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22)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大家来学佛就是想要学到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不一样的,绝大部分的人学佛都是学到知识,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学到智慧。知识是学习而来的,是透过看书、听讲而来的,如果你只是自己拼命地看佛经,以为会开启智慧,结果可能会令你失望。问题是很多知识份子都是这样,刚开始看时他会觉得蛮有心得的,一段时间之后,他会遇到瓶颈,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是脾气、毛病、个性…并没有变,他的智慧没有增长,增长的只不过是知识、偏见和傲慢。为什么?当你解跟行没有并进的话,你的理解会变成一种偏见,当你的脑袋放的知识、名相越多的话,你会渐渐觉得自己了不起,就会渐渐看不起别人,看不起没有学佛的人,看不起走道场的信徒,甚至会看不起出家人。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难道他想这样吗?他也不想这样,那他为什么不知不觉会变成这样?因为他不明白智慧不是读来的,也不是学来的。那智慧从哪里来?第一智慧是做来的,第二智慧是悟来的,第三智慧是从自性生起的。
我们先谈第一个概念,智慧是「做」来的。我们说修行,你想修,那你就要行。古时候有一个神偷,从年轻时代就很有名,他偷了一辈子,等到有一天要退休了,他要传承他的绝技给他的儿子,问题,他一辈子都没有跟他儿子说偷东西要注意什么,也没有讲理论跟方法是什么,直到要传承的那一天,他说:「孩子,我将我的绝技传承给你,只要一个晚上你就会了。」然后他就带他儿子到一个大户人家,他对他儿子说:「你趁人家三更半夜熟睡的时候就进去偷。」他儿子说:「只有我一个人进去吗?」他说:「你进去偷,我在门口把风。」他儿子就进去了。等他儿子进去后不久,神偷说大声喊:「有贼啊!」他儿子想:「老爸想和我断绝父子关系吗?」情急之下,他就躲在女主人房间的衣橱里面。那家人大大小小的长工、园丁,到处找人都找不到,因为他是躲在女主人的衣橱里。等到家丁拿着油灯巡到女主人的房间,当衣橱一打开,那个儿子把油灯猛地一吹熄,就在那一刹那,很机警地逃出来了。他儿子第一个动作就是冲回家跟他爸算帐。他爸跟他说:「孩子,你不用生气,我毕生的绝学,你已经学会了。」从这个故事就知道,这是做来的,别人没有办法教你,你要自己去做。
一样的概念,什么叫禅,什么叫智慧,什么叫自性,这没有办法跟你讲。有一个年轻人,跟一个老师学习,但他老师什么都不教他,有一天老师带他到一座桥边,两个人走到桥上,老师忽然将他从桥上往下推,他便一下子掉到溪水里了。学生很生气,游上来后气冲冲地跑到桥头上,对他老师说:「老师你怎么了?你什么都没有教我,却一把把我从桥头上推下去!」他老师就跟他讲说:「你先不要生气,我问你一个问题,当我推你下去的那一刹那,你有没有欲望?」说:「没有。」「当我把你推下去的那一刹那,你有没有妄想?」他说:「好像也来不及妄想,好像什么也没有想。」老师说:「怎么没有想?我明明听到你被推下去的那个瞬间,还在喊『啊!』,如果连那个『啊!』都没有,你就悟道了。」对于很多概念,你要去做,然后不断地去深入,去领悟。当你有所领悟,也不要太高兴,因为很多层面可能你还不知道。如果没有人给你点破,你也不明白。但是凭什么人家要给你点破?你没有去做,别人根本没有能力跟你点破,是因为你在做,我才可以帮你点破。比如说王健民的投手教练,一定是王健民在那里投,教练才跟他说哪里投不好,如果他没有投,教练一定说:「你先投投看,我观察了再告诉你。」一样的概念,你今天在学佛,你什么都没有做,就想问人家;或者你认为你在做,但是你根本没有在做。比如说在山上,我跟同学说:「麻烦一下,下课我们来种一棵树。」你去仓库拿一把锄头,就跟我讲:「师父,我已经把树种好了。」你才去拿把锄头而已,怎么能说树已经种好了?拿了锄头还要去挖土,挖了土还要种那棵树,等你树种完了,才问我,你种树的过程到底哪里需要修正?
