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二九页:
◎【五、能诠体性】
这是十门里面的第五,也就是第五个大段落,说明这部经的「体性」,体是它的本体,性是讲它的性质,这一段在玄义里面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这个经的体性能明了,我们才能信得过它。体性,这个名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佛讲这部经根据什么道理讲的,也就是他所依据的理论。你给我们说了这么多,确实有理论可以依据,那我们当然就可以相信。体性就是讲这部经依据的道理,依据的理论。所以这相当重要,能够启发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对这个法门不至於再怀疑了。解释里面分作四段:「初随相,二唯识,三归性,四无碍」。这一段文有相当的深度,因为涉及到根据的理论,所以玄义里面这是最难懂的一个部分。
◎【初、随相】
玄义【已知此经被机普遍,未知能诠,何为体性。】
这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方式是问答式的,先把这问题提出来。前面一段是讲这部经所对的、所接引的对象,我们晓得上中下各种根性的人,经上讲得非常好,只要能信能愿能行,都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不信、不肯发愿、不肯念佛,那就没法子,那就不是这个法门接引的对象。这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简单明了。在接引对象里面,上上根的人,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他接引的对象,下下根的人,乃至於不认识字、没念过书的、没知识的,他听了这个法门死心塌地念佛也能成功。甚至畜生里面还有念佛往生的。中国历史上历代所记载就不少,没有被人记下来的,我相信更多。所以,确确实实法门广大,普遍,『被机普遍』,被是加被的意思,非常的普遍。
进一步我们要晓得,『未知能诠』,诠是诠述,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文字、言语。『何为体性』,体就是理,它的道理,所依据的道理是什么?体与性都是说的理。下面是答覆:
玄义【依古展转十门推本,约之成四。】
『约』是归纳,把它归纳为四门。体里面讲随相、唯识、归性、无碍,归纳为这四门。在此地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十门推本』?古大德讲教体,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些经,从什么地方说出来的,根据什么道理说出来的,古德一共把它分为十条,十条逐渐逐渐去寻求它的根本。第一是「音声语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是以音声作佛事,所以音声就是教体。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老师过去所讲的记录下来,写成文字。第二是「名句文身」,名词术语,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叫一句,文是文字,都叫做身。第三是「通取四法」。第四是「诸法显义」,这就讲理了。文字是能诠,就是能够诠述,它里头一定有内容,古人说「文以载道」,它里面有理论、有道理,我们从言语文字里面去悟它的道理,不能死在言语文字里面。言语文字是工具,目的是要我们去悟里面的理,这才真正能得受用。
第五是「摄境唯心」,境是境界,音声、言语文字都属於境界,这些境界从什么地方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换句话说,逐渐就能发现到它的本体,本体是真心、本性,佛说的经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逐渐逐渐就像《华严》里面所讲的,深入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心性完全恢复到明净,就是光明洁净,一尘不染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你完全就见到了,就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出不了五蕴,小,我们这个身是五蕴之身,大,整个世界是五蕴的世界,有情世间如是,智正觉世间也不能例外。我们娑婆世界是五蕴组合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五蕴组合的。我们这里五蕴叫染,他那个地方五蕴叫净。实际上五蕴哪有染净?染净在人心,诸位要明了,你心迷就染了,你心清净就净了。
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众生与佛的差别在哪里?众生有分别执著妄想,佛没有分别执著妄想,就这么回事情。《华严》「出现品」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跟众生没有两样,差别就这么一点点。一切众生只要肯把分别执著妄想舍掉,你就叫佛,就叫成佛,成佛实在讲就这么简单。理你明白了,分别执著放不下,这个无可奈何!肯放下的,就行了。不肯放下的,佛也救不了你,也帮不上忙。所以修行修什么?就是把分别执著妄想舍掉,就修的这个。古德说:但求除妄。去掉虚妄就行了,你不必再求真。为什么不能再求真?求真就是一个妄念。像上一次我跟诸位讲的,你只要念佛,不要求一心不乱;因为你求一心不乱,那个念头就是一个妄念,就是你一心不乱的障碍,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四个字一直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一心不乱。念一天佛,「怎么我还没有到一心不乱?」这样念一辈子都不会到一心不乱,念念当中有障碍,念念当中有妄想,这怎么能成就?
