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慧律法师 主讲

  第10套

  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6片)

  编码:098【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子二如来证无他物(分三)丑初长行二偈颂三叙悟】

  【 (丑初分二)寅初诸佛同证二如来详释】

  【(寅初分三)卯初愍众摩顶感佛二诸佛放光灌顶三闻佛同音告示今初】

  729页,中间经文: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这个文字简单。

  【上阿难为有学,】就是四果以下叫做有学。【及末世众生,请示结元,】这个“结元”就是六结之根元,叫做结元,六结的根元。【及解结方法。】解开这个结的方法。【佛以六根既是结缚之元,复为解脱之本,】就是从哪里执着,引起烦恼,如果你体悟了当体即空,这些妄想、颠倒、执着并不存在,唯剩如来藏性。那么,六根是结缚之根本;但是,也是解脱的根本,这就看你是用识心分别,或者是用本性。所以,也是解脱之本,【此法甚深难了,虽与显示,恐难确信,故垂怜愍念,阿难与会中有学,及末世众生,为示出世,修证一乘之因心,】这个一乘就是一佛乘、最上乘,就是绝对,成佛之乘。修证一乘之因心,【不至错乱修习,】下手处要对!【以作将来,修行大乘之眼目,自可有所遵循。此眼即见道之眼,得见华屋之门,则修证有凭,不至错入歧路矣!故摩顶动界,感现诸佛同以证信。】

  最后一行,经文: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个摩顶在佛教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不但是安慰,也算是一种冥冥当中来加持。

  730页,【先则摩顶安慰,表授无上顶法。即时十方诸佛世界,由佛威神所感,同时六种震动。】从形状来讨论,【形则动、涌、起,】这从形状来讨论;那么从声音来讲,【声则震、吼、击,】从形状来讲是动形、涌形、起形;声是震声、吼声、击声。【以表六结将解。】

  730页,中间经文: 【卯二诸佛放光灌顶】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宝表圆湛不生灭心之体性,】是人人本具;但是,佛已经是果地圆满了。【光表称体所起之妙用,即诸根圆拔,内莹发光,光从顶出,表最胜最妙之法。】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上三句,诸佛顶光,同在一时,于彼十方世界,来此祇陀林中,灌释迦如来之顶。表此顶法,诸佛共证,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诸大众,于所表之法,虽复未明,于所现之瑞,亦复罕见,故曰得未曾有!】

  731页,【卯三闻佛同音告示】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阿难大众,于大光明藏中,俱闻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音,即众口一词也,齐宣妙教,足可深信。】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在你的六根里面自有打结。

  但是这一段很不容易让人置信,这一段除了电影版才有,也在这个经典才有,这个很难取信。因为这个十方诸佛,在这个小乘里面来讲的话,他们是绝对不承认的,只有承认一尊释迦牟尼佛。这个情景也只有电影版才有办法,这样十方诸佛同时来灌顶、同时来讲同样的话。所以他们小乘看到大乘的经典都摇头。

  那么就目前用科学来辩证的话,我们。。。最接近最接近地球有生命的,就像那个“阿凡达”里面,那个星就是类似地球可以住人的,要4.5光年,4.5光年,要跑4.5光年。那么这个4.5光年,我用计算机把它算起来,如果我们现在用飞机来飞的话,飞机,飞机一小时八百公里,就要一直飞,飞到阿凡达那个星球,4.5光年;光年是测试距离的。我给它按了那个电脑,没办法计算!后来就把那个万的零除掉,就用万来算,总共飞机从地球飞到阿凡达,那个4.5光年的星球,要飞一百七十万年,一百七十万年!那边那个星球也没佛。所以,到目前为止,到目前为止,无尽的宇宙,就人类现在所能看到的光,是在一百三十亿年前的。

  所以,科学家一直认为,我们这个宇宙,是在一百五十亿年前,由一颗质点无量的能量爆炸出来,爆炸,然后再慢慢的冷却。目前所有的星球,包括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冥王星、天王星,包括九大行星,包括整个银河,还没有找到,目前以人类的能力,还没有找到一颗星球有众生,有像人类这样子的高智慧的众生,只是揣测、臆测、推测一定有!也就是说:这个宇宙构成就是:太阳,太阳在中间,太接近太阳,太接近太阳,那太热!像我们那个水星就太接近太阳。那么,水星它转一圈;地球,它有公转,然后有自转,公转转一圈八十八天,我们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三百六十五天,它转一圈八十八天。但是,地球转了六个月,转了一百八十天,它的自转才转一圈。所以在水星上面,是热的这边就是永远热,热到铅可以融化,冷的这一边永远冷。它转一圈,因为速度很慢,这是太阳,这个是水星,(师拟一手握拳为太阳,一手为水星)慢慢慢慢。。。它转一圈,地球已经转一百八十天了。也就是地球转半年,地球半年,等于水星的一天,公转快,自转慢,这就是水星。那你所看到的这些土星或者是木星,所有的卫星,或者土卫,或者是木卫;我们简称讲,土星的卫星叫做土卫,木星的卫星叫做木卫,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发现任何的生命,只有在猜测有低等的一些细菌、菌类的。像那个木星、泰坦星,预测里面有少许的一些,算是类似菌类、细菌类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没看到一个人,以目前这个地球来讲,不能离开太阳太远,离开太阳太远就太冷;也不能太接近太阳,太接近太阳太热。所以,到现在为止,目前没办法找,找不到十方诸佛的印证,以科学的角度来说。

  所以师父比较重视这个义理上、究竟义来讲,如果我讲到大乘的这个神通,很多地方都让大乘的法师摇头,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的观念,有时候讲的时候会闹笑话的,会闹笑话的!以前的老和尚,他怎么懂得科学?对不对?所以现在我们这一代的话,师父也念理工的,再来,也念科学的,对这一方面都很清楚。所以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星球有佛,连众生都看不到,目前是这样子。

  那我们重视它的,佛所教导的这个义理,那么这一段就姑且就是这样,用佛弟子的信心来维持,否则你讲不通,到目前为止,哪有十方一切众生?整个地球看出去,用最高的科学知识来讲,都没有发现众生,一个都没有!

  底下,731页,说: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诸佛欲示难信难解之法,先赞善哉者,以阿难既开圆解,继请圆修,饶益今后,堪为诸佛共赞。谓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即是根结之元,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无始与俱,故曰俱生。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托根缘尘,顺流而出,引起六识,为烦恼根本,使汝轮转生死,而生死结之根元,唯是汝六根,更无他物,此证前所问,云何是结义也。】

  732页,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简单讲就是:识空性即真,妄空真即显,就是这个道理。捆绑你的那个六根,攀缘六尘,就正是你当下解脱的根本!

  所以,法为什么一直讲:回归当下,回归当下?我们现在不懂得回归当下,就是一直忆念着过去、一直识取现在、期盼着未来,我们不晓得法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意识型态,把生命变成一种观念,生命的观念离不开时空,而这个时间,就把它刻画成过去、现在、未来。而过去、现在、未来,只是识心分别里面的一个记忆,并没有实体可得,所以我们误认为有实在的过去、有实在的现在、有实际的未来,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诸位!相会改变,本体是从来没有生灭的,今天如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争,那个武器,以三国时代那个武器来讲,刀啊、箭啊,对不对?那些火炮,那个威力有限,诸葛亮绝对没有想到,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或者东吴、魏啊、蜀啊、蜀汉啊,他一定不会想到说这二千多年来,全世界的火力吓坏人了!对不对?假设说时空可以调换,时空可以调换,美国这种高科技的,时空可以调换,曹操号称百万大军,碰到美国这种科技,不用打,那个箭你怎么打飞机?你怎么。。。(笑)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嘛,把二千多年后的美国的这种高科技的军队,调到二千年前,跟汉朝的曹操来打的话,这哪里是敌手呢?对不对?箭还没射到,你就倒下来了!所以这些科技会一直的进步,将来也会,包括我们现在英国也发明,我们现在开的车,因为堵车堵得很厉害,英国发明一种车,它会飞,会飞,就是说你开车上班不是开在路上的,是开在空中的,已经发明出来了,发明出来。日本昨天也报导,也发明一种不加油、也不插电,就是用空气的压缩,用空气的压缩,一个小时可以跑一百多公里;但是,那个只能坐一个人,一个人,日本已经发明出来了。你看!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到了我们二十一世纪末,今年是2011嘛,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如果你可以活到那么长,你会发现整个世界不一样,空中统统是计程车,要来文殊讲堂,从他家直接开过来就行了,他没有堵车的现象,直接就开过去了,开在、飞在虚空当中。

