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慧律法师 主讲
第10套
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5片)
编码:097【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 圆瑛法师《讲义》第641页——第764页
● 从「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消除,心悟实相,深意清安,得未曾有!。。。
(763页)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请坐下,698页,
698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698页,倒数第三行,这一段是告诉我们:尘亡,外在的尘如果没有,那么根也尽,也就是没有相分就没有见分。
【辰五申尘亡根尽(分二)巳初正申解结以酬问二兼成二妙以证验
(巳初分二)午初统论离尘无结二正教入一解六今初】
经文: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解释一下:
是以你现在,先讲眼睛,眼睛不是明就是暗的外尘,所引起的分别心才存在;如果你这个眼根,离开了暗、离开了明,那么,就没有依靠的相,也就没有见体;这个“体”不是不生不灭的体。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这里是讲耳根。如果离动,动就是大声,要不然就是小声,静就无边际。元无听质,这个耳根如果没有外尘的动跟静,那么就没有能听的妄质,当然是妄体,所以,元无听质。
那么,底下就讲鼻,说: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鼻子要有通,有时候感冒就塞,鼻子的功能就是嗅这个味道,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变,不是甜的就是苦的。那么恬呢?就是没什么味道,清淡的。那就尝无所出,用这二个角度:一个变、一个恬,道尽一切的味道,尝无所出。
那么,这个身体要碰到,要不然就离开这个身体,要是没有离跟合,这个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性,那么,这个觉触就本无。换句话说:这个身体负责合跟离这个触尘,没有合跟离,这个身体触尘就消失,也没有触体可得。
底下是: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我们在第六意识心,灭了又生,生了又灭,这个妄想、颠倒、执着,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如果内在里面的灭跟生,这个尘不存在的话,那么,了知安寄?了知之心,能了的这个妄体、妄识之心,“安寄”就是有何寄托?
这一段重点,它统统是在诠释:根如果离开外尘,那么根空无自性,失去了作用。
诸位!看699页的小字的注释,
【上科分论,揽尘结根,此科统论,离尘无结。】离开了这个尘,无结,就是内心就没有烦恼,也没有执着,那么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所以,你不能离开这个尘相,百千万劫你不可能成就的。【皆上句离尘,下句无结。又上科正所逆之流,此科即能逆之法。】所以,这一段讲三摩,是专门在怎么修行,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开悟解理这一段,叫你如何一门深入,如何来返流、来照性。所以,这一科就是能逆之法。【良以奔尘,即为出流,】你只要一心一意的,去追求这些不实在的外境,那么就永无宁日了,就出流了,就是心光外泄了。【亡尘正是逆流。】诸位!这个“亡尘”要画二个双红线,它的重点在哪里呢?就是离相,如果你不能离相,那就一辈子修行会很辛苦的!那么,离相就是成不成道全在于此悟入,全在于此悟入。意思就是:外在的相跟本性无关。简单讲:如果我们的本性受到外在的相——明暗、动静这些相的影响,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换句话说:如果你今天你是修行人,纵然你的命运非常的凄凉,那也是一种美,对见性的人来讲,凄凉也是一种的美,一种美。世间人追求这个荣华富贵为重,这是世间人;修行人会把荣华富贵看得比空气还轻。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一口气,吸进去,吐不出来,或者是吐出去,吸不进来,命就消失了!所以修行人要把荣华富贵看得比空气还轻;你能够把荣华富贵外在的假相(淡泊),这个就是亡尘,正是逆流,就不会追逐这个生死之流。【是以汝今,若能双离明暗二尘,自然无有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所以,这里讲的统统是妄,为什么是妄?因为有相分,所以才有见分,相、见都是妄。【此体因结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余五准此可知。】所以,【元无听质,质亦体也。此文无体句,须研究明白透彻,真妄二体,以揽尘结根,聚见于眼是妄体,以元明照用,常光独耀是真体,免同阿难之错解谬难也。】我们现在这个妄体,就是识心分别,真体就是真如本性;但是,这二个其实是平等的,只是在迷跟悟,同一个体性上,讲迷跟悟这个问题,离开了这个真,没有妄可讨论;离开了这个妄,你也找不到真。所以,妄体性本空,即是真,妄即是真,就是就悟道的人的角度来讲。所以,你不要说妄不等于真,那当然是迷的角度来说,妄体性本空,就是真。
699页,现在教你
【午二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你只要不依循着,就是心不往外奔驰。那么,动、静;把耳根排在第一个,就是娑婆世界最贴切的修行根,就是耳根!听经闻法要用耳根;返闻照性要用耳根;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要用耳根,所以,这个耳根就排在第一。动、静是对耳来讲的;合跟离是对身来讲的;恬跟变是对舌来讲的;通、塞是对鼻来讲的;生、灭是对意来讲的;明、暗是对眼来讲的。
如是十二种诸有为相,只要不循,诸位!那个“不循”就是完全不受牵制。那么,这样子的修行方式,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真如本性修行了。耳朵于动、静,一切动跟静如如不动;身体于合跟离,如如不动;舌头尝一切味,如如不动;鼻子于通、塞,如如不动;意于生跟灭,完全不着,如如不动;眼睛对明相、暗相,如如不动,也没有任何的挂碍跟期盼,为什么?因为那是有为相,这有为就是生灭法的。
这一段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只要知道它是有为的、它是生灭的,就放下,就是在讲这个。因为有为,它就一定会败坏的,败坏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着,万法皆是败坏之相嘛!
底下,
【循者顺也。不循十二诸有为相,即不顺流奔尘。以动、静二尘列首者,密示当用耳根也。此正教离尘工夫,必要从根解结。如何解法?汝但要旋根,自可离尘。】旋根就是不循,“循”就是顺,【此不循即前不随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亦即欲逆生死欲流。】是不是?那么什么叫世界、业果、众生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日月星辰不可得、因缘果报不可得,究其体相;一切众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可得,悟无所得,即入佛行处,它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不能入无所得,那么,我们生死的欲流就一直辗转,因为我们不能体悟到诸法毕竟空。所以,这个世界、业果,在众生来讲,它这个是实实在在的;可是对于有照性的功夫来讲,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这些仍然是幻。所以说:诸法如幻,亦无三界可出,说:三界者唯心是,如果你看到这个《楞伽经》,它就讲:三界者唯心,还是唯心,三界亦是如幻。【逆字之义,亦即观世音菩萨,入流解结之功,至简要,最圆顿,乃为一乘修法。凡有志楞严者,于此不循二字,】简单讲就是不随顺假相。或者用更清楚的名词就是:今天不管你家发生任何的事情,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动,房地产被窃了,怨恨摆不下;兄弟姊妹为了分财产,刀光剑影;儿子吸毒,你已经把他教到研究所了,还吸毒,放下了!
