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圆觉经浅释,圆觉经全文,圆觉经直讲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手机学佛网

圆觉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圆觉经直讲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

  当我们打开佛经,宣讲其中深奥的妙义时,我们也同时随着佛所指示的道而深人进去。佛典的文义是一道门,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体悟来打开,使它内在的核心与我们灵妙的真心相碰击,在碰击中产生活的灵智去照破一切妄想习气,恢复本来佛性的德用。

  佛陀一代时教流传下来极为丰富的三藏宝典,在几千年来引领了众多的行者进入了圣道,同时又通过祖师的发扬,使大道的形像永远保持清新活泼的风格,至今仍熏沐我们这些求道的学子。

  我们这次学习《圆觉经》,是所有根本经典中的根本,这是一部成佛的甚深、微妙的经典。因为学佛真正的目标是成佛,而要成佛首先要信人人本有的圆觉性,进而通过正确的理解圆觉的性质、迷悟、修证、功用等方面的原理,然后再去依解起行,使行行归于圆觉,最终毕竟成就佛道。

  但是佛教到了末法时代,正法式微,邪见纵横。大家都是对佛的崇拜而求保佑与世俗的利益,对佛经仅作知识性的了解,不能消归自性,直接体现。即使修行用功,也全是执著自我,追求外在功能与效果,少有以正定而开发正智慧的。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是依人生世间的欲望而存在发展的世俗佛教,它适应了世俗人的信仰需要,但却无法深入堂奥,得证真正的道妙。

  佛住世时的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皆依自我解脱为本修行,所以佛以无我解脱的四谛**度至罗汉的化城,再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成佛。佛灭后八百年左右,开始是以密乘的方法,先修成天身而再证人佛道,故其离般若正见即落外道。而现在是人间佛教--即以人的五戒、十善的道德行为作为学佛的标准,而进人后世增上、菩萨人生。因此,太虚大师有「人成即佛成」的提法。

  佛法从普遍的存在现象看,是逐渐从圣界走向了天界,而今又走向了人间化。但是其中不乏圆顿根器之人,曾从无量劫来熏入大乘佛法,发心於末法时代自度度人。因此,佛教中仍有禅的正脉的传承,密的无上瑜伽、大圆满、大手印的教授。净土的实相念佛、理事不二的修持,以及台、贤的圆满教观的弘扬,都说明了虽至末法,仍需要提倡明心见性、悟入佛道的法门,为的是使佛道正眼不灭,真实法义不失。用这样的末法中的正法之光,来引导众生心生菩提正信、正见,不断地依正行转化自我执着,逐渐深入佛智而方便利乐。

  依天台宗教来判断佛一代时教,这部经属于华严时所说的圆教。是佛在净土说给已证法身的菩萨听的,所以当时的凡夫、外道、二乘及浅位的菩萨都无法听到这部经。而经中处处提到末法众生修证大乘的问题,这说明就在我们现今的社会上,有许多的发心菩萨正需要通过《圆觉经》来悟修佛道。「发心即佛」、「发心毕竟无有二」。因地中发心,是与果地觉完全一致的。因此,现在诸位能发心听受这部经,信心具足,并能发心依之学修而成佛,必是善根深厚,与佛在经中的咐嘱是相一致的。

  一个学佛人能在末法时代的世俗化潮流中,把自己摆脱出来,清净不染,正见分明,正念坚固,真实地发心去修无上的大道,才是真正与佛相应的佛弟子,必受十方诸佛的护念,必是末法众生的指路明灯。

  黄龙祖师讲:「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情,固无变也。道何为而独变乎? 」天地万物没有古今的差别,都是一样的,因此,不要认为《圆觉经》的法门太深奥了,求开悟成佛太难了,应该想到「道」并未改变,我们本有的佛性也没改变,只是世俗的众生依赖物质、享受五欲的心更严重而已,如果能够勇敢地脱出世俗的知见与执着,大道就在平常处呈现出来。

  学习的这部经是一乘佛道,没有三乘及宗派的偏见,是以佛的知见来修习的。从认识上讲我们都是佛,但还是因地的佛,其中有解与证的区别;在修持上讲我们都是菩萨,因为正有漫长的菩萨道需要我们去努力前进,直至宝所;从烦恼习气讲,我们又是凡夫,因为有许多幻妄的习气未完全化除清净,所以有时又有世俗的念头出来。可见我们是佛的智慧,菩萨的行持,凡失的习性结合一体的一个学佛者,只要努力用功,不断深入,一定会解脱凡夫习性,超越菩萨法行,证入圆满的佛道。