同样的,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有的人念了几天佛就说:「我念佛,阿弥陀佛也不来,连善财童子也不来,什么感觉都没有。」坐禅也一样,他说:「我已经坐了这么久,什么感觉都没有,我什么也没有悟到。」你这样就错了。你刚开始应该相信善知识教你的方法,如果你相信他,你应该去做一段长时间,之后,当你请教别人,别人才可以给你指点。你们一般都问我知识上的问题,问琐碎的问题,没有人问我修行的问题。
第二个智慧是来自「悟」。从你早上起床的那一刹那,当你眼睛一睁开,当你的脚踩上大地,当你走路去上化妆室…,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绝大部分只有两种感觉,不是今天很忙,很多事要处理;就是今天很无聊,不知道要做什么,这两种感觉都是迷。奇怪,为什么你的感觉一辈子都是这样?!不是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是对人生很迷惘。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当你问别人,别人也跟你一样,你就以为这样很正常。
当你每天早上醒来的那一刹那,你可不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你生命的状态?你周遭的一切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吗?佛经有个譬喻,一个开悟见性的人,看这个世界,好像看手中的一个果子那么清楚。比如说假设今天这里有三十个人,大部分人只管自己专心上课;或者可以感觉到坐你旁边的人,有没有专心在上课;能力更好的人,可以感觉到后面的人在打瞌睡…。你可以感觉到身边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吗?你说:「怎么有可能?」用脑袋当然没有可能,因为用脑袋,你的眼睛看不到后面,因为眼睛有很多的死角;用耳朵,又受到频率的限制;但是你用「心」,可以突破人类的感官系统,也就是六根,你可以很清楚地去感受周遭的一切。我现在讲的是理论,实际上你是要透过修证的,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生命的状态,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形?你要「活在当下」得自己去体悟,你要老老实实停留在此时此刻,不要进入你的脑袋去搜寻资料,脑袋是自我意识形态,它会打妄想,会有偏见,会产生自己的看法。如果你的脑袋可以让你开悟解脱,你早就开悟解脱了,你为什么还要一再进入你的脑袋呢?你要勇敢地屏弃你的脑袋,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一件事情时,你生命的状态就在此时此刻,你才能越看越清楚,这个你要去体悟。
我记得刚出家的时候,我师父就拿一本出家人必备的书—《华严经》的《净行品》,上面记载上化妆室要生起什么念头,下床、吃东西时要生起什么念头…,那时候觉得:「怎么那么啰嗦?!」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慢慢体悟到,这样才能够活在当下。我们做事通常粗心大意,不习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脑袋,活在习气中。举个例子,当别人骂我们时,我们就会生气,但是当你心中没有「自尊心」的概念时,你的自尊心就不会受伤害。《坛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本来有一切物」,我们为了要保有那一切物,所以才会被伤害,可是你不明白,还拼着尘劳地去追求更多的东西,想搬进你的内在,我们没有办法体悟到「本来无一物」的状态。你没有这种状态,一定不会见性;你心中不是只有一物,而是有太多的东西。
