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金刚经浅释,金刚经全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手机学佛网

金刚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  

  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七

  时间:2009年10月17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满妹

  《金刚经》的经文,我们上次已经讲完了;今天要讲禅宗跟《金刚经》的关系。《六祖坛经》里有一段故事:六祖慧能向五祖学禅的时候,有一天半夜,五祖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用袈裟围起来,不让人家看到,秘密的教他《金刚经》。

  当时整部经还没讲完,大概只讲到四分之一吧,那里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到这里,六祖就大彻大悟了。他就体会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已经真正懂得所谓的自性了。他所以能够懂,都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体会到的。

  也可以说,《金刚经》对六祖来讲是最重要的经典,他是依《金刚经》才印证了他自己的体验。所以六祖以后的禅宗都是以《金刚经》为最重要的经典。在六祖以前,并不是以《金刚经》为主的,而是以《楞伽经》为主。

  六祖以后的禅宗留下了很多公案,那些公案都是修行达到突破,有了新体验的时候,所留下来的纪录。那些公案常常让我们看不懂,留下来的文字都是不知所云的;但是那些不知所云的公案,我们每次读到的时候,都是很开心的。比如说什么空手把锄头、桥流水不流,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你光是听他们这样讲,不知所以的,就觉得很开心。

  尤其有一个公案,大概大家都听过的,就是有一位禅师,他先是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修到最后的时候,「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代表了他整个修行的历程。你看看这几句话,是不是就是我们《金刚经》的句型:「X即非X,是名X」?所以他们其实都是在演《金刚经》,而他们的《金刚经》呢,不是说的,他们是做的;实践、做到了,那就是他留下的公案。

  所以那些公案不是像我们做文章;他是真正的实践,做成功了,然后留下了记录。如果他根本没有做,只是写出这么有点像公案的文句,那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所以重点是要能够真的实践、真的做到了。

  有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学禅的人,他先到一个禅师那边去学;学的时候,他就问师父:「佛是什么?」或者是问:「本来面目是什么?」他每次这样一问,就被他的师父打,或者骂。后来他就不敢问,也不晓得该不该问,都不敢问了。旁边的人就鼓励他:「你如果不懂的话,你在学,就应该要问啊!」所以他又去问,这次他又被师父打,并且推出门外,然后把那个门「碰」这么一关;他的脚还没来得及走出去,一只脚就被他打瘸了。

  这时候他很难过,旁边的人看到这样,就再去问他的师父,他怎么办。他师父就说,要他到另外的禅师那边去学,不要教他了。那他更难过了,所以就跑到另外的禅师那边去,再去请教。那个禅师就问:「你学到了什么啊?」他说:「没学到什么啊,每次问就被打,最后一次还被推出去,把脚弄瘸了。」结果禅师听了以后说:「你的师父好慈悲哦!」当然我们听起来:「什么?被打成这个样还叫慈悲?」这倒也没有什么特别,更特别的是,那个徒弟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就修成了。

  整个故事就是实际的演「残暴等于慈悲」,就是在演《金刚经》。「残暴即慈悲,是名残暴」,或是「慈悲即残暴,是名慈悲」──管它是名什么,都没有关系啦,反正他就此开悟了。从这一个事情我们就知道,「慈悲即残暴,是名慈悲」这《金刚经》的句型,我们会这样念、会制造这样的句子;但是光这样制造是没有意义的,人家是真的实践呀!实践到什么程度呢?实践到他真的体悟了。他为什么会从此就开悟了呢?因为他真的体会到「残暴就是慈悲」,真的体会到了才会开悟。

  所以整个禅宗演的戏码就是在实践《金刚经》,而不是在说《金刚经》。本来《金刚经》就是要实践的、是要做的,不是拿来说的。所以当你没有体验到《金刚经》的那个句型,比如说「佛法即非佛法」你没有体会到,说是毫无意义的。你要真的体验到了「佛法真的是外道耶」、真的觉得佛法和外道完全相等的时候,你才可以说:「佛法即非佛法」;没有体验到,说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再来看《金刚经》在《六祖坛经》里的特别呈现。《六祖坛经》最后一品〈付嘱品第十〉,特别讲了三十六对。因为六祖已经准备要圆寂了,所以他特别教导他的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等人。他把他们叫来后,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们找来,因为这些被叫来的人将来都是要做禅师,要去传法、教人的。所以六祖就把教人的诀窍教给他们。