  尽管我们现在的发心与解悟的能力还很微弱,这是因为刚刚开始,行持还没有完全相应,许多境界还没透过,所以道用还未全部开发。但我们不能认为力量微弱而说不是「道」,没有作用,「道」是由每秒每秒的智光与德行慢慢扩大并联成一片而来的。悟可以顿开,行却是慢慢地开发,随着解行的相应,道性上的妙用也就不断地显现。因此,最初的发心与承担是最最要紧的。所以学《圆觉经》的人应在内心深处,认识到我心即是佛,现成的佛被无明妄想所迷,成了凡夫、成了颠倒轮回,假如我们真正把佛性与无明弄明白,把无明化掉,开发佛性的功德,就能由微弱而壮大直至圆成。

  学习《圆觉经》,最初的因--动机要正确,才会学习好,要把自己投入到经的甚深内容里去,才不会与经义隔开或仅作佛学的一种知识来学习,所以现在的心念应当与经义相一致,与诸佛的心海相应,这样才能使自我从轮回执著中一跃而跳进入大智慧的觉性之海中。

  那么,如何具体地去听闻这部经呢?因为这部经是无上的微妙佛法,是佛果觉的全体流露,是称性之谈,所以听闻的人应当离开一切知见,所谓凡夫贪著的知见、外道心外求法的知见、二乘偏空陕劣的知见、菩萨着相行法的知见,以及宗派与法门的知见等等,应放下一切知见,无心而听,无为而入,自然与佛义打成一片而相应。因此,对于过去的人生经验、各种的知识、虚妄的观念、修持的体会,都不能执着而成对比,或者牵强附会,比量佛义,产生自以为是的妄觉,应在不执着、不比量的情况下,善用一切经验与知识,深入佛智,一一化解,而成为有力的法种,助成佛道之行。

  一个人在读诵或听闻佛经时,能把自心相应其中,实际上已经在修行了,所以不是听完了经以后才去修行。现在把听闻法义、正思、觉境与心行观照相契在当下,即是绝妙的修行,无漏的道智必由此而开显。为什么呢?因为是佛的圣言量的力量,加持了我们的因心,藉佛的智慧之光,使我们凡夫蒙昧之心、颠倒之心、狂妄之心、污染之心、执著之心、散乱之心,顿时休歇下来,自性的心光同时得以照耀,心佛不二,感应道交。这种心佛不二的光明,就是智慧开发的最初阶段,也是佛法里面最圆实的信、解、行的最初阶段,知见无见,信行一致,甚至道的果证也在因心中获得最初一致的刹那顿现。当我们在听闻时有一点点相应的体悟时,证的闪光也就在当下产生了。因为是佛性本具,所以人人都有相应契证的可能,所以信、解、行、证是一体,在圆教里应该是同时显现于行人心中的。

  《圆觉经》是净土说经。那么我们在那里呢?不要以为我们这里全是秽土,要知道我们也在净土之中。十方世界都有净土,因为众生心染所以只见秽土,如果心净了,随处都是净土。但是因为共业、共识的关系,着相的人只见秽土而不见净土,如能超越共业的束缚,打破共识的执取,一一化归自性的净德,那么,当下也就呈现了净土。净土又有理事之分,理属自性清净之无相妙德;事属圣德所示报、化。所以随着修行人的程度不同,福智差异,所见净土也有多层次的安立。如西方净土讲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其实在我们现在的当下也同时亦具足这四土的。

  如果你在听经时,完全以世俗的眼光去领会,以世俗的道理与习惯去接受,或者觉得这部经深不可测,不是我们能够修习的,最多也只是以「听听经罪业轻」的观点来听,那么这类人就是以秽土心理听经了。假使在听经时,发现了佛、菩萨的广大慈悲利乐之心,真实圆满智慧之境,深悟法义,理解通达,发起真正的菩提之心,努力探索修道之路,内心有一种亲切的觉受,身在秽土、心入净域,虽有烦恼而具菩萨之心,这类人亦凡亦圣,也就是凡圣同居土了。若能进一步用禅定寂静行把见思烦恼断尽,无复三界业行,即入定性的方便有余净土了。空性不可住、不可偏,因为不是佛性的全部,所以偏在空寂处即不见佛性、不显妙德。因此,更应起如幻三昧,普度众生,培养、开发福德、智慧与一切利生的方便差别妙用,于是便成就实报庄严土。直到功行圆满、性相融通,一切清净无碍,即证法界全体的常寂光土了。

  我们听经学道的人,就是立足于佛性圆觉本体而开发始觉之智,深入佛法,成就性德。因此,必依各人的智行而成净土的妙境。我们通过学修《圆觉经》,应体会到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净土,烦恼的地方就是菩提,生死的地方就是涅槃,一切唯心所现,故心净的人佛土也就清净现前了。

