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4片)
编码:090[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圆瑛法师《讲义》第532页-第640页
从532页“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639页)
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2009.07.03
589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589页,中间,【寅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分三)卯初 极显圆融二 普责思议三 结喻推失 (卯初分二)辰初 依迷悟心对辨缘起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辰初分二)巳初 依染缘起执成有碍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今初】
三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就是离一切法,不空如来藏就是即一切法;空不空如来藏就是非离非即,亦即亦离,双遮双照同时。
589页,经文:【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说:富楼那!你“以”(就是因为),因为你认为色跟空,有色的地方无空,空的地方无色,没有办法圆融,所以相倾相夺,于如来藏,在如来藏里面老是有能所,老是有相倾相夺的情形产生。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这个如来藏的相的体性是本空;但是,所现的幻色还有幻空,它是周遍法界的。问题是出在哪里呢?问题是随染的缘起,问题是出在这个地方。
【满慈因闻佛说,诸大圆融无碍,故前疑我等,何以现见有碍?此佛示以成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随染缘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晦昧真性而成空,复因见分,结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倾夺者因妄见,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所以,倾夺就是不共存在,见色的地方以为无空;有空的地方以为无色。整个宇宙,不是色——千差万别的色,就是无形相的空——虚空,所以,用这个色空代表整个相。当然也可以说“色”就是地大,那么,“空”就是虚空。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见有空处,则倾夺于色。】意思就是不能共存在,不能互相容,相不容虚空,虚空不是相。【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则起成粗境,周遍法界,众生不了是妄,执为实有,】诸位!这八个字就是所有的众生生死的根源:不了是妄,执为实有,这八个字就是所有的众生生死的来源、烦恼的来源,把一念清净心化作生灭,全都是因为执为实有,误认为这个相是实有,不晓得当体即空。底下,【执则成碍。】也就是说你有执着,本如来藏性相本来是融通的,你只要一执着,那么相是相,容不了这个体,这个体没办法跟相融入,那么,你就没有办法转相为性。换句话说:烦恼就一直在,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神通也显现不出来,定力也显现不出来,智慧也显现不出来。
590页,经文:【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是故于,“于”就是于如来藏性当中,这底下加二个字就看得很清楚,“中”的底下加:妄见,是故于如来藏性中妄见;底下统统加“之”,风之动,就是动摇,空之澄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这样一看就一目了然。整句的意思就是:是故于如来藏性当中,妄见了风之摇动、动摇;虚空之澄寂,因为虚空无相;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屯积了云,它就会昏暗。
众生迷闷,迷,这个“迷”字就是昧于藏性的真空之理,不了解性相本来就是一融,如来藏性本来就是一体。如来藏性的绝对空,他不能体悟,就在相上里面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闷”就是起,起成三细还有四粗之相,六粗前面的四粗。那么就背觉,觉性违背了。就变成每天都跑去五欲六尘里面,跟这些尘劳相合,也就是追逐没有停止过。违背了真觉,同时去合于五欲六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所以,这个世间相从哪来?就是死执不放,误认为它是实体性的。所以,人出生以后很无奈,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同时繁衍后代,建立了这个家庭,经济上,房贷逼得有时候走上绝路,活不下去,没有时间学佛。常常看到没有钱带着儿女跑去自杀,全世界的经济不好,景气也不好,活不下去!像最近也是,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小女孩,四岁而已,也去自杀,看了都心疼,看了都心疼!佛弟子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这个是很悲惨的!实在活不下去,可以请各政府机关、看看有什么慈善机构可以暂时度过难关的,实在没有必要逼上绝路。当然,自杀的人有他的苦衷;但是,这个是佛所禁止的,因为这个自杀,他八识田中有这个种子,他这等于一直熏习一样,一直熏习,下辈子动不动他又跑去自杀,这个种子一直很强烈的存在,那就变成不好的习惯性;同时你会带小孩去自杀,这个就变成有罪!她的生命不是由你来判断的,你这个变成助杀,而且硬拖她去死,四岁小女孩什么也不懂啊!对不对?所以因此,如果你实在是活不下去,你就转一个念头,不要去自杀:我就剩下的后半辈子为佛陀,看看能不能做一点什么事情,我为这个正法。既然要去死嘛,反正你就来常住、来正法道场做到死嘛,同样是死,那个死欠命债啊,这个死有功德的,轰轰烈烈的!对不对?你来为正法,如果你真的为讲堂这样子尽心尽力,为这个正法道场,为常住、为佛陀、为三宝,这样来死亡,不是轰轰烈烈吗?对不对?你往生以后,就会把你放在车库旁边助念,功德太大了!送几束花啊,晚上如果你怕鬼的话,再派二个保安人员陪伴你;当然我是不太可能,我会去睡觉的(笑)。陪,派二个保安人员在旁边看顾你,看有什么花圈啊。对不对?一样是死亡,就应当要死得潇洒、漂亮一点;带个小朋友去自杀,看了真是难过!也许他有苦衷,病得太久了,钱花到破产了,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他也许会借着种种理由说:我自杀是有道理的!可是,这个在佛教里面来讲,是罪很重的,是罪非常重的!包括你自己是未来佛,都没有权力自杀的。
底下,【此承上,是执则成碍之故,于如来藏,本无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见风之动摇,空之澄寂,】空就是虚空,是无相,所以它是澄寂。【则动寂互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则明暗交倾;略举此四,以该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尘劳满目。】众生就是在能所不断,所以互不相容,因此活得很痛苦!
【众生迷闷下,重结成碍之由。迷闷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诸位!修学佛道就是在体悟那个空性,修学佛道,你要了解,佛教的整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空性。涅槃是整个佛教的中心思想;可是要体会涅槃,你一定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么。昧于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细四粗之相,曰闷,不通达诸相皆妄故。此二字属惑。背觉合尘者: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于虚妄尘相,无合而合,造作诸业,此句属业。】业就是轮回的因。所以我们没有能造作者,也没有所造作者,也没有受苦者,纯是虚妄。诸位!这个“业”字,你记得,没有能所,本来就是虚妄的业。所以这个《普贤行愿品》里面说:业若有形,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还好业是无形的。所以业性本空,体会了这个,就是真忏悔的人。【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者:则属苦果。以依惑造业之故,所以发现尘劳染法,有为世间诸相,此即藏性随染,循业发现也。】
591页,【巳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以,我用了真觉这个妙明,还有不灭不生,指根性为本修因,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性,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不妙、不觉、不明。惟妙觉圆,就是本妙本净,就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
