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丛书》——学习《妇女故事.贤母篇》之心得报告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弟子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道德丛书》——《妇女故事.贤母篇》之学习报告。
前言:《妇女故事》简介
《道德丛书》之《妇女故事》为全书第二册,包含六大篇章,分别为「贤母篇」、「贤妇篇」、「孝妇篇」、「节妇篇」、「孝女篇」与「恶妇篇」。(图一、《妇女故事》之封面)
此书将各类妇女的教子、孝顺、节义、勤俭故事等收录其中,并录不孝不义、贪妒作恶之反例,能使读者两相参照,更能得其弘扬女德之旨。惭愧学生今日恭敬汇报的是《妇女故事.贤母篇》中的四则故事之学习感悟。
《妇女故事》开篇首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母教的重视与推崇。近代高僧莲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说过:「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国家能不能和谐安定、世界能不能太平,女众著实操持了一大半。女子有德,将孩子教导成为圣贤,是为天下造福,为社会所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中山先生云:「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亲。」所以母教才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择邻教子
《列女传》记载:战国时期,鲁国邹邑人孟轲三岁丧父,母亲贤良淑德,一人负起母兼父职的教养重担。起初,母子俩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与邻居孩子游戏玩耍时会模仿下葬哭丧一类的事,喜欢学造墓埋坟。孟母看到后说:「我不能再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於是就带著孟子离开,迁住到一处集市边。孟子又开始玩起商人夸口买卖的游戏。孟母又说:「看来此处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随即便迁移至一处学堂旁边。小孟子开始学玩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孟母说:「这才是我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把家长久安在此处。(图二、孟母择邻)
《韩诗外传》亦记载:东边的一户人家在杀猪,小孟子问母亲:「母亲,那户人家杀猪做什么呢?」孟母随口回答:「想要给你吃呀。」说罢就后悔了,孟母心想:「自从我怀这个孩子以来,席不正不坐,食物割不正我不食,为的是给孩子良好的胎教。现在他初识人事就欺骗他,岂不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於是,孟母就去东边那户人家买了猪肉给孟子吃,为的是绝不欺骗孩子。
《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为历代学童朗朗诵读,「孟母」仉氏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性。想必没有她当日明智的三迁与言传身教,中国历史上也不会有后世追慕为「亚圣公」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倘若如是,那真可谓是人类的一大损失。自古以来,母教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孩子童蒙养正的根本。古德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其中的「闺阃」,便是指妇女居住的地方。对此,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有同感,他曾说:「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还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些话非常明确的指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家族的兴衰,更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兴衰成败。
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品德、知识教养对孩子的人格与气质的养成具有直接影响。自怀胎起,母亲就与孩子血肉相连。如果母亲思想、言行邪而不正,在污浊不正的气氛里孕育,孩子也会时时受到母亲身心邪气、浊气的影响,而导致孕育不良。孟子的母亲在怀胎时能做到席不正不坐,食物割不正不用,行事恭敬真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胎教的。印祖云:「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於正……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又云:「盖以母贤,则儿女皆贤。在胎则禀母之气,幼时则观母之行,闻母之言,已熏陶於读书之前。」孩子出生后,母亲是与他接触最多的人,日夕相伴、耳濡目染,母亲的言行举止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的老祖宗谆谆告诫世人教育的重要,而至要莫若教子。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优秀的孩子不单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家庭中由父母培养出来的,母亲的角色尤为重要。
将孩子培养成明日社会的栋梁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而一切的根本是德行。德行的教育是实学,好比一棵树的「根」,至关重要;学科的知识乃「枝末」,所谓的记问之学,有了德行的滋养,它才能茂盛生长。教导孩童,身教更胜於言教。诚如孟母在孟子初识人事时不愿意示范「失信」一般,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给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样。《论语》中夫子反覆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许多家长认为《弟子规》只是给孩童学习的行为规范,殊不知大人如果能做出来给孩子看,能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落实。所以,教育者应先受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孩童的学习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古代母亲很重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脍炙人口的「孟母三迁」正说明了这个问题。《颜氏家训》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幼时所受的环境影响,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人后天的品性。《荀子.劝学》中讲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墨子聚精会神的看了半天,然后悲泣的说:「这雪白的丝绢,丢进黑色的水就染成了黑色,丢进黄色的水就染成了黄色,陆续投进五种染料,丝绢也就变成五彩色。所以,染色的时候不可不谨慎啊!」这个故事暗喻人的本性就像生丝一样洁白,但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上了坏习气,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就很难了。尊敬的净公老教授教导我们:『《三字经》开篇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是指我们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没有恶的。人与人的真性相同,但习性不同。习性就是染污,是后天养成的,你染污有厚薄不一样,所以它就不相同了。」』所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净善的生长环境何其重要!
