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八)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三种渐次
一除其助因
二刳其正性
三违其现业
干慧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
十地
等觉
妙觉
修证总结
说经名义
精研七趣
内分外分
临终升坠
一狱趣
造十习因
一YIN习
二贪习
三慢习
四瞋习
五诈习
六诳习
七怨习
八见习
九枉习
十讼习
受六交报
一见报
二闻报
三齅报
四味报
五触报
六思报
地狱总结
二鬼趣十种
鬼趣总结
三畜趣十类
畜类总结
四人趣十类
人类总结
五仙趣十种
仙道总结
六天趣
一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二忉利天
三焰摩天
四兜率天
五乐化天
六他化天
六欲通结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三种渐次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定如斯。虚妄乱想。
这一段文是结成前十二类众生各各互具十二颠倒,「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我们性中都具有这十二类众生,不定随哪种变化,人要把三皈五戒保住了,来世还转人,若随便乱想,不定转到哪里去,所以听经就有这个好处,自己能做主,知道都是一切唯心造,心要向上想,不要向下想,抱住主意,不但不失人身,还能转凡成圣,你想什么变什么,「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给你说个比喻,如同用手把眼睛一挤,看见空中有很多花,人的十二类颠倒就如捏目乱花发生,胡思乱想,如同用手捏目乱花发生,就如同十二颠倒,什么颠倒了?是「妙圆真净明心」,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妙是不可思议、圆是圆融无碍、真是真实不虚、净是清净无染、明是光明正大,这一个心就具足这五样,一颠倒就如同以手捏目,见空中花出,本来人心里没有这些颠倒,自己一造作,这就造作出十二类众生出来,这颠倒不是真实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还必定住十二类众生想吗?自己就作主了,向上想不能成圣也能升天道,这都是人心造的,不是说他行我不行,个个都行,这是说人的颠倒也容易、转过颠倒也容易。底下说对治法门。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你现今要修证佛所留下的正定正受,就在自己明白这个理,在这个根本的因由上,开头的时候你乱想,怎么办呢?「立三渐次,方得除灭」,所以立出次序来,第一次转不过来,第二次再转,再不行第三次,才可以把心里的毛病都销灭了,才能修行,底下说一个比喻,「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净器比如本如来藏性、毒蜜总喻三惑、汤水总喻观慧、杂灰香即是助行,好比干干净净的器皿之中,除去毒蜜,拿热水洗,并参杂灰及香料,以刷净毒器,「后贮甘露」,甘露即是不死妙药,器皿洗干净了再盛上甘露。以下标列正明,又分二初标列。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这是标明都列出来,「云何名为三种渐次?」这是承着上面立三渐次说的,底下分开,「一者修习,除其助因」,第一先说怎么修习除其助因,助因就是眼六根迷在外六尘上,得把他放下、看空了,去了助长迷惑的因由,「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第二要知道自性本来清净,性为体、心为用,所以真修要刳去正性,正信已经都染污的洗不干净,就像拿刀子刳这个不净的东西似的,这叫刳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第三增进,这个地方得要加工进步,违其现在造的业,造什么业?人都是六根贪染六尘,真修行绝对不能顺从他,得要违背他。以下说除助因。
一 除其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YIN。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YIN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助因?阿难」,云何为助因?佛告阿难说,「如是世界,十二类生」,如是世界十二类众生,上来已经说过了,「不能自全」,他们不能自己保存,得有帮忙的,「依四食住」,这众生都说在一块了,得有四种的饮食帮助,没有饮食不能在世界上生存,四种饮食是什么东西呢?「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什么叫段食?我们人一天吃三顿饭,这叫段食;鬼是触食,闻味道一触动就算吃了;思食是色界天人以思为食;识食是无色界天为食,「是故佛说一切一众生皆依食住」,世界上一切的众生皆依着这四种的饮食才在世界上久立着,佛叫一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一切众生食甘淡的东西就能够生活,「食毒故死」,食毒就不能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辛就是荤气,葱、韭、薤、蒜、兴蕖(兴蕖此土没有,祇产印度),「是五种辛」,这五种辛菜」,「熟食发YIN,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十方的善神天仙皆离得远远的,「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诸饿鬼等因你会五辛他就欢喜了,他来舔你的嘴唇,「常与鬼住」,你吃五辛的人常与鬼住,还有好事吗?「福德日销」,你所修的福、所做的德日日就销灭了,「长无利益」,增长的一点利益也没有了,「是食辛人修三摩地」,是会五辛的这个修行人,要想修正定正受,那就错了,「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都离的远远的,「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大力鬼王他们都得到方便了,你信佛他「现作佛身」,他现出佛身「来为说法」,来给你说法,说我这个佛许可吃荤,「非毁禁戒,赞YIN怒痴」,非毁禁戒就是说持戒不对,他说杀、盗、YIN、妄这四种重戒不要紧,赞叹YIN、怒、痴,说YIN欲好、越怒越愚痴才好,「命终自为魔王眷属」,这样的人要到命终之时究竟是归魔王的眷属,「受魔福尽」,魔王的福要是受尽了,「堕无间狱」,一定是堕无间地狱,「阿难,修菩提者」,佛又叫阿难,修学佛法的人,「永断五辛」,一定要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是则名为第一增长进步修行的渐次。以下说刳正性。
二 刳其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YIN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YIN。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YIN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一科文是刳正性,好比用刀子把不净的东西刳净了,佛对阿难说,「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若是有人要修行想入佛的正定正受,「要先严持清净戒律」,先要严持净戒律仪,没有污染,「永断YIN心、不餐酒肉」,只要持戒,把YIN欲心永远的断了,不能喝酒、不能吃肉,这是最要紧的,「以火净食,无啖生气」,总是吃热的东西,不要吃生的东西,佛对阿难说,让法会大众听,让后来的人跟着学,说「是修行人,若不断YIN,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你竟想修行,不断YIN欲,还是杀生吃鱼吃肉,若是这样便超不出三界去,底下说一个比喻「当观YIN欲,犹如毒蛇」,毒蛇咬着人就得死,「如见怨贼」,如同见到仇人怨贼,当然是要躲避,「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先要持小乘戒,小乘戒有四弃、有八弃;四弃戒就是杀、盗、YIN、妄,杀生害命、偷盗东西、邪YIN、妄语,寻常方便语不叫妄语,比如劝人说方便法,让人修行学道,躲避杀、盗、YIN、妄,在小乘戒里有四弃、有八弃,弃就是这个物不要了,把他扔了,所以在佛戒中犯了四弃八弃就是重戒,不能忏悔,「执身不动」,把自己管得住,不犯这四弃是比丘戒、八弃是比丘尼戒,加触、欲、覆、随,以防YIN习,这在八弃以内先将小乘戒持好,「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以后再持大乘戒行菩萨道,大乘戒是十重四十八轻戒,律是戒律、仪是仪表。
