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普贤之行愿——普贤菩萨行品
北山石窟之普贤菩萨
四川省大足县因石窟聚集,故有「石窟之乡」之称。大足一带之摩崖造像,据传有数万尊之多,故亦可称为「佛陀之乡」。闻名之石窟有宝顶山石窟、北山石窟,此外如妙高山、石篆山、石门山、南山等众多石空亦颇负盛名。
自晚唐历宋代,陆续塑造佛像之大足石窟,与散在于大黄河流域之炳灵寺、来积山、云岗、龙门等石窟之造像,颇多相异之处。例如密教造像、水月观音、千手观音、华严三圣像等。特别是以毗卢舍那佛为主尊,配以普贤、文殊二菩萨之华严三圣像为数甚多,若谓其「故乡」则四川省之石窟群即是。
大足县之北山石窟第一三六号窟,为北山最大之石窟,称为「心神车窟」。此窟内面之壁,中间为释迦佛像,其两胁及左右之壁,并列有文殊、普贤寺二十余尊菩萨像,浑然一体之造像形式中,却充分显示各乍之造像性格。左壁为文殊菩萨像,系男性化之菩萨造形,充满知性之端正像,静坐于咆哮之狮子背上。其对面,右壁为普贤菩萨,为具足东方女性健美型之女性菩萨像,容貌秀丽丰润,口角呈微笑状,双目垂视,亲切和蔼之表情中,丝毫不失其威严。垂视之双眼,似乎俯瞰着大千世界,令见者有慈慧、智慧具足之感。菩萨端坐于大象背上,大象两眼圆睁,眉毛上挑,呈精悍之姿态,与娴静之普贤菩萨对照,恰为豪迈之相状。
普贤菩萨之「普贤」,据《探玄记》(卷十六)谓:「德周法界曰普,用顺成善称贤。」普贤菩萨之行,称为普贤行,于修普贤行之众人中,如樊玄智、杜顺、普济等,皆为华严行者。
普贤行与灵梦——普济与辨才
华严宗之初祖杜顺,为修普贤行闻名者,其时,被称为华严行者之人,多数为普贤行之修持者。如终南山之普济(《续高僧传》卷二十七)亦步亦其中之一人。普济出家后,师事普圆禅师。普圆常巡行于名山大川间,为头陀行者,却不绝于读诵《华严经》。
普济依止普圆禅师后,亦常习头陀行。因此,常独自楼止于林野中,而不是宿于一般人家。于荒郊野地坐禅,除止于山谷外,亦无回避虎豹之处所。虽随缘随处游化,然不论行至何处,皆不忘于读诵《华严经》。
北周废佛时,凡剃发着僧衣者,皆遭诛杀。故普济乃避居于太白山诸峰上,藉草食以延命,渴则饮溪水。太白山者,即横处长安南方之终南山系之山峰。
北周废佛后,隋文帝再兴佛法,普济乃下山。唯普济立志舍身供养,修普贤行,愿生贤首国。于得知佛法复兴后,普济舍身之意愿更为坚定。于大众追随下,普济独上终南山,立身于岩谷西端之断崖上,口中称念「四弘誓愿」后,遂投身谷底。众人是状,乃群聚岩石,并于谷上之高峰,建一白塔,以为凭吊普济之灵。普济之传记,于法藏编集之《华严经传记》卷四中。
《华严经传记》于叙述普济之事迹后,即为辨才之传记。辨才亦与普贤菩萨因缘深远,唯其家系不明,幼少出家,师事灵裕师(公元五一八——六○五年)。灵裕者,即地论宗南道派之大家,曾于河南省安阳灵泉寺开创大住圣窟。(兼田氏《中国佛教史》卷四·页三七七)
辨才依灵裕学习华严教义,深信《华严经》为最高至极之经典,虽一味修学,地不能深究其奥义,知悉自己为烦恼所障,为污浊所缠,遂决意先行忏悔同志是,洗净身心,造一香函,内装《华严经》本,顶戴于头上,如此#行,达三年之久。终于,于梦中见到普贤菩萨现身,并承授予经中深奥之一文。于转瞬之间,随即读诵普贤菩萨所授之一文,且自始至终,如明镜辉映般,理解透彻。
辨才深受感动,遂更精励努力,终于通过《华严经》之教法,亦能示导于人。然而,辨才究竟如何临终,却无人知悉;或谓,如普济般,不为所知,独自投身舍命于终南山山谷。
瞋心——恶中之恶
《华严经》自〈名号品〉第三至〈小相品〉第三十为止之二十八品,系明修生因果(差别因果);而〈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与〈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品,则明修显困果(平等因果)。
〈普贤菩萨行品〉。可谓即普贤行之解明。《探玄记》卷十六中,举出十种普贤行,即:
