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圆觉经浅释,圆觉经全文,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手机学佛网

圆觉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信入思尽,思尽智开;绝相之心无碍,超宗之见无见。金刚藏我人正信之宝,出轮回妙慧无着之道,皆在听闻真观中顿然而现,心心无间,深透疑源,于是虚花歇而寂空无二,实际立而性光恒照。--作者提示

  我们前次讲到第三节段。第三节段是讲凡夫怎样通过方便、渐次的修证,证到无上佛果的整个途径。这里讲到进入圆觉的人,理性明白,他知道当下直接契合,需要方便,这方便要用思惟去观察,就是说身心是如何的虚幻,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是不真实性的。那么通过观察、观照去做工夫,真实地体现了身心的世界空寂,人空、法空,还有空空,这样一刹那之间顿悟到圆觉的本来面目,顿悟摩尼宝珠纯净的无色之体,这是无形无相的真实体性的直接体现。这是个里程碑,是从凡夫顿入佛智的里程碑。因为这个佛智的悟入不是简单的,因凡夫执着于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外界形成相对的思想形态,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知识经验。  二乘能够打破三界内的各种各样的思想与烦恼,但是仍然落在偏空当中--沉空滞寂之中,他们是没办法见到佛性的。所以一个菩萨当他发心以后,出入到这样的胜义当中,一直到我执、法执、空执都破掉时,即解六结越三空。

  《楞严经》中说的,一刹那本性显现,这种显现是破凡入圣的一个里程碑、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可以说见到佛性就是佛。禅宗说的顿悟就是佛,见性就是佛,没另外一个佛。很多人认为成佛要有神通、有光明,佛有净土,佛有无量境界,这是凡夫思想观念上建立起神化的佛,高高在上。我们在生活当中总是受到社会种种人事及自然影响与逼迫,人没有力量,人非常渺小,于是祈望有一个力量,超越的力量的存在与获得,并且依靠这种力量来超越一切困苦。所以,我们对佛形象的认识,随着人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人以信神的角度来看佛;有些人要求求拜拜的神化来看佛;有些人把佛当作科学家、哲学家,认为他道理讲得相当好,或者把佛看作一位历史的人物,印度史上的一位人物;有些人把佛看作阿罗汉,这是罗汉认为佛与我没区别,与我所证的境界一样,我证到佛所证的境界,在这上面再也没有什么比这还高的境界。所以法华会上五千增上慢人退席就是这个原因;菩萨看到佛,就是菩萨。所以只有证悟到佛性的人,才是与佛一样,叫做与佛一鼻孔出气。在这个地方你没办法描述,没办法形容,也不是神通广大,也不是清净光明,种种庄严相,而是法界性的全体的显现,全是直接的体现,是这样的一种真实境界。从这样的真实的一点,走到超越一切相对的世出世界的一切法门、一切规律、一切人类社会中的规律所起的任何观念、任何境界、任何思想,一直到世出世界超越穷尽。这个佛性广大周遍,圆融法界,一切无碍,这样就叫做自在。学佛法就是要获得这样自在,之所以能这样获得自在,因为找到了源头;你若找不到源头,永远也不自在。过去有两个很有神通的修行人,他们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后来寿数到了,阎罗王来抓他们时,一个逃到高山上跌下来摔死了,一个坐船逃到海上去被浪打翻船淹死了,最后都逃不出阎罗王的手。所以说任何境界、任何功能、任何什么创造出的东西总是受自然的限制。凡是你能够想到的事,终究还是有败坏的一天。就连西方极乐世界最好了,而阿弥陀佛会有涅槃的时候,将来是观世音菩萨接班的,阿弥陀佛也会退位的。所以说一切的建立都是给人心灵里面的一种寄托、一种方便,都有作用,这作用很微妙,使人步步升高;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把人的虚幻的执着化开,进入到真实的地方去。所以所有的佛经里面都暗示,即所说的方便都是开发人的性灵、本体,但是这地方不好说,不可言说,不过证到这里时,才在最后讲菩萨涅槃及佛的世界都是空花,乱起乱灭,这些被一般人听到会大惊失措,佛怎么能讲这样的话呢?极乐世界会是空花一样乱起乱灭?诸佛出世、办道场、弘法,会是空花乱起乱灭?所以会产生疑问,到后面说本来就是佛,因为本来就是佛,所以悟入时才知道,众生本来是佛。而未悟的众生免不了会怀疑,因为我们要了解的、要开悟的、要证入的是什么境界?是现前不可思议的存在。现在我们所知所思的事,只能是客观现象对我们的反映,但是那个地方却是不可思议的不可知,不是反映,是客观真实的体现,所以众生很难信入。

  尽管恒河沙的声闻圣人共同来测佛的智慧,也测不到,若开悟的人就是入佛的智海,和佛同一智慧,这就是佛法里面最不可思议的。所以佛教认为最难是信下去,那么今天听《圆觉经》的人,能够对《圆觉经》的理、《圆觉经》的行相信,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深入到这信里面去发扬光大,起真正的作用,能够透出人生世界的一切障碍,这种人在佛法里来说就是大丈夫,也就是佛(因地)。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是佛,当然还不是圆满的佛,有些地方还没透过,但是这种信来之不易。

  举一个例子说:在净土法门中,很多人念佛求生西方,但是第一种人怎样的信净土?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很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都是莲花化生,我要到西方去,离开这苦恼五浊的娑婆世界。在这娑婆世界活烦了,很想早点到极乐世界去,这是第一种人。这种人在净土宗不是真信的,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迷信,他因是为个人的享受、贪着,或者在这世界里很苦想生西方,这是一种贪着,起这种贪求的实际上是生不到。大家知道,他的心不会专一,不会宁静,他把西方与东方这两个地方在分别、执着。这个地方没依靠、灰心,做人没意思,太麻烦,什么事情都是消极对待。这种人的情感世界是狭窄的,是非常自私的情感世界,一点也受不得损失;若有一点什么损害着他,他就会发火。对西方的贪求完全是享受的境界相来说,噢!有这样的好地方,我一定要去的。这是第一层次,这种就是说明人以贪求心产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但是这种人在他的一生中会烦恼不断。假若到了美国,或走到一个非常好的岛国,鲜花盛满,空气清新,一切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这样他西方就不求生了,认为这个地方就是西方了。过去有些人到美国考察,看到美国人优裕的生活,说:「我们还搞什么共产主义,这里就是共产主义了,环境这样好。」人就是这样,这种的信仰是不究竟的。或者台湾及有些国家如美国,净土宗不是很容易能弘起来的。美国净土宗不是很信,他们信禅宗、密宗,是因为环境太好的关系。