  科技它就是一直变;可是佛法所讲的究竟的解脱,它是不会改变的,究竟的无上,它是解决烦恼的,这不是科技有办法的。所以,科技可以日益更新;可是,究竟的佛性无始无终,原本来的那一份解脱的般若智慧心,亘古以来是没有更改的。因此无论相怎么改变、这个时代怎么改变,佛陀所讲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底下,

  【上言结唯六根,此言解唯六根。又曰汝复欲知,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本觉真心,无有何法,能在其上,称为无上,不要作所证之果解说。此心为真因地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因地心。【依之澄浊解结,一门深入,自可令汝速证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我以自在为义,】所以,佛陀所讲的真我,那是自在的意思;我们现在不自在,所以没有真正的我。【解脱方能自在。),寂静即净德(寂然宴静,】然后,【清净无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无他物;若离六根,亦别无真元矣!此根是真妄和合之故,】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真从来不是妄,所以,才有办法破它。真从来不是妄,所以,才有。。。那么,妄本来就无因,妄本身就是不存在,只是我们不了解妄,妄性本空,我们不悟,所以认为这个妄有实体性,所以依妄心一直过我们的日子,无量劫来就造业,那业性还是空啊!妄心所造的东西,因为它没有实体,所以业性还是空,无论是同分妄见,无论是别业妄见,统统是妄,不实在的。所以,真妄和合,你讲方便说啦,也只能这样讲,所有的注解都是这样子;但是,这个是错的,真从来不是妄,妄本来就空,只是不悟而已。诸位!真妄,讲真妄和合,绝对比不上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才是佛讲的。是不是?你讲真妄和合,方便解释;但是绝对比不上佛所讲的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是绝对是佛讲的,这一句是绝对百分之百,这个是正确的!可是。这个“真妄和合”,佛在世没有出现这个名词,只能说方便说。真妄和合之故,【约妄边说,是生死结根;约真边说,是涅槃四德。下云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结解唯根,岂有他物哉?此证前所问,从何名解义也。】

  【寅二如来详释(分二)卯初阿难未悟述问二如来详释除疑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诸佛所说,闻虽亲闻,心未明了。】所以,【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尘、识不预焉?】“不预”就是不相干。根、尘跟识完全不相干,尘跟识,它就是能跟所,能跟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这个都是自体分所影现出来的,一个能见的见分,一个所见的尘的相分。

  733页,【卯二如来详释除疑】

  第四行,经文: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这几句特别的重要!如果你能够在这几个字体会得出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就会解得开。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六根跟六尘,它是同一个来源,并没有二个,所以,法门叫做不二。所以,缚脱无二,你束缚它跟解脱它不二就是当下,就在当下,看你怎么用功?不会用功,就叫做缚;会用功,它就叫做脱,缚脱无二。简单讲,不二,就是你不可能离开当下。所以,很多人烦恼一来,情绪不好,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那个只是没有人啊,比较静,还是尘啊!所以开我们内在的佛性这个智慧,是特别的重要!那么开了佛性智慧、大般若智慧,无论你在动、无论你在静,无论六根如何攀缘了六尘,都知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后面这八个字,识性虚妄,中间所产生的识心分别,它是虚妄。所以识心分别是空无自体性的,它不是像如来藏性,说有其自体性的。所以,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这个识性就是指思、识的意思,不是说识跟本性,不是这个意思。识性,强调那个“识”,是因为根跟尘,能缘跟所缘产生中间的识,这个识其实就是妄识。这个识用再深入一点解释就是:所有的执着叫做识;所有的分别叫做识;所有的观念叫做识;所有的相所引起的记忆,统统叫做识,这个识通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空华,空中哪里有花?是因为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空中有花;本性出了毛病就变众生,众生就是无明。是不是?所以,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大毛病、中等毛病跟小毛病,唯佛无病,就是指心。

  底下,733页,

  【此文详释伏疑,何以诸佛同言,结解惟在六根。佛告阿难:汝疑诸佛所说,结解惟指六根,不指尘、识,又六根既为结缚之元,何以复为解脱之本?汝今当知:根、尘二者,本是同源,而无异体。】同一个如来藏性。【若以执相而观,似有内外之分,根为内之根身,而属有情;尘为外之尘境,而属无情;若在明理而谈,】空性的理来讲,只是见相二分之别。(【祗是见相之别,】)【根为八识见分,属心法;尘乃八识相分,属色法。相宗云:相、见皆依自证起故。】那个“证”就是体,自证起故,那个“证”就是体,自体所产生的。既是自体幻化出能见的见分,还有幻化出所见的相分,本来就是不可得。所以,悟无所得,即入佛行处。所以,悟诸法无所得,毕竟空寂,就回归到自体分,没有能所。【喻如蜗牛两角,出则成双,收则唯一,唯是一头,并无两角,根尘同一本源,举根即摄于尘,故不言尘。】

  【缚、脱无二者:缚脱即是结解,】这个结解开,是结解。【六根若缚,六结重叠生起,则为凡夫,而受沦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结缚之元。故诸佛云: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六根若脱,六结次第解除,则成圣人,而得寂灭之乐,此六根即是解脱之本。故诸佛云:安乐解脱,寂静妙常,】734页,【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缚脱无二。】无二就是当下。因此善用心者,无处不是第一义谛;善用心者,无处不是实相,叫做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佛复释诸佛惟指六根,为结解之要,而不言六识之故。识性是前尘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所以我们所有的想、所有的相,相引起的想,统统叫做妄想。【全无实体,】可得,因为诸法空无自性,没有实体。【故曰:‘虚妄\’。犹如眚眼,】眼睛有毛病叫做眚眼。【所见空华,眚观似有,究竟全无,诸佛乃以六尘既无别体,六识又极虚无,是以不言尘、识,同言结解,惟是六根也。诸佛之言,如来上释,其义已尽,下更重释颂者,以其理隐微,标文简略,恐未彻了,故重释所标之文,欲令义理增明而已。】

  734页,中间经文: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说:阿难!由外在的六尘,发出六根之知,因为有外面的六尘,才能够发六根之知,有认知的对象。因为六根,因为有六根,才有显示六尘之相。因根有相,因为有六根,方显六尘之相,才能够显六尘之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者:交芦就是二根茎交叉生起来。

  好!在座诸位!放下来,现在你用这个比喻来看看,你能不能在这个根尘相遇之间,能够有所体悟?有所体悟。

  诸位!你看,右手没有声音,(师父抬右手),左手也没有声音,(师父抬左手),声音,(师父两手相拍),声音从哪儿来?(师父复抬左手)声音从左边来?不对!没有右边就没有声音。(师父左手放下,抬右手)或者是声音从右边来?也不对!如果没有左手,也没有声音,(师父左右挥动右手)一只手没有声音。是不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就是这个道理。

  声音从哪儿来?(师父两手相拍),声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只是幻、只是当下、只是缘起,它只是如幻、不实在的东西。

  (师父两手相拍),有声音,可是不从右边来,也不从左边来,从缘起来,因缘生,它就产生这个声音,就这个。

  好!再扩大来解释,六根(师父拟左手为六根);这六尘(师父拟右手为六尘);中间的声音,(两手相拍拟六根与六尘相遇)表示识,知道吗?表法的,表识。(两手相拍),识,识心就是因为根、根尘,所产生的中间的识,这个识叫做空无自性,因为有根、有尘,才有产生中间的识。所以,修学佛道离一切相,相,离一切相,把这个外在的相(师父放下表示六尘的右手),六根有什么东西可以攀缘?(师父空舞表示六根的左手),没有!离一切相,六根没有东西可以攀缘,会不会引发中间的识?当然没有!所以为什么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相分一离开,见分就失去作用。