我曾经讲了一句很冷漠的话,也很有智慧的话,就是:学佛有时候要学自私。这个自私是发自解脱的自私。所谓自私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改变你的整个四周围,你一定要先解脱自己!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要不然你会“拧”死,你会气死!这个世间不可能每一种事情,都是按照你的节奏在过日子的,这是不可能的!四周,你想要按照你一定的节奏过日子;可是旁边的人,不会按照你的节奏来过日子。所以要想修行,一定要有一个宽宏跟大量。所以,我所谓的自私,其实是用智慧。所以解脱自己还是最重要的,说:某某人不学佛、我的亲戚不学佛!哎呀!先度自己啦!对不对?有一个一贯道的来,她的老公一贯道,然后他的老婆是佛弟子,然后就来拜托师父,说:我跟老公讲了十年,他就是不来信佛,希望请慧律法师来我家跟他讲几句。我说:不用这样啦,要去讲给几万人听才有效率嘛,去只度你一个,度你一个。对不对?讲了老半天,你还不一定能够相信我,对不对?来改过来信佛,还是要度更多的众生比较重要!这个就是看智慧。所以,法师不是没有慈悲心。
那么,我们就了解这个:于此不循二字,【宜究心焉!】
看底下,【此即华屋之门径,下文所选之耳根,即入华屋之正门也。】
700页,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随,随拔,“拔”就是选,随选一根。脱黏,脱黏就是离尘;内伏就是照性。所以师父一直强调:要用本性修行,是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成佛,才能够进入最究竟的佛道。随选一根,脱黏就是离开外面的十二种尘相;那么,内伏就是降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如果一发,其余五黏,应拔圆脱。为什么应拔圆脱?同一心性嘛!见性不会说:我耳根所修来的听的闻性,你眼睛用不着。意思是:解脱的人、内心解脱的人,眼见一切明、暗相也解脱;耳,动、静也解脱;舌,恬、变也解脱;身,合跟离也解脱,没有一处不解脱。
看注解,
【拔者选拔,即应前文。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上一堂课我们已经讲过了,要选择哪一根,修行要选对根。【随拔一根:即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因为凡夫时间、体力有限。【脱黏内伏,伏归元真者: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诸位!那个“黏”,就等于戴上一副太阳眼镜,被假相黏住了!我现在讲,你还不清楚,我再用例子来讲,你就更清楚了。好!譬如说这个人一开始,你们二个争吵,然后你对他印象很坏,很坏!后来人家对方求忏悔了,又做得很好了;可是因为你被这个妄见黏住了,无论对方怎么表现得体贴、改过自新;可是因为你这个妄尘黏住了,对他有成见,这个成见,他做了一辈子,你一样不原谅他;你一样不想亲近他;你一样不想改变自己去接受他,这个就是被妄尘黏住了,那种成见太难了,这个就是妄尘黏住了。就是卡在一种观念里面,你永远没有办法入于真心,把这个放掉,放不掉,他把这个观念放掉,比他布施他家的财产拿出来更痛苦,他就是讨厌那个人!人家已经改过自新了,可是我们还活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一定不原谅对方,这个叫做被这个妄尘所黏住了,成见、观念卡死!所以说:本有的光明,你一直 放不出来。。。宽恕对一个圣人是这么的容易;可是,对一个凡夫来讲,那个宽恕是多么的困难,是奢望,算是一种奢求。【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这个“一门”就是一根。所以,一门深入,这一门是耳根门,动、静、根、觉、空、灭,再愈来愈深。。。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这个叫做一门,然后,最后才有深入,深入是对浅来讲的。念佛没有这样,我们念一句佛、诵一部经,我们现在一直误认为,这个叫做一门深入,跟《楞严经》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所谓“一门”是指耳根门;所谓“深入”是指动、静、根、觉、空、灭,我们有六结,我空、法空还有空空,这样愈来愈深入,才叫做一门深入。现在念一句佛、少诵经,这是少修,把它当作一门深入,有违佛意啊!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
【又此段正从根解结,次第修证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离尘照性,乃是无修之修;】为什么无修?因为无为法嘛,真如是无修,方便修,念佛也是修、拜佛也是修。为什么?念佛空、拜佛空,难道作一切务不是空?所以叫做无修而修。【得入圆通,乃是无证之证;亦题中修证了义。】
【今以观世音,从闻、思、修,初、中、后节次合之:脱黏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二结,破色阴;】
【内伏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前面加一个“能”字就更清楚:能闻、所闻都不可得,“尽”就是不可得。就是【解根结,破受阴;】
【伏归元真,即尽闻不住,】不住还是空,所有的闻,仍然不住。【渐次深入,乃至生灭既灭,】也就是解觉结、空结、灭结,(【解觉空灭三结,】)诸位!这个觉、空、灭,统统在心中解,在心,因为这个已经无关于根跟尘了,根、尘已经都放下了。这个解觉结、空结、灭结,这个统统在心的微细上解,这个要特别注意。也就是【破想、行、识三阴;】
701页,【发本明耀,即寂灭现前,发本有妙明光耀之性。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外尘也不会障碍它;里面的能缘的根,也不会被它局限。【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诸位!寂灭法就是佛法,找到了寂灭法,这个世间的真正的幸福、快乐,彻底的解脱、无诤,心大慈大悲,与佛完全相应,佛陀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最解脱的人,要不然学佛做什么?所以,这个寂灭的真境,就是我们要去追求的;说追求也是方便语。【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都应当是如此。(【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只要一根能够入流照性,那就圆满,全部都解脱,因为同一个本性。【即答前但于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你看,一门深入是指什么?是指耳根,非常明显在这里,一门深入,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亦即下文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701页,
【巳二兼成二妙以证验 ( 分二)午初情界脱缠成互用妙二器界超越成纯觉妙(午初分二)未初先以示妙二证不循根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个对初学佛法来讲是不知所云,真的是不知所云。
师父这一段慢慢解释一下:
不由前尘,就是脱尘,解脱的脱,脱尘,脱离外尘。不由前尘,所起知见,就是说脱尘,因为尘会引起知见,那么,知跟见用二、二根,本来是六精,现在用二精来代替六精,知、见就是六精。了悟了不由前尘所起的这种知、见。所以,这八个字是脱尘。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也了悟了。。。这一段是脱根,八个字是脱根,前面是脱尘,这一段是脱根。也了悟了,明内在也不循根,不循根就是不用浮尘根跟胜义二根,只是寄根发明,寄根而发照、照明之用,实在不是说全由于根,所以不循根。只是,“寄根”上面加二个字更清楚:“寄根”上面加:“只是”寄根明发,明发就是发照的作用,叫做明发,就是发照、照明的作用,叫做明发。简单讲就是:也了悟了内不依根,不依浮尘跟胜义二根,只是寄根而发照明的作用,只是寄根,就是不离根,要起作用也不离根。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就是用本性,透过根显现出来的意思。
整段的意思再解释一下:
了悟了不由明暗等十二个外尘,所起的六精的种种知见,也了悟了、明白了,内在也脱离了根,也不依根,只是寄根来发这个照明的作用,由是六根,能够互相为用。
因为见性,像佛这种功夫,眼不单单只是能看,也能听,尝、嗅、觉、知都知道,六根可以互用的。
看注解,
【此承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之相,亦即答前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之义。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证境。二妙】就是二种妙用。【即结解之后,所发自在用:】二种自在用。哪二种自在用呢?二种都捆不住他,【一情界脱缠;】情界脱缠就是离见、离执、离根,情界脱缠。就是任何事情都不会在他的根打结了,看任何事情,心不会打结;听任何的声音,心也不会打结,这个叫做情界脱缠。二、器界脱缠,(【二器界超越。】)叫做离相。所以第一个,情界脱缠就是离根、离见;器界的超越就是离相、离尘,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唯是一心,器界超越,器界无非是相,十二种尘相,【因前佛哀愍会中,声闻、缘觉,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门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净,得大自在也。又释阿难伏疑,】伏,降伏了种种疑问,【六根净后,有何利益,故示二妙。】