  可见净土是智与理相契、行与证相契的一种自然显现,不是妄想执着来的。像一个没有德的人,就不可能有庄严的相貌一样。人的生活环境及思想观念,所有的相都是德显现的。「能断金刚经」翻译《金刚经》时把人、我、众生、寿者的四相译成四想,四相就是四想而现的,所以在「相」字的下面加了一个「心」字,充分说明我们心想若净,则事相也即转化为净,故净土《观经》中说,心想佛时即现三十二相等,都无非说明一切要归于自心,而不向外求。通过内心的开悟与解脱,一切的妙境与妙用自然都得以开发。禅、密、净都是同样的道理,一切的法门都是证成这个道理的方法过程,其实也都是果乘,是乘佛果的智、德而引人的初心的方便,一旦证成大道,法与境,一一都会归不二,一体平等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听《圆觉经》,实际上也就是净土的体现。我们通过圣言量,把佛的果觉之智转成因心的觉照工夫。

  《圆觉》是华严所宗,也是禅理所宗。其实密乘的无上圆融妙理,净土的寂光实相,也无不从《圆觉》出而归于《圆觉》。譬如净土宗说六字洪名是万德所归,只要专念佛号一切功德都具备了。那么,是不是所有念佛的人都能往生成佛呢?这要看你的认识与智慧,或看你的智慧与修行是否相一致;看你通过念佛是否解脱了烦恼、改变了心的品质。如不能相应地念,就无法开发本性的功德,念佛也就不成功。因为心佛不能相交,所以还是世俗的凡夫,还是用世俗的眼光看佛经,因不能入佛圣流愿海,只知道说佛经讲得好,佛真伟大,但却没有回光返照,没用自己的心与佛整个境界联成一体。假如你能够联进去,心佛相应,那么,欢喜就会从内生出,清净、智慧、庄严一一都会从内生出,你就会知道自己与佛的智慧不二,心与土的不二,娑婆与极乐的不二,乃至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一切都是不二的。因为只有达到不二,你才能够超越--超越凡大地,超越外道、超越二乘、超越菩萨,乃至超越任何宗教、任何地位、任何痕迹的所在,超越了世出世间,才是真正的平等无碍,随缘自在。因此,只有一个超越的人,才是自在的人,才能与佛统一--不是有一个心与佛统一,而是内在本具的佛性逐渐显发出来了。其实这样超越是一份份地证得佛德,直到圆满。所以《圆觉经》要显现这样的「道」,这是佛教里面最根本的「道」。

  我们之所以如此赞叹这部经,就是因为它是成佛的「道」,是最最永恒与最最究竟的无上之「道」。我们知道,人道是善;天道在世间的善上行于离欲的清静与有漏的禅定;外道是心外求法,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是各种错误的偏、邪知见造成的修行误差,所以很多境界都不合正道;二乘的道是脱离三界后的无为空位,因住在空性上,虽了生死却不能行菩萨利生事业,庄严净土;菩萨的道,发心成佛度生,因自觉觉他未到圆满,所以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当他弘法利生时,往往把自性的空覆盖住,当他离缘无事时,又将一切化空,但是空掉之后,就提不起精神去做事情,不愿去弘法利生了,始终是两头挂着。因此,初心菩萨有着相的、也有偏在自性的空上的,发心虽然远大,却未悟佛旨,未明真心,所以才产生两边分别的执着。有的深位菩萨因未了细惑,仍有极细的生相无明的分别。如果离开执着,达到不二,就能超入佛道。因此,只有佛乘才是无上究竟的道。

  行于佛乘之道的,他做事等于没有做,观照也离能所的分别,空有不二、事理不二、心境不二。只有不二,才是真实究竟的圆行。不二不仅是一种理悟,更是行人的真实体验与实证。一个人走路时,能体验到我没有在走路,真正没有人在走,这是走与没走达到了不二,其中没有我与法的分别执著,所以这是一种体验。当说话时,说了等于没说--没说着一个字,这是一种实际的体验。所以这不是理解,单单理解是不够的,理解是对对象的把握,对某一种道理内容的接受,产生了一种自以为明白的认识,但是这不属于自心的体验。我们主张学佛者在佛法里进行实际的体验,在不断地深人体验里面,灵妙觉知的心体就会透出活泼的智慧,以全然空明心的作用去面对人生万物,机用活泼,显了无碍。在不二契人的时候,事物永远是新鲜的,如春、夏、秋、冬的代谢,人事发展的迁流,生命现象的变化,任何一个事物到来时,它全部是新的,它不可能是旧的、不可能像同一个模子压出来的;因此,以空灵无住的妙心去运用于人事万物时:水远在新新不已的变化中而恒处中道,平等自在。但是许多人未经佛智的洗练,他们的观念是旧的,很多的品质是污秽的,虽然许多人自称学佛几十年,但他从未跨人佛门,从未经过佛光的照耀,他的观念未变成佛见,品质未经净化,所以还是劣质的凡夫,造业不止的业种。这说明他尽管自以为信佛,并未知佛、入佛,仍然是旧的人在行旧的业道。以旧的人进入佛教里面去学习佛法,如果他不愿意将旧的人格化掉,他怎能学得进去呢?即使学进去的东西也会变质,成了旧的附庸品,成了他的谈资而产生不了相应的作用。譬如一个器具里面污秽的脏东西还未洗干净,如把甘露水倒进去,那么,这甘露水也变成臭秽不堪的了,还会连带地毒害他人。

