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二二页:
疏【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得断烦恼,是涅盘义。如佛告父王,汝今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
前面所说「观佛三昧」、「菩萨六念」,这在学佛修行可以说都是共同的法门,无论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应当要发心来修学。简单的说,「念」就是把心定在那个地方,安住在那个地方,这就叫念。学佛的人心里面只有六桩事情,这叫菩萨六念。念三宝,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是一个学佛的人,我们每天早晚课诵都有三皈依,这是念觉、念正、念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得非常明白。其次就是念布施、念持戒、念天。天是什么?十善业道、四无量心,这个是「天」包括了,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学佛的人常常要念著这六桩事情,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共同的科目。
『系念思惟因缘力故』,这个效果就大了,能『断烦恼』,我们念佛正是用的这种功夫。所以这一句佛号要是念到得力了,可以伏烦恼。能伏烦恼,这功夫得力了;伏久了,烦恼自自然然就断了。千万不要有个念头:「我念这么久了,烦恼怎么还没断?」存有断烦恼的念头,烦恼就断不掉,为什么?因为这一念就是烦恼,烦恼不能断烦恼,必须烦恼都没有了才叫做断烦恼。所以只管老老实实念下去,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不乱?什么叫功夫成片?一概不理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样才行。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都是障碍,都叫打闲岔。断烦恼就是『涅盘义』,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灭度。苦集灭道四谛,灭就是涅盘。涅盘的意思就是灭烦恼、灭生死。
底下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他父亲净饭王说的,这个关系密切了。释迦牟尼佛要是有最好的法门,一定先劝他爸爸来修,他妈妈过世早,他一出生妈妈就生天,就离开这个人间了。在这个世间,恩德最厚的人是他父亲。他教父亲什么法门?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释迦牟尼佛是他姨母抚养长大成人,同样的,他也是劝他的姨母念佛求生西方。诸位就晓得,求生西方必定是殊胜。释迦牟尼劝他的家亲眷属,普贤菩萨劝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讲出世间法,释迦牟尼佛此地讲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这个法门都是第一法门,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他的父王就是净饭王,劝他『汝今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常」是不间断。如何精进法?就是这一句佛号不中断。有空就念,就是倓老法师讲:念累了你就休息,恢复精神就继续再念。要把这桩事情当作自己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情,这样『当得佛道』,一往生西方就是得佛道,成佛之道。
疏【又云: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
什么叫十心向往?《演义》有注解:
演【一、於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
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众生,那个善良的不必说了,再凶恶的众生,我们对他还是慈心,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心。这是第一个,就是以慈眼看一切众生。
演【二、於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
悲心是怜悯心,一般人讲同情心,悲悯他无知、悲悯他造业。
演【三、於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要有护持佛法的心,纵然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要守护如来正法,不能把佛法当人情。佛门里面因果非常微细,诸位仔细研究戒律就晓得。修福,在佛门里面修福是最大的;造罪业,在佛门里头也是最重的。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晓得,要知道护法。
演【四、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於一切法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你就学不成。不管学哪一个法门,耐心很重要!世间法说:有恒为成功之本。一个人没有恒心、没有耐心,修学佛法是不会成就的。耐心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无执著心。耐心加上不执著,这是佛法;耐心里面有执著,给诸位说,你所修学的是世间法,你能成就世间四禅八定,你没有办法出三界。这一点诸位要明了,修四禅八定,那个不是简单的功夫,他们的果报在四禅天、在四空天,寿命福报都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但是我们虽然是个凡夫,我们今天在修学,我们有耐心,我们不执著,我们的功夫、智慧就胜过他了。为什么?因为你能出三界,他不能出三界。
