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圆觉经浅释,圆觉经全文,智谕法师:圆觉经 述要 第二卷——手机学佛网

圆觉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智谕法师:圆觉经 述要 第二卷  

  圆觉经 述要 第二卷

  智谕法师

  第三个问题,假使十方异生,无明不是本有。本成佛道,然后起于无明。如此说来,成佛以后,仍应起于烦恼。那么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呢?

  异生者,即凡夫也。凡夫起于无明,随业受报,轮回六道,故名异生。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无遮大慈者,即无缘大慈也。平等济度,宽容一切,行无缘之法施,名无遮大慈。

  秘密藏,非佛说法有所秘密,而是众生不知不解,故曰秘密。请佛开秘密藏者,愿佛设诸方便,令菩萨晓了也。是知金刚藏菩萨所请三问题,非佛有所秘密,而是众生不了也。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令末世一切众生,借如来宣说之方便,得闻此圆觉经,永断疑悔。不信曰疑,信而复退曰悔。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

  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

  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叹后答。叹金刚藏所问,是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

  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一切世界者,约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言。谛闲大师言三种世间为一、正觉世间,二、有情世间,三、器世间。

  一切世间约现代语讲,世为时间,界为空间。一切世界,皆有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此等念念相续。念念相续之法,前念灭后念生,循环不已。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皆念念生灭,循环往复不已。以循环往复故,于是产生种种取舍。

  但是所谓念念相续,实是虚妄的。何以故?我们说过,念念相续者,是前念灭,后念生。如果前念不灭,即有后念生,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前念不灭,则前后是一念,一念云何自己相续?故前念不灭,则无相续。

  如果前念灭后念生,亦是不合道理的。因为灭法不能生,前念已灭,不能再生后念。所以后念之生,与前念没有关系。如果后念与前念没有关系,云何成为念念相续?所以前念灭后念生,或者前念不灭后念生,都不能构成念念相续。故于中种种取舍,皆是虚妄的。

  所以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虚妄的。皆是轮回者,总说即是生住异灭。据文而言,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皆是轮回之见。

  当知诸法缘起无性,无实体相,故法无轮回。轮回者,众生之妄见耳。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者,未出生灭心轮回见而观圆觉,则见圆觉亦成生灭轮回矣。所以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一切唯心造,见于六道轮回,唯是自见其心。所以既有生灭心轮回见,欲免轮回者,无有是处。

  故知一切世界,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始终生灭等,皆众生之生灭心轮回见也。若无生灭心轮回见,则知圆觉清净不动矣。

  由此可知金刚藏三问,皆是以生灭心轮回见辨圆觉也。佛首先予以点破。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

  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譬动目能摇湛水者,水本湛然不动,若目光摇动,或者目有病,则见静水摇动。

  定眼犹回转火,如有人手持火把,抡臂圆挥。定目而视,犹如见一火环。

  云驶月运,月夜仰观,浮云飞驶,月本不动。但观者,好像见月亮行走。

  舟行岸移,我们坐在船上,明明船在行驶。但我们看来,觉得岸在移动。

  这四个例子,都是说明,众生妄见与法相违。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诸旋未息者,谓诸妄见未停止也。彼物先住者,谓欲水不摇动,火环不成,月不行驶,岸不移动尚不可得也。因为水摇火环月驶岸移,皆由妄见所致。如果妄见不息,欲求彼物不动,不可得也。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轮转生死垢心,一同于妄见虚妄不实。此生死垢心不除,用观佛圆觉,故圆觉亦同生死见矣。

  生死无性,非为实有,众生垢心所见,见有生死。以妄见生死故,以致妄入生死。若以生死垢心观佛圆觉,则清净圆觉亦随生死矣。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三惑者,金刚藏菩萨三项疑问也。若以轮转生死垢心观圆觉,是故有汝金刚藏等,三项疑问也。

  【善男子。譬如患癯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癯已灭何时更起一

  切诸翳何以故癯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

  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

  本来癯是一种目病,但此处作妄见解,莫作病会。因为病虽愈,尚有再生之时,而妄见既息,便不会再妄。犹如迷失方向,一旦觉悟了正确方向,便不会再迷向了。

  譬如患癯妄见空花。

  癯是虚妄,花是幻化,二者皆非实有。若法实有,方成相待。癯花二俱虚妄无有实体,故不成相待。同时妄息觉明,便不会再妄。故曰患癯若除,不可说言,此癯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癯?何以故?癯花二法,非相待故。

  据理可知,自性清净心,无性随缘而非有,随缘无性而不无,假说本来成佛。其实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故自性清净心者,虽修治而不净,虽处垢而不染。以自性清净心,不可得也。

  无明者,体即虚妄,唯是假名。假名无实亦不可得,岂可谓众生成佛,复有无明?或者谓无明众生本有?