上面说声闻戒是执身不动就可以了,这菩萨戒是「执心不起」,不但身不做,连心也不准起妄念,这大乘戒就微细了,「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把这个戒持住不犯,心也不让他起妄念,这个身戒心戒要成就了,则于世间永无相生了,在世间上就没有杀生还生、杀业还杀业了,你欠什么债,就得还什么债,你不行杀业,自然就没有互相负累了,「亦于世间不还宿债」,这是一定的道理!受大乘戒不还宿债,「是清净人」,虽然没证圣果,就是一个清净的人,你再加功「修三摩地」,你修正定正受的时候,「父母肉身」,就是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不须天眼」,用不着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大家要知道修三摩地这个力量,不是观这一个世界,能观见十方世界的事情,「睹佛闻法」,睹是对面亲自见着佛说法,「亲奉圣旨」,亲自奉佛指示修圣修佛的道理以及成圣成佛的宗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不是平常的小神通,得大神通游十方的世界,「宿命清净」,你过去宿世造的业,无论是造什么业,就怕你不修行,你一发心修行都清清净净的了,「得无艰险」,人在世间上不知哪时候遇着祸害危险,今世虽然没造业,前世造的业找上来了,所以往往的这个人遇着危险的事情,那都是关乎前世做的事,宿命一清净,过去世的业不来找了,得着没有艰难危险的保障了,「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以下第三发明违其现业。
三 违其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YIN。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士。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这段文说明违现业,「云何现业?阿难」,云何可以违背现业?佛对阿难说,「如是清净持禁戒人」,上边说过「心无贪YIN」之念,「于外六尘,不多流逸」,于外又不随六尘流转奔逸,因此才「旋元自归」,你不随着业缘跑,违背现在的业,当然是旋转回来于原始的地方,「尘既不缘」,若能不缘六尘,「根无所偶」,六根不去与六尘联络,六根就没有所配偶的地方,六根指的是六胜义根,无所偶就清净了,「反流全一」,反过世界的那个流逸奔走,完全都归到一个真理上,若能反流归一,「六用不行」,六种浮尘根就用不着了,「十方国土」,能这样当时就显出这十方佛土无量无边,「皎然清净」,不但光,还皎然清净,「譬如琉璃」是亮的,「内悬明月」,明月是明的,两样搁在一块,显出明亮的相来,「身心快然」,当然是身心痛快安然了,到这里「妙圆平等」,不可思议的妙、圆融无碍的体,体用一如就平等了,「获大安隐」,得着最大的安然稳妥,「一切如来,密圆净妙」,这就说到一切如来秘密圆融无碍清净不可思议的法身,「皆现其中」,现在如同琉璃内悬明月的地方,「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这个人修行到这个程度,就能得着无生无灭的果位,「从是渐修」,从此任运的渐渐修,「随所发行」,随着你所发心修行,就容易了,「安立圣位」,这就能转凡成圣,正显五十七位皆以此行而为能立,「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以下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又分四,初观行转依号。
干慧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这一段文是起观行的转依号,怎么叫观行转依号?就是讲修行用功,要起观想,以观想为修行,说观行的名号有多有少,说具足了有四十二个妙陀罗,连十信一共是五十二位转依号,就是转凡依圣,我们普通人的凡心转过来,依佛说的理体,所以这叫转依,大端说就是转凡依圣。我们人的心素常被世法熏的,把自己的正性都反背了,佛教化人,若见着自己的本性,这才是归于人自己根本的本位,得慢慢的转,这先说转依的名号,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这里说转依用功,指着修行人说善男子,不是一定指着男子,男女老幼、富贵贫贱都在其中,指发心修行的人,能可以起观行转凡依圣,都可以称善男子,「欲爱干枯」,由上边有三渐次,就是违其现业,现前的境界不随他转了,这时候用功到了欲爱干枯了,贪爱的心都干枯了、没有滋润了,这是说修行的好处!「根境不偶」,这说眼六根不着六尘,阳者为奇、阴者为偶,阴阳不能配合了叫不偶,若能这样修行就有成效,「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就是现前所知道的,残质就是年老的坏相,用功的人,观照本位,不随着境转,人都以为知觉是身体,知觉不是身体,知觉是寄托在身体上,身体有生死、有苦乐,知觉没有生死,这是两个不相同的地方,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修行,不受生死,「执心虚明」,这说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妄的,把他放下,保守这个心,执心就是抓住,不受六尘染污,光是一个明白,清虚的光明,表示清净,由爱欲干枯,「纯是智慧」,智是现前明明了了的明智、慧是多生多世的宿慧,人所以有聪明的、有愚笨的,都关乎前世,「慧性明圆」,一切法皆有性,没有性不能成立,这个性是慧性,与智慧相近,到这里就明圆了,转过来说就是慧性圆明,没有缺欠,这是初一步,能够这个样子,「蓥十方界」,蓥字就当装饰讲,可以装饰世界,人心一好,世界就好,这是一定的事,人心一向道,世界都入了正道,能可以庄严十方的世界都得着利益,「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之道理,明白了是竖穷横徧的,「干有其慧,名干慧地」,干有缘其慧,只是有这个智慧,没有性理之水的滋润,所以名叫干慧地。
十信
欲习初干。末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这一段文是相似转依号,还没到究竟,有点相似,好比事情做到一半的意思,上边已说名号,这里说修行从信心入手,佛法无边,唯信能入,这里是说十信的位子,「欲习初干」,只是能伏惑不起,未能断惑「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这是说无明惑未断,与中谛法流之水还未接上,「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就是说此心与中道理体相近了,就结与未结的时候。近了,就是用现前的一念心,「中中流入」,上边这个中是但中理、底下这个中是圆中理,这个中道,别教、圆教都叫中道,由浅入深,怎么分别这两种中道呢?余者都在旁边,不够中道,有对待法,这个地方佛法说超伦绝待,就是中道;深的是圆中、浅的是但中,但中不具一切法,这是别教的中道,这个中道比四果阿罗汉高得太多了,那是小乘;这是到了大乘里头,大乘里也有高低,大乘讲中道理体、小乘讲偏真理,偏在真空里头,俗谛理修妙有,真空妙有放下归中道,折两边独显中道,把有无、是非、好坏都去了,但观中道,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把两边去了,但观中道叫但中;圆中的道理是一中一切中,中外无非中,无非中对中,中也不可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勉强立一个名字就叫中。
「圆妙开敷」,圆融无碍不可思议的这个妙理开敷了,「从真妙圆」,真是不妄、妙是不可思议、圆是无欠无余,从这个圆理,也叫圆教,从真妙圆上「重发真妙」,从妙圆上起观照,这个理是不可思议的,重又发出真妙的,没见着实在的本性,「妙性常住」,不可思议的这个信心永远常住,不能迷昧了,常常的保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在这里把一切私欲妄想都灭尽了,这就到了中道的边际了,「中道纯真」,知道中道纯粹的就是一个真理,没有旁的造作、没有旁的作用,到这个地方,举出十信的位子,「名信心住」,到这里信心就不退了,「真信明了」,由此明白了真信心不退了,「一切圆通」,知道圆融无碍通达一切的理,「阴处界三,不能为碍」,阴是五阴、处是六根对六尘、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合在一块是十八界,这三样不能为障碍,因为明白了中道理体,这三种怎么叫障碍呢?眼只能看形相不能听声,耳朵能听声不能看色,鼻子只知香臭,眼睛看不出香臭,舌头能说话、能尝滋味,让他做旁的他不会,能说不是障碍吗?怎么就不能障碍呢?