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4)——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4)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忽然间有一个智慧的人(即佛)告诉他:衣里有宝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顿使他妄息真露,重获自性法宝,遂能从心所愿,成为大富翁。此时这个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测的宝珠,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

  你们听楞严经,修楞严大定,就是要发现自己衣里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什么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灭,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贵。没有欲念,没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YIN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时阿难,于大众之中,向佛顶礼,站起来说:刚才世尊说,杀盗YIN这三种业缘,如果能断除的话,则三生业果之因,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心中无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经歇息便成菩提,现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确实不是从他人或外边得来的。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这种说法,显然而明白地属于因缘法,为何世尊,现在又忽然舍弃因缘呢?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我就是自从听了十二因缘法,专心修到开悟而证初果。世尊!这因缘的道理,实在能够使一切众生,反邪归正,所以不单独我等年轻,有学的声闻(初果至三果为有学,证到四果才是无学),就是现在会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鹙子和空生等长老,都是先从老梵志学外道,修自然,后来听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便放弃自然转修因缘法,终能发明心地而得开悟,证到无漏果位。无漏即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漏”亦就是烦恼的别名。贪嗔痴等烦恼,日夜从眼耳等六根门头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所以说有烦恼为有漏,离烦恼为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现在佛说菩提是自性正觉,不是从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里,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应该成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缘来破他的自然学说,现在佛摈弃因缘,那么自然法,岂不又成为第一义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开导我们的迷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佛告阿难,现在就用城中演若达多这个人来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缘如果能消灭的话,那么,不狂的本性,就自然会生出来。这是因缘和自然,经过精研穷究后所得到的结论。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在那里,没有失去,亦没有得回。既然是本来自然,就应该时常自然,无时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缘,生出恐怖心,以为自己的头遗失,而发狂乱走呢?这里是说,众生的真性,如果属于自然,则应该时时自然,为何缘故而发狂,生出无明来?有无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头是自然的,就是因为照镜的缘故而发狂,何以不自然发狂,而要等到照镜的因缘,骇怕头遗失才发狂呢?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自己本有的头,原是没有失掉的,只因照镜而以为失掉,故妄生惊狂恐怖心。其实头非但无遗失,并且没有丝毫改变,怎可说是藉著照镜的因缘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说狂性本来是自然的,那么他本来就应该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则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又潜伏在哪里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如果说不发狂是自然的,那么他的头本来是真的,不是妄的,应当不会发狂才对,为何他又会发狂而乱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如果明白头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无缘无故而发狂乱走了。因此因缘和自然,都成为儿戏的理论,所以我说:三种相续能缘的分别心能够断绝的话,则菩提心自会产生。菩提心生,生灭的妄心就消灭。但菩提真心本来是没有生灭的,如果说有生灭,这亦是凡夫之执著,有生有灭,就成为对待法了。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必定要把生灭心彻底清净,才是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即楞严大定。但假如说有一个自然心生,那当然有个生灭心灭,一生一灭,又成对待,亦属于有生灭作用了。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无生灭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间的事物,用各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一个整体,才叫做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叫做本来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里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缘。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缘。离开因缘和自然,就是能离和不能离,亦都要排除净尽。若这样说法,才不是戏论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要证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来说还是十分遥远,一定要经过很多劫,和辛苦勤劳的修行,才能证得的。你虽然能够记忆背诵十方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典,如恒河沙数不清的不可思议清净妙理,但这只是有益于你的戏论而已。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你虽然对于因缘和自然的道理,说得很清楚,明了透彻,因此一般人都称赞汝是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不过像你这样历劫多闻薰习,这都不是真修实践,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YIN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你虽是多闻,但徒闻而无实修,终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须待我的楞严神咒,来转变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YIN火息灭,证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译作不来,就是不再来欲界受生死。现在她在法会中,成为精进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证三果,不必经一果和二果的阶段。既然她已证果,爱河干枯,也不再来缠你。

  “爱河”:喻爱心像河流一样不会停断。又爱为生死本,因爱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爱欲像河水,有时亦可以溺死人的。