  就像芦苇一样,左边的茎靠右边的茎,右边的茎靠左边的茎,(师父拟左右手为相交的芦苇)二个是依靠合起来变成芦草,倒一边,这边不存在;倒这一边,这边不存在,所以,缘起性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左右手也可以表示缘起无自性的声音,也可以扩大变成能、所,一定是一对,中间的声音表示识。这样来比喻,你就了解,只要是缘起、依他起的东西,都不是实在的,只要这个因缘所生的东西,在这个世间、宇宙当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六祖讲的。

  这个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个就是世间的真相。

  所以,我们很多很多人,在命运过得很坎坷的时候,或者是很痛苦的时候,要去追求,追求那一种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没有错!所有的原因追到最后,就是无明。这个世间有很多的痛苦跟无奈,所以,记得!不必一直去追问:为什么我今天的遭遇是这么如此的痛苦?答案都是一样,就是没有智慧。还有第二种就是用药过量,药物。人的解脱分二个:一、心被无明所控制,心不自在,贪、嗔、痴;身被药物所控制,身被药物所控制,身体不自在,不吃药,你这个身体就没办法过健康的日子。所以你真的要过一个健康、做一个健康的人,一、心灵要健康,二、千万不要滥用药物,这是很重要的,身跟心才能健康。再来,如果很不得已的时候,你也没有滥用药物,只是常常生病,那就认了!你的身体实在有一点遭受严重的痛苦,譬如说神经衰弱症、过敏症,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身体就是不舒服,找不到原因,吃药吃不会好,好!那你就学习放下,至少这个心,至少这个,还有一半,这个心可以忍耐下来。那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一个人生病了,损失了身体,再接下去,内心里面又没智慧,就损失二种:身不健康,心也不健康。所以学佛至少心理会健康一些,心灵至少会健康一些。

  如果说我们成圣成贤的话,那就不在乎这些什么五欲六尘、身体。所以,广钦老和尚讲的:你管它身体变成圆的还是扁的,圆的是无常法,扁的还是无常法。对不对?圆的是生灭法,长、短、方、圆是生灭法。所以,《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里面讲:修行人不要管身体变成圆的扁的,你只要守住那一颗真心,这个就对!这个是广钦老和尚的观念。可是,我们现在没办法啊,对不对?大家一病起来,就病恹恹的,没办法!所以师父的主张,还是身心都健康比较好,变圆的话,让它瘦一点;变扁的话,稍微让它胖一点,这个是我希望大家这样做,好不好?

  底下就是:

  【此重释根、尘同源。根为能缘,尘为所缘,能所不相舍离。由有六尘,方发六根之知,是根要托尘立;因有六根,方显六尘之相,是尘要托根有。】

  相分、见分是空无自性的,【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者:相即六尘之相,见即六根之见,首句说知,此句说见,乃互影言耳。六尘之相,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六根之见,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同于交芦,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虚。此喻有三义存焉:一喻相依,】互相依缘、互相依靠。相依,【各无自立之性;二喻同源,本是一体不分;三喻根、尘、空、有,二者俱非。】如果用这个来比喻一个家庭的夫妻,你看看能不能?什么是家庭?就是因为要有先生,还有老婆,对不对?有先生没有老婆,不能成为一个家庭;有老婆没有老公,也不能成为一个家庭,第一个叫做相依,各无自立之相,所以一个家必需有夫妻之实,各无自立之相。第二个比喻:本是一体,夫妻本来就是同一家庭。那么第三个比喻:根、尘、空、有,夫妻跟这个家庭体性本空,夫起于四大,本空;妻也是四大本空;家庭也是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夫妻之间,包括家庭,其实诸法也是空。这个是善巧方便来比喻,让大家能不能来体会,见、相二分是不可得。

  735页,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解释一下:是故汝今,知见立知,知见就是清净心本来就有知见,清净心本来就有知见,清净心本来就有知见,本知本见。可是,现在不一样,那个本知本见、清净的知见跑掉了。立知就加上一个头,一个妄知,虽然知;可是已经不是清净的知、清净的见了。所以,清净的知、清净的见,就是无知跟无见,不立知跟不立见,叫做真知真见。现在不一样了,本有的知、本有的见,是清净知、清净见、真知真见;现在不一样,妄动,就立一个知。简单讲就是:这个镜子本来就很干净了,我想要让它更干净,拿一个肮脏的抹布:我要让镜子更干净!一擦,镜子本有的光明,就被你这个抹布一擦,就变成光显现不出来了。

  即无明本,所以,知见立知叫做头上安头,本有的头不用,还安上一个头,叫做无明本,转本有的智光为无明。

  那么知见无见,知见无见就是说:“无”就是脱的意思,知见脱离这个见,本有知、本有见,就是绝对知、绝对见,脱离妄见;这个妄见,就是脱离空见,或者是有见,众生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空嘛!譬如一件事情的引起,你去讨论某某人某某人怎么样,有的爱他、有的恨他,爱、恨本来并不存在,这个人本来就不存在,这个人哪里有存在?岂有爱恨呢?这个爱是头上安头,恨也是头上安头。知见无见,把这个本有知、本有见,就是保持如如不动。所以,如果,我现在用一个直接了当的,你把它加下去,就解决!“知”的底下加一个:如,知如,见亦如。知如,见亦如,就通达空性。了解知一切皆如,了解一切见都是如,知如,见亦如,那么就脱空有之见,就是这个意思。知不如、见不如,你就没有办法脱空跟有二种见。

  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好!诸位看这边,用直述法,直述法,这个比喻作真如自性(师父拟左手为真如自性),这个是比喻,你的内心二六时中,你的心中,心中所显出来的清净心本来是这样子;好!动一个念头,事实上是你对,动一个念头:那件事这样不好。。。落入语言、观念,本性贴上一块黑色小药膏,(师父右手捏一块小纸片贴在左手上)这样子。

  真如自性是这样子(师父拟左手为真如自性),这个人做了很多的造桥铺路,做了很多的善事,然后二六时中常常讲:我这辈子善事做得很多,没有人做得比我更多!又贴上一块黑色小药膏(师父右手捏一块小纸片贴在左手上)。

  或者是说:这个人本身修学佛道(师父拟左手为真如自性),修学了很久很久,很久,他就去告诉别人,我告诉你: 我的经教够通达,我的悟性实在是很强!又贴了一块黑色小药膏(师父右手捏一块小纸片快速贴在左手上)。

  本性本来就清净的东西,无可言说、无可执着、无可言论,没有观念、没有相、没有符号,(师父指独立的左手)没有所谓的能、没有所谓的所的相,就是这样子,默契,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所以,动一个念头,说:我很有修行!(师父右手捏一块小纸片快速贴在左手上)阿弥陀佛!本性又遮住了乌云(被乌云遮住)。所有,你想想看!动念即乖是什么意思?动念即乖就是:绝对的清净自性,不容许你动任何的执着、任何的观念,本性上不准你加上任何的荣耀,加上任何的说:我在行善、我大悟,别人都没有!这种念头统统不行!

  那造恶就更不用讲了!这个是清净本性(师父拟左手为真如自性),你造这个贪嗔痴,贪嗔痴就不是用这个(指右手的小纸片)来盖了,贪嗔痴就要用这个来盖了,(师父右手拿大板刷拟贪嗔痴整个盖住左手)要盖黑布,贪嗔痴用这个来盖了,连看到手也没有!对不对?知见立知,贪:这个东西很好,现在金价很高档,每盎司涨到多少,我去买一点!就没看到本性了(师父右手拿大板刷盖住整个左手),只看到黄金而已。对不对?