眼能听声,耳朵能说话,不像我们的眼睛只能看,不会说话,我在浙江见到一间庙,遇到一位法师叫目讲大师,他用眼睛能说话,有一个庙给他留纪念,我在那里看见,还照了一个像,这是事实,不用说修成佛,修到十信的位子上,就能有这个效果,「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六根互用没有障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词,不是过去就是未来,若不然就是现在,无数的劫中,当然是数不过来的时间,「舍身受身」,工夫用在十信位中,不用说往高处举,就见效了,舍身就是死了、受身就是又投生,「一切习气」,这都是人的习惯性,枉自受这种生死之苦,「皆现在前」,一切习气过去未来到现在皆现入十信住了,「是善男子」,佛称善男子指能修行、能做佛教的大事,不论男女老少,都称为善男子,「皆能忆念」,忆念是过去的事情都能想出来,「得无遗忘」,多少万劫的事情皆现在前,不能忘了,「名念心住」,到此信念的心就不退了,再说「妙圆纯真」,以妙圆纯粹真信不疑的信念之心,「真精发化」,由纯真精进发生变化,「无始习气」,无始劫来的习气,「通一精明」,统统化成一种精明的信心,「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唯独以此精明的信心,向前趣向真实的清净涅槃之道而不休息,「名精进心」,这是第二名精进心,「心精现前」,心之精明现前之时,就没有愚痴,「纯以智慧」,纯粹用智慧,「名慧心住」,这是第四名慧心住,「执持智明」,执持这个信心的智慧发明了,「周徧寂湛」,到这个时候信心才能够普徧,寂然清净,这是说初修信心,「寂妙常凝」,信心寂然不动,心里头还有不思议,在这个时候,常常的凝结不散,这是功夫纯了,「名定心住」,这才够称为第五定心住,「定光发明」,这个定心之智不但放光,「明性深入」,而且明了之慧性,还深入妙理,「唯进无退」,从此勇猛不退,「名不退心」,这是第六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信心精进安然不动,保护永远不退失,虽然没达到佛地,「十方如来,气分交接」,然而与十方如来的气氛交接,「名护法心」,这是第七名护法心,「觉明保持」,信心的本觉之光明,自己知道保护,任持不松,「能以妙力」,这个时候能可以不思议的力量,「回佛慈光」,自己心光向于佛之慈光,「向佛安住」,觉心安稳,常住不变,这时「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如同佛那个镜子、自己这里一个镜子,两个镜子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这是个比喻,「名回向心」,这是第八名为回向心,这时「心光密回」,心光明亮秘密之中回转过来,「获佛常凝无上妙净」,不独是获佛之常光凝照,而且得无上不可思议、清净、无作戒体,从此「安住无为」,安然得住、无作无为,「得无遗失」,到了这个时候,信心不摇动,「名戒心住」,这是第九名戒心住,「住戒自在」,住戒不费力,自然地就住下了,住戒以后,「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可以自在神通力游行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这是第十名愿心住。以下分证转依号,又分五,初明十住。
十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这段承上边十信,是转凡依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是善男子用真实的修行方法,容易入十住位,「发此十心」,所以才发十种的信心,「心精发辉」,把精进心发挥到究竟了,光晖发出来,「十用涉入」,这时候能起作用,能以入手真修,怎么入手法呢?把十种信心「圆成一心」,圆成这一个初住的心,「名发心住」,这是第一分证转依名为发心住,「心中发明」,由发心住心中发出光明来,「如净琉璃,内现精金」,这是说如同清净的琉璃宝现出精纯的金相,到了分证转,「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拿以前的妙心做为实行,脚踏实地,「名治地住」,这是第二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心是智、地是理,心地摄受知觉,所有的一种知觉差不多都明白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不论到哪鬼都任意流动行走,没有窒留、没有障碍,到这个地方,「名修行住」,这是第三名修行住,「行与佛同」,所修之十行与佛相同,「受佛气氛」,当得受佛的气氛,沾着佛的光明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如同中阴之身,自求同业为其父母,虽未实现,「阴信冥通」,然而阴信早已冥通,「入如来种」,一入圣胎就是如来种性,「名生贵住」,这是第四名生贵住,「既游道胎」,既然游行至道胎,入如来种性,「亲奉觉胤」,亲自奉觉王之法胤,从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已成」,如同胎已成了,「人相不缺」,人的相貌一样也不缺,「名方便具足住」,这是第五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到了这一住,相貌就像佛一样,以表权智,「心相亦同」,实智之心相也同,这是正当的得着究竟的心理,「名正心住」,第六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权智之身与实智之心都合成为一,从此修行日见增进不退,「名不退住」,这是第七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一身是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虚空身,这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同胎之十月期满身相不缺,「名童真住」,这是第八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十身灵相具足,如人之形成出胎,由此以大愿力,游履十方,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第九名为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表明为法王子,已经成人,如国家的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国王好比佛、太子好比菩萨,国家大事分委太子,菩萨承担如来家业,「彼剎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剎利是贵族,世子是正阙太子,「陈列灌顶」是传王位的制度,「名灌顶住」,这是第十名灌顶住。以下第二,明十行。
十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这一科文是佛发明十行是分证转依,是分分的转,佛说法为的是转凡成圣,凡是普通的人,不知道有个不生死的本心,佛出世说法告诉人,得要认识自己,自己本来没有生死,你为什么认识有生死的当自己,所以得把那个思想转过来。十信以前是观行转、十信位是相似转、十住以下是分证转,十住到妙觉,四十二个位子,要一分一分的转,不能一下子都转过来,转到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成佛子已」,是善男子已经开了佛的知见,「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当具足无量无边如来之胜妙功德,「十方随顺」,能于十方随顺众生而广行布施,若自若他,悉皆欢喜,「名欢喜行」,所以第一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又善能以自利无上戒法,想法叫人研究佛经,饶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第二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自己觉悟,又能觉悟他人,于诸逆境甘心忍受得着没有违背拒绝,「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这是第三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又能随诸众生之种类出生世间,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乃至穷未来际都让他知道三世平等的大法,十方通达没有堵塞,这是第四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能于一切时处,上合下同,演说诸佛种种法门,令人转凡成圣,没有差别、没有错误,「名离痴乱行」,这是第五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在众生同类中,显现不同,又于一一不同之中,各各现同,「名善现行」,这是第六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这说十方的虚空里现满足微尘,又于微细的尘土之中现出十方的世界,由其心无着,所以「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微尘现十方、十方现微尘,互相不能留窒障碍,「名无着行」,此是第七无着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如是种种妙行现前,无非尊佛重法,悉由大愿而成就,故知一切行全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因名第八为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如是众多妙行都是事理圆融无碍,能成十方诸佛的善法则,都是教人修行之路,「名善法行」,这是第九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一一皆是以清净无漏之智,照于一真无为之理,理智不二,性本天然,人能归本复性,就不受世界上生死轮回之苦,「名真实行」,这是第十名真实行。以下第三,十回向。
