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94)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自性起用十九对:】前面讲的是文字跟语言,现在是从内心世界的展现来讲。我们谈修行最重要的莫过于这一组。一切的障碍,修行的关键事实上就在这里。【长与短对、】从现象界讲就是长短,但从内心世界讲的是人的〔长〕处、〔短〕处,讲的是一种行为的概念。【邪与正对、】讲的是一种观念上的问题,什么是〔正〕见,什么是〔邪〕见。【痴与慧对、】我们常讲智慧智慧,但你看智跟慧是分开的。哪里不一样?〔痴与慧对〕,慧是注重理,所以是理体,就是懂道理,可以去破一个人对理的障碍。对理不懂的叫〔痴〕,对理通达的就叫〔慧〕。【愚与智对、】智比较偏向于事相要怎么处理,不会处理事情叫〔愚〕,会处理事情叫〔智〕。我们处事要有智慧,待人要心存慈悲,这样就可以把握住正知正见,不会偏差,这样你就是修行人。【乱与定对、】〔定〕就是禅定。【慈与毒对、】要〔慈〕心待人,不要以恶〔毒〕之心待人。【戒与非对、】为什么要戒跟非对呢?因为持〔戒〕之人不会讲是是〔非〕非。六祖大师讲「心地无非自性戒」,一个持戒的人不会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直与曲对、】讲的就是一种内心的真诚。「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一个修行人就是老老实实,正正当当。【实与虚对、】我们要老〔实〕面对自己,不要〔虚〕伪待人。【险与平对、】原则上是心〔平〕。心平所以一切平安,心不平自然就危〔险〕,祸福无门,为人自招。【烦恼与菩提对、】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常与无常对、】不要执着〔常〕,也不要执着〔无常〕。怎么用?常有常用,无常有无常用,都要会用。我们常讲现象是无常,本体是常。我们常讲应用是无常,本体是一种常住真心的常。你想明白常跟无常到底怎么讲、怎么用、怎么说,要好好地读《涅槃经》。【悲与害对、】跟前面的慈与毒对比,慈跟毒比较偏向心,这里的〔悲〕与〔害〕是付出行动。【喜与瞋对、】我们要随〔喜〕,不要嫉妒别人。嫉妒跟〔瞋〕相应。【舍与悭对、】我们要布施,不要吝啬,要无住布施。【进与退对、】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它不能够分开的。我们谈学问如此,修行如此,一切东西都是如此。【生与灭对、】我们讲过很多遍了,但也可以讲这个〔生〕是生死,这个〔灭〕是解脱,所以叫苦集灭道,灭就是灭除。【法身与色身对、】《坛经》常用这样的名词。《金刚经》也谈这样的概念:「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对于悟的人来说,〔色身〕跟〔法身〕是一个,但对于迷的人来说,就是不一样。我们现在是迷在色身, 一天到晚为色身打拼,悟不到法身,是很可惜。佛示现涅槃是〔色身〕,佛的〔法身〕岂有生灭呢?!【化身与报身对,】这个你要会配。我们常常讲法身、化身、报身,但不知道怎么配。为什么化身配报身呢?我们读《普门品》就知道,「应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这个〔化身〕原则上是利益别人的,〔报身〕原则上是来利益自己的,所以化身是他受用,报身是自受用,就是自己因为修行而得到圆满的报身。【此是十九对也。】读了这三十六对,并不是说只会用这三十六对,六祖大师是做一个简单的归类,告诉你以后要会这样用。现在重点不在这个归类,重点是在说你怎么用。这三十六对可以变成三百六十对。你只要把字典打开,名相很多,千变万化,就好像我们常讲八万四千烦恼,佛学里可以跟你分析八万四千烦恼。有没有八万四千法门?有,它真的可以帮你分析出八万四千法门,你要继续变就能继续变。那到底是要变还是不要变?比如说:「师父,学《易经》一定要学六十四卦吗?」「你八卦懂,六十四卦就不用学了。」「学《易经》一定要学八卦吗?」「你阴阳懂,八卦就不用学了。」「学《易经》一定要从阴阳开始学吗?」「你只要懂太极,阴阳就不用学了。」「一定要懂太极吗?」「你只要懂无极,就不用懂太极了。」一样的道理,跟你讲无极,听不懂就讲太极;再听不懂,就讲阴阳;再不懂,就讲八卦;八卦不懂,所以再乘以八就变六十四卦;如果再不懂,就再乘六十四,可以再继续讲。你现在是要懂它的意思,而不是说你每项要去细分。现在六祖大师讲的这三十六对,他讲了,接着你会用吗?不是说你会解释,这没有意义嘛!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你真的理〔解〕了,你才会〔用〕。真懂了,一切的道理,一切的经书,不是只有佛经,诸子百家你都看得懂。我过去教《易经》时,事实上《六祖坛经》这一段对我理解《易经》有很大的帮助,对如何去突破两仪相对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这种突破,让我知道,这个禅师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他们为什么讲那些话。一个真懂的人,你拿《圣经》、《可兰经》他都会讲,真理是一样的。【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也就是说法不离〔自性〕。【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我们一般人是执着外面的现象,但是透过修行,你渐渐不执着外面的现象,反而会执着内在的现象,这不是陷阱吗?