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全文,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一——手机学佛网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一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二十一张DVD

  2.显示见性不动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如如不动的本性。

  经文:[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冀]:就是希望。还是希望如来的慈音宣示。[伫]:就是等待。

  这一段经文很容易。这时候阿难[口已默然],表示不再辩驳,也就是不再执着凡情己见。然而心仍未开悟,所以[合掌清心],表示恭敬地以清净之心,等待开示,而不是如前之满心狐疑、执着。

  经文:[尔时世尊舒兜罗緜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勅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开悟有什么好处呢?开悟就是开佛的知见、悟入佛的知见、证悟佛的知见。佛法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解决烦恼、无明。我们这个无明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意思就是:很难去觉察到无明,很难去破除,困难就是困难在这个地方!那么,诸位!把差别相的东西会归到平等相,就是佛法。什么叫做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了解,色、受、想、行、识是五阴,把这个复杂的变成单纯的,是什么意思?色,它有一个共同性,色、受、想、行、识,它有一个共同性,色法是生灭、是缘起,所以,它就是空。因此色就是空的意思就是:即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受,所有的觉受、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无论是苦受、乐受,喜、忧、舍受,全部都是妄,也就是在这个世间,所有的感受都是虚妄的。所以,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我们要跟着正觉走,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苦、乐、忧、喜,会归到一个单纯的层面,就是生灭,就是无常。所以,受即是空,受就是佛性。色即是空,色就是佛性的展现,佛性可以在色法展现。受即是空,所有的感受,都可以显示佛性,你只要如如不动,妙用就会现前。想即是空,想就是佛性,想就是心对境产生的意识型态,而这个意识型态当体即空。所以,想即是空,想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时候的法的想,所有的都是觉性的展现。行是生灭,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如来藏性的展现。所以,一切身口意生灭,其实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识即是空,识就是执着,就是分别,执着跟分别,它有什么特质?就是生灭,就是无常,生灭当体即空;缘起当体即空,所以,生灭无常,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会归到我们的本性。所以,万法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不能学外道,佛法就是这样,即于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要如是体悟。见一切相,总不可得,所以叫做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因为我们不了解如来藏性,由客尘烦恼所误,这个客尘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当体即空的道理,所以,我们会认为有外在的世界,是实实在在的世界,我们无量的烦恼就会因此而产生。

  底下,[网相光手]:佛的全身都是福德智慧所成,所以全身都有光,其手亦然。[开五轮指]:开拳成掌,表示接引之义。[我初成道]:这个是指释尊在六年苦行之后,坐金刚座,降伏魔军,成就无上菩提。然此只是释尊的[迹门]而非[本门],迹门跟本门,这个是出自《法华经》。释尊之本门为《法华经》中所说:释尊成佛以来,尘点劫数。至于释尊之迹门,则如《梵网经》所说的:[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也就是来这个娑婆世界示现,已经八千次示现成佛。所以,从这个久远劫,跟示现在人间的角度来讲。因此这个迹门跟本门是在《法华经》,[本]就是久远劫,无量亿劫以来;那么,[迹]就是示现,有迹可寻,就是示现,来娑婆世界示现八千次了,成佛了![鹿园]:也就是鹿野苑,在波罗奈国境,为古时帝王之苑囿,也是帝王养鹿之园,所以称为鹿园。台湾以前也是很多鹿,所以,我们台湾这里也很多名词,鹿港,鹿耳门。以前台湾很多梅花鹿,现在也是差不多不见了,剩下很少了!

  [阿若多五比丘]:为佛初出家时,净饭王所派遣的五位大臣,去劝太子回宫,其名为:一、阿鞞(也就是马胜),二、跋提,三、拘利,四、阿若多(义为解本际),第五、十力迦叶。太子对他们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个人因为太子不回去,他们也无法回去覆命,所以就陪着太子游方,而且同修苦行六年。之后五人皆至鹿野苑。[不成菩提及阿罗汉]:菩提为大乘之极果(就是最高的果位),阿罗汉则为小乘之极果。[客尘烦恼]:[客尘],一切尘劳烦恼有如访客和过客,诸位!你如果能够体会这一句话,你也能开悟!表示你现在所有的烦恼,其实是来你心性作客的,它不是你的主人啊,它要离开的。所以,烦恼生生灭灭,而我们的心性本不生灭,这客尘就像访客、过客一样。此盖含三义:一、客人来来去去、川流不息;烦恼亦如是,永不止息。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子,诸位!你看看,冷静一下,你今天听佛法听了那么多,当你在生气的时候,你的主人会跑掉——你的心性会跑掉,你只顾生气而已,你会只顾发飙,你会知见一直立知,一直落入无明的坑、漩涡里面,你自己转不出来,你很想把它摆脱这个痛苦烦恼,可是,你摆脱不出来。因为无明它是一种强大烦恼的网,每一个众生,动念,他就掉进去。要保持这个如如不动,才不会被烦恼的网捕住,是很困难的!你慢慢的体会。你道理懂的时候,当你面对一切境界,起贪嗔痴的时候,你控制不住的!所以,三昧它是需要培养的,它是需要一点一滴来培养,没办法一蹴即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觉察,我们的无明、微细的烦恼,无所来,也无所去,只是逗留在我们心性当中刹那之间的执着、分别,我们能破无明,能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当下就会见性,就不会受到客尘烦恼的困扰。客尘烦恼还是外在的喔,我们上个礼拜讲的,那个离见第一义谛才真的困难!离缘第一义谛,不假借缘起,而体悟第一义谛,这个还容易喔,离缘第一义谛;离见第一义谛,动念即乖,那就更难!

  佛的心就是入于大寂灭涅槃海,佛所见的天地万物,没有一法不是如来藏性,凡所有相,都是如来藏性。也就是佛看出去的世界,完全是极乐、完全是清凉、完全没有恼火、没有热恼、没有斗争,佛的那一刹那,直到永恒,都是恢复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他的存在,同时就是包括超越,他在这个娑婆世界,就等同处在极乐世界。所以,寂灭法就是佛法,能令心寂灭,不为烦恼所动,就是佛法。所以,烦恼亦如是,永不止息,就是因为没智慧。

  二、犹如过客,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烦恼亦如是,有百千种,无数无量。众生是没有一件事情不去执着、不去烦恼、不去痛苦,没有的!简单讲:什么是众生?看什么着什么,看什么执着什么,就是众生。什么是圣?看什么都知道那个如幻,不实在的世间,是缘起的,一定会败坏的!第三、亦如过客,来去匆匆,曾不久留;烦恼亦如是,生灭无常,不能作主的。我们现在被烦恼、无明作主了,轮转六道,不是本性在作主。

  义贯:[尔时世尊舒]伸出其细软如[兜罗緜]具千幅缦[网相]且发出金[光]之[手]并张[开五轮指]变拳为掌,然后[诲勅阿难及诸大众]道:[我初成道]时,[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等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开示[言:一切众生]虽发心修行,然而之所以[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及阿罗汉]的原因,[皆]是[由]于受如过[客]之[尘]劳[烦恼所误。]这一句话你掌握到重点,就是说:外在的世界,你统统要放下,因为它就像过客一样的来去、生灭、增减,不是我们如来藏性;放下的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你们试说看,[汝等当时]是[因何]而得[开悟],故[今成圣果?]