第三,〔般若〕〔智慧〕从「自性」生。你要生起智慧,最直接了当的方式就是要见性。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这段话请你牢记在心中,假设你时时刻刻按照这句话,你的智慧自然会开启。有去道场的同学,每个月有没有很期待来上这天的课?其他二十九天你都在做什么?我们开始来谈这个问题。什么叫〔一切处〕,〔一切时〕?就是时空,你要打破时空的概念。很多的概念大家应该都听过,应该有这样的认知。白天上班,你到公司,晚上下班,你就回家,平常你也去道场,或是偶尔去户外走走,偶尔去市场买菜…。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是哪里?家里,难怪你一天到晚窝在家里,我故意这样问,你的回答也是实话,你的脑袋,你个人的好恶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不得自在,因为你没有办法「遍一切处」。你不但喜欢待在家里,也喜欢跟聊得来的知己好友相处,深入探讨后,会发现你是习惯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这里你不会有恐惧,你内在有很深层的恐惧,所以你不会悟道;要悟道的人要大死一番,才有机会悟道。你的恐惧感根深蒂固,使你一直躲在安全的地方,你要躲多久?活着的时候想躲在安全的地方,往生后也想躲在安全的地方,我知道你不敢投胎当牛当马,不敢为众生做牛马,当然,我们没有那个境界之前,最好在极乐世界相逢啦!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真的没有。那你问:「罪大恶极的人不相信有地狱,果然没有地狱吗?」你不要被他骗,这个世界上有人不信鬼神,也不信因果,他说他不信是骗人,你看,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有没有鬼神?!他不知道他在骗他自己。我们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表意识,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潜意识。
但是你说「我信」也是骗人,我们没有真的信,如果你真的信,你一定开悟。不信的人没有真的不信,信的人也没有真的信,这叫做凡夫。我们的心没有很纯,我们的心总是夹杂,这就是一种「妄」。所有的地方都应该是你修行的好地方,不论你在做什么事情。有一个人在拜佛,另一个人在扫地,请问,谁比较恭敬?都一样?那等一会儿容许我去睡觉吗?我坐在这里你会对我恭敬,我去睡觉你会对我恭敬吗?如果你孩子很有爱心帮助别人,你要不要恭敬?你孩子很用心地去偷东西,你要不要恭敬?答案还要再拉回来,是拜佛比较恭敬还是扫地?不可以讲两者一样,这是现象,现象本来就有分别;至于要不要恭敬决定在那个人的心,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拜佛时,心是不是恭敬?!有些人把拜佛变成一种形式,好像不拜就怪怪的;很多人在拜佛时,内心还是有所求的,佛弟子也在求,有求是必应,但是你不会开悟。《心经》里讲「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才会悟,不然悟不了。那答案已经出现了,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在公司、菜市场,在人世红尘当中,由你这个人的「心」决定,你的心清净,当下「直心是道场」,这是很清楚的概念。很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概念,但要时时刻刻把持住这样的正念,不简单,环境的因素太复杂。今天有没有开冷气?有;冷气关掉你就知道,「师父,你讲得真好,可是真热!」我今天讲得好的目的就是不让你热。你说:「我感觉真好,就是做不到啦!」你讲那句话不是等于白讲吗?当你否定了自己,间接也否定了对方。你以往去道场时,难免会品头论足,还会说:「这个道场有没有道风,我一看就知道。」曾经有一个人到我们山上,一进去就对我说:「哦,师父,你这儿有修啊!」我说:「你怎么知道有修?」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干净。」我说:「你去棒球场,比赛以前也很干净。」有没有修,不是看这个地方干不干净。有一个人到老子家拜访,一进去就看到他家里有一只老鼠,碗也没有洗,那个人掉头要走,还骂老子一顿;老子被他骂了十五分钟,只是笑笑,那个人回去后睡不着觉,想着:「为什么我骂了他,他还笑笑?」他觉得自己彻底被老子打败了。我有个习惯,一般人只要去找我,我就会泡茶给他喝,而且他坐多久我就会陪他坐多久,因为我都不用回家啊,因为我本来就没有离开家。主人没有来去,只有客人有来去,所以叫做「客尘」,所以你不要到处住旅馆,你要开旅馆,你要知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第二个概念〔一切时中〕—时间。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请问,你有没有说过「人生如梦」这句话,你认同这句话吗?认同?!