  当阿难托体乞食的时候,摩登伽女一见他,即生爱心,便回家恳求母亲,将阿难召来。她的母亲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难迷住。本来邪不敌正,如果阿难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会给邪咒所迷。可能阿难亦为伽女美色所动,心一动邪术才能乘虚而入。佛知阿难将毁或体,故即说楞严咒,敕文殊菩萨持咒往救阿难。阿难闻咒,恍然觉悟,即跑回佛处,伽女亦随后追到。佛问她来做什么?伽女说:“我爱阿难”。佛问:“你爱阿难何处?”答:“爱阿难面目俊秀。”佛说:“你爱他的面目,那么便把它割给你。”若把面目割下,还有什么可爱?伽女一想便开悟,而证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爱心,只要能觉悟,便可得救。不觉悟,老是在爱河的漩涡里溺转,那就苦恼无穷无尽了。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所以阿难啊!你虽然经历很多劫数,能够记忆和持诵佛的秘密妙严经典。什么叫秘密?口不能说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测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为你说法,我不知道;为我说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样法一样理,但众人听后,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议,严是最有价值和最尊严的法宝。你虽能记忆和诵持种种妙法,还不如用一天的功夫,来勤修无漏法。无漏法即是断除贪嗔痴,无明,妄想,分别执著及一切习气。这样才能远离世间爱和憎二种痛苦。

  世间人都认为爱是最伟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伦理之爱,男女之爱,殊不知道有了爱,便有了苦!爱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爱到极处便成憎。好像你所最爱的人,忽然变了心,或者对你不好,你便会生起憎恨心,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说起夫妇的缘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妇相敬如宾,互相尊重敬爱,这都是前世结下的好缘,故今世享受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有的结下恶缘,便成为冤家,天天吵吵闹闹,家无宁日,岂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离开世间憎爱二苦,要不憎不爱,才是中道了义。

  如摩登伽宿为YIN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即如摩登伽女,从前原为妓女,由楞严咒的威神力,消灭她的爱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证果。现在法会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罗侯罗,译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爱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报。覆即盖,有覆盖之业障。耶输陀罗,译作名称,即有名词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过去的因缘,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经明白,便能在一念间,转修无漏善业,现在已能够超越欲界生死的缠缚,或者已蒙佛的授记,得到将来成佛的名字,何以你们现在还在自己欺骗自己,留恋在见闻分别上,和执著在视听的六尘上呢?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阿难和在会大众,听了佛的开示和教诲,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来藏的道理,实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顿时感觉轻安,获得从来所未来曾有的快乐。

  轻安境界是很难形容的,要自己领会,才能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坐禅时也有轻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觉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体轻松,妄念皆空,有无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难和大众听佛所说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胜和最快乐的感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阿难的本事是多闻,又因情感深挚而善哭,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经文说:他重复悲泪。哭至悲痛流泪,顶礼佛足,长跪拿掌对佛说:“世尊!你是清净宝王,具有无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种种因缘方便法,来提醒和奖励,引导一切沉落及冥顽的众生,使能脱离爱欲的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世尊,我现在虽然承蒙佛开示,明白如来藏的妙觉明心,是周遍十方世界,含有如来十方国土,清净而宝贵庄严的妙觉王刹。

  妙觉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觉王是指佛报身,如来是指佛化身,刹是指佛国王。即是说:我现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够含蕴重现报化二身,和清净庄严国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来藏性里面。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无漏功夫。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我现在犹如漂泊在旅途当中,没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赐给我一间富丽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还未得其门而入。