一、达时劫。
二、知世界。
三、识根器。
四、了因果。
五、洞理性。
六、凿事相。
七、常在定。
八、恒起悲。
九、现神通。
十、常寂灭。
以上十门中,每一门更各具十门,十十一百门,即有百门之普贤行。亦即本品之明「普贤之圆因」,恰相对于其次〈性起品〉之明「性起果满」。「产贤行」者,即救度一切众生之愿行。普济修此普贤行,而欲生贤首国,故知普贤行为因,得生贤首国为果。
〈普贤菩萨行品〉,系始于普贤菩萨告一切菩萨之言,即:「佛子!菩萨摩诃萨,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即谓此一念之瞋恚心,乃诸恶之根源、恶中之恶,其理由为:「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
瞋恚心若生起,则有无数障碍随之而生,经文中曾举出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等百千种障,如此诸障皆由一念瞋恚心生起。既如此,应如何修持?经云:「佛子!是故菩萨摩诃萨,欲疾具足菩萨行者,应当修习十种正法。」
以下更举出必修之六十种行门而详加解说。
此处有一问题,即诸恶之根源为一念瞋恚心之事。法藏于《探玄记》卷十六中,引用《佛说决定毗尼经》(大正十二·页四○中)之经义,云「菩萨宁直百知贫心,不起一瞋,以违害大悲,莫过此故。」
即言宁可起百千之贫心,亦不起一念瞋心,因其有损于大悲之故,可知瞋心为最大之恶。《法句经》有云:「实语,勿忿,有乞时,虽已物少,与之。由此三事,得往天处。」
即谓一、说真实话,二、绝对不起瞋心,三、布施予人。若能行此三事,则得生天处。
如上述之普济、辨才等,一味读诵《华严经·普贤菩萨行品》,不瞋者不即为普贤行之根本耶?虽遭废佛之迫害,亦不瞋恚,而彻底行头陀行,以《华严经》普贤行之要义说示于人,最后,则以已身作布施。
一揶一切行——普贤行
知悉一念瞋心能生百千邪障,而如何抑止瞋心不生?经中说须修十种正法,十种正法即:
一、不舍一切众生。
二、于诸菩萨生如来想。
三、当不诽谤一切佛法。
四、于诸佛刹得地尽智。
五、恭敬信乐菩萨所行。
六、不舍虚空法界等菩提心。
七、分别菩提究竟佛力到于彼岸。
八、修习菩萨一切诸辩。
九、教化众生心无疲厌。
十、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而不乐者。
第一为不舍一切众生,即誓愿救一切众生者,为普贤行第一,而第九亦云教化众生心无疲厌,乃谓菩萨行者,不论至何处皆发愿教化众生。
第二之「于诸菩萨生如来想」与第三之「常不诽谤一切佛法」,皆为重要之项目。即念念不离佛想,亦不大量难佛法。《续高僧传》普济之传高虽未提起,而于《华严经传记》中之普传却有如下之逸事:
普济每二日诵《华严经》一部,为必修之日课。其读诵之音声嘹亮,遍传物外。欲达如此境界,并非一/即成。曾因心痛难抑,身体衰弱,吐血数斗,因此中止诵读,甚至绝食。历经三日,同道挂虑其身体状况,遂备汤乐,供普济饮用。然而,普济却拒绝,道:「经中曾言,世间之医者,虽能治病,但却无法根治,即一时虽痊愈,仍有再发之时,而如来治病,却绝对不再复发,因此,汤药于我亦不重要。」
于是,普济遂未沐浴身体,以香华供佛,并礼拜十方诸佛,更朗声读诵《华严经》,终于病状亦不药而痊愈。
普济之举止,乃深信如来之教法,而不依一般医疗法治理身病,其信心、毅力,终致身体恢复。自是以后,普济即二日一遍,读诵《华严经》,且能嘹亮不辍。此实即第七所谓「究竟佛力到于彼岸」。
上述十种正法,依之修持,因清净离染障,故能得十种正智;得十种正智,则能「巧随顺入」,巧随顺入有十种,其中有:一切众生身悉入一身,于一身出无量诸身。
如此,说「一身一切身,一切身一身」。观世音菩萨能自在应现三十三身,即因巧随顺入之缘故。巧随顺入者,即令巧随顺,与对方融合无间。若不得无碍之境界,则无法与一切融洽。因内心若存少许障碍,则不能融通随顺。