  故佛不可得,众生不可得。圆觉不可得,无明不可得。菩提不可得,烦恼不可得。生死不可得,涅盘不可得。不可得者,谓法无决定性也。

  以一切法无决定性故,所以佛方便说众生成佛,破无明证圆觉,断烦恼证菩提,出生死入涅盘。然于中求其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皆不可得。

  了达一切法无决定者,是名无上菩提。故觉之者成佛即日,迷之者劫隔恒沙。然觉之与迷,是一法界。何以故?唯是一心故。

  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

  空花者体即虚妄,非为实有。故空花灭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因为花非实有,空本无花,所以非是花有起灭。

  犹如无明虚妄,灭于毕竟空时,不可说言,毕竟空何时再起无明。

  空本无花者,即说明花无实体也。既无实体,所以非起灭故。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癯。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

  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癯。

  生死涅盘,皆同空花之起灭。因为实无生死,亦无涅盘。生死无性即名涅盘,无性随缘复现生死。

  圆觉者,妙湛总持不动,故离于空花患癯。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

  空中无花,似是虚空暂有。因癯见有空花,似是虚空暂无。然空花虚妄,非为实有。故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故知圆觉不动,无明非有实体,所以无明不障圆觉,以无明虚妄无实体故。圆觉亦不离无明,以无明无有实体不可离故。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如来圆觉者,即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者,即圆满成就诸法实性也。故如来圆觉,为虚空平等本性。平等者,圆觉清净不动也,无二无分别也。如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故如来圆觉随顺,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藁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藁。经无穷时。金性不坏。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如销金藁,金非销有。

  藁中之金,本来如此,非是因销而有也。此用喻本来成佛。藁比虚妄烦恼缠缚,金性用比圆觉。金性本有,非因销有,言众生本来成佛。只为虚妄烦恼缠缚,未能圆显,仅名佛性,不名为佛。一旦圆满觉悟,犹藁石一旦清净,金性圆显,永不为藁也。佛亦如此,一旦圆满觉,无再成众生的道理。

  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无明皆幻化虚妄。故虽起无明,而佛性未染。既然无明是虚妄的,所以不应无明众生本有。既然无明虚妄非为实有,则不应言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亦不应言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无明烦恼。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

  轮回及非轮回。】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

  如来妙圆觉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何谓妙?此一真法界性者,非有非无,非有而有,非无而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如是者,谓之妙。

  既然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即一真法界性,故于一真法界中,无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说。佛证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智施设说一切法。故于一法界中,一切法非有非无,非有而有,非无而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

  所以于一法界中,本无菩提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亦无虚妄轮回及非轮回。因为这些都是二法,都是定性法故。金刚经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无性为性。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以无性故,曰非有。以随缘故,曰非无。以无性能随缘故,所以曰非有而有,无而非无。以随缘不失性故,所以曰非无而无,有而非有。

  是以经文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

  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

  声闻乘人所圆境界,彼谓已得涅盘。彼未入灭时,自谓有余涅盘。取灭以后,灰身灭智,自谓入无余涅盘。然此二种涅盘,皆有所得见,非妙圆觉。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者,谓声闻乘人偏空滞寂不起化道,不度众生。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亲证所现涅盘者,即如来无住涅盘。如来无住涅盘者,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二无别不生不灭,故名究竟涅盘。声闻乘人,以住著心,分别见,终不能至。

  声闻乘人,尚不能得圆满觉,究竟涅盘。何况凡夫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呢?此是远责凡夫有思惟心,近责金刚藏三疑。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

  海。终不能至。】

  萤火者,似火不能烧也。须弥山者,山中之王,入海八万四千由旬,出海八万四千由旬。取萤火烧须弥山者,极言其相差悬殊,终不能著也。

  以下以法合之。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如来大寂灭海者,如来圆觉也。圆无际故曰大,无生无灭故曰寂灭,无量无边以海状之。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终不能至。

  此是直诃金刚藏所疑。如前文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终不能至如来大寂灭海。是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须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无始轮回根本者,无始无明也。云何断无始轮回根本?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

  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

  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

  有作者造作也,凡有造作起心动念之思惟分别,皆从执有取相心起。以取相故,皆是六尘妄想攀缘之气分,非实心体。真实心体者,一真法界性也。一真法界性,无种种取相分别。

  云何六尘缘气,皆是妄想?因为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故取相之想,皆是妄想。

  既然有作思惟之有心,虚伪无实,已为空花。若用此虚伪无实之心,辨于佛果,岂非以空花复结空果吗?所以能辨之思惟心,所辨之佛果,俱成虚伪矣。

  浮心者不实之心,故曰虚妄浮心。巧见者,虚伪不实之见也,故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不能为成就圆觉之方便。

  最后诃金刚藏三问,非是正问。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以迷说觉,觉亦为迷,岂是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藁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藁  生死与涅盘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如来寂灭性,即圆觉也,妙圆觉性未曾有始终生灭等分别。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轮回心,即种种分别取舍。若以种种分别取舍心思惟圆觉,则圆觉亦随旋复。

  余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

  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盘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

  界起循环见。】

  于是弥勒菩萨,具仪请法。文中所述,总在领旨得益,上感佛恩。

  无畏道眼,以权实智观一切法谓之道眼。以实智观一切法空曰慧眼,以权智观一切法假曰法眼。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

  方便度诸众生。】

  欲游如来大寂灭海者,入佛大圆觉也。

  轮回根本者,总说即是无明,分别说即贪嗔疑。

  种性者,后文自有解释。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唯愿世尊不舍救世大悲心,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圆觉者,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慧目者,佛之真空慧目,不同二乘偏空慧目。慧目肃清者,如实见一切法依他起如幻如化,不为外境所乱。如实见一切法,体性空寂,无性随缘圆满成就一切法。不见空,不见有,不见亦空亦有,不见非空非有。如是见,名如来无上见。

