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楼宇烈
在汉传佛教中,普贤菩萨与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分别表征了大乘佛教的行、愿、智、悲四种精神。他们被广大佛教信众视为悟入佛之知见的引导者,实践佛法和成就佛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楷模。
在四大菩萨中,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实践精神的体现者,被称为“大行菩萨”。这是由于他在回答善财童子参问时,提出了“十大行愿”,并认为只有修这十种广大行愿,才能成就佛的功德,其具体内容,记载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汉译本前后有三种:一为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六十卷,俗称“旧译《华严》”,或“六十《华严》”。二为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八十卷,俗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三为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四十《华严》”。在前两种译本中,虽然也都有《入法界品》,但都不完全,因此在普贤菩萨回答善财童子的问题中都没有涉及“十大行愿”的内容。唐般若翻译的“四十《华严》”,实际上全部都是《入法界品》的内容,也可能就是相传中十万偈《华严经》中《入法界品》的完全本。其中,最后一卷就记载着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开示“十大行愿”的详细内容。这一卷,因此也就以《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普门品》之名,作为一部独立的经而广为流通。
这部单品流通的经,内容虽然只是《华严经》的一小部分,但却可以说,它简要而充分地体现了《华严经》的主要精神。所以,相传有这样的说法:《普贤行愿品》中的“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本经以普贤十大行愿为核心,以证入华严法界为宗旨,以利益广大有情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从而为汉地佛教各宗派所推崇。诵持普贤十大行愿,至今仍然是汉地一般佛教寺院和信众的常课,普贤十大行愿也成为各种忏仪的重要内容。此外,由于本经最后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成为由华严宗转入净土宗的转折。因而《普贤行愿品》后世也成了净土宗的要籍,以至于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并称为“净土四经”。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本经和密宗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唐代密宗三大师之一,不空三藏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其内容即是《普贤行愿品》中偈颂部分的异译。在不空译的《行愿赞》后,还有《普贤行愿陀罗尼》一首。不空附记说:“每日诵普贤菩萨行愿赞后,即诵此真言。才诵一遍,普贤行愿悉皆圆满,三摩地人速得三昧现前,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获坚固法,速疾成就。”由此可见,普贤行愿在密教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密宗的许多仪轨也都按普贤十大行愿来组织。
以下,就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分别作一简要的分析,并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理解和体会。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及诸菩萨关于成就佛功德应修的十种广大行愿是: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除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对这“十大行愿”,普贤菩萨一一都有具体的阐释。
如对第一条行愿阐释说:
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里关于“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以及“一一佛所”,“一一身遍礼”等描述,都是《华严》“法界缘起”、“圆融无碍”等根本理念的发挥。尽管《华严普贤行愿品》以后为显密各宗所尊崇,但就其原本来讲,还是以《华严经》宗旨来立论的。因此,普贤菩萨所讲的“十大愿行”都要在这一前提下去实践,而修“十大行愿”的目的,也是为了证入《华严》“法界缘起”、“圆融无碍”这一“不思议解脱境界”。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