若能获此十种巧随顺入,则能安住于十种直心。直心者,即能回转自在,趣向于能安住于直心,则能得十种巧方便法。即依直心而生起巧方便。
说毕十种巧方便法,经文接着道:「佛子!是故菩萨摩诃萨,应当一心恭敬,听受说法。」
即劝说须听受此教法。因若能闻此教法,则能依少方便而得最上之悟。依少巧方便而能得最上之觉悟,实即普贤行之特色。因普贤行必能一揶一切,如以读诵经文之方便功力,得生贤首国。
普贤菩萨之誓愿
其次,以一百二十一颂之颂文说明普贤行。有关普贤菩萨之誓愿,经云:
我为世间灯,功备庄严身,
具足十力智;一切诸群生,
贫恚凝炽然,我当为除灭,
无量恶道苦。
此即为普贤之大愿。首先,以自身为照亮世间之灯火,且具足功德与十力智,以神力除灭为瞋凝三毒所苦之众生之苦恼,换言之,除去众生之恶道苦,为普贤之大愿,或谓誓愿。经文又云:
具普贤净慧,满足普贤愿;
菩萨究竟行,深入无等智。
此乃谓能满足普贤之智慧与行愿,则能入最高之智慧。依最高智慧,则能了知:
一一微尘中,普现三世法;
五趣生死道,皆悉分别知。
一微尘中能映现三世,于其中,悉见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等五道之轮回相。
于此,并非仅时间性之了解,五道轮回之相状,以空间而言,一切世界之成坏,以及国土之兴废等,亦全能了解。甚至于众生因造恶业而堕于地狱之情况,亦能全然知悉。此外,亦能以一切世界一刹土中。经云:
普贤真佛子,以不思议智,
知难思议刹,了达无边际。
此谓普贤菩萨乃真佛子,能以不思议智,知悉不思议刹土。普济欲求往生之贤首国,或是「不思议之国」之意。以一介凡夫,绝对无法得生贤首国,惟有修习普贤行者,方能得入不思议之国土。
大智与大悲
其次,说明普贤菩萨之大智行与大悲行。首先说明大智行,经云:
深解诸世间,如梦如幻化;
一切众生界,了达悉如电。
即谓世间如梦如幻,众生生存之世界,亦皆如电。如此,则:
众生世界劫,诸佛及佛法,
皆悉如幻化,法界无有二。
此处乃谓不论众生、众生生存之世界、时间,以及诸佛、佛法,甚至所有一切,皆如幻化。如此,于观时间为幻、空间为幻、佛为幻、佛之所说为幻时,法界之相,自然了了分明。佛身或法身,皆无具本相状存在,如下列经云:
譬如净水中,见影无所有;
法身至十方,而亦无所至。
澄净之水中,虽映现影像,并非实际有实体存在。佛之法身遍于十方,却无具体之形象可映于眼前,因法身「虽身而非身」之故;而法身「非常、非无常,示现诸世间」,故能随时示现于众生存在之世间。
如此,具足大智以观世间之普贤菩萨,同时亦以大悲救度众生。
度无量众生,令至安隐处;
平等观法界,于彼无所着。
为苦恼与障碍所覆,而欲求解脱之众生,度之面而令至安乐世界,正为普贤菩萨之使命。虽如此,于普贤菩萨,却能无所执着。普济亦如此,虽愿生贤首国,但却不执着于往生贤首国,舍身于岩谷,乃以自身为供养而已。
如是妙方便,深入菩萨行:
皆为普贤等,如来法化生。
若能具足大智与大悲,实践菩萨行,则一切人皆能相等于普贤菩萨,为如来之法所化生。即谓不论任何人,具足大智与大悲,皆能成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随时存在于一切人之心中,只因吾人不能自觉而已。
普贤菩萨之圣地——四川省峨眉山,若能攀登,礼拜普贤菩萨之圣容,则于灵山之圣地中,当更能悟自心中之普贤菩萨,因为:
一切众生类,善恶想不同;
或有生天上,有堕诸恶道。
一切众生,或行善或造恶,以至上生天界,或下堕地狱皆、,皆随业因缘流转下息。
众生为虚妄所惑,而轮回于生死中。因虚妄与业障之网所覆,动弹不得而挣扎不已者,即为一切凡夫相。普贤菩萨能彻知一切凡夫之业缘,而凡夫之能否得度,可谓决定于自身之能否自觉,辨才于梦中遇见普贤菩萨,而感得《华严经》之奥义,乃因三年之中不断修持「读诵行」之故。读诵经典,须专注一心,深入三昧,方能见效。自身与经文融为一体,盈溢于天地间,且嘹亮之诵经音声响彻于虚空,如此则能感应普贤菩萨化身不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