  第二种信仰的人,看人生世界不是正面的不好,而是内在的烦恼,众生烦恼、众生执着,在这个世界上修行很难修,在这里轮转不断,没把握,一口气不来,不知会到哪里去。而西方有佛、菩萨及善知识在那里,时时刻刻在说法,且在那里会一生不退,这样他抱着这种信仰去信仰、去信西方。佛的愿力这样大,接近西方微妙、庄严的境界,那他把娑婆世界的烦恼转化掉,把娑婆世界放下来,内心世界与西方世界慢慢地接近。这种人的这种信仰可以生西方,但是他必须做工夫,必须归于一心念佛,不能散心念,再不有颠倒、散乱。如再颠倒、散乱,他的信仰不具足,他的信就不能引起愿,愿不能引起行,这愿是虚愿。凡是没信仰的愿,这愿是不真的、不切的,没愿的行是假行。但是我们讲有愿就有行,这愿就会切实、老实用功,有信的愿,愿是有智慧性,因信里面有一种相应于佛的智慧,这样才是信、愿、行的真实道理。这样的信是信西方是一所学校,因西方凡圣同居土不是究竟的地方,通过这学校进修以后,慢慢地成佛。但应知西方的时间比我们这里长,西方一天的时间在我们这里是一劫的时间,我们修一天,西方就要修两百年,这就是西方太乐了,环境太好了,没有苦恼、没有抵抗力、没有受苦,智慧产生就慢了。人愈是经历多的风浪,人的魄力,大无畏精神及智慧愈会激发出来,所以娑婆世界在修行来说机会就多得多,进步就快得多,就是这种原因。人的人格的变化需要环境的磨练,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练,人格才会圆成。

  第三种信仰,信西方是一种德、是一种境界。境界在什么地方?这境界是心灵里面,心灵里面原有佛的愿力、菩萨的德行以及智慧方便,有这样莲花开的这种智慧,「心开而莲花开」,有这样功德水永远在心间润泽,你把西方所表述的语言都体现在心灵境界上,你已领会到,「哦!原来西方所有境相都表示一个修行人所达到的心灵境界。」阿罗汉虽然证到偏空,却没这样的心灵境界。我们虽然在这娑婆世界里,能够学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之后,显现了西方的这种境界,但是要让意无相,相是假的,是德,西方的美德,西方相应表现了我们德,你在内心世界能够具足,而且能够把娑婆世界转化成极乐世界,这是第三种对西方的信仰。

  第四种,能够直接悟入、证入佛的本怀--我们自性的功德,应直接体现这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与娑婆绝对的平等。这不是境界的问题,也不是德不德,一切的德都来自自然的显现,没做作、没想像、没观察,是来自直接的体现,不用等到成佛后才来度众生。现在的娑婆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度众生、就是成佛,一切都是具足,一切都是现成的,这种才是真实的。

  净土也不是圆满的信,所以佛说:「难信之法。」难信之法,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容易信的。有些人说我已经信了,我已经发了愿,也已在修行了;这实际上都是皮毛上的信,没真正体会进去,若是真正体会进去了,整个的佛法就都在人生里面了,圆满出现、圆满具足。佛法没离开自性,因自性具足一切,所以说净土是难信对佛法智慧,就是要通过学习、通过激发、通过用功、通过观察,把我们内心的智慧开发出来,这样就变成容易信。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第一点我们本性人人平等,永远具足,从没失去,染不可染,净无法净,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体。非来非去、非断非常、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真理,这性是永远存在的,无论修与不修,它都一样平等。那么就是如此我们才有可靠的保证。只因我们本来是佛,修与不修本来都是佛,永远也不会失去这个本性。

  第二点,我们相信一个人一天到晚至少有两次本性会出现,有些人会突然没念头时,本性会出现,但是你对理还没明白,不知做工夫,把握不住,如有时有人突然叫你一声,你会一惊,那时念头都没有时,本性会出现的;有时会因开岩炮,或放鞭炮,那时念头会脱落,但是太短暂,一般人是把握不住的;有时人刚睡醒时,顿觉没身体,人是醒来了,不知在何处,一个念头也没有,那时本性出现了。念佛、拜佛等很多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但是人太无记,被无记所覆,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无意识性太重,人太蒙昧、颠倒,所以把握不了,这是第二点。我们可以相信,本性自然会出现,它自动会出现的,不是你要求它出现的,只要你不覆盖它,不被境界所迷,不产生妄想、执着,它始终会出现的。

  第三点我们相信有无量佛通过修证,已经证道了。近的讲有释迦牟尼佛,早一点有燃灯佛,有很多佛。我们也知道很多历代祖师,通过对道的修证,已经圆满,有些肉身不烂,有些产生闪光智慧流传到如今;他们所作所为的确都是真实的体现、道的体现。

  第四点,我们相信佛教有系统理论,就是关于真性的理论。而且佛教导的五乘修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一切差别的法,以及净土法门的方便门等,都是回归真性的途径。佛就是方便接引众生,方便接引众生的目的都是引归真性,没一个不是引归真性。我们对佛的理彻底了解之后,我们心里面就有一种朗然、有一种信、有一种真实的方向,这种信、这种理上面明白的信,是非常非常珍贵的。过去天台宗讲的推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就是通过理的推断,通过时间、空间,通过能与所,通过众生与佛,一直推断到后来无生境界。这无生是真实的,无生是本具之性。推断到无生有什么好处?真正的好处是以无念之心而妙应一切,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问题,不会再向外面求,一切世出世间的问题都解开了,但是不等于透过,至少不会在问题上面去寻求,会安于当下。

  有些人讲,我明天修得好些,或者下辈子修得好些;实际上这样讲是不正确的。人之所以能够成长,能够修好,从哪里修呢?就在当下。一个把握不住当下的人,是永远修不好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佛的人。可以这样讲,他若知道有一天开始知道当下,那么那一天他就开始走向成佛的路,开始成佛,所以当下最要紧。所以怎样来见到佛性,怎样来修证佛法,怎样去透过境界,怎样圆满道果,都是在当下的体现,这当下没时间,就是刹那刹那也不可得;好比说我们的当下是刹那刹那的。

  就念佛来讲,正念时当下没时空、没能没所、没内没外、没圣没凡、没悟没迷,它是当下的体现,这当下是全体的信、全体的真实。所以大家从此以后修行在哪里修呢?就在当下修。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把握于当下,这样才能修成功。所以从这点说,我们修行的进入并不难,因为当下就是我们现在的目前,当下能够圆成佛道。《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显现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源头,是功德的母亲,能够显现一切善根,就是在源头上信,这样才会圆满成就!