【此因当机,前疑如来,何以独得无碍,】为什么如来独得无碍?很简单,佛陀能够照见相空,就这么简单,看得破,那个人就是佛。是真的看得破,真的境界现前那个时候,是真的看得破,自他不二。而不是说说:哎呀!我要看得破,我要看开一点!不是那一种功夫。证量所看破是真正的看破,所以为什么独得无碍呢?正因为融相归性,性相一如。【此佛示以无碍之由,故得自在之用,由真如随净缘之故。我是佛自称,以用也,】“以”就是用。【乃用真觉妙明,不生灭之根性,为本修因,】意思就是:下手处就是对!因此有一句话,我们出家众,或者是准备出家的人,你一定要背起来:不开悟不住山,不见性不闭关。好好的冷静思维这一句话,古来大德为什么讲得如此的贴心?告诉你:不开悟不住山,不见性不闭关,为什么?你自己的心灵,要自己是明师才有办法降伏那个烦恼,要不然人只是关进去那个里面,内心里面妄动、无明,跟不关还是一样的。身体会抓进去关,可是心会跑出来玩,每天坐在那边,能所不断、妄想不断。对不对?关在里面,电话、信件一样那么多,有什么用?是不是?关在里面的话,早去看,也躺在那边睡觉,晚去看,也躺在那边睡觉,因为没人跟他讲话,就只好睡觉,这样闭关有何意义?对不对?所以,我们要懂得闭关它的用意,人家闭关是闯生死,闭生死关!对不对?为本修因,【背尘劳妄法,】“背”就是放下尘劳的妄法。【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尘旋根,】脱离这个外尘,“旋”就是旋向不生灭的根性,叫做旋根。所以在楞严大法,处处都指向不生灭的根性。【伏归元真,】这个也是叫你恢复到真心,伏种种的相、烦恼,回归到你的真心。【发本明耀,】发挥你真心本明本耀。【耀性发明,智光圆照,照见万相皆空,一真独露。】诸位!这个就是佛法,照见万相皆空,入于平等的一真。所以学佛法就是在学这一颗平等心、不执着心,因为万相本来就空。【而如来藏性,不为妄相所隐,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诸位!这个八个字就是佛修行到最后的阶段,全相皆性,意思就是:处处任何的相,没有办法障碍他,开悟的圣者就是这样。全妄即真,你认为妄心、妄处,妄就是识心,全部转为真心,唯是一真法界嘛,无法不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复还清净本然之心,得其全体矣!下则发其大用。】
591页,【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这个是四义,后面是四相。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这个“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理为无量,无量就是十法界的差别的事相。这是第一句,一为无量,也就是所谓的理事无碍。那么无量为一,就是万法其实就是一心,万法其实就是不离你的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看你是妄心现的还是真心所现的?如果是妄心所现的,就处处障碍;如果是真心所现的万法,万法就是心性。所以但看你的心,而且这个心还分妄心跟真心,妄心是着相,真心是见性。所以,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着相之人心量小,见性之人胸量大。所以要放宽胸量,容天容地、容一切假相,这个才是修行人!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所以前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个是理事无碍法界。底下的境界就更高了,小相现于大相,也就是这个小,譬如说小小的镜子,就可以现很大的山河大地的境(外面的境界),所以叫做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大相能够入于。。。底下这个“现”是入于,能够入于小,就微尘,大的相可以入于微尘。所以,小中现大,这样直接读容易了解,就像镜子,我们照的镜子,可以现更大的外在的境界。底下这一句是:很大的外在的境界,可以进入一个微尘,一个微尘小,很小。所以,大中现小,就是大相当中也可以入于小相。底下,这二句: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统统是相,那么,相融性以后,就没有所谓大小,也就是所谓的事事无碍法界。
所以佛有大神通,每一个大跟小,都融入了本体、如来藏性,所以佛没有大小的观念。而我们为什么会障碍重重?就是在种种的相建立了来去、生灭、增减、大小;这个大,殊不知道,大跟小是一种观念,而我们刚好卡死在观念里面,卡死在观念里面。如果你没有这个观念,那么你的日子就很好过了!为什么?譬如说你看到很有钱的人,你也不会羡慕,我现在健健康康,够用就好!为什么?你没有这个数目的观念,人家拥有一百亿,跟我们银行这个簿子里面剩下十万块,我日子过得去就好,我健健康康,我也能够有一个平稳的工作,可以了可以了,晚上有一个遮风挡雨的房间睡觉,够了够了,那就什么快乐都现前!所以,如果你大跟小融入这个本性,就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众生就是把生命化作一种观念,而观念加上强烈的执着,这个就是陷阱。而求佛道的人,也一直掉进去陷阱,他这个法放弃以后,又来执着这个法;这个法放弃以后,又来执着那个法,他不知道法法本空,你不需要追逐,当体即空,那个陷阱本来并不存在。这个师父拜完,拜另外一个师父,这个不是不好,在迷的时候、在找善知识的时候,就必需要这种态度;但是找到善知识,善知识指导你:陷阱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千万不要自己制造陷阱。什么是陷阱?观念就是陷阱,观念就是意识心,意识心就是陷阱。那么就觉悟了:喔!原来我们每天都掉到陷阱里面,卡在那边一直很不舒服:“我为什么今天闷闷的?”为什么闷闷的?观念放不下,当然闷闷的了!是不是?观念放不下。
底下,再念一下:
【此下明大用。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体之故,便能于一真法界之中,称体起二无碍用:一、理事无碍,二、事事无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此二义理事无碍也;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二义事事无碍也。】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者:一即一真法界之理,无量即十界差别之事;又一即一心,无量即万法,一心能生万法,是一为无量;万法惟是一心,是无量为一。儒云:始为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就是最后还是回到一个理。【其义与此相同。一为无量,则依理成事,理不碍事;亦一不碍多也。无量为一,则即事显理,事不碍理,亦多不碍一也,而成理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一多相容门。】十玄门是指华严,我们讲过了,《华严经》。华严宗的十玄门:一多相容门。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者: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镜,能现千里之境,镜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缩小,】以我们所照的镜子,来望这个外面的境界,(【以镜望境,】)【小中能现大相;】用外在的境界的境,来对望我们平常用的镜子,(【以境望镜,】)【大中(作处字解)】大处【仍现小相;镜之与境,】镜子跟外面的境,【皆事相也,镜含境而有余,境在镜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碍,成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广陕自在门。】广就是大,狭就是小,而佛陀是无碍的,因为佛陀没有一、没有无量、没有大、没有小,全部会归到如来藏性,所以没有任何的障碍。
592页,经文:底下是四相,前面是四义。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
这个就是神通自在的功夫,我们就了解,佛的神通不是虚言说说而已,是真的有那种功夫,要不然我们拜佛做什么?信佛做什么?看看佛有多么的伟大!
如来藏这个真如,不动道场,这个不动之理,道场就是一心之理,如来藏真如不动道场,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这个是事,事相。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这个“身”不是我们这个色身,是法身、法界身。这个法界身是理,包含了十方无尽虚空。“虚空”的旁边写四个字:包括世界,用虚空是兼世界来谈。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法身这个理体,包含了十方无尽的虚空,和世界这个事相,这也是理跟事。底下,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于一毛端,这个毛端是正报最小的。现宝王刹是我们依报最大的,宝王刹就是佛宝法王之刹,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正报最小的一根汗毛,能现出依报最大的佛宝法王之刹,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是事,一毛端是事,宝王刹也是事,所以,这二句是事事无碍法界。坐微尘里,转大*轮,坐微尘里是依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坐在微尘里做什么?现金身,正报最大的,同时还转大*轮!意思就是: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轮。换句话说:佛在做什么,你完全不知道,我们没有办法来到微尘这么细小的这个世界,小小的世界,佛他有办法!所以,这个坐微尘里,转大*轮,也是事事无碍法界,微尘是事,那么,依报最小的就是微尘;正报最大的就是全身了,我们这个色身了。所以,坐微尘里是依报最小;现金身、转大*轮,是正报最大的,是事事无碍法界。
再讲一遍:不动道场,遍十方界,不动道场,就是如来藏性的真如不动道场,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十方界就是十方世界,这个是事,不动道场是理,遍十方界是事,所以,这是理事无碍法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虚空包括世界,就是法身的理,包含了十方世界的事,这句是理事无碍法界。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一毛端是正报最小,宝王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依报最大,所以,这个是事事无碍法界。坐微尘里,转大*轮,这个是依报最小的微尘;那么,现金身,这是正报最大的,又转大*轮,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轮,这个也是事事无碍法界的境界。
