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经题 第三节·明宗
宗者,宗要也。乃修心之轨道,会体之枢机。体非宗不会,故体后须明宗。前之须显体,所以令悟天然之性德也。今之所以明宗者,由性德而起修德,谓之全性起修。由修德以显性德,谓之全修在性。性德本具,喻如古镜本有光明,然欲显此光明,须赖磨刮之功,修德喻如磨刮之功。我人心性虽则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只因被蕴、界根尘所污而不得现前受用,故须用磨刮之功除去烦恼,以显自性。修德之功圆满,性德之理方显露。故悟体以后须明修行之宗要也。
今经以“孝顺设供,慈心报恩”为宗。先就事明宗,次观心明宗,后料简孝顺以配四句。
一、 就事明宗
古德云:“百善孝为先。”以故戒行无量以孝为宗,六度万行皆以孝为首。《梵网经》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一部《梵网经》全以孝顺心、慈悲心、恭敬心而展开宣说,如来本此三心而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所以,释迦旷劫常修报恩之行,如上忉利天为母宣说地藏三经,入王宫为父说净土法门,乃至无量劫前“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本经之当机目连尊者始得六通道果即念哺乳之恩,当知非但成道之后方念其亲,实因报亲因缘方修圣道也。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度亡母曾发大誓愿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可见,诸佛菩萨之发心因缘,大率如此。今依世、出世间之二种孝顺之道来申张本经之孝慈宗旨与思想。
1、 明世出世间孝之异同
凡世间孝有三种:
○1能尊亲,谓自成圣贤,亦能喻亲入道,如大舜等。又继志述事,如武周等。
○2不辱亲,谓能终身恪遵父母遗训,如曾子之启手启足等。
○3能养亲,谓能终身奉养父母衣食,如曾皙之必有酒肉等。
此中能尊亲者名为大孝,亦名至孝、达孝,即为世间之极至,非大舜、武周、周公、孔子等难以做到。然虽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但不能使其亲解脱轮回之苦趣,得真常之大乐。圣人设教,曲随物机,杨叶止啼,世间孝为出世孝作弄引而已。可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凡出世间孝有四种:
○1尽心供养,如《五分律》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也。
○2诱令修善,如《佛说孝子经》云:若不能于三尊为至,化其亲者,虽尽孝养,犹为不孝。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是报重恩。如《毗尼母经》云:父母若贫,先与受皈戒已,然后施与。又自修善行,亦名为孝。如《骂意经》云:人持戒,乃孝顺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YIN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变安隐也。
○3劝令舍恶,如《孝子经》云: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等,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若犹未悟,即为开化,牵臂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若复未移,悲泣啼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惧子死,当强忍伏,心修正道。《儒?礼》亦云:父母有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也。
○4令证道果,如净藏净眼之于妙庄严王,释迦世尊之于净饭父王、及摩耶夫人等。
总之,此出世间四种孝即顺四悉檀意,初之一种,同于世间之第三能养,令父母得欢喜益。但世间孝养多事杀生,重结怨业;出世孝养清净无过,是为异也。次之修善舍恶,同于世间之第一大孝,令父母得生善、灭恶二益。若自修善行,亦名为孝。即同世间之第二不辱其亲。但儒明不辱止据现生。佛戒功能济度累劫,是为异也。第四令证道果,世间所无,能令父母,得入理益。前三为权,此一为实。就入理中,更约生灭、无生、无量、无作。料简权实,义多无尽。今经约迹一往属权,约教约理定须归实。未有如斯哀请救出苦轮,而犹终滞人天伪果者也。