十门,归纳为四门。四门里面,第一个是『随相』。随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文随於义,义随於文」,文里面有意思,意思里面也是有文章,因为意思它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有条不紊,这就是文章,这是讲教体。第二个意思是还没有到「会归一心」的时候,我们先从文字表面上来探讨,明白它这个理论的归趣。这就是随相的意思。这四段,愈到后面愈深,后后深於前前。
玄义【先明随相,於中复二,一谓声名句文,二谓所诠义,以文与义皆属相故。】
也许同学们看了会有一点疑问,文字这是相不成问题,义理怎么也说它做相呢?这个到底下有解释。因为要以义对理来说,义还是能诠,所以它还是属於相。更深一层的就是教理,教理要自己细心去领会,所谓意在言外,深就深在这个地方。但是本经,无论你体会义理浅深,统统得利益,乃至於义理完全不懂,我相信、我愿意到西方,我念这句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这个法门殊胜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不像其他的法门,一定要深深悟入才得受用。这个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不能悟入也得受用。
疏【十门展转,详见华严玄谈,圭峰复於中约而束之,遂为四门。】
《华严经玄谈》一共有九卷,是唐朝时候清凉大师作的,这是《华严经》注解里面最权威的一部书,称之为《大疏》。『圭峰』就是宗密禅师,他是清凉的学生,清凉是华严宗第四代祖师,宗密是第五代,是华严的五祖,他最著名的著作,流传於后世的就是《圆觉经疏钞》。他在《圆觉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作了好几种注解,《圆觉经疏钞》、《圆觉经略疏》都是他作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这个法师也很了不起,看看经典太多了,一个人一生当中要去读一切经,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何在一切经里面选一、二种来专攻?那么多经看看都欢喜,究竟选哪个好?他老人家用的方法,先去拜佛求感应,求佛菩萨加持,拜佛之后就随手在《大藏经》里面抽一卷,这一卷佛菩萨加持,一抽出来就是《圆觉经》,好了,就死心塌地在《圆觉经》上下功夫,他成就了。随手抽一本,这是拜佛虔诚恭敬求三宝加持,自己与哪一部经有缘,用这种方式。自古以来一直到现代,《圆觉经》的注解没有人能超越宗密大师。他注《圆觉经》不用十门开启,他把十门归纳成四门,『约而束之,遂为四门』。现在莲池大师就采取圭峰宗密大师这个方式,用四门来说明。
疏【初、声名句文者,据大小乘教,或以声为教体。】
佛陀在世是以音声说法,当时没有书本,佛讲,大家听。
疏【或以名句文身而为教体。】
佛灭度之后,由阿难尊者,这是多闻第一,记忆力最好,阿难记性之好就像现在录音机一样,听过一遍一个字都不忘,能重复把它讲出来,他有这种能力。阿难复讲,同学们替他作证明,再把它记录下来,成为我们后世这个经典的来源。阿难对於传承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佛虽然说那么多经,我们都没有机会能听得到。
疏【今依清凉大师,通收四者,以声为教主。】
这是清凉解《华严经》的意思,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以音声为教体。清凉也是有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像《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的时候就说过,「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这个地方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你叫他看很不容易开悟,你说给他听,他很容易开悟,这是以音声为教体。
疏【名者次第行列,诠法自性。】
『诠』是诠述,这些名词里面含有一切法的自性在当中。譬如,「无量寿佛」这是个名词,在这个名词里面,我们就会想到实实在在的那一尊佛。「无」这个字里面意思是无有自性,无,一切都无!「无量」,无量两个字合起来,那就变成无限,无有限量;「寿」是寿命,无有限量的寿命,这个意思就很明显,我们就会想到那边那一尊佛,这不要说别的,单说寿命没有限量的,无有限量的。「佛」是觉的意思,这个人寿命长又是大智大觉,佛是大智大觉。从这个名词当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一个事实,有一尊大智大觉、寿命极长的佛。「名」它能含这个法的自体,『法』是讲一切万法。我们举一尊佛来说,含他的自体。
通常我们一般人名实都不相副,我们取名字取个好名字,可是事实上跟名字不相合。诸佛菩萨名实一样的,他取什么名号,他实际上就是那样。我们学佛了,你皈依的时候,给你传授三皈的法师给你取个法名,那个法名什么意思?希望你这一生当中能名副其实,不要名与实相违背。中国古人取名字很注意,大部分都希望能名实相符合。现代的人不信,现代的人没有从前人那么样的老成。在古时候印度人,我们在经典上所看到的,许许多多的名号跟这个人确实是相符的。譬如,拘絺罗尊者,拘絺罗是什么?大膝盖,翻成中国意思他的膝盖特别大。中国话是大膝盖,他与名相符、相称。
疏【句者次第安布,诠法差别。】