好!诸位!看注解,【上标四义,二无碍法界;此示四相,】上面是四义,这里叫做四相。所以稍微背一下: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是四义,那么这一段就是四相。此示四相,【即示四义二无碍法界之相。前四句,示理事无碍之相。不动道场:即如来藏真如不动之理,如上文所云:一乘寂灭场地;亦即显见无碍科所云:身心圆明,不动道场,皆言一心之理。理能遍十方世界】当然就包括虚空,【(兼摄虚空),事相之法,横该一切佛刹,竖摄十法界。不动道场,是一理之全体,能遍十方界,一一事相之中,一一事相,无不是理,如一金能成众器,器器无不皆金。以不动道场,望十方界,是一为无量,属理不碍事,亦即一不碍多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者:身即法身,法身以理为身,】诸位!法本无生,为了让它更具体,所以加一个“身”,诸位!你千万不要误认为法身有一个身,千万不要这样子,法本无生,给它一个具体叫做法身,法身本空,哪有身呢?意思就是法身坚固不坏,毕竟空。法身以理为身,【身即理也。含者包含,十方无尽虚空(兼摄世界),亦即事也。身亦是一理之全体,能含十方无尽虚空,即是总包一切事法而无外也。如春含众卉,】这个“卉”是草的总称。【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十方之空望一个法身,(【以十方空望一身,】)这个当然【是无量为一,属事不碍理,亦即多不碍一也。】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此下四句,示事事无碍之相,举依、正二报之事相,交互相涉,以示无碍。一毛,乃正报之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三千大千一佛世界,乃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毛头上,能现一佛刹土,此以正摄依,以依入正;在毛端望佛刹,而佛刹不小,则小中现大,属事事无碍,亦即陕不碍广也。】
【坐微尘里,转大*轮者:微尘乃依报之最小者;转法錀,即现全身而说法,身是正报最大者,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法錀。此以依摄正,以正入依,由身望尘,】由这个全身来望这个微尘。【而尘】小小的尘,包括了身相的大,(【包身相,】)而微尘的小并没有变大,(【而微尘不大,】)【即大中现小,】就是大入于小。这个“现”,不要被这个文字欺骗了,大相入于小,神通自在。【亦属事事无碍,】法界。【亦即广不碍陕也。】
594页,【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诸位!这个是修行重点,如果,你能够的话,把这个尘(就是所谓的五欲六尘)放得下,叫做灭尘。放得下这个外面的五欲六尘,每天能够听经闻法,听佛的经教,守佛的戒律;觉悟的人,当然一定会守戒律,他很怕违背因果嘛!是不是?再来,开佛的智慧,哇!知道这辈子不修行,下辈子很惨,这灵魂不晓得要跑到哪里去?聪明的人,会为我们这一条灵魂的将来做打算的,这个世间不是死了就算了,死了就算了,那谁要学佛啊?对不对?每天可以吃喝玩乐啊,谁怕谁啊?对不对?就是问题麻烦大了,这个神识,他会继续去转世、继续去投胎的,这个就很麻烦了!下辈子不一定做人啊,做人也不一定能够学佛,做人迷茫啊!是不是?事业一做,业卡住了,对不对?你变成一只鸡的话,对不对?人家要杀你,你能讲:“我不要”?你有这一句权力:“我不要”吗?对不对?如果你下辈子做鸡,或者做鸭,做鸡的话,就要去麦当劳找;做鸭的话,就北京全聚德,就要变成烤鸭,就很麻烦了!所以,不修行是很可怕的!所以,佛陀讲的那一句话是很贴心的,说:众生因为以苦为乐,因为他没有去观照世间的真相究竟之处,所以他一直以苦为乐,把这个身体弄得很劳累很劳累,然后怎么样?当作是快乐。有一对夫妻,你知道吗?开着这个车子绕山,去哪里?去拉拉山。我是看了电视的报导,开了车子很久很久去拉拉山,怎么样?刚好去,人家没有在卖这个水蜜桃,刚好季节差一个礼拜。他就叫人家开那个拉拉山的果园,让他看了也不错,照了几张相片回来,新闻跟它报导说:要吃拉拉山的这个水蜜桃,还要一个礼拜!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子,去拍了几颗水蜜桃的照片回来,回程又开了十几个小时,为什么不干脆躺在家里睡觉呢?人家说:这样才有乐趣啊!我说:又不是火烧厝,这样有什么“厝味”(乐趣)?菜市场就有在卖水蜜桃了,为什么还要开车搞那么久?众生因为没有学佛,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开着车就到处绕。。。对不对?如果中途发生车祸,bye-bye!bye-bye!下辈子再来,车祸!对不对?为了那几颗水蜜桃,死二个人,这样有意义吗?所以这个,生命要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把时间节省一下,时间也不可以浪费,时间就是生命。对不对?我们要节省一些时间,好好的来学佛。出去大自然走一走是有必要的,毕竟是凡夫嘛,有必要的;但是,时间还是要节省一下。
所以,这个灭尘要合觉,才有办法发这个真如,诸位!要发这个真如,是要坚持开发本性的人才有办法,坚持!那什么是开发本性呢?那就是禅宗的见性法门。诸位!学禅的人就绝对知道要念佛,懂得要怎么念、怎么下手,他才会一心不乱;没有这个禅的功夫、没有定,这个佛号一念起来妄想就一堆!为什么?真如发不出来。妙觉明性,所以,这一段是修行的重要的根源。
底下,【此重结无碍之由,与众生敌体相翻。众生则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是以元真之性,转成元妄之相,所以不碍而碍:而我则灭尘合觉,灭虚妄之尘劳,故发真如,】所以,在座诸位!你只要把这个外在的尘劳真的懂得放下,能够随缘、知足的过日;当然,如果你有责任在,就另当别论了,譬如说你是这个公司的主管,你才三、四十岁,当然就责任所在,这尘劳就比较辛苦一点。我指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上了年纪了,是不是?很不容易活到今天了,满额头都是皱纹,活到这么皱纹也不容易的,是不是?已经活到这样子的。所以,我曾经跟这老婆婆、老阿公讲说:你看!满脸都是皱纹了,结过婚了吗?有!生了孩子吗?有!山珍海味都吃过了吗?陆、海,从海上来讲,大鱼大虾吃过了吗?吃过!从陆地来讲,什么猪、牛、羊都吃过。那么,从空中来讲,那些会飞的有吃过吗?也吃过,那就陆、海、空三类都吃完了,难道还不想来修行吗?对不对?皱纹都出来了,年岁也大了,这个生死是不等人的。灭虚妄之尘劳,故发真如,【妙净本觉湛明之性。性字与相字对,众生迷闷,全真性成妄相,如来修证,融妄相即真性,】为什么能够融妄相即真性?因为知道妄,所谓妄,是因为它刹那生灭;所谓妄,是因为它是无常;所谓妄,是因为它是缘起、是性空,所以叫做妄相。为什么叫做妄?因为它不能久留,就是你想要把它久留,没有办法的。所以众生不了解相妄,就是夫妻很好的感情,就一直发愿,下辈子要再来嫁他,他说下辈子要再来娶她,不知道是相妄,下辈子谁娶谁不知道了,出生在哪一国也不知道了。所以,融这个妄相即真性,是修行人重要的地方。【事事即理,】意思就是:每一个相其实都是空,事事就是相相,相相就是无生的空、无生的理。【相相皆性,】其实相本身就是空,空就是本性的展现。【故得理事与事事,】这个理事与事事,要进入无碍,其实都必需融入如来藏性,融入如来藏性,理事无碍,事事也无碍。【二无碍法界,有何诸大陵灭不相容者乎?初依迷悟心对辨缘起竟。】
594页中间,【辰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分三)】看底下中间的小字,【巳初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非”就是非一切相,就是离的意思。【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即”就是即一切相,当下就是,不能离相。离一切相就是叫你不执着;即一切相就是告诉你,如来藏就是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具足,不坏缘起。三 彰空不空如来藏即非圆融,(【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今初】“非”就是离,“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彰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即一切法,同时也离一切法。
这个重点在哪里?重点就是:佛法,什么是圆融?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即”就是现实,因为要面对一切法;超越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即跟非同时存在,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能够面对现实,这个就是即非,就是圆融。你想要把佛法圆融,就不可以偏一边,不可以单即,也不可以只有一个单非,单即跟单非都不对,即非同时,就是圆融,即一切相,同时离一切相,要离一切相,同时面对一切相,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就是佛法。