  接下去学的是第四段。第四段是金刚藏菩萨所提出的,就是因为他看到很多人听了关于修证方法之后,还没悟入,没悟入会产生怀疑,对佛所说的话的怀疑,而且这怀疑是根本的怀疑。若这怀疑产生,一切修行都是空花幻影,都不成功。若这问题解决了,那么修行当中的很多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很多人在佛法上得一些消息,得些体验,但是他们在根本上还没解决,根本上若能解决透彻,就是彻悟的境界。

  彻悟以后,还要透过境界。因彻悟的人对佛的本怀、佛的精神、佛所有的道理,已彻底地了解、彻底地透彻,而且这理解不是向外理解,而是向内心彻底圆融的理解,再也没问题存在,这样子叫彻悟的境界。彻悟以后没文字、没言语、没道理。但是对世出世间问题已解得很透彻,这样子只用在实际生活中透过过去未曾透过的粘滞境界。假若过去世都是出家修行的人,那么对社会及家庭都没经历过,他要透过这境界。若过去世是二乘的,那么对菩萨境界要透过,若过去没经历地狱,现在要到地狱去磨练,透过地狱的境界,要透尽才能圆满佛果。

  但是因与果是一致的,当时所悟入--彻悟的因,就是佛的因,一样的性质。譬如一杯水与大海的水是同样的性质,虽然大海的水要广大得多,但不能说这杯水不是水,这杯水与大海的水一样,这杯水就是佛,现在所证到的地方就是佛。禅宗说的见性成佛,用这样的道理来讲是一样的性质的佛,但是没大海这样广大,即作用还没有佛那样的圆满。所以天台宗说有名字即佛的悟解,观行即佛的修持,相似即佛的接近,到了分证佛位是这样讲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在一百个世界现身作佛,各显瑞象,与佛一样,但其力量只能于一百个世界,再大一点就化不起来。第二步的二住是一千个世界能够现身作佛,大一点了,实际体性是一样,作用大起来了。第三步三住是一万个世界,第四四住是十万,第五是百万,第六是千万,第七是万万,是这样扩延到法界无尽,最后圆满佛果。所以不是一步登天,但是最初证入的因是绝对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相信、明白。下面入文:

  尔时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什么叫金刚藏?就是如金刚般的信,坚固不移的信,能破一切怀疑。《金刚经》颂中说:「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这就是颂这个道理。「断疑生信」,没现量境,并且要「绝相超宗」。这些都是真实境界,所以「顿忘人法解真空」。金刚就是以金刚的智断一切怀疑,对佛教所有的内容、所有的讲法全部圆融通达,没怀疑,这样才能帮助别人、指导别人,才不会指点错;否则,因为人的问题不同、因缘不同,若说错了,就冤枉人家很多世。若有些人念(大悲咒),已经念得很清净、很有力量、很相应,或者已经放光。你若教人只念一句佛号,其他都不要,这样就破了他所得的功德法。因你看不到他的境界,一旦把他破了,虽然开始念佛,只念佛,那么他就损失了这部分的功德,这样他的业障又重新结上,会执着,所以有些修行人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能随便破了他,这些是有用的,可以回归。

  当证到三昧时,法门就用不著了,若还没证三昧法门还是有用的。因法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拜佛、念佛、持咒、观心、参究等,法门有很多,没成就之前,若这法门适合相应,应一直用下去,不能在中途变来变去,一变就白白浪费了前面的功德,又要重新开始。因法的运用有一条直向的路,八识田里面有一种性,如果变了方向,这会枯下去;若西方的莲花已开了,现在由于一变,莲花就枯了。大悲咒也有莲花,不一定念佛号就有莲花,念大悲咒、大乘经都有莲花,都会庄严莲花。其实这莲花是个相,表示心性的莲花、智慧的莲花、功德的莲花。所以说金刚是一种坚固的信。

  「藏」,就是功德的库藏,有真正的金刚信破一切怀疑,才会有功德能藏住,不然是有怀疑,会漏失流出。就是听张三说一说,再听李四一讲,这样会受影响,功德就藏不住了。我们的功德应藏在内心,不是流在外面,不要受别人影响,但要听善知识的劝导,对我们有帮助的劝导,有帮助的指点要接受,但不要破坏掉,破坏是破掉执着、破坏迷惑、破坏烦恼,对功德不可以破坏,仪规不可以破坏,善的法不可以破坏。

  《华严经》中讲:「善法爱者,诸菩萨求。」善的法爱,菩萨都要求的。有人讲只念一句佛号,其他都不要,有些连宗门都不要,那么这样修行就会停在那里,就是这一点病,就不能成就。「善法爱者,诸菩萨求」。四弘誓愿是很广大的,要发菩提心,要发四弘誓愿:一切好的法门都要学习,一切烦恼要断尽,一切众生要度尽,无上佛道要成就。一定要圆满广大的心来学佛法,才能够通达无碍。所以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起,恭恭敬敬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叉手恭敬地对佛说: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这是提出问题的第一部分,意思庆幸自己已悟,在座大众亦很多也悟了,从内心发出的庆幸心、喜悦心。有些地方讲「庆快平生」,禅宗里开悟的人就叫「庆快平生」。所以金刚藏菩萨说:大悲世尊!您刚才前面讲的一切内容已非常善巧地对一切菩萨众宣扬了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总持的因地法行,这是一切行法的根本,前面所说的修证方法是所有行法的根本,无论何宗何派,行法上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又指出渐次方便,从迷情、从现见、从事实体现,透过而证道的过程,是渐次方便,这样讲是为了一切众生开发蒙昧,心地开发、心开意解,发出智慧、发出本有功德、本有的真实之性,那么使蒙昧的人得到开发(蒙:童蒙,还蒙在鼓里;昧:昏味,无知)。这是指还没开悟,或者是以文解义,或者还是颠倒糊涂;这样的人把他开发出智慧来,开发具性功德来,那么在会法众听到佛的这样开示以后,承佛慈诲,承受佛旨,承当荷负。佛教里讲我们众生都是佛,你能承当得起,承受佛的教诲,一切幻翳就能消除,心智朗然开发,这一下能承当起,接受佛的教诲,心胸开阔,心地明净,非常明朗的一片,自然地显现,于是慧眼清净,智慧的眼目清净,这是根本。有些地方讲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这是什么眼?就是慧眼。这大地无非沙门这一只眼睛所现,这正法眼藏所现。下面提出所怀疑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的众生对这信不下: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提出第二个问题)。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这里提出问题:世尊!假使众生本来成佛(前面讲的),到后来知道都是空花乱起乱灭,都是本性所显,才知道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那么既然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还要说有无明?这里怀疑真佛是否生妄,真性是否会生出妄幻的无明来?金刚藏菩萨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无明像是天空中的云,而真性就如虚空不动,虚空是不会生出云的,但云会覆盖虚空;只有证到虚空的人,才知道乌云遮住的里面也是虚空,众生在无明迷昧当中,也是真性朗然;但是众生迷了不知,所以佛用种种言说、种种方便,来打破众生的无明执着。外面打进去,又从里面开出来,这样总有一天乌云全散尽,那么就「青天彻露」,有些地方讲「秋空一片万里无云」。这样清朗是指开悟的境界,说明心里面的幻翳没有了;这里讲众生本来是佛,那么为什么还有一切无明(提出第一个问题)?

