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集
“如苗渐增长”。佛能彻证此处,像一般的外道、凡夫,修法能有相似之处,声闻、缘觉能证少份,菩萨能证多份,或是相似究竟份,唯佛能圆满彻证。
禅那唯寂灭,
寂灭和寂静还是有差别的。寂静,至静,就是达到这种空静、安稳,无修无作了,但这不是寂灭,它要取静,它有个至静,运用那种静的因缘。寂灭者,于三摩钵提,于至静都不取,寂灭是不取的意思。这个寂灭和声闻的寂灭不一样,声闻的寂灭叫断灭,他叫真实取证。他认为真有真实,真实有空,这个空呢,真实一物不可得,在这个地方要证真实,真实取证,是为声闻教。声闻的寂灭,他会断灭大慈悲。
这个地方的寂灭,大寂灭海非是断灭,这种空相中具有无量的庄严,象《无量寿经》所写。虽然无差别,有无量的庄严,秘密受用,四大受用皆是具足,称为“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象从鼓里传出的声音,挡不住它,能传播十方。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道本来是自然的、具足的、本来成就的吗?为什么还要因此而成就呢?所以说不发起因地因缘,众生无所依托,还是随顺众生说。要不显因地,则众生只能茫然不知归向,你成佛?你是佛吗?你有佛性,你有觉性,但你就是运用不起来。无量劫的轮转,若没有佛出世,不说因地,我们真是两眼茫茫。虽然虚幻轮回,轮回无穷,不能出离。
所以先三皈是因地引发,那这三种法也是因地引发,随顺我们的虚妄业流。幻化的种种修持业门,欲使我们发生成就佛的因缘。
《无量寿经》写的最好,阿难问释迦佛说,阿弥陀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呢?释迦佛说,阿难,彼佛非过、现、未来,本来成佛!这是本体!本来成佛!但以酬愿,酬什么愿呢?为了要标心立意,标什么心呢?你本来是佛,众生轮回是旧,认为自己轮回的业,有虚幻作业,有差别,在此轮回不止,所以标个心,标个什么心呢?你能成佛!告诉众生本源所在,究竟所在。
为了酬愿,什么愿呢?顺性立愿,以摄护一切众生,所以说立大悲之愿,欲使一切众生同得成佛!要不酬这个愿,那一切法都灭了,这叫断灭法了,就没有因缘了,那佛法就无法流通了,实施教化了。
这个地方,因地与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相违背,不是矛盾。究竟的菩提心跟发菩提心不相违背。因为究竟菩提心、发菩提心、行菩提心本来都是一个菩提心,但如果不引发,不发出来菩提心,或者说大家不能见到究竟菩提心,不通过行菩提心,不能与究竟菩提心相应;不发菩提心,不能见、不能启用究竟菩提心;它本来是一个心,但这是个过程,如苗渐长,法益也是如是。
所以在修法过程中要说次第,在法性中无次第。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心,跟佛一样的心,才可以成佛!修行就有差别,做到哪一点,就是哪一点。但不要留步,直归无上道,那就是清净的法益、圆顿的法益。一留步,就会有魔障,或者就会轮转,反而会退转,法益不一样,发无上菩提心就没有退转,你要取某一因缘,就有退转,所以这个地方说的是无上菩提心,无有退转的教化。
三世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八、辨音菩萨启教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今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稀有!
辩音菩萨来为我们细分了,甚为稀有,唯佛能宣,怎么不稀有呢?此法门甚为稀有,唯佛能宣,菩萨不能宣法益。菩萨受佛加持,也可以宣这样的法益,但非佛亲口亲宣。所以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的!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辩音菩萨通过辩音以加持我们来辩音,使我们各个随类入二十五种门,或某一门,使我们发起修持。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为我们末世众生开始最殊胜方便、最直接的分类,分得更细了。三大类毕竟还是三个大类,太大!要细细地辨,怎么辨呢?分成二十五类。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
这直接告诉我们修习的方法了。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从文殊菩萨为我们立正见,避邪见,到普贤菩萨要我们立正行,普眼菩萨要我们立正心,一直到下半卷的因缘,让我们看到具体的修法、具体的运作。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这告诉我们很清净了,本来是没有修习及修习者。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因为未觉,所以要发起因地,故称为幻力修持,要依幻修幻,本来是无修习及修习者,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证圆觉。这是诸佛亲证果德,真实之说、威德之说、究竟光明之说、法界不动之说,是诸佛正在说法之说。那你未觉之前,还要说法,说什么法?分别法,随顺众生说,所以说叫“幻力修持”。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细分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为什么要分二十五种轮呢?细分。三大类,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从这三大类中细分出二十五种修持次第。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第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
断烦恼所谓的奢摩他。
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这是单修至静,可以永断烦恼,直入涅槃,发生无上道。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第二定轮: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
即所谓三摩钵提。
以佛力故
因为三摩钵提决定离不开智慧,若离开智慧,就会堕入悲魔之中,堕入世间,叫慈悲出下流啊!所以依佛力故,如是佛力为大悲的本源、大悲的本体。若离开佛力,那一切如幻皆是轮转业了,或者是说众生业流,不能称为所谓如幻功德,所以以佛力故,这个地方特别重要!