  诠论:这一段是[十番显见]的第二番[显见性不动]的开头。此段经文以深义释之,则为:一切众生由于不了三界身心如客、如尘,诸位!那个[心]是指妄想意识心,是指第六意识心,不是指如如不动的心性。这一句话,如果更详细解释,是说:一切众生,由于不了三界妄身、妄心(就是妄识),如同过客。[客]就是不是主人;[尘]就是外在,不是虚空不动。意思就是:客会生灭、会变动,尘也会动摇,[客]是对主人讲的,客人就是对主人讲的;[尘]是对虚空讲的,比较而出来的。意思是说:心性当中,烦恼是客人,如来藏性才是我们的主人,如果这个尘就像外在的烦恼,虚空就像如如不动的心性。无有少法可得,意思就是:诸法毕竟空,众生不懂它是缘起的、众生不了解是生灭的,看什么执着什么,所以就是妄起见思烦恼,不得成阿罗汉。三乘行者以不达九界如客如尘,无有少法可得,而不断尘沙无明,所以不能成无上菩提。

  经文:[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这一段也很简单。[憍陈那]:又翻译成憍陈如,也就是阿若多之姓。[我今长老]:佛在鹿苑说法,阿若多最初得解,成阿罗汉,为法性长老。法性是什么意思呢?诸法本自空无自性,叫做法性。诸法的本性是什么?就是空,不是佛让它空,是佛发现诸法本空,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所以,法性就是诸法空无自性。[独得解名]:阿若多之义为解本际,此为犞陈那之名,故说独得解名,又三乘圣人多以宿世所修因缘,而得其名,实非偶然。如阿若多以解而得悟,所以得[阿若多]之名;又须菩提为空生,而须菩提后来为佛十大弟子之中,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须菩提就是《金刚经》的当机者。[因悟客、尘二字成果]:由解而悟此二字,因而致果,是其次第。所以,会悟,二个字就悟了,来作客的就不是主人,外尘会染污的,不像虚空如如不动,体会这几句话,佛道就成就!

  [行客]:旅行之客人。[旅亭]:就是旅店、就是客栈。[或宿、或食]:这个是比喻六识所攀缘之妄尘,停留在心中之时间有长有短,其长者不过如一宿,短者如一饭之顷。[俶装]:就是整装。[不遑]:就是无暇。[自无攸往]:[攸],就是所。自然无所住。[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不长住下来的,就称为过客;若是住下来的,便成为主人。意思是说:修行,你要认识那个主人;关于过客,生灭无常的客,你要放下。又,[不住]即是无常,[住]即是常。无常变灭来去的,就是来客,曾不久住,用来比喻六尘以及六识妄心。常住不动不变异的,就是主人,用来比喻真心本性:不管经历多少过客来来往往,但主人还是在那里。[新霁]:[霁],就是久雨初晴,下雨下太久了,天气刚刚恢复晴朗。比喻初入道或者是初见道。[清阳升天]:[清阳],早晨之日。比喻依教起修,由观行力而心光显耀,诸位!为什么要有观行力呢?因为智慧要作用,用智慧观照,发现能缘的识心是生灭无常,是空无自性,是发现外在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也是缘起缘灭,空无自性,内心完全摆脱那个痛苦的执着,心光就显耀。如日之初升,照见思惑之微细妄想,生灭晃跃不住。[光入隙中]:[隙],就是缝。好像早晨太阳出来时,人在室内,把门打开一条缝,阳光从这条隙缝中照进来。[隙],比喻心扉,因此时心未完全开悟,然已经见道,所以有如开一小缝,让智慧之光射进来。

  诸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开悟的机会,生命其实可以不必过得这么痛苦;但是,我们这个时代,要让智慧之光射进来,很难!台语讲的:光是求三餐温饱就很难了,就为了拼三餐、吃饭,就搞得晕头转向;要当一个小小的官,都要靠种种的考试、种种的关系,只求一个温饱而已啊,遑论什么佛教、佛法讲的什么首楞严大法,那个就是更难!这个世间,我们要活下来都不简单,经济不困难都很不容易,谈不上什么修行。所以,一切的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来,也迷迷糊糊的死,然后迷迷糊糊的继续去六道轮回。再来,修行又很辛苦,要改掉习气,要断掉烦恼,我们无量亿劫来的无明烦恼又这么重!所以,大部分的人,发心的人无量无边,到最后,成就佛道的寥寥无几!发菩提心无量无边,真正开花结果的没有几个,不要讲成佛啦,讲有一点点的智慧,证初果都不得了!所以,大家就是说集中火力念佛,既方便又究竟!所以,赞叹大家!

  底下,[发明空中,诸有尘相]:[空],就是比喻真心本性之体,不动而能容,所以知道空。这是阳光射进来,便看到空中有很多微细的尘相,这些尘相,平常若无阳光照进来,是根本看不到的。比喻自心尘沙无明之惑。为什么叫做尘沙?如尘如沙,就是无量的微细烦恼,叫做尘沙无明。无明分三种:一、叫做见思无明,二、叫做尘沙无明,三、叫做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叫做生相无明,这里比喻我们的心尘沙无明之惑。若无如来慧日之光来照,以凡夫之眼,就是不可见;若开道眼,以如来智光,便了了见。

  前几天电视报导的,二个人为了什么?为了一个停车位,二栋楼中间有一个停车位,二个人为了那个停车格而已喔。先来的那个说:这个停车位本来就是我停的,我好几年前我就搬来这里了!后来搬来的那个人说:这是你的?你有什么权力讲是你的呢?你有什么证件吗?有什么授权吗?都没有!他说:就是啰!谁先占,谁先用啰!后来有一次为了停车,二个起冲突,这个住久一点的,把对方杀掉,死了!就是为一个停车位而已喔,这样命丧黄泉!有时候你讲起来还很可笑了:啊?为这么一点小事?是啰!众生的无明烦恼就是为这个了,你听起来很好笑;可是,在那一刹那就不会退让啊,二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理啊,因为是路边嘛!二个都对,二个都不肯退让,就这样子,死一个人!你想想看!生命,这一个人好好的来学佛,不是很好吗?没那么简单的,为了一点小事,就会牺牲掉这条命了。这一条命本来可以好好的学佛,稍微退让一下,退让可以圆满、退让可以成就忍辱菩提,可是,众生他就是一定不会退,冲突,死了!

