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第十一卷 第五章 论在家出家——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第十一卷 第五章 论在家出家  

  第十一卷 第五章 论在家出家

  在《楞严经》第一卷中,佛对阿难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范文,那就是:“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而阿难针对佛所反问问题的回答就是“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麁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经过这么一个来回,从而就逐步展开了整个楞严法会的进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舍弃世间深重恩爱而出家学佛修行,到底应不应当即刻实行,是很多学佛人在接触到佛教之后,都曾经首当其冲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一个人学佛,是不是要出家修行呢?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思考:出家的概念含义是什么?出家的机缘或者动机是什么?出家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学佛人要不要出家?

  首先我们来看看出家的概念含义:

  出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一个学佛的人,离开了自己在家庭和家庭成员一起的生活,加入到出家僧人的团体中,接受佛教教法修行的这种行为。

  为什么会是这种基本的定义呢?因为按照《毗婆沙论》中的说法:“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也就是说,这个学佛的人,为了躲开种种烦恼因缘中的关键点——家庭,而选择了相对烦恼因缘较少的僧团来进行自己的修行,这就是出家了。

  从这个最基本的含义上说,出家就应当首先具足三点:一是自己下决心纯粹的要学佛修行;二是自己认为在家庭的条件下,会产生更多的烦恼,会干扰自己的修行;三是自己认为出家的僧团烦恼因缘较少,而且能够学习到佛陀的教法,自己加入之后,会烦恼越来越少,修行容易上进。

  换句话说,一个打算出家的人,首先就要对佛法具有充分的信心,只有具有信心的人,才能够在出家的生活当中,接受种种完全不同于在家生活的环境改变和心理调整,同时也要接受种种几乎和在家生活完全一样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如果从一开始就对佛法没有信心,盲目冲动地出家了,一定会逐步地在种种条件下产生失望、懊悔、偏执、甚至还俗等行为,这岂不是何必当初?!

  这也就是在《智度论》当中所说的:“佛言。若人有信。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大法海。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义故。在佛法初善以信根故。”

  那么,说信,是要信什么呢?是信只要出家了,就不用赡养父母、照顾子女?还是信只要出家了,就可以不用工作,日日轻轻松松地有饭吃,甚至还有钱赚?还是信只要出家了,就像进入了保险箱,一定可以证果成就?比方说阿难信的就是自己出家之后,一定也会得到和自己的堂哥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三十二相呢!

  《大乘起信论》中说的好:“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真如行故”,《唯识论》中也说:“信有三别,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实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法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有了对佛法的最基本的信心,对家庭的厌恶和对僧团的向往,这两者,就成为了突出的一对矛盾了。为什么说这是一对矛盾呢?因为在这两种情感当中,明明白白地出现了厌恶和向往两种矛盾的情绪,而经过这对矛盾的情绪,就会产生不管家庭成员如何难分难舍,不管出家僧团是否全部都很清净如法,这个人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汇集中到“出家”这个动作上面,好像只要“出家”这个动作能够完成,就是对佛法的信心得到了实际的表现,或者说相当于自己向佛陀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自己的诚信心一样的。并且还会认为,别的人只要没有出嫁,那肯定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肯定是放弃不了世间享乐的一个懈怠懒惰之人。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并不见得!为什么?因为这种厌恶一方,追求另外一方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来看看《涅槃经》中是怎么说的:“夫出家者。不应起恶。身口相应。我弃父母妻子。知识出家。正是信诸善觉时。非是修不善觉时。”也就是说,当你发心出家的时候,这本来是修行善业的行为,可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为了达成出家的目的,反而对家庭成员产生了种种“阻碍我出家修行,你们就是邪魔外道”、“我的业障怎么这么大啊”这种种的恶念的话,那就完全失去了出家的意义了。

  还有,有些人出家,可能是一种炒作,比如说某某德先生的出家誓言;也可能是一种逃避,比如某某名人重病之下,出家忏悔赎罪,或者说是借助寺院的净地,进行疗养的这种行为;比如说过去有犯了事的人,往往会遁世出家,以谋求暂时的安定和安全等等。这种种行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出家动机或者机缘,所说可能会带来未来世的人天福报,但是却没有究竟的实际利益。