要不然佛法要做什么?佛法谈得很玄,让我们不能运用在这个生命里面,那佛法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太多人曲解佛法,一念起佛来就等死,等到临命终,诸位!我们大好的时光,我们才三十几岁啊,要到八十岁,以佛陀的年龄八十岁才死,这五十年,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再来就等死喔?你开什么玩笑!那佛法要在人世间,释迦牟尼佛示现要做什么?佛法的可贵之处,就是可以运用在这个世间,要解决世间的困难。佛为什么叫做大医王?医你的生、老、病、死,医你的烦恼,不但在世的可以医,连你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指出一条好的路让你走。佛法如果只有运用在临命终,那么佛教叫做死人的宗教。所以,因为没有弘扬正法,很多外面的人看到了出家人,只有一个观念:这个出家人就是给人家送葬的,死亡的时候叫出家人来诵经,反正出家人就是跟死人有关系,叫做出家人。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没有办法啊,在火葬场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个,真的和尚、假的和尚,台湾都有!对不对?所以,它这个火葬场就是这样子,一切的现在的亡者,差不多都是请法师去诵经。对不对?而不晓得我们出家人本分事不是这样子,那是出家人慈悲,因为你长年累月来这里护法,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佛在世,也有派比丘去那个丧家,只有诵一部经,叫做《无常经》,不念阿弥陀佛的,去,念《无常经》,不会超过十分钟、半个钟头,比丘就念完了,然后比丘就开示这些亡者的家属:你们要观不净,观这个世间是苦,你看你家人躺一个了,要观万法皆空,要观万法无常,观万法无我。好!开示完了就回来。佛在世是这样,我们现在是做得淋漓尽致,法师去了不但开示,还诵经、还放蒙山、还做焰口、还做三时系念,佛在世没有做得这么功夫的。所以,大乘佛教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善巧方便很得人心,融入现实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因为法师的诵经的慈悲,而能够学佛;但是也有某些因为太开了方便,比丘到亡者的家、家属,没有威仪,真的假的不知道,就拿起烟就抽,有一些行为不当的,所以,看得让这些丧家很难过,他就误认为:这个出家人也不过如此,跟我们世俗人没什么两样啊,只是剃一个光头,披上一个红色袈裟!每天都很忙,心没有道,如果每天都应付这些亡者,到处跑,他就像一个演员,披着红色袈裟的演员,为什么?他统统在亡灵里面,诵完经就拿红包,拿红包太多了,他就会腐蚀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常常接近这个经忏;经忏它不是不好,它也有善巧方便的度众生,也给众生信心;但是很可怕的,经忏一定要接触这些世俗人,而世俗人;你常常往外跑,你看的世间人,你到丧家去看,都是世间人,尤其是现在的女众穿的那种衣服,拜下去的时候,你看,从前面拜,后面看,佛像都会掉下来,穿那个衣服能看吗?没有办法啊,你常常接触这个女众,比丘他就会动念,不是圣人,不能欺骗自己的。所以这个广化律师,是非常严格禁止我们去赶经忏的!而且在有修行的比丘看,把经忏认为“经忏鬼经忏鬼”,就是骂这一些以经忏为养活自己的,不是以道为养活自己的,这些高僧大德持律得很严格的,都加一个“鬼”,很不好听、很不雅。但是你看,我们现在剃度了,现一个比丘的庄严相,后面突然加一个“鬼”,好难听!所以我今天讲的,还是要勉励这一些道心坚强的比丘,不要做鬼,要做人,要做好的比丘。我们僧团也派出去,除非人家长年累月的,譬如说水陆,他每年都这样子支持我们、帮忙我们,出钱出力的,对不对?他家又是在高雄,或者是说我们高铁也很方便了。譬如说他家人出了十万,每一年都这样做,那你想想看,他家人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做比丘的人能袖手旁观吗?这个不够慈悲,也说不过去。我们不是为了赶经忏去的,我们是为了报恩,报众生的恩,除了报佛恩以外,我们报众生的恩,你们这样鼎力的支持我们这个比丘僧团,让我们食衣住行无忧无虑的这样好好的修行,我们感恩这些护法居士大德。所以诵经的法师,他一定要有很健康的心态,道是在心,不在相。所以到你家丧家去诵经,一律不谈钱,供养随喜,那就道心坚强。这讲起来就是有一点要改革佛教,要改革佛教。但是我们在这里呼吁,会听到的,就是这一些道心坚强的比丘他听得进去,其他有一些是听不进去,反过来会有不同意见的。
好!所以底下,彰空不空即非圆融,就是现实又超越,超越又现实。诸位!看594页的中间经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这个如来藏,“本”就是本来就是圆妙;“圆心”就是圆满清净之心,本来圆妙,圆满清净之心。
【此科与上科,所依如来藏心之体固同,而约义有异。上约随缘义,此约不变义。上依迷悟心,圣凡立判;此依本来心,生佛一如。惟是一真法界,具足十界,即非十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离一切法,也离非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所以离即离非,其实就是双遮空有,遮有也遮空,叫做离即离非,即就是有,有一切法,即一切法;非就是空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所以,离有离空就是双离空有,天台宗有一个名相叫做双遮,双遮是对双照来讲的,双照就是即空即有。是即非即,这个“是”要用二次,是即就是:是即一切法,然后非即,非即就是离,非即当然就是空,是即一切法,同时是离一切法,这个就是双照空有。前面是离即一切法、离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非即就是离,就是空。所以前面是离即离非,就是双遮空有,是即、是非及,就是双照空有,就是空跟有皆即。【一心圆彰三藏,三藏不出一心,圆融极妙,无以复加矣!即佛许说,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如来之密因,实众生之佛性。此心本无迷悟,而为迷悟所依,约本无迷悟,安有圣凡,故十界俱非,而为空如来藏;约迷悟所依,攸分差别,】攸分差别,就是所分出了差别相,迷悟所依,所以所分出了差别相,【故十界俱即,】当体就是,当下就是。【而为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就是要面对现实,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很多人误认为我们出家逃避现实,刚好是错的,我们刚好是面对现实,现实是什么?生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现实,不是柴米油盐酱醋糖,你那个现实范围太小了!对不对?我清心寡欲,家庭这些柴米油盐酱醋糖就可以看淡泊一点;可是这个生老病死看淡泊没办法,这个是要面对的!所以真正的出家人,或者真正的在家居士,是一点都不逃避现实,是真正面对现实,真正的面对生老病死这个现实的问题,这个是很现实的,因为你一定要面对的,你难道不用生老病死啊?所以很多人批评出家人是逃避现实,刚好相反,我们出家是面对生老病死,要处理这个问题!而为不空如来藏,【约双遮】“遮”就是止。叫【双照,】什么叫做双遮?就是空有皆非,非空非有,就是离空离有的意思,叫做双遮。什么叫做双照?就是即空即有,意思就是空有皆即。【圆融极妙,而为空不空如来藏。】双遮双照同时,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今先圆彰空藏,而字承接上文,转语之词。如云:】就像是说:【藏性虽随染净二缘,却不为迷悟所变,而如来藏,依然本妙,妙即不变义。】妙即不变。【连圆心二字合解,则曰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之心。如摩尼宝珠,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也。此心不立一法,即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就是当体即空,识心全部灭、灭绝,万法,你只要透过分析,或者是学习知识,后天所学习的总是不堪。禅宗里面讲的这一句话很是重要:“后天所学习的总是不堪”,意思就是不堪使用。为什么不堪?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众生每天用的就是识心分别,就是知识性的东西、就是痛苦的分别心,就是读书读很多,烦恼一大堆。【故下十界俱非。】十界俱非,就是站在空的角度。
595页,中间的经文:【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一段在强调什么?如来藏性没有相,站在不立一切法的角度、毕竟空的角度,要空到底,就像一面镜子要干净到底,它才有大用。这一面镜子肮脏,怎么照天照地啊?这一面镜子要干净到底,那就是必需空到底,空到底的心性就可以展现大用。为什么?你听过禅宗讲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为什么一丝不挂?一点点挂碍都没有。为什么叫一丝不染?一尘尘染污都不行,染污即不得。所以佛教讲的空,它是空到底、彻底到底,连动念到修行都不行;连说你布施多少钱,动个观念都不行;连动到说:“我转大*轮,度无量众生”,都不行!本性、如来藏性没有这个东西,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转大*轮者,无*轮可转,若悟无心,即转*轮,*轮无相啊,怎么转?是不是?无心即传佛的心印,听过这一句话吗?无心,悟无心者,即传佛之心印,悟到一切法本身就无心,无心,那就是传佛的心印。所以,法法本空,无法可传,是名传法。所以,站在这个如来藏性的角度,这个毕竟空,那这个念下来就很过瘾了。意思就是:这一面心镜要绝对的清净,一点点都不能动念,动到一念的执着都不行!所以你说:慧律法师您在弘法!我没有啊,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做我该做的工作。对不对?“有很多人在听法!”没有啊,我看到的,不见一物,名为见道啊!是不是?那师父!您为什么说法?演戏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不对?人生本是一出戏嘛,你看看哪一个角色你演什么?我是献身于宗教,讲经说法,弘扬正法,这就是我们的天职。众生看了是这样,可是我们绝对的如来藏性没有这个啊,自性本空,没有团聚、没有缘合,就没有缘散,法本不生,哪里有弘法呢?可是这个*轮就是在一切无生里面转。
所以底下,看经文:非心就是非见大、非识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二大就包括心,非心就是非见大、非识大。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就是非五大;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就是非六根,就是非六入,六根就是六入;非色、非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非六尘,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就非六识。