  照耀心镜者,言佛智也。佛智如镜,如实照知一切。佛如实知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性缘成。空是因缘空,因缘空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故佛无上知者,离空,离有,离亦空亦有,离非空非有。

  如是知见,是如来无上知见。故曰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菩萨修行,唯求开示悟入,如来无上知见。圆悟者,顿根人,一悟一切悟也。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

  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

  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

  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悟入实相,具无生忍。

  诸法无性任缘,任缘无性。无性则无相,任缘则无不相。犹如水本无相,任器而方圆。诸法无相无不相,谓之实相。

  实相无相,则「相」不可得。实相无不相,则「无相」不可得。诸法不可得,即是无生,故曰一切法无生。于此无生法,忍可者,名得无生忍。故曰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从无始际者,谓一念妄心起也。众生一念妄心起,于无生法执为实有,虚妄无实,故曰无始际。

  有种种恩爱贪欲。

  众生于六道中,有各种不同的恩爱贪欲,故曰种种。众生于三界中,生死相续转回不息,皆由惑业所致。总说无明发业,爱取能够润生。而爱力偏增,如水沃润,故润生位中,偏说于爱。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

  爱为根本。】

  一切种性者,卵胎湿化四生也。当知四生六道,六道括生不尽,四生括生始尽。何故六道括生不尽?例如中阴非属六道,而属化生,故知四生括生始尽。

  一切种性,如卵胎湿化,皆因YIN欲而正性命。YIN乃爱之最浊者。如经云爱有四种,爱、著、染、YIN,YIN者爱之浊者也。故曰一切种性,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爱者通于三界,YIN者唯在欲界。色无色界,爱著偏重。欲界众生,染YIN特重。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

  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欲者,贪求心也。若分别说,有其五种,故曰诸欲。五欲者,五根于五尘起贪求也。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故有谓五欲者,是眼耳鼻舌身,有谓是色声香味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立财色名食睡为五欲,当亦是尘之属。

  贪求心即是爱性,而此爱性由五欲所助发,故曰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我们说过,爱能润生,爱性发故,所以能令生死相续。

  十二因缘中,无明行为过去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在世果。爱取有为现在世因,生老死为未来世果。是故说爱性,能令生死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

  经云,爱即无明。所以爱者无明也。无明为根本,以致自心变现根身器界。根身器界者,五根五尘也。五根贪著五尘,便生五欲。所以说欲因爱生。

  因无明而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根尘相接乃有诸欲。因诸欲求,复生爱取有。因爱取有以致生死相续不断,色身连持,故曰命因欲有。

  众生爱命,还依欲本。

  众生爱命者,以爱取心执著识名色六入触受也,以致爱著生命。是谓众生爱命。

  还依欲本,欲本者无明也。众生之所以爱命,还依无明本也。

  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爱欲者,爱著其识名色六入触受也。爱著根尘诸欲为因,因爱诸欲故,乃求生命不死,故曰爱命为果。

  凡夫外道,皆求长寿不死。不知生必有死,犹高者必堕。是故佛告诸圣弟子,生者必死,欲求不死,当是无生。此是佛道外道不同之处。一切外道皆求不死,唯佛教人应求无生。

  当知爱著生命者,即是无明。唯有智人,方能心悟实相,具无生忍也。

  生死相续由爱欲而生,故曰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

  五根对五尘,对于顺缘则起爱著染YIN。对于违缘,便生憎嫉嗔恚。由于憎嫉故,造种种恶业,诸如凌辱毁谤,打骂杀害等,以致堕在地狱饿鬼。

  这段经文,系于六道中择其苦重者论之。故单约恶业,不说善业。当知顺缘违缘,凡染心者,皆不免生死轮回。

  若于顺缘生爱,同样是轮回业。爱著轻者可生人天,染YIN重者,则堕畜生。三界六道,皆属有漏,生死相续不得出离。是故以下经文,言舍恶乐善,复生人天。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欲可厌者,知欲恶不善法,是三涂恶道之因。于是厌离三恶业道,爱著于人天善道。故曰知欲可厌,爱厌业道。人天善道虽好,但仍不免轮回,不得出离。

  舍恶乐善者,舍欲恶不善法,乐著于善法。欲者五欲,恶者五盖,不善法者十不善也。即杀、盗、邪YIN、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嗔、疑。今舍恶者,舍欲恶不善法也。乐善者,乐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疑。

  以舍恶乐善故,复现人天之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又知善恶业道,皆由爱之一念所生。乃知诸爱可厌恶,于是弃爱乐舍。乐舍者,灭诸苦乐受。灭苦乐受,得世间禅定,不出三界不了生死。

  弃爱乐舍,乐舍之一念,还是无明。苦乐缘生无性,体即虚妄。既属虚妄,云何可舍?故乐舍之一念,便是无明。故曰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以弃爱乐舍,依然是爱著故,所以便现有为增上善果。人天是善果报,色无色界是增上善果报。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不能成就圣道。圣道者,出三界得无漏道也。众生不出六道轮回,皆由恩爱贪欲所致。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法生时由细至粗,除断时须由粗至细。故须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

