如果我们大家学佛,如果遇到佛法的时间很晚,一天当中、一生当中真正用功的时间很少。那么,如果你用功时间很少,功夫不能成片,那你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佛的这种本意。佛经里面,佛法告诉我们的“真正的佛陀的悲心所在”。

  如果我们能够象佛那样忆念——就是无时无刻。换句话说,你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参禅参得功夫成片,在这个时候,他是“如母忆时”,母亲回忆儿子的时候,她在时间上是一直都没有间断。而儿子呢?如果能像母亲这样忆念。“母子历生”,这个“历”,是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儿子一直想着母亲,母亲一直想着儿子,从来没有丝毫的间断,这样的一个比喻。“不相违远”,因为他的心当中,就没有违背。那么,在心当中没有违背的时候,他的行为上也就不会太远,他会越来越近。我们大家,如果身体天天在一起,但你心里想的不一样,你也离得很远。所以,佛在佛经里说:佛弟子天天跟佛在一起,如果不持佛的戒,不持戒、不念佛、不修行,不修戒、定、慧,这个人“离佛千万里”。虽然你天天在庙里待着,你也离佛千万里。如果有弟子去佛十万里,他心里面能够知道持戒、知道用功,他也永远没有离开佛。我们世俗上的人,也是这样看。有人说,在一起最亲密的,是自己家里人。家里人经常叫做什么?形体在一起了,心情不在一起,貌合神离——表面上是在一起了,精神世界完全隔离。这种情况,就不是这种“不相违远”。只有母子相忆的时候,两个人都平等,这才不相违远。

  前面用母亲和儿子的比喻,真正用功的方法在下面。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