  所以说佛陀教诲我们要把对旧的东西的执着--各种习气种子破掉,要把不好的品质、不好的观念,所有迷惑颠倒中的境界破掉,使你我变成一个空白的人,变成一个清净的人,变成一个充满智慧与慈悲的人,变成一个心量广大、又方便具足的人,变成一个不是人的人!这种不是人的人没有面目,没有个体,他是法界全体的显现,是活的佛应现在人间,因为这种人已与佛道相应不二。只有这样才是真道。这个无上大道不是理解出来的,也不是创造出来的,它是由一个自觉的人向内在深入探索到极处的自然体现,因此,必然是实证的。也可以说这个道是本有的--「法身流转五道,故名众生」,说明了众生因为惑业苦的因果造作了染污缘起,在广大圆明的空灵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妄认这些东西都是实有的,所以把这个大道给覆盖住了,而成了主仆颠倒的迷惘假相。

  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道中,无时无刻不在道的规律中,虽然有道的规律,却没有现成的规律,一切言语所表达的规律只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你自己。所以道是通过体验的,正因为这个道是永恒发展的,永远存在的,三际平等,十方圆明,所以对於道的体悟与所起的作用也是无止境的,是永远新鲜、永久地具有生命力,道是不会变得陈腐,即使古德们言道的文字,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永远有新的启迪作用。所以一个得道的人,他在任何地方都是放光的--智慧与慈悲,他做任何事情都能起到恰到好处的妙用。他不会粘滞事物,不会落後于社会,不可能被任何学说所影响,这是因为他在道中行--灵妙觉性是万法的源头与中心。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佛经,经里面所显示的是什么?经里所显示的就是实相。但是这实相不可言说、不可理解,实相是眼睛看不到的、耳朵听不到的,实相非有非无、无实无虚,它是道的存在的一种真实的相--无相之相。佛在《法华经》里面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是最高真理之所在,它是普遍地、如实地体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存在,唯因如实,所以不能站在凡夫相待的眼光去看实相--一个没有打破二元的人,根本无法见到实相。

  由此,我们就要提问:如此深奥的实相到底隐藏在那里?如何才能让我们发现而证悟呢?只有通过佛经这道门。因为佛经是佛的法身之所在、佛的慧命之所在,是佛的大道流布之所在。所以直接谈论圆觉妙性的佛经,对我们还未悟证的人来讲,无疑是一道极善巧的门。通过听闻学习,我们会在字里行间发现真理,会发现实相,会在刹那契合时领悟到真理。但是经是固定而不可能改变的,经一旦记录之后就定型了,成了永久不变的言教。很多人说随时代的改变经也应有所改变,但是改变不了的。为什么改变不了呢?因为经在戒定慧三学里面属于“定学”,是决定不可改变的、不可讨论是非的,只有领悟与会通,只有通过体悟而发扬光大。这与经是法身所在有关,是与实相的直接显示有关--文字即实相。如果有人改变了佛经,或综合整理了佛经,就会与原来相矛盾。当一部经同时出现了不同的讲法时,对于道的说明和解释就有了分歧,这样学佛的人就忙于争经论的问题,而不知借经而入道,于是道便消失了。道是统一的,尤其对于一个开悟的,不但佛所说的道是道,就是其他宗教中开悟人所说的也一样是道,只是道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众生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有无量差别。因此,道是统一的。当一部经有好几种解释时,你就会在里面分别、抉择,这时道已经消亡了,道已无复存在。当一个法师只教给学生分别知见,依文解义,或如何研究注解的话,那么他就给了学人一条死路,害死了活的智慧的道意。道是直接的体现,道不可能改变。所以对佛经最要紧的是不要产生臆解,有臆解必有异见,矛盾的心态永难解除,一元不二的正见就无法体现。