  入生死。】

  我们已经知道,无明发业,爱能润生。如果断于爱染,则不受三界生。例如小乘四果人,断尽见思惑便出三界。而思惑者,即三界之爱也。所谓四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见一处住地即见惑,欲、色、有爱,即三界思惑。凡夫著于爱见,故落生死轮回。阿罗汉无有爱见,故超脱三界。

  今菩萨涉世,受三界生,莫非仍有爱见吗?否则为何仍受生三界?为除此疑,佛自作解释。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

  菩萨示现生于世间,非是业报身,而是变化身。业报身由爱润生,变化身只是示现而已。所以菩萨示现世间,非爱润生。故曰非爱为本。

  但以大慈大悲,令一切众生舍爱。众生若舍爱著染YIN,便可不受轮回苦了。

  爱与慈悲,截然不同。爱是出于我见,适于我者则爱之,违于我者则不爱。慈悲则无我,心怀平等,慈悲一切,称为大慈大悲。故慈悲是平等的,爱是自私的。爱是有所爱,有所不爱的。慈悲是无所爱,无所不爱的。慈悲心体是智慧,爱者生于爱见之惑。

  菩萨示现世间,是以大慈悲心,令一切众生舍于爱染免于轮回,非爱所润生。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假者假借也。借诸贪欲,而入生死。示现留惑润生,非是真为业所系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

  清净心便得开悟。】

  末世众生能舍诸欲者,略说为五欲也。其中YIN欲最浊,一切众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故欲断轮回,应除诸欲。

  欲因爱生,故断欲必先除爱。境背爱心,而生憎嫉。故爱憎二心,不相舍离。是故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可永断轮回。

  然后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佛说YIN欲是障道法,诸欲已舍,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清净心者,大菩提也,一真法界性也,如来圆觉境界也。换句话说,末世一切众生,若能舍欲除爱,勤求佛道,便于如来圆觉境界而得开悟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

  。而现深浅。】

  五性者,谓诸学人,于修菩提道上,由于机有利钝,悟有深浅,故显出五性,差别不等。因为一切众生于不觉地,由本贪欲,发挥无明的程度不同,有的无明重,有的无明轻。于是显出五性,差别各各不同。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其五性学人无明轻重的程度,由二种障而看出深浅来。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理障亦名所知障,事障亦名烦恼障。

  所知障障无上菩提,故曰障正知见。不过「所知」可为智母,亦可为智障。于所知取相计著,便成智障。如果于所知不取相不计著,知法不住法,则所知便为智母,不为智障。

  烦恼障障究竟涅盘,故曰续诸生死。由此理事二障的深浅,而有五性差别的不同。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所谓五性者,谛闲大师谓一、凡夫性,二、声闻缘觉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据圆觉经大疏云,五性系约断二障者言,二障未断,不应列入五数。经中将声闻缘觉合为一处说而已。

  若理事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未成佛者,凡夫也。所知障烦恼障均未除,是具缚凡夫。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

  萨境界。】

  声闻缘觉人,断烦恼障已,急取涅盘不行化道。虽了分段生死,犹余变易生死。以无明未破故,所以经云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未破无明也。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菩萨者,智慧殊胜,分破无明。大悲心切,普度众生。虽行空而不取证,入生死而不染著。

  此是说声闻缘觉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

  满足菩提及大涅盘。】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欲泛如来大圆觉海者,欲上成佛道也。众生迷时,此圆觉名本觉,尔时是理即佛,以众生虽在不觉位,而理性不失也。众生悟时,不觉转为始觉。众生证入时,始觉转为圆觉。证至究竟,名究竟觉,即报身佛。尔时始本冥合,证入一真法界,名大圆觉海。

  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断理障究竟,则证无上菩提。断事障究竟,则入究竟涅盘。证得无上菩提究竟涅盘,是名成佛。故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二障已伏,犹未断也,不过尔时不起现行而已。断时不但不起现行,种子亦断也。故不起现行,种子犹存,仅名暂伏,不为永断。此时便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盘。

  菩萨发愿勤断二障,方是成佛因地。一旦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入如来圆觉已,则满足无上菩提,究竟涅盘,是名成佛。

  是知菩萨为成佛因地者,须勤断二障也。若不勤断二障,不名成佛因地。此是菩萨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

  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于本觉地,平等一如,无有差别。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善知识所教因地法行不同,有的善知识教次第而修,自始至终,循序渐进,便成渐教。有的善知识,直教见性成佛,离言绝虑法门,便成顿教。有的善知识,以圆教诲导,示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令悟入如来大圆满觉,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是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是不定性也。不定性者,非众生本觉性地不同。众生本觉性地,无性为性,一切众生平等一如。正以无性为性故,故随缘而有差别。所以有种种分别者,以善知识所教不同。换句话说,众生本觉性地是一,各各因缘不同,而有种种差别,名不定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

  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段经文,经中说名外道性,谛闲大师立为阐提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

  众生虽求善知识,但遇到邪见者,未得正悟不能契入佛道。睹斯经文,不寒而栗。未法时期,贤圣难求,愚疑众生,知谁是善知识也。去圣时遥,哀哀无告,能不悲夫!幸我佛世尊,大慈大悲,传留净土法门,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当万无一失也。