诸位要是多读一些经论,你就了解,像须陀洹那个定力不深,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就是初果须陀洹。他定力不深,但是他有智慧,像他那样的人就绝对不是四禅天、四空天人能跟他相比的。为什么?他破了五种见惑。所谓「破」就是不执著。对於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他放下了,他不执著了。换句话说,四禅、四空天人还没有放下。所以,非想非非想天人寿命到的时候,往往都是堕落在地狱,都是三恶道去了,这是我们在经里面看到很多这个例子。须陀洹虽然没有能力出三界,因为他见思烦恼没断,可是他是决定不堕三恶道。那就是说明,耐心要加上不执著,这样学佛才能有成就。什么都不执著了,不执著没有耐心也不能成功;不执著好,但是不执著你还得有耐心来修学。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演【五、不贪利养敬重净意乐心。】
决定不可以贪图名闻利养,名利害死人,利是福,名也是福,名利都不可以贪著。福报现前,就是名利来了,你也不能不要,推不掉的!自己要觉悟,决定不能贪著。有福报好,有福报可以利益众生,有福报让众生共同来享受,这是菩萨。这个福报只有自己享,不肯分享给别人,这种人成不了佛。不但成不了佛,连阿罗汉也成不了,何以故?他还有我所有的,既然有「我所有」,当然就有「我」。我、我所有不能打破,就是我执不破,不能出三界。阿罗汉「我、我所」没有了,他还有。所以一定要能看破、要能放下。看破、放下的功夫从哪里做起?名闻利养要舍,要能让给别人,自己修行常常要使自己身心清净,这样就好。
演【六、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
求佛一切种智这个意念,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环境里面都不会忘掉,也就是念大菩提,这是道心,一心一意求无上正等正觉。
演【七、於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对一切众生都要存恭敬心,决定不可以轻慢。诸位要知道,对人生轻慢心就是自己造业障。往往我们自己造业,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怎么会造业?业障重的人,换句话说,他变成一种习惯,这是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念佛虽然讲带业往生,祖师大德给我们说得很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你过去已经造了,这个可以带去的。新业是什么?我继续不断还在造,这个不行。所以大家要明了,不是说每一个念佛的人他都往生了。在理论上讲,「万修万人去」,谁念佛谁往生。为什么念佛人不能往生?他不断的在造业,这个没办法。真正警觉过来,我从前造业,从今以后不造业了,我依教修行,一定往生。所以自己心里要明了,要检点,我心有没有清净?我对世缘是不是放下?心里是不是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对人是不是有一种慈悲心?是不是能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果然都是的,那你可以拍拍胸脯,我决定往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习气重的人,要对治你的习气来克服。譬如贡高我慢,用什么方法来对付?用礼敬诸佛。我接待这个人与事要特别恭敬,因为恭敬就是对治贡高我慢的。心里面瞋恚心很重的,要修慈悲心。慈悲是对治瞋恚的,布施是对治悭贪的。要找东西来治病、治这个毛病;能把这些毛病都对治,往生就有把握。所以,业是只带旧不带新。当然我们听了佛法之后,决定不能一下就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都改过来;一改过来,马上就成圣人。
习气烦恼太深太重,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可是一定要改。这个改是什么?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那就是好现象;完全不改,决定是往生的障碍。如果愈学佛是愈贡高我慢,愈觉得自己了不起,那就麻烦大了,不但你不能往生,恐怕在这一生当中还招魔障。所以,对众生要恭敬。
演【八、不著世论於菩提分生决定心。】
对於世间一切文艺要能放下。这些东西在世间是赏心悦目之事,能增长人的贪心,增长人的痴恋。所以要放下,不能执著;可以去看看,决定不执著。一幅名画、一个艺术品、几千年的古董,你家里收藏当宝贝,好了,你那个心就牵挂在那里,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成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还挂念古董,那怎么行?那就不行了。所以,学佛的人对於世间一切法不能有爱好,有一样东西爱好,都是你的障碍。所以供养佛像不要供养古董,为什么?会引起你贪恋之心,你那个心常常挂在上面,把佛给忘掉了。
演【九、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一定要种善根,善根就是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要心清净,不要杂染。