【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者:】【明】就是了悟。了悟了【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诸位翻过来,702页,【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见精跟知精,二精包括六精——眼、耳、鼻、舌、身、意。【众生聚见于眼,聚闻于耳,是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妄知妄见。】现在用真心了,【今发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尘,窥天鉴地,是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真知真见,】用本性就是这样子。所以用本性的,他就不会扭曲,他就不会扭曲,因为他里面没有语言、文字、观念的东西,他也不会误会人家。乃属于真知真见,【即众生本具之佛知见。】所以,佛就是用这个来修行。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者: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这意思就是说:眼见一切相,明、暗,本性立刻显现出来。不因为明跟暗,耳根不因为动、静,本性自己流露出来,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它有发照明之用,也是借着六根。【故佛菩萨不俯仰,不回转,圆见十方,可为明证。】这一句话就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就是这样子。眼见十方,如果我们被明暗、动静所框住了、局限了,局限在有情的根身、外在的世界,不能离相,也不能离尘,也不能离根,那么我们这一辈子,修行无望、解脱无望!所以,修学佛法,就是在那个离相要非常非常的彻底。简单讲:0.01被黏住,都不对,都不对!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有很多快乐的事情,记得!那个是幻,虚幻不实在的快乐,它不是法乐,它是五欲六尘的乐。或者是这个世间有无量无边的痛苦,这个也是幻、也是妄、也不实在的。所以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快乐或者是不愉快的事,单刀直入的用本性放下,没有这个东西,在刹那之间就得见性,那么,你往后所过的日子,就会完全不同。
底下,【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者:正由根尘双脱,灵光独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互用即根隔合开,】根一隔,那么就有合跟开,一合一开,【自在成就,合】合,合的话就是:【见、闻等六用,于一根中;】譬如说眼不独能见,(【如眼不独能见,】)【亦具闻、嗅、尝、觉、知等六用也。】就是一根等于六根用,就是这个意思。于一根中就是等于六用。【开一根作六根之用。此即诸黏圆脱,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位当在十信满入初住,(【位当在信满入住,】)信满入住就是:“信”的旁边写个:十,“住”的旁边写个:初,那么就更清楚了。那就是十信满了,然后就入于初住,就是这个意思。位当在十信满位,而入于初住。信满入住,一般还看不懂,不晓得它什么意思。就是十信位满了,修行修到有相当功夫了,入于初住位,就是见性;圆教初住就见性,别教要初地菩萨才见性。【同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之境。正由选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方能有此妙用。有人以六根清净,指解第三根结,】因为我们有六结是:动、静、根、觉、空、灭,认为六根清净指的是第三根结,【即能证此,】六根清净,我认为不可能,(【余意非之,】)【请俟高明审之!】圆瑛法师很谦虚。“俟”就是等待,等待有高明的人来判断一下。【工夫至此,于众生世界】这个是指(【有情世间,】)【不复生缠缚矣!】
所以,佛法,它的重点在哪里?在于不被相捆住、不被根身所捆住。
如果一个人得到大悟,那么他也会生病,可是他的生病,他只有一种负担,就是肉体作不了主,他还没有办法像佛一样,能够转这个根身,那么,他唯一的就是生病。这个生病不愉快,但是,他的心不烦。
但是,世间人有二种病,他这个身体一生病以后,内心跟着脆弱了,面对死亡就开始恐慌了!
所以,大悟见性,它有一个好处,会减少世间很多的不必要的痛苦,看到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跟负担,因为他都是用本性在看、用本性在听,也不会跟众生一般见识。所以,就变成你赞叹他,他也没有什么增减,对不对?你批评他,他也没有什么增减。所以,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佛法!虽然说讲了这么简单,佛法都是在培养这一念;但这一念还真的不简单,不简单!
703页,
【未二证不循根】
经文: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说:阿难啊!你岂(难道)不知道吗?在我们讲这个楞严会中,有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因为太精进了,眼睛失明了;可是,佛有教他修一种。。。后面都会讲:乐见照明三昧,结果就半头天眼了,他用头来看,眼睛坏了,他用头来看,用头来看。阿那律陀无目也能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没有耳朵,可是他用龙的角在听,龙的角。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后面都会有讲。舜若多,舜若多就是空神,就像虚空的神,虚空,因为他没有色身,叫做空神,舜若多就是空。他无身觉触,因为是虚空。所以,舜若多神是虚空神,就是虚空就没有色身,无身觉触。如来用大慈悲心,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如来一放光,暂时让他现出这个色身。但是,这个虽是色身,既为风质,有质等同无质,其体元无。
底下,诸灭尽定,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证阿罗汉果。得寂就是涅槃,如果加一个“之”就更清楚了:得寂之声闻,得寂之声闻就是涅槃的声闻乘。诸灭尽定就是证阿罗汉果的,得到涅槃之声闻乘,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这个“意根”就是第七意识,粗的第七意识,一半已经降伏了。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因,写一下:不因第六意识心、第七意识心的心念。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也不是用第七意识的执着,执着心,俱生的执着心。
703页,中间,
【《正脉》云:此恐凡、小,久执六用,必循六根,骤闻】“骤”就是突然。【明不循根,疑而不信,】现在突然了解说:喔!不一定要用依照外在的尘,还有内在的根,不一定用这个。根根便可以互用,疑而不信,【故引现会以证,令得除疑。汝岂不知者:反问之词,今此楞严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多好睡眠,被佛呵责,精进】结果失明,【失目,佛怜而教之,令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如观掌果,】)如观掌中,就是把这个水果放在你的手掌当中,如观掌果就是这个意思。就像看到你手中的那一粒水果那么清楚,叫做如观掌果。手掌放一个水果,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掌中那个水果那么清楚!【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是一证也。他如跋难陀龙,此云善欢喜,护摩竭陀国,风雨以时,人民欢喜,故以名焉。它虽有耳而失聪不能闻声,乃用角】改用角【而听;此听不循耳,寄角明发。】你看!不得了,都很有修行!底下就是:【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此云天堂来,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这个阿耨达池,东南流入海者叫做殑伽河;西南流入海者,叫做缚刍河;西北流入海者,叫做徙多河;东北流入海者,就是中国的河源。那么这个阿耨达池,你就不用背那么多,我只是随便简单念一下,有往东南流、西南流、西北流、东北流,统统【流出四河,】简单讲:阿耨达池就是很大的水源地的意思。【此其一也,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此云牛呞(shī(牛)反刍),食后恒呞虚哨,】恒呞虚哨就是这样子,如果不表演一下,你还不晓得。他就是这样,(师拟吃食时蠕动嘴唇并咂嘴貌)吃完了,他还弄了一些动作,有声音出来,不表演,你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叫做呞虚,边吃饭边发出声音,多余的。叫做【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云虚空神,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乐不可言,其质如风,其体元无,无身亦能觉触。】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者:灭尽定,亦云灭受想定,前五与第六识,受想皆不起现行,】那就没有烦恼了,第六识就是妄想的根源,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那当然就是第六意识了。前五识、第六意识,所有的妄想颠倒统统没有了,那就太好了!外面的尘也脱根了。【即第九次第定。】阿罗汉之定。【前八属有漏,】像我们常常讲的:四禅定、四空定,加起来八,八种有漏定;那么,这个九次第定,这个是属于无漏,【此一属无漏。】为什么能够无漏定呢?因为他有佛的无漏慧,才能真正的断这个烦恼。定是伏烦恼,慧就断烦恼,所以这个开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得寂:寂即灭谛,得证灭谛涅槃,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久灭意根。【不特六识不起现行,即七识粗分亦灭,】这个七识就是我法二执的根元,如果读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第七意识,重点在我执还有法执,就是俱生。就是第七意识的粗分亦灭,【故曰久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今在鸡足山,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孤山曰:以上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意思就是:根根可以六用了。【何况圆脱,】的圣人,【岂无互用?】举这些,也许是凡夫、也许是小乘而已喔,都只是一个妄力,还不是清净的六根喔,还不到佛的功夫,尚且不依根,何况圆脱的圣人?六根岂不互用?岂无六根之互用?所以岂无互用就是:岂无六根之互用?