  我看到这一则新闻,感触良多!所以,学吃亏,你就学会了一切;学吃亏,你就懂得了佛法。但是,这个世间是不是说:你一直吃亏,对方就会原谅你?对方就会放过你吗?不会!真的!你一直慈悲,能不能解决问题?对那一些讲道理的人,有办法;你一直退让,是不是问题就可以解决?答案:不一定!要怎么做呢?就是说:我们慈悲、退让都做到了,碰到一个不讲道理,得寸进尺的人,有时候,你一定要给他反应一下。你不给他反应,他不知道你的慈悲跟退让,不过,你要掌握时空喔,法无定法。因此,有智慧的人看这个世间,跟没有智慧的人看这个世间,一个是透过无明,什么都争、什么都占有、什么都要赢,在修行人看起来,好累喔!

  底下,[尘质摇动,虚空寂然]:阳光照进室内之后,不但可以看到空中很多很多的微尘,而且这些微尘没有一个是止息的,每一个都是不断地摇动不定的;但是反观这些微尘所在的虚空,却丝毫不受这些微尘的动荡不安影响,还是一直保持寂静不动的。在《华严经》用这个虚空来比喻真如,讲得最多就是《华严经》。这比喻本性如空,容受无量六识客尘烦恼动荡不安,但真心本性之体,一点也不受这些烦恼所动摇,还是一直寂然不动;因此:客尘烦恼徒自扰扰攘攘,真心本性本自不动。是故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诸位!这个本不动摇是打破无明,体会到本来面目,不是说安慰自己一种方式。众生的安慰自己就是说:我不要动摇,我要如如不动!诸位!不是这样子的,我要如如不动;我不可以动摇;我不可以产生执着!那个是安慰自己啊;如如不动是来自于妙性天然,体悟到诸法本来是空的,那一念,刹那即是永恒,存在的本来面目。刚开始我们用克制的、用期许的、用等待的;到最后的时候会发现说:咦?就在现前当下本自具足这一念啊,本来就不动摇啊,并不是说一直安慰自己:我不要动摇,我不要起无明!你不要动摇、你不要起无明,没有见性,会继续跑出来啊,你控制不住的!因此要到相当的心性的体悟,他才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是什么。[摇动名尘]:[摇动],就是生灭来去之义。

  义贯:此[时憍陈那]即[起立]而[白佛]言:[我]如[今]之所以得成[长老],且[于大众中独得解]本际之[名],是[因]为我[悟]了[客、尘二字]而[成]圣[果]之故。(所以现在我来报告一下我是如何悟了这两个字而证圣果的经验。)首先说我如何观[客]这个字。[世尊,譬如行]旅之[客],于其途中[投寄旅亭],于此旅亭中[或]住[宿、或]饮[食],而于住[宿]或饮[食]之[事]完[毕]之后,便再[俶]理行[装]而奔向[前途],因而[不遑安]心居[住]下来;[若实]是旅店的[主人,自]然[无攸往](就是无所往)。于是我就[如是思惟:不]能长[住]的即[名]为过[客],若是常[住]不动的方得[名]为[主人,]所以,诸位!你找到主人了吗?是故便[以]念念[不住]迁流不息[者名为客]之[义]。以上就是我如何参悟[客]字的经验。

  其次谈我如何参究[尘]字:[又如]久雨之后[新霁],于早晨[清阳升]上[天]空,此时人在室内,见一束阳[光]射[入]门[隙]之[中],因而室内之人得以[发]现[明]了在[空中]有无数[诸有]微细之[尘相。]且见这些微[尘]之[质](就是体)虽然[摇动]不住,但这些微尘所处的[虚空]却总是[寂然]不动,丝毫不受影响,不为所动,亦不受染。所以,禅宗有一句话:但莫污染,别无圣解,你只要心性不被污染,另外并没有圣人的见解啊。意思就是:心性只要不被污染,就没有所谓其他圣人的见地,不污染就是如如佛。我便再[如是思惟:澄]然[寂]静不动之体[名]为[空],而[摇动]来去不定者[名]为[尘],是故即[以]有[摇动]生灭[者名为尘]之[义]。以上是我如何参悟[尘]字的经验。[佛]即证之而[言]:[如是!],就是正如你(憍陈那)所说的。

  诠论:本段不但可作静坐时禅观的法门(就是观法、观心),而且也是绝佳的[发明心地]的法门。经云:[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正可观自心妄想纷飞之时,即有不动之佛性在焉。诸位!我敢在这里讲一句话:没有悟道的人,怎么样都体会不出来,不了解意识型态空无自性,因境而生的生灭意识型态,没有品尝到涅槃妙心的人,打死,这一句话体会不出来,他总会想找到:我要如如不动!你要体悟这一句话,你一定要了解,好!我现在用手来比喻,这个是心性(师父以自己左手背表示为心性),这个是意识(又以右手背盖在左手上表示为意识),你一定要有这样很清楚的正知正见,这个就是心性,这个就是意识型态,我们一切众生,统统停留在这个,因为无明、烦恼他没有脱落,知道吗?无明、执着、烦恼卡在本性上,他这一层没有脱落的时候(师父放下右手),他根本体会不出这个如如不动的心性是什么(师父伸直左手背),他没有办法体会的!这个心性夹杂着意识型态(复以右手背盖在左手上),这个意识是由境界而起的,它是空无自性的,打破无明以后,桶底脱落(右手断然放下),本性才能显现出来(左手背伸扬)。好!你用生灭意识心:我要找如如不动!还是生灭意识心;我要找一个不分别,就这一念,还是分别,还是卡在如如不动的心性上面。所以,我们就是心性上卡住一层很牢固的知见,连想要去体悟那个如如不动的,都把它观想(法师右手盖在左手上)。

  有一个居士来,带着一个法师,说:我们上人想要来参学!我说:是住下来吗?说:不是!想要来请示几个问题。我说:那你问吧!那法师就说:佛法常常讲:心性如虚空,那我就把它观想一个虚空,我说:你这一念就不是虚空。慧律法师!我什么都不执着,我什么都不分别,这一念是不是本性?我说:不是!那就继续问了。那法师: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东、南、西、北,我如是观想,也不作意,是不是?我说:这样叫做无明!他说:喔!那好难喔!我说:这里面没有易跟难。他说:那要怎么样去体会呢?我说:没有办法,不悟道的人跟你讲什么,你都会进去一种意识型态,转换成生灭意识心,意思就是:把如来不生不灭的藏性,统统化作意识型态,统统用观念在学佛,就是你用生灭意识心听经闻法,就是没有轮转的涅槃妙心,也会被你转掉,变成生灭意识心。意思就是说:用生灭意识心听经闻法的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的,是永远没有办法的!他说:喔!慧律法师!这么难吗?是的!悟了就简单。