演【十、於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那是讲得最究竟了,对於一切如来也不执著。我们念佛、我们敬佛,我们对佛不执著。佛尚且不执著,何况其余?你这个心才真正清净。执著就生感情,感情是烦恼的根源,是生死根本;不执著,生智慧。对佛尚且如此,何况对菩萨、对一切众生?这个很重要。
这个两段都是『宝积义』,宝积是《宝积经》。《宝积经》广谈妙法,就像许多珍宝堆积在那里一样。两段,一个是释迦牟尼佛劝他父亲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是十心向往,命终一定往生净土;这就是《宝积经》里面所讲的意思。
疏【至如华严圆义相通,已见前文,念佛之义,不可胜举,如上且就一经大旨而言。泛论经义,则维摩丈室,容八万四千师子之座。今此净土,十方往生,犹如雨点,皆生七宝池中,曾无窄隘,即净名义。】
『一经大旨』就是讲念佛往生。这是说什么?《华严经》,那么大的一部经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从头到尾仔细看过,你就晓得成佛难,不容易!那个境界是我们一生做不到的,理论、方法都不是我们一生能办得到的;可是最后一招,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大师举出来是教我们「十心向往」,而《华严经》上是以「十大愿王」,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他们也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信愿持名。他们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地位?因为他们修十大愿王。如果我们也能修十大愿王,给诸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必定增高。所以这是自己一定要去做的,把我们思想、观念、行为,依这十大纲领来修学。
「礼敬诸佛」,修恭敬。《无量寿经》里面说「皆遵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会上那些菩萨们,统统都是学普贤菩萨,都是修十大愿王。由此可知,十大愿王与念佛的重要性。我们业障深重,有些同修自己也晓得,怎样忏除业障?依照十大愿王就忏除业障了。一定要改习气、要改心理,这样才行。心改了,行为自自然然就变了。心没改,在行为上改很困难;内心改过了,行为自自然然就变化了。譬如我们讲恭敬,我们对一个人的恭敬,没有真正恭敬心,什么样的礼节都是装模作样,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如果从内心发出来,这个人没念过书、没有学过礼节,他自自然然表现的就很恭敬。我是过去见过很多!
我三十八年到台湾来,三十九年我就跟老总统,我的办公室跟他是隔壁。我看得太多了,以后我一学佛,恍然大悟!我们如果每个人都有对总统的那种恭敬心,礼敬诸佛就圆满了。我们的办公室是日本式的地板房子,每个人走到总统办公室这个范围都轻轻的,都不敢有声音,小心谨慎从那里通过。见了面点点头,说话都不敢大声,他自然流露出来的恭敬,谁教他?没人教他。所以,那个心自然就影响行为,从外表能看到他真正的恭敬心。我们能有这样的心来学佛就能成功,礼敬诸佛这一条就能修得圆满。我们今天这一条太缺乏,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不好;有障碍,怎么会念得好?
「称赞如来」。中国古人教我们隐恶扬善,看到众生好的这一面,我们要赞叹他、鼓励他;见到他恶的那一面,不说他,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去忏悔。这是养我们自己的厚道。所以责备一个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没有深厚的关系,人家看到你过失,不会跟你讲的。你有过失,谁说你?你的父母说你,你的老师说你,老师有义务要教导你;还有你最好的朋友,规过劝善。没有这样的交情,没有这样亲密的关系,你为非作歹,人家才不说话!章太炎在世的时候,被袁世凯关在监牢关了一个多月。为什么被袁世凯关?章太炎不骂袁世凯。袁世凯就是希望章太炎骂他几句,不肯骂,就为这个把他关起来了。诸位要晓得,他们也是很好的朋友,不骂他意思就是「这个人完了」,不值得骂!骂的资格都没有了。值得骂,换句话讲,这个人还有救!骂都不骂他了,这个人没救了。骂是什么?看得起他,还想帮他一把忙。
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有的学生,老师看到他的时候很凶,对待他从来没有笑脸,不是骂就是打,这个学生是被老师看重。至於另外有些学生,老师见面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见到他的过失绝对不提一句,这是放弃了,没有法子教。不是老师不慈悲,老师为什么放弃?一说他,他就顶嘴,不服气,要跟你辩论,算了,从此以后不教了。他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点,自以为是。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是这样的人,老师舍弃的;天天有骂、有教训的,这是老师最爱护的。
「供养」,这个意义非常广,特别著重在法供养,就是把佛法介绍给人,勉励大家来共修。我们这次佛七之后,我是有一个构想提出来给馆长研究,看看能不能行得通。我们可以组成几个念佛班,把念佛的风气好好的推动。组织念佛班的时候,我们这个道场是专修净土,专讲净土的经典,希望每位同修把念佛仪规统统学会,每个人都能敲打法器,每个人都能领众,这个道场必定兴旺。人多了,我们地方小,轮班念佛。我们先成立十个班,以后打佛七,每个班轮流主办。以后人多了,有这个力量,我们这个道场就可以扩大,能有一个讲堂,一个念佛堂,就不需要天天搬桌子,念佛堂里念佛,讲堂里听经,这方便多了。所以样样都要学,尤其是念佛的法器简单,不麻烦。