严厉训子
李景让,唐朝人,其母郑氏早年丧夫,家贫子幼,独自承担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她治家严厉,为人聪颖,行事磊落。有一天,她家宅后的围墙下雨坍塌,发现里面埋藏了许多银两。郑氏焚香祷告说:「我听说不费劳力而有收获会给自身招来灾祸,上天定是因为先夫在世时积善余庆,垂悯我家贫困,特赐这些钱财。但愿上苍保佑我这几个儿子学问有成。这些财物我不敢动用,要原封埋藏。」於是随即将银两掩埋原处。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果然如愿相偿,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由於贤母的教导,都进士及第。(图三、李母郑氏携三子焚香祷告)
郑氏教子极严,景让兄弟三人直到年老,犯有过错,仍会挨受鞭笞教训,事后改过一家人又欢喜如初。
李景让为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因为一位副将犯了过错,一时震怒之下,不慎将他杖打致死,於是军心怀抱不平,图谋叛变。李母郑氏召集景让於大庭面前怒责说:「你随意动用刑罚,岂只是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九泉。你让我以何脸面去见地下的祖先?」说罢举起革鞭就要抽打景让的背脊,将士们看到这种情景,都感动涕泣,上前多次劝止并代为谢罪,郑氏才答应原谅景让。一时军心,就此安定。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李母郑氏是一位深明大义、识见高远的严母。一位家境不富裕的寡母在抚育三个孤儿之际,面对一笔意外之财却毫不动心,实在难能可贵。她所希求的是孩子可以成就道德学问,他日能成圣成贤,而不是荣华富贵。此举对於塑造孩子真善美心灵、贫而乐道的品性影响深远,同时也体现出郑氏极强的道义感与社会责任感。日后,三子进士擢第,位至方镇,并以「清白」著称於世。
古时的母亲不仅在孩子年幼时悉心调教,而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后,依然给予他们有益的影响。李母机智的安抚了因愤怒行将发动变乱的将士,将儿子救出困境。李景让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贤明的母教。
古人有训:「王化出自闺门,家利始於女贞。」即一个国家的教化出自於闺门,而家庭的敦睦和谐始於女子的贞德,是由母亲所教导的。所以自古以来,有贤才,必须先有贤子,有贤子,必须先有贤母,有贤母,必须先有贤女。
印光大师开示道:「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为尤要。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母若贤慧,则所行所言,皆足为法。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如熔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
今日的女孩,就是未来的母亲。如果不对女孩好好教育,她未来就不会是一个德行兼备的好女人,自然也成不了好母亲。而这从小处说,是一个家庭的不幸;往大了说,是社会、国家的不幸,因为这样的女性不可能教育出优秀的下一代,如果每个女孩都如此的话,天下就乱了。所以教育女孩的确是一件大事。
女性肩负著孕育后代的重责大任。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传宗接代,这是大不孝。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传宗接代?把孩子生了下来只能说是接代,并没有传宗。宗为何意?一个家族中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这是宗,有了能传承的人这才是传宗。如果说家道、家风、家学、家业都没有后人继承,就是有再多的后代也无济於事,这个家最终还是会衰败。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继承呢?一定是要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才能继承,这才是真正的「有后」。
尊敬的净公老教授曾说过:「圣贤是教出来的,而且最伟大的是母亲,是母亲教出来的。佛法也是这样说法,子女对父母,是母亲的恩更重,父亲排在第二位。母亲生你、养你、教你,这三个字她统统做到;有圣贤的母亲,才有圣贤的儿女。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教女比教儿子更重要,非常重视女德。为什么?女子有德,教出来的圣贤,不但他的家庭荣耀,他能够造福一国,能够造福天下,这真叫大善大福。这是中国人懂得教育,而且真的落实,真做了,那是大同之治。」