我们还以「无量寿佛」作比喻,『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无量寿佛这就是一个完整句子,意思很完全,能够包含大法的意思。假如我们只说一个「量寿佛」,这个意思就不完全,所以这四个字一个字也不能少,少一个字意思就不具足、就不完整。「句」,它每一个字,字字里头都有差别,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句者,次第安布,诠法差别』,这个字不能颠倒、不能缺少,这才显示它完全的意思。
疏【文者次第联合,上二所依。此名句文三者,屈曲为声上诠表,唯声,则不能诠义。唯名句文,则无自体。兼此四事,是谓教体,以假实体用兼资也。】
这一段比较难懂一点。『文』是两个句子以上合起来,这才称为文章。《论语》里面,有两句是一章、三句是一章的,一章叙述一个完整的事情。在汉以前,文字非常纯朴,决定没有罗嗦;后来文字有修辞,愈来愈讲求美化,与古文朴实就相差很远了。文就是文饰的意思,必须以文彩,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修辞,把它组合,这样才显出这个文章的美化,文字美,念起来音声好听。骈体文,这是最为人所喜爱的。文学里面讲到美的,像诗词歌赋、戏剧里面这些文词,都非常之美,都加以修饰过。佛经当初集结成功之后,也找一些文学好的人再加以词藻上修饰一下,从梵文翻到中文之后,整个经文翻成了,一定请几个著名的文学家来润文。润文就是在词藻上修饰,意思不能有变更,就是词句上、文字上尽量给它美化,有这么一桩工作。这都是属於此地所讲的意思。
『兼此四事,是谓教体』,佛经的经体、本体是文字。我们不能离开经书,经书是佛教教学的依据。『假实体用兼资』,这是说什么?这里头有假、有实、有体、有用,兼而有资。名句文这都是假的,为什么是假的?它是不相应行法,诸位念唯识、念过《百法》,你就晓得。所谓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名词说,它属於抽象的,它没有实体,所以叫不相应。与谁不相应?与心不相应,与心所不相应,与色不相应。心法是八识心王,这是真的,因为一切万法是它所变,它是能变,能变跟所变两个比较一下,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心所法就是心王的作用,心王的附属,一共有五十一个。与心所法相对的是色法,色法是依他起性,也算是有,确实有这个事情,不能说它没有。语言文字是不相应行法,既不是心法又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在唯识三性里面讲,它的性质叫做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心里一个妄想、一个观念执著,认为有这个东西,实际上没有。所以文字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非常抽象的东西,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音声是实实在在的,音声是属於色法。色法有十一种,有五根六尘,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音声是六尘之一,它属於色法。色法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这是实在有的。遍计所执性,这个不是真正有,是假有。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音声是体,后来把它记成文字这是用。有体有用,有假有实。这个实,也不是绝对的真实,跟名句文遍计所执性比较起来,它是实在有这个事情,虽有这个事情,也不能算是绝对的真实。
疏【二、所诠义者,此声名句文,若无所诠之义,则同乎篇韵,殊无意况。】
文字里头如果没有意义,那像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字都不连起来的,那就没有意义了;像从前韵书,诗韵,那都没有意义,就变成这一类的性质。所以文里头一定要有义,它才有价值,义趣愈深就愈有价值。报纸上有文字,杂志上也是文章,它那个意义太浅,看一遍都不想看第二遍。比较有价值、有深度的文学,它那个味就比较深,读了还想读它。可是再好的文学作品,念上二十遍、三十遍,也不想再看它了。我们看《十三经》,这儒家的书,看《老子》、《庄子》,那个味道就浓厚,真是百读不厌!如果看佛经,那的确是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念上无量劫都念不厌,这是为什么?因为它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本性是无有穷尽,所以它言语文字里所含的法味也就无有穷尽,它有很浓厚的义味。
疏【若徒义无文,妙理凭何而得显示。】
虽有这些义味,如果没有文字来引导我们,我们没有办法得到。这个味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绝对不是文字里头有的。如果文字里有法味,每个人读文字应该都可以领略到,不是!这个味从哪里来?是你藉著文字把自己的心性引发出来,所以其味无穷,这叫法喜充满,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悟处。这个悟有没有止境?没有,没有止境的。你去念经,天天有悟处。也许有人说:我天天念经,都没有悟处。为什么没有悟处?你念经不得法,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没有悟处。念经的时候心地不清净,你不会有悟处,念经的时候态度不恭敬,你没有悟处。所以要用诚敬清净心来念经,没有说是没有悟处的,只可以说悟的有浅深差别,必定有悟处。念一遍有一遍的悟处,念两遍有两遍的悟处,这个悟处没有止境的。所以这个经从初发心到成佛都念不厌,就是这个道理。把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念出来,妙在这里,这不可思议!所以佛劝我们,佛经不可不读!《观经》三福,最后是读诵大乘。所以读经非常的重要。