【初情界脱缠,成互用妙竟。】
底下,704页最后一行,底下就是
【午二器界超越成纯觉妙(分二)未初先以示妙二验不藉缘今初】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说:阿难!汝今诸根,如果圆拔,如果能够圆满的脱离,脱尘、脱根。内莹发光,内莹发光就是我们用本性修行,没有烦恼,那个晶莹剔透的真如本性发光。如是的浮尘,浮在外面的尘,以及器世间,你知道,它会变化,就是生灭,生灭就是万法总是败坏,万法皆是败坏之相,败坏之相,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也没有东西可以分别,也不会产生颠倒的知见,不会拼了老命,在这个缘起的假相,硬是去执着、分别它。所以,这个诸变化相,如汤。。。“汤”就是热汤,对不对?如果你去日本就知道,有男汤、有女汤。是不是?如汤销冰,用这个滚烫的,冰立刻就销了。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随你的心念,化成无上知觉。简单讲:不再受外尘干扰,也不再受这个根、六根的干扰,全部,根尘放下、能所放下,全部都是用一心,真如心性修行。
注释:
【此中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情界脱缠,器界超越,同在一时,因言不顿彰,】顿彰就是立刻,“顿”就是立刻,“彰”就是显,解释、显示出来。因为言不顿彰,因为没有立刻就很明显。【文分先后。故重牒曰:】再一次的叫做重牒。【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即耀性发明,体净用现也。此拔字,不作选拔解,乃是脱义。如是浮尘至虚浮之尘境,如阳焰空华等;及器世界,似实有法,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位!这个统统是缘起相、统统是生灭相,缘起就是如幻,叫做似实有法,好像真的有那个法,其实没有。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变化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倏无】倏,跟那个速度的“速”是一样的,很快就没有了,【谓之化。】
【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者:应念即随心之谓也,以一切诸法,染、净、苦、乐等相,皆随心光之所镕化,还成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执。。。心一直执,执到最后太严重的话,就变成植物了,像一个植物人一样,魂不守舍了。如水成冰,【无碍而碍,遂成器世间诸相。今已修证,故如汤销冰,碍即无碍,汤喻心光,故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交光法师曰;夫山河大地,皆自心纯觉之体,】你看看,没有内外,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如来藏性,就是这么简单!那你就是多了一层执着、分别、颠倒,苦,是谁让你苦?自己!对不对?外境没有说好跟坏,总是唯心,把它定义成好、定义成坏。【则翻苦作乐,变秽为净,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碍,无所不可,如后观音三十二应等,得大自在也。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虽根身亦不得自在;】学佛就是学自在;学佛就是学解脱;学佛就是学离相;学佛就是学离见。所以你真正对心性有所悟道的人,这个人,你生活在他旁边,只有阳光,只有阳光,他的内心完全是喜悦的,只有阳光。所以,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宁愿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哭,也不愿跟愚痴的人一起笑。所以,你跟大智慧的人在一起,每天听他开示几句。。。久了,内心自自然然的一直解脱,一层一层的一直抛开。。。一层一层的一直抛开,【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虽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此学者,但当解根,无劳出界也。】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修行的重点。当解根就是:根,把那个能缘的识心分别统统放下,也就是能缘的心,变成、转变成无所求、无相、无住,这个就是问题了。但当解根,你只要在能缘的这个根,那个识心分别,转换成用无所求、无所执着的、无分别,用平等的心,一念转换过来,用无所住,因为我们看什么都执着;那么这个根,看什么都不执着,诸位!立刻就出三界,叫做无劳出界。这意思就是:我们修行一心一意想出三界;现在不必一心一意想出三界,自然出三界,他有这个意味。无劳出界就是:我们修行人一心一意辛苦,一生一世拼了老命要出三界;可是,你只要用对了方法,自然就出三界。
所以,在座诸位!那么,我们用转换,你的心里面,完全于世间的假相、十二尘相、有为相都无所求;也了解诸变化相都不可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可得,了解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用这个心,即心即佛,来作根本念佛的心。在座诸位!这个心一清净以后,这个亲因缘就非常强,在临命终,我给它一个名词叫做ATM,ATM就直接转账!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任何的中阴身,是为什么?因为太快!这个色身果报尽了,因为他心二六时中都是精进的,而且懂得修福,他只要是善,他就想办法去修;只要能布施的,他也不会吝啬;只要能宽恕众生的,他也不跟众生计较,受到委屈的,也认命。
昨天有一个居士来,说他被他女儿搞了三百多万,不还他!自己女儿,也没借据,现在女儿的婚姻变化了,三百多万对他来讲是很多,他一个老人家,心里愈想愈气。。。坐车子来到文殊讲堂,前几天我就这样安慰他:第一个,你要输一次还是输二次?一,了(输)了三百多万,他也知道要不回来,了(输)了三百多万,了(输)一次。你现在一直气。。。他气到晚上都睡不着!“拧”。。。国语不知道要怎么讲?“拧”?这个台语跟国语有时候翻很难翻!就是恨啦,要讲恨;不过恨是怨恨,“拧”也不是恨的意思,一时之间不晓得国语要怎么讲。这个就很麻烦了,他晚上都气到睡不着,我就跟他讲:了(输)了金钱就好,不可以连这个心情都了(输);输了钱就好,不可以连心情都输掉!他就体悟到:是是是!他听,输一次就好,不要输二次嘛!第一个,输了三百多万,这假设你输,又输了你的心情,那你临命终怎么办?是不是?我跟他说:你日子过得去吗?他说:过得去。过得去就好了,至少你这个命还活着,还有机会好好的修行,放下,念佛。听了有所体悟。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这样子,受到委屈,一念之间全部摆平。所以如果你有这样子用佛的心、清净心,在你临命终的时候,那一刹那之间;所以,你记得!要用这个臭秽不净的五蕴身,记得!行善,临命终你才有一些善业可以带走啊,要不然你带什么?你现在拼了老命,身、口、意拼了老命造恶业,你临命终只有带恶业走,你什么都带不走,只有这个带得走,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以聪明的人,会利用这个色身听经闻法,想尽办法来行善,来救、救救苦难的众生;等到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臭秽的色身,就像脱掉不净的色身,哇!到极乐世界,立刻神通自在!我们也不怕死亡,也不怕临命终,为什么?极乐世界在等着我们,我们怕什么呢?这个娑婆世界哪一点好?它好,释迦牟尼佛还讲四十九年的经?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很辛苦、很累,很累、很辛苦;但是还好,有佛法可以听。是不是?