  我现在指的是行善方面的,行善方面的,清净自性是这样子(师父拟左手为真如自性),动任何一个念头,盖住了!(师父右手捏一块小纸片快速贴在左手上)对不对?

  所以说:今天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厨房煮饭,煮得汗流浃背,非常的累,很累很累,很累很累!人家来说:某某师姑!你真是辛苦!你就要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是佛弟子,三宝门中,这个应该做的。那么这个人对本性有所体悟。如果人家来说:师姑啊!你看你做得满头大汗,其他的人竟然都在偷闲!你就说:就是这样啊!(师父右手捏一块小纸片快速贴在左手上)(笑)起烦恼:就是这样啊!无论我怎么跟他讲,他就是只想拣菜而已!对不对?叫他搬点重的东西都不肯!就开始起烦恼,暴跳如雷了,(师父右手捏小纸片贴在左手上摩来摩去)到最后就请师父:师父!您评评理!评评理!这个叫做知见立知,卡住了!(师父右手捏小纸片贴在左手上)

  所以做善事,佛陀讲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以无所住心,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不容许你知见立知。

  在座诸位!好!今天如果这个比喻还不行的话,好!譬如说:你做多大功德,来水陆法会的时候,大家都功德做得很大,你差不多做多少功德?你说:我差不多做文殊讲堂这个桌子范围这么大的功德。然后第二个:你做多大功德?我做差不多文殊讲堂这么大。然后,你做多大功德?再问第三个,他说:我做的差不多前镇区这么大!然后就:这样还不够大,我差不多做像台湾这么大!功德这么大!那个观念、那个相一直扩大。。。如果你碰到一个:慧律法师!您做了多大的功德?默然不语,为什么?默然不语,心如虚空,你看那有多大!台湾会比虚空大吗?不可能的事!那就是与真如相应时的人,没有人会着相的,没有人会这样的。对不对?

  更有甚者,还有人为了吃一餐饭,几个流浪汉端了饭就开始吵架!所以,这个斋堂也很(辛苦),有一天我站在旁边,我去关心那个行堂,听说外面的蚊子很凶,我就站在那个地方,因为我长得慈眉善目的,头上写着二个字:古意(老实),我就站在那里,知道他们是流浪汉。我们行堂有给他限制一点点,要按照规矩来,像育卿她们限制这个规矩是对的,要按部就班来,这样就对。结果有一个大概七十几岁的,那个是流浪女,面貌黝黑,瘦瘦的,很凶!人家跟她讲说:你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她都不听!她讲了一句话。。。我不能学,她说:吃一餐饭就念那个念这个!破晓时分那个晓,又念一句那个。。。唉!你慢慢体会看看。“吃一餐饭就念破晓时分,又念一个鼻孔!”你自己慢慢去拼凑,看能不能凑得出来,你去体会看看。我说:奇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我的面前大声叫嚷,对那个行堂这样子呵叱,我就想:应该给行堂嘉奖,这些流浪汉不好惹!真的!大家那么守规矩,那个老女人就是不守规矩。真的!她好像没看到我,我这么慈眉善目的师父就站在她面前,她一样不守规矩,好像没什么用,没用,(笑)没用!真理对她来讲都没用,你看,为了吃一餐饭而已,只是为了吃一餐饭而已。无明的众生,你就知道她的生命中,你看有多么的悲哀!对不对?有能耐的人,他可以布施很多的钱,他都不会动念;那么,无明的众生,你看,只是为了吃一餐,就引起多大的烦恼、人家的不便。

  好了!那么这个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诸位!这十六个字,就是修行的根本,你一定要好好的去体会这十六个字,它到底用心是什么。所以,歇即是菩提就是放下,不要多一层的观念,那个叫做知见。所以,现在讲的知见,本知本见,立知,不要再加上一层执着;本知本见,不要加上一层分别;本知本见,不要加上一层观念,卡在我执的观念、法执的观念里面,这样就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是什么。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735页,第三行,

  【此重释缚脱无二。是故者:是根、尘一体之故,汝等今者,知见立知见;立字即是缚;知见指根性,】就是本有的知、本有的见,就是根性不生不灭的知见,【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见也。不必更立知见,】头上安头。【若一立知见,其犹性觉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就像一面镜子清清净净,本来好端端放着,你硬要用抹布把它擦干净,这个叫做多此一举。我们现在就是硬拿抹布要把本性擦干净,就是这个道理,愈擦就愈脏!【则妄为能明之无明,所明之妄觉,故曰即无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见,无容更立知见,斯即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曰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涅槃,此云不生不灭,一念不生曰无漏,一尘不染曰真净,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也。】所以,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恢复本来的清净心。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为了恢复本来的清净心。在这里如果你道理不懂,你拼了老命一直念佛,念到喉咙发炎,没有用!因为不懂得复本心源。你今天拜佛,拜得头都撞破了,没有用,也不懂得复本心源。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你学法,本心不明了,在相上一直用功,靠体力一直用功,这个不是修行人。【无字即是脱,是知缚脱,皆不离六根,云何于是结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正脉》云:是故二字,虽显承上言。根、尘既无两体,是以缚、脱但惟在根,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来。】“暗承”就是不明显,是接着上面,不是空,也不是有,空有俱非就是非空非有。意思就是:不可以着一个空,也不可以着一个有,好端端的妙然性天,不需要安上任何的知见,也不可以着一个空有。【更有意味:知见,即该六根之性,立知者,立空有二知也。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有就是有其自性,“有”就是:六根之性就是存在的,确确实实存在的。诸位!这个“性”不是指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这个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有时候跟他讲:六根之性,他还以为六根的本性,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是描述语的时候,忽然跑出一个“性”,来强调六根,这个跟本性、不生不灭的本性无关。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意思就是:凡夫迷六根为有其自性,不晓得六根是缘起、依他起的。【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二乘功夫比较强了,他知道诸法本空;可是却落入空见。【俱不达空有俱非之旨也。即无明本者:凡夫即具足五住,】五住烦恼。【而长沦分段,皆迷有以为之本也。二乘尚余第五,】第五就是第五无明,五住无明里面的无明。【而未出变易,皆晦空以为之本也。无见者:无空有二见也,凡夫于根性,】翻过来,736页,【除执有之见;】除去执有之见。【二乘于根性,除执空之见也。】凡夫除去执有,二乘除去执空之见。【涅槃:即翻上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为【无漏真净,即离上五住无明。】三界的五住烦恼。【斯即者:盖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无漏真净;二乘除第五住,究竟无余涅槃,无漏真净也。】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即结归诸佛语也。是中,】就是打结的这个结中,与解脱的解中,(【即结中与解中也,】)【言结中】打结的结中,【惟是根结,更无他物,】结就是心中打结了,气、打结了,心中打结了。【能为结元;解中惟是根解,更无他物,以为解元。此诸佛所以同言,更无他物也。】

  【丑初长行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终】

  好!诸位把《义贯》请出来,955页,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有的人在《讲义》受益、受用;可是有很多的人都很感谢师父,因为我不厌其烦的,再把《义贯》再简单的带过去;虽然是简单,碰到需要解释的,师父也是会解释。很多人都跟我讲,说:师父!我真的在《义贯》上很受用!所以,这个就不能跳过去了,开这个《楞严》,务必就是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对于初学佛法的,他需要更浅显的白话来辅助,所以,师父也需运用我的生命,陪这个初学佛法的人。要不然,你看看我多快乐,《楞严经》讲完了:好!这个《义贯》自己看。那你想想,是不是很大的损失啊?因为那里面有很多的。。。成观法师所写的这里面的《义贯》,他知见是非常正,而且是非常好的,对于修学佛道的人,是有很大很大的帮助!这个就是有时候《讲义》所没有的,虽然念一遍了,但是,这个受用无穷!