  接下来说「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假若说无明众生本有(实际上不是本有,而是幻有),那么什么因缘使如来说众生本来成佛?这里怀疑妄是不是佛?成为真时,妄是不是成真?是否无明本有,是否通过修炼成佛?那么是否妄里面有真,或者妄里面成个真?这是提出第二个问题。因为修妄不能成真,只有破妄、转妄才能成真。

  「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十方十二类异生,各种各样的生命--胎、卵、湿、化;假使本成佛道,后再起无明。假若这样的道理成立,众生原来本成佛道,若再起无明,即无明是后来而有的了。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如果通过修行成道,那么如来什么时候再生烦恼、或者迷作众生?这里认为无明是后起,实际无明是无始的,但有终,而真性是无始又无终,但是用法身来讲,是有始而无终。所以这里有三点:无明无始有终;真性无始无终,平等一际;法身是有始无终,这里是指证的法身,不是理法身,证的法身有始无终,永远具足,成就一切功德。

  上面总起来是说:本来是佛,烦恼是怎样生起的?假使烦恼在无生中,虚妄生起,如来成佛是同等无生,众生理体无生与如来成佛的无生,是一体的,那么无生里面还应妄起,成佛是否还会妄起?由于此体都是无生的,且佛无生,众生也是无生。假如众生里面是佛,佛里面是否还有烦恼?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这里的意思说「成佛无遮」,就是对所有的末法众生,有这样的问题,有这样的疑问。「大慈」,普遍地对他们说。过去印度国王有开无遮大会,所有国库里的东西都分给穷人,全部分完后,大臣们再用钱把他们的东西再赎回来,这叫无遮大会、平等的大会。这里佛的无遮是佛把所有秘密都讲出来,给所有人接受、给所有人理解佛的真实意义,这样叫无遮大会。所以说「为诸菩萨开秘密藏」。什么叫秘?若来人的根基不够,就不把法传给他,这是秘。佛教里面本来没秘密,密宗也不是什么秘密的,外道也一样。来人若没根基也不会传法给你,其实是覆相而说,这相把它盖住说,不给你讲清楚,只叫你如何如何做就行,这叫密。但在这里是把秘密打开,对大众普及地讲,把问题讲清楚,所以说「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就是这样的秘密藏针对末法一切众生,使一切末法众生能够显了这样的大道,明白这样的大道。

  所以叫「开秘密藏」,能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能够听到这样修多罗了义的法门。「永断疑悔」这是不容易的事。大家要知道,

  「永断疑悔,毕竟成佛」。一个修行人,「永断疑悔,毕竟成佛」,说明他的信是透彻的,不是着相的信、表面的信,也不是听某某师父的信,而是本人的内心的信。因为真正的信是内心具足的,不是受别人影响,但不懂时,是需要别人的指点。指点以后就跟别人没关系了,而是自己的事了。假使一个人能永远断掉疑悔、犹豫,这样的人毕竟成佛道,这样的人每生每世都是进步,毕竟圆成。所以这点在禅宗来讲好,或者在教下来讲也好,这种绝对的没怀疑的信,大开圆解,彻悟心性,这都是坚定不移地信到彻底;当然这人要拜到本门的最高师父,这点大家千万要注意。你若学密宗的话,若是学黄密的,应拜到黄教中的最高师父,拜得仁至义尽,你要尽心去供养师父。若到一定时候,觉得自己再也进不上去了,应再拜高一点的师父。若跟这师父修了一段时间又进不上去了,还要找师父,这样一代一代地找上去。红教也一样,这是密宗里面的一个规矩,就是走下去的。

  过去玛尔巴大师几次去印度拜师,他在西藏都学遍了,因源头在印度,所以要到印度去求,而且到印度应求最高的师父,所以要有很多很多的供养,他带去很多黄金,所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若一辈子跟一个师父,可能就会停在那里,可能师父对你的开示不得力,到一定时候就要转的。西藏很重视朝拜,朝山拜师,有的甚至把所有钱财都带去供养师父,讨饭回家,他们是这样作的;宗喀巴大师一生也拜过很多师父。

  而在净土宗不是这样的,净土宗不一定有师父,有明师指点当然最好的了,但主要靠自己去深入地信、深入地行、深入地探索,净土在现代有一点麻烦、净土宗比较乱、派性比较多、讲法也很多,一时一个热潮过来,行什么法度的。净土宗在现在比较难修,因为真正有体验的人,真正深入体验的人很少很少。如净土宗把人讲得使人悲苦得流泪,如今是看不到的。真正弘净土的人,要悲心恳切,理要相当圆,这样才会讲得让人感动,而且要不断地把人引入。如这一年是一年级,把你的信建立起来,第二年又怎样去做,接下去第三年、第四年,要一步一步地把人引进去,从西方净土到目前的显现。所以现在的净土宗是很不尽人意的,而禅宗也不怎样景气。

  现在的禅宗都是法卷传法,真正的明眼宗师亦是很少,他们认为佛法不可离开经。大家要注意,有智慧要把佛经研究透彻,但要打破知解,尽力少看注解,要自己去透彻、去观察、去用功,把自己的路看准,去体会。在如今的时代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没这样探索的精神,有些甚至几十年还在老地方打转,走不过这条街,所以修行不是很简单的事。但容易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要看个人的根性,所以「永断疑悔」,契悟真智,是非常重要的。