请问,你晚上有没有做过梦?那梦是不是你心变现的?这个茶杯是不是你心变现的?我这个人是不是你心变现的?你怎么不把我变得英俊一点(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是你变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心,我的形象还是在啊!花草树木没有心,我欣赏花草树木,花草树木并不知道,它还是它,我还是我,我们的形象依旧在。我问你这个,就像前面讲的「风动幡动,六祖讲仁者心动。」那个公案,不论有没有心动,风还是风,幡还是幡,只不过因为心动,产生的感受不同。如果我跟你讲梦是你变的,没有学佛的人也会承认,但是你跟他说台湾玉山是他变的,他就不能够认同,这个概念很难讲。以佛经的理论,玉山、喜玛拉雅山,甚至地球都可以是你变的,但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办法接受。
唯识学经常在讲这个部分,譬如说:看到火车来了,要不要闪?当然要闪火车啊!你执着它存在,所以就会撞到;那现实跟理论就不能够印证了吗?。佛经里讲「火不能烧,水不能淹」,但我们遇到火就烧到,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火,认为我们有肉体,就烧到了;观世音菩萨,火就不能烧他。同样的,这是一堵墙,你为什么不能穿过去?因为对于你的脑袋来说,它是墙,你的脑袋认为你是身体,所以你不能过去。在佛经里「穿墙过」是小事情。我现在告诉你答案,理论是这样说的,但是我们没有修证到那个程度,所以你不要怀疑那个理论。我们会怀疑,是你的自性在怀疑,还是脑袋在怀疑?脑袋!你的脑袋不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和理论,因为和它相抵触。佛为什么要将一乘说三乘呢?明明跟二乘人讲无常,为什么临涅槃时讲真常?因为要按照各人的程度来说。
你现在要明白一个概念,因我们现在讲的是〔时〕,〔时〕是什么?「人生如梦」这句话不是指你晚上在做梦,它有没有包括白天?白天跟晚上合起来才叫「人生如梦」对不对?你潜意识里可以认同晚上做梦,但白天你不能够认同,你不觉得我们内心充满矛盾吗?!你现在白天坐在这里上课,你却不能够认同你现在在做梦,你现在跟晚上的梦是一样的。你为什么可以认同晚上的梦呢?因为你已经从梦中醒来了;你为什么不能够认同白天你一样在做白日梦呢?因为你还没有从白天醒来;如果你从白天醒来,那你就开悟了,这才叫做人生如梦嘛!请问,你在梦中有没有曾经梦过恐龙?你醒来时发现恐龙是你心变现的;假设你也认同我们现在在做梦,那玉山不也是我变现的吗?我要怎么梦我就怎么梦。你今天之所以不敢承认,难道是因为那个东西的大跟小吗?因为茶杯比较小,你敢说是你变的,而玉山很大,你便不敢说。我们一般人不能够认同或不相信白天在做梦,如果你彻底认同「人生如梦」,佛经里讲的就不难懂,《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都是你变现的,你就不会怀疑。到底是你变我,还是我变你?佛经里好像没有说;「禅」为什么叫做「教外别传」?教就是经教,教外就是离开经典里面的文字,只谈一个「以心传心」,当你答不出来的时候,不是你脑袋里没有那个概念,就是经上没有提过那件事。你要这样一直训练,不要一直依赖它。那你问我这个问题:「是你变我,还是我变你?」我的回答是:「我心中没有这个概念。」你不要死记我上课时的回答,你当下就要体悟。我回答的用意是什么?刚才那个问题,是我故意问你的,「我心中没有这个概念。」你那个问题就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无论什么时间,时时你都可以悟,上课你也可以悟,你能体悟你就拿去,拿什么去?无来无去。
〔一切时〕是什么意思?不论白天,不论晚上;不论你现在是身体健康,还是生病;不论你是穷困,还是富贵;不论你现在是一个人,还是身边有很多人…你的心不要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到你,你就可以摸鱼,你就可以满足你自己的欲望。我们心中事实上是有个贼,小偷在心里面,随时都准备偷东西。这个概念不是简单的几个概念,你自己在那里讲口头禅,你讲:「事实上可以察觉到每个人都是双重性格。」不对,是多重性格!时间一改变,你这个人就变;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信任的是自己。我记得十年前,刚开始就跟学生讲学佛要发菩提心,十年后还要讲,没有办法发就是没有办法发,讲到最后只好随便他啦!