【前三句非七大。非心:即非见大识大,见、识二大,皆属心法故;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五大属色法;其余诸句,非十八界,亦即非阴、入、处、界四科。非五根、六尘,即非色阴;非意根(第七识为意所依之根,七识乃八识见分所成。),非六识,】诸位!非六识就包括七识、八识。【即非受、想、行、识四阴;】所以在这个非六识要稍微注意一下,包括第七、第八意识都在内。即非受、想、行、识四阴;【又非眼等诸根,即非六入;并色等诸尘,即非十二处;并及六识,即非十八界,是谓非四科。据此则如来藏,非世间法矣。】
翻过来,596页,【此文与《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位!这个“空中”,很多人弄错了,认为那是虚空,那是搞错了,要讲空性。是故这个空性的当中,没有色法,没有受、想、没有行识。空性当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名相全同,而非字与无字,意义稍异。】在《心经》里面,【彼以观照般若之功,照见真空实相之中,无有世间诸法;此以本来心,不假功用,】“此”就是此《楞严经》,《楞严经》是用本来心的,不假功用,本自具足。【空如来藏中(与空中同),本非七大四科,有为诸法,如前妙觉明心,先非水火,非字义同。如摩尼宝珠,体本清净,非青、黄、赤、白也。以上非世间法,即如来藏,非六凡染法矣。】
596页,中间经文:【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解释一下:非明,第一个“明”字是妄明,就是性觉必明这个明。无明;这个“非”用二次,第一个是非妄明,性觉必明那个明当然是妄明。非妄明,也非无明,就是如来藏性当中,不能说有一个明,或者是有无明。如来藏性当中,也不能说我们把这个妄明除掉、尽了;或者是我们把这个无明除掉,所谓无明尽,讲明灭,或者是无明灭,都不对,因为本来就没有妄明、本来就没有无明。所以这二个意思就是说:十二因缘的开头就是无明,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妄明,也无所谓的无明;更不能说我们把妄明除掉,也无所谓说我们把这个妄明除掉,也不可以说我们把无明灭尽,不可以这样讲,为什么?妄明本空、无明本空;“尽”就是把它除掉。明无明尽,我们除掉了妄明、除掉了无明,所以恢复了本明,错了!本明本来就没有妄明、没有无明,所以说把明跟无明尽,这个是错误的,不可以这样讲。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中间超越了十支,因为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中间停了十支,超越它。如是乃至,非老、非死,如来藏性当中它不是相,所以没有东西会老,它也没有皱纹,如来藏性当中,它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所谓死,死是在相上论断的,也没有所谓说我把这个老死断尽了,没有,本来就空,没有说老死尽,因为修行修到没有老,也破除了死,“老死都被我破尽了、灭尽了!”不能这样讲,本如来藏性空当中没有这个。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性当中,无所谓的妄明,也无所谓的无明;也无所谓把妄明除掉、把无明除掉,不可以这样讲,妄明、无明本来就空。如是超越中间的十支,来到了也没有所谓老,因为如来藏性无相;也没有所谓死,因为本来就无生,哪来死呢?也不可以说有老死尽,说我们破除老、死,统统破尽了。诸位!没有相的东西,哪来的老?哪来的死?一切法本自无生,没有老跟死这个东西。所以站在相上的论断,有所谓的老死尽;站在体性来讲就没有这个东西。
看注解:【此下非出世法,即如来藏,非四圣净法矣。四圣净法,亦佛常说,随净缘起所成者。今皆约本来心,未起事用时说,此先非缘觉法,十二因缘十二支,有流转、还灭二门,】诸位!在“流转”的旁边写三个字:顺生死,顺生死叫做流转门,十二因缘流转门;还灭门就是逆生死。流转是顺生死门,还灭门是逆生死门,逆生死门就是要断生死。【先释名义,后解本文。此佛为缘觉人,所说小乘法,】在这个《阿含经》讲的最多就是这个。【分三世因果,即惑、业、苦三道,迁流不息,轮转无穷,故曰流转门;还灭门者,即断十二支,】断十二支,这十二支不是统统断,你只要断一支,它就停。譬如说那个时钟,从。。。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对不对?一直走一直走,你只要把它一支破坏掉了,它就停止了,这个时钟就不会动了。把无明断尽了、断掉了,那后面就没有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统统没有。所以,这十二支你要断掉一支,它就没有连结了,它就不会像我们时钟,1234,总共十二个格,每一格五分钟,12就表示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六入、触、受、爱、取、有,十二支就像时钟这样走。。。左右绕一圈。。。对不对?一直绕,你有第一支,它就继续走,你有执着就继续走,时钟就继续走;你把那个时钟拿掉,那个心拿掉,它就静止、不动了;无明除掉,后面就断掉了,一也不会接到二,二也不会接到三了。知道吗?所以这个十二因缘,你只要断掉最重要的一支——最重要一支就是无明。还有,今生今世断掉中间最重要的一支——就是“爱”,“爱”就是贪爱;还有取,中间那个“取”字,死执不放那个取,就会造成未来的生死。所以断十二支,【复还真谛,】真谛就是空。【灭诸生死,故曰还灭门。】诸位!十二支,这里还有必需要提醒大家的,《阿含经》讲的十二支,是完全不同于《俱舍论》,也完全不同于唯识,有三世,有讲三世,十二因缘有讲三世十二因缘,有讲二世十二因缘,有讲一念的十二因缘。诸位!《阿含经》讲的跟俱舍不一样,俱舍讲的跟唯识不一样。所以,这个你一定要认识一下,不要认为十二因缘只有一种讲法,三世十二因缘法这个是唯识学讲的。所以一个法师博学多闻,它就非常的重要,不能讲到十二因缘就认为只有一种,错了,错了!
【十二支:一、无明支】这个是用唯识学的角度讲三世的十二因缘。无明支,无明当然就没有智慧了。【(无所明了,不明我空之理,属惑。);】惑、业、苦的惑。【二、行支】行当然就是造作了。【(即依惑所造之业行。此为过去世二支因。);】过去世的二支因,就是行,过去世就是过去因为有无明,然后造作,感得了今生今世的转世投胎,所以第三就是转世来投胎。【三、识支(即今世投胎时八识。);】先来后去,第八识是先来后去,投胎时是先来,死亡的时候是最慢去,叫做先来后去作主翁。【四、名色支;】为什么叫做“名”呢?但有其名,没有形,就是只有精神,意思就是只有心,所以,但有其名叫做名;“色”是指父精母血。看小字:【(即投胎后,心色和合。名即是心无形相故,色即是父精母血。);五、六入支(即出胎后,六根为六尘所入处。);六、触支(即少时,】年少的时候。【六根触对六尘,未成欣戚时。);】“欣”就是乐、喜欢,“戚”就是讨厌,意思就是说: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对境界。。。苦跟乐没有那么强烈,忧跟喜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未成欣戚时。【七、受支】这个就愈来愈强了。【(即稍长,领受外境,能起欣戚时。)】“欣”就是欢喜,“戚”就厌恶时。爱之欲其生,恶之令其死。【自识至此,】从识到此,就是识,然后明色、六入、触、受,就是从识到这个受,【为现在世五支果。);】意思就是从投胎转世,一直到能强烈的感受,这个是现在世。【八、爱支(即受境之后,心起爱憎,)】为现世之惑,【为现在世惑。);】诸位!这个爱恨交织就会毁掉一个人,强烈的爱、强烈的恨,这个人就注定要毁灭的。所以人不需要别人毁灭,他自己就会毁灭自己,心灵会交错、会憔悴,很累,会活得很累,爱跟恨太强,会活得很累!【九、取支】取支重点在哪里?就是死执不放,这个就很麻烦!【(由爱憎而起取舍,取舍即造业之初。与古解不同。);】这个“取”字,就是所谓俱生来的执着、后天分别的执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先天加后天,那就叫做死执不放,取。【十、有支】一般对这个还很陌生,这个有支,它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有了将来的生死业。我说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他说“有”,以为说我爱的东西,取了变成我自己所有,哇!这个糟糕了!这个解释就很糟糕了,不但不符合《阿含经》、不符合佛义,完全都是你自己在解读。这个“有”不是拥有,这个“有”是有生死业,有了未来的生死业。有支,【(即取舍既定,而业因已成,曰有。爱、取、有为现在世三支因,再感未来世二支果。);】你有这个业,你就注定要继续来投胎转世。【十一、生支(由现在世惑业因,感来世受生果。);十二、老死(指来世,从生而至老死也。)。此十二支,展转相因,连环钩锁,三世因果,流转不息,曰无明缘行,行缘识,】为什么中间一个“缘”?“缘”就是钩锁义,我钩你,你钩我,就像链子一样,要不然会断掉啊!无明钩着行,行钩着识,就像链子一样。【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
【还灭门是修法: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辟支利根,一闻佛说,即知无明为生死之根,即从断无明下手,如砍树者,直砍其根,根断而树自倒,无明断,而生死自了矣。】
【此文亦同心经,无字非字如上解。无明上多一明字,即性觉必明之明字,因必欲加明于觉,故成无明,此本来心,一念未动,故非明非无明,如是乃至非老非死。第一非字双用,又非明非无明尽(即灭也),如是乃至,非老死尽,此将流转,还灭二门分开,各举因缘之头,直超因缘之尾,以便易知。如筷一双直排,】诸位!看这里,筷子要排这样子,(师父以扇子为筷子将其横排而面众)这是一支筷子上面,上面就是流转门,底下这个筷子是还灭门。先看上面这个筷子,这样排,无明,一直流转下去,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师父在上排“筷子”上从左至右以手示十二因缘各各“流转”貌)这个就是流转门,这第一支筷子。你要修行,还灭门,也是一样,还灭、还灭。。。(师父在下排筷子上从右至左以手示“还灭”貌)无明灭了,这就没有了。所以,流转生死是这样过来的,逆生死是这样过来的,没有死亡,没有死亡当然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是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取,没有取就是没有爱,没有爱就是一直一直到前面,就没有无明,叫还灭门;流转生死门(师举筷子从左至右行)、还灭(师举筷子从右至左行),就是这个。如筷子一双直排;这个初学佛法的人、老参:讲经就讲经嘛,摆那双筷子做什么呢?(笑)就是这样子,不懂这个什么含义。如筷一双直排,【现文乃是将二门,】就是流转门、还灭门。【双举第一支因缘之头,】就是无明。然后,【双超中间十支,而至十二支因缘之尾,稍费思索。】师父已经解释得很详细,如果你要更详细,那就在我们《大专佛学讲座十四讲表》里面,师父讲得非常清楚。【此中所云老死尽,但尽分段,未尽变易也。据此如来藏,非缘觉法矣。】