  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他说:你们跟其他人不一样,我圆寂以后,你们都是一方的大师,我要教你们怎么说法,才不会偏离禅宗的宗旨。「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你说所有的法都不要离开自性。

  自性,禅宗也叫本来面目。就是你不要离开你的本来面目。「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这边差不多已经把重点讲了,人家来问你的时候,你怎么办?就是用对法。对法就是《金刚经》,人家说长、你就说短;人家说天、你就说地;人家说好、你就说坏……这样跟人家对,就是对法。这么一对,你要真的能够对、真的会实践《金刚经》,就消融了;若只是嘴巴对,心里没有对,就没有消融。

  《金刚经》不就是「X即非X」吗?我们就要把X和非X的相剥掉、对消掉;留下祂的本性、本质。如果没有把相对消掉,那就没有做到,就不太有用,也没什么意义。这里他就告诉你,要用对法。这段经文就是在教《金刚经》要怎么用、怎么做的事情。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三科法门也没有特别,就是「阴、界、入」 三个。所谓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就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所谓的十八界,就是生出六识,然后六识出六入,六入见六尘;三六一十八就这样子。这一个程序其实就是本明缘着十二因缘的程序,这样子出来的。这里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这个自性、本明,缘着十八界出来,或者缘着十二因缘出来;就这么一件事情而已。祂也强调了一点,就是自性是源头;生出十八界的过程,就是自性起用。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怎么起用呢?自性里面是含有万法的。藏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祂含了所有的种子在里面,由祂起用的话,就生出万法了。十八界这样的万法,就从自性这里生出来了。

  我们在讲自性的时候,若特别提到自性能含万法,又名含藏识;这样讲的话,这个自性已经被看成是阿赖耶识了。我们对于阿赖耶识本来就有这样的认识──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跟自性的关系,可以说阿赖耶识里面的清净部分就是第九识庵摩罗识。其实庵摩罗识就是自性。所以把自性看成是阿赖耶识、含藏识的说法是可以的、一致的。

  这边开始就是祂的意义了,自性若起思量,自性就转成识心、转成六识了。所以就生六识,六识一生出来,就出六门──就是六入;出了六门,下来就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就说明了这个事情:怎么用自性?其实就是顺着十二因缘,一下来,就是在用自性。我们能够思想、思考问题,就是自性已经在起用了、已经出来了。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

  自性起用的时候,如果用的不好、歪了、偏了,那么十八界就是偏差的、错谬的;用的正,那十八界都变成正的。换一句话说,如果把自性拿来做不好的用途的话,这是众生的用法。所以众生也是在用自性,只是把自性用坏了、用的不好了。如果把它用的正、用的好的话,那就算是佛在用了。

  「用由何等?」你要怎么用?祂下面这句话就告诉你:「由自性有对法。」你要用的话,祂是有一个对法可以用的,意思就是我们在用自性的时候,要用对法,就是用《金刚经》;也就是用《金刚经》的句型,我们就可以用的善、用的正。这一段,他就是对他的几位重要弟子这么交代。

  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这里,他总共分成三十六对,第一类是「外境无情」,无情指的就是物质,就是没有生命的。这样子的有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意思就是,如果天是X的话,非X就是地。所谓对,就是《金刚经》的「X即非X」,就是让X和非X相等;让它相等,就把它的相剥掉了,剩下了本质、性质。这边他就没有再把「是名」标出来,因为真的对成功的话,就是是名状态,所以不用再写出来。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法相是观念、道理;语,就是我们说的语言,言语和道理相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共是十二对。这是在语言上的,他把它归类为法相语言的对法。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再来这十九对是自性起用的,总共加起来是三十六对。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不只三十六,对不对?根本就是无量无边对,多得不得了。不过这是他特别教他的弟子的对法。这样的对法,本身就是《金刚经》,而且他在教这三十六对的时候,就是教他们怎么用《金刚经》。怎么去用?就是这样子来用的。这三十六对的对法,其实应该就是以《金刚经》,举了三十六个例子就是了。