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
陀罗尼门是总持门。陀罗尼门有无量无边。
“不失寂念”,寂者,是无作无起,是佛力住持;念者,处处运用,真实回施。
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不能丧失佛力加持、佛力住持、佛力本体。
这是第二种:单修三摩钵提。
《圆觉经》在我们汉地流传是特别广泛的,注疏是很多的,因为释迦佛与十二圆觉所宣化的总持陀罗尼教、圆满了义教、究竟最上乘教,非大事因缘不能见闻,非有大福德成熟不能知晓其经名,连这个经名亦不能知晓,我们每一次开始读诵之时,要提醒一下这个经典的难得难闻。那流通这么广,怎么又说难得难闻呢?
我们中华国土,是一个极有福报的国土,也是一个极优秀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的确是其含量非常广大,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弱,而在我们震旦逐渐地昌盛起来,虽然几兴几衰,但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流传的还是最为久长的。
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个佛教中心,要不如是,这个《圆觉经》在我们汉地,在我们中国是很难广泛普及的流传,这个经典能在哪一方广为流传,真是那一方人的善根成熟!要不是善根成熟,这个经典就封于大藏,不能得见。
大圆寺以前是草堂寺的下院,草堂寺有一代祖师宗密圭峰禅师,著有圆觉经疏钞(编注:《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和《圆觉经道场修证仪》),我们有因缘应该下去看一看,过去这些有成就的古德们都著有圆觉经疏钞。
这个经典是我们显教中的必修课,在过去教下的这些古德,没有人不知晓《圆觉经》的,就象近代的宗下的大德,没有人不知道《楞严经》一样。因为《圆觉经》是可以直接启开密教行持的钥匙,也可以直接打开八万四千法门的任何一个法门,它的方便都可以运用。
我们学习三种性,随三种性,开显这三种法门,所谓地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由随顺这三种因缘,辩音菩萨来给我们发明二十五种定轮,二十五种定轮有单修、双修,有三门同修,或先次而修。这种修持的方法,它是根据众生的机,各个不同的因,各个不同的根性的差别而显现这种教化。我们知道《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这有二十五种定轮,都是修持下手的方法。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第三定轮: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禅那者,直断烦恼,因为于诸幻不起作用,那么于寂静也不起作用,但断烦恼,单用此一法。烦恼就是分别、爱憎、是非、善恶、起作。烦恼的根由从这儿发起。所以但以不动禅那而随顺,切入法益。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四定轮: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至静,即奢摩他。因为前面有三种单修的因缘,那么下面可以重复修,或者交叉修行的这种方法与善巧。
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这是两种法门交织在一起,先后修持,先以奢摩他发起,后以三摩钵提产生种种幻化接度方便。
不要小看这二十五种定轮,可以用这二十五种定轮来辩一切法的修持,包括八万四千法,无量恒河沙佛法的因缘都可以来对照,可以知道它的下手处。因为过去人不管是哪个法门的行持,哪个祖师的行持,直到成就,不能出此三法门,这三法门是根本。这二十五种定轮是大的定向,不会有错的。因为用这种观察自他两种方便,就是下手的方便,都可以成就的。我们主要看自己适合哪一种法门来行持。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五定轮: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
因为至静也可以直取涅槃,得以解脱。
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因为禅那是趋于所谓地寂灭,非是断灭,就是永出生死的利益,这又是一种行持的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六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
寂静慧,还是以奢摩他为下手的因缘。
复现幻力,
幻力就是诸三摩钵提,也就是三昧。
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这是三门先后次第的修持。
因为一些菩萨依种种幻化之力、种种三昧之力度脱众生,并不断烦恼,也不求智慧,但它是由根本上不离智慧,无有烦恼,但常现烦恼相。因为这个度脱众生依种种幻化业流,显现种种不思议教化因缘之时,常常随顺众生作相应因缘,所谓地同事者,必然要有同事者,同事方能发起所谓的利益,布施与提携,若不同事很难相应。所以这个地方,他这个三法先后次第修持。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七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
至静力,即奢摩他。
断烦恼已
就是所谓地禅那,因为依禅那断烦恼最为方便,就是不取不舍。象我们中国的禅宗就是走这样的路子。象六祖大师,在其教诲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诸善知识,于诸相不作取舍,若善若恶,以种种因缘不作分别,亦不作辨识,这样的人能速入一相,得以一行三昧,于菩提圣果能迅速得见!跟他的教诲是等无差别的。(编注:《六祖坛经》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断烦恼现在我们总是有烦恼,你善观察,不管是自是他,或是现在发起观察,或者是以后发起观察,都可以用这种观察门。只要有爱憎因缘的发起、分别的因缘发起、取舍的因缘发起、人我的因缘发起、魔佛的因缘发起,必有烦恼!那一启用平等法性,烦恼当下即灭,了不可得。说断烦恼的方法是最直快的,就是说我们中国的禅宗能大兴,就运用这种方法最为直接。