  但是,在我们历史上流传许多对佛经的注解的书籍,其中肯定存在臆解,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对经的体会不同,有浅有深、有外有内、有悟有证。但应注意,凡是认为自己有所悟、有所解、有所发挥的,统统属於臆解,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佛经原有的法义,这就给后人带来困难。当我们看前人的注解等资料时,因为异见的不同,就会产生分歧、矛盾。一旦对道的接受产生分歧时,学人就会失去信心,失去正解与正确的方向,内心就会产生分离,苦恼与困惑就会到来,对立面就会产生。一个人如在思想里面产生了对佛法对立的、矛盾的认识时,他就会失去平衡,失去道意,就会带着一种斗诤的心理去与人家辩论,辩论还是世间法,佛法正道无须辩论。如果为降伏外道等人的执着,打破不正的见解,不妨运用辩论,其时是心平气和,道在目前的。但是如果辩论的人在里面存在分歧、是非等因素,他就会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见解产生坚固的执着,把这些都当做实法,他就会失去道,也就是说他在此时此刻不是道的体现。

  所以我们学习佛经要依据佛经的原文,这些经过成就的古德们的翻译与审定的经文是绝对可靠的,它们是能够表现出佛的原意的。但仅找到原文去学还不够,应把经的原文里所透显出来的智慧之光与自己的心联系起来,相应于佛经里面所显示的真理实相。因为实相是大乘佛法的法印,来印证我们的心,所以经具有印心的作用。通过我们心身的体验、通过我们的修证、通过妙智的观察、通过种种丰富的领悟映射到佛经里面去,再从经的文句背后所透出的语言闪光中折回到我们的心里来,相互之间就产生了相应间的交流体验,这样的体验也是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的。今天有这样的体验,明天可能又有深一层的体验。

  所以面对经的固定的文字,我们要在心灵的深处不断去契入、去发现,不断地在升华中变化,这一点大家千万要注意!所以,真正学道的人,没有固定的师父--道无常师;道也没有固定的经典,因为得道人不堕在常见上,他时刻在发生变化,当到了某一个超越点时,就不再受原来的师父与经典的限制,如果被限制住了,就不能开悟成道,「迷时师度,悟后自度」。没悟时应寻求明眼师父来指点你悟,或指定你一个方法或一个途径,打破各个偏邪的执着与局限,归于中正的大道。当遇到某些境界时,师父给你印证或别开善道,这些都是师父们的作用。当你打开之后--开了眼睛后,就应自己走路了,再也不能让师父领着你行走。如果还是依赖师父,老是把他装在脑里,还是什么事都要问师父,你这个人就没智慧、没气魄,也就是没有彻悟,是不可能会证得大道的。得道的人是大雄无畏,天马行空,一任无碍。真正悟道的人应具有这样的气质与气魄,他是不甘人后,立志要开悟成道,不可能一直跟着他人的脚跟后头过一辈子;同时又不骄傲自满,他应是虚心接受的人,平直无伪的,他有勇气把自我破掉。世间上的人能够战胜别人,却没有办法征服自己。学道的人要有勇气,能够战胜自我,打破执着。这个战胜自我的力量是非同寻常的,是人生中的一种壮举。成佛就是绝对地削弱了自我后的纯粹的无我空灵。因此,圆满佛果也就意味着整个法界都成了佛,就是佛的世界了。

  所以说学道的人没有常师,也没有固定的佛经,我们要日新月异地深入佛法,念念觉照,时时刻刻在变化,在进步当中。这样去学习佛法,就能够通过佛经的理与行,而悟入实相,证见本性,圆成大道了。这是佛经的作用。

  「佛种从缘起」。佛所说的《圆觉经》就是我们未悟众生的佛性种子的一种殊胜缘起,为甚么要这样说呢?我们每个人虽然皆有佛性,譬如在自然界里,土地能生长一切万物,但是需要种子作为正因,空气、阳光、水份及肥料作为助缘,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人人具有佛性是肯定的,但是这佛性已经流转五道,沉没在业海之中,无法发生功德妙用,因此,需要证成大道的佛陀来启发正因净种,再加上各种理行的助缘,方能开发。所以佛性种子是新熏来的,是已经开悟了的善知识藉用佛陀的言教来开示众生,使佛性种子深入心间,生生增上成长,终有一天因缘时节到来时,便开花结果了。由此可知众生虽有佛性,但必须经过善知识的方便开发,使里面成佛的潜质发生现前的功能作用。一个人相信有佛性,相信自己能够成佛,这是多生多劫由佛祖善知识教导形成的善根,而佛经正是蕴藏佛性种子的宝库,我们借助学习的机会,必然地缘起了清净的悲智与方便。有些老年人真正的佛法没听过,也不懂,但读诵大乘经典,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解与发心,所以即生难得正悟之果,而于熏习识田来说还是有比较模糊的种子,其开发的时间就会很长,慢慢地相契与熟悉,也会逐渐印合的。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真正信入时,把一切世俗的观念与执着放下,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佛经的文字通过念诵后,就构成了一种力量,不断地撞击着心灵,久而久之,心灵慢慢地明朗起来,智慧也会打开,到一定的时候也会豁然开晤的。但是这样的人要相当的纯,他没有世间的欲望、没有自我的执著、没有太多的顾虑,一切放下,轻安欢喜,一心一意地念诵,自然就相应不二,契入佛智了。