  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这三十六对法如果你会用的话,你就贯通了所有的佛经,你就能够离两边、离开二分法,那么就达到不二了。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自性起用的时候,你虽然在跟人家讲话、交谈,一样可以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内不着空,外也不着相。只要着相,就会生出邪见;执空,就会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言语;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为什么执空就谤经?执空的话,就是什么都没有嘛,你认为空才好,经典是有文字的,那个经就不好啦!所以那就是谤经!「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言语;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你还在跟人家讲话,其实你还是用到文字啊!所以这是不通的。这个执空的人又会说:「直道不立文字。」我们是禅宗,真正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光是「不立」这两个字,就是文字啊!所以你说不立文字,自己就在立呀。「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他就是在说,你自己说的空,你还好啦;但是你这样就是在谤经,因为佛经就是有立文字啊!这样罪就很大啦!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这是他告诫弟子,说:「你们如果着相的话……」他前面讲执空的,现在又在讲着相的。你们如果在用的时候是着相的话,你着相作法,想要求真,然后又设很多道场在那里讲,有啊无啊这个好不好;但是你本身就是着相的,这样的人就不得见性了。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我们再看,又有一种状况,只是在听法,听了以后就依法来修行;可是在依法修行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就做「我什么都不想」这样的事情;这样子的话,「于道性窒碍」,不行!所以我们以为依法修行,要一念都不生,那就是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这样子的话,对于这个自性、这个佛性、这个道性,是妨碍的。为什么妨碍?因为你自性不能起用啊!你把它停住不用,所以是妨碍。

  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光听,但是不修,这样子呢,你就会生出邪见、邪念来。那要怎么做?听了法,依法来修,重点在不住相;你只要不住相,做什么事都OK了。「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只要无住相法施,或者无住相,做任何事就OK了。问题来了,怎么样做到无住相呢?

  他前面已经讲了,就是用对法啊,人家说一个相,你就用一个相反的相跟他对,一对成功了,达到是名状态,就是没有相、无住相啦!所以这边所说的,我们这样子做,就是要用《金刚经》达到是名状态。只要你用《金刚经》达到是名状态,你思量也可以、起用也可以,都OK,那个都正的。

  那如果你着相,当然就不行!那我就什么都不想,我的自性就不起用,不思量了、什么都不做,行吗?也不行。你不起用,就让你的自性阻塞了。所以他就是告诉我们,要这样子来用,我们才能够达到无住相法施、无住相布施、无住相做任何事。所以,《金刚经》不是让我们变成呆呆痴痴的,不是这样子的;而是让你很灵活、可以用、可以活动、可以做事、可以……什么都可以做,而且这样做才对。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停滞在那里,不是这样。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人家来问你问题的时候,问有,你就跟他说无;问无,你就跟他说有……就是这样子。这个太简单了,我们什么人都会。不过他应该不只是这个意思,祂应该是要教我们,当他问有的时候,你就用无;你的心就要立刻拿「无」跟「有」来对销掉,把那个相对销掉。能够对销,就达到是名状态;对不了,只是语言上斗嘴,对修行是没有帮助的。

  但是斗嘴会斗赢的,人家怎么说都说不过你,会有这个功效。所以有人就只是在文字语言上来斗嘴,那个不算是《金刚经》!那应该算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玩的矛盾统一、正反合。他们玩这个,这样子也很有威力的,玩这样子的话,斗嘴都不会输的。甚至有人专门拿这样的东西做权力斗争,那也是很厉害的。但是这样子,对修行没有帮助,只会造业啊!