  什么是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还不是用讲的!因此我们动个念头:本性是什么?就是这个念头,就开始一直自己衍生种种的观念,想尽办法,诸位!那想尽办法的那一念就是无明。因为落入语言、文字、次第的,那个用由A点推论到B,想尽办法,因为前面都是办法嘛,到最后就会没有办法!知道吗?因为你想尽办法嘛!那个就是一直用推论的意识型态,由A推论到B,我有办法想到没有办法!诸位!最后那个没办法的,还是没有办法!大悟的不是逻辑的东西,不是意识型态的,不是语言的,不是观念的,它不是生灭的东西,不离生灭。说:师父!您讲的这样很玄喔!我还是回去念佛比较好!我说:这样对啦,这样对啦!你学师妈就对了!所以,要普遍利益众生,还是要劝修念佛法门,才是正途。师父!那我们就这样放弃了吗?不!要看你的福德因缘,你这样子有因缘提升自己的正念,给自己一个开悟的机会,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开悟的机会呢?还是要继续啊!他说:好难喔!是的!你答对了,很难!不然我就不用搞三十年了!你讲什么都不对!

  底下,经云:[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正可以观自心妄想纷飞之同时,即有不动之佛性在焉。其次将本段经文之大旨,表如下:尘:就是动摇 是对虚空来讲的,这个[空]就是虚空。虚空:是不动的客:是不住;主:是常住,如经文及上表所示:[客]的属性,主要是不住;不住的意思就是安住不下来;不住的意思就是作不了主,来了就一定要去,去去来来,来来去去。[尘]的属性主要是动摇。诸位![客]是比喻见惑;[尘]是比喻思惑,更微细,更难觉察!懂得这个字面的意思是这一回事,但因此而观事相,因而悟了其中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憍陈那在此的观察,用的是[对比法],也就是反衬法。他先深入观察[客]的行相,依他所观就是:[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这是他所观察的行相。但这种观察很平板;接着,从[客],又引发他对[主人]的行相的观察,这便令他的观察,由[平面]变成[立体]式的观察,而且由对[主人]的观察、对比,而更加凸显出[客]的意义:由于主人的[住],更反衬出客的来去匆匆,其形相更加显著,也因此令其悟境更进一步提升。

  然而憍陈如这一段[心路历程],对我们现代读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它是个[隐喻],是隐藏的比喻,也就是并没有把所要比喻的事明讲出来;以因明学的话来说,就是:经文只有[比喻],而没有“法合”。法合就是用法来合于比喻。因此这一段[法合],也就是比喻的真正目的,就得我们自己去把它补起来;若讲得粗松或玄一点,就是[要靠我们自己去体会]。但我们宁可具体一点。这段比喻的经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不遑安住],接下来应是甚么呢?大概类似说:众生之尘劳烦恼亦复如是,有如行客,投寄旅亭(生起之后,于心中暂住),或宿或食(烦恼住于心中的时间有长有短,并不一定),宿食事毕,俶装前途(在心中暂住后,即灭去),就是生生灭灭了。不遑安住(不会永远留下来的——是故烦恼心,念念无常,生后暂住,住后即灭。)譬如说:你以前为了考试那几分在计较,现在感觉没有意义,生灭心。你以前生气,生起以后,现在又平息了,现在很理性的在听经闻法了;隔了几天跟人家吵架,烦恼心又起来了,又生了,又住了,后来又平淡了、又灭了,又原谅对方了,就是这样子,生生灭灭,灭灭生生。

  然而经文没有把[法合]明讲出来,也有好处;其好处有二:一、由行者自己去体会,则所解、所悟更深,所谓[自得之则资之深]。这[资]就是帮助的意思,自己得到的,帮助得比较深,也就是自己体悟的比较受用!所以,师父一直强调说:你要用心体会,就是这个道理。二、不明讲出来,则法合便很活泼,不会僵化固定,而可以随行者的智力而有不同层次的体悟——不过对末世钝根之人,可能就是一头雾水了;不知所指为何,因为真正的目的没讲出来。诸位啊!我刚出家的时候,也看《楞严经》,就是这里讲的:一头雾水,刚出家就看了。后来看了《六祖坛经》,喔!才体悟到涅槃的妙心,再看《楞严经》,就完全看得懂了!随着年龄层增长,随着佛法的滋润,随着对心性的体悟,就更深一层,入木三分。因此这个体悟需要时间,只要你不怕吃苦,不怕重复,不怕无聊。有的人还没有进入《楞严经》的研究,他一下就扫过来说:哎呀!那个太难了,研读那一本来不及了,了生死重要啊!怎么了生死?要念佛啊!是的!念佛,他就《楞严经》放弃了,他要用自己认为最快的方式,不看、不听、不闻,也不亲近善知识,就是用这种方法,这《楞严经》就搁着了,这个就是不给自己机会。底下说:不知所指为何,因为真正的目的没讲出来。

  接着经云:[若实主人,自无攸往]。[自无攸往]用白话讲的就是:不会跑掉。这个[实主人],是实在的主人,不是假主人,也不是喧宾夺主的主人。这个[实主人]当然是隐喻真心本性了,表示[本性不坏、不灭]。这个主人也更进一步隐喻宗门所说的[主人公],或者是[当家作主]之义,也是得自主、自在之义。以此佛性成佛之后,堪为三界主,乃至为法界的主人公,佛出世时所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于法得自在,故称为[主人]——不只是这小小的旅店(此五蕴身心)之主人,而且是整个[法界的大饭店](三千大千世界)的主人。接着,下面这一段经文,我们也照样把法合试着给加进去:又如新霁(久雨初晴:累劫生死,不逢佛法,今方闻正法,故如久雨后之初晴),清阳升天(依教起修后,得初见道,自心慧日升于佛性之天),光入隙中(这个智慧光射入心门之隙缝当中),就是缝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才发现照明自己本性之空中,居然有这么多的微细思惑之尘),而众生都不觉察。所以尘质摇动(且照见这些惑尘之体一直摇动个不停),意思就是:我们受外境的影响没有一时一刻不烦恼。所以,我们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惩罚;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痛苦自己,好言相劝听不进去的,佛的真理也听不进去的。虚空寂然(然而相对的,却显出容受这一些尘质的本性之虚空,却一点也不受其动荡所影响,而永远保持着其寂然不动之体性)。