  疑分开讲有三个疑:第一个疑是怀疑自己是否能成佛,我这样根基差、业障又这样重的人,且环境又不好,这样是否能修成?或者说会开悟?或者说念佛会不会一心不乱?净土相应,感应道交?有些人说:「我念一世的佛,就是有一次觉得轻安,其他时间都是妄想纷驰。」这样有些人就认为他这样精进念佛,又吃长素,过午不食,早晚课坚持不辍,这样也达不到一心不乱,这辈子怎能够修成?这样认识真是大错特错了。应相信自己就是佛,佛性具足,因为我们知道,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念佛人有三种力:一个是自性功德力,一个是佛的慈悲愿力,一个是修行的不可思议力。念佛、念经、持咒不思议愿力,三力合一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能修成,这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讲我下品下生已经是千幸万幸了,何敢求上品上生?但是真正信入的人,不仅是临终生,而应在目前就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把握现在,要求起点一定要高,否则连下品下生也没份。肯定是如此的,所以这是非常要紧的,且不要跟别人瞎跑。修净土宗的人,若跟潮流走,是很危险的,我们要立定脚跟走自己的路,一定要有自己的定课,自己修证的方针,不要跟别人转;若真正有道的人,可以去参学一下,或者跟他一起坐一坐、念念佛,体会一下。若这人修得好,你跟他坐在一起,你就会感到轻松,他对你说话,你的烦会被他解开,他就是修得好的人。这人若跟你说话,你心里反而觉得更不安,这人修行就不如你,你要离开他。所以一接触马上就会知道,故现在的净土宗相当乱,修行要靠自己去体会。

  第二种疑是疑法门。我现在所修的法能否修成?怀疑这法门,修密宗、净土宗,或禅宗,怀疑所修的法是否能成佛。是否能适合于我?对法的怀疑主要是对法的作用不透彻,这法得到太容易了。有些人得到法太容易,反而最后还是把这法放弃了,这也是一种怀疑,对法的怀疑,绝对修不成。

  第三种疑是对师父的怀疑。对师父的怀疑有两种:一种是师父是真好,而你自己没根性,你自己的信心不够,得不到师父的指点,或者不恭敬师父,或者师父跟你的缘份不好。第二个情况是师父没善巧、没智慧、没办法帮助你,其修证境界不高,帮不上你。若对这样的师父产生怀疑,这怀疑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找更高的师父,但最要紧的还是信。

  过去有一个例子说,一个徒弟跟师父学,而这师父是假的,是个骗子,但这师父很能说会道,且样子是很像。别人都说,这师父衣服穿得庄严,相貌又不错,说话又讲得动听,所以都认为这师父很有道。而这徒弟是个非常纯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根性好的人。他拜了这个师父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恭敬其师父,他无论听师父说什么道理,就是一心一意恭敬他,跟他修。师父也没什么实际法门教给他,其实师父本人也不懂怎么修,这师父对他说:「修行人到一定的时候,能在水面上走过。」这位徒弟听了以后就非常相信。他师父对他说:「只要你信,你就可以走过。」这徒弟确实很信师父的话,一站在水面上走而没往下沉,且很顺利地走到对岸。这一下其师父也看傻了眼,他比我还好,我也走不过,因他知道是假的。而后来其师父又对他说,若人修得好,可以在空中飘,这徒弟也真能在空中飘起来。如此一来,有一天晚上,这师父跪下来对这徒弟说:「你比我修得好多了,我实际上是假的师父,我虽说这些话,但我自己做不到,我说的话很多都是假的,都不是我自己所体会到的,都是听别人说的,你这样虔心,修得这样好,请你教我一些诀窍,是怎做到的。」所以这样虔心的徒弟也是有用的,假的师父也会把他度起,但一般的人都是思想很多的,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师父是真的。有一位徒弟对师父的法很相信,师父的法就是「停」,就是说无论你在做什么事,只要讲「停」就得一切放下,停下来什么都不做。有一次三个徒弟要经过河床到对岸,这河床上面有水库,平时这水库的阀门是关着的,所以这河里就没水,是干的,人可以直接走到对岸。当这三个徒弟走到河床的中央时,水库的阀门突然打开了,这时坐在茅屋里的师父突然叫「停」,这三个徒弟只好停那里。由于这是习惯,师父叫「停」,徒弟们就自然停在那里不动,这时水已经漫过了胸口,其中一个徒弟说:「我修行不是为了寻死,修行是得利益的,再这样站下去,我会被水淹死冲走。」说完就自管站起来逃到岸上去了。当河水漫过颈脖时,第二个徒弟受了不了说:「不行,我修行还没修成,就这样死去, 那到何时才能修成?」这位徒弟虽然是想到修行问题,但还有怕,所以也害怕得逃到岸上去了。河中只剩下最后一个徒弟了,他说:「我修这个法一切无求,师父叫我怎样做,我就怎么做,我一切放下不管,生与死跟与修行没关系,就让河水漫上来吧!」这样这个徒弟就让水给冲走了,而当水把这个徒弟冲走后,师父已经知道了,马上跑出来把他救起,这个徒弟休克了不省人事,实际上这时候这个徒弟没有一点思想。当河水一冲走他时,他一片空净,实际上是进入到三昧境界。师父把他弄醒了,这徒弟像换了一个人,哈哈大笑,整个人已经变了,他在河水漫上来失去一切思想的刹那间证到了三昧,所以修行人都要死过一次。

  一个开悟的人就是死过一次,彻底地死一次,有一点挂碍在就不行。如外面有一点响声,就惊起,或毛孔悚立,那你还没死,即心还没死,念佛打七,是死心打七,要「死透」的死就指这个「死」,不是让肉体死去,所以净土宗说死去,不是肉体死了往生西方,是让你的心死尽,死尽偷心,一点也没有里碍,一切妄想都丢掉不要,到那时才能证悟。

  大家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是人死,而是要妄心死尽,无明破掉,到这里才显露真性。所以信法,相信你自己所修的法,而且要在这法上面不断深入,不断地去体验(一个信师父,师父也要信),所以这里提出「永断疑悔」。悔,是后悔。若是对做了恶事生悔是好的,若对善了生悔是不对的;做了恶事生悔后,不再去做恶事;而有些人一边后悔一边又去做恶事,这样的人是没有用的,是永远也修不起的,亦不是修行人,对他讲也没用,这样人对人生没正确的态度,而是在混日子,或是在佛门当中混日子,确实没意义。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讲了这样的话以后,五体投地拜佛,如此恭请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时候世尊告诉金刚藏菩萨说:你问得很好、很好!你能够替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问如来甚深秘密究竟的方便。秘密是指如来秘密。如来秘密,我们是不可知的。通过佛的语言来解,一是修证秘密,证得如来性,这秘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这里所问是我们的秘密,如来的秘密不用我们问,我们问了也没用,是佛的秘密。就如一个开悟的人,我们问他:「你已开悟了吗?」开悟是境界,这样问是没有用的,大家千万不要随便问,这问别人的境界是没意义的;你自己有什么问题,问人家、看人家怎么对你解,是否能解开你的问题,这样问是有意义的。所以看人有没有智慧就看这些地方,你如果专门打听别人的消息,这是完全没意义的行为。如自己有问题,向人家请教,能把你的问题解开,你就是进步了。所以这里问的不是佛的秘密,而是问自己的秘密。修证上的、究竟上的方便如何。