「教子忠义」故事二则
(一)唐朝刘元佐任宣武节度使(军事将领),他颇具声威谋略。其母虽地位尊贵,但每月都会织绢帛一匹用以提醒刘元佐不能忘本。她对儿子说:「你本来出身微寒,现在是朝廷使你有如此富贵的身分,你当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刘元佐自始至终都不曾失去身为臣子的气节与情操。
刘元佐之母虽年事已高,可仍不厌其烦的每月织绢,为的就是提醒儿子心智不可被富贵权势所蒙蔽而忘本,当胸怀报国之志、誓死精忠报国。慈母的良苦用心,实在令人感佩。
(二)虞潭,字思奥,余姚人,是经学大师虞翻的孙子。生於三国末期,是东晋时期为维护朝廷统一,屡统军旅,转战各地的将领。虞潭的母亲孙氏,是吴郡富春人,孙权的族孙女。嫁给虞潭的父亲虞忠,她恭顺贞和,很有德行。虞忠战死以后,儿子尚幼,孙氏虽然还很年轻,但誓不改嫁,决定亲自抚养孩子成长。孙氏持家勤劳周到,性格聪慧敏捷,见识过人,对儿子从小则是以忠义教导。永嘉末年,虞潭担任南康太守,当时杜弢计划谋反,虞潭率众人讨伐。孙氏勉励他定要尽忠尽义,要抱著必死的义节,同时还变卖了全部的财产用以犒劳战士。最后虞潭取得了胜利。在苏峻作乱时,虞潭当时守卫吴兴,领命征讨苏峻。孙氏教诫说:「你应当舍身取义,不要因为我年老了,成为你的累赘。」随即动员所有的家僮助虞潭征战,并卖掉自己穿戴的环佩充当军资,还派遣她的孙儿虞楚跟随参战。虞母具备如此忧国之诚。后虞潭功高封了侯爵。孙氏被封为武昌侯太夫人,追加金章紫绶。孙氏在咸和末年去世,时年九十五岁,成帝派遣使节吊祭,谥为「定夫人」。
虞母巾帼不让须眉,对国家赤胆忠心。她的坚强与慈爱博大的胸怀造就了一代名将,亦为国家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可见,贤母的教育实可为天下造福。
事实上,中国古时尤其尊重女子,主内的工作比主外的工作更受重视。从「太太」这个称呼中我们可以对此窥豹一斑。「太太」这个称呼来自周朝开国的三位妇女,因为她们的名字,都有一个「太」字。周族太王古公亶父有贤妃「太姜」,即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之母。太姜性情贞静柔顺,极有智慧。教导诸子,至於成人,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必与太姜商量。随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顺从追随。季历即位,又娶有贤妃「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YIN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文王又有贤妃「太姒」。《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
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位妇女把孩子都教导成圣人,周室能够维持王朝七、八百年之久,都是由其上辈的德育教化而来,绝非偶然。因此,后世尊称妻子为「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圣人之母而来;是希望每一位妇女能学习「三太」,以她们为榜样,尽心尽力的教育下一代成圣成贤,做圣贤人的母亲,这个意义多么的深广。
令人惋惜的是,当今社会大众在没有深入经典的情况下,却以讹传讹的说中国古人轻视女性。比如,一提起「三从四德」,就认为那是封建糟粕,是用来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可是我们了解它的真实含义吗?「三从」出自《仪礼.丧服》,指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或夫死从子」。后世望文生义,将其中的「从」字解释为「服从」,於是误导了大众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字,在古汉语中有「追随」的意思。「三从」的本来面目是:女子未出嫁前追随父母,由父母负责教养;出嫁后追随丈夫,由丈夫负责生活;老年追随子女,由子女负责赡养。「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说判断一个妇女是否优秀,一、要看她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这个最为重要。二、是看她讲话是否有口德,并非注重口才。三、要看她仪容是否端庄,并非注重美貌。四、要看她处理家务,相夫教子的能力。就现代社会而言,以这四项标准来选择太太,也是不会错的。《孔子家语》中记载:「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欤?」夫子说,妻子是一个家庭的主要角色,怎敢不恭敬呢?