  这两段观照各有一个结论,对于这两个结论,有一个地方值得特别留意的,那就是:在[如是思惟]下,憍陈那说:[不住名客,住名主人],这是总结上面的观照思惟,而且采用[主]和[客]对比的方法来显示;然而接着他又说:[以不住者名为客义],用这一句话来作为总结,但是这一句话便又令整个思惟回到[客]的主题上去了。现在先再看下面一段的结论,然后我们再合起来谈谈其重要性。下面一段的结论,也是从[如是思惟]开始:[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仍然是以[空]与[尘]的对比法来显示主题;接着又是一个总结:[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尘义,还是回到[尘]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憍陈那本来由观照[客],而明了到[主人];又本来由观照[尘]而照见[空]:由[客]到[主],其思惟与理解可说推进了一步;由[尘]到[空],也是一样,是推进了一步。如果在总结的时候,憍陈那不退回去[客]与[尘],而视以[主]与[空]作结论,那么犞陈那所证的可能就不是阿罗汉,而是无上菩提,或者是大菩萨的果位。因为照了[客]与[尘”,故不为客尘所动,而能断烦恼、证解脱,得阿罗汉果;但是,[客]与[尘]是末,不是本,而[主]与[空]才是本,[本]就是最重要的。若一心趋进,而进修本性之[主]与[空],则必定克得大果。然而二乘之人可谓舍本而逐末,舍内而求外(外就是[客尘]为外,本性之[主空]为内),不在主人边用功,反在客人边求,冀得小果,实是可惜!

  最后再提示几句话,以为本段之总结:一切众生之本性常住,有如[主人],无有来去,亦不消失;本性如[空],今虽容受无量烦恼,然其体本不动摇,本不生灭。众生自心现之粗烦恼如[客],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生灭来去之相粗显,喧嚣烦杂,如旅店之行客;众生自心观之细烦恼如[尘],如空中之[游丝],动摇不定。然众生心中之粗烦恼之来来去去,却不妨主人之不来去;众生心中之细烦恼之动摇晃荡,却不碍本性之空体不动不摇。众生界之根尘识十八界如客,不住;真性如主,常住,不生不灭。俱生、分别二惑,俱生就是先天性的,也就是无量劫来的;分别就是后天性的。与生俱来的惑,还有后天增加的、强化的一种分别的惑,二惑如尘,摇动;心性之体如空,澄寂。是故此段经文,不但可以发明心地,亦且可以明心见性。

  经文:[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这一段很简单。说:屈已又开,开了又屈,(师父演示手开合的样子)就是这样子,这个比喻外境,要阿难检视自己的见性,外境开合……就是表示外境生灭,自性,自性没有开跟合,自性就是不动的,由客尘烦恼找到你的主人。所以,一切境界现在你的前面,记得!不要迷失你的主人,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见到你的主人。

  注释:[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这个用来启示阿难外境不住之意。[谁动?谁静?]:[谁],是哪一个。何者是动,何者是静?[佛手不住]:佛的手开合不住,如客。[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我的能见之性尚没有静相可得,何者有动而无住呢?也就是说:能见之性不但离于动相,而且也离于静相。[如是]:这是佛印可阿难的回答。阿难终于在这里有所体悟,外面的客尘烦恼,无关于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禅宗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就是这个道理。见性无关于外境,它是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义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弯[屈]其[五]个千辐[轮]之[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屈指成拳后,又开指为掌),然后[谓阿难言:汝今”有[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到[如来]的[百宝轮掌,]于大[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于大[众中开合,为是我]的[手有开有合?]抑[为复汝]之能[见]之性[有开有合?]呢?[阿难]答[言:世尊]之[宝手]于大[众中开合],而[我]则是[见]到[如来手自开合](开合的是如来的手),而[非我]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所以,再讲一遍:外在的尘自生灭,自性是不动的。[佛]又问[言:]此二者之中,[谁动?谁静?阿难]答[言:佛手]之开合[不住,而我]的能[见]之[性尚无有静]连静相都没有!尚无有静相可得,[谁为]动而[无住]者?连静相都没有,何况有动相呢?[佛]印许而[言:如是。]你讲对了!

  诠论:这里显示阿难显然受了憍陈那自陈悟境的启示,因此也能对于客与尘、主与空,渐能领略判别了。又,佛在问阿难手与见性的开合问题后,马上又问[谁动?谁静?]为甚么?因为[开合]的相比较粗显易见,这个容易看到,只有透过语言;谁动?谁静?那就更细了!而[动静]之相比较细,比较抽象,也比较根本——因为开合只是色尘的两相,而动静则可以摄一切六尘的生住异灭,生住异灭。乃至六根、六识、六尘以及十八界的生灭之总相。如来为了令阿难速达一切法之根本相,所以特再此一问。

  这一段问答参究中显示:佛手乃为外尘,而此外尘之开合来去,皆能为见性之所觉知了别;见性虽能觉知了别外尘之开合,但它本身于彼觉知之中,也不受其开合的影响,更不会因觉知它的开合,而跟着开合。这就是:外尘不住而无知,见性常住不动而有知(虽复有知,然也不动,不必随尘而动),若了知此,则知一切万缘虽起灭纷飞,而实无碍于见性。单刀直入,具体而言:佛手之开合,既然不妨见性之不动,正如诸尘摇动而空不动一样,也是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若能体入此理,则能照见一切法之起灭,乃本性中之事。没有什么稀特事,悟道的人没有奇特事,平常心就是道。你看到那边一堆人在热闹、在开音乐会、在看摇滚,你就知道那是生灭无常,一定会败坏的,平常心是道,你就不会再羡慕那一些名人、歌星、影星,或者政治人物,你从此以后不再羡慕这一些。为什么?那一些都是起灭纷飞,缘起缘灭的,跟见性无关。果能如是者,则不为万境所惑动。诸位!你动到执着的念,就被万境所惑;但莫于相上住着,即不为万境所惑,关键就是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三藏十二部经典,修行的关键就是找到了,就是你进入了黑暗的这个暗室里面,找到了开关。

  经文:[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注释:[汝头今日何因摇动]:这个[摇动]正与前面的[尘质摇动]之[摇动]相呼应,意欲阿难以[尘]来比喻作[头],以[空]比喻作[见性]。空——就是不动 见性——也是不动;尘——是摇动 空——是不动的;而头——摇动 但是,见性——却是不动,这个很容易了解。[头自摇动]:因为要左右观佛光,以此因缘和合,头自然就左右摆动了。

  义贯:[如来于是从]其千辐[轮掌中飞]出[一]束[宝光在阿难右]边,[即时阿难]便[回首右盼];如来[又放一]束[光在阿难左]边,[阿难又则回首左盼。]这时候[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为了[何因]而[摇动?阿难]回答[言:我]因[见如来]从掌中[出妙宝光来]到[我左右,故]我便向[左右观]看佛光,以此因缘我的[头自]然随之而[摇动]。佛又问:[阿难,]当[汝盼佛光,]而向[左右动头]之际,[为]是[汝头]在[动?为复]你的[见]性在[动?]阿难答言:[世尊,]只是[我]的[头自]己在[动,而我]的能[见]之[性,尚无有]静[止]之相,[谁为摇动]者?[佛]印许[言:如是]。所以,我们的见性,不属动、不属静,它是无相的智慧,妙性天然就是不动,超越一切根、尘、识,而是自然的超越,它一直存在的,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它本来就是存在的,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办法体悟。随着根、尘、识团团转,转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还是在转!