〔外于相离相〕,不要执着物质;〔内于空离空〕,不要执着精神,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物质、精神皆不可以执着。用佛法的概念,就是外不执着于色法,内不执着于心法,所以「心色两忘」。其实,不执着物质是比较简单,不执着内心的状态很困难。为什么大家没有办法像六祖这样修?因为我们都被自己的心打败。为什么有人贪图那种境?那就是掉入〔内于空〕,在执着那个空。所以,外要〔离相〕,内要〔离空〕,身心境不可执着,连不可执着的概念亦不可执着。就好像你们吃素,说:「修行又何必吃素?」一样的道理,不修行又何必吃荤?讲起来也对。那你是在讲什么?「修行又何必出家?」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执着在家?讲起来也对。「自己一个人真好,两个人也不错。」很多种概念,你只要稍微一讲,一定是执着。法义要讲得圆满是不容易,但是法义可以讲得圆满,听的人要听得圆满更难,没有人知道你听到这句话是怎么解读的。【若全着相,即是邪见;】点出它的严重性,也就是如果你执着现象,就会徒增你的〔邪见〕。什么东西你都要执着,所以我们会讲这个人主观意识很强烈,认为一定要怎么样,那就是一种〔邪见〕。【若全执空,】但如果说一切不要执着,一切随缘,这样讲是对啦,但他的内在不见得是这样的人,若不是消极,那就是〔执空〕。【即长无明。】你不要讲放空这两个字,这是错的,这叫〔即长无明〕。如果有人问你:「静坐在那里做什么?」你说:「我放空。」这样不对。有人说:「师父,我不要讲总可以嘛。」你不讲,还是放空坐在那里,你的内在还是放空,这样也不对,静坐不是坐在那边不要想。你说:「师父,那我就开始想啰。」那我问你:「你在想什么?」想法义、思维自己的障碍是可以的,离开这样的知见,是胡思乱想。到底是想还是不想?静静坐着观察,这样就离开想跟不想。「我有观察就代表我不是放空,我观察我的起心动念,所以它不是没有运作,它自然在运作。」我们常讲顺其自然,很多话你都会讲,你是顺其自然坐在那里发呆,这样不对。我现在是怕你讲的都对,但你内在运作事实上是不对。不过看你平常的表现、看你坐在那里的样子就知道对不对了。你们观察别人打坐,这个人内心在想什么事实上不会很难观察,你只要静静地看他展现出来的样子就知道,你只要看他的表情,只有很详和的才是对的。有的人坐得脸色很难看,那根本骗不了人,因为你根本没有办法看到你的表情,但它是你内心世界所展现的。
【执空之人有谤经,】对〔空〕义、对般若、对禅不了解的,事实上他是在诽〔谤〕经典,他不是在讲经度众生。【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第一个错误的观念说学禅不需要文字,这样是错的。很多人是学禅不看经典,很多人学禅看到有人在诵经就要破人家,这是自误误人。你既然讲不需要文字,六祖大师说那人就不应该讲话,因为语言事实上就是文字相,只是它是动态的文字。【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不用文字〕跟〔不立文字〕有什么区别?〔不用文字〕意思就是不需要文字,所以有人跟你说不需要诵经、不需要读经;〔不立文字〕就是说不需要著作、写书。我有一个亲人,他看我写了四本书,有一天来劝我不要写书了,他意思是说写也没有效,我说好。但是你去看大藏经,禅师写很多著作。所以,文字碍到你吗?它又不咬你。不要碰它、不接触它就叫不执着吗?〔不立文字〕就是不执着文字的意思。你讲那个概念事实上就是文字,你内在有概念,事实上就是你的障碍和执着。【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比如说我现在来上课跟大家分享,等一下有一个学禅的看到我说:「法师,这样讲没有效,这样上课没有意义,好好修行比较重要。」但是若不是这样,我们今天能听闻佛法吗?人常常会互相批判,实修的人都躲起来自己修,他对讲经说法的法师就会有所批判,说:「出一张嘴而已,又不会修。」难道不说就会修吗?有时候我们的脑袋真是,差一点点就差很多。六祖大师跟你们破,禅不是这个样子的,禅是该把经典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去出坡。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打开书就被书看,人都是偏一边。有的人喜欢听课,有的人喜欢唱诵法会,那都偏一边。不能说要怎么样,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本来就很自然,这才叫做随顺因缘。你都做,不要排斥,那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这是行为。执着外面的境界,想透过外面的境界造作,想要去〔求真〕实的自性,这了不可得,这叫向外求法。【或广立道场,】这四个字没有错,错的是下面说的有无之过患。【说有无之过患,心不正,】〔广立道场〕若是为了名闻利养,到处批判别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就是要僧赞僧,有人愿意说法我们要赞叹,纵使在家人说法,我们不可以说不如法,而要看他讲的内容,不要到处批评。这样的人就是执着于行为跟语言的展现。【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这叫因果报应,因为他破坏正法,他自己是邪。【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不解。这句话就是说他只想修行,但不愿意去思维理解。也就是说他听别人说:「你要好好修行。」他果然就好好地修行,这反而是障碍到自己。这样的人很多,他有修,但问题是傻傻地在修,这就是「只行不解,徒增无明。」这就跟「全执空,即长无明。」