  虽然是邪师过咎,非众生咎,但苦果还须众生自受也。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总结全文。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

  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前文弥勒菩萨曾问:「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今世尊回答,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开发未悟者,开发未悟诸法缘起如幻本性空寂的众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

  示现种种形相者,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观众生根机,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示现何身而度脱之。所谓逆顺境界,视众生根性欲,应折服者则折服之,应摄受者则摄受之。对于刚强难调众生,则折服之。对于善性柔顺众生,则摄受之。是谓逆顺境界。

  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同事者,系四摄法之同事摄也。以同事因缘,摄令众生向道。此有约因约果二说,约因曰同行,约果曰同事。于同行中,菩萨与众生,集善同行,离恶同行。世间有谓同行同事者,众生好赌好嫖,菩萨亦与其同赌同嫖,然后度化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违佛意旨的。应知菩萨摄受众生,是集善同行,离恶同行。

  于同事中,菩萨以大悲愿,与诸众生苦事同乐事同。苦事同者,菩萨乘大悲愿,降同众生,自作化他,令众生离苦。乐事同者,菩萨导引众生,增进德业善果,示与己同,令众生得乐。故曰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众生,皆依无始清净大悲愿力。清净愿力,由平等心发。不同世间凡夫,虽云爱众生,实是爱见大悲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

  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最后宣示,末世众生求佛圆觉者,应发愿断障。

  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增上心者,即精进心也。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清净大愿者,普度一切众生之平等大悲愿也。

  上求圆觉者,是上求佛智。发清净大愿者,是下化众生。菩萨成佛,以度众生为根本。犹如清净宝莲,以污泥为根本。

  愿我今者以下,发愿遇善知识,莫值遇外道及与二乘。外道者邪见,令众生堕落。二乘人只求自度,不兴化道,灭佛种子。

  依大悲愿而修行者,发清净愿也。并且勤求断除事理二障。一旦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解脱清净法殿者,即证大圆觉妙庄严域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疑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提愿

  依止大涅盘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偈颂均同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

  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清净慧菩萨,具仪启请。先叹如来功德,并申受益。不思议者,在心曰思,在口曰议。此清净圆觉,言亡虑绝,非思所能知,非言所能及,故曰不思议。

  不思议「事」者,众生以贪染故,落入生死。然而虽起贪染,而圆觉依然清净,是染而非染也。虽然圆觉清净不动,而众生生死宛然,是不染而染也。如此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此事诚不思议。

  如此不思议事,我等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蒙佛善诱开示,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

  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请佛世尊,愿为诸方来此会,求法之众,重宣法王大圆觉,开悟得益之次第。

  因为圆觉平等一味,凡得之者,理应相同。若得者相同,应无众生、菩萨、如来等,位次之差别。今实有众生、菩萨、如来等之差别,想圆觉性虽然平等,当有证入地位之不同也。请佛开示,令末世众生,随顺开悟,渐次能入净圆觉。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

  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

  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赞清净慧菩萨曰,善哉善哉!汝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令修圆觉者,自知进步程度,及证入之地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

  萨及诸众生。】

  圆觉自性,横遍竖穷,无欠无余,等同虚空,非性性有。

  圆觉自性,以无性为性,既是无性,故曰非性。然无性方能随缘,以随缘故,现诸差别。既然法随缘而有,便无自己体性。故无性方能随缘,随缘正是无性。如果缘起外另有无性,则此无性便是断灭。以无性随缘而现有故,所以说非性性有。

  性起与缘起,略有不同。欲令众生悟入性起,故以方便先说缘起。众生若知缘起性空,便可会入性起矣。

  举例言之,海水因风起浪,此是借风缘起。然浪由水成,无水则无浪。浪是水相,水是浪性,此是性起。

  若会性起,则知水性不动。万重波浪,无非假相。是知波浪非实,水性湛然,是为波浪之实相。故曰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以圆觉性本空寂,无诸分别故。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以实相无相,诸相幻化故。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菩萨谓圣者,众生谓凡夫。言一切凡圣,无非缘生如幻,犹水之与波然。若证圆觉,只是幻灭还见本性。幻起幻灭,均非实法,而本性不动,所以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上文言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因为圆觉性自平等,无有能所之分别。譬如眼不见眼,亦无能所之分别。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云何平等?因为诸法无性,所以皆悉平等。故平等者,即法无自性义。法无自性者,即圆觉义。以法无自性,所以无平等者。若有平等者,即是法有自性。若法有自性,即违圆觉。

  众生由于迷惑颠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欲灭一切幻化犹未灭之间,虚妄起修行功用中,便显有种种差别。当知此非圆觉性有差别,而是众生修行功用有深有浅,显出种种差别也。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如来寂灭者,觉性不动也。觉性不动者,无有分别也。无分别者,无性不可得也。无性不可得者,无有定法也。无有定法者,横遍竖穷也。横遍竖穷者,妙圆觉也。故得如来寂灭随顺者,随顺如来妙圆觉也。

  觉性不动则无能所,无分别则无能所,无性不可得则无能所,无有定法则无能所,横遍竖穷则无能所,妙圆觉则无能所。以无有能所分别故,所以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