  诠论:这一段问答,又进一步逼近问题的核心了:由上面的外尘(佛手)之开合,到自身(头)的动摇,也就是一步一步往内推求:由[尘]到[根],步步深究。

  经文:[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若复众生]:这是指还没有悟到客、尘之义的凡夫人。[见无舒卷]:能见之性实无跟着手舒张或者是卷曲。

  义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有[众生],仍未悟解客与尘的道理之义理,即当[以]一切有[摇动]来去、生灭之相[者,名之为尘;]诸位!这一句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应当离之,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凡所有相,这个[相]包括生灭意识心,根、尘、识,统统摇动、生灭之相,名之为尘,只要生灭,你就把它放下;那么,在这个宇宙当中,哪一样不是生灭?哪一样你可以不放下的吗?统统要放下!且应[以]一切变迁[不住者名之为客]。你看看,山河大地、我们的根身、器界,哪一种不是在变迁?万法皆是败坏之相,不是吗?[汝]等但[观阿难]刚才以根尘和合而[头]虽[自]有[摇动,]然其能[见]之性并[无所动],不受头之摇动之影响。[又汝]等再[观我]的[手],只是[自]有[开合]之相,而阿难的能[见]之性并[无]随之而[舒]张或者是收[卷]。

  诠论:这一段为总结对[客尘]的开示。需知如来之所以开示客尘之义,主要还是为了开示[主、空]之义。因为[主空]的属性:是常住、是不动比较深隐难解,故以[客尘]来作对比,而烘托出它的精义。又,为了加强教学的效果,如来首先教憍陈那起来报告,以作为示范。犞陈那的报告,除了将他的经验跟与会大众分享外,主要还在于因他也是弟子之一,这一来对阿难等人有亲切感,对于悟道不生畏怯;二来也令他们实际看到悟道并非不可能,不是只有如来才能悟道,他们的同修师兄也有实际悟道的,如此示范等于也是一种很大的激励。

  其次如来又举手、开合、放光等,阿难也因此而动头等,这些都是如来慈悲,尝试把很幽隐难知、难解的理与事具象化、具体化,为什么叫具象化?为什么要具体化?因为幽隐的,众生难以观察、难以理解;用你易懂的、看得到的,看得到的就是具象化、就是具体化,来让你对衬那个幽隐、难见的,种种的启示。充分显示如来教学方法是活泼的,所以,禅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而如来的教具,则皆是就地取材。

  又,客与尘之义,如来最后显示:[以摇动者名之为尘],并非只有头之摇动才是尘,而视举凡一切摇动、来去、生灭之相的任何法,统统叫做[尘],所以,注意!这一句话就是说:万法皆是尘;但是悟了,万法皆是性,叫做性相本一如,透得过相的假相,你就直达性真,就这么快!相假性真。这是最广义的尘(更不是只有六尘才是[尘]——那是狭义的尘)。又[客]之义,如来说,应[以不住者名之为客],不只是佛手之开合不住才叫做[客],而视举凡一切生灭不住的法,统统叫做[客]。不住就是停不下来,我们这里,万法没有一样停得下来,我们从出生就走向死亡,这个就是人类的宿命,没有辩解的余地;没有通融的余地,生就是必需面对死亡,而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要面对的,没有例外!

  复次,在此[头]代表了整个根身全部或身上任何一部位,而摇动就是代表一切变化之相:生、住、异、灭。生、住、异、灭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缘生;[住]就是缘起的短暂性,;[异]就是缘起的变化性;[灭]就是缘起的幻灭,也就是灭相。这个生、住、异、灭,其实方便说,平常我们叫做生住灭,把那个[异]除掉,生住灭;那么,更简单的叫做生灭。所以,这个生灭的名词,是生住异灭的简化,我们如果一直讲:生住异灭,就比较繁琐;我们如果讲:生灭,就比较直接。所以,生灭就是生住异灭的简化,讲二个字,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不会繁琐。此地[头]的摇动,就代表乃至眼、耳、鼻、舌、身等一切摇动之相,乃至连身来、身往、舍生、趣生等等身命之大摇动的情况底下,能见之性都是不动的,因为摇动不住者为[尘]、为[客];不动常住者为[主]、为[空]。

  诸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这个本性要到做人的时候,才有机会去领悟到。换句话说:你不能失去人身;你失去了人身,你就不可能成就佛道!你想要见性,先必需拥有人身。所以,在因果的法则上,你不能为恶。你为恶,这个人身你就失去了,你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道,虽有佛性,你不认识;你生天,太享受了,什么是佛性不知道,每天就是唱歌、跳舞了,天界就是作乐而已啊,没办法修行!在这里你要特别注意,见性的先决条件就是得人身。你想要得人身,你必需守住因果的法则,也就是要持五戒、要行善,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我们常常讲:哎呀!那个人奸猾狡诈,人面兽心!人的脸,但是,是禽兽的心,诸位!禽兽的心,就会感得禽兽的果报。所以,你发的心一定要正、一定要善,而且是纯善,你一定要深信因果的可怕性,这人身一失去,你变成一只狮子!

  譬如说:常常跑来讲堂那一只小黑,要不然,你请小黑进来,我跟它讲经说法看看,小黑!你本来有你本来的面目,你可以明心见性的!汪(师父模仿小狗叫声,众笑)!你真的可以!汪汪!它顶多只能叫二声。虽然你有本性,可是,你变成一条狗,你怎么能显示出这个本性出来呢?所以,它这个得人身,它有一个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这个人走向佛道;得人身最悲哀的,就是一辈子都没听过一句佛法,这个是生命当中最悲哀的!不知道什么是生,不知道什么是老、什么是病、什么是死,拼了老命就是要追求欲望、金钱、男女、跳舞、唱歌、名利,要不然,要追求什么?