  所以这个东西,要用的时候,虽然我们是可以这样子用;像《六祖坛经》里,祂就教他的弟子,人家这样子问你,你就这样来对。已经在经典里面这样讲了,但是他们真正要用呢,是真的要做到,把相剥离了;所以真正的差别,就是在这里。

  唯物辩证法就是正、反,然后就合,但这个合是有相的;而《金刚经》的是名状态,是离相的、无相的。这个地方差别很大。

  不过世间的人,要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很快,一下就学会了;但是要学会《金刚经》的句型,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警惕,不要落到,以为自己玩的就是唯物辩证法。如果以为是这样子,造成的后遗症很大,因为每次都会赢人家,所以很多人就很有兴趣;但是这样的胜利、这样的赢,是在造业,那个业报是要还的。不是以为你赢了、你都赚了,你只得到好处,不是!表面上你得到好处,后果不堪设想,你要还的!所造的业都是一定要还的。这一点,我想我们要了解。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我们再看下面,「设有人问,何名为暗?」你就怎么回答呢?「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明没有了就是暗,以明来显示这个暗,也以这个暗来显示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就反反复复,又明又暗、又暗又明,把你弄昏了,离相以后,就成中道义了。就是又不明也不闇了。

  如果是正反合的话,明是正,反是暗,合是什么呢?就是灰啦。但是是名状态就不是啊!它无相的、要离相的,所以这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成中道义的话,那就要到是名状态才是。所以他就教他们「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不过这样子的教法,如果没有办法真正懂《金刚经》的话,会弄成唯物辩证法;玩来玩去,就玩到矛盾统一,这样子的话,是有危险的。《六祖坛经》显示,禅宗整个的修行,其实就是在实践《金刚经》。但是要实行《金刚经》的话,必须要实行真正的《金刚经》,不能把它变成了唯物辩证法。

  我知道,也有人认为《金刚经》的句型「X即非X,是名X」是正反合。我要说明,这样子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不能讲对或错,至少我会讲,那个是危险的、不好的。对修行而言是很危险,而且是不好的。

  以上,我就是把《金刚经》跟禅宗之间的关系,介绍到这边。刚才引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正反合,我现在接下来,再把唯物辩证法的正反合,跟《金刚经》之间的关系,再加以说明。

  《金刚经》就是「X即非X,是名X」;唯物辩证法呢,我们都知道,就是正、反和合。用另外一个说法,就叫做矛盾、统一。何谓矛盾?正和反就是矛盾,合起来了以后就是统一,这个是他们所说的。要举例的话,如果我们说正是白色,反呢,就是黑色;那么这两个是相反矛盾的,把它合起来,白和黑合起来就变成灰的;灰的,就是所谓的统一。

  那我们的《金刚经》呢,祂也可以是白的即是黑的,白即是黑,是名白。是名白是什么东西呀?既不是白、也不是黑、也不是灰,它是无色无相的。所以这个地方跟正反合,是可以清楚的对比出来它们的不同。

  这个确实是不同。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他那样子的对法,有些时候是在正反合的状态,所以他并没有全部都在是名状况。我现在的了解,这个代表正反合也是《金刚经》,只不过是《金刚经》的有相部分。《金刚经》还有一个部分,是是名状态,是无相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离相的部分。所以《金刚经》的句型,有一部份是有相的,还有一部份是离相的,祂有这两个部分。所以我们可以把正反合,视为也是《金刚经》;但是它是有相部分的《金刚经》。而这个《金刚经》句型的是名状态,我们要讲的这个状态,是离相的部分;所以离相是《金刚经》,有相还是《金刚经》,这两个都是。

  但是我们世间人一用的话,会偏向有相的;对于离相的,太难了,他不会用。如果你只会用有相的话呢,最好不要用,为什么?那个用起来是有威力,但是它是造业的。有没有人有办法,用这个有相的《金刚经》,又有威力,又不造业?有没有这样子的人?不是有没有这样子的人,是有没有这样子的佛?有,有这样子的佛。就算是佛,要这样子用都很难,很难做到。

  所以我们要用的话,就尽量用离相的部分;我们是要修行,就要用这个离相的部分。如果你离相的部分用得非常熟练,很会用了;这个时候,有相的这个《金刚经》,你就可以用,不会有问题。你在用的时候,用了有相的部分,同时也在用离相的部分,两个同时用,那是会惊天动地,不得了的,所谓佛的威神力就全部出来了。只有这个状况可以,最适合。但是通常这是要离相的《金刚经》用得非常熟练的时候,你就可以去用有相的《金刚经》,也就是那个唯物辩证法。如果不能的话,最好不要用。