  「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这些问题以及菩萨证悟的教诲,因为证道是证如来之性,这是证悟的教诲,是了义的大乘,不是不了义的大乘。三乘次第虽然讲大乘,但是不了义的大乘,而这个大乘是无上大乘,成佛的大乘,能知佛位的菩萨。

  「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就是这样的问题提出后,能够解答,使能够修佛位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得决定的信,这是至关重要的,是信根成就。法身如来具足成就,就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现在仔细地听,我对你讲。「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下面是佛对问题的解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这万有一切里面的有情与无情的世界,始与终(始:开始,终:终极),生与灭,「生」新生而起,「灭」念念谢灭。「前」是过去,「后」是未灭。「有」是住劫,「无」是空劫。「聚」是成劫,「散」,地球的坏劫。这就是有聚散,成、住、坏、空四相,四个中劫成个大劫。起止、「起」,现行、存在的现行。如地球在运转,山河大地一切在变化,人的思想在流变;「止」,是调伏、工夫,把妄想调伏,吾人念头打起,随着外界而转,随地球而转,随万物而动。我们的念头起来了,要把它调伏,把妄念止下去,有止才能归空,念念相续,有起有止等,众生念念相续,实际都是依妄起妄。因念念相续的关系,形成世界的业流,形成了世界的报果,形成了世界人类的一切执着和作为,这是没相续心,没相续心才能显现我们觉性的妙用。因念念相续的关系,能所不断,所以循环往复不断,器世界空了又成,有情世界里人死了,又有人从中阴身阶段投胎出生,老是在轮回、生灭;而且我们的心念也在时时生灭,所以说循环往复,如轮子在一个轨道上轮转,我们走不出,走不出就非常痛苦。

  「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有种种取与舍都是在轮回里面。取,执着贪求。舍,丢掉、斥离。我们现在修净土法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取极乐,也是轮回。大家要知道,也是轮回,这样的心还没出轮回,直到相应时,厌离至极,便无厌离,到那时,就没轮回;但是你如还在厌离当中,所以还有轮回,但是很多人搞错了。厌离器世界及男女、境界,没去厌离自己的妄念心、执着的心;欣求西方,执着西方的相好,而不知西方的妙德在自心中具足,这样搞错了,所以产生取舍,都是轮回。所以《楞严经》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这样子我们的真性会随幻而转,真性是法界的体,由幻的关系,就如带有色的眼镜看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变了色,即不是原来的样子。而看电视,电视的一切是幻的,我们看的人是真的,但人会投入,会掉眼泪,会随着电视里面的情感而变化,这心就随幻转了。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这里讲人若未出轮回,天天还在妄想中分别,而来辨别圆觉的真性、圆觉的理体、圆觉的境界、圆觉修证的体会,若这样辨别的话,那么圆觉性也同流转,不可能真实理解,不可能真实的体会。这样辨别,圆觉也变成流转,所以佛教里面有很多诤议,和很多问题要去讨论,很多的辩驳,学者或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说这样的体验,有些人说那样的体会,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就是说人还在轮回当中,这样圆觉也变成流转。为什么流转?圆觉是平等之性,而讨论与体会变成不平等,形式不同。所以讲:「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样的心去免轮回,是免不了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还有知见在。知见立知,还有对比在,还有能理解圆觉的人与圆觉被我所理解在,即对立面存在,若使这些都消融以后,智断皆空,都没存在,都没分别,这时,圆觉性在当下显现。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没佛法可懂,一天到晚绝对不会去想我在修行,或者我在学习佛法;真懂了,没有一个文字、没有一个法门、没自我、没境界、就在当下,就连当下也不知什么叫当下,就是如此生活、就是如此去体现,这是真的悟入圆觉。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譬如说人的眼睛老是在转来转去,这清湛的水也会摇动起来了。这是用水表圆觉性,眼睛表示我们的人的轮回妄心,所以古德解释说:「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瞬,水则不摇。」

  又如定眼,由回转火。

  这火轮在转,眼睛若定在那里看,因眼睛分别功能跟着火轮在转,所以眼也在回转。但是天眼的人就能看出,天眼的人知道这里面是空的,会看出空间,但人的眼睛太迟钝了,因这转的频率太快了,有些东西振动太快了,会当作实质。我们看的电视也是振动的关系,振动到极点时,看不到它的振动,这实际上是刹那刹那的连续体。《中论》里面就讲这问题,大家自己去体会。《中论》说,一个人运动,如跑步,我们觉得他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他每步、每个动作,运动与静止,由静止的连续,构成了运动。物质也是如此,每个电子、原子,它们的当体就在静止当中,由静止里面构成了运动,由能量的激发。我们的心念也一样,我们的心念每个念头都是当下,本来是静止,所以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但因我们有分别执着,我们的人变得迟钝了,太无智,觉着是在运动,是在相续,所以流水永远是当下,每个波浪、每个水的分子,都是当下的显现,它没运动,人迷就迷在这里。所以说:「定眼,由回转火。」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云驶月运」,云是在纷驰,是在飞、在飘,而我们却说月在动。我们知道这月在相对的空间里,其实没有动。

  「舟行岸移」,我们坐船时,只觉得两岸的景物往后退,好像船没动一样;这就是迷,我们看出人迷就迷在这里,就是人的心随妄转,「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这些幻妄的轮回心都还没停下,好比「动目」、「定眼」、「云驶」、

  「舟行」等,这些若没停下,就是生死垢心还没停,叫停也停不下,就像轮船在开,叫它停也停不下;云在动,而叫月亮停,月亮也停不下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的垢心,曾未清净过,一刻也没歇下,而去观佛的圆觉,怎么有可能呢?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们大家会生出三种迷惑来,就是面前所提的三种疑问。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善男子!这都是眼睛生翳,妄见空中生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这是譬喻幻翳除了以后,不可以说,什么时候幻翳还会生起?病好了以后还会生病,这譬喻就指当下,这幻一去掉以后,悟真性,不再迷惑了。「哦!空中没花,是我的病目所生起的。」主要是讲这问题,所以幻翳除了以后再生这样的病是不可能,就是讲无明破了以后,就不再生无明。