2、明以慈成孝
以慈成孝者,复为三:
○1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如父母想。如《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作此观时,怨亲平等。于上亲、中亲、下亲、非亲非怨、下怨、中怨、上怨等七种境中,次第与上乐、中乐、下乐等三品乐,以此调伏瞋恼悭嫉,乃至证得慈心三昧。凡与我有缘者,皆能为其拔苦与乐。父母恩最重,故与拔最在先也。
○2法缘慈,即观一切法皆从缘生。如《梵网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众生惟是四大合成,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既四大无二,故慈心所缘亦无有二。作此观时,怨亲一相,乃至证得慈心三昧,与拔之力较前更胜也。
○3无缘大慈,即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界一相,真实平等,不住法相、及众生相。观菩提即烦恼,涅槃即生死,结业即解脱,起无作誓,欲拔性德之苦;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卽涅槃,结业即解脱,起无作誓,欲与性德之乐。此慈即悲,此悲即慈,称性圆修,熏成三昧,随法界众生,有可化机宜。关于同体法性者,无谋无虑,任运应之。如此大慈,不可思议。普门示现,神力无边;剎尘含灵,无不徧度。生我重德,宁不超升也。
此三种慈,生缘乃三乘之所共修,但二乘本无利他宏誓,故为力微;菩萨修之,力用广大。次法缘慈,二乘亦能少分修习,正是菩萨所修。三无缘大慈,则中道佛法不共二乘。今就目连释者,须约本迹。本则诸大声闻皆法身示现,久修久证无缘大慈;迹则示同小果,仅成生缘慈力。故佛简云:“非汝一人,力所奈何。”众圣之道,具三种慈。故云:“当须十方众僧之力”也。
何故约三慈成孝?以经中云:“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当知不修慈力,不成孝道。儒者亦云:无故而伤一昆虫,非孝也;无故而损一草木,非孝也。况佛道乎!又慈即是顺,顺法性故。顺即是孝,孝即是一切佛法宗要。故欲孝父母,须顺三宝。欲孝顺三宝,须修孝慈,报父母恩。又三宝即是父母,如《骂意经》云:“佛为父,法为母”等。又父母亦即是三宝,如经云:“有二活佛,在汝家中,谓父与母。”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今经以孝慈为宗也。
二、观心明宗
藕益大师说:“观心明宗者,现前一念,三宝具足,随顺观察,名之为孝,亦名法供。迷惑流浪,名之为逆,亦名罪根。一念与观慧相应,则十界俱悟,何况父母!一念与法性相背,则十界俱迷,又何止父母!又悟则智度母、方便父,同得解脱;迷则无明父、贪爱母,同归苦轮。如此观心。是念念中,常修孝慈也。”
三、料简孝顺二字以配四句义
目连尊者本以孝慈欲报父母哺乳之恩,但因力所未及故先出家。是以始得六通便观三界,见其亡母堕饿鬼道中,虽饷香饭旋成火炭不得食,于是悲号投佛求救。佛教设盂兰盆供,以拔救饿鬼身,脱一切苦,不辜生育之恩,大报劬劳之德。细详经义,而备斯义。故经以孝慈为宗。
今则配四句义以料简孝顺二字。
一、孝顺二字,自有四义:1、孝而非顺,如犬马之能养等;2、顺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供,欲行非为之事而不谏等;3、亦孝亦顺,谓有隐而无犯,三谏而随顺色,观志三年而无改;4、非孝非顺,如水中藏父之类。
二、以孝顺设供相对复为四句:1、孝顺非设供,如董永、王祥等;2、设供非孝顺,如为自己求福而修斋等;3、俱是,即盂兰盆会;4、俱非,如五逆十恶而悭吝之类等。
三、以孝顺对拔苦复为四句:1、孝顺非拔苦,如丁郎等;2、拔苦非孝顺,如救他人之苦等;3、俱是,即盂兰盆会;4、俱非,如逆小之人。
四、以孝顺对报恩复为四义:1、孝顺非报恩,护发肤不骄危,非法不言语等;2、报恩非孝顺,扶轮报一餐,修行报施主等;3、俱是,即盂兰盆会;4、俱非,如辜恩逆人等。
当知,今经所谈之修供一门,即是圆四行所得之功德,何可校量,实由报恩境胜心强彻于神理故也。善者慎思量。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