  有人就是用了有相的《金刚经》,很任意、很强烈的在用有相的《金刚经》吗?有啊,我们这个世间就有这样子的人啊!这样用下去,会是什么结果?他所得到的业报,是原先没有这样用的时候的三倍!他会受到三倍的业报!他如果没有这样用,他得到的业报是一;但是他用了这一个有相的《金刚经》,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话,是有威力的、是有效的,但是他得到的业报是三倍!这个业报是要受的,逃不了的!就慢慢受吧,业要消完了才能够解脱。不然的话,那个业一就直压在那里。

  所以,有好处就有坏处,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今天这个补充,可以说,我现在是接受正反合也是属于《金刚经》,但它是属于《金刚经》的有相部分。它不是不可用,但是后遗症很大。你会善用的话,比单独只用离相的《金刚经》更有威力、还更有好处,对修行是有帮助的。

  我以前在《金刚经现代直解》是不接受唯物辩证法的,不认定它是《金刚经》。最近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新的了解。我知道这个也是《金刚经》,但是是《金刚经》的有相部分。对于一般众生而言,这个有相的部分容易用,很快的就能学会用,但是后遗症很大。除非你已经修成佛了,然后离相的《金刚经》又用得非常熟练了;然后再去用有相的《金刚经》,那是OK的,而且是很强、很厉害的。这样子的《金刚经》,就变得更是威力无穷了。

  【现场问答】

  问:请问什么是末那识?什么是阿赖耶识?什么是意识?它们的差别为何?

  师:这些问题都是很大的,不是几句话可以讲的。因为时间有限,我没办法详细回答你。

  所以我就先告诉你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你会想东想西的那个心;你在想东又想西,比如说「等一下中午我要吃什么东西」──这一类的、有形象的想就是意识。

  什么是末那识?末那识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抽象思考;是抽象的,不见得有形象。比如说,你现在心里就是很欢喜、很快乐,可是没形象啊!你也搞不清楚,就是欢喜啊!还有心里面就是忧虑,「唉呀,我就是忧虑」但是你忧什么?也没有忧什么,就在那里忧虑;它没有形象。这样的状况我们有的时候就会说:「你有太多心事。」这就是末那识,是没有形象的一种想法。

  阿赖耶识是什么?阿赖耶识就是无明。你有,你自己都不知道──对一般人来讲,通常是不知道;能够知道自己这个部分,「啊!这是我的阿赖耶识。」那个修行要很高的。如果修行没有到那么高,你根本不知道你有阿赖耶识。要举例的话,就是你心里都有一种,你要做选择,选择要听梁老师讲《金刚经》。你要做这个选择,你现在才会来。那种选择跟阿赖耶识是有关系的,还不能说他就是阿赖耶识,但是会跟阿赖耶识有关系。或者说我们心里面都有一些设定,而这个设定你自己不知道,那样的设定其实就是阿赖耶识。那个设定谁给你的?可能不是你自己给的,而是老天爷给你的,那个就是阿赖耶识。

  我曾跟一个同XING恋者好好的谈过,因为我们双性恋的人跟他们不一样,我们也搞不懂他,就乱猜可能是怎么样、怎么样。后来跟他谈,他说我都猜错了,他们不是这样。深谈后,才猛然发现:哦,我会是双性恋,因为我在阿赖耶识被种下一个双性恋的设定,所以我会变成双性恋;而那些同XING恋者,也是在阿赖耶识被种下同XING恋的设定啊!那里根本没有理由可以讲,到那个地方,没有理由可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设定,那些设定,都是阿赖耶识。

  这样子应该算是最简单的回答了,用最短的时间,讲了这么复杂的东西。

  问:如何用对法?请具体实例。

  师:刚才不都已经举了,人家问天,你就用地对,就是拿相反的来跟他对啊!当然开头对的话,如果《金刚经》实践的不够,功夫不够,就只是在斗嘴。但是你修行够的话,这样子一对就是《金刚经》,就把它划到是名状态了,就是这样子用啊!所以,具体的用法,就是实践《金刚经》的句型。

  那么,《金刚经》要具体怎么用?我们日常生活会用的,比如说,我的钱亏掉了,我的财产亏掉了,你就用对法。什么对法呢?吃亏就是占便宜,来对一下嘛!你就说:「啊,我占便宜了。」这就是对法。你如果还是不相信,就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给自己洗脑一下,就这样用啊!这个就是实际的用法!就这样子用啊!只是你用的成功、还是不成功而已。用不太成功,还是有点效果的。至少吃了亏,心里有点安慰。真会用的话,以后会真赚钱,就像那个塞翁他真赚啊!就这样,你会用,就会到那个样子啊!