依照十大愿王修学,这就是《华严经》修行重要的原则。我们待人接物念念不忘这十愿,这十愿就是我们生活的纲领,我们这一生待人接物依照这十条教训来做。所以《华严经》的经义与我们这个经的经义是相通的。诸位将来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念佛之义,不可胜举』,太多太多了,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泛论经义,则维摩丈室』,这是《维摩经》。《无量寿经》里面贤护等十六位居士是等觉菩萨,维摩居士是佛。佛当年在世,这个世间是两尊佛,一个是出家佛,一个是在家佛。这样彼此合作来教化众生,地位是平等的。出家的比丘,像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受具足戒的大比丘,见到维摩顶礼三拜,右绕三匝。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办了一个支那内学院,出了不少人才,太虚大师是旁听生,梁启超是里面的学生。民国初年许多佛学界的大居士、大德都是那里毕业的。内学院院训写得很清楚,引经据典给大家说出来,佛门里面是「老师第一大」,因为佛法确实是佛陀教育,教育是老师第一大。老师,不一定是出家、在家,只要他是老师,那就是第一大。维摩是老师,所以出家人见他跟见佛没有两样,你要尊师重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例子显示给我们看了。历代也是如此。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两个老师,一个在家人,一个出人,出家的是戒贤论师,那烂陀寺的住持,在家的是胜军居士,他对待两个老师的恭敬礼节决定没有两样。不能说你是出家人,他是在家居士,可以轻慢一点。
居士升座讲经,出家人去的时候要礼拜,如果不拜,那是过失,因为他升座是代佛说法,升座就是老师的地位。你不是升座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我是出家,你是在家,有的时候你礼拜,我不客气的话,我也受了礼。你升座的时候,我不敢;你教学的时候,我决定不敢;你直接指导我的时候,那平时我也不敢。譬如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我的佛法是他教的,我跟他十年。平时我也不敢接受他顶礼,这决定不敢的。他不让我们顶礼礼拜,那是他客气!应当我们见他都要顶礼,这才是对的。他客气,那就另当别论。但是升座讲经的时候一定要拜。现在有一些人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以为一出家,大袖子衣服一穿,就应该接受一切人礼拜,这个观念完全错误了。
经上说,维摩长者从须弥灯王佛那个地方借了「三万二千师子座」,因为他说法,说法十方有许许多多菩萨都来听,他那个房间没座位。他房间多大?丈室,一丈,方形的。他到须弥灯佛那里借三万二千个师子座,每一个师子座都是八万四千由旬高,摆在他那个丈室里面,房间不拥挤,这是神通,师子座没缩小,他的房间没有扩大;这是《华严》上的境界,所谓「芥子纳须弥」,现出这个境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今此净土,十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多大?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那么多人都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容纳得下吗?这是举出维摩长者的丈室能容三万二千师子座,他的神力不思议,决定不是我们凡夫能想像得到的,这真正不思议。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那个容量是无量无边,跟维摩长者的丈室同样一个意义,『即净名义』,是这么一桩事情。
疏【如来神力品,释迦与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乃至梵天,为赞叹法华故,今此六方赞叹亦复如是,即法华义。】
这是再举出《法华经》上「如来神力品」,这是与《法华》这个经义相通,哪一点相通?十方诸佛赞叹。《法华经》里头十方诸佛赞叹,这部经十方诸佛也赞叹,我们在经里面非常明显的看出来。
疏【略举少分,通诸大乘,余不繁叙。】
这是总结,举出几样,其余若一桩一桩举,太多了,举不尽!凡是讲到净土经论的,古人编了一个目录,哪一个经里面讲到净土的,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有好几百种。你才晓得古人讲「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这只有一个目的,劝我们死心塌地念佛,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高的成就。
疏【又起信因缘分。】
『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论》,一共分五分,就是五章,「因缘」是第一章。
疏【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