十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怀。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前边是十行,是实行实做,这里十回向有三种大义: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十回向都关乎这三种,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是善男子从初行至七行,其神通已经满足了,「成佛事已」,成佛的事已经成就,到这个地方是「纯洁精真」,纯粹的是清洁、精纯不杂的一个真道理,「远诸留患」,由此故能远离诸生死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应当广度众生,虽然度化众生仍须灭除度生之相,以能救度众已,「回无为心」,度而未度、为而无为,回向无所为之心,「向涅槃路」,这才够得上回向那个不生不死的道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也才称得上救护一切众生,这是第一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世上的生死法是可坏、涅槃法是不可坏,这两种都要远离,「名不坏回向」,这是第二名不坏回向,再从「本觉湛然」之理以起始觉之智,始本合一,「觉齐佛觉」,则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这是第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若从精纯的真实不虚发明圆妙之理,理智一如,为因地心,「地如佛地」,心地若如,佛地也如,不离当处,能徧一切,「名至一切处回向」,这是第四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所现的世界为依、如来为正,依正二报,「互相涉入」,彼此不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得无罣碍」,如是成就众生,了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名第五无画功德藏回向,证到无尽功德藏,「于同佛地」,就与佛地平等相同,「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于平等佛地之中,今各各众生起清净真因,「依因发挥」,依真因发挥万行,「取涅槃道」,进取涅槃,「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是第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众生真实之善根既然成就,「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你知道十方众生的性就是我的本性,性没有二样,「性圆成就」,我的本性圆满成就,「不失众生」,我还不失众生,众生与我的本性平等无二,「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这是第七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在一切法上,离这一切法的分别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这离相、即相背不着,「名真如相回向」,名第八真如相回向,由此「真得所如」,得着真如了,「十方无碍」,徧历十方,一点障碍也没有,「名无缚解脱回向」,是名第九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真如之性德圆满成就之时,「法界量灭」,有量既然灭了,无量也不可得,「名法界无量回向」,故第十名法界无量回向。以下别明加行。
四加行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这一段文叫别明加行,分别开了,加上四种的功行,上来是方便修止观,由干慧地,十信是前方便,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圣位,还未登地的时候,要加上四种真实的行力,才能达到十地的位子。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这四十一种发明心地的阶级都做到了,「次成四种妙圆加行」,要登地的时候,还要加上四种真实的功行,妙是不可思议、圆是圆融无碍,以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的道理,得加在这里做功行,就是「即以佛觉,用为己心」,用佛的本觉,用为修行人自己的心,「若出未出」,在这个若出现还没出现的位子上,这里说一个比喻,「犹如钻火」,如同钻木取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火将出未出之时名为暖地,这是第一加行,「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又以自己的心,履是依照佛道修行,成就佛所修行的道,「若依非依」,以佛道修行如同依从,还没到依从的地步,说一个比喻,「如登高山」,到了这个位子上,如同在山顶上,「身入虚空」,虽然身体到了处空,「下有微碍」,脚还没离开山顶,脚还有微细的障碍,没完全到了空,「名为顶地」,到了极顶的地位了,这是第二加行,「心佛二同,善得中道」,这个心与佛两样相同,然犹未云「善得中道」,以其初地之德相,但得默认于心,未可吐露于人,「如忍事人」,如同世间忍事之人,怕事做早了、做晚了,「非怀非出」,心无怨恨故非怀、口未明言故非出,「名为忍地」,这名为忍地,是第三加行,「数量销灭,迷觉中道」,数量好比一百里地走完了,这个数量已经销灭了,可是还没到家,如同到了香港,还没到住地方,「二无所目」,这两样都不能叫一个名目,「名世第一地」,这个时候名世第一地,这是第四加行位。
十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这初地的境界,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把四加行修完了,「于大菩提」,于佛的大菩提觉道,已经「善得通达」,善于得着通达无碍,「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又觉悟诸如来之所证境界,众生所具我已证到,所以庆己庆人,「名欢喜地」,登初地为欢喜地,「异性入同」,地前三十心名异生性,登地以后,名同生性,对异说同,同异俱垢,今既「异性入同」,而异性垢灭了,「同性亦灭」,同性之垢也得灭了,因佛法是超伦绝待的,有对待就有尘垢所染,所以第二是「名离垢地」,「净极明生」,浮到极点,人的本性光明自然生出来,所以第三「名发光地」,「明极觉满」,所发之光到了极点,这个知觉也就圆满了,第四「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这时之明极觉满,不但地前之异性到不了这个境界,就是二地之同性也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第五「名难胜地」,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一切法胜过佛这一法,「无为真如性净明露」,既得焰慧照烛,而一切难胜,所以无为真如之体性清净,明白显露,这是第六「名现前地」,佛法现前,「尽真如际」,尽其所有,法法皆是真如,而且能尽于真如之际,第七「名远行地」,「一真如心」,究竟真如,怎么叫真如?如了本位叫真、离了本位就不真,怎么叫假?有对无、好对坏,这都是假借的,究竟真的,心如本心,知住在知上、觉住在觉上,一真如心,这是第八「名不动地」,到这个地方,心才到了不动的地方了,「发真如用」,由这里发出真如的作用,以善巧之慧度化众生是第九「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修大乘法的菩萨,「从此已往」,修过来了,没有阻隔的地方,「修习毕功」,功行修成了、完毕了,「功德圆满」,因功果德圆满无亏,「亦目此地,名修习位」,在名目上,这个地方还叫修习位,「慈阴妙云」,自此以后更宜慈悲之法云「覆涅槃海」,说法如雨,现身如云,是第十「名法云地」。以下第五明等觉。
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如来逆流」,如来是逆着潮流而行,是倒驾慈航,为接引众生,「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菩萨顺行到家了,「觉际入交」,菩萨与佛的知觉相等,「名为等觉」,分证位至此为止。以下六究竟转依号。