  还有当你失败的时候,你就念:「失败为成功之母。」就这样对,不就对上了吗!这么一对,心里面就平了嘛。若还不相信,我就告诉你,你去看看那个《富爸爸穷爸爸》,作者证明一定要失败三次,经营企业才会成功,第四次才成功。他也讲了为什么,这是说理的部分;真会用的话,不需要说理啊!一对就解了,就没问题了。对法就是这样子用的。

  问:如何以无相的心法,用有相的《金刚经》?请具体说明。是诵经后的回向吗?

  师:我告诉你,我不会讲。只告诉你有这样的事情而已,因为这个太难了,我自己都搞不懂了,怎么讲。

  问:戒为何与非对?

  师:戒就是正,非就是无戒。所以这个,当然可以这样对。

  问:一般皆拜有相的神佛,也展现威力,有庇佑作用。若无相的话,是否就是常与自己的自性对话?

  师:嗯,这个问题,我有点搞不清楚在问什么?我刚才讲的,有相的部分跟无相的,是讲《金刚经》的句型;不是在说我们拜有相的佛。那么有相的佛,就展现威力,来庇佑你,无相的佛就没有威力?不是,不是这样。无相的佛哪里会没有威力?威力无穷啊!祂的威力来自你的自性,你的自性一起用,就有威力了。

  今天讲了这个部分,特别说到一件事情,大家可以参考、注意的,就是《六祖坛经》里面,什么是起用?就是你的自性产生了思量。你在想,就是你的自性在起用。问题是起用的正、还是邪的问题。如果你要让起用的正,你就用《金刚经》,离相的那个《金刚经》;这样子用,一用下去就是正的。如果你不会用,那么就是邪的啦!或者你用有相的《金刚经》,多半是邪的啦!那个连佛啊,若离相的《金刚经》没有修好,要去用有相的《金刚经》,都会变邪的。跟你讲,都是邪的。

  所以,我今天讲后面那一个有相的《金刚经》,只是扩大你们的视野而已,不是要你们用,那个太难了。我自己都不敢用,所以你们也不要,听了以后就想拿来用,会把你们害死的。

  问:为救母亲,而必须煮活鱼汤给母亲喝,这算不算杀生?

  师:当然算杀生啦!你已经把一个活的鱼杀了嘛!不管你为什么原因,当然算啦!我想他心里面是说,如果不算杀生的话,他就可以做;如果算杀生,该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不要杀生,我想他的问题是这个。

  我可以跟你们说,并不是杀生的事情我们一定不可以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生命都会死的,你不杀他,他自己也要死的。但是那这样我们就可以杀吗?也不是。在这里,杀生与不杀生的关键点是,你是不是尊重生命?你是不是爱护生命?

  我们会想,爱护生命,我们就不要杀。对,我们不要杀。但是有时候,我们为了爱护母亲的生命,还不得不杀一条鱼,这个时候怎么拿捏?这个问题就是你的功课。你要去体验怎么拿捏,那是你该修的功课。当你厘清楚了,晓得怎么拿捏了,那么你就是修行,你就修好了。至于那条鱼,是不是你杀它,它就一定不喜欢,或者要恨你?不一定。这个问题,是要你自己去揣摩,才会找到你自己修行的路。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不适合我给你一个答案。我给你一个答案,你就好像「啊,问题解了,我就可以怎么样。」如果我给你一个答案,说:「这是可以的,杀没有关系。」哦,这下子就出问题了,马上就会出问题。就像基督教和天主教,现在教他的信徒,都说那些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当然起初他们就是有这个问题,到底可不可以杀动物来吃啊?就有这个困难。后来他们得到了这个答案;这个答案给下去就完蛋了。所以,这个答案是很危险的。