  虽然说:这个常住不动的心性为主、为空,是那么的重要;诸位!你没有这个色身,免谈!所以,我常常看有些修行人,把自己饿到不行,饿到胃出血,说这样叫做修行,我说:这样子快变成外道了,叫做自饿外道啊!认为这样叫做修行!听了佛法以后,还得碰到真正的悟道的大善知识;碰到了悟道的大善知识,还得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好的环境以后,还必须自己要很有骨气!条件:一、你要碰到大彻大悟的大善知识来点醒你;二、你要有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很纷纷扰扰,这个环境你没办法见性的。第三、见性属于那个很勇敢的人、直下肯承担的人、很有勇气的人,这个就是属于他的,种种条件。所以,要悟到主、要悟到空,找到那个真如本性,还真难!故知[客尘]二字法门所要表显的,主要还是[常住、不动],所以,万法回归心性,叫做正法;离开心性说法,名为外道。如果这个人讲经说法,不能进入如来第一义谛,究竟实相,那个叫做结善缘,不能说他叫做错啦,结结善缘。

  主要还是常住不动的主人公,真如本性,所以[客尘]二字实在是[指月之指],指月之指,非真月也。你看,如来说法与憍陈那比较就是不同,最后还是指向究竟之处;[头自摇动,见无所动],以及[手自开合,见性无舒卷],你看!佛陀的说法,都是回归自性,诸位看前面八个字:头自摇动,见性无所动,你看!回归到见性第一义谛。以及手自开合,比喻外面的尘境,见性无舒卷,[舒]就是展开来;[卷]就是缩回来。你看!佛陀说法,从来不可以离开见性第一义谛的。最后仍以[能见之性]为归趋。所以,开发每一个人的如来藏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经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佛陀就替众生感叹了,感叹众生自取流转。没有人让你流转,是我们因为无明、没智慧,所以,变成生灭的流转相,执着这个生灭的假相,苦的还是自己。

  注释:[以动为身]:以摇动者为实身,不知是身无常幻化,执以为实,妄计为我、为我所、我为彼所,此即[身见]或者是我执之根本。[以动为境]:以摇动者为实境,执心外实有,诸位!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误认为在心外的,整个地球的人类,只要不学佛,没有一个会把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纳归到自己的心性的,不懂的!所以,执心外实有,不了唯心,此即属于法执。[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洎],就是到。在一生之中,从头到尾都于念念中随着此我执、法执而生灭。[性心失真]:本性以及真心既然遗失其真。此遗失实乃迷而不自觉知,因而非失而失,失而不失;一旦蒙善知识指示,直下体取,其真复现,丝毫不减。[认物为己]:这一句话特别的重要,你只要错认为这个地水火风构成的四大,这个物相,把它误认为是自己,一切问题就来了,你的痛苦就不会停止。有了这个错认,我执、我所见、我所拥有的,所有的斗争、争执、攻击、伤害、毁谤,就绝对避免不了的!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是非,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我执、我见,有团体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搞对立,他就分党、就分派,思想一样的在一起,就像水银洒在地上,水银一洒下去,一块一块,它就自己去凝聚,物以类聚。所以,一个大团体里面,一定有小团体;小团体里面,又有小团体,三、四个就搞成一个团体;四、五个就会搞成一个团体,这四、五个就会欺负这二、三个,后来又碰到三、四个,四、五个联合起来,就会欺那其他的五、六个,他就会这样,凝聚起来又散,散了以后又凝聚起来,就是这样子,人类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关系,凝聚自己所需要的,有我执,就会变成照顾家庭,所以,雄性他就会有攻击性。他会为了保护这个家庭,谁欺负他的儿女,他那个雄性就类似毒蛇的毒液,不准任何人伤害到他的这个家庭,而且在这个法律的层面来讲,他

  是合法的,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是合法的,这先天性的。十法界都存在我们这个色身,一下子慈悲得像佛菩萨;一下嗔恨心,像饿鬼道;一下子悭贪,像饿鬼道;一下子又好像懂得一点人间的道理,还讲一点道理,就那一天生日快乐的时候!

  人的心,它是一直变的,一下佛界,一下菩萨界、声闻、缘觉、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从DNA的角度来讲,它什么状况都会发生,啪!重新排列再重新组合,它什么情况都会发生,不是像佛陀纯阳。所以,男性里面,拥有女性的特质;女性里面,也拥有男人的特质,有时候我们的角色会混乱的。在母胎里面,刚开始的时候,男孩、女孩是没有分的,知道吗?是到最后,才开始有男跟女发展开来。诸位!母亲要生孩子不是母亲的意思,母亲要生孩子,是孩子产生一种化学作用,释放出类似酵素,类似一种讯息。知道吗?是孩子说:我要出生的!不是母亲。要不然,母亲你去生生看,闲着没事,肚子这么大,你为什么不赶快把他生出来?不是母亲啊,是儿子还没有发出讯息,母亲生不出来的!所以,孩子的出世,是孩子给母亲讯息,才生出来的,不是母亲本身的。不是母亲想要生就生得出来的!

  底下,[认物为己]:[己],就是我与我所。内误认内四大妄身为实我,于外误认外四大妄境为实我所,而贪着不舍。在这里讲佛一个重要的观念,佛在《楞伽经》里面讲:见一切相,观照碎为微尘,众相本空,无相可得,看到毛巾,观想一下,碎为微尘,颗粒微尘,诸相非相;看到墙壁,打开来,水泥打开来就是砖块,砖块磨成粉末状,这是《楞伽经》,世尊教我们如是观察。看到一个人,观想他死,死了以后风干,风干以后磨成粉末状,丢在海边,就是一堆沙!修学佛道有困难的地方,困难在哪里?就是明明一个人,你说他没有;也不能说没有喔,缘起有;也不能说他有,因为他是生灭无常,所以,他是无。说无不对,说有不对,就讲透视相的虚妄性、不实在性,透视它,用这个名词,最为关键、最为中道。用透视的功夫,透视缘起性的不实在性、透视内四大的不实在性、透视山河大地的妄境的不实在性,你就了解,一切法不可贪着,贪着你吃的东西,你拿出来;贪嗔痴一切的境界,你带不走!世尊说:要拥有佛陀的智慧,需要有一颗冷静分析的心,什么事情冷静一下、剖析一下,叫做析空观,分析万法,你会发现,哇!身心世界本不可得,万法都是妄,放下那一念就是真,原来修行这么简单!