  「何以故? 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翳与花不是两个法,都是幻妄的,都不是实有的。花不是从空生,而是从翳里面幻出的,这翳是假的,这花与翳不是相待的法;既不是相对法,也就不是实有法,它们都是空的,都是一种迷惑的假现象。「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好比空中的花灭于空时,空中看不到花了,那么不可以说虚空什么时候再起空花,不可以这样说。因为虚空本身没花,虚空当体没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空本来就没有花,所以就没起也没灭,这里讲了本来。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圆觉照离于花翳」。就是生死与涅槃,迷了有生死,悟了即涅槃,生死迷悟也好比空花一样,同于起灭,而妙觉圆照之时,花与翳皆已离开。悟了以后得到涅槃,好比花有灭,但是圆觉性离开花、离开翳,与这些没关系,没迷悟的关系,所以这些都要除去不要。故生死与涅槃都是人对这种境界的体会,迷与悟之间的体会。实际上从圆觉来讲,这些都没有,所以讲:「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善男子!虚空不是暂时有,也非暂时没有,虚空本来就如此。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况复」,何况,就是说超过譬喻之性,何况如来圆觉随顺一切境界,一切缘起是平等无碍,它是虚空之性,是平等的性。因虚空是喻无体法,所以不同的空花起灭。那么,如来是随缘圆觉湛然真如性,是虚空的体,这觉是空性的,所以讲「空生大觉中」,或者「寂照含虚空」,是平等之性,含于虚空,虚空在这性里面。那么前面的譬喻是说虚空已是这样了,那真性更是微妙不可思议,怎能还有起灭?怎么会成佛后,再起无明?再做起众生?绝对不可能,这里是用空花做譬喻。但是有人说,空花是虚幻的,做譬喻,没因果亦没修证,都没有,都豁达空了,都不要了。然而下面还有一个譬喻,是讲金矿的譬喻,金矿有因果,有实际的。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我们拿金矿来提炼,把其溶化成金,这样金不是销有,不是溶化有的,是它本有。说明佛性本有。

  既已成金,不重为矿」,成金以后,不再返为矿石。成佛后岂再做众生?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永远不坏掉,譬喻凡夫解脱烦恼成佛时,就不可能再走到烦恼当中去,所以说:「既已成金,金性不坏」。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如来的圆觉也是这样的。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非菩提及与涅槃」。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来没菩提,本来也没涅槃,讲菩提、讲涅槃是对我们人讲的,是对外道讲的,是对罗汉讲的。因人有愿望、有追求、有对比,不好的、想好的;就如矮房子与高楼,高楼是对矮房子讲的,没矮房子,那来的高楼大厦?所以高楼、矮房都是平等的,都是相对来说的。人的美与丑亦是相对来讲的,好与坏亦是相对来讲的,世界与出世界亦是相对来讲的。所以六祖大师有三十六对,就是从这里体现的。那么从「对」来说、从「破」来说、从「舍」来说,就会出现「本无菩提及与涅槃」。若从建立说,从对迷的人说,就有菩提、有涅槃,要去修证、去体会。实际有没有?本性有没有?本性离有无,虽是真实的有,但是这有不是修证的有,而是本有的。

  由于本有的关系,所以「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没有成佛不成佛的,本来就是佛。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没有轮回,也没非轮回。轮回与非轮回都是就人的执着观点来讲的,人在迷惑时讲的,圆觉性里面没这些东西,有一点见解在、有轮回与非轮回、有成佛与非成佛、有菩提与非菩提等,有一点见解在,都是迷圆觉性。

  大家千万要注意,有些人觉得今天坐得好,坐得轻安,修得好,就是还有一点点在,都叫做迷圆觉性。有些人道理是明白,实际上还是迷的,这是没透过,还是迷。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那些声闻人所圆的境界,他们觉着最高境界是什么?「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就是沉空滞寂,灰身灭智。就法身而言,无戒、定、慧是灰身;无解脱知见是灭智,就是无生智,把智歇下不要。有八忍八智,修证中有的。若要详细讲会很复杂的。都灭掉不要,八忍八智也不要,那么,他们到这样的境界「终不能至」--他们也没办法达到他们亲证的涅槃。为什么达不到呢?没智的分别,沉空入寂,住到偏空上去,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们没办法去亲证他们所现的涅槃。假使没圆满入涅槃,是有余涅槃:假使已入涅槃,是无余涅槃。无论是有余与无余涅槃,在他们所证的境界里面,他们没办法亲证所现,但是只能讲有余涅槃以为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们执着于乐,是有余无依涅槃,无依涅槃消失,对涅槃的觉受消失。在一万大劫中,佛放光去照他们,一照他们时:「咦!我在哪里?」这样佛的光明,觉性一点一点显出(觉性没有了,完全在空裏面),但这空没三界烦恼,也不会退转,这个空是界外的空,这时佛光一照、一觉,佛现庄严高大身,对他们说法:「你们沉寂在空里这么久,怎么还不显现庄严?怎么没妙用呢?怎么不去度众生?为何不成就净土等等?这佛性的功德怎么会没有? 」「哎!谁在说话?这个道理讲得很对,怎么这么久沉在里面都不知道?」好,现在发心了,佛说:「你们现在要走出来,你们要化身化现度众生,起一切变化。」到此阿罗汉才走出他们的境界,到这里是证为八地菩萨,这是用唯识宗、密宗来说的。《楞伽经》中也说是八地菩萨,这样出来度众生。所以没证到菩萨以前,他们证到罗汉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没觉性来体会。

  「何况能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凡夫用思惟来想,想这圆觉佛是怎样的境界?这能想得到吗?想不到!凡夫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就好比用萤火虫尾巴的光来烧须弥山一样,终不能着。萤火虫的光没热量,根本不可能焚烧的。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以轮回的心生出轮回的见解,取与舍、生与灭、善与恶、好与坏--轮回的见解,这样想入如来大寂灭海--法界不动。「终不能至」,永远达不到。但是既然这样,我们凡夫学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现在都用思惟的心,这样难道都是白白学了吗?不是这样的,这个理要明,理若明,才能把世界看破。因我们人有凡夫知见、有外道知见、有二乘知见、有菩萨知见,我们现在通过《圆觉经》学习,把其他的知见丢掉,而有佛的知见;有了佛的知见,明白了以后,生起信心,依解起行,行起解绝,到那时,才能究竟。否则,凡夫的知见不除,怎样去修行呢?外道的知见还在,如气功还要练,怎样去修行呢?不好修行。所以学习《圆觉经》虽然还是思惟的心,这个思惟是住持佛法的思惟、是正念的思惟;这个思惟是归本的思惟、是善巧的思惟,这思惟叫正思惟。我们现在不要生轮回想,也不要用轮回心去思惟,要无念之念,没思惟的思惟,叫正思惟见。「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佛总结说,因此之故,我讲的一切菩萨及末世的众生,先要把无始轮回的根本断掉,现在我们懂了以后,要把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去做工夫。若念佛的一心念佛,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打破睡觉、打破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持咒的一心去持咒,法愈简单愈好。若参究的一心去参究,行、住、坐、卧都是在当下体会,亦不管有病没病,亦不管世界如何,都不要向外求、不赶热闹、不跟别人转,这样夜以继日地做工夫。在冬天,有时间打打七,若精力尚可,把自己逼一逼。怎样逼?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或几天几夜等,专门做工夫,逼自己念佛或持咒,但不能让它念提起,不要执着,这叫逼自己一下,透过境界,逼到后来,山穷水尽,突然会脱落。所以懂了以后,不要再去学习,或者去求些什么,没问题了,一心去用功,这样子无始轮回根本才能断掉,无明才能断掉。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起,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有作意的思惟、有所求的心念,想得到什么东西,想得到什么利益,叫有作思惟。《维摩诘经》讲,来学佛不要想得到什么利益,学佛法里面没利益,没利益是真利益,你若想得到利益的,那你没有利益。所以有作为的思惟,是从有心起,有根有识,有能有所,有分别执着。