好!诸位请翻开598页,第一行: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这个就是非四谛,非声闻法。这个“智”跟“得”要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非智就是非我空智;非得:非得我空之理,没有我空之智,也没有我空的理。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性里面没有能断之智,如来藏性里面亦无所得的我空之理。所以这个“智”就是能,能断之智,那么,“得”就是所得之空理,也是能所。这个非苦,如来藏性,本来苦无实性,毕竟空;非集,集是相上讲的,根尘识讲的;非灭,无苦可灭;非道,也无道可修,这站在如来藏性的角度讲。非智,非我空智,意思就是:非着一个能断之智;非得,亦不着一个所得之空理,这是小乘所证的智跟理。
看注解:【次非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佛为小乘机所说。世间出世间,二种因果,皆是谛实,故称为谛。苦谛:是世间生死苦果,以逼迫为性。】逼迫,众生被逼迫了,有时候就会去自杀,苦对众生来讲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样不苦的。所以讲到究竟处,当然没有这个;但是对众生来讲,不要说什么,你今天突然。。。怎么样?譬如说你这个胃,哇!痛得受不了,或者是说你受到撞击,非开刀不行,诸位!那你想想看,没有打麻醉药的时候,你功夫有多厉害啊?你真的证悟到如来藏性,不打麻醉药开刀,你行吗?我们不是圣人,倒没有那种定力,所以还是没有这个能力,色身是假相,但是,碰到最极端的痛苦的时候,就是没有办法!简单讲就是要学习放下,要学习放下。所以,人病苦一折磨下去的时候,所有的理性都没有,所有的智慧也都几乎消失了,一心一意只想说:我现在肚子痛,肚子赶快没有痛!阿弥陀佛忘记了。很累很累的人:我现在佛念不出来,只想赶快去躺着!就是这样,那个苦对众生来讲,它有逼迫性,很难去克制的。有一种东西,它是非人力所能控制,它不是理性的东西,譬如说你的脑部受了重创,譬如说阿兹海默症;或者老人健忘症,一直抖。。。美国有一个,他就是得到那种,中国话叫做舞蹈症,他就一直抖。。。影片出来,哇!那个抖得实在是严重,那种情形,我看连想要端一碗饭吃都不太可能!怎么会抖得这么厉害?就是这么厉害,完全失控,你看到那一幕,你会吓一跳!那美国人他的爸爸,孩子没办法了,没办法治疗、没办法开刀,就什么?弄一个很大的空间,他爸爸、妈妈也很无奈啊,也很有爱心,可是,生到这样的儿子没办法,就怎么样?饭就摆在地上,自己去转,自己去吃,他就没办法端,端不起来啊,他就一直抖。。。然后一直在地上翻滚,一直抖,医药统统无效,那脑部失控,这个就是业。你看到那一幕的时候,哇!我的天!吃饭,连端起来都没有办法,连吃一口都没办法,端下来,它会一直掉一直掉,饭粒、面包、汉堡统统掉光光!所以他爸爸、妈妈就把食物像狗一样放在地上,他一直去转,转过来,机会到了咬一口,再转。。。转到这个汉堡的旁边,他就再咬一口,目标又快到了,又咬一口,如果是正常人,三两下就吃光了,哇!这么累的,吃一个汉堡搞了老半天,没有办法!得到这种病症,真的苦不堪言,他爸爸、妈妈也是束手无策啊!这个就是说:不是你学佛就可以讲大话的,当你碰到这种情形,没辙,没辙啊!好!老年痴呆症,年岁大了,现在讲的:白天太操劳了、西药用得太重了,或者是农药用得太重了,中毒!或者受到什么重大的打击,结果到六十几岁的时候,失智的老人,坐在那边,人家推轮椅:阿爸,阿爸!你知道我是谁吗?喔!不认识。你看,是啊,没有错啊,如来藏性大家都有啊,你碰到这个老人失智症、阿兹海默症,就没辙,没办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要面对现实的问题,不是学佛好高骛远、讲求理想化,重点,重点:一定要把身体照顾得健康。你看,你这个饭端起来就这样吃,你看,就这么简单的动作,我刚刚看到那个影片,那个美国的小朋友,才十几岁,在地上打滚了老半天!人家记者就访问他爸爸、妈妈说:那你为什么要对你儿子这样?他说:我对我儿子很好啊,你不要这样讲,我们真的用所有的爱心在对儿子。他说:你的儿子像狗一样在地上这样打陀螺,你怎么会说你们对你儿子这样?他这个老人就解释给他听,对记者说,那你跟他生活一、二天。这记者就很勇敢的跟他生活一、二天,那记者二天就投降了,没办法,饭端不住,没办法,二天就投降了!他才体会到说他爸爸、妈妈是真的很辛苦,生到这样的孩子,没辙,没办法!所以,举的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今天不管你长得怎么样,不管你的身材怎么样,不管你是男、是女的,很知足了!所以说:你有办法听到佛法,知道生死苦。那我们知道说这个逼迫性,就是世间每一个人业力不一样,千百种苦,不是只有八苦。诸位!底下,【约人间,略说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底下说【(欲合偏离),】“欲”就是想要,想要大家在一起,就偏偏离开,你看看这个就是这样子了,(日语)不是爱到疯狂,就是恨之入骨,就是这样子,爱别离苦,有的人承受不了的。【怨(平声)憎会苦】怨憎会就是【(欲离偏遇),】想要离开就偏偏遇到,就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如果了解佛法的话就是:你选老公,或者是你选老婆,讲一句实在话,你也不用怎么挑选啦,反正怎么挑就是会挑到最差的那一个。他是你的老公喔,我告诉你:你怎么样逃到天涯海角,他还是你老公,逃不掉的!说:哼!这么丑,我才不娶她呢!如果她是你老婆,逃不掉,真的!所以,这个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有时候你还作不了主。所以人间的苦,其实不是说只有八苦,我认为是无量无边!【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五阴就像火在烧一样。【五阴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前七为别,后一为总。】各别,其实是何止八苦啊!是不是?【约三界则分三苦:五趣众生为苦苦;】底下一个苦是身苦,上面一个苦是外境的灾难的苦;所以说内苦,底下的苦是内,就是身;外面的苦是外,内也苦、外也苦,哇!二个苦加在一起,苦苦苦。。。对不对?苦苦苦,这个就是众生。【乃苦中之苦。】每一个生过重病的人都知道,苦中之苦。【天趣众生,三禅以下为坏苦;】坏就是【福乐有尽,久必坏生。】不管这一朵花怎么样,它一定会坏;或者你的禅定的功夫有多深,它还是会坏,除非是佛的定。【四禅以上为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刹那生灭苦,刹那生灭,佛也把它列为一种苦。【虽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之苦。佛为说此是苦,汝当知。】
【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我执分别俱生,粗细烦恼,集聚众生心中,以招感为性,】招感来,【依烦恼惑,造善恶业,招感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不受生死苦果,佛为说此是集,汝当断。】所以,断,这个重点在断贪嗔痴杀盗YIN,就是断这个。你要断什么?断这六个字:贪嗔痴、杀盗YIN,就是断这个。
【灭谛:是出世间涅槃(译不生不灭)乐果,即二乘所证,方便有余土,】这个土有四土:方便有余土,当然前面还有一个叫做凡圣同居土,第二个叫做方便有余土。也就是说:凡夫见思惑没有断的,就住在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就住在方便有余土,因为不是究竟;出三界的就住在实报庄严土,看到的就是佛的报身、自己的报身;最后,佛进入最究竟的,就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唯有佛一人,只有诸佛菩萨的领域,这常寂光净土。那这里讲方便有余土,就是断见思惑暂时所住的土。【偏真涅槃,】就是偏空、不究竟空。【拣异究竟无余涅槃。】究竟无余涅槃当然就是佛果了。【以可证为性,若能修道、断集,自可灭尽诸苦,灭非真谛,因灭会真,】这个灭是灭苦,灭苦这个名词并不是真空之谛的名词,只是灭苦,所以,灭苦它不是真空之谛。但是因灭会真,要加一个“但”字,义理更清楚,但因为灭苦,能会真如的无为法,所以叫做因灭会真,因为灭这个苦,就能够契入真如的无为。【故称灭谛,】所以,其实它是灭烦恼、灭苦,不生烦恼叫做灭,这称为灭谛。【佛言此是灭,汝当证。】
【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大家统统有背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即五根增长成力)、七觉支、】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八圣道分。【以可修为性。四谛中,此谛最关紧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证涅槃乐果。如大乘四弘誓愿,】大乘的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成则前后三愿,皆得圆满,佛云:此是道,汝当修。诸弟子闻佛四谛法声,修道证果,故称声闻。】听佛的音声而证果。
【非智非得者:此文接于四谛之下,不必别作他说。依孤山作小乘所证智理,谓非有我空之智,】也就是没有着一个我空的智是能断之智。【与非得我空之理,】也没有所得到的我空之理。其实这个仍然是能断之智、所得之理,仍然是能所,还是放下。【当属声闻乘,此亦随净缘所成。本来心中,不但有为法当非,即无为法亦非,以藏心不属有为无为故;据此则如来藏,非声闻法矣。】
底下,599页,经文:【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这个非六度、非菩萨法。
檀那就是布施,尸罗就是持戒。如来藏性非布施法,只有布施,没有办法达到如来藏性的,要体悟到毕竟空寂。
非尸罗,也不是持戒,持戒,它有持戒相,“戒相庄严”,你没听过吗?持戒,它有持戒相,连相都没有,怎么持?所以非尸罗。
非毗梨耶,毗梨耶就是精进,无为法,精进什么呢?