结语
大同思想,最早出於孔子。《礼记》中之「礼运大同篇」短短一百零七个字,为人类描绘出大同世界的美好景象。大同世界不是幻想中的乌托邦,孔子之言不只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愿景,而是依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去做,这个愿景是可以实现的。「礼运大同篇」中说道:「男有分,女有归。」意思是——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地位、责任,为国为家,要尽应尽的义务。妇女有所归宿。相夫教子,做个贤妻良母,这是女人的责任。各人安居於自己的岗位,不错位、不可男女互相争权,男主外,女主内。各有所主,各有所守。在五伦关系中,夫妇有别是至关重要的一伦,「别」是指不同的任务。「女主内」并不是老祖宗重男轻女,而是分工不同。一个家庭不外乎有两大任务,一是经济,二是传宗接代。男女生理上特点不同,所以男子挣钱养家,主外比较合适;传宗接代全靠女子,这是男子想做也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女子主内;双方密切合作,把家庭建设好,把孩子教育好。
古人比喻夫妇如天地,夫在干位,干为天;妇在坤位,坤为地。在天的人要修自强不息的德行,《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地上面的要修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乾坤二卦所呈现出的道理。这种道理顺乎自性,并不是人为的规定,能遵守,世界就能和谐。印祖教导云:「圣人所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正位乎内者,即实行烹饪纺织,相夫教子等内事。今令女人改任男子之事,则女人正位之事荒废,家事无人管,子女亦无人教,其害无穷。名为抬高女人人格,实则不但推倒女人的人格,并家庭基础而亦破坏。」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男子能做的事为何女子做不得?於是,女子以走出家门,与男子竞争事业,力求成为女强人为荣。将孩子交给保姆、电脑、媒体和补习班去教育,付出的代价是下一代失教。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中,谆谆良善的母教为国家、为世界培养出如孟子、李景让、刘元佐与虞潭这样的圣贤与社会栋梁。今日的孩童,是明日世界的希望。因此,每一个家庭都应把教育孩子置於首位,而其中母亲的责任最为重大。
最后,惭愧学生向诸位长辈敬呈一颗美丽的水结晶。这是华严实验室所做的一项水实验,水看「母亲教孩子读书」图片后所形成的结晶体。(图四、水看「母亲教孩子读书」图片所产生之水结晶)那美丽亮洁、晶莹剔透的结晶体彷佛在为我们诉说母性中的光辉与母子之间的亲爱。
以上是惭愧弟子恭敬学习《道德丛书.妇女故事.贤母篇》之粗浅心得报告,定有错误之处,至诚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大德、老师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如意顶礼叩呈。
老法师:如意同学这篇读书报告写得很好。中国的社会,在一百年前,大家对这桩事情还非常重视。满清亡国之后,中国这块大地,首先是经历军阀割据,接著中日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战争当中是我们这一代的人亲身经历的,苦不堪言。我们最大的损失就是没有安定的环境读书,时局紧张时候,要知道,这个战争是八年战争,不是短期,我们读书的机会就没有了。政府想出一个补救的方法,那就是国家办学,完全公费,照顾这些流亡学生,天天在逃难。我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年半,曾经在国家办的这个学校念过一年书,那是在那个年代,我们过到最幸福的生活。老师,让我们一生对老师感恩戴德,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照顾我们这些流亡学生,真的尽到责任,让我们亲身感受比父母照顾得还周到。老师确实做到了身行言教,能够明白一点道理,没有把路走岔了,老师的教导。这样的老师在这个时代没有了,找不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有道德、有品性、有使命感,把学生当作自己亲生儿女,希望他们下一代能带给国家社会安定和谐。
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外国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化非常羡慕,还有专门研究文化史的,像英国汤恩比这一类人,他们认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就是当前的社会问题,混乱到极处了,在这个地球上史无前例,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现在读了这篇报告,我们明白了,母亲没有了,尽职尽责任的母亲不见了,没有了,女孩子从小没有学过、没有听过、没有看到过。现在文字改成简体字,《道德丛书》是文言文写的,现在怎么?看不懂了。所以瑞典的汉学家,欧洲人,他用的中国名字叫高本汉,告诉我们,「汉字不能改,文言不能废,经书必须读」。要注意他提到是经书。中国的典籍分为四大类,叫四部,经、史、子、集。这四大类里面,特别指出经书必须读,为什么?经是圣人的作品。