你们的潜意识还是认为做不到,把「不可能」跟「可能」的概念拿掉,因为这个概念会障碍你。再来,你个人的根器,你是上根利智或下根器,把这个概念拿掉,我只看你心中的佛,不看你心中的根器。你心中的根器还不是你创造的?!不然谁创造的?!所以,只要是障碍你的概念,你自己把它拿掉可以吗?把档案消除,不然你们会中毒。所以〔一切处〕,〔一切时〕,你是可以做到的。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念念〕即「念」,〔不愚〕即「佛」,〔念念不愚〕就是「念佛」。大部分的人,以为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但是,愿意突破的人,你还是要跟他讲:「所谓念佛就是要念念不愚,念念觉悟,这叫真念佛。」就看他愿不愿意接受这个观念。一个人假设还想突破,你就跟他讲,假设不愿意,那这样就好了。我举个例子,是高中毕业比较有成就,还是大学毕业比较有成就?不一定!假设他只愿意读到高中,我们就鼓励他:「学历不是重点,自己清楚自己的志向才是重点。」假设他愿意读到大学,你就不可以跟他讲:「不要读那么高啦,高中就好了。」事实上佛法很简单,你只要按照父母跟孩子讲话的角度,你就很容易懂佛法;如果你是个明理的父母,就随顺孩子的想法及程度来开导他,他想学,我就让他学;他不想学,我也可以认同,支援他、鼓励他继续到社会大学去学吧!只要愿意学,只要学对,走哪一条路都可以。
一样的道理,他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好,你就好好地念,你以后也是可以成就的。」他如果要从心地功夫下手:「可以,你也可以成就的。」都可以成就,这点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是我们跟任何人讲话,尤其是在教育子女,每个人都是法师,没有人不是法师,法师不是指出家人,为人说法就叫做法师,所以,你们应该常常是你们子女、朋友的法师,你们要亦师亦友亦父母,这样你就很容易去明白这种概念。
再来谈「什么叫做智慧?」就是说你不可以掉入空间和时间的陷阱,不可以因为在公司上班有薪水,就比较愿意付出,下班因为没有薪水就不愿意付出。同样的,我们常常看到「在道场一种人,回家是另一种人。」或「当志工一种人,回家又是另一种人。」,很多志工回家还跟人吵架,有时候你只要好好地看看你自己,你就会看不下去。你这个人太复杂,你这样怎么会快乐?人之所以会快乐,就是要从一而终,「对任何人我都是这种状态。」「在任何时空我依旧是如此。」你就很轻松,很单纯,不需要一天到晚「白天见人说人话,晚上见鬼就说鬼话。」是人还是鬼也不知道,所以我说真是复杂。你的觉性要生起来,家里是道场,公司是道场,道场本身也是道场。所以应该念念觉悟,念念恭敬,对所有的人都尊敬。
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单纯指二十四小时,它是指时间的阶段性,比如说人生有成败兴衰,那个也是时间的阶段性,你没有看到吗?你不可以说:「我身体健康时有正念,但是生病时失去了正念。」应该是:「健康时我懂佛法,我生病了依旧懂佛法。」不会「因为我病了,我开始乱了。」你乱什么?你这么害怕生病吗?就像有一个人害怕呼吸空气一样。为什么这么讲呢?呼吸空气是很正常的,生病也是很正常的,那死掉呢?更正常。你不管健康或不健康,你的心态要一样;不管得意或失意,观念要一样;你要从早上到晚上,接着从人生的每个阶段去明白,就像你从「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到「利见大人」,一直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你人生的阶段你都明白了,就可以安住了。为什么?因为本来就诸行无常,只是你要去彻底明白。
你不要小看时间和空间,时空就可以包括一切了,在这个时空当中,念念都不会迷失,凭什么呢?凭你真的懂,真懂不会迷失;不懂一定迷失。权势可以让一个人腐败,名利可以让一个人失去节操。所以你要真的懂,你要常常这么训练,要训练「一百块如梦幻泡影,一千万如梦幻泡影…」你没有透过这样的训练,你遇到境界就迷失了,这就是真正的智慧。你说:「我现在没有见性呢!我能够产生真正的般若智慧吗?」纵使我们现在的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但你在接近般若智慧的时候,你最起码要有个正念,因为这个正念不会让你犯错,你不要失念,失去那个正念。先学这个概念,久了智慧就出来了。什么叫〔般若行〕?就是智慧的展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