妙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从干慧心是光有智慧没有修行,指未与初信法流水接;等觉心中名干慧地,是五住初干,尚有一品微细无明,未与妙觉法流水接;初名心后称地,初是理具,后乃修成,因理具而修,修成其理具,是故初后俱称干慧也,「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所谓初心究竟二不别者,所言金刚心,不是干慧地,才称金刚心,在干慧心亦名金刚心。前文佛示阿难是名金刚王宝觉,观音自陈金刚三昧,丈殊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据此则知,初后唯一金刚心,「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方尽五住无明,而登妙觉「成无上道」,单复十二者,单七复五,单是干、暖、顶、忍、世、等、妙七位,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位,其中单复合之总成十二,故谓重重以下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又分为三,先总以止观结。
修证总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这是总结以上修证由始干慧终至妙觉诸地,皆以如来藏中金刚观察之智,照藏性之理,从性起修,修即无修,无修之修是名幻修,修如幻,证亦如幻,「如幻十种深喻」,幻有十喻,即幻人、阳焰、水月、空华、谷响、干城、梦、影、像、化,「奢摩他中」,奢摩他是止,「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毗婆舍那此云观,以如幻修证,亦云清净修证,是一心三止、一心三观,不分渐次圆妙止观,故称全性起修、全性成证,「渐次深入」,即而常六故云渐次、六而常即故云深入。下再正以三行结。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进是三谛之理,真谛证初果圣人、由俗谛从空出假度化众生、悟中谛开佛知见,三止是体真止、方便随缘上、息二边分别止,三观是空、假、中三观,阿难!三谛之理这都是修行的方法,能成就五十五个圣位真菩提路。以下第三以邪正结。
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断德,智德是明白佛法、断德是把一切习气毛病都断尽了,真菩提路就是真实的成佛的这条道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是以邪正结成,一知圆顿止观,性修不二,名为正观,否则为邪;二知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增慢,名为正观,否则为邪。以下结成经名以彰圆宗、圆体、圆用。圆用又分二,初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即从座起向佛顶礼,请问经名,若非根本实智,不能彻底承当,所以非文殊菩萨问不可,全经是阿难发起,表权智。以下如来答又分二,初别答五名。
说经名义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佛告文殊菩萨,「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是经名大佛顶」,这三个字,就包罗一切,大是法身德,佛是般若德,由般若才证佛果,顶是修德,世间上一切不相干的事都解脱了,也叫解脱德,「悉怛多般怛啰」,这是十方诸佛的心印,以心印心,这是密言,不能讲,佛佛道同,一代一代向下传,就是这个「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无上的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眼表一切种智、无上宝印表实相妙理,「亦名救护亲因」,这个名字还得搭救保护至亲的一个因,这里头含着就是佛救阿难尊者离摩登伽女灾难,「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不但救了阿难,连摩登伽女也救了,摩登伽女从那鬼就改邪归正,明白佛法,改为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得了佛的心印,「入徧知海」,证入徧知之果海,第二是力用为名,「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可说是如来秘密的成佛的真因,由这个因起修行,修正无非明了实义,密即如来藏性,以此而修证,故曰修证了义,第二是性修为名,「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大方广就是普徧十方、广徧一切,这个道理不可思议就称为妙,妙莲华王即佛顶之妙法,以取莲花做喻,花果同时,有花就有果,就名为花果同时之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十方佛都由这个经生出来,能生佛的就称为佛母,这个经就是生佛之母,「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就是总持之咒,第四是以显密为名,「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亦名灌顶章句四字,灌顶表古时帝王传位于太子,就要行这个灌顶礼,佛也是如此,后补佛就如同灌顶礼一样,「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一句表显证之用,就是一切大菩萨行种种的修行,首楞严是坚固永远不坏,把这种道理修成了,无始无终,永远没有销灭的时候、没有破坏的时候,表一切法究竟坚固,第五是以因果立名。以下是总答奉持。
如当奉持
奉持只是取此经义会归自己。以下是经家叙益。
精研七趣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佛把五种经名说完之后,「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阿难及大众得到佛慈悲开示秘密的印证,「兼闻此经了义名目」,兼闻此经之名目,「顿悟禅那」,明白了顿悟禅那的了义道理,「修进圣位,增上妙理」,知道修行增进圣位的妙义,「心处虚凝」,这时阿难给诸大众心里的观虑、考虑,就不是拥塞不通了,得虚无的凝结,所以就叫「心虑虚凝」,皆「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三界九地共有八十一品思惑,今断欲界一地九品中之前六品,已证二果,这是所获之益。以下当机正请又分二,初赞谢。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这段文是阿难赞扬佛德、谢佛恩,对佛表白说,「大威德世尊」,佛有威可畏、有德可仰,为世之所尊,「慈音无遮」,以慈悲的音声,开无遮法筵,「善开众生微细沉惑」,善于开示众生微细沉惑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了,「今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能令我等今日得着身心快然的利益。以下陈疑又分三,初总疑真不容妄。
世尊。若此妙名直净妙心。本来徧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若此妙名真净妙心,本来徧圆」,设若此不可思议的心里头明明白白的真实清净的心,本来普徧圆融无碍、无亏无缺,「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草木是植物、蠕动含灵是动物,是指大地的万物,「本元真如」,本来根本上就是真实的真如之理,这是显性理,「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本来的都是这一个真性理化生的,佛体既然真实,也就是说,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怎么又有六道众生?所以请问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此之六道,还是本来自有,还是众生之虚妄习气所生起的?以下二别地狱同别。