什么叫圣人?用佛法来说,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叫圣人,在佛教里面就是佛、菩萨,佛是大圣,菩萨是小圣。明心见性的人,就像六祖能大师所说的,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所以大乘经典里面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中国圣贤教育跟佛陀的教育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道路、同一个目标,都是圣贤教育、佛菩萨的教育,佛是圣,菩萨是贤。圣贤教育不同於现在教育,现在教育是知识,圣贤教育是智慧。知识是可以从外面学的,智慧是从内学的,不从外,外面没有。所以西方人有技术,有科学知识,没有智慧。为什么?如果他有智慧,对人类有害的东西,他决定不干。对於原子弹怎么造法,他绝对不会发表,不会告诉人,为什么?那是有害的。今天农药、化肥、改变基因,他们决定不会说出来的。他们有良心,凡是於人类有害的,他决定不肯干,知道也不干,贫穷也不干。所以这些人留下来的典籍称之为经。经就是精华当中的精华,决定没有糟粕,为什么?圣人写的,不是凡人。我们对它要有信心。所以学中国传统文化,条件是真诚、恭敬。现在,对所学的典籍不恭敬,怀疑它,它还有糟粕。对於传道的老师不恭敬,没有真诚心,换句话说,孔子、释迦,今天出世教大家,也招不到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学生?真诚心,恭敬心。年岁稍稍大一点,上了十几岁,懂事了,有使命感,为往圣继绝学,这样的人有没有?不能说没有,太少了。这样的人才能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他才能欢喜接受,用在自己生活上、工作上、待人接物上,法喜充满,不亦悦乎,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过去,人厚道,讲求伦理道德,不敢违背。所以社会祥和,纵然有灾难也能平安度过,八年抗战是这样的,我们还能平安度过。现在比那个时候苦,虽然科技发达,收入多了,可是过的生活的品质比不上从前,抗战期间的艰苦日子,那里头有人情味、有乐趣,人有德。像这种《道德丛书》,浅显的文言文,一般人都能够读,念得通,都能够懂得它的意思,而且都能够接受。现在不行了,像这种浅显文言文,没有人能读了,而且接受社会感染,对古圣先贤怀疑,他读这些书,不但不能够像我们同学这样感受,他批评,他没看懂,他排斥。这就是让我们为什么在这个社会生活没有安全感,不如在八年抗战,比那个时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同学,这部书是好书。我得到之后,看到是弘化社出版的,印光大师那里编的、印的,决定没有问题,交给书店印了一万套,希望我们同学们认真学习。它是故事,真人真事,我们读了很受感动,都是我们的典型,都是我们的模范。我们从这部书里头学文言文。这篇文章,希望也放在我们的频道上,希望有很多的年轻人喜欢读这部书,这也做为介绍《道德丛书》,让大家对它有认识,功德无量。好,我们看第二篇。
学生:净宗学院道德讲堂学习心得报告,谢凯全。
首先,要感恩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所留传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感恩道德讲堂上上下下的所有工作人员,因为有您们的付出,让家庭、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和谐,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在此深深的感恩。
在还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真的不了解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心里就想这个传统文化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凯全生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来虽然家庭也算幸福,经济上也算个小康家庭,可是凯全却从懂事以来都不愿好好学习,跟一些不好的朋友混在一起,败坏社会风气,违法乱纪,天天日夜颠倒,出入声色场所,自然而然吃喝嫖赌是一天比一天更加泛滥。也因为经常过著这种糜烂的生活,慢慢的对社会、对人生愈来愈迷失,同时也让父母亲天天为凯全担心、伤心,父母亲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也因而一日不如一日。很快的在凯全十八岁那年,被检查出罹患了糖尿病,当下的心情真的非常纠结,一直以来都认为疾病应该是等老了才会来敲门的,万万没想到却让凯全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给碰个正著。而且因为非常的爱玩,随著心中欲望的膨胀,让凯全天天都非常的痛苦,每天眼睛一张开,所有的事情都和钱挂钩,慢慢的对人生感到绝望和失落,讨厌自己,也讨厌这个人生,不了解人活著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一天混过一天,没有目标的生活著,真的是太没有意义了。凯全真不想一辈子都追著钱跑,因为就算得到了钱,心中还是会非常的空虚与无助。所以说,活了二十年,因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不懂得这些道理,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二十年来的生活,那就是「苦」呀!