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度众生皆是依三摩钵提而发起的大威德力,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正受识晓种种的幻化,会随境界所转。菩萨摩诃萨得自在力,化现种种幻化境界,或者是说稀有境界,虽然是稀有境界,也是幻化境界,由自在力故,可以度脱怯懦众生,提携下劣知见。
即所谓地妄执有我、有他,种种差别的这种烦恼——我、我所的执着、或者我执与法执二种执着、或者是理障与事障两种执着。度众生必然靠三摩钵提之力,若没有三昧的力量,欲度众生发起大用是无由的。这么说吧,一般众生能荷担一百多斤,你也是一百多斤;一般的众生有烦恼、无明,你也是烦恼、无明,度众生的力,极弱、极弱!利益众生的因缘也是甚微、甚微。
但若发起三摩钵提的因缘可以移山倒海,变换无穷的幻化之相,我们知道三昧是无量无边的,名字也无量无边的,若是依真如三昧发起,下面就方便了。就是五停心的圣人,为什么称为五停心圣人?息灭贪嗔痴比我们力量大得多,一泗天下的众生一个人可以度尽。
那你要是大家都不停心,那利益是一样的,你帮别人,别人帮你,都是利益甚微弱、甚微弱的。所以这个三摩钵提是度诸众生的根本所在。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所以一看到度众生这样的言辞,多是以三摩钵提发起的利益,说佛菩萨度众生是以智慧为根本,就是所谓地断除烦恼,启用三摩钵提的幻化,不住幻化境界,度脱幻化众生,这样的因缘也是比较多一些。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第八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
至静力就是所谓奢摩他
心断烦恼
即所谓地禅那。
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因为啥呢?度众生就是所谓地转境,使自己的依报也得到彻底的改变。因为有些法可以自利,所谓地自性众生誓愿度,但消除自身烦恼,与外有缘不作回施,这叫声闻自利。如是自利,断灭大慈悲种智,它不能建立世界,多遁于高山之中,阿兰若处,远离人间。现在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贤圣住世,那他们为何不回小向大来度化我们呢?因缘不熟吧!
因为声闻证得圣果之后看到我们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么炽盛,他生大怖畏,马上得舍离我们,没法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因为他有五眼六通、三明四智,你举心动念他都知道。你发起任何一个因,他都知道果。他生大恐怖。我们末法时代的人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心炽盛,哪怕我们众生有一个细微的意业的善恶的生处,他都能看到你的果报。因为他能知八万大劫的宿命,也可以看八万大劫的未来。用天眼,他有三明嘛!所谓地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这三明可以彻达自己的因缘,自他的因缘都可以,就是八万大劫之内的因缘都可以彻达的。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齐修,它把两个因缘并在一起运用,这佛真是慈悲到极细微处了,把这种修持的差别相很细致地告诉我们。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九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
至静力还是奢摩他,变化就是三摩钵提,若人得三昧,都有变化的自在。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断烦恼是禅那的根本功用,变化度众生是三摩钵提的根本功用,至静、解脱是奢摩他的根本功用,就是它的标相,标的是这个相,当然这三个法是互含互摄的。虽如是各有特征,本不可分。佛为我们设方便,使方便,随顺我们的分别心,欲使我们得修行的下手处,给我们分出来了。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十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
寂灭也就是断烦恼,我们知道声闻教有一个寂灭为乐的教化,为乐就是断烦恼,断烦恼就会得到法喜、法乐,寂灭之乐!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呢?就是所谓的不寂灭、分别、取舍心极强!就会产生许多热恼、烦恼!
后起作用,变化世界
的确这种三摩钵提的大功德相现前的时候,可以移山倒海,可以使世界净变浊,浊变净,随意调用,有人一手持一世界,一手撑另一世界,把两个世界换个位置,众生都不知道,没法知道,因为这种三摩钵提力是无量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像一般人修到大乘成就,一手摸日,一手扪月,用手同时把日月遮起来玩,日无热感,月无寒感,这没有什么。修持不到,这都是神话,或叫神话,实际上这没有什么。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这种修行次第或者是说下手的方法,各个人的差别都是很大的。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能迅速得利益!若找不到方法,想知道佛法全部的功德,那的确是甚难甚难的,象盲人摸象一样,但得少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