  大屋喻如来藏,即是说:虽明白藏性广大圆满,可是不知怎样修法,才能入屋内享用,才能证入如来藏性里。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舍弃无上大悲心,来指示我等在会中一切愚痴的大众,舍弃小乘有余涅槃,而能毕竟获得如来极果,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从本来最初发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里有小乘和大乘,泰国、缅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说法是说小乘;一部分弟子们听后,便往别处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后说大乘,他们没有参加,便说:“佛没有说大乘,在乘法是后人捏造的。”现在阿难,亲自请佛说大乘,愿舍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证。可是一部分跟佛学小乘的,都以先入为主,不承认佛后来所说的大乘法。这也有他们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国东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们谈话。因他们都了解我,知道我的根底,东北是我的家乡,他们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经庐墓三年,又肯济世利人,所以一见到我,或闻我名,都争来皈依。我也有怪癖,从不穿棉衣和袜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样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脚行走雪地上,也不觉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欢讲经和打坐,而不喜欢谈话。到了香港后,也只讲经说法,很少教人禅坐,也从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随便传授。故从香港来的弟子,因从未有学过,现在听你们说,学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们说:“不会的,师父不懂大悲法,怎能传给你们?”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样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说不乘是对的。有人信大乘,说大乘是对的。其实在佛教里,没有一个对,亦没有一个不对,只要你能专心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则讲实相法,理论总比较圆融无碍,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请佛指示,怎样修行用功,才能直达如来藏性里面的路径,使只证初果而有学位的阿罗汉,知道怎样才能摄伏无明烦恼,和往昔的攀缘妄心,得到陀罗尼,即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然后才能深入了解佛的正知正见。阿难向佛说完后,便五体投地,和在会的大众,皆一心一意来等待佛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这时,佛怜悯在会得到小乘果,而对于菩提心,还未得到自在和还未开悟的人,及为了将来,佛灭度以后,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发菩提心修道的人,乃开示一条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时期,大家求智慧,喜欢参禅而获开悟。像法时期,大家就舍本求末,喜欢修福报,建庙造塔,不注意禅定。至末法时期,也不要禅定,也不修庙造塔,只喜欢争斗。现在是末法时期,到处都是争斗。世界每一角落,都是斗争激烈,尤其某些国家,更喜欢斗争,唯恐天下不乱。这都是末法众生的业报。佛将入涅槃时,已先知道,末法众生,根浅智劣,难调难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先说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于入门,易于成功。你们现在能听楞精制经,能修楞严大定,这可说是处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应该轮到正法,在西方开始兴盛的时候,因为一般西方人都喜欢禅学。但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丝一毫,都不能随便怠慢,还要脚踏实地,不怕辛苦,勇猛精进,才能达到成功之路。我现在只是指点你们修行之路,将来成功与否,是要靠你们自己的,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佛即开示阿难及在会诸大众,你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议妙三摩提,即楞严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应该明白,发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点决定性的义理。什么是二点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第一义者,如果你们决定舍弃声闻缘觉小乘法,不愿再沉滞于空寂,而欲修菩萨大乘,进入佛的正知正见,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发心的动机,和证果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萨境界。)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用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而想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你再详细观察,在这器世间上,凡是有为有相的物质,哪一种是不会变坏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无论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会变迁烂坏。但从来不会听说虚空会烂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这里以虚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就以你身中四大来说:坚固如骨骼等属地,润湿如血液等属水,暖触如温度暖气属火,动摇如呼吸等属风,综合起来叫做四缠,互相团结构成一个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开你的湛然圆融,妙觉真心。这个不生不灭真心,一旦和有生灭妄心和合,就变成阿赖耶识,所以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来在如来藏性里,只是一个精明真心,但分开则变成六根。在眼就是视,在耳就是听,在身就是觉,在意就是察,从开始到终了,从四大开始,而变成五叠,即五重浑浊,而成为五浊恶世。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什么是浊呢?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没有半点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滞隔碍不通的。水和土的体性,本来也是一清一碍,不相同的。假使有一个世间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作用,而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相,二者变成汨然混浊的状态,所以叫它做浊。你的身中五重浊相,也是这样,就失去原来原来清净的真相。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现在先说劫浊,你看见虚空,遍满十方世界。但虚空和看见是漠不相关的。虚空自虚空,看见自看见。虚空虽有现象,而无本体。看见虽有作用,但无感觉。感觉只在人而不在见,如果虚空和看见,融合为一体,好像经纬一样,互相交织起来,就妄成为世间诸相。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劫浊于五阴之中属色阴。

  劫为梵语,译作时分,即时候的分段。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你身现在不得解脱,都是因为抟取四大假和合,而为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见闻觉知。本来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来是灵明圆融,而变成有留难和窒碍。四大本来是无知的物,现在给六根的性能所旋转,而变成有知觉了。由妄知和妄觉两相,互相交织,妄成浑浊,这就是第二重叫做见浊。见浊在五阴之中是受阴,是前五识的境界。

  为什么上文说五浊恶世是指外边,现在的五浊又跑回自己身上?因为你内边有五浊,外边才有五浊。身上无五浊,外边的五浊,也就消灭,这都是妄想造成的。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你心中,记忆和认识,以及所读诵和学习过的世间文字和科技,在你记忆的性能上,就会发为知见。但从书上所得的知见,都是世间的知识,而不是究竟从自性所发之知识。因为不是究竟的知识,所以终日便不断地胡思乱想,于是就生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法六尘境界。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就无体相可寻。六尘如果离开六识,亦无体性可得。因此识和尘便互相交织,妄成种种印象,留在意识之中,贪恋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浑浊。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在五阴之中是为想阴,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对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毁坏了,才讲仁义。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复礼,爱人爱己,不令别人生烦恼,就不必去讲仁义,仁义就成为多余了。“智慧出,有大伪。”如果大家都一样有知识,平等无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会认为其他的人太愚痴、太可欺。进而用种种欺骗奸伪的手段来玩弄人,所以说,有智慧出现,才有奸伪的人。“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里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伦之道,大家一样良善,便不能显出谁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闹闹,父母不慈,子女能孝,这样才能显出他们的孝心。“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太平时期,大家当职做官,不分奸忠。等到国家有灾难,才知道某人确曾为国家尽忠效劳。好像中国之岳飞,兵临城下,他能击退强敌,保卫国家,所以后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这浊亦是一样,单独一种,不会成为浊,必须互相组织,连合起来,才成为浊。比喻真和假一样,有真才有假。无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种种妄想妄见。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