从小凯全就是一个非常自卑、非常没有自信的小孩,没有任何的同学愿意和凯全玩。到了初中,因为种种原因,非常的看不起自己、讨厌自己,慢慢的就开始自暴自弃,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与观念,时间一久,内心变得非常的扭曲,对所有的人事物都看不顺眼,并对人生的价值产生了错误的看法,觉得有钱就是老大,有钱才会被看得起,所以初中就迷上了赌博,利用赌博去获取金钱与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了这种扭曲的人生观,随著年龄的增长,也就愈来愈迷失,愈赌愈大,有时甚至赌到连吃饭钱都输光了,逼不得已还得低著头跟人家借个吃饭钱,到最后也因为赌博把凯全害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外面欠了一笔又一笔的债务。
同时,因为在这样吃喝嫖赌的朋友圈中,慢慢也就接触上了毒品,并且利用非法手段来取得钱财,朋友们在一起所干的事情,也几乎都是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情,就因为这样,每天都过著心惊胆跳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警察抓,甚至被仇家碰上。赌博及毒品的生活,虽然让自己得到一时的快感,但是时间非常的短暂,等醒过来时,那种对人生的绝望,真的是无法形容的痛苦。每天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表面上看似很快活,其实私底下朋友们都为了钱而吵得天翻地覆,累得不得了,这真的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操控著。以前和这些不好的朋友们所生活的日子里,真的就像是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吃喝嫖赌看似真享受,其实它们就是痛苦的根源。贪心所感召而来的一定只有「苦」而已,所以真的不能走错路,走错路的代价,真的是又苦又累。
在痛苦难堪之下,放下所有的人事物,凯全决定去参加「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堂」,看看是否真的七天可以改变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够离苦得乐?在学习当中,凯全了解到所谓五福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及善终,这些一直以来就是大家都在追寻的目标,但是有的人虽然争名夺利忙碌了一辈子,却到死也没有真正得到;可是我们的老祖宗却能够让我们轻轻松松就能拥有五福,何乐而不为呢?有时凯全会想人生一辈子所追寻的事物,运用老祖宗的智慧就马上能够拥有,只要真正做到老实、听话、真干,而我们现在却因为自身的烦恼习气,而什么都得不到。老祖宗所教我们的,就是要先放下自身不好的习气,心量要扩大,把所有人事物都放入心中,感恩所有一切,不怨天尤人,逆来顺受,量大福自然就大,有福慢慢自然就五福临门了。
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有太多的感触,真的是受益匪浅。就拿「钱」来说,以前总是把钱放在第一顺位,却不了解一个人有没有财富都是命里注定的,一味的追求却不懂得道理,只会让自己变成金钱的奴隶;相反的,我们应该从培福做起,才能够少走很多的冤枉路。所以,凯全认为人活著就是应该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事物,从中才能够真正得到人生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凯全认为现今社会之所以这么没有人情味,很难提起孝心与感恩心,是因为长期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教导人们处处都要「争」,争更高、更快、更强,结果让人们真正的本性给习性障碍住了,就像油灯泡一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完全丧失了信心。正因为中华子孙的不孝,所以现今的人们大部分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少有人说自己是幸福的,而明明幸福就在眼前,我们却不相信、不肯干。我们现在之所以这么苦,就是因为「不孝」所带来的果报。因此,今天我们遇到了传统文化,就应该要好好的学习与落实。
上净下空老法师教诲我们:要想学习传统文化,就需要有真诚心、清净心及恭敬心,这样才能真正学习到东西。印光大师也教诲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有福之人,一个有福的人,自然能够事事顺心,而想要有福,就要从「孝敬」做起,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福自然到来。传统文化教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谓「道」就是五伦关系;「德」就是要落实五常,¬仁义礼智信。道德乃是人们本性的流露,传统文化所教我们的,就是要恢复人们本有的本性,也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今天外界的财色名食睡,让我们的欲望膨胀,污染了内心的双眼,使我们慢慢的迷失了本性。
从学习传统文化当中,让凯全重新唤醒了人们的本性,明了孝敬父母师长是天大的福分,可惜现在人们大部分都忘本了,一代不如一代,真不知道再不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还能住在这美丽的地球多久?因为人类的自私自利,加上科技的发达,我们人类已经有能力摧毁自己的文明与生存的地球。道德讲堂课程中,有一句话说:「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意思是说,人的一生是天注定的,不过当自己遵循著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也就是照著五伦五常去做时,命运就能够改变。蔡礼旭老师也说过: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有正确的抉择与正确的人生观,这样在奋斗时才不会迷失自我,白走人生道路。其实人生真的可以活得很幸福、很美好,就看自己的人生观是否抉择正确。欲是深渊,求不得自然就苦;相反的,无欲则刚,知足才能常乐。所以当自己不贪,懂得知足,才真正可以尝到幸福的滋味。古圣先贤说:「积财伤道,舍财培福。」因此,我们要有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心态,多多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帮助人民。古圣先贤又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厚德才能载物,有德行财富才能留得住,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本末倒置。