  再来,翻开955页,入一解六,经文: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因为我们在《讲义》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在这里就只有带过去了,时间的关系。在这里不能像《楞严经讲义》,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那讲到我下辈子再来讲《楞严经》,还讲不完!所以,必需要有控制一下时间。

  【注释】

  “六受用根”:就是六根;因六根皆是撷(xié)取外尘而为自身心之所受用,所有称根为受用根。

  翻过来,956页,

  “谁合谁离”:“合”,就是合中知;也就是根尘相合时能有知觉,便称此根为“合中知”。“离”,就是离中知;也就是必须于根尘分开而有一些距离时才能觉知,便称此根为“离中知”。

  六根之中,鼻、舌、身一定要接触,你要闻味道,没有接触到鼻子,鼻子怎么闻啊?这舌头要吃东西,没有尝东西,舌头怎么运作呢?身体一定要接触。所以这三种:鼻、舌、身三根叫做“合中知”。

  那么眼睛怎么样?要离中知,譬如说我要看报纸,你从来没有看到人家看报纸这样看的,(师父拟将报纸紧贴眼睛)这样怎么看报纸?这眼睛当然要有一点距离,我今天要看报纸,(师父拟将报纸紧贴眼睛)这样要怎么看报纸?有人这样看报纸的吗?所以要离开一点,对不对?要有离开一点距离,叫做离中知。所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

  很显然地,合中知的根,其所能知道的范围比较受限制,而离中知之根则较无限制;所以修行来说,合中知比较难修,离中知比较容易入。因此拣择六根之中,离中知的眼、耳、意三根较易于修行。

  “谁深谁浅”:又进一步于此眼、耳、意三根中比较、拣择,那一根比较深隐莫测,那一根比较浅显易明?很显然地,这三根相较,意根就比较深隐莫测,因为意根是在里面。所以不适合初学的人于此根上修行。而眼、耳二根则差不多,皆浅显易明。

  “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再于眼耳二根中的比较,那一根是功德圆满通达的(也就是具一千二百功德的),那一根为不圆满的。则可以知道耳根是圆满的,称为“圆通根”,所以最适合初发心的人来修行。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在此,佛只一步一步的提示阿难拣择的标准与方法,而不直接说出答案,令阿难自思自悟,则受用更大。

  “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循”,就是顺,依。若依循圆通根与不圆根来修行,它的功用跟成效的速度,几乎有一日跟一劫的倍数之差一样。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意思就是:悟则一日间,迷就尘点劫了。所以,因此你的根要选对!

  【义贯】

  “阿难,汝今欲”要“逆”溯“生死欲”之洪“流”,而“返”溯“穷”尽此“流”之“根”本源头,“至”于“不生灭”之本源处,“当”悉心检“验此等六”揽尘“受用”之“根”,细察此中“谁”是“合”中知、“谁”是“离”中知?再进一步来勘察,“谁深”隐难测?“谁浅”显易明?最后复验于根之功德中“谁为圆通”根?“谁不圆满”?“若能于此”勘察拣择之后,“悟”知“圆通”之“根”,而作“逆”溯“彼无始”以来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妄”成之“业流”,此时若“得”依“循圆通”之根,“与”依彼“不圆根”而修者,其功效几乎是“日”与“劫相”较之“倍”数之差。

  经文:【“我今備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注释】

  “我今備显”:“備(备)”,就是完全。我现在已经完全开示了。

  “六湛圆明”:六根本自湛然圆明。

  “本所功德,数量如是”:也就是如上文所示的各根之功德数字。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这就是证明了四弘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必要性;须知成就佛道必须是发无量大心,誓愿广修无量妙法,方能广度无量众生,不是修一个或两个法门就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无始来,没有一尊佛是只修一个法门而成佛的,诸佛世尊都是修集无量福德、智慧,而乃作佛。是故修行人切忌得少为足、或者是修少为足;若得少为足,就是随顺声闻缘觉的心态,非大乘根人。

  有一次,一个晚上,我要早一点休息,躺下来,突然有一个具足威仪的比丘现前,现这个比丘相,清净比丘相,具足威仪。然后就问师父说:敢问上人!初学佛法,一直到终至成佛道,依于何法而修?我于梦中;也不算是作梦,那个还很清醒的时候告诉他:随顺真如而修行,初发心即成等正觉,等正觉也就不离初发心。那个时候应该算是在休息的状态,有现一个比丘相来请法。你看!在那个时候,还是这样跟他讲:当随顺真如而修行,中间永无委曲之相,真如,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初发心就是。。。所以,师父在那个时候,单刀直入的就跟他:当依真如,随顺真如而修行。在这里也是跟大家一样,劝导大家当依真如而修行,不要像二乘人。

  底下,说:“于其中间亦无优劣”:可见佛于六根,乃至六尘、六识,一一都修行成就,而且无分别其功德之优劣,一一门中,皆等心修学,皆悉成就。佛之所以为佛,即在于如是处:如是发心、如是精进、如是智慧平等。

  “一门深入”:现在这“一门深入”,尤其在这个末法时期,没有善知识开导,《楞严经》也很少人看、也很少人讲,所以对这个“一门深入”误解太大!现在的人,一门深入误认为说:我只要念佛,其他法门都不看;我只要诵一部经典,其他法门都不看!这个就是深深的误会了佛意。所以佛讲的一门深入是指耳根,解六结,越三空,才有叫做深入嘛,有浅(才有)叫做深嘛!对不对?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是不是?这叫做一门,耳根门一直深入嘛!现在把这个“一门深入”错会了解释了,完全不符合佛的意思,完全不符合!

  底下,“一门”,指一根门。这与当今常听人说的“一门深入”完全不同。所以你看这个成观法师的知见,跟师父是完全一样的。今人所说的“一门深入”,大都是指劝人只诵一经、或只念一咒、或只念一句佛号就好,而称为“一门深入”,底下那个成观法师讲了:此等实是修少为足。然以末世众生根器钝劣,不堪多修,勉强不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啊!只不过,若不堪修行,亦不可以因此而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冠冕堂皇,而欲以此自掩、自高、自大,人家不按照他这样做,否定全世界的人统统错,只有我们这个是对,这个就是最糟糕的!如是即堕“劣慢”,劣慢就是本来程度就很差了,还起傲慢叫做劣慢。劣慢就是程度本来就比人家差了,还起我慢,掩藏自己的缺点,还起高傲,不想让人家看到他的缺点,这个叫做劣慢。即如六祖大师所说的:“譬如凡夫、自称国王”,了不可得。而应自觉知,应自忏悔宿业障重、不堪修行,以期业障消除,发起大心,修行无量、无上之法,方是正途。

  960页,【义贯】

  “我今”已完“備”地“显”示“六”根本即“湛”然“圆明”,其“本所”具之“功德”之“数量如是”如同上述。“随汝详”察后拣“择其可入者,吾当”开“发”显“明,令汝”于无上道得“增进。十方如来于”根、尘、识之“十八界”中,其“一一”法皆已“修行”,而且“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然“于其”一一法“中间,亦无优劣”之分别。“但”以“汝”根器“下劣,未能于”其“中”皆得“圆”满“自在”之“慧,故我”方“宣扬”而“令汝但于一”根“门”中“深入”。若于彼根得“入”于“一”真“无妄”之地,则“彼六”能觉“知”之“根”,即能“一时”俱得“清净”。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注释】

  “须陀洹果”:小乘之初果,义为入流,或者叫做预流。“预”为参与之义。也就是须陀洹已入圣人之流,参与圣人之流。为见道位,因于此初见真谛,所以叫做见道。

  “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見所断惑”:“见所断惑”,简称见惑,因为是在见道位上一时顿断;所以,理可以顿断,可是那个习气要事修,就很难了!所以,见惑可以一时顿断,三界之见、见惑;可是那个思惑就很难,思惑就是习气。所以,修行什么最困难?断习气难!称为见所断惑。三界的惑(烦恼),分为“见惑”跟“思惑”,依小乘之说,三界之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其中欲界有三十二使,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这八十八使见惑主要的内容,因为我们都讲过好几次了、无数次了,所以,这个就念过就好。

  一、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为什么叫利?速度最快了,最执着的就是这个。身见,任何的时间,只要一只蚊子一叮到,就叮到我的身,就打死它了!速度最快的就五利使,毫不考虑的,就是说身见难断。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二、五钝使——贪、瞋、痴、慢、疑。

  五钝使,就是反应稍微慢一点,才起贪、瞋、痴、慢、疑。我起了身见,再来接下去就要贪了。那么虽然这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个道理来讲,诸法都空,好断,没有错,身见空、边见空、邪见空、见取见空、戒禁取见空,这个好断;但是问题来了,他内心里面的贪、瞋、痴、慢、疑,还是一样!这个包括出家众、在家众,修行都是这样,道理大家统统懂;可是那个情绪、烦恼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这个时候,师父就帮不上忙了,讲经说法,可以让你理可以顿断,那么习气,你放得下放不下,还要看你个人了,我们帮不上忙了。你不想改变你自己,诸佛菩萨现前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要亲因缘、要增上缘,师父就是增上缘,那么,你那个亲因缘,落实到你内心里面的修行,这是你个人的问题,师父帮不上忙,你的习气不断,那也不关我的事情,我也无能为力!