  我本来不知道有这个说法的,是因为我母亲我才知道。有一段时间,她是信天主教的。我正好有一段吃素,我吃了六年素。她知道我吃素的时候,一直烦恼:「你这样会营养不够啊!你会身体不好啊!」然后就要劝我吃荤的。我那时候就是不想吃啊,所以就不要吃。我也不是为了守戒,什么都不是;只是因为那个肉一碰到我的舌头,我就悲从中来,吃不下,没办法吃啊,所以就没吃。

  我没跟她讲,我说:「我就是吃不下,没办法。」但是她不晓得啊,所以就不断的劝、不断的劝。后来她就拿出这个,她说:「神父都这么讲,动物就是生来给人吃的。」我听了以后,就觉得:「喔,是喔!」那我也没有讲话,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也不晓得怎么反应。她看我没反应,所以以后看到我就讲、看到我就讲。讲到后来,我就想:「这个好像是真的,真的是给人吃的。」又想:「真的吗?真的是给人吃的吗?动物是给人吃的吗?」我就很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到后来,「啊!我知道了,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我就理解了: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所以我就跟我母亲讲:「ㄟ!我们人是给蚊子吃的。」她一听我这样讲以后,再也不说了。

  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对法,这一对,真的,问题就不见了。所以当有人像今天这样提问:「要不要杀生啊?鱼吃不吃啊?」我们不能说鱼就是给人吃的,不能说。但是你吃它的时候,如果还要说它该给你吃,那就实在太可恶了,对不对?就算我们吃了它、杀了它,我们要跟它说对不起,然后再感恩它、祝福它。这样子的话,我想那个鱼心里也舒服一点,对不对?

  问:三十六对,悲与害如何对?

  师:悲心就是同情心嘛,看到人家受到伤害,我们就去帮助他,解除他的伤害;那悲跟害当然是相对的,没问题。这个很容易了解的。

  问:请问,用对法破着相,而达到无住相法施之境,固然很好;但是对凡夫,会不会因此变成了两个相,岂不更容易混淆,妄念更多了吗?一般凡夫与初机能契入吗?请开示。

  师:如果不会用《金刚经》,对来对去,根本没有对销,那是无效的。但是这样子有让他变更差吗?也没有更差,他本来就这么差嘛,差不多啦,并没有变坏。如果他还能够契入的话,那就赚到了。所以这个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要了解,这个法虽然列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是对祂那几个重要的弟子说的,并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所以这一点呢,除非你自己认为:我已经跟六祖的那几个大弟子差不多程度,那你可以参考用。如果你还不是,那么还是不要用。

  问:有人说《六祖坛经》是度上等根器之人,一般中下根人恐怕难以契入。到底千年来也只出了一位六祖,六祖前有一到五祖,六祖后似乎未发现有来人。请问老师的看法为何?

  师:六祖以后有两百多个修成,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出名,名气没有像六祖那么大而已。我们都说现在是末法时期,禅很难学,所以现在都不修禅了;都去修念佛法门,做净土宗了。净土宗比较容易,禅宗比较难,这是看法的问题。

  在我看起来,净土宗比较难,禅宗比较容易。因为禅宗它是要体悟自性,自性就是你自己啊!这还不容易吗?修净土宗,要阿弥陀佛来接你,阿弥陀佛是别人耶,你叫祂,祂会来接你啊?不容易啊!自性就是你自己,你跟自己打交道当然容易嘛。所以我的看法是,禅宗比较容易;要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别人啊,你要求得祂来接你,不简单耶,这个太难了。

  问:禅宗师父内心是非常疼爱徒弟的,然而用的手段是残暴的。赶出去的方法,就是爱的表现的另一种相,而是名状态是指真爱的本质,不受外相残暴手段掩盖。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如来就是师父的真爱的菩提心,是吗?