在净宗学院这一年的期间,凯全努力的断恶修善,努力的学习改变,到目前为止,凯全完完全全的改变了凯全的人生观与许许多多的思想观念。而且在这里,凯全找到了人生价值与人生目标,凯全觉得人活著就要活得有价值。所谓价值,不在於您有多少钱或有多好的房子,甚至多棒的车子,这些真的都不存在任何的价值,等您死后,没有人会因为您多有钱而记住您,人们只会因为您为这个社会付出了多少而记住您、感恩您。这样的人生价值不是更加有意义吗?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回馈给国家、社会及人民,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的美好与幸福。
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人是一种美德,也是快乐的泉源。而今天帮助社会人民,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水深火热的人们得到真正的解脱。凯全真心感恩我们的老祖宗,是中华传统文化让凯全从迷失之中走了出来,让凯全亲身改变了命运,也让凯全重见了光明。命运的「命」字,拆开来就是「人一叩」,就是教导我们,人只要肯低头、肯认错、肯改过,命运自然就能够改变。中华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凯全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落实,让自己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好人。
再来,凯全想和现今的年轻人分享凯全的亲身体会:孝敬之心不可以没有,当不懂得孝顺父母时,就算我们今生带著大福报而来,也会因为不孝而败光光,未来人生也不可能顺心如意。凯全还想分享:别把人生目标放在赚钱上,因为当我们没有德行时,有钱只会把我们害死而已,没有任何的帮助。事实上,有钱并不是快乐的根源,只有多多行善,多多帮助别人,才能够得到真正永恒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我们应先把正确的人生价值定义出来,自然而然人生的目标就会非常正确,而且唯有正确的人生观,才会真正带给自己幸福美满的人生。
最后,凯全在此发心,全心全意护持传统文化,落实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弘扬到每一个家庭,让所有世间人都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此外,凯全也发心吃长素,保护地球,人人有责,要有爱心,不随意伤害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从我心开始。阿弥陀佛!
老法师:凯全同学接受图文巴净宗学院所办的道德讲堂,学习一个星期成绩很可观。你这一生能不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关键就在你能不能保持这七天的收获,能保持,你幸福一生;不能保持,过失就又回头来了,那麻烦就很大了。怎么保持?圣贤书不可不读,这是外国高本汉劝我们的,「经书不可不读」,天天不离开经书。真正要读书,当然先要把生活规律化,也就是从哪里学起?这就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我们所有错误的做法,这叫修行。修行要有标准,所以这些年来,这有十几年,将近二十年了,我们到处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普世的道德教育,从这里开始,从这里扎根。然后真正要深入,要真正想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孔夫子告诉我们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生幸福美满。那就不能不读书,经书不能不读。
经书从哪里读起?《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根之根。从这个根上发芽,出现了本,这像树木主干出来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知道,儒释道三家,代表这三家的根本,现在讲概要、概论,儒学概要,佛学概论,我们要把它找到。为什么?这必须要读,必修课,从这里扎根。这个根扎下去之后,你喜欢哪一个学科、喜欢哪一个法门,你自己去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能够成圣成贤。你想不想?要想,要真干。
儒学的概要就是四书,宋朝朱熹他编的。《论语》、《孟子》,本来是两部独立的经,它是属於经典,《四库》里是经部,《大学》、《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礼记》也是经,换句话说,四书是经,经书,不可不读。你把这个书读通了,儒家的概要你掌握到了。道家的根就是《老子》,五千言,分量不大,五千多个字,那是道家的概要。佛门也有佛学概论,这是方东美先生他老人家教我的时候是这么称呼,是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告诉我,这部书是佛学概要,佛家所有的宗派、所有的法门,都以这个为根本,都从这里头生出来的,一定要先在这部书上下功夫。这部书分量很大,如果加上清凉的注解就非常可观,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有相当的深度,如果看不懂,读起来枯燥无味,很难继续读下去,分量太大了。它有小本的,有古人讲《华严经》是大本,还有中本,中本是什么?我们现在所学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近代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五种的译本成为一本。古大德称它作中本《华严》,也就是说它可以代表佛法,佛法所有宗派无量法门的教义都不出它,不出这本书。所以这书好,分量不多,可以读诵,代表整个佛法。这儒释道三个概要,或者三个概论:儒家四书,佛法的《无量寿经》,道教的《老子》。