  “使”,就是义为役使,驱使,以此等惑能驱使或役使众生去造诸妄业,故称为使。这八十八使见惑就是所谓“分别我执”。

  962页,“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这个在《楞伽经》讲的是讲无始。。。你写一下,《楞伽经》讲的跟这一句是一模一样;但是,字不一样:无始过妄习气计着。无始,罪过的过,虚妄的妄,无始过妄习气计着,计就是计算机的计,着就是执着的着。无始过妄计着,这个就跟这一句一样,意思就是好难好难断!962页,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诸根中所积集的无始的虚妄的习气。这便是三界的“思惑”,也就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的思惑,依小乘之说,共有八十一品,其主要内容为:贪、瞋、痴、慢。因为疑以及五利使的五见,已经在见道位的时候一时顿断了,所以见道位后,于四谛法不再有疑,于世间以及外道之种种邪知见(五见),也都不再生起疑惑,所以初果以上便只要修断贪、瞋、痴、慢四惑。而这四惑又分为欲界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及及色界三十六品(上面的九品乘以色界四禅天,9×4=36),无色界三十六品(亦是上中下九品乘以无色界四禅天,9×4,又是36),所以三界思惑之总数为:九加三十六加三十六等于八十一品。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这一句话重点就是:修行是点滴的功夫,真的要下功夫,就是一定要把无量劫来的习气,当作是你的敌人。所以,对自己的妄想、妄行为、妄思惟、妄动,一定要好好的约束自己,不可以变成脱缰的野马。六根奔于六尘,世间哪一个不是这样?财、色、名、食、睡,根缘尘,哪一个不是像脱缰的野马?失控!是不是?赌博可以赌七天七夜,跳舞可以跳好几天好几夜!对不对?真的!所以说:我们贪着某一件事情,就很难断了,何况财色名食睡?所以,要修这个其实是不容易!

  “彼习”,就是指俱生我执的习气,也就是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此八十一品思惑,与八十八品见惑比较起来,因为见惑可以在见道一时顿断,而思惑却不能一时顿断,而须在各个果位的修证当中,分阶段而断,直到证阿罗汉的时候才完全断尽。

  例如得须陀洹果后,还须七次到欲界来受生,则于前二生之中,断一品(上上品)思惑,因为最难断了,所以上上品要二辈子来断思惑。其他五品惑为从第三生起到第七生(共五生)每一生各断一品,因为上上品最难断,所以断二生才能断得了。963页,第三生中断上中品思惑,第四生断上下品思惑,第五生断中上品思惑,第六生断中中品思惑,第七生断中下品思惑——至此六品思惑已经全断,而证斯陀含果(这是二果)。

  证了斯陀含果后,就再来欲界受生一次,便不再来,所以斯陀含名为“一往来”(其实是:“一来往”)。二果斯陀含来受生时,即于彼一生之中,断下上、下中、下下三品思惑,而证阿那含。

  阿那含义为“不还”,也就是不再来欲界受生,此生报尽,即生于色界之无顶天,无顶天,梵文“阿迦尼咤天”,而于彼天上断尽最后七十二品思惑无明而证阿罗汉果。

  当然,这是依常途而言,如果他因缘好的,得遇佛世尊或者大菩萨开示、加持、并不需要一定要经历这么多生,也可于当生证得初果后,不久就是证阿罗汉果,这种情形也是很多的。方知佛世尊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善能拔济众生出生死泥。

  所以在这个地方讲这个加持,在这个经典里面讲:十方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一定要经佛的加持,否则没办法成佛,十方!这个加持可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十方诸佛一定要灌顶加持,否则他没办法成为妙觉。这个就告诉我们:有时候说说法,有时候还是要加持灌灌顶,所以这个安乐妙宝,就会显得非常的重要。所以为什么有一些众生来到这个地方,来到这个地方,有时候他问了一些佛学问题,师父也是跟他加持、跟他灌顶,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至少他有一个增上缘。或者是跟他摩摩顶,跟他加持灌顶,为什么?因为这个加持——增上缘,也是很重要!

  由于须陀洹到阿那含之间的九品思惑之修断,比较复杂,兹再以表列如下,以俾了解:

  三界思惑修断表(最初九品)

  品位 上 中 下

  上 上上品

  初果前二生断 中上品

  初果第五生断 下上品 二果一生中断→证三果

  中 上中品

  初果第三生断 中中品

  初果第六生断 下中品

  下 上下品

  初果第四生断 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断→证二果 下下品

  964页,三界思惑修断表(最初的九品)

  上上品,初果前二生断,上中品,初果第三生断,上下品,初果第四生断。

  看中品的,中上品,初果第五生断,中中品,初果第六生断,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断→证二果。

  底下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二果一生当中就断→证三果阿罗汉。

  这个表格一画就更清楚!

  964页,中间,“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生、住、异、灭”,指法执俱生之生、住、异、灭四相。“分剂”,就是分齐,义即四相的分际与齐限(就是范围)。“头数”,就是如果细而推之,则四相之中,每一相又都各得有四相,譬如说生相当中有“生相”之生、“生相”之住、“生相”之异、“生相”之灭等,所以头绪纷乱,数量无尽;而此境界非二乘智之所能知。“何况”,是指阿难虽已证初果,断八十八使见惑(分别我执),但仍旧连最初的九品思惑(俱生我执)的修断之事尚且不知,更何况九品以上的七十二品,乃至法执俱生无明的生住异灭,更加无从知道。又,法执俱生的生住异灭,依《起信论》而言,则三细中的无明业相为“生相无明”;三细的见分、相分以及六粗中的智相、相续相就是“住相无明”;六粗中的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异相无明”;六粗中的起业相为“灭相无明”。

  这个我们在楞严经的《表解》都讲过了,楞严经的《表解》都讲过了、也念过了。

  【义贯】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得“逆”彼无始织妄所成之业“流”?又如何能“深入一”根“门”?以及如何“能令六根一时”皆悉“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证“得须陀洹果,已灭”了“三界众生世间”的八十八使“见所断惑。然”你“犹未”能“知”诸“根中”所“积”集“生”长之“无始虚”妄俱生我执之“习”气。这个俱生就是先天性带来的,先天性带来的,小朋友一出生,他就会哭泣,不哭泣叫做不正常,这本能。小朋友一出生,你不要告诉他:你要喝奶!不用!把妈妈的奶放在他嘴巴,他就会吸,很自然的,这个就是本能,俱生,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我们与生俱来的,就是执着这个我。这个俱生我执之习气,(八十一品思惑),“彼”俱生我执之“习”气“要因修所断”而“得”除灭,

  这个修就是要下功夫,你要这个修,要怎么修习气呢?一、要先远离,要先修远离,因为这个境太强,对凡夫来讲,这个境太强;对证悟来讲的话,这个境根本是虚妄的,他走到哪里,他都是一样的。可是对凡夫来讲,要先远离,哪里会伤害你的法身慧命的,不要接近;哪里会让你的身口意不清净的,这个人、这个空间,不要接近。先修远离,然后在内心里面,坚定自己的意志。所以,禹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菩萨是何人?我们有为者也会像佛菩萨一样,只要你肯,再下定决心;没有下定决心没办法,因为习气太难断了!我举一个例子,做水陆法会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从他的僧袋里面,每次在吃饭都拿一瓶东西出来,刚好坐在我旁边,我说:法师!你那一瓶是什么?他说:这个辣椒好吃!辣椒好吃。他说:我呀可以不吃菜,但是,一定要吃辣椒。(笑),没有那一瓶辣椒,怎么都是吃不下!你看,他还不是贪嗔痴喔,只是喜欢那一种辣味,就断不了了!“人家二六时中念佛,我这个二六时中都带一瓶辣椒!”不管走到素菜馆也好,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法会走到哪里,僧袋拿起来,一定一瓶辣椒!他就是喜欢,他就是喜欢这个滋味;这只是辣椒而已。你看喔,一瓶辣椒,你看,就断不了。这个不好断,这个味觉,这么强烈的习气的执着!