世譬。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YIN欲。妄言行YIN。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堕无间狱。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这段文是持难问疑的地方,「如宝莲香比丘尼」,先是问如是宝莲香比丘尼,她受「持菩萨戒」,不依法修行,她「私行YIN欲」,不但不承认错,不求忏悔,她还「妄言行YIN」,「非杀非偷」,不是杀、不是偷,无损害人,「无有业报」,就没有业报,「发是语已」,她说完这个话,「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先从女根生出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然后节节被猛火都烧了,不但灼死,就算完了,「堕无间狱」,死后还堕无间断的地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还有一个大王、一个比丘,这两个人,也有造业的一段因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琉璃大王,他因为小的时候在佛的讲堂中,坐在佛座上,有一个人骂他是鄙生子,当时他不记事,后因他一位大臣告其被辱骂事,所以生起瞋心,要诛灭释种,报前仇恨,「善星妄说一切法空」,善星比丘,他不明白佛法,他妄说一切法空,因他以为四禅就是四果,所以他说佛说的四果阿罗汉法,仍是有生,不是无生,说佛说的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实的,一切法空也是佛教的一个名词,他这里不是五种空的意思;顽虚空,我们承认的眼前看见的虚空什么也没有,顽梗不灵的空;断灭空,外道所指的空,认为空是什么也没有;析法空,分开有空的时候、有不空的时候;体法空,把有形无形、有色无色搁在一块说,当体皆空;妙有真空,佛说法到究竟处是妙有真空,观一切法不做思议、不起憎爱,做平等观,这是究竟真空;这五种空,他说的是断灭空就对了,所以这三位宝莲香比丘尼同琉璃大王、善星比丘都是「生身陷人阿鼻地狱」,这地狱受罪没有完,别的地狱或十八地狱都有段落,受完了苦就放出来,这阿鼻地狱是永远受苦,阿难问这三个人是活着就下地狱了,不是死了才下地狱,这地狱谁看见过?「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就是他们下这个地狱,这地狱为有一定之处?还是自然有的?「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或者是他们一个一个的业力发现了,各各去受?请佛决定的开导指示,到底是怎么回事?以下结请决定开示。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这是阿难请佛发大慈悲开发后学的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令一切持戒的众生闻决定义,地狱倒是有?倒是无?我们好「欢喜顶戴」,依教奉行,「谨洁无犯」,我们好知道各自要谨慎、洁净不要犯这个罪,观此结问,知其意在扶律。以下是示又二初赞许。
内分外分
佛自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对阿难说,你问得很好,能令大家持戒,就不入邪见,汝今审实了听着,我应当对你说。以下正说又分三,初总明又分三,一约迷真双标。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佛说要论起众生的究竟,根本上都是清净的、都是真实不虚的,因为他生了虚妄的知见,随着外边的环境一转,虚妄的习气就出来了,因此就分开了「内分外分」,内分是他的习气毛病、外分是他学来的。以下约情想别示。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YIN。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内分就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因诸爱染」,因众生在世间上迷惑,一切的欲爱污染,就「发起妄情」,发起了虚妄的情爱,自己把自己就害了,「情积不休」,情爱之心越积越重,「能生爱水」,人爱惜什么就能生水,因什么爱就生水?佛说一个比喻,「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你心里想要吃东西,你的口水就出来了,这是说人生了爱心,爱吃好东西,口水就生出来,这是一定的理,「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你心里忆想过去的先人,或是磷愍他、或是恼恨他,眼睛里的泪就满了,这是考验人在世界上的心态,「贪求财宝,心发爱涎」,贪求钱财宝物,心里就生喜爱的贪水,怎么看的出来呢?「举体光润」,人要发了财,他的身体就发滋润,拿这个做比喻,你要知道这个有利就有害,「心着行YIN,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说到这里,这是实实在在的,佛对阿难说,这个爱心虽然不同,你要一爱就生水,水向下流,人要随爱转,死后一定堕落,佛是说真理,有证据,「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流结是一样的,你不论是什么水都是向下流,「润湿不升」,这个润湿的事情都是关乎水,都向下坠,不能向上升,「自然从坠」,那是自然的坠落下来,你要想转凡成圣,不下地狱,你就得信佛说的话,「此名内分」,这是人人都拿这个当自己分内的事,有害就下落,下落就受苦,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什么叫外分?就是世间众人分外的事情,不当自己的事清,「因诸渴仰」,就像干渴想水喝,仰望的意思,这是一个想,不是爱,「发明虚想」,虚是不实在,空空的一想,这个想就向上升,大家要知道,你心里常常的想修行、想好事,这个人不但活着好,就是临命终时,一定要生天,这是最轻的,你要再明白佛法的道理,一定是成圣成贤,到究竟开佛的知见,就有成佛的根基,「想积不休」,这个想你越积累越多,你总是仰着脖子向上想,人人都如此,爱情是向下坠落,这是一定升降的真理在这里摆着,佛恐怕人不信,说你要「想积不休,能生胜气」,你要有好理想,就与平常人的气度不同,就有一股胜气,人看见都生恭敬心,「是故众生,心持禁成」,所以世界上众生要知道持戒,禁止杀盗YIN妄,持住了不犯,「举身轻清」,不用说成了道,你要不犯戒,你一举动身体飘飘轻轻的、清清凉凉的,没有浑浊的样,这是说效验,「心持咒印」,你的心里要持佛的真言咒语,加持手印,能够这个样子,「顾盼雄毅」,你照顾什么事情,拿眼睛一看,那个气度不与泛泛的人一样,有一雄壮刚毅的样子,人看见都起恭敬,「心欲升天」,这个人要欲升到天上去,「梦想飞举」,一切唯心造,你心里想将来升天,你做梦也可以飞举,「心存佛国」,你心里存着佛的国土,那就比人间的国土高多了,「圣境冥现」,你心里一想,圣境就出来了,冥冥之中就现出佛的境界来了,这是关乎想最要紧,所以人有正正当当的思想,鬼神见了都恭敬,「事善知识」,这个人与善知识一块做事,也可以叫事善知识,跟善知识学,也可以叫事善知识,你要亲近有道德的人,这就是事善知识,也不管出家在家,只要这个人明白佛法的道理,应该「自轻身命」,什么叫「自轻身命」?有善知识一开导,自己知道我这个身命是个虚假的,到时候我这个身体也没有、命也销灭,你「事善知识」,你知道自己有个佛性,这就贵重了,你把自己的肉身就看轻了,这个肉身你怎么保护都不行,到了岁数就要死,人人都知道。你常与善知识共事、或者侍奉善知识,自然自己知道佛性是不生灭的,不能随着不常的生命堕落,自然的就看轻这个生命,把慧命看重,「阿难,诸想虽别」,诸般的思想虽然不同,「轻举是同」,轻轻的向上举,这是同的,你无论是想什么,想就是轻举,不能沉,「飞动不沉」,你要飞起来一动转,不能向下沉落,「自然超越」,你要有这个好理想,这是人人无形中的修行,佛说法是公开的,就怕人不知道,没有说给你说、给他不说,公开的让人人都明白、人人都升天、人人都成道成佛,这是佛的一分慈悲心,所以飞动就不能沉沦下去,自然超越过一切,「此名外分」,这是外面特学的这一分子。以下明纯杂升沉又分二,初正明升沉。
临终升坠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士。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阎。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这一段文正式的发明怎么能升天、怎么能沉地狱,佛对阿难说:「一切世间,生死相续」,人在世间上生了死、死了生,相续不断,「生从顺习」,人受生是顺当的习惯,「死从变流」,死呢?就变化了,入于变流,就在「临命终时」,还没死将要命终之时,「未舍暖触」,这时还没究竟死,还没舍暖触,身体还热,还有感触,到这个时候就显出来了,「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所做的善业恶业俱在这一个时候顿然就发现出来了,怎么个现法呢?「死逆生顺」,死是个逆流、生是个顺流,这是两种习气,这个顺和逆「二习相交」,顺逆二种交在一块,该怎么办呢?由这里就分析出来了,「纯想即飞」,人理想高,我们研究经典就有这个把握,不能随着这个潮流转,这个人有好理想,做梦也是飞,理想要是纯正,「必生天上」,必定是生天,「若飞心中,兼福兼慧」,设若你理想兼着在世间上修福兼着修慧,兼着就是与想合在一块,前边说「纯想即飞」,没说修福修慧的事情,光照着想说的,想里头若是兼着福、兼着慧,那是更好了,「及与净愿」,在世间上是一尘不染,就是清净之愿,在这个时候就「自然心开」,这心一开放的时候,就不沉闷了,「见十方佛」,有高的理想,兼修福慧,再有净愿,自然心开,心一开就能见十方佛,「一切净土」,见着佛的时候,佛所住的地方都是清净的国土,「随愿往生」,在你心一开的时候,看着哪方佛国好,你就能生到哪方净土去,「随愿往生」,不用说佛来接引,这是随你的愿力往生,就能有这样自如自在,「情少想多」,这里就差了,虽然有情,情少,怎么个少法?