  关于这一点,在《宝雨经》中说:“于如来教中。正信出家。非因王力所逼。不为贼抑。不为负债。不怖不活邪命出家为希求正法以信出家。”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出家,并不能仅仅理解成为“出离家庭生活”,而是应当理解成为“出离轮回”、“出离烦恼”、“出离无明”、“出离种种虚妄妄想”的种种努力,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因为,如果出家是为了健康、轻松、没有责任、有饭吃、逃债、躲避,或者是为了赚更多钱、收更多供养、建立更大名声和权利、等等目的的话,这不用说就是完全错误的了;可是如果自己出家,也只是为了今世出家修行,来世就可以享受更好的人天福报,甚至哪怕自己不用功修行,终究有一天还是可以成佛,哪怕是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那么久的时间也无所谓等这样的目的的话,其实也还是错误地理解了佛陀的教法了。

  真正的出家,就是追求究竟菩提成就的心,以及做出相应的行为,正如《维摩经方便品》中所说的:“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心地观经四》中也说:“发菩提心,舍离父母,出家入道。”《遗教经》中也说:“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

  那也就是说:只要是真正的从心底里发出了要追求解脱,追求最上菩提的心愿,并且能够随之而做出相应的行动,就是出家了,这和是不是一定要剃发披衣,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正如《庄严法门经》中所说的那样:“金色女白文殊言。听我出家。文殊语言。菩萨出家。非以自剃发为出家。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出家。非以自被染衣。自持戒行名出家。能令毁禁者。安住净戒。是名出家。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出家。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护戒律名出家。若能广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婆沙论云。授与饶益。是慈相。除去衰损。是悲相。庆慰。得舍。是喜相。心怀平等。是舍相)。安置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名出家……”

  结合前面一章我们对修行方法的讨论来说,只要你能够明白原来学佛就是要解决“不生灭性”、“心”的问题,并且开始运用种种方法,或者说是直接就是用耳根圆通法门对“不生灭性”、“心”进行体认的话,本身就已经是出家了,而且还算得上是很好的出家人了呢!

  只要没有达到这一步,不管你通过什么方法剃的头,不管你用什么颜色染的衣服,不管你能够背诵多少的经咒,不管你已经在寺院和山中住了多少年,不管你的追随者有多么的无数无量,也不管你的神通威力有多大,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算的上是出家学佛之人。

  那么是不是就不用任何人出家了呢?这么绝对的说,也不对!

  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的延续和传播过程中,出家人和在家人从形象上面来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毕竟作为一般的众生而言,基本上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着相倾向和习惯的。简单来说,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了任何一个普通人,你可能不会立即将这个人和佛陀的教法建立起来联系,从而也就不会因为遇到了一个普通人,而提醒自己精进修行;可是当你在路上远远地看到一个穿着袈裟的出家人的时候,你会立刻就想起佛法,甚至立刻就会警醒自己需要努力需要用功了。这就是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具足出家形象的出家人,仅仅从他的外相上面,就可以进行佛法的传播,而不用时时刻刻都用嘴巴宣讲佛法。

  换一句话说:出家人的形象,是佛法仍然存在于世的一个表征。因此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明白学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心”,同时还能发心出家修持的话,那可是真正的令人赞叹随喜的人啊!

  所以,我对于出家的认识,就是只有明白了学佛的真正目的人,并且能够为了这个目的不断努力的人,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内相具足;如果这个人,还能够进一步发心剃发披衣,那么就是真正的出家内外相具足了;而如果一个人,并不明白血佛的真正目的,仅仅只是剃去了头发,仅仅只是穿上了袈裟,也就是说这个人仅仅具有了出家的外相,虽然他可能并不懂得真正的佛法,也不懂得引导众生,但是单单从外相上,已经在住持着佛陀的教法了。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那些外相上显示出了出家相,但是从言语行动等种种方面,完全把别人引导向贪、嗔、痴等三毒方向上,甚至还歪曲佛的法义,完全陷入魔法魔说那一套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穿佛衣、吃佛饭、砸佛锅的可怜众生呢!

  《楞严经的秘密》全文完。第十一卷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