  一个具有信心、心地又纯净的人,无论诵经、听经,都是一种净缘,是进入佛道的一个阶梯。尽管不少人从依文解义开始,但如果能得正解而破邪执,也是一种缘起。因为正解佛理也是超越无知迷惘的必要过程,但是如果要真正去修证佛性,就要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佛经如果没有过来人解说,让你自己去看,虽然你很聪明,也不能全面、圆满、正确地理解,为什么解不了?因为你有自己的偏见,有主观思想,你的思惟习惯存在着问题,你自己的认识干扰了你对佛的正解,你会把自己的一套人生知识套进去,所以很多人讲经讲错了,原因在何处?他站在自己的立场加上了自己的色彩,把佛原本的旨意改变了。他也许会说我有这样那样的体会、认识,是别具一格的,其实当你把自己的一套放进佛经时,就已经根本大错了。所以错就错在你有自己的知见,假如你完全照佛经的原意去说,你不会错的。但是真正开悟的人,他的自我已经消失,法见也已空掉,他的心与佛及佛所说的经义完全合一,所以他无论怎么说都不会错,他是以活的心灵显现了活泼的智慧、方便的,这是悟前与悟后的差别。

  悟前的人不允许用自己的主客情见去解经、讲经,不要认为自己有一套--一套理解、一套系统、一套宗派之见、一套自以为是的东西蕴涵在胸中,成了契悟佛法的大障碍,他绝对要把这些放下,应以纯粹、直接的心去学佛、修法,才有可能真正悟入。悟后的人是活泼泼地去运用一切世出世法,「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他以悟智去运转万法,因此,他没有顾忌、没有觉得佛教很深奥。「我要留心一点,讲得好一些」,他不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实际上他也没有这样思想。他已体悟到佛法与自心不二,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暂时被无明覆盖住了,所以他就众生的迷情而活泼地随机说法,正直而用,不偏在任何一边。他深知佛所说的法如爪上的土,未说的法如大地土。这些如大地土那么广大无边的佛法由谁来宣扬呢?就是悟后人来说的。佛涅槃以后,代代相承的佛弟子们,就是以自己的悟智与悲愿来承担如来家业的,使佛法不断发扬光大,适应每一时代众生的机缘,因此,佛法是无尽说、无边说;微尘里面都可以转大**,这个**是转不尽的、是永恒的。

  有人提出,佛经论典已经有一万多卷了,近代以后诸位大德也已发展了很多,为什么还要著书立说?还要去宣讲?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众生的机缘不同、众生的爱好欲望不同,所以一个真正发心的悟后人,就得随机而说。又因个人修证的习因有异,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现象是永远变化发展的,只要有众生,就有新的佛法出现于世。

  就经的内容而言,它包含了「性」、「相」的真理,我们宇宙人生里面无非由「性」与「相」构成。性是万物的本体、是宇宙的大能量、是生命的灵源、是法身的所在。我们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潜能。这个「性」是空的,它没有一个形象、没有边际、没有内外;但是这个「空」不是断灭、不是顽空,空只是说明它没有面目、没有固定、没有主宰、没有自我,它正因为没有自相可得,所以万物的体性是缘生万物的本因,这是大能量显现的功能。因此,无论有情无情,身心世界都是由这能量而显现的。所以当我们穷究物质本源时,物质消失了--归于空。穿透心念的最初生机时,心念也消失了--同样归于空。这个空的源头就是性。它是整体的和全然的,佛法中称为法尔、实相,它是如如不动,周遍一切;又是灵知不昧,朗照万有。因此,就「性」的「空」而言,没有十方三世的相对性,没有心与物的对立性,以及存在与意识,凡圣迷悟等一切的对立面,它是纯粹绝待的,我们通过佛经的领悟,再去观照,到一定时,就见到了「性」。见到「性」的人,一定能够打破二元的境界,对立的境界刹那就消失了--根尘脱落,灵光独耀。这个空明不二的灵妙真心就从覆盖中脱然而出,开显了智慧的妙花。这是学佛最初的正因、是根本、是成佛的源头、是一切智慧方便的源头。「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因此,一切清净妙用,都从这里开发出来了。因为见到了「性」,就当下了悟一切法都从本性而显现,一切相都是性的作用、都摄归于性,而性的明净即于当下朗照于万法,透彻不昧,虚朗无碍,见相即是见性,自然到了性相不二的圆妙境界,这是真正的明心。性是体,相是缘起;心是用,其中空明无碍正是悟人的现量境界。