这三个一定要读,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一年就够了,一年时间。然后儒释道三家,你喜欢什么,你自己去选择,选择一样,下定决心,十年。十年之后,你就是汉学家。汉学包括儒释道,学了概要,对儒释道的内容心里有个底了,在儒释道里头选择,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了,然后遵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目标,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开智慧。这三种书都可以帮助我们得定开慧,好!应当学习。然后真的,佛家讲发菩提心,求无上道。菩提心是什么?用俗话来讲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三字经》上讲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本性纯净纯善,邪恶是妄心,不是真心。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从真心里头生出来的,贪瞋痴慢这些是从妄心、恶心里头生出来的,那个东西是烦恼,它的根是烦恼,那是有毒的。本性是纯善的,没有任何毒素,真心。本性是什么?从儒家四书讲,四书《中庸》就是讲这个,把它用一个字来代表就是诚,真诚的诚,真心起作用就是诚。诚是什么意思?《大学》里头很简单的一个解释,不自欺,不自欺就是诚,不要自己骗自己。人一定是自己欺自己,然后再骗别人,那就坏了。所谓「圣人」,一生用真心,用真心生活,快乐!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别的,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都用真心,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在儒家讲,这个人就是圣贤;在道家讲,这个人是神仙。我们要懂,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自己真得到了,为什么?落实到生活就得到了,你身心快乐。所以孔子做到了。《论语》里头第一句话,第一句话重要,你学这个干什么?「不亦说乎」,就学这个。天天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好不好?要不要?要,要就学这个。孔子表演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不生烦恼,没有贪瞋痴慢疑,只有快乐。用真心跟用妄心不一样。
四书,我感觉到,朱熹把这四样东西凑在一起,定一个名字叫「四书」,儒学概论。他怎么想到的?他的佛书读得不少,我有理由相信他读过《华严经》,编这套书的灵感从《华严经》上来的。《华严经》有究竟圆满的理论(真实的理论),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统统都可以做到,都能落实,入华严境界。大概这个朱夫子看懂了,儒家里头找到讲方法的《大学》,讲道理的《中庸》,表演的,《论语》是孔子表演的,他的修学心得报告,《孟子》,贤人表演的,比孔子稍微低一个阶层,他做到的,他的心得报告。你看他们怎么做到的,怎么样得到法喜充满,佛菩萨怎么样得到欢喜心,我们要认真学习。
这一生做什么样的事情好?在目前看这个社会上,迫切需要的就是道德讲堂。你能把这三个根扎下去了,这也是根之根,儒的根,四书;道的根,《老子》;佛的根,《无量寿经》,这三样东西融会贯通,你就是汉学家,你就能承传汉学。像张夫子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人生活得多有价值、多有意义,没有白来这一趟。将来,学《无量寿经》,信愿持名,决定生极乐世界,功德圆满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把传统文化认清楚、搞明白,然后自由在里头选择一门。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最高层的,一生可以做到。没有老师也能做到,相信无师自通。不少人,在中国历史上,无师自通的很多,为什么?他们有信心。古圣先贤把这方法教下来了,这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譬如我讲的儒释道的这三个根本法轮,一年当中学,不是像上课一样,第一个小时上四书,第二个小时上《老子》,第三个小时学《无量寿经》,那三十年你都不能成功。要怎样?一门,我这一门学通了,再学第二门。从四书学起,从这里下手,然后第二本的时候,选《无量寿经》可以,选《老子》也可以,总是一部学完再学一部。三部都学完了,这就是儒释道的概要你明白了,然后你在里头撷取你自己喜欢的一门。儒释道内容都非常丰富,你选一样,十年,就一样要学十年,十年不要念第二种书,为什么?修定,用读书的方法修定。不求解义,它什么意思不求,不看注解,就是读经文,读上十年,其义自见。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这个读上十年;读上十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全通了。你等於佛又出世了,孔子又出现在人间了。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做出真实的贡献,要把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荣华富贵、七情五欲统统放下,一心专注成就道德学问,来帮助苦难众生。这个工作是救世的工作,不是救一个人,是救整个国家民族,是救整个地球人类。两篇都非常好。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