疏【良以文随於义,义随於文。】
文能启发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心智随著这个文流露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利益。
疏【文义相资,乃成教体。】
教体,用现在话来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写成书本,书本虽然是假,但是它有用,什么作用?能把我们自性引发出来。我们自性就是体,我们这个体跟释迦牟尼佛的那个体没有两样,一体无二体。读经能明心见性,要这样读才行!死在文字里头,那就糟了。所以决定不能随文字转,要用文字把自己真性引发出来,这样念才行。
诸位听到好像这个很玄很妙,当然你就会苛求著,怎样我才能得到?你记住我刚才给你说的话,你不要忘掉,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念,念的时候不必分别里头的意思,意思自然显现,那是你的悟处。你去想这是什么道理,这大概是什么意思?那你就错了,你完全落在意识里。开经偈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你就完全错解如来真实义了。你天天念经,念到最后是错解如来真实义,那有什么法子?那就没有办法。所以你一定要会念。
我过去也曾经告诉各位,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念经是修行,修戒、修定、修慧。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小乘戒是「诸恶莫作」,菩萨戒是「众善奉行」。我们念经的时候,心地真诚恭敬清净,你这个心当然不会有恶,诸恶莫作就做到了。经是释迦牟尼佛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言语,这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大小乘戒律统统圆满,统统具足了。念经的时候一心在那里念,一心就是定,专心,念经决定不胡思乱想。我念这一句,想想这里头什么意思,这叫胡思乱想,这就没有定了。我念经是修定,这里头不起一个念头,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是修定。把经文念得字字分明、句句清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你这样念才会开悟!所以念经功德很大,道理就在此地。
一面念一面想意思,叫打妄想,你所想的不是经里讲的意思,经里面的意思要是流露出来,是你从内心流出来的,不要想的,一想就错了。这是佛经跟世间这些文章书籍绝对不相同的地方。世间所有的书籍,都是从分别执著意识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你去念、你去想能得到它的意思。佛说的这个都是从无分别心流露出来的,你用有分别的心去想,你绝对得不到它的意思;必须把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打掉,你这样念经,才能得如来真实义,你念经才能有真正受用。
疏【故今此经。】
这说到本经。
疏【从如是我闻,至作礼而退。】
这是讲全部的《阿弥陀经》。
疏【是声名句文体。】
经文文字确实它是声名文句为体。
疏【而其中所说依正二报,信愿往生等,是所诠义也。】
文字里面有意义在。
疏【以是二者,交相随故,而为教体。】
文里面有义,义里头有文。这是从随相里面说出教体的大意。
玄义【又若据法所显义,则无非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当知法法皆为教体。】
『法』是一切法,实在讲一切法里头都能『显义』。你看这个经书,书本这是一法,它能显义,除经书之外,一切法都能显义。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藏世界,本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六尘说法,那就是法法都能显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头把这个意思说得很透彻,就是我们常讲的「表法」,表就是显,法就是里头的意思。譬如我们看到蜡烛,蜡烛这是一法,觉悟的人、不迷的人看到蜡烛就能把自己本性的功德引发出来。蜡烛点燃是光明,我们的心地要光明,要照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悟是明相,迷是暗相。蜡烛点燃,逐渐逐渐烧,烧没有了,这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我为别人,这是性德。佛前要供灯,从前是油灯,灯烛就代表这个意思。燃香,香代表信,代表戒定,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见到香、闻到香就要想到我要信,信佛所有的教诫,信佛的话真实,佛不骗人,应当要修戒要修定。灯是代表修慧。燃香、燃灯,代表佛法修学的根本:戒定慧三学。一部《大藏经》,讲的就是戒定慧!你看,一支香、一支蜡烛就完完全全都代表了。《大藏经》搞那么多也是说的这个,一支香、一支蜡烛也是这么多,不增不减,可是有几个人觉悟?
