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讲到【经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现在接着说明。
【经文】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释经】释迦牟尼佛回应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如来善于护念众菩萨们,也善于提醒众菩萨们。您现在要如实地听,我会为您说明。肯上进的男子及女人们,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者,应该如此地来安住他的菩提心,应该如此地来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心。”
【经文】“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释经】须菩提说:“会的,世尊!我非常愿意听,也非常欢喜听,并非常想要听佛陀的教诲。”
【说明】
这“愿乐欲闻”共有三个重点。
一、愿闻;二、乐闻;三、欲闻。
当佛陀说法时,有人根本就不愿意听闻,捂着耳朵走开了。因此,当佛陀愿意为我们说法时,我们应起难遭难遇之想,并发心:我愿意正确理解佛陀的话义。所以,第一,要起愿闻之心。
又,有些人,虽然起了愿意听闻佛陀说法的心,但是,在他的心中,并没有起喜乐听闻之心,所以,在听法时,也是会有障碍的。这时,当佛陀在说明时,他的心念,或因为时间,或因为家事,或因为种种世间事,而担心着。这是因为对佛陀没有起“不坏信”。如果对佛陀已具足了“不坏信”,则他知道,不论佛陀如何说,都一定可以帮助自己进步的,所以,只要用心学习佛陀的教法,一定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解决生命中的问题。这时,自然就能起喜乐心来听闻佛陀的教诲。而须菩提已具足对“佛、法、僧、戒”四不坏信,已能喜乐听闻佛陀的教法。所以,听法时,第二,要能起乐闻之心。
又,有些人,虽然愿闻、乐闻,但是,世间事忙到没空听闻。因此,当佛陀说法时,他虽愿闻,却无空听闻,而造成不欲听闻。他虽然乐于听闻佛陀的教法,但是无空听闻,所以他就不欲闻。因为他还有太多世间俗事要做。而须菩提己经出家了,没有那么多的俗事要做,可以静下心来听闻佛法,所以,他的心自然就会起“善法欲”、“增上欲”来听闻佛陀的教法。
又,有些人,虽然愿闻、乐闻,可是有“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曰得,自以为已圆满具足清净解脱,而实未解脱。这类人,虽然愿闻、乐闻,而不欲闻,因为心中的杯子已满。
如《妙法莲华经》:“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为什么这类增上慢人,是属于愿闻法、乐闻法,而又不欲闻法的呢?
因为他们心中有贪求,只想听更多、更深、更好的法,而不管已听的法是不是真地已修证到了。这时,如果这类增上慢人自以为懂了佛陀所要说的法,就不欲听闻了。如今世上这类增上慢人很多,我们自己可要提醒自己,别落入增上慢者的行列。
又,增上慢的人,如果不懂得修正行为,死后将入恶道。如《中阿含经》:“梵志增上慢,此终六处生,鸡狗猪及豺,驴五地狱六。”(CBETA,T01,no.26,p.704,b15~16)。因此,当我们在学习“听闻佛法”时,要学须菩提的“愿闻、乐闻、欲闻”。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释经】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大菩萨们在行菩萨道时,是要如此来降伏菩提心的障碍的: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或是卵生、或是胎生、或是湿生、或是化生,或是有色、或是无色,或是有想、或是无想、或是非有想非无想,我都要让他们能够做到以“无余依涅槃”的方式来止息所有的苦难,以如此的方式来度化他们。”
【说明】
一、首先来说明对众生界的分类方式。
在《金刚经》的这段经文中,共举出了三种分类方式。
(一)、以出生的方式来分,将众生共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二)、以有无色身来分,共分为:有色、无色。
(三)、以有无想来分,共分为: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在六道众生中,如何对应这三种分类方式呢?
(一)、天道及地狱道,是属于化生。而其余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道,则是四生都有这样的例子。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又如《杂宝藏经》:“有一雌鹿,……生一女子,华裹其身,从母胎出,端正殊妙。……,王见是女端正殊妙,语仙人言:‘与我此女。\’便即与之。而语王言,当生五百王子,遂立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为上首。王大夫人甚妒鹿女,而作是言:‘王今爱重,若生五百子,倍当敬之。’其后不久,生五百卵,盛著箧中。”这经文就说明,人可以有畜生生,如鹿女,也同时有卵生,如鹿女所生五百卵。
又《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复次,华德藏,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花从地踊出,杂色庄严,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宝意,二名宝上。”此经文的描述就可以说明,人也有化生的。
如此种种说明,经中都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请大家要学习查找经文。
(二)、六道中,天道的无色界天,属于无色。其余的,色界天、欲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属于有色。
(三)、六道中的众生,其中,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属于非有想非无想,而色界天第四禅天中的无想天属于无想众生。其余的,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空处天、识处天,色界的除了无想天的所有的天,欲界六道众生,都是属于有想。
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一类众生,我们都要发菩提心,想要以无余涅槃的方式来教化他们。
我现在来说明几个词:
1、轮回:如果有人对同一件事,再一次创造同样的苦,就是轮回。
2、生死轮回:如果有人再一次创造投生与死亡,就是生死轮回。
3、解脱:如果有人对同一件事,能将上一次所造的苦解除之,而在这次的因缘中,不再创造同样的苦了,则名为解脱。
4、解脱生死:如果有人能在今生修行,在这色身死后,有能力不再投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中,因此,就不会有再一次的死亡了,这就叫解脱生死,或解脱生死轮回。
5、涅槃:苦的永远止息,或贪、嗔、痴永远止息,也就是不再造作会造成任何生死轮回的业。
又,已证得涅槃的人,可以再分为两类:一、有余依涅槃,二、无余依涅槃。
(一)、有余依涅槃:又名“有余涅槃”,也就是,一个解脱圣者虽然已能永远止息贪、嗔、痴了,但是还残余着这个色身,还有色身的苦在,所以名:有余依涅槃。
(二)、无余依涅槃:又名“无余涅槃”,也就是,一位解脱圣者已能永远止息贪、嗔、痴了,同时,也有能力将这色身化去,而入无余涅槃界,这时名为:无余依涅槃。
又,化去色身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圣人,是坐化,有圣人,是立化,有圣人,是行中入灭,或是卧化(如佛陀),或有非行、非住、非坐、非卧而化(如阿难尊者)。
又,有很多圣人是未入无余涅槃界,而是留在世上度众生的,如宾头卢尊者等十六阿罗汉。当然,应还有很多,只是有时经文中没有记载出来而已。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CBETA,T19,no.945,p.146,c2~3)。
二、问:为什么为了降伏菩提心的障碍,就得要发愿令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呢?
答:正因为想要成就无上菩提,我们就要将我们的心的觉性,训练到,不论是哪一种类的众生,我们都有能力度化他们,因此,才能称为真正成就无上菩提的正等正觉-佛。例如:如果有某类众生,我们不知如何度他们,则我们还可以说我们自己是佛吗?如佛陀,连非想非非想天的众生,都要去度化的。
如《中阴经》:“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来舍身寿命,现取灭度,入于中阴教化众生。……,自此以还,释迦牟尼名号已灭,妙觉如来出现于世。……尔时,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阴众生,至非想非非想识天。”
因此可知,佛陀入灭后,是换一个身份到中阴界去教化中阴众生,以及其余平时不容易度化的众生,例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
因此可知,想要学习无上菩提,我们就要发愿,不论哪一种类的众生界,我们要有能力进入那个众生界,去度化他们。又,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是要教化他们,令他们有能力,以“无余涅槃”来取得灭度的。也就是要教导他们自己有能力入灭而舍弃其色身。因此,我们自己就要认真学习了。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