  「皆是六尘妄想缘起」,因为我们所思惟是一种成份,是一种内容,是一种境界,但是我们不知道思惟的体是无念的,所以这种思惟是六尘的妄想缘起,缘来缘去,想来想去,攀缘之气氛。

  「非实心体」,实心没有念处,有作的思惟,不是中实理体。不是实相的妙心,因为实相妙心没念,不是缘会成份。这种道理我们反复讲过,我们内心所想起的那些成份,无论是光明的成份、庄严成份、语言成份、道理成份,这些成份都是幻的,只有我们能思惟的体及清净不动的性,才是真的,这叫做实心理体。所以,那些成份攀来攀去都叫非实心体。

  「已是如空华」,已经形成了空花。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如我们经常思惟是空花了,而再从这样的思惟来辨别佛的境界,就好像空花里面结了空的果,幻想的果结出来了,「空花结空果」。

  「辗转妄想,无有是处」。这样的辗转妄想没道理。「空花结空果」,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给修行带来很大的偏差,都是这样的执着,故犹如煮沙成饭,就是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没得到进步。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众生的心是虚的,是幻妄的,是识情分别。虚妄的浮心,指心是浮着的,飘来飘去。「多诸巧见」,还有取巧的见,今天从别人那里听来一些话,马上改变了主意,东搞搞西搞搞,都是巧见,觉得自己会搞出一套名堂来。大家要千万注意,佛法里面没有绝对地自己搞出一套名堂来的,这与世间法不一样,认为佛法是自己的,搞出一套什么东西来,当祖师了,这个道场是我的风格。实际祖师的风格是自然流露的,是道的显现,是应众生因缘及时代因缘而自然显现的。他们虽然讲了却没认为自己在讲。如谛闲法师讲了半天佛法,后来一看记录,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自己讲的。就是说一个人如想搞出自己一套名堂来,有自己的一套,这样子就叫巧见。所以佛法在现今时代,总想有一套东西拿出给人家看,这就是众生的「多诸巧见」。搞出自己一套名堂来,把大家吸引来,吸引来有什么作用?造业。实际上不是为了培福,把大家吸引来,在这里面生烦恼、吵扰、造业。实际上真正佛法,连教会都没有,连寺院也没有的,寺院、教会都是不得已而设的。当佛住世时,只是施主建精舍讲经用的,没组织、没机构、没这些东西的,佛就是教导僧众和合,大家在一起修证,而且戒律的制定因弟子的某些行为,佛才方便建立,都是方便,到后来一点一点自然形成规律。后来再由于国王的支持,大家才在一起集体修行,后来就变成教会。教会实际上是与政权发生了关系,变成了一种管理机构,有些贪名贪利的人,都执着这些了,就一级一级建立起来了,都是人间的事,不是佛法的,真正的佛法不需要这些,它是没组织的,它是从绝对真心里做工夫的,有缘的人聚一堂。当时,印度有村庄地带,什么时间到了 师父来了,就请他登台说法,平时这些师父不住在城市里,都住在山林之中修行,什么时间到了,就请他们出来说法,或者请到居士家里用斋,这些居士对他们很恭敬的,跪在门前,请师父进去,用斋以后,听师父说法。都是这样的,是以法为中心。

  大家千万要注意,佛教是以法为中心,当然从本性来讲,以体为中心,本性显现在人间,是以法为中心。三乘佛法、五乘佛法、一乘佛法,这是不同的善知识所建立的中心不同,所以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他的中心是人生佛教,但不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组织为中心,不是以领导为中心,所以大家要注意,佛教是以法为中心,只有法发扬光大,才能利益人间,才能在人间放光,这是根本的问题。很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在搞什么?在搞应付,没以法为中心,所以他周围的弟子也都是「撑世的」,没有法。假若一个人以法为中心,那么他周围的人也都是修证佛法的,都是去体验佛法,这样,他的弟子、他的眷属愈来愈多。为什么?这是在法上面的放光,会照耀众生,不浪费在世俗时间里面,白白空过一生。所以佛法以法为中心,这一点要明确。世间人都是「虚浮妄心,多诸巧见」,故「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这样的分别提问,对弘扬正道,排除疑悔来讲似是属于善问,但对于圆觉本性来讲,根本没有这些罗嗦,所以「非为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全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失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恩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重宣之认,了幻之说,世尊妙智,破疑离念,而顺于觉道。

  「金刚藏当知」,知个什么?知在不知之时。「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始终往复,变幻迁流不是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欲见本来寂灭之性,应于当下直见。然而众生从无始际来,「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轮回不停的妄心,是以分别思惟为基本特征,而此思惟即是旋转往复的迷情,所以「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轮回际」与「入佛海」只在一意之间。只是不被境迁,不被念转,不颠倒迷惑,超出相待之执,独立无倚,虚明朗照。「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全体,不复重为矿」。佛性之金,无明的矿,修持之销,成金之用,乃是学佛修道所应明悟的整个关系,如能善思体悟,即能永断疑悔,成就妙觉。

  由此虚幻相待建立而知:「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既是空花之相,学者又在那里寻觅生死与涅槃?又在何处分别凡夫与佛?当行人在无可寻觅求索中,当即脱出,更无剩余,更无拖累,更无挂碍,则当体圆成,更无奇特。可见众生一旦迷入,无时无刻不用妄心思惟攀缘抉择,而此正是轮回之本,是无始无明的表明,全是幻化变现--「思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思惟既是幻化,又如何以幻化来征问虚妄呢?所以应当直下了悟,打破二见。「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此心一了百了,以无求心而求圆觉,则觉性圆显于当下,无明顿脱,于无始长劫修行,只此乃真。唯在此际没有思惟之心,无有对待之法,不可思议,妙明全体!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