翻过来,706页,
【未二验不藉缘】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706页,经文,阿难!如彼,因为佛法的义理深,我拿世间人,你能够了解的事情来比喻。如彼世人,就像那个世间的人,聚见于眼,因为眼睛是用来看的,当然聚见于眼。好!若令急合,叫这个正常人的眼睛:把眼睛闭起来!若令急合:把眼睛闭起来。立刻暗相就现前,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尘了。六根黯然,为什么?眼睛一闭,眼睛没看到前尘影事了。是不是?六根就黯然了。头足相类,头足,在一个眼睛闭起来的人来讲,还没有触摸以前;这个“类”就是相类似。眼睛闭起来,眼睛看不到的人,哪里知道哪里是头,哪里是脚?如果躺下来,躺的方向不一样,哪里是手?哪里是脚?头跟脚也分不清楚。对不对?所以,头足相类就是:就眼睛看不到,或者是眼睛正常,让他闭目,眼睛闭起来,头跟脚是相类似的,就是无可分别的意思了。
彼人,若彼。。。下面加二个字,你才知道它的意思:合眼,就是彼合眼人,就是把眼睛合起来的那个人,若彼合眼人,这样看就清楚了。所以不加字,你还不晓得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若彼合眼人,验证一下,把眼睛闭起来的那个人,用他的手,循体,体就是外所立人体,循外面的站立的那个人的身体,这个“体”是身体。循,顺着一定的方式,循体外绕,外绕就是外绕一匝,转一圈的意思。循着外面站立的人那个身体,在外面绕一匝、一圈。然后呢?彼虽不见,彼眼睛虽不见,因为他是合眼嘛!可是,经手一摸,头足一辨;彼虽不见,中间加一个:彼“眼”虽不见;因为现在已经不用明跟暗了。然后中间要加四个字:经手一摸,触碰的意思,头足一辨,手一触碰:喔!这里是头,这里是脚。当然一摸就知道了。所以,经手一摸,头足一辨,这里是头,这里是脚,知觉是同。这一句很简单就是:眼睛就算不看,不借重明跟暗;简单讲:瞎子,眼睛看不到的人,他的知觉是一样的,一样可以成佛,一样可以修行。为什么?知觉是一样嘛,不一定要靠眼睛,靠耳朵的知觉也行、靠身体的触觉也行,所以,都是同一个觉性。
好!整句再解释一下:说:阿难!拿这个世间人来举这个例子,一般世间人聚见于眼,如果让一个人、正常人,眼睛立刻合起来,急令他合起来,他的暗相就会现前,六根就黯然;“黯”就是深黑色的,黯然。头足相类似,无可分别。如果彼合眼人,用手循所立的人体,外面绕一匝,用手来触摸,那么,彼眼虽然不见,经手一摸,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知觉是同,就是我们的觉性,不一定由外面的尘的意思。
【上科由不循根,为根身自在之本,故举人以证,不循根不无知见。】不是没有内在的知见作用。就是:不循根,并不是就没有内在知见的作用。【此科由不借缘,】不借外在的缘,能令众生这个器间完全自在之本。不借缘,【是器界自在之本,】意思就是:不借外缘,能令众生在器世间完全自在。【故即事以验,】来验证。不借缘,也不能说他没知觉,(【不借缘不无知觉。】)知觉跟外缘没关系。【故呼阿难之名,如彼世间之人,但聚见于眼,见性本来,廓周法界,只因众生,黏湛发见,结色成根,遂聚见必依于眼,离眼无别有见。】
【若令急合下,】立刻叫他眼睛闭起来。【举事以验。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现前,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头之与足相类,无可分别。彼人以手,循体外绕者: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体,】人的身体。【外绕一匝,即以手摸其全体,彼虽合眼,不见其形,头足一辨,摸头则知为头,摸足则知是足,此之知觉,同而不异。】意思就是说:不管你用哪一根修行,他的知觉都存在,就算眼睛看不到,没有前面的明相,他一样可以修行,用其他的觉性、其他的根来修行。
底下,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喔!这个太省略了,这个一下完全看不懂!
好!写一下,缘,“见”就是能缘之见,世间人能缘之见,因为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所以,能缘之见必因明,必借重外在的光线,“明”就是光线。世间人能缘之见,必要借重于外在的光线,而暗的时候、没有光线的时候,却成为无见,这个是世间的常理。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能缘之见,必因外在之明,而暗却成为无见。
底下,不明自发,不明就是没有假借这个眼睛,就算黯然了,如前面所说的,那个合眼人对那个所立之人,他不明,“不明”就是无见,不明:无见,没有这个见。然。。。自发就是自然能发;“发”的底下:知觉,自然能发知觉。也就是不因光线看不到,没有光线看不到,就说他完全失去知觉;不一定要用这个光线来论断、眼根来论断。所以用什么,他的知觉是相同的。所以,不明自发的意思就是:就算没有见到,没有这个眼见的明相之见,自然能发知觉,知觉是相同的。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所以我们的本性无关于明暗,无关于根、无关于尘,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简单讲:大智慧的人,在明相,他也是充满智慧;在暗相,他也充满智慧;在动态,他也充满智慧;在静态,他也充满智慧。世间人不懂佛法,他就是这样,当他很厌烦的时候,就想找一个山上的小木屋,小木屋,住下来,住下来。所以人完全随着这个情绪在变化。
有一个女孩子,她就是住了一栋小木屋,哇!她跟她的男朋友谈恋爱的时候,是眉开眼笑,她男朋友送她一只泰迪熊,泰迪熊,泰迪熊。她正在谈恋爱的时候,她男朋友回去了,她就电话接起来:嗯!Honey!她拿那个泰迪熊就猛亲,当她男朋友。后来她男朋友,二个人吵架,吵得很厉害,然后她男朋友也不打电话给她了,她每天抱着那一只泰迪熊,左打泰迪熊,右边又打: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那一只泰迪熊变成她出气的。后来把那个泰迪熊吊起来,射那个飞镖:可恶的男人,可恶的男人!当那只泰迪熊很可怜,被打得惨兮兮!
那么就了解说,众生因为世间的有跟无,强烈的那一种对相上的执着,是无以自拔的!如果你不能脱离这一些缘起的、如幻的假相,这一辈子很难入道!所以,师父一直强调:念佛一定要用智慧念佛,你经教不通、心性不明,是很难把它念到一心不乱的!所以,听经闻法是有帮助,正面帮助,绝对有帮助我们了生死。而且帮助我们念佛也好、拜佛也好,或者是你做种种的佛教活动,或者是慈善的活动,乃至于你平常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好,也好。
但是难就难在,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太重,就是那个个性就是不改,改不掉!虽然佛法听了十年、二十年,可是那个。。。台湾话讲:那个古怪的个性还是在,他就是不改;我偏偏不改,你能奈我何?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如果你不改变你自己;这一句话就是十足的哲学名言,就是师父告诉你这一句名言:你如果不改变你自己,就是佛来都没有用,一点办法都没有!万法既然唯心所造,是不是?身心在你自己,佛在外面,有什么办法?
所以,要亲因缘跟增上缘,这二个缘,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亲因缘跟增上缘,二个都很重要,例如说:我现在很有修行,也很认真的用功拜佛、念佛、听经闻法,这个亲因缘,对不对?很好!可是你临命终,旁边的人不懂得助念、不懂得安抚你,当你在加护病房、急诊室的时候,又说了一些是是非非:你看,你拜佛,叫你不要吃素,你每天都吃素,吃到你看,送急诊室、加护病房,现在医生讲:没办法了,你癌症第x期了!你看,都是因为你拜佛、都是因为你吃素来的!哇!然后就是发大火;(笑)又讲到那个不会讲的“拧”字了,气!你临命终没有碰到好因缘,增上缘没有碰到,麻烦大了!这一念嗔恨心起了,咻!就会堕地狱的,很可怕的!那你说:师父!您不是说他修了很多的善因吗?可是,就碰到没有好的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喔,记住喔!你有善根,念佛、拜佛、有听经闻法,算有善根了;那个福德跟因缘不具足,没有!所以那个临命终没碰到。所以说:你必需要有亲因缘,就是你很肯自己改变自己,还要结,跟外面一定要结善缘,在你四周围的人,就算你不想跟他这个人做朋友,你也不要跟他结恶缘,记得师父的话,这样你临命终才有人来替你助念。所以,这个亲因缘跟增上缘,是很重要的。当然,功夫炉火纯青的人,像祖师,这个炉火纯青的人,那不需要什么,他一念之间就ATM转账,就直接转到极乐世界去,舍身趣生,刹那之间就莲花化生了!是不是?所以,你今天所修的,绝对功不唐捐。要记得!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善缘,这个很重要!不要得罪任何众生,尤其不能得罪小人,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一千个君子更可怕!