  学人悟心之后,唯一的任务就是化转习气,透过境界。而相上的境界是差别无量的,十法界的理事,三千诸法的性相,乃至于现代社会的科学、哲学、心理学等,都要一一透过,直到一切世出世法都圆满无碍后,才能圆成佛道,一切种智圆摄了性相的法界究竟寂光。

  因此,我们应当先破相归性,再由性起用,才不致于落在相上了无归期。譬如建造房子有它的原理与规律,电视机也有它的原理与规律,这些事物非常之多。如果一个人迷在其中,还在做梦,想要通过这一切的原理与规律,去运用,肯定会身心劳瘁,迷上加迷,结果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作为悟道的菩萨,就是应用差别智与甚深的大定之力,去深究万法的缘起规律,善巧运用,妙化无尽,去造福人类,利乐众生,方便教化,成就各种事业,把人间化成净土,把众生从迷中唤醒。这时就需要这些广泛的原理与规律,而不仅仅用神通,神通仅能影响于一时,却不能给人智慧和向上的力量,因为外道与鬼神也都具有神道,所以搞不好还会增加众生的迷惑,使人更加颠倒。所以尽管得道人有神通,却不随便显示,偶然给众生起信,或道人相互间作些游戏才运用的。其实真正做到一切境界都无障碍,都能自在起用,才是大神通妙用境界。因此,善用一切原理,通达史、哲、科、社等学说,了知各类众生的根性,应机施权,方便建立,使真正的佛法发扬于当代,才是悟人的真正作用。

  通过佛经,我们明白「性」与「相」的统一性,明白「空」与「有」的不二性,了悟它们的般若大智慧--由文字到义理,由义理到实际,由实际到观照,再由观照到实相的真理。般若的智慧是佛法的正眼,是道妙的如实体现,它是佛的母亲。学佛的人有了般若之智,就能观察「业力」、转化「业力」、削弱「业力」、净现「业力」,最后使整个法界,都成大愿行化的无穷微妙的不思议「业力」。

  我们把握了学佛的根本原理与修证方向,就要沿着佛经所指示的轨则去做具体的工夫。如何参究、修法才能悟入?这个悟入的途径就是轨则。如果你上路了,轨道就走对了,那就能开悟、成道;轨道走错了,走偏方向了,就可能始终在痛苦的轮回之中:永无了期。因此,这个轨道相当要紧:「知见立知生死本,知见无见涅槃因」,这是轨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是轨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轨道;「一心不乱,佛来接引」也是轨道。所以学习佛经要把握好前进的轨道,原则性的要领不能有稍微的偏差,否则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不是正法了。而且,你面对许多佛经、祖师的语录,要把所有的轨则统一起来,如《金刚经》所说的轨道与《楞严经》所说的轨道,以及我们现在学习的《圆觉经》的轨道等,都应当圆融起来,成为总持不二的一心法门,圆解大开,整体妙现,这样才能处处无碍,法法圆通。