想多,能怎么个多法?这道理一会鬼就会到了,一步步的高、一步步的低,低就是情、高就是想,情要少想要多,「轻举非远」,情少,好比十分有一分情,想多,有九分理想、一分的情想,这里含着这么个意思,能轻举可是非远,因这里边有一分情,若纯粹的没有清,飞的就充足了,有情这个轻举就不能飞的十分远,含着这么个意思,「即为飞仙」,不能生佛的净土,因这里头含着有一个情想,这也有个地位,即为飞仙,叫飞行仙,这是一层,还有「大力鬼王」,鬼王也有说是鬼神,能有大力量,能可以帮助佛法,还有「飞行夜叉」,在空中飞叫夜叉,这也是鬼神一类,「地行罗剎」,不能飞,在地上行,走的很快,这类不能高飞,「游于四天」,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须弥山有八万四千由旬,一半是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地,他这飞的就不算高了,这算地居天,「所去无碍」,在须弥山半截腰上没有障碍,再向高处去就走不到,「其中若有善愿善心」,善愿善心就是指的飞仙、大力鬼王、飞行的夜叉这一类的,他飞的不高,素常他心中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为佛法之护法,「或护禁戒」,或发愿为护戒善神,「随持戒人」,他能保护持戒的人,他也有功德,常了也能向上升,「或护神咒」,咒是佛之真言,「随持咒者」,他护持这个持咒的人,「或护禅定」,或者保护修禅定的人,「保绥法忍」,可以保护他妥妥当当的得无生法忍,证了菩萨位谓之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他能够这个样子与佛法相近了,有这种功德,才能亲住佛的座下,能可以效力,「情想均等」,一半情一半想,文里头含着,不用细说,这是说十分中五分情五分想,叫「情想均等」,「不飞不坠」,也不向上飞、也不向下坠,「生于人间」,我们人类都是不飞不坠,「情想均等」,「想明斯聪,情幽斯钝」,这里头有想有情,还得分轻重,想的这边要是纯厚,就是主生聪明的人,情幽就是生迟钝的人,这是人道,「情多想少,流入横生」,横生是驴、骡、牛、马、猪、羊、猫、狗,它是横在地下走,「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情重生为毛群横生一类、轻的生为飞禽一类,这是说飞禽走兽。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这一段文还是发明纯粹升沉的道理,纯粹是一个理想的心,就向上升,加上杂情就向下降,要紧就是这二个字,一个想、一个情,想情这两个字得分开了,这是说人在世间与死后是怎么个意思?这说「七情三想」,上来说纯想没有情,不但生天还能生佛国,再要情想不清楚,这就得堕落,堕落就不一样了,所以就现出多少地狱来,上边把升天的道理都说过了,这说「七情三想」,拿十分子做比喻,这个人情爱的心有七分、观想的心有三分,这就错了,人要是五分情五分想,情想均等还生人道,人道又分聪明的、愚痴的,这都关乎前因,这里说「七情三想」,前边说过情往下坠,如同人想吃什么东西,口中出水,想是往上升,人要修行知道这个理,就会修行了,说七种情三分想,情多了观想的心少了,就「沉下水轮」这个地方,地、人、火、风都讲轮,轮是轮流不息,「生于火际」,沉于水轮与火际接洽了,火与水相接,一定是变成热气,「受气猛火」,人死了,这个灵魂到水轮火际相交的地方,就有气了,受气的猛火所烧,「身为饿鬼」,到了这一步上,灵性就化成饥饿之鬼,「常被焚烧」,在火际的边上,常常的受火烧,这是造业的火,在火这个地方想水喝,不喝还好,喝了「水能害己」,这个水也是害自己的水,想和情要是做偏了,就是受这个苦,水怎么能害自己呢?这个水是用铜化成的水,喝下去就把肚肠子都烂了,或是粪汤子也不能喝,人的情想用错了,「无食无饮」,也没有饮食吃、也没有水喝,受苦的时间「经百千劫」,这是七情三想,还有比这个不好的,「九情一想」,九个情爱的心、一个观想的心,「下洞火轮」,下通到火轮上,到了火轮上,「身入风火,二交过地」,人的灵魂「二交过地」,火和风二下交都从这个地方过,风火二种交过的地方,「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九情一想的人,轻罪生在有间地狱,就是如同有期徒刑,有出地狱的时候,罪重生无间地狱,永无出期,如同无期徒刑,有间、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一个想也没有,纯是情,「入阿鼻狱」,这个直沉入阿鼻地狱,「若沉心中」,若情多就是沉闷的思想,一点理想也没有,「有谤大乘」,再加上谤大乘经,信佛的人信小乘毁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毁犯了佛制的禁戒,他不能够持戒,他诳言妄说瞎话,不明白佛法还要说佛法,「虚贪信施」,当然他没有真实的道理,他还贪图善男信女的布施,在这里头他想得好处,「滥膺恭敬」,他不配受人恭敬也受人的恭敬,这叫「滥膺恭敬」,这是纯粹的下无间地狱,底下又说一个「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比本处的阿鼻地狱还重,十方都有阿鼻地狱,阿鼻地狱都是无期徒刑,这就是说五逆十重的人,不是说没罪的人;五逆罪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毁坏佛像)、破和合僧,再加上杀、盗、YIN、妄、酒称十种重罪,有这五逆十恶的罪,十方阿鼻地狱都有他的份。以下二结答同别。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这是因阿难问佛,人造了恶业下地狱,是否有一定的地方?佛才说地狱的这些事情,还有点分别,「循造恶业」,随着造恶业,「虽则自招」,这个罪虽然是自己招来的,在「众同分中,兼有元地」,造业不是只有一个人,在众同分中,相兼着说有一定的地方。以下别示七趣,初示地狱趣,初中又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结,今初总标。
一 狱趣
造十习因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上来因阿难问地狱是有定处?或是人造的?佛回答说,也有一定的地方、也是人造的,不是只有一边的事,两边都有,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人在地狱受苦,没有旁的,就是人自己造的,皆是自己造业所感,有感就应,有恶业就有恶报、有善业就有善报,「造十习因」,造十种习气不改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招报,「受六交报」,六根对六尘相交,有十种习气的因由,受这六种交报。以下别释又分二:初明十因、二明六报,今初明十因。
一 YIN习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YIN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YIN。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云何十因?」什么是十因?第一就是最不好的就是「YIN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人间不显,地狱火光就是从这里来的,怕人不信,相磨就有火,底下说一个比喻,「如人以手自相摩触」,这两个手一磨就热了,这是一个实在的考验,所以地狱也是这么造的,在阳间造的在阴间受,「暖相现前,二习相然」,二种的习气相燃就热了,「故有铁床铜柱诸事」,如人把YIN习的事情做的太多,就有铁床铜柱烧热了让人抱,这都是阳间有因、阴间有果,这都是人造的,「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YIN」,在这个形色上、名目上行YIN的事情,「同名欲火」,这就是从欲念上发出火来,「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行菩萨道的人见YIN欲的事就像大火坑一样躲的远远的,想修行就得要知道这个意思,一定要躲避。
二 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咤咤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二者,贪习交计」,第二贪欲的习气太大交计,「发于相吸」,吸有能吸、所吸,如同抽烟,往里吸气,「吸揽不止」,你要往里抽气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这个地狱就是这么造的,「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怎么就冻了?怎么有这个地狱?这是说一个比喻,如同有人往口里吸风气,「有冷触生」,吸风就生出冷气了,「二习相陵」,有能吸、有所吸,两下互相侵陵,「故有咤咤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就现出这个地狱来,咤咤是人冻的不得了,上下打牙的声音,波波是冻的浑身一个劲的抖,罗罗是人身上的肉冻的乱动,冻的这个相如同青莲地狱、赤莲地狱、白莲地狱,这是众生造贪业下寒冰地狱,把肉冻破了,露出来的肉像莲花瓣似的,有青色的、红色的、白色的不同,这是寒冰地狱的事情,「是故十方,一切如来」,以是之故,十方如来见着这个都害怕,「色目多求」,色是形色、目是名目,佛见了这个越来越多、越多越贪,没有止境,「同名贪水」,这地方就生出贪水来了,菩萨见着贪心就害怕,如躲避大海里的毒气一样,瘴气能毒死人,「菩萨见贪,如避瘴海」,所以菩萨远离贪心,如同躲避瘴海一样。