  底下,所以,破俱生我执之习气,要因修所断而得除灭。这些你尚且不知,更“何况此”菩萨修证当“中”,除了我执无明以外,还有法执无明之“生、住、异、灭”四相,其“分剂头数”(大分类以及细分类)、四相当中又各有四相,头数无量,实非你以及二乘人所能知。(以法执无明四十二品,为菩萨于四十二阶位当中修断。)

  底下是:一与六皆由于妄

  经文:【“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注释】

  “头奚不履”:“奚”,就是何,为何。“履”,就是行,走路之意。头为什么不能走路呢?或者是:为什么不用头来走路呢?

  “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如果光是你的耳它自己便能听闻,就用不着身体了;既然用不到身体,则听闻一事便与身或者是口都毫不相关了。但是,却是息息相关。

  “口来问义”:口为什么来问义呢?如果听闻真的与身口无关,为何在听法的过程当中,口竟然会来问义?显然那口也是在懂了刚才所听的法义之后,而有问题,所以才会开口来发问。因此可知,耳闻之时,口并非完全无知;所以耳闻之事并非与口完全无关;因此耳闻之时,不只是耳一根有觉知,身体其他诸根也都有所觉知。因此,即使在凡夫位中,六根也非绝对不相通的;结论:因此说光用耳来听闻,是不对的。

  “非一终六”:六根既非一,然终究还是现出六用之差别。

  “非六终一”:而六根既非真正有六,是故终究还是归于一性的。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总不应该说你的六根元本是一、又元本是六吧?这样是互相矛盾的。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沦替”,就是沦溺交替。由于从无始以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故称颠倒,又依业受报,故成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故于原本圆满湛然常无一六之性当中,而有一六之义虚妄生起。

  “虽得六销”:“六”,就是六用。虽得六用销止,也就是六用不行(不起现行了)。

  “犹未亡一”:“亡”,就是销除。“一”,就是根结之全体。

  【义贯】

  “今汝且观现前”的“六根”,究竟“为一”抑“为六?阿难,若言”是“一者”,则“耳何不”能“见?目何不”能“闻?头奚不”能“履”地?“足奚无语?若”说“此六根决定”是“成六”种不同者,“如我今”在此大“会”之中,正“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之中,究竟是“谁来领受”佛语的?

  “阿难言:我”是“用耳”来听“闻”的。

  “佛言:汝耳”若“自”能“闻”,则“何关”你的“身”与“口”?若听闻一事与身口无关,则于听闻过程当中,“口”怎么会“来问义”,而且“身”怎么会“起”而“钦承”佛之教旨呢?表示这个是息息相关的。“是故应知”,六根目前虽“非一”体,而“终”究还是现起“六”用之差别;六根既“非六”种,“终”究还是归于“一”性的。“终不”当言“汝”之六“根,元”本既是“一”,又“元”本是“六。阿难,当知是根”未结之前,本无数量,所以既“非一”也“非六”,然“由无始”以“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所以成“颠倒”,依业受报,所以成为“沦”溺苦海、生死交“替,故于”原本“圆”满“湛”然;常无就是本无的意思,常无一六之性中,本来就没有一六性中,叫做常无。常常无常常无,就是表示本无的意思。然本无一六之性中,而变成为有“一六”之“义生。汝须陀洹,虽”已“得六”用“销”止,意思就是:六根不再向外攀缘这个六尘了。已得六用销止,然“犹未亡”根结之“一”个全体。

  970页,经文:【“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注释】

  “参合群器”:“参”,就是加入、放置。“合”,就是合于。“群器”,就是种种器皿。此言在虚空当中放置种种的容器。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这一段,成观法师讲得特别详细,而且讲得很好!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主张,要把《义贯》念一遍的原因,他这一段讲得非常好,他把它发挥出来;像《楞严经讲义》就没有发挥到这么淋漓尽致,这一段法师讲得非常好!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由于所放的容器的形状不同,我们就把那容器中的空间,赋予不同的名称;例如圆形的容器之中的空间,我们就称之为圆空;方形容器之中,就称为方空。虚空比喻一真本性。种种容器比喻诸根,容器中的空间比喻被分隔起来的一真如本性。种种名字比喻诸根之名。诸根虽有种种假名,但其中的一真之性却永远如一,绝不会因被隔开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被赋与种种假名而有所不同。971页,正如同容器隔开虚空,而且此虚空因而被强加赋与一个假名,但此器中的虚空,既不会因被隔开,而其性有所不同,虚空还是虚空,不大也不小,只是被隔开。也不会因得了假名,而其性有所改变;更进一步说,器中的虚空,看似被隔开,其实并没有真正被隔开,众生妄见以为器物能分隔虚空,然实无隔,(正如抽刀断流一般,但是众生妄想,虚费工夫,于流无损。)不但器具实无分隔虚空,甚至连分隔后的假名也是没有的;所以器所分隔的空间,不但无实,而且无名,其名与实俱是虚妄。同样的,诸根分隔本心一真如性,成为六精明的空间;然此分隔亦实无隔,即使有妄尘黏于湛然一真之体上,令幻成似六根之色,而形成对一真之体恍若有隔之状,也得其隔之假名,然实无隔,所以其名也是不实虚妄。然众生以(因为)依照无明,颠倒取相,这个就是重点:因为无明,又颠倒、又取相,所以,所有众生就逃不了!认为实有相隔,并依其隔而赋与各异之名,然后循名取实,认为既有不同的名称,就应有不同的作用(这就是《起信论》所说的计名字相),就如同世间政治上,先安一个官位名称,然后再来界定此官位所应有的职权一样——先有官位,再有职权;职权是从官位的名位而来的,而非先有职权,再依其职权给他官位。世间许多的事率皆如是颠倒。但此颠倒,众生都视为当然,所以,也没有什么发觉。也就是所谓的“理当如是”。而此颠倒,是从无始无明开始,从自身自心上的六根分隔、赋与名称,就已经开始了,之后才施行于种种外尘六境。

  那么这一段看了以后,你就会知道,其实万法皆是一真本性,你大悟以后,对这个到处走一走、观光,你怎么看怎么空,你怎么看怎么空。像我出国观光,跟一般不一样,我一定要运动,因为在讲堂空间太小,太小了,走出去要运动一下,被十个人拦截,十个人!走到那边被拦截,问问题;走到那边又问问题;走到那边,碰到大学的同学;走到这边,统统认识!所以在这个讲堂,变成很难出去运动,出去运动。名人有辛苦的一面,辛苦的一面。所以就变成说:唯一的地方就是稍微比较乡下,或者怎么样。如果《楞严经》讲完了、《楞伽经》讲完了,可以稍微台东、花莲空气比较好一点的山上,什么拉拉山啦、什么大禹山啦,再看看有什么,去那边住一个礼拜,没有人吵的地方,没有人吵的地方。然后你就会跟我讲:师父!静也是尘。谢谢开示,谢谢!(师父抱拳以示谢意)这些徒弟愈学愈厉害了(笑),还会跟我顶嘴。这个就是这样子。所以我现在变成说在讲堂很难出去运动,非常难!无处可去。对不对?