非羼提,羼提就是忍辱,没有能忍、所忍,没有能所,它不是忍辱。
非禅那,禅那就是禅定,如来藏性本来具足有定,不必加一个定,非禅那。
非般刺若,就是非智慧,智慧是个名词,本来就具足,不是说你拥有、能拥有智慧。
非波罗密多就是到彼岸,连此岸都没有,哪里到彼岸呢?
所以,如来藏性没有能所,非布施、非持戒、非精进、非忍辱、非禅定、非般若、非波罗密,也没有所谓到彼岸、到此岸这个东西。
【此非菩萨法。他经所说檀波罗密等,乃理行因果并举,此文稍异。依孤山曰:‘非檀那等,先非能趋行;】“趋”就是趋向,先非掉,有趋向某一种目标,没有的,没有目标让你趋向的。然后,【非波罗多者,总非所趋理也。’】因为没有能所。【此文全用梵语,前六即六度,后一即到彼岸。】
【檀那此云布施,布施有三:一曰资生施,即以财物布施,资养生命;】这个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二曰法施,即以佛法布施,令续慧命;】这个是出家人,还有一些有德行的大德居士所做的工作。【三曰无畏施,即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无畏施就是令众生无畏,那就不杀生,让众生不要有恐惧感。这个无畏施,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不能有杀心、有害心;一个人有杀心、有害心,动物看到你,它会发抖。无畏施,即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令离怖畏。】
【尸罗此云持戒,持戒亦三:一曰摄律仪戒,无恶不断也;二曰摄善法戒,无善不修也。三曰饶益有情戒,无众生不度也。此大乘戒,不独制身口,而能摄心也。毗梨耶此云精进,精勤不懈曰精,进趋不退曰进。乃普对诸度万行,悉皆勇往直前也。】
【羼提此云忍辱。辱者侮辱,或骂詈,或排斥,或殴打,或残害。一切逆境,皆谓之辱;忍者忍受,能含忍顺受。忍之一事,颇不容易,略说其相有六:一曰力忍,凡辱境之来,忍而不较。退一步,让三分,由他、任他;二曰反忍,】用观照的。【凡遇人加辱,不责人而反责己,】可能【总由过去辱他,故今辱我,作还报想,】欠了以后,还了就好了。【并不尤人;】“尤”就是抱怨。【三曰忘忍,雅量宽洪,虽然受辱,毫不介意,处辱如无,此三尚未得理,谓之事忍。理忍亦三:一曰观忍,凡辱境当前,以智观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复何存,人我双亡,辱境安在;】没有的。【二曰喜忍,】欢喜。【逢人加辱,】有人侮辱我。【心生欢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所以,【如力士逢人试力而喜也;】试力就是试着自己的力量:我修行修到这么久了,还没有人这么侮辱我,我试着看看忍得过忍不过?所以,我们常常用感恩的心,众生造了地狱的恶因,来成就我们的道业、成就我们的忍辱,我们为什么不感恩他?他这样一直像发疯似的伤害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宽恕他?所以,你用这个观照的力量,试力而喜,试就是试自己的忍辱力叫做试力。就是他来跟我考试考试;大学联考不是有考试吗?临命终我们要考试;不用到临命终考这个忍辱,我们生前就考考看,能不能躲得过人家的侮辱,不要跟他计较。对不对?【三曰慈忍,对于加辱之人,怜彼愚痴,】我就是用这样子,众生真的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脱也。】我还没有这个后面四个字,我没有发愿度脱他。有一个记者,他一直伤害师父,然后我用这个电话有通过,我说:我不生气,我原谅你,我从来不恨你,不过你造的因果你自己要负责。众生,这个有时候他们要生存,有时候我们用理解一下,有时候这些名人要牺牲,他们生存的压力很大,他要报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所以,你看到这个报章杂志,常常跟人家上法院,这个要告他、这个要告他,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告这种事情,没有那个时间。我们用的就是这个,用的就是这个。我们也能理解说,说实在话,记者的压力也是很大,他总是要写一些东西。怜彼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众也。【如释迦本师,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恨,发愿成佛先度是也。】所以,我看了这一段就说:哎呀!人家骂一骂还会消灾呢,你做得到,他拿刀子来,把你的肉割起来,你不生嗔恨的,你举手让我看看!你有这种功夫,你举手让我看看。做不到!好!我也要先声明:我也做不到,你敢割截我的身体看看!我也是做不到。没办法啊,这个佛才有办法做到这种功夫,我们真的没办法!拿刀子来割,我们只能说:你不要割我的身体,生命是很珍贵的!我会跑给他追,我是不会伤害到他,我是跑啦,跑快一点啦!对不对?要不然最多就叫个警察来,你不要杀我、不要割我的肉,我也没有欠你,我最多做到这样子啦,恨他是不会啦!对不对?发愿成佛先度他,这个我也做不到,你要杀我,我为什么还要度你?我才不管你死活,怎么可能还去度你?讲来讲去,我们还不是佛祖,我们要讲良心话啊!诸位!你家,真的拿刀、动刀动枪,到你家要干掉你的老公,或者你的老婆、儿女,你真的会想度他?哼哼哼!这也是不可能的事,真的没有办法,成佛哪这么简单的?没有那么简单的!这个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真的!还是做不来,要老实一点,要老实一点。
【禅那此云静虑,此虑非思虑,】非识心之虑。【即正思惟。初修静即是止,虑即是观;修成静即是定,虑即是慧。或称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上上禅。世间禅: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无心定;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我们就是修一种,我们修的那个也是chan(二声),但是,跟我们大小乘不一样,我们修的那个叫做嘴馋,整天就是只想吃的而已,就是嘴馋。【出世上上禅:即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也。】
【般刺若此云智慧,有文字般若,即一切经典,能诠义理,可以开人智慧,而世间文字,不足称焉;有观照般若,即起智观照,三空】就是人、法、空空。【妙理;有实相般若,即本经,十番所显之妙净明心,四科七大所会之如来藏性,平等一如,真实之相。菩萨观照功深,所得契合真理之智,是为般若妙智。上六是趣果之行,属因。】
【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是所趣之理属果。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果,实教菩萨,得以分证,若权教菩萨,所修诸行,但称六度,不称六波罗密,】这个很重要,权教不究竟,当然就没有菠罗密。这个很重要的,六度跟六波罗密是不一样的,六度只是方便,六波罗密是究竟啊,到彼岸啊,这个要看清楚。所以平常称六度,权教菩萨叫做六度,实教菩萨叫做六波罗密。这个名词,说不定你二十年来还没有分清楚!【以所修不能离相,】不能离相就没有办法达到波罗密,所以离相就是真功夫。【未得三轮体空,不到涅槃彼岸。此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先导,必由般若,方能离相,方到彼岸也。此亦属净缘起,而本来心,不假修证,故皆非之。据此,如来藏非菩萨法矣。】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诸位!如来藏性没有任何的名词,空,不贴任何的标签,它是证量的心境,所以没有任何的标签,讲如来也不对,讲应供也不对,讲正遍知也不对,讲大涅槃也不对,讲常、乐、我、净,统统不对,它没有标签,它没有相的东西,你怎么安上什么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个是就人所认识的名相,来说明究竟义的圣者跟觉悟的圣者,所提出来的一个名词。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怛闼阿竭就是如来,对不对?诸位!这个“如来”用台语来念的话,形容一个可怕的人、道理讲不通的人,就用台语,他也是“如来”,一直胡闹又一直来,一直来又一直胡闹,这也是“如来”,所以,用国语讲的“如来”,是世尊这种大圣人;若是用台语讲的,一直来又一直胡闹的,无理取闹个不停的,那就是很凄惨的、精神病的人,不一样的,如果说以后你去外面看到一个很不讲道理的,你就讲一句很有水平的话:唉!这个也是“如来”!但是你不要用国语讲,记得要讲台语,意思就是很不可理喻,又开始胡闹了,这个也是“如来”。这样我们内行的人听得懂,那些外行的人听不懂,我们讲我们自己听得懂的就好。这个人也是“如来”,字面上好听又好看,又不会伤人,他在一旁听得懂台语,听了会很高兴:啊?我是如来?对啊!一直胡闹又一直来,难道不是“如来”?每次来就是要开始无理取闹。非阿罗诃就是应供,非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非大涅槃,大涅槃就是非涅槃的断果,没有能所,哪里有大涅槃?也不是常、也不是乐、也不是我、也不是净,诸位!常、乐、我、净,这个都是名词,真实的解脱境界,不安任何的这些标签,这些如来、应供、正遍知、涅槃、常乐我净,这个都是名相,在形容某一种东西;如来藏性绝对的东西,没有东西让你形容。所以说:永恒的真理是不需要标签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非如来法。如是指上所修,六波罗密行,乃能从因至果。非有超略,显前菩萨法,即如来之因也。非怛闼阿竭三句,非能证佛也;】意思就是非有能证之佛。【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证法也。怛闼阿竭:此云如来,有法、报、应三身,解见在前。阿罗诃:此云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之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此三即诸佛十号前三号。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此云不生灭,二死永亡故;又云圆寂,真无不圆,妄无不寂也。此为佛果之总,下二句,即涅槃所具四德为别。】
【《正脉》云:常者,非惟二死永亡,无诸生灭,亦且世相常住,】为什么世相常住?世相就是空相,空相当然常住。所以,世间这种种的假相,它其实就是真相。亦且世相常住,【究竟坚固也;】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这个道理。【乐者,非惟远离诸生死苦,亦且得不思议解脱,受用无量法乐也;我者,非惟证真法身,犹若虚空,亦且山河大地,全露遮那也;净者,非惟妙净理体,无诸染著,亦且清净遍周,无染非净也。此文似但非】就是去除,非去【涅槃断果,实亦非菩提智果,】也是放下,也是不着。【正遍知,即三菩提,权、实二智也。】