707页,
【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谓虽灭明尘之缘,】虽然灭掉外在明光之尘,有光线。【亦复何碍于见?】亦复何碍于见,就是觉知是相同的。见是对明来讲的嘛,有见有明;可是他的觉知不会受到明、暗影响的,因为觉知是相同的。【此正验不借缘。对彼凡、小,过虑圆妙未发,】“过虑”就是担心。对彼凡夫、小乘人来担心,佛担心圆妙之心证悟未发,所以,【先销根尘,恐致落空,故举此以验,令其进销无畏也。】不要怕,不要怕,继续前进。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这个文字简单。
【上科举验,凡夫根尘未销之人,】“根”就算见分,“尘”就是相分,八识的见分,还有八识的相分。未销之人,【见性尚不借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根尘既销三句,合前文。根谓根身,即情世间;尘谓尘境,即器世间。既销者,即内莹发光,所有诸相,如汤销冰。云何觉明不成圆妙者:即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 文从阿难请修至此,佛为说二决定义,前义略示因心须择,令圆成果地修证,后义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令深切。。。“切”就是深切,“晓”就是知晓,令深切知晓他下手的功夫。所以,修行要有方法,不是盲修瞎练。【解根方法,发明详尽,但未显指何根,为证入华屋之门,佛虽密示,而学者于此,宜当反覆潜玩,庶几】就算希望,【有得。】希望你能够有所心得。
【初分门以定二义竟。】
底下来验证,翻过来,
【壬二验证以释二疑(分二)癸初验释根性断灭疑二证释别有结元疑】
【(癸初分二)子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二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子初又分三 )丑初因果相违二后先异说三更求开示今初】
708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白佛:世尊!您不是常常讲的吗?不生不灭的因地心的觉心,要跟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常住果,要与果位名目相应吗?就是不生灭因,才能产生不生灭果吗?
底下,
【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即上文所云: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分明说因地心,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不只是【名目皆同,】而且要义理还要相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用现在的话讲:如果用放不下的心,想要求得佛果,那是不可能的!就这么简单。我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用这个心,那打死不可能成佛!佛是没有一件事情放不下的。若以生灭心,生灭心就是放不下,识心分别,哪东西放?妄想相放不下,还有习气放不下。简单讲就是:习气放不下、妄想心放不下、执着心放不下,要这样求成佛果,不可能!你要能够用不生不灭,令心无所增减,了解诸法本空,用肯放下就真的放下,没有考虑、任何转圜的余地,就是这样放下,没有任何的条件,放下,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只要用这个心来求佛道,名字相同,义理也就相同,就一定会成佛!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嘛!
底下说: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说:世尊!如果位当中,也可以讲说无上的菩提。把笔拿起来标号,菩提,标一;涅槃,标二;真如,标三;佛性,标四;庵摩罗识,就是无垢清净识,就是所谓的。。。它迷了叫做阿赖耶识,悟了叫做无垢清净识,标五;空如来藏,标六;大圆镜智,标七,这是七种名,称谓虽别,但是都是果地。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就是我们的佛性,常常讲的。那么你也可以称为无上菩提;也可以无上涅槃;也可以称为真如自性;也可以称佛性;也可以称庵摩罗识;也可以称无垢清净识;或者称空如来藏;或者称大圆镜智;这个都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涅槃妙心、如来藏性。
709页,
【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在缠的因地,那个是烦恼,取果地。
好!底下,“菩提”,画一个框框,【菩提:】就刚刚你标示的,现在要对应,对应来看。“菩提”,画一个四方形框起来。菩提:【是究竟智德,离烦恼所知二障所成故;】
【涅槃:】标二。【是究竟断德,】断德就是因修行而断,叫做断德。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出分段、变易二死所证故;】
底下,三、【真如者:天然性德,无妄曰真,一真一切真,无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则非纯真;不异曰如,一如一切如,】这个“如”就是我们所讲的空,毕竟空,如如不动。一如一切如,就是一空一切空,无法不空。简单讲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如来,就是见到空相的意思。所以,一如一切如,要一空就全部都空,空到底!【无有何法不如,】简单讲:没有一法不空,空就是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则非本如。】这个“如”是在形容本来的真如,而不可以真如头上又把它加一个头。所以,如果法中有如可立;这个“如”,简单讲就是自性本空,缘起无自性的意思,自性本空,所以是如。若法中,若缘起法当中有如可立,是不对的,当体就是,就是空,当体就是空。所以,不可以观空,要妙空,要妙空,不可以观空,观空仍然是方便法。若法中,诸法当中,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如果不能够体悟当体即空,那么,你把它加一个“如”,就头上安头,就不是本如了。【众生迷时若失,诸佛证后,称真如体,起自在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就方便说了。
第四个叫做【佛性:即本觉真心,本来是佛,众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没于五蕴身中,诸佛修证,本觉出缠,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
第五、【庵摩罗识:】中文叫做无垢清净识,(【此云无垢识,】)【亦云白净识,迷位之中,名阿赖那,佛果位中,号庵摩罗,善能分别一切诸法,而无染著;】
底下,第六、【空如来藏:诸佛因中,返妄归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惟一真心,更无他物;】
第七、【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所成,与庵摩罗识,】无垢清净识,【转阿赖耶所成无异,亦同照万法。《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二者有何分别?而无垢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故名无垢;大圆镜智,圆照万法,而无分别,如圆镜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别,故称大圆镜智。】这个文字都简单。【问:‘此二与菩提智果,有何差别?’答:‘此二惟照俗谛,】就是站在俗谛的角度来说,【一有分别,一无分别,】有分别的叫做无垢识,无分别的叫做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种智,乃三谛】真谛、俗谛、中谛。【圆照也。’】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710页,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这个名称叫法虽然不同。【是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底下,这个是阿难的疑惑,底下中间经文这一段是阿难的疑惑,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阿难把妄识跟体性还是搞不清楚。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第六识之念心,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意思就是:六识的妄心,离于前尘无所有,那么,用这个来作因地心,怎么可能呢?好!这个是阿难所怀疑的。阿难到现在还搞不清楚,离尘有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那个识心分别跟本性。
底下,
【前四句疑因断灭,后三句疑同妄识。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这个就是以少摄全,因为文章就不用那么长。【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这个“结”就是识心分别的意思,有粗的结、有细的结。【并非无有性体。】性体是永远存在的,而这个结体,识心分别这个结体、烦恼的体,是不存在的。【前喻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法合离尘无有结根之体,】离那个外尘,没有结根之体,就是离了相分就没有见分。【惟一精明之体,如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也,非言毕竟断灭。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此是佛第三番破识心无体,说识心乃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离尘毕竟无体。阿难疑根性同念心。】同为妄想心。
底下,711页,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前面已经标示过了,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刚刚才念过而已,常常会忘记,这很正常。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本修因?就是你下手处错了,而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那么,这阿难就怀疑,【此谬疑因果相违。阿难以佛于第一决定义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故惊疑难问: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此阿难因闻佛示,拣选圆根,一门深入,】所以,【故起斯难。】
【丑二后先异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这个就根据前面所说的,(【此牒前语,】)【指根同识,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求无上觉。这个意思就是说: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这个立就是不生不灭性的常住因,立不生灭之因,而求无上觉。
简单讲,再解释一下:说: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解释一下:进,来思惟,进思;退,想一想,进思退想,循环不断的微细推求,嗯,我找不到我的心。不晓得我们的常住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以及我心所。那么将谁来立这个不生灭的因,而求无上的正等正觉呢?