「被」就是加被的意思。《起信论》也是提倡净土的,劝我们往生西方净土,这几句话也很重要。『信位初心』,信位是十信位,十信位里面的初信位,初信位有四种不同的根机,这就讲上中下。《起信论》里面,第五条讲「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这是教给我们一个方便修学的方法,目的是消业障、护道心,必须远离愚痴、骄慢、邪见,这个很重要。假如我们愚痴、骄慢、邪见不能舍离,那就没有法子。这一类的众生,在佛门里面讲,根器没有熟,这一生不能成就。只能说在一起修习帮他种一点善根而已,他这一生不能成就。什么是根熟的众生?《起信论》的标准,根熟的众生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邪正、真妄、是非、利害分不清楚,这是愚痴。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你要能搞得清清楚楚的。愚痴就是没智慧。骄慢是骄傲、傲慢,这个病人人都有,是与生俱来,不要学的,自自然然就有。《礼记》里面,孔老夫子说:傲不可长。一切众生哪个不骄傲!连那个要饭的,看到有钱的人坐汽车从旁边过,他还在那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自己不得了!所以傲慢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大烦恼。贪瞋痴底下就是慢,所以一定要断。佛法里面第一个提出「礼敬诸佛」就是对治骄慢的,这是很大的烦恼,不去掉的话,对我们修行决定障碍。你能离开愚痴、骄慢、邪见,业障就能消除,道心就能坚固。这是《起信论》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
第六「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这就是开导教我们修行修止观。我们今天要不要用《起信论》这个方法?不需要,念佛就是修止观。念佛怎么是止观?念佛的时候,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止住了,止就是息掉、止住,那就是修「止」,这一句阿弥陀佛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那就是「观」。所以你不要惹麻烦,你学《法华》,用不著去搞摩诃止观,小止观、大止观都不必搞。你去念《起信论》,也不用学止观。就一句阿弥陀佛,止观都具足了,比那个方法容易,而且省事,还有力量,这个效果力量决不在摩诃止观之下,用这个方法来修学。
第七,「为示专念方便」。念佛,这是讲到上根的人。对下根的人,可以教他忏悔,这个消业障、护道心,这是礼忏灭罪;中等的修止观,帮助他修定;上等根机的人,教他念佛。《起信论》里面,上根教念佛,念佛是专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所以是千真万确的话。这个法门是所有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这是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讲的。如果不是在念佛法门真正有心得的人,他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微妙;不是真正通达教海的人,不知道这个经的殊胜。你真通达教海,一切经论都涉猎过,你有能力比较,你见得多!古人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你把《大藏经》展开,你统统比较,统统看完之后,才晓得这个最好!所以我过去讲席当中常说,如果这一切经摆在面前只准选一部,我决定选《阿弥陀经》,够了,还可以再选一部,那我选《华严经》。这就是《华严经》是其次的,《弥陀经》第一,非常的要紧。
古来这些大德,凡是归到净土的,都是走了很多冤枉路的。一下就去净土的,我还没听说一个,都是绕好大圈圈,最后归到净土,连印光大师都是的。印光大师是当代净土宗祖师,他也不是一学佛就选净土,他也是学很多东西最后归到净土的。他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管图书馆,看了三十年的经,所以他的《文钞》内容博大精深,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有。寺院里藏经楼书籍非常完备,除了佛经,也有世间典籍。印祖在那里三十年,世出世间法他念通了,所以他才死心塌地念佛。
疏【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则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本人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以后龙树菩萨也是求生西方世界的。从论里头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所谓「初机」就是业障深重的人,要从礼忏灭罪下手。要是一开头叫他念佛,虽然在净土里面下这个种子,但是他有障碍,他这个佛号念不好。所以一定要礼忏灭罪,先排除自己菩萨道上的障碍,然后你才能走得通。
中等根机就是『凡夫二乘』,业障虽然是轻一点,他要修定,把心定下来,然后才能办道。心定很重要,世出世间法都要有定功,定功就是俗话讲的专心、专一。你要是专一,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就;怕的是三心二意,那就很难了,一定要专攻一门。上等根机的人,这就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净土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
疏【义理所该,总结上文。】
这是解释前面序文里面的话。
疏【愆尤者,轻毁此经,即轻毁大乘,获罪无量故。】
前面序文特别警惕我们,「不应视同浅近,自取愆尤」,那是自己造罪过了。所以要晓得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所占的分量,一切诸佛以此教化众生,它的重要性我们要明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这个法门,有幸能够理解这个法门,真正认识这个法门,这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希望大家要珍惜,不要空过这一生。修行愈快愈好,不要等待,这点很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段。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