  起憎爱。耽著五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

  无始来,即一念妄心起以来。因为妄心虚妄,无体无生,故曰无始。

  第七末那识,恒常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以致产生四种烦恼──我疑、我见、我慢、我爱,是谓妄想我。

  见分既起,即执第八识所变相分为我所。「及爱我者」,便是及爱「我所」也。于「我」与爱「我所」相续不断。

  然而我及我所,唯是一念妄心。一念妄心,变现见分,妄执为我。即于同时变现相分,妄执为我所。我与我所,相依而起,都无实体。众生迷惑,妄计为实有,故曰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一切众生执妄想「我」,及爱「我者」。却不自知我及我者,皆自己妄心念念生灭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如此众生,若遇善友,善友即善知识。何为善知识?何为恶知识?经云无我为善知识,有我为恶知识。

  既然深悟无我,则不执我所。不执我我所,则无烦恼障所知障。既破二障,便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故遇善友,可入无生。反之便为恶友,若遇恶友,便随生死。

  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净圆觉性横遍十方,竖贯三际,无生无灭不可分别。

  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既悟净圆觉性,不生不灭,如空性之不动。则知一切事相之起灭始终,皆如空花而无实体,虚妄动乱也。发明者,即明了悟知的意思。

  尔时便知生灭无性,完全是自己妄识,起灭劳虑也。如果妄识不动,当下即是净圆觉性具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

  名凡夫随顺觉性。】

  当知劳虑即是妄想而无实体,法界净即是觉心不动。劳虑既无实体,云何可断?犹如空花本无实体,云何可灭?法界净既是觉心不动,云何可得?所以若有人欲永断劳虑,「得」法界净。便是有所得心,住著心。故曰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不能证得也。此名凡夫随顺觉性。凡夫者,除惑证真总是迷也。因为圆觉妙性,清净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此言地前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非是有劳虑可断,亦非有法界净可证。非是生死以外另有涅盘,涅盘以外另有生死。而是生死即涅盘,涅盘即生死。何以故?因为生死无性即涅盘,无性随缘现生死。

  今地前菩萨,见有净解可得,有净觉可见,于是反成障碍。故曰见解为碍。所以为碍者,是其有所得心也。所以虽断解碍,犹有住著。以致觉其解碍的「觉」,复为障碍,而不自在。

  其不知所谓「觉」者,即无自性也。以觉无自性,随缘方能知一切法。如果觉有定性,定性当不能随缘,不能随缘,云何分别一切?既然觉无定性,云何有觉可见?故曰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何故有照有觉俱名障碍?因为有照有觉,即是有所得心,分别心,取相心,障碍心。故俱名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

  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常觉者,横遍竖穷,无欠无余,无所觉,无所不觉。所以说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因为常觉,离能觉所觉故。如果有所觉,有所不觉,不为常觉。以其不圆满故。

  以下是以譬喻说明。譬如有人自断其首,其首已断,其人亦死,故无能断者。此与钻木取火,火出木烬的道理一样。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者,犹以幻除幻,诸幻尽灭,觉性不动也。故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因为灭碍之觉,亦为障碍。既然碍已断灭,故亦无灭碍之觉也。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修多罗通指佛之言教。教不能无理,理不能无教。教无理则不立,理无教则不明。故教以理立,理以教明。诠理之教,犹标月指。

  标月指者,以指指月,欲令见月,非令取指。佛立言教,欲令得理。若人得理,文可忘矣。如果寻文觅句,死于文下,佛诃为如狗逐块。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如果有人因指而见月,则知标月之指非月也。犹人见理而后,便知诠理之教,毕竟非理。所以吾人学教,应因文解义,不可执文害义。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切如来者,三世诸佛也。三世诸佛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如标月指也。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登地菩萨已见法性,故能如是随顺圆觉性也。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

  智慧愚疑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YIN怒疑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以一真法界,无有二法,一切诸法皆归一真法界。故无性随缘现诸法,诸法无性归一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则理不碍事。一切即一,则事不碍理。理不碍事,故无分别而分别。事不碍理,故分别而无分别。

  一切障碍、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智慧愚疑、菩萨外道所成就法、无明真如、戒定慧及YIN怒疑、众生国土、地狱天宫、有性无性、一切烦恼,乃无性随缘也,一即一切也,理不碍事也,无分别而分别也。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疑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YIN怒疑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此即于一真法界中,无有二法也。乃诸法无性归于一真法界,一切即一,事不碍理,分别而无分别也。

  是知大圆满觉者,即一真法界性也。故知圆觉者,众生心是。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法界者,总说为一法界。分别说为十法界乃至无量法界。如来智慧,广大无量不可思议,故称海慧。如来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于一知无量名智,于无量知一名慧。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诸相者,缘起一切法相也。犹如虚空者,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也。说一相时,一切相皆归一相也。既然一切相皆归一相,故一相即一切相。

  一切相皆归一相,故知一切相幻化无性,犹如虚空。一相即一切相,故知一相随缘成万法,虽是无相而不归断灭。故法界海慧者,实相智慧也。所谓实相无相一切相,即法界海慧也。故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