这句话相对。【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不行。不愿意去实践这是知识份子的毛病,听越多问题越多。你的问题是在你的言行身心,你只是听,却不愿意去做,你的身口意不能够配合,内在混乱、挫折,对修行越来越没有信心,这样反而会退道,害到自己。【但依法修行,】解行并进,这叫做自觉。【无住相法施。】就是为人说法,但不要执着「我在为人家说法」。《金刚经》到后面有一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该以这样的方式为人说法。【汝等若悟,】我以上所说的道理假设你们能懂。【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从今以后,你为人〔说〕法要按照这样的宗旨原则,也按照这样的原则来起〔用〕、来修〔行〕、来运〔作〕,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生活,这样就不会偏离六祖大师真正的意思。
【若有人问汝义,】假设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将无对,】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回答说没有,那个人开悟。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说有,那个人也开悟。有的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踢他一脚,那个人也开悟。他到底说什么?他说什么不重要。众生有没有佛性?有人说有,但他把佛性当成灵魂,灵魂在身体里面,所以众生皆有灵魂。事实上他的潜意识是执着我的,他是我执,把佛性变成我,但这个概念是很难破的,需要一个明眼人知道他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像梁武帝遇到达摩祖师一样,你会说他们层次不一样也可以,但达摩祖师不是处处在破梁武帝吗?「我有没有功德?」「没有。」为什么没有功德?为什么达摩祖师要这样讲?梁武帝就是执着有,才会问这样的话,他执着个人的名声,希望受到赞美。这个潜意识我们自己也知道,就像你买一件衣服,去上班时问别人:「你看,漂亮吗?」一个很自在的人,不会跟别人说:「我最近真的过得很自在。」讲这句话真的是笑话,自在这两个字讲出来就不自在。【问无将有对,】譬如说,人家问:「师父,有没有鬼?」对无神论者,我会说有鬼,对有神论我会说没有,因为鬼是人。到底有没有鬼?你死后就知道。有人问:「师父,到底要不要烧金纸?」「我跟我先生处得不好,到底要不要离婚?」或是:「我到底要不要买房子?」他们这样问都是陷阱,但你不明白那是陷阱,就给它跳下去,你造口业自己还不知道,他愚痴,连你两个人共同入火坑。【问凡以圣对,】「师父,佛在哪里?」「你就是佛。」「既然我是佛,就不用修了。」「你讲这句话就不是佛。」「师父,对不起。」「你能够承认错误就是佛。」「师父,你自己坐车回去。」「你讲这句话就不是佛。」…这样会了吗?这才是考试,而不是叫你背三十六对,人生处事又不是在背书,你懂,就要这样用。【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任何的名词概念都彼此互为因缘,但是都彼此不执着。〔生中道义,〕,中道不是中间,〔中道〕就是不执着。
【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会的人,以此类推。【设有人问:「何名为暗?」】假设有人问你什么叫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不要讲得那么困难。简单地讲,你讲任何一对的概念,就是互为因跟缘的概念。〔明是因〕,就是主因,〔暗是缘〕就是条件,〔因〕是因为,〔缘〕是所以,因为有个明,所以才有个暗,这样就很好懂。明跟暗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当明消失了,就是暗。接着,〔以明显暗〕,就好像以白天来突显晚上,〔以暗显明〕,用晚上来突显白天。晚上跟白天合起来叫一天,不可以叫半天,也不可以叫两天,昼夜才叫做一天。昼的概念从夜来,夜的概念从昼来,你不要抓着昼不放,也不要抓着夜不放。昼夜原则上是因缘而来的,从名相是因缘而来,从现象也是因缘而来。从现象说,比如白天,就是阴衰阳盛,昼就产生了,那夜,就是阴盛阳衰,这是因缘。从名相呢?因为有这个名词,所以才有那个名词,所以它们互为因缘。我们现在套一个简单的公式,何名为暗,比如说,什么叫做病?或是说什么叫迷?或是什么叫凡?什么叫圣?我们用迷的概念来谈,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迷,你就回答说因为有悟的概念,所以才有迷的人。当自性被掩盖了,即是迷的人;当自性显现的时候,即是悟的人。以悟来显迷,以迷来突显悟。你要加以应用,加以理解。你会说六祖为什么要绕口令?就像《金刚经》一样,讲「什么非什么又名什么」,讲来讲去,就是不要执着。你看了这一段之后,再去读《金刚经》,会更有心得。〔来去相因〕,就是缘起、佛法就是缘起论、你要讲〔中道〕,一定要讲缘起。中道不是中间也不是折中,而是任何的概念,善恶、正邪都不执着。对邪人要讲正,对正人,正邪都应该抛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我圆寂之后,你们到各方去〔传法〕,要透过这样的方式辗转一代传一代,不要失去佛法的〔宗旨〕。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