  譬如我面前的这张桌子,有时指的是桌面,有时说体积,有时又说它的材料和颜色,其实总是一张桌子。当我们通过各个方位与途径,把握了整体的桌子时,各别也就消失了,融入了整体的就是道的体现。所以如果你对佛法已经有了完整的体悟,在自心中全方位地显现了出来,犹如全息照片一样。你就在任何时候、任何处所,以及做任何事情,体现出来的都是道。就宗派而言,无论是净土宗,还是禅宗;是密乘,还是显教,一一无非是道的不同表现与不同逗机的善巧方便,根本上轨则是绝对一致的。因此,你无论是做世间工作或弘扬佛法,以及教会管理,如都能契合这轨道,都能体现佛法的真精神,那必然地是行于佛道,而且会面面俱到、处处自在,会恰到好处地应付一切事缘。但是假如你的力量还不够,有一些事不是你力所能及的,譬如你没有受过教育就不能做教师、没力气就难以登山一样,你虽然已了知了道的作用,却一时还不能去做,这是暂时的现象,有朝一日待力量充足、善巧具备,即能胜任。而且在复杂的事缘上也必须有所分别抉择--在无我、无法的前提下,应以差别智去面对现实,善用机缘,用妙智观察该做与不该做,才能完成这一生的菩萨使命,才能如理如法负荷如来的事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在我们一生中,了知了自己的作用之处,发展前程,就应努力去做,且念念与道相合,这是必然的原理--无论在那一方面,都要与轨道相合。可见这个轨道是千古不易的准则,是上证佛道、下化众生的正路。这样的原则不但要十分正确地把握,也不能被其他不正的学说所破坏,谁要是把这个原则讲错了,使人修行不成就,就要堕恶道,这是根本问题,绝对不可马虎草率!目前许多人以一己之偏见,把佛法讲偏了,譬如有人反对「一心不乱」,或认为「末法不可能有人开悟」等等,都是错误的提法,是反对佛法的,结果给佛教造成极大的混乱。还有佛在世俗谛上方便门头所说的,本是善巧接引沉迷难醒众生的特殊说法,因不了真义,不能借假入真,便把这些当作实法,把真的遗失了,反而去反对,抗诤真实的如来胜义言教,这样不但引起矛盾,更把发心学佛的人给害苦了,使他们无法悟入真正的佛法而超出轮回,证成佛道。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它有个非常细致的引导过程,其引导方法就是先满足你好的欲求,满足你人世间的福报,也就是先让你的自我存在,使你对佛、菩萨产生信仰,通过信仰,引导你去皈依三宝,持五戒、念诵、礼拜、供养、听闻等一切善业;先说你这样是修行,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被,甚至继续努力也能够往生或成佛。因此,世间的欲望与事相上的皈仰,产生了世俗佛教,是源于人生的困苦与不足,于是企求佛力的垂加,这完全从崇拜性的信仰建立的;但对于佛祖来讲,这根本不够,这不可能自求解脱,利乐有情。如果始终以自私的欲望为出发点,那么就永远在世俗世界里面,在迷惑无奈中流转。因此,要从着相的信仰步入世俗佛教,再通过引导转为无相的智觉的真实佛教。因为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开悟成佛,在于人的内心的彻底改变,所以要从世俗佛教走向真实佛教。但是很多人虽然学佛数年或数十年,只是不改变自己,习染依旧,希望有现成的佛果给你,认为佛有愿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根本不看自心是否纯净、是否与佛相应,仅是希望佛或师父给你加持,给你神通、力量,给你一个现成的道果,这是世俗的贪心在作怪。虽然初心引入是利用俗人的贪而信修的,但是一旦信入之后,就要逐渐晓以真义,导入正路,打破执着,开发智慧,如此方能真正改变人的品质,提高人的智慧,把人性中的佛德引发出来,证得解脱自在。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人因没有引导好,有些人退失了道心、有些转信他教、有些得了些福报去享受去了、有些则去练气功等等;有人说我学了一辈子也没改变,没有意思,灰心丧气,这能怨谁呢?除了师父没把你引导好之外,自己也没有求索精神。应当发奋去寻访善知识、去探求真理、去精进修持,如果一时找不到善知识,应跪在佛前天天发愿,愿诸佛、菩萨感应我、加持我,使我找到真正明眼的善知识,指示我学佛的正路,使我开智慧成佛。

  学佛的人生最要紧的是两件事:一是找到真正善知识,修持正法,速开佛智;二是通过自心修持的体验帮助有缘的众生,也使之开智慧。所以学佛不成功的应当怪你自己,你在向外贪求,着相修行,没有把改变人性作为前提,还是老一套,这是根本的失策。

  综观佛法的流布,每部经都有引入正道的方便,都是悟入修证的轨则。因此,我们要尊重每部经,赞叹随喜,而不可轻毁。有人说只要一部《无量寿经》就够了,其他都不要,这是片面的知见,会造成佛教过早的衰亡。应知任何佛经都有其作用与价值,虽然我们现在的机缘要讲授《圆觉经》,但是从圆摄一切佛经来说,决不能抑制与否定其他佛经,如果只需要一部《无量寿经》,那么正与邪如何分?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各类根性的人如何信入佛法?许多的智慧方便又如何能具备?只有全部的佛经,才构成了佛法的面面观,才给世人以无尽开发的作用。因此,佛经是佛法流布的保证,我们要通过精美的印刷来流通佛教的原典与现代善知识的注解、演绎,我们更应通过读诵、研学、听闻、受持、讲说来使佛法活起来,在内心点亮一盏智慧的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一切众生。

  我们离开佛陀的时代愈来愈远了,而佛教所面临的范围也愈来愈大,就会形成世俗化的佛教--表面佛教与真实化的佛教--内在的佛教相互远离,产生对立,唯有真正悟入佛智,才能把世俗佛教引导入于真修实证。当今时代的人承荷愈来愈重,这与世界知识量的迅猛发展有关,因为积累愈丰富,人的压力也会愈大,所以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所包围的圈子里亦愈小愈厚、愈陷愈深,很难再超越出来,这就得借助佛经的圣言量--深妙意境,给世人以慰藉、心力与超越的智慧。因此,佛法对于那些经历人生磨难,曾经奋斗过的人,尤其可贵。

  今天,我们因为有了这部《圆觉经》,才有了确切可信的文字作为宣讲圣智的资料,它就如佛陀直接对我们开示一样,十分地亲切。大家要珍惜这个机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听闻,念念相应,就能把佛的无字真经,活现在心中,成为佛道之路上的时时不离的明灯!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