  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妄念者,取相生想也。然一切诸相,犹如虚空无实体性。如果取相生想,便成妄想。故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为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为一法界故,无分别故,诸法如如故,法界唯心故。若取于相,便是心生分别,还分别自心。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既称妄心,当无实体。若有实体,便非虚妄。既然妄心无体,云何可灭?若人起念灭妄心者,此人便是虚妄。犹如虚空不可灭,若人灭虚空,岂非大疑人?故曰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一切境界,皆缘起如幻,无有实性。众生日日住于缘起法中,皆住幻化妄想境也。虽住妄想境,却不应加以了知,加以分别。何以故?唯是一心故,一切相无非实相故。一切境缘生无性,即是一心,即是实相。犹如眼不见眼,刀不割刀。故不应加以分别,加以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固然无分别无了知,当体即是真实。但是若人谓无了知,定是「真实」。此人是于无分别中,妄起分别了。所谓灭妄取真,皆是妄也。于一法界中,一切法平等如如,无真亦无妄。为何起心动念,辨真辨妄耶?故曰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信者信其教也,解者受其义也,受持者奉行也。换句话说,便是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不生惊畏者,深信不疑也。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

  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若众生能随顺觉性者,以其善根昔植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者,久修清净心也。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成就一切种智者,分证即佛也。佛具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共二乘,道种智共菩萨,一切种智,唯佛独具不共三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菩提者,即圆觉也。故曰圆觉菩提性。

  既然圆觉无取无证,无分菩萨众生。故众生求解,反为障碍。菩萨见解,亦为障碍。入地菩萨见法性故,分别心方始寂灭。

  皆名随顺智者,谓随顺圆觉。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

  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

  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

  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

  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

  请。终而复始。】

  佛圆音一演,佛唯说一佛乘法。而众生机有利钝,得解不同。如来说圆觉了义,在会顿根菩萨,闻法即悟,不必因修习而得善利。但钝根之人,不假修行,难得善利。故请佛宣修习方便。

  先举譬喻,后以法合之。譬如大城,四方来者,非止一路。

  菩萨庄严佛国,及成无上菩提,亦复如是,非一方便。愿佛广为宣说,修习方便渐次有几。能修行人,有几种人。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闻此修习方便渐次,能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游戏者,所行无碍也。谓于如来妙圆觉,悟入无碍也。威德自在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

  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启请,如来允说,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

  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妙觉者,即大圆满觉也。此大圆满觉,竖穷三际,故曰无上。横遍十方,故曰遍诸十方。圆觉妙性,横遍竖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出生十方三世诸佛,及一切法,以圆觉妙性,一即一切故。与十方如来及一切法,同体平等,因为一切即一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体平等,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诸分别。故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但以方便随顺众生之根机,则其修行方便,乃有无量差别。

  此所谓法本无二,机有差别也。若将这无量差别之修行法门,圆摄所归。圆摄所归,即归纳之。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随顺众生之根性,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

  动。】

  将无量修行法门归纳之,则有三种。曰奢摩他,曰三摩钵提,曰禅那。奢摩他译为止,谛闲大师以天台止观解之,谓奢摩他即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离两边分别止。三摩钵提译为观,天台三观──入空观,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禅那即止观不二。这是谛闲大师,依天台三止三观解释之。现在我们直接看经文。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悟净圆觉,便可得正住持,不堕邪见。得正住持不堕见,方能修习三种方便。故修习三种方便,均须先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得净觉心,则具正知见。具正知见者,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心不随境转,名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澄诸念者,静诸念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时一念不生智慧生。此智慧者,即清净觉相。觉清净故,所以能觉识烦动。识者妄识也,烦者动也。以净觉心,则能觉知识心烦动。

  识心烦动者,独头意识烦动也。此是无始来,积聚之无明习气,皆是过去六根取六尘之影像。此识烦动,与净觉心无关。净觉心不动,妄识独自烦动。净觉心虽能察知,却不能制止。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静慧发生者,由定而生慧也。修定必成就慧,修慧必成就定。定者慧之体,慧者定之用。由体起用,故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身者四大也,心者六尘缘影也。客者非主,尘者动乱生灭。众生既已静慧发生,故不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于是身心幻化的生灭相,便可永灭。

  由于身心客尘永灭,远离粗重故,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者,远离粗重也。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十方如来心者,无所住心,不取相心,清净心,圆觉心也。是故称佛为无心道人。菩萨既然如实知一切法如幻,身心客尘永灭,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一心清净,起净圆觉。此心同于十方如来之心,故曰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者,譬喻说明。镜中像者,影来不拒,影去不留。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也。此即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清净圆觉的境界。凡夫人起初修习,散乱心必重,故应先修奢摩他。

  圆觉经大疏,及谛闲大师,均将十方诸如来心,解为法身。法身与圆觉不二,与理无违也。大疏亦言,十方如来心者,清净心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悟净圆觉,解释同前。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性者识也。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相缘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则其「有」如幻,根尘识各无自性。各无自性,所以皆如幻化。

  幻化之法,无以自立,皆依圆觉而有。众生妄起无明,一念不觉,便执幻为实。而不觉是迷,在理原为本觉也。欲除不觉,乃起始觉。始觉既起,便证分真觉。一旦证觉究竟,始本合一,乃成大圆满觉。始觉以后,究竟觉以前,皆是以幻除幻。以除幻者,以除无明不觉也。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是菩萨修习自觉。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众者,是菩萨起化道度众生。自觉为功,觉他名德。菩萨化缘成满,方为功德圆满。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