  底下,[自取流转]:这一句是佛陀感叹,再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意思就是说:不应当流转,却六道轮回一直转。所以,这个生死流转皆由自取,都是自己!为什么自取呢?你只要能所不断,就没有不生死的。非由他人之咎。完全由自己的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一件事情,你可以把它看得很严重;也可以把它看得很平淡。一件事情,你可以把它看说:别人在伤害我;但是,你也可以把它转换成:是别人在成就我,看你怎么转换这个念头?看你怎么转化这个心境?既然唯心所造,就任我转了。所以,见性的人,转都是正念、善念、都是放下,他就会转!凡夫意识心,他怎么转就在陷阱里面,他的思想受到这个毒害,知见受到误导,因此他怎么转都是烦恼。

  一个弘法的法师,不可以把徒弟教化成:除了我以外,其他的统统不对!没有权力去攻击、伤害别人。诸位!一个弘法的法师,这种思想是非常可怕的,他会使徒弟错了,还认为自己是对。真正的弘法的法师,要把徒弟教育成大我:跟我意见相同的,我们好好的研究,共同走向佛道;跟我们意见不同的,我们要合掌令欢喜,普天地万物,无一处不是如来藏性。所以,一个弘法的法师,必须把徒弟教育成大我,可以容纳着异己的存在;不可以把徒弟教育成:跟我看法不同的,就是我的敌人!这样佛教会完蛋!跟我看法不同的,我尊重、我包容、我随喜、我赞叹;跟我意见、看法相同的,我们随喜、认同,共同朝向佛道,互相勉励,要有如此的胸襟,这个教育才成功。所以,弘法的法师,负有很重要下一代的教育的,我们必须把佛的心教育给下一代,佛的心就是不能分内跟外、不能分彼跟此、不能分哪一个宗、哪一个派、哪一个道场,佛的心没有这个。要把大我的心、佛菩萨的心,来理解对方、来宽恕对方,而不可以把徒弟教育成处于敌对的状态,这个是佛陀不允许的。教育你就是要让你成佛,为什么变成一个敌对的心呢?敌对的心是魔的心啊;容忍、慈悲、纳受的心,才是佛的心。同时也教育我们底下的法师,将来你们会成就,各据一方,弘法利生,你要把你的徒弟教育成佛的心,记住师父的话!自取者,即自愿如此。

  义贯:佛言:[云何汝]等至[今,]仍然内[以]摇[动]者[为]实[身?]而外[以]摇[动]不住者[为]实[境?]因而于每一期报身之中[从始洎终],皆于[念念]中随着这个我、法二执而[生]生[灭]灭?汝等既已认妄为真,故即[遗失]本具之[真性],因而更起种种[颠倒]惑而[行]无量颠倒[事]:既令本[性]真[心失]其本[真],又妄[认]内外[物为己],于是便[轮回]于[是]妄身妄境之[中],诸位!万法无有真,就是妄,[自取]生死[流转],不得解脱。

  诠论:这一段为总结[客尘]、[主空]的开示,而结束了十番显见的第二番:[显示见性不动]。如来在此指出这一番道理的重要性:由于众生妄取内外之摇动者为实,而不能体取不动、常住的心性,因而才会落入生死流转。(然而那不动者,对凡夫来讲,实在是因为看不到、又摸不到,很难体会。因为般若是无形无相的,师父!什么是道?般若心就是道、智慧心就是道。是故[见相]容易,[见性]难——六祖讲:离性说法,名为相说。这讲经说法,他是不可能离开本性而说法的;离开本性而说法,名为相说,那么,讲相就一定会有争执。讲这个相,就一定有种种的看法;讲这个性就没有争执,佛佛道同啊,每一尊佛的道都是相同,因为究竟悟,就是同一个如来藏性,没有两样,所以,佛佛道同。只有凡夫争得面红耳赤,圣人看起来很好笑!

  有一个人,在家居士懂了一点皮毛,佛法懂一点皮毛,老是透过一个居士就说:我要找慧律法师辩论!他要找我辩论啦!我就跟那居士讲,说:你传话给他,就说他一定赢,我就让你赢嘛,我让你赢,我也没有输,我悟了本性不增不减,哪有赢跟输这个观念?他要来跟我辩,就是他想赢嘛,我就让你赢啊,不是很快乐吗?我就告诉他:你就说:他来跟我辩论,他一定会赢!他一讲了以后,很高兴,说:慧律法师不敢跟我辩论!三个字:好好笑!就是这样子啊!众生就是这样子。最后一个,除非得大善知识的接引。以下就是开始十番显见的第三番。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等一下诵楞严咒,因为再讲下去,它太长,讲不完,我们希望每一堂课都讲得精彩,入木三分,有味道!就像我们炒这个素菜,很入味,吃起来很香;讲经说法也是这样子,佛法,文字上是死的,那个讲经说法的人,心性是活的。所以,每一堂课,我都尽量把它讲得很精彩;就像一个掌厨的人,你们要享用我煮的菜,一个掌厨的人很会煮菜,煮出来,大家吃了欢喜!师父每一堂课都尽心尽力的,把它讲得很精彩,让你受益匪浅,觉得说不虚此行,今生今世听闻了佛法,死也甘愿!为什么?就是一定要死啊!你好好的学佛,也是要死;说:哎呀!我不要学佛!你还是要死啊!所以,这种解脱的死,绝对远比那个无明的死好得太多,那一定的道理,一样要死嘛,那我们就有智慧的死。诸位!这个就是四个字,叫做:法身慧命,你们今天坐在底下,在做什么工作呢?叫做长养圣胎,增长智慧,在养活你们的法身慧命,你们现在在养一个人,知道吗?那个人就是你的主人。你们现在在养你们的主人,你们不知道吗?

  你们在养什么?养那个般若智慧,养你们的主人,让它强壮,就是你们的智慧啊!不过,讲归讲,回去之后,还是很快就跟人家吵架,很快就又大小声了,那个主人又跑掉了,客人又跑出来了。然后又发现:啊!这个是客人,不重要,我的主人跑到哪儿去了?主人再提起来,喔!这是主人!(师父笑)通常一天里面,二十四小时,主人只有来报到三分钟,提起正念;三分钟以后,二十三钟头再五十七分,统统主人跑掉了!所以,要提起,那个主人要常常持续着。正在争执的时候,主人正是要现前。知道吗?正在逆境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般若智慧正要用出来,不可以让他迷惑;所有一切病苦的时候,正是我们用功的时候。

  有一次我去住院,以前在南普陀,身体不好去看医生,看医生的时候,我就在那边等,肠子痉挛,然后就叫:释慧律!有的护士叫错了,叫:释慧津!我就进来,师父!您怎么样啊?我说:肠子痉挛。然后他检查,他说:我压下去会不会痛?我说:不会痛,压下去不会痛。手一放,痛!他说:你这个是严重的痉挛,肠子整个塞到右边来了,痛,就是这样(师父强压住肚子以示按捺痛苦貌)。做法师不能哭呢!然后那一些妇人就在那边:哎呀!医生啊!快一点啦,我快死掉了!众生一碰到病苦的时候就受不了;我们稍微得佛的一点讯息,就是坐在那边,痛,知道很痛,没有错,很痛,那个痉挛痛到快昏倒了,还是这样勇敢的撑下来。所以,有佛法,他的心的念力就非常强,就是抗压性就很强。不过,记得!太痛不要一直忍,忍久了会出毛病的!你不知道吗?有一个女众,忍那个尿,她就憋尿,后来膀胱爆掉,不骗你的,真的!这个病苦还不能一直忍的,忍到最后还是不行的,所以,看不对劲还是要看医生,忍还是要有一个程度的。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