  师:不是,是那个徒弟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深受他第一个师父的残暴行为所苦,那残暴的相在那里;然后第二位师父又告诉他,那个残暴的相在那个师父看起来,说:「喔!你的师父好慈悲喔!」第二位师父这么一说了以后,他才发现:「喔,原来残暴是慈悲。」当他心里面真的把它相等的时候,残暴的相跟慈悲的相都没有了、不见了,只剩下它的本来面目、自性。那个时候他才体验到是名状态。

  所以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而是实际的冲击。在强烈的冲击下,把那个相剥掉,达到自性、本来面目,这样他才开悟。不是见他师父的什么真爱,师父对他来讲,他看见的都是相,没有本质;本质是在他自己心中!

  问:父母亲常责骂子女不对的地方,也是在演《金刚经》是吗?

  师:不知道。他可能是,可能不是。

  问:《金刚经》的是名X,是可以无相、无不相的无限性吗?

  师:可以。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演练无相的《金刚经》?

  师:常用这个《金刚经》的句型,或者是去体验日常生活中,你所看见的相、所看见的状况、所面对的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你追寻它的本质,就会追到是名状态,就是在演练《金刚经》。这样的话,看事情就不会只看表面,都是看背后的本质,那是很深入的。

  问:请举一些有相的《金刚经》的例子,为什么会有三倍的业报?我们可以在言行上更加警惕。

  师:这个没有办法说,为什么有三倍?问这个问题,你要自己去找答案。

  问:请问对法,达到离相的是名状态,也是随顺觉性吗?

  师:对。

  问:今天的补充,离相与有相的正反合太精彩了。

  师:今天的补充有相与离相《金刚经》,其实大家听听就算了,很难用的。主要是告诉你,因为正反合很多人会想办法在用,现在我主要的意思,虽然它也是《金刚经》,但是不要乱用,否则你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问:对生活中的个性制约,如何以佛经中的智慧来对治?例如他人骂到自己,就会动气,习惯担心等等。

  师:你自己用的,我这个不晓得。

  问:请问,生气即非生气,是名生气。这时是名生气,本质是空无吗?心还会生气吗?

  师:你做了才知道,我告诉你也没用。你要问这样的问题,只有自己去做,做到了,你自己就晓得。

  问:释迦佛悟道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到底在想些什么?

  师:你不要问我啊,去问释迦牟尼佛吧!

  问:修行时,有众多法门,是否该择一精进?如果有时念阿弥陀佛、静坐,有时又观想四臂观音,对修行是有帮助,还是阻碍?

  师:这个不一定,你多选择、多做;会有妨碍,或反而是帮助,那是不一定的。随各人的状况,这个没有答案。

  问:请问自性起用,是否就是舍识用根?二者之间的关系,请开示。

  师:自性起用,没有舍识啊,自性起用就是由自性生出六识,没有舍啊!一个也没舍,也没有舍识、也没有舍根,都没有。他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识和根。就是十二因缘一贯的延续下来的事情。自性一起用,就入到世间来了。祂怎么入的?就是从自性直接就到识、到六根、到六尘,就这么下来。你中间舍掉一个,那是没有办法的,你就不能起用了。

  我们修行,有的时候要舍六根,又要舍六识,甚至七识八识都要把它舍掉,其目的是为了体验自性。我们一般人,没有体验到自性,他的自性就在那里起用,但是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自性,根本体验不到;不但体验不到自己有自性,甚至他体验不到自己有阿赖耶识。所以对他而言,他根本是没自性,根本是在六识之下,在那里混,在那里起用;至于他的自性已经被忘掉,好像不存在一样。因为是在这种状况,我们就需要先把这些六识、六根、六尘止息下来,让自性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你就知道自性在起用了。怎么起用的?就这样起用。

  今天讲的这一段《六祖坛经》,是六祖在教他当时手下的大弟子,那些大弟子都已经悟本来面目了,对自己的自性是清楚的,所以才这么讲。现在这个问题这么一问,也很重要;我们大家要知道,如果自己还没有体悟自性,还没有悟本来面目,那么你其实是不知道的。就是说你不是真正知道,只是听我这么讲、在语言文字上知道、在理解上知道,但是你根本做不到。你的自性在起用,你无法知道,是有这个问题的。

  我们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