好!看注解,
【进退循环者: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微细推求者: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不生灭的【因心之体,及我】不生灭【因心所在之处。】解释一下:本来无我因心之体,以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所,本来没有我不生灭因地心的体性,以及我不生灭因地心所在的处所;“处”就是处所。【此二语,】这二句,阿难以根性如同识心的念心,(【阿难以根性同念心,】)不晓得识心是本性的影子。【故作是语,即同第一卷,佛破识心无体无处也。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以根性既是断灭,】把那个根性当作是断灭。【同佛前云:‘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交师所云: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根”就是根性。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解释一下:如来先前所说的,湛然,“湛”就是湛然不动,“精”就是精一不杂。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就是圆满周遍;“常”就是常住不灭。这个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满周遍,常住不灭,怎么样?违越诚言,违背了诚信之言,终成戏论,怎么可以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呢?怎么可以说如来是真实语者、不打妄语者?
【此举佛前言,证以后先异说。】“后”就是后,“先”就是先前,异说:有不同的说法。这个是举佛前言、后言有矛盾,当然是阿难自己怀疑的。【前二句举显见之文,是佛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这个我们十番显见都讲过了,不能一直重复,浪费时间。【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违越就是违背诚信之言。【终成戏论?】与佛自己所讲的,【即自语相违也。】就是佛自己所讲的话互相违背。【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后面讲的跟前面讲的不一样,【云何如来,是真实语?】真实语者。
【丑三更求开示】
【惟垂大慈,开我蒙悋!】
惟垂大慈,开我蒙昧执悋。
【阿难前虽疑因果相违,后先异说,】后跟先,佛有不同的异说之处。阿难前面虽疑因果相违,然后呢?后以及先,后面跟前面,佛有异说之处。【终未能彻底明白,佛之所说,故更求开示。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悋。蒙者蒙昧,】悋,简单讲就是执,坚固的执着叫做悋,执着不舍叫做悋。蒙者蒙蔽,【昏于后说;悋者执悋,】众生的执着,不是你所想像的,叫他要柔软心、要讲柔软语,他就是做不来;身段要放软一点,就是不行,就是不行!执悋。【泥于先闻;】“泥”就是束缚,束缚在先前所闻的。【是非莫决,取舍无由,故不得不求示也。】
【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竟。】
好!现在把笔放下来,看看这里,阿难之所以误会了佛,重点还是在这个:
这个是真如本性,(师举自己左手背)佛讲的,叫我们要作本修因。这个就是相分(师右手拿一书,置于手背之上),相分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影子(书投在左手背上有影子),手背上的影子就是见分,见分,这个见分是所谓识心分别。影子跟相,能所一对,诸位!没有能(师拿开书),它就没有所,有相的执着(师把书置于手背上),执相不放,能所就是一定存在,能跟所,都是如来藏性所遗留物,所多余出来的东西。本来只有一只手(师拿开书,唯举左手),真如自性的一只手、清净心的一只手;可是一动念(书又置于左手上,投下影子),就执、执着,我们真如自性,浮上了一层见分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影子代表识心分别;那么我们现在把本性也当作是识心分别,阿难就是这样怀疑。所以这个识心分别,离尘,(拿开书),它无自体性。你看,尘一离开,影子就没有;相分一离开,见分就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自证分,只有自证分;一动念,只要你有影子,就一定不可能离开相分。
简单讲就是:你内心里面自己产生妄想,妄想那里面都有相,“想”里面它都有相。就算外尘不现前;可是那个识心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的识心分别,还是非常强烈,还是非常强烈,还是想像你过去、以前生活,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相,都一定存在。所以,无论粗糙的相分、见分,无论微细的,就是外尘不在,可是这个影子,这个影子,这个影子,指内心的世界,内心的烦恼跟执着、习气还是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简单讲:我们用这样子来比喻,是让你更容易了解,阿难他就是不明了,说这个识心分别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就是:这个影子一离开相分,见分就不存在,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离开了这个尘(师示书离开),可是这个本性(指自己左手)还是一直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叫你要用离尘有自体性——真如自性修行,就是叫你用这个修行,知道吗?不是叫你用影子修行。懂吗?所以相分一拿开(师把书拿开),见分就不见了,(影子没了),剩下一个自体分(师指代表真如本性的左手),就是用这个。好!所以你执着不断;当然,我这个是方便说,因为这个本。。。。。妄想、烦恼它会自己动念,它自己会跑出来,自己会跑出来。
就是这个相分不在,晚上你睡觉的时候,识心分别它还是能所不断。晚上你在睡觉的时候,外面的环境你根本就忘记了;可是你在梦境里面,会自己制造影像,这些影像相分,你会自己制造这个相分出来。所以识心分别就是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白天,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是晚上睡梦当中,他的微细惑还是一直存在。难就是难在说我白天不执着,可以;但是,晚上那一种贪染的习气,它就一直浮上来,这个叫做无始过妄习气,这个在《楞伽经》讲得更清楚!所以,就算你这些境界,你本身不贪着,我也不贪财产、我也不会跟人家计较什么,这不代表你就有修行。为什么?那就要看你内在的功夫了。你的无量劫来的那一种动念、妄想跟习气,有没有办法?你奈何得了它吗?你有没有办法奈何得了它?你看到金钱、看到女色、看到名、看到利,你能克制得住吗?不行!不行就表示:虽然外面的相分都不起来,可是内在的无量劫来的心的妄想、烦恼,你还是无能为力!难,它就难在习气很难断。要放下这些财色名利、五欲六尘,其实这个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都知道这个是生灭法;最困难的就是那个习气。而且习气有粗的习气、有细的习气,有粗的习气,在白天你就显现出来,这个人讲二、三句话,你看,就大声了,对不对?人家还没大声,他就先大声了,白天就习气出来。到晚上,也没有人跟他对骂,到晚上梦境的时候,跟人家吵架,吵。。。醒过来,只有自己跟自己吵架,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大悟跟不悟不一样,而且是完全不一样!大悟的人:伤害你就是伤害我,因为你是我心中的众生,我动念,恨你、讨厌你、说你坏话,因果我都得承受!为什么?不能、没办法离开我的心,这个下去的种子,将来我都得承受!对不对?所以你今天,全世界最笨的人,就是对别人不好的人,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因为你的心性就是染污了;聪明的人,会对自己的因果负责,尤其对自己的动念。所以,我一定要对大家很好,为什么?因为我这样就会有清净心,就没有染污的种子,将来我就不必受果报。你懂吗?这一下去的种子,将来果报是由自己承受,八识田中,你要种爱、恨、善恶的种子、是非恩怨的种子,全部看自己!所以,众生在造业的时候,不知道苦在后面,因为所落下的种子,有一天它就会起现行。所以,大悟跟不悟凡夫,会有什么不同?凡夫的众生是想尽办法,当他不愉快的时候,想尽办法攻击你、伤害你、毁谤你;但是,大悟的圣人不会,我伤害你、再怎么恨你,还是缘起,空无自性,他有智慧,他会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我不能伤害你,你可以伤害我,但是我不能伤害你,伤害你,八识田中种下这个种子,将来我要受果报,我才没那么笨。所以,我要对你很好。所以,以师父今天的修行,遇到那个无理取闹、讲不通的,最多就是:无缘。恨你,免谈!我才不会那么笨,我为什么要恨你?我日子过得去,为什么要恨你呢?对不对?才不会那么笨!所以,这就是师父目前最多:有缘,说法令解脱;无缘,合掌令欢喜。那就是:有缘、无缘,大家八识田中都是落很好的种子,要不然将来受果报,自己苦啊!说:嗯!学佛的人真有智慧!当然有智慧啰,不然怎么叫学佛?就是这样。
所以,在座诸位!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对别人慈悲;他们对我们慈不慈悲,这个不重要,我对你很慈悲;可是你对我不慈悲,还继续伤害,这个不重要。为什么?因为我八识田中,没有伤害的种子落下去,而你有。所以骂人的人,是比被你批评的人,那个受果报还重要!你懂吗?他今天也许有一点不对,我这样子一点好意的相劝,是另当别论,恶意的攻击跟毁谤,这个就不可以。如果我希望他好,用理性沟通、用智慧来沟通,对不对?用我们最诚恳的态度来沟通。那有的人,你有办法改变他,有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我讲的是说发恶心,内心充满着仇恨,这个就是如作茧自缚。众生就像我们看到那一只蚕,吐丝,蚕怎么那么笨呢?吐丝自己把自己包起来!诸位!你就是,你就是!一直起心、一直动念,把自己一直包起来,把真如本性自己包起来,束缚到动弹不得,那就是你啊,不然是谁?这样子懂吗?