所以觉悟的人,天天见佛,见无量无边的佛,诸佛菩萨一天到晚围绕著自己,凡夫不知道,可怜!觉悟的人感激得不得了。佛在哪里?所有一切众生、一切人物没有一个不是佛,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就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人?就是我们现实社会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里头有坏人,对!五十三参里头也有坏人,里头有学佛的,也有学外道的,确实代表了我们现实的社会。善财眼睛里面那些人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是佛菩萨。我看到你善的地方,我要跟你学,引发自己的善行,看到你恶的地方,我明了,反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所以善人恶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没有善人,不能启发自己的善心,没有恶人,自己有过失不能改过。所以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统统是成就自己无上菩提的,这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所以说:无有一法不是教体!法,就是讲的法相。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是晓得它所显示的意义,『无非佛事』,哪一样不是佛事?我们看到这个人执著得不得了,想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人就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不碰到他,我不会反省,我这一反省,有,马上改过;如果没有,没有我勉励,以后千万不要有这个执著。这样修行才能成就。
『香饭光明』,吃饭的时候,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饭」代表什么?如果你能把吃饭这个法表法的意思想通,你就会大彻大悟,你真的能看破放下了。这里头代表什么意义?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带病之身,你身体很健康,三天不吃饭饿扁了,什么力气都没有了,你健康在哪里?饭就是药!你看,过几个钟点就要吃一次药,不吃这个药,你这个身体就不能支持,你身体健康强壮在哪里?假的,不是真的,迷惑颠倒!可是你隔几个小时你就吃这个药,维护你的身命。除身命之外,你要想到你还有慧命,除肉身之外你还有法身,如何能维系我们法身慧命?吃饭怎么不是佛事?怎么不是修行?没有一桩不是佛事!没有一法不通无上道!
无上道就是真如本性,这什么道理?因为一切法皆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没有一法不通真如本性。大经上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没有一法不通见性,《楞严经》里说得好,「一切法因心成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诸位学佛常常听到的。所以,没有一法不能觉悟,没有一法不能入道。根性利的人,见到自然界飞花落叶他就能悟,万法无常,他就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得清净。业障重的人,不要说是一切法他看不出苗头,听经也听不懂,他也不能觉悟,这就是业障太重了。
疏【法能显义。】
这个意思刚才我已经说出一点了。
疏【则法法自彰。】
『彰』就是明显,显露出来,一点隐藏都没有。
疏【不俟文字。】
何必用解说,何必用文字,真的用不著。
疏【如华严云台宝网,毛孔光明,皆能说法。】
诸位应当了解,它说的什么法?我刚才举的眼前这个例子,蜡烛说的什么法?香说的什么法?讲台说的什么法?佛像说的什么法?都要晓得。你统统都明了了,这总的名称就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活的!不是那个经本,不是八十卷经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你会了,你就入华严境界。
疏【净名云:有佛世界,以香饭而作佛事。】
那个世界的人,舌根利!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听经一听就开悟了。他那个世界的人耳根不利,佛怎么讲他都不懂,佛做几样菜,他一吃就开悟了,他能从五味当中开悟,这是根性不相同。我们到那个世界去,佛决定不请我们吃饭,为什么?愈吃愈迷,不会开悟的。所以读经读到《维摩经》这一段经文,别想到那个世界去,以为那个世界天天有好吃的,那世界不错,你要到那里去,你的根性不对,你到那里去什么也吃不到。
疏【有佛世界,以光明而作佛事。】
这就是佛放光,你一见这个光明你就开悟了。你晓得这个光里头代表的意义,这个光的颜色也是无量种之多,我们现在世间也有,少就是了。十字街头放红光、放绿光、放黄光,你们都晓得的,不要说话,驾车的人一看到红光就晓得停止,这就是作佛事,你就觉悟了。所以有的世界佛一句话不说的,就是放光,大众一看都开悟了,烦恼也断了,佛道也成了。
疏【乃至一色一香,一举一动。】
『举』、『动』里面能表法吗?能表法。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有,手语。以前外国人普遍提倡,为什么?言语不通,用手语就能交换意见,就懂得了。学言语很麻烦,学手语比较容易,学了之后走遍全世界都可以用,动作!所以我们看佛菩萨手印,那就是动作,这些动作里面也代表很深的意义。
疏【今此经者,水鸟树林,咸宣妙法,则随举一法,皆成教体。】
由此可知,教体广大而没有边际,为什么?说穿了,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离了相,哪来的性?要见性得从相上去见,古德有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离了器找不到金,离了金没器,它两个是互相依靠存在的,性相关系也就是这样的;讲到佛法,文义关系也是这样。从这个地方去体会随相里面所讲的义趣,经的体性我们才能明了。明了之后,不但这部经,佛所说的一切法我们都相信,我们都不怀疑。佛说十万亿佛国土那边有世界,我们也相信,为什么?因心成体。我们自己的自性万德万能,能变,西方世界是所变,是我们自己心识所变之物。这个功能无量无边,哪有不能变现的道理!理明了之后,对事实真相你就肯定,不会再犹疑,不会再怀疑。
这一段文主要是增长我们的信心。四段,我们今天讲了一段,后面还有三段,都是深入研讨教体。今天时间到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