  那么,如果你大悟的时候,你的心境永远都是一如,看哪里,看山,它还是空,是不是?你哪里去都是一样,文化的地方啊、表演的地方啊;再来,或者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历史,到欧洲有欧洲的历史。对不对?像我们到欧洲区,这个是腓尼基人,是怎么样子;什么族是怎么样子;这个路易十几,讲那个我们都没听过的,你如果讲秦始皇、唐太宗,我还听过,开封的包公等等就曾听过,讲那个就。。。我几时在记那个?所以我们到澳大利亚去的时候,对不对?导游就讲:这个是英国的殖民地。介绍一下,有认识一下,回来就全忘了!所以说:这个出国嘛,看情形啦,看情形。

  底下,972页,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谓世间人若将器皿除去再来观空,这时候就说空是一体的;意思就是说,可是当有器皿在的时候,他们却说并非一体,所以此实是依相而妄见!事实上,即使是器皿在的时候,虚空又何尝不是一?又何尝有被分割过?这比喻凡小之人,必须等到亲见六根尽除、且六识尽伏,这时候才认识心中本具的清净一相,否则(若根识未销)他便计仍有所隔碍。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同”,就是一。“不同”,就是异,也就是说分隔之相。那太虚空怎会因为你放几个盒子、几个桶子,就被你分隔成为不同的空间了?或者是因为你拿掉几个桶,就又恢复、变成一个整体、无分隔的空间了?正如你心中一真的虚空,怎么会因你揽尘而妄结几个根,就被你分割成不同的种种心心所?又怎么会因为你的修证而打通诸根的隔阂,便真的成就了一个清净通达的心(如是之心便为圆通——然而心本自圆通,乃自心妄想见,而成不通。)

  所以简单讲:你只要不被妄想牵着走,就叫做修行,你只要不被妄想一直牵着走,就是修行,你只要不被妄想习气一直牵着走。譬如说:你对一件事情不满,好!偶尔生气一下就好,生气一下就好了。如果说经过一个钟头,你还生气,就表示你被牵着走了。如果今天不愉快的事情,到明天重复一直讲,那就又变成被牵到明天了,这个无明习气又被牵到明天了。如果一年还解决不了这个恨,那就被牵一年了;十年,兄弟之间的阋墙,到现在十年都不能解决,那就表示你的心被无明习气、妄想牵着十年,都没有办法冰释,这个多么的可怕!

  因此聪明的人,或者是有智慧的人,我们习气还没有断;可是,我们在短的时间里面,就会把它放下,放得光光的!明天起来,哪一个人与我们有仇怎么样,统统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有时候,忘是一个优点,健忘也有它的好处。

  可是很奇怪喔,世间人的健忘症,他什么会忘,可是仇人不会忘喔!有一个亲戚跟我讲,说:师父!我年岁大了,我在客厅想到的事情,要去冰箱拿一件东西,我走到冰箱,咦?忘记我要拿什么,又回来客厅坐一下,啊!就想到了,又走到冰箱,又忘记要拿什么,又回来客厅:我到底要拿什么?想到了,去的时候,印象会忘。那我就问他说:那某某人、某某人以前对你怎么样。喔!那个人实在是可恶啊!他会忘掉所有身旁的事,那个仇人欠他多少钱,他死都会记得!这种健忘症怎么会那么可怕?该忘的不忘,可是不忘的,他忘光光,这个是很可怕的!

  所以,在座诸位!你要道业精进,从心中彻底的洗练,彻底的洗,就像一件肮脏的衣服,要好好的洗,然后用棍子打,打,打那个衣服,当你在捣练这个衣服的时候,要把衣服,为了洗干净,古时候人洗衣服,你看他拿那个棒子,对不对?打。。。我们对我们的习气,内心里面身口意的习气,不能客气,就是要棒打习气,勉强自己。所以修行很辛苦,不容易!放任习气容易啊,对不对?放任习气,贪嗔痴慢疑,一下子就很享受、很舒服;但是业力在后面、苦在后面。

  底下,“何况更名是一、非一”:更何况你硬派给它一个假名,称为是一个虚空、或非一个虚空。“非一”,就是多,因为若摆的容器多,所见的虚空也多。如一个心中,由有诸根、诸识,所以妄见之心心所法也成多,而非是一心。例如儒家言人有魂魄之分,死后魂升于天,魄降于地。又道家言人有三魂七魄。凡此皆是于一心体中妄见成多相。

  【义贯】

  “如”于“太虚空”中“参合群器”(放置各种容器),“由”于所加的各个容“器”之“形”状相“异”,我们便“名之”为互“异”之“空”;又,世间人若“除”去容“器”后再来“观”彼无器之“空”间,便“说”那个“空”间又回复“为一”体了!(而空,不管有器、无器,都不曾分隔,今虽除器,又怎能说是回复成一体呢?正如你的一真如心,不管有六根、还是没有六根,都不曾被隔碍过,今虽修证而得除根之障,也不能说此心是回复到本来通达的一心!)“彼太虚空云何”可“为汝”以参合几个容器就“成”为“同”或者是“不同”之相呢?“何况”你又“更”为之妄立“名”言,而说此虚空“是一”,彼虚空“非一”,岂非妄上加妄呢?然“则汝”能“了知”之“六受用根,亦复如是”(此六受用根,有如自性虚空中,放置六个器皿;虽参合了六器,然彼自性虚空实未被分割,更无得种种名;是故,无论是有六根互异之用,(如在凡位时),或六根不隔而互通,(如在圣位已证圆通时),然真如本心却始终是一,从未真正被分隔过,也没有种种的异名;是故此心,自无始来,无“同、不同”,或“一、不一”)。

  底下是:揽诸尘结六根,

  经文: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注释】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二种”,就是二种色尘,因为明跟暗是一切色法之源。眼睛看的不是明就是暗。“相形”,就是相对比、相形显。由暗来形、对比这个明;由明来相形暗。所以说:由明、暗这两种色尘互相对比形显。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黏”,就是黏住。“湛”,就是湛然之真体。“发见”,就是发为见精。此谓,于妙觉圆湛性中,黏住湛然之真体,而发为见精。这个就是八识之见分。既有见分,则必然欲有所见;欲见则见,所以成为相分。

  “见精映色”:“映”,就是照。能见之见精(见分)再反照于相分之妄色。

  976页,“结色成根”:见分再结相分之妄色,而令色心和合,结成眼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根”,这是指胜义根。“元”,就是最初,元本、本源之义。“清净四大”,也是指胜义根而言。此谓:被看作是清净的四大所成的胜义根。

  “因名眼体”:“因”,就是依。依胜义根,而有浮尘根,意思就是:有神经系统,然后又有肉眼,名为肉眼之体。

  “如蒲萄朵”:“蒲萄”,就是我们所讲的“葡萄”。“朵”,就是粒、颗。形状如同一粒葡萄;是指眼球。

  “浮根四尘”:“浮根”,就是浮尘根,也就是扶尘根。此浮尘根乃四尘所成。什么四尘?是:色、香、味、触。为什么叫浮呢?浮在外面啊,让你大家很清楚看到根,浮尘。

  “流逸奔色”:“色”,就是指色尘之境。这个叫做,循色流转,纵逸无度,奔驰于色尘之境,以致为尘所局,不能超越。

  外国前几天报了一个报导,有一个人,九十岁了,生了五十个孩子,五十个孩子,九十岁了,生五十个孩子。他说他一辈子,就是这个叫做最对味了,其他没有兴趣的,一直生。。。生了五十个。不过不会比以前的皇帝多啦,以前的皇帝不晓得生多少,就不知道了,五十个还不是最多的。所以每一个人只要没有听到佛法,这些众生,财色名食睡,随便哪一关都跳不过去。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动静”,指音声之动尘(有声之声)与静尘(无声之声)。这个就是:由动、静等二种声尘相击。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