  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

  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于一法界中,本无菩萨度众生,亦无众生被度。故众生如幻,菩萨度生亦如幻。菩萨起幻观察一切众生,于无生中,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苦。以悯念迷闷众生故,乃起大悲心,广兴度化。广兴度化者,广兴如化佛事也。

  所谓轻安者,谓菩萨以大悲愿故入生死度众生。非以惑业所系而入生死,故曰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菩萨由起大悲行,渐次增进,非一时顿成也,以下便明如何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菩萨观察众生如幻,当然自己非同如幻之众生。故曰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于一法界中,所度之众生如幻,能度之菩萨亦如幻。所除之妄识如幻,能除之真智亦如幻。所谓除妄取真皆如幻也。菩萨如此,渐次离于幻化。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如此不求除妄,不求取真,净心无住,契入一真法界,即能成就圆觉妙行。

  如土长苗是譬喻。圆觉经大疏云,如种种子于地,逐渐长苗。种子譬喻觉心,土譬喻幻法,苗譬喻幻智。

  谛闲大师则谓,土譬喻真理,苗譬喻真智。

  无疑的都是欲以譬合法。但细寻经义,似不如此。

  所谓如土长苗者,系言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也。前修奢摩他,「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对境则影现,是顿现非是渐现。只要内发寂静轻安,十方如来心,即于中顿现。

  今大悲轻安则不同。「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是知如土长苗者,说明菩萨以幻除幻,非是顿成,乃渐增进也。若如此法门,可以顿成,为何说以幻除幻?因为所除之幻既除,能除之幻亦要除。所以须渐次增进,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等至、等持。观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

  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

  。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此段经文,说明修禅那。修禅那者,旨在无碍。故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物为碍,故曰无物。「无物」为碍,故「无物」亦无,斯为禅那。

  如此说来,行人云何修行?若有修行,岂非是碍?若无修行,岂非是碍?若有悟证,岂非是碍?若无悟证,岂非是碍?当知修行方便,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无所住,则不碍于有,不碍于无,不碍于亦有亦无,不碍于非有非无。一切无碍,则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一切亦有亦无,说非一切非有非无。如此境界,谓之禅那。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

  修奢摩他,取于静相。既取静相,静相为碍。修三摩钵提,取于幻化。既取于幻化,幻化为碍。今修禅那,故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净觉心者,以无所住心也。以无所住心,不住幻化,亦不住静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身心者,四大五阴。了知四大五阴,皆为挂碍。四大皆空,五阴皆空,是为法身。法身圆明,出诸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在心曰知,在身曰觉。既然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则其智慧之「明」,应离身心知觉。故曰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不依诸碍者,不依身心诸碍也。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其「明」不依诸碍,是心无所住也。如果心住于碍,固然为碍所碍。若心住于无碍,依然为无碍所碍。心无所住,乃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所谓无碍者,非是有世界身心为碍,无世界身心为无碍。如果离开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则其无碍即是断灭。当知世界身心,缘起无性,无性是故无碍。所以非是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而世界身心,当体即无碍。故曰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

  尘者,世界身心也。谓虽然在世界身心之中,而不为其所碍。犹如器中鍠,声出于外。

  鍠者,声音也。犹如钟中之声音,扣之则出。不但不被钟体所碍,反能受用钟体。

  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烦恼者,生死也。生死涅盘,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

  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界。

  「生」灭曰灭,生灭俱灭曰寂灭。寂灭而后,一切无碍,故曰寂灭轻安。此是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谓此寂灭境界,即妙觉随顺也。

  仁王经说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三贤菩萨是伏忍位,初二三地是信忍位,四五六地是顺忍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位,十地妙觉是寂灭忍位。故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寂灭轻安,离于我人众寿相。无我相无人相,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无众生相,无寿命相,故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浮想者,妄想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已略见前释,今更解释之。定慧双运曰禅那,寂照不二名禅那。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常照而寂,常寂而照,是名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

  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

  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

  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三法门者,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皆是圆觉亲近随顺,皆是修习圆觉因地法行也。

  以是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所以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修习无量法门,或同或异,但是归纳起来,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圆证者,见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此圆证,无有分别,无佛无生,无无佛无无生;无生死无涅盘,无无生死无无涅盘;无烦恼无菩提,无无烦恼无无菩提。离尽诸幻,即名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下,系较量功德。假使有人修于佛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何故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圆觉呢?因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鍠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盘】

  偈颂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

  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

  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辩音菩萨请问于佛,菩萨依此三种方便修习圆觉,有几种修习?因为佛说过,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究竟于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呢?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

  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

  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启请,佛允为答。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

  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一切如来圆觉妙心,即一真法界性。于一法界中,无诸分别,无有能所。故曰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即无能所分别也。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一切菩萨及末世界众生,于不觉而有始觉。始觉而后,以用功修习故,于是以幻修幻。若证究竟圆觉,则圆觉清净,无修习及修习者。今依于未觉,故须以幻修幻。所以说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轮者,碾碎义,转依义。碾碎者碾碎二障,转依者转迷证觉。以碾碎二障故,名曰清净。以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故曰定轮。如是定轮,有二十五种。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