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六祖坛经浅释,六祖坛经全文,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7集——手机学佛网

六祖坛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7集  

  六祖坛经讲记(27)

  凡夫小乘大乘

  庄严非庄严是名庄严

  相体用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缘起性空缘起

  随缘不变随缘

  一切一一切

  色空色

  万法归一万法

  假象真空妙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法界]即是法性、自性。《华严经》的「一真法界」,就是说你要彻底地见性,才能够体悟到〔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正受、正定,即你真的能够去受持及展现般若;见性才能够展现和应用般若智慧,这才对你有用,这个「用」就是三昧,三昧是一种境界。

  【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须修般若行,]你要解行相应。如果你不修般若行,你怎么去开发和印证你的般若三昧?![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五祖也叫人受持《金刚经》。一般人以为他每天就是在诵《金刚经》,这样可不可以见性?不反对你诵《金刚经》,但这里不是叫你只诵,而是既诵又持,持即受持。怎么受持《金刚经》呢?就是不住相,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理论你怎么去突破?《金刚经》里面有三句论法:「什么,非什么,是名什么。」举个例子。比如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就是《金刚经》的思维模式,你要懂这个理论,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佛土者」,这个叫现象;「则非庄严」,这个叫本体;「是名庄严」,这叫作用。体、相、用,三个就是一个。「人,非人,是名为人。」「事,非事,是名为事。」「境,非境,是名为境。」「我,非我,是名为我。」「心,非心,是名为心。」你可以用一个你关心的名词来替换,最主要是破你自己,道理完全是一样的。凡夫看到一个人、一件事,他就执着这个「相」,我们要「见相,非相。」非相是什么?凡夫的境界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例如「「他骂我」,他只看到「他骂我」,他只看到「花谢了」,「一个人死了」,或「一个出家人」。你现在只看到我在上课,同学在听课,别的你什么都没有看到,这叫凡夫。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看的,不是没有这个现象,而是你看不清楚。

  《金刚经》的公式人人都会,不相信,你随便去问一个路人,「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三句话路边的人都晓得,原来你早就在应用《金刚经》的思想了,你却不知道。我们凡夫只看到现象,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叫缘生;这个现象怎么去的?叫缘灭;这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你就不知道了。我们看到的都是它已经形成了的样子,前后经过还有它的本质你都不懂。所以,在路边看到一对夫妻在吵架,你说:「这对夫妻有够没水准,在吵架!」你不知道前因后果,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动不动就生气,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误会。当然会有误会,因为你根本没有看清楚,怎么不误会?「非相」,很简单,缘生必然缘灭,所以它是无常的、幻化的、不实的,它并没有真实的现象,所以叫「非」。举个例子:「一切有为法」,现象和生灭法就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它是不实的、虚幻的,它的本质是性空的。事实上,处于「相」的阶段一般人是执着的,到「非相」才能够破执着,所以《金刚经》最困难的部份是从「相」到「非相」;你认为「有」,它并不是真实的,这样是破你的执着;你的执着一破,就算一个开悟的人。但是到这里不愿意再深入探讨的人,叫小乘人。为什么?到这里悟到「空」,这是小乘人的境界,所以阿罗汉证悟之后,不喜欢干涉世间事,他独善其身;为什么?他认为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这样也不对,他没有更深入地去体会到,「相」是现象,「非相」是本体,假设不产生作用或妙用,对人类就没有帮助。而且佛真正的意思是:「当我告诉你,你懂了之后,也希望你去告诉别人。」这就是「「是名为相」的境界。所以你要去展现妙用,要去度化众生。《金刚经》一开始叫你去「度化一切众生」,只是「实无众生可度」,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但是要会妙用,这叫大乘。所以《金刚经》一天到晚谈菩萨:「菩萨不住相,行于布施。」你现在的思维模式就是在「相」,你要突破。

  我再换个角度谈:「相」和「非相」是缘起的现象,「非相」本身是性空,然后性空再缘起,所以,「相、非相,」这两句叫「缘起性空」,「非相,是名为相。」这叫「性空缘起」;缘起就是变化,因为它是缘起,所以你应该随缘,随「缘起」的因缘。性空是如如不动,叫不变,所以「随缘不变」;但这个不变当中,又能随缘,所以叫「不变随缘」。以中国人的思想模式来说,这叫「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根本的意思,从这个根本再产生「万变」。因为「万变」,它的变化很多,所以叫一切;但是无论怎么变都不离其宗,所以叫「一」;这个「一」」又能变一切,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是《华严经》的思想。这个现象叫色,这个叫空,空又产生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你懂,佛法随便你套,可以无限的展现…。「万法归一」,「一」展现「万法」,也是一样的巧妙。这样,你会了吗?你看到所有的事情,应做如是观。到最后明白这个理论了,你才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相」到「无相」,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你才会「应无所住」,不会执着,但又能够展现变化,「无所住」并不是叫你不要做,不是叫你这颗心死掉了,它接着还能够延伸出来,到「是名为相」,这叫「生其心」,生起清净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这个既然是个现象,所以它是一个假相。它有没有?有。真的有,还是假的有?幻有。这个幻有会停留多久?暂时有,不用高兴。「有没有太太?」暂时有。「有没有钱?」暂时有。「有没有身体?」暂时有。不用高兴的意思就是不要执着啦!也不要失望,因为都是暂时的,这就是平常心。「非相」叫真空,为什么加个「真」?就是真的「空」才能展现「有」。你就是真的「不空」,才装不下东西。学习任何事物,你是不是要真空?!你装得满满的话,我讲的东西你根本不能够接受。你要真空才能真有,不真空就没有办法「真的有」。真空,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六祖写这首偈时,五祖说他没有开悟,为什么?因为没有办法在真空中产生妙用。一直到五祖大师再为他讲《金刚经》之后,六祖大师讲的话就不是「本来无一物」啰!他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讲的都是「有」。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第一次六祖听到《金刚经》是悟到「空」,后来悟到「有」,就是妙用。假相是缘起的,真空是缘起的本性,从真空再产生缘起,接下来这个缘起就是妙用了。所以「见山是山」是凡夫的境界;「见山不是山」,体悟得更深,体悟到它的本质;「见山还是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但是他已经解脱了,完全不一样了。

  你把《金刚经》这个模式懂了,你可以贯通一切法,就像孔老夫子讲「吾道,一以贯之。」你这个懂了,无论你现在是学什么经论学派,你都能贯通。六祖大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没有读书,《坛经》里面什么都有,有般若,也有唯识,什么经论他都懂。你的脑袋不能够明白,你想:「怎么有这样的人?」这不奇怪,为什么?因为「一即一切」!我们今天之所以不明白,是因为用你的脑袋嘛!见性之人必然要离开他的脑袋,才能够见性。你要受持《金刚经》,就是要这样受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补一句话:「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还是我送给大家一句最白话的:「认真做,不执着。」这就是《金刚经》的内涵。如果你能这样,你必然见性。所以你们要受持《金刚经》的人,念完之后就要去思维,生活中,时时刻刻去察觉;然后好好把三句论法真正贯通,自己运用,一直运用到无碍,你就一切都贯通了。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