所以,阿难就是误认为,把这个识心分别这一层影子,(师复举左手背拟为真如本性,右手置于左手之上而投下影子)这一层影子当作是怎么样?说:你看,离开这个外尘,(师拿开右手),空无自性,那么我们真如本性的因在哪里?他不晓得真如本性,因在这里(师指还举着的左手背)。阿难就说:这个影子不在啊,离尘无自体性啊!意思就是:本性也没有了。离尘无自体性,本性也没有,就是阿难的误会。但是,离尘无自体性,(师拿开右手,左手背上的影子也不存在),本性还是在啊,(师拍左手背)就是用这个为本修因。懂吗?到底是有没有听懂?(笑)怎么都没什么反应?很难喔!不会啦,听得懂很简单。
713页,
【子二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分四)丑初许以除疑二击钟验常三引梦验常四申迷教守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解释一下,说:佛告阿难:汝学多闻;虽然见惑断了,但是思惑全在,所以叫做未尽诸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心中徒知,只知道颠倒之所因,因为迷真执妄,叫做颠倒。迷于真心,执着这个妄想心为我的心,这个叫做执,迷真执妄,就是颠倒,阿难知道了。心中徒知,颠倒迷真执妄之所因;但是,等到了真正的颠倒,你现在的真心跟假心、妄想心,现在正要判断的时候,真正的颠倒现前,却没有办法认识,因为妄识是离尘无自体性的;我们的本性,为本修因的,不生不灭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所以等到真正颠倒,为什么?因为他疑佛性是断,他把识心跟佛性还是分不清楚,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佛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刚刚师父就是用手,手上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外面这个叫做相,相分、见分,这慢慢的去理解。
【阿难疑根性为断灭,此佛许以即事验常,以除其疑。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迷于真心,执这个妄心,叫做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迷真执妄,固为颠倒,】而疑佛性之常为断,(【而疑常为断,】)诸位!前面加三个字:疑常为断,断,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乃真颠倒,】疑常为断,如果你不写下几个字,也看不懂。所以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之见,乃是真颠倒。【以其执真同妄,颠倒更甚。】真心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不需要根、不需要尘,真性本来就存在。【汝实未识,亦如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也。】
714页,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以尘俗易晓之事,以验闻性不灭,当可断除汝疑。】
经文再解释一下,说:恐汝之诚心,“犹未”就是并未真正的信伏,真正的信服、降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为什么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因为尘俗诸事,大家容易知晓。对不对?尘俗诸事,就是十方诸佛善于比喻。十方诸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比喻,讲经善于比喻,就是十方诸佛。所以用这个尘俗易晓之事,来验这个闻性不灭,来断除你的疑惑。
【丑二击钟验常(分四)寅初两番问答二责其矫乱三破申正义四责迷戒谬今初】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这个“闻”,要加一个“有”字,即时如来,就命令罗睺罗,佛子罗睺罗,击钟一声,铿~~~~问阿难言:汝今有闻否?这个“闻”上面加一个:有,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有闻。
【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文分三次致审,佛有深意存焉。若无第二次审,不足以见阿难之错谬;若无第三次审,不足以验闻性之真常;此审有闻,二闻字上,该加有字方显。】
好!接下去,714页,倒数第二行,钟;这一段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开不开悟,看这一段了!尘跟性,外尘跟闻性是大不相同的。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意思就是:等到钟歇了、无声了,佛就问了:你今闻否?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不闻就完蛋了,不闻,你怎么知道没有声音呢?连闻性都没有,这一句就答错了。阿难答就是答错了。钟声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意思就是:闻性还存在吗?然后,阿难大众答言,俱答言:闻性不存在。不闻,闻性不存在。闻性不存在,底下再打钟,你就听不到了,这一句。
但是,如果阿难会答的话,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闻!那后面就没戏唱了,后面的《楞严经》就不用讲了,这部经讲到八百多页就可以休息了!所以,傻有个好处,阿难听不懂,佛就一直讲。。。阿难一直问。。。还好佛陀不会觉得厌烦,要是我就会觉得烦死了!就是因为他不懂,一直问,他一直问,佛就一直讲。。。《楞严经》份量这么大,都是因为阿难,才会问了这么多这么多,问不完!是不是?
等到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
【今下仍应加有字,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你看,钟歇无声,声跟闻不一样啊,声是外尘,闻性是常住,他把那个生灭法、妄,跟这个不生灭法已经搞不清楚了。所以,钟歇只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如果实在没有听闻,【谁知无声?】对不对?我当然有闻,有声音,有闻;无声,还是闻啊,因为闻到“无声”,要不然怎么知道无声?所以,闻性无关于声尘。【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此第二次审,已得其谬耳。】
715页,第三行,经文: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俱闻就是俱言有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汝今闻否?闻性存在否?阿难大众就说:嗯!存在,闻性有闻。俱言有闻。
看注解,
【前佛敕罗睺击钟,此第三次审,佛并未敕罗睺更击,此一声至关重要,足见罗睺与佛,合拍成令,有此一声,方验闻性,本不生灭。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已经跟着声音跑掉了,我们再听就听不到声音了。那么,没有声音也是一种音声。【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所以,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个道理。【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715页,中间,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佛与确定,有无属谁,要阿难大众,亲口说出,或有或无,但惟是声,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我们说:音响,音响,大的叫做音,小的就是响,尾音叫做响。【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声是外尘,跟闻性有、无没有关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声。
716页,
【《正脉》云: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为妙。此第二番问,亦分三次致审,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没有?有没有?【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闻性一直存在。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少选就是稍顷,经过一会儿,声音销了,铿~~~声音没有了。稍顷声音销了,佛又问言:尔今声否?外在的尘,这个声音存不存在?阿难俱答:无声。这个答对了!
【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