【佛,为极果圣人,菩提涅槃是究竟果法,何亦俱非耶?《金刚经》所云:‘言佛法者,即非佛法。’】诸位!为什么讲:佛法不是佛法呢?因为佛法是不可说,硬要说,那就不是佛法,说佛法是本身无相。对不对?实智究竟解脱。所以,只要你讲到佛法在语言上、文字上,那即非佛法,佛法不是观念、不是语言、不是文字,说不得。【又《圆觉经》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此本来心,与妙圆觉心,无二无别,故佛法亦俱非也。据此则如来藏,又非佛法矣。】
【统上则十界俱非,非六凡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染法之所能染;又非四圣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圣非凡、非净。【亦非净法之所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实空义也。】所以诸位!要修空观,记得!空到底,空掉一切执着,空掉一切分别,空掉一切颠倒,空到底!就像你砍这个、劈这个柴,用这个斧头劈这个柴,一下子要劈到底。诸位!这个镜子要完全干净,就必需一尘不染,必需一丝不挂,要绝对的干净,绝对的干净就是空如来藏,什么圣凡、染净统统放下。【初圆彰空藏一切皆非竟。】
603页,这一段是【巳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一切皆即就是即一切法,世法、出世法都是佛法,都是如来藏。
中间经文:【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是俱非,这个是讲前面的,因为前面的如来藏是不立一法,它才能够成就任何的六凡的世间,还有四圣的出世间。为什么?因为它不立一切法,所以世间的六凡、出世间的四圣,统统是如来藏。即如来藏,“即”就是一切法,意思就是:因为如来藏不立一切法,空如来藏不立一切法,就是以是俱非,所以能够成就即如来藏,这个即如来藏就是成就不空如来藏。这个不空如来藏中的一切法,怎么样?元明心妙,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元明就是本明照用,心妙就是大用现前,依体起用。那么现在就是这样子了,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以是俱非,世出世间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好!这一句的意思,究竟的义就是:因为你能空,一切俱非,就是空如来藏不立一法,所以世间的六凡、出世间的四圣,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而且这个不空如来藏,即如来藏就是不空如来藏,“即”就是不空,要面对这个现实。即如来藏中一切法,本明照用,而且依体起用,大用现前的心妙,不可思议的妙用。
所以,重点在哪里?前面没有毕竟空,这里就没有办法毕竟用,这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前面:以是俱非是体,后面这个:元明心妙就是大用,大用。为什么?不空如来藏就是用,空如来藏就是体,不空如来藏就是大用。
底下,【上二句承上起下。世即六凡,出世即四圣。俱非者:以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来藏;俱即一切法之用,如摩尼珠,体非青、黄、赤、白,故能随缘现色,此蹑空藏,为不空藏之由。】意思就是依体起用,空藏是体,不空藏就是大用,如果那个体不空,大用显现不出来;一个人没有断尽烦恼,像佛一样,用不出来,大智慧、大神通统统用不出来。所以必需从内心里面铲除所有的烦恼、执着,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而且就像佛有大神通、大智慧、大涅槃;如果你那个烦恼、执着不空,那没有办法!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此举藏心,正由本妙寂体,】如果完全清净的镜子,就是这样,像它这样,完全清净的镜子就可以照,照天照地,叫做本妙寂体,你看,清净的镜子、完全干净的镜子,就是像这样,本妙寂体。【遍非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涵”就是包括、包含、现起,这个光包含着照用。【而曰心妙者:正显用乃体含,】体中本含,意思就是:你只要照见空体,大用就会现前。就像镜子,对不对?本来就会反射,本来镜子就是能用,如来藏的体性本来就含有大用。【仍非滞有之用,】它还不是停顿在假相当中那种用,它是如来藏性的大用、妙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所以因为有空如来藏,所以成就了不空如来藏,底下这个统统是圆照大用,不舍一法。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都是佛法、都是如来藏性,所以这个更加强调成就一切法,当下就是。即心,就是见大,如来藏性就是见大,不离见大,就是识大。即空、即地。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个就讲到“即”,就是圆照大用,不舍一法,当下就是,如来藏性不离见大、不离识大;如来藏性不离五大,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如来藏性就是六根,即眼、即耳、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即色、声、香、味、触、法,如来藏就是六尘,不离六尘;如来藏就是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就是六识。
【此下即十界。非但即于四圣,而且即于六凡;染净俱该,圣凡平等,七大十八界,皆即藏心;故二十五圣依之而修,各各皆证圆通,即证入如来藏心也。一切法相,皆同空藏,惟改非为即而已,此即世间法矣。】意思就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当然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师父才告诉你:解脱是现在,不能等到临命终啊,不能等到临命终对一个极乐世界的期盼,耗掉了我们现在的五十年、半世纪的用功。意思就是说:我们期盼去极乐世界是好事;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现在也有一颗佛心正在运作啊,千万不要虚度光阴,等待死亡,佛法是非常现实,既现实又超越的。
604页,经文:【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一切的明、无明,当下都是如来藏性;明、无明尽,也是如来藏性,如是乃至,老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即老死尽,统统是如来藏性。
【此即缘觉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此即声闻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此即菩萨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即如来法。】这个就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惟依藏心之体为体。离此心,而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法法圆通,】诸位!什么叫做尘尘混入,法法圆通?沉沉混入,任何一个时空,统统就是佛法,问题是你会不会用?什么叫做法法圆通?法法毕竟空,哪一法不通呢?【一真不动,应用无限,如摩尼珠,普现一切色,如实不空义也。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
再用一点点时间,因为中元普度可能要停课,我们多用一点点时间。
605页,中间的经文:【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意思就是:以是俱即,统统即一切法,以是俱即,这个世间法、出世间法当下就是,就是如来藏,即如来藏,就是立一切法、成就一切法,当下就是,不离一切法,不离就是即。本来就是妙明心元,意思就是:世出世间法,统统是如来藏性,只是你不觉悟而已,就是这个道理。
【上二句承上起下。以因也,是指不空如来藏,圆照之用,随缘普现,不舍一法,俱即世出世间,圣凡十界故;并蹑上科,空如来藏,为空不空藏之由。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此举藏心,妙明心元,乃蹑前二藏。】前面二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根据前面。【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第一个是妙,第二个是明。“妙”是讲空,“明”是讲用,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教的用语有它的一定的次第。妙:不可思议的体;但是也可以称为妙用,也可以称为本明之体,都可以,但是,用这个字稍微适合一下,哇!会显出佛教不可思议。重一个妙字,不空藏重一个明字;【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以此明妙,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体用双彰,寂照不二,正显圆融中道,双遮双照。】遮就是非空非有,照就是即空即有。【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净,忏尘不立;若言其空,众相分明,遇缘普现。正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为本来心也。】
605页,最后一行,经文: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这是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个“即”,底下加“一切法”就很清楚,离即(就是一切法),离一切法。离非,非一切法就是空,意思就是离有离空,这个就是双离空有。离即一切法,离非一切法,也就是说:离即就是离有,离非就是离空,双离空有就叫做双遮。底下那个“是”,要用二次: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这即一切法就是有;非即就是空,也是有,还是空,叫做双照空有。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也对,是非即一切法也对,这个意思讲得更清楚中道第一义谛是怎么说。
好!中道第一义谛究竟实相就是:诸位!离即一切法也对,离非即一切法的空也对;是即一切法也对,是非即一切法——空,也对,双遮、双离空有,离空离有也对,照空照有也对,而且是同时存在,这个就是究竟了义。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遮”就是遮止。双遮空有【二边,】的执着,意思就是说:着空要离,着有还是要离。【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来作解答、来作解释,【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