三 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三者,慢习交陵」,第三说高慢的习气,因为有财有势的人瞧不起人,以慢习欺凌人,「发于相恃」,他仗恃自己的势力,「驰流不息」,这种事情做下去,没有歇着的时候,「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故有腾飞的灵魂、下落的灵魂,逸是下流,奔波就成了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就如同人,想吃什么好东西,「因而水发」,口水就出来了,「二习相鼓」,高慢、凌慢人的习气一鼓动,「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有这些地狱的事情,「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连佛见了高慢的事情都害怕,「色目我慢」,在形色上、在名目上,我慢两个字,「名饮痴水」,你自己的我慢不除去,就是喝了糊涂水了,「菩萨见慢,如避巨溺」,所以菩萨见着高慢的人,如同躲避沉在大河里被溺死一样。
四 瞋习
四书。瞋习交冲。发于相杵。杵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槍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銼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四者,瞋习交冲」,第四是瞋怒的习气,双方相交冲动,「发于相忤」,忤是忤逆不顺,「忤结不息」,这瞋怒之气,不能休息,「心热发火」,心里一热,就发出火来了,「铸气为金」,由瞋怒之气铸成为五金,铜、铁、锡、银、金属五金都可以做兵刃,「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槍锯」,人在世界上活着有这种习气,死后现出这种地狱的痛苦,斧的印子是窄的、钺的印子是宽的,槍扎锯拉,「如人衔冤」,如同人含着冤气,冤气就成了杀气了,「杀气飞动」,杀气就飞动了,「二习相击」,他当然是有对方,没有对方杀气从哪里来的?所以这是说他死后在地狱受苦的事情,「故有宫割斩斫」,宫是把耳朵去了、割是把鼻去了、斩是去头、斫是使身上受伤,人受这个罪就得死了,就不能再活,鬼魂受刑死了,业风一吹又活了,再受这些罪,「銼刺槌击诸事」,这都是受苦的事情,「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所以十方的佛对于瞋恚的名色、名目,「名利刀剑」,佛起的名字最锋利的刀、最锋利的剑就是瞋恚,「菩萨见瞋,如避诛戮」,菩萨见人发瞋恨心,他躲的远远的,何况他自己做呢!
五 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五者,诈习交诱」,第五诈习,就是没有实话,「发于相调」,发生于引诱人、骗人、调理人,「引起不住」,引起来没有停上,「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地狱里的刑罚,绳子木头在脖子上绞,把肚子闷大了,用脚一踢,肚子破了就死了,早先世间上还有这些刑罚,「如水浸田,草木生长」,拿这个做比喻,不是无故的就有这些罪,如同水浸在地里,草木就长,是一点一点滋润的,他这个恶也是一点一点滋润的,「二习相延」,能习、所习对待延长不断,「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杻械是手铐、枷锁是脚镣,鞭子抽、拐杖打,檛棒是挨着排着打,「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谗是谗语,说坏话的那个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菩萨看见诈就躲避,如同畏豺狼一样可怕。
六 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诳言诳语没有真话、欺侮人,互相做假事,「诬罔不止」,诬赖人,给人造是非没有休止,「飞心造奸」,发生这个坏心造奸盗邪YIN的事情,「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到阴间受这种罪,这比方「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这种不净的东西都随风去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这是说受这种苦,无论谁也看不见,「二习相加」,能习、所习二种习气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所以就有水没溺下去,腾是腾向上、掷是摔在地下,「飞坠漂沦」在水里一时飞起来、一时又坠下去,就受这些苦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就怕这个,给他起个名字,「色目欺诳,同名劫杀」,就像劫盗杀人那么可怕,「菩萨见诳,如践蛇虺」,虺这个字有念屋的、有念危的,就是毒蛇的名字。
七 怨习
七书。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七者,怨习交嫌」,怨习也是双方对发的,两下相交就「发于衔恨」,你恨我、我恨你,这是说在世间造的业,底下说在地狱受的苦,「如是故有飞石投礰」,石头由空中向下打,「匣贮车槛」,匣贮就是木笼,古时也有木笼囚车,车槛就是囚车,都是装罪人的,阴间也有这个,还有「瓮盛囊扑」,瓮是盛水的缸,受罪的鬼魂装在里头,囊扑是装在口袋子里头,由高处向下摔,由这边摔在那边、由那边摔在这边,这是刑具,「如阴毒人」,如这个阴毒人暗含着做,不要人见着,「怀抱畜恶」,怀里总抱着这份恶心,得机会害人,「二习相吞」,总是双方相吞,你含着仇、我含着仇,「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这都是地狱的刑罚,「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佛的眼睛一看,这都是前世造的业,名色名目彼此怀怨,就成为怨家了,这个名字叫违害鬼,互相相违,你害我、我害你,「菩萨见怨」,菩萨见到人怨恨人,「如饮鸩酒」,有一种鸩鸟,冠子上有毒,参在酒里头就能毒死人,所以菩萨远离之。
八 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八者,见习交明」,第八说见习,是外道的邪知邪见相交发明,「如萨迦耶」,一是萨迦耶见,于五蕴中执我,「见戒禁取」,二是见取,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三是戒禁取,有可取的、还有不可取的;四是边执见,于五蕴中随执断常,五是邪见,谤无因果皆名邪见,「邪悟诸业」,这都是邪心,「发于违拒」,他造的这些业都与正理相违背、相拒绝的事情,「出生相反」,出生正理与邪见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这是指着阎王、主吏、城隍这一类的,「证执文籍」,他做的什么业都给他记上,「如行路人,来往相见」,隐藏不了,「二习相交」,这是对待的,二种恶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有这些考问他,「推鞠察访」,推鞠是问罪人、察访是访实了,「披究照明」,把这个事研究好了,给他做明白了,「善恶童子,手执文簿」,阴间有善恶童子把善恶都给写着,「辞辩诸事」,他不承认,这都有证据,「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在名色名目上的这些邪知、邪见,「同名见坑」,他堕在邪见坑里去了,「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菩萨见着虚伪的、妄作妄为、邪见的执着,如同临到冒毒气的大山洞里这么厉害。
九 枉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第九是枉习,你冤我、我冤你,互相交加,发生诬辱毁谤,如是之因在地狱,「如是故有合山合石」,故有受这合山合石的刑具,「碾硙耕磨」这些刑罚,「如谗贼人」,如谗贼的人,「逼枉良善」,逼迫良善,所以就受这种苦,「二习相排」,彼此二种习气互相排斥,「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这都是刑罚,「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是故诸佛见这些怨恨毁谤的事,「同名谗虎」,就像最厉害的谗虎似的,「菩萨见枉,如遭霹雳」